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47:27

政策性农业险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1

一、新时期对农业保险经营坏境的认识以及功能的思考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低投入、低效益并且粗放经营。由于农业风险复杂,保险经营技术要求高,农业经营的效益却很低,因此在农业保险上出现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等状况,农业领域缺乏商业保险制度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而在今天,农业加速转型和市场开放的形势下,农业保险经营环境发生悄然变化。在目前我国农业出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除了对农业生产实施事前后的经济补偿、稳定农民收入等功能外,其功能还在拓展延伸。

(一)对农业保险经营环境的再认识

农业风险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集中性加剧,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农业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本与技术变高。现代农业如温室、孵化车间、良种、胚胎等技术的采用对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依赖性增强。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使得农业风险更为集中、损失强度可能加大,这就迫切需要能够化解农业经营风险的农业保险支持;二是农业风险的关联度增强,在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下,农业产业得到很大延伸,农业风险的变化也会导致多个产业如农业加工、服务业的波动。承担风险主体与风险因素发生变化。在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下,农业投资、经营、生产职能出现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趋势,承担风险的主体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户、农场、企业等,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保险服务对象出现多元化特点。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风险因素在发生改变,比如机械化养殖场、大棚等车间型的生产方式出现,一些不可保的风险也被纳入保险范围,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不可预测的挑战,保险公司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定要扩大经营范围、改善经营技术。

(二)对农业保险功能的思考

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的保障,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地位,改善信贷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合理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金融体系实现稳定发展。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经营者利益的重要途径,对农业资金融通有一定的配套保障作用,是我国农业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农业金融体系的完整与稳健;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员约占总人口数的70%,无论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区域稳定还是拉动内需的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稳定了农业投资收益,促进社会对农业的投入,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浙江省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民抵御风险所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起,浙江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平稳实施,再试点实施期间,农业抗风险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各类灾害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深受人民满意。

(一)三步走的战略计划,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

第一步:小范围试点。2006年起按照典型、代表性的需求,在每个地级市选一个县(市、区)小范围试点。在试点地区提供的主要品种有鸡、鸭、鹅、淡水养鱼、水稻、西瓜、林木、柑橘树、蔬菜大棚共计十个品种。每个试点地区选择参保品种五个,据统计,第一年的参保农户约为1.36万户,参保率为37%,在试点地区保费的收入一共收取1009万,保险金额约为4.7个亿,在浙江省十一个试点地区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第二步:扩大试点。200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试点地区从原先11个县(市、区)扩大到32个,参保品种从原先每个县5个扩大到7个;政府提供的保费补助有原来的35%提高到40%,参保农户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约为3.46%,参保率高达66%。比2006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在试点地区收取的保费约为6706万元,保险金额为24个亿,在浙江省32个试点地区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第三步:全面开展。2008年将试点地区扩大到83个县(市、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比例,比如经水稻种植由50%提高到90%,其它的品种也有40%提高到45%,参保农户约为13.9万户,参保率高达79%,2008年仅一年的保费收入约为104亿,保险金额124个亿,占全省农业生产总值的14%。

(二)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原则。始终坚持从农民角度考虑

在业务上坚持共保经营。浙江作为自然风险较高的省份,农业保险道路充满艰巨,在以为浙江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角度出发,反复商量,终于成立由省人保、大地、安信、太平洋等保险机构组成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单独建账模式,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强有力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坚持低保障起步。采用分档选择的方法,按实际成本的50%,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平均赔偿扩大效应为20倍~4O倍,农户保费扩大效应50倍~100倍,基本能确保农户在灾后恢复生产力。坚持面向种养大户,保大灾为主。种养大户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且农业收入占据农业人口收入的70%.如果遇上特大灾害,其损失惨重,因此坚持保重点就是要面向种养大户,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便于降低运作成本,也可以兼顾集中农业小户。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孤立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单位参保。由于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自然灾害频繁,比如台风、洪涝、暴雨、冰冻以及常见的病害虫灾覆盖了80%以上,所以要坚持保大灾为主。坚持在选择品种上选定品种与自选品种结合。比如在2006年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鸭、鹅、淡水养鱼、西瓜、林木、柑橘树、蔬菜大棚中选择的总数不超过4种特色产品,2007年增加2种,2008年保持不变,这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得需要又留有一定的空间,较好适应了易保品种起步的要求。坚持资金补助、坚持基层组织与共保体联动。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最低为35%的保费补贴比例,水稻为40%,2007年两个项目分别提高40%、45%,2008年进一步又提高到45%、90%,这三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1.5亿元,占保险费的67%,农户自交的33%,在税收方面又免去了5.5%的农业保险营业税。建立保险站网络,将基层组织与共保体联合行动,县设农业保险定损专家组、镇设农业保险服务站、村社代办员,共保体遍布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一旦出现灾情,,镇村负责人现场进行勘察估损,共保体审核定损,有争议时让专家组审议裁定。

