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7:13:44

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范文篇1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区(县)、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37号),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市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组织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办公室主任由葛广峰兼任,每个成员单位安排1名相关处室负责人任联络员。

三、工作对象和范围

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对象和范围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建筑施工、民爆器材、冶金、建材等工矿企业;道路交通运输企业;水利、贸易等单位;农机、旅游等行业;人员密集场所;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各区(县)、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和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的情况。

四、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各区(县)政府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检查的内容和重点。

1.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从落实责任、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考核、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照市人民政府要求开展了安全生产自查自改工作,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是否进行了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隐患是否制订了整改方案,落实了整改资金和期限,明确了责任人,制订并落实了监控及应急预案。

3.已发生事故的处理情况。检查辖区内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是否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了调查处理。

4.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工作的情况。检查各区(县)、行业主管部门是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订了分管重点行业和领域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以下简称打非)的制度措施,是否明确了排查责任,建立和完善了打非联合执法机制,并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工作。

5.安全生产治本之策的落实情况。按照国务院116次常务会确定的12项治本之策,检查各区(县)、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否认真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及我市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经济、科技和行政等政策措施,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相关政策措施。

6.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的情况。检查各区(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情况。

(二)各类企业和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共同内容和重点。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机构、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情况;隐患排查整改、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情况。

3.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缴纳、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等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履行“三同时”制度情况。

4.安全培训情况。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保证经费情况;企业全员培训教育及考核情况;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5.应急管理情况。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

6.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情况。事故报告制度建立情况;对已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教训,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落实整改情况。

(三)各类企业和单位根据本行业特点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的内容和重点。

1.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内容:国有煤矿主要排查治理瓦斯防治、矿井通风、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机电管理、水害防治、建设项目等情况;小煤矿主要排查治理“六证”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以包代管、层层转包、依法依规开采、“一通三防”管理、机电、水害防治、火工品管理是否到位、整顿关闭是否落实等情况。

2.道路交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内容:结合《关于印发**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方案的通知》(乌政办〔20**〕125号)提出的措施和要求,检查对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治理情况,对公安部门排查出的道路交通隐患路段治理整改情况;道路运输企业重点检查取得有关经营、运输合法证明、资质情况,是否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基础台账,加强对“挂靠”经营的个体运输户、私营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情况,防止驾驶员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采取的措施及落实情况,“三关一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关和客运站的安全监督)落实情况,加强对长途客运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及驾驶员安全监管情况;公路养护施工单位重点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施工许可的相关手续、制定相关施工保通方案的情况,在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标志和安全设施情况,在养护维修作业现场做好交通疏导和施工安全监管等情况。

3.建筑施工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内容:企业依法取得施工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的情况;工程的总承包企业、分包企业及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落实安全防护与管理情况,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防护、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情况;施工现场起重、吊装设备的安全检测情况;脚手架的搭设、使用、管理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情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石方工程等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制订落实情况。

4.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对危险建筑物排查治理内容: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符合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情况;疏散走道、楼梯和安全出口的设置、数量和形式以及保持畅通情况;公共区域及逃生通道符合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要求情况;防火、防烟分区设置情况;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栓等设施的配备、运行情况;“三合一”、“多合一”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情况;使用、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场所设置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情况及消防设施配备运行情况。对危险建筑物特别是对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危房进行认真的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内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重点检查取得安全生产许可时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企业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仪表联锁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制订和执行情况,生产装置正常开停车和紧急停车安全规程执行情况,防火、防爆、防中毒、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执行情况,企业是否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防范措施落实情况,新建项目的立项审批、安全设施审核情况,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情况;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超许可经营范围现象,销售剧毒化学品的企业是否查验,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距离、消防设施、应急预案和应急器材是否符合要求,储罐区定期检查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有效,检查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是否取得运输资质,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是否取得上岗资格证,运输车辆和配载容器是否取得检测检验证明,运输车辆是否配备应急处置器材和防护用品、安装的安全监控车载终端是否符合要求,承运剧毒化学品是否载明品名、种类、施救方法等内容;危险化学品充装单位重点检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制订和执行情况,可燃气充装管道静电接地情况,充装设备和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有效,有毒有害危险品充装站是否配备有毒介质洗消装置。

6.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内容:矿山生产企业主要排查治理爆破作业是否符合《爆破安全规程》要求,露天矿山重点排查是否从上至下,分台阶开采;地下矿山重点排查治理生产水平和采区安全出口、采矿作业掘进、运输提升、通风、顶板管理、供电等环节安全隐患,检查机械通风系统管理、采空区管理、顶板管理、防范水害等情况,是否存在超层越界、乱采滥挖等违法违规行为;尾矿库重点排查治理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情况,已投入生产运营的尾矿库是否经正规设计,是否存在危害尾矿库安全的违规设计、超量储存,专职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情况,检查防洪渡汛应急预案、物资准备落实情况,是否存在从事爆破或采矿等危害尾矿库安全的情况。

7.城市燃气和石油天然气管道隐患排查治理内容:城市燃气储存、输配、经营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定期对燃气管道及设施进行检查、检测情况;对投入营运时间较长的城市燃气管道进行现状安全评价及采取针对性措施情况;在燃气管道、设施附近进行施工时,采取的现场监护情况;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各类突发事故抢修方案的修订情况和预案的演练情况;对压占、包埋城市燃气和石油天然气管线、设施的整治情况;取缔非法供气活动情况。

8.其它行业领域排查治理内容:农机、有色、冶金、电力、学校、民爆器材生产、烟花爆竹批发零售企业等其它重点行业领域要以自治区有关部门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实际,认真研究确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内容、重点,落实隐患整改,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在实处。

五、工作步骤

我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分六个阶段进行:

(一)安排部署阶段。

按照自治区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的通知》精神,各区(县)于6月5日前,研究制订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并督促企业落实。安监、经委、建委、国资委、公安、交通、煤炭、商务、国土、市政市容、农牧、水利、教育、文化、旅游、质监等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要依据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制订的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意见,于6月10日前制订分管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实施方案。上述方案均于6月10日前报市安委会办公室。

(二)企业自查自改阶段。

7月20日前,全市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6月份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刻吸取本企业或其他同类企业以往发生的事故教训,结合实际制订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工作,重点对关键环节、重点装置和重要场所进行检查,全面排查、治理、整改隐患,对一时难以治理的隐患要列入计划,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要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企业要及时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的部署安排、排查治理隐患的内容、数量、责任人倒查等情况上报所在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此期间,各级安监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企业的自查自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检查督促阶段。

各区(县)政府要组成政府分管领导、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督查组,对本行政区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属各部门要组成由分管领导、相关业务处室参加的督查组,对本部门、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区(县)、部门在7月31日前将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报市安委会办公室。

(四)市人民政府督导检查阶段。

8月10日前,市安委会将组成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对各区(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五)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督查阶段。

8月上中旬,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督查组,对我市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行专项督查。

(六)巩固治理阶段。

为切实巩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成果,确保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得到有效整改、治理,市人民政府将在10至11月组织“回头看”再检查,结合年底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检查各区(县)、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治理是否到位,隐患排查监管机制是否建立健全。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要专门成立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担任组长,切实落实政府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认真做好安排部署。要结合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实际,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并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各区(县)、部门要将本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到全市范围内重点行业领域的每个生产企业和相关单位,确保不留死角。市安委会办公室将适时组织督查,并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区(县)、部门20**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督导检查。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各区(县)、负有安全监管责任的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重点加强对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检查。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能力。要把这次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与其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三)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要坚持全市统一领导,各区(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各级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监督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及时沟通情况,搞好配合,提高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实效。

(四)加强舆论宣传,搞好群防群治。

各区(县)、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要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职工、群众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加大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对排查治理隐患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曝光。各区(县)、部门对举报的事故隐患要认真核查,督促落实治理。

重点领域范文篇2

正像2005年一号文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今后,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试图对这些可能成为我国今后农村改革重点领域的几个方面作一讨论。

调整城市化政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农村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完成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变,使农业实现高度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并使直接的种植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一个较小的比例;同时,要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实现较高的农业劳动效率。如果这两个转变不能完成,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任务就不能说完成。实现这两个转变,在大的方向上也可以叫做“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正确的方向,但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却并不容易。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多年以来,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离不开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在这三大目标中,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但是,即使将2004年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增加10倍,每个农户平均也只能得到五六百元。所以说,在目前条件下,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人数减少,农业规模增大,不仅可以使农户获得国家补贴的数量增加,还可以提高农户承接国家其他支援农业项目的能力。如果城市化不到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城市,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也不会有保障,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和谐社会也难以建立起来。

笔者认为,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架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土地政策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控制政策。土地政策没有突破,农民进城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土地承包权必须永久化、市场化,使农民放弃土地后能得到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补偿。但是,也要有土地经营规模控制政策,防止过快地出现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政府对土地的交易要有控制和调节。

第二,城市居住和住房标准政策。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后,要有居住地登记政策。登记的条件是拥有或租有符合标准的住房。这是合法居住的惟一条件,也是取得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保障账户的前提条件。不用担心几户人家租用一套房屋而“骗取”城市居民身份,因为一个标准居住单元只获得一户居住登记权利。

第三,城市工作场所居住政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长距离的农民兼业将难以消除,而兼业农民不见得都有能力购买或租用标准住房单元。因此,要制定“工作场所居住”法规,他们不能获得居民资格,但他们的“社会保障账户”可以由所在城市代管。他们在农村可以保留土地。

第四,社会保障账户管理政策。要为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中国很大,账户管理不宜全国统一,应该实行以城市或省为单位的管理,并允许各地有差异。农民兼业地方变化以后,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但原管理城市或省区可以扣除一定部分,以鼓励地方加强保障金的收缴和管理。可以学习广东省的经验,实行社会保障账户的社会统筹和个人交纳(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在账户转移时,原管理城市或省区仅仅在社会统筹部分扣留一定数量。账户项目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两个部分。工伤保险走商业保险的路子。

