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1:40:22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范文篇1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认为,系统所包括的大多数数据类别都是由各国官方机构编制的。将私人部门编制的数据包括进去将更有助于观察经济的全貌,并使各国数据的范围更加一致。但是,将一些由私人机构编制的数据包括在系统内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比如由官方转发这些数据隐含着对这些数据质量的认可,官方必须对在公众获得、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责任做出调整。

2、公布频率

公布频率是指统计数据编制的时间间隔。某项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需要根据调查、编制的工作难度和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系统鼓励改进数据的公布频率。GDDS对列出的数据类别的公布频率作了统一规定。例如,GDDS要求国民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年公布,广义货币概览按月公布,汇率则每日公布。

3、公布及时性

公布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公布的速度。统计数据公布的及时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资料整理和计算手续的繁简、数据公布的形式等。GDDS规定了间隔的最长时限,如按季度统计的GDP数据规定在下一季度内,按月度统计的生产指数规定在6周至3个月内公布。

GDDS将选定的数据类别分为规定性和鼓励性两类,目的是给予参加国公布统计数据一定的灵活性。鼓励性一类是要成员国争取的,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暂不。有些数据类别下构成要素后面注明“视具体情况”,即成员国认为该项统计不符合本国实际的,可以不编制。GDDS规定的周期和及时性也列出一些灵活处理和变通的办法。

GDDS有关数据方面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GDDS的数据规范

A、综合框架

核心框架

范围、分类和分析框架

受鼓励的扩展

频率

及时性

国民帐户

编制和公布全套的名义和实际国民帐户总量和平衡项目,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消费、储蓄、资本形成、净贷款、净借款。编制和公布有关的部门帐户以及国家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年度

10-14个月

中央政府操作

编制和公布交易和债务的综合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中央政府单位;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一整套详细的分类标准(税收和非税收收入、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国内及国外融资),并适当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广义政府或公共部门操作数据,在那些地方政府或公共企业操作具有重要分析或政策意义的国家尤其鼓励。

年度

6-9个月

广义货币概览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存款公司(银行机构);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对外资产和负债、按部门分类的国内信贷以及货币(流动性)和非货币债务构成的分类标准。

月度

2-3个月

国际收支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国际收支主要总量数据和平衡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差额、收入和转移、经常项目差额、储备和其他金融交易、总余额,并适当进行细分。

国际投资头寸和总体经济外债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分析和政策意义)

年度

6-9个月

GDDS的数据规范

B、数据类别和指标

数据类别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总量及构成

频率

及时性

实际部门

国民帐户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和实际)

国民总收入、资本形成、储蓄

年度(鼓励季度)

6-9个月

生产指数

制造业或工业

初级产品、农业或其他指标

视具体情况

月度

视具体情况

所有指标都为6周-3个月

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月度

1-2个月

劳动力市场指标

就业、失业,工资/收入,视具体情况

年度

6-9个月

财政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中央政府预算总量

收入、支出、差额和融资,视具体情况进行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利息支付

季度

1个季度

中央政府债务

内债和外债,视具体情况适当细分(按币种、期限、债务持有人和债务工具)

政府担保债务

年度(鼓励季度)

1-2个季度

金融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

净对外头寸、国内信贷、广义或狭义货币

月度

1-3个月

中央银行总量

储备货币

月度

1-2个月

利率

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利率,政策可变利率

货币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及一套存贷款利率

月度

高频率(如月度)

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视具体情况

月度

对外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国际收支总量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经常帐户差额、储备、总差额

总体经济的外债和偿债数据,视具体情况

年度(十分鼓励季度)

6个月

国际储备

以美元标价的官方储备总额

与储备有关的负债

月度

1-4周

商品贸易

总进口和总出口

较长时间的主要商品的分类

月度

8周-3个月

汇率

即期汇率

每日

高频率(如月度)

社会-人口数据

核心指标

频率

人口

人口;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国公布频率会各不相同;及时性

保健

每个医生照顾人口数;预期寿命;婴儿/儿童/产妇死亡率

也不尽相同

教育

成年人文盲率、学生-教师比率、小学/中学入学率

贫困状况

获得洁净水的情况、卫生;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收入分配;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家庭数

二、公布数据的质量

GDDS从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估公布的统计数据质量,即:提供统计数据的文字说明和提供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

