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4:31:24

转移培训

转移培训范文篇1

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民工就业技能竞争

技术含量低的就业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减少,从我乡劳务输出的实际看。而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当前状况下供给充分,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因此,强化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增强输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全面推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乡党委政府在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的过程中,从我乡的实际看。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劳务输出这一产业,目前为止,乡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的43%其中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务工人员达11000人,万余名劳务大军跳出贫困偏远封闭的山乡,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了锻炼。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汇入我乡的劳务资金已达7亿多元,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经济。今年以来,乡劳务输出模式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金土地》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和《南方周末》山东内参》等分别作了采访报道,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是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给鹤山乡以极大地鼓舞与鞭策。南方周末》将我乡劳务输出的做法称为“鹤山模式”

发现,劳务输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有技术的岗位工资低,且工种多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行业,工厂后再实行培训的人员,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实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业返乡。农民工技术技能差、整体素质低成为我乡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障碍。因就业技能差的原因,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都受到影响,对我乡劳务产业产生较大冲击。

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

乡举办服装中专班,自年开始。聘请了胜芳服装企业技术人员教授专业知识。首批学员已被集体送入江苏吴江胜华制衣有限公司工作。实习期间每人每天收入高的达到30元以上。农技校依据市场要求,采用长班、短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长班学制2年,短班学制3至6个月,培训学员全部由学校推荐安置,并负责学员的长期管理,走出了一条培训输出一体化的路子,2年来共培训人员1800人,全部得到安置。五是多元化办校推进岗前培训。实施输出农民工岗前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实行校企联合的办法,走“订单”培训的路子,确保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安置。如胜芳服装有限公司是乡的一家合资企业,与乡农技校合作后,所培养的学员不仅为胜芳服装所用,很多学员也输送到南方企业。有的学员不等培训结束,工厂就急着要人,农技校成了企业的香饽饽”办好乡农技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国家正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组织实施。目标任务是-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来看,为加强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已列入各级重要日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2002年以来,针对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较弱的实际。鹤山乡逐步加强了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技校这个主阵地作用,采取了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办法,增强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推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可以说,加强技能培训是形成我乡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乡运作情况和外地一些先进经验,推动劳动力技术培训促进转移应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好本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技术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明确技术技能培训的原则和目标。原则即:以富民强乡为目标,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促劳动力转移”原则,以农技校为主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转变农民的生产和创业观念,促进劳动力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推进有条件的劳动力转移,努力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水平。

转移培训范文篇2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领导

党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看,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尤其是缺乏专项劳动技能,已成为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加强职业培训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为了实现对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实施,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负责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各区(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出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培训,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以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市实施城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管理、按需施教、搞好服务、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据劳动力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思想观念教育和提高就业技能、扩展就业渠道入手,突出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各有关部门、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统一组织、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格局。

各区(县)要在加大宣传力度、摸清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本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在抓好试点、摸索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20**年度各区(县)培训人数不少于所辖农村劳动力人数的20%。

三、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网络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以各区(县)和乡镇为实施主体,认真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拟转移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立足于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培训工作原则上由农牧民个人自愿申请,乡镇一级劳动保障机构组织汇总,向区(县)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区(县)职业培训领导小组根据培训意向制定培训计划,并统一配置职业培训资源。在区(县)和乡镇两级政府领导下,以现有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广校、党校、培训中心及各类社会办学力量为主渠道,确定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和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区(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引导和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按照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四、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

市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的总体要求,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主动协调配合,形成和建立有效的培训工作运转机制,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采集用工需求信息。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指导技工学校、各类培训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经职业技能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实行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

市农牧局要在认真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认真做好转移就业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广泛组织农民积极参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发动、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参加转移培训。

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要将农民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在安排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中,要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村职业培训,并将相关的建设项目与农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市教育局要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动员各类职业院校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就业为目标,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对农村初、高中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要安排职业技能培训。

市科技局要发挥科技培训机制的优势,把科技普及、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培训、科普宣传以及“科技下乡”等方式,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市建委、市政市容、交通、水务等部门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县乡道路的建、管、护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技能培训,并尽可能多的招用本辖区内的农民工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劳务创收。

市财政每年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农民工转移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具体数额按实际参加的培训人数为准。培训经费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支付。