第五,劳资关系调节政策。按目前的制度或制度实施的水平,农民兼业者在城市根本不可能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必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调节,提高资本雇佣劳动的成本,增加兼业者的收入,甚至使一部分兼业者成为完全的城市工人。可通过如限制劳动时间,强化加班报酬管理,强制企业资方交纳工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定比例,强制改善工作场所居住环境等办法达到上述要求。

第六,强化对城市居民兼业的管理。对这种兼业要限制,办法是通过税收来调节。用这个办法可以增加城市就业人数,给农民兼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七,国家行政分权和财政收支政策。目前的情形是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大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不论何种“密集”型的经济都在搞,使得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出现产业空洞,陷入某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形有复杂的原因,其中与大城市的产业门槛太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干部任免制度、行政分权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关,这些制度造成了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资金的抽取,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当地的就业吸收能力。

笔者相信,如果以上政策能制定和完善,并辅以其他必要的配套政策,对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劳动力稳步转移是有利的。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关键是城市劳资关系的调整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政策的犹疑不定,说到底是担忧城市对农村人口输入的承接能力。其实,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已经大量承接了农村人口,只不过他们处于边缘化的生活状态,没有融入城市生活的主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资金,但资金可以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获得。只是这个分配结构的调整不是体现在2004年农村政策中的小调整,而应是更大的调整。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劳资关系的调整,迫使资本一方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造成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产生工资上涨的压力,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二是实行土地交易(包括国家征用)的市场化,提高农民放弃土地的收入,实现“以农村土地换取城市生活保障”,使相当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买得起城市较低标准的住房。实行这两方面的政策意味着国民收入结构的深刻调整,可能带来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例如会增加中国产品的工资成本等。但这方面政策更积极的影响是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依据这个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农村政策的调整方向是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加速这个目标的实现。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在这个制度下,农民获得了很大的生产自主经营权。农民用“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这样的俗语来概括这个制度的特点。然而,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面临一个不易克服的难题——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极不稳定,承包地常常被村集体领导重新分配,农民俗称“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越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土地承包期限越是不确定。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中央政府做了许多努力。先是规定第一轮土地承包15年不变;第一轮承包到期后,政府又规定承包期再延长30年。针对一些乡村干部刻意歪曲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的含义的错误说法,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不仅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变,农民对自己所承包的具体的地块也不变。针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硬性政策,以约束一些乡村干部随意变更农民承包地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未能纠正农民土地承包权被随意侵犯的行为。

农民土地承包权难以稳定有复杂的原因。农户家庭人口变动使土地承包的人均数量发生变化,一些农民希望调整土地是重要原因。一些乡村干部通过变更土地承包捞取好处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现行法规的不配套、不完善也给土地承包权的变更留下了漏洞。虽然有相当多的农民拥护中央的政策,但因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总被理解为村干部的控制权力,这些农民很难在土地承包权受侵犯时与干部们抗衡。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原因,土地承包权15年或30年不变的国家政策始终没有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土地承包不稳定对农村发展乃至国民经济成长有极大危害。只要土地承包期限过短,承包地块被经常调整,农民就不会在土地上认真投入,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将受到影响。承包权不稳定还将导致土地的使用权价格被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市场难以发育,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更严重的是,现实土地承包制下使农民仍然有强烈的“占夺”公有土地的意识,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成为农民的宅基地,出现农民住房大量空置与农民继续申请宅基地同时并存的现象,使农村空置房屋难以成为农民交易的对象。对“公地”更强大的掠夺力量来自乡村干部乃至各类“官商”,以致近些年农村耕地流失速度触目惊心,失地农民达到数千万之多。目前的土地制度还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严重障碍,它使大量农民在放弃土地之后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价格,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鼓励农民守住土地不放,使他们成为身份在农村、打工在城市的长距离迁徙的“候鸟”。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化改革看作下一步推动农村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焦点,一点也不为过。

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下决心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地固定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的土地财产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慎重工作,做好各项配套改革。要根据现有农村人口状况,适当调整承包土地,让土地承包更加合理,然后再使土地承包权“永久化”。要对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交易给予约束,防止短期内出现“大土地所有制”,避免一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流离失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农民因天灾病祸出卖土地承包权。无论商业占地还是国家公益性征地,都要依市场价格与农民交易,使农民在丧失土地后有能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其他工作。只要方向对头,这些技术性改革并不难做到。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只要有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有公正的法制环境,农民不会因为有了明晰的土地财产权而大量地随意出卖土地。常常出现的情况反而是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而导致土地集约经营出现困难。我们相信,中国农民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这种承包权越是因为“永久化”而固定为土地财产权,农民就越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进一步改革乡村治理结构

实行分税制以后,县乡财政开始出现问题,乡级财政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在农业税废除的形势下,老账归还希望渺茫,新的赤字还要发生,财政难以为继。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中央政府按账面免税额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支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乡级干部的工资常常难以保障,影响到乡村政治稳定。

关于乡村财政危机发生的原因,一个更常见的说法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资源被向上抽取。这个说法大体上是对的,但找到这个原因仍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据笔者的调查和统计资料的反映,近一些年,很多农业县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会是净赤字。获得财政补贴的1000个左右的县财政,主要是农业县和中西部贫困县,上级财政自然对这些县不存在直接财政抽取的问题。但这些县内部却存在县级财政抽取乡村两级资金的问题。

问题的根子显然在县乡公共管理体制本身。这个体制的深刻矛盾在于: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和农民对公共品的低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值”巨大而效率低下的政府对公共品的供应。这种供需间的不平衡才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果说上级政府对县乡财政危机要负责任,那也不是上级政府抽取了资金,而是它维持着县乡的不合理的公共管理体制。

我们先来分析传统农业和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如果按经济学的规范要求,我们很难在数量上确定传统农村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很少会表现为货币化的需求,这会给分析带来困难。

第一,对于国家安全、宪法秩序、环境保护这样一些“效果或成本溢出”的公共品,农民愿意也只能用“搭便车”的办法来获得。这样一些公共品在任何社会都应该是富人免费“提供”给穷人,穷人对它们的需求本来弱于富人,或者像环境这样的公共品对他们来说是“免费的午餐”。

第二,农民所需要的公共品主要是收益或成本不溢出社区的地方公共品,例如,社区安全、村规民约、纠纷仲裁、乡村道路、区域内防洪灌溉排水以及土地整治等。对于这类公共品,传统农民在历史上就很少依靠政府。

第三,对于一些收益或使用可排他的所谓“俱乐部”物品,例如教育、医疗,传统农民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而通常农民会找到经济的付费方式。只有在现代社会,这些公共品的交易才被显著货币化,并往往被政府所垄断,农民不得不向政府或其机构支付货币。

第四,有一些公共品在传统社会并不是公共品,而主要是私人物品,例如某些风险的回避,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和养老风险等。到了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和灾害防范越来越具有了某种公共品的性质,农民不得不接受社会化的方式来获得。但在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农民不会从口袋里掏出很多钱来获得它们。

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指出,中国农民对货币化的公共品的需求只能用他们的货币收入来支付,而不能用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收入来支付。在农民总收入中,发生在农村的现金收入只占到其中的一半左右,大约2000元上下,相当于城镇居民水平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收入水平的群体,对公共品需求(不是需要)的货币支付能力实在不会很高。对农民来说,满足公共品需求的更好的选择是公共品交易的内部化,而不是高度货币化的社会性交易。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并不需要由政府来供应大量公共品;农民有限的收入中的一小部分会用来购买上述第三类公共品。

现在再来分析乡村社会对公共品的供给。因为统计数据的缺陷,我们也很难估计我国乡村社会的公共品的供给规模。但是,大体上我们可以用县以下政府(包括县政府,但不包括城市中的区政府)的实际支出总额作为乡村公共品的实际供应规模。支出总额应包括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还应包括违规的自收自支支出,其中后一部分相当难估计。根据一些相关数据的保守估算,这个数字在5000亿元左右。

5000亿元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相当于农民要拿在农村获得的大约15000亿元现金收入(不包括打工收入)的1/3。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公共品的总量全部要农民埋单,那么,意味着一个农民在农村每获得100元的现金收入就要拿出33元来支付公共品。这样一个比例大大超过城市居民的平均纳税水平,更不用说相当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根本不纳税。当然,农民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就有了高层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就有了数千亿元的乡村两级负债。

现在我们清楚一些了,县乡财政危机的要害是我们强加给农民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品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公共品供应效率十分低下。真正使农民受惠的主要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和部分财政支农支出(也被大量挪用)。大量乡村公共部门是为收费而存在,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公共品的享受。

有了上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比较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当然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个平衡点的具体数值,但指出这样一个根本原则是有把握的:在现阶段,乡村公共品的供应必须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的非货币化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在政治上便是乡村社会的高度自治。在上述四类公共品中,只有少量的公共品交易采用货币化的形式,而且其中的一部分还要免费供应。农民只对一些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品支付货币。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建立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第一,不仅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要把自治制度逐步推进到乡镇一级。没有自治,就无法形成非货币化的公共品交易的社区合作。在村级社区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乡镇一级社区将是农民进行公共品交易的基本平台,如果自治停留在村一级,其意义会大打折扣。如果一个社区需要综合的权威机构,那么,这个机构就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产生。我国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乡镇一级民主选举,产生了积极效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乡镇一级自治政府的行政经费要由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解决。

第二,大力推动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拓农村公共事务方面志愿者活动的空间。大量的公共事务在民间组织那里也可以处理。民间组织不需要农民纳税;其领导职位常常能吸引志愿者充任。民间组织活动越是广泛深入,政府活动的成本就越是减少。

