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6:21:29

执法风险范文篇1

今年以来,按省市局的工作部署,我局将廉政风险点和执法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作,以工作职能、业务岗位有可能产生不廉洁的行为为切入点,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以有效防范为目的,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找查风险点力求细致全面,制定防范措施,力求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督导检查力求到位严格到位。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们的主要做法是认真传达学习省市工商局关于加强“双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今年我局因超标准收取会员费致使_名同志受到行政处分的实际,进一步在班子成员中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工商机关具有人财物的支配管理权,拥有行政执法权,在具体管理上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出现漏洞,产生不廉洁现象,和导致执法风险。实施“双风险点”防范管理,有利于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有利于提高干部职工反腐倡廉,预防潜在执法风险的自觉性,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干部。

为切实做好双风险点的防范管理工作,我局成立了“廉政风险点”和执法风险点防范管理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监察室、法制股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安排部署双风险点的查找、把关、实施方案、防范措施及制度、机制的制定和落实。县局监察室负责双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各分局、机关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各单位负责人对该项工作负总责。形成了上下联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和执法风险点。在双风险点的查找上,我们突出财务、人事、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四条主线。一是对拥有以上权力的单位以股、室、分局为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自查,限时上报。然后由防范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双风险点进行审核把关,相互借鉴、查漏补缺。二是_次召开副股级以上干部会议,查找疏漏。三是学习先进,促进工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主动向河间市局和市局监察室请教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把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拿来为我所用。

在上工作的基础上,领导班子共同审核把关,确定每个单位岗位双风险点。全局共确定廉政风险点__个,执法风险点__个,基中:行政许可审批、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一级风险点__个,涉及行政许可受理、个人和企业荣誉审批等二级风险点_个,涉及档案管理等三级风险_个。

三、结合实际,制定防范措施。查找双风险点,目的是进行有效防范,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我局通过单位和个人自查,股级以上干部集体讨论,最后局领导集体决策等程序,对排查出的双风险点,制定了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细化原有制度规定,为使防范管理措施更有针对性,我们根据梳理出的双风险点,逐项完善规范、细化原有的制度规定,力求做到双风险点防范在制度、机制上不留空白。如:我局在内部会议公开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通过这次风险点梳理,我们制定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公开实施办法》,从组织领导、公开内容、公开时限、公开形式和公开程序以及监督保障和责任追究都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在重大案件集体会审上,我局完善了大案集体会审制度、规定万元以上案件必须经案件审核委员会集体讨论、集体决策,从而有效防止了人情案和以案谋私的发生。

二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防范措施。按照从政必备的人品、能力修养等素质和要求,针对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经过信息采集、筛选归纳和风险评估,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在县局网站机关、分局内部公示中予以,启迪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指出如果一旦发现某种错误行为,将依法依纪受到某种处分,从而使干部职工自觉做到认认真真的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我们的这一做法沧州日报予以了介绍。

四、强化督导,力求防范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制定了《双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从政提醒制度》等规章制度,从制定机制上确保双风险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强化公开,主动接受内外监督。在内部公开上计划在县局网站专门开辟局务公开版块,由办公室负责每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公开,随时对万元以上大宗物品采购情况进行公开。对外公开上利用注册大厅及各分局的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行政收费的依据、标准、结果等内容全部对外公开,做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执法风险范文篇2

一、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海事执法风险产生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来源于外部的执法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保护,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过度对海事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违法干预,致使海事部门在监管上被动缺位。二是行政相对人对海事监管工作的不理解,抗拒海事执法,致使双方产生激烈的冲突,有时甚至会危及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且此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三是少数外界执法监督部门及舆论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海事执法行为的不正常关注,对海事部门执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四是随着海事监管中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海事行政立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海事执法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来源于内部的执法风险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海事执法人员因业务不精,违反执法程序或误用执法依据等导致的执法风险,这是基层海事执法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一些基层海事执法人员由于平时疏于对海事监管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凭借自身以往的一些执法经验,随意执法、越权执法及盲目执法,致使其自身承担了不必要的执法风险。二是由于执法人员自身执法意识和廉洁意志薄弱,出于错误的执法目的,如违规收费,查人情案,吃拿卡要等,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导致的执法风险。

二、海事行政执法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依法治国”是我们当前必须坚持的治国方略,那么“依法行政”也就是现在及将来海事工作中必须贯彻的基本方针。因此,执法风险意识是目前海事执法人员必须提高的素质之一。从行政执法过程中内外因素来分析,能给海事工作带来执法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执法主体的素质、行政相对人的素质、执法依据及执法环境。这些因素可以单个也可以多个组合对海事执法产生风险,本文笔者对上述因素就单个角度进行逐项分析探讨其产生执法风险的可能性:

1.执法主体素质高低是产生海事执法风险的潜在因素

海事执法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第一,由于部分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海事业务,造成其自身对海事业务不熟,在执法过程中凭感觉、凭经验执法,不懂装懂,从而违反执法程序及依据,造成执法风险。第二,执法人员对海事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执法过程中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法规条文错误,不注意执法证据的搜集与整理,导致执法质量不高带来执法风险。第三,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遵循一定的执法规范而导致的风险,如现场执法时未出示执法证或只有单人执法。第四,由于监管意识不强,执法人员的“不作为”带来的执法风险。第五,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乱作为”带来的风险。

2.行政相对人的过度自我保护使海事执法风险实现成为可能

如果说执法人员的素质是造成潜在执法风险的内因的话,那么,行政相对人的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权益的过度保护使潜在的执法风险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在我国的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存在着不告不理这一原则规定,这就使得执法风险是否成为现实,还要取决于行政相对人的态度。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建立健全,人们的法制意识正在逐步建立,法律保护正当权益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行政相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也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3.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复杂的执法环境带来的风险

虽然交通部海事局为了规范、监督和制约海事执法行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人员和行为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各海事局还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制约和监管办法,对规范海事执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监督制约机制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与制约和监督机制并行的激励和救济机制未能得到建立和完善,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挫伤,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被削弱,执法观念逐渐弱化,执法工作的风险也因此增加。

三、规避海事执法风险的主要对策

就降低和规避行政执法风险而言,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正确使用人民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做到严格监管与优质服务并行,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海事行政执法风险降到最低。

1.要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

第一,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海事工作的方针和基础,执法人员必须时刻紧紧牢记。第二,必须树立正确的海事服务观,推进严格监管与优质服务并行,提倡优质服务必须以严格监管为前提,不能因盲目服务相对人而违反海事法律法规。第三,必须树立现代海事管理观,按照海事工作的“监管立体化、反应快速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要求,实现科技强局与规范管理的有机统一。

2.不断提升海事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海事执法风险

这就要求海事执法人员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并能始终以“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为其工作指导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还要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使行政执法人员熟悉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系统地掌握执法的范围、对象、权限和手段,提高实际执法能力,培养其对法律的忠诚与对人民的忠诚。只有这样执法人员才能承受和抵御住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这样的执法队伍才能“拉得出、打得响“,才能有效地降低海事执法风险。

