子宫内膜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30:25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1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影像分期;肌层浸润;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激素替代治疗、肥胖、初潮早、多囊卵巢综合征及绝经晚等。子宫内膜癌常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通常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排液,下腹部疼痛、腿部肿胀等则提示与疾病晚期相关[1]。目前,临床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FIGO)分期系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手术病理分期,术前明确病变范围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笔者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影像学方法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1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根据组织学分为高分化(G1)、中分化(G2)和低分化(G3);病理类型分为Ⅰ、Ⅱ2个亚型。Ⅰ型主要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5%,肿瘤症状出现较早,多数可早期发现,因此总体预后良好;Ⅱ型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如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未分化癌,通常分化较差,初诊时即为中晚期,有较高的复发风险,预后较差[2]。子宫内膜癌的预后除了与病理类型及分级相关外,很大程度上与肿瘤分期相关。FIGOⅠA期(肿瘤未突破子宫,肿瘤浸润深度≤50%子宫肌层)、ⅠB期(肿瘤未突破子宫,肿瘤浸润深度>50%子宫肌层)、Ⅱ期(肿瘤累及宫颈间质)的5年生存率分别约90%、78%、74%;Ⅲ期(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Ⅳ期(膀胱和/或直肠黏膜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的生存率更低[3]。

2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及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uro鄄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ESMO)指南指出,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ⅠA期(G1、G2和G3)和ⅠB期(G2和G3)患者,可采用微创腹腔镜行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腹腔镜手术与常规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相近,还可减少创伤、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4]。对于晚期患者(Ⅱ期及以上),可综合评估,采取手术或放、化疗。对于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高级别(非侵袭性)子宫内膜癌患者,若影像学检查评估为Ⅰ期、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无肌层浸润,可考虑保守治疗[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由于诊断性刮宫获取的样本不全面,可能存在假阴性,若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子宫肌层浸润,则高度提示子宫内膜癌。因此,影像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价值。

3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3.1经阴道超声

(transvaginalsonography,TVS)TVS创伤小、可重复,常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无特异性。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影像特征有局灶性增厚、子宫内膜边缘不规则、子宫内膜腔内有息肉样肿块等[6]。一般情况下,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厚度的临界值为4~5mm,随着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随之增大。评估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厚度的最佳界限尚未统一,通常建议小于16mm[3]。虽然TVS在确定子宫内膜增厚方面很有优势,但在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方面价值有限。据报道,TVS检测深部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85%、72%~90%、72%~84%,对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为29%~93%、92%~94%、78%~92%[7]。

3.2CT

CT在软组织分辨力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评估子宫内膜癌局部分期中的应用,但术前CT可广泛应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扩散。Hardesty等[8]回顾性分析了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影像分期,结果发现,CT评估肌层浸润深度的水平(敏感度83%、特异度42%)低于MRI(敏感度92%、特异度90%),评估宫颈受累方面的能力也低于MRI。因此,CT主要用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评估。

3.3MRI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因此被认为是术前子宫内膜癌分期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多参数MRI技术已被证实能可靠地显示子宫肌层的浸润深度和宫颈间质受累情况,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9]。3.3.1常规MRIMRI常规序列主要包括子宫轴位T1WI、斜轴位及矢状位T2WI。子宫内膜癌在T2WI序列上的信号低于正常子宫内膜,而稍高于子宫肌层。低信号结合带的连续与否是鉴别肿瘤是否侵犯肌层的重要征象。然而,由于肿瘤与子宫肌层对比度差,特别是当出现绝经后妇女子宫肌层变薄,以及结合带显示不清、肿瘤向子宫角延伸、较大肿瘤压迫肌层或存在子宫腺肌病等情况时,仅通过MRI常规序列判断肿瘤分期的准确性较低。3.3.2fMRI近年来,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和DWI等fMRI序列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受到重视。在DWI上,子宫内膜癌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同时ADC图呈相应低信号。在DCE-MRI上,病灶的强化程度较子宫肌层低。在评估子宫深肌层浸润方面,一项纳入11篇文献的Meta分析表明,DCE-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特异度高于T2WI,但敏感度相似[10];另一项研究表明,DWI和DCE-MRI对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敏感度为92.3%和95.5%,特异度为92.3%和86.4%[11]。DWI的应用明显提高了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术前诊断准确性,对有对比剂禁忌的患者尤为适用。宫颈间质浸润的存在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生存率[12]。单纯通过DCE-MRI及T2WI很难确定肿瘤是仅突出于宫颈管内还是侵及宫颈间质[13]。2017年Lin等[14]纳入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发现,DWI在评估宫颈间质浸润方面的准确率及敏感度优于DCE-MRI和T2WI。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51%[15]。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术争议很大。有研究表明,清扫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改善具有中、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16]。与常规MRI相比,DWI结合DCE-MRI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有限,但特异度较高[17]。DTI是基于DWI的一种新的MRI技术,可提供关于水在不同组织中各向异性(或缺乏各向异性)的信息[18]。在各向异性图上,由于结合带呈高信号而肿瘤呈低信号,因此DTI可确定肿瘤的浸润深度。一项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各向异性值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各向异性值越低,肿瘤恶性程度常越高[19]。但由于该研究数据量有限,尤其是G3的例数较少,可能存在过度拟合,需在更广泛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MRS能够半定量评估ROI的化学成分[20]。在子宫内膜癌中,胆碱与水的比率随着肿瘤分期和肿瘤体积的增大而增加[21]。目前MRS技术尚不成熟,其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仅限于研究阶段,尚未得到广泛认可。3.4PET/CTPET/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FDG的功能成像方式。FDG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被高代谢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摄取,随后通过PET成像检测。近年来,FDG-PET/CT在肿瘤分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不仅能显示肿瘤的结构特征,还能显示肿瘤摄取功能(如葡萄糖代谢)[22]。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伴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优于MRI,但两者特异性相似[23]。虽然PET/CT在局部分期、鉴别远处转移方面可提供较准确的信息,但由于空间分辨力低和生理摄取量受限,PET/CT在子宫内膜癌早期分期中的价值不大[24]。

4子宫内膜癌术前影像分期新技术

4.1三维超声

三维超声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可在任意方向平面上重建图像,更好地显示子宫角肌层的侵犯;但是在评估子宫肌层受累程度和判断宫颈间质浸润方面,三维超声尚未被证明优于传统二维超声[25]。有证据表明,在诊断绝经后出血妇女的子宫内膜癌时,子宫内膜体积估算可能比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更具特异性,但其界值尚未达成共识[26]。

4.2PET/MRI

PET/MRI是将PET代谢信息的诊断优势和MRI的高分辨力解剖学和功能信息相结合评估恶性肿瘤的分期、复发和转移等情况[27]。MRI在评估肿瘤大小和局部改变(如间质浸润和宫旁受累)方面更有优势,而PET在检测淋巴结和骨转移方面更有优势。PET/MRI结合了MRI和PET的各自优势,是判断原发子宫内膜癌和淋巴结转移的一项有价值的技术[28]。目前,PET/MRI仍需更多证据来验证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