统计数据质量是个难以界定、因而不易评估的概念。为了便于检查,GDDS选定两条规则作为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一是参加国提供数据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公布数据时所附的概括性说明、单独出版物和可从编制者得到的有关说明。同时也鼓励成员国准备并公布重要的关于数据质量特征的说明(例如,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不同时期数据之所以不可比的原因、数据调查的范围或调查数据的样本误差等)。二是提供统计类目核心指标的细项内容、及与其相关的统计数据的核对方法,以及支持数据交叉复核并保证合理性的统计框架。为了支持和鼓励使用者对数据进行核对和检验,规定在统计框架内公布有关总量数据的分项,公布有关数据的比较和核对。统计框架包括核算等式和统计关系。比较核对主要针对那些跨越不同框架的数据,例如,作为国民帐户一部分的进出口和作为国际收支一部分的进出口的交叉核对。

与数据质量密不可分的是制定和公布改进数据的计划。所准备和公布的改进计划应包含所有数据不全的部门。统计当局应表明下述立场中的一个:(1)针对已发现不全的改进计划;(2)最近实施的改进措施;或(3)国家认定不需再改进。

三、数据公布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向公众提供信息的目的,官方统计数据必须得到用户的信赖;同时,统计使用者对官方统计的信任感归根到底是对官方统计数据编制机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的信任。而统计机构的工作实践和程序的透明度是产生这种信任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监督统计数据的完整性,GDDS规定了4条检查规则:

(1)参加国必须公布编制统计数据的条件和规定,特别是为信息提供人保密的规定。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所依据的条件和规定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统计法、章程和行为规则,其中所包含的条件和规定可以针对统计单位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收集数据的法律权限,向公众所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等。为信息提供人保密是形成使用者对官方统计客观性信任的关键所在,GDDS、SDDS建议在国家的统计立法和统计主管官员权限中反映出来,或者明文规定官方必须为个人调查答卷保密。

(2)关于数据公布前政府机构从内部获取数据的说明。GDDS要求开列数据编制机构以外的、可以在数据前获得数据信息的政府人员名单及职位。这种做法主要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或其他敏感性的数据。

(3)政府部门在数据公布时的评述。列出数据后哪些政府部门有资格进行评论,因为政府部门的评述不一定象官方统计编制机构那样具有很高程度的客观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评论往往带有政治偏见。这种做法的目的使公众了解这些评述的出处。

(4)必须提供数据修正方面的信息并提前通知统计方法的重大修改。为了增加统计数据编制机构做法的透明度,本项规范要求提供关于过去所做的修正以及今后可能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关于统计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包括进行修正所遵循的原则和以往修正数据的幅度;在公布修正原则和修正后的数据之前,应先制定修正原则,然后再相应地修改数据。在建立统计制度过程中,统计方法会发生变化。事先通知可采取多种形式,至少应该在最后一次公布未修改数据时做简短说明,这种说明应指出将要做出何种修改以及从那里可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四、公众获取

主要内容范文篇2

一、项目名称:为民实业有限公司舷外机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项目。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占地300亩,兴建一层厂房2栋,四层厂房15栋,十五层研发中心1栋,五层厂房2栋,食堂、宿舍楼及加工用房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12601平方米,建成舷外机研发中心和以生产60HP以下中小马力为主体的制造基地,形成年产5万台的生产能力(其中一期形成年产2万台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00000万元(一期投资220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40000万元,设备投资40000万元,研发预算费用10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四、建设地点:市昌东工业区,东至规划用地,西至东升大道,南至规划用地,北至义坊路。

五、建设期限:两年。

主要内容范文篇3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认为,系统所包括的大多数数据类别都是由各国官方机构编制的。将私人部门编制的数据包括进去将更有助于观察经济的全貌,并使各国数据的范围更加一致。但是,将一些由私人机构编制的数据包括在系统内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比如由官方转发这些数据隐含着对这些数据质量的认可,官方必须对在公众获得、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责任做出调整。

2、公布频率

公布频率是指统计数据编制的时间间隔。某项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需要根据调查、编制的工作难度和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系统鼓励改进数据的公布频率。GDDS对列出的数据类别的公布频率作了统一规定。例如,GDDS要求国民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年公布,广义货币概览按月公布,汇率则每日公布。

3、公布及时性

公布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公布的速度。统计数据公布的及时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资料整理和计算手续的繁简、数据公布的形式等。GDDS规定了间隔的最长时限,如按季度统计的GDP数据规定在下一季度内,按月度统计的生产指数规定在6周至3个月内公布。

GDDS将选定的数据类别分为规定性和鼓励性两类,目的是给予参加国公布统计数据一定的灵活性。鼓励性一类是要成员国争取的,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暂不。有些数据类别下构成要素后面注明“视具体情况”,即成员国认为该项统计不符合本国实际的,可以不编制。GDDS规定的周期和及时性也列出一些灵活处理和变通的办法。

