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24:12

职业风险

职业风险范文篇1

1.1职业风险内容

鉴于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特点,涉及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主要为法律风险。一般而言,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应该从接到新的处方起就开始启动,涉及所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与用药有关的事宜,包括根据药物、疾病和医生的治疗观点提出用药方案,确定药物治疗目的和标准,向病人解说既定治疗方案并与其沟通,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甚或对治疗进行干预等。目前,国内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开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治疗药物监测;对病人进行用药常识教育,解释、建议治疗方案;搜集和整理药物信息,依据已有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成果,向医师提出建议,改善治疗结果,降低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比。由于在服务中药师需面对面地与病人进行全面、深入的接触,职责的要求使得临床药师在工作中会涉及病人的许多合法权利,如病人的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接受教育权、依法求偿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在“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将是最高服务准则,药师的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更趋于人性化的服务特性。病人不仅仅作为需要救治的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个体的合法权利也要予以尊重。任何因临床药师主观的“故意”或“过失”而对病人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都有可能激起纠纷,甚或导致对医疗机构的法律诉讼。大量的诉讼纠纷又会阻碍临床药学的发展,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管理造成危机。

1.2职业风险特点

临床药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中职业风险的特殊性。临床药学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药师参与治疗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以改变或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从事服务的临床药师需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面对病人,对病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之责,还要承担起与药物治疗结果有关的法律责任。然而,深奥的生命科学和有限的人类认识使得医药学领域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未知区域,加上病人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其他的不确定因素,都决定了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与传统的基础医院药学相比,具有多样化、高频率、控制难、严重性强的特点。

2临床药学服务中职业风险控制的分类

临床药学服务中的风险控制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组织风险控制和个人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是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在宏观环境上建立并维护的药学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为临床药师精确、高效的工作营造出良好而有利的环境。个人风险控制是指临床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组织风险管理是个人风险管理的基础,个人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3临床药学服务风险控制策略

3.1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策略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全院与药品有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担负着监督、指导本机构科学管理药品和合理用药的职能。其对临床药学服务的职业风险控制发挥着全局性的决定作用。

3.1.1建立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危机管理是指对突发事件或可能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的管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样,建立纠纷风险预警系统对临床药学服务中纠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至关重要。药事管理委员会可成立专门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临床巡查,负责对全院的药疗纠纷予以记录、汇总,然后上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总结、分析,理清各种纠纷的性质,找出院方的责任因素,明确责任人,确定责任完成时间及指标,改进服务环境中的各种“软、硬件”缺陷,使临床药学服务趋于完善。

3.1.2加强对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报告程序的建设:对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的报告是临床药学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整个临床药学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某个细微错误如不经过事后的反馈是很难被发现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根据事故、差错或意外的发生随时召开报告会,召集责任人、药剂科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分析、讨论造成事故、差错或意外的原因是偶然的、不可预见的,还是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环境、设施或人员配置存在不足;如果存在不足,是否能够采取某种方法加以解决。报告会应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既要畅所欲言,又要务实求效。同时,参加的人员应轮流安排,使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并要保证每次会议的内容都能传达给所有的药学工作人员。

3.1.3确保内外沟通渠道的畅通:保持医疗机构内部对话渠道的畅通,使各种临床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获得各种相关信息是风险控制能够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改善社会生存环境。

3.2药剂科和相关科室的风险控制策略

临床药学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团结协作。药疗事故、差错和意外不可能仅仅只由直接责任人来承担,药剂科和相关科室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减少差错或解决纠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2.1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虽然不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药剂科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应联手对新进入临床药学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风险教育;对在岗人员定期安排风险经验交流;组织各级医、药学管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定期公布差错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但将本科室内部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纵向比较,还要与其他科室同一时期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开辟临床药师风险控制小策略专栏,积极鼓励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参与交流。

3.2.2定期评价临床药学工作人员:药剂科应积极推行风险控制责任制,将控制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的身上。定期对临床药学工作者进行评价是从制度上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药剂科既要在内部统一强化纪律,也要有的放矢地针对个别人员开展工作。对全年无差错或提出风险控制合理化建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药患纠纷发生次数多的人员采用谈心、培训等方法,通过积[NextPage]极的途径给予帮助,使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3.3药师个人风险控制策略

被纠缠在药患纠纷中是每一个药师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因此,及时、有效地避免矛盾、解决纠纷,对临床药师顺利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3.3.1认真记录药历:药历具有法律意义,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药历应从药师首次接触病人时就开始建立。建立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病人长期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药师所参与的查房、会诊、抢救、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工作,均应依实际情况按规范格式做出描述、总结和抄录,同时签字并永久保留。

3.3.2注意临床服务中的言行:药师在对病人进行嘱托、提供保健知识教育、接受病人咨询以及与病人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挚,语言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一致,谨慎而言。既不能任意夸大药物疗效,也不能随意淡化由药物治疗所引起的问题;避免绝对化的描述和主观臆断的保证;在未准确分析各种情况前不过早下结论;和医护人员积极交流意见和建议;不贬低或诋毁医疗团体中的任何成员;不越职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职业风险范文篇2

法医病理的工作内容就是处理跟死亡相关的案件。在死亡现场可能仍然存在造成人体死亡的危险因素,比如电击死亡的案件,其现场可能仍存在漏电的情况;中毒死亡的案件,其现场可能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因此,法医病理工作者在勘察现场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需要了解案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护措施;对于案情不清的,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勘察。在尸体检验过程中,法医病理工作者可能暴露于病毒、细菌等生物性危害因素中[5]。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普通人群中为10%,在吸毒人群中高达70%;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近年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在尸体检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脏器处理、取材、包埋和染色等病理常规技术操作中,法医病理工作者均会接触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有害气体,长期接触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选择有效的防护措施,比如保持作业环境的通风或在通风橱中工作等,对减少职业性损害也是特别有必要的。