3.建立和完善执法程序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行的海事执法程序制度,提高制度和程序的可操作性,从制度程序上对执法行为加以规范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其次,要建立海事行政执法全程监督机制。执法的程序制度要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使执法行为的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防止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再次,海事部门要在监管工作中引入问责制,严格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措施,加大纪律处分力度,强化执法人员的落实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

4.要强化海事法律法规宣传,打造“阳光”海事形象

执法风险范文篇3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

所谓执法风险,就是具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今天这个受到纪律处分,明天那个受到法律制裁,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根本。

三是确保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如果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税收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确保尽职尽责,应收尽收。

三、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执法不严被追究责任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依法治税,执法随意性大,疏于管理、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处罚不当、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税收管理中未深入实地进行税源巡查,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从而造成多起纳税人采取假停业、假转非手段偷税的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受到行政处分。

二是执法水平低引发执法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清,使用税务文书及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粗心麻痹,工作不细致。如纳税人的税款已缴纳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却未及时解除而造成执法过错。又如某税务所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一名税务人员一时冲动拉下了动力电闸,使企业正常生产突然中断而造成经济损失,经行政诉讼败诉而被判行政赔偿。

三是执法腐败,以权谋私被处罚。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等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乱拿商户的商品被举报受到行政处分;又如某税收管理员超标准收取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而被查处。

四是执法不文明引发执法风险。表现为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恶化执法环境等问题。如原项城市公安局驻国税局公安特派室干警李某在协助某税务所工作时,因酒后出警被检察机关查处。

四、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

就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分为刑事责任风险和行政责任风险两个方面。

(1)刑事责任风险

所谓刑事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为严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对税收执法人员而言,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执法行为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过去有“小小专管员,权力大无边”的说法,就是纳税人对部分税务干部越权执法行为的不满意看法。这种行为目前在极个别同志身上仍然存在。

2、玩忽职守。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税务人员玩忽职守一般是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不检查纳税的情况,遇有征税阻力不采取措施、不向上级报告等。这部分人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求上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马虎行事。一时失足将造成千古恨。

3、索贿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受贿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利用职务之便,随意索取纳税人钱物,有的甚至要人一条香烟、一双皮鞋、一件饮料等,其结果就容易酿成大祸。这在一线执法人员中不敢说没有。

4、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应移交而未移交的涉税案件除了得到纳税人的好处不移交外,往往是因为纳税人认错态度较好,并且愿意接受处罚或说情求饶等因素,使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税务人员认为,只要补税、罚款能顺利入库便万事大吉,容易放弃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儆效尤。

5、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司法、公安、安全、海关、税务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大量的涉税案件证实,如果没有税务人员的参与或出谋划策、徇私舞弊,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行为又怎能轻易屡屡成功呢?其事实令人震惊,其教训无比惨痛。

6、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是指税务人员为徇私情、私利,对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不征少征。

7、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是指税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办理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工作中徇私舞弊。

以上这些错误的执法行为如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风险

(2)行政责任风险

所谓行政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轻,尚未触及刑罚,但应受到系统内部党、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的风险。因此,行政责任风险主要包括党、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两种类型。

1、党、政纪处分。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5种形式。政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形式。

党、政纪处分虽然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风险,但却足于影响个人的政治前途及人生命运。如有一位税务干部,工作积极认真、工作业绩也很突出,就在上级考虑拟对他进行提拔重用的时候,该同志却不慎遗失了一份空白完税证而受到警告处分,同时上级也取消了拟对他认命的决定。

2、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很简单,就是让出现执法过错的人员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惩罚来刺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近年来,国税部门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并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管人”措施。《全员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这套机制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每一位人员及每一个岗位的合理划分,明确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照每一项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工作任务的影响程度,设定相应的分值及款项。对应尽而未尽到的职责和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扣分扣款。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责任风险主要为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五、执法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是政策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各级单位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又如税务机关为了方便管理制定了各种纳税管理办法,像《停歇业管理办法》、《转非、注销管理办法》等,这些在法律上应视同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发出的约束双方的要约式行为,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往往根据自身需要而随意朝令夕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毁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旦被司法机关抓住把柄,就会带来严重的执法风险。

二是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行政相对人或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风险隐患。如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因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跟不上。五是税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执法风险。这方面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把依法治税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税务机关承担责任。另外,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使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风险。还有,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因此,国税部门在征管理念、执法体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研究执法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执法风险,从而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全面提高执法效率。要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国税、和谐国税、阳光国税、效能国税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把防范执法风险、构建平安国税切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执法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国税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二)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税务机关要强化对税务人员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

一是要求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执法规程。二是要求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执法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执法质量,规避执法风险。

(四)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风险。二是税务机关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而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四是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五)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要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税务机关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要强化税法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筑税务部门与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的和谐关系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这不仅不利于税收执法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执法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才能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执法风险范文篇4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

税收执法权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税收执法权过程中潜在的、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或在行使权利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侵犯了国家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法律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行政、民事责任的各种危险因素的集合。

税务部门承担着为国聚财的重任,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是税务机关的职责。现阶段,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化,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公民和法人组织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税收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执法要透明、公开、公正,而且要求高效优质的纳税服务,如果税务执法人员不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税收执法风险,进一步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就会因税收执法过错或过失受到责任追究,小到经济损失,大到受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触犯刑律,受到法律制裁。税收执法权在税务系统内部具有广泛性,因此,税收执法权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趋向同样具有普遍性特点。

二、当前地税系统税收执法风险现状

以市地税系统为例,市地税系统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以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要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就要对市当前的税收执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任务、内容、方向,找出执法风险存在的环节和关键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市地税局下设6个县局、11个城区(开发区)局、3个稽查局和一个税务服务中心,机关内设14个科室(中心)。目前,全市地税系统共有在职干部职工1246人(其中市区677人,6县56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9人,占3.13%;本科以上学历767人,占61.56%;大专学历360人,占28.89%;基层班子平均年龄43.21岁。全局共管理纳税人132081户,其中企业户44155户,个体户86256户。

近年来,市地税局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税进程,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坚持依法治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行政不作为或税法执行不严谨等。从市地税局近年来受理的信访举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前的税收执法现状,2007一2009年,地税局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数量分别为141件、75件、50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数量仍然比较大,平均每年受理近50件。

从查处的税务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1995一2009年,市地税系统内部立案33起,受党纪政纪处分有43人;被司法机关立案侦办的各类案件共6起,涉及16人,有5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违法违纪案件中涉及到税收执法风险的案件比例较高,2000一2009年,全系统在这方面受到查处的干部有26人,占被查处总人数的60.5%。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前,市地税局执法问题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上:一是税款征收环节,一是税收票证管理环节。税务行政案件的频繁发生,反映出当前执法不规范现象还普遍存在,执法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三、当前税收执法权运行可能产生风险的重点环节。

从地税部门独立运转十几年来地税系统发生的税务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情况来分析,当前,在税收执法权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高风险的重点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款征收入库及税收票证管理环节。税务机关税款征收权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的执法高风险主要表现在:擅自改变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贪污挪用税款;利用税收票证填开之机大头小尾开具税收票证,或单联填开税票,或涂改税票,或张冠李戴,从中侵吞税款;协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纳税义务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依法应加征滞纳金而不征的不作为等等。

