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0:47:32

转移

转移范文篇1

一、FDI技术转移系统的主体

世界经济的区域性科层结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能力特点及技术追赶战略,决定了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成为技术转移系统的主体。

1.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拥有者,控制着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把握着技术变革的速度。基于资源和市场的驱动,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经营手段,而且跨国公司也是FDI活动最重要的承担主体。

2.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通过吸引FDI引进相关技术会在东道国企业中沉淀和积累,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跨越一些技术台阶,满足技术迅速成长的需要。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以及在逐步建立的工业体系的看重,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的趋势。

二、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客体

技术是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客体,同时也是FDI技术转移系统的核心。FDI技术转移活动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要求作为转移对象的技术必须是一套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1.FDI技术转移系统客体的层次

根据M.Bell(1987)的技术引进关系模型,FDI所转移的技术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技术由资本品和技术服务构成。这一层次的技术在转移之后被整合进新建的生产设施中,从而有助于接受转移的主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品范围的扩展。第二层次技术由操作中的技巧和专有技术构成。与第一层次技术相类似,相关主体对第二层次技术的掌握也不能保证产生持续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停留在对转移技术的简单复制阶段。第三层次技术主要是由生产系统的专有知识、各种工程和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构成,是通过FDI转移的最高层次技术。对该层次技术的掌握有助于接受转移的主体复制和更改原生产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FDI技术转移系统客体的周期性

虽然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但在FDI技术转移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生命周期具体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O''''Brien,1994)。技术的周期性替代不断地对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在技术使用价值衰退之前,将技术对外转移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技术的周期性替代客观上要求转移技术的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以产生新的技术接续,从而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转移。

三、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外在环境

1.创新环境

FDI转移的技术只有经过东道国企业内化后,才能扩大企业的技术储备,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势,而这需要企业具有相匹配的创新环境。内部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家成长环境、组织内的学习环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等;外部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适宜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剧东道国市场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水平。而内、外部创新环境的协同有助于促进内外资企业间技术的互动,帮助本土企业从创新环境中持续不断地汲取创新的源泉。

2.竞争环境

适度的竞争既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为本土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提供机会,又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的途径,把竞争压力转换成发展的动力,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FDI技术转移绩效的发挥也是必需的。如果东道国以“超国民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FDI,那么原本实力就较弱的本土企业必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道国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3.集群环境

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提高分工效率,降低因频繁交易而产生的过高交易费用,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机理。由于跨国公司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因此一般在集群内起到支撑研发能力的核心作用,内资企业主要是为外资企业配套。在生产技术协作和知识技术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集群的自我强化。但是集群内的垂直分工体系可能会固化内外资企业的二元结构,同时,集群的存在加深了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削弱了本土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4.人力资本环境

对于东道国企业来说,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形成辨识和吸收FDI转移技术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促使跨国公司通过示范、竞争和上下游关联产生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推动力量。因此,营造宽松的人力资本流动条件、优势的人才回流环境以及良好的创业条件是东道国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的人力资本流动条件有助于东道国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构筑人才高地;优势的人才回流环境可以产生“强力磁场”,吸引一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严格职业训练的外企中方雇员“易帜”;良好的创业条件可以逐步孵化和培育起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使FDI技术转移效应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放大。

四、FDI技术转移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

不同形式的实现方式对FDI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具体来说,FDI技术转移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

1.新建投资

新建投资主要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方式。从投资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建投资应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当投资受到东道国某些条件限制时,新建投资中的合资方式不失为一种较优的选择。但近年来,外方独资和控股所占的比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必然会削弱中方对企业的控制力,导致国有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消失,压缩企业的获利空间,甚至将本土企业完全挤出市场。但最为重要的是,外方对企业核心资源的掌握使中方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会形成技术创新路径的对外依赖。

2.跨国并购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说,并购可以使其绕过国家之间在商品等方面的壁垒,减少争夺市场份额和生产要素的竞争对手,获得原东道国企业优秀的人力资源、生产技术和分销体系等,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成本。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并存。跨国并购为东道国提供了利用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有助于东道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但是跨国公司通过对一些领域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并购,遏制了有效的市场竞争,使本土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维系,自主品牌难以发展,竞争力大为减弱。

五、FDI技术转移系统模型

转移范文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推进双转移工作会议,一方面是传达贯彻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精神,另一方面是总结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推动工作。刚才,市经贸局传达了省会议精神,并对全省考核排名情况进行分析,市工业办、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和潮南区政府分别作了发言,对推进“双转移”工作提出了意见,都讲得很有针对性。××同志对下来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正视差距,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双转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部署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全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高规格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省“双转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动员和部署。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汕头市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还出台了我市贯彻落实省“双转移”决定的实施意见。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不断推进,去年6月30日正式动工建设,目前首期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招商引资工作也同步推进,在去年首届粤东侨博会上,首批进园深圳市中科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美希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进园开工奠基,计划投资6.8亿元,建筑总面积35.8万平方米。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取得突破,今年3月13日,省政府正式批准我市自行规划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特别是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3月25日在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竞标评审会上,我们顺利争到5亿元的省竞争性扶持资金,为我们加快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乃至带动整个工业经济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方面也取得新成效,去年,全市对近2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完成了省下达指标的109%;转移就业5.43万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04%。全市非农就业比重由原来2007年的59%提高到62%。今年以来,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1万人,新增加转移就业1.99万人。应该讲,各级各部门在推进“双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值得肯定。

与此同时,我想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正视,要实事求是地来分析原因,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不断推进工作。上个月,省考核组到我市检查双转移工作情况,提出了不少意见,考核结果中,汕头和湛江、揭阳并排最后。这说明了我们在推进双转移工作方面,与省内其他兄弟城市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我想,这里面主客观的原因都有,客观上,潮南产业园去年7月21日才获省认定,考核组来检查时,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启动不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主观上找,我们的重视程度、抓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就拿园区建设来说,河源、梅州等地的产业园区已经干得热火朝天,经济效益和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出来了。而我们的情况是,潮南产业转移园筹备申报是全省较早的,但由于受区位、土地、共建对象等因素的限制,启动较慢,虽然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但由于前期工作延误太久,现在总体进度还不够理想。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这一块,建设方案、融资平台还没有最终定下来。省的扶持资金已经到位,但由于各方面准备工作还没做足做细,目前资金仍无法及时发挥效应。这一方面延误了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次省考核组还提到我们劳动力培训的问题。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转移就业问题突出。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刚才几个部门还有潮南区政府的领导都讲到了,我就不重复了。

推进“双转移”工作,既是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动适应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当前我市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大道理就不用多讲了,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我们讲的话变成实际行动,言行一致,怎么真真正正落实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开展工作,工作搞得怎么样,我想省的领导也好,有关部门也好,大家是看在眼里的,都心中有数。如果我们不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下次省考核组再来,我们还是落后,而且下来要再争取省的支持,我看难度很大。所以,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双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双转移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工作

接下来的工作,刚才××等同志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些意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抓好落实,全力推进。这次在梅州召开的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很多城市都介绍了好的经验做法,我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加快我们的园区建设。这里,我重点强调几项工作:

一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园区规划。要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工业新城”的目标,结合上个月省出台的《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园区规划,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临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加快工业发展与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结合起来,把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完善提升城镇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准备设立的华侨投资产业园、台商投资工业园和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也要抓紧规划。

二是做好省产业转移园区启动建设的前期准备。现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启动区和建设主体已经明确,要抓紧做好南山湾工业园的土地征用工作,争取11月前启动建设。同时,要整合资源,利用台商投资区、南山湾工业园、河浦中心工业区等园区,规划建设汕头台湾产业园,作为我们打好“台球”的基础。涉及到农业用地的问题,要结合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行调整,国土部门要全力配合。

三是抓紧开展项目融资工作。要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会,抓紧完善融资计划,主动与金融机构商谈融资事宜,争取6月底前完成贷款计划审批。现在关键就是要尽快组建项目融资公司,尽快与银行进行实质性商谈。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要建立资金“借、用、还”的良性循环机制,用好管好省竞争性扶持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确保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能让财政再背包袱。

四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政府搭台,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来推进。像茂名,将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开发权与经营权推向市场,充分发挥社会财力和市场经济的杠杠作用,把公司化经营的理念引入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中,用公司化的办法去建设和运作工业园。工业办要认真研究,在项目公司运作的时候,要好好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潮南产业转移园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8月前完成园区首期道路主体工程建设,原已签订合约的企业,具备进场条件的,要敦促他们及早进园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方面,要抓紧进行疏港大道、安海路、河浦大道、河中路等园区主要连接道路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供水、供电、排污等配套设施,特别是南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抓紧推进,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条件。

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始终是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关键和主线。要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主动出击,创新思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和“选商选资”转变,注重引进大企业,注重引进主导产业,注重引进高端企业。比如梅州产业转移园区,创新招商引资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区县引入的资金和项目都可以进来,而且这些项目产生的税收也属于引进的区县。这个做法很好,既创新了体制机制,又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像这些好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当前,一方面要抓住《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的契机,加强与珠三角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接受珠三角的辐射带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另一方面要抓住汕台海上直航和海西经济区确立的契机,突出抓好对台招商引资,重点承接台湾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同时,要针对我市中心城区北区工业用地紧缺的实际,推动符合条件的本土企业有序就近转移。今年11月,我市将举办闽粤赣13市区域经济协作党政联席会议,这也是一个机遇,要抓住这个机会,举办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到时要精心筛选项目,把有实力、有后劲的企业,有来汕投资意向的客商邀请到会,争取签约、开工、投产一批项目。

六是要完善园区管理服务体制。现在,工业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下来要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办,工业办要主动承担起管理、协调的职责,全力加快园区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跨越三个行政区域,一旦启动建设,管理上是个大问题。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按照统分结合,利益共享的原则,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共同推进园区建设。像河源市建立了效益园区管理机制,出台《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设置了20个关联指标,涵盖园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体系,加强责任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园区管理上水平、出效益。他们在介绍经验做法的时候,也提到现在很多从珠三角转移过来的企业,首先看重的是他们园区管理人员热情、周到、全方位的服务,其次才是土地、水等经营成本和发展空间。所以说,管理和服务也是非常重要,不能忽视。要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认真落实对园区企业的优惠政策,从财政扶持、融资服务、人才支持、税费优惠和开办“绿色通道”等方面降低进园企业投资经营成本,增强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同时,要把好企业入园关,严格执行环保、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方面的制度,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

转移范文篇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二)《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二、许可事项及审批、服务内容

许可名称: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年度计划审批

审批、服务内容:一年内需多次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须以年度计划的形式向废物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转移。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年度计划经批准后,在有效期限内每次按计划转移危险废物可不再审批。

三、许可条件

1、接受单位具备与接受目的相符的设施、工艺水平和能力,且上述设施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2、接受单位具有相应的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工艺水平和能力,且上述设施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3、接受单位具备相应的危险废物经营资质且拟接受废物的种类、数量均在许可证核定范围内;

4、运输单位应具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

5、拟转移废物在本省尚未具备无害化处置能力。

6、经废物接受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

四、需提交的资料

(一)初次申请

(1)《浙江省危险废物转移计划申请书》一式五份,手工填写件不予受理(下载网址:“浙江省环保局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年度计划审批”),申请书封面及各表均需加盖相应单位的公章;

(2)各类有效期限内的执照(正本)、证书(正本)或协议的复印件(主要信息模糊不清的,不予受理)

①移出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营业执照;

②运输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营业执照;

③接受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营业执照;

④运输单位的运输资质证明材料,其中通过公路运输的,需提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以及运输车辆的《道路运输证》;

⑤接受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⑥接受单位的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批复;

⑦移出、运输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废物运输和委托处理处置合同或协议;

⑧申请书中移出、运输或接受单位信息由法定代表代以外的人签字确认的,需提交相应的法人授权证明或委托书;

(3)照片(胶卷或数码照片冲洗或打印件,复印件不予受理)

①拟转移废物照片(每种废物各一张)

②包装物(容器)的照片(每种各一张)

③运输工具(车、船)照片(若拟转移废物采用多种不同运输工具的,则每种各一张)

(二)重新申请

发生以下情况的,需要按初次申请要求重新提交材料:

1、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

2、行政许可有效期内,拟转移废物种类或实际转移数量超过申请书中的核准范围,或接受单位发生改变(单位名称发生变更除外)。

五、许可程序和期限

(一)受理

1、受理工作人员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形式合法性的审查,并依据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分别作出处理;

2、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

(二)许可审查

1、经办部门按照许可条件对申办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并根据接受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复函意见提出许可决定的意见,报局领导审定;

2、办理时限: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

(三)告知程序

审查发现许可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并听取意见;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在法定或合理期限内进行陈述和申辩。

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在作出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六、许可收费情况

无许可收费

七、办理结果和公开的方式

(一)办理结果由经办部门告知受理中心,受理中心通知申请人签收。

(二)项目办理情况在浙江省环保局门户网站公布。

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联系电话、监督电话、传真

(一)责任部门、责任人

1、受理责任部门及责任人:

2、审查责任部门及责任人:

3、主持听证部门及责任人:

(二)联系电话、传真

1、咨询联系电话:

转移范文篇4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巢湖形象,聚集产业引力。改善巢湖软环境,要有“硬行动”。要继续深化“两问两整治”活动,加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拉的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切实维护群众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和营造投资兴业的洼地效应。着力打造企业之外“零成本”、生产之外“零干扰”、外地客商“零投诉”的环境品牌。要不断扩大“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成果,动真格,求实效。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消除“肠梗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投资环境监督体系,树立巢湖形象。借鉴浦东开发时的“三制经验”,即首问负责制、二次申述制(企业第一次投诉,承办人员有申辩机会;企业第二次投诉属实的,承办人员即下岗,无申辩机会)、三天回答制,用铁的纪律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不能机械地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制定时间表,有时可以提前办结。要在办事效率上赢得先机,要以真诚赢得企业青睐。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它产业而孤立的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基地。其理论基础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在其上世纪90年代著述的《国家竞争力》中提出的“钻石模型”。金融危机下,安徽芜湖繁昌县孙村镇订单不减反增,该镇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主业,99%的产品外销,很多老板前来投资。一位浙江老板说:“做成衣服需要5个步骤,从织布、染色、辅料、商标、包装,在孙村镇的2公里半径内,我全部可以采购到。”孙村镇200多家服装及配套企业,以36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主营业务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布局,产业链集聚,不形成恶性竞争,反而提高了谈判议价能力,这样利润空间更大了。该镇每年以15%的新增企业数扩张……[3]巢湖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比如为船舶业加工船上用品;借助铸造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产业转移瓶颈