同时,结合我市扶贫工作的实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变“输血”为“造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也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青年农民、妇女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各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抓紧抓好。

五、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培训经费实行共同分担机制,即政府财政、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在争取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同时,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根据实际培训情况,按7:3的比例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该项工作。对农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对参加培训的困难家庭,个人分摊费用给予减免。

六、要按照市场需求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改革和创新培训模式

对农民工的培训,在注重必要的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重对农民工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要按照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使他们尽早完成从一个农民向一个合格的城市务工者的角色转变。

一要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要在农民工外出前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对其进行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市场就业方针等方面的培训,要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其开展职业指导培训。

二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拟外出务工的农民,按照其就业意向,大力开展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培训。培训内容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来安排。要突出实用性。要围绕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要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酒店服务、保洁、保健、制造、旅游等行业的技能培训。

三要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要积极为其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巧和管理知识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城创业或就地创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创业致富”、“技能致富”的带头人。

四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培训。各类用人单位都要对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特别是对那些技术复杂、技能要求高、操作规程严格,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健康以及安全生产的行业和工种,必须在对农民工进行严格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后方可上岗操作。

五要大力改革和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加大培训的服务功能。要采取灵活、适用的培训方式,如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相结合等,把转移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让农民掌握到最新、最实用的就业本领。

转移培训范文篇3

1、农民要认真领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惠民政策,亲身体验外出务工带来的好处和效益,充分认识我县人多地少、山高地陡、投入大、产出少的实际情况,深刻体会只有跳出“农门”,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才能增加收入,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愿望。2、农民要转变恋家守土的思想,有勇敢走出去的勇气。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思想守旧,还没有完全的转变。部分农民不愿出去,存在着恋家守土的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温饱即安;部分农民不敢出去,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有畏惧心理,担心上当受骗,害怕被人欺负;还有部分农民是不会出去,无一技之长,又不愿参加培训,苦、脏、累活不愿干,技术活又干不了,只有长期呆在家里。3、农民要有学习的愿望,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怕学、厌学在我县的广大农民中是普遍存在的,多年来都是被迫学习。农民要逐渐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要积极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班,集训与自学相结合,认真掌握培训内容,破除为领补助或凑热闹而参加培训的思想,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4、农民要加强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硬的技能,有一技之长。没有过硬技能技术本领,外出打工只有靠力气挣钱,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就业还不稳定。只有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才能在转移的大军中有竞争优势,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效益。5、农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转移到那个行业,到任何企业或工厂打工,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是一个遵章守纪的好员工,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培训机构要规范培训管理体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核心作用

1、强化培训管理,建立规范化、模式化高标准的培训管理体系。根据用工企业和劳务市场的需求,统筹教学资源,开设相关的专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开展培训,实行军事化管理,强化学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构建集团化的培训输出网络。2、选好适合农民学习的培训教材,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民的个体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时,必须针对用工单位的需要,结合农民学得懂、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教材。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围绕就业市场的需要、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技能型人才培训。培训工种考核鉴定要跟上,对学员一律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发放技能等级证书。3、培训内容要丰富。即要加强技能培训,又要培训我县主导产业技术:如魔芋种植技术、大河乌猪养殖技术、核桃栽培技术等,还要加强自主创业知识的培训,尽量丰富培训内容。让出去的农民有就业竞争力,提高培训转移率,让留在农村的农民靠科技发展农业、自主创业,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4、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际操作才是关键,用工单位注重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要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让学员把理论贯通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培训效果,使用工单位招之及用。5、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结合培训群体的实际情况、用工单位需求、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培训时间安排,劳动力转移培训只能是短期培训班,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确保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质量。6、选好培训对象。劳动力转移培训是针对贫困农民的一项政策性较强的惠民工程,选择的培训对象要符合扶贫部门的要求,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还要均衡男女比例,扩大妇女就业,坚持由村委会推荐、培训机构把关、扶贫部门审核、个人自愿的原则。7、加大投入。培训机构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三、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培训范文篇4