三、关于更好的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将保大灾、大户、主要产品纳入保险范围的重点,以共保经营为主要方式,将农户自愿、市场的运作机制、政府推动三者有效结合,扩大对参保品种,参保对象和保险责任的范围,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完善,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农业抗风险能能力,是广大农业人员可以安心作业,免除后顾之忧。

(一)完善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组成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其章程每三年签订一次,到期后在大局稳定,局部进行小调整,简单调整共保体的参与比例。比如新成员的加入需向共保体申请,然后经浙江保监局审核,上报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同意。农险条款、费率的制定等需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确定。共保体要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单独建账的模式。将保险的责任要扩大到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洪水、冻害、暴雨、以及常见的病虫害、等主要大灾,将保险金额保持在物化成本的50%左右。发展新的保险品种,在抓好水稻等必保品种和一些比如柑橘林之类的参保品种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目录体系,鼓励各地大胆开办特色保险品种,积极争取更多品种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完善定损赔礼机制,继续探索互助合作的保险机制。

(二)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加大保费补贴力度。中央、省和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增加对参保农户的保费补贴;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险巨灾责任5倍封顶方案,保障每个农户在遭受重大灾害之后得到的赔偿符合当地的经济需求情况,保障他们有能力可以恢复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支持共保体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共保体落实其他涉到农保险的业务。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2

一、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

中山市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试办保险业务,均因农业保险风险过大,发生严重亏损而被迫停办,发展曲折。2007年,省委农办决定在中山等九个地级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中山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6月出台的《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明确从2008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级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及市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为推动农业保险开支的其他费用。2010年,鉴于中山市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补贴承担也进行了调整。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全额承担保险费补贴;其余镇区由镇区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市围垦公司承担管理范围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包括:水稻、香蕉、杂果、蔬菜、花卉、水产、能繁母猪、牲畜、家禽以及农机具综合保险。补贴标准方面,水稻、能繁母猪保险,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80%;其他保险项目,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种植保险102118亩,保险费收入199.4万元,赔付59.6万元,赔付率为30%,其中种植大户自费投保水稻补充保险11026亩,保费收入6.1万元;承保能繁母猪33160头,保险费收入198.96万元,赔付65.7万元,赔付率33%;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206117户,保险金额20.61亿元,保费收入115.4万元,尚未发生赔付。保险公司发挥管理风险的优势,在没有政府直接补贴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渐积累实现了持续发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保险的推进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进行组织协调、发挥宏观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模式进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方式。实际开展方面,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商议,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单,然后以分保方式将部分保险责任以再保险的方式转到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中山市组建专业团队并以太平洋保险公司名义经营。具体流程上,投保流程是农户向村委会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会汇总后以投保清单方式填报镇农业服务中心,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为投保人,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理赔流程是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的,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经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对全损或推定全损的,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约定据实赔偿给农户;对部分损失的,保险公司以数理统计方式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商定受损农作物的平均损失率,以此计算部分损失的赔付金额。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民主评议,以保险救助方式支付给农户。保费支付方面,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水稻保险费的80%;经营规模达到7.5亩遇上的农户可以选择自己另外支付20%购买补充保险。赔偿方面,分为保险赔偿与保险救助两种方式。对于购买了补充保险并且遭遇重大损失(损失超过90%)的农户实行保险赔偿,而参加了补充保险但是没有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以及没有参加补充保险但是达到重大损失程度的农户实行保险救助。

三、对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评价

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村委会为人,对农户损失情况进行鉴定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由于地缘关系,村委会对农户生产以及受灾的真实情况了解深入。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时,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再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第二,以村委会为人,统一投保、灾害核实以及保险救助分配工作,解决了投保过程中,分散小规模农户与保险公司的对接。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分散小规模农户保险业务的交易成本。第三,保险救助与保险赔偿相结合既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农户的救助功能又加强了农户风险与保险意识。购买了补充保险的农户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可以享受保险赔偿,而没有参加补充保险的农户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也只能得到保险救助。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农户无论投补充保险与否都能获得一定补偿金额进行恢复生产,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救助目的。但是,赔付标准的差异可以增加农户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第四,市财政强有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中山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资金基础。中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其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以及工作开展的各项其他费用的重要资金保障。