第三,要压缩乃至取消现有的集体经济这个层次,代之以农民自愿组成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为此,要下决心改革土地制度,让土地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避免村、乡两级干部对土地的控制。这个办法将大大缩小乡村干部的事权范围,有利于精简公务人员的数量。同时,把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归还农民,还将减少乡村干部岗位的“含金量”,有利于志愿者参与公务活动。

第四,广泛实行委托服务制,大量减少县级政府在乡镇一级所设立的垂直控制、上下对应的机构,把县政府服务农业的公共活动通过委托的办法交给乡镇自治政府和民间组织办理。例如,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直接委托乡镇自治政府或某民间机构(例如某医院)办理计划生育事务,同时将经费划拨给承办机构。现在的所谓“七站八所”的上级单位大多可以用这个办法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必设立专门的机构。如果县级机构没有经费给农民服务,宁可撤销也不能在乡镇设立一个机构用收费办法养活自己。

第五,现在的一些乡镇机构如果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则完全推向市场。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一类的经费可以转变为“专用支付券”发给农民,由农民在市场上用这种“准货币”购买服务,促成有关组织的竞争。接受“专用支付券”的组织可以向发行者(政府机构)兑换货币。

重点领域范文篇3

为深刻吸取近期各地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训,全力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稳定,按照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提示函》精神,现就我镇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通过机关例会、全镇干部大会等再安排再部署,强调进入秋冬季节后,要抓好用电、用气等安全,针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比如道路交通安全各村(社区)道路交通劝导员要认真开展劝导工作,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

二、让驻村干部在下村期间向各村(社区)传达镇政府关于安全稳定的有关要求,通过广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各种安全。

三、通过全镇建立的企业联系群等方式,要求企业落实行业主体责任,一是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将相关制度上墙公示;二是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并建立台账;三是落实企业安全培训和会议制度;四是强化消防应急措施,检查消防安全装置是否配齐、能否正常使用;五是针对部分企业的特种设备要求做好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四、除常规的安全检查外,镇应急办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根据工作安排,不定期到相关企业开展抽查,并在检查中对企业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做好安全培训;三是企业负责人人、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在各项操作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重点领域范文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重点领域;英语人才;人才培养

从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到2021年12月9日,我国已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方包括全球145个国家以及32个国际组织[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商业通用语的英语在中方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互通及贸易往来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向合作国准确传递“一带一路”的政策方针,让中国企业“走出去”[2],还是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语言服务作为支持。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与推进,根据目前的新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策略,培养出一批适用于重点领域的高精尖英语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重点领域英语人才需求困境

当下,“一带一路”合作规模不断稳步扩大,很多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围绕企业战略和国家需要,向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按境内投资主体所属行业类别分析,制造业仍是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其企业数量占投资企业总数的31.7%,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3]。这些行业和企业都属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重点关注与发展的领域。“走出去”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要在日益扩大且竞争激烈的国际合作中占得先机,突破语言障碍是所有企业成功“走出去”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卡。目前,各个相关行业与企业都面临着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4]。

1.缺乏兼具语言技能与跨文化知识的专业英语人才

在跨国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间跨文化交流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最新模式。成功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中,而且还能在与他国企业的文化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5]。“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众多,分布在东亚、南亚、西亚、中亚、非洲以及中东欧等各个区域。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形态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差异。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我国企业要成功地“走出去”,在与沿线国家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时,需要一批兼具语言技能和多国文化知识的专业英语人才。他们不仅得具有过硬的语言功底,还应充分熟悉我国与合作国在相关政策法规、决策程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确保能有效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甚至是矛盾冲突,以保证各项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降低风险和损失。但这种跨文化的英语人才在我国企业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也成为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阻碍之一。

2.缺乏兼具语言技能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涵盖了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天然气等多个专业领域[6]。在各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有的专业术语都必须被精准传递和表达。任何极小的表述误差都可能导致理解错位,进而影响施工进度、精度,造成企业、国家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企业当前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兼具语言技能和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他们既要拥有深厚的外语基础,具备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还应熟悉企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精通专业术语的双语转换,为企业顺利实施项目提供语言保障。有数据显示,当前在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以能源、建筑、金融与工程机械这几个行业领域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最大[7]。在开展跨国合作的过程中,若没有配备专业翻译人员,则需要双方人员使用英文作为媒介语言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然而,此类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为理工科专业出身,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外语(英语为主)只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他们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却并不具备专业翻译能力,更是难以用英语准确翻译相关专业术语[7-8]。这就极易导致在与外方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因无法准确传递相关信息而使工作受到影响。因此,缺乏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另一个阻碍。

二、当前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10]。这一理念也充分反映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重点领域对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就目前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导致懂英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语言工作者易得,而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所急需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难觅。

1.英语专业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不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长久以来都以通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和技能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以此制定学科培养策略,设置相关课程。其中,通用型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技能型强调语言学、文学研究、翻译、教育等专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我国各行各业对于英语类人才的普遍需求。但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各个领域对于语言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多达53种,覆盖了9大语系,各国文化更是各具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双边合作时,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礼俗乃至民间禁忌是合作获得成功的一大关键,这就需要语言工作者对多种文化都有所了解。而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多以传统的语言学、英美文学、英汉互译等为重心,以来自英美国家的语料作为教学研究内容,且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书本理论,使用案例也相对陈旧。因此,学生只具备侧重于中国与英美之间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缺乏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区域文化的系统认知,无法达到当前“一带一路”企业对于英语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2.公共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实用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课时设置少、教学模式陈旧的情况。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只需要选修2-4学期的公共英语,学时一般为每周2-4节。课时的有限必然导致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受限。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无法兼顾在文化及交流层面的语言技能培养,更不用说向学生教授与其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技能性英语。这种应试型的英语教学根本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日后工作所用。另外,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学年都不会再开设英语类必修课程,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在毕业时英语实际水平严重下降。

3.高校语言教学重书本轻实践

当前高校语言教学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公共英语,仍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核心课程基本按照听、说、读、写、译等常规方向来设置,课堂授课也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都来自书本,应用这些知识也仅仅是参加各种语言类考试。而社会与企业要求的是多元化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在工作中运用该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当下高校语言教学方式与这一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于是出现学生在校期间能高分通过各种级别的语言考试,但进入工作岗位后却无法顺利完成工作的矛盾情况。即便有些高校在高年级时会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但往往实习周期太短,学生根本接触不到核心工作岗位,难以真正获得来自工作第一线的知识提升。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分析当前重点领域英语人才的需求困境及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不难看出: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复合”的新特征,传统单一的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将外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积极推进学科发展,完善更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英语人才的培养,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展开更为有效的英语人才培养。

1.课程优化,打造跨文化的英语翻译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具备扎实基本功和专业能力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还应根据我国对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各涉外领域与行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10]。结合当前“一带一路”重点领域企业的实际情况,部分企业需要具备过硬英语语言基本功且深谙中国与合作国的双边文化,有能力规避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冲撞及理解误区的专职翻译人才[11]。高校英语专业可对翻译方向课程进行相应调整优化。除传统课程外,可增设国别文化研究课程,向学生讲授除英美以外的亚洲、非洲及中东欧等地区和国家独特典型的文学及文化知识,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文化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继续加深对这些文化的认知;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来自沿线国家的学者、专家或留学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各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民间禁忌。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可以多方位加强翻译方向的学生对于多种文化的了解,从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做出贴近国外受众的文化习俗与思维习惯的正确翻译,以避免工作中因媒介语言传达不准确,或因文化误解而造成的文化折损,从而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

2.文理互通,造就复合型英语人才

作为给企业输送人才的高校,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各领域对英语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应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将文理结合作为新的发展方向,以培养兼具英语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所谓“复合”[12],并非仅仅只是把英语和其他专业简单叠加,而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发掘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两者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互融,从而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在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复合”概念,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更新。比如,可以采用“译+专”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译”指翻译能力,可在翻译专业最初两个学年开设如翻译理论、英汉互译技巧、跨文化交际策略等传统专业课程,加强翻译基本功的训练;“专”指专门领域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校内跨专业合作,在高年级学段为学生开设如商务、外贸、法律等专业模块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大量采用专业领域实际案例作为翻译练习素材,将“译”与“专”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可以让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相关领域翻译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信息,毕业后能立刻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为企业节约大量岗前培训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过程中,仍应该将语言学习与翻译技能的培养置于主导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主从复合”或“主次复合”的原则。在开设诸如经贸、商务、法律、企管等专业模块课程时,只需要进行导论式的讲解和学习。既可以采用英语教学,也可以用汉语授课,只针对术语进行翻译练习。始终要将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作为核心,主次不能颠倒。其次,在公共英语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复合”概念,大力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打破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为通过考试的固化思维,真正将语言学习与专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可将公共英语课程按理工科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大一学年可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辅助其通过相关英语等级考试,所有学院统一教材统一授课内容;大二学年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更具专业性的学术英语读写译上,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期刊与文献的能力,为学生在高年级即将进行的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预先做好准备。同时,为确保将语言教学与学生本专业内容有效呼应与衔接,可将公共英语授课老师进行分组,固定面向某一个理工科学院进行授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各自所对应的学科,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语料素材,让学生在大量研读本专业英文学术期刊与论文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从而实现学英语以促进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各高校还可以采用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等一系列公共英语后续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在大三、大四学年进行选修,真正全方位、系统化地巩固、提升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实用英语水平。

3.校企联合,精准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重点领域范文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努力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现就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目标的根本举措。2007年,我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沿海先进城市及我省兄弟市相比,与实现强市兴县富民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较多,行政审批方式和行政管理手段需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和规范;三是财政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四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特别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较低。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强市兴县富民的奋斗目标,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主要任务

围绕放活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四大领域,深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发展资本市场为着力点,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及市以下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有效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牵头部门:市政府研究室)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重点做好与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对市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牵头部门:市监察局、编办)

