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协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5:05:19

职业发展协会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1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参加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竞选!

我是来自机械电子工程0701班的*。乐观的我性格活泼开朗,爱好广泛,处事沉着果断,能够顾全大局。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愿望:我要竞选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一职。我在这里郑重承诺:我将尽全力完成协会和同学交给我的任务,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一个积极团体,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信赖的组织。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将成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沟通的桥梁和创造价值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引导武汉科技大学的学长学姐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素质潜能,全面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依托学院的名牌效应和人才优势,秉承建立学生自制、自省、自强公益组织的发展精神和真诚高标准的服务意识,协会以提升武汉科技大学的竞争力为己任,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意识,为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降低选择成本,规划美好职业生涯而不懈努力!

如果我当选会长,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积极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要进一步广纳贤言,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我当选会长,我一定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学长学姐服务,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的建设尽心尽力。在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利益前,我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绝不以权牟私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体现主人翁精神的团体,为大家服务。

如果我大选会长:

1.我会真诚耐心热情来提高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威信与名声。

2.我会思考创新,积极进取,勤于奉献。

3.我会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服务大家

4.我会抓住机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改善协会的。

是金子就会发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在老师的信任上,和各部长的帮助,同学们的支持和自我创新下会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知道再多灿烂的话语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和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在成功路上的鲜花。我想我当选的话一定言必行,行必果。

这是我今日的承诺,行动是用来证明一切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竞选,抱着必胜的信心踏上讲台,信心是以实力为前提的。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2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参加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竞选!

我是来自机械电子工程0701班的*。乐观的我性格活泼开朗,爱好广泛,处事沉着果断,能够顾全大局。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愿望:我要竞选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一职。我在这里郑重承诺:我将尽全力完成协会和同学交给我的任务,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一个积极团体,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信赖的组织。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将成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沟通的桥梁和创造价值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引导武汉科技大学的学长学姐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素质潜能,全面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依托学院的名牌效应和人才优势,秉承建立学生自制、自省、自强公益组织的发展精神和真诚高标准的服务意识,协会以提升武汉科技大学的竞争力为己任,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意识,为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降低选择成本,规划美好职业生涯而不懈努力!

如果我当选会长,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要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积极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要进一步广纳贤言,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我当选会长,我一定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学长学姐服务,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的建设尽心尽力。在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利益前,我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绝不以权牟私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体现主人翁精神的团体,为大家服务。

如果我大选会长:

1.我会真诚耐心热情来提高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威信与名声。

2.我会思考创新,积极进取,勤于奉献。

3.我会用实际行动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服务大家

4.我会抓住机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改善协会的。

是金子就会发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在老师的信任上,和各部长的帮助,同学们的支持和自我创新下会使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知道再多灿烂的话语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和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在成功路上的鲜花。我想我当选的话一定言必行,行必果。

这是我今日的承诺,行动是用来证明一切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竞选,抱着必胜的信心踏上讲台,信心是以实力为前提的。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综合考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改进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方法,希望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就业指导。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把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这项工作起步晚,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都与国外存在距离。分析研究其他国家此项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措施,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丰富我们就业指导内容,改进我们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正稳步发展,但是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总体上讲,国内各高校都划拔一定的经费,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开设职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组织双向选择等活动;同时,政府重视并倡导社会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与有效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职业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指导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地点局限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职业发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也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

二、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

很多国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他们的就业指导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职业指导师帮助大学生不断发展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学校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协调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调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美国有很多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它们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吸纳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会员,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并为之提供优秀人选,对就业市场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毕业生提职业发展服务。而且美国劳工部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未来十年的业环境和各行业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式,每两年微调一次,并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又如日本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毕业生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为之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大学生如若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中心就为其组织培训并安排各种实习活动,再对其进行求职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以增强他们推销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的信心。此外,还有如日本的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人才介绍事业协会、人才派遣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不但解决了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让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紧密结合。

2.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个性化

国外学校很注重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工作。在德国,从人学起,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test)、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意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指导,如果对职业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报价”,并面授谈判技巧;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科学化

首先,国外的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在进行职业诊断时候很多国家采用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积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提前开展测评服务,测试与职业相关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正确估价自己,而后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根据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

其次,注重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分析,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岗位。

4.校内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大学指导课程,从人学开始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体现在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和预期的职业。整个大学期间,学校有很多教学组织方式:单元教学、教学模拟、主题设计等,将学科、课程建设与职业指导相互渗透;就业指导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人、就业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择业技巧和准则等。就业指导形式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毕业后,毕业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众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接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还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参考。

5.开展创业教育

国外就业指导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深度交谈,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很重要,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须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

2.结合专业教育的全程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如: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人力资源主管定期进行咨询、模拟面试等;同时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学校学习的全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对中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心理测评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对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设计,培养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并且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的训练。

3.进行心理指导

通过心理测量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需求,即各种职业需要什么特长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开展职业市场研究