2.税收管理环节,包括发票管理、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应纳税款核定、停歇业、注销业户管理等。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权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的执法高风险主要表现在:发票管理环节是特高风险环节,必须要重点关注发票缴销核销、发票开具是否规范、开具发票是否征税等重要部位;税务登记看似简单,反而容易出现不按规定办理、项目填写不齐全、填写内容不够真实等情况,特别是它的登记内容还会直接涉及到是否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税收执法风险;账簿凭证记载和反映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情况,是开展税收稽查和加强税务监督的重要依据,税务执法人员只有通过正确的账簿、凭证记载,才能正确核算应纳税款,维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因此税务人员自然而然的负有监督纳税人按照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的权利和义务。但在日常征收管理活动中,纳税人在账簿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时,税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要求,及时督促纳税人进行改正,最终造成纳税人长期不纠正或者纠正不彻底等情况,其中也隐藏着很大的税收执法风险;应纳税额核定、停歇业、注销业户管理,通常因为税务执法人员执法随意、当实地核查而未实地核查,或核查随意导致结果失真;或因为受人情关左右,导致管理失范;或与纳税人串通,协助纳税人逃避税务管理,尤以应纳税额核定为日常税收管理环节最容易引发执法风险的环节,通常的风险后果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核定明显低于实际营业额,纳税人偷逃国家税款成事实,且税务人员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3.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环节。该环节可能存在由于纳税人受利益的驱使以及有时税务机关把关不严,有时只注重形式要件,而忽略实质要件,造成一些减免资料齐全,但实质不符,以及有些企业想方设法骗取退税款。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原来的许多审批项目逐步取消、大量审批权力逐步下放,大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办理各种减免退税,但同时也使得基层执法人员的审核审批风险加大。

4.税务稽查环节。税务稽查的专业性较强,对稽查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有时受稽查人员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稽查各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执法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开的原则查处涉税案件;二是接受举报隐瞒不报,达到立案标准而不按规定立案;三是违反规定向被举报人泄露举报人的有关情况或举报内容;四是查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隐瞒不报或者提供虚假证据;五是不按规定和程序进行案件审理,滥用自由裁量权,违规补税、加收滞纳金或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六是不按规定程序和权限采取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七是对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税务案件不移送,或以罚代刑等;八是税务执行环节容易出现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等风险;九是从廉政角度的风险来看,主要是税务人员利用税务稽查权寻租谋取不正当利益。

5.自由裁量权行使环节。现行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规章赋予了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宽泛的自由裁量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税收执法人员千差万别,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偏差,从而产生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执法风险。行使自由裁量权错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违反比例法则。即行政处理手段与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性不成比例,在税务行政处罚上体现为违反“过罚相当原则”。二是有多种行政手段能达到行政目的时,采取了损害纳税人权益的方式。三是考虑了错误的和不相干的因素。例如,执法人员因纳税人陈述申辩而错误地认为纳税人态度不好,从而对纳税人实施了加重处罚。四是背离既定的惯例。五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未说明理由。当前,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出处罚决定没有详细陈述理由,即没有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方法和手段、社会危害程度、主观恶性和陈述申辩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因而,行政处罚决定让纳税人难以信服。六是利用自由裁量权寻租谋取不正当利益。

6.纳税评估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纳税评估行为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纳税评估过程中由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地位的模糊认识或由于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等原因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造成评估失真、应移送而不移送,导致税款的流失。这种行为主要涉及纳税评估岗位,其主要表现为对纳税评估法律地位的认识模糊,导致应该根据总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移送稽查的未移送,以评代查,甚至使纳税评估成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程序,变相地对涉税违法行为形成放纵,形成执法隐患。

7.税务行政诉讼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该类风险主要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这类风险主要涉及到税务稽查及税收法制岗位。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类风险普遍存在于税务执法行为的三个方面:一是实体性方面,即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这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二是程序性方面,程序违法主要是指违反法定方式或者是违反法定的具体要求。税务机关的日常具体行政行为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三是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在《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中定性和处理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准确,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定性模糊、征纳双方争议过大,从而败诉。

四、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执法管理层面的原因

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过程之中,征收是目的,管理是基础,稽查是保证。但由于征管基础不牢、征管查职权范围划分不清、征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在税收征管实践中“潜伏”着一定的执法风险。

(l)管理信息不对称带来执法风险

首先,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市地税局为例,2008年管理各类纳税人达132081户,但一线税收管理员仅545人,人均管户242户。由此可见,目前税务系统的现状是:执法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对企业或其它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主要依靠纳税人自报的申报表、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而对企业与税收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运行状况缺乏动态的了解,导致有些审批只能流于形式,没有时间进行实地核查,却要承担相应的核查责任;其次,税务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目前,税务机关与工商、银行等机关既没有建立信息共享交换制度,又没有实行联网,彼此掌握的经营者信息封闭运行,不能相互对照印证;再次,税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职能的分工,征管查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相关涉税信息无法在各部门之间有效的运转,影响了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造成大量走逃户和非正常户,进而形成了执法风险。

(2)权力相对集中带来执法风险

从征管运行看,征、管、查相对独立,在所属业务管理上容易形成“独立王国”。从岗位分工看,部分岗位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一旦干部玩忽职守或询私舞弊未严格履行职务,就有可能导致风险。如稽查局负责全局的稽查工作,虽然其内部实行的是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分离,但由于选案岗与审理岗对实施岗的监督制约十分有限,权力仍主要集中在实施岗,当监督不力时,就容易产生执法风险。

(3)税务机关考核制度不完善带来执法风险

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进行考核,虽然体现税收执法要求的刚性约束,但由于存在有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不统一、考核内容不能与信息化建设和新的法律规定相适应、过错责任追究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等诸多不完善之处,影响了执法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税收执法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同样会带来执法的风险。另一方面,在考核手段上,实现了税款征收、税源管理、征管考核信息化,但信息化考核与征管现实矛盾产生了漏征漏管风险。如,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主要是征管软件中录入的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为提高考核成绩,税收管理员可能将纳税不正常的纳税人不录入系统,或将其划入“未达起征点户”管理,造成大量的纳税人游离于征管之外,形成新的管理真空带,从而滋生“不作为”的执法风险。

(二)执法主体层面的原因

作为税收执法的行为主体,税收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税系统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基层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税收执法风险的高发群体。

(1)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客观来看,长期的教育使得税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知道“吃、拿、卡、要、报”会导致对个人责任的追究,因而会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对由于税收执法行为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和后果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没有贪污受贿,没有吃拿卡要就不怕”,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执法风险正是由于执法过失造成的,而且一旦后果严重,就可能追究刑事责任。因为个人思想上的麻痹,导致部分没有主观故意的税务干部因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给国家、单位、家庭、个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许多税务干部对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既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也不知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发生。

