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3:00:42

政府经济

政府经济范文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参加*职位的竞职演讲。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党委给予的这次公平竞争、交流学习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在此就自己的个人能力、优势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和评委作一汇报,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叫*,*岁,*年*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任*职务,*年任*,……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厅厅长这一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任职优势。一是事业改革面前有股“闯劲”。我一直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干什么,都把事业放在心上,责任担在肩上,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多年来,组织上的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了我敢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秉公办事,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胸怀宽广,谦让容人,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品格。自*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立足实际,认真学习,不怕工作任务重,不怕要求标准高,对于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干好,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为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始终认为,干好事业靠的是忠诚于事业,靠的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当前,我院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缩头不前不行、求稳怕乱不行,工作不怕干,要的就是一种敢闯、敢作、敢为的精神。二是困难压力面前有股“韧劲”。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十几年来,我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一直认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冷静科学的处理方法,劣势总会变优势,不利总会变有利。三是业务管理面前有股“钻劲”。在长期的法院工作中,我干过*年的*,干过*年的*,无论是在业务学习中,还是在业务管理上,我都坚持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向老领导学习,向专家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以肯于钻研的学习精神,不给自己留疑问,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自*年走上管理岗位上以后,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我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主动为自己“充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法院管理、经济管理、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多年的学习,在客观上丰富了见识阅历,在主观上增强了管理经验,在实践中提高了领导能力;多年的努力,使我感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路与方法,在管理和改革中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四是大是大非面前有股“正气”。我认为,“正气”是一名法官的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都要求自己把握好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待人,时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损于团结的事不做,要保持中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要保持基本的原则和分寸,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坚信,“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工作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五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可以自信地说,年龄是我这次竞争的显著优势。作为中青年人,我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丰富了宏观管理经验,提高了分析、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旺盛的精力,我一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接下来写:法院工作的意义,经济厅工作的意义,所竞争职位的重要性和意义等。……+在此,如果有幸得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将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做到:强化“五个意识”、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深化三项改革。一、强化“五个意识”:在工作研究中,要有谋事意识,主动为院长出谋划策,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业务工作中,要有效率意识,每项工作都要认真抓好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要有揽过意识,一旦工作中有了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维护法院权威,争取更多主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领导班子中,要有大局意识,搞好成员之间的团结,互相补台,形成合力,协调好上下各方面关系,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威信。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放权”意识,全力支持同志们的工作,善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一是继承和发扬团结的优良传统。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智慧,人心齐、泰山移。在改革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团结更显重要。二是继承和发扬竞争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发展的基础,是进步的核心,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就没有活力。因此,要在我院内部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三是继承和发扬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司法工作的立足点,廉洁为民、真心为民才能取信于民,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是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四是继承和发扬创新的优良传统。没有创新,工作将是一潭“死水”,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和保证。三、深化三项改革:改革出动力,改革出效益。当前,要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抓好内设机构改革。(具体机构设置我不太清楚)二是抓好人事制度改革。本着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的总要求,以竞争上岗为切入口,合理设岗。三是抓好分配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的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配制度上必须顺应形势,按照党委提出的“打破现行分配制度,变职务工资、职称工资为绩效工资”的改革方针,建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岗位分配新机制。由于时间有限,在此,我只能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我的初步想法和打算。如果我这次有幸竞演成功,我将不辱使命,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全身心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我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想,只要有对党和人民极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干劲,有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当然,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终究是有限的,但我相信,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勤能补拙。我愿意“笨鸟先飞”,只要我能象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果这次竞争落选,说明我在某些方面与这个职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将正确对待,把这次竞演作为一次锻炼自己能力、寻找自身差距与不足的机会,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珍惜每一次机会,争取更大的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谢谢大家!

政府经济范文篇2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参加*职位的竞职演讲。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党委给予的这次公平竞争、交流学习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在此就自己的个人能力、优势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和评委作一汇报,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叫*,*岁,*年*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任*职务,*年任*,……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厅厅长这一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任职优势。一是事业改革面前有股“闯劲”。我一直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干什么,都把事业放在心上,责任担在肩上,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多年来,组织上的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了我敢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秉公办事,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胸怀宽广,谦让容人,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品格。自*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立足实际,认真学习,不怕工作任务重,不怕要求标准高,对于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干好,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为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始终认为,干好事业靠的是忠诚于事业,靠的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当前,我院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缩头不前不行、求稳怕乱不行,工作不怕干,要的就是一种敢闯、敢作、敢为的精神。二是困难压力面前有股“韧劲”。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十几年来,我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一直认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冷静科学的处理方法,劣势总会变优势,不利总会变有利。三是业务管理面前有股“钻劲”。在长期的法院工作中,我干过*年的*,干过*年的*,无论是在业务学习中,还是在业务管理上,我都坚持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向老领导学习,向专家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以肯于钻研的学习精神,不给自己留疑问,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自*年走上管理岗位上以后,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我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主动为自己“充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法院管理、经济管理、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多年的学习,在客观上丰富了见识阅历,在主观上增强了管理经验,在实践中提高了领导能力;多年的努力,使我感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路与方法,在管理和改革中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四是大是大非面前有股“正气”。我认为,“正气”是一名法官的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都要求自己把握好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待人,时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损于团结的事不做,要保持中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要保持基本的原则和分寸,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坚信,“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工作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五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可以自信地说,年龄是我这次竞争的显著优势。作为中青年人,我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丰富了宏观管理经验,提高了分析、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旺盛的精力,我一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接下来写:法院工作的意义,经济厅工作的意义,所竞争职位的重要性和意义等。……+在此,如果有幸得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将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做到:强化“五个意识”、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深化三项改革。一、强化“五个意识”:在工作研究中,要有谋事意识,主动为院长出谋划策,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业务工作中,要有效率意识,每项工作都要认真抓好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要有揽过意识,一旦工作中有了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维护法院权威,争取更多主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领导班子中,要有大局意识,搞好成员之间的团结,互相补台,形成合力,协调好上下各方面关系,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威信。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放权”意识,全力支持同志们的工作,善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一是继承和发扬团结的优良传统。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智慧,人心齐、泰山移。在改革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团结更显重要。二是继承和发扬竞争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发展的基础,是进步的核心,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就没有活力。因此,要在我院内部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三是继承和发扬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司法工作的立足点,廉洁为民、真心为民才能取信于民,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是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四是继承和发扬创新的优良传统。没有创新,工作将是一潭“死水”,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和保证。三、深化三项改革:改革出动力,改革出效益。当前,要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抓好内设机构改革。(具体机构设置我不太清楚)二是抓好人事制度改革。本着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的总要求,以竞争上岗为切入口,合理设岗。三是抓好分配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的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配制度上必须顺应形势,按照党委提出的“打破现行分配制度,变职务工资、职称工资为绩效工资”的改革方针,建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岗位分配新机制。由于时间有限,在此,我只能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我的初步想法和打算。如果我这次有幸竞演

成功,我将不辱使命,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全身心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我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想,只要有对党和人民极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干劲,有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当然,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终究是有限的,但我相信,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勤能补拙。我愿意“笨鸟先飞”,只要我能象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果这次竞争落选,说明我在某些方面与这个职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将正确对待,把这次竞演作为一次锻炼自己能力、寻找自身差距与不足的机会,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珍惜每一次机会,争取更大的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谢谢大家!

