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2:26:57

中国农产品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1

关键词:GL指数产业内贸易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然而目前详细探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数测算了我国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总体上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一、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产品贸易问题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问题,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就能够得到解释和说明。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时,Grubel和Lloyd(1975)发现,农产品领域内也存在产业内贸易问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季节性因素、较高的运输成本有关。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数据,对美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数据检验了不同区域贸易集团加工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趋势的差异。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利于产业内贸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时间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场规模、汇率和运输成本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献仍然少见。潘文卿(2000)对中国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祁春节(2001)在研究美国柑橘产业与贸易问题时发现,美国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孙东升(2001)在其著作《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了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并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曾玉荣(2001)采用GL指数对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台湾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罗余才(2002)计算出了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指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同样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种类中,并进一步指出,产品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充分条件。

本文将采用目前最常被应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Grubel&Lloyd(G&L)指数法来测算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G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GL=1-|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该指标表示当出口或进口为0时,则此指标值亦为0,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而当出口等于进口时候指标值等于1,即出口与进口是完全产业内贸易。通常情况下此指标的数值应介于0与1之间,越接近1则表示产业内贸易越明显,本文则以0.5为界限,把大于0.5的农产品视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而小于0.5的视为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农产品。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趋势

我们利用1992到2003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剔除了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0.2的农产品种类,具体结果列在了表1中。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种类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992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有7章(表2),占所选的五大类20章农产品的35%,2003年则有10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0.5,比例提高到了50%,这一趋势再次表明我国近半数农产品已经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来看1992年到2003年我国几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变化趋势为:

表1:1992-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表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第1类0.310.350.370.320.370.360.430.620.690.680.730.77

01章0.080.080.090.130.180.160.220.290.240.190.270.53

02章0.270.330.240.170.250.270.290.840.920.830.970.92

03章0.380.450.480.450.510.450.550.620.700.680.700.72

04章0.610.570.710.570.450.580.671.000.930.930.830.78

第2类0.630.450.451.000.910.640.670.740.910.980.820.97

08章0.250.230.280.300.600.670.720.760.940.920.810.80

10章0.950.810.900.040.140.860.630.610.520.740.450.29

12章0.240.230.190.280.560.940.720.660.440.430.510.33

第3类0.410.570.450.300.370.580.360.190.220.260.130.08

第4类0.500.380.430.590.640.710.630.460.520.490.460.43

17章0.580.340.900.400.830.870.980.870.990.590.900.95

19章0.220.330.320.200.140.120.110.280.330.370.490.44

22章0.190.270.180.170.190.260.290.430.490.410.400.46

24章0.630.480.090.530.640.560.310.410.810.820.720.77

第11类0.840.760.850.930.990.980.940.850.500.490.450.42

51章0.710.680.780.640.700.780.790.870.790.730.740.88

52章0.800.620.880.930.940.910.960.840.860.890.810.86

53章0.530.590.580.620.610.750.780.690.690.740.800.91

资料来源: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测算得到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

01章活动物02章肉及食用杂碎

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0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等

第二类植物产品

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等

10章谷物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等

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等

17章糖及糖食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22章饮料、酒及醋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十一类农产品纺织原料

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

(一)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且产业内贸易程度不断提高

活动物与动物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0.31提高到了2003年的0.77,从1999年开始提高到了0.5以上,说明整体上我国的该类产品在1999年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1999年开始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同时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总体比较优势的下降。具体来看,该类产品中,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一直处于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2,且在1999年后一直都在0.78以上。01章(活动物)产品和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产品的GL指数表现出持续平稳上升的趋势,而02章(肉及食用杂碎)产品在1999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33以下徘徊,但是1999迅速提高到了0.84,可见02章产品在我国第一大类农产品的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起了主要的拉动作用。

(二)植物产品总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产业内贸易产品种类有所变化

植物产品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6,且除了个别年份外,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63以上,说明该产品整体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基本完全以产业间贸易为主。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在2000年后产业内贸易程度一直很高。同期内,10章(谷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在不断下降,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产品的GL指数则先上升随后又不断下降,表明该产品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变化过程。

(三)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GL指数平均为0.33,且除了1993年和1997年外,GL指数一直0.45以下,且从变化趋势看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过程,2003年GL指数仅为0.08,基本可以认为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在由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食品、饮料、酒及醋与烟草等产品总体上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相当,但内部产品差别较大

16章(肉、鱼、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制品)产品、20章(蔬菜、水果及植物其他制品)产品基本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说明我国在这两类产品方面依然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2章(饮料、酒及醋)产品和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不断提高。

17章(糖及糖食)和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产品总体上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五)农产品纺织原料总体上已经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总体GL指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三章产品的平均GL指数都在0.7以上。且51章和53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该类产品中的50章(蚕丝)产品则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2: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列表

199219972003平均

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

04章0.6104章0.5801章0.5302章0.53

10章0.9508章0.6702章0.9203章0.56

17章0.5810章0.8603章0.7204章0.72

24章0.6312章0.9404章0.7808章0.61

51章0.7117章0.8708章0.8010章0.58

52章0.8024章0.5617章0.9517章0.77

53章0.5351章0.7824章0.7724章0.56

52章0.9151章0.8851章0.76

53章0.7552章0.8652章0.86

53章0.9153章0.69

三、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征

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9的是17章(糖及糖食),其次是02章(肉及食用杂碎)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GL指数超过0.8的有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表2)。平均来看GL指数较高的依次是52章(棉花)、17章(糖及糖食)、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和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综合来看我国活动物产品、水果类产品、谷物、糖类、烟草制品和纺织原料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可见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部分“消费者导向产品”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出现应该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日益增多。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正在失去外贸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农产品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一样也享受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外,中国在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中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