4.3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2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癌;定位活检

宫腔镜学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发展于90年代初,1980~1990年是宫腔镜诊断走向成熟的年代,1991~2000年是宫腔镜电切术逐渐成熟的年代,而本世纪的则是宫腔镜在妇科应用的微创治疗时代。宫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尤其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结合直视下的定位活检,能够克服影像学检查和盲目刮宫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的病理学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取内膜活检,正在逐渐替代盲目的诊断性刮宫,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

1宫腔镜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由于解剖学的特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确诊远不如子宫颈癌方便和可靠,目前尚无成熟、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有症状或疑诊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传统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分段诊刮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易遗漏一些较小的局限性病灶。孟跃进等[2]研究资料表明,186例宫腔镜受检人员中,宫腔镜高度疑诊子宫内膜癌19例,宫腔镜下定位活检组织病理确诊18例,癌灶检出率100%,与病理诊断吻合率94.74%,用传统诊断性刮宫方法经病理学确诊子宫内膜癌9例,检出率50%,漏诊率50%。充分暴露传统诊断性刮宫的明显不足。李越等[3]研究805例宫腔镜下内膜病理活检确诊子宫内膜癌23例,其中7例为弥漫型,16例局灶型,因早期子宫内膜癌病灶局限,是造成传统诊断性刮宫漏诊率高的原因。而宫腔镜检查直观、可定位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100%[2]。

又有资料表明,即使富有经验的妇科专家刮宫时也只能搔刮到宫腔面积的75%~80%,有20%~25%的宫腔疾病被遗漏,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5.6%~9.6%[4]。另有温宏武报道[5],使用宫腔镜检查,可确切了解宫腔或颈管是否存在肿瘤及肿瘤部位,并可在直视下取活体,从而能达到明确诊断及确切分期的目的,其结果显示宫腔镜下分段诊刮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率为97.4%,明显高于单纯分段诊刮组(76.2%),而假阳性率则低于后者。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诊断准确率达96.9%。因此,对可疑宫内病变者行宫腔镜检查,能更好地明确诊断及确切分期。目前牛津妇产科手册已将宫腔镜可视性检查指导下的活检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6]。

2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的特点

根据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早期还是晚期)、病理特点(局灶型还是弥漫型)的不同,其宫腔镜下特征也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局部病灶的形态及表面血管异常。总体来讲为乳头状或息肉状突起,与周围正常子宫内膜或萎缩性内膜分界清楚,病灶高低不平,表面灰白无光泽,呈污秽感,并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有的伴出血和坏死,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菜花样新生物

肿物可生长在宫腔的任何部位,但以宫腔前后壁及宫底部最为多见,肿物呈菜花样或细小乳头状,往往合并出血和坏死,致使肿物表面呈褐色或灰褐色,乳头表面有形态异常的血管,血管的形态多种多样,多数呈稀奇古怪状,可见血管成团或螺旋状围绕腺体周围。

2.2弥漫型病变

宫腔内病变范围大,表现为内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乳头样改变,其内有粗细不等的异常血管。

2.3局灶性息肉状物

内膜癌患者宫腔内病变可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此时肿物表面血管分布明显增多,可有粗细不等的异型血管。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图像改变并非如以上分型如此清楚,特征如此明显,往往混有多种镜下不典型改变,甚至镜下表现为子宫内膜炎的特征。国内李越[3]等回顾性分析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内膜活检病理检查的805例,对确诊的23例子宫内膜癌图像进行分析,有5例为弥漫型,镜下表现为病灶凹凸不平,表面有迂曲、怒张的血管。有16例为局限型,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有曲张、异型血管的子宫赘生物,有的似子宫内膜息肉,但表面有血管扩张,易出血;有的呈树枝状突起,组织松脆易出血。2例首先表现为子宫内膜炎征象,经追踪检查最后表现为弥漫型。此2例子宫内膜炎首次宫腔镜检查的镜下特点均为散在的点状出血点,经临床抗感染治疗后,腹痛症状消失,但阴道流血无好转,经追踪行宫腔镜检查后,确诊子宫内膜癌。对宫腔镜下的出血病灶特别是伴阴道淋漓流血必须追踪检查,尤其是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要慎重,以防子宫内膜癌的漏诊。但对临床症状明显的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无需宫腔镜下确诊。子宫内膜炎是人体腔表面粘膜炎性变的类型[7],其宫腔镜特点:充血及出血改变,子宫内膜散在或广泛性充血或点片状密集成出血斑片;色泽改变,呈暗红色或火红色,白色区域的子宫内膜失去光泽显污浊微黄,炎性分泌物覆盖内膜表面似絮状薄雾弥漫,冲洗后裸露出充血水肿粗糙内膜炎性区。偶尔见到溃疡及坏死病灶;内膜血管纹理增强增多,皱纹减少,颗粒状感。慢性子宫内膜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增生,呈乳头状或结节样增生,镜下见此改变,要在宫腔镜下取材活检。

3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

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宫腔镜检查可否用于子宫内膜癌有不同见解的原因。由于女性内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特点,从理论上讲,在一定条件下宫腔内的病变可能经输卵管播散至盆腹腔,引起病变的种植、扩散。由于实施宫腔镜检查需膨胀宫腔,故有促使肿瘤细胞经输卵管播散至腹腔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宫腔镜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宫腔镜检查是否引起癌细胞播散进行观察研究,卢娜等[8]回顾性研究52例宫腔镜下诊断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腹水细胞学阳性者2例(3.8%),FIGO报道的背景资料是未接受诊断性宫腔镜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仍有3.5%~11.4%的阳性率[8]。而回顾性研究中阳性率为3.8%,参照FIGO报道的背景资料,术前诊断性宫腔镜并未增加癌细胞腹腔内转移的几率。且52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1.5%[9],宫腔镜的检查亦未见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首先与膨宫压力有关,Baker等[10]在给不孕女性做输卵管通液中发现:膨宫压力<70mmHg时,腹腔中未见水流溢出,若此结论为大量研究所证实,则临床中只需控制膨宫压力使之低于70mmHg,即可在早期宫内膜癌患者群中安全使用诊断性宫腔镜;故研究认为除非有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这种癌细胞腹腔内播散的风险,否则没有理由停止使用诊断性宫腔镜。但也有持不同观点者,王淑[11]研究经宫腔镜检查诊断的子宫内膜癌89例患者中腹腔冲洗液阳性率(22.17%),高于经分段诊刮(1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当肌层浸润>1/2时,经宫腔镜诊断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的阳性率为26.16%,明显高于经分段诊刮者7.13%,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早期较小的病灶在非直视下行分段诊刮,有可能发生漏诊。但宫腔镜检查引起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陆叶等[12]提出,阴道超声检查时子宫内膜厚度度小于等于4mm,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考虑免除诊刮,但需密切随诊;如超声示内膜厚度大于4mm,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用针吸代替诊刮;如B超示内膜有异常回声,或存在高危因素,最好行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准确发现子宫内膜和宫腔内病变是必要的,但检查中应注意膨宫压力和检查时间,以减少癌细胞经输卵管扩散的机会。

