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3:20:36

中国金融业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1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

一、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历程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服务也是通过“全能银行”即混业经营来提供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1100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这一规定迫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退出了股市。接着,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在推动混业经营上积极性最高,它们推崇“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认为这种超级复合体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增强金融竞争实力,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金融专家则认为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促进和推动了这种金融混业趋势。至于金融监管当局迫于国际竞争压力,也不断改变对金融管制的态度,或明或暗来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活动。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时的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取向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1999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在西方世界,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而混业经营则成为共识。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诠释: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一般经常使用的概念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金融混业经营的。而金融分业经营是从机构职能方面理解的,与混业经营是相对的,指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金融业务。这种模式下,法律上禁止银行与证券业务的混合,一个金融机构不能同时经营两种业务。其出发点是维护货币银行休系的稳定,把存款保险及央行最终贷款者的功能限定在银行业内,手段是通过法规隔离来防止证券业的风险传递到银行体系。

金融业经营模式经历过由混业→分业→再混业的过程,实际上这是随着经济

的发展,金融体系结构打破传统行业分工模式,重新配置金融功能的结果。至于当代金融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演进的动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需求方面的因素:第一、全球竞争的需要。在全球竞争中,金融业规模的大小和业务范围的宽窄等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二、分散风险的需要。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力。第三、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混业经营使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普通行业平缓,即具有更大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资产专用性在降低,因此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供给方面因素:第一、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与金融通讯的成本,使金融

管理技术开发与金融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金融机构业务扩张能力大为增强,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其他业务领域。第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变化及外部监控体系的改进。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从原先的安全性优先转向效率优先,加上金融监管经验日趋丰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不断扩大,金融监管机制日益健全,从而使管理当局有能力对全能型金融机构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第三、金融工程技术与金融衍生品为风险控制提供了全新手段。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革命性进展,金融衍生品与对冲手段的不断丰富,也使金融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三、目前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管理层的初衷,实行分业经营的目的是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化,有利于货币当局的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种金融体系的运行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自由化和服务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被要求开放金融市场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即将面临与西方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相接轨的所带的问题,这对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来讲,将是强烈冲击。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生存的威胁,国外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间接融资业务比重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混业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银行业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及早行动,将在未来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制度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经营的严格区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局下,完全割裂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窒息我国年轻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培育和健康发展。

3、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由于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由此影响到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银行业和证券业都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四、中国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的权宜性

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健全、金融领域的监管还缺乏力度,银行本身的风险意识不高,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所以我国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必要的。我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取得混业经营的“资质”,在一种重要的制度选择面前,现实性是重要条件。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分业经营是权宜之计。具体来讲:

1、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首先是市场分割,缺乏流动性。低流动性必然带来高风险性,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并不是来自银行体系,而是来自股市和债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势必将资本市场上的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内,再加上银行体系自身的风险,从而使银行体系内的风险大大膨胀。其次是金融工具种类少且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国债市场的份额占到60%左右,股票市场为35%,企业债券和基金市场占不到5%[2]。

2、商业银行改革仍需深化。我国虽然于1996年就提出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目标,并致力于解决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但时至今日,不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政企不分、依靠行政约束的国有企业,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建的那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产权制度上有所改革,实现了多元化,但在体制和风险控制上仍趋同于国有商业银行。

3、缺少金融监管的经验。改革开放已经25年了,但自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刚十年的时间,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新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以中国保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刚刚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而美国自建国时开始实行的就是市场经济,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与之相比,我国监管机构的经验就显得十分缺乏了,不具备应付各种复杂的市场行为和违规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金融监管是用来对付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分业制下的商业银行都有办法饶过金融监管,利用其方便快捷、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渠道和监管当局开展“猫捉老鼠”的游戏。如在“全能制”下,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会大行其道,这就对金管当局的监督能力和效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管手段,其经验和能力都不足以应付银行的“全能制”趋势。

五、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2002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逐步推出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经营的限制,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逐渐被打破。比如保险资金(资产总额的5%)和三类企业可以间接或直接投资股市;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拆借资金,可以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还可以直接上市融资。前不久,中国保监会又批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财产和平安等4家保险公司入市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从上一年末总资产的5%提高到10%[3]。无论是保险资金或其它形式的货币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还是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这些政策上的重大突破都预示着我国金融体制系统化市场变革即将到来,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又使得贸然推进混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在现阶段金融监管水平较薄弱、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向混合经营模式过渡的渠道和方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建议过渡模式一:各类金融企业按一定比例相互参股,在不改变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以股本为纽带,相互利用资源,相互进行业务渗透以实现混业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较好地发挥各金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自主营业务的特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不足之处是当相互参股的各方主营业务发生利益矛盾时,各投资主体势必根据比较经济学的原则做出取舍,从而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及国际范围内的洗钱活动日趋猖獗,可以说,洗钱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公害。因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洗钱犯罪予以高度重视,纷纷通过立法等各种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打击。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反洗钱实践已经证明,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洗钱的主要渠道,洗钱者主要通过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洗钱者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因此,防止洗钱者利用金融系统洗钱就成为建立和完善控制一国乃至跨国洗钱的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同时,我国已正式加入WTO,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现行的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又加上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业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国内外犯罪分子就有可能更多地利用我国的金融系统来进行洗钱活动,从而不仅会对我国还不发达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我国金融业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整个国际金融业反洗钱控制制度成功的经验做法,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自己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制度体系,明确规定金融系统在控制洗钱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密切与各国金融机构在反洗钱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反洗钱中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就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反洗钱的现状分析

(一)洗钱的概念与特征

1.洗钱的概念。

关于洗钱的定义很多,巴塞尔银行条例则侧重于金融交易,将洗钱描述为: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可能无意间被利用作为犯罪资金转移或存储的中介;犯罪分子及其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账户向另一账户作支付和转移,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收益所有权关系;或者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安全保管服务存放款项。

2.洗钱的特征。

(1)缺乏可识别的受害者。

洗钱犯罪没有可识别的受害者,其行为本身缺乏引人注目的可谴责性,所以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说来,要想直接发现洗钱犯罪的发生是很困难的,只能依靠间接的申报资料或者一些其他的数据分析。即使这样,发现的洗钱犯罪数同实际犯罪数之比也是很低的。

