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6:30:58

子宫

子宫范文篇1

【关键词】瘢痕子宫;非瘢痕子宫;剖宫产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和既往的高剖宫产率,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率也逐渐增高。虽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有助于减少重复剖宫产及母婴并发症,且再次阴道试产的成功率为60%~70%,子宫破裂率通常低于1%;但受担心阴道试产失败和相信剖宫产术的安全性等因素影响,瘢痕子宫再妊娠二次剖宫产率仍有明显上升趋势[1-3]。为降低分娩风险,确保母婴安全,我们开展此项小样本前瞻性研究,以初步探讨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为小样本前瞻性研究,均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2018-09—2020-04间在我科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纳入标准:(1)距上次剖宫产≤2a。(2)有阴道试产的禁忌证[3]。(3)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一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史且具有阴道试产的适应证。(2)伴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依据剖宫产史分为首次剖宫产组(非瘢痕子宫组)和二次剖宫产组(瘢痕子宫组)。1.2方法。2组产妇均在全麻下实施剖宫产手术,按照剖宫产手术操作规范开展手术,并做好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工作。1.3观察指标。(1)2组产妇的基线资料。(2)分娩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产后恶露持续时间)。(3)子宫异常情况(子宫完全破裂、子宫不完全破裂)。1.4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资料。2组产妇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分娩相关指标。非瘢痕子宫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均短(少)于瘢痕子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子宫异常情况。非瘢痕子宫组的子宫破裂率低于瘢痕子宫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美国ACOG提出的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试产(tri-aloflaboraftercesarean,TOLAC)适应证为[5]:(1)距上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2a。(2)胎儿体质量<3.5kg,无头盆不对称。(3)骨盆检测无异常。(4)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国内文献资料亦显示:TOLAC的成功率为60%~70%,子宫破裂率低于1%[1]。因此,对有1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史且经产科专科检查、阴道超声和MRI检查无TOLAC禁忌证者[6-7],应考虑选择TOLAC,以减少重复剖宫产及其母婴并发症。基于产妇及其家属担心TOLAC有一定失败率和子宫破裂风险,以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剖宫产仍是目前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重要分娩方式[8-9]。但再次剖宫产仍存在麻醉和手术风险。本研究的结果亦表明,非瘢痕子宫组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均短(少)于瘢痕子宫组,子宫破裂率低于瘢痕子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瘢痕子宫再妊娠二次剖宫产风险较大。因此应严格掌握再次剖宫产的适应证:(1)本次妊娠时间距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2a,剖宫产史>2次。(2)有子宫破裂史或高位纵切口剖宫产史。(3)子宫下段纵切口,倒“T”形或“J”切口,或广泛子宫底部手术,不适合TOLAC者。(4)多胎妊娠、抢救条件不足,以及不具备急诊剖宫产条件者。综上所述,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比较,瘢痕子宫产妇再妊娠二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分娩风险较高,应依据产妇的一般情况、分娩史、首次剖宫产的指征和方式、瘢痕愈合情况,以及二次分娩间隔时间等因素,全面综合考虑。对有TOLAC适应证的产妇,应在严格TOLAC产程管理的前提下行TO-LAC,对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应及时实施剖宫产,以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婷婷,仝亚红.83例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4):314-316.

[2]谢辛,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7.

[3]陈锰,张力,杨帆,等.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的子宫下段厚度与再次妊娠后子宫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6):425-428.

[4]邱海凡,王连云,潘圆圆,等.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5):458-461.

[5]梁欣.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93-3695.

[6]陈丽,李小晶,李蕾,等.经阴道超声和MRI对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4):566-569.

[7]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0,55(1):3-9.

[8]王林林,陈俊雅,杨慧霞,等.妊娠期子宫瘢痕情况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相关性[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6):375-380.

[9]李静,燕美琴,王竞,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结局与子宫瘢痕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6,27(6):514-518.

子宫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挖除术减少出血量措施及其可行性。方法妊娠合并子宫肌瘤96例在剖宫产时同时行肌瘤挖除术与96例单纯剖宫产的产妇做对照。结果手术时间、产褥病率、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时出血量肌瘤挖除组多于单纯剖宫产组;肌瘤较大,多发性子宫肌瘤与肌瘤较小、单个肌瘤相比出血量增多,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时肌瘤挖除术是切实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常见的妊娠合并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不断上升,术中遇见妇科肌瘤的几率明显增加,包括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剖宫产时的正确处理是预防产后出血,减少患者痛苦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自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入本院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96例产妇为观察组,年龄(28.3±3.6)岁,其中浆膜下肌瘤31例,肌壁间肌瘤58例,黏膜下肌瘤7例,肌瘤最大约8cm×8cm×6cm,肌瘤直径>5cm者34例,多发性肌瘤40例,单个肌瘤56例,肌瘤以前后壁尾多,其次为子宫角,下段最少,另取同样多单纯剖宫产的产妇做对照,年龄(27.1±4.2)岁。两组孕周均大于37周。两组的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手术方式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取胎术,观察组待胎儿娩出后,静滴缩宫素20U,宫体注射20U,可吸收线缝合子宫,瘤体周围注射缩宫素20U与非妊娠期子宫肌瘤挖除方式相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24h内多发性子宫肌瘤出血多于单个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出血量(423.8±96.3)ml,单个肌瘤平均出血量(331.9±63.8)mlP<0.05。子宫肌瘤直径≥5cm者,术后24h内出血量(392.8±85.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时平均出血量(382.5±130.2)ml,对照组术时平均出血量(291.7±90.5)ml。术中出血量肌瘤挖除组多于单一剖宫组(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为(62±15)min,对照组为(56±13)min,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产褥病率、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96例肌瘤全部送病理检查,均为平滑肌瘤。