在前面的分析中没有涉及到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原因的讨论,通常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多样化、季节差异等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但是农业与制造业显然有不同的产业特征,所以以制造业为分析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显然是不能完全地解释我国乃至世界上日益发达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的,所以关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及决定因素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BashirA.QasmiScottW.Fausti.NAFTAIntra-industryTradeinAgriculturalFoodProducts.Agribusiness,Vol.17(2)255–271(2001)

[2]DonP.ClarkandDeniseL.Stanley.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Between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UnitedStates.JournalofEconomicDevelopment.Volume24,Number2,December1999

[3]KishorSharma.Howimportantistheprocessedfoodinintra-industrytrade?TheAustralianExperience.JournalofEconomicStudies,Vol.29No.2,2002

[4]RoyJ.Ruffin.TheNatureandSignificanceofIntra-industryTrade.Economics&FinancialReview,FourthQuarter1999.

[5]潘文卿90年代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变化及21世纪的抉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总字45期

[6]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罗余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农村经济,2002(9)

[8]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2000(7)

[10]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3(1)

[11]曾玉荣.台湾外销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台湾农业探索,2001(2)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2

(一)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结构稳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28711百万美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6175百万美元,占世界比重也从3.37%增长到了3.99%。而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额增幅更大,从45189百万美元增长到了156823百万美元,占世界比重从5.03%增长到了8.99%。尽管在2008、2009年进出口贸易额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产品贸易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形势良好。中国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几种农产品上,结构较为稳定。从中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种类来看,采集1996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5个时间样本,排名前十的中国出口农产品种类中,有7种相同的品种,分别为HS3、HS7、HSl6、HSl2、HS20、HS5和HS9,由此判断,十多年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稳定。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这七类农产品的RCA指数来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

(二)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且发展不平衡

尽管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但增速低于农产品进口。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从2005年的16478百万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90648百万美元。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表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并且,这种不利形势仍在加剧。中国农产品贸易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中国农产品贸易内部失衡,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产品上,且变化很小,其他农产品的贸易发展缓慢;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三)小结

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可以看到,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还存在持续逆差、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较为稳定,那么,这些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是建立在其竞争力优势上,还是建立在低价格的不正当竞争上呢?下面,本文将从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的RCA指数来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可以看到,除HS3类农产品,其他几种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在逐渐下降;HS3类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缓慢上升,竞争力在加强;HS20类农产品RCA指数比较稳定,表明其竞争力变化不大。还可以看到,HS5、HS16两类产品的RCA指数都在2.0上下波动,表明这两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HS20的RCA指数大于1.25,表明此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一段时期内其优势还将持续下去;HS3、HS7这两种产品的RCA指数处于0.8-1.25之间,表明其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其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而HS7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其竞争力逐渐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其必然会处于竞争劣势;HS9、HS12两种产品的RCA指数处于0.8以下且呈下降趋势,表明其处于竞争劣势,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利形势加剧。根据几种主要的出口农产品的RCA指数可以推断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状况。首先,表1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在逐渐减弱,这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技术含量较低;其次,在我国几种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中,有一半RCA指数大于1,一半小于1,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一部分是基于比较优势,即竞争力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基于低成本、低价格的,而基于低成本低价格的出口优势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一点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竞争力还将下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调整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和资本密集产品很少,要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我国必须调整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农产品中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比重。同时,平衡贸易结构,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产品上,其他农产品贸易份额较低,我国应该大力促进其他农产品贸易发展,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这对降低我国农产品贸易风险也有裨益。

(二)提高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水平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3

附图

分子表示一国总出口中某部门所占的份额,其中X[,ij]表示j国i部门的出口,分母表示OECD总出口中该部门所占的份额,因此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分子)与OECD出口结构(分母)的比较。如果一国某一部门的RCA等于1,那么该部门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OECD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RCA大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部门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小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部门处于比较劣势。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产品分类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of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

在式(1)基础上进行推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计算农产品RCA的公式:

附图

其中RCA[,jt]表示第t年j国某部门的RCA,M[,it]表示第t年该部门i类产品世界出口额占该部门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RCA[,ijt]表示第t年j国i类产品的RCA。

式(2)表明只要计算出各个年份世界各类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和中国各类农产品的RCA,就能计算出中国农产品在各个年份的RCA,因此选取16种二分位的SITC农产品进行RCA计算得出除烟草的RCA一度上升从而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外,其它15种农产品的RCA均下降或保持平稳状态。它们可分为5类:(1)杂项食品、含油籽仁及果实和纺织纤维等8种农产品的RCA呈下降趋势。其中肉及其制品、咖啡、茶叶、可可及调味香料、饲料、杂项食品、纺织纤维5种农产品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2)饮料、天然及合成橡胶、动物油脂和固定植物油脂4种农产品的RCA变化不大,且历年均不具有比较优势。(3)食糖及蜂蜜的RCA波动较大,具有比较劣势的年份稍多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年份。(4)谷物及其制品的RCA波动较大,大致每过3、4年发生一次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相互转化。(5)乳品及蛋品的RCA逐年下降,且历年均不具有比较优势。

然后计算我国这16种农产品的世界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所得结果没有详细列明。但是对出口份额的分析,我们看到:对各种农产品历年的份额进行排序后,该顺序一般比较稳定;份额在10%以上的农产品一般包括水果及蔬菜、谷物及其制品;有的年份也包括肉及其制品或咖啡、茶叶、可可及调味香料。其他的重要农产品包括乳品、蛋品、饮料和纺织纤维。它们的RCA变化对中国农产品总体的RCA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式(2)计算中国农产品RCA结果参见表1。