2在鉴定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2.1在现场勘查中的风险及防范。现场勘查是法医病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关系案件证据链是否完整、案件能否顺利侦破的关键[6-7]。现场物证的破坏、丢失,或被带走、藏匿,都给现场勘查工作带来困难,导致法医病理工作者在占有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出具鉴定意见书,具有缺失全面性的鉴定风险。有些则是因为工作的疏忽而遗漏部分物证,造成工作失误,影响鉴定质量。在开展现场勘察之前,应尽可能地收集更多案情资料,并对案件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现场勘察的效率,并减少遗漏物证的可能。在案情不明的情况下,则需要全面、仔细地进行勘察,不仅需要着重于法医病理本专业的检材收集,也需要关注涉及毒物等其他专业生物学检材的提取。如有需要还可反复勘查现场,或扩大勘查的范围[8]。同时,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进行,防止人为因素的错误发生及生物学检材的污染。2.2在尸体检查中的鉴定风险及防范。2.2.1因准备不充分的风险及防范。在进行每一项鉴定工作之前,都应该仔细研判案情,制定相应的检验计划,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准备不足或者忙中出错的情况发生,特别是涉及功能障碍或伤病关系的案件[9-10]。怀疑气胸或气体栓塞导致死亡的案件,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因为一旦错过最佳检验时机,则无法弥补;在怀疑椎体疾病合并脊髓损伤的情况时,需对脊髓和椎体进行检验,以明确损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在怀疑中毒死亡的案件时,应及时、全面地提取相应检材,如血液、胃内容、尿液甚至脑脊液、玻璃体液等;在处理医疗纠纷类案件时,应先详细审查病历和影像学资料,着重明确医患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11]。通过对案件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尸体检验方案,避免遗漏重要的检验项目,造成鉴定质量问题。2.2.2因检查不全面的风险及防范。对尸体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检查是保障鉴定质量的关键。在尸体解剖过程中,需要对颅腔、胸腔、腹腔、盆腔口及咽喉部等进行检验,涉及的部位及脏器众多。在实践中,存在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疏忽而遗漏小脏器的行为,如肾上腺、喉头等;仅对尸体进行尸表检验或部分区域进行解剖的;对脏器进行初步检验只提取部分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没有严格按照《法医学尸体解剖规范》(SF/ZJD0101002-2015)和《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包装及送检方法》(GA/T148-1996)的要求对脏器进行检验和取材。上述行为均将遗漏重要的检材而造成鉴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鉴定质量。2.3因检材变质的鉴定风险及防范。尸体是法医病理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不论是处于自然状态下,还是冷藏、冷冻条件下保存,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自溶和腐败。实践中,法医病理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高度腐败的尸体,通过对其进行检验以明确损伤与疾病,综合分析其死亡原因等[12-14]。自溶、腐败可造成组织形态结构改变,进而改变疾病与损伤的原有形态,导致法医病理工作者对疾病或损伤的误判,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高度腐败的尸体由于血液的浸染容易被误认为出血;相反,软组织挫伤出血由于腐败造成血凝块及红细胞崩解而误认为是血液浸染。在肉眼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可借助组织病理学手段进行观察,在组织病理学尚无法判断时,可进一步借助特殊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进行检验,以增强辨识能力,切勿盲目自信,粗糙处理。高度腐败尸体的检验已成为法医检验工作的难点,也是法医病理工作者的高风险点。因此,在尽量避免出现组织自溶、腐败的同时还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增强辨识能力。另外,也需要与办案人员及相关人员详细交代清楚,因为尸体自溶、腐败原因导致鉴定意见的相对不确定性,甚至无法得出明确鉴定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在鉴定意见上应相对保守一些比较合适。2.4因法医专业理论自身局限性的鉴定风险及防范。法医病理工作者需要运用法医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但每一项理论的产生都受到研究样本选取、统计差异、个体差异等多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每一位法医鉴定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理论。如死亡时间推断[15-16]受到温度、湿度、风速、室内外环境、现场微环境、自身肥胖程度、衣着情况、死亡原因等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故难以推断出准确的死亡时间。因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和实践的复杂性,带来鉴定意见偏差的风险。针对法医专业理论的局限性,法医病理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验,以弥补该理论在工作地域、环境中的差异性,同时也应保存好鉴定依据,做到鉴定意见有理有据。2.5因自身学识不足的鉴定风险及防范。法医病理工作者需要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案件中涉及死亡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并出具鉴定意见,其专业理论知识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所有科室、毒物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等,但每个法医病理工作者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做到精通每个学科,此二者之间的矛盾也给鉴定质量带来风险。对于复杂、疑难的案件,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应对,需要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所长。在具体案件中,应积极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会诊,以弥补自身学识的不足和认识的局限性,满足鉴定质量的要求[17]。2.6阴性解剖的风险及防范。一般情况下,法医对尸体进行系统的解剖学、组织病理学及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检验项目后,仍未发现致死性改变的被称为“阴性解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及人体的复杂性,阴性解剖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实践中有些“阴性解剖”则可通过仔细、全面而深入地检验来避免。造成假性阴性解剖的原因有很多,如有些尸体的阳性改变比较细微或非常隐蔽,如果检查不仔细,易被漏检,造成“阴性解剖”的误判,如毒蛇咬伤、触电、毒液注射等。在尸表检验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下,需对身体的隐蔽部分进行复验,如腋窝、口鼻腔、外耳道、阴道、肛门等。检材提取错误或提取检材的量不足以检验时,均可造成毒物分析不准确,形成“阴性解剖”的假象。总之,法医病理工作对阴性解剖需要提高警惕,在遇到病变或损伤不典型不足以阐明死因的情况时,应该多取材、多切片以增加检验的范围,或通过增加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项目以增强鉴定意见的说服力[18],以避免假性阴性解剖的出现。

3鉴定管理的风险与防范

3.1在案件接待告知等程序中的风险及防范。在案件受理环节,由鉴定人通过询问办案人员及查阅委托书或委托资料,明确委托事项是否在鉴定中心业务范围之内,委托目的是否与送检资料相符,鉴定中心是否有能力完成该项鉴定任务,委托的程序是否合法等,以防因超范围执业或程序不合法等导致的风险。同时建立鉴定风险提示制度,让委托方及相关当事人仔细阅读《司法鉴定风险告知书》,明确鉴定存在的风险,避免当事人因盲目鉴定或对鉴定意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引起后期对鉴定意见不满意的风险。通过告知还可使鉴定各方明确法医病理的鉴定内容,尤其是需要解剖并提取脏器进行检验,以及鉴定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时也应该告知当事各方在鉴定中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及在鉴定过程中所应遵守的纪律,比如不允许照相、不允许录音等。鉴定过程中,当事各方均高度紧张,对鉴定人的言行举止均异常敏感,常常由于鉴定人某个不经意的举动或言论引发后期的纠纷。鉴定人应及时完成各项签字工作,如告知书的签字,尸体检验在场人员签字,检验完成后尸体及检材交还的签字等,避免后期出现纠纷时,鉴定人拿不出自证清白的证据。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应保持鉴定的严肃性,保持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者家属的同情,不允许嬉戏打闹和做与鉴定无关的事情,保持言行举止的适时性。3.2在鉴定材料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在检验过程中应客观描述、详细记录检验所见,尤其是重要的阳性和阴性改变;记录应清晰,避免歧义。提取的生物学检材,应详细记录样品名称、数量、形状、时间等信息,以备溯源。死亡原因鉴定涉及的环节多,周期长,检材和档案资料在流转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力易导致损坏或丢失。如由于检材标识不清而发生混淆,检材保管不力而造成丢失,对于一些体积小的检材易发生漏检等。因此,需强化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唯一性标识制度、检材核对制度和档案流转制度等,保障鉴定质量,避免出现鉴定差错[19-21]。3.3在鉴定时限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法医病理鉴定一般时限为30个工作日,疑难案件可以适当延长。由于法医病理案件的解剖、固定、取材、脱水、包埋等程序相对较多,对于涉及多学科的案件,还需进行病原学检测、毒物检测及生物化学检测等,鉴定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要求鉴定人应时刻关注案件的进度,及时处理,以免造成因超时而投诉的事件发生。3.4因鉴定人职业道德的风险及防范。法医鉴定意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案件的性质和赔偿的数额,因此成为当事各方博弈的焦点,各方会千方百计地腐蚀鉴定人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鉴定意见。在糖衣炮弹之下,难免会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法医病理工作者。因此,法医病理工作者不仅须具备与职业需要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还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职业内涵,远离被腐蚀的职业风险[22-23]。

4展望

职业风险范文篇3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财产私有的前提,所以,原始人无所谓富裕与贫困。在人文学科中,也有将精神、情感、素质、技能的缺失状态称为“XX贫困”的现象。比如“情感贫困”、“亲情贫困”等等。狭义的贫困,是指私有制产生以后,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少甚至为零的一个群体的状态。“贫二代”是指父母为经济困难阶层成员的一代中国人。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时候“农二代”与“贫二代”有外延交叉的情况。在城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有下岗、低保等情况。所以,“贫二代”中也包含一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第二代。

二、“后留守儿童”的界定

依据通说,在当代中国大陆,“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的儿童。也有人称之为“制度性孤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在大城市,在一线大城市,也有“留守儿童”(或者称为“失去亲情的儿童”)。一些父母忙于事业,甚至疯狂地追求金钱、权力,因此,很早就将孩子寄养到寄宿制幼儿园,之后是寄宿制小学、寄宿制中学,然后是大学。于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这些孩子从三岁到二十二岁,主要是跟各种各样的“班主任”打交道。反而跟父母疏远了,甚至“形同路人”。家庭沦为“自动提款机”。这些孩子也需要关心,只是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数量不够庞大,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尚未引起国家重视。本文仅讨论失去父母亲情之后在乡村读书后进入警校、警队的“农二代”。在中国大陆,1982-1983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他们的孩子不算“留守儿童”。1991-1992年,国家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由于户籍制度等“顶层设计”的制约,城市对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吸纳,在社会领域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他们的孩子成为第一波“留守儿童”。1997-1999年,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国际制造业看好中国沿海地区,于是,第三次“民工潮”出现了。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1.5亿。与之相关,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100万,其中有205万名独居儿童。2015年6月9日夜,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服毒。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5岁。他们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这四个孩子,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代表,也是极端的特例。笔者认为,“后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后成长为成年人的“农二代”。第二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22岁至25岁,为青年人。他们就是“后留守儿童”。第三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16岁至18岁,很快将迈入青年门槛。未来十年,将成为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这个群体最需要我们关注。当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会产生,“留守儿童”还会不断产生。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若干年。