开展行业的人才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并且以此作为改善和完备就业指导工作的参照,使高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及时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扩展的空间可能、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专业发展的前景、专业适应性、专业现状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企业和社会都要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机构(劳动中介组织、职业中介组织和人才中心等)之间的联系。例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课。学校、社会的各种机构系统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指导,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网络,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公务员之家:

6.加强中介组织参与

力求利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作用,调动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协会约束的就业服务格局。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职业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期,尤其是对民办高校来说,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的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1.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亟需提高。我国的民办高校存在着建校时间短、师资流动性强等特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多为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职,很多民办学校并未建立稳定、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更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承担职业教育的部门多为学工部门下设的就业指导机构,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单独设立进行专门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导和教育教研部门。

2.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还需进一步探索和规范。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学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不少民办高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是从职业规划的概念、职业规划的意义、职业观的探索及职业目标的拟定与决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技能、技巧训练及职业心理分析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偏少,而且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针对性的实践训练环节。

3.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改革创新不足。当前在我国高校的职业教育方式和手段中,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据最近针对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开展情况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在高校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比例高达82%;在职业教育中,采用专题讲座和视频教学形式的高校比例分别为30%和10%,而能开展实践实训教学的高校比例仅为14%。

4.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职业教育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纸质试卷考核为主,这种传统考核方式既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也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和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局限性非常大。

二、厦门市某民办高校对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健全职业教育组织机构,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正规教学的形式,由专职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就业技巧知识、创业知识等”[2]。笔者所在的厦门某民办高校,为了强化职业教育,从健全职业教育机构入手,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教研室、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客坊等专门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并积极鼓励职业教育指导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行职业教育人员“持证上岗制”。近年来,职业指导人员获得国家首席职业指导师1人次,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2人次,国家职业指导师23人次,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1人次,高校创业指导师1人次,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3人次,SYB创业导师4人次,IYB创业导师4人次。

2.明确职业教育理念,构建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促进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根据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举、课内课外融合等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厦门某民办高校,围绕着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为: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第一学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第六学期开设)等;为了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开设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课程门类见表1),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具备现代就业及创新创业观念、素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如《工程设计导论》、《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学校推行“学位证书+职业证书”的双证书教育,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对在校学生开展高级制图员、高级数控机床师、高级维修电工等项目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实践类课程,利用校内的工程坊、校外的实习基地及校企联合培养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引入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源库、APP移动教学等新型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都是以视频或动态PPT为支撑,具有信息量大、开放性和时效性强、生动形象、直观性和互动性好的特点,不仅可以供学生参考、学习,也适合职业教育工作者观摩、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很多高校正在尝试将职业教育与教师发展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工作相融合,打造基于互联网和最新信息化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等,这些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搭建学生创新与创业、创业与就业之间的桥梁。笔者所在的学校本着“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原则,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3000余平米的创新创业基地———创客坊。定期组织学生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创客坊进行孵化,将项目变成具体创业成果。同时,积极向企业推介优秀项目,支持企业对项目和团队进行考察和指导,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全方位合作,努力将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梦想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共有大学生网络文创工作室、原创文化传媒、手机APP开发项目等20多个学生项目进入基地孵化。

5.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媒介平台和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手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力。比如,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进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优秀毕业校友访谈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积极利用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大赛、面试礼仪讲座、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圆梦就业系列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宁敏.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现状调查及启示[J].企业导报,2015,(13).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5

关键词:法务会计;职业发展;供需现状;建议

有报道曾将法务会计评为本世纪18种热门行业中的第一“热门职业”。也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法务会计必将成为中国最热门职业。但现实中我国法务会计职业是否会随经济同步快速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法务会计职业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推动法务会计职业发展建言献策。

一、我国法务会计职业供需现状简述

(一)供给侧现状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职业供给侧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类渠道: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学历教育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官方设置“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专业。现在的专业培养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在会计学专业下设“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方向”。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会计学专业(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西南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司法会计方向)、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司法会计方向)、河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专业(法务会计方向)等;二是在相近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课程。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在“侦查学”专业开设《司法会计鉴定》课程,云南财政大学在“审计学”专业开设《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课程,西南政法大学在“经济犯罪侦查法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开设《司法会计》课程,华东政法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开设《司法会计》课程等;三是1+1式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即学生在主攻一个专业基础上,还可选修另一个相关专业。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目前我国较权威的是2015年5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启动的“法务会计师(CFA)培训和资格认证项目”。该项目当前主要采取面授64学时+自学32学时,面授地点主要在北京。还在云南财经大学设立了“全国司法会计干部培养基地”,中国法务会计研究会(筹)主办了历届中国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等。

(二)需求侧现状

是否有社会现实需求是一个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我国法务会计职业需求状况如何?先看国家公招,国家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岗位往往让成千上万人趋之若鹜,岗位专业要求对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择业等都具有非常强的导向作用。但通过查看2014-2019近五年来部级到各地方公务员及各类事业单位招考计划,专业要求中几乎从未出现“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等字眼。再看社会招聘,通过在各大网络招聘平台,搜索“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等关键字,结果显示:中国人才热线、智联招聘、直聘网三大平台,搜索结果均为空。前程无忧,仅陕西某矿业公司招“法务会计”2人,月薪4000元以下;上海某咨询公司招“法务会计调查”1人,月薪25000元以下;上海某融资租赁公司招专业要求急需和稀缺。但从上述现状来看,为何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到社会企业等,直接招聘法务会计的却寥寥无几?总结分析存在几个方面因素。