政府经济范文篇3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也是为实践证明的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之一。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全部问题。正是由于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出现了令人失望的结果,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才有了国家干预的必要。

总的来说市场失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市场本身失灵:一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必然增加社会成本;二是市场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些外部经济问题;三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均衡,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或效用最大化行为引起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问题。第二种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发育不完善而出现的功能性障碍。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忽视政府或国家的作用,市场失灵就更加明显。

股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始终有效的,当股市失灵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股市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通过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干预股市,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运行,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2、政府如何有效干预?

我国证券市场上不仅存在违规配股、信息披露问题、内幕交易问题、买卖本公司股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情况,还包括一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违法违规操作的特殊情况:证券市场产生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含有相当的非市场经济因素。同时,证券市场不是依法产生的,其先于证券市场的有关立法而产生。《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才出台。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规范证券市场。

我国政府近年在不断加大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力度,从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所谓直接干预,就是政府直接对证券市场的指数做出定性判断,然后通过对资金进出、股票发行的控制调节股票市场指数;相对应的就是间接干预,就是政府主要通过税赋、交易手段调整、货币市场手段来间接地影响股票市场指数。回顾一下中国股市十年来的坎坷,每一个转折点都打着政府干预的烙印。大体而言,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干预主要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方式如下:

1.树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存在是整个证券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得还是在市场的参与上,都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证券法有必要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增强其地位,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维护证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的秩序和安全,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供适当的救济。具体表现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公开原则,任何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都要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与证券发行和交易有关的各种重要的信息,避免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重大误解和遗漏。公平原则是指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在法律上应受到公平对待。公正原则要求在证券发行、交易中,对所有投资者实行统一的行为规则。

2.明确监督管理机构职权

在证券市场中,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证券市场本身的不足,促使其规范发展。《证券法》已经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机构,依法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等各个环节和各个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各地原地方证管机构由其直接领导,从而使地方证管机构能超脱于地方政府之外,摆脱地方利益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统一监管职能。

本案中,证监会对该公司的信息披露合法性的调查,正是依照《证券法》第四节中,禁止虚假信息出具、传播的法规。政府专职部门调查介入,对维持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净化交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

3.政府评论与调整资金准入政策

政府评论是我们比较常见而且还对投资者非常有效的手段。尽管每天都有股评家在大大小小的媒体评论市场,但他们对市场的评论远不及政府来得有效。政府言论对股市有极大引导、制约作用。

政府调整资金准入政策是中外所常见的直接干预手段。从总的趋势看,限制资金入市的尺度越来越松,但在市场发展初期却也存在倒退的现象。

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将逐步减少,间接调节手段逐步成为主流。从其它证券市场的实践看,间接干预手段主要是调整交易成本、税收政策、货币市场政策等。我们也用过的间接手段主要有:调整交易费、红利税、利率政策、调整证券经营机构的货币市场准入政策等。

4.国家(政府)干预是经济法的本质

国家对经济运作的干预与调控在现代社会中,愈显重要,是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与建构依据。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一话,正确概括和体现当代市场经济之复杂条件下经济法所应具有的理论基石,也体现出经济法的本质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政府干预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以及在科学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那种不依法或违反方法论干预经济的行为是盲目地干预。坚持干预有据,干预有度,干预有效原则,尽量平衡国家与市场两者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功效,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摘要]股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始终有效的,当股市失灵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干预股市,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运行,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

[关键词]政府干预经济法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陈虹,吕忠梅.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

政府经济范文篇4

二、股市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也是为实践证明的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之一。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全部问题。正是由于现实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出现了令人失望的结果,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才有了国家干预的必要。

总的来说市场失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市场本身失灵:一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必然增加社会成本;二是市场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些外部经济问题;三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均衡,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或效用最大化行为引起效率低下、分配不公等问题。第二种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发育不完善而出现的功能性障碍。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忽视政府或国家的作用,市场失灵就更加明显。

股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始终有效的,当股市失灵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股市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通过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干预股市,就是要保持股市平衡运行,发挥其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三、政府如何有效干预?

我国证券市场上不仅存在违规配股、信息披露问题、内幕交易问题、买卖本公司股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情况,还包括一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违法违规操作的特殊情况:证券市场产生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含有相当的非市场经济因素。同时,证券市场不是依法产生的,其先于证券市场的有关立法而产生。《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才出台。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规范证券市场。

我国政府近年在不断加大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力度,从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所谓直接干预,就是政府直接对证券市场的指数做出定性判断,然后通过对资金进出、股票发行的控制调节股票市场指数;相对应的就是间接干预,就是政府主要通过税赋、交易手段调整、货币市场手段来间接地影响股票市场指数。回顾一下中国股市十年来的坎坷,每一个转折点都打着政府干预的烙印。大体而言,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干预主要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方式如下:

1.树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存在是整个证券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得还是在市场的参与上,都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证券法有必要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增强其地位,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维护证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的秩序和安全,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供适当的救济。具体表现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公开原则,任何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都要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与证券发行和交易有关的各种重要的信息,避免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重大误解和遗漏。公平原则是指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在法律上应受到公平对待。公正原则要求在证券发行、交易中,对所有投资者实行统一的行为规则。

2.明确监督管理机构职权

在证券市场中,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证券市场本身的不足,促使其规范发展。《证券法》已经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机构,依法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等各个环节和各个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派出机构,各地原地方证管机构由其直接领导,从而使地方证管机构能超脱于地方政府之外,摆脱地方利益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统一监管职能。

本案中,证监会对该公司的信息披露合法性的调查,正是依照《证券法》第四节中,禁止虚假信息出具、传播的法规。政府专职部门调查介入,对维持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净化交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

3.政府评论与调整资金准入政策

政府评论是我们比较常见而且还对投资者非常有效的手段。尽管每天都有股评家在大大小小的媒体评论市场,但他们对市场的评论远不及政府来得有效。政府言论对股市有极大引导、制约作用。