三、后留守儿童的职场特色

在“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贫二代”在职场因“失足”而备受关注。许多贪官出身贫寒,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上学之前没穿过鞋。原安徽副省长王怀忠,出身于要饭的家庭。原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长叶树养(涉嫌受贿3千多万)在被提审时讲道,他直至高中毕业从来没有穿过内裤,也从来没有穿过在商店买的鞋。边说边放声大哭……不胜枚举。这些人虽然不算“后留守儿童”,但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特质与“后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是相似的。一般情况下,“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后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1.拘谨。刚进入职场的“后留守儿童”因为学生时代经济窘迫导致活动半径小、生活圈子小等原因,往往显得拘谨,不太大方。

2.勤奋,能吃苦,执行力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特点。这是一个优点,领导欣赏。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意味着遭人嫉恨,因为周围的职员(同事)认为他“假积极”、“太贱”。

3.借鉴不了父辈的职场教训。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父辈是农民,进城期间是城市底层的低收入者,大多没有稳定、体面的职业,他们给下一代贡献不了人脉,也贡献不了职场经验、教训。

4.在一线、二线城市的“后留守儿童”,物质条件不允许三代同堂。所以,他们普遍缺乏长辈的监督、规劝,相对而言,容易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道路。

5.拜金,崇尚财力。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要跟母亲长到三岁,而且母亲的爱要有质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童年的不安全感可能进入人的无意识层面,演变成吝啬、贪得无厌等病态心理。甚至延续到其晚年。此外,部分农村一直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去地里干活挣钱比带孩子重要。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主流意识——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这种重视物质轻视亲情的流毒,对“后留守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6.等级意识强,缺乏团队意识。因为学生时代与人合作的集体活动参加得不多,游学等等机会太少,“后留守儿童”较难形成互助互敬、平等待人的习惯。

四、“后留守儿童”警察的短板

1.权力的滋味容易腐蚀青年,特别是祖祖辈辈久居社会下层的青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后留守儿童”对权力的渴求会使其努力奋斗,追求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其贪恋权力,玩弄权柄。

2.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以为八小时以内就是人生的全部,难免出现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做官只有几十年,做人要做七八十年”的道理,并未深入每一个“后留守儿童”警察的心里。执掌生杀予夺大权,超出了一些“后留守儿童”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掌握了限制、剥夺他人自由,甚至“合法祸害他人”的权力后,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可能变得自信心爆棚,自我膨胀,视道德、法律为无物。

3.“把当初的损失夺回来”——补偿心理作祟。同样是警察,在同一职级工作,经过对比,发现别人前二十年付出的比自己少,也会产生心理失衡,以权谋私。

五、警校学生中“后留守儿童”简况

在同时存在两所以上警察院校的省份,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多为“农二代”、“贫二代”。据笔者调查,在中西部个别省份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贫二代”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农二代”达到了六分之五。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后留守儿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近十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表明——在中西部个别省份,之所以75-80%的司法警院学生是农村学生,是因为处于二本线至一专线之间的大量农村考生对学费一万元以上的民办三本院校不感兴趣,而对学费仅五千元的警院“情有独钟”。2014年至2015年,民办大学学费暴涨。按照学校评估结果与各学科门类最高学费对照结果,学校评估如果获得A级,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的最高收费为14500元,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为15000元,理学、工学、农学为16000元,医学为21000元,艺术(理论类)为23000元,艺术(应用类)为24500元。这样的大环境下,“后留守儿童”进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势头更加强劲,愿望更加强烈。

六、作为“后留守儿童”的警校高职生的培养对策

1.认清“拜金主义”危害,重建家庭亲情。放眼望去,农村里的壮劳力进城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还贷,土豪富人为移民海外打拼,与此同时,家庭亲情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例如,上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的四个孩子,死在无亲情的绝境中。因此,肯定抚养的价值,肯定家庭的功能,重建家庭亲情,显得尤为重要。

2.在城市化过程中注意解决乡村的凋敝问题。乡村的凋敝与家庭的破碎是相互作用的。例如,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的家庭,早已支离破碎。这一过程与乡村的凋敝是相伴相生的。在亚洲,日本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国于1950-1977年间,1986-2014年间,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以汲取乡村资源为基调的发展政策。现在看来,这类政策应该停止。解决留守人群问题离不开对城乡关系的调整。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3.国家有必要调整户籍政策,调整义务教育规章,使未成年人能够方便地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亲入城就学。

4.开设心理学讲座及选修课,应对“后留守儿童”的短板。在贪腐警察的堕落过程中,凸显出其心理短板的巨大作用。高校应当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扶贫济困,增强“后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查缺补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警校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心理成长的分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清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关注此一类特殊现象,锻造其健全人格。早做预防。学生们学了心理学,就会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

5.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入“后留守儿童”注意事项。帮助“后留守儿童”进行生涯规划,强化专业技能,积累通用技能,认清自己的长项、短板,扬长避短,慎重选择职业,并走好进入职场的前几步。

职业风险范文篇4

1、20**年”期间,伴随着包括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近千名官员或**、或因防治工作不力而被罢官去职,“问责制”频频“亮相”媒体,为广大公众所知晓,进而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的重要看点。

2、近年来,我国先后制订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务员法》等一系列包含问责内容的法律法规;很多部门依据自身职能,相应制订了配套的责任追究规定,这表明“问责制”正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梳理各地频现的“问责”事件,不难发现,“问责制”在操作层面上呈现出拓展深化的轨迹,即由“运动式问责”转向“经常性问责”,由“权力问责”转向“制度问责”,由“事权问责”转向“行为问责”,由“单一问责”转向“公众问责”,由“生产事故多发部门问责”转向“多领域各部门问责”,问责正逐步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

4、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齐二药”假药的问责表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不再是游离于“问责制”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切切实实已经成为被追究的“局中人”。这也是这些事件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引起了强烈震动、乃至出现一定心理恐慌的“症结”所在。

综上所述,从自身职能定位及履行职责的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职业风险,积极探寻防范化解之策,应是我们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风险评估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职能分工中的“先天性风险”。在我国实施的商品质量分段监管模式中,国务院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流通领域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上承生产领域,下启消费领域(含消费者),是矛盾的自然交汇点:一是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几乎都要进入流通领域后才能成为可供消费选择的商品,产品存在的质量瑕疵或在流通领域、或经过流通领域后才会得以暴露;二是消费领域发现的商品质量问题,其往往上溯到流通领域,问题排查、责任追究首当其冲;三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市场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要完全靠工商部门涵盖对流通领域上百万种商品质量的监管,显然存在着可行性上的折扣,只要在消费领域发生商品质量带来的突发事件,往往都能从流通领域的监管上寻找出所谓的“疏漏之处”;四是工商机关在行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着“三缺乏”现象,即检测手段缺乏、专门人才缺乏、专业知识缺乏,这些“先天性不足”导致了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上的“后天性缺陷”。而现代公共行政的理念要求权力与责任对等,既然工商机关承担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职能,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给工商部门带来了具有自然存在性质的、回避不了、也无法回避的“先天性风险”。

2、职能到位中的责任风险。依托自身职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实现职能到位,进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工商人的使命和期盼。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部门职能定位的偏差、一些不切合实际要求的存在、以及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一等因素,极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或是“好心办不成好事”,或是“做得好”中也蕴含着风险,或是虽然没有主观故意,但责任风险难以避免。

一是“缺位”带来的不作为风险。指没有按照法定的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行使到位,该管的没有管,该制止的没有制止,该处罚的没有处罚,该许可的没有许可,因失职不作为的过错导致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对涉及消费者健康、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商品及服务的检查不部署、不落实,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出现责任事故。比如经济户口管理、市场巡查、取缔无照经营等,有职能、有规定,但没有依法开展而导致的不良社会后果等。