表1中国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时间序列(1978-1998年)

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RCA2.05591.85971.70861.6211.56111.57591.056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RCA1.54461.58231.50551.46621.43461.29561.2162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RCA1.09641.06330.99520.82960.84580.77780.7264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1978-1998)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RCA自1978年以来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4年就失去了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具体划分的话,中国农业在1978-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78-1991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各种农产品的RCA乘上它们的份额)在0.1以上的农产品一般有6种;而在1992-1998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在0.1以上的农产品只有2种,最大的值来自水果及蔬菜,此外是谷物及其制品(在1995年和1996年是肉及其制品)。失去比较优势的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纺织纤维。

再选取47种三分位的SITC农产品,分别计算它们在1978、1988、1998年的RCA。得出:197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5种,占样本总数的53.19%。198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1种,占样本总数的44.68%。199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13种,占样本总数的27.66%。其中有极强比较优势(RCA>2.5)的农产品只有4种,占样本总数的8.51%;有次强比较优势(2.5<RCA<1.25)的农产品有7种,占样本总数的14.89%;有中等比较优势(RCA<0.8)的农产品有3种,占样本总数的6.38%;有较弱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33种,占样本总数的70.21%。这是因为1978-1988年期间,RCA下降的农产品有32种,RCA上升的农产品有15种。其中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8种,由不具有比较优势到获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4种。1988-1998年期间,RCA下降的农产品有32种,RCA上升的农产品有15种,这与前一期间相同。但这一期间由具有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9种,由不具有比较优势到获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只有1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RCA的下降主要发生在1988-1998年期间。农产品比较优势正逐步由少数产品所占有。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

1.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已经基本失去比较优势。粮食产品为土地密集型产品,中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率较低,不具备竞争的自然禀赋优势。目前中国还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仅有大米、未粗磨玉米和小麦类混合粉及团状物。

2.肉及其制品与活动物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目前中国的生猪等畜产品多为农户散养型,劳动力资源是比较优势;相关产品的加工制品因国内消费偏好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油类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其中固态固定植物油和含油籽仁及果实由比较优势变为比较劣势。

4.园艺类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园艺类农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水果、观赏类树木及蔬菜,多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在此类产品上具有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除干果、鲜果及坚果失去比较优势外,其它类别一直保持了比较优势。

5.纺织纤维失去了比较优势。主要原因是植物纤维和黄麻纤维由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到失去比较优势。棉花和蚕丝本来是中国具有比较优

势的农产品,但由于1990年代以来国内需求的激增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到1995年左右均失去了比较优势。

二、入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入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获得诸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入世会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进口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自1995年以来,中国粮食已经完全失去了价格优势。其中小麦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8%,玉米高出71.1%,大米高出17.8%。

2.美国对谷物的出口补贴,使中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加上中国对美国西北部小麦进口禁令的解除,可以预计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将急剧增长。

3.进口配额与以往实际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到2005年,小麦、玉米和稻米的配额量将分别达到930万吨、720万吨和530万吨,而1992-1998年小麦、玉米和稻米的实际平均进口量仅为681.8万吨、85.3万吨和53.4万吨。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4

关键词:农产品;WTO;贸易争端

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在2017年已经达到了2013.9亿美元,农产品的进出口额比上年都有所增长,但是贸易逆差也再次扩大到503.3亿美元。虽然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良好,而且201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相较去年同比增长4.7%,贸易额居世界首位,但是在农产品出口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体现在我国农产品自身上不足,例如产品质量遭受质疑;还表现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面,例如,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出口。虽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但是,从近五年的农业出口情况来看,农产品的出口额却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产品相关的争端案件也是频频发生。截至目前,诉诸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争端案件有500多起,而其中与农业或者农产品相关的案件就有100多起。因此,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如何解决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难题。

2WTO协定中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相关的条款

在WTO法律框架中,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相关的条款主要集中在有关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中。其中有专门的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以及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2.1农业协议。农业协议是WTO多边协定中有关农业贸易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成员国之间与农业相关的贸易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自由、公正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其条款中对于农业补贴以及市场准入、出口竞争等对自由贸易产生影响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农业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一个敏感议题。农产品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谈判议题,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争议,所以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农业协定的相关案件进行分析整理不难发现,案件争端的争议点比较集中,主要是第4条市场准入相关问题。近几年案件的争议涉及了减让和承诺、国内补贴以及国内支撑承诺等领域。在今年初,澳大利亚和巴西就针对印度向蔗糖生产商所提供的国内支持措施与出口补贴问题向WTO争端解决提起了诉讼。2.2SPS协议。随着交通设施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食品在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可否认食品的国际间流通,大幅度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也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通过设立相关的措施来确保进口的食品符合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就是说不符合食品安全的产品将被限制进口。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安全,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食品的进口起到了抑制作用,如果不适当地加以利用,可能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流通。因此,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秩序的正常进行,GATT第20条在确保国内措施不存在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的前提下,通过设立例外条款来保护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SPS协定算是对GATT第20条的一个补充条款,内容设置得更加详细具体。该协定允许其成员国设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标准的设定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保护的程度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歧视和贸易扭曲。在这一领域争议比较多的问题就是有关于风险评估和如何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的问题。除此之外,涉及透明度与控制、检验和认可程度相关的案件也比较多。2.3TBT协议。TBT协议允许WTO成员国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贸易限制性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故意提高技术标准来限制贸易进口的问题,因此TBT协定也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争端中的一个争议点。与TBT协议相关的案件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第2条法规标准上。因为在相关标准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贸易歧视的问题,例如对于本国产品和国外产品采取不同的标准。除此之外,成员国所采取和实施的技术法规会造成对贸易的限制问题,但是这种限制“不得超过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须的限度”,以及“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是如何来解读“不必要的障碍”也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3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争端分析