一、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十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工作精神,自始至终、认真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成绩,既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04-2013年十年来,我县一是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X人,完成计划数的XX%;组织现场招聘会XX场次,完成计划数的XX%;实现新增转移就业XX人,完成计划数的XX%,其中:省外XX人、省内县外XX人、县内乡外XX人、乡内XX人;有组织转移XX人、自发转移XX人、帮带输出XX人。二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实现劳务收入XX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X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XX%。三是出现了一批农村产业带头人,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积极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中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军通过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他所承包的农业示范基地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吸收周边群众到基地打工达1000多人,年支付工资达10多万元,使周边群众生活有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他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经济林木近8000余亩,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宽阔的天地。

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具体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我县广泛采取贴招生简章、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农村群众进行宣传,使农村群众明确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通过广泛宣传,使农村群众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积极要求参加培训,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2、明确培训要求,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县一是明确培训对象,把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和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作为主要培训对象。二是明确培训方式,实行进村培训与定点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外出就业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每期培训7—30天,力争取得培训实效。三是明确培训内容,给每个培训人员发放《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实用手册》、《农机维修200讲》、《农村专业合作社100讲》、《农药规范使用读本》、《农民务工读本》等相关培训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按照培训人员的不同要求,按照培训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培训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切实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技能,为外出就业或在本地创业奠定技能基础。

3、安排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我县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结合各工种的实际情况,妥然安排培训任务,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县农广校负责农村植保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以及农产品加工工的培训任务,县农机培训学校负责农机使用与维修的培训任务,县畜牧局负责畜禽繁殖员的培训任务。要求各项目培训机构通过与县劳转办的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并安排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对合格学员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便培训人员就业创业。

4、加强师资建设,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基础。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让培训学员真正学到和掌握技能,关键在于培训的师资力量。我县始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培训质量。一是每年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组织全体培训老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特别是提高培训老师的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聘请外地专家学者给培训老师授课,使培训老师增长知识、扩展眼光,吸收外地先进的培训经验,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组织培训老师开展培训教研,交流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

三、存在的不足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转移培训范文篇5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贫困村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出得去、稳得住、收入好的要求,参加培训的贫困村劳动力,原则上都要达到所学专业合格结业,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属于国家就业准入范围的职业(工种),还应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特殊工种的,应取得特种工种安全操作证。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的重点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和异地安置场的贫困农户,适当兼顾区定贫困县和面上县贫困村的贫困农户,且必须是纳入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年龄在18—40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选择培训对象时,要按照力争使土地十分匮乏,并有能力、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门就业(或创业)技能并实现转移就业的要求,重点安排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关照计生户、独女户、两女户。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以增强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生活观念为目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应职应聘技巧、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

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就业为目标,本着实用、实效为原则,选择培训职业(工种)。内容包括餐饮客房服务、家政服务、美容美发保健、服装加工、家用电器维修、电工电子、维修电工、电焊、摩托车维修、建筑技术等。

四、培训工作的组织

(一)培训基地及培训任务。根据自治区扶贫办《关于下达20*年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的通知》(桂开办发[20*]35号),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马山县职业中学为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下达我市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财政补助资金45万元,培训人数为692人,其中*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培训385人,财政补助资金25万元;马山县职业中学负责培训308人,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

(二)培训对象的招收。*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原则上由培训基地与隆安县、上林县扶贫办在县辖贫困村和良庆区扶贫办、邕宁区扶贫办在区辖扶贫异地安置点招收培训对象。马山县职业中学培训基地原则上由该培训基地与马山县扶贫办在该县贫困村招收培训对象,员额不足时,在上林、武鸣县所辖贫困村招收。培训基地在举办各期培训班时应拟制具体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工种、培训天数、培训费及食宿费的补助预算、授课内容及课时、推荐就业方向及月收入等),经市扶贫办同意后,由市扶贫办与培训基地下发招收培训对象的通知,由各县区扶贫办按通知要求招收培训对象,并按时送到培训基地。同时“培训基地”、培训对象所在县区扶贫办、培训对象代表共同签订培训协议。

(三)培训对象的选择要在对象本人所在村屯上墙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参加培训学员所在县的扶贫办和承担培训的单位要建立培训、就业档案。培训档案记录受训贫困户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地址等;就业档案记录受训贫困户就业单位、工作动态等。

(四)培训的工种由各“培训基地”根据本单位培训和就业的优势自行选择,市、县扶贫办在必要时作适当选择建议。

(五)培训时间的确定,由“培训基地”根据各工种职业上岗技能的所学和所需时间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要求确定,一般要求在1—3个月内。