总之,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取内膜活检,正在逐渐替代盲目的诊断性刮宫,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虽然宫腔镜检查会否引起癌细胞扩散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宫腔镜检查引起的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并不影响患者预后,即使这样,众多学者仍建议对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实施宫腔镜检查时操作应轻柔,在不影响视野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膨宫压力和液体流量,缩短检查时间,对于已明确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者,应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参考文献:

[1]王文军.B超及宫腔镜对未绝经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杂志,2004,4(3):324-326.

[2]孟跃进,杜洁华.电视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生殖与避孕,2006,26(5):320-321.

[3]李越,陈蕙芳.子宫内膜癌的宫腔镜下诊断[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3):255-257.

[4]徐立礼.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81,8:128-129.

[5]温宏武.宫腔镜用于诊断宫腔镜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1):810-812.

[6]夏恩兰.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4):199-201.

[7]马丽杰.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316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1,2(5):268-270.

[8]卢娜,钟玲,胡丽娜.诊断性宫腔镜对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3):408-410.

[9]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1):694-704.

[10]BAKERVL,ADAMSONGD.Thresholdintrauterineprefusionpressuresforintraperitonealspillduringhydrotubationandcorrelationwithtubaladhesivedisease[J].FertilSteril,1995,64(6):1066-1069.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该病与其他妇科良性疾病不易鉴别,尤其是子宫内膜癌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时,极易出现误、漏诊。本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193例,其中误、漏诊1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39~74岁。术前诊断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各3例,卵巢肿瘤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宫内膜瘤样病变、功能性出血各1例。临床表现:阴道出血8例;其中绝经后阴道出血4例、月经周期不规则3例、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因阴道排液、下腹痛并自扪及腹部包块就诊各1例。

1.2方法、结果本组术中行快速切片确诊3例、术后确诊7例。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3例,术前均未做诊刮,2例术中剖视子宫肉眼可疑内膜病变,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癌,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术前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可能3例,未行诊刮,均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1例术前卵巢肿瘤合并子宫肌瘤,术前未做诊刮,术中左附件送快速切片,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术前未做诊刮,,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送快速切片,病理检查示宫内膜腺体复杂型增生,术后病理检查:宫内膜中分化腺癌。1例为宫内膜瘤样病变,诊刮病理检查:宫内膜腺体重度不典型增生,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宫内膜低分化腺癌,部分未分化癌浸润浅肌层。术前诊断功能性出血1例,诊刮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送快速切片,病理检查示宫内膜腺体复杂型增生,术后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灶区癌变浸润浅肌层。

2讨论

2.1误、漏诊原因分析(1)先入为主,由于存在较明确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疾病,未进一步考虑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致癌变的可能。(2)对术前B超检查结果重视程度不够[2]。本组5例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均未行诊刮。(3)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低,从而放弃了术前的诊断性刮宫及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本组8例未行诊刮(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5例、宫颈肌瘤、卵巢肿瘤、盆腔囊性包块各1例),4例因术前较明确子宫肌瘤、卵巢肿瘤,诊刮术中未送快速冷冻切片。(4)对年龄较轻者,尤其出现合并症时,常被忽视,更易误、漏诊[3]。本组39岁2例、41岁、45岁各1例。(5)术前诊刮及术中快速切片有一定的漏、误诊率,快速切片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99%,阳性率为88%[4]。本组2例诊刮与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不符,3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不符。(6)放松了对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警惕性。本组合并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例、肥胖3例。(7)对于子宫内膜癌转移卵巢,以卵巢肿瘤首诊的患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本组术前诊断卵巢肿瘤4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及1987年Scully等[5]提出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诊断标准,本组4例均为子宫内膜癌。

2.2误、漏诊预防(1)普及防癌知识,鼓励已婚妇女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2)绝经过渡期妇女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者,排除妊娠相关性疾病后均应细胞学检查,常用方法有诊刮法、子宫颈管吸片、内膜冲洗、尼龙网内膜刮取、宫腔吸引涂片法等,其中诊刮法最为常用。尽早诊刮,排除恶性肿瘤后再按良性疾病处理。(3)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和宫腔情况,发现病灶并准确取活检,弥补诊刮的不足,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4)经阴道B超检查是目前术前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受累情况估计分期常用的手段。(5)对于CT或MRI,国外有报道增强MRI相对于超声,CT能更好地评估子宫内膜癌对肌层及宫颈浸润深度。(6)血检肿瘤系列可协助诊断。(7)重视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身体超重、未孕、晚绝经、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肿瘤、外源性雌激素。(8)术中切下子宫应立即剖视,对可疑内膜癌患者,及时快速冷冻切片病检。但有报道即使有相当经验医师其肉眼观察诊断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也仅75%。快速切片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99%,阳性率为88%[4]。(9)改变以往认为子宫内膜癌多发生在绝经后的陈旧概念,重视子宫内膜癌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年轻患者也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10)对于术前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术前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有异常者,应注意区分子宫内膜癌伴卵巢癌转移及两者原发性双癌的可能[6]。

【参考文献】

1沈铿,郎景和.妇科肿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5.

2陈妙英.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05,7(5):466~468.

3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59~419.

4曹索玲.子宫内膜癌误漏诊1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9):4558.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4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患者;心理分析;护理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三大恶性肿瘤之一,2/3发生在绝经期妇女,好发年龄为60岁左右,随外源性雌激素应用的普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首选实施手术和化疗,对于患者来说,在术前均有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应激过程,进入手术室后此种心理应激达到高峰,且此类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面临退休或已经退休妇女,在精神上有较强的失落感,对手术耐受性差,手术有一定危险。故消除术前顾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心理,保持情绪稳定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手术后化疗的毒副作用,往往会造成患者心理、生理的双重功能障碍,因此我们对我科收治65例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和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正确面对自身的疾患,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主动配合的能动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41岁~75岁,平均年龄为59.87岁,其中1例患者拒绝治疗,被家属强行带来后不言不语,精神萎靡,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我们采取24h负责制,随时陪护患者,耐心给她讲解,并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积极取得家属配合,消除其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让患者意识到其预后较好,最终取得患者信任,积极参与治疗,并和医护人员结为朋友,主动去参与护理措施.其余64例患者能接受护理措施并积极配合。