3讨论

3.1剖宫产术中切除肌瘤的可行性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为0.3%~7.3%[1],其流产率高于正常子宫妊娠者,如果能妊娠到足月,分娩方式则由多种因素决定,以前不主张在剖宫产同时肌瘤挖除,原因是:①妊娠期子宫血运丰富,易导致产后出血和感染;②手术难度增大,因妊娠期子宫的膨大和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使肌瘤与周界边界不清。叶红[2]、李雅丽[3]等报道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是可行的。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的挖除主要顾虑是:足月妊娠子宫高度充血,肌瘤增大变软,手术可能无法控制出血[4]。本组病例中肌瘤挖除组与单纯剖宫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证实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应遵循以下手术原则:①对浆膜下、黏膜下肌瘤应挖除;②对肌壁间肌瘤应尽可能挖除,但不易在子宫上做多个切口;③对于切口附近子宫下段部位肌瘤,应行肌瘤挖除;④于宫角阔韧带部的肌瘤,因基底部宽大血供丰富,应根据医生经验,抢救条件而定。

3.2剖宫产时挖除肌瘤的处理

3.2.1术前准备首先必须有充足的血源,以备急用,其次产妇应做全面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血型等。另外,施术者必须操作娴熟,能承担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术及妊娠子宫全切术。

3.2.2术中、术后处理一般需先做剖宫产,除黏膜下肌瘤经宫腔内切除术外,其余均应先缝合子宫切口,然后挖除子宫肌瘤,术中应用大量缩宫素,以减少子宫出血;在找到肌瘤的界限后予以分离,采取边分离边结扎的方法,电刀在挖除肌瘤时可起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若经缩宫素应用及一般方式处理无效时,可结扎子宫动脉,甚至切除子宫。

3.2.3术后治疗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术后处理同子宫肌瘤挖除术及剖宫产术后处理,但应注意加强子宫收缩剂及预防感染药物的应用,已做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同子宫切除术后常规处理。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24-1827.

[2]叶红,董金翰.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探讨.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6):456-458.

子宫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36例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的患者分为两组:阴式全宫切除18例,年龄35~56岁,平均43岁;其中子宫肌瘤12例,子宫腺肌瘤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例。常规腹式全子宫切除18例,为对照组,年龄32~52岁,平均45岁;其中子宫肌瘤10例,子宫腺肌瘤5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两组患者均有一胎以上生育史,两组子宫均<12周,活动度好,除术前常规妇检外,所有患者均作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分段诊刮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1.2手术方法

1.2.1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操作:病人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导尿、暴露宫颈。在膀胱沟下与后穹窿与宫颈交界处中间粘膜下注射立止血1u加生理盐水混合液20ml。于膀胱宫颈沟下方约3mm处环绕宫颈切开宫颈与阴道交界粘膜,深3~4mm达宫颈粘膜,电刀钝锐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宫颈直肠间隙,达前后腹膜反折,打开前后腹膜靠宫颈一次性钳夹骶主韧带,切断后缝扎近端的断端,宫颈侧不缝。此时再次触摸子宫,了解子宫大小,活动度,肌瘤位置等,视具体情况再进一步处理。子宫大难牵出者,可用宫颈绀绀夹宫颈两侧,自宫颈始将子宫对半切,如见瘤体影响子宫下降随时将肌瘤挖除,同时结合行子宫分碎术,去核术等,可望有效缩小子宫体积后牵出。子宫不大者,则以食指触摸附件拉出,直视下断两侧卵巢固有韧带。如附件有病变,则断卵巢悬韧带,亦可切下子宫后再处理附近件;各残端线尾保留,但避免牵拉,检查无出血后剪断线尾,将腹膜与阴道粘膜一层连续交锁缝合,阴道塞纱团压迫止血。

1.2.2经腹横切口全子宫切除术:按传统经腹全子宫切除步骤操作。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阴式全宫组16例单纯子宫全切除,1例单侧附件,1例双侧附件切除。腹式全宫组15例单纯子宫全切除,2例单侧附件,1例双侧附件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需镇痛、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手术满意度、性生活满意度等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2.2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下腹坠痛,性生活满意,阴检及盆腔检查,阴式全宫组阴道残端愈合好,无息肉,盆腔无炎性包块及血肿。

3讨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不需作腹部切口、体表不留瘢痕、手术时盆腹腔干扰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由于术野狭窄,暴露和操作相对困难而致手术时间稍长,平时应用少导致对局部解剖不熟悉等因素,未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一些子宫脱垂患者。在推崇微创手术、以人为本的今天,患者更容易接受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本研究表明,阴式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术中出血稍多(P<0.05)、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开腹组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与经腹手术比较,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稍多,但不影响其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对手术满意度阴式组满意度明显高于腹式组(P<0.01),而两组性生活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患者更容易接受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子宫范文篇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指征,分析如何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为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破裂。相关因素分析与孕产次、分娩方式等有关。结论子宫切除术是产科急症子宫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有效方法,但加强计划生育宣教,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前及时诊断等能有效降低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的可能,从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产科出血是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子宫切除术成为治疗产科大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有效措施和手段。过去一般都是在药物治疗、子宫按摩和宫腔纱条填塞等方法无效时实施子宫切除术,随着新型宫缩剂的出现,血管栓塞技术及介入治疗的成熟与应用,产科子宫切除率已明显降低,但近几年来,又有增多的趋势。现对我院6年来因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的16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手术指征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进行总结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住院分娩的孕产妇6325例,其中产科行急诊子宫切除术16例,发生率为0.25%,占阴道分娩的0.09%(4/4236),占剖宫产的0.57%(12/2089)。16例产妇的年龄为21~33岁,中位年龄26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8例;平均孕次(3.6±1.3)次,产次(2.4±0.7)次;孕周为33~41周;有人工流产史9例,中孕引产史4例,剖宫产史3例。