(2)复杂性。

洗钱的手段众多,几乎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有可能被洗钱者利用。另外,一项洗钱阴谋可以使黑钱在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之前,通过众多的国内外的商业公司和金融机构,洗钱活动的复杂,有时连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如银行家、律师、会计师都无法察觉。

(3)专业性。

现在,洗钱已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高智能的、国际性的专门行业。由于洗钱要涉及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一般犯罪分子很难做到,只有熟悉国内外金融、法律制度的专业人士才能胜任。所以现在一些犯罪分子愿意支付高额费用以换取专业人士的服务,而一些律师、金融机构人员、投资专家等为牟取暴利也愿意为犯罪分子提供洗钱服务。

(4)国际性。

由于不同国家在洗钱的管制和制裁上存在差异,各国法律规定的不同以及其他方面原因,使得跨国间的反洗钱协作非常困难。另外,洗钱的国际性不仅仅指洗钱犯罪涉及的地域非常广泛,还包括犯罪技术的国际化,先进的犯罪手段会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

(5)资金的密集性。

犯罪集团获取的犯罪收益大部分为现金,尤其是交易几乎百分之百采用现金交易,因为现金有利于伪装,也不容易留下交易痕迹。在金融市场与信用制度较发达的国家,其使用现金密集程度较低,如英国、美国等,其现金使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4%左右。而对于金融市场与信用制度不发达的国家,如中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其现金密集性高达20%以上。这种国家很容易成为黑钱的集中地。如果一个地区的现金密集性在某个期间突然升高,很有可能是洗钱活动正在进行。

(二)我国洗钱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我国新《刑法》第19l条规定了涉嫌洗钱的五种行为形式:(1)提供资金账户。指以洗钱为目的,提供个人在银行的储蓄账户、单位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个人或单位在银行的信用卡账户、外汇账户、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账户、期货公司的期货交易账户等,供具有非法财物来源的单位或个人存取款或者进行其他金融交易。(2)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指协助将犯罪所得的动产、不动产等转变成本国货币或者外国货币,以及债券、国库券、汇票、支票、本票、股票、存单和存折等金融票据,以使犯罪非法收入具有合法形式。(3)通过转账或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一般是指利用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等金融票据,使用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以及电子资金划拨等结算方式,将违法所得从一个账户转入另一个账户,使犯罪收益与合法收益混淆,以掩饰、隐瞒其非法来源。(4)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指为了逃避国内司法机关对犯罪违法所得的追查和躲避国内金融机构对于非法资金的金融监管,以各种名义通过银行、邮局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将资金汇往境外,洗钱犯罪一般倾向于把非法资金汇往金融监管比较松、严格实行银行保密法的国家或地区。(5)以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包括用赃款购买不动产,高利借贷,密藏于银行的保管箱中,投资于工商业,购买高档消费品等。

关于洗钱行为形式的规定只是对洗钱活动表象的规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洗钱活动往往表现为个别不同的形态,分析总结归纳国内发生的有关涉嫌洗钱犯罪的案例,我国洗钱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立空壳公司洗钱。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洗钱模式,犯罪分子在非法收入来源地开设酒楼、夜总会、歌舞厅等营业机构,将非法所得转入营业机构,在依法纳税的外衣下,将多数非法收入转变为营业机构的合法收入。我国查处的许多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例表明,这种洗钱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化名存款或购置金融票证洗钱。犯罪分子获取非法收益后,和金融机构非法工作人员串通,由金融机构提供非真实姓名的个人存款账户,或以他人名义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或从金融机构购置金融票证。政府官员受贿、索贿收入往往采取这种方式清洗。为了使受贿、索贿等非法收入可以为自己控制和使用,同时逃避有关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的约束,将资金交由自己的远房亲友,或指定亲信开立存款账户或开立公司账户存放,或用于购置国库券、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现被查处的政府官员家中或其亲属家中藏有大量的存单或有价证券。

3.违规转账洗钱。在国内通过签发不具有商品交易关系的银行承兑汇票或银行汇票将非法资金转移到异地具有关联关系的个人或单位,反复转账,直到资金不能明显地和资金来源地发生关联为止,由非法人员提出用于支付违规违法活动,开始下一轮资金循环;或利用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所得可以自由汇出的规定,通过金融机构将非法资金混入合法资金,以汇票的形式转移到国外。

4.利用进出口贸易洗钱。利用进出口双方变异价格达到在异地支付洗钱的目的,进口时,如果想将资金转移到国外,则双方协议将非法资金混入贸易资金以异常高的价格实际支付,在国外,由出口商将非法资金分离出来存入指定的交易账户;如果想从国外向国内转移资金洗钱,则协议实际支付异常低的价格,在国外,用违法资金向出口商补足差价,在国内,由进口商将差价资金打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出口时采取逆向操作的方法。这种洗钱方式也是我国一些腐败的高层官员向国外转移赃款常用的方法。

5.成立外资公司或利用外汇黑市跨国洗钱。由于我国未立法对于外资来源及性质予以审查,据有关专家推定,在我国引入的外资中,有相当部分“洗钱投资”混杂其中,我国境内开立的少数外资公司在跨国洗钱活动中充任了不光彩的角色。国内一些腐败分子在任职期间大肆侵吞、挪用公款,受贿、行贿、渎职犯罪,获得非法所得后,指使亲信或亲属将其在外汇黑市上兑换成外汇后转移境外,在境外取得合法资金地位后,又以合法资金的形式转移到国内开立外资公司,形成具有政府权力背景的、内外联动的洗钱活动链条。

6.骗税洗钱。为了骗税,成立假企业,搞假出口,骗制出口报关单,和外贸公司联手,编制虚假增值税专用发票,手续健全后,由财税所担保取得封闭贷款,从国库部门骗取退税,在不需要任何资金的情况下,获取大额非法收入,归还银行贷款后,将非法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分散转款,在不同地区转款以转移视线,最后将款项集中转账到国外或香港。在汕头查处的骗税案中,犯罪分子就是大肆采用这种方法洗钱的。

7.利用关联单位洗钱。证券监管部门在对某上市公司的调查中发现,该上市公司与另一家关联公司私下协议,将部分资金打入该关联公司账户非法炒作自己的股票,严重违背有关证券投资管理规定,为了回笼非法资金,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假装销售给关联公司,通过关联公司以销售款的形式转回款项。在关联公司实现对产品的再次销售后,存入股票账户再循环炒作自己的股票。