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处在复苏期间,国际经济的增长相对缓慢,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过程中,贸易争端也是频频发生。对于中国农产品的争端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相关问题。经过几轮的谈判,农业协议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农业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农业贸易能够公正有序地开展。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以及出口竞争相关的制度进而逐步消除对于农业产品的国内支持和农业保护等相关政策。因此,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减少进口限制一直是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协定也在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减少比例,逐年减少会产生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农业协议也在不断要求减少出口竞争中的障碍,例如,多哈回合谈判就提出减少出口补贴的议题。我国在国内支持以及规范农产品出口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例如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相应措施的制定不够规范。因此,我国在农产品出口的过程中屡屡遭受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进而被征收较高的关税。与农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的制定不够严格与完善。与农产品技术标准相关的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验检疫措施以及标签和包装等问题上。欧盟等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不断地完善农药残留标准,美国亦是如此。2006年,日本通过《肯定列表制度》完善本国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些严格的标准使我国蔬菜、茶叶和水产品的出口频频受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入缓慢增长期。无论是TBT协议还是SPS协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保护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健康,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WTO成员国采取一些会产生贸易限制的措施或者标准。但是,同时也要求其成员国在标准的制定或者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不能产生不必要的贸易扭曲和障碍,其保护程度不能超过“所必需的程度”。但是由于很少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一些标准的制定或者质量的要求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对于保护程度的认定也会有所不同。2017年墨西哥就因哥斯达黎加的牛油果限制进口措施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诉讼。在诉讼中,墨西哥就指出,哥斯达黎加所实施的植物检疫措施违背了其在SPS协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下的责任和义务。墨西哥在其诉讼中指出哥斯达黎加的措施超过了“所必需的程度”,也没有以科学原理为依据。除此之外,该措施的实施也没有遵循“国际标准、直到原则货推荐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贸易实践中,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的技术水平都比较高,所以无论对于食品的安全还是对于环境保护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高标准必然会限制产品的进口。但是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或者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因此,就会使产品出口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存在一些隐蔽的贸易障碍情况。尤其在经济发展不理想的阶段,一些国家往往会利用这些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来限制产品的进口,进而实现对本国相同产业的保护。

4结语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5

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影响因素;模式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发展引导的新信息技术正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态势,向传统行业广泛渗透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短城乡差别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农产品营销是一个重要关键。网络营销对于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1影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因素分析

1.1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1.1.1农产品网络营销本身的优势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的具体运用,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发展,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效率高、内容丰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本低。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BBS、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交互式沟通,形成“直复营销”的现代模式,既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者提高生产技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也符合个性化、多样化的社会消费者需求和发展趋势[2]。

1.1.2政府越来越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引导

国际促销、国内促销和以中国农业网上展厅为主要平台的网络促销,是农业部开展营销促销工作的三项重要内容。目前,农业部己把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农业部要求各省农业厅(农委)市场信息处要深化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网上推介工作职能,把网上展厅的推广应用作为重要职责。

1.1.3网络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和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按照中国网络用户发展规划,今后最大的潜在网民是农村人口,随着网络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即将成为网民,会大力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虽然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1.2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环境因素

1.2.1法规环境因素

从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实践的角度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法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包括网上交易的市场准入、安全认证、电子支付、用户隐私权保护、税收征管等问题[2]。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媒体,人们可以在其上自由的信息并从事商务活动,因而就存在着个人信息被他人盗用、从事非法交易、违约等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及时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网络营销的开展。

1.2.2基础设施环境因素

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1.2.3社会环境因素

传统营销观念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网上进行信用欺诈的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小,甚至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条例[3]。

2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研究

2.1无站点网络营销模式

无站点网络营销是指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而是利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开展初级的网络营销活动,属于初级的网络营销,开展的具体营销活动可以有免费供求信息、直接向客户发送信息、网上拍卖、加入专业经贸信息网和行业信息网等[4]。这种营销策略已经被实践证明在当前农产品营销主体实力不强,而农业专业网站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实用的选择[5]。

2.2基于企业站点的网络营销模式

当农产品营销主体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后还是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则可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阶段。

2.3交易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双方当事人的不同,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有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B2C)、消费者对消费者电子商务(C2C)和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等许多种。其中B2B、B2C和C2C是三种最基本的网络营销运作模式[6]。

2.4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虽然是一种以虚拟方式进行的商业活动,但它与物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虚拟方式需要物流实体系统的支持,同时电子商务也为物流提供了新的物流方式和手段[7]。农产品企业的电子商务销售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的同时利用原有的物流网络和设施支持电子商务业务,综合利用网络和传统渠道的优势。企业自营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具有一定物流资源的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所采用。对于缺乏资金的中小农产品企业来说,负担较为沉重[8]。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对于订购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及样品的客户,可选用快递业务的物流配送模式[7]。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物流能力受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力的制约等[9]。

2.5网络支付模式

根据电子货币的支付流程的区别,可以把电子支付的基本系统模式大体分为“类支票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模式”和“类现金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模式”两种。常用的网络支付工具有支付宝、易宝、财付通、银商通、手机支付。

2.6广告模式

常见的网络广告模式有:网幅广告、赞助式广告、对联式广告、富媒体广告。其他广告类型:文本链接广告、插播式广告、移动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电子公告牌广告。

3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市场被众多企业所看好,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日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趋势预示着发挥网络营销的强大优势正是农户和农产品企业获得发展的正确选择。只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探索相对应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充分认识从产品网络营销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就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大发展[10]。

作者:王晓丽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丛喜,耿朋飞,陈娟.基于我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9(16):60-64.