1.2分娩情况、手术方式及手术情况阴道分娩后切除子宫4例(占25%),剖宫产时切除子宫11例(占68.75%),剖宫产术后切除子宫1例(占6.25%)。4例经阴道分娩后即发生大出血,积极止血治疗无效后即行子宫切除术;11例剖宫产术中出现大出血,经药物治疗、子宫按摩和宫腔纱条填塞等保守方法止血无效时实施即行子宫切除术;1例前置胎盘患者术后24h取出宫腔内填置的纱条后再次出现大出血导致DIC,随即行2次手术切除子宫。

1.3出血量6例行子宫全切除术,10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出血量为1500~7000ml,平均出血量为2465ml。

2结果

2.1子宫切除术指征16例均因子宫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由于胎盘因素的7例(43.75%),其中前置胎盘3例,2例为中央性前置胎盘,1例为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2例,均合并子宫卒中;胎盘植入2例;其次子宫收缩乏力3例(18.75%);子宫破裂2例(11.11%),2例均为剖宫产疤痕引起;宫腔感染、羊水栓塞、子宫内翻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各1例。

2.2手术并发症术前并发症主要是失血性休克,发生8例,术中因出血迅速而多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积极心肺复苏、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后抢救成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盆腔血肿2例。

2.3母婴预后所有产妇均于子宫切除术后痊愈出院,住院8~15d,平均(10.25±3.12)d。16例患者中有1例双胎妊娠,围产儿总数为17例,其中轻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2例,存活新生儿14例,占82.35%,围产儿死亡3例,病死率为17.65%,其中胎死宫内1例,2例因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2.4手术的相关因素

2.4.1分娩次数6年间我院收治孕妇共6325例,发生子宫切除术16例;其中经产妇3624例,发生子宫切除术12例,占0.33%;初产妇2701例,发生子宫切除术4例,占0.14%。经产妇急症子宫切除率明显高于初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分娩方式6325例孕产妇中,经阴道分娩的4236例,发生子宫切除术4例,占0.09%;剖宫产2089例,发生子宫切除术12例,占0.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3流产史6325例孕产妇中,有流产史的1347例,发生子宫切除术9例,占0.67%;无流产史的5005例,发生子宫切除术7例,占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4产前检查6325例孕产妇中,行产前检查的4688例,发生子宫切除术8例,占0.17%;未行产前检查的1637例,发生子宫切除术8例,占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指产前、产时(含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发生子宫大出血时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一些因素引起的顽固性子宫出血,其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及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处理密切相关[1]。

3.1子宫切除的主要因素胎盘因素是造成难以控制的产科子宫出血的首要原因。其中前置胎盘伴或不伴胎盘植入,胎盘早剥是急诊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这与人工流产、中期引产及剖宫产的增加造成子宫内膜层损伤、炎症、内膜修复不全,使内膜、蜕膜发育缺如致胎盘前置、粘连、植入有关。本组资料中7例因胎盘因素致胎盘剥离面出血不止而行子宫切除,其中前置胎盘3例,胎盘早剥2例,均有人工流产、刮宫及引产史;胎盘植入2例,为剖宫产术后再孕。故应加强计划生育的宣教,重视孕产妇保健、降低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率;同时应重视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正确处理妊娠合并症。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其中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使子宫过度膨胀,继发宫缩乏力;胎盘早剥、妊高症等使子宫肌纤维发生病理变化导致宫缩乏力;以上均为子宫收缩乏力的高危因素,最终引起顽固性宫缩乏力大出血。本组资料中子宫收缩乏力3例,1例为双胎,1例为羊水过多,1例为妊高症,产程中发现宫缩乏力出现大出血,立即行药物治疗,子宫按摩,热敷子宫,宫腔纱条填塞,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等,仍未能有效止血即行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是解除难产及某些高危妊娠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剖宫产不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的惟一措施,不能单靠提高剖宫产率来改善母婴预后,有资料表面当剖宫产率控制在20%~25%时,母婴预后比较理想[2]。据国外文献报道,剖宫产后子宫切除率为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发生率的23倍[3]。有剖宫产史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是无剖宫产史的35倍[4]。本组资料中剖宫产子宫切除12例,阴道分娩子宫切除4例,前者为后者的3倍。

3.2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产科大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达不到完全止血者,则应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不失时机地挽救产妇生命。手术尽量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力争缩短手术时间[5]。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16例,宫腔纱条填塞10例,2例行子宫动脉结扎,2例行髂内动脉结扎,均未起效后,即行子宫切除术。还有2例因子宫破裂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立即予以肝素、输血及补充凝血因子、心肺复苏,并行子宫切除后抢救成功。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认为以次全子宫切除为主,可保留宫颈、峡部组织及适量的子宫内膜,这样术后能维持周期性出血,保留了部分内分泌功能。但对于子宫破裂及累及宫颈者,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本组16例患者13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3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2例因子宫破裂,撕裂口至宫颈;1例因胎盘植入位置过低,次全子宫切除后保留部位仍出血不止而行全子宫切除术。

急症子宫切除术虽然保全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给年轻的患者带来的身心的伤害,使她们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孕前产前的各项保健工作,对不宜继续妊娠的患者及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减低人流及引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时机,提高手术的技能;做到以上各点才可有效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陈萍,王咸英,冯钢.急症子宫切除在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52.