(2)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业务能力看,部分税收执法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对税收政策和税收业务不熟悉,违反执法程序,盲目执法、随意执法,带来了执法风险;从年龄结构看,目前税务部门面临人员老化问题,一些老同志不会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业务操作,这些都影响了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思想素质看,有些税务人员没有摆正位置,缺乏服务意识,对纳税人态度蛮横、办事推诱、拖拉;有些税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在纳税户中“吃、拿、卡、要、报”,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3)工作责任心缺乏

在现实中一些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税务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从而产生了原本不该产生的执法风险。例如,在税款核定征收上,由于少数税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调查审核把关不严,不重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对纳税人在申报、购票出现异常情况时麻木不仁,既没有引起警觉,也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致使不法企业大量套票,虚开发票,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五、税收执法风险的应对及控制

税收执法风险虽然不能绝对消除,但是可以防范和控制。从理论上来探究,就是要建立严密的监控网络,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税收执法实践来思考,则需要从完善制度、改进征管、强化监督、提升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消灭“风险源”,控制“风险点”,形成良性的税收执法生态环境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保证税收执法依据的可靠性。

(l)提高税收法律法规效力

现行税收立法效力过低,己严重影响了税法的贯彻执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中,只有《税收征管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中也只有《征管法实施细则》等少数法规,其他大量的都是由国家税务总局等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因此,除了税收征管法外,税收征管综合法和专门法原则上都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规和规章只能对征管法的规定予以解释、补充和具体化。

(2)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税收法律法规,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并重的法律框架。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建立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层级分明、相互配套的法律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它与国家税务总局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22个制度办法共同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包括:信息化建设办法、税务人员行为准则和规范、举报税收违法行为和奖励办法、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申报纳税制度、税款征收制度、完税凭证管理办法等等。

(3)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

提高征管法体系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不仅要注意与各实体税法的衔接,特别是在税务稽查、税务争议救济的立法中,也要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衔接好,尽量消除法律冲突,增强税收征管法体系自身的协调统一性。

(4)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因此制定规范性文件要慎重,对本单位、下级单位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类操作规程、办法等涉税文件,应该经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防止出台与法律相悖、与政策相左的文件;表述要严谨、周密、清楚;政策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切忌朝令夕改,前后矛盾;应定期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不合时宜的应及时公开废止。

(二)建立完善地税系统税收执法权运行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地税系统税收执法权运行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规避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建立税收执法权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应坚持主动全面、警示有效、保障有力、人机结合的原则,突出税收执法权运行中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政策执行管理等重点环节和相应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通过各业务管理环节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分别建立预警信息点,构建预警信息网络,强化预警信息采集、注重分析评估与结果运用,实现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倾向性问题开展预防和警示,对存在轻微问题的苗头性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对发生的大要案件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以此实施科学预警,及时有效防范和遏制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预警机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征管信息系统软件,配套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并设计预警机制数据模型或开发相关软件,形成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模型,自动生成税收预警信息源;建立管理性报警体系,如对税务登记率、税款入库率、纳税申报率、欠税增减率出现明显异常时予以预警等;建立税务廉政预警体系,通过设置大要案发案率指标、税务人员违规违法次(人)数指标等,对管理中缺位、越权现象及时提醒并采取措施,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预警信息分析,坚持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个案和专项工作采用专项分析方法,对某地区、某阶段具有共性和普遍性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预警信息出现频率、金额大小、人员数量等指标的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主观动机、客观结果、表现形式、不利影响等因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存在的廉政风险、热点问题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今后税务人员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走向及发展变化趋势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预警信息的风险性做出全面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三)完善税收执法监督

1.强化税收执法的内部监督

税收执法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监督,各级税务机关负责人对本级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和下一级领导班子的监督;下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上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下而上的监督;税务机关内部的专门监督部门的监督,如纪检监察部门、内审、巡视、法规等部门的监督。要以专项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日常检查、行政复议、巡视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改进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

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是指非税务机关的组织和人员对税务机关的监督,主要包括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和派的监督、纳税人和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等等。要集合来自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部门、上级机关的组织监督,来自审计、财政等部门的职能监督,来自法院、检察院的司法监督,来自广大纳税人的维权监督,以及来自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的资源和优势,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税收执法外部监督网络,有效地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3.畅通税收执法监督的渠道。

把税收政策、税额核定、案件查处、减免税审批等一些带有实质性、敏感性的问题及信息向系统内外全部公开,实行“阳光办税”,公开执法各环节,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给以权谋私者以可乘之机。同时畅通执法监督渠道,公开举报电话,明确受理举报的部门,制定奖励、保密等措施,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在税务网站开设“政务公开”专栏,提供“局长信箱”、“地税公文”、“举报投诉”、“服务承诺”、“行政许可项目查询”、“行政审批项目查询”等各类政务信息和交流平台;通过新闻媒体、税务公告、办税服务厅窗口,设立举报箱等形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采取多种措施以规避执行政策的风险,预防执法风险。

4.突出税收执法监督的重点

要加强事前监督,强化源头控制,确保税收执法依据合法有效、公开透明。建立执法程序及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定期对正在适用的执法程序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审视,提前发现因执法过程不衔接或规范性文件有矛盾、难以操作可能导致的管理漏洞和监控不力,及时进行弥补和修正,减少系统风险。要加强事中监督,强化过程控制。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加强对税收稽查环节的监督;按照《税收减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减免税等重大行政审批事项依程序实行集体审批,减少和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要加强事后监督,强化责任控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察;对整改不力或逾期不予整改的单位,依法追究责任。要积极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促进内部执法规范化。

(四)建立清晰明确的执法岗责体系

按照法定权限,结合规范税收征管机构工作,以岗定责,以责定人,建立环环相扣的岗责体系,规范各项税收执法行为,使每位执法人员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并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对现有的税收征管业务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在确保每个岗位的事权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前提下,对税收业务进行单元化处理(拆分税收业务)。并以业务量均衡为标准,对单元化的税收业务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岗位及岗位职责。在岗位设置中兼顾执法权的监督与制约,例如稽查的选案、实施、审理和执行四个环节的业务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岗位之中,同时兼顾效率原则,将工作性质类似的若干项税收业务归并到一个岗位完成。在建立岗责体系时,强化职责分离,深入分析在人力资源紧约束和执法任务快增长条件下,税收执法机构设置、岗责体系和业务流程设计中潜在的高风险区域,有针对性地调整职责设置和权力运行体系,避免税收执法权的过度集中以及监控盲点的出现。其次,强化内部业务互动和协作,强化征收、管理、稽查之间,以及区域管查部门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健全业务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五)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税收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新的形势下,随着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征管模式优化升级、信息化进程加快等,对税务人员己从单一性、简单化要求发展到综合性、复合型的素质要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除了税收业务还需要财务、法律、经济、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能够规范操作外,还需要有分析、预测、应急处理的能力,除了能够手工完成还需要适应计算机的处理,知识和能力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税务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要加强税收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避免少出错。同时要加强对执法过错及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相关规定的学习,知道什么是“高压线”,哪里可能“踩地雷”,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