二是“错位”带来的作为不当风险。指由于对执法授权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对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能认识出现误区,执法监管的目的出现异化,导致作为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一是执法趋利化。行政执法权不仅仅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导致执法行为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的严重背离,从而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二是监管情绪化。由于市场监管面广量大且情况复杂,一些执法人员放任情绪,不能正确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工作中避重就轻、挑肥拣瘦,该管不管、管而不当,能管就管、难管就放,有利则管、无利则让,有的把管事片面地当作管人,在监管执法中居高临下、语言失当、行为失范,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位置,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三是处罚随意化。主要是对法规设置自由裁量权的目的理解不清,使用自由裁量权不合理,处罚标准不统一,畸轻畸重,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是“越位”带来的乱作为风险。指我们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承担了本该由他人(其他机关)承担的职能,行使了一些自己不能或虽能但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比如不合理地衍生、延伸职能,插手其他机关执掌之事;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适用到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等。

四是作为过程中的不到位、不规范风险。指虽然履行了的职能,实施了行政作为,但由于没有严格按法律规定或法定程序从事监管活动,人情监管、弹性监管或执法程序违法,导致作为不到位、作为不规范,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对市场主体准入的行政许可虽然实行了审查但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由于来自上级“打招呼”、“给压力”式的行政干预,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在处理投诉举报中(如食品类)就事论事,大事化小,没有一查到底;行政执法人员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该移交不移交等,都有可能会埋下行政、乃至司法的责任风险隐患。

五是揽职过多带来的“代过风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般都被委以重任,一方面常常会被地方政府要求充分履行职能而赋予不少难以推却的临时性工作,承担着不少应该由社会和市场或其他部门来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地方党委、政府好的职能评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会主动承担一些地方要求、但属职能之外的工作,从而导致揽职过多,如招商引资、城市环境的整治、市场的消防安全和物业管理等等。而按照权责对等的要求,“揽职”意味着“揽责”,揽职过多等于揽责过重,既然我们承担了本应由他人承担的工作或职能,也就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代人受过”的风险。

3、职能评价中的社会风险。对工商职能的评价是指地方政府、社会和群众对工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公共形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如地方组织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评议、行风的民主测评、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的考评与推荐、地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检查等等,这对工商部门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评议中一些非科学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使评议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其多以“人民的名义”,故一旦评议结果不理想,就会带来许多的非议、部门形象的贬损等,因而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带来难以承受其重的社会风险。

一是评议主体对评议对象职能了解的浅显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客观性。目前行风评议活动大多选取不同阶层人员来组成一个综合的评议主体,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及企事业代表等,而评议主体对评议对象的了解或不充分、或不全面(有不少人对工商部门的职能认识仅停留在“发发执照,管管集贸市场和个体工商户”的层面上),特别是对体现部门职能个性差异的不掌握,势必带来评议凭感觉、凭印象,这种评议要素之间的错位和失调对整个评议过程有着很大的干扰,难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客观性。

二是评议标准的单一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准确性。被评议的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一样,其工作性质不一样,接触范围也不一样。如有的部门主要是宏观上的政策研究指导服务,相对比较超脱;而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直接和企业群众打交道,接触的社会面广,潜在影响评议结果的隐患就多,特别是执法监管容易产生矛盾。因此,把职能反差较大的部门放在同一层面并用同一标准来进行评议,难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是评议人员素质的差异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公正性。评议主体总体上素质在不断提高,科学评价、理性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在实际运作中,也不排除个别评议人员凭个人的好恶、个人(或亲戚朋友)的经历来评价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类似这些“非理性”的想法和做法,必然使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存有变数。

4、职能履行中的廉政风险。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的规范、价值观、道德观都在重构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等时刻侵袭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同时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社会上也把我们作为“有权部门”来看待,所谓“官不大,权不小”、“人不多、事不少”,发执照、办案件、抓监管,手中之“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经受着考验,切不可等闲视之。

一是“权力寻租”带来的腐败风险。由于工商干部在办理证、照、案、摊、费的过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特别是在自由裁量、单处或并处、许可条件的掌握等具有“两可”选择的环节上,如果把握不住,就会出现以原则做交易、以权力觅好处,小则违纪,大则违法,既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影响了部门的形象,更葬送了个人的人生之路。

二是“人情渗透”带来的渎职风险。工商干部也是一个现实之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中,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领导、亲戚、朋友、战友、同学等等,在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政许可等具体职能时,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出来打招呼,如果不能理性地审视或适用手中的权力,或把持不住自己,有时就会碍于情面而导致“人情执法、人情监管、人情许可”的现象,甚至徇私枉法,走上渎职犯罪之路。

三是“交往不慎”带来的廉洁风险。工商干部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离不开与他人交往,这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人受利益驱动,按照“逐利性”的取向,有目的地与工商干部交往,熟悉熟悉、意思意思、放松放松,不断地接触、接近乃至揣摩,表面上和你称兄道弟,实质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一旦需要,就会露出权钱交易、利用利诱的本质,就会使人掉入美丽的“陷阱”而难以自拔,酿成一足失成千古恨之悲剧。

三、对策措施

基于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尽量规避、减少和化解工作中的各种风险。

1、增强职业风险意识,确立“责任”新理念。随着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权责对等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行政问责制将越来越完善,问责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避不开的,就此意义上说,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是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敢于正视风险,牢牢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一是要从以往的“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使命,真正使工商行政管理管理机关的每一个人都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也包括没有做好份内事而应承担的过失。三是要把“责任”转化为“落实”,即落实职能、落实工作,在落实中分解责任、化解责任,在落实中实现由责任风险向责任安全的转换。四是确立“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因为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没有“救世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你开脱、承担责任,因此要“慎用权”。

2、增强职权法定意识,有效控制职能配置风险。对行政部门来讲,“法无授权即禁止”,授权就是职权法定。授权的实质是限权,授权的同时也限定了行政权力行使的大小和范围。行政职权只有在法律授权后,行政机关才能为之,凡是法律授权工商机关的职责必须履行,必须到位,否则就是放弃职权,是行政不作为;法律没有授权就不得为之,就不得作为,否则就是乱作为。权力随责而定,不是因人而设。因此,我们只有在牢固确立工商行政管理职权法定意识的基础上,来理解职能、理清职能、履行职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就是该主管的事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事要义不容辞地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对发现的经济违法行为,属工商监管职责范围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属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该移交的移交、该提示的提示、该通报的通报,切不可揽职过多;属市场主体责任的要强化其自律。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该管的事情上来,专注于自身法定职能的展开、完成。比如食品质量监管,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其他涉及的种养殖业、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我们的职责就是积极配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另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仅靠一家之力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依靠多家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沟通和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个完成的过程是一个职能明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担风险的过程。

3、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合理规避履职责任风险。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条件和法定要求,全面正确和有效规范地履行职能,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既不能作为不规范,还不能作为不到位。一是全面作为,避免缺位。规避责任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能,按照法定的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行使到位。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是全方位的,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监管的对象,所有市场行为都应纳入监管的范围,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同时,还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加强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研究,不断扩大新的监管领域。二是正确作为,避免错位。要准确理解“法”的内涵、目的和原意,正确把握法律法规对管辖、教育、规范、处罚的不同要求和适用,避免对执法授权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行使职能的错位。在履行职能时,不但要考虑合法性,还要考虑合理性。三是有效作为,避免越位。越权的行政行为,是无效的行政作为,是“乱作为”,必然要承担由于权力运用的“越位”所带来的责任。我们应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坚持做该做的、而不是做能做的,坚持管该管的,而不是管能管的,坚持干该干的,而不是干想干的。只有专注于本部门的法定授权职能,才能有效履行职能,做到不越位。四是规范作为,避免作为不到位。要严格规范行政行为,避免人情监管、弹性执法和程序违法。应努力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执法办案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促使他们认真、细致地审查每一份申请材料,该进行实质审查的一定要进行实质审查;认真办理每一宗案件,真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杜绝发人情照、办人情案。当前,需要注意避免作为不到位的现象有:案件办结后涉及到移交司法部门的没有移交;在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开展市场巡查过程中发现相对人有违法行为的,没有依法告知、依法处理;开展的一些专项检查工作,只有行动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等;特别是对食品、危化、易燃易爆等具有潜在隐患的企业和行业,专项检查发现及指出的问题,一定要留下“痕迹”,不能口说无凭,以有效实现自我保护。