[2]纪路,周诩.浅论目前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5(7):11-12.

[3]丛培娟.论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5).

[4]阴双喜,何佳讯,王磊.网络营销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2-13.

[5]项朝阳.浅议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商业时代,2007(21):85-86.

[6]费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指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4):179-181.

[7]张忠林.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201-203.

[8]李培亮.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信息.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绿色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尤其是2006年,欧盟、日本相继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农残检测标准,大大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由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复杂而严格,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②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③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产品贸易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④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在绿色贸易壁垒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从而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的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贸易壁垒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2.1降低了农产品出口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但近几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减少,有逐渐被具有农产品出口相似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挤占的危险。

根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5年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产品和食品类,其中41%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2006年农食产品是受影响的第二大行业,占我国因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总额的23.77%。

2.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长期作用表现为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入世以来,我国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4]。

2.3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增多

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的国家,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

出于贸易保护考虑,往往一个国家设置一项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如2003年1月底,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封关,此举也导致瑞士、挪威等国相继对我国该类产品封关,德、日、韩等则相继提高了检验标准,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对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2.4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都产生消极影响。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科技和环保水平来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则相当困难。农产品出口前经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规定的标准,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标准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差异就会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到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与绿色贸易壁垒的正面相撞,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并充分利用这种规则来保护自身利益。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问题,而同时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面对各国严阵以待的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以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3]。

3.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5]。

3.2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全球有机农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2006年销售额达到8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从扩大出口即增加农民收益的角度考虑,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种,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3.3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应当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3.4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

我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频遭国外绿色壁垒的阻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国外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无专门人员随时收集绿色壁垒信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任何国家面临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我国应特别加强对这几个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建立预警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5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发起成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就是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建立行业自律规则,维持出口秩序;制定行业标准,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沟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协助政府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农产品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定期收集国内外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贸易法规、统计数据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及时反馈给有关企业,做好绿色壁垒的咨询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熟悉进口国对农产品的具体要求。

四、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周曙东,吴方卫.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变分析——兼谈反倾销、特点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20-26.

[4]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8

关键词: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结构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整个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06.5亿美元,2006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为310.1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近2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总体规模扩大的同时,农产品出口额占整个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1990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2%,1995年占8.2%,2006年占3.2%,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规模下降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新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规模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与其他行业出口贸易相比,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比较大,1999年WTO成员国农产品的TBT通报数量为120,占整个TBT通报数量的17.94%,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1.44%。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范围很广。据商务部调查,目前约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近百亿美元的损失。目前,食品土特产和畜牧产品出口行业有89.7%的受调查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有82%的企业减少了市场份额,而35%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在2004年,中国土畜产品因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的损失达近百亿美元。中国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畜产品和水产品,其中欧盟国家对我出口冻虾、水产品、茶叶、禽肉、果汁等产品设限,美国对禽肉、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日本对我出口蔬菜、蜂蜜、贝类产品等设限。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特征为:传统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粮食如大米、小麦的出口比重不断降低,2000年粮食的出口金额为17.0亿美元,2004年为8.4亿美元,2005年为15.3亿美元。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整体上看不断提升,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2000年蔬菜的出口额为20.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3%,2005年蔬菜的出口金额上升为44.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金额的16.2%。2000年水果的出口额为7.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2005年水果的出口额上升为20.3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金额的7.4%。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重较低。这种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使得我出口农产品极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公务员之家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2005年农产品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851.4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为628.15亿美元。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占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69.62%。其次是北美洲、欧洲,其出口份额分别为10.62%和9.49%。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从国别(地区)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率自然会很高。日本、美国、欧盟都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日本的技术标准十分严格。日本食品卫生法对畜禽产品、水海产品的卫生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如HACCP和IS09000系列标准体系等。2006年初,日本出台《肯定列表制度》,按其规定,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受限制的种类从原来的63种突然提高到797种;并对化学品设置了51392个暂定标准,之前只有2470个;对714种农、兽药设定了“最大残留量”,此前日本仅对229种农、兽药设定了标准;对于还没来得及设定暂定标准的,则全部采取一律标准,即每公斤食品残留的化学品不超过0.01毫克。新制度标准几乎覆盖了我国现有种植的所有品种,使企业不得不在先前已有的农、兽药项目中加测大量项目。检测项目的增多不仅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还延长了产品通关的时间,企业出口效益将由此下降,专家估计,该制度的实施直接影响到中国近80亿美元的出口额,涉及到62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欧盟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很严格。以我国具有很强出口竞争力的花生为例,国内对花生黄曲霉素的检出标准是20个ppb,而欧洲的检出标准是2-4个ppb。2002年,欧盟以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蜂蜜出口;欧洲发生疯牛病事件后,我国牛肉进军欧洲的梦想破灭。欧盟要求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氯霉素含量标准不得超过0.1-0.3ppb,但却允许其成员将含较多氯霉素的动物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欧盟成员荷兰对出口到美国的小牛肉氯霉素检测标准要求为不超过10ppb。美国在要求进口商品满足IS09000系列标准之外,又附加了许多部门制订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口管制职能部门主要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与FDA相关的法律包括《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其他部门制订的法律有《植物检验法》《动物福利法》、《家庭冷藏法》等。美国还利用推行国内生产加工方法及其他标准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美国是世界各国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的《营养标签和指导法令》,对销售的强化食品作出了必须加贴营养标签的规定,营养标签上的标注内容包括食品单位、每盒份数、膳食成分和日参考摄入量等;后来又对标签的格式、字体大小和线条精细及加贴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2003年12月,美国农业部制定了一套全国统一的有机食品标准,同时推出全新的有机食品标签,有机程度达到或超过95%的食品和在70%-95%间的食品,不能贴专门标记,但可在标签上注明本产品“包含有机成分”。韩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很严格、复杂。如,规定向韩国出口水果等农产品,至少要经过四道认证手续:第一步,出口国检疫部门须向韩国提供出口产品的《病虫害发生总目录》,内容应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地区、防治方法等;第二步,韩国检疫部门根据出口国提交的《病虫害发生总目录》,确定哪些病虫害是韩国没有的,哪些是韩国有但仍不可进入的,出口国对这些病虫害是否具备有效的杀灭方法;第三步,派专家到出口国实地考察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情况,如发现《病虫害发生总目录》未记载的病虫害,出口国必须提供灭杀方法;第四步,当韩国检疫部门确认出口国已具备有效的灭杀方法,且不会对韩国构成危害后,双方可以签署检疫协定,按正常贸易方式向韩国出口产品。