(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土地瓶颈一是统一调配土地指标,合理安排企业落户。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土地供应,从源头上严把供应关口,确保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以土地指标置换项目的办法值得一试。对一些圈而不建和长期闲置的土地严格依法清理、整顿,杜绝违规违法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聚集中小企业。芜湖市的一种用地方式值得巢湖借鉴。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已经引进国内外7家公司,年获租金500万元。为什么这么多外企积极要求进驻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其成功的秘诀是采用了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即是按照公司要求建设厂房,使得公司减少了前期投资负担、降低了日后转移风险,提高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另外,嘉正欧意(芜湖)工业园属于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而巢湖修建的厂房出租属于政府行为,其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订单式厂房出租方式,政府发挥中介作用即可(本特勒公司就是在管委会的介绍下进驻工业园的),这样突破了土地制约的瓶颈,有利于引进企业。此外,对工业园区实行优惠用地价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出台更优的政策,给予更多的补贴,鼓励建设高层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向空间寻求效益。三是围绕主导产业选资选商,集约用地。当前土地紧张也给承接方提供了选资选商的机会,可以藉此打造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二)创新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一是通过政府科学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良性机制。二是着力“招行引资”,破解资金难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出面搭台,让银企同台唱戏;政府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大密度布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给企业提供快速融资。三是激活民间资金。通过采取BT、BOT、T0T等融资方式建设市政项目抑或其它公益项目;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金融资助作用。四是培养企业融资能力,指导企业学习融资本领。此外,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如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等,都是突破金融瓶颈的好方法。(三)科学用人机制,突破人才瓶颈人才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依然是制约巢湖发展的瓶颈。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破解人才制约的瓶颈。一是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用人新思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急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柔性引进,开启巢湖市聚才引智的“绿色通道”。二是进行股权激励改革。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让企业人员成为企业的主人,即能发挥其内因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巢湖市一方面要鼓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改革,可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为股权激励改革创造条件,进而最终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三是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要建设人才公寓,解决其住房问题;解决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为“人尽其才”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人才,都要尊重,要扶持,要宽容。要让每一户企业进得来,发得财,壮得大,留得住。重奖突出人才,让人才在自我实现中实现其价值,也就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

转移范文篇5

关键词:财力分配;失衡;均衡转移支付制度

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突出表现为“两个比重”继续稳步提高,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但现行财政体制侧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收入的“集中”划分,忽视省以下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加之非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我国政府间纵向财力失衡和区域间政府横向财力失衡问题严重,基层财政和落后地区财政困难的状况堪忧。而转移支付制度是有效平衡政府间财力差异的重要手段。因此,积极探讨我国政府间均衡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对解决我国政府间的财力失衡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府间财力分配差异状况及转移支付的作用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国财力分配差异较大。我国区域间政府财力分配明显失衡。一是区域间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逐渐拉大。按总人口计算,199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比为2.30:1.29:1,到2005年扩大为2.54:1.40:1;最高的上海市人均财政收入7972元,是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的18.36倍。二是区域间人均可支配财力的差异日趋扩大。199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财力比为1.71:0.86:1,到2005年扩大为1.91:0.87:1;最高的上海市人均可支配财力9106元,是最低的湖南省的9.56倍。三是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进一步扩大。199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比为1.64:1.13:1,到2005年为1.56:0.85:1;最高的上海市人均财政支出9259元,是最低的安徽省的7.94倍。不难看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的政府间财力分配能力差异明显。

(二)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间政府财力差异的作用。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为保证地方既得利益,国家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即以1993年为基期年,以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基数部分全额返还地方,以后给予一定的增长返还。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每年递增返还。关于税收返还的递增率,规定按当年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不久,为更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将税收返还的递增率改为按各地区分别缴入中央金库的“两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这种税收返还政策属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同时,我国为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留改革前结算补助等转移支付项目的同时,建立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两类:一类是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目标是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另一类是专项转移支付。旨在实现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实行专款专用,包括一般预算专项拨款、国债补助等。1994—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增量为26288亿元。其中,东部2707亿元、中部11438亿元、西部12143亿元。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断增加,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7341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15.9倍,年均增长28.6%。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381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529亿元。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间政府的财力差异。若以基尼系数测算,考虑税收返还后,省、市、区间财政收入差异程度有所下降,按照“1:0.3”计算的“两税”返还对缩小省、市、区收入差距也有所贡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后,省、市、区间人均财政收入差异程度明显下降,基尼系数已下降到0.4以下。1999年后,财力性转移支付对缩小省、市、区间收入差异程度的贡献率逐步扩大,到2005年,考虑财力性转移支付后,省、市、区间财政收入基尼系数减少了0.105。可以说,一般预算收入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考虑税收返还,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则下降到0.457,说明考虑税收返还后地方收入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若再考虑财力性转移支付,基尼系数则下降为0.351,比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12,省、市、区间财力性转移支付均等化相对较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可发现,我国当前政府间财力差异明显。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财力集中能力也存在显著不同。虽然中央财政部门一直关注这种地方财力差异并采取了转移支付的办法来缓解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问题,但地区间政府财力差异因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而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认为应建立以地区财力均衡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障政府间财力的相对均等。

二、建立均衡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均衡的转移支付应实现以下目标:第一,解决财政纵向非均衡和横向非均衡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纵向财政失衡实质是上下级政府间的自有财政收入与其承担的支出责任不对称出现的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不同辖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不能达到最低标准,某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税源较少、财政能力也相对较弱,有些地区支出需求相对较大,需要支出许多额外费用。这些地方政府不可控制的因素,会造成一些地区在同样的税制下无法提供与其他地区相同的公共服务项目,这就需要转移支付来解决。第二,解决地区间的外溢性问题。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存在外溢性,某些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不可能被仅仅限定于地方政府的辖区内,如污染控制、跨地区的公路铁路、教育等。地方政府对这些项目的提供,往往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这就需要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调节。第三,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在没有矫正机制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源倾向于流入那些税收负担较低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这会造成不公平。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可解决这一问题。

按照上述目标,我国政府间均衡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为:一是公平性。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考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实现公平目标。二是效率性。要体现出地区间组织收入的努力程度和支出效率,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效率。三是客观性。在设计转移支付制度时,应尽可能使所选因素及数据具有客观性,减少人为操作,且在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中,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目标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四是稳定性。新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尽可能公式化、公开化,使每个地区都可对其所得的转移支付额度有较准确的估计,以利于其制定预算,同时也可避免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随意性,杜绝“跑部钱进”现象的发生。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如三至五年,便于各级政府制定较为长期的计划。五是法制化。均衡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结构、数量、规模、运行方式、计算方法、监督管理等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法来加以规范,使其具有高度的法制约束性和法制保障性。