要对税务人员进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门知识进行培训。一要强化对税收执法管理人员税收政策的培训,切实规避因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导致执法管理不到位的风险;二要强化执法操作流程的培训,让每一位执法管理岗位的人员熟练掌握执法管理活动的操作流程,在容易出现差错的关键环节操作到位,扭转凭经验操作和只追求成效的不规范做法,消除执法管理程序上的风险;三是要强化执法管理中对数据的深度运用,善于从各种征管数据的异常变化中,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强化法律、财务、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从根本上降低因不懂不会而产生的执法风险。

(六)以加强廉政建设,化解税收执法中的廉政风险

1.建设廉政文化,实现教育固廉

加强地税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政文化理念,提升地税干部的廉政修养和道德水平,切实做到执法为民、为税清廉是减少税收执法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工作中,将廉政文化作为地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符合道德、法律精神的廉政文化理念,以多种形式,扩大廉政文化的辐射面和亲和力,引导地税干部职工增强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促使地税干部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统一的税收征管环境,不仅可以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保证队伍稳定,而且还促进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机制保廉

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实现税收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必须制定严密、科学、详细的管理制度,完善各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和纪律要求,同时优化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对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要努力实现由滞后监督向超前监督转变。针对税务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执法过程,制定监督措施完善廉政监督,使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全过程都有据可查,留有工作痕迹,使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向更深层次延伸,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就延伸到哪里,从而达到降低廉政风险的目的。

执法风险范文篇5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执法风险因素及成因分析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一)地税执法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税执法人员是地税执法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少数地税执法人员执法风险意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权力”思想,他们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意识认识不足;二是地税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地税干部自觉学习能力差,执法水平还远不适应当前税收工作的要求,不清楚工作所需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全面的掌握岗位工作需要的税收政策业务知识,不了解掌握管户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情况,存在文书制作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有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够强的现象;三是在日常征管工作流程中未严格按规程操作、税务登记不准确、财务数据录入不规范、“双定户”定税程序不规范、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四是部分地税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表现在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工作马虎,对税收征管对象缺乏必要的政策宣讲和纳税辅导,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个别地税干部甚至存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现象,导致国家税款流失,损害国家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是否落实到位,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做到应收尽收。

(二)税收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日常的地税干部执法中,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表现在执法程序不规范。如地税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未按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调查取证;不按规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等等。

(三)纳税服务较高的要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是有限的征管力量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高。税收管理员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可能有更多时间深入纳税人中,这些因素束约深化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服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义不容辞的基本的法律义务,只有认真履行这一法定义务,才能取信纳税人,税收工作才能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全社会的支持。目前,纳税服务还没有达到法定义务的高度,尽管《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有14个条款明确规定了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税干部仍有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认为自己是“管理者”,纳税人是“被管理者”,这种权力意识直接带来的是以地税机关为中心的“本位化”,把执法与服务对立,没有认识到执法与服务都是地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税收收入任务带来的执法风险及其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多年来税收收入计划任务都是按照上年税收完成数和计划年度预计的增长速度由当地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在年初来确定和下达,而实际存在的税源与收入任务的需求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基层税务部门为了完成当地政府和上级税机关在年初确定税收收入任务,难免会有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的情况发生,违背了组织收入原则,影响了正常的组织收入工作秩序,这样导致地税部门在组织收入时压力较大,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可能引发执法风险。

二、对防范和规避执法风险,建立长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机制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认识,观念上深入理解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提高防范意识,确保税收执法的安全性。

2、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学习及应用,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防范税收执法中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税收业务技能和税收征管软件的运用。应加强对通用法律知识以及税收实务的学习,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形成自觉的学法、用法,自觉的钻研业务、精通业务,通过提升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切实降低并有效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3、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风险宣传教育,例如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现身说法教育等手段,利用实例来告诫大家要珍惜每一天自由生活的权利,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从思想上重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以便提高税务人员认识、发现、预防和化解执法风险的能力。使税收工作高效完满的完成,减少或降低税收执法中的风险。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和责任的落实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并提高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推进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其次,还要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发挥好制度的管理效用。最后,要严格执法监督,严肃工作纪律,切实加强责任管理,对滥权、越权、违法、失当执法以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税务人员,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强完善税收业务工作流程及税收执法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效率

首先,要切实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范围、幅度、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其次,要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将执法环节、执法内容与执法过程固化在征管软件中,通过征管软件向各执法岗位分配工作,控制工作流程,记录并考核岗位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能。

(四)加强内部检查与监督,进一步发挥多层面的监督效能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质量。采取“软件和手工考核机制”的实际应用,设立岗位、分清职责,定人、定岗、定责,做到各科室、各岗位,职责明确,落实到人,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督察的功效与作用,依托税收执法责任制体系,加强日常、专项和年度执法督察,查找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凡在执法检查中有重大问题或不认真进行整改的,将在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予以扣分,并将考核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及时向监察、人事部门反馈。以便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预防税收执法风险。三要加强涉税规范性文件的审核监督,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及备案管理制度,未经法制部门审核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涉税通告和公告,一律不得对外。四要健全群众举报制度,依托“12366”热线,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纳税服务与工作协作,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

执法风险范文篇6

一、申报征收岗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税款征收过程的风险。税款征收是整个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涉及税款所属期、税目、税率、预算级次、税款征收机关等多个执法风险。一是因对税收业务不熟或者对税收政策把握不准确而造成多征、少征或者提前征收、延缓征收税款的风险。二是对逾期申报和逾期缴纳税款未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存在收人情税或失职渎职的风险。三是对税收票证重视不够,未领用、保管、结报和盘点,存在丢失、损毁或短缺税收票证的风险。四是征收人员不注意服务态度或宣传解释不到位,存在征纳双方发生冲突的风险等。

(二)税款缴库过程的风险。税款汇总缴库是整个税收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将税款转化为国家金库的中心枢纽。征收员收取税款并汇总缴库,存在不少风险。一是征收现金税款时因工作马虎,粗心大意,少收或者漏收税款,存在短款的风险。二是每天携带大量现金税款到银行存缴,存在生命财产安全的风险。三是未按规定存缴现金税款。不少地方税务与专业银行营业时间不一致,银行营业时间下午为4:30,税务部门是6:00,收取的税款无法正常缴入国库,私自保管或存入个人银行账户,存在税收资金保管安全的风险。四是未按规定及时将现金税款汇缴入库,存在贪污、挪用税款或者私自截留、积压税款的风险。五是因工作不认真负责,对现金税款汇总缴库时未按征收单位汇总缴库,存在擅自改变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入库税款的风险。

(三)支付手续费过程的风险。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工作要求,目前大部分县局手续费由窗口受理审批和支付,存在违反财经制度和多支手续费的风险。一是征管系统不完善,对已提取或未提取手续费的业务系统不会提醒,必须查找手工台帐,工作不细致时,容易出现多支或重复提取手续费的风险。二是按照现金管理规定,500元以下可支付现金,500元以上必须进行转帐支付,但有些纳税人要求不管金额大小都要窗口人员支付现金,存在违反财经制度的风险。