三、调整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品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会减少,而对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需求量增加,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解决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存在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和大企业集团,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不断增强出口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我国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资金不足,限制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这不仅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民尽快致富。要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就要加强科技创新,尽快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要通过加大政府和企业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还应广辟科技创新资金来源,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于农业技术创新事业。要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推广。

应强调加大从国外引进新工艺、新产品的力度,有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引进工作,要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队伍。要做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以不断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寒地黑土;品牌;营销

我国自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外农产品及其著名品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农业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及时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外,建立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势在必行,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对增强农民收益将开辟新的路径。

一、“寒地黑土”是黄金品牌

寒地黑土品牌,是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宝中之宝.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三块黑色宝石般的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的黑土地由于多年的掠夺性的开发,黑土土层产出能力已经较小,只能更多地采用催生剂。据有关资料记载,寒地黑土每积累1厘米,需要200到400年,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层一般在60一100厘米之间,这60—-100厘米厚的黑士形成时间;大约在1万2千年一4万年之间.这稀缺的国宝是天地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付出了无法估量的辛勤与汗水,才养育出来这一块黑油油的可以供养人类健康茁壮成长的黑土地。据有关资料记载,黑土中有利植物成长的营养成分高出黄土和红壤的5—10倍所以有:人说黑土地油汪汪,不一朋巴也长粮.这正是黑土价值的真实写照。

21世纪的品牌,唯有名牌赢天下.寒地黑土品牌,孕育于知识经济兴起之初,诞生于21世纪的刚刚开妗天时,地利,人和为寒地黑土品牌创造了成长,成名的良机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系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急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汹涌澎湃.西方经济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货币资本优势,而且还有诸多的全球驰名的超级品牌优势;他们占领着大量的市场而西方经济缺少的,也就是他们的弱势,缺少资源,特别是缺少像寒地黑土商标所标识的生态资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走的路,用名牌战略,打绿色品牌,走特色路.这不仅是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它更是当今世界消费的大趋势。

二、寒地黑土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1.“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绥化市应清楚地看到现代市场竞争已从农产品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已成为农业企业之间、农业生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特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商品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农户,围绕某种农产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2.“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潜在要求

据预测,我国城镇化逐步增大,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将有利于农产品总需求的扩大和名优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且城镇居民的消费知识较多,对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卫生外观等特别注重,而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确认农产品的品牌,使消费者通过确认品牌而信任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绥化优质农产品交易避免市场交易失败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产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是普通农产品,劣质农产品与优质农产品并存的形式,农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掌握,而销售者则不然,这种市场主体对优质农产品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本能愿意接受以市场平均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销售者为了增大销量往往降价销售普通或劣质农产品,相比艺下消费者则以更低的市场平均价格估价优质农产品。因此这种选择使得优质农产品受到错误的市场导向,导致优质农产品被普通和劣质农产品排挤出局。“寒地黑土”品牌经营则会一改常态,它会将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传递给消费者,使其积极购买,认识到物有所值。因此“寒地黑土”品牌化经营将避免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而失败。

4.“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优化配置绥化地区农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资金、劳动力、能源、机械设备等有形资源来说,“寒地黑土”品牌是无形资源。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大量资金、设备投人为主,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支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农业两种资源皆浪费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运用农产品品牌这一无形资源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有形资源成本,在名优品牌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有形资源。这样才能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三、“寒地黑土"品牌营销战略的对策

1.政府应在“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寒地黑土”品牌是绥化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而创造出来的特色农业品牌。那么绥化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1)府应做好“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王婆卖瓜,就是要夸’,这—观念应予以接受,优质的产品需要广告的有力宣传,那么绥化市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把“寒地黑’这一品牌打出去。

(2)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及时把各项政策传递给农民和企业手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地方封锁,促进全国统—市场的形成。

(3)联合农业推广部门,及时把新产品的种植技术和有关知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农户。

(4)帮助企业、农户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例如:由于农产品必须达到_定检测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特别是现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因此政府应在一定的区域里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让农户能够吸时了解到农产品的相应标准,及时组织生产。