三、建立我国均衡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在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并不一定要求地方政府完全用自己的收入来弥补支出,通常是中央和上一级财政的收入大于支出,地方或下级财政的支出大于收入,其差额由中央和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弥补。目前,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固然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缺陷才是其重要原因。针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存在“转移支付制度总体设计存在缺陷,形式过多,结构不合理”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我国均衡转移支付的目标,应彻底取消税收返还等不规范的形式,将转移支付制度整合为三个基本形式: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政策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均等化作用最为明显。在我国地区差距过大,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政策性转移支付为必要补充的复合性制度。

(一)逐步将税收返还并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中。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税收返还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形式。但在财政部门所列的转移支付中,却找不到税收返还这一形式。按分税制的规定,这部分收入理应归中央所有和支配,但为了保护改革前的地方利益,才将这部分收入以税收返还形式转让给地方。很明显,其性质属于转移支付。当时采取税收返还形式,维护地方利益,是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顺利推行,这是必要的。但应看到,由于税收返还的数量大,又属于非均等化转移,它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悖。因此,不能将其永久化和固定化,甚至扩大化。目前已具备了弱化税收返还的条件,为减少阻力,还可规定一个过渡期(比如3~5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然后将其纳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中,这必然会使财政均等化功能大大加强。(二)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一要科学界定专项转移项目的标准。要明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列为专项转移支付。通常看,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应是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项目。如,跨地区的江河治理,防护林带的建设,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的救治,特困县的脱贫救济,中央委托地方的项目。二要控制规模。专项转移支付只能是次要的、辅助的形式。因此,规模不能过大。当然,如果把准入的条件限制在具有上述特征的项目内,其规模必然不可能过大。三要将列入专项转移的项目经过科学论证和一定的审批程序。四要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防止被截留、挪用,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现阶段,我国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了横向转移支付的能力。我国可仿照德国的做法,建立“均等化基金”,使较落后的地区能从中获得拨款。构建我国横向平衡的基本框架,应将各地区的人均财力与全国人均财力进行比较,如果一地区的人均财力大于全国人均财力,则需向“均等化基金”中缴款,相反则得到补助。“均等化基金”的聚集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初期可将人均财力水平以上的部分按10%的比例计提,若为全国人均财力的2倍,则按30%的比例计提。对受补助地区,人均财力低于全国人均财力的部分则按40%的比例从中提取。

(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应明确定位于外溢性项目和上级政府的委托项目。我国规范性的转移支付应在整合现行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构造。首先,应明确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将专项转移支付分为三类,一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拥有的,由中央按自己负担的份额拨给地方。二是由中央委托地方承办的事务,中央向地方拨付项目的全部支出。三是中央对地方兴办的事项认为有必要给予奖励和资助而拨给地方一定数目的资金。其余则不再安排专项拨款。将目前几乎覆盖所有领域预算支出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合并整合,主要集中于教育、基础设施、三农等,从而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率。其次,在转移支付中,应采用配套拨款和不配套拨款相结合的方式。配套比率的确定或中央政府的补助,应根据溢出的规模和中央政府对受援项目的偏好强度来确定,溢出规模越大、强度越高,配套比率就越高。同时,配套比率应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全国采用一个配套比率就意味着对贫困地区的歧视。因此,我国应对中、东、西部地区制定不同的配套比率。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应有较高的配套比率,即对地方的配套资金要求比例降低,尤其是对西部一些地区,配套比率应予以取消,也就是采用非配套的专项拨款形式。

(五)稳步实施政策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转移支付应明确定位于增进国家的内聚力,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内聚力。因此,国家必须对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进行额外的政策性转移支付,但其所占比例不应过大。由于中央政府对政策性转移支付的具体执行有极大的“相机抉择权”,因此,决策过程必须有透明度。

转移范文篇6

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6月11日,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要求地震灾区有关部门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安排的救灾资金和接收的社会捐赠资金统筹安排,做好倒损房屋农户的住房重建工作,并对重灾区给予重点安排。但在自然灾害中,财政转移支付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转移支付结构本身制约了制度的发展。

(一)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但是,我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央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二)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99.38亿元提高到4731.9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由21.6%提高到51.8%,但实际比重仍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专项用途,易与专项转移支付混淆,也与其本身的均等化作用相悖。

(三)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2006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已由1994年的36137亿元增加到441158亿元,年均增长23.2%。专项转移支付的总量呈上升趋势并非好事,因为,在三种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是最多的。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其分配方式的不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没有按照因素和公式来计算拨款额和配套率,而是凭主观臆断或地方配套资金的高低来确定补助地区和拨款额,直接造成款项的分配过程不透明、项目设置交叉重复、资金投入零星分散,多头申请、重复要钱的状况时有发生。其次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除了扶贫款、救灾款等少数几项之外,拖延、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法制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基础,健全的法规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证。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以法律形式、甚至通过宪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相较之下,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层次较低。从1995年财政部制订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直到2002年改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以来,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并没有专门的或者相关的法律,客观上降低了转移支付制度决策和运作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不仅如此,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对转移支付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人大和审计部门对转移支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地对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规范。近期目标应是逐步规范地方政府纵向转移支付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远期目标应是在分税财政体制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抑制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亟待落实:

(一)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应积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如《财政法》、《预算法》和《财政监督法》等,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加以规范。特别是要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增加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条款,赋予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应制定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单行法规,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分配形式、分配程序和分配公式等作出统一规定。

(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

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系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消解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等补助形式,将转移支付的重心由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转向一般性转移支付。

1.税收返还。逐步缩小税收返还规模,在条件成熟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然方向。可以保持现行税收返还运行方式不变,每年从对各地的税收返还额中分割一定的比例,结合中央部分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或者保持税收返还基数不变,不再实行基数法运算的逐年滚动。这样可以获得一部分资金并结合中央的增量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2.财力性转移支付。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乡奖补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转移支付都是特定改革和政策措施下增加的转移支付,具有专项用途,将其归入专项转移支付中去更为确切;如果不能并入专项转移支付,可以考虑按因素法计算确定,将其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同时,应适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可确定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占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与增长速度,并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增长目标和资金来源扩展计划,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作用。

转移范文篇7

【关键词】肺癌皮肤转移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haracter,diagnoseandtreatmentofskinmetastasisoflungcancer.MethodsAretrospecticreviewwascarriedouton16patientswithmetastasisoflungcancerfromJan,2003toJun,2007,12maleand4female,thepathologicdiagnosiswas:7casesofadenocarcinoma,5casesofsquamouscellcarcinoma,2casesoflargecell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2casesofsmallcellcarcinoma.3casesreceivedsurgicalablation,11caseshadchemotherapy.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chemotherapywas27.3%(RR,3/11).14caseshadfollowup,13casesdied.Thetimelengthfromthediscoveryofskinmetastasistodeathwas1.5-13months,themeanlifespanwas3.9months.ConclusionsTheskinmetastasisoflungcancerisrareandthetherapeuticeffectisnotsatisfactorywithpoorprognosis.