2心理分析

2.1怀疑和拒绝承认心理患者被确诊后,往往怀疑检查的准确性,认为自己不会和恶性肿瘤有关,拒绝承认疾病,并拒绝别人的建议和提醒。想多方面了解信息,并反复检查。

2.2恐惧、焦虑心理由于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足,患者往往有恐惧心理,害怕死亡、寝食难安,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打听有关疾病的信息。

2.3抑郁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患者一旦接受事实,往往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少言寡语,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拒绝治疗或对治疗漠不关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4担心害怕心理由于患者年龄一般较大,虽然反应较慢,记忆减退,但思考问题细致,处世经验丰富,担心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手术失败或耐受不了,甚至少数患者认为年岁已高,无治疗价值而拒绝手术。有些患者担心在化疗时因为脱发、体液不足而自我形象紊乱。

2.5强烈的求生欲望患者经过怀疑拒绝和接受事实情况之后,往往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旦听说哪种药物疗效好或者听取别人的偏方秘方等要求医护人员给予使用,有的患者自己偷偷服用道听途说的药方。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责任制护理负责制,由责任制护士直接对患者负责。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承受能力、文化程度和家属要求确定是否告诉患者真实病情,必要时采取保密,避免患者过度恐惧、紧张和失望。了解其病情、基本情况及心理状况,采取支持性、诱导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讲清治疗的必要性和护理效果,热情地给予安慰和鼓励,树立她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心理障碍,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治疗经过及预后,以及化疗的目的,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区的安静、床单的舒适和整洁,与患者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

3.2心理护理措施

3.2.1宣传教育,克服恐惧心理恐惧是因为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害怕死亡,而引起的。因此护士应帮助患者建立生活下去的信心,深入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计划的向患者宣传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增加患者防癌、治癌知识,以此来增加患者和恶性肿瘤斗争的信心。同时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去关心患者,在患者情绪不良时,把患者当亲人,从内心深处关心体贴她,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有一个发泄的语言环境,帮助患者适应角色,对患者提出问题耐心解答,提供正确的信息。

3.2.2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人对适应环境无把握,对不可知未来感到恐惧,由忧虑交织而成的迷惘感受。医院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环境,各种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行为以及言语对患者都是医源性刺激,时刻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对该类患者除了保持优良的治疗环境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安慰鼓励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合理的理解、疏导,消除患者顾虑。

3.2.3帮助患者走出抑郁困境患者由患病的现实到无奈的接受,在护理上除了做好心理安慰,使患者充分认识治疗的必要性及化疗效果外,设法使其压抑心情放松,积极帮助患者,针对患者抑郁的原因及时给予解释、开导。对抑郁较重而护理无效者,可借助药物予以缓解,以减少情绪波动引起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轻生念头的患者,采取24h负责制,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并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之间交流,有一定的心理支持,告诉患者疾病并不可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很好,使患者尽快摆脱恶性肿瘤带来的精神折磨。

3.2.4采用放松疗法使患者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而影响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矫正患者不健康的行为,我们制作宣传手册和定期为患者举行讲座形式宣传良好的生活行为,改变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并且适当的做做气功、太极拳、放松训练等,以调节其精神及身体状况。

3.2.5合理指导患者用药对于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讲解相关的药物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方法得以理解和正确认识,对于偷偷乱服药的患者一定要慎重语言交谈,防止意外发生,取得家属配合,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用药计划和化疗过程,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接受合理治疗方案。心理因素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积极的心理因素有利于治疗和减少死亡率,而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正确面对自身的疾患,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主动配合的能动性,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5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存活率

子宫癌的定义是指发生在子宫体内,可由子宫内膜或子宫肌层引起。子宫癌有两种主要类型: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肌层肉瘤。子宫内膜腺癌占子宫癌的75%~80%,治疗方法与子宫肉瘤不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可能是因为肥胖因素所导致。虽然早期鉴别子宫内膜癌通常会改善预后,但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差,介于47%~58%(Ⅲ期)和15%~17%(Ⅳ期)之间。癌症风险可能与不当的生活方式因素有关,完全可通过对患病女性进行初级保健和妇科调查来进行评估。本文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学、发病率、治疗和存活率进行了循证综述。

1.子宫内膜癌发病率

在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和性激素滥用等因素,使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癌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为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2.子宫内膜癌分类与组织病理学

子宫内膜癌传统上分为两大类:Ⅰ型和Ⅱ型。根据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预后和治疗,这两组不同,Ⅰ型癌症占大多数,5年生存率为85%,通常复发率较低(20%)。Ⅰ型癌症通常预后良好,因为其级别较低,诊断时常局限于子宫。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也称为复杂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被认为是Ⅰ型肿瘤的癌前病变,常与内膜增厚有关,常见于年轻、肥胖和围绝经期妇女。Ⅰ型肿瘤与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过度暴露有关。Ⅰ型癌症主要包括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国际妇产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FIGO)(1级和2级)]。1级癌症的固体成分小于5%。它们分化良好,更接近正常组织,通常预后良好。2级癌症介于1级至3级之间,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似,它们有6%~50%的固体成分,可以称为中度分化。3级癌症不像健康的子宫内膜组织,它被认为是高级别的,分化很差。它们往往更具攻击性,预后较差。它们有超过50%的固体成分。1级和2级肿瘤一般属于低级别,属于Ⅰ型;3级肿瘤为高等级肿瘤,属于Ⅱ型肿瘤。Ⅱ型癌症被认为是高级别癌症,主要包括浆液性癌(10%)和透明细胞癌(<5%)。此外,约20%的子宫内膜样肿瘤呈高级别(FIGO3级),可归为Ⅱ型。混合细胞、未分化细胞、去分化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癌肉瘤(也称为恶性混合苗勒氏瘤或MMMT)也属于这一类,但比浆液性和透明细胞组织学少见得多。Ⅱ型肿瘤被认为是侵袭性的,通常出现在晚期。Ⅱ型组织通常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约50%),5年总生存率较低(55%)。Ⅱ型肿瘤通常发生在老年妇女患者中。