4、增强协调沟通意识,尽力化解职能评价风险。一是要按照“让工商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工商”的要求,积极面向社会宣传工商部门的职能及所做的工作,树立本部门的先进典型等,以有效避免社会各界建立在对工商部门职能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基础上而作出偏颇的职能评价。二要积极建议和协调地方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评议机制,特别是要科学确定评议内容,完善评议标准,合理选取和确定评议主体,增强评议过程的公平性和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三要注意和评议主体加强沟通联系,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消费者代表等参加我们的一些执法活动等,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承担的职能工作,最大限度得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利于他们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判断。

5、增强廉洁从政意识,积极预防履职廉政风险。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干部,在履行职能和运用权力时筑牢思想防线、纪律防线、工作防线和家庭防线,坚持自律为先,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因一时疏忽或不慎而铸成大错。一要“慎初”。凡事总有第一次,要在每件事情的一开始就谨慎小心,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处理好每个“第一次”。谨记:不慎其初,就会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二要“慎微”。要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对普通人来说是人之常情的小事小节,对有权者、用权者来讲就不一定是“小”了,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防微方可杜渐。谨记:不慎其微,往往会走向反面,蚁穴能溃千里之堤!三要“慎独”。每个工商干部或负责一个条线,或分管一个片区,都要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每个工商干部在独处时要谨慎其所作所为,不要以为人不见其行而肆其所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把持住自己。谨记:不慎其独,往往是心存侥幸,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四要“慎欲”。无欲则刚,要自觉抵制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诱惑和陷阱,工商干部不一定要做“清心寡欲”的“清教徒”,但一定要克己之欲,特别是非分之欲、非法之欲,更不能随心所欲。谨记:不慎其欲,往往是腐败之发端,人之所欲,宜制不宜纵。另外还要“慎言”和“慎行”,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

职业风险范文篇5

这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的一组数据:2009年1—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15420件,处分106626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3743人。如此大的“伤亡”人数,令人深思。

领导干部为何成了高危职业?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领导干部是监督的对象。不当官,监督相对较少;当了官,监督就随之而来;官多大,受监督的范围就多大;管多宽,受监督的范围就多宽。盯着领导干部的眼睛多得很。

第二,领导干部是诱惑的目标。领导干部握有大权,拥有资源,各种各样的诱惑就在身边,无需刻意争取便不期而至。就看你动心不动心,能不能顶得住。

第三,领导干部是“攻击”的靶子。谁攻击?糖衣炮弹攻击。那些想借你权用的人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因而攻击起来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糖衣炮弹的攻击之后,威逼要挟的攻击就开始了,找把柄、设套子,不由得你不束手就范。

若要仔细琢磨,还可列出一些其他原因,但仅仅上述三个方面,就足以使领导干部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其实,属于高危职业的不光是领导干部。成天跟疾病打交道的医生、在高空作业的电网工人、抢险救灾的专业队伍……他们也是时刻处在高危状态,但他们危及生命的比率并不高。奥妙何在?自觉防护保护。未能经受住考验的领导干部,缺的就是这一点。

按说,监督并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讲,监督恰恰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时时刻刻牢记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和要求,牢记对权力的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违规、不越轨,真金就不怕火来烧。可是,有的领导干部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以为当了领导,就能为所欲为。官升得越高,越自我膨胀,忘记了监督,或无视监督,最后走向深渊。

按说,有诱惑也不可怕。不该去的地方别去,不该拿的东西别拿,不该碰的人别碰,只要严防死守这“三不铁则”,洁身自好,身无瑕疵,就能刀枪不入,平安无事。然而,有的领导干部看不到诱惑的危险,也缺乏顶住诱惑的意志,最后成了诱惑的俘虏,惨痛地倒在攻击之下。

职业风险范文篇6

第二条事务所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风险基金。事务所分所的职业风险基金,由事务所统一提取和使用。

第三条事务所应当于每年年末,以本年度审计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第四条事务所可以通过购买职业保险方式提高抵御职业责任风险的能力。事务所购买职业保险的,实际缴纳的保险费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抵扣保险受益年度的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可抵扣金额=当年度负担的保险费×15。可抵扣金额大于或者等于当年度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当年度可以不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可抵扣金额小于当年度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应当按其差额提取职业风险基金。事务所以保险费抵扣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保单(含保险条款)复印件报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

第五条中外合作事务所由国际总部统一办理职业保险的,该中外合作事务所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保险机构出具的、证明该中外合作事务所当年度交纳保险费金额的文件通过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报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

第六条事务所存续期间,职业风险基金只能用于下列支出:

(一)因职业责任引起的民事赔偿;

(二)与民事赔偿相关的律师费、诉讼费等法律费用。

第七条有限责任事务所合并,合并各方合并前已提取的职业风险基金应当并入合并后事务所。

第八条有限责任事务所分立,已提取的职业风险基金应当按照净资产分割比例在分立各方之间分割。分立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九条事务所存续期间不得分配职业风险基金。

第十条脱钩改制前事务所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如果脱钩改制时事务所与挂靠单位签订了书面协议,明确该部分职业风险基金留给脱钩改制后事务所占有的,该部分职业风险基金纳入脱钩改制后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统一使用和分配。

第十一条除第十条规定情形外,脱钩改制前事务所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留归脱钩改制后事务所的,该部分职业风险基金应当与脱钩改制后形成的职业风险基金分别核算,仅用于脱钩改制前业务引起的民事赔偿及相关法律费用。事务所清算时,该部分职业风险基金有结余的,应当交还原挂靠单位。原挂靠单位不存在的,应当上缴国库。

职业风险范文篇7

关键词:法医物证;风险管理;亲子鉴定;DNA

法医物证学鉴定是利用生物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使用遗传学标志系统的多态性对生物学材料的个体来源与个体之间的亲缘进行鉴定。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种族和种属认定、个体识别、亲子鉴定、性别鉴定等。据统计,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活动中出现的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被投诉的根源由单纯的对司法鉴定结论不满意,到对鉴定人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鉴定收费及鉴定程序合法性等问题持有不满等等,甚至存在着以各式各样的理由和方式进行投诉、上访、要求赔偿的情况。

一、生物安全及检材污染的职业风险

鉴定人在检材采集及实验室实验过程中,都要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检材,特别是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检材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梅毒阳性的血液或其他检材。这些物质存在严重的生物危害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例:某被鉴定人采血后,因按压不规范,时间过短,其自身凝血也较差,在采血后被鉴定人触摸了采血台、饮水时触摸了饮水机的按钮、合影时触摸了合影展示横幅,这些物品上均留有被鉴定人的血迹,这就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生物污染[2]。而且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清洁消毒,便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生物污染,尤其是采血台上的血迹还容易造成下一例鉴定检材的污染。鉴定时必须牢记各项操作的正规使用及操作措施,做到按流程按规章制度工作,确保各项鉴定及实验的安全展开。鉴定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被鉴定人的血液,如果不做好防护工作,也会威胁到鉴定人员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新冠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更增加了鉴定人员的职业风险,威胁着鉴定人员的身心健康。鉴定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按照法医物证操作技术规范进行各种操作,避免感染细菌病毒。鉴定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规章制度[3]。一旦鉴定人员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为其进行局部处理,并及时通知机构负责人,在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佩戴好手套、口罩等相关防护用品,既可以防止检材的混杂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鉴定人员自身的安全风险。