【Keywords】LungcancerSkinMetastasis

肺癌皮肤转移临床少见,一旦出现多伴有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1537例肺癌中发现皮肤转移16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8~76岁,中位57.4岁。其中上叶肺癌10例、下叶肺癌6例。

1.2临床表现

2例以皮肤转移为首发症状,活检后寻找原发灶而发现肺癌,11例与肺癌同时发现,其余3例为肺癌手术切除后出现皮肤转移。皮肤转移灶直径为0.5~3cm,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3例病灶皮肤表面形成溃疡呈菜花状,其余皮肤表面色泽正常。转移灶位于胸背部8例、腹部4例、头面部3例、四肢1例。13例为单发病灶,≥2个部位的多发皮肤转移灶3例。

12例在发现皮肤转移时合并其它多脏器转移,其中骨转移5例、脑转移、肺内转移各4例、肝转移3例、肾及肾上腺转移各1例,仅有3例未发现有其它脏器转移。

1.3治疗经过

16例肺癌中3例手术切除肺癌,术后2~10个月出现皮肤转移。16例中5例未行全身治疗,11例行全身化疗(4例皮肤局部病灶活检,7例局部病灶切除)。病理学类型: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各2例。化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选用MVP(丝裂霉素+长春地辛+顺铂)、GC(吉西他滨+顺铂)或NC(长春瑞宾+顺铂)方案,小细胞肺癌为EC(足叶乙甙+卡铂)方案,化疗2~4个周期,化疗后部分缓解(PR)、稳定(SD)各3例,疾病进展(PD)5例。脑转移2例、骨转移、肾上腺转移者行局部放疗各1例。

1.4随访及预后

2例失访,14例经过随访,1例单存皮肤转移存活10个月仍健在,其余13例均死于其它脏器转移,发现皮肤转移至死亡时间为1.5~13个月,中位生存期3.9个月。

2讨论

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少见,在转移性皮肤肿瘤中,常见原发肿瘤部位男性为肺,女性为乳腺,肺癌皮肤转移发生率为2.8%~8.7%[1]。Pemg等[2]统计5539例肺癌患者中,有皮肤转移的63例,占1.1%。本组资料发生率为1.04%。转移的部位出现在原发癌附近皮肤处较多,以胸背部最常见,其次为腹壁及头面部,四肢少见。肺癌皮肤转移多与肺部肿块同时发现,甚至有以皮肤转移为肺癌首发症状者。本组2例皮肤转移癌活检后寻找原发灶而发现肺癌,3例为肺癌手术切除后出现皮肤转移。故对于肺癌患者,一旦皮肤出现新的病变,应高度怀疑

转移可能,应及时活检以利及时诊治。肺具有双重循环通路,血管网丰富,肺内毛细血管床直径较宽而阻力较低,肺癌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血管基底膜不完整,易受癌细胞侵犯而流入动脉循环通路再转移至皮肤。肺癌皮肤转移原发灶多位于肺上叶,可能是肺上叶由于其解剖和重力作用于血流,有利于癌细胞通过血流转移至皮肤。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与皮肤转移有一定的关系,腺癌和大细胞癌发生皮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鳞癌和小细胞癌皮肤转移发生较少,本组资料也以腺癌为多。

恶性肿瘤发现真皮内外转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治疗效果不佳[3]。肺癌在发现皮肤转移后同时多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4],如转移至肝、脑、骨、肺、肾上腺等,本组12例在发现皮肤转移时合并其它脏器转移。Schoenlaub等[5]研究228例有皮肤转移的肿瘤患者,皮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是6.5个月,其中肺癌为2.9个月。在多见的易皮肤转移肿瘤中,肺癌发生皮肤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最短,预后最差。联合化疗本组有效率为27.3%,低于同方案无皮肤转移肺癌患者。虽经积极治疗,14例经过随访,13例均死于其它脏器转移,发现皮肤转移至死亡时间为1.5~13个月,中位生存期3.9个月。故肺癌出现皮肤转移意味着高度恶性,生存期短,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MolinaGarridoMJ,GuillenPonceC,SotoMartinezJL,etal.Cutaneousmetastasesoflungcancer.ClinTranslOncol,2006,8(5):330~333.

2PemgDW,ChenCH,LeeYC,etal.CutaneousmetastasisoflungcaIlcer:anominousprognosticsign.ZhonghuaYiXueZaZhi(Taipei),1996,57(5):343~347.

3AmbrogiV,NofroniI,ToniniG,etal.Skinmetastasesinlungcancer:analysisofa10-yearexperience.OncolRep,2001,8(1):57~61.

转移范文篇8

区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三农”工作重点,用50%的时间,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三农”工作,确保年内打牢“三农”工作基础,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户户加入“公司+农户”的种养经营,每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进厂工作的目标;要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此,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57302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数10050人,男性有5703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6%,女性有4347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44%,在本区范围内务工的1540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5%,在市内其它县区务工的2922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9%,在市外出务工人数的5588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5%;另外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共有10478人,这些人中,初高中学历的共有8703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83%;其它学历的有1775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17%;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外出工作意向的有8585人,占8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来看,城区的xxx办事处农民工在本地从事经商、建筑装修、餐饮服务和入厂务工的人数较多,而xxxx农民工除少部分在本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外,大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主要区域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

二、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重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城镇居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快城乡就业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但在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在落实工作责任制方面。虽然各级政府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并健全了就业目标考核制度,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但由于部分镇(街道)主管领导工作分工多,事务重,难以兼顾,缺少对劳动保障所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次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是双重机构管理,行政上属镇(街道)管理,业务属劳动保障局指导;所长、工作人员的身份也具有双重性,工作两边走,难以专心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有关工作。

(二)区财政就业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民工就业转移速度。一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使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受到影响,导致农民工就业能力低;二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由于缺乏经费,不能实现和省市区的劳动力市场系统联网,实现劳动信息资源共享,不能对我区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三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由财政发基本工资,其它补贴工资靠收取企业调配费解决,难以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政策未够完善。如农民工转移就业未能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待遇,其子女入学困难及收费高。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一是就业观念不适应,认为到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工作不光彩,不稳定,工作辛苦,收入低,因而不愿找工作;二是文化偏低,年纪偏大,没有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

(五)企业招工要求高,工资水平低,制约了就业工作。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追求高利润,招工门槛较高,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招用文化高、年纪轻、有技术专长或熟练工等高素质人才,从而使许多求职者不能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企业工人的工资都在500-600元左右,致使有的人不愿意做,有的人即使入了厂,干的时间也不长。

(六)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人少,工作量大,对少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2、加快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和第二、三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同时,要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本着与城市工业结构互补的原则,重点在小城镇因地制宜的发展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

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乡镇企业安排农民就业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放活土地使用权。并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范农村合理分配,不得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加收其他任何费用,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费渠道,从根本上减轻外出务工农民的负担。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应针对当前我区在乡镇务工的农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制定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一年以上的,应允许其子女在住所辖区内的中小学就地就近入学,所需费用与本镇居民学生同等对待,并按当地中小学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工向城镇居民的转化