3.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增加发病可能性的属性和特征。在子宫内膜癌的病例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种族、代谢综合征、未对抗的雌激素暴露和对子宫内膜癌的遗传倾向。3.1年龄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主要影响绝经后妇女的疾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60岁。年龄特异性发病率的高峰在75~79岁之间,85%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后,只有5%的病例发生在40岁之前。年轻的绝经前妇女被诊断患有子宫内膜癌,她们的体重指数往往增加,无排卵周期,和/或有遗传倾向发展为子宫内膜癌。3.2种族患病妇女种族似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在北美和北欧最高,东欧和拉丁美洲较低,在亚洲和非洲最低。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可能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激素替代疗法以及人口的普遍老龄化。3.3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糖尿病、中风、心脏病和其他严重健康状况风险增加相关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中心性肥胖和高血糖。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流行病学上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有关,然而,这种风险被认为与并发肥胖有关。3.4无对抗性雌激素暴露长时间暴露在雌激素中,没有孕激素的平衡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暴露的雌激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形式。外源性雌激素暴露包括激素替代疗法;内源性雌激素暴露可发生在慢性无排卵、雌激素产生肿瘤和肥胖等情况中。以下是与雌激素过量相关的危险因素:3.4.1肥胖:肥胖是子宫内膜增生演变为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肥胖被认为是导致子宫内膜癌危险的原因,因为脂肪细胞中雄激素过度转化为雌酮。这种额外的雌激素会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并经常导致癌变。此外,肥胖的绝经前妇女更容易遭受慢性无排卵,这是另一个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3.4.2激素替代疗法:通过药物替代雌激素来控制更年期症状是外源性雌激素暴露的一个例子。未经对抗的雌激素替代可增加20倍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如果伴随着孕激素的使用,这种风险显著降低。3.4.3生殖因素:月经初潮早期(<12岁)、未产妇、不孕、绝经晚期和慢性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与雌激素暴露增加相关的生殖因素。3.4.4他莫昔芬治疗:虽然他莫昔芬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和乳腺癌复发的风险,但使用他莫昔芬治疗也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在乳腺组织中起雌激素拮抗剂的作用,但在骨和子宫内膜组织中起雌激素激动剂的作用。大多数研究发现,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应注意任何异常的阴道症状。然而,除了常规妇科护理外,不建议进行额外的监测。3.5遗传因素大多数子宫内膜癌s是由散发突变引起的;然而,大约5%的子宫内膜癌病例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由遗传易感性引起的子宫内膜癌通常发生在散发子宫内膜癌前10~20年。

4.子宫内膜癌评估

4.1子宫内膜癌筛查。目前,还没有建议对一般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子宫内膜癌的筛查试验。美国妇产科学院和妇科肿瘤学会一致认为不应该进行常规的子宫内膜癌筛查。巴氏涂片并不是子宫内膜癌的可靠指标,只能用于宫颈癌筛查。不建议使用阴道超声波筛查无症状的女性,包括那些接受激素治疗的女性,因为它会导致不必要的活检,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4.2临床表现。评估始于全面的病史,这将有助于确定危险因素和有关症状。全面的医学和外科病史也将确定可能影响手术或辅助治疗建议的并发症。家族史有助于筛查潜在的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性。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异常出血,占90%,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出血和异常分泌物。任何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应立即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大约有10%的绝经后出血的妇女将接受活组织检查。女性也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影像学上偶然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的模糊症状。女性也可能出现子宫积脓,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子宫感染。晚期腹腔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早期饱腹感、肠或膀胱功能改变、性交时疼痛以及胸腔积液引起的呼吸困难。大约1%~5%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发生在无症状的女性身上。子宫颈涂片检查是一种宫颈癌筛查工具,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然而,当绝经后患者出现异常细胞学检查提示进一步的检查。异常细胞学可能包括子宫内膜细胞的存在、意义不明的非典型腺细胞或原位腺癌。其他妇女可能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偶然发现子宫内膜癌。4.3评估与诊断。全面了解病史后,应进行全面体检。患有早期疾病的患者往往会有正常的体检结果,可触诊可疑的锁骨上或腹股沟淋巴结。腹部检查时的液波可能提示腹水,而上腹部的硬度可能代表大网膜结块。窥镜检查应检查宫颈和阴道的外观,确保肿瘤没有从宫颈突出或累及阴道。双侧盆腔检查应评估子宫的大小和移动性,以及附件结构的任何扩大或旁壁增厚(宫颈外侧组织延伸至盆腔侧壁)。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认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决定性检查。如果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发现阴性或非诊断性EMB,则应通过宫腔镜扩张和刮除术进一步追踪异常出血。在尝试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EMB之前,不需要成像;然而,经阴道超声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估子宫内膜的厚度和特点,提供子宫的大小,评估附件,并确定增加盆腔液。一般来说,如果子宫内膜厚度小于5mm,EMB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很少与癌症相关。然而,Ⅱ型肿瘤可发生在薄而萎缩的子宫内膜上,因此,即使在ES<5mm的情况下,仍应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活检以进一步评估。一旦确诊,胸部X线成像可以排除肺转移。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和/或正电子发射测试/CT可被考虑用于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评估任何转移性疾病;然而,影像学研究在检测淋巴结受累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经常发生的。至少90%的病例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此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通常不会改变对疑似Ⅰ~Ⅲ期的手术处理。在活检证实为浆液性和透明细胞的情况下,影像学可能更有益,因为这些Ⅱ型肿瘤在出现时有更大的可能传播子宫外疾病。这些情况下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显示出无法切除的疾病,需要放射治疗(RT)和/或化疗的初级治疗。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评估年轻患者考虑保留生育能力时的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疾病。一般来说,术前评估应评估可能的心肺疾病,并帮助确定手术方式(即微创手术或剖腹)。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术前实验室检查。目前,还没有已知的肿瘤标志物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如果怀疑有宫外疾病,可以使用血清CA-125测定。

5.治疗方式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6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醋酸甲地孕酮;早期子宫内膜癌

在妇科常见肿瘤性病症中,早期子宫内膜癌属于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一直有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以围绝经期女性为主要病发群体。在该病影响下,患者会出现阴道出血、疼痛等症状,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运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在常规手术方案的作用下,依旧存在部分患者复发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腹腔镜手术联合醋酸甲地孕酮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12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组内随机性抽选的方式抽取35例,采用常规手术展开治疗,作为对照组;余下35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醋酸甲地孕酮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6.23±1.28)岁;观察组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7.71±1.7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首次在我院进行诊断且确诊患者;②不存在子宫内膜癌病史者;③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②存在一定的精神功能障碍者;③近1年时间内接受过手术治疗者。