二、我国法务会计职业发展现实问题

从上述我国法务会计职业供需现实来看,从供给到需求都不活跃,究竟是国家和社会都不需要这个职业,还是我国目前没有此类人才供给?首先,需求是肯定有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经济纠纷、职务犯罪、商业舞弊等屡见不鲜。在司法、审计、巡视、单位内控、资金绩效监督等履职过程中,处理既带有法律问题,又需要会计专技的复杂业务案件时,往往隔行如隔山。但目前我国的法学和会计属于两个相互独立的一级学科,学法律的不学会计、学会计的不学法律。传统纯法学人士面对会计档案,难以理解其专业语言,更难洞悉其中经过专业处理隐藏的奥秘。而传统纯会计人员,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法律,难以从法学角度来分析会计数据。正是这样可能让一部分人通过巧妙的会计技术处理,将不法事项淹没在茫茫的数据中。因此不论是单位总会计师、审计师,还是提供专业服务的注册会计师,抑或是法官、检察官、纪检监察人员、侦查人员、律师等,既懂法律又懂财务的人才是十分必要、含法务会计的“风控经理助理”1人,月薪8000元以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招“法务与清算业务审计员”1人,月薪10000元以下;哈尔滨某会计师事务所招“审计人员”若干,月薪3000元以下,该岗位专业要求并未提及法务或司法会计,只是该事务所经营范围含司法会计鉴定业务。

(一)系统化培养欠缺

用人单位设置招聘条件,也是必须建立在人才市场上有本专业人才供给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因为我国中高等教育还没有经官方设置的“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专业,无法向市场输送经过系统化培养的法务会计专业人才。既使用人单位需要,但在专业数据库里也无此专业可选。这也是单位招聘条件中没有直接设置为“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专业的原因所在。而对于具备一定法务会计实际能力或有此方面工作志向的人来说,同样也还没有接受系统性专业培养的渠道。

(二)学科属性未定论

为何我国还没有官方设置这个专业,而只是借助在会计学、审计学、法学或侦查学等专业下开设本方向或课程,应该跟法务会计学科属性还未统一定论有关。关于法务会计学科定性,各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应属法学,类似侦查技术等;有的认为应属会计学,相当于行业会计;有的认为应是独立的交叉学科,兼具法学和会计学双重特性,又界于二者之间并与之相区别。

(三)资格认证待铺开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主要是总会计师协会成立的“法务会计师(CFA)培训和资格认证项目”。该项目确实填补了我国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的空白。但同时也还存在些待改善的问题。(1)该证书仅由社团组织总会计师协会颁发,但现实中不论是国家公招、社会求职,还是职称评审等,对技能资格证书的刚性认可一般都以人社部批准认定为准;(2)本项目培训方式主要是“面授+考试”,面授64学时约一周左右,地点主要在北京,连经济飞速发展的深圳等一线城市都还没铺开。对于大多数业务繁忙的会计或法律人员来说,要离开岗位一周左右长途劳顿到北京脱产学习,暂不论旅费,仅请假离岗都并非易事;(3)获取本证书仅培训费用就需8650元/人,重考费在300元/人,且不含差旅支出,证书取得成本远超目前其他证书。而且经过访谈了解到,昂贵的培训费还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一种“花钱买证”的错觉,质疑本证书的含金量。因此,让本来已非常繁忙的会计或法律工作者请假一周,花上近万元资金,奔波到北京,参加约5门课程知识的闭卷考试,取得一个没有人社部或财政部盖章且含金量带问号的证书,一定程度上还是降低了该证书的吸引力;(4)我国法务会计师资格还不能与国际同类证书相互认,且国际法务会计师证书在我国也未能得到官方承认,例如Forensic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International(FCPAI)等,让部分取得了国际法务会计师证书的人在国内却仍没有用武之地和理想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用人观念需更新

传统相互独立的法学和会计学分科已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侧重专长的传统观念,即一个岗位要么招法律人员,要么招会计人员。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还没有完全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要么是还不知新兴专业的出现,要么还不能完全认可跨专业的形式,对其专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还不能大胆地招募此类人员。