4、强化管理,营造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完善的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有关部门在为外出务工农民办理相关手续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各行业向社会招收所需的各类人员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逐步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户籍限制。使长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取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快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依法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依法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对提供虚假信息、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按规定予以处罚。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转移范文篇9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由四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一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其核心是地区收支均衡模式,该办法通过测算各地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决定财政资金分配。二是税收返还,返还额以1993年的税收收入为基数逐年递增,具体测算方法是,以1993年为基期年,对按照分税制规定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总额(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如数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当年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30%确定。三是专项补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四是原体制补助和上解,中央政府财政部对部分省、自治区实行定额补助,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上解。

转移支付的实质是一种补助,具有矫正均衡功能。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转移支付在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产品、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乡镇政府而言,要完全担负起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便如“雪中送炭”。要达到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产品和基本设施建设均等化的基本目标,就要求对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和财政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行调整。

二、我国现行转移支付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带有较深的旧体制的烙印。在当前的转移支付体系中,税收返还占据最大的份额,但我国税收返还计算方法不尽合理,税收返还额的确定明显是以承认各地区政府既得利益为特征的,采用的是基数法,这种基数法有利于调动高财政收入地区的积极性,但是却固化了财政包干制下所形成的财力不均问题,容易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按照这个返还标准,东部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税收返还,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则返还较少,从而造成了地区间财力分配差距的扩大,转移支付的平衡功能被削弱了,不发达地区从省级一定程度上将财政困难向下层层转嫁,到乡镇一级则无法再转嫁,只好成为改革后果的最终承受者。此外,现行转移支付主要只体现在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资金划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相关制度几乎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使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政府间财力差距上的作用受到限制。从这两个角度看,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我国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与分税制改革前相比,均衡性转移支付从无到有,比重不断提高,显示中央财政的均衡性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的基本目标相比,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范性程度和比重仍然偏低,从省以下地方基层财政来看,大多数还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相当一部分转移支付是通过纵向单一的专项补助形式进行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大。2000年全国县级财政获得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1181亿元中,专项转移支付达566亿元,占48%.虽然根据国际经验,专项转移支付对于实施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目标、发挥中央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地方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使用方向明确、见效快、便于监督等特点。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影响了专项转移支付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而补助量的多少没有明确严格的事权界限和合理规范的测算标准为依据,拨款的随意性随时都在发生,最终导致一些县乡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用于跑关系要钱方面,依赖补助过日子。而另一些地方县乡政府则由于转移支付不公平,挖潜增收勤俭理财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从而使得县乡财政困难状况不断加剧。

而且,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还存在不到位和使用浪费现象。我国有五级政府,从政府职能上看中央和省级政府具有收入再分配职能,而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又无法直接针对乡镇财政进行,财力分配权与转移支付权都高高在上,这就使得基层财政既无法从财政体制本身的财力分配上获取足够多的收入,也无法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获取足够多的收入。在多级政府的情况下,即使中央或省级政府有足够多的转移支付规模,在各级政府“财政自利”的影响下,也会造成更多的收入“渗漏”,资金往往在下拨过程中受到肢解。一笔专项资金拨下来之后,省、市、县各级政府都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主持资金的运作,还要配备专门人员、办公地点、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结果最终到达乡镇政府的资金所剩无几的地步。一些财政困难的乡镇政府,为了保证公务员的开支和政府的其他支出需要,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多,从而使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发生变化。据调查,1997-1999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向全国592个贫困县投入的总共488亿扶贫资金中,竟有4343亿元的资金被不法挤占挪用。[6]

纵观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对转移支付中的政府支出责任、收入划分、转移支付规模、结算办法、甚至计算转移支付的一些技术性比例等等都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而我国对几千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却只有一个由财政部制定的行政色彩非常浓厚的部门规章性质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缺乏科学确定转移支付的规定,支付的自由性和随意性非常大。

三、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在转移支付的目标选择上,要因支付对象的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政策目标。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时期,我国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应以纵向平衡为主并与均等化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应主要用于弥补主体税收收入不足以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时的财政收支缺口,而且要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乡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产品方面达到均等。在税制结构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仅靠乡镇政府自身,并不能完全改变乡镇财政困境的局面,中央财政有必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力支持,因此纵向平衡是首当其冲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程度落差大,均等化目标也应该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规范纵向转移支付

1.建立规模适度、稳定可靠的转移支付基金

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改变目前转移支付资金结构,改变非均等化资金占主体的状况,形成稳定的转移支付制度。许多国家规定某些税种收入用作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使其具有“专税专用”的性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本级转移支付基金,此基金原则上由本级财政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专款专用。中央可以考虑将取消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量返还后的资金作为对下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省级政府除接受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将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的一定比例,作为对下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其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除少数确需下达指定地区或项目的专项资金外,其余绝大多数应该在使用范围原则上与上级财政所指示的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归集建立上级拨付转移支付基金,并与本级转移支付基金合并一起使用。

2.缩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增加一般转移支付

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转移支付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政府财力的补充,下级政府对之拥有较大的使用自主权,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区基本开支的需要,因而更能体现公平原则,计算方法也更科学,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专项转移支付的随意性。纵观世界发达分税制国家,一般都是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限定在具有明显外溢性、需要两级或多级政府共同分摊成本的某些基础项目和公益事业上。而我国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范围过宽,许多专项资金的支配使用缺乏事权依据,费用分摊标准和专项资金在各地之间分配也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因此,应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重点、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复合体系。一般性转移支付,一方面平衡财政收入,一方面均等各县乡的公共产品供给;至于专项转移支付,则作为中央和省调控县乡经济发展、解决特殊情况的工具。

3.对一般转移支付,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

基数法弱化了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因此,应当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测算核定公式:

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1)=(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支出(2)-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3)-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4))×调整系数(5)

其中,(1)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计算结果为正数,就是该地区应该得到的一般转移支付数额;计算结果为负数,就是该地区财政实力较强,不需要转移支付拨款。(2)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支出,是根据该地方政府的各类支出的标准单位成本和受益者数量以及调整系数加总得出。(3)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是根据该地区的GDP、居民总收入、商品零售额、地方税税基和平均税率等因素计算得出。(4)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是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包括专项转移支付等在内的其他非一般转移支付之和。(5)调整系数,是根据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确定,该地区条件越差,系数相应越高,以达到均等化目标。

(二)建立横向转移支付

社会公平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目的,也是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社会公平,不仅是指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而且包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仅靠本地财力和纵向转移支付,不发达地区仍然很难达到公共产品提供均等化的目标,这就要以横向转移支付为补充。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地区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盘活均衡机制,使不同地区间公共产品提供大致均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战略目标。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状况、国体形式、政权组织形式以及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各有不同,各国的转移支付模式也随之有所不同,但大体都能够体现均等化的意图,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比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是,在纵向转移支付间接实现横向财力转移的基础上,借鉴纵向转移支付的标准,在省、市级实现其管辖范围内的各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帮助不发达地区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的目标。

(三)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管理

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制定专门的《政府转移支付法(条例)》,对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形式、资金的用途等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要使转移支付和各级政府的预算同步,从而把转移支付纳入各级预算,实行预算管理,其项目要详细列出,并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改变中央转移支付多头管理的情况,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转移支付管理职能归并,交给一个专门的中央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各级财政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引入惩罚激励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充分调动下级政府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消除下级政府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增强其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臧朋朋。解决乡镇财政困难,推进农村税费改革[Z].打印稿。天津财经学院,2005(6)。