政府调整资金准入政策是中外所常见的直接干预手段。从总的趋势看,限制资金入市的尺度越来越松,但在市场发展初期却也存在倒退的现象。

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将逐步减少,间接调节手段逐步成为主流。从其它证券市场的实践看,间接干预手段主要是调整交易成本、税收政策、货币市场政策等。我们也用过的间接手段主要有:调整交易费、红利税、利率政策、调整证券经营机构的货币市场准入政策等。

4.国家(政府)干预是经济法的本质

国家对经济运作的干预与调控在现代社会中,愈显重要,是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与建构依据。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一话,正确概括和体现当代市场经济之复杂条件下经济法所应具有的理论基石,也体现出经济法的本质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政府干预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以及在科学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那种不依法或违反方法论干预经济的行为是盲目地干预。坚持干预有据,干预有度,干预有效原则,尽量平衡国家与市场两者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功效,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政府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公共产品;经济政策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简单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以可循环资源为起点,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废弃物)——产品”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过程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为主要指标,我们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废弃物零排放——循环经济成熟阶段。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直接污染而采取的替代废弃物简单焚烧、填埋方式的环境保护措施;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废弃物零排放,是指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反馈式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注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与介绍,概括出循环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各自特征以及政府循环经济政策的演变进程;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论证了政府循环经济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三个操作层次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循环经济政策。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政府循环经济政策的演进

(一)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阶段及政府的激励性政策

以节约为目的,对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经济行为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生产末端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循环经济起步阶段。此后,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居民分类、收集、再利用废弃物的行为予以激励。

1.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法律支持。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利用的目标;并于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

日本于1991年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目的是确保废弃物的适当处理和再生利用;于1997年又颁布《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明确了生产商和市民对容器包装物具有回收的责任”。

2.奖励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3.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日本大阪市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更是利用广告衫、日历卡、笔记本、公交车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号召市民参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活动。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对于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对废弃物的被动回收,仍然属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末端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二)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阶段及政府的强制性政策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逐步意识到,与其被动地等待废弃物产生后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如主动采取行动,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尽力把废弃物消灭在产生之前。

废弃物排放量减少是指通过绿色设计、生态工艺、技术评估等手段,实现尽可能接近零排放闭路循环式生产,在从原材料进厂到最终生产出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都高度重视减少废弃物排放的问题,以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政策从提倡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转变为强制推广清洁生产,通过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督促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

1.制定清洁生产标准。1990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污染预防法》,变末端治理的污染控制政策为源头治理的污染预防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内部管理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污染预防法》还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制度安排。

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台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提倡建设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约30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这些中心与十几个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组织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清洁生产网络,加快了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

3.运用环境管理工具。环境管理工具主要是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思维方式的转变,各种环境管理工具迅速风行全球,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

(三)废弃物零排放阶段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的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意思是,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实现对天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任何废弃物。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即使最有效地实现废弃物排放量的最小化,仍然无法避免含有有用物质的最终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零排放”,不再区分资源与废弃物,因为对一个生产过程是废弃物的东西,对另一个生产过程则是资源。原本被废弃的物质将在经济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循环利用,最终达到废弃物“零排放”的理想循环经济模式。

在这个经济系统中,经济活动被组织成为“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废弃物)——产品”的反馈式闭环流程。经济系统内部以网络状的方式互相联系,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低输入、高利用、零排放”的模式。当然,在现实经济过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极限概念,是一个理想化模式。

近年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

1.完善绿色管理规范机制。(1)绿色管理机制。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人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0年“环之国”会议通过和修改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等等多项环保法规。(2)建立绿色规范制度。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制订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专门法,如《废弃物处理办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电再利用法》、《建筑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化学品影响法》等。(3)搞好区域发展规划。1997年日本设立了“ECO—TOWN”工程,把“零排放”作为发展区域环境协调型经济社会的基本思路,以构建先进的循环型城市。

2.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1)建立绿色核算体系。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其中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该制度已被许多发达国家采用。(2)完善各种优惠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诸如创造型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优惠和公司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3.强化绿色技术支持体系。为建立一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日本已基本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污染是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所造成的超过环境容纳限度的经济负效应。由于外部不经济性所引起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市场调节机制对于防治环境污染基本不起作用。当环境污染超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就成为必要。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设系统中只有一个政府和一个企业。企业处理废弃物的行为选择由企业净收益决定;政府处理废弃物的行为选择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决定,受政府净收益的影响。政府与企业各自的净收益通过各自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得到。政府净收益(SR)为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C)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R)之间的差额,即SR=R-C;企业净收益(PR)为企业处理废弃物和废弃物再利用所发生的经济成本(EC)与废弃物再利用的经济收益(ER)之间的差额,即PR=ER—EC。本文以企业净收益为横坐标、政府净收益为纵坐标,得出政府一企业净收益侧U型曲线图。

(一)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阶段政府净收益为负

企业的经济成本(EC)为回收废弃物和废弃物再利用所发生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ER)相当丰厚,企业的净收益(PR)为正;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承担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被人为地低估了,企业有过度生产以获取更多经济收益的强烈动机,造成废弃物的过度排放。在没有外部强制性作用的条件下,企业排放废弃物的行为将会持续下去。因此,企业净收益曲线的起点(A)在第四象限,曲线沿X轴正方向延伸。

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最先被迫承担由企业外部不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支付巨大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成本(C);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带来的更清洁的环境福利(R)却是有限的,政府净收益(SR)为负。因此,政府净收益曲线的起点(A)也在第四象限,曲线沿Y轴负方向延伸。

这时,企业净收益曲线的起点(A)与政府净收益曲线的起点(A)重合。政府—企业净收益侧U型曲线以A为起点,曲线向右下方延伸。

(二)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阶段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

企业被迫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清洁原料,自行处理废弃物。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所引起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EC)上升,企业的经济收益(ER)下降,企业净收益(PR)下降且为负。企业净收益曲线驻点移动到第三象限的B点。

政府采取法律法规、经济补贴等手段,倡导并组织废弃物的源头治理,强制企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C)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R)因企业废弃物排放量的逐步减少而增加,政府净收益(SR)增加但仍为负。政府净收益曲线驻点移动到第三象限的B点。

这时,企业净收益曲线驻点(B)与政府曲线净收益曲线驻点(B)重合,政府一净收益侧U型曲线驻点向左上方延伸至B点。

(三)废弃物零排放阶段政府净收益为正

随着废弃物排放量逐步趋向于零,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EC)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企业之间按照横向或纵向工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就应运而生。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成熟的生态企业群,通过契约的形式不仅减少了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EC),同时也可以将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新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收益(ER),企业净收益(PR)为正。企业净收益曲线驻点从第三象限的B点移动到第一象限的C点。