2.给予“寒地黑土”品牌财力、人力、科技的有力支持

(1)实施‘地黑土”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否则是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例如:江西的崇江的红羽麻鸡产业项目共需投资1.84亿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9155万人民币,流动资金为9245万人民币。这么庞大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多元化筹资来解决,包括财政部门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农业政策性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及资金入股,劳动力人股、技术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的社会筹资,并应积极吸引外资。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寒地黑土’,农产品应增大科技投入,不断改革老产品,开发新品种。品牌之争,归根到底也就是科技的竞争。因为品牌依靠优质,优质来源技术。因此应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增加“寒地黑土”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更要增加名牌开发投资力度;二要大力推广运用农业高新科技,注重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促使农产品升级升值。同时可以借省内各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的帮助,与其结成科技网络,为发展“寒地黑土,名牌农产品服务。三要注重从基础环节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搦歌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户"的联合性生产体系

“公司+农户”是以公司、工厂、协会等经济实体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由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结成的地位平等、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经营体制是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农户与公司资源签订合同,公司向农户有偿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品销售服务;农户按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数量、规格或品质交给公司,公司负责产品销售。“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增值的良性循环。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寒地黑土’’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队伍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基础,但市场销售是关键。我市的“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创立起来了,能否把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主要靠营销。那么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只管重要。我市原来从事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营销观念的局限,使得这支营销队耐匿适应全国甚至全球体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造就一直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绥化学院作为绥化地区唯——所高校,应该立足本地,成为培养营销精英的摇篮。

中国农产品范文篇10

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矛盾最多、进程最慢

农业问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一直以来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是历史上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整个经济全球化中步伐最慢的一个,国际农产品市场开放的最晚、步伐最慢。

程国强说,农业问题受到各个国家高度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安全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文化问题、环保问题等等。从19世纪末开始,农业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处于保护主义时代,第一个农业贸易保护方案可以追溯到1840年英国制定的《谷物法》。日本在20世纪初对它的大米实行保护,到目前为止仍是全世界保护程度最高的。后来因为整个欧洲大陆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在二战之后,欧洲受到彻底的破坏,面对饥荒的威胁、粮食安全的压力,1957年欧共体成立的时候颁布《罗马条约》,其中有共同农业政策这一重要内容,就是在当时6个国家内部动用资源共同解决粮食问题。

在世界贸易框架中,由于受当时整个国际市场贸易冲突的影响,农业贸易自由化在1986年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才开始作为议题正式提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自由化与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密切相关。他说,美国是要通过农产品挣钱的,所以提倡贸易自由化;而对欧洲和日本来讲,它们不具备比较优势,开放市场对它是不利的,他的那些执政党的选票恐怕就要受到影响,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

美欧的分歧使整个农业谈判非常困难,换句话讲,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步伐非常缓慢,整个谈判进程由于受这些主要国家的约束使之变得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程国强说,乌拉圭回合这一谈就谈了7年,到1993年结束,使得乌拉圭谈判非常困难的原因,实质是美欧在农业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也就是在农业补贴上意见不一致。发达国家都是通过补贴的形式出现,通过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对出口提供补贴来平抑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保护农民收入、保持在国际市场产品的竞争能力等等都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分不开的,如果对此制定一个国际政策进行管理,这些国内政策就会受到国际政策的约束,当然不会接受。直到1994年才真正形成一个WTO的农业协定,它的生效意味着当时关贸总协定的成员以及1995年以后世贸组织的成员应该按照它的要求逐步推动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这就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方面的背景。

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意味着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如果你设立关税妨碍进口,就要降低关税;如果你用的是复杂的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农产品进口,就必须全部取消,要么转化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关税,也就是关税化,要么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也要用新的关税配额管理来调整你的进口政策。

二、加入世贸组织不是农产品市场的简单开放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人口50-60%的农业就业人口、7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开放的步骤都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利益格局。我们的农业谈判背景,一方面是我们的国内改革已经有农村改革为经验延伸到城市,如果要加入WTO,农业又显示出另外一个重要性,我们要有多大程度的开放性才能保住我们的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保证农业的稳定持续增长,以此支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为整个经济改革提供一个稳定的农村社会的基础?

程国强说,这是我们考虑的。1995年的农业协定世贸组织给了一个大的框架,要参加这个组织,必须按照它的规则进行,不能因为本国的农业特殊性不对农业方面做出承诺,因此中国很可能必须被动的来推动农业改革,必须不得不开放农产品市场,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怎么在谈判中把握好一个度?程国强认为,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农业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市场开放问题,它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改革的压力和挑战。确实,我们在谈判中承诺开放市场,但决不仅仅是开放市场,还涉及在国内的农业政策上、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上、出口补贴上、有关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上、深层次的管理上等很多方面。如果只是简单的开放市场,闸门我可以随时拉上,一个产品进入过多,我不相信一个政府就没办法把它限制住,对我市场有影响,为什么不能限制?有什么好怕的。关键是它不仅是这样,它对你国内的支持、农业政策等都有要求。尤其是我们的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太多的考虑竞争问题,都是政府在考虑,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品质都是政府来想办法。实际上这不是政府的事情,应该是企业的事情,而过去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竞争环境企业基本没考虑在国际竞争面前提高竞争力,出了条条框框的市场开放,国内整个市场竞争将面临着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竞争能力非常强的跨国公司,我们不怕产品来,我们是怕公司来,谁能应对它?一定要全面考虑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农业带来的全面挑战。程国强介绍说,谈判当中我们的承诺从5个层次展开,即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遵守WTO农业协定对国内支持的规定;中国承诺不在对出口补贴及对动植物卫生措施和国民待遇的承诺。

三、市场开放不对等,新措施操作没经验,市场存在失控危机

程国强说,农产品市场要对外开放,实质就是改变我们过去带有计划经济思路的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逐步调整、改革为世贸组织农业协定所允许的进口管理措施。我们担忧的是这种新的政策措施没有用过,操作起来没有经验,可能会导致市场失控。管理不好也可能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从而引起贸易上的争端。现在的外贸体制、进口政策如果不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就会影响到今后对市场的开放的有效调控。