四、简要的建议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3

一、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

中山市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试办保险业务,均因农业保险风险过大,发生严重亏损而被迫停办,发展曲折。2007年,省委农办决定在中山等九个地级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中山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6月出台的《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明确从2008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级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及市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为推动农业保险开支的其他费用。2010年,鉴于中山市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补贴承担也进行了调整。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全额承担保险费补贴;其余镇区由镇区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市围垦公司承担管理范围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包括:水稻、香蕉、杂果、蔬菜、花卉、水产、能繁母猪、牲畜、家禽以及农机具综合保险。补贴标准方面,水稻、能繁母猪保险,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80%;其他保险项目,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种植保险102118亩,保险费收入199.4万元,赔付59.6万元,赔付率为30%,其中种植大户自费投保水稻补充保险11026亩,保费收入6.1万元;承保能繁母猪33160头,保险费收入198.96万元,赔付65.7万元,赔付率33%;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206117户,保险金额20.61亿元,保费收入115.4万元,尚未发生赔付。保险公司发挥管理风险的优势,在没有政府直接补贴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渐积累实现了持续发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保险的推进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进行组织协调、发挥宏观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模式进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方式。实际开展方面,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商议,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单,然后以分保方式将部分保险责任以再保险的方式转到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中山市组建专业团队并以太平洋保险公司名义经营。具体流程上,投保流程是农户向村委会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会汇总后以投保清单方式填报镇农业服务中心,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为投保人,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理赔流程是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的,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经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对全损或推定全损的,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约定据实赔偿给农户;对部分损失的,保险公司以数理统计方式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商定受损农作物的平均损失率,以此计算部分损失的赔付金额。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民主评议,以保险救助方式支付给农户。保费支付方面,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水稻保险费的80%;经营规模达到7.5亩遇上的农户可以选择自己另外支付20%购买补充保险。赔偿方面,分为保险赔偿与保险救助两种方式。对于购买了补充保险并且遭遇重大损失(损失超过90%)的农户实行保险赔偿,而参加了补充保险但是没有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以及没有参加补充保险但是达到重大损失程度的农户实行保险救助。

三、对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评价

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村委会为人,对农户损失情况进行鉴定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由于地缘关系,村委会对农户生产以及受灾的真实情况了解深入。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时,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再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第二,以村委会为人,统一投保、灾害核实以及保险救助分配工作,解决了投保过程中,分散小规模农户与保险公司的对接。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分散小规模农户保险业务的交易成本。第三,保险救助与保险赔偿相结合既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农户的救助功能又加强了农户风险与保险意识。购买了补充保险的农户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可以享受保险赔偿,而没有参加补充保险的农户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也只能得到保险救助。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农户无论投补充保险与否都能获得一定补偿金额进行恢复生产,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救助目的。但是,赔付标准的差异可以增加农户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第四,市财政强有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中山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资金基础。中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其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以及工作开展的各项其他费用的重要资金保障。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4

一、相关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转状况

(一)水稻、油菜保险。年,依照中心、省、州有关工作部署,县里出台了政办发〔〕7号文件,启动了水稻保险试点工作。年施行了水稻和油菜栽种保险。

1、保费交纳状况

①水稻:年,依据全省统一规范(每季每亩物化本钱240元),全县水稻栽种保险综合险费率为7%,即每季每亩保费16.8元。全县完成投保面积17.1万亩,占昔时水稻栽种面积29.5万亩的58%,投保农户7.4万户,为全县农户总数的67%。交纳保费287.5万元,个中中心、省财务按50%的比例补助143.7万元;州财务按15%的比例,补助43.1万元;县财务按23%的比例,补助66.4万元;农民按12%的比例,担负34.2万元。年,我县水稻保险的综合险费率仍按年规范执行为,全县完成投保面积23.9万亩,为昔时栽种面积的80.7%,交纳保费401.8万元,个中中心、省财务按60%的比例,补助241.7万元;州财务按15%的比例,补助60.2万元;县财务按19%的比例(文件规则不少于15%),补助76.5万元;农民依照1元/亩(担负比例6%),交纳保费23.9万元。

②油菜:依照每亩物化本钱的6%核算综合险费率,即每亩保费9元。年我县方案投保8万亩,应交纳保费72万元,个中国家、省、州财务依照35%、25%和15%的比例,应补助54万元,县财务按15%的比例应补助10.8万元,农民担负7.2万元,占总保费的10%。

2、理赔状况。

年,我县近10万亩(含未投保的)水稻分歧水平受灾,运营主体县财保公司依据“分段核算、比例赔付”的准则,核实理赔面积1.2万亩,共补偿农户损掉163.2万元;年核实理赔面积1.6万亩,赔付农户损掉210万元。油菜保险理赔到今冬明春视灾损而定。