[2]刑淑敏,盖铭英,项小英.提高产科质量,保证母婴安全研讨会纪要.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31):134.

[3]RadekaG,MilasinovicL,VejnovicT,etal.Cesareanhysterectomyinmodernpracticefrom1968to1993.MedPregl,1997,50(9-10):375.

子宫范文篇5

动静脉畸形较少累及盆腔,女性较男性多见,子宫发生更少见。发病率:尚不清楚,均为散在个案报道。年龄从孕34周胎儿到72岁。形成原因:由增殖的动脉和静脉管壁相连形成瘘,可连通至邻近的器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34周胎死宫内(宫内感染)女死婴,病理发现子宫动静脉畸形,可能与胚胎血管停止发育到某阶段有关。后天性主要与创伤(包括手术、分娩、刮宫、感染、肿瘤尤其滋养细胞疾病等)有关,可能与局部的创伤和胎盘部位的复旧不全有关。绒癌后可能由于滋养细胞侵蚀了血管,使动脉和静脉形成沟通。病理所见:病变处由直径不同的直接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组成。常由于内膜增厚和血管壁胶原沉积使得动脉与静脉难于区分。临床表现:主诉多种多样,包括盆腔内跳痛、涨感、下腹痛、髋部及大腿痛、性交困难、直肠痛、阴道流血、气短、血尿等。典型的子宫动静脉畸形大量的阴道出血是主要的症状。可在阴道检查时发现搏动感和有血流声的包块,大的动静脉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诊断:过去绝大多数都在子宫切除术中发现,现在可以借助CT和MRI、超声无创检查,但所示范围常较临床和血管造影范围大,但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动脉造影有重要诊断意义,可与血管肿瘤鉴别。血管造影可见造影剂积聚在病变部位呈血管团,且不经过毛细血管期,直接进入静脉期,有很多的侧枝循环。诊断性刮宫对于子宫动静脉畸形不但没有治疗作用,相反还会加重出血。治疗方法:大多数的无症状的盆腔动静脉畸形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完成,而且无严重出血的危险,包括静脉应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覆盖于表面、使用15-甲基前列腺素F2α控制急性出血、肌注和口服麦角新碱待病灶自行吸收。动脉栓塞的近期效果肯定,当血管过于迂曲时,栓塞效果可能不好,由于邻近动脉分支的再通,有再次出血的危险,大多数动静脉畸形都需要再次栓塞,再次刮宫、分娩、手术时有潜在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对于反复发作的子宫出血,主要治疗常采用子宫切除;也有采用髂内动脉结扎的方法。建议先行栓塞后,再行手术,且栓塞后越快手术越好。紧挨着病变部位栓塞或结扎,初期的效果很好,但远期的复发较多,且再次栓塞或手术极其困难。动静脉瘘保守治疗后可以妊娠并足月分娩。妊娠合并盆腔动静脉畸形时,阴道分娩时包块可增大,破裂和出血危险性增加,建议剖宫产。DvNews

“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子宫范文篇6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阴道手术

Clinicalvalueoftransvaginalhysterectomyingynopathy

GAOWeiping,ZHANGShuxiang

(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TheSecondHospitalofHuai′an,Huai′an,Jiangsu223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easibilityandsafetyoftransvaginalhysterectomy(TVH)inthetreatmentofuterinediseases.Methods108casesofTVHadmittedfromJan.2000toMar.2008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biggestinciseduterusweighed1000gandthediameterofthebiggestuterinemyomawas13cm.Thesurgicaldurationrangedfrom35to170min[mean=(92.3±25.6)min];amountofbloodlossduringoperationwas50-700ml[mean=(120.0±36.3)ml].Theearliesttimeofanalexsufflationwas9hafteroperationandthelastwas27h.Thepostoperativemorbiditywas12.6%.Thehospitalstayrangedfrom5dto9d[mean=(7.2±1.6)d].Therateofsuccesswas99.1%,theratiooftransfertopaunchwas0.9%.ConclusionTVHischaracterizedbymicro-traumaandsafetyinthetreatmentofgynecologicaldiseasesandisworthyofgeneralization.

Keywords:hysterectomy;colpomyomectomy;transvaginalsurgery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创新,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疾病越来越受到妇科医生的青睐。但由于手术视野小,手术技巧及麻醉要求高,目前还不能普遍开展。我院自2000年3月—2008年3月共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疾病108例(包括阴式不脱垂与脱垂全子宫切除术、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与手术分类我院妇科自2000年3月—2008年3月,对108例患子宫疾病的妇女经阴道进行子宫手术治疗,其中阴式全子宫切除术95例(包括非脱垂子宫9例与脱垂子宫86例)、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2例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11例(其中前壁肌瘤5例,后壁肌瘤6例)。患者年龄36~80岁。有腹部手术史15例,子宫最大如孕3个半月大小,肌瘤最大为直径13cm。本组病种包括:子宫平滑肌瘤32例,子宫腺肌症9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子宫脱垂86例。

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导尿,钳夹宫颈并向下牵引,以生理盐水20ml+垂体后叶素6~12U注入宫颈周围、阴道壁前或后穹隆黏膜下,如患者血压高则改用缩宫素,以减少术中出血。

1.2.1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ransvaginalhysterectomy,TVH)于膀胱横沟水平上1~3mm处环行切开阴道黏膜,深达宫颈筋膜,前壁距宫颈外口1.5cm,后壁距宫颈外口2.5cm横行切开阴道壁,钝性+锐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和子宫直肠间隙达腹膜反折,并剪开用4号丝线缝合牵引,分别钳夹、切断、缝合两侧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及两侧子宫血管、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取出子宫。对子宫大于妊娠12周者先行肌瘤剥除,使子宫缩小后再手术切除子宫,缝合盆腔腹膜及阴道残端。