(五)供需信息不对称

经过访谈调研,很多企业、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部门等在实际业务中,都非常需要这类集多种技能于一身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以尽可能小的人工成本、尽可能集成的技能水平,而尽可能高效率地解决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法律问题。否则就往往需要聘请两类人或外购两类专业服务,才能解决相同的问题,且人工成本较高、保密性略低、合作和信息共享程度要求更高。因此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法治进程推进,国家和社会并不是不需要此类人才,反而是非常急需。从上述需求端看,虽然并不活跃但也不是空白。从薪酬待遇上看,较高端的法务会计岗位,待遇还是相当可观的,因此也不是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趋势。从供给侧来看,虽然还没有设置独立的专业,但上述近似专业下设本方向、1+1培养模式,以及资格认证培训项目等,都为社会输入了一定数量的具有法务会计职业能力的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在不同阶段分别修读两个专业的人。例如本科为会计,但研究生为法学,或者反之。这类人实际上具备了两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既然供需都有,但现实中为何需求方找不着对口的人,而具法务会计能力者却找不着对口的工作。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笔者在法学和会计学两条线上均具有较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经历,财务方面修读了财务管理大专、会计学本科和硕士(法务会计方向),法律方面也修读了本科和硕士,因此具备了一定的法务会计工作能力,但求职时却仍面临过种种困难和尴尬。我国法务会计职业供需都并非空白,但两端信息却不能完全对称,供不应需,需不知供。甚至很多的人事管理、学历报考、招聘平台简历模版等相关表格,设计上还限制在一个学历阶段只能填写一个学历及专业,例如只能填写一个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而对于现实中修读学历和专业较多的人来说,无法全面地展现其教育经历和能力。而对招聘单位来说,由于可搜索专业条件的单一性,也不便于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复合型人才。

(六)职业发展关注少

在“中国知网”,搜索以“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为主题的文献,共2350篇172论文。2019-2020年共62篇,其中理论或意义研究11篇占17%,应用研究28篇占45%,人才培养研究9篇占14%,职业发展研究10篇占16%。至于相关专著,通过最新最热门的图书市场“当当网”搜索,目前国内较新的主要有张苏彤所著的《法务会计》等系列教材,黎仁华所著的《法务会计概论》等,刘爱龙及胡玉霞所著的《法务会计证据学基础理论》等,其他则大多数为来自美国的译著。可见我国法务会计科研方面并不活跃,对本职业的现实发展关注较少。(七)学术平台还不专通过搜索有关“法务会计”或“司法会计”的文章,主要发表在《财务与会计》《商业会计》等会计类,或者《法制博览》等法学类刊物上。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前沿学科,仍还没有自身独立的期刊等,独立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缺失,研究成果分散零落。

三、关于我国法务会计职业发展几点建议

(一)理论研究促学科定性

学科属性的明确将推动专业设置的统一。因此加强理论研讨,厘清学科界性,科学合理分类,明确法务会计学科属性,为建立该专业提供较权威的理论参考依据,可促进法务会计纳入官方专业体系。在上述目前学界有关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三种观点中,第三种认为法务会计是新兴独立交叉学科是当前被较多人认可的说法。笔者也持同样的观点并认为法务会计兼有法学、会计学、审计学、侦查学、证据学、统计学等特点,但不等同于负责经济核算和管理的会计,不等同于对单位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审查的审计,也不等同于处理涉法案件的法律工作者,但也并非这些学科的简单物理相加,而是相互穿插,在技术运用、就业面等方面与相关专业有共性有个性,有联系有区别。因此笔者还认为法务会计除了可以考评本专业资格外,也应该可以报考或参评法学或会计学等相关资格,例如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律师等。

(二)校企行共建专业体系

若要让有法务会计需求的单位有人可用,让有法务会计从业意愿者能接受到系统学习,填补我国法务会计专业空白,建立法务会计专业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项较系统的工程,需多方配合推动。例如高校需要充分研究建立该专业的可行性,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并进行试点实践等。用人单位若确有此类人才之需,而苦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供给时,可以探索与学校采取定向培养等合作方式,也可向教育行业建言献策,以人才需求拉动供给完善。同时由于国家教育或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相关大数据,因此也需要其从宏观角度,充分调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供需动向,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新兴专业建立提供较权威的指导和便利。

(三)铺开资格认证体系

鉴于上文所述我国当前法务会计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十分需要全面构建、完善并铺开法务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议尽量与现有的其他专业资格认证渠道和方式相接近,以利于法务会计师资格证书能与其他技能证书一样,得到权威认定和广泛认可,重要的是实用于求职升迁和职称评定等。(1)升级证书权威性和认可度,例如统一认证机关,统一考试,并在证书上最好能进一步有人社部或财政部等批准印章;(2)扩大资格认证普惠性,在地域上适当铺开,至少在各省会或者较大城市设立培训和考试点,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各地区人员参与度。当然反过来也有利于全国法务会计人才布局,减轻法务会计人才的地域性两极分化;(3)便民性最大化,引进信息化网络教学等多种学习渠道;(4)获证成本最优化,培训及考试费最好尽可能拉近与其他技能证书的一般水平,当然若能扩大培训点的地域范围,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训对象的差旅成本;(5)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上法务会计发展较成熟的组织合作,承认含金量较高的国际同类证书效力,或者互认相关课程。如此既可以借鉴他人的成熟经验和发展路线,同时也能减轻从业人员的重复性学习和考试压力,让国际法务会计师在国内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反之也服务和贡献于国内法务会计事业发展。