8.异地大额套取现金洗钱。在制假地和银行职工串通,将违法所得化整为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银行汇票将资金分散转移到多个地方,在异地利用金融机构套出现金,回到制假地用于制假。

9.通过“地下钱庄”洗钱。“地下钱庄”一般是专为跨境洗“黑钱”设立的,在我国,主要用于在内地和香港之间转移“黑钱”。最近在汕头暴露出的涉嫌洗钱千亿元资金的大案中,地下钱庄为洗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犯罪分子将在国内获取的人民币非法收入以现金或汇票的形式直接交给地下钱庄或存入其指定账户,地下钱庄按当日外汇黑市价算出应支付的港币或美金数量,通知其在香港的合伙人,由香港合伙人从香港的银行账户中支付外汇到客户指定的账号。反之亦然。

10.通过保险公司洗钱。典型的做法是将违法所得赃款用于购买各种名目的保单,经过保险公司修改保险条款,再将保费以退费、退保等合法形式回到犯罪分子手中,以掩盖原犯罪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据报道,江苏盐城市两家保险公司涉嫌为企业洗钱,受到保险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11.以民间借贷形式洗钱。这和通过“地下钱庄”洗钱相类似,犯罪分子将非法所得交由民间借贷者贷放给城乡中小业户,回笼资金存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或由关联的城乡中小业户以创办实业的形式再次洗钱。

12.利用国有企业改制洗钱。一些黑钱也在国有企业转制中寻找到机会,被顺利地用于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取得从非法到貌似合法的地位;通过低价转让出售国有企业产权,将国有资产离析后转入私人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

(三)中国金融业反洗钱控制制度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中国金融业虽然在反洗钱方面采取了许多控制制度措施,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业采取的反洗钱控制制度措施相比,中国金融业反洗钱措施还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

1.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竞争无序,为洗钱活动提供了空隙。

一是储蓄所超范围吸收存款,公款私存难以禁止。目前,储蓄所超范围吸收单位存款,收受票据、代客办理结算等现象仍较为普遍,甚至在实名制实行以后依然办理公款私存。商业银行违规将身份不明客户的不明资金转入储蓄账户或直接支付大额现金,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极大便利。二是违规开立、使用账户,任意提取大额现金。不少商业银行违反账户管理规定,为达到增加存款的目的,违规为客户多头开立基本账户,在无贷款背景下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对开户资料不认真审查,也不执行向人民银行申报制度。一些商业银行为逃避监督将违规户放入应解汇款科目核算,对非基本账户提现采取通过内部往来转入储蓄所再提取现金的方式等。三是违规办理票据承兑、贴现。目前,我国票据市场还不发达,各行上级行对下级行承兑汇票授权力度不够,承兑汇票的服务对象仅限于个别国有企业,签发环节过于集中,为争取票源,各行对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竞争比较激烈,经常出现为争取票源而随意降低利率、不严格审查持票人与前手交易的现象,没有商品交易的票据转让很容易实现,一些商业银行甚至为非现金票据提现。四是由于同业竞争激烈,增加存款、保持客源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一些银行机构为拉存款、保客户,不惜牺牲内部控制方面的基本要求,违规开展业务,讲人情,不讲控制原则和法规要求,超越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非法民间借贷猖獗,成为洗钱的“第二渠道”。

目前,我国非法民间借贷仍十分活跃。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认证体系,银行为避免遭受信用损失,一般都要求贷款对象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抵押,城乡中小业户取得贷款仍很困难,民间借贷乘机成为城乡金融市场面向中小业户的很难杜绝的金融现象。加之近几年迅速膨胀的地下经济和其它非法活动大量涌入民间金融市场,助长了民间借贷的势力。民间借贷多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双方都是自愿成交,私下交易,借贷方式非常简单,手续极不规范,特别是小额借贷,有时仅凭口头约定即可完成,即使有借据,写的也非常简单。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洗钱者理想的渠道。有资料显示:目前,带有明显洗钱目的民间借贷大约占整个民间借贷的13%,不仅地下经济组织和非法经济活动的大量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城市黑势力包括一些腐败官员也把大量的资金交由民间借贷者经营,一些非法民间借贷组织甚至发展为“地下钱庄”,成为为洗钱服务的专门机构,提供“一条龙”服务。非法民间借贷已成为我国洗钱活动的“第二渠道”。

3.金融从业人员没有反洗钱意识和经验,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

一是洗钱犯罪是一种智力型、知识型犯罪,防范和遏制洗钱,不仅要求建立健全反洗钱制度、规章,还必须培养金融工作人员懂法律,熟悉业务,有反洗钱经验。但目前我国对金融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教育还不深入,金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很容易被洗钱犯罪利用。二是缺乏反洗钱的意识,对金融业务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措施的意义认识不深入,对具体金融运作的机理不明了,对反洗钱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更是缺乏起码的认识。三是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用工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四是政策水平、法制观念较低,多数工作人员不熟知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较强,顾此失彼,往往为业务竞争,饥不择食,违规甚至违法开展业务,使洗钱犯罪大有可乘之机。

4.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打击洗钱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一是缺乏反洗钱的专项法规。我国目前除《刑法》对洗钱罪进行认定外,金融业还没有制订专门的反洗钱的规则和条例。二是法规不匹配,影响反洗钱效果。我国2000年4月1日起实行个人存款实名制,但对单位账户中的交易,尚没有金融交易报告要求,《储蓄管理条例》中则规定仍可有无记名式存单,单项措施间还缺乏配套和互补。三是银行反洗钱法定义务有缺项。目前我国的存款制度可以称为开放式存款,根据《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规定,只要存款人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或有权部门的审批文件,银行即必须为其办理开户;只要符合结算法规,银行就必须按客户的委托办理支付或签发票据,而没有法定义务审查客户交易。实际工作中,经常有银行机构因执行对交易的审查而被控越权的现象。四是金融法规建设落后于金融业发展。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电子技术和因特网技术都在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面对互联网技术缺陷、犯罪行为高科技化、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商业银行包括监管当局的对策明显滞后,还缺乏这方面的立法。