他说,在加入WTO开放农产品市场承诺条件谈判时,对肉类、蔬菜水果、加工食品按要求降低关税。在此过程中,大豆、大麦最引人关注,大豆1996年就开放了,开放市场的负面影响最近几年开始显现,如果评估关税下降对农产品的影响,可以参考现在这两种农产品所出现的问题,而我们对此也没有足够的方式来抵消这种负面影响。WTO的农业承诺在1995年以来出现很多问题,从关税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在关税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关税高峰,这些国家在将非关税转化为关税时,他们认为敏感的产品提高关税,导致出现一定比例的高关税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关税升级即产品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关税随之增高。如果是原料,关税就比较低,如果以这个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关税会随之增高,这对发展中国家产生非常不利的局面,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能力、工业基础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发达国家存在关税升级的问题,会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限制工业化推进。而中国正是在这种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谈判,要取得贸易公平化的环境,作为被动一方是不容易的,要求加入没有办法提出条件,加入WTO我们被要求开放市场,但开放并不对等,或多或少的我们会在谈判桌承诺一些对我们不利的条件,引起国内的忧虑是很正常的。

而粮、棉、油、糖、毛产品,国家一直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按要求要转化为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管理在中国又是个新东西,世贸组织的成员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用,对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关税配额管理的经验,程国强认为,由于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及关贸总协定在这方面的法律漏洞,很多国家用千奇百怪的方法管理,有的国家一国就有4、5种管理方法,对中国来讲,第一是没有经验,第二我们探索这个办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我国的过渡期没有别国那么长。农业协定规定,农业发达国家1995年开始到2001年结束,有6年的过渡期,发展中国家有十年到2005年结束,我们如果今年年底加入,过渡期实际上只有2、3年,想在这么短的时间把关税配额管理机制弄清楚,从技术上看是非常困难的。第三由于它本身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搞的非常乱,有些国家就提出要求避免在中国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按世贸组织规定搞好配额管理对我们是个挑战。我们不是保护自己的市场,只是要求对等,如果其他国家可用的办法而限制在我国使用,对我们来讲这是不公平的。

四、国内支持空间受限,负保护的中国农产品赢得国际市场代价高昂

对国内支持WTO农业协定也有一系列的规定,程国强说,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都采取高补贴的措施,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扭曲,因此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都是适中的。他们又都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进口国,这种扭曲就被传递到国际市场,规定要求他们减少高补贴对国际市场产生的扭曲作用的国内政策措施。

美国担心中国的农产品今后在国际市场与它竞争,他希望把中国的农业补贴限制在一个潜在的水平,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同时补贴问题如果中美达成一致,他好在新一轮谈判中少一个对手,减少谈判压力。而这对中国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开放中,今后的管理方式没有经验,对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控制,提高产品竞争力就要加大国内支持,但现在国内支持空间又受到限制,包括我们的粮食政策及其他宏观政策都要做出调整,这对中国农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只有通用的绿箱政策可以用来扶持农业发展。

在出口竞争问题上,中国承诺不再对出口补贴。程国强说,让人担心的是,在美国要求中国搞自由贸易的同时它做了许多不公平的促进出口的措施,这也造成出口上的不公平竞争。

在动植物卫生措施方面,1986-1993年谈判形成一个动植物卫生协定(SPS),要求中国在动植检方面保持一致,我们中国的农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就是受到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限制。

此外,国民待遇会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获得贸易权之后将影响中国整个农产品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进入。

五、加入WTO是个好消息,关键是怎么将压力变成动力

程国强认为,加入WTO是个好消息,关键是怎么将压力变成动力。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快。而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非常不充分,各地区各省相对分割,通过开放的压力消除地区保护,否则将被国外各个击破,可能出现大家都不愿见到的“南进北出”。

同时它对中国的农业管理体制、农业政策带来深刻变化。国内支持政策受限,要根据绿箱、黄箱政策做出调整。随着其他部门的开放,贸易权的改革、国民待遇的实施对部门分割、行业管理的农业提出挑战。现在这种体制可能会让国外产品长驱直入,瓦解所有可能形成的凝聚力。

国内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国内市场的农产品分配面临跨国公司的垄断。当这一产业的企业还没形成的时候,市场已经被人占了,你根本就没有机会成长。

他说,我们必须足够的估计WTO带来得种种挑战,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机遇。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可能出现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在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对产业化路子,利用WTO的市场规则是可以实现这一平稳过渡的。这种国际化的压力有助于我们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必须考虑如何给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培养我们的竞争体系和龙头企业,将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园艺等提升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有利于市场化进程。

六、过渡期短、市场开放大、调控手段受限,中国农业形势严峻

程国强认为,影响首先是宏观方面,由于过渡期短、市场开放大、调控手段受限,因此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很严峻的形势。我们重点关注的农产品粮棉油纺毛,由于国内资源禀赋的特征,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开放后必然受到质优价廉的国际商品的冲击,我国国内农产品主产区会受到不利影响,农民的收入、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与之同时,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蔬果、肉类产品,原因是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体现在劳动力廉价上。但我们的产品长期以来按照过去的供求格局来定位生产,在相应的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没有考虑到国际市场的要求,本身的科技含量是不够的,在品质上是难以竞争的。而发达国家技术方面的壁垒又比较高,船破又碰顶头雨,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出口受到限制。在这种利益平衡的格局下,从贸易的角度看,进口的冲击要比出口的机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