1.2.2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切开阴道前后穹隆,子宫前后腹膜反折方法同TVH。一般情况下子宫前壁肌瘤切开前穹隆,后壁肌瘤切开后穹隆,探查子宫肌瘤位置、大小及数目,以宫颈双爪钳钳夹暴露在阴道切口的肌瘤,电刀切开肌瘤包膜,剥离出肌瘤,直视下用1-0可吸收线分两层缝闭瘤腔,盆腔放置引流管自阴道引出。

1.2.3经阴道子宫次全切除术切开阴道后穹隆及直肠子宫陷凹处腹膜,用两把双爪宫颈钳向上交替钳夹子宫后壁,直达宫底并向后翻出子宫;贴宫体钳夹、切断、7号丝线双重缝扎左侧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圆韧带、阔韧带、子宫血管,右侧子宫同名韧带及血管同法处理,于宫颈内口水平锥形切断宫颈,1-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宫颈残端、两侧圆韧带,附件断端缝线穿针缝合于子宫颈残断两角,宫颈复位后缝合腹膜于宫颈筋膜上,关闭腹腔。

2结果

2.1阴式手术情况本组108例阴式子宫手术中除1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均成功经阴道完成手术,其中86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32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切除子宫最大1000g,肌瘤直径最大13cm。手术时间最长170min,最短35min,平均(92.3±25.6)min;术中出血50~700ml,平均(120.0±36.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最短9h,最长27h;术后病率12.6%;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9天,平均(7.2±1.6)天。

2.2中转进腹病例1例阴式手术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1.1%,为有腹腔手术史者,子宫前壁与腹壁紧密粘连,且术中麻醉效果差。

2.3治疗效果及随访术后1个月至1年随访,患者无1例阴道残端脱垂及发生肠疝,大小便及性生活均无异常;2例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阴道残端息肉予摘除;行子宫肌瘤剔除者术后妇科检查及B超均未发现异常。

3讨论

3.1阴式子宫手术的优越性及安全性阴式子宫手术是利用阴道这一天然富有弹性的腔道进行手术,对腹壁无损伤,不留手术瘢痕,腹腔脏器干扰少,术后肠蠕动恢复快,疼痛轻,术后病率低,符合当今提倡的微创手术原则及审美观点。结合本组资料的结果我们认为,只要术者具备熟练的阴式手术技巧、正确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开展阴式系列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即使有腹腔手术史,也不是阴式子宫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此外,良好的麻醉效果也是阴式手术成功的关键。

3.2阴式手术种类及手术指征变化由于经阴道手术视野小,暴露和操作困难,技术难度较大,容易损伤邻近脏器等缺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开展子宫脱垂并伴有或不伴有膀胱、直肠膨出及较小子宫病例,手术为数不多[1]。近年来,经阴道手术被认为是最微创、最符合循证医学原则[2]的术式,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阴式手术种类在不断拓宽,目前除开展脱垂与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外,还开拓了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早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经阴道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3]。阴式手术指征进一步扩大,目前大子宫及盆腹腔手术史者不再是阴式手术的禁忌证,国外TVH子宫最重1290g,最大孕20周;国内佛山市妇幼保健院TVH最大子宫孕24周,重1685g[3]。本组资料中最大子宫为孕14周,有腹腔手术者15例,有手术史者成功率为93.3%。

3.3阴式手术的应用价值由于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疾病具有微创、对人体正常功能干扰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投入成本少,手术费用低于腹腔镜,其微创性亦可与腹腔镜相媲美。国外研究[4]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若能实施阴式手术,应尽量以实施阴式手术为宜。国内陈亚琼[5]在经阴道子宫手术的现状及前景中指出:决定良性子宫病变手术途径的基本原则是:在有条件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首选经阴道手术,次选经腹腔镜手术,最后选择经腹手术。通过阴式系列手术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手术器械设备的改进与完善,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疾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江红,吴宜勇,申桂华.阴式子宫手术的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2):178-181.

[2]乔玉环,史惠蓉.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疾病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6):327-329.

[3]游泽山,柳晓春.经阴道子宫手术适应证的变迁和选择[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8-10.

子宫范文篇7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以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更新,手术医师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提高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患者较多。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对36例子宫肌瘤患者施行了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子宫肌瘤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宫,年龄27~45岁,平均35岁。均已婚已育,曾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2例,有生育要求12例,既往有下腹手术史12例,包括剖宫产2例,输卵管结扎术8例,其他2例。子宫大小平均7.5周(4~12周),前壁18例,后壁20例,前后壁均有肌瘤6例;单个肌瘤24例、多个12例,肌瘤大小平均直径4.6cm(0.5~10cm)。选择标准:(1)要求保留子宫者;(2)子宫活动好,无明显盆腔粘连;(3)子宫<14孕周,肌瘤最大直径<10cm;(4)排除宫颈、子宫内膜等生殖道恶性肿瘤。