GDDS有关数据方面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GDDS的数据规范

A、综合框架

核心框架

范围、分类和分析框架

受鼓励的扩展

频率

及时性

国民帐户

编制和公布全套的名义和实际国民帐户总量和平衡项目,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消费、储蓄、资本形成、净贷款、净借款。编制和公布有关的部门帐户以及国家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年度

10-14个月

中央政府操作

编制和公布交易和债务的综合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中央政府单位;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一整套详细的分类标准(税收和非税收收入、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国内及国外融资),并适当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广义政府或公共部门操作数据,在那些地方政府或公共企业操作具有重要分析或政策意义的国家尤其鼓励。

年度

6-9个月

广义货币概览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存款公司(银行机构);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对外资产和负债、按部门分类的国内信贷以及货币(流动性)和非货币债务构成的分类标准。

月度

2-3个月

国际收支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国际收支主要总量数据和平衡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差额、收入和转移、经常项目差额、储备和其他金融交易、总余额,并适当进行细分。

国际投资头寸和总体经济外债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分析和政策意义)

年度

6-9个月

GDDS的数据规范

B、数据类别和指标

数据类别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总量及构成

频率

及时性

实际部门

国民帐户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和实际)

国民总收入、资本形成、储蓄

年度(鼓励季度)

6-9个月

生产指数

制造业或工业

初级产品、农业或其他指标

视具体情况

月度

视具体情况

所有指标都为6周-3个月

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月度

1-2个月

劳动力市场指标

就业、失业,工资/收入,视具体情况

年度

6-9个月

财政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中央政府预算总量

收入、支出、差额和融资,视具体情况进行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利息支付

季度

1个季度

中央政府债务

内债和外债,视具体情况适当细分(按币种、期限、债务持有人和债务工具)

政府担保债务

年度(鼓励季度)

1-2个季度

金融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

净对外头寸、国内信贷、广义或狭义货币

月度

1-3个月

中央银行总量

储备货币

月度

1-2个月

利率

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利率,政策可变利率

货币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及一套存贷款利率

月度

高频率(如月度)

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视具体情况

月度

对外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国际收支总量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经常帐户差额、储备、总差额

总体经济的外债和偿债数据,视具体情况

年度(十分鼓励季度)

6个月

国际储备

以美元标价的官方储备总额

与储备有关的负债

月度

1-4周

商品贸易

总进口和总出口

较长时间的主要商品的分类

月度

8周-3个月

汇率

即期汇率

每日

高频率(如月度)

社会-人口数据

核心指标

频率

人口

人口;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国公布频率会各不相同;及时性

保健

每个医生照顾人口数;预期寿命;婴儿/儿童/产妇死亡率

也不尽相同

教育

成年人文盲率、学生-教师比率、小学/中学入学率

贫困状况

获得洁净水的情况、卫生;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收入分配;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家庭数

二、公布数据的质量

GDDS从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估公布的统计数据质量,即:提供统计数据的文字说明和提供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

统计数据质量是个难以界定、因而不易评估的概念。为了便于检查,GDDS选定两条规则作为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一是参加国提供数据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公布数据时所附的概括性说明、单独出版物和可从编制者得到的有关说明。同时也鼓励成员国准备并公布重要的关于数据质量特征的说明(例如,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不同时期数据之所以不可比的原因、数据调查的范围或调查数据的样本误差等)。二是提供统计类目核心指标的细项内容、及与其相关的统计数据的核对方法,以及支持数据交叉复核并保证合理性的统计框架。为了支持和鼓励使用者对数据进行核对和检验,规定在统计框架内公布有关总量数据的分项,公布有关数据的比较和核对。统计框架包括核算等式和统计关系。比较核对主要针对那些跨越不同框架的数据,例如,作为国民帐户一部分的进出口和作为国际收支一部分的进出口的交叉核对。

与数据质量密不可分的是制定和公布改进数据的计划。所准备和公布的改进计划应包含所有数据不全的部门。统计当局应表明下述立场中的一个:(1)针对已发现不全的改进计划;(2)最近实施的改进措施;或(3)国家认定不需再改进。

三、数据公布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向公众提供信息的目的,官方统计数据必须得到用户的信赖;同时,统计使用者对官方统计的信任感归根到底是对官方统计数据编制机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的信任。而统计机构的工作实践和程序的透明度是产生这种信任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监督统计数据的完整性,GDDS规定了4条检查规则:

(1)参加国必须公布编制统计数据的条件和规定,特别是为信息提供人保密的规定。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所依据的条件和规定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统计法、章程和行为规则,其中所包含的条件和规定可以针对统计单位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收集数据的法律权限,向公众所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等。为信息提供人保密是形成使用者对官方统计客观性信任的关键所在,GDDS、SDDS建议在国家的统计立法和统计主管官员权限中反映出来,或者明文规定官方必须为个人调查答卷保密。