(二)能繁母猪及育肥猪保险。依据上级有关政策,年月,我县启动了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年月,还开展了能繁母猪及育肥猪保险。

1、保险费交纳状况。

年,我县能繁母猪依照个别的心理价值1000元/头的6%核算保险费率,即保费为60元/头,全县投保能繁母猪2.2万多头,投保率为70.2%,交纳保费129.4万元,个中中心、省财务辨别按50%、30%的比例,共担负103.5万元,农户依照20%的比例担负25.9万元。年,我县能繁母猪保险费率仍按年的规范执行,育肥猪将依照个别的心理价值500元/头的3.5%核算保险费率,即保费为17.5元/头。全年方案能繁母猪投保3.05万头,投保率为100%,应交纳保费183万元,个中上级财务担负146.4万元,农户担负36.6万元。育肥猪方案投保3万头,应交纳保费52.5万元,个中中心、省、州、县各级财务辨别依照10%的比例应担负21万元,农户依照60%的比例应担负31.5万元。

2、理赔状况。

对年投保的能繁母猪因自然灾祸和疫病灭亡或受损的,县财保公司到年10月底核实理赔840头,共赔付资金82.6万元。年启动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理赔今后视灾损而定。

(三)乡村房子火警保险。县是典型的山区贫穷县,全县乡村木房达8.5万户以上,每年发生的火警变乱在200起以上。为了最大水平降低群众因灾财富损掉,2004年9月,我县启动了农房火警保险。

1、保险费交纳状况:农民住房火警保险额为每年每户2000元(即:投保户发生不测火警悉数破坏的,财富保险公司按每户2000元理赔;未悉数破坏的,按损掉水平理赔,但最高不超越2000元)。缴费规范为每年每户6元,农户和县财务各负责3元。在县统保的保险额之外,农户可自愿足额投保(保险公司认定一栋房子最高保险额为6000元),并全额交纳保险费12元。年,全县农房投保2.72万户,交纳保费19.1万元(农户自交10.9万元,县财务补助8.2万元);年投保2.68万户,交纳保费21.5万元(农户自交12.9万元,县财务补助8.6万元);年投保4.33万户,交纳保费28.7万元(农户自交15.7万元,县财务补助13万元);年投保8.5万户,交纳保费54万元(农户自交28.5万元,县财务补助25.5万元)。四年累计交纳保费123.3万元,个中农户自缴68万元,县财务补助55.3万元。

2、理赔状况:2004年,全县火烧农房221栋,县财保公经理赔15.4万元;2005年火烧房子214栋,保险公经理赔21.3万元;2006年火烧房子247栋,保险公经理赔22.9万元;年火烧房子281栋,保险公经理赔33.4万元。四年累计理赔92.9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财税支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风险保障的重要性。而农业保险的“三高”(高风险性、高赔付率、高亏损率)特征决定了没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就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2007年以来在全国6个省区试点推行、现全国有近九成省份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财政补贴型保险。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在保费方面的补贴支出,并通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将可能出现的农业生产风险部分转移到保险经营主体和未受灾农户,从而既达到保障农业生产的目的,又适当减轻政府巨额救灾支出压力。在这种保险模式下,能否调动农户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的积极性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能不能搞起来、能不能搞好的关键。各地试点表明,保证并尽量提高政府的保费补贴支出对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以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实施仍是值得探究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影响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障碍分析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减轻了农民付费的成本,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缓解了以往农业保险“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局面,但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一些客观障碍仍存在,影响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1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使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综合赔付率居高不下。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产业,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不仅发生频率大,而且损失集中、覆盖面广,其赔付率要远远高于一般的财产保险。以许多国家的经验,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的综合赔付率(即赔偿与收入保费之比)一般都很高。以美国为例,1982~2004年只有6年赔付率低于1。在有的发展中国家,其赔付率经常达到2以上,甚至更多,均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能够完全覆盖灾害赔偿和管理费用。另外农业风险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范围内的保险对象同时发生灾害事故,遭受巨灾损失,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承担起赔付额以致亏损严重。