1.2手术方法

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臀部超出手术台10cm,导尿排空膀胱,宫颈钳钳夹宫颈并牵引,用1:15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阴道前、后穹隆,膀胱阴道间隙,膀胱宫颈间隙,以及宫颈直肠间隙,(高血压患者用催产素稀释液)。以前壁肌瘤为例,在宫颈前方膀胱横沟上0.5cm处横形切开阴道黏膜深达宫颈筋膜,并向两侧延长切口至3~9点。提起前壁黏膜切缘紧贴宫颈筋膜向上分离子宫膀胱间隙达子宫膀胱腹膜返折。暴露子宫前腹膜返折剪开,在腹膜切缘中点缝线作为标志。从阴道前穹隆翻出子宫,暴露肌瘤,用垂体后叶素10U注射子宫肌层,纵形切开子宫壁达瘤体组织,使瘤体与肌壁间界线清楚,用肌瘤剥离器进行钝性剥离剔出肌瘤。较大肌瘤经阴道切除较困难,则可一边剥离一边锲形切除,分块经阴道取出,然后完全剥出肌瘤。用手指仔细触摸检查宫体肌层是否有其他肌瘤一并切除。修剪瘤腔后,用1-0可吸收线,自基底部进行缝合,闭合瘤窝,再连续褥式缝合子宫浆肌层切口,复查切口不出血将子宫送回盆腔。2-0可吸收线从两侧开始向中间连续缝合子宫前筋膜及阴道穹隆黏膜切口,放置引流管。肌瘤位于子宫后壁者,选择阴道后穹隆切口,切开阴道黏膜后分离宫颈直肠间隙达直肠返折腹膜,剪开腹膜进盆腔,肌瘤剔除方法同前。若子宫前、后壁均有肌瘤则需作2个切口,手术操作同前。

2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无1例中转开腹,无膀胱、直肠损伤。剔除肌瘤59枚(平均1~6枚/例),较B超检查多8枚,其中单发肌瘤22例、多发14例,肌瘤直径1.5~10cm,子宫前壁肌瘤18例,后壁20例,阴道前穹隆切口18例,后穹隆切口19例;手术时间35~85min;术中出血量20~160m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肌瘤大小、数目及位置有关,肌瘤大,数量多,位置靠上者,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反之则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d;术后病率2.8%;术后住院时间4~6d。36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月经正常,切口愈合佳,性生活如术前,常规B超、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妇女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子宫肌瘤患者要求保留子宫的比例不断上升。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已由传统的经腹途径发展为三种:开腹手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剔除子宫肌瘤存在腹部瘢痕,切口大、恢复慢的缺点;而腹腔镜手术费用高、技术要求高、出血相对多、缝合困难、且对肌壁间肌瘤不能用手触摸而不能发现,有复发率高的缺点。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比较,具有直视下进行手术,手术操作更精确、快捷、缝合止血更彻底、可靠,切口小,剔除肌瘤彻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切口疼痛轻,腹壁无瘢痕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及医生欢迎。

本组36例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术均成功,剔除肌瘤59枚,较术前B超检查51枚多8枚,说明直视下用手指触摸发现肌壁间小肌瘤,具有比腹腔镜肌瘤剔除更彻底,复发少的特点。手术时间35~85min,平均出血量20~160ml;肛门排气1.3d,留置导尿24h,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5d,平均住院4.9d,实际证明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术是可行的。

成功实施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需注意以下的问题:(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14孕周肌瘤最大直径<10cm要求保留子宫者,子宫活动好,无明显盆腔粘连。术前要排除宫颈、子宫内膜等生殖道恶性肿瘤。盆腔严重粘连导致子宫固定是手术禁忌证[1]。(2)肌瘤定位准确:术前B超定位决定手术的途径。(3)手术风险的评估:术者必须要有丰富的阴式手术的基础,熟练的技巧,掌握子宫与周围脏器的解剖特点,正确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宫颈直肠间隙,防止直肠或膀胱的损伤。(4)良好的麻醉配合:作者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使盆底肌肉完全松弛,盆腔组织器官松弛,易牵拉,肛门松弛容易拉钩显露,子宫较易翻出,是最理想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子宫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与子宫肌瘤的相互影响以及子宫肌瘤对分娩、产褥期、围产儿的影响。结果子宫肌瘤在妊娠期增大明显,观察组肌瘤直径平均增加4.2cm,并有12例在孕期出现肌瘤变性。对照组2肌瘤直径平均增加1.2cm,无一例出现肌瘤变性。观察组中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恶露干净平均天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

近年来,随着晚婚、晚育等生育观念的改变,高龄产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成为影响妊娠分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对孕前及孕早期发现子宫肌瘤的54例孕妇进行妊娠期及分娩期、产褥期全程观察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检查、分娩的孕前及早孕期发现子宫肌瘤的孕妇54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配对选取54例同期无子宫肌瘤孕妇作为妊娠对照组(对照组1),随机选取54例同期体检发现子宫肌瘤的非孕妇女作为非妊娠对照组(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年龄25~42岁,≥35岁19例;初产妇43例,经产妇11例。

1.2方法孕前已知有子宫肌瘤及在孕8周前发现子宫肌瘤的孕妇于妊娠6周内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测量肌瘤的大小,以肌瘤的最大直径作为评估肌瘤大小的指标,于孕中期23周左右及38~40周两次复查B超,记录肌瘤变化。非孕期子宫肌瘤患者予定期检查,复查B超测量肌瘤的大小,截取相当于整个孕期的随访时间作为观察时限评估肌瘤变化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54例病例肌瘤均有增大,最大增长5.8cm,最小增长2.1cm,平均增长4.2cm。有12例出现肌瘤变性,3例在中孕期予保守治疗,9例为晚孕剖宫产同时剜除肌瘤病理检查证实。非孕肌瘤对照组中最大增长2.lcm,最小增长为无明显增大,平均增大1.2cm。对照组54例中有2例黏膜下肌瘤因月经增多明显予手术治疗,其余继续随访,无1例出现肌瘤变性。两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