(2)关于数据公布前政府机构从内部获取数据的说明。GDDS要求开列数据编制机构以外的、可以在数据前获得数据信息的政府人员名单及职位。这种做法主要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或其他敏感性的数据。

(3)政府部门在数据公布时的评述。列出数据后哪些政府部门有资格进行评论,因为政府部门的评述不一定象官方统计编制机构那样具有很高程度的客观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评论往往带有政治偏见。这种做法的目的使公众了解这些评述的出处。

(4)必须提供数据修正方面的信息并提前通知统计方法的重大修改。为了增加统计数据编制机构做法的透明度,本项规范要求提供关于过去所做的修正以及今后可能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关于统计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包括进行修正所遵循的原则和以往修正数据的幅度;在公布修正原则和修正后的数据之前,应先制定修正原则,然后再相应地修改数据。在建立统计制度过程中,统计方法会发生变化。事先通知可采取多种形式,至少应该在最后一次公布未修改数据时做简短说明,这种说明应指出将要做出何种修改以及从那里可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四、公众获取

主要内容范文篇4

一、数据特征:范围、频率和及时性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认为,系统所包括的大多数数据类别都是由各国官方机构编制的。将私人部门编制的数据包括进去将更有助于观察经济的全貌,并使各国数据的范围更加一致。但是,将一些由私人机构编制的数据包括在系统内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比如由官方转发这些数据隐含着对这些数据质量的认可,官方必须对在公众获得、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责任做出调整。

2、公布频率

公布频率是指统计数据编制的时间间隔。某项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需要根据调查、编制的工作难度和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系统鼓励改进数据的公布频率。GDDS对列出的数据类别的公布频率作了统一规定。例如,GDDS要求国民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年公布,广义货币概览按月公布,汇率则每日公布。

3、公布及时性

公布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公布的速度。统计数据公布的及时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资料整理和计算手续的繁简、数据公布的形式等。GDDS规定了间隔的最长时限,如按季度统计的GDP数据规定在下一季度内,按月度统计的生产指数规定在6周至3个月内公布。

GDDS将选定的数据类别分为规定性和鼓励性两类,目的是给予参加国公布统计数据一定的灵活性。鼓励性一类是要成员国争取的,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暂不。有些数据类别下构成要素后面注明“视具体情况”,即成员国认为该项统计不符合本国实际的,可以不编制。GDDS规定的周期和及时性也列出一些灵活处理和变通的办法。

GDDS有关数据方面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GDDS的数据规范

A、综合框架

核心框架

范围、分类和分析框架

受鼓励的扩展

频率

及时性

国民帐户

编制和公布全套的名义和实际国民帐户总量和平衡项目,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消费、储蓄、资本形成、净贷款、净借款。编制和公布有关的部门帐户以及国家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年度

10-14个月

中央政府操作

编制和公布交易和债务的综合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中央政府单位;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一整套详细的分类标准(税收和非税收收入、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国内及国外融资),并适当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广义政府或公共部门操作数据,在那些地方政府或公共企业操作具有重要分析或政策意义的国家尤其鼓励。

年度

6-9个月

广义货币概览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存款公司(银行机构);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对外资产和负债、按部门分类的国内信贷以及货币(流动性)和非货币债务构成的分类标准。

月度

2-3个月

国际收支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国际收支主要总量数据和平衡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差额、收入和转移、经常项目差额、储备和其他金融交易、总余额,并适当进行细分。

国际投资头寸和总体经济外债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分析和政策意义)

年度

6-9个月

GDDS的数据规范

B、数据类别和指标

数据类别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总量及构成

频率

及时性

实际部门

国民帐户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和实际)

国民总收入、资本形成、储蓄

年度(鼓励季度)

6-9个月

生产指数

制造业或工业

初级产品、农业或其他指标

视具体情况

月度

视具体情况

所有指标都为6周-3个月

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月度

1-2个月

劳动力市场指标

就业、失业,工资/收入,视具体情况

年度

6-9个月

财政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中央政府预算总量

收入、支出、差额和融资,视具体情况进行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利息支付

季度

1个季度

中央政府债务

内债和外债,视具体情况适当细分(按币种、期限、债务持有人和债务工具)

政府担保债务

年度(鼓励季度)

1-2个季度

金融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

净对外头寸、国内信贷、广义或狭义货币

月度

1-3个月

中央银行总量

储备货币

月度

1-2个月

利率

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利率,政策可变利率

货币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及一套存贷款利率

月度

高频率(如月度)

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视具体情况

月度

对外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国际收支总量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经常帐户差额、储备、总差额

总体经济的外债和偿债数据,视具体情况

年度(十分鼓励季度)

