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重点领域英语人才培养

时间:2022-07-10 16:11:57

“一带一路”下重点领域英语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各个重点领域都急需高质量复合型英语人才。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着学生跨文化培养能力不足、公共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实用、语言教学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高校应及时调整更新英语人才培养策略,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文理跨学科合作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迅速为重点领域企业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工作的优秀英语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背景;重点领域;英语人才;人才培养

从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到2021年12月9日,我国已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方包括全球145个国家以及32个国际组织[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商业通用语的英语在中方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互通及贸易往来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向合作国准确传递“一带一路”的政策方针,让中国企业“走出去”[2],还是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语言服务作为支持。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与推进,根据目前的新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策略,培养出一批适用于重点领域的高精尖英语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重点领域英语人才需求困境

当下,“一带一路”合作规模不断稳步扩大,很多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围绕企业战略和国家需要,向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按境内投资主体所属行业类别分析,制造业仍是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其企业数量占投资企业总数的31.7%,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3]。这些行业和企业都属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重点关注与发展的领域。“走出去”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要在日益扩大且竞争激烈的国际合作中占得先机,突破语言障碍是所有企业成功“走出去”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卡。目前,各个相关行业与企业都面临着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4]。

1.缺乏兼具语言技能与跨文化知识的专业英语人才

在跨国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间跨文化交流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最新模式。成功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中,而且还能在与他国企业的文化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5]。“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众多,分布在东亚、南亚、西亚、中亚、非洲以及中东欧等各个区域。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形态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差异。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我国企业要成功地“走出去”,在与沿线国家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时,需要一批兼具语言技能和多国文化知识的专业英语人才。他们不仅得具有过硬的语言功底,还应充分熟悉我国与合作国在相关政策法规、决策程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确保能有效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甚至是矛盾冲突,以保证各项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降低风险和损失。但这种跨文化的英语人才在我国企业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也成为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阻碍之一。

2.缺乏兼具语言技能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涵盖了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天然气等多个专业领域[6]。在各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有的专业术语都必须被精准传递和表达。任何极小的表述误差都可能导致理解错位,进而影响施工进度、精度,造成企业、国家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企业当前迫切需要一批能够兼具语言技能和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他们既要拥有深厚的外语基础,具备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还应熟悉企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精通专业术语的双语转换,为企业顺利实施项目提供语言保障。有数据显示,当前在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以能源、建筑、金融与工程机械这几个行业领域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最大[7]。在开展跨国合作的过程中,若没有配备专业翻译人员,则需要双方人员使用英文作为媒介语言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然而,此类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为理工科专业出身,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外语(英语为主)只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他们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却并不具备专业翻译能力,更是难以用英语准确翻译相关专业术语[7-8]。这就极易导致在与外方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因无法准确传递相关信息而使工作受到影响。因此,缺乏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另一个阻碍。

二、当前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10]。这一理念也充分反映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重点领域对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就目前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导致懂英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的语言工作者易得,而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所急需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难觅。

1.英语专业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不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长久以来都以通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和技能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以此制定学科培养策略,设置相关课程。其中,通用型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技能型强调语言学、文学研究、翻译、教育等专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我国各行各业对于英语类人才的普遍需求。但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各个领域对于语言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多达53种,覆盖了9大语系,各国文化更是各具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双边合作时,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社会礼俗乃至民间禁忌是合作获得成功的一大关键,这就需要语言工作者对多种文化都有所了解。而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多以传统的语言学、英美文学、英汉互译等为重心,以来自英美国家的语料作为教学研究内容,且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书本理论,使用案例也相对陈旧。因此,学生只具备侧重于中国与英美之间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缺乏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区域文化的系统认知,无法达到当前“一带一路”企业对于英语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2.公共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实用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课时设置少、教学模式陈旧的情况。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只需要选修2-4学期的公共英语,学时一般为每周2-4节。课时的有限必然导致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受限。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无法兼顾在文化及交流层面的语言技能培养,更不用说向学生教授与其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技能性英语。这种应试型的英语教学根本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日后工作所用。另外,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学年都不会再开设英语类必修课程,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在毕业时英语实际水平严重下降。