2.2子宫肌瘤对妊娠期及分娩的影响观察组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2。子宫肌瘤还增加了手术产率,观察组中有28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剖宫产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8.0%(P<0.05)。2.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围产儿情况,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围产儿影响较明显,新生儿体重低于对照组,低Apgar评分出现率及宫内生长受限率,胎儿因局部受压畸形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有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同时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雌二醇含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高,合并妊娠时胎盘生乳素又促进雌二醇对肌瘤的作用,故肌瘤生长加快。

3.2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子宫肌瘤可引起宫腔形态改变导致阻碍受精卵着床或导致早期流产,妊娠掉失率可较正常妊娠高2~3倍。同时较大的肌瘤还可引起早产、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前置胎盘等。本组资料内除前置胎盘与对照组元差异外,其他并发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3子宫肌瘤对分娩的影响肌壁间肌瘤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致产程延长,增加手术助产率。肌瘤位于宫颈或子宫下段引起梗阻性难产可能而导致剖宫产率升高,有报道达77%。

3.4子宫肌瘤对产褥期的影响子宫肌瘤可影响产褥期子宫的复旧,易发生肌瘤红色变性,黏膜下肌瘤还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产褥期恶露干净时间平均为34.5d,较对照组的22.5d长。

子宫范文篇9

1.1一般资料2004年1~7月在我院分娩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1202例,除152例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外,行子宫下段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的病例10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4岁。手术指征:本组病例中就单一指征而言,胎儿宫内窘迫290例(27.62%)、头盆不称159例(15.14%)、社会因素155例(14.76%)、臀位150例(14.29%),其次是脐带异常、ICP、引产失败等。两组病人均按常规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其手术指征、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身高、体重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h开始进流质,第1天开始进半流质,第3天开始进普食,留置导尿管24h后拔除,术后常规使用头孢二代类抗生素及抗厌氧菌类抗生素,术后5天拆线,第6天行彩超了解腹部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

1.2方法对1050例不同产程行新式剖宫产的产妇术后观察其体温、宫旁局限性固定压痛、阴道流血情况,术后第6天行彩超检查,子宫切口愈合判断标准按照古自修[4]两种声像图的诊断标准:子宫切口声像图呈平或弧状强回声光带确定为愈合良好;子宫切口呈实质非均质团块,子宫切口呈低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块确定为愈合不良。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未临产与临产后第一产程行剖宫产术者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临产与临产后第二产程行剖宫产者子宫切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未临产与临产后产妇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比较(略)

2.2不同产程宫口扩张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比较通过比较:临产后第一产程潜伏期(<3cm)与活跃期(3~9cm)行剖宫产术者其子宫切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临产后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实行剖宫产术者子宫切口愈合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产程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略)

2.3体温、压痛、阴道流血与子宫切口愈合的关系情况比较通过比较:不正常体温者、术后出现宫旁局限性固定压痛者、术后出现不正常阴道流血者其子宫切口愈合明显差于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体温、压痛、阴道流血与子宫切口愈合的关系情况(略)

3讨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子宫切口愈合与是否临产有关,未临产者子宫下段未得到充分扩张,下段形成往往较差,肌层较厚,损伤的肌纤维相对要多,在做下段横切口时,往往把向下斜行的子宫动脉分支切断,致使切口处尤其切口下段血供不足,增加了愈合难度,致切口愈合不良,同时,出血相对要多,加固缝扎止血的可能性大,可影响切缘的正确对合;下段肌层厚亦不便于操作,若在进针、拉线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可因内膜嵌入肌层或内膜边缘对合不良而造成瘘道或肌层裸露,增加创口感染的机会且宫口未扩张影响术后恶露的排出。(2)子宫切口愈合与产程有关,第二产程剖宫产者,其子宫切口愈合较第一产程者差,原因为进入第二产程剖宫产者,多在开全一段时间的试产失败后改行剖宫产术,先露压迫子宫下段时间长,造成局部缺血、水肿、组织脆性增加,宫口开全剖宫产取头困难,均致切口易撕裂,而切口裂伤边缘不齐,部分组织回缩,造成漏缝,止血不彻底形成血肿,过多过密地盲目缝扎止血同样影响切口愈合;再者,由于子宫峡部组织和宫体组织相似,以肌组织为主,愈合能力好,而子宫颈部组织主要为纤维组织,肌细胞仅占10%左右,愈合能力差,第二产程剖宫产,因胎头位置深,选择切口位置往往接近宫颈或宫口处,其愈合能力较差,易致伤口缺血、感染,产生组织坏死。(3)体温、压痛、阴道流血与子宫切口愈合有明确的相关性。除术后2~3天因手术创口组织分解产物以及进入腹腔的羊水、血液吸收所致的吸收热外,发热是炎症时最常伴有的一个全身反应,应是疾病发展的一个信号,剖宫产术后病率是指术后1~10天,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各地报道剖宫产术后病率悬殊较大,这当然与收治对象、社会经济条件、全身状况、产程长短、破膜与否、阴检次数、操作技巧、手术时间长短、术后护理、用药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38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的体温、术前体温正常,术后体温>39℃者7例,体温>37.5℃持续7~12天有21例,上述28例均列入不正常体温组。术后体温正常者仅10例,不正常体温者其子宫切口愈合明显低于正常体温者(P<0.05),而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的1012例,只有15例不正常体温。因此,在排除泌尿道、呼吸道、乳房等产褥期常见的发热原因外,对术后39℃以上高热或持续1周以上低热患者,更应警惕以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为表现的不同程度感染的可能性,在抗生素的选择与护理上均应慎重。