[2]李汉文。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及治理研究[Z].打印稿。西南财经大学,2003(4)。

[3]徐旭川。乡镇财政制度分析———以江西为例[Z].打印稿。江西财经大学,2004(9)。

[4]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J].财贸经济,2004(8)。

转移范文篇10

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早是Liotta提出的粘附、降解、移动学说,每个步骤也是有多

个因素的共同参与,因而其具有复杂性。它是目前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

确定肿瘤转移主要是依据常规病理切片的结果,但有些患者虽进行了根治手术,且

常规病理切片淋巴结无转移,但随后仍出现肿瘤转移。所以单纯根据常规病理切片

来进行预后的判断往往欠科学,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手段来检测肿瘤的转移。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更敏感地检测到淋巴道、血道中转移的肿瘤细

胞提供可能,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常规病理学方法

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通常是HE染色,但敏感性较低,一般为104~105个正常细胞

中能检出一个肿瘤细胞,连续切片检测能增加结果的稳定性,最早对淋巴结的微小

转移灶的检测方法是连续切片法,有作者对400例乳腺癌常规切片阴性的淋巴结进

行连续切片检测,检出率为13%。Wilkinson和Fisher的研究表明连续切片检测可使

检出率提高14%~24%。但由于该法工作量大且有较高的假阴性,所以难以推广应用

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粘附分子

肿瘤要产生转移必须先从原发灶脱落,然后游走至血管、淋巴管,与之产生粘

附并进入管腔才能产生转移,而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有许多种

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粘附素(Ecadherin)和CD44这两个

因子上。

2.1.1上皮粘附素

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使细胞之间产生粘附功能的糖蛋白,是产

生细胞连接的分子基础。有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均

可出现Ecadherin的减少,Ecadherin的减少使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降低,肿

瘤细胞容易脱落而出现转移。因此Ecadherin被看作抑制肿瘤转移的因素[1]。

Hunt[2]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小的乳腺肿瘤,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具有

相关性,认为Ecadherin的减低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1.2CD44

另一个粘附分子CD44主要参与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且参与细胞的伪足形成,

与细胞的迁移有关[3]。许多研究表明,CD44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具有显著

相关性,尤其CD44v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且CD44v6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较差,经多因素分析认为CD44v6是独立于肿瘤

分期、淋巴结状态的预后指标[5]。

2.1.3其他粘附分子

其他的粘附分子有整合素族与选择素族。整合素族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是由α、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可以与纤粘蛋白、层粘蛋白、胶

粘蛋白等结合,参与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间粘附力降低

、侵袭力增加与整合素受体表达下降有关,Gui的研究对正常、良性、恶性乳腺组

织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恶性肿瘤的整合素受体表达明显下降,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1、α1、αv亚属可作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

指标。选择素族有P、E、L三种亚型,有研究表明E选择素在乳腺癌的转移中起着

重要作用[6]。

2.2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受体

自分泌运动因子(AMF)是一种分子量为55KD66KD的热溶蛋白质,它是一个家

族,通过与受体(AMFR)作用而刺激细胞运动,AMFR是一个分子量为78KD的糖蛋白,

研究证实AMF受体gp78的表达直接与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人癌标本中的gp78表达

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病人预后有关。Maruyama[7]的研究表明101例食道癌中有55例

gp78表达阳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大小有关,且淋巴结有转移者gp7

8表达率较高,说明与AMFR相关的肿瘤细胞运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有淋巴

转移的大肠癌其gp78表达率明显增高,gp78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8]。

3多聚酶联反应(PCR)方法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采用RTPCR法扩增外周血、

骨髓或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或肿瘤特异性mRNA,其敏感性为1×106。

因为mRNA在细胞外很不稳定,所以一旦在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特异性mRNA就意味着

有肿瘤细胞转移,且有些肿瘤尽管有RNA表达但无蛋白表达,因此RTPCR法比蛋白

测定具有更高敏感性。

3.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RNA

有研究者对前列腺癌的微转移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骨髓

或淋巴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表明:在确定有转移的患者外周血

中PSA的检出率为40%,显著高于无转移的1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10]。

3.2细胞角蛋白mRNA

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多基因家族,主要在上皮细胞表达,CKs有20多个不同

亚类构成,主要有CK8、CK19、CK20等,由于CK8、CK19能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表达,

而CK20不在外周血中表达,所以CK20可作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膀胱癌和大肠癌的

血道转移指标[11]。Soeth用巢式RTPCR监测了57例大肠癌患者的骨髓CK20mRN

A表达,阳性率为65%[12]。CK19作为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指标也取得了较好的结

果,10个常规切片阳性的淋巴结CK19mRNA也为阳性,而53个阴性淋巴结中有5个CK

19mRNA为阳性,表示有微小转移[13]。CK是目前检测肿瘤微转移使用较多的一个

指标。特别是检测食道癌与头颈鳞癌的淋巴转移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

3.3酪氨酸酶mRNA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不会出

现在外周血,所以一旦在外周血检出酪氨酸酶可提示有血道转移。Wang[14]对2

9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区域淋巴结,其中一半作HE染色,不确定时作HMB45或S10

0免疫组化染色,另一半作酪氨酸酶mRNA的RTPCR检测。29例临床Ⅰ、Ⅱ期黑色素

瘤常规病理检查有11例淋巴结阳性,而检出酪氨酸酶的有19例,18例阴性的淋巴结

RTPCR阳性有8例,平均随访1年后,这8例患者全部复发。因此酪氨酸酶mRNA的R

TPCR对于判断术后是否需要全身化疗以及化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有研究者报道

,应用RTPCR法能敏感地检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后患者血与骨髓中的残留细胞,

对预示复发及探讨复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4肿瘤排斥抗原mRNA

肿瘤排斥抗原MAGE也被列为肿瘤转移指标,有研究表明,94%的食道癌,81%的

大肠癌,80%的乳腺癌,83%的胃癌在12种MAGE基因亚型中至少有一种阳性。在14例

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7例MAGE阳性,其中有5例出现血管侵袭。该方

法的特异性高,假阳性率很低,但由于有12种基因亚型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3.5癌胚抗原mRNA

癌胚抗原CEA曾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近来有研究表明检测外周血中CE

A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是否存在血道转移的指标,3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26

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15]。从102例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606个淋巴结

中进行CEA检测发现,常规组织切片淋巴结阳性率为16%,而CEA诊断阳性率为56%。

从预后结果来看,CEA与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率在根治切除患者中分别为64%与4%,在

相对治愈切除患者中分别为85%与37%,在姑息切除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6%,在复

发患者中分别为100%与85%。由此可见CEAmRNA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Mori[

16]对13例大肠癌患者的117个淋巴结进行了CEAmRNA检测,发现88个常规检测阴性

的患者淋巴结有47个淋巴结CEAmRNA阳性。该作者还对65例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