3、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在全市推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前置审查制度,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牵头部门:市法制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4、积极推进市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重心下移、权责利一致的原则,探索对县(市、区)“放权、让利、松绑”,赋予县级更多的审批和管理权限。(牵头部门:市法制办)

5、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以及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事业单位的模拟分类,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措施方案。(牵头部门:市编办)

6、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巩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成果,研究提出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牵头部门:市编办)。选择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镇,进行扩权强镇试点,推进小镇镇建设步伐(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对列入市区区属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改制计划的27户企业,采取以区为主、市区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对先期运作的13户破产企业要做好扫尾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宝硕集团和宝硕股份问题,推进田野、天翔、先锋机械厂破产工作,加强对涞钢、涞铜破产工作的协调指导。(牵头部门:市国资委)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外资以及其它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探索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制度,强化外派监事会监督职责。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选聘经营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牵头部门:市国资委)

3、大力实施“四资”整合运作。以发展投资公司为平台,运用“四资加金融”的市场运作方式,积极筹措改革资金,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等新型融资渠道和工具,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牵头部门:市国资委)

4、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企业负责人任期考核,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牵头部门:市国资委)。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我市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初步建立起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运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三)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1、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按照激励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从2008年起实施新一轮市对县激励性财政体制,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促进经济增长极形成的体制政策。(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2、改革和完善收支划分体制。根据全省收支划分体制的改革,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实施鼓励异地投资的财政体制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研究提出市级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方案逐步优化和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并选择条件基本具备、支出责任划分相对较容易的公共支出事项进行试点,力争有所突破。(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3、抓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县乡财政体制模式,加大改革力度,2008年改革试点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市)。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工作督导,确保新体制平稳运行。(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四)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中介体系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08年力争全市有2家以上企业上市。发展债券市场,引导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筹集发展资金,扩大发债规模。(牵头部门:市金融办、商务局、发改委)

2、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进度,限制低水平、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用地供应。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加强土地储备工作,扩大土地储备范围,增强土地市场调控能力,储备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实施单位,涉及拆迁的按照国家房屋拆迁规定执行。严格执行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牵头部门:市国土资源局)

3、积极发展人才资源市场。大力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人力资源流动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建立人力资源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推动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开发与转移就业并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使现有各类市场尽快实现联网贯通、信息共享。(牵头部门: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4、加快健全技术市场。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拓宽技术市场范围,强化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网上技术市场、洽谈对接、技术中介等功能。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市场主体,进入技术市场进行技术交易。(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5、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研究制定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指导意见,规范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和运作方式,增强市场中介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尽快将应由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通过移交、授权或者委托等方式明确给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有偿委托或购买市场中介组织服务机制,研究制定扶持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优惠税收、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五)继续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1、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继续抓好新政策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协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好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就业进程,坚持开放与转移就业并重,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和农村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推动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按照布局合理、服务高效、运作规范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工程,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长期“动态为零”。(牵头部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的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探索有效调节部分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的有效途径。(牵头部门: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3、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牵头部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4、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城镇低保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乡医疗援助办法,加强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对2488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实施住房保障。(牵头部门:市民政局、房管局)

5、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6、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卫生服务,完善配套政策,提高符合国家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推进新农合医疗制度全覆盖,参合标准提高到100元,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牵头部门:市卫生局)

在积极推进以上重点领域体制改革的同时,配套推进其他方面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市场。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等。

重点领域范文篇6

一是专题研究精心部署。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重点领域防腐治腐败工作的通知,研究制定了局系统化防治的具体工作项目。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局党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股室股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办公室,负责局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日常工作和督办落实。三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主体责任。及时印发了《经信局关于重点领域防腐治腐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经信局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当前的工作重点,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进度,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局各股室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四是动员部署,狠抓落实。局召开了推进重点领域防腐治腐建设”动员会,对局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根据经信局工作特点和部门实际,当前要重点落实好项目资金和备案审查监督检查全覆盖,推进腐败风险排查预警化解工作全覆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廉洁教育全覆盖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二、强化措施,标本兼治

一是强化教育宣传,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法》,学习各级纪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廉政准则》。注重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组织收看教育片活动。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活动。营造“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的氛围,悬挂廉政格言警句,放置廉政提示牌,办好办好廉政宣传栏,放映廉政音像资料,“一把手”讲廉政党课、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三是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开展对局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专项检查,开展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民主测评,对不满意率较高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二是强化源头治腐,坚持预防为主和标本兼治。加强对干部人事调配和任用工作的监察。认真贯彻落实《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本要求,保证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格执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和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监察。严格执行部门综合预算和重大项目预算制度。严格执行国库收付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加强对执行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监察。三是进一步强化案件查处工作,保持有腐必惩的强劲势头。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纪检监察机关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案工作的意见》,坚决查办民政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高度重视信访举报件,加大对信访举报问题的查实力度。既要注重从信访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又要注意甄别分析,防止诬告、错告,防止和克服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乱举报、瞎告状的歪风邪气。四是进一步加强督办检查,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

重点领域范文篇7

一、检查整治时间

即日起至5月30日

二、检查整治的方式

此次检查整治以“企业自查自纠、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检查为主、市局重点抽查和督查”相结合,采取“四不两直”(即检查前不发通知、不定对象、不打招呼、不听汇报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方法进行。

三、检查整治的内容

1、各单位贯彻落实、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情况;

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的情况,重点针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和印刷企业等行业领域内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发现隐患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安全教育培训及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3、全面排查和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四、严格时序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即日起至4月20日)。各单位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在去年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活动。各单位各部门检查要全覆盖本系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切实做到不漏一个行业、不漏一家企业、不漏一个单位。各单位自查自纠活动要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对去年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逐项落实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要立即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措施、资金、时限、责任人、预案“五落实”。

第二阶段:各行业主管部门检查阶段(4月21日至5月20日)。在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我局将组织各相关科室、安全生产专家分区域、分行业进行无缝隙、拉网式大检查,重点检查本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情况和查出隐患的整改情况,及时下达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并分区域、分行业登记造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现场不能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列出单子,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纳入整改计划,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第三阶段:市局重点抽查和督查阶段(5月21日至5月29日)。我局主要领导及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将适时组织局办公室开展综合督查或重点抽查检查。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现场检查或抽查,对本系统内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进行督查。对督查发现的各类隐患要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整改;对整改无望、危险性较大隐患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停产整顿或关闭;对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并报市安委会备案,同时制定整改方案,按照规定时限进行彻底整改。

第四阶段:召开会议听取检查整治情况汇报(5月30日)。我局将召开会议,听取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分析解决检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缺补漏,巩固隐患排查治理成果,形成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五阶段:复查阶段(5月31日至6月15日)。我局将组织专人针对排查出安全隐患问题的单位进行复查,督促各单位对安全隐患问题逐项落实整改。

五、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针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印刷企业、城乡结合部、“三合一”场所等文广新系统内企事业单位的消防设施设备、重点部位、用火、用电、用气、易燃易爆危险品、防盗监控设备、施工项目。对生产、经营、储存建筑内违规设置住宿场所,疏散逃生条件达不到要求,建筑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室内外消火栓缺水或压力不足等问题,要进行彻底整治。

文广新系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根据本行业(领域)实际,确定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重点,制定检查整治方案,持续开展检查整治工作,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各专项整治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要强化主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积极配合,大力协作,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检查整治中发现的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部署。各局属单位要要亲自组织研究部署检查整治活动,亲自参与检查整治活动,以认真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各企事业单位认真搞好自查自纠。要在巩固以往成效的基础上,根据“什么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检查整治工作方案,力求通过检查整治,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二)要坚持领导带队,全面开展督查。在企事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专项检查组,对各自监管行业大检查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我局领导将带队对本系统行业进行检查整治;分管领导将带队对所分管业务组织一次以上检查整治。我局将配合市安委会适时组织人员对各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情况进行抽查督查。

(三)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各单位要在去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基础上,把检查整治与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相结合,把检查整治与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相结合,把检查整治与“安全生产月”活动相结合,检查把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检查整治的始终,主动邀请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家参与执法检查活动,深入排查事故隐患,狠抓薄弱环节,强化事故预防,确保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对逾期不改或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停产整顿或关闭。对整改无望,无法保证安全的,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关停。要坚决防止查而不改,一查了之,真正做到将事故消灭于萌芽中。

(四)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打非法行为。检查整治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的要求,予以严厉打击,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切实做到“四个一律”。要保持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注重源头治理,以“打非”促“治患”,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来保障专项整治和大检查的深入开展。

(五)要合理安排进度,按期完成任务。本次检查整治的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合理安排时间进度,集中精力,充分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认真抓好企业自查自纠、市行业主管部门检查、市局领导重点抽查和督查三个环节,及时上报阶段性重点工作完成情况。6月25日前,对检查整治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送市局办公室。

第二篇

一、组织机构

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为成员的县经贸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建立健全重特大隐患排查制度,及时有效地整改事故隐患,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重点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强预防监控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实现我县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内容

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落实情况;

3、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4、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检测检验情况;

5、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6、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

8、对企业周边及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

四、工作计划

1、4—6月份开展对全县各生产、经营工贸行业企业进行督查。主要内容有: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方案(计划)情况;隐患排查治理部署发动、工作进展情况;隐患分级分类管理、整改落实情况。

2、7—9月份针对这一时期台风、暴雨、洪水、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切实加强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内容有:企业存在重大隐患的督办和整改“回头看”情况;零隐患企业单位的排查指导情况;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防台抗旱的能力。

3、10—12月份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等恶劣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主要内容有:督促指导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寒风大潮、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等措施;督促指导民爆企业做好特种车辆的保养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保证民爆物品的安全运输;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五、工作要求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克服和破除麻痹大意和侥幸思想,根据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对辖区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并于2014年12月20日前将本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总结以书面形式报送经贸局企业发展股。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认真排查、积极治理、有效整改,确保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通过集中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和县委、县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举措,普及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县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力量和舆论支持。