二、职业操守方面的职业风险

随着婚姻家庭关系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亲子鉴定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离婚案件财产纠纷、抚养费纠纷审理的重要客观证据,社会需求在逐渐增高,甚至隐隐成为一种刚需的趋势。一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不法分子及社会闲散人员盯上了这一利益,无底线无顾忌的恶性竞争,扰乱行业环境,某些亲子鉴定中介腐蚀了鉴定机关的工作人员,败坏了政风党纪,造成大量虚假鉴定报告被采信,给案件侦破以及户籍管理带来隐患,2021年潍坊市爆发的震惊全国的贩卖婴儿大案中亲子鉴定中介就参与其中,有很多被拐卖婴儿因虚假亲子鉴定落户,该案至今仍未侦破。面对这类现象,应以提高司法鉴定人及其他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为根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畏法律的意识,并且要强化工作纪律、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工作责任制度。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建立健全鉴定过程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全面实施惩戒制度,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不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必须要在司法鉴定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司法鉴定的技术操作程序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三、沟通交流不到位造成的职业风险

有时鉴定机构在鉴定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被鉴定人单方面的不满引起的投诉或纠纷,影响被鉴定人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司法鉴定是一种法律服务,但被鉴定人参与鉴定和享受其他的服务不同,因为法医司法鉴定出具的鉴定意见未必是委托人或被鉴定人所需要或者所期望的[4]。当被鉴定人达不到心理预期,有时会产生偏激、偏执甚至恶意的心态,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干扰鉴定的目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鉴定过程中沟通不到位,引起被鉴定人误解或者感到被轻视造成对鉴定人缺乏信任,被鉴定人或者委托人能够信任鉴定人的水平和职业操守是法医物证司法鉴定的职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通过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对鉴定人和鉴定助理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引导他们如何与被鉴定人沟通,如何与被鉴定人建立信任与诚信,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交流沟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被鉴定人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自由选择权、隐私权等。

四、检材提取过程中的职业风险

采血前鉴定人员穿着隔离衣,清洁双手,然后戴手套口罩,做好防护后取出血卡进行填写,提示被鉴定人仔细核对血卡信息并按手印,然后让被鉴定人掌心向上伸出采血手指,针刺前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首先使用酒精棉棒消毒,鉴定人尽量抓握被鉴定人未按手印的手指防止印泥污染,抓握时拇指从上方轻扣,其余手指于下方轻托被鉴定人采血手指,注意尽量抵住被鉴定人指尖部,防止采血过程中因手指的柔韧性造成按压时指尖回缩引起针刺失败或针刺过浅不出血,穿刺后再用采血纸卡采集血样。由于初次做法医物证鉴定的鉴定者有时会出现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年幼的儿童更为明显,鉴定人员应以温和热情的态度,耐心向其本人或其监护人解释,介绍有关指尖采血的相关过程。采血会有轻微疼痛感,但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帮助被鉴定人消除不良情绪,过程中和被鉴定人说话转移其注意力,采血前还应询问被鉴定人是否有晕针晕血史、体质虚弱、精神病史等。鉴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上述穿刺技巧,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鉴定人员应指导被鉴定人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应当同时用棉签压住皮肤穿刺点,按压三至四分钟即可。对于凝血功能差的被鉴定人可适当延长时间。有时鉴定机构在电话预约时沟通不到位,被鉴定人认为法医物证司法鉴定采血与常规体检一样,采静脉血需要空腹,所以第二天鉴定时空腹不吃饭,这种情况下更容易造成晕针晕血的不良事件发生。有人认为指尖采血出现晕针晕血现象十分罕见,但笔者调查医院的护士朋友得知指尖采血与静脉采血比较这一现象的确极少发生,但在护理工作中也遇到过,笔者在八年的法医物证鉴定工作中也仅仅遇到过两例指尖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晕血现象,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不可麻痹大意仍需要防范风险。如果出现晕针晕血现象一定要及时处理,让被鉴定人平躺,安抚情绪,按压合谷穴,补充糖水等,培训时要教育工作人员预约时要告知被鉴定人可以饮食,案情调查核对身份时还应注意一下被鉴定人的身心状态。使得采血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检材提取过程的安全性和对法医操作的满意度。

五、实验过程中的职业风险

实验室一定要注意防护和隔离,既是为了保护鉴定人员不受感染,也是保护检材不受污染,在实际检案中,如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一般都可以很精确地得出检测结果,但还有一种意外情况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护风险,那就是基因突变现象。一旦出现疑似基因突变的情况必须更加严谨地进行鉴定工作并且增加实验和计算次数,如发现1至2个不符合遗传规律的基因座,判断其是非亲子关系还是基因突变。通常情况下,1个不符合基因座,且等位基因间相差1个重复单位,突变的可能性大,2个不符合基因座或等位基因间相差多个重复单位,为非亲子关系的可能性大。根据国内某机构数据,含有1个不符合基因座且相差1个重复单位的无关个体对为12组,占整体的60%。此外曾有案例报道二联体鉴定单个基因座相差7个重复单位,最终仍认定二者具有亲子关系。因此,亲子鉴定过程中如果检出1至2个不符合的基因座,不论等位基因间相差多少个重复单位,都有必要增加更多的检测系统,而不能盲目认定是产生了基因突变。由于亲本信息的缺失,相同检测系统应用于二联体亲权鉴定时,其系统效能要远低于三联体,因此多个系统地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累积非父排除率,使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日常检案中,如只使用一个检测系统,建议选择基因座个数多,单个基因座非父排除率高的系统,遇到有1至2个不符合基因座的情况,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检测系统,在日常接案的过程中尽量推荐被鉴定人采用三联体检测,这些工作细节都可降低错鉴的职业风险[5]。

六、社会责任道德方面的特殊情况职业风险举例

近年来,随着维权意识和服务及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司法鉴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社会是复杂的,什么样的情况和事件都有可能发生,法医物证司法鉴定人员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除了严格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基本的职业操守外,还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道德操守,以下为笔者鉴定工作中遇到的几例较为复杂、特殊、罕见的职业风险事件,供大家参考和思考之用。

(一)案例1:委托人需将孩子户口从东北转到山东委托亲子鉴定,在整个接待和检材采取过程中,并未出现任何特殊情况或者异常,案情调查夫妻双方表示肯定自己是孩子生物学父母,但鉴定结果出来以后,我所鉴定人发现鉴定结果为排除父亲血缘关系,当时笔者和其他鉴定人意识到这个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笔者立刻向鉴定机构负责人通报,鉴定机构负责人及本所数位法医物证鉴定人,通过调查各种书面证据,录像证据,回顾鉴定过程,仪器操作记录,然后重新用软件计算亲缘关系,并手动计算复核,确认鉴定结果科学客观准确。考虑到这一事件有一方并不知情,如果我所将此司法鉴定报告发出,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势必难以估计。为了避免难以预估的不良事件发生,我所通过电话调查,女方承认确有婚内出轨行为,遂其说服男方将此委托撤销。

(二)案例2:男女双方在案情调查过程中,女方表示不确认孩子是不是男方的,但自己曾有过一次婚内出轨行为。男方表示曾用孩子的头发和自己血样邮寄到外地做过一次隐私鉴定,现在我所做亲缘关系鉴定是为了复检确认,此外隐私鉴定不是司法鉴定,其也需要法律认可的司法亲子鉴定意见。鉴定结果排除父亲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数月后受委托女方又带来另一位男子,要求与孩子做一次亲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男子与孩子为生物学父女关系。不久后,该女子丈夫便向我所打来电话,要求我所告知这一次鉴定的结果和孩子生物学父亲的姓名等个人信息,我所严词拒绝,拒绝理由有三点,1.女子丈夫并不是委托人,虽然其自称与案件有关,但他并非委托人。2.如果将被鉴定人个人信息告知他人,违背法律法规,也违背法医的职业操守。3.若女子丈夫从我所得知孩子生物学父亲个人信息,有可能出现很严重的恶性社会事件,出于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我所工作人员也必须保护被鉴定人个人信息。

(三)案例3:有一男子来我所咨询过去其收养一女孩,女孩现已14岁,不知什么原因女孩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家庭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男子要求我所出具一份假的亲缘关系鉴定意见书,确认该女孩为男子亲生女儿。我所向该男子说明法律法规,明确表示不可出具虚假的鉴定书。虽然委托人的目的是善意的,但作为司法鉴定机构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知法守法的原则。