(四)用人观念与时俱进

专长型或复合型只是人才的类型,适用于相应的岗位所需,发挥着各自的特色优势。学科属性本是人为划分,但所有学科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中间地带,有的边界明显,有的难以严格划分,于是出现了交叉学科。法务会计只是前沿交叉学科的一种,此外还有如数据科学、法医学、医学统计等。专业学科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反之又为之服务。前沿新兴学科的出现必然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等需求的出现。因此,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人才,也非常需要用人单位能跳出传统学科分类的固定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和辩证地看待并接纳。

(五)巧搭供需信息桥梁

要解决供需相互孤立问题,多方共同搭建供需信息平台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人才招聘网络平台等,在相关数据库中可增添并单列“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等字段,在简历模版或相关表格中,可据实添加不限数量的教育经历,让求职者可以充分全面地展示其复合型特点,同时让招聘单位也能在条件筛选中寻找到契合自身实际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各种人事管理、升学报考、职称评审等相关表格也需要类似的完善。

(六)关注职业发展现实

上文以2019-2020年论文为例,关注职业发展研究仅10篇占16%。一个专业学科能否生存和热门,职业现实发展前景是硬道理。有了职业发展,才有理论、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动力和目标。因此法务会计职业发展可能性和前景趋势,并设计路线,才能拉动该学科发展。也就是以需求拉动供给,研究理论应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首先得关注职业需求一端。笔者认为,就当前来说法务会计学术研究需要应侧重在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七)创建学术交流平台

如前所述,我国法务会计科研并不活跃,专著多为译文,论文还只能借助于会计或法学类刊物发表,学术研究交流的专门化平台缺失,成果零落难归整。因此,创建独立的法务会计学术交流平台,如创立中国法务会计师协会,或者暂在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法册会计师协会等大型组织下设立法务会计分会,创办《法务会计》等专业刊物,都将十分有利于为志同道合的法务会计人士提供一个交流观点、碰撞思想火花的独立性平台,也利于法务会计职业供需双方共享前沿动态信息,同时也利于法务会计研究成果归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延续性。

四、结束语

法务会计会成为我国“热门职业”并非空穴来风,必然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当然法务会计作为一门在我国刚起步的前沿学科,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将必然拉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持续深入研究法务会计职业发展各个方面,并一一探索解决遇到的困难,例如进一步研究法务会计专业建设、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法务会计人才走向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机制等,我们相信法务会计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必然能兑现各界专家所预言的热门。

参考文献

[1]黎仁华,包琦,林慧敏.中国法务会计的职业趋势与专业教育规划研究——基于第11届中国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01):127-129.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秘书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

管理者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从基层管理者做起,通过管理实践的锻炼和提升,历练而成中层管理者,直至达到一定的任职资格而晋升为高级管理者。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事着基础的、辅助的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秘书在辅助管理工作中,通过耳濡目染,会使自己心智成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直至走上中、高层公共管理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在秘书人才的培养中,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不仅要考虑所培养人才的远大目标的实现,也要注重能够帮助他们达成远大目标的能力的建设和培养

一、公共管理与秘书的职业互动

秘书是领导者身边的辅助者、参谋者与服务者。关于“秘书”的概念与内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解释,通常包括了对秘书人员的工作要求。美国著名的梅里姆————韦氏出版公司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秘书手册》中主要从秘书辅助决策的视角指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秘书,不仅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还应该做好领导者的左膀右臂;全美秘书协会对秘书的定义是:秘书作为高级官员的助手,掌握着重要的职责,而且在不同领导监督下,也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在职责范围内对事情充分了解并进行判断。我国学者常崇宜认为秘书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处理信息和相关事务,秘书是对领导决策进行辅助与管理的职员。杨树森认为秘书就是直接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主要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以上关于秘书的定义,都强调了秘书从事着基础性的、辅助性的管理工作。秘书素养是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基础。秘书的工作是由领导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秘书作为领导的辅助者,秘书工作是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管理工作与秘书工作是分不开的,有些秘书岗位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工作。从一些行业协会的名称变迁上也能看出来秘书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比如国际行政专业人员协会的前身———美国秘书协会,该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提高秘书的专业能力为宗旨。公共管理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在不同的公共领域从事管理工作,但他们初入职场主要从事的是辅助管理、事务处理等秘书工作。笔者分析了一些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出有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秘书工作。如表1所示,天津商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度的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文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秘书工作。公共管理是秘书职业发展的路径。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了让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协助领导做一些基础的管理工作,经过历练,秘书很有可能走上领导工作岗位。认真研究领导干部的职业发展过程,由秘书成长为领导干部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当多的领导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从事过秘书工作,即使没有从事具体的秘书岗位工作,他们也从事过辅助自己的领导工作,这也属于广义的秘书工作。服务是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具有秘书素养的人,在工作中就会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执行力,为管理决策做好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等,为决策的落实做好沟通协调等工作。作为资深的秘书,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字、写作能力以外,还具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很强的预见判断能力。秘书通过实践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并且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了20年的杨尚昆曾说:“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做事不要张扬,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大家就是为党中央服务的,我自身就是个大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叶子龙、周小舟等都是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曾给当过秘书,协助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得到的赏识和信任,先后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