6个月

国际储备

以美元标价的官方储备总额

与储备有关的负债

月度

1-4周

商品贸易

总进口和总出口

较长时间的主要商品的分类

月度

8周-3个月

汇率

即期汇率

每日

高频率(如月度)

社会-人口数据

核心指标

频率

人口

人口;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国公布频率会各不相同;及时性

保健

每个医生照顾人口数;预期寿命;婴儿/儿童/产妇死亡率

也不尽相同

教育

成年人文盲率、学生-教师比率、小学/中学入学率

贫困状况

获得洁净水的情况、卫生;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收入分配;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家庭数

二、公布数据的质量

GDDS从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估公布的统计数据质量,即:提供统计数据的文字说明和提供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

统计数据质量是个难以界定、因而不易评估的概念。为了便于检查,GDDS选定两条规则作为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一是参加国提供数据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公布数据时所附的概括性说明、单独出版物和可从编制者得到的有关说明。同时也鼓励成员国准备并公布重要的关于数据质量特征的说明(例如,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不同时期数据之所以不可比的原因、数据调查的范围或调查数据的样本误差等)。二是提供统计类目核心指标的细项内容、及与其相关的统计数据的核对方法,以及支持数据交叉复核并保证合理性的统计框架。为了支持和鼓励使用者对数据进行核对和检验,规定在统计框架内公布有关总量数据的分项,公布有关数据的比较和核对。统计框架包括核算等式和统计关系。比较核对主要针对那些跨越不同框架的数据,例如,作为国民帐户一部分的进出口和作为国际收支一部分的进出口的交叉核对。

与数据质量密不可分的是制定和公布改进数据的计划。所准备和公布的改进计划应包含所有数据不全的部门。统计当局应表明下述立场中的一个:(1)针对已发现不全的改进计划;(2)最近实施的改进措施;或(3)国家认定不需再改进。

三、数据公布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向公众提供信息的目的,官方统计数据必须得到用户的信赖;同时,统计使用者对官方统计的信任感归根到底是对官方统计数据编制机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的信任。而统计机构的工作实践和程序的透明度是产生这种信任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监督统计数据的完整性,GDDS规定了4条检查规则:

(1)参加国必须公布编制统计数据的条件和规定,特别是为信息提供人保密的规定。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所依据的条件和规定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统计法、章程和行为规则,其中所包含的条件和规定可以针对统计单位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收集数据的法律权限,向公众所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等。为信息提供人保密是形成使用者对官方统计客观性信任的关键所在,GDDS、SDDS建议在国家的统计立法和统计主管官员权限中反映出来,或者明文规定官方必须为个人调查答卷保密。

(2)关于数据公布前政府机构从内部获取数据的说明。GDDS要求开列数据编制机构以外的、可以在数据前获得数据信息的政府人员名单及职位。这种做法主要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或其他敏感性的数据。

(3)政府部门在数据公布时的评述。列出数据后哪些政府部门有资格进行评论,因为政府部门的评述不一定象官方统计编制机构那样具有很高程度的客观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评论往往带有政治偏见。这种做法的目的使公众了解这些评述的出处。

(4)必须提供数据修正方面的信息并提前通知统计方法的重大修改。为了增加统计数据编制机构做法的透明度,本项规范要求提供关于过去所做的修正以及今后可能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关于统计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包括进行修正所遵循的原则和以往修正数据的幅度;在公布修正原则和修正后的数据之前,应先制定修正原则,然后再相应地修改数据。在建立统计制度过程中,统计方法会发生变化。事先通知可采取多种形式,至少应该在最后一次公布未修改数据时做简短说明,这种说明应指出将要做出何种修改以及从那里可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四、公众获取

主要内容范文篇5

一是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只有把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有坚强的战斗力。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二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应认真负责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项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组织保证。

三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求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此外,其他同志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出现什么情况,也应当随时向党组织汇报和反映。这项制度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之一。

四是党日制度。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的专门时间的规定。通常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次,用以召开党的会议,研究党的工作,进行党的教育,过组织生活,接收新党员入党,以及向群众进行党的宣传工作等。坚持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增进党的团结,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党员交纳党费制度。是指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党组织交纳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一个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党员交纳党费,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照党章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者,应当按自行脱党处理。

六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根据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共中央于1988年12月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后,这项制度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起来。每年进行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是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清除腐败分子和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是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政治身份的证明。党组织在党员变更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单位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或地区。有关党组织只有在接到其组织关系介绍信后,才能承认其党员身份,并将其编人一个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临时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可开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证明其党员身份,在所去单位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但在这个党组织中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主要内容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创新约束理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02.21(6)

2.孙毅.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8

3.GoldrattEM,CoxJ.著.齐若兰译.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王玉荣.瓶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曹凌,耿鹏.电子政务模式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