5.监管薄弱,降低了反洗钱的效果。

一是由于法律尚没有赋予银行在反洗钱方面的法定义务,反洗钱的工作刚刚起步,大部分银行都没有建立专门用于防范洗钱的专项机制,国内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主动性和精力投入还明显不足。二是监管人员不足,业务素质偏低,监管方法单一,监管工作局限性还比较大,加之缺乏反洗钱的专项监管措施,金融监管还达不到防范洗钱活动的目的。

二、中国金融业反洗钱的控制制度措施选择

(一)加快中国金融业反洗钱法制建设,为中国金融业反洗钱行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以单行的反洗钱法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的全面的反洗钱法律体系。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三个层次的全面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第一个层次是法律层面上的,建议制定反洗钱法、银行保密法、现金交易法、外汇管理法。修订商业银行法、海关法等,使这些法律在银行保密制度方面、刑事处罚方面以及调查取证方面与反洗钱法保持一致。这个单行的反洗钱法,应当能够覆盖银行、信托、投资、保险、证券等不同的金融领域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各类主体,包括机构和个人,同时也应包括可能被洗钱犯罪分子利用的其他经营主体和个人,从而建立起一道预防洗钱的“长城”,改变目前反洗钱立法面临的缺憾。同时,也便于金融监管机关依法实施反洗钱监管和各类金融机构正确履行反洗钱法律义务。第二个层次是根据法律由国务院颁布有关反洗钱方面的行政法规,如制定《国家反洗钱战略》,修改《现金管理条例》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第三个层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有关反洗钱的政策指引,完善与洗钱有关的金融规章制度。另外,在这个层面上,各金融机构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反洗钱的业务操作规程。

(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反洗钱制度,统一金融系统反洗钱的制度、程序和规则

1.建立健全反洗钱组织体系。一是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主持的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考虑到反洗钱工作涉及到众多部门,应建立我国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海关总署、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行政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参加。联席会议职责设定为:组织讨论、研究和制订我国反洗钱的战略和政策,向国务院提出反洗钱政策建议,负责反洗钱工作的统一协调;指导金融情报局的工作,交流反洗钱情报和经验,定期磋商有关反洗钱工作的重大和疑难问题。通过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洗钱机制。二是在公安机关内设立专门的洗钱犯罪侦查机构。根据我国司法机关的职责分工和公安机关的资源优势,建议在公安部设立洗钱犯罪侦查局,各级公安部门设立相应的洗钱犯罪侦查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收集、分类、处理、评估与洗钱犯罪有关的信息;调查洗钱犯罪案件;在执行职务时可随时向金融机构等指令,要求其向该组织公开信息;协调处理重大的反洗钱犯罪侦查案件

2.健全银行账户实名制,完善客户身份核实程序。建议进一步健全金融账户实名制,增加金融机构执行实名制规定的可操作性、便利性和经济性,完善客户身份核实程序。第一,确保金融机构在创新业务领域和提供保管箱服务等可能产生洗钱行为的中介服务时,也要实行“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执行严格的身份核实制度。第二,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公安等执法部门的联系,确保银行账户申请人身份资料的真实有效,并及时了解账户开立单位的变化情况。第三,当前对居民个人身份的核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登记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对非常重要的长期有效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未予特别是身份核实主要由临柜人员根据常识和工作经验判断身份证件的真实性,主观性过大,缺乏监督检查。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将身份证件进行技术升级,采取电子技术等适合于网上审核的新技术。第四,对单位账户,要增加对有权进行账户操作的人员的身份核实手续。此外,还要定期询问、核实公司结构、所有者权益、公司董事和股东的构成、公司经营活动的性质变化等情况,提交个人书面签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3.实行交易审查、大额交易报告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第一,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有对交易进行审查的义务。金融机构在进行交易审查时,应当获取的信息资料内容包括:交易资金的来源与最终目的地,以及交易目的;交易各方的身份,包括他们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职业等信息;与前述条件有关的交易进行的背景与情况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交易进行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开立账户的日期、开户原始资金的来源、开户签名、开户后的交易次数等。第二,个人单笔交易金额达到5万元,单位交易单笔金额达到50万元(人民币)的任何交易活动,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内部程序向金融情报局报告。同一天内进行或几天内进行的几笔交易,尽管单笔交易额小于规定报告金额,但有迹象表明他们之间有关联的,其总交易金额达到规定限额的或明显超过交易人正常水平的都要及时报告。第三,发现或怀疑交易有洗钱嫌疑时,即使交易低于规定的界限,金融机构也应立即报告,由金融情报局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向公安机关反洗钱侦查部门移送。

4.规定交易记录与记录保存制度。应通过立法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保存客户身份和交易记录作为反洗钱调查的证据,当需要进行调查时,要求这些金融机构依法律规定提交其客户身份登记材料及其交易资料。金融机构保存的记录应该满足下列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在合理的时间内,证明某人是他的客户,或者是否是资产存入本机构的受益所有人,或者是否从事要求核实身份的现金交易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支付信息系统的日益广泛的采用,资金在不同管辖权的地区内的不同账户内快速转移加大了反洗钱调查的难度,为保证电子系统不被犯罪分子利用作为中断反洗钱调查的手段,应规定系统的所有使用者在输入信息时,付款人和受益人的姓名应分别填写。对于账户交易,需要保存账户交易人、受益人、交易通过的相关账户、资金流动数额等信息的记录。对于非账户交易,需要保存资金来源、资金进出形式(如现金、支票、汇票等)、资金去向、客户指令、客户授权形式等记录。对于投资性交易,需要保存客户姓名或名称、地址、交易的买卖形式、投资的价格和数额、客户指令或授权形式、客户付款的原始来源信息、金融机构向客户付款的形式和目的地、投资利益的处理方式及书面凭证以及收款人姓名或名称、地址等的记录。

金融机构保存的交易记录要由专人负责分类整理保管,建议法律将交易记录保存时间规定为自有关交易或一系列交易完成之日起5年。超过法定保存时间的交易记录,金融机构在符合“银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有权自行决定销毁方式和时间。