二、当前高校秘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2012年把秘书学专业列为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特设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表现出较好的势头,但深入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专业融合培养秘书人才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已基本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了,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是既能做事又懂管理,既具综合性又具专业性,既具事务性又具思想性,既具常规性又具创新性。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注重学科交叉型的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的高校本科目录,开设秘书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将其设置在中文学科中,秘书学专业的授课教师,很多人的学历背景、研究方向均是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这就导致了秘书学专业教师不了解秘书工作中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了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欠缺对秘书学专业的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提高管理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而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尽管毕业参加工作后,有相当多的人从事的是秘书相关的工作,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升,却缺乏对学生公共管理职业发展起步阶段最需要的秘书素养的培养,例如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沟通能力。这就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初入职场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是“空有理论而无实际工作能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管理的职位是一步步晋升的,最初的岗位的工作没有做好,就很难让领导和同事认可自己的能力,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力。2、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课程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设置了秘书写作、常用公文写作、管理沟通与谈判等应用能力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教学多、能力训练少的问题。教学中只注重课堂讲授,教学内容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其教学中,诸如概念、原则、特点等知识性的内容占用课时较多;在学生的期末考评中,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量,本来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课程,试题还多设有标准答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主要以卷面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资源整合、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无疑会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3、教师缺少专业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者,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教师的素质决定了高校秘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培养的秘书人才应该是面向行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够胜任辅助管理的一线工作岗位。目前秘书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甚至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自身缺少秘书的实际工作经历,对秘书岗位的工作并不熟悉,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

三、基于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秘书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

当今的社会,秘书人才正向着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高校在秘书人才培养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1、专业融合培养秘书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秘书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秘书人员日常从事的档案管理、文书管理、事务管理、大中型会议综合组织等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秘书作为辅助管理人员,就是为了辅助领导开展工作、辅助领导提高工作效率。秘书人员所从事的辅助管理活动,都是由秘书独立进行的,独立开展工作、对领导的管理进行辅助等能力是秘书必备专业技能。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尤其是作为高级秘书,管理素养在其后期的职业发展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基于公共管理的职业发展,秘书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一个工作岗位,以传统的学科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秘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秘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融合,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特色的秘书人才。对于文学师资力量强的高校,可以在文学门类下设置秘书学专业,在突出其文学、写作等优势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开设相关的管理学课程,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对于管理学师资力量强的高校,在管理的相关专业中,在突出其管理优势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开设相关的秘书学课程,既培养学生实现其管理职业发展的远景目标的能力和素养,又培养学生初入职场从事基础的、辅助的管理岗位—秘书应具备的相关工作能力。教育部在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应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对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高校能够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自主确定专业的学科归属,以保障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层面的实现。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提高秘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秘书工作也带来了新的要求,社会对秘书人才的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的办公设备运用能力、多设备的控制切换能力等都是高校培养的现代秘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能机器人在现代办公中的运用,传统的要求秘书具备的“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在发生着变化,原来需要秘书处理的一些工作,现在则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这就要求高校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减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重复。当前,有些高校的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及其改进策略》中谈及了这一问题,“由于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缺乏充分理解,故而设置了较多的选修课程,而且与核心课程存在重复现象。比如,秘书学、文书学、秘书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常用公文写作这些专业课程之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公文写作方面均有大量的内容重叠。”课程内容的重复,使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课程的内容,甚至出现对专业的不当认识,认为秘书学专业就是“课程的拼牌”。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增加课堂的情景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课堂内容的设置要贴合岗位工作需要,把实训教学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秘书如果缺乏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为领导者提供建设性的辅助意见。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净化人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学生的考评制度。秘书学专业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秘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职业,秘书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中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的保证,又具有资深的实践能力的指导,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培养既懂秘书学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秘书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岗位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工作岗位的亲身体验,能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了解社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状况,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水平。畅通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准入渠道,招聘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资深秘书作为秘书学的专业教师。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秘书工作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确保领导决策的及时、准确,以及决策的贯彻落实,这就需要秘书要具有综合性的辅助管理能力。按照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秘书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要,也不适于秘书的职业发展。秘书人才属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依据秘书人才的这一特点,通过专业融合、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培养适用的秘书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华编译.韦氏秘书手册[M].国际文化出版司,1985

[2]姜维枫.秘书学专业发展格局与态势的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1)

[3]常崇宜.关于我国秘书职业定义的再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杨树森.再论秘书的定义[J].秘书之友,2006(4)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7

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原则

1.通道层次原则。与组织设计中存在管理层次原则一样,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也存在着层次原则,但两者并不相同。在组织设计中,由于管理幅度的存在,管理层次的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管理层次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影响,如果因为层次增加而对上述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管理幅度增加的影响,则应减少层次,增加幅度。而通道设计的层次原则是指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既要考虑设计足够的层次,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又必须避免层次过多导致的职业发展晋升的激励力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设计的初衷。一般来说,包括职业发展的职等与职级,设计5至15层较为合适。