者的406个淋巴结进行CEAmRNA的RTPCR检测并进行了随访,微转移率为40.1%,有

淋巴转移的15例患者6例复发,29例有微转移的患者4例复发。21例无微转移患者无

复发,这进一步说明了CEAmRNA的重要性[17]。

3.6蛋白溶解酶类mRNA

癌细胞合成和释放溶解酶是促进癌细胞从瘤体分离继而引起转移的一个重要因

素。肿瘤部位细胞外液中许多酶活性增高,如肽酶和组织蛋白酶,这些酶多来自于

癌细胞的溶酶体,也可来自肿瘤坏死区的巨噬细胞,这些酶在癌细胞分解细胞外基

质与松解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

3.6.1内糖苷酶mRNA

内糖苷酶能特异地降解基底膜成分硫酸乙酰肝素,该酶的活性与一些肿瘤细胞

的转移能力有关[18]。

3.6.2Ⅳ型胶原酶mRNA

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它能被Ⅳ型胶原酶特异性水解,它至少有三种

不同形式,它不仅能降解Ⅳ型胶原,还能降解Ⅴ、Ⅶ、Ⅸ、Ⅹ型胶原,纤粘蛋白,

弹性蛋白及白明胶。有研究发现,该酶的水平在许多高转移性肿瘤细胞中增加,因

此该酶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鼠杂交瘤细胞和癌基因转染的细

胞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转移能力相关。Pyke等利用原位杂交发现在大部分浸润

型基底细胞癌和鳞癌中可见Ⅳ型胶原酶的mRNA表达[19]。有研究者对高转移与非

转移口腔癌细胞株的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进行研究,发现高转移口腔癌细胞株

主要表达MMP2,且MMP2的活性与淋巴转移和对局部下颌骨侵袭显著相关[20]。

3.6.3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mRNA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PA)是一种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催化非活性血

纤维蛋白酶转化为活性血纤维蛋白酶。血纤维蛋白酶是一种广谱蛋白酶。它催化血

纤维蛋白、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还能活化潜在的蛋白酶。它以组织型(tPA)

与尿激酶(uPA)型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参与癌侵袭与转移的是

uPA。

3.6.4组织蛋白酶B、DmRNA

组织蛋白酶B、D是溶酶体蛋白酶,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有一些实验结果

表明,它们也与肿瘤转移有关[21]。

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近年来才

被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Jeltsch[22]发现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鼠皮下出现

大量扩张淋巴管,这才确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淋巴管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它

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4)而后出现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这样,对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更进

一步的认识。有研究者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及受体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mRNA表达在淋巴结转

移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23]。Kurebayashi[24]对乳腺癌的VEGFA、B、C、

D的mRNA进行PCR检测,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只表达VEGFC,这进一步说明了VE

GFC在淋巴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作者发现在恶性间皮瘤中VEGFC的表达与

淋巴转移无关[25]。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肿

瘤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通过肿瘤周围淋巴管游走至淋巴结,且有充

分证据证明VEGFC是与淋巴管增生有关,那么VEGFC很可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这当然需要研究的更进一步证实。

4基因水平分析方法

肿瘤基础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转移须通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且每个步骤多由

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在转移相关基因与转移抑制基因平衡失调才最终决定是否

导致转移。近年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由于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关,所以部分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1984年

Vousden等发现小鼠淋巴瘤有了活化的cKras基因表达时,同时也就获得了转移

性。1987年Collard以人的cHras癌基因转染非侵袭性、无转移能力的小鼠BW5

147T淋巴瘤细胞,发现转染后的细胞侵袭力增高,将这种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可发

生肝、肾等器官的转移,且这种转移与细胞的ras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有研究者

用fos基因转染大鼠3Y1细胞,可使其获得较高的肺转移能力。

随着近年来对癌基因的临床意义的阐明,一些癌基因不仅可作为肿瘤的常规诊

断指标,而且可被列为转移的指标。原癌基因RET可作为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的诊

断指标[26];Zhang[27]的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

前兆,而在头颈部鳞癌中P53基因的过表达也有明确的诊断意义:P16往往表达在转

移的淋巴结中[28];cerbB2已被列为膀胱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恶性指标;

最近有研究发现口腔与肺鳞癌中有cerbB2的过表达[29]。有研究者[30]从

鼠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mtal,它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

达比低转移株高4位,且与转移潜能有关。还有研究者[31]发现cMyc与Bcl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共同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

5展望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该领

域研究取得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目标。敏感性提高的同时怎样降低假阳性率,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的预后

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随着肿瘤转移相关机理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必将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raffJR,HermarJG,LapidusRG,etal.CancerRes,1995;599220:5195-5199

2.HuntNC,DouglasAG,JassniB,etal.VirchowsArch,1997;430(4):285-299

3.ThomasL,EtohT,StamendovicL,etal.JInvestDermatol,1993;100(2):115

-120

4.BourrguignonLY,LidaN,WelshCF,etal.JNeurooncol,1995;26(3):201-208

5.KaufmanM,HeiderKH,SinnHP,etal.Lancet,1995;345:615-619

6.MatsuuraN,NaritaT,MitsuokaC,etal.AnticancerRes,1997;17(2B):1367-

1372

7.MaruyamaK,etal.IntJCancer,1995;64:316-321

8.NakamoriS,etal.Cancer,1994;74(7):1855-1862

9.ChosseinRA,etal.Cancer,1996;78:10

10.PelkeyTJ,etal.ClinChem,1996;42:9

11.BurelillSA,etal.BrJCancer,1995;71:278

12.SoethE,RoderC,JuhlH,etal.IntJCancer,1996;69(4):278-282

13.野口ほか.癌の化学疗法,1996;23(15):50

14.WangXN,etal.AnnSurg,1994;220:768

15.JonasS,WindeattS,OBoatengA,etal.Gut,1996;39(5):717-721

16.MoriM,MimoriK,InoueH,etal.CancerRes,1995;55(15):3417-3420

17.MoriM,etal.JClinOncol,1998;16(1):128-132

18.SobelMW.JNatlCancerInst,1990;82:267

19.PykeC,etal.CancerRes,1992;52:1336

20.KawamataH,NakashiroK,UchidaD,etal.IntJCancer,1997;70:120-127

21.SteegPS.CancerBull,1991;43:58

22.JeltschM,KaipainenA,JoukovV,etal.Science,1997May30;276(5317):1

423-1425

23.TsurusakiT,KandaS,SakalH,etal.BriJCancer,1999;80:309-313

24.KurebayashiJ,OtsukiT,KunisueH,etal.JpnJCancerRes,1999Sep;90(

9):977-981

25.OhtaY,ShridharV,BrightRK,etal.BrJCancer,1999Sep;81(1):54-61

26.MusholtTJ,GoodfellowPJ,ScheumannGF,etal.JSurgRes,1997;69(1):94

-100

27.ZhangJS,CaplinS,BosmanFT,etal.IntJCancer,1997;70(6):674-678

28.MarchettiA,ButtittaF,PellegriniS,etal.JPathol,1997;181(2):178-1

82

29.WerkmeisterR,BrandtB,JoosU.AmJSurg,1996;172(6):681-683

30.TohY,OkiE,OdaS,etal.IntJCancer,1997,74(4):45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