(三)强化对洗钱行为的金融监管

1.加强对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首先,要防止国际犯罪分子利用我国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杜绝国内不法分子将非法收益通过金融系统转移境外。要进一步加强对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跨国资金流动管理,一是抓紧研究制定与利用外资方式相配套的外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对资金跨境流动的实时的监测体系,借鉴国外做法,要求投资者说明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二是逐项研究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大力规范和整顿服务贸易外汇收支活动;进一步强化对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付汇的全面监管,建立大额资金转移监测制度,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贸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管。三是要继续加强对对外投资的审查,同时尽快实现海关、外汇管理局、外汇指定银行、公安部门等部门的电脑联网,进一步完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其次,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主管机关,要针对国际洗钱犯罪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定新的反洗钱指导原则。再次,要加强对跨境使用现金的管理。对不是通过金融机构向国外交付或接受来自于国外的货币或有价证券,其数量超过法律法规规定上限的,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报告。该报告应当陈述交付的实质、总量、交付人名称及交付方、收受方地址等。同时,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海关和公安边防部门要加强协调,杜绝携带或运输货币进出边境进行洗钱。第四,要加强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监管,加强与离岸金融中心发生的金融业务的监管,防止洗钱者利用双重开票或伪造国际商业票据进行洗钱。

2.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健全对金融机构建立的审批和金融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制度,对于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要坚决取缔和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各金融机构之间为拉业务、拉客户而采取的各种违法违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依法做出处理。不能允许不正当金融竞争行为的存在,鼓励规范经营和有序、正当竞争,使洗钱者无机可乘。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人,限定只有银行才能发行电子货币,以减少监管和控制的负担,为洗钱犯罪增加障碍。同时继续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外汇非法交易,维护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

3.规定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关与司法机关协调配合的程序和制度。如上所述,金融机构有法定义务向人民银行及时报告反洗钱信息,同时金融机构对于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反洗钱刑事司法侦查,也有义务提供一切法律要求的必要的信息资料和其他协助,这并不违反“银行保密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机关也有义务配合司法机关的侦查工作,因为两者都负有反洗钱的职责,只不过是职能的性质有异:人民银行反洗钱的重点在预防和发现,司法机关反洗钱的重点在查处和惩罚。中国人民银行对自己在监管过程中主动掌握的或金融机构报告的可疑交易情况要及时进行初步调查,经初查确认可能与洗钱有关联的,应当及时转交司法机关。

4.强化金融监管机构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执法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的重点之一,是和其他有关部门配合,采取措施保证犯罪集团不能设立其自己的金融机构或者不能控制别的金融机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充分审查申请设立机构的申请,保证他们适于经营金融业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董事和主要股东是否适合于经营金融业务进行连续的身份审查和业务测试,来达到上述目的。

选调一批既懂金融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中央银行及其各级分支行的金融监管职能部门。同时,要以现有监管人员为主体,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金融监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杜绝给洗钱者留下利用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的漏洞进行犯罪活动的可能性。

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料,适时获得各种可疑信息,为我所用。为此,要建立与商业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相连的电子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大额金融交易的真实性问题。

(四)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反洗钱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1.在我国反洗钱法律规范方面与国际接轨。制定我国的反洗钱法律时注意借鉴和参考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反洗钱立法经验和建议。如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禁止洗钱法律范本》、巴塞尔委员会的《反洗钱声明》和国际金融行动小组的《反洗钱建议》等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结合中国实际予以吸收或修订。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反洗钱法律规范,适时修改我国对洗钱行为的界定,做到洗钱定义应具有国际兼容性,从而保证我国认为是洗钱的行为在其他国家也会被认为是洗钱,同时其他国家认定为洗钱的行为在我国也是洗钱行为,为国际反洗钱合作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

2.加入反洗钱的国际组织。目前,我国还未加入国际金融行动小组,为了有效地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协调打击国内外跨国洗钱犯罪,维护国家利益,建议在适当时机尽快加入国际金融行动小组,把反洗钱提上重要的议事议程。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3

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并购浪潮,笔者认为,世纪之交的这场并购浪潮不仅是银行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种战术安排,更是为了在下世纪抢占国际金融市场而作出的一种战略安排。

首先,这场并购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赖度明显升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得开放,其中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本,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一方面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他们更有必要和可能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和重组。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银行的并购不仅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盈利水平,更是为了重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银行通过并购原有的竞争对手,强强联合,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业务和服务的扩张,取得产业垄断地位和领导地位。

其次,这场并购与以往不同,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在这次并购高潮中,强强联合,超大规模巨型银行间的并购现象普遍,交易额十分巨大,经济影响和发展势头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以美国为例,美国1998年4月一周内发生的三起巨型并购行动,影响空前。第二,这场并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行业内(指金融业内部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并购和行业间并购同时发展。而且,许多国家为了加速调整步伐,对原有法律作出修正,当有些并购活动与法律相抵触时,会迫使当局作出某些让步。第三,这场并购浪潮充分体现了银行业全球化、国际化、无国界化发展的趋势。

最后,通过对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分析,可以把这次并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进攻型战略并购,二是防御型战略并购。进攻型战略并购主要是指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国际大银行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并购组建世界性超大银行,以达到其发动全球领域的“抢滩”行动,维护其世界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或竞争优势的目的。这类银行主要以美国和欧洲银行为主。防御型战略并购则是指那些经营业绩较差,不良债权较多,潜在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大型银行,通过并购来化解不良债权,调整内部结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生存和发展目的的一种战略性行为。这主要以日韩银行业并购为主。

二、战略性并购对中国金融业的新挑战

首先,把中国的金融业放到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是比较脆弱的,金融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因此在全球性竞争的环境下,我们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战略防御的地位。当前的任务还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银行“内功”,然后才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我们应进一步深化银行改革,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由技术性经营方式代替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国有银行应进行机构重组,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裁减职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缩小与国际大银行的技术差距和经营水平差距。

2、银行应对不良债权采取新措施,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呆帐准备计提的方法来冲销存量坏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通过提高经营水平优化资产运用,提高资产收益率减少增量坏帐,这应是化解银行不良债权的根本性措施。

3、扩大业务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

4、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21世纪银行业的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银行经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我们应抓紧时间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银行管理人员,积极从高校选拔优秀的金融人才,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二,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型股份制银行建设,逐步提高其市场份额。中小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互相并购重组或收购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方式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普遍具有机制灵活、经营行为规范、效益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不利因素,还很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竞争,更不用说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并购重组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才可以迅速扩张规模,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竞争力。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4