政府采取法律法规、经济补贴等环境治理成本(C)呈下降趋势,更清洁的环境福利(R)增加,政府净收益(SR)为正。政府净收益曲线驻点从第三象限的B点移动到第一象限的C点。

这时,企业净收益曲线的驻点(C)与政府净收益曲线的驻点(C)重合,政府一净收益侧U型曲线以C为起点,向右上方延伸。

四、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及我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

尽管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目前还处于概念引入、试验示范阶段,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构建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出发,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分解为可操作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三个层次,由此探索我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

(一)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

生态企业内部循环系统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内部资源再生循环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将流出生产系统之外的资源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生产流程中;二是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弃物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三是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弃物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厂内其他生产流程中的资源(见图2)。

生态企业内部循环的典型事例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

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一方面,由于企业把一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企业的经济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生态技术尚未成熟,企业独自研发、应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所需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企业构建生态企业内部循环的积极性。因此,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我国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

1.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环境行为,以财税优惠、经济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以经济利益驱动生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

2.支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加速循环经济技术成熟进程。

(二)生态工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划定的区域内,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见图3)

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生态工业园区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生态工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工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企业的废弃物变为企业的新价值源泉。但是,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我国政府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

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条件成熟时可成立康采恩性质的集团。

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借鉴高新科技园的做法,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提供产权、分配、劳动人事和社会等制度条件。

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园区内外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

(三)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

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挖掘整个城市或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及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明,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持续发展。

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就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实现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在生活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回收利用。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生产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见图4)。

要使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从概念变为现实,实现“零排放”循环经济的理想,我国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

1.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价值观,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绿色优先的社会氛围;加快循环经济法治建设,形成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2.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规划生态城市,依法建设生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构筑生态城市的循环产业链,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快生态社会建设的进程。

五、结论

早在农业社会,就出现了因为短缺而回收生产和生活过程废弃物的经济行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启动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企业因其净收益的变动而具有不同的行为冲动:在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阶段,过度生产,过度排放;在逐步减少排放阶段,规避责任,规避监督;在废弃物零排放阶段,积极参与,努力推进。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当针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励性的推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政策法规;强制性的推进废弃物零排放的进程;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实现生态的正增长。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可操作化为三个层次: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生态工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围绕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三个层次的战略,研究具有操作性的循环经济政策是循环经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思锋,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5—29,

[2]陈骞.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9.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11—12.

[4]江伟钰.论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经济立法与WTO规则[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2):95.

[5]保罗·霍肯.夏善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6):1.

[7]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8—40.

[8]钟丽锦.可持续发展的“零排放”生态城市模式初探[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5):90.

[9]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J].日本学刊,2002,(6):110—114.

政府经济范文篇6

为了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针、基本方式、职权和职责,使政府该管的必须管起来,而且要管好,不该管的不必且不得插手。2.规定宏观调控的程序。3.设定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把税收调控、信贷调控、预算调控、投资指南、计划指导、外贸协调、产业导向和环境保护等纳入法制的轨道。4.明确界定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职行为及其法律责任。5.明确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面对市场失效造成的经济波动与危机,政府必须即刻采取应急措施。在市场体制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是经济体制的主导,市场主体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竞争权力,市场机制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直接的政府管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的政府管制以行政权力代替市场机制,以政府决策代替市场搏弈,限制了竞争,扼杀了市场活力,很容易侵犯市场主体的权利。由于市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很多方面的政府管制完全成为多余。放松管制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放松管制的改革,放松管制改革每年大约为美国带来358亿到462亿美元的收益。2.直接的政府管制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由于政府理性的有限性、信息偏在、政策递减效应、法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管制往往于事无补,达不到预期目的,事实上经常起了相反的作用。例如,中国民航总局近年来三令五申禁止机票打折,目的是希望各航空公司能扭亏为盈。结果是:实施禁折令以来,空座率大幅度上升,航运能力严重放空,大量飞机闲置。3.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的政府管制经常成为特定利益集团、阶层所购买的“商品”,成为他们取得垄断利益的保护伞。因此,管制政策总是为适应特定群体对资源的需求而不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制订的,借公共利益、整体利益之名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之实。

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具体情况,确定干预的程度和范围。比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反凯恩主义的思潮和行动,但在90年代的“明显的恢复凯恩主义的气息”之后,随着通货膨胀威胁的减少,随着紧缩阴影的降临,随着高失业困扰着全球许多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不大已经暗潮涌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也指出:如果失业率达到8%,凯恩斯主义就可能抬头。这表明无论是控制通货、解决通货紧缩还是实现充分就业,都免不了国家干预,足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改革进度趋势是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转向开放。由于个体创新的新科技革命成为国际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我们自身涉足市场经济时间并不久经验不够丰富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怎样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释放经济个体。而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保留适当的国家干预政策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尊重的基础之上,任何背离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干预,只能阻碍乃至破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地区差距走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顾海兵:当前市场机制认识上的几大误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曲延芬: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国家干预的前提[J].经济经纬,2004,5

政府经济范文篇7

(一)保护职能。所谓保护职能,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防止产业主导权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它不是一种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保护产业安全。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目前有144个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外国商品的涌入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外资进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大都集中于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问题严重,加工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妨碍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后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外资企业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其发展规划,而不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活动往往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而且由于外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其活动,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入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培育职能,包括三个方面:—是培育市场职能,即促进市场发育,加速市场体系形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培养人才职能,即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训,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职能,即努力培育和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三大培育职能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1.培育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人为垄断严重;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即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国家缺乏真正的企业家;各生产要素市场欠缺或发展不成熟,导致市场机能长期处于无法运作的状态;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市场规则不完善等。这种较低水平的市场发育状况很难支持和保证本国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赶超目标,就必须加速市场发育进程。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培育市场的职能,包括明确市场主体,划定市场边界,通过构建市场主体立法体系,保持对市场主体待遇的公平性,这是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秩序法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政策法规,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长期固定的市场支配力的形成和市场支配力的滥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纠正经济行为的外溢性、补充不完全市场、扩大竞争范围即在公共部门和政府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维护竞争的公平性。

2.培育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都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没有成千上万的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没有一批善于宏观管理和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政府管理人才,就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往往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因为传统产业(如初级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可实现静态比较利益。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政府只有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现代支柱产业,才能形成稳定的增长基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学习职能。经济全球化扩大与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夜郎自大、自我封闭,而要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加强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学习又具有特殊的涵义,这就是向先进的国家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经商本领、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这是—个向先进国家全方位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国民(个人)自发的学习,一是有组织的学习。发展中国家的后进性和实现赶超目标的任务决定了它们不能单纯采取个人自发学习的方式,而要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方式,即要求政府履行特殊的组织人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职能。与个人自发的学习相比,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推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活动,目标明确,阻力小,影响大,能够减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时间和成本,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政府的学习职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派员。即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及工人到国外参观访问、留学、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力量,并通过这些人回国后发挥扩散效应,加速学习进程。