主要内容范文篇7

[关键词]欲望满足欲望理性思维原则

在先秦诸子中,凡谈及人类欲望问题者甚多,但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战国末期,先期各派学术思想的总结者荀况(约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为了提出他的“性恶论”的人道观,曾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欲望的各种表现、欲望的性质等等,而且还分析了欲望的满足和对待欲望的原则等问题,以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欲望论”。本文拟就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浅析。

一、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应

荀况首先肯定的命题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2]

在此基础上,荀况还对人的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理解。他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在他看来,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质,欲则是情或性的具体反应。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与情是“无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样也是“无待而然”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况第一个直接地论述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在荀况以前的思想家当中,论述欲望的表现时,一般都只仅仅停留在“欲富”、“欲贵”之类,而荀况论列欲望的范围却相当广泛。他在《荀子》“性恶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4]由此可见,人的欲望确实是多方面的,按现代的归类来看,既有物质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穷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况认为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错误的。他并进一步解释道,情为欲多“缘天官”,即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有各种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有一种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据此,《荀子》“正论”篇里还专门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论。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无异是说“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三、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有区别

关于欲望本身,荀况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他所说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6]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况则另称之为“求”。所谓“求”,并非只根据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活动,还要经过理性的思维作用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7]这里所说的“心”即理性思维,所以“求”就是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后的满足欲望的要求,这显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围是不相同的。正因为满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为依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欲望不但不应该“去”或“节”,而且应该充分地予以满足。

因此,他竭力反对道家的“无欲论”和“去欲论”。荀况认为老子笼统的强调“无欲”或“去欲”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满足的,人们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满足欲望的活动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荀况认为,既然天生的比较单纯的欲望和受着内心多方面的思虑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欲过之而动不及”或“欲不及而动过之”[9]的现象。荀况解释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即欲望不强烈但行动却很积极,那是由于内心的驱使。所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心”。他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思维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而对国家治理却没有妨害,如果思维的判断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对于国家的扰乱却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乱的关键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维的判断是否合理。由此可见,理性思维的作用相当重要。既然如此,人们在追求欲望的满足中,就可以利用理性思维的作用将欲望予以适当的调节和引导。

五、人类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就是“进则近尽,退则节求”

荀况在分析了上述欲望问题后便总结道,欲望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去不掉,但对欲望的追求却可以节制。

由此,他便得出了所谓道欲的主张。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0]其意思是说,对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进取的条件下,就尽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满足,在不能进取的情况下,就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天下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因此,对待可以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顺从它,而对待不可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放弃它,“故知者论道而已矣”,[11]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只论欲望是不是合乎正道就是了。

总之,荀况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欲望问题分析得最为细致,论述得也最为突出。他对欲望问题所作的考察和分析,不仅为当时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有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无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礼论篇第十九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2][4]荀况:《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主要内容范文篇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大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宫每天接待游客以三万人左右为宜,最多可接待六万人,如果游人达到八万人,就到了故宫接待能力的极限,而2005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馆7天假日共接待了52万人左右,最多一天达12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瓶、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之类。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刻、乱画、违章拍照等,由于游客道德意识感弱化,对环境保护信息缺乏等,这两类行为在景区都极为常见。例如:在上海的部分免费公园内就发生过市民在绿地上竞相采摘野菜而破坏草地的事件;而在山西太原的某些公园里一些市民拿着袋子在园里偷挖嫩小的竹笋等。如此种种问题都向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管理和控制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过程的安全性,并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态度通过教育途径传递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除了获得愉悦的游览经历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升华,同时,这也有利于保障游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和保全景区资源。

综上所述,已了解到游客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明确游客是旅游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做好对游客的相关管理工作,处理好景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是顺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趋势,在以后景区管理者应该重视旅游者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进一步的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