七、总结

职业风险范文篇8

依照“预防为主、预防结合”的方针,以《省职业病预防规划(2012-2015年)》为指导,增强《职业病预防法》、《功课场合职业健康监督治理暂行规则》等司法律例的宣传贯彻,重点抓好开展职业卫生治理规范化创立活动和对生产运营单位首要负责人、专兼职治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开展重点行业专治,持续抓好功课风险申报,提高全市职业卫生监管程度。

二、工作目的

(一)持续做好职业风险申报工作,完成职业风险申报单位1000家。

(二)完成对生产运营单位首要负责人、专兼职治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4000人。

(三)开展企业职业卫生治理规范化建立活动,完成职业卫生治理规范化企业创立200家。

(四)保证全市不发生较大以上职业风险变乱和群体性职业中毒事情。

三、重点工作

(一)增强对全市职业卫生治理人员进行培训,拟分片区对生产运营单位首要负责人、专兼职治理人员职业卫生进行培训。

(二)持续抓好粉尘与高毒物品风险管治专项行动工作,开展家具行业和石棉成品企业职业风险专治,加大对冶金、电镀、制鞋等行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一批典型的职业风险违法案件。

(三)持续抓好职业风险申报,增强对申报单位现场审核,指导协助企业抓好职业卫生治理。

(四)深化职业卫生治理试点工作,开展职业卫生治理规范化创立活动,启动职业卫生安全答应证发下班作。

(五)依据“三定”方案要求,理顺全市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做好与卫生部分的工作交代,坚持全市职业风险单位基本档案。

(六)开展全市建立项目职业卫生“三还”大检查,提高我市职业卫生“三还”搜检立案率,加大法律力度,从源头上节制职业风险的发生。

四、保证办法

(一)将职业风险申报、职业卫生治理规范化企业创立、和生产运营单位首要负责人、专兼职治理人员职业卫生产培训工作归入对区(市)县安全生产工作专项目的。

(二)加大全市职业卫生监管系统建立力度,催促区(市)县安监局要按中心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分职责分工的通知》文件要求,专设机构和人员。

(三)增强职业健康宣布道育培训。一方面充分应用“全国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预防宣传周等活动,抓好全员职业健康宣布道育,提高员工自我维护认识;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本年企业首要负责人及职业卫生专兼职治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职业卫生治理程度;三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增强对安监系统职业卫生监管监察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监察程度。

(四)增强监察法律,加大对功课场合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监察法律机构要切实把功课场合职业卫生监管归入主要的法律检查内容,加大对存在严厉职业风险企业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各级安监、卫生、劳动保证部分要增强联络沟通,互通状况,合时开展结合法律。

(五)增强职业卫生监管基本工作,合时制订出台《成都会职业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成都会职业卫生监督治理方法》、《成都会职业卫生监察法律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提高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程度。

职业风险范文篇9

关键词:国家赔偿责任;公务员赔偿责任;公务员连带赔偿责任

法官职业本来是法治社会最令人崇敬、最令人羡慕、最稳定和最有保障的职业,但我国法官目前却是有高度风险的职业。由于社会公众中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对法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侵害,使法官承受着较高的职业安全风险。近几年来,侵害法官人身权及其他职业权益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法官心理压力和心理安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法官的执业难度、工作压力、社会压力日渐加大,加上潜在的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家庭责任风险,都时时刻刻的在侵蚀着我们法官的身心健康。下面,笔者就法官职业的风险与防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法官职业风险的范畴及其现实存在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期。可以这样说,所谓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由于利益调整而导致各种不同的利益处在变动不定的状态,由此而引起的利益冲突也就随之产生。尽管国家努力用立法来进行调整,但往往无法及时地和具体地回应社会变化,这就要求履行司法职能的法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法律原则,充分运用司法的手段来维护社会利益的平衡,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提供及时的法律救济,通过定纷止争,缓解社会矛盾,从而依法保障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由于利益冲突引发的诉讼的大量增加,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尽完善,致使法官所承担的定纷止争的角色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法官的裁判权起着至关当事人利益的作用。如何在法律之外寻求法官的偏袒,必然成为一些当事人谋求的一种策略。这些策略无外乎是制造虚假事证和贿赂法官,前者是误导法官,后者则是直接影响法官的公正,使法官陷入一种经常性的职业风险之中。

1.法官职业的技术性风险。

法官办的是案件职业风险当然主要来自于案件,特别是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冲突所带来的风险。这里的“法律事实”是指由证据所构建的事实,问题在于当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冲突时,法官只能依从证据规则,在一切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一方的委屈而无能为力。而这,往往会造成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种对立严重时会产生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危机,导致诚信风险的存在。在法律界广为人知的“莫兆军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应当客观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其他阶层对司法运作已经存在不可忽视的不信任现象,导致这种不信任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对司法人员素质存在着一种信任危机。从心理角度来说,只要这种对裁判者的信任危机不消除,就必然对司法过程和结果产生怀疑。即使程序是正当的,适用法律也是正确的,也难以摆脱这种不信任危机产生的不公正评价。

2.法官职业风险之人身安全性风险。

在现代法治化进程中,基层法官面对的很大一部分当事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法律的陌生使他们寄望于法官能明察秋毫,当审判结果与期待不一致时,便迁怒于法官。法官因此被投诉、受辱骂的情况屡屡发生,遭到人身攻击和生命威胁。

3.法官职业风险之司法廉洁性风险。

法官办案是为了定纷止争,而且是其他手段已无法解决的激烈纷争。刑事案件涉及被告人的身家性命,民事案件涉及当事人的财富得失,行政案件涉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激烈对抗,双方当事人都怀着对法官的莫大期盼,都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法官的裁决上。除了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力陈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事实、理由,同时也会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源,试图影响法官,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当事人追求回报的最大化,预期的最大值,这对法官来说,无疑是可怕的诱惑和巨大的陷阱。法官介入社会生活太广太深,同各类利益主体的关系太近太密,则愈会引发更大的职业风险。

4.法官职业风险司法体制性风险

法官职业风险,还来自于滥用权力对法官审判所造成的压力和干扰。当司法权威还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当现行体制尚没有赋予法官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抵御权力的非法干预,当现行制度还不能为法官提供充分的职业保障的时候,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就不可能杜绝,司法“生态环境”不佳,同样加剧了法官的职业风险。

二、法官职业风险对司法的影响

任何职业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法官职业风险,对法官职业风险进行控制,是法院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

1.法官职业风险对法官自身的影响

由于法官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缺失和不到位,致使法官在重压之下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心理。当职业风险成为一种伴随法官职业生涯长期危机的时候,法官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必然会对法官职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倦怠逃避的心理。审判任务过重时,大多数法官都希望不要再接手新的案件。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时,一般都寻求调解方式结案,以期减少工作量和回避裁断风险,或采取向审判委员会汇报,向上级法院请示来分散压力和风险。

其次就是紧张焦躁心理。基层法官除了必须面对大量各种各样的纠纷,每天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他们对法官过高的期盼及不合理的诉求,使法官经常会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难有舒缓平和的心境。遇到无理取闹的当事人时,法官极易出现情绪冲动,但严格的职业纪律约束又不得不让他们极尽耐心地压抑自己,久而久之,导致这种紧张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

2.法官职业风险对司法体制的影响

“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权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腐蚀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关生杀予夺的司法权尤其如此。”司法的权威性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因为法官的司法行为涉及到公民的生命、自由、权利、义务和财产,一张刑事判决书可以剥夺你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权,一张民事判决书可以剥夺你的财产。因此,法官的司法行为倍受社会关注,司法的廉洁和公正也倍受社会瞩目。

法官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司法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使法律的实施难以落实到位,也使法院难以吸引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的建立,严重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防范法官职业风险,也成为法院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三、法官职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1.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现司法公正。加强法官职业权力的保障,首先应建立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制度。在审判工作中,法院对公正司法的法官撑腰,决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他们打击报复。其次,人民法院应通过深化审判权运作方式改革和法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合议庭和独任法官能够依法独立审判的内部制度。要尊重法官的独立人格和职业权力,凸现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大力推行目前院、庭长直接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案件的做法,全面落实合议庭、独任法官对案件作出裁决的权力。