一、欧元实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欧元的实施在使欧洲金融市场扩张与发展,对全球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和新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为了效益和竞争,德国的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洲市场,能够全面提供银行、保险、证券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强欧盟成员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欧洲又是我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这对我国稚幼的金融业的冲击将在三层次展开:在欧盟内的经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在东南亚、北美、东欧或中东,欧盟金融机构都将增强业务开拓的力度;在我国国内,必然进一步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将作为一个集合体,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二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现有欧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外汇业务面临着调整,银行的货币兑换收益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不能再简单地依赖货币兑换来赚取可观的中间收入。三是使我国银行业额外增加一笔技术、设施更换费用,原有的欧币业务要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对应业务。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支付因电脑程序、收付清算、会计系统的修改,统计、税务等方面的变更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等。

二、我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1目前针对全能型银行制度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根据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经营限制。当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严格实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并且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行业实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预警、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最终解除分业经营限制之前的过渡期间,可以采取混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成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保集团为主体的集团控股公司,各集团控股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展业务经营,并对其下属的各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2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银行竞争中技术因素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银行技术水平同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加大银行业的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显得非常迫切。

3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竞争。

1999年,我国共有7家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行列,比1998年增加了一家;有2家银行进入前20名,总的排名也好于去年。其中,工商银行从第22位升至第6位,中国银行从27位升至第8位。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但从人均资本额看,我国银行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居前4名银行的人均资本额从215690美元到331870美元,而我国银行中人均资本额最高的中国银行仅为72780美元。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堪忧,在资本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营绩效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较低水平。如工商银行的员工数是全世界银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润率仅有740美元,农行是180美元,而英国汇丰银行为49820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为50130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率下降,银行的经营更加困难,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银行在资本规模、人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更为突出。

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8月我国政府通过增发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方式给国有独资银行增补资本金,使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快增长。如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568%,中国银行达到492%。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以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很低的基点上的,我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应通过让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以增加附属资本金,扩充资本实力,提高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还应以国际并购的方式扩展海外金融市场,扩大服务领域,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超级国际银行。国内各银行要结合各自在欧洲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战略,突出自身特点,加强与欧洲各金融机构的内部分工与协作。

4妥善处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的解决思路是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AMC),AMC以发行财政部担保债券、金融债券或中央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债权转股权、证券化、出售、置换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对已确定为无法收回的呆帐贷款,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呆帐准备金冲销。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开始了我国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探索。

(二)调整我国在欧洲设立金融机构的格局。

根据欧盟的规划,1999年之后,欧盟各国中央银行的职权将移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职能将由欧洲中央银行来行使,而金融监管职能仍由各国来行使。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若想涉足欧洲或在欧洲谋求发展,就必须研究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用哪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内部决策时如何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如何与公众及市场在政策方面沟通,各国市场准入条件的宽严等,这些都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益直接相关。另外,欧洲中央银行总行设在法兰克福,这就意味着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进一步上升,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公开市场操作会以法兰克福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双重中心,后起之秀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贴现所、票据交易中心的席位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必争之地。为此,我国金融业应调整自己的欧洲区位战略,改变过去仅以伦敦为中心的格局,加强在法兰克福的力量和投入,并考虑在欧元区之外的国家(如瑞士)设立机构。

(三)努力开拓新的金融业务。

欧元推出以前欧洲国家的各种货币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外汇交易,欧元推出后,欧元区内货币兑换方面的业务全部消失,估计这部分业务占全球外汇交易的10%左右。兑换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欧币的统一则使这项收益不复存在。不过,欧元出现后,欧元与美元、日元的交易量会大大增加,据国外银行推算,未来欧元交易会占全球日外汇成交额的55%。凡此种种业务变化都应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在其经营策略上作必要的调整。随着欧元的推行,欧元区内的资本市场将会有较大变化,银行及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有关的商人银行业务将增多,这样,我国银行应合理安排欧洲各分支行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并努力寻求更多的商人银行业务机会。欧元债券、欧元股票、欧元大额存单等新金融工具的相继出现,也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在国际结算方面,欧盟8个核心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将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7%,考虑到德国出口贸易规模和马克作为贸易计价的情况,今后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可望达到25%左右。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必须适应结算货币的转变,开拓欧元结算业务。

(四)加强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金融教育完成了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才开始市场化、国际化的起步,处于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粗放经营和封闭运行状态,因此整个金融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强,人才的培养被定位于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内向型和粗放型的特征,这是中国金融业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进程的重大契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已经感受到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金融业要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在这种背景下,首要的问题不再是国外金融结构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更不是中国政府如何为本国金融业提供保护,而是中国金融业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国际竞争规则。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中国金融业平稳健康地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关系国家经济兴衰成败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创新人才的竞争,这类金融创新人才不能简单靠国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人才的大量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体系有着深厚的人才基础。新的时代在呼唤一大批金融创新人才的成长。

所谓金融创新人才,是指在金融业中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组织、经营、管理和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金融改革、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主要特点:一是优异超群性。通常情况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德才素质在整体上优于其他人员,这就决定了金融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超越常人的潜力,而且还要具备将这种发展潜力转化为巨大动能的能力;二是开创创新性。金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在开展工作中,能以创新、多样的手段实现金融目的,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克服现有条件的局限和制约。金融创新人才多数是高学历的,但并非金融类高学历的都是金融创新人才。我们指的是有真才实学,掌握着先进专业技术的人才。

一、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开发与管理金融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的机制,使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有利于优秀金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教育管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围绕这个基本目标,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1、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

即从“粗放型”管理变为“集约型”管理。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一个弱势是一般人员多,优秀人才少,层次环节多,工作效率低。虽然最近几年一些金融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员精简,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其中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还存在一向不合理和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楚等“粗放型”问题,是影响开发与管理金融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科学规划内部机构的设置,精简设计岗位和确定职责与担负职责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的要求,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要准确规划。比如在金融机构中,人员的数量既要能满足金融业务管理或经营的需要,又要最大限度的精简人员;人力结构既能实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能,又能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对金融创新人才的“集约化”管理。

2、人才开发机制的创新

所谓金融创新人才的开发模式就是对金融业内外金融创新人才的选拔吸收和选拔使用。首先,选人、用人条件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四化”方针,这不仅是贯彻党的金融方针政策的保证。其次,选人、用人方式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民主参与程度,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的做法。再次,增加选人、用人的灵活性。金融创新人才管理是一种动态行为,特别是加入WTO之后金融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将会加大,定期选拔吸收业外金融创新人才难以应对人员流出对金融业的影响,因此,金融创新人才资源的外部开发要有随时吸收或补充金融创新人才资源的灵活性。