(四)备案类减免税过程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县局均把涉农、二手房交易等备案类减免税审批事项前置办税服务厅受理,从而增加了窗口岗位的执法风险。一是在审核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时因工作不细致,把关不严,错误适用税收政策,把本不应享受减免政策的业务给予了减免税,存在少征或不征税款的风险。二是对税收业务不熟,掌握不准,误用税收政策而多征或少征税款的风险。三是授意纳税人修改原始材料从而符合减免税条件,存在收人情税和徇私舞弊的风险。

二、申报征收岗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适用税收执法依据带来潜在执法风险。现行税法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税务部门以税收规范性文件作解释、补充,每年各级税务部门都税收规范性文件,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有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有省(市、自治区)局下发的;有设区市级局下发的,甚至还有县局自行制定的,数量浩大、内容繁多、更新频繁、衔接性差,给申报征收人员学习和适用带来极大压力。此外,不同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相互沟通,造成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具体操作中,既没有明确的执法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由县(市)级局或由基层分局(具体执行人)自行解读,确实不明白时才逐级反映上报,等待答复。这就给申报征收人员适用执法依据带来潜在的执法风险。

(二)征收人员自身因素引发执法风险。一是申报征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目前申报征收岗大部分是聘用人员,对业务学习自觉性不高,基础业务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申报征收人员年龄偏大,难以应付繁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在日常工作中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有出错,容易产生执法风险。二是学习机会少,力度不足。一方面,窗口人员偏少,申报征收人员工作时间难以脱岗培训,每次集中培训只能派一名代表参加,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另一方面,由于“0A”公文系统流转等原因,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都没有及时转发(分发)到基层,加大了申报征收人员在工作中的执法风险。三是信息软件应用化程度比较低。由于地税信息软件监控功能不够科学严谨,仅限于以电脑代替手工开票,只发挥了其数据输入及表证单据的生成功能,而其信息共享、管理监控、决策分析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这就给少数申报征收人员思想上有了可趁之机。四是求知欲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极少数申报征收人员存在不思进取,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凭感觉、凭经验执法而造成执法风险。五是申报征收人员心里压力过大。由于办税服务厅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机械操作,长期座姿,与计算机、数字及形形色色的纳税人打交道,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消极等情绪。同时,由于申报征收人员大多属聘用人员,在政治及福利待遇上又得不到相应倾斜,从而导致思想上有情绪,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不高,工作粗心大意,与纳税人时有不快等不良行为发生。再次,办税服务厅属“窗口单位”,日常检查多、考核多、要求高,造成工作人员压力增大。

(三)执法与服务两难矛盾引发的执法风险。按照相关要求,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申报、办证、发票验旧领新、发票代开等涉税业务时需递交相应的资料、印章及身份证明,但实际操作中申报征收人员时常会遇到纳税人签章不全、手续资料不全(不符)或不带身份证等情况,因而无法予以受理和办理,这很容易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即使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但部分纳税人还是抱怨,而且很容易发生口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征收与管理信息传递不畅引发的执法风险。部分县级局按照上级要求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行征、管、查、评“四分离”,过于强调部门、环节和岗位间的制约和监督,办税服务厅申报征收岗位与业务股(室)、管理分局之间协作不够,互相推诿扯皮,但碍于提升纳税服务考核的压力,办税服务厅只能无奈代替暂时办理,这样就容易出现程序合法、政策把握不准等现象,不利于规避和防范执法风险。

三、加强防范申报征收岗位执法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避免税收执法政策风险。一是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定,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度)要具有操作性,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理解能力,既要避免制度陷阱,又要防止制度泛化,不成熟或者不必要的制度不宜出台。二是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并及时出台地税部门“应作为”和“不应作为”的条款。三要深入推行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制度,并探索建立涉税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开展防范岗位风险的警示教育,从思想上防范执法风险。要常态性地开展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办税服务厅执法人员的廉政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自觉筑起廉政“防火墙”,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或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其次是要强化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执法操作流程培训,解决办税服务厅人员因对税收政策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征收不到位的风险,让每一个办税服务厅人员熟练掌握每一项征收模块的操作流程,把在容易出现执法差错的关键环节操作到位,消除执法管理程序风险。

执法风险范文篇7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税人偷税手段逐步向科技化、隐蔽化蔓延,采取不建账、建假账、账外循环、现金交易、虚开发票、不开发票等各种手段偷、骗税收的行为较为突出。稽查人员如果对企业基本情况、具体生产经营方式不熟悉。在选择稽查方法、收集违法证据等等方面,极易造成判断失误或失查,从而引起税务稽查处理失当的风险。

(二)随着税收行政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对税务稽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为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相继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征管法》、《税务稽查规程》等等,使得税务稽查人员的法律责任更加细化和具体,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税务稽查执法行为时稍有疏忽,就会存在程序不规范或不合法的风险。

(三)随着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数量众多,变化频繁,稽查人员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难度加大,使得稽查人员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因忽略某些法规政策或者执法程序不够规范而产生稽查风险。另一方面纳税人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这就要求稽查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尽可能掌握与稽查工作相关的知识,包括财会、电算、税收政策、法律等相关知识。但目前基层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使税务稽查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失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四)结合近年来稽查工作的实际经验,稽查风险存在于稽查办案的各个环节。在目前的税务稽查工作中,往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执法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从各种税收政策性文件中查找办案依据,而忽视了征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规定的办案程序要求,导致稽查办案程序上的缺陷,削弱了稽查办案的刚性,增加了税务稽查风险。

二、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容易产生的环节

(一)选案环节的执法风险,违背稽查对象选定的原则,私自对纳税人进行检查。举报中心人员或其他办案人员,不遵循保密原则,擅自泄露举报内容,致使检查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税务稽查。对工作不负责任、擅自隐藏举报材料或不按规定进行处理,造成纳税人不交或少交税款的。

(二)检查环节的执法风险,对纳税人不进行认真的检查,造成税款流失。违反法定程序,该送达的不送达,该出示的不出示。泄露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违反《征管法》规定实施检查,超越或滥用职权行使税务检查权。不真实上报检查情况,造成税款流失的。

(三)审理环节的风险,不认真执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告知纳税人应有的权益。对应查补的税款不予查补或擅自决定减少查补税款。勾结稽查相对人伪造材料,弄虚作假。审理人员对案件证据未进行审查,对证据的审查不严或对证据是否合法审理不当。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料不全的案件未按要求进行补正,造成税款的多征或少征的。对达到移送标准税务违法案件不移送的。

(四)执行环节的风险,不认真履行职责,执行不及时,或执行不全面。违反法定程序,采取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不当,导致纳税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三是徇私舞弊,对决定追缴的税款、滞纳金、罚款不执行或部分执行。

三、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几点建议

税务稽查部门如何在行使国家法定职权的同时,有效的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是税务稽查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税务稽查人员执法风险意识,提高稽查办案能力,一方面加强对税务干部的防止职务犯罪和两权监督、税收法规政策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稽查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训练税务稽查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稽查人员主动学习适应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和新时期偷、骗税手段的变化,提高专业化办案能力。