五、资金补助标准及管理使用

(一)专款专用。自治区下达我市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用于参加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的学员的学费和食宿费补助,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培训任务完成,不得改变用途或挤占、挪用。

(二)实行报账制。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使用,实行报账制。承培单位*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市财政局报账、马山县职业中学在马山县财政局报账。培训结束后,承培单位凭经按规定组织验收确定的学员培训合格证明、受训劳动力花名册到所在财政局报账。按就业率兑现的部分补助资金的报账,凭受训花名册及就业凭据经市扶贫办审核同意后分别到所在的市或县财政局报账。

(三)资金补助标准。根据《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和自治区扶贫办《关于下达20*年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的通知》精神,各工种培训补助标准由市扶贫办、承培单位根据自治区扶贫办所规定的补助标准及不同培训地点、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食宿条件确定各类培训班对培训对象的补助,承培单位不得擅自提高补助标准,超补助标准的财政部门不予报账。经核定后的食宿费、培训费采取报账制的办法拨给承培单位。其中:参训劳动力的伙食费补助由承培单位采用发饭票(卡)的办法分批次发给学员,不发现金,超支自理,结余归已。培训费的使用采取激励机制,即培训合格率达到90%的全部兑现当期70%的学费,达不到的按百分比扣减;培训结束一年内,就业率达90%的,全部兑现当期余下的30%的学费,超过一年仍不能就业的按就业率相应扣减当年余下的学费。学员的交通费和安置过程中的各种证件及其他相关费用由学员自己负责。培训单位不得加收其他费用。

六、加强领导

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新阶段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把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整合各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各县区扶贫办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认真做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需求情况,并将本县区愿意转移就业的贫困村劳动力和需培训的专业列表统计报市扶贫办,由市扶贫办综合上报区扶贫办备案,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要按照招收培训对象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招收培训对象的工作,并及时组织培训对象按时到培训点报到,要协助承培单位加强对培训学员的教育管理、就业服务等工作。

转移培训范文篇6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牧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使用童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兑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取消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规定

各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应坚决取消。要进一步疏通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渠道,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单位用工、子女入学、管理监督都要一视同仁。

转移培训范文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刚才顾汤华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讲得很全面,也很到位,我都同意。几个企业和乡镇也都作了很好的表态。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予以了高度关注。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今年4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动员会议,既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坚定决心,也标志着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正在走向规模化,已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1、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发展观的内涵和战略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的是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提倡以物为本,强调以“发展”论英雄,眼睛盯牢经济指标,最典型地表现为一切以GDP的增长为发展的主要指标,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着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模糊认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投资、轻效益”,“重增长、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等倾向,不善于统筹兼顾,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导致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是“五个统筹”。“统筹发展”最紧要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填平城乡鸿沟,也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总理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带动农村发展,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在这四个环节中,有三个环节提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国际上来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也都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过程。可见,我们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从转变劳动力的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创业意识着手,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改进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三农”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为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20*年,实际差距约达5:1至6: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我国现行的农业体制仍是人均一亩三分地的“福利农业”模式,这种小规模经营能够解决温饱,却不容易致富。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福利农业”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福利农业”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有可观进步,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的差距却在拉大,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在立足农业抓增效的同时,跳出农业抓增收,通过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数据表明,现在农民收入的构成,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50%,工资性收入占1/3,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这就是说,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开展农民培训,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三化”战略的推进,我区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的粗放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相对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短时间内胜任非农产业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当前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素质问题。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全国有50%的岗位需求熟练工。进城务工不仅是卖力气,越来越多的用工企业开始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提出要求,48%的岗位需要初、高级工技能。再来看婺城,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的问题。近年来落户我区的新企业接连不断,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的农民兄弟虽然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却没有独当一面的本事,形成了本地企业外地招技工、本地农民外地干苦力的现象。因此,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来抓。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从而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新阶段党委政府面临的新任务。领导方式、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它应客观条件而生,随客观条件而变化。只有及时把握、顺应这种变化,领导工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婺城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去年我区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新起点,标志着经济社会结构将产生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这一阶段,农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这一阶段,各种利益调整加剧,各类矛盾开始凸显,社会稳定压力加大。这一时期,领导工作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我认为,当前党委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抓财政收入,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抓就业,为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三是抓稳定,营造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抓好这三项工作,就要着力推进“三化”战略,要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敢于正面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勇于承担工业化责任。转移农村劳动力就是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农民增收就困难,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稳定;企业招不足职工,生产就上不去,财政就受到影响。我们为工业化服务,就要为工业化主体服务。企业缺少职工,政府要帮助联系和推介,农村劳动力需要提高就业技能,党委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培训。一句话,党委政府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盼。”要扎扎实实地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提高素质,使他们顺利转移就业。可以这么说,做好了这项工作,就等于做好了全部农村工作的一半,就等于给区委、区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等于给我们的农民兄弟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