3、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

激励人才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使他们发挥最大作用。一个赏罚分明的集体,可以使金融创新人才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金融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首先,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值得留下来。其次,要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要予以充分肯定,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加强平时监督,发现偏差及时指出,给他们以纠正的机会。再次,奖惩分明,科学激励。对工作努力、成就显著的人才,可采取提前晋升工资、发放奖金等物质奖励,或二者兼用,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除了上述正面激励措施外,对工作怠惰、服务态度差、违法乱纪的员工采取负面激励措施,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处理,产生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警示效应。

4、人才培训机制的创新

培训教育对开发金融创新人才资源,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才素质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经济、科技、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监管理念、金融业务品种等不断推出,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机构的员工都有迫切参加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需求,但由于受培训模式的限制还不能向业内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培训教育模式也要有所创新,要应用内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培训;要有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精通金融实务,既精于操作又善于传授的专家队伍,深入基层进行面对面培训;请外国或外资金融机构专家讲授国际上金融业务问题等。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培训和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从制度上促进金融创新人才资源的培训教育。

二、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金融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经济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都在运筹金融创新人才的开发与配置,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面对知识经济、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同样应制定相应的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政策。

1、实施人才战略,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一是要注意提高金融创新人才的待遇,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才争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劳动报酬即分配制度问题。我国先行的分配制度基本上还是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大锅饭”工资制。金融创新人才生活待遇与工人基本持平,与国家公务员大体相当,大大落后于外资金融机构的职员。这种状况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能在劳动报酬分配制度上有重大突破,就很难留住人才,应逐步予以改变,特别是对于稀缺人才应采取特别措施。二是要为他们创造发展事业的机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事业上有发展空间。三是要搞好金融创新人才资源管理工作,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的人才管理,即把过去在人事管理中重视“事”,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注意对金融创新人才的激励与培养,创造一个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2、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培养选拔金融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尤其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培训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对于金融机构,比如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金融创新人才,对于金融业中竞争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意义。因此要全方位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增强人才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仅要有人才危机意识,更要有人才竞争意识,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被外资金融机构“挖人”的同时,也应有到国外通过“猎头”、“引智”的观念和做法。

科学完善的机制是培训选拔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掌握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国外的有效管理经验,加强金融创新人才的选拔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3、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力机制

“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用,广纳群贤。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把职工的利益同金融机构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关心职工的要求,激发金融创新人才的内在工作热情、内在潜能和创造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他们从生存、金钱等角度去择业改为从个人爱好和个人发展角度去考虑。另外,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即“妻子、票子、房子、儿子、车子、位子”六要素。“妻子”即关心金融创新人才的婚姻,积极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票子”即建立合理的劳动报酬分配机制,使劳动者的劳动与其贡献相吻合,劳有所值;“房子”即关心这些人才的住房,千方百计解决住房难题;“儿子”即关心金融创新人才的家庭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些人才子女的就学、入托问题,解除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车子”即通过购置交通车、报销车船票等措施解决远距离职工的上下班难和两地分居职工的探亲问题。“位子”即建立健全人员能上能下的合理用人机制,科学设置岗位,提倡勇于让贤、礼贤下士的精神,关心金融创新人才的成长,积极为金融创新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公务员之家

4、科学借鉴国外的金融创新人才管理经验

许多人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应该走日韩的路还是美国的路。事实上,金融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开发模式是不能照抄照搬的,我们的金融创新人才的管理应当在总结别国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的金融机构和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创一条新的道路,只有这样一条路才能在中国走下去。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创新人才成了金融机构制胜的法宝,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更是应该管好人,用好人,并且尽可能地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在本金融机构。有了很多很多的一流的金融创新人才,并且用好他们,我国的金融机构才有希望走向世界。当我们有很多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并且走在世界的前列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之时。

【参考文献】

[1]高春梅: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J],经济问题,2005(4).

[2]崔绍齐: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知识经济挑战[J],经济师,2005(3).

[3]于晋萍:论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5(6).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6

关键词:新时代;华侨华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1]。”而作为改革开放中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华侨华人,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华侨华人的分布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已经逐渐扩散到全球各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看到华侨华人活跃的身影。1980年以前,北美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为4%,而到了2007年,占比增长至近12%;同样,1980年代以前,欧洲华侨华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不足1%,在2007年,这个占比增至近5%。[2]张清正(2013)提出[3]经济发展的内在变化因素和核心是金融。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金融业聚集引发关注。耿青涛(2018)对此解释为[4]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组织形式。它将带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新时代,随着科技而生的互联网金融日渐走进大众视野,田根源(2019)[5]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与金融业相结合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两者的融合也增强了新兴产业在金融业的应用。当今世界各方联系持续深入,华侨华人成为了中国对接国际社会的一大桥梁,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性极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华侨华人对世界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新时代华侨华人和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1.华侨华人与金融业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金融业的发展也跟随时代不断变化,在技术上加大了大数据方面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在现实生活中也被称作“电子金融”或“数字金融”。其指的是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将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上实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产品、网络金融市场、网络金融监管等。[6]近几十年,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实现了线下和线上的深度融合,极大提高了货币交换的速率。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企业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华侨华人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模式的推出,使他们在金融行业的投资更为方便,高新技术的使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赋予了金融业发展新的活力。2.华侨华人与金融业结构发展。为顺应时代潮流,促进金融业发展,中国的金融业也在不断进行结构改革。我国形成了多元银行与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按照主体不同,又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7]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和数字金融。把银行业作为发展的主力军,推进银行业发展,巩固了中国金融业的结构。华侨华人在所住国除了有一定经济实力外,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加上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高层次人才团体,其资金的注入对中国金融业结构的优化有极大的作用,对二者来说这都是一个互助的过程。3.华侨华人与金融业市场发展。中国处于金融学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产业实现超比增长,进而转化为主导产业。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备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适合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的经济体[8]。在当今贸易顺差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中国对外引进资金的力度越来越大。华侨华人在海外定居积累下的不仅仅是财力,还有对市场潜力、投资、未来经济发展等敏锐的观察力。现今中国市场体系结构较为完善,市场开放程度也较高,在各种制度法律的维护下,华侨华人也更愿意投入中国市场。4.华侨华人与金融业文化发展。很多伴随着地域、历史、风俗等衍生的产品会带上各自不同文化的记号。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生活必须品如食品、药品等常常含有文化元素。赋予商品鲜明的异国地域文化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好奇,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承载了传播文化的意义。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了解并接受了当地文化,在海外的发展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华侨华人的加入,既能丰富商业文化,又能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中国本土企业吸取经验,对企业打造自身品牌文化也有极大的帮助,让中国企业走进世界市场有了经验可循。