[2]马勇.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主要内容范文篇9

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黎平县位于湘、黔、桂三省的交界处,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从所处的地形上来看此地属于山地范畴,在大山之间无数条河流贯穿其间,侗族就坐落于这山水之间。侗族人的村落大都坐落在河流两岸,水路交通都比较便利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侗族人依山傍水的建村立寨的基本特点。走进侗族人的村寨,你就会发现茂密的树林,整个寨子都处在树林的包围之中。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与侗族人民的智慧与生态理念是分不开的。侗族人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伐木,但是侗族人在伐木的同时便开始选留抚育幼林,然后逐渐到成片的营造新林。这样既能够满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同时有考虑到了当地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侗族文化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我们通过保护侗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了解侗族生态文化的这些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作为侗族“三宝”之一的侗族大歌,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和表现着广大侗族人民的道德理想、行为规范以及精神风貌。侗族社会内部平衡和谐,群体性仪式活动平凡而普遍,在这些仪式活动交往中,群体性歌唱是人们表述心声、传递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形式。侗族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规范都是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而长期保存和传承下来的,甚至可以说,每一首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民真、善、美的具体展现。侗族大歌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主要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以爱情为主题的侗族大歌,语言诚挚而朴实,直率而热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侗族大歌中除了大量描绘炽烈的爱情的作品,还有许多描绘惩恶扬善、教人向善的歌曲。这些侗族大歌在民族内部的伦理道德教育和陶冶理性情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者侗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孕育了许多体现民族道德理想、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的作品,可以说一首侗族大歌就是一种形象化的道德规范标准。其中有的讴歌勤劳善良美德,有的鞭挞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有的主张伸张正义,有的弘扬尊老敬亲、团结互助等等。这些以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的侗族大歌,借用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艺术和教化的双重社会功效。

二、侗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在大众文化层面

传统文化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在对人(他人、社会)、对事、对物的各个领域都有特定的规范体系,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诚实守信、仁爱和谐、俭朴勤劳、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已成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若言中原汉族是通过赶集互通有无,而侗族各村寨则是以“微赫”(侗语音)的形式相互交往。在贵州黎平及周边的侗族村寨中,春节、中秋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微赫”,即一个村寨的人倾巢出动,到“友寨”去集体做客。出行的村寨称为“赫”,接待的村寨则为“主”。“微赫”的对方民族不限,地域不限。“微赫”的第一个晚上芦笙比赛的主要集中在地坪、龙额、水口等地。主、客寨的人都会出场,次日,两寨男女云集鼓楼载歌载舞,在耶师的领唱下“踩歌堂”。主客寨的欢乐气氛传到附近的村寨,他们便会派人扮作“官人”,带上礼品,率队前往庆贺和参加活动,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微赫”既增进了村寨间的友谊,也是侗族日常大众文化的集中显现。

(二)在技术文化层面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以及创造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在技术和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力量源泉。地坪风雨桥位于黎平县城以南108公里处,始建于清光绪8年(1882年)。桥长56.6米,桥面宽4.5米,离水面8米,为两跨青石墩伸臂木梁廊桥。桥廊上有桥楼3座,中间为11.6米高的五重檐四角攒尖顶桥楼,两端均为7.6米高的三重檐歇山顶小楼。桥内有侗族风情绘画,内容为神话故事、先民传说及节日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风雨桥通体不用一钉一铆,均系穿榫衔接,表现出侗乡人民的心灵手巧。且在建造过程中,侗族人民运用滑轮原理搬运巨石,不得不令人称赞侗族儿女的勤劳智慧。

(三)在制度文化层面

民本思想,仁治、义治、礼治、法治和德治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管理和制度的创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侗族有句谚语说:“乡有规。侗有理”每年农历2月和8月,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鼓楼下,由寨老讲述寨规古训。此外,侗族制度文化另一典型代表则是款文化。它是侗族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条文法规,有大、中、小款之分。“大款”为整个侗族地区所订立,中款一般为几个洞(洞,侗语叫“董”,是元代以前的基层行政单位,一团地方之意)联合订立;小款一般是一洞(几个村寨)根据大款、中款制定的条文法规加以具体化。大款、中款、小款皆有刊刻款文的石碑——法石,有立法和执法的场所——款场。侗款不是简单的“乡规民约”,而是侗族先人历经多代传承、改进而成的以契约形式进行社会管理的社会制度。款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四)在价值文化层面

主要内容范文篇10

【关键词】不动产;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作用

不动产作为一种大型投资,最典型的就是城市中存在的各类建筑物。譬如写字楼、商铺、厂房等,也有仓库、物流中心等功能用处的资产。作为人民生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资产,如何对不动产的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不动产的所有认证权,对于我国当前的不动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不动产登记管理的现状

(一)内容杂,数量多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不断的扩大,我国不动产的种类、数量在飞速的扩大。就当前我国的不动产内容,就包括了房屋建筑、土地资产、矿产资源等多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不动产中,涉及内容广泛,包含数量众多,无论是对哪一项内容进行管理调查,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也是我国当前不动产管理的难点。(二)重建设,轻管理当前我国的不动产管理并不重视其职责,面对我国数量愈来愈多、种类越来越杂的不动产种类类型,只有提高我国不动产的管理力度,深化我国的不动产管理,并且将其建设职责等信息进行完整有序的记录,才能够促进我国的不动产管理[1]。