4、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从企业自身来讲,一个企业要发展,要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把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好。生产要素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谁控制了生产要素,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会越来越奇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这种企业选民工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民工选企业、民工炒老板的鱿鱼。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现在,“民工荒”在全国各地有蔓延的趋势,企业招工难,开工不足,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只有拥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才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企业。没有广大的一线职工,企业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现在政府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后备职工队伍,不仅能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还能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机遇。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也是为政府承担了责任。

二、齐抓共管,真正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及各企业紧密配合,通力协作。需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切实实抓出成效。前面,顾汤华同志已经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讲得清清楚楚,下面,我再强调几点要求:

1、摸清实情,制定规划。掌握内容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各乡镇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企业也要及时统计本企业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并及时上报区人劳社保局进行汇总统计。人劳社保局要根据各乡镇和企业的上报情况,制定出全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长远规划、近期规划。各企业可根据用工需求计划,自行制订各工种的培训计划;不能自行制订培训计划的,可委托区人事劳动局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订。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一定要根据用工实际,确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及人数,合理设置科目,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多管齐下,多方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是一项复杂工程。培训的要求不同,任务不同,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培训工作也要多管齐下,多方培训。在培训的主体上,对于企业能够胜任的,能独立承担的,由企业自行组织培训;企业不能独立承担培训的,可委托区人劳社保局帮助联系专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或采取专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在培训的时间上,可根据不同的工种,不同的要求,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脱产培训与学徒培训相结合。在办班的模式上,可采用固定办班和流动办班相结合,固定办班是以职业中学为教学平台,利用现成的教师、教材、设备、场地等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实行常年定点办班。流动办班是以各乡镇为单位,逐乡逐镇分期培训,把学习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学员吃住在家,学习在村。

3、学以致用,确保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否实现培训就业,是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的重要依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向就业,实现企业与乡镇结对,企业提供用工需求,乡镇组织劳动力进行培训,各企业为参加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适时的吸纳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使农民学有所用。人劳社保局、工青妇、乡镇街道、有实力的村、学校等也要发挥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层次的进行培训。区委、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劳动力,对吸收本地劳动力多的企业进行奖励。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要高度重视,亲自到企业进行对接,确保培训一个就业一个,培训一批就业一批。

4、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顾汤华同志担任组长,区委办、区府办、农办、人劳社保局、经贸局、农林局、教文体局、科技局、妇联、工商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劳社保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把劳动力培训转移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要把本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副书记要具体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

转移培训范文篇8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认真做好转移培训工作

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每年虽在百万人以上,但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初中文化程度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门技能,从事的大多是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从事管理和技术的人员较少,月薪在千元以上的不足转移总数的5%,月薪在300-800元之间者,占转移输出人员总数的9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运用了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书记、县(市)区长及农业、劳动、建设、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xxx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我市6县2区1市均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均设在县(市)区农业局。三是出台了与培训相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政〔2004〕54号),制定了《2004—2010年xx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规划要求,2004年—2005年,全市对2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40万人开展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同时,对其中的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4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随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增加,培训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拟向农产业转移的110万农民工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1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00万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规划。

(二)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机构。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对全市13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进行逐一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对其中的120所具有的独立法人资格,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认定为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属10所,县(市)区属110所;办公71所,民办49所,在公办学校中,农业部门10所,劳动部门5所,教育部门36所,建设部门10所,其它部门和组织10所。