3.高校语言教学重书本轻实践

当前高校语言教学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公共英语,仍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核心课程基本按照听、说、读、写、译等常规方向来设置,课堂授课也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都来自书本,应用这些知识也仅仅是参加各种语言类考试。而社会与企业要求的是多元化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在工作中运用该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当下高校语言教学方式与这一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于是出现学生在校期间能高分通过各种级别的语言考试,但进入工作岗位后却无法顺利完成工作的矛盾情况。即便有些高校在高年级时会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但往往实习周期太短,学生根本接触不到核心工作岗位,难以真正获得来自工作第一线的知识提升。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分析当前重点领域英语人才的需求困境及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不难看出: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复合”的新特征,传统单一的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将外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积极推进学科发展,完善更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英语人才的培养,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展开更为有效的英语人才培养。

1.课程优化,打造跨文化的英语翻译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具备扎实基本功和专业能力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还应根据我国对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各涉外领域与行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10]。结合当前“一带一路”重点领域企业的实际情况,部分企业需要具备过硬英语语言基本功且深谙中国与合作国的双边文化,有能力规避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冲撞及理解误区的专职翻译人才[11]。高校英语专业可对翻译方向课程进行相应调整优化。除传统课程外,可增设国别文化研究课程,向学生讲授除英美以外的亚洲、非洲及中东欧等地区和国家独特典型的文学及文化知识,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文化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继续加深对这些文化的认知;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来自沿线国家的学者、专家或留学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各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民间禁忌。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可以多方位加强翻译方向的学生对于多种文化的了解,从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做出贴近国外受众的文化习俗与思维习惯的正确翻译,以避免工作中因媒介语言传达不准确,或因文化误解而造成的文化折损,从而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

2.文理互通,造就复合型英语人才

作为给企业输送人才的高校,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各领域对英语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应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将文理结合作为新的发展方向,以培养兼具英语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所谓“复合”[12],并非仅仅只是把英语和其他专业简单叠加,而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发掘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两者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互融,从而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在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复合”概念,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更新。比如,可以采用“译+专”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译”指翻译能力,可在翻译专业最初两个学年开设如翻译理论、英汉互译技巧、跨文化交际策略等传统专业课程,加强翻译基本功的训练;“专”指专门领域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校内跨专业合作,在高年级学段为学生开设如商务、外贸、法律等专业模块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大量采用专业领域实际案例作为翻译练习素材,将“译”与“专”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可以让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相关领域翻译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信息,毕业后能立刻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为企业节约大量岗前培训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过程中,仍应该将语言学习与翻译技能的培养置于主导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主从复合”或“主次复合”的原则。在开设诸如经贸、商务、法律、企管等专业模块课程时,只需要进行导论式的讲解和学习。既可以采用英语教学,也可以用汉语授课,只针对术语进行翻译练习。始终要将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作为核心,主次不能颠倒。其次,在公共英语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复合”概念,大力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打破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只为通过考试的固化思维,真正将语言学习与专业需求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可将公共英语课程按理工科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大一学年可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辅助其通过相关英语等级考试,所有学院统一教材统一授课内容;大二学年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更具专业性的学术英语读写译上,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期刊与文献的能力,为学生在高年级即将进行的本专业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预先做好准备。同时,为确保将语言教学与学生本专业内容有效呼应与衔接,可将公共英语授课老师进行分组,固定面向某一个理工科学院进行授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各自所对应的学科,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语料素材,让学生在大量研读本专业英文学术期刊与论文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从而实现学英语以促进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各高校还可以采用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商务英语、实用英语写作等一系列公共英语后续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在大三、大四学年进行选修,真正全方位、系统化地巩固、提升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实用英语水平。

3.校企联合,精准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训练,从而实现语言作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功能,所学与所用能无缝对接。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实现双赢[13]。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根据路孚特BRI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64个,总金额达4万亿美元。其中,1590个项目属于“一带一路”项目,总金额达1.9万亿美元,其余1574个项目被列为中国参与项目,总金额为2.1万亿美元。这其中参与的中国企业数不胜数。高校可以与这些企业实现联动,共同建设教学实训和实践基地。企业可以选派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的员工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从来自一线的实际工作案例中获取最直接的实战知识与经验,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训练课内所学技能,完成从书本到实践的有效转化,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拔并重点培养,做好人才储备,从而极大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如此一来,高校教学体系得到了完善,企业实现了员工职业培训前置,一举两得。二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采用“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进行深入合作。“派出去”是指在学生企业实训的过程中,校方可以派遣英语教师全程参与,同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实时更新知识体系并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请进来”是指校方可以邀请企业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将真实工作案例及正确的应对措施分享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时间[14]。为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紧跟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把重点领域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关注焦点,主动满足当下各领域对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强烈需求。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企业输送一批思想素质过硬、语言基本功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优秀并且具备某特定领域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作者:孙华丽 单位: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