(二)严格按照稽查执法程序开展税务稽查,稽查人员要在执法过程中严格将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办案,以合法有效的程序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首先,规范税务稽查取证。在稽查工作中要注意证据取得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随着电子科技,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会计电算化等形式的出现,纳税人偷税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变化,证据种类也相当复杂。可通过案例所依赖的证据种类、形式进行统一,避免执法随意性引发的稽查风险。二是加强税务稽查证据与司法证据形式、内容和标准的统一。当前,税务稽查中案件证据因与司法证据的要求并不一致,极易导致败诉。因此,税务部门应与公安、法院多沟通,协调和统一取证的要求,确保在办案中,按行政诉讼中的取证规则收集充分的证据,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在执法过程中加强税务稽查文书制作和案卷整理的规范性。稽查文书和案卷可综合反映稽查相对人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所有情况,是税务机关了解税务违法案件的重要稽查档案,加强文书制作的规范性能为稽查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提供相应凭证,因此是有效避免执法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实施检查、调取帐薄、对纳税人进行询问等程序时,保证执法程序的合法、有效。

执法风险范文篇8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是对质监部门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质监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嵌入质监文化和实践中,贯穿于质监部门履行职能的全过程。

它由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活动组成。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对质监部门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风险管理原理,所谓质监执法风险,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因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使质监管理职能失效,侵犯国家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并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质监行政执法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害性、可预防性、不确定性,研究执法风险对质监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质监行政执法风险的识别

执法风险识别是质监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质监执法主体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对质监执法主体而言,主要风险环节及表现如下:

1.受理申诉举报环节。风险表现是:不依法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对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互相推诿,泄漏举报人信息等。

2.执法检查环节。风险表现是:检查工作中不亮证,无证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执法态度粗暴,执法方式简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时弄虚作假,疏忽重大安全隐患等。

3.立案环节。风险表现是:以收代罚,该立案的不立案,超出职权范围立案等。

4.调查环节。风险表现是:实施调查时接受相对人宴请、贿赂,向当事人泄漏案情,恐吓、威胁当事人,做假笔录等。

5.取证环节。风险表现是:采取不争当手段取证,伪造证据,重证人证言轻物证,收集的证据未经过提供人签字和盖章等。

6.采取强制措施环节。风险表现是:滥用强制措施,以扣代查,超过封存扣押物品期限不做出处理决定,对封存扣押物品保管措施不强,随意变卖处理封存扣押物品,罚没物品不上交等。

7.抽样检查环节。风险表现是:实施抽样时不依据抽样标准及法律进行抽样,擅自改变抽样原始状态,更换抽查样品等。

8.案件审理环节。风险表现是:案件审理把关不严,干预执法人员办案,向当事人泄漏案情,不执行案件三级审理机制,没做到查、审、决三分离等。

9.处罚告知决定环节。风险表现是:告知书没有送达当事人,没有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不予采纳,滥用自由裁量权,大案小处,小案重罚等。

10.案件执行环节。风险表现是:对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应当没收的产品没有没收,先收款后办案,收罚款后不开罚没款发票等。

除上述环节存在风险外,执法主体的决策、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等都可能引发执法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需要对执法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找出风险源。

三、质监行政执法风险分析

风险的产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随着执法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执法客体违法手段更加智能化、多样化,执法的复杂性和艰目胜大大增强。而导致执法风险的外部因素很多是客观的,单靠执法主体、执法人员的努力往往成效不佳。因此在分析风险时,应重点放在内因和内在表现上。就目前而言,质监行政执法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大类,即行为类风险、诉讼类风险和渎职类风险。

质监执法行为类风险分析。执法作为类风险是质监执法主体在履行职责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

质监行政诉讼类风险分析。行政诉讼类风险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因实施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行政复议撤消、行政诉讼败诉、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质监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

司法渎职类风险分析。质监渎职类风险主要是指质监执法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客观上侵犯国家利益形成国家及其他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和后果。此类风险的界定以《刑法》中关于渎职犯罪的相关条文和检察机关对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为依据。

四、质监行政执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质监执法主体因履行职能、实施行政执法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也就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质监部门的风险准则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以便作出风险应对的决策。

风险评估可以用严重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对执法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用“严重度”进行评价并赋予分值(得分1—1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风险指数越高。质监执法风险分类及等级见下图:

对质监执法主体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的同时,应建立执法风险预警系统,将风险评估工作动态跟踪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及时评估案件的风险大小。当风险达到一定级别后,发出预警信息,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介入、引导、干预,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处置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的发生。

五、质监执法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等级及其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质监执法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积极有效地应对风险,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准确查找执法风险点。找准风险点是规避执法风险的基础。每个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或多或少都掌握一定的职权,有权利就有风险。执法主体应结合职能和工作环境,开展执法风险点排查,包括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等。按照“对照岗位职责一梳理岗位职权一找准执法风险一公示接受建议”的程序,进行自我查找,认真查找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务必使找出的风险点准确细化、符合实际,尤其是对执法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要进行重点查找。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在每一个执法环节和岗位中应建立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最大减少执法风险。要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特别是执法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要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规则》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标准》,通过制度,严格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3.加强监督检查和沟通。为有效规避风险,要通过调查问卷、案件调查和走访服务对象等形式,广泛开展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深入了解行政相对人和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将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矛盾纠纷。同时,要加强与政府、纪检监察、检察、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对质监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协商解决,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有机平衡质监执法中多方利益关系,最大程度化解外部质监执法风险,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执法风险范文篇9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

所谓执法风险,就是具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今天这个受到纪律处分,明天那个受到法律制裁,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根本。

三是确保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如果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税收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确保尽职尽责,应收尽收。

三、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执法不严被追究责任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依法治税,执法随意性大,疏于管理、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处罚不当、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税收管理中未深入实地进行税源巡查,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从而造成多起纳税人采取假停业、假转非手段偷税的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受到行政处分。

二是执法水平低引发执法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清,使用税务文书及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粗心麻痹,工作不细致。如纳税人的税款已缴纳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却未及时解除而造成执法过错。又如某税务所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一名税务人员一时冲动拉下了动力电闸,使企业正常生产突然中断而造成经济损失,经行政诉讼败诉而被判行政赔偿。

三是执法腐败,以权谋私被处罚。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等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乱拿商户的商品被举报受到行政处分;又如某税收管理员超标准收取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而被查处。

四是执法不文明引发执法风险。表现为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恶化执法环境等问题。如原项城市公安局驻国税局公安特派室干警李某在协助某税务所工作时,因酒后出警被检察机关查处。

四、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

就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分为刑事责任风险和行政责任风险两个方面。

(1)刑事责任风险

所谓刑事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为严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对税收执法人员而言,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执法行为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过去有“小小专管员,权力大无边”的说法,就是纳税人对部分税务干部越权执法行为的不满意看法。这种行为目前在极个别同志身上仍然存在。

2、玩忽职守。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税务人员玩忽职守一般是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不检查纳税的情况,遇有征税阻力不采取措施、不向上级报告等。这部分人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求上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马虎行事。一时失足将造成千古恨。