(三)分解培训任务,规范培训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及时将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自我加压把引导性培训任务由3.4万人提高到10万人。同时,年初召开专门的项目培训会,并与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为体现阳光操作,圆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我们对全市120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的54所培训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二、以阳光工程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抓住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的有利时机,整合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单位、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1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引导性培训8.4万人,经过培训的农民90%实现了转移就业。培训共涉及20余个专业,其中建筑、电脑、工厂作业、餐饮、裁缝、家政等6个工程的受训人数占总受训人数的65%。据报统计,我市36所培训基地已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7万人,转移就业1.68万人,占总任务的95%。由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150万人,其中各级政府部门引导性转移输出16万人次,民间组织转移输出77.4万人次,自发外出56.6万人次。

转移培训范文篇9

*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城乡职业培训资源,加快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步伐。我县结合实际,于今年建设“**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办公室等22间,已初具规模,年可培训人员3000余人。主要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的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拖拉机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已经投入15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必要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转移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转移技术;患者安全;护士培训

为了减少或避免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及助理员,发生与患者转移相关的腰背疼痛等伤害,1996年英国皇室护理学院率先提出了“无抬举”(NoLifting)理念,并创建了在这一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的方法[1],其中包括使用器材设备进行转移的方法及徒手转移手法。随后在欧美及澳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设立了“无抬举政策”(NoLiftingPolicy)。“无抬举”理念下的安全转移患者手法是指通过使用人体力学原理,基于省力原则及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徒手或借助辅助器材协助患者完成体位转移及体位变换,在避免医护人员在转移中发生骨骼肌肉损害或疼痛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目前,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运用安全转移的辅助设备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相关性的骨骼肌肉疾病[2-3],但是对患者的舒适情况缺乏关注。目前对护士发生职业腰背疼痛及转移患者技术培训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临床护士进行“无抬举”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并从护士和患者两方面来评价培训效果。

1对象

1.1培训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班的护士40名,均为女性;年龄23~46岁,平均(31.98±6.30)岁;护理临床工作年限4~27年,平均(11.15±6.29)年;无急性病史或外伤病史、无妊娠。1.2转移对象。选取5名护士作为标准患者,体重50~55kg,身高155~160cm。模拟情景:女性,70~80岁,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肢体偏瘫,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无增高,无关节僵硬或挛缩,无法独自离床活动或行走。