2.通道宽度原则。通道宽度是指设计的通道总的数量,一般以职业发展序列的数量来衡量。这一点和管理幅度比较类似。管理幅度原则是要求各个管理岗位所控制的管理幅度要适当,但每个层级最适当的管理幅度并无一定的法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汉弥尔顿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管理幅度应在3-6个人之间。而著名管理学者厄威克说:“对于上级当局来说,理想的下属人员是4名。而在委派的职责是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最基层中,这样的数目也许是8个人到12个人……”。美国管理委员协会1951年对1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表明,总经理下属人数从1到24人不等。在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宽度时,过多过细的通道会导致管理工作量增加,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通道只适合一两个员工的情况;又不能设计太少的通道,使得通道内的人员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业发展序列,以3至5种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种。

3.不破坏直线职权原则。要严格区别职业发展通道与直线职务、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新设计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能破坏企业原有的直线职权关系。员工的职业发展等级得到晋升,只是表明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对企业可能的贡献变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变化。当然,随着员工职业发展的提升,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来指导较低职业发展等级的员工。严格避免因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破坏统一的指挥和命令关系。

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要点

1.合理设计职类、职等和职级。

职类也叫职业发展序列,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职位一般可以划分为管理类、生产类、技术类、营销类、行政辅助类等等。在合理划分职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划分职业发展等级。一般情况下,每一职类可以先划分为三至四个职等,例如高级、中级和初级;然后在每一职等内部可以设计相应的职级,如1级、2级、3级。具体的职业等级称谓根据企业和职业发展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2.设计每一职等相应的内部任职资格。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员工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该提升一个职等;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应该设计出每一职等的任职资格,并且在员工跨职等晋升时进行资格审查。

3.设计理论晋升速度适中的职业发展晋升办法。

一般来讲,职级的晋升可依据员工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来实施,例如:年度考核结果为“卓越”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5%以下),直接晋升两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15%左右,直接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75%左右,累计三年可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不设比例,职业发展等级降低一级。

根据年度考核,员工到达该职等最高一个职级,需要晋升至下一个职等时,除了要满足考核的晋升条件外,还必须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人数限制,确保较高一个职等的权威性。

4.设计出员工跨序列发展的流程的管理办法。

一般来讲,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初,就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序列;但为了加强员工培养,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跨序列的锻炼;另外,也会由员工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其他的原因,希望调整职业发展序列,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跨序列发展办法。一般来讲,对于非管理序列间的跨序列发展,公司在保证有关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允许经审核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申请者进入新的序列进行发展。

三、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配套改革要求

1.绩效考核改革

如上所述,如果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在职等、职级的晋升时要使用绩效考核结果,因此就必须相应调整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确定各种考核结果的比例。这是因为,考核结果的等级或比例将会导致员工职业发展等级过快或过慢地晋升。例如,如果优秀比例增加,则可能导致过多人过快地晋升,使员工较为容易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从而使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贬值;如果考核结果优秀、良好比例太少,则员工只能按照理论最慢的速度晋升,晋升至最高等级几乎没有希望,则将极大打击员工积极性。

2.薪酬体系改革

员工职业发展实质是能力的提升,相应也必然要求薪酬的增加,否则职业发展通道的晋升将仅有象征意义,其激励能力将大打折扣。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薪酬改革,将现有的以职务/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为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3.干部任用机制改革

在对管理通道的设计中,一般也应提出一些退出管理通道的机制,例如某企业就提出了如任某一职等达10年仍无职等晋升机会者,则需离开管理通道,回到其进入管理通道前所在的通道,并定级为相应的职级。根据这项制度,如果有一名员工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长达10年但仍未获在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则将会被免职,回到其担任管理职务之前所在的通道。这些要求,都对干部任用进行了约束,并建立了退出机制,这必将要求干部任用机制进行相应调整。

4.组织与人员保证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8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的领导,他们的信任、支持和我们协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就业协会的今天。当然,在此期间里,我们协会成员为了发展与进步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本协会的未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协会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成功举办了首届”移动杯”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大型校园招聘会;首届”智远杯”就业文化周。使得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成为**学院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

二、开拓进取,面对现实

我们协会会员达到一百多人,这是我们相对其他社团的一大优势。我思考着:究竟我们社团的魅力在哪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发展与进步,最终我能感觉到,协会里面的成员,每一位都是很用心,很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在遇到困苦的时,大家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的去面对,很多事情,关键是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

三、丰富生活,展现风采

细细回味在协会里面的生活,发现一切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硕果累累。我们一起举办了首届“移动杯“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它让我们提前认识什么是职业生涯,明白创业是一个多么艰苦的过程;我们一起举办了“**学院大型校园招聘会”,它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就业知识,了解社会招聘人才的要求;我们一起参加了“雷锋月”冯子材故居义务劳动,它提高了我们劳动的热情,培养不怕苦,积极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一起参加了“与英语协会的篮球友谊赛”它让我们认识了更多朋友,懂得了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还有我们一起到铭德烧烤,这联络了我们全体会员的感情,加大了会员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协会内部气氛。还有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举办了首届“智远杯”就业文化周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历经了“就业文化周”开幕式;“就业文化周”就业知识讲座;大学生就业才艺大赛初赛;礼仪培训讲座;大学生就业才艺大赛决赛曁首届“智远杯”闭幕式。通过“就业文化周”活动,它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市场现状,提高了就业及创业能力,增强了我们对就业的信心。