二、活动主题和时间

活动主题: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活动时间:6月1日—30日。

三、组织机构

成立“安全生产月”活动组委会(人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办公室挂靠企业发展股。

四、“安全生产月”有关活动内容

1、开展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传贯彻活动和组织参加安全知识讲座。一是督促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及其辖区企业积极参加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集中轮训和辅导视频讲座;二是督促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及其辖区企业积极收看网络在线访谈,大力营造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三是督促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组织辖区企业积极参加安全知识讲座。

2、抓好“安全生产月”宣传工作。一是组织在相关商场、市场、学校、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悬挂安全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等方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二是通过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向手机用户发送安全公益短信。三是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对“创建安全发展城市”工作和“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进行宣传,向工贸行业企业灌输安全生产理念,促进企业自愿、踊跃参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工作。

3、举办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2014年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主题是“坚守红线、从严执法”。选择活动地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生产常识和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

4、积极参与“海西安全发展行”活动。认真总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创建安全发展行业、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好经验、好做法,以配合6月上旬中央、省驻泉及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的采访。

5、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活动。一是组织相关企业员工观看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制作推出的主题宣传片《生命的红线》、警示教育片《盲洞.迷途》、安全教育微电影《生命的刻度》、安全生产情景剧《平安是福》,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防范类似事故发生。二是组织相关企业举办事故安全展览、观看警示教育片、召开事故反思讨论会和安全宣誓、签名等警示教育活动;三是督促民爆企业组织一次安全展示教育。

6、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会同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督促辖区企业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并与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救援培训相结合,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从业人员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7、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会同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领域“卡通形象”创意大赛的推选,在企业中征集安全生产主题的书画、摄影、动漫、安全宣传短片、散文诗歌等,优秀作品推荐在主流媒体刊登,播放;配合安全文化专家、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指导、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督促企业推出“安全生产月”主题展板,传播安全文化,夯实安全生产文化基础。

8、会同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组织发动辖区企业员工参加全国职业病防治知识竞赛活动;以用电、防火、交通、危化品、职业卫生防护等日常安全知识为重点,发动广大职工企业员工参加全省网络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全面普及安全知识。

9、开展煤矿安全宣传。配合县煤管局组织参加我省“中国梦、劳动美”煤矿救援技术竞赛活动;开展“干部与矿长谈心对话”活动,广泛听取矿长意见建议,深入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开展“送安全文化进矿山”系列活动,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班,推选2—4家参与省级煤矿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选,开展典型事故安全警示教育活动,组织煤矿安全专家进矿山免费“会诊”,在煤井安全文化建设长廊内宣传报道煤矿安全生产基本常识。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督促辖区企业落实经费、精心组织,切实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

(二)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各相关单位要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发传单、发书籍、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三)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活动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原则,结合自身特点,结合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在形式和内容上突出特色,增强活动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安全生产月”活动取得实效。

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中央、省、市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贴近群众,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全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为促进我县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相关单位对安全的重视和对珍视生命的认识,切实把加强安全生产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阵地建设为载体,以活动开展为抓手,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工作重点和活动内容

(一)加强政策措施宣传。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县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举措,宣传贯彻2014年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和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使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日益深入人心。

(二)做好安全文化创建活动。加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更多企业参与创建工作,带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全市经贸行业(领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突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面开展公共安全、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活动,努力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

(三)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各项活动。围绕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咨询服务和安全生产宣传报道活动,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生产经营单位齐动手,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继续开展领导带队检查安全生产活动、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应急救援演练周、安全教育警示周等,同时,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形成特色化、系列化、有声势的活动载体。

(四)加强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宣传。结合“六五”普法,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等时段,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同时,做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

(五)深化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等主题宣传。进一步深化对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打非治违”和消防安全、油气管道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户外宣传栏等各种载体,宣传工作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报道工作亮点,剖析事故案例,及时适度曝光生产安全事故和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六)加强“打非治违”工作宣传。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为重点,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打非治违”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通过揭示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行为以及由此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对其恶劣的本质和严重的后果的揭露与曝光,形成全社会重视、全民参与“打非治违”的氛围,促进“打非治违”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加强全员安全培训。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鼓励和支持企业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参加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安全生产工作业务培训(尤其是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技术培训),督促企业做好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不断加强企业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断提高。

三、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从维护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制定本单位的宣传工作方案和计划,提前筹备,精心实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成立宣教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方案、责任、人员、进度“四落实”。

(二)浓厚氛围。各相关行业企业要认真结合本单位实际,充分利用各自的宣传手段,形成宣传优势;要确定宣传主题,采取集中、连续的宣传,开辟宣传渠道,利用广播、通讯(手机短信)、户外广告、标语、墙报、安全预警提示等,大力开展安全常识普及及宣传,浓厚安全宣传氛围。

(三)密切联系沟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单位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认真履行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落实保障措施。各相关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宣教投入,完善宣教设备,充分发挥宣教队伍作用。要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宣传教育所需资金。

第五篇

一、目的意义

2011年以来,我县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安全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按照市安委会的工作安排,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结束后,紧接着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旨在持续巩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的成果,按照“对接国家标准,企业达标提升,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事业单位加大安全投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以狠抓岗位达标,促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要求

规模或限额以上(大中型)工贸企业,本行业国家已专业评定标准的,须严格依照“专业评定标准”进行建设;本行业国家尚未专业评定标准的,依照《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安监总管四〔2011〕128号)进行建设。工贸行业小微企业依据《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安监总管四〔2014〕17号)进行建设。其它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提升工作,本行业国家或省里有出台新的标准(部署)的,要按最高级别标准(部署)抓好达标、提升,否则,按原标准抓好运行、提升。

三、目标任务

(一)工贸行业企业

1.2014年底,规模或限额以上(大中型)企业,本行业国家已专业评定标准的,要依照“专业评定标准”实现达标;本行业国家尚未专业评定标准的,要依照《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实现达标,且规模或限额以上(大中型)企业的二级达标率不少于15%。

2011年底前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小微企业,要依照《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实现达标。

2.2015年底,在2012年底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小微企业,要按照《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实现达标。

3.2016年9月,在2013年9月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小微企业,要按照《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实现达标。

规模或限额以上(大中型)企业以及小微企业,都要通过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和管理。

(二)其它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

1.2014年底,在2011年底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其它企业和事业单位,本行业国家或省里有出台新标准(部署)的,要按最高级别标准(部署)实现达标、提升。否则,按原标准抓好运行、提升。

2.2015年底,在2012年底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其它企业和事业单位,本行业国家或省里有出台新标准(部署)的,要按最高级别标准(部署)实现达标、提升。否则,按原标准抓好运行、提升。

3.2016年9月,在2013年9月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达标的其它企业和事业单位,本行业国家或省里有出台新标准(部署)的,要按最高级别标准(部署)实现达标、提升。否则,按原标准抓好运行、提升。

四、具体做法

(一)以岗位达标促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作实效

岗位达标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条件,也是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的核心内容。因此,各相关单位在督促、指导企业对接“国标”达标提升工作中,要注重引导企业加强以基层操作岗位达标为核心,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职工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岗位操作标准化,保障企业达标。在狠抓企业达标后的持续运行时,要紧抓岗位达标不放松,以岗位达标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以岗位达标促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要真正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做细、做实,防止出现“少数人参与的标准化”、“纸上标准化”等现象。

岗位达标,要求企业做到:一要制定岗位标准。岗位标准是该岗位人员作业的综合规范和要求,其内容必须具体全面、切实可行。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描述,岗位人员基本要求,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行为安全要求,装备护品要求,作业现场安全要求,岗位管理要求等。二要建立评定制度。企业岗位达标评定可以采用达标考试、岗位自评、班组互评、上级对下级评定、成立评定小组统一评定等方式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单位在现场评审时,要按有关规定将岗位达标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内容进行考评,对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的达标情况进行抽查。三要切实加强班组建设。将班组安全管理作为岗位达标的重要内容,从规范班前会、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等班组安全活动入手,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班组,将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成员,强基固本,真正筑牢安全基础。四要推动岗位达标创新。企业要采取开展班组建设活动、危险预知训练、岗位大练兵、岗位技术比武、全员持证上岗、师傅传帮带等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岗位达标,人人实现岗位安全”的活动氛围,不断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以争创“岗位达标”为基础,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程的扎实、有效开展。同时,各评审、服务机构也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帮助企业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为核心的标准化提升工作,切实提高辅导质量,切不可“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以规定运作促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规范运行

1.规模或限额以上(大中型)工贸行业企业的提升工作,按《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推进全市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进行。

2.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提升工作,目前重点是做好排查摸底和统筹安排工作,评审工作按“全省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实施。

3.其它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提升工作,本行业国家或省里有出台新标准(部署)的,要按最高级别标准(部署)抓好达标、提升。否则,按原标准及《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通知》泉安委〔2013〕75号)要求抓好运行、提升。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对于夯实企业安全基础,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各相关单位要把思想统一到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加强组织,细化方案。县经贸局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企业发展股,负责全县工贸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三)明确职责,齐抓共管。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相关单位要继续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泉政文〔2011〕136号)文中的职责分工,及时受理、审核企业的“评审申请”和评审机构的“评审报告”等工作,共同推进我县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也是我县创建安全发展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作为安全生产半年、年终考评及检查、督查的重点。对达标提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扬;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展缓慢的地区和单位,将采取函告、约谈等手段予以督促。

(四)激励约束,双管齐下。我县各级安监、发改、经贸、财政、人社、国土、建设、工商、质监、科技、总工会和银监等部门将认真按照《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通知》(泉安委〔2013〕75号)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信息沟通,协调配合,严格落实各项激励约束措施,进一步形成合力,引导督促企业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相关单位要发挥各种媒介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努力营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注重培植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和互相学习交流等活动,推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深入开展。