3、索贿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受贿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利用职务之便,随意索取纳税人钱物,有的甚至要人一条香烟、一双皮鞋、一件饮料等,其结果就容易酿成大祸。这在一线执法人员中不敢说没有。

4、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应移交而未移交的涉税案件除了得到纳税人的好处不移交外,往往是因为纳税人认错态度较好,并且愿意接受处罚或说情求饶等因素,使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税务人员认为,只要补税、罚款能顺利入库便万事大吉,容易放弃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儆效尤。

5、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司法、公安、安全、海关、税务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大量的涉税案件证实,如果没有税务人员的参与或出谋划策、徇私舞弊,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行为又怎能轻易屡屡成功呢?其事实令人震惊,其教训无比惨痛。

6、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是指税务人员为徇私情、私利,对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不征少征。

7、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是指税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办理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工作中徇私舞弊。

以上这些错误的执法行为如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风险。

(2)行政责任风险

所谓行政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轻,尚未触及刑罚,但应受到系统内部党、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的风险。因此,行政责任风险主要包括党、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两种类型。

1、党、政纪处分。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5种形式。政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形式。

党、政纪处分虽然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风险,但却足于影响个人的政治前途及人生命运。如有一位税务干部,工作积极认真、工作业绩也很突出,就在上级考虑拟对他进行提拔重用的时候,该同志却不慎遗失了一份空白完税证而受到警告处分,同时上级也取消了拟对他认命的决定。

2、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很简单,就是让出现执法过错的人员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惩罚来刺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近年来,国税部门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并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管人”措施。《全员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这套机制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每一位人员及每一个岗位的合理划分,明确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照每一项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工作任务的影响程度,设定相应的分值及款项。对应尽而未尽到的职责和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扣分扣款。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责任风险主要为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五、执法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是政策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各级单位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又如税务机关为了方便管理制定了各种纳税管理办法,像《停歇业管理办法》、《转非、注销管理办法》等,这些在法律上应视同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发出的约束双方的要约式行为,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往往根据自身需要而随意朝令夕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毁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旦被司法机关抓住把柄,就会带来严重的执法风险。

二是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行政相对人或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风险隐患。如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因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跟不上。五是税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执法风险。这方面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把依法治税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税务机关承担责任。另外,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使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风险。还有,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因此,国税部门在征管理念、执法体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研究执法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执法风险,从而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全面提高执法效率。要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国税、和谐国税、阳光国税、效能国税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把防范执法风险、构建平安国税切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执法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国税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二)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税务机关要强化对税务人员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

一是要求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执法规程。二是要求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执法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执法质量,规避执法风险。

(四)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风险。二是税务机关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而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四是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五)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要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税务机关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要强化税法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筑税务部门与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的和谐关系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这不仅不利于税收执法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执法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才能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执法风险范文篇10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念

所谓执法风险,就是具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今天这个受到纪律处分,明天那个受到法律制裁,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根本。

三是确保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如果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税收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确保尽职尽责,应收尽收。

三、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执法不严被追究责任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依法治税,执法随意性大,疏于管理、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处罚不当、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税收管理中未深入实地进行税源巡查,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从而造成多起纳税人采取假停业、假转非手段偷税的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受到行政处分。

二是执法水平低引发执法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清,使用税务文书及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粗心麻痹,工作不细致。如纳税人的税款已缴纳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却未及时解除而造成执法过错。又如某税务所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一名税务人员一时冲动拉下了动力电闸,使企业正常生产突然中断而造成经济损失,经行政诉讼败诉而被判行政赔偿。

三是执法腐败,以权谋私被处罚。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等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乱拿商户的商品被举报受到行政处分;又如某税收管理员超标准收取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而被查处。

四是执法不文明引发执法风险。表现为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恶化执法环境等问题。如原项城市公安局驻国税局公安特派室干警李某在协助某税务所工作时,因酒后出警被检察机关查处。

四、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

就税收执法风险的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分为刑事责任风险和行政责任风险两个方面。

(1)刑事责任风险

所谓刑事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为严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对税收执法人员而言,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执法行为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过去有“小小专管员,权力大无边”的说法,就是纳税人对部分税务干部越权执法行为的不满意看法。这种行为目前在极个别同志身上仍然存在。

2、玩忽职守。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税务人员玩忽职守一般是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不检查纳税的情况,遇有征税阻力不采取措施、不向上级报告等。这部分人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求上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马虎行事。一时失足将造成千古恨。

3、索贿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受贿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利用职务之便,随意索取纳税人钱物,有的甚至要人一条香烟、一双皮鞋、一件饮料等,其结果就容易酿成大祸。这在一线执法人员中不敢说没有。

4、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应移交而未移交的涉税案件除了得到纳税人的好处不移交外,往往是因为纳税人认错态度较好,并且愿意接受处罚或说情求饶等因素,使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税务人员认为,只要补税、罚款能顺利入库便万事大吉,容易放弃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儆效尤。

5、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司法、公安、安全、海关、税务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大量的涉税案件证实,如果没有税务人员的参与或出谋划策、徇私舞弊,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行为又怎能轻易屡屡成功呢?其事实令人震惊,其教训无比惨痛。

6、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是指税务人员为徇私情、私利,对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不征少征。

7、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是指税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办理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工作中徇私舞弊。

以上这些错误的执法行为如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风险。

(2)行政责任风险

所谓行政责任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轻,尚未触及刑罚,但应受到系统内部党、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的风险。因此,行政责任风险主要包括党、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两种类型。

1、党、政纪处分。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5种形式。政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形式。

党、政纪处分虽然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风险,但却足于影响个人的政治前途及人生命运。如有一位税务干部,工作积极认真、工作业绩也很突出,就在上级考虑拟对他进行提拔重用的时候,该同志却不慎遗失了一份空白完税证而受到警告处分,同时上级也取消了拟对他认命的决定。

2、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很简单,就是让出现执法过错的人员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惩罚来刺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近年来,国税部门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并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管人”措施。《全员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这套机制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每一位人员及每一个岗位的合理划分,明确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照每一项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对工作任务的影响程度,设定相应的分值及款项。对应尽而未尽到的职责和未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扣分扣款。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责任风险主要为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五、执法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是政策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各级单位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又如税务机关为了方便管理制定了各种纳税管理办法,像《停歇业管理办法》、《转非、注销管理办法》等,这些在法律上应视同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发出的约束双方的要约式行为,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往往根据自身需要而随意朝令夕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毁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旦被司法机关抓住把柄,就会带来严重的执法风险。

二是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行政相对人或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风险隐患。如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因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跟不上。五是税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执法风险。这方面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把依法治税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税务机关承担责任。另外,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使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风险。还有,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因此,国税部门在征管理念、执法体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研究执法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执法风险,从而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全面提高执法效率。要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国税、和谐国税、阳光国税、效能国税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把防范执法风险、构建平安国税切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执法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国税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二)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税务机关要强化对税务人员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

一是要求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执法规程。二是要求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执法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执法质量,规避执法风险。

(四)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风险。二是税务机关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而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四是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五)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要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税务机关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要强化税法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筑税务部门与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的和谐关系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这不仅不利于税收执法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执法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才能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