1.2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以常规腹腔镜手术展开治疗,术中体位为膀胱截石位,进行静脉全麻,在患者肚脐位置做一个2cm左右的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气腹,随后置入胸腔镜,对患者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选择常规生理盐水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对患者双侧输卵管峡部进行电凝处理,随后将后腹膜打开,对卵巢血管进行电凝后,运用超声刀对腹股沟深、闭孔等部位进行切除。随后将患者腹主动脉厚膜打开并对淋巴结进行清理。逐步打开患者子宫直肠腹膜,并对骶韧带进行电凝,逐步推开膀胱以及输尿管,促使阴道处于游离的状态,随即将淋巴结等附件取出,在检查无误后再对腹腔进行冲洗并将腹腔镜取出。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醋酸甲地孕酮进行治疗,单次口服150mg,每日服用1次,持续服用6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糖类抗原-125,癌胚抗原水平、人附睾分泌蛋白4水平进行统计。若治疗后,通过病理检测提示患者病变完全消失,且不存在有不典型增生的情况,患者各方面临床症状均消失,则为显效;若治疗后,病理检测提示存在不典型增生的情况,则为有效;若治疗后,病变部位未得到改善,存在出现新生癌组织的情况,则为无效[2]。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4.29%(33/35),其中20例为显效,13例为有效。对照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0.00%(28/35),其中15例为显效,13例为有效。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糖类抗原-125水平、癌胚抗原水平、人附睾分泌蛋白4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糖类抗原-125水平(76.48±4.01)U/mL、人附睾分泌蛋白4水平(8.67±2.18)ng/mL、癌胚抗原水平(160.57±10.38)pmol/L与对照组的(77.01±6.04)U/mL、(8.55±2.47)ng/mL、(162.73±7.37)p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糖类抗原-125水平(29.84±3.12)U/mL、人附睾分泌蛋白4水平(3.15±1.42)ng/mL、癌胚抗原水平(74.25±2.76)p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52.37±4.16)U/mL、(5.05±1.26)ng/mL、(86.52±3.42)pmol/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临床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腹腔镜技术等的不断完善,部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3]。但因在疾病早期,患者多数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在确诊后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单通过手术对癌变组织进行切除等已经无法保障综合治疗效果,需要辅以化疗等方式提升治疗效果[4,5]。故此,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合理药物帮助清理患者癌变细胞等,保障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醋酸甲地孕酮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中迅速得到运用,该药属于天然孕激素的人工合成衍生物,作用于患者后可以调节患者体内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起到抑制雌性激素的作用,最终达到抑制子宫内膜瘤细胞生长的功效。早在刘艳梅[6]研究中已经指出,在常规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辅助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对早期子宫内膜癌进行治疗,可以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实现对癌细胞的彻底清除,有效提升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将腹腔镜手术联合醋酸甲地孕酮运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对比单纯手术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整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对于保障远期治疗效果等均存在极为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醋酸甲地孕酮的方式,确保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香,段广庭,孟萍.宫腔镜保守性手术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3(12):11.

[2]栗军香.醋酸甲羟孕酮联合顺铂和氟尿嘧啶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32):368.

[3]高天明,付强,丛丽莉,等.醋酸甲地孕酮联合他莫昔芬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清TSGF,PRL,HE4的影响[J].武警医学,2020,31(4):313-316.

[4]魏静,冯力民,杨保军,等.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0,87(4):354-357.

[5]翟高科.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新辅助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32(10):9.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7

【关键词】阴道不规则出血;妇产科;妇宁栓;妇康片;临床效果

阴道不规则出血主要是指除正常月经周期生殖系统出现的出血情况,常见的出血部位为子宫,发生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引起不孕[1]。本研究旨在比较妇宁栓、妇康片治疗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长沙市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78例,均符合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已排除对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症状及因其他因素引起的阴道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年龄39~62(50.5±5.8)岁,出血原因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肿瘤。对照组年龄38~62(50.0±5.6)岁,出血原因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肿瘤。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2组均询问病史并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实施分段诊断性刮宫、阴道镜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妇宁栓(哈尔滨欧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3022028)治疗,于临睡前清洗干净外阴,将1粒妇宁栓置入阴道内,症状较轻者于晚间用药1次,症状较重者可在早晨、晚间分别用药。观察组给予妇康片(峨眉山通惠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64372)10mg睡前空腹口服,每天1次,持续服用20d,根据月经周期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后阴道出血量低于正常月经量,1周内无出血症状后可停止用药。1.3疗效判定标准。[2]比较2组治疗效果。优: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彻底消失,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恢复;良: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显著缓解;差: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改善轻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20d后,观察组优良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5)。见表1。