2.技术引进。即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等,把外国的先进技术移植到国内,使更多国民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3.制度借鉴。即政府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整体功能,将先进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和管理制度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从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信息传播。即通过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包括书籍、广播、影视、通讯、学术交流等),介绍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生产手段、信息网络、文化观念等,使众多的人了解国外的技术、体制和文化,了解本国与他国的差距,从而引起观念的更新,增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5.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即政府在采取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的同时,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自费出国深造和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

(四)创新职能。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因循守旧,谁就落后,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创新才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发达国家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创新的最大保护者,甚至是创新的诱导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不重视创新的作用,过分强调仿效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发展道路,把着眼点放在营造发达国家当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上,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好学生”,只能沿着他人的足迹缓慢前进,不可能实现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赶超发达国家,同样离不开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即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上把握有利的发展机会,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战略上的创新。即在吸收先进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技术上的创新。即在技术选择上跳过发达国家经历的某些环节,直接选择最新技术,并转化为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保护、诱导、推动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有效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高科学研究的针对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科技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政府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行为包括:成立管理创新的专门机构,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围绕这一规划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改变教育模式,推进知识创新与传播;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鼓励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国际间的创新合作,等等。

当然,发展中国家政府也要履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职能。如通过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来维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化;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研究、交通与通讯事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只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上述四大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J].世界经济,1997,(5).

[2]袁秀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3]江时学.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中的五大关系[J].世界经济,1999,(12).

政府经济范文篇8

一、现状与趋势

“九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方针,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信息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得到重视,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九五"的各项计划指标。电信网、广电网、移动通讯网的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个人计算机迅速进入家庭。每百户PC机拥有数达到8台,家庭电视机平均每百户122.7台,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万户,普及率达到23.6%,全市因特网用户为1.0万户。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甚至与区内其它城市相比,在投资力度、工作协调、认识观念等方面尚有差距;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软件和开发薄弱。这些问题和不足使我市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更好地提高。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即面临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基础电信协议》和《信息技术协议》的生效,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信息化人才的国际和国内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地区高度重视信息化,将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当前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西部大开发为我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将提高我市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实现现代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确立为乌海市面向21世纪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重大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策略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信息化发展方针,围绕乌海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迫切需求,坚持以电子政务为重点,自主研究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工业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优化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我市信息化的跨跃式发展,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整体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数字化乌海”奠定基础。

(二)发展策略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等作用,结合市情,对信息化建设全局予以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面向有效需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联合共建,整合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发挥综合优势,共建我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联合开发信息资源。在市属各委、办、局,各区和各企业之间提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从我市的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突出重点,应用主导。配合乌海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到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切实体现信息化的倍增效益;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为民服务的关键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现代信息社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技术创新,跨越发展。紧紧跟踪世界信息化潮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探索,避免弯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和引进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服务为龙头,客户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服务为龙头,以客户为中心,培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期末,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构建起“数字乌海”的基本框架。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自治区先进信息化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建设覆盖全市的多主体宽带城域网络,互联互通,其传输能力不小于2G,交换能力不小于10G。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建成区达到90%,郊区大于4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达到15%以上。广播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85%以上,数字广播开始向全市播出。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20台;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0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5%;互联网人口比例达到15%以上。国家机关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60%以上的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税务、金融、公安、财政等部门全面实现“金税”、“金卡”、“金盾”、“金财”工程。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形成关键信息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城市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建设和完善乌海政府公用信息平台,建成扩展到3个市区的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和增殖业务,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快改造整合全市有线电视网,在网台分设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增值业务。研发和引进新的互联网络技术,促进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发展;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互联网,提高互联网应用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普遍服务的建设和经营方针,综合利用地下、地上传输通道空间资源,建设乌海市集约化弱电管网工程。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2.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使之标准化、规范化,推动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机关内部办公的电子化、网络化,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除向主送单位发送少量供存档的纸质文件外,均通过网络传递或;内部办公的文件,均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争取走在全区政务信息化的前列。20*年底前,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业务上网进程和政府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及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到20*年,构建起乌海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框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跨部门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程度明显提高。60%的党政业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50%的党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服务在网络上提供和实现,真正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初步实现政务信息化。

3.推进国民经济和企业信息化

重点是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包括金融、税收、公安、商贸、旅游、教育等)等领域的信息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农业在育种、种(养)植、栽培、加工等方面提供应用技术信息服务,以信息技术带动我市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建成若干家“数字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以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建设,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建成覆盖乌海地区全体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含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民政福利等领域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普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社区,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科教资源体系和科教数据库,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教信息服务;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促进各学校互联互通,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市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联网,建设医疗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专家网上挂号预约及与国内各大医院联网的远程医疗等业务。

5.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根据政府管理和决策的职责需求,理顺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加快建设以乌海市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的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源和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向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过渡,为全社会服务。结合建设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空间基础信息等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实现网上服务。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数字图书馆工程为突破口,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宣传、文化活动。

四、重点工程

按照《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根据我市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划(2003-20*年),确定重点工程项目为20项。其中,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5项,社会公众领域信息化建设工程5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6项,社会信息化示范工程1项,简称“55361工程”。工程总投资约2.76亿元,建成后,全市信息化水平将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初见成效,为“数字乌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体系

健全乌海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根据我市一些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要,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同时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由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挂帅,实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负有业务领导和指导的职责。在企事业单位广泛推行信息主管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投融资环境体系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将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合理安排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中,要统筹考虑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将信息化投入纳入项目预算和决算。尽快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管理”的原则,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充分发挥上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作用,搞好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共建,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和资金分散投入使用和管理。

(三)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市政府对经营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标,授予中标的企业特许经营权。加大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标准、安全、资费等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凡是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企业,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有关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工程监理机构、认证机构、社团组织、产业孵化机构等。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建设,带动和扶持一批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四)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和技术标准建设

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加强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安全、教育、普及活动,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研究制定促进乌海市信息化发展方针政策。关注国际信息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技术接轨。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采用国家(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已有的成果。围绕我市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审查,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积极参加国家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测评工作。

(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成立乌海市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强化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建立乌海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推行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开发信息安全人力资源等。推行相关的政策标准,加强对信息安全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测评认证工作。建立健全网络专业岗位及培训、考核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网络进行信息安全检测。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并保证信息安全投资所占的比例;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政府经济范文篇9