二、不动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城镇化,各种建筑建设成为当下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型产业,房地产等与不动产紧密联系的产业迅速崛起。这给我国的不动产管理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不动产管理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不过,压力和机遇往往都是并存的,想要让不动产管理行业进行高效率的发展,就需要对不动产管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我国的不动产管理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行政管理。不动产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行政管理。不动产的行政管理内容,主要是听过研究如何行使政府关于不动产的职能和权利,对我国的不动产经济执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作为我国不动产,譬如房地产的正常市场经济活动秩序,并为我国的不动产经济发展提供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作为不动产的行政管理内容,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准则。不动产的行政管理依据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家针对不动产管理制定的一系列宪法、法律和房地产法规规章,在不动产的管理核心内容中,“依法管理”是我国不动产行政管理的重要准则[2]。2.管理机构。不动产行政管理的机构主体,就是各级不动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这些机构不但代表了国家、地方对不动产、尤其是房地产的管理职能和权责,更代表了国家和地方对人们的不动产展开的统一行政管理标准。3.管理客体。关于不动产行政管理的客体,就是区域内所有的房屋、土地、建筑经营、开发、维修等等的集体性活动内容,包括其中的个人,或者是集团部门,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更是首当其冲。4.管理机制。我国不动产的行政管理机制内容,主要指对不动产的经济发展所展开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这一系列有关于经济发展管理的手段。5.管理目的。不动产的行政管理目的,就是运用国家的法律管理权力,为不动产市场的发展合理的调用不动产资源,并使用国家权力配置不动产在城市的发展运用,更高效率的创造财富,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二)行业管理。随着不动产的商品属性逐渐加深,我国的不动产行业开始向市场多样化经营进行转变和推进。比如说我们城市中的各类房地产,面对当前的城市化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是作为人们安家居所的存在,也开始作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商品,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行业内容之一。不动产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还是其他的日常生活,都和我国的不动产行业发展有关。这就需要我国的不动产行业制定相关的行业管理规定,确保不动产在市场中流通的保值和增值,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三、我国不动产的管理作用

(一)社会公信力。不动产因为其特殊的管理属性:不可移动、难以更改、区域固定的属性,一般都是看谁的影响力大、心目中形象更深来决定归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设立了“地契”这一管理房屋、管理不动产的法律措施。而我国现代化的不动产管理,更是要在这迅速发展的时代,为我国的不动产发展提供有力、可靠的经济发展保障,也就是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社会公信力。比如我国的《物权法》,就明确的规定了不动产登记档案进行公示的要求,即通过法律程序,为不动产公示的结果提供公信力,让公众信服。同时,也能够将不动产的登记结果对物权权属进行明示,并对特定区域内的不动产权属的变更、转移做一定的公开公示。这样不但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公平主义奠定基础条件。(二)规避风险。不动产进行登记管理,以档案的形式进行妥善合理的保存,除了一些设计隐私、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等不动产内容(譬如军事基地、核电站详情、各种国有安全企业或者科技发展企业等等)进行公示。这样的做法,既能够让公众了解到不动产的归属所有权,也能够在对不动产的争夺、更换等交易的时候,通过网络咨询,自主了解有关不动产的真实情况,进而做出有依据、符合法律内容的交易选择,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而且,不动产档案信息处于透明状态,也能够让广大的社会人民群众对不动产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相关的了解,并知晓其具体的经营管理内容,避免出现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动产经营企业钻管理制度的空子,为广大社会消费人群带来了一定的消费风险,破坏不动产经营管理的协调性[4]。(三)长久有效性。当前,我国的不动产管理登记内容都是在国家政府机关下进行的档案记录和保存,其中,不动产的登记档案信息管理内容是由国家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不过,为了方便查询,当前网络上也有诸如“天眼查”这一类可以查询不动产公司企业信息的网站。在我国不动产的经营管理登记档案资料记录中,一般会对不动产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的记载,比如地点、规模等等,后续也会对不动产的各种物权变更、转移进行相应的更改记录,保证档案内容的实时性,确保真实有效性。同时,不动产的管理也具有长久有效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换而变换。不过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下,各种关于不动产的权限变换、转移、更改情况频繁变动,需要保证这些情况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以及条文的规定要求,从而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当然,因为我国的不动产物权包含内容非常多,随着我国当前时展,不动产作为基础的经营产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不动产的管理真实长久,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当前的不动产行业发展,我国的不动产管理制度内容也逐渐跟不上变化的速度,如当前我国的不动产管理依然还是停留在我国不动产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基础的运用理解上,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才能保证不动产管理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于金宏.试论互联网时代的不动产档案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8):29-30.

[2]夏建红.用高标准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优质高效服务社会——试论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J].城建档案,2019,(05):91-93.

[3]黄绍华,钟薇薇.浅论窗口单位抓好党建微信工作群的对策——以宁波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党建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19,191(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