3讨论

3.1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因素。(1)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最常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月经期延长等[3];(2)生殖器炎症:如子宫炎症、输卵管炎症;(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使机体内分泌异常,同时也破坏卵巢组织[4];(4)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也会有阴道异常出血症状,感染发生后会出现脓血恶臭症状;(5)子宫颈癌:子宫颈癌临床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通常在性交后有出血现象;(6)卵巢肿瘤:卵巢肿瘤会破坏卵巢组织,进而性激素分泌出现异常,子宫内膜出现不规则脱落情况,最终引起阴道异常出血;(7)节育器引起出血:部分女性临床表现为阴道点滴不规则出血,且月经期时间较长;(8)有关妊娠疾病:如良恶性葡萄胎、宫外孕等,不规则出血量较大[5]。3.2诊断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方式。(1)体格检查:一般检查(甲状腺肿大、呼吸、出血倾向等)与妇科检查(有关阴道状况、包块、子宫颈硬度等);(2)实验组检查:血常规(通过对血细胞数量、形态与凝血功能进行观察可对血液情况及疾病进行判定)、肿瘤标志物(通过肿瘤标志物可反映肿瘤性质,不同类型的肿瘤标志物可反映肿瘤所在位置)、内分泌检查(通过内分泌检查可了解机体内激素情况)、卵巢功能(可对分泌功能进行测定)、妊娠试验(确定有无妊娠,在诊断断葡萄胎、绒毛癌中具有重要意义);(3)影像学检查:通过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出子宫、卵巢、卵巢管情况,通过CT可掌握盆腔占位情况,并对其性质进行判定;(4)病理检查:诊断卵巢早期病变、阴道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鉴定了肿瘤的性质;(5)其他检查:如宫腔镜、阴道镜。3.3阴道不规则出血分类。(1)月经量多、经期长、周期正常:该情况可能是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腺症,此外,使用避孕环女性也会出现月经量增多情况[6];(2)月经周期不规则阴道出血:该情况多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在确诊前先排除子宫内膜癌疾病;(3)长期持续阴道出血:通常是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如子宫颈癌等;(4)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如是育龄期女性可能是与妊娠相关疾病如葡萄胎、流产等,如是绝经后的女性可能是恶性肿瘤;(5)性交后出血:通常是宫颈糜烂、宫颈癌等;(6)阴道出血伴有白带:可能是晚期宫颈癌等疾病;(7)阵发性阴道血水:疑似有原发性输卵管癌;(8)经期间出血:主要是指在2次月经间有出血症状,出血时间3~4d,但是出血量却较少,该情况通常为排卵期出血;(9)经期前后点滴出血:在月经期前后几天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通常为卵巢功能异常,但也有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10)出血量不多,有少量咖啡色分泌物,持续时间在3d内,同时也会有轻度腰酸症状:西医将该情况称为经期间出血,发生该情况主要是因短期内雌激素水平较低,激素失去了支持子宫内膜的作用,因此发生脱落,阴道出血比较有规律;(11)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多、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该情况通常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治疗时应采用快速止血方式,然后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此外也有患者有贫血症状;(12)月经延迟且7~10d才有血:该情况应对月经颜色、量等进行观察,若出血量不固定、伴有腹痛可能是宫外孕或先兆流产,若月经量多、时间长、疼痛显著可能是子宫肌瘤[7]。3.4阴道不规则出血。本研究以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居多,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以内膜增生为主,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与非绝经女性相比,绝经女性内膜癌变发生率高,主要是因卵巢分泌激功能还未完全丧失,有一定的功能,当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后使其增殖,因此极易发生阴道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于>35岁女性,出血时间>10d,同时出血量较多,临床将其分为2种即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8]。育龄期阶段女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以有排卵型为主,发生因素有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缺乏黄体功能。非绝经期女性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发生因素应先排除子宫器质性病变,增殖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并不常见,子宫内膜萎缩引起绝经后出血发生率较大,即绝经后出血先排除内膜癌变。围绝经期子宫内膜以单纯增生为主,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刺激下极易引起增生,增加功能性出血发生,引起绝经后出血主要因素是萎缩性内膜,血管表面内膜萎缩易发生破裂出血[9]。局部抵抗力低、病毒增殖极易引起炎性反应,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因老年性阴道炎等因素引起的阴道出血治疗时,科学激素替代(HRT)治疗可发挥出积极作用。阴道出血在子宫内膜萎缩下出现,内膜腺体腺管较细时,会出现管口堵塞情况,形成囊肿,囊肿破裂后易引起出血。血管在内膜变薄后更倾向表面,也增加破裂发生率,伴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浅表毛细血管在受到细菌感染后易发生出血[10]。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但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却较高,为卵巢皮质中间细胞增生分泌雌激素水平提供便利,子宫内膜可产生直接作用,在绝经初期时偶尔有排卵情况,肥胖女性脂肪较多,使其转化成为雌酮。绝经后肾上腺分泌雌烯二酮会有所增加,转化成为雌激素。3.5妇康片、妇宁栓治药物功效。中医学认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属“血瘀”范畴,发生原因为血瘀,当体内出现血液沉积时,导致心血不能归经,进而子宫出现异常,因此治疗时以补血、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妇康片是一种中药制剂,其功效为补气、养血、调经,药物组成:白芍、茯苓、延胡索、川芎、人参、阿胶、炙甘草、白术、当归、熟地黄。白芍功效为柔肝止痛、养血调经等;茯苓功效为宁心、利水消肿等;延胡索功效为理气止痛、活血散瘀等;川芎功效为活血行气等;人参功效为补元气、补脾益肺等;阿胶功效为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炙甘草功效为镇痛、益气复脉、补脾和胃等;白术功效为健脾、益气等;当归功效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熟地黄功效为补血滋润、益精填髓等。妇宁栓功效为化瘀止痛、清热解毒等,药物组成:莪术、冰片、红丹、苦参、黄柏、猪胆粉、乳香、黄芩、蛤壳粉、没药、儿茶。莪术功效为消积止痛、行气破血等;冰片功效为抗菌镇痛等;红丹功效为杀虫止痒等;苦参功效为清热燥湿、杀虫等;黄柏功效为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等;猪胆粉功效为清热、解毒等;乳香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等;黄芩功效为止血、泻火解毒等;蛤壳粉功效为利水消肿、软坚散结等;没药功效为活血止痛、散血祛瘀等;儿茶功效为活血疗伤、止血生肌等。3.6阴道不规则出血的预防方式。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1)定期检查:大部人认知中,妇科疾病是已婚女性才会出现的疾病,其实未婚女性患病概率也较高,一旦妇科疾病未及时得到救治,就会发展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因此女性需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2)控制体质量增加: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因此体质量增加较快,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肥胖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病变概率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因此应控制体质量;(3)痛经:大部分未绝经女性在月经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痛经现象,痛经可引发子宫内膜病变,因此当女性有痛经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4)保持阴道卫生:女性经期时注意外阴卫生,使用温水清洗,经期内禁止性生活。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8

摘要:子宫内膜息肉(EP)是由内膜腺体和间质组成的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不孕症等表现。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但两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创伤性,经阴道超声(TVS)检查以其操作简便、清晰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2例经TVS诊断为EP的患者,年龄25~55岁,平均41岁,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延长及子宫不规则流血等91例,其中不孕症11例职称论文。

1.2方法

使用麦迪逊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0~7.5MHz。患者检查时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将探头涂耦合剂,罩以避孕套后放入阴道内,在阴道内做多角度扫查,用二维图像观察子宫大小,息肉的位置、大小、数目、回声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

1.3结果

TVS考虑EP的102例患者,最终病理证实91例,符合率达90.1%。误诊11例,误诊率9.9%,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8例,内膜增生症2例。EP超声典型表现为:宫腔线弯曲、中断或消失,宫腔内可见不均匀稍强回声光头,形态多样,轮廓显示较清晰,内部可见扩张的小腺体形成的囊腔。位于宫颈管者则较细长。彩色多普勒显示,大多数不显示血流信号,较大者可见少许血流或从相当于蒂部显示条形血流信号联系至瘤体,并可记录到阻力(RI:0.50±0.07)。

2讨论

EP是妇科常见的宫腔内良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流血、不孕症等,既往主要采用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但两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创伤性。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细微的病变,诊断率更高,并能取组织活检,对EP的诊断更具有优势。而TVS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以其操作简便、清晰、价格低廉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超声诊断EP的检出率不高,主要原因是采用经腹部超声检查,因其频率低,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子宫位置、肥胖、肠气等干扰。多年来,经阴道超声的逐步应用,阴道探头频率高,更接近检查部位,弥补了经腹部探头的不足,对EP的检查更清晰,更准确。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用HRT治疗绝经期妇女106例,应用尼尔雌醇和安宫黄体酮。每半年进行妇科、乳腺的B超检查,每年进行血生化系列检查。结果:用药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P<0.05),甘油三脂(TG)无明显变化。子宫出血例数在绝经初期为多,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和乳腺增生程度无明显增加。结论:定期对接受HRT的妇女进行检查和评价,使HRT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

激素替代治疗(HRT)可有效治疗妇女绝经期症状,提高绝经妇女生活质量,是无可置疑的,已使无数妇女受益[1]。但绝经妇女应用HRT的安全性问题,亦是公众所关注的,现将我院106例应用HRT5年的病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绝经妇女106例,应用HRT已满5年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1±9)岁,绝经年限1~8年。有子宫者95例,子宫切除术后11例。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促卵泡素(FSH)>40U/L,雌二醇(E2)<73.2pmol/L;既往无HRT史;无应用HRT的禁忌证;无内、外科合并症。