刚才,市委书记张岩同志作了题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市20*年取得的成就,明确提出了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方向措施,这是在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切合*发展实际,符合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求进步的迫切愿望,对于今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就20*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和20*年的工作部署,讲几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加快发展,20*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规划,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6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产11.22亿元,增长7.7%;二产11.76亿元,增长21.7%;三产8.7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比为35∶37∶2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318元。

(一)农业和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建成地区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25个。投入资金2.56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总播面积96.3万亩,粮食总产10.2万吨,皮棉7.7万吨,番茄13.9万吨。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牧民定居住房及棚圈315套,配套种植饲草料地15750亩。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加强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初步建成了市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防疫密度200%。全市牲畜年末存栏68.5万头(只)。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投资7889.48万元,新修防渗渠142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座,建成高新节水灌溉面积5.13万亩,打机井49眼,改善灌溉面积33.53万亩。大湾输水干渠和西湖支渠重点水利工程投入运行。农村改水防病铺设管道101.3公里,新增入户1559户,累计完成入户1.21万户,4.83万人、8.4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推广大马力轮式拖拉机30台,残膜回收、番茄精量播种等新型农机具456台(架)。不断加快林业发展,高标准造林25*.3亩,义务植树57.7万株,建成绿地面积4*公顷。

(二)优势资源转换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地缘、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石化、棉花、煤电、绿色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增效明显,实现工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30.8%。

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切实做好园区规划,落实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成《*市东城片区规划(20*—2020年)》、《*石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石化工业园区“*”及中长期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020年)》。申请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800万元,新修供排水管网18.61公里,全面实现供水、排水、供电、天然气、道路、通讯、网络、土地平整“七通一平”。不断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成立园区投资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管理,园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规模逐步扩大,功能日趋完善。

(三)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

积极争取、引进和实施重大项目。四棵树煤炭公司八号井、天玉生物科技公司年产5万吨果脯糖浆、四棵树河二级水电站等项目建设完工。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垃圾处理、集中供热、污水处理项目续建工程和312国道南侧500米排水工程。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完成抗震安居住房3087户、28.81万平方米,其中农牧区2301户、城区786户,完成年计划的105%,荣获自治区、地区抗震安居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切实加快乡镇道路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700万元,自筹675.79万元,完成48公里重要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续建皇宫镇、车排子镇、古尔图镇乡级客运站。完成客运周转量5570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955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8.1%和20.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27.8%。

(四)财税金融管理进一步提高,金融商贸流通运行良好

积极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财源建设,千方百计培植新税源。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12亿元,增长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16%。其中:国税完成0.28亿元,增长44%,地税完成0.62亿元,增长15%。财政支出3.76亿元,增长16%。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人员工资、专项支出、机构运转、社会保障的支出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认真执行国家金融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存款余额21亿元,贷款余额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亿元。

(五)招商引资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引进强势企业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中电投2×30万千瓦热电厂项目、中国化工集团75万吨电石项目(一期15万吨)已完成前期工作,国能生物发电2×12万千瓦火电项目、江苏大生集团3万锭棉纺项目、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石油化工机电工程项目、中钢集团4×40万千瓦铬铁冶炼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续建和新建招商引资项目91个,合同金额25.8亿元,到位资金8.3亿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14%。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445家、从业人员8100人,增长15%和5.8%。个体工商户7573户、从业人员11188人,增长3%和7%。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777.6万元,旅游接待人数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和11%。认真做好旅游项目规划编制和景区开发工作,*泥火山景区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已通过自治区计委、自治区环保局审查和批复。

(六)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多途径安排就业再就业3684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参保人数明显增加,3650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发放养老金2992万元,发放率100%。为1224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3*万元,参加医疗保险22800人,支出基本医疗保险金2585万元。不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4415户、11084人发放低保金840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20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切实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85万元。

“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全年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2项、新品种17个。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兴市素质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切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努力调整教育结构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经费375.8万元,23571名农村中小学生受益。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累计投资3130万元,完成市一中初中部教学楼和甘河子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等建设项目,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认真落实加快农村医疗改革实施意见,完成全市乡场镇卫生院上划工作,落实165名乡村医生每月80元报酬。地方病、重大传染病、结核病防治及妇幼保健工作进展顺利,医疗市场整顿力度加大,医疗机构药品、材料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繁荣和发展。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组织举办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演出33场。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被文化部授予“文物保护先进(县)市”荣誉称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和98%,完成数字电视入户1800户。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蓬勃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扎实推进,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9.48%、10.*‰和7.41‰。司法、审计、监察、统计、档案、地震监测及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健全监管体制,加大督查力度,深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专项活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5%、

37%、64%,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七)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执政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开展反腐败工作,切实加强纠风工作,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130件,办结率100%。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落实政务公开内容,及时公布重大建设项目和招投标事项,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大信访格局,认真落实《信访条例》,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坚持信访接待制度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正确引导,重点解决企业改制等信访遗留问题,果断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信访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共接待来信来访301件、1773人次。

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巩固。

总之,20*年我市实现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是驻军、驻市和周边友邻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努力解决,把我市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二、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规划,积极构建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这次市委扩大会议已经明确提出了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市级财源和构建和谐*”三大主题,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按照“横向找位置、纵向定目标”的要求,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提前实现“*”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11.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9.7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3亿元,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5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16.8亿元,增长24%。完成上述目标,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加快四棵树煤矿八号井、四棵树河山口水电站项目建设,预计新增产值0.77亿元;加快发展圆方纺织、新鑫棉业、百银纺织等棉纺企业,预计新增产值0.34亿元;积极促进中德石化等石化企业的发展,预计新增产值3.1亿元;切实做好中国化工集团年产75万吨(一期15万吨)电石项目,预计新增产值0.92亿元;大力支持天玉生物科技公司扩建项目,预计新增产值1.1亿元;认真抓好百盛源油脂、赵氏油脂等企业生产,预计新增产值0.72亿元。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面对和谐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的胜利召开。为此,我们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乡(场)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以点带面,扎实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取得新成效。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认真编制完成全市乡村产业规划和村镇建设控制性规划,规划编制一定要和“*”规划相衔接,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尊重农牧民意愿,不能千篇一律,4月份要全部完成。二是全力做好哈图布呼镇等4个示范乡镇和31个示范村(队)试点工作。试点乡镇要集中精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突出改善农牧民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三是抓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工作,使不同层次水平的乡镇都有明显的变化。八十四户乡等7个实力型乡镇要通过强化管理,向“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管理社区化”方向发展;西大沟镇等6个成长型乡镇要通过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向“实力型”迈进;西湖镇等6个“待哺型”乡场镇要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发展环境,通过项目扶持、政府投资和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等手段,巩固经济基础,壮大经济实力,向“成长型”和“实力型”转变。四是抓好抗震安居、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数字电视等工程建设,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五是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对农牧民科技实用知识的培训,积极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八十四户片区(八十四户乡、夹河子乡、九间楼乡)要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农区育肥业为主,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牛羊育肥出栏5万头(只);车排子片区(车排子镇、石桥乡、甘家湖牧场)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棉花产业为主,着力打造“车排子”棉花品牌,延伸棉花产业链。20*年车排子片区要在现有优质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增3万亩优质棉种植面积;哈图布呼片区(哈图布呼镇、百泉镇)要以养殖优质奶牛为主,年内优质奶牛养殖力争达到3000头,日产鲜奶30吨,扶持壮大乳业生产;西大沟片区(西大沟镇、吉尔格勒特乡、哈图布呼镇、百泉镇、甘河子镇)要以种植番茄、玉米为主,依托屯河番茄、天玉淀粉等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高产优质番茄4万亩、玉米10万亩。全面启动牧区一线(古尔图牧场、马吉克牧场、赛力克提牧场、巴音沟牧场、甘家湖牧场)优质肉羊基地建设,依托澳良科技公司,积极发展以巴什拜、萨福克、陶赛特、德国美利奴为主的优质肉羊。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种植粮食20万亩。计划总播面积100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6%。“四区一线”产业布局,是市委、政府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后确定的,各乡场镇、各部门要围绕这一思路,统一思想,制定措施,谋划发展。