职业风险范文篇10

一、稽查职业风险的主要种类和具体表现

从国家法律规定和稽查实践来看,稽查职业风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未按国家规定履行保护检查对象的法定权利。为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通过各项法律法规对稽查执法行为予以了一定规范和限制。主要包括方面的内容:执法回避、依法保守涉税秘密、稽查执法由两人以上共同参加、向纳税人出示检查通知书和检查证件、告知纳税人有陈述申辩、提出听证、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申请国家赔偿等权利。在实际稽查工作中,如果未能依法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以上权益,就会形成职业风险。出现此类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稽查人员执法素质不高,没有充分学习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致使在工作中出现违法违规举动。

(二)稽查执法质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检查中未能发现其全部涉税违法行为;没有按规定取得企业涉税违法行为的证据;对企业涉税违法行为的证据收集不完整、不全面;对企业涉税违法行为的性质认定错误或偏颇;未按法律规定对企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未按规定将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等。出现以上行为,主要原因是稽查人员执法水平不过硬外,还可能是受到外部影响、压力,以致于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出现过错。

(三)借职务行为之便谋求不正当利益。主要表现有:接受纳税人的贿赂或其他好处;“吃、拿、卡、要、报”行为;伙同不法纳税人偷骗国家税款,借机分肥;将个人感情掺进执法行为,对涉税违法行为处理畸轻畸重;以查案为名,与纳税人进行权钱交易等不正当活动。出现这类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稽查人员自身政治素质差,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格说,为类违法行为与稽查执法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应该属于具体稽查人员的个人行为,但这类行为多是以税务稽查执法为前提或背景发生的,所以也归入稽查职业风险。

二、我市在防范稽查职业风险方面的实践

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稽查执法质量,是我们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工作原则。为规范稽查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稽查职业风险带来的危害,我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年来全市稽查系统没有出现稽查人员因职务行为而受到党纪政纪处罚的情况。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建立实施政治学习、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家庭监督“四位一体”的教育防范体系。在工作中,我们建立实施了严格的政治学习制度,随时组织学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报告文件精神。使广大稽查人员及时掌握时展的脉膊,用最新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具体工作;结合税务稽查工作特点,在系统内建立实施了税务稽查廉政跟踪制度,每检查一户企业都随检查通知书附上一份《税务稽查廉政跟踪卡》,请企业对稽查人员的廉政情况进行记录,并可以通过电话、邮寄、电子信函等方式向稽查监察部门反馈;坚持领导定期走访制度,由各级稽查局领导定期深入到检查过的企业,听取企业意见,改进稽查工作。以市稽查局为例,2007年先后走访企业83家,发现和解决了企业反映的5个问题;聘请企业界、新闻界聘请了40位税风税纪监督员和税风税纪督导员,随时监督反馈稽查人员的廉政情况和执法情况;为进一步延伸廉政监督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我市各级稽查局每年组织召开“稽查人员家庭助廉座谈会”,向稽查人员家属介绍治学习和廉政教育要求,拓展了监督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工作实践看,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监督机制是防范稽查职业风险的基础前提。

(二)细化业务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以工作制度规避职业风险。长期坚持执法规范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几年来,根据我市稽查工作实践和发展需要,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税务稽查业务工作流程》、《税务稽查执法达标标准》、《税务稽查选案暂行办法》《税务稽查审理工作操作细则》等工作制度,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稽查执法的整体要求、关键环节、敏感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如《税务稽查业务工作流程》对稽查工作的整体目标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各环节的基本职责和工作时限进行了规范和要求。而《税务稽查审理工作操作细则》则把稽查执法中最敏感的取证审理环节工作进行了规范,一一列入不同类型案件所需要的书证、物证、辅证材料的名称,同时分别就各种证据材料的取得方式、取得标准、注意事项都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有效防止了检查人员可能会出现的细节性执法过错的发生。通过这些制度把稽查具体的执法程序、执法行为细化、量化,使广大稽查人员的主要执行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源头上避免了稽查职业风险的产生和蔓延。

(三)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的实战能力和职业风险判断能力。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一切稽查工作的根本,也是防范大稽查职业风险最有效的保证。近年来,我们坚持“分别层次、注重实效,考训结合、骨干优先”的思路组织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稽查局向市局上报重点培训计划,同时明确全系统的基础培训学习内容;2006年以来,在市局支持下把所有基层局主管局长、稽查局长和部分业务骨干到扬州税院参加为期20天的综合培训,增强了稽查系统决策科学性和决策执行能力;2007年4月组织进行了全市稽查系统业务摸底考试。统一命题,统一监考,重点考核稽查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激发了广大稽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以“以查代训”的形式组织了房地产业稽查实务培训,培养了40名“小教员”。同时将相关资料编印成册,指导全市房地产业税收检查工作;在总局、省局组织的稽查业务培训时,坚持业务骨干优先的原则,这些业务骨干通过上级单位的反复培训,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重大案件、疑难案件的查处主力。稽查人员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强同志们对工作中潜在职业风险的判断和规避能力,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了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充分发挥督查督办制度的作用,抵御稽查职业风险。作为一个执法系统,系统业务管理和业务监督应该在抵御职业风险中发挥作用。几年来我们在坚持实施正常系统业务管理和督导的基础上,着力发挥督查督办制度的作用。除省市局督办的案件外,及时将案情复杂、牵涉面广、查处阻力大的案件提交省市局,申请督办,对不法纳税人形成高压态势,同时进一步增强查办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保证工作质量;随时掌握基层单位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对受到外部影响和干预的案件,以市稽查局的名义下文督办,帮助基层局加大工作力度,排除各种非正常干扰;根据工作需要拓展督办工作内涵,选派市稽查局业务能手直接参与到基层单位部分案件的查处工作之中,一方面充实稽查力量,一方面增强威慑力。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督查督办制度在抵御稽查职业风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五)深入开展案件复查,把稽查职业风险化解在系统管理范围之内。把案件复查作为系统管理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结果作为评判稽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制定了《税务稽查案件复查工作制度》,按照不低于查结案件百分之十的比例进行案卷复查,按照不低于查结案件百分之二的比例进行实地复查。在复查工作中,采取了多种工作形式:市稽查局专职复查人员负责日常复查;集中县区局专兼职复查人员进行交叉复查;组织系统内业务精英进行集中实地复查等。据统计,2006年以来,共复查案件270件,实地复查57户,复查出税款164万元,及时纠正了部分案件检查不全面、定性不准确、文书不规范等问题,并责成有关单位按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

三、关于今后防范稽查职业风险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执法标准的不断提高,稽查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将更为复杂、更为隐蔽。依法防范稽查职业风险,将成为今后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我市稽查工作实践看,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广大稽查人员明确树立职业风险意识。作为一种职业衍生品,稽查职业风险自有税务稽查职业之日起就客观存在,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并没有引起应用的重视。对稽查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社会上多是简单地归为“不正之风”、“执法犯法”等不良社会现象。作为当事人的稽查部门和稽查人员,也多认为是个别人“素质不高”、“执法不严”、“以权谋私”,而没有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探究问题发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现实中,多数稽查人员根本没有认识到所从事职业其实有着多种潜在的危险性,更没有考虑到不当执法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教育引导广大稽查人员认识职业风险、树立职业风险意识,是做好防范工作的第一步。

(二)持续开展对防范稽查职业风险的课题研究。从现实看,国内税务稽查人员出现违规违法的事例、案件越来越多,各地也开始着手制定完善相关防范制度。作为全国税务系统的成员,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市稽查工作实际,持续开展防范稽查职业风险的研究工作。作为税务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税务稽查工作与征收、管理、税政等各项税务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防范稽查职业风险绝不只是稽查部门自己的工作,整个税务系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整体税收工作质量。

(三)尽快提高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稽查职业风险的主体,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职业风险的最关键保证。从国内案例看,出现问题的人员,业务素质往往并不低,很多还是业务尖子。正是因为他们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才有机会接触重大、敏感、复杂的案件。也正因为他们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才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所以,在对稽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时,既要重视稽查业务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其政治修养、法制观念的培养。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家庭等途径,深化其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通过长期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和实践磨练,使广大稽查人员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熟、责任心强的行政执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