2方法

将40名护士平均分为5组,每组8名成员,以自愿组合为原则,脱产集中训练24学时。每项操作培训分以下步骤进行:(1)培训老师讲解其原理及进行操作示范;(2)护士分组训练,培训老师从旁指导;(3)培训老师再次集中示教,重点指出护士在练习中的错误及注意事项。每项操作示教结束后护士分组训练2h,最后由培训老师对每个护士进行技术考核。现将培训中的几项关键内容汇报如下。2.1人体力学原理及手法的运用。人体力学指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和有关的定律及相关的机械运动原理,研究人体所产生的各种活动的科学。使用正确的人体力学动作可减少自身体力消耗,防止肌劳损,减少患者痛苦,保证患者安全、舒适[4]。“无抬举”理念下安全患者转移技术中的每一步骤都根据人体自主运动的规律来执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主要使用“托”、“旋转”及“除压”等手法,“托”即五指并拢状,呈空心掌状,增加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减少局部压力,注意避免“拖”、“拉”、“拽”的动作;利用旋转的手法带动关节的运动,使患者的肢体按照自然的运动轨迹进行重心转移,节省操作者体力消耗并避免操作中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感;移动结束后使用除压手法除去患者皮肤表面与衣服或支撑面之间的剪切力,再配合按摩及扩胸手法,使患者胸部及各关节舒展,处于舒适体位。2.2转移前的评估与准备。体位转移前先评估患者体重及肢体活动程度,然后决定采取转移的方法及辅助器具。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引导患者主动参与转移活动。转移前确保环境安全,保证无障碍物,转移平面之间高度尽量相等且相互靠近。2.3转移过程与注意事项。安全转移患者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的设备条件及培训需求选取了其中常用的体位转移类型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床上转移[5],如:卧位-侧卧位、移向床头、横向移动、卧位-坐起及床-椅转移。转移时,护士将手置于患者躯干和肢体上,沿人体自然运动时关节活动方向施加一定力量,促使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被动地以自然的运动轨迹完成体位转移。护士在操作中,首先要尽量保持腰背挺直,不使脊柱弯曲,减少脊柱及肌肉损伤。其次要使自身重心尽量降低,双下肢前后分开呈奔跑状态,遵循省力原则。最后,注意避免使用“抓”、“拖”、“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患者不适。2.4转移方法。2.4.1床上转移方法。(1)平卧至侧卧位。以右侧卧位为例,护士站于患者右侧,先将患者右上肢自然伸直外展、头部转向翻身一侧、左手放于胸前、右下肢自然曲屈外展,接着护士右手置于患者左髋部推动左下肢自然地向右侧旋转弯曲,同时护士左手按住患者左肩胛部,将患者身体重心调整至略向前倾,后背垫软枕,保持卧姿平衡。左侧卧位方法相同。(2)移向床头。患者平卧,双手自然放于腹部,双腿屈曲使双足底贴紧床面。护士站于患者右上方,将右手置于患者右髋部,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部,根据侧卧翻身的手法引导患者侧卧,同时推动关节向上移动,引导体重移动,使患者上移,保持上提的位置后,将患者上半身还原平卧位。左侧也是相同的方法。两侧反复交替进行,将患者转移至床头为止。另外,可以使用尼龙或丝质的滑动布协助完成体位移动。操作时,护士协助患者侧卧,将滑动布对折并垫于患者大腿至头部以上位置,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髋部并同时向床头推动,完成移动后,撤出滑布并摆放舒适体位。(3)床上横向移动。以向右横移为例。护士站于患者右侧,先将患者头部转右侧、两手自然放于腹部,护士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下,右手置于患者左肩胛下,先托起患者左肩部,然后将右肩部托起的同时将左肩部向下按压,顺势引导肩部向右平移。使用相同的方法移动髋部,将患者向右移动。最后将双下肢平移,使身体轴线保持平直。向左平移方法相同。另外,护士可以借助尼龙或丝质的手套或滑动布协助完成体位横移,操作更加省力及简单。(4)卧位-坐起。护士先协助患者右侧卧、膝关节曲屈,双小腿放于床缘下。使患者头部曲屈,用左手臂托住患者的头部、后颈及对侧肩胛部,使患者重心转移至护士左肘部上,左手按压患者左侧髂部。以骨盆为轴心,协助患者转移成坐位,然后调整至舒适姿势。2.4.2床-椅转移方法。轮椅置于床尾,制动,与床成45°角。患者坐于左侧床边,膝关节曲屈,双足平放于地面,右足放于靠近轮椅方向。护士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下肢下蹲呈奔跑状,用右膝内侧抵住患者左膝外侧,双手托住患者的双髋部,使患者躯干向前倾,下颌部置于在护士肩部。护士向后用力将患者向上抱起,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并向轮椅方向移动,引导患者坐于轮椅上。2.5转移完成后的定位管理。体位转移后评估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的压力,通过支撑面的选择及使用辅助用具(体位垫)使患者处于固定体位,身体压力得到分散、减轻受压部位压力、肢体处于舒适及利于功能恢复的状态。操作原则如下:(1)操作前确认受压情况和空隙,使用合适体位垫减轻局部受压。(2)摆放体位后确认身体扭曲状况及关节的可活动能力。在患者肢体活动范围允许的情况下舒展患者身体、进行体位摆放,使患者处于安稳体位。2.6评价标准。(1)护士感受自评:①活动强度评价。使用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评级法(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6],通过护士自评操作时的自身感觉如心跳、呼吸、排汗、肌肉疲劳等来衡量护士在执行自然照护技术操作时运动强度。量表数值范围是6~20,6代表没什么感觉,20代表感觉极强。②腰背疼痛评价。采用数字(NRS)疼痛评分表评估护士进行操作时腰背疼痛情况,将疼痛的程度用0~10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护士选择一个数字代表其疼痛程度,分数越高表示腰背舒适度越差。(2)标准患者舒适度评估:使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0为舒适,1~4为轻度不舒适;5~7为中度不舒适;8~10为严重不舒适(无法忍受)。2.7统计学处理。培训前后收集以上各评价指标得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培训后护士转移操作过程中运动强度及腰背不适感得分均低于培训前水平,培训后标准患者的舒适感高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