二、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金融业的互动关系

1.华侨华人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二战过后,世界经济都在复苏,跨国移民也在逐步增多,华侨华人的数量也在逐步上升。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往活动范围局限在“唐人街”、没有过多与当地行业进行交流的华侨华人,开始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在新的地区探索新的经济领域。华侨华人成为中国与其住在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桥梁。华侨华人凭借自身开阔胸怀、远大见识与住在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仅推动了他国经济发展,也逐渐积累了自身财力。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华商的总资产规模约50000亿美元,过去中国利用的外资中有60℅是华商贡献的,在中国开设的外资企业中有70%是侨港澳企业。2020年,在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民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商务部印发的相关通知提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落下,要稳定好外贸行业,稳固好外资,促进消费工作,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9]。其中正大集团、华彬集团等华人跨国公司均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愿为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贡献力量。广大华侨华人的积极态度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中国金融业为华侨华人提供了新的机遇。2001以来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加速期,在这期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有了明显的加快、金融业在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也逐渐趋于完善。中国积极履行加入世贸后在议定书中签订的承诺,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信用,为华侨华人回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受到影响。这场危机也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股市急剧下跌。我国政府做出科学判断,果断推出应对措施,颁布相应的控制政策,期间为刺激经济投入的4万亿元对金融业市场的稳定有很大帮助。中国对金融业的重视和积极手段,让许多在海外金融市场受挫的华侨华人看到了希望,给予了他们重新再来的机会。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04年至2010年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数不断增加,股票市价总值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3月中国通过了《外商投资法》,为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所有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提供法治保障,中国金融业开始不断向着制度型开放靠近[10]。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新阶段金融开放政策,大幅度放开了许多方面的限制。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政策的放宽为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主的环境,有利于外商的经营与管理。这些政策和制度的颁布,显示出中国对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带给包括华商在内的外商一个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

三、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监管防控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金融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现有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近些年来,在金融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存在着违约债规模增长的隐患。这些都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手段过于单一,监管机构之间也缺乏协调[11]。正如中央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所表示的,目前的金融行业仍然存在着标准的缺失、部分标准没有与现在的金融发展现状相适应等问题,金融业在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上标准的薄弱,同满足金融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的距离。2.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华侨华人流动。中国在国民的户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不承认双重国籍,《国籍法》明确提出,在外国定居的中国公民一旦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将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根据数据显示,从2004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方法》实施至2019年7月23日,中国仅发出7356张绿卡。目前,虽然已经有相关的新政策出台,放宽了外籍华人签证和永久居住申请。但是司法部在2020年印发的《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草稿》仍存在非常大的争议,正式的法规还没有出台。3.金融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我国目前金融行业人才培养观念相对滞后,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难以满足现代金融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金融市场中,金融人才的缺乏,市场配置机制的不完善,在城市与乡镇间的差异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乡镇的金融人才队伍分散,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近几年,金融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虽然报考人数众多,但是录取率普遍偏低。4.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挑战。自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不断出现摩擦,虽然中国正一直以积极的政策应对,但其对中国经济的压力依然是存在的。目前中美双方所坚持的不同立场使得摩擦依然存在,中国在未来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将继续存在。加上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金融行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国际形势的多变与不确定给中国金融行业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华商来华投资。

四、新时代华侨华人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实施建议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7

早上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国际金融协会市场最佳做法最终报告国际研讨会。由375家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组成的国际金融协会是较早致力于帮助金融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实施市场最佳做法的国际组织。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国际金融协会各位专家及各位业内精英齐聚一堂,就中国金融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健康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在当前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际,这次富有积极意义的研讨会,无疑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中国金融业作为国际金融业的一部份,在世界金融危机加剧蔓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是对全球金融业最大的贡献。中国金融业经过30年的改革,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至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可控的。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在风险管理方面进步很大,成效也很显著。比如,一些银行在管理内容上强调全面化,由传统上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推广到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流程上强调垂直化,开始以构建流程银行为目标加强条线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强调集中化,通过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业务流程,使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在管理手段上强调综合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金融国际金融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一、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显著特点是形成“一行三会”格局,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的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运行的时期,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转折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发展模式再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度调整和寻找解决方法,积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危机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机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金融进入了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9年无疑是中国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金融逐步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国际金融市场逐渐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完善时期。“十二五”时期,只有继续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改善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改进金融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国际金融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当主要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积聚了新的积极因素之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熟运行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社会成熟发展的特征、成功的运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等不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从中国参与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及制定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参与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这是中国金融转型路径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四、结论

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解决。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积累,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渐进”而闻名,金融转型更为渐进。但是这种过甚的渐进,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效率,客观上要求提升金融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谭迎庆,聂建康.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0)

2.国家统计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R].国家统计局,2008

3.许莎雯.“进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展望[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2009[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利弊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另外,外资金融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以及优良的服务手段和高效的经营方式都有利于国内银行借鉴,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坚定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

(二)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开拓国际市场

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款,国内银行也可以到国外去开拓市场。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三)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强化我国金融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其次,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五)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健全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规模及资本流动性成正比例发展,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健全金融业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一过程将改善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状况,提高服务质量、效益,提高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具有较高边际效益领域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供选择。

(六)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工的人均年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大于弊。与发达成熟的市场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3.11—10.

中国金融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利弊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另外,外资金融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以及优良的服务手段和高效的经营方式都有利于国内银行借鉴,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坚定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

(二)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开拓国际市场

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款,国内银行也可以到国外去开拓市场。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三)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强化我国金融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其次,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五)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健全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规模及资本流动性成正比例发展,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健全金融业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一过程将改善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状况,提高服务质量、效益,提高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具有较高边际效益领域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供选择。

(六)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工的人均年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大于弊。与发达成熟的市场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