1.2治疗方法

有子宫者95例,应用尼尔雌醇2mg口服,2次/月,每3个月加用安宫黄体酮6mg口服,1次/d,连用10d;子宫切除术后者11例,单用尼尔雌醇,用法同上。

1.3辅助检查

所有对象在用药后每6个月行妇科双合诊及乳腺手法检查。妇科B超监测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附件情况;B超监测乳腺腺体结构和厚度,必要时行乳腺高频钼钯X线摄片检查。每年检查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

1.4检测方法

1.4.1E2、FSH的测定采用天津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药盒,用放免法进行测定。

1.4.2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检查药盒由日本和光提供,采用酶法测定。HDC-C、LDL-C、药品由上海科华提供,采用免疫的浊法测定;血糖及肝肾功能检测仪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处理,方法为t检验,采用SPSS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2结果

2.1HRT5年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用药前HDL-C(1.1±0.2)mmol/L,用药后(1.3±0.2)mmol/L,与用药前相比,其浓度明显增加(P<0.01);而LDL-C用药前(3.2±0.1)mmol/L,用药后(3.0±0.1)mmol/L,其浓度明显降低(P<0.05);TG无明显变化。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及血糖等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2应用HRT5年与子宫出血的关系

95例有子宫者,绝经1年36例,均有子宫出血,绝经2年29例,其中12例有子宫出血,绝经3年以上30例,其中子宫出血2例。绝经时间越短子宫出血率越高。其次子宫出血与HRT应用时间密切相关,在开始用药的前3年出血率最高,随着HRT时间的延长,出血率逐渐减少。

2.3HRT对子宫的影响

用药前子宫壁厚度(35.3±6.7)mm,用药后(31.2±5.8)mm,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子宫体积逐渐缩小;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前(3.1±1.2)mm,用药后(3.2±1.1)mm,无显著性差异。

2.4HRT对乳腺的影响

每6个月常规行乳腺手法检查及B超检查,用药前乳腺轻度增生7例,用药后4例,用药前乳腺中度增生3例,用药后4例,用药前后均未发现乳腺肿瘤。

3讨论

3.1HRT对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本资料显示,对脂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这一作用是通过增加HDL-C,降低LDL-C而实现的。绝经妇女长期应用HRT,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不增加肝肾负担。在血糖方面现认为雌激素对糖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HRT能使空腹血糖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2]。而本文对绝经妇女应用HRT5年中,未发现导致糖耐量异常的病例,说明对血糖无不良影响。长期低剂量HRT,对血糖的作用是安全的。

3.2HRT与子宫出血的关系

子宫出血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其出血以绝经初期为常见,其原因可能为内源性雌激素与外源性雌激素不同步有关。此外也与患者漏服药物有关。因此,应向患者说明规则用药、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防止子宫出血。尼尔雌醇口服吸收后储存于脂肪,缓慢释放,为长效雌激素,其特点是能选择性作用于阴道和子宫颈管,而对子宫体、子宫内膜作用很小,而且服用方便,2次/月。绝经后妇女血中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萎缩较快,由于使用的是低剂量雌性激素,子宫仍呈萎缩趋势,但萎缩速度较慢。

绝经妇女应用HRT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的增厚,甚至引起子宫内膜癌。这是应用HRT中比较担心的问题。本文应用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对厚度大于5mm者行诊刮,必要时应用宫腔镜检查。从而为HRT的安全实施提供了保障。

3.3HRT对乳腺的作用

绝经妇女应用HRT后可导致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密度增加。雌激素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雌激素增殖活动增加明显,这可能是HRT引起乳腺癌的一个原因[3]。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已成为常规制度。本文手法、B超检查、钼靶检查,乳腺增生有减轻者,也有加重者,存在个体差异,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增生程度减轻者居多,可能与补充性激素剂量较低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女性对其健康和生活质量越加关注,所以HRT将继续是广大绝经妇女的需求。HRT是妇科常用的一种医疗手段,需要扎实的妇科内分泌知识,透彻了解性激素药物的药理作用,掌握HRT适应证,禁忌证。绝经妇女应用HRT,要知情同意、权衡利弊,应用适时、及时,必须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监测评估,绝经妇女应用HRT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徐苓.性激素替代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450.

子宫内膜癌范文篇10

【关键词】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临床治疗

阴道不规则出血是一种女性常见病,症状表现主要是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不但会导致女性贫血,还可引发出血性休克,对女性生命健康有着极大威胁。阴道不规则致病因素比较多,如子宫内膜或宫腔内病变、妊娠流产等,临床对其常规采取止血与抗炎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提高[1]。针对于此,本文主要对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采取更有效治疗的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人收治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12月,共90例,年龄22~58(36.46±3.42)岁;出血原因中,子宫内膜异位12例,子宫肌瘤14例,流产后出血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3例,节育环导致22例,生殖器炎症12例。随机设参考组与研究组各45例,所有病人对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排除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和不配合者,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区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病人入院之后均做常规的妇科检查,以便于对其病情加以掌握,对一些需要进行宫颈刮片和阴道镜检查的病人,在诊刮送检确诊后给予相应治疗。参考组实施常规止血与抗炎治疗,以此为基础,研究组使用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0087;规格0.13g/粒)口服用药,每日1粒,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效果。1.3评价指标。治愈:出血症状完全消失,经期及出血量均正常,体质恢复良好;好转:出血症状有一定改善,经期及出血量有所减少,体质恢复良好;未愈:病人治疗前后的出血症状没有明显改变或者加重。治疗效果评价以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为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1.4统计学处理。记录数据由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表组间区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参考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是75.56%,研究组是93.33%,组间比较区别显著(P<0.05)。见表1。2.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参考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37.78%,研究组是15.56%,组间比较区别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阴道不规则出血作为许多妇科疾病的发病征兆,以宫内病变引发常见。该病临床一般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月经不净及非月经期出血等,且致病因素比较多,如子宫肌瘤、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节育措施不正确等,上述症状会导致病人的卵巢组织被破坏,破坏了性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另外,和妊娠相关的疾病也是导致出血的关键,如宫外孕、不全流产及良恶性葡萄胎等。妇产科临床对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治疗在排除为恶性肿瘤和需要接受手术的良性肿瘤后,一般采取常规的止血与抗炎治疗,给予抗生素,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2]。宫血宁胶囊在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治疗中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药以重楼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提取后制成的纯天然制剂,也是一种理血剂,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以及凉血止血之效,应用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治疗中不仅可取得较好效果,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以控制癌变的发生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3]。

本研究对两组阴道不规则出血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参考组45例采取常规止血和抗生素治疗,研究组45例在这个基础上加用宫血宁胶囊,从结果统计数据中可见,参考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是75.56%,研究组是93.33%,组间比较区别显著(P<0.05);参考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37.78%,研究组是15.56%,组间比较区别显著(P<0.05)。由此提示宫血宁胶囊应用在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治疗中效果明显,不良反应比较少,应用安全性比较高,可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周蕾.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85-86.

[2]佟拉嘎.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临床治疗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