本文共有24例在术后3~11天出现宫旁局限性固定压痛,有19例在2~4天后缓解,有5例压痛持续10天后缓解,均无腹膜刺激症状。24例中18例伴有不正常体温,仅3例的体温37.5℃持续2天,于术后第3天体温、血象正常。检查宫旁仍有固定压痛,3天后缓解。上述24例B超证实全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而在子宫切口愈合良好的1012例中,无一例有宫旁压痛。因此,宫旁局限性固定压痛,是局部炎症较有意义的阳性体征,尤其是伴有体温不正常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当然,术口正常的切口疼痛易与宫旁压痛混淆,故应由两位医师检查核实。医者检查技巧、患者痛阈也可影响检查结果,这就更多取决于经验。

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5~24天[5],本文有7例分别于术后第9~12天有多于月经量的鲜红色出血,B超提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其中1例于术后第22天因第二次阴道大流血急诊行剖腹探查,行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创口修补术,清除组织病检回报:坏死平滑肌组织,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另6例经积极抗炎治疗,阴道流血于第14天停止,复查B超子宫切口愈合良好。因此,对于术后2周左右突然增多的鲜红出血,应为子宫切口感染比较确切的症状。因此我们认为如何预防与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愈合不良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因素的择期剖宫产,尽量避免宫口开全后剖宫产,当宫口开全,子宫下段过度伸展时,组织变薄水肿,切口不宜过低(以免损伤子宫血管),当宫口未开,下段形成不良时,切口可偏低些,两端呈弧形向上以避免损伤子宫血管;(2)避免切口向两端撕裂,切口可先横行切开2cm,再做钝性分离或向两角斜向上剪开做切口呈弧形,长约10~12cm为宜,可减少撕裂与子宫血管损伤,切口缝合不宜过紧过密;(3)重视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子宫局限性压痛及不正常的阴道流血时,要考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尽早B超检查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需纠正一般情况,提高抵抗力,及时行细菌培养指导运用抗生素,抗生素应联合应用,并注意耐药情况[6]。

【参考文献】

1HaddadH,LandLE.Changingindicatiosforcesareansection.A38-yearexperienceatacommunityhospital.LundyObstetGrynecal,1978,51(2):133.

2姚娟,冷丽丽.255例剖宫产指征分析.临床医学,2004,24(12):47.

3沈艳萍.剖宫产在世界的流行.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3):109.

4古自修.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超声监测与分析.中国医刊,2002,39(4):41.

5令狐荣铁,李艺.晚期产后出血48例临床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543-544.

6黄醒华.剖宫产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59

【关键词】剖宫产

子宫范文篇10

关键词:子宫肌瘤;病理类型;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简称,本病多见于育龄、丧偶及性生活不规律女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偶然盆腔检查确诊[1]。随着肌瘤增长,患者腹部可见包块,膀胱充盈时包块最为明显,患者可伴下腹坠痛,部分患者可因小黏膜下肌瘤而出现出血或月经不调症状,严重者可能影响生育,导致流产[2]。子宫肌瘤具有普通未变性肌瘤、富于细胞性肌瘤、黏液样变性肌瘤等多种病理类型,不同分型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3],但常规的触诊、阴道镜检难以对其病理类型进行区分。为此,本研究选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影像学检测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浙江省荣军医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41例,年龄31~60岁,中位年龄50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下腹肿块、月经改变、尿频及贫血等;单发肌瘤12例,多发肌瘤29例。纳入标准:①均在本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组织结果证实;②在本院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且资料保存完整;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MRI检查禁忌证者;②合并有子宫恶性肿瘤等患者。1.2方法1.2.1病理检查术后将取出的样本置于福尔马林试剂内固定,切开瘤体,观察其切面情况,行常规石蜡包埋操作,并4μm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后,选用重庆奥特光学显微镜有限公司生产的BDS400倒置生物显微镜进行镜检,并确定其病理类型。1.2.2MRI检查方法选用GESigna1.5T超导磁共振仪,嘱患者仰卧,给予患者体线圈检测,T1W1横轴面、矢状面成像参数设置为:矩阵256*128,视野35*35cm;T2W1横轴面、矢状面成像参数设置为:矩阵256*224,视野35*26cm。此外,还需参照患者具体瘤体信息,酌情给予患者预饱和法脂肪抑制序列,并参照患者子宫、病灶体积及层间距的大小选用呼吸补偿及腹带加压等方式降低呼吸运动伪影。1.2.3图像分析观察肌瘤MRI在T1W1、T2W1期的信号特征:①肌瘤信号强度:信号强度低于子宫外层肌提示为低信号,与子宫外肌层相似为等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或与膀胱内尿液相似为高信号。②信号是否均匀:如病灶在T1W1、T2W1是否均以高信号为主,还是以低信号为主,是否存在不均匀分布情况,不均匀表现为高信号还是低信号。③不均匀分布的分布位置如何,边界是否清晰等。研究人员需根据以上方式对肌瘤MRI进行分型。1.3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Kappa值<0.40一致性差,0.40~0.75一致性好,>0.75一致性极佳。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41例患者共计71个肌瘤接受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未变性肌瘤60个(包括普通未变性肌瘤49个,富于细胞性肌瘤11个),黏液样变性肌瘤5个,透明样变性肌瘤4个,囊性变肌瘤2个。2.2DCE-MRI诊断子宫肌瘤病理类型结果DCE-MRI诊断子宫肌瘤类型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佳,DCE-MRI诊断普通未变性肌瘤、富于细胞性肌瘤、黏液样变性肌瘤、透明变性样及囊性变肌瘤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1.84%、81.82%、100.00%、100.00%及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57,P>0.05),诊断子宫肌瘤病理类型的总准确率为91.55%(65/71)。见表1。2.3不同子宫肌瘤病理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值比较普通未变性肌瘤和富于细胞性肌瘤TTP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肌瘤,而MCER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肌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