第六篇

一、检查时间

2014年3月下旬至6月30日。

二、检查整治的方式

此次检查整治以“企业自查自纠、乡镇经济社会服务中心检查为主、县级行业主管部门重点抽查和督查”相结合,采取“四不两直”(即检查前不发通知、不定对象、不打招呼、不听汇报和直奔企业、直插现场)的方式方法进行。

三、检查整治的内容

1、贯彻落实、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情况;

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的情况及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发现隐患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四、严格时序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安全生产大检查时间为3月下旬至6月30日,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工贸企业自查自纠(3月下旬至4月30日)。各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要指导、协调、督促辖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在去年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切实做到辖区企业全覆盖,并将排查情况逐一登记,查漏补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各企业立即组织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生产自检自查自纠活动,对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基安全措施落实等情况,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立即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措施、资金、时限、责任人、预案“五落实”。

第二阶段:全面检查阶段(5月1日至5月31日)。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要组织人员进行无缝隙、拉网式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下达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并登记造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现场不能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列出单子,督促企业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第三阶段:重点抽查和督查阶段(6月1日至6月20日)。经贸局组织人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相关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大检查开展情况和辖区企业隐患排查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对抽查、督查发现的各类隐患将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整改;对整改无望、危险性较大的企业,将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停产整顿或关闭。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各乡镇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各企业要对检查整治进行总结验收,查漏补缺,巩固隐患排查治理成果,建立完善各基安全生产制度,形成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经贸局将召开一次全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我,总结分析、研究解决检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经贸局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危险化学品、煤矿、燃气和消防、成品油、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民爆物品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

一是危险化学品方面。配合县安监局做好以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全行业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素质;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加快行业安全技改进程,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切实加强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二是煤矿方面。按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省基本建设煤矿安全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闽经信能源〔2014〕94号)和《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基本建设煤矿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泉经贸能源〔2014〕120号)要求,配合县煤管局抓好落实。

三是燃气和消防方面。配合住建局开展燃气安全整治,督促餐馆场所进行燃气使用安全自查,主动消除隐患,自觉和合法供气企业签订安全供气合同,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依法依规使用燃气。配合消防部门持续开展“清剿火患”战役,督促指导大型商场、超市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消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四成品油方面。配合安监局开展成品油经营企业安全整治,在企业自查自纠基础上,重点检查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现场措施是否到位,应急预案是否演练,以及各种经营证照是否有效,经营是否合法。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加油站安全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排除整改隐患,规范经营操作,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成品油经营行为,查处无证无照加油点,做好加油站(点)灌装油品零售的安全管理工作。

五是食品加工方面。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加工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设施、设备、安全附件的安全检查情况,重点部位自动监控、泄露检测报警、通风、防火防爆设施设置维护及运行情况。

六是民爆物品方面。按照省经信委《关于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化工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爆炸事故情况的紧急通报》和《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强民爆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的通知》(泉经贸信息〔2014〕129号)要求,认真开展民爆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促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反恐怖防范演练。加强生产车间、储存仓库安全保卫,严防民爆物品丢失、被盗;在民爆物品销售环节中,认真查验购买单位的《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和经办人的身份证明,严格按照购买许可的品种、数量销售,严防民爆物品非法流入社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并进行责任分工(见附件),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做好配合和牵头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监督检查。“安全大检查”要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要创新检查方式,在全面监督检查基础上,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回头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落实隐患整改。坚持边检查边整改,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实行“零容忍”,对每一个隐患和薄弱环节,要立即督促整改,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对重大隐患严格实行挂牌督办和整改销号制度,确保隐患消除。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广大企业职工举报安全隐患、积极参与“安全大检查”,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安全大检查”的浓厚氛围。

(五)构建长效机制。要把“安全大检查”与创建安全发展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打非治违”行动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常态机制。要把“安全大检查”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固化为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要将安全检查贯穿于日常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督促企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到每个岗位的隐患整改制度,着力提升企业安全保障水平。

(六)做好经验总结。要及时总结“安全大检查”的工作情况、经验做法和成效,6月25日前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送经贸局企业发展股。

第七篇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级领导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依规,坚决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整改,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煤矿企业自查自纠工作落实情况。检查煤矿企业是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情况;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是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及落实隐患整改情况;治理纠正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工作及建档情况;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考评及建档情况。

(二)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工作落实情况。各单位对《省集中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市集中开展打击煤矿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县集中开展打击煤矿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因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受到依法处罚的煤矿是否整治到位;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是否出现反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

(三)“四个一律”和“六个一批”等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各单位集中打击整治以及“三个100%”(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100%依法查处,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矿井100%严肃依法查处,对存在违章违规行为的矿井100%严格依法立案查处)依法查处的落实情况;“关闭取缔、上限处罚、停产整顿、追究责任”的“四个一律”,通报一批、曝光公布一批、按上限处罚一批、挂牌督办一批、关闭取缔一批、追究责任一批等“六个一批”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特别是排查出的关闭取缔井口是否存在“死灰复燃”现象。

(四)深化“打非治违”专项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检查各单位巩固“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成果,建立健全煤矿监管工作制度和“打非治违”专项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情况。

三、实施步骤

(一)煤矿企业自查自纠阶段(12月9日前)

各煤矿企业要结合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百日安全生产隐患治理行动,认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狠抓安全隐患整改,自觉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二)县级部门检查阶段(12月12日前)

县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煤管局等部门将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各单位“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回头看”工作情况开展督查活动。

(三)上级有关部门督查督导阶段(12月12日至25日)

12月12日至12月15日为市级部门督查阶段。12月15日至12月25日为省级抽查督导阶段。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单位要保持清醒认识,针对一些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容易集中反弹的特点,加强组织领导,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执法力度,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同时,要讲方法、讲政策、讲实效,将查处非法违规行为与统筹解决相关善后问题结合起来,稳妥处理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精心组织,全力推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打非治违”专项“回头看”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要强化监督检查,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督导相结合,企业自查自纠与政府督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落实责任,强化整改。要协同配合、统一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回头看”活动,特别是对前一阶段开展工作中发现的重点、突出问题,煤矿企业要加大整改力度,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对近年来事故频发、非法违法集中的区域或矿井,将采取重点执法或组织联合执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挂靠的非安全许可井硐,要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已经取缔关闭的非法井口要加强巡查,确保关死、关实、关到位,严防“死灰复燃”。

重点领域范文篇8

一、加强领导,落实反腐责任。

一是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发挥市政府相关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集体决策作用。

二是落实“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建设任务的同时,把廉政责任同时分解和落实,两份责任状一起下达、同时考核,明确责任范围、任务分解、责任分工,紧密结合实际,把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

三是加强事后督查,对工程招标完成后,施工单位履约情况和责任单位履职情况进行全程督查,保证按照合同要求采购原料、组织施工、发放农民工工资,确保人员到位、进度到位、资金到位、质量到位;加强矿山日常巡查,根据矿山开采配额核定火工产品供应量,坚决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超量开采行为,同时,对由于监控不力导致无序开采或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监管部门责任。

二、制度创新,做好源头治理。

一是深化政务公开,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加快**市矿业信息网等专业网站的建设,把矿权转让、交通项目招投标等信息及时上网公开,逐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二是深化纪检监察制度,在矿产资源开发、矿权转让、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监督。

三是加强各项保廉机制建设,完善探矿权(采矿权)申报、审批、评估、转让程序,统一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价款的征收标准;规范重大施工变更行为,严厉禁止私自变更施工增加工程量,强化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重点领域范文篇9

正像新的2005年1号文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今后,中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提高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调整,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将是今后我们农村工作面临的难点;如何通过对农村社会基础结构的改造,建立一种大体有效和谐的乡村治理结构,以强化农村社会对国家政策的有效承接能力,也始终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今后在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要出台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城市;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要调整城市劳资关系,更大幅度地改善农民在城市的工作条件,提高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更快的步伐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改进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农民在农村公共事务中的自主地位,使农民成为中央实施各项利农政策的有效承接者和响应者。本文试图对这些可能成为今后农村改革重点领域的几个方面作一扼要讨论。

一、调整城市化政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农村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完成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变,使农业实现高度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并使直接的种植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一个较小的比例;同时,要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实现较高的农业劳动效率。如果这两个转变不能完成,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任务就不能说完成。实现这两个转变,在大的方向上也可以叫做“城乡统筹发展”,但从这两年的政策运作的趋势看,我们对实现后一个转变还缺乏有力措施,并从结果上看也影响到前一个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是正确的方向,但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却并不容易。

提高国家反哺农业的关键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多年以来,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离不开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在这三大目标中,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如果粮食生产不能使农民依靠农业过上体面的生活,农民很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不能成为赚钱产业,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一句空话。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政府反哺农业可能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否则,即使是大农场主也很难维持正常经营。但是,即使将2004年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增加10倍,每个农户平均也只能得到五、六百元。所以说,在目前条件下,提出反哺农业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人数减少,农业规模增大,不仅使农户获得国家补贴的数量可以增加,还可以提高农户承接国家其他支援农业项目的能力。如果城市化不到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城市,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也不会有保障,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和谐社会也不会建立起来。这大概是多数有关研究者的共识。从大局来说,像农民工子女上学这类问题都不是最困难的事情。

我们要有大局观,有未来的一个总的目标,然后才可能有政策,否则政策不会配套,甚至会出偏差。恐怕要有这样的目标:在50年左右的时间里,要中国人口的80%住在城市;“候鸟”型的长距离兼业要逐步减少,农民兼业将主要以近距离为主,半径在50公里左右为主。50年以后,中国人口按14至15亿计,不到3亿左右人口在农业领域,但真正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户可以在5000万户左右,其中,大部分农户的耕作面积可以达到50亩左右,这些农民不在城市兼业也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其余耕作面积小的农户可以就近在城市兼业。这个时候,现在所谓“三农”问题将不复存在,农村问题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要看政策设计是否成功。如果政策成功,保持略大于1%的城市化份额增长速度就问题不大,上述目标可能在40年内就实现。如果政策不成功,不仅40年内不能实现,还怕引起更大的麻烦,使中国社会转型陷入长期停滞之中。