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严格落实农民减负“四项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牧场税费改革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8000人次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0人,农村外出劳务收入6500万元,转移人员平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突出抓好牧民定居,做好牧民定居规划,新增牧民定居300户。积极倡导农业文明,坚持“整体搬迁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整村迁移与插花居住相结合,农村消化与城市安置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每个乡场镇必须自行联系,完成一户牧民搬迁任务,彻底使牧民的生存方式得到改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模式得到改进。对新搬迁牧民要安排50亩土地,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积极推广“冷配”、“胚胎移植”等先进适用技术,改良大畜1.3万头,小畜10万只,畜禽良种率达到86%。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完成市乡两级兽医工作机构调整和人员配置。以防治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为重点,强化免疫,防疫密度达到200%。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扩大母畜比例,提高商品率,母畜比例达到72%,商品率75%,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68万头(只)以内,预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到25%左右。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供水到户”制度,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力争建成高新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积极促进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科学配水、合理管水、节约用水意识,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投资1300万元,完成“南水北调”二期、三期、四期工程14.95公里的干渠改造任务;投资2000万元对部分乡镇46公里大型干渠进行改造。新修防渗渠100公里。积极申请资金,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加快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建设步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争取完成哈图布呼镇和吉尔格勒特乡人畜饮水工程,新增入户2000户。大力推广先进的农牧业机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结合领导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工作,狠抓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积极促进林业发展,做好国家“三北”四期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任务3000亩。加强生态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滥捕滥猎、征占林地和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工作。

(二)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切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迈出新步伐。工业化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作为*来讲更是如此,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要着力发展以煤、电、煤化工、电石、石化为主的重工业。按照《*市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要求,“*”期间,要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力度,优先发展30万吨以上的骨干矿井,加快以四棵树煤炭公司八号井等矿井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八号井、七号井、二号井分别达到120万吨、90万吨和30万吨的生产能力,确保2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70万吨以上,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撑,逐步把我市建成“金三角”地区煤、电、热供给的能源基地。二是要着力发展以棉纺、机械加工及设备制造为主的轻工业。大力发展棉花产业,积极做好江苏大生集团3万锭棉纺、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石油化工机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产。三是要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积极争取中粮集团屯河制品公司扩建*番茄加工生产线。同时,广开思路,力争“*”期间,把企业建到田间地头,在各乡镇新建一批有原料、有市场、能盈利的企业。

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做好中国化工集团新建75万吨电石项目(一期15万吨)、国能生物发电2×12万千瓦火电项目、中钢集团铬铁冶炼项目、西北工大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古尔图河水电开发项目、中荷合资盘锦盛维生物工程公司年产20万吨缓释长效复合肥等项目建设。加快中电投2×30万千瓦热电厂项目报批和转化升级,力争2008年转入实施。切实做好吉尔格勒特水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期间开工建设。同时,争取在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城市设施、文教卫生等方面新上一批项目。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是思想上有新认识。要创新招商思路,强化招商意识,改进招商方法,提高招商水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依靠外力、依靠增量来推动发展。二是环境上有新改善。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工作上有新高度。继续狠抓大项目招商,不仅要看招商引资总量,还要看结构、看水平。追求数量只是招商引资初期的选择,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化,要树立选商、择商的意识,注重提高招商质量,引进一批具有高新技术、投资大、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产品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要积极发挥援疆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加强同大公司、大企业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梯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多层次招商格局。四是成果上有新突破。注重实效,狠抓项目资金落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成功率,确保完成地区下达的8.5亿元招商引资任务。五是服务上有新措施。选派一批年轻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招商工作第一线,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扶商的服务力度,保持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的持久动力。

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载体、工业化进程的平台、城市发展的新区域。计划、建设、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要紧密协作,把园区规划和新城区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完成《*石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积极争取自治区、地区工业园区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国家土地出让政策,合理安排项目用地,防止出现小项目多圈地、只圈地不建设的现象发生。工业园区管委会要抓紧建立园区入驻企业报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把好园区布局关,今后企业入驻园区必须经过批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举办劳动安全培训班,增强企业主的安全生产意识,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搞好园区绿化、卫生、环保等各项工作。

切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帮扶机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拓宽发展空间。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四大产业发展,向工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切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现有市场结构调整,建设城乡双向流通的市场体系,畅通消费渠道,扩大消费需求。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中介咨询、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完善配套设施功能,提升旅游档次。

(三)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新城区规划和建设。新城区开发要强化经营城市的意识,突出功能和特色,稳步推进。一是精心做好测算工作,对土地面积、土地收益和成本收支等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扎实做好新城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工作进度,按时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强化规范运作意识,对农民征地安置补偿工作,要公开拆迁安置的补偿标准,公开农户调查的具体数量和情况、公开安置补偿,自觉接受政策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农民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到位;工程建设要规范,建设项目要坚持招投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严格规范管理新城区开发建设中的各项手续,项目报建、用地审批、经办过程等手续要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四是强化质量效益意识。在开发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登高望远的思想,坚持高效率服务、高水平管理,敢闯、敢试、敢干、敢于拿来、善于选择,从实际出发、高起点规划,做到二十年不落后、三十年不后悔,经得起历史检验。