四、通力合作,服务同学

为了使得协会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到以身作则,我们组织了一些实践活动来锻炼会员的能力,我们亲自邀请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分公司企业策划部的邱海来为同学们做就业知识讲座;我们邀请过封彬贤老师来为同学们做礼仪知识培训;这些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课堂。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就业文化周”之大学生就业才艺大赛决赛曁首届“智远杯”闭幕式的那个晚上,,我们不但邀请到了学校的张智老师,丁越华老师,裴以明老师和熊拯老师出席,还邀请到了**人力资源部周国霞部长,韦智海经理出席。由他们亲临现场为我们参赛的十位选手作指导,这是全体同学的荣幸,更是我们协会的荣幸。那个晚上艺术楼的演播厅,全场座无虚席,精彩的就业才艺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赞扬。这给了我们协会很大的鼓励,相信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协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的更好,更大的为同学们服务。公务员之家: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9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团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部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部级团体一等奖2项、部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部级二等奖7项、个人部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职业发展协会范文篇1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普遍出现了教育民主化的浪潮,为摆脱高等教育出现的财政危机、学生来源危机、质量日益下降危机、公众信任等多重危机困境,美国等西方国家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天赋、目的、个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美国大学模式基本上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代表着大学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理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所处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学习在客观上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作为现在教学组织基础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上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和自身的需求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的“不愿吃”,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哲学上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人自身的发展,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从心理学上看,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是有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认知系统,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上;另一个是情意系统,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有赖于价值观的确立和反复的训练。从教育学基础上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修身的观点,除了强化课堂书本知识体系的学习之外,应尽可能搭建类职场环境平台,站在他们前面引导,站在他们旁边辅导,站在他们后面督导,促使他们当好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时刻要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直接目标,搭建系列化的类职场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平台

我们提出“学生主体性”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以往的工作不重视或者不强调学生主体,相反,更加突出的高举学生主体性的旗帜,据此探索管理育人最优的实现途径,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培养活动。在实践这个理念过程中,核心的是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便于落实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高度融合。(一)环境育人建构平台。1.公民意识培养:在校道、操场、草坪等等校内公共场所划分各学院文明责任分区,以班组为单位“领养”管护,倡导环保理念,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明素养。2.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各方名家,持续开展各类人文与科技知识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3.党团活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支部活动等)、组织推优,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开展班团活动,协助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党员与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学习、工作、活动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优良校风、学风。(二)个性发展与个性兴趣发展展示平台。1.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发展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施心理危机“三预”工作。2.科技文化艺术节:以科技创新着眼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艺术思维和人文素养,发挥激励和表彰功能推进高水平项目的突破。3.校园晨读:面向新生,以晨读为途径,以班级(组)、自主学习团队等为实施对象,以英语、文学、传统文化经典为诵读内容。倡导早起习惯,克服贪睡陋习,服务课堂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4.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协会:完善学校各类体育运动、艺术协会组织规程,强化学生自主管理与自主活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三)专业知识学习支持平台。1.自主学习团队:根据考研、考证等各种不同的显性需求,成立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类自主学习团队,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一个资源共享的帮扶平台,提升学生互助式、自主式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显性目的。2.学习支持中心:以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学业咨询支持机构和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四)通用能力开发平台。1.通用能力与素质拓展项目:通过应用文写作、读书协会、计算机信息处理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等能力。2.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招标相应的团队,组织不同届别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定期举办的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学校形象。3.核心能力训练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培训学生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变换的职业核心能力,服务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校分层推进。(五)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规划平台。1.专业前瞻行动计划:面对新生,在入校伊始就明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定位,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活动重心。从迎新开始组织,建立学生的学校认同、专业认同、发展认同。2.职业规划大赛: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志向进行比赛形式的自我规划和定位,提升就业指导客观效果,结合国家和全省比赛,以赛代学、以赛代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职业发展综合课程:整合“三课”主体内容,加强学校针对性,突出应用性,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一体化,强化职业意识养成效果,提升思想道德、文明意识的职业性向。(六)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体验平台。1.大学生创业园:利用创新创业园面向全校筛选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创业团队,实操实练激发创新意识。2.校园模拟市场: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大学生创新科技园项目筛选,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3.寒暑假社会实践:整合既有的实践项目,形成特色和品牌,锻炼学生自我。4.校园勤工助学岗:拓宽助学渠道,规范申请、招聘、最终确定的环节和过程,发挥教育功能,建立学校认同,服务学校发展,勤工助学管理实践教育化,让学生借此熟悉就业求职和招聘的相关环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