以我看,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架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土地政策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控制政策。土地政策没有突破,农民进城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土地承包权必须永久化、市场化,使农民放弃土地后能得到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补偿。但是,也要有土地经营规模控制政策,防止过快地出现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政府对土地的交易要有控制和调节。从台湾和日本的经验看,这个并不难做到。

第二,城市居住和住房标准政策。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后,要有居住地登记政策。登记的条件是拥有或租有符合标准的住房。这是合法居住的唯一条件,也是取得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保障帐户的前提条件。不用害怕几户人家租用一套房屋而“骗取”城市居民身份,因为一个标准居住单元只获得一户居住登记权利。我们现在的公安户籍登记系统可以做这个工作,只是需要住房普查工作配套。对原有居民标准居住单元的限制可以放宽。这里还会有一些具体的政策需要制定,就不细说了。

第三,城市工作场所居住政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长距离的农民兼业将难以消除,而兼业农民不见得都有能力购买或租用标准住房单元。因此,要制定“工作场所居住”法规,他们不能获得居民资格,但他们的“社会保障帐户”可以由所在城市代管。他们在农村可以保留土地。不提倡这部分兼业者的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其中道理就不细说了。

第四,社会保障帐户管理政策。要为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建立社会保障帐户。中国很大,帐户管理不宜全国统一,应该实行城市或省为单位的管理,并允许各地有差异。农民兼业地方变化以后,帐户资金可以转移,但原管理城市或省区可以扣除一定部分,以鼓励地方加强保障金的收缴和管理。学习广东的经验,也实行社会保障帐户的社会统筹和个人交纳(帐户)相结合的方式,在帐户转移时,原管理城市或省区仅仅在社会统筹部分扣留一定数量。帐户项目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两个部分。工伤保险走商业保险的路。

第五,劳资关系调节政策。按目前的制度或制度实施的水平,农民兼业者在城市承受了很大屈辱,根本不可能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必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调节,提高资本雇佣劳动的成本,增加兼业者的收入,甚至使一部分兼业者成为完全的城市工人。办法有的是,如限制劳动时间,强化加班报酬管理,强制企业资方交纳工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定比例,强制改善工作场所居住环境等等。兼业农民的收入提高以后,他们有可能成为城市标准住房单元的购买者,至少他们能生活得比较体面。

第六,强化对城市居民兼业的管理。我无法知道在大城市中有多少人拥有两份以上的工作(包括退休人员的兼业),但估计这不在少数。对这种兼业要限制,办法是税收的调节。用这个办法可以增加城市就业人数,给农民兼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七,国家行政分权和财政收支政策。目前的情形是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大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不论何种“密集”型的经济都在搞,使得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出现产业空洞,陷入某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形有复杂的原因,其中与大城市的产业门槛太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干部任免制度、行政分权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关,这些制度造成了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资金的抽取,影响到它们经济的发展自然影响到那里的就业吸收能力。

我相信,如果以上政策能制定和完善,并辅以其他必要的配套政策,对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劳动力稳步转移是有利的。但我估计到上述考虑也会有人心存疑虑;疑虑大概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关于公平的疑虑。设立住房标准门槛是不是有失公正?这个问题我在其他文章做过讨论,不想多说了。有一点要清楚,如果按照一种浪漫主义的思路,所有城市都敞开大门,并向农民提供廉租房和最低收入保证,那么至少目前绝大部分农民都会到城市来,城市政府根本无法实践这种承诺。我总认为,公正与否不在于有没有门槛,而在于是什么样的门槛。

第二,关于中国工业品成本提高的疑虑。调节劳资关系的后果会大大提高中国工业品的成本,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造成失业的增加。但凭借我的经济学直觉,我以为人们过虑了。要知道,农民兼业者的收入提高以后,国内市场容量会增加,产业规模会扩大,就业也会增加。中国工业品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并不总是好事。

第三,关于城市容纳能力的疑虑。只要城市经济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劳动就业人数就会有一定的增长,相应地,人口也会增加。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2164万人,农村净减少1390万人。按照这个趋势变化下去,情形当然比较乐观。如果我们的农村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能很好落实,在能源节约方面取得进步,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有更好的政策,再如果我们对贫富悬殊能够适当控制,那么我们的GDP增长将保持在8%以上,城市对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容纳就会稳步增长。这个估计算不上浪漫主义的估计。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关键是城市劳资关系的调整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政策的犹疑不定,说到底是担忧城市对农村人口输入的承接能力。其实,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已经大量承接了农村人口,只不过他们处于边缘化的生活状态,没有融入城市生活的主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资金,但资金可以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获得。只是这个分配结构的调整不是体现在2004年农村政策中的小调整,而应是更大的调整。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劳资关系的调整,迫使资本一方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造成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产生工资上涨的压力,增加农民工的收入;二是实行土地交易(包括国家征用)的市场化,提高农民放弃土地的收入,实现“以农村土地换取城市生活保障”,使相当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买得起城市较低标准的住房。实行这两方面的政策意味着国民收入结构的深刻调整,可能带来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后果,例如会增加中国产品的工资成本等等。但这方面政策的更积极的后果是扩大了国内的市场,从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依据这个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农村政策的调整方向是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加速这个目标的实现。

今年3月14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总理的回答不仅是指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不变,也是指农民对现有承包地的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总理的回答表达了中央政府准备进一步强化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预期目标的决心。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在这个制度下,农民获得了很大的生产自主经营权。农民用“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这样的俗语来概括这个制度的特点。实行这个制度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粮食生产总量迅速增加,绝大部分农民在短期内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制度还支持了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村实现了城市化,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然而,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面临一个不易克服的难题——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极不稳定,承包地常常被村集体领导重新分配,农民俗称“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越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土地承包期限越是极不确定。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中央政府做了许多努力。先是规定第一轮土地承包15年不变;第一轮承包到期后,政府又规定承包期再延长30年。针对一些乡村干部刻意歪曲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的含义的错误说法,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不仅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变,农民对自己所承包的具体的地块也不变。针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硬性政策,以约束一些乡村干部随意变更农民承包地的行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未能纠正农民土地承包权被随意侵犯的行为。

农民土地承包权难以稳定有复杂的原因。农户家庭人口变动使土地承包的人均数量发生变化,一些农民希望调整土地,是重要原因。一些乡村干部通过变更土地承包捞取好处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现行法规的不配套、不完善也给土地承包权的变更留下了漏洞。虽然有相当多的农民拥护中央的政策,但因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总被理解为村干部的控制权力,这些农民很难在土地承包权受侵犯时与干部们抗衡。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原因,土地承包权15年或30年不变的国家政策始终没有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次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用“永远不变”这样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他对稳定土地承包制本来意义的坚定认识,也预示着中央政府将下决心为稳定土地承包权作出更有效的努力。

土地承包不稳定对农村发展乃至国民经济成长有极大危害。只要土地承包期限过短,承包地块被经常调整,农民就不会在土地上认真投入,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将受到影响。承包权不稳定还将导致土地的使用权价格被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市场难以发育,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更严重的是,现实土地承包制下使农民仍然有强烈的“占夺”公有土地的意识,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成为农民的宅基地,出现农民住房大量空置与农民继续申请宅基地同时并存的现象,使农村空置房屋难以成为农民交易的对象。对“公地”更强大的掠夺力量来自乡村干部乃至各类“官商”,以至近些年农村耕地流失速度触目惊心,失地农民达到数千万之多。目前的土地制度还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严重障碍,它使大量农民在放弃土地之后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价格,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鼓励农民守住土地不放,使他们成为身份在农村、打工在城市的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创造出一种浪费无穷、痛苦无边的社会生活画面。如果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化改革看作下一步推动农村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焦点,一点也不为过。

农村土地制度如果再不做调整,将误国误民,贻害无穷。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按照总理“永远不变”的指示下决心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地固定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的土地财产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慎重工作,作好各项配套改革。要根据现有农村人口状况,适当调整承包土地,让土地承包更加合理,然后再使土地承包权“永久化”。要对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交易给予约束,防止短期内出现“大土地所有制”,避免一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流离失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农民因天灾病祸出卖土地承包权。无论商业占地还是国家公益性征地,都要依市场价格与农民交易,使农民在丧失土地后有能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其他工作。只要方向对头,这些技术性改革并不难做到。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只要有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有公正的法制环境,农民不会因为有了明晰的土地财产权而大量地随意出卖土地。常常出现的情况反而是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而导致土地集约经营出现困难。我们相信,中国农民也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这种承包权越是因为“永久化”而固定为土地财产权,农民就越会珍惜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当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以后,农村社会自然不会立刻变成天堂,一些问题不免要发生,但那时的问题一定比现在少得多。那种患得患失、不思进取保守观念该抛弃了;尤其是那种固守教条、专挑改革毛病的左的思维惯性该改一改了。在关键时刻,政治家的决断具有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们希望总理的理念能被付诸行动,依此推动新一轮中国农村改革走向深入。

三、进一步改革乡村治理结构

实行分税制以后,县乡财政开始出现问题,乡级财政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在农业税废除的形势下,老账归还希望渺茫,新的赤字还要发生,财政难以为继。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中央政府按账面免税额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支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乡级干部的工资常常难以保障,影响到乡村政治稳定。乡村干部是乡镇机关的主要债主,而且也往往是“转手债主”,因为政府还不了债,或者还债时有舞弊行为,便使得一部分乡村干部也进入了上访队伍。我们不得不承认,乡村财政危机是严重的。应该说这种危机程度恐怕在中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原因又在哪里?