加快构筑城市发展大框架。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计划”、“先规划后出让”、“先规划后建设”,精心做好每一项规划,使城市土地空间配置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科学编制《*市总体规划(20*—2025年)》,修编和报批《城市近期规划》及《消防规划》、《人防规划》、《抗震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主要街道景观规划》、《城市供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设依据。二是坚持高质量绿化。有选择地种植适宜我市气候的树种,改变城市树种单一、冬季缺乏绿色景观的现状。同时,加强对树木的修剪和管理,完善和疏通绿化供水管渠,保证绿化成果。三是坚持高效能管理。以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手段和方法,科学文明管理城市,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20*年计划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资金,投资4600万元,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管网74公里;投资6274万元,新建及改造城市排水管网71公里。

加快县乡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988万元,自筹资金477万元,计划完成八十四户乡—夹河子乡—九间楼乡19.6公里、市区至西湖镇12公里重要农村道路改建工程,以及九间楼乡86米跨河中桥建设工程。新建白杨沟镇、九间楼乡、四棵树镇、夹河子乡客运站。充分发挥公路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加强与奎屯的交流与协作,积极争取南昌路延伸至奎屯跨河大桥建设项目尽快立项,促进融合经济的发展。

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步伐。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对农牧民群众的政策宣传,激发群众建房积极性。重点抓好贫困农牧民住房建设,严格执行解危解困有关政策,严把政策关、质量关、技术关、验收关,完成城乡抗震安居住房5805户(套)、46.5万平方米,其中农牧区4836户。

(四)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切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

壮大财政实力,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一是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促发展。大力进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持续发展的梯级财源结构。二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重点扶持和培育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三是强化和拓宽经营城市理念,积极进行城市资源资本化运作,扩大生财范围,把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的冠名权、广告权、经营权等资源作为资本来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努力增加收入。四是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源建设资金,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财政项目贷款贴息、招商引资补助。

增加财政收入,深化财政改革。巩固和发展现有财源,挖掘和培育新财源。加强税收征管,着重抓好国、地税等收入,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行为。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税源监控,推广税控系统,做到应收尽收。切实抓好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国有土地转让收入等各项非税收入的收缴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工业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贷款担保管理办法。企业要自觉遵守诚信原则,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按时还贷,诚信经营,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确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财政支出,保证工资发放、保改革、保稳定、保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扶贫帮困等重点支出需要,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严格机构编制、车辆、会议、参观学习等一般性支出,控制人员经费、会议费及出国出境和节庆活动费用,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规范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乡财县管乡用等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作。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

(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抓好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妥善安置困难就业人群,实现就业再就业3500人。强化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督管理,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倾心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医疗和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扎实推进领导干部领种科技示范田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干部的政绩、工作作风紧密相连,面向农民大规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普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经费,巩固“两基”成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培训,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努力配齐农牧区学校专业教师。抓好学前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依法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完成市一中综合教学楼,古尔图镇、西大沟镇、市第三小学教学楼后续工程建设任务,9月份交付使用;计划投资294万元,完成四棵树、哈图布呼、百泉等乡镇中小学4900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计划投资440万元新建一中初中部实验楼和九间楼乡中心小学教学楼。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环保责任目标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配合开展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计划多方筹措资金800万元,新建多功能科技文化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农村无线数字电视,新增数字电视入户1500户。拓宽融资渠道,启动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工程,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电视文化的需求。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大文物普查力度,挖掘、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做好审计、统计、人防、通讯、保险、语言文字、地震监测、气象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兵地融合发展,凝聚各方力量,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对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能力。加强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前期准备工作,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低生育水平,完善优质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认真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下岗职工安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减少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发生。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深化煤矿、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安全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工作,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构建和谐*做出贡献。

三、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积极推进和谐*建设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政府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务实型、效能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全面提高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学习型政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真正做到思路清晰、认识统一、行动坚决。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手段推动工作。继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务实型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建设效能型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政府运转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效绩考核,加快形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营造更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建设法治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依法监督,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经济范文篇10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其地位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城镇化建设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影响

(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没有县一级普遍的小康,就没有市的小康,也说不上全省的小康。因此,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是极其正确的。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市、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县域经济现代化。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市经济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使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而且可以为城市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市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只有县域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全市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县域的城镇化,才能有全市的现代化。

(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具有较大的反推力。如果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则全县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对于积累城镇建设的资金也是一大好处。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资金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城镇建设的一大瓶颈,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县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做好城镇从规划,推进城镇化建设。当前要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引下,加快完成*县城区总体规划、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还必须花大力气完成各县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是“龙头”,推进城镇化,规划要先行。要树立“城市规划是生产力”的观点,真正把城市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这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渠道,抓紧抓好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2年起,根据县城发展需要,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高起点编制,此后又相继聘请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构筑了以道路为框架,“三纵、五横、两区、二环、三园”的县城发展总体格局。

邀请肇庆市城乡规划局专家组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并得到一致通过,确定城区的城镇性质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以工业、农业、旅游业为主导的宾江生态旅游城市。根据总体规划的定位,*县城镇发展战略为: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围绕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县大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始于1992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县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城镇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目前,*县县城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0.5平方公里,去年城市化水平已由1999年的26.6%提高到38%,用水、用气普及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县城先后建成了康城大道、*大道、登云路等道路,道路长度达43.2公里,道路面积7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9.1平方米;县城建设了香山公园、城雕公园、三元塔公园、桥头公园、沿江小游园等,人均公用绿地11.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8%;突出抓好城镇净化、绿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村镇公共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涌现出德城、悦城、莫村三个省级中心镇,其中悦城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官圩镇金林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二)加速工业化,繁荣第三产业,促进城镇人口的聚集。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深刻根源,而城镇化又能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吸纳、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县域经济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现代产业的发育推动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反过来又推进了现代产业的培育。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要从实际出发,建设城镇要立足于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要根据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

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进镇,并引导他们合理集聚。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销、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到城镇开展各类商业保险业务。作为欠发达地区,尤其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走工业化支撑城市化的路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乡镇工业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平台,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现在看来,把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与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主动适应清理整顿开发区政策的调整手段,又是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最有效的载体。欠发达地区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高效的管理,吸引外资和发达地区的企业来投资兴办加工制造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转移。同时,也要鼓励当地中小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加快向园区集聚,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推进城镇化,就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除国家规定的特殊部门和行业外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领域,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引导,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化建设,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推进城镇化的路子。要以招商引资为平台,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欠发达地区不仅工业园区建设要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也要重视招商引资。要建立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要树立通过市场机制去变钱,通过借外力、挖潜力去生钱的理念,尤其要在经营城镇、经营土地上狠下功夫,集约化经营土地,做好“以地生财”这篇大文章,拓宽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业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的兴办,做到以城养城、以城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