是因为减免农业税影响的结果么?显然不能作这样的简单结论。如同一个瘾君子断了而发生问题,我们不能把他的问题归结于中断的后果。按我们前面的简要分析,农业税这个税种是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的;如果允许这个税种存在下去,引起的问题会更大。

关于乡村财政危机发生的原因,一个更常见的说法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资源被向上抽取。这个说法大体上是对的,但抓到这个原因仍然没有贴到问题的要害。按我的调查和统计资料的反映,近一些年里,很多农业县的财政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会是净赤字。获得财政补贴的1000个左右的县财政,主要是农业县和中西部贫困县,上级财政自然对这些县不存在直接财政抽取的问题。但这些县内部却存在县级财政抽取乡村两级资金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华北某县,县财政甚至控制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并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给他们发放工资,逼使有的书记用其他手段解决自己的报酬问题。

问题的根子显然在县乡公共管理体制本身。这个体制的深刻矛盾在于: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和农民对公共品的低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值”巨大而效率低下的政府对公共品的供应。这种供需间的不平衡才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果说上级政府对县乡财政危机要负责任,那也不是上级政府抽取了资金,而是它维持着县乡的不合理的公共管理体制。

我们先来分析传统农业和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

如果按经济学的规范要求,我们很难在数量上确定传统农村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这里的深奥分析我们在这里展开;更简单明了的定性分析和历史分析足以使我们把握问题的性质。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很少会表现为货币化的需求,这会给分析带来困难。

第一,对于国家安全、宪法秩序、环境保护这样一些“效果或成本溢出”的公共品,农民愿意也只能用“搭便车”的办法来获得。这样一些公共品在任何社会都应该是富人免费“提供”给穷人,穷人对它们的需求本来弱于富人,或者像环境这样的公共品对他们来说是“免费的午餐”。

第二,农民所需要的公共品主要是收益或成本不溢出社区的地方公共品,例如,社区安全、村规民约、纠纷仲裁、乡村道路、区域内防洪灌溉排水以及土地整治等。对于这类公共品,传统农民在历史上就很少依靠政府。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是所谓“五口百亩之家”,这样的农户其实际生活水平很可能要超过当今中国的许多农户,但这些农户没有表现出对“政府”的强烈需求。事实是,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国实行的是所谓“皇权不下县”制度,农民通过社区人与皇权发生联系。社区人相当于现今西方国家在基层政治活动中的“志愿者”。那个时代的县政府也是一个很小的机构。从沈从文的小说里我们就看到,一个湘西的县太爷没有县衙门,马背就是自己的办公室。

第三,对于一些收益或使用可排他的所谓“俱乐部”物品,例如教育、医疗,传统农民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而通常农民会找到经济的付费方式。只有在现代社会,这些公共品的交易才被显著货币化,并往往被政府所垄断,农民不得不向政府或其机构支付货币。

第四,有一些公共品在传统社会并不是公共品,而是主要是私人物品,例如某些风险的回避,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和养老风险等。到了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和灾害防范越来越具有了某种公共品的性质,农民不得不接受社会化的方式来获得它们。但在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农民不会从口袋里掏出很多钱来获得它们。

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指出,中国农民对货币化的公共品的需求只能用他们的货币收入来支付,而不能用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收入来支付。在农民总收入中,发生在农村的现金收入只占到其中的一半左右,大约2000元上下,相当于城镇居民水平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收入水平的群体,对公共品需求(不是需要)的货币支付能力实在不会很高。对农民来说,满足公共品需求的更好的选择是公共品交易的内部化,而不是高度货币化的社会性交易。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并不需要由政府来供应大量公共品;农民有限的收入中的一小部分会用来购买上述第三类公共品。

现在再来分析乡村社会对公共品的供给。

因为统计数据的缺陷,我们也很难估计我国乡村社会的公共品的供给规模。但是,大体上我们可以用县以下政府(包括县政府,但不包括城市中的区政府)的实际支出总额作为乡村公共品的实际供应规模。支出总额应包括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还应包括违规的自收自支支出,其中后一部分相当难估计。根据一些相关数据的保守估算,这个数字在5000亿元左右。

5000亿元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相当于农民要拿在农村获得的大约15000亿元现金收入(不包括打工收入)1/3。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公共品的总量全部要农民埋单,那么,意味着一个农民在农村每获得100元的现金收入就要拿出33元来支付公共品。这样一个比例大大超过城市居民的平均纳税水平,更不用说相当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根本不纳税。当然,农民拿不出这个钱,于是,就有了高层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就有了数千亿元的乡村两级负债[1][1]。

现在我们清楚一些了,县乡财政危机的要害是我们强加给农民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品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公共品供应效率十分低下。真正使农民受惠的主要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和部分财政支农支出(也被大量挪用)。大量乡村公共部门是为收费而存在,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公共品的享受[2][2]。

有了上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比较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当然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个平衡点的具体数值,但指出这样一个根本原则是有把握的:在现阶段,乡村公共品的供应必须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的非货币化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在政治上便是乡村社会的高度自治。在上述四类公共品中,只有少量的公共品交易采用货币化的形式,而且其中的一部分还要免费供应。农民只对一些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品支付货币。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建立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第一,不仅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要把自治制度逐步推进到乡镇一级。没有自治,就无法形成非货币化的公共品交易的社区合作。在村级社区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乡镇一级社区将是农民进行公共品交易的基本平台,如果自治停留在村一级,其意义会大打折扣。有人提出要取消乡镇一级政府是完全错误的。公共权威机构的派出制已经被世界政治经验所否定,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从政治学规律看,除非某项公共职能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性质,否则实行派出制会产生严重的官僚主义弊端。如果一个社区需要综合的权威机构,那么,这个机构就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产生。我国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乡镇一级民主选举,产生了积极结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乡镇一级自治政府的行政经费要由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解决。

第二,大力推动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拓农村公共事务方面志愿者活动的空间。大量的公共事务在民间组织那里也可以处理。民间组织不需要农民纳税;其领导职位常常能吸引志愿者充任。民间组织活动越是广泛深入,政府活动的成本就越是减少。

第三,要压缩乃至取消现有的集体经济这个层次,代之以农民自愿组成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为此,要下决心改革土地制度,让土地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剥夺村、乡两级干部对土地的控制。这个办法将大大缩小乡村干部的事权范围,有利于精简公务人员的数量。同时,把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归还农民,还将减少乡村干部岗位的“含金量”,有利于志愿者参与公务活动。

第四,广泛实行委托服务制,大量减少县级政府在乡镇一级所设立的垂直控制、上下对应的机构,把县政府服务农业的公共活动通过委托的办法交给乡镇自治政府和民间组织办理。例如,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直接委托乡镇自治政府或某民间机构(例如某医院)办理计划生育事务,同时将经费划拨给承办机构[3][3]。现在的所谓“七站八所”的上级单位大多可以用这个办法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必设立专门的机构。如果县级机构没有经费给农民服务,宁可撤消也不能在乡镇设立一个机构用收费办法养活自己。

重点领域范文篇10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组织机构

为强化对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经研究成立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

组长:方克家

成员:王建平曹伟宏孙熙逊李忠杰汪兆良王松林

王永平余飚卢文虎金忠民吕春华舒勤娟

方利鉴沈颂远朱代勤程扬雷程志荣胡荣荪

苏东辉潘海平

三、重点对象、范围及责任单位

本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对象和范围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

(一)非煤矿山

牵头单位:县安监局

责任单位:县国土局、公安局、属地政府

(二)烟花爆竹

牵头单位:县安监局

责任单位:县工商局、公安局、质监局、供销联社、属地政府

(三)危化品

牵头单位:县安监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环保局、经贸局、工商局

(四)道路交通

牵头单位:县公安局

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公路分局

(五)建筑施工

牵头单位:县建设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属地政府

(六)古民居消防

牵头单位:县公安局

责任单位:县遗产办、属地政府

(七)石油、液化气

牵头单位:县建设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经贸局、安监局

(八)电力

牵头单位:县供电公司

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九)水利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责任单位:属地政府

(十)旅游

牵头单位:县旅游委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遗产办、卫生局、药监局、属地政府

(十一)工贸企业

牵头单位:县经贸局

责任单位:属地政府

(十二)农机

牵头单位:县农机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质监局、属地政府

(十三)教育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属地政府

(十四)人员密集场所

牵头单位:县公安局

责任单位:县文化局、体委、旅委

(十五)特种设备

牵头单位:县质监局

责任单位:县经贸局

(十六)民爆物品

牵头单位:县安监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发改委

(十七)地质灾害

牵头单位:县国土局

责任单位:属地政府

其他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工作。

四、实施步骤

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安排部署阶段: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专项整治意见,以及本方案要求,安全监管、公安、交通、建设、经贸、电力、国土、旅游、农机、水利和教育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各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6月15日前报县安办),并督促各企业认真落实。

(二)企业自查自改阶段:6月底以前,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要求,深刻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以往发生的事故教训,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认真开展自查,全面治理事故隐患,一时难以治理的要列入计划,落实资金、责任人、时限和监控措施。企业要将排查治理情况按照监管的关系及时上报安委办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专项行动期间,安监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企业的自查自改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政府督查阶段:7月上旬,县政府将组成由政府分管领导、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督查组,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情况进行督查。主要内容:一是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二是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到位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应急措施制订情况;三是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四是查已发生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情况;五是查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情况。各乡镇各部门要在7月20日全部完成督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县安委会办公室,迎接国家、省、市的督查。

(四)各单位“回头看”再检查阶段:为巩固隐患排查治理成果,确保取得实效,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回头看”再检查。主要检查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是否治理到位,隐患排查监管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等。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落实到重点行业领域的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不留死角。

(二)突出重点,强化督导。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点企业。各乡镇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能力,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三)广泛发动,群防群治。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组织职工全面细致的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积极主动地参加隐患治理,消除违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