2农业保险经营高成本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而挫伤其参与积极性。农业保险业务不仅风险高,而且经营工作开展难:一是定损理赔难。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后难以准确估计其损失;被保险人四处分散,标的分布四面八方,一旦受损,现场勘查定损、赔付兑现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时间的要求紧迫,加之有些地方交通不便,更是增加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二是保费厘定难。由于农业生产的危险主要是自然灾害,发生极不规则,各地在受灾频率、程度及灾害种类上各不相同,而且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伴发性,还可能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加之农村中有关灾害情况的统计资料不全,加大了对危险发生频率测定的难度,使得保险经营主体对种养业等具体项目的损失进行费率厘定需要有专业的评估。这些困难增加了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目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在20%~30%之间,农险业务的经营成本更高,但部分试点地区政府认可的经营成本都在15%以下,有的甚至低至8%。而且由于农险业务的社会公益性,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都不允许承办者有利润,这样很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而挫伤其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农险工作的持续良性开展。

3农业保险中委托方与受托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态度由过去的大力发展变为谨慎从事。由于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保险的委托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委托方处于信息优势方,作为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往往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受农业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影响,特别是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据统计,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保险赔偿的20%。加上农业风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很大,管理难度大,有效监管成本高,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也很严重,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二、调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政策探讨

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必须由政策扶持。当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保费补贴水平较低,在税收上除了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免征收营业税外,并没有推出新的优惠政策,而且对保险企业经营管理费用没有进行适当的补贴,从而使政府引导保险经营者积极主动开展农业保险的引导作用大打折扣。调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1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所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农业保险业务高成本、高风险、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造成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难以获得一定收益水平,所以许多国家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所承担的税负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吸引各方资本参与到农业保险的经营领域。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力度最大的是美国,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一切财产,包括分支机构、资本、准备金、结余、收入、财产权和免赔款,免征一切现有和将来可能开征的税收,包括国家所征税种、各级地方政府所征税种;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和向公司提供再保险的保险公司均免征一切税收。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除了其业务成本外不再有其他方面的负担。日本政府财政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力度很大的税收优惠,《法人税法》中将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纳入公益法人的范围,只对由收益事业所产生的所得进行课税,对其他所得不课税。在日本《农业灾害补偿法》中除规定农业保险的所得税率为22%,营业税率为5%~6.5%之外,免除征收其他一切赋税。适当的优惠税收政策也是我国大力倡导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措施。根据现行税法,除免征种养两业农业保险的营业税,以营业税为计征依据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也因营业税免征而免征,同时对农业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外,并无其他财税优惠政策。针对这种税收优惠力度小、范围窄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应扩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力度:一是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以外的其他农业险产品也免征营业税,特别是将营业税的免征范围扩大到农村家财险、人身险和健康险等其他涉农保险业务。二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可在一定期间内免征或减征所得税,增大保险费的返还比例,提高其对农民保险费的支付能力。三是允许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甚至可规定对经营政策性种养两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可以将其全部盈余作为农业保险特殊风险准备金提留出来,用作其农业巨灾风险补偿的积累,以增强其抵御农业保险风险的能力。

2提供经营业务费用补贴。国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者的补贴主要用于补贴经营管理费用。如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在这方面的补贴也高达50%~60%。针对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成本高的特点,参考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经验,并考虑我国具体的财力状况和实践经验,政府应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补贴,以提高其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特别提出要“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具体到操作中,应遵循分级负担、区别对待的原则,即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全部经营管理费用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全部或部分经营管理费用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承担;对商业保险公司则根据其年经营农业保险的业务量按保费收入的10%~20%左右向其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对于比较偏远、农户保险意识薄弱、农业保险业务开展比较困难的地区,政府财政适当加大补贴,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3提供再保险支持和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比较多,大面积干早、洪水、台风等风险事故往往会给直接保险人带来超过责任准备金数十倍的损失,从而导致经营机构破产。为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财务稳定,提高其经营农险的积极性,需要政府财政作为农业保险发展的后盾,通过再保险机制和风险基金来分散风险。由于商业性再保险机构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承接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可考虑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采取中央财政控股、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参股的模式组建,其注册资本金可来源于中央财政注资、地方参股、农村救济费分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节流部分等。另外,中央和省级政府还应通过适当机制筹措资金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例如从保户缴纳的保费中列支部分资金共同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用于弥补保险公司巨灾之年的亏损,借以平衡农业保险的经营。根据实践经验数据,一般以保费收入的10%计提巨灾风险基金比较合适。就全国而言,如果巨灾风险基金只提供60%的财政支持,在70%参保情况下,则每年需要财政预算安排5~6亿元。

4创新农业保险支持机制——以险养险。在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方面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那就是大多数地区在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时都会提出“以险养险”这一措施,并把它当作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亏损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以险养险”是一种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中部分商业保险险种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并通过这些险种的收益来弥补政策性农业保险亏损的方法。从上海等地的实践经验看,把以政府资源配置为主的保险与农险捆绑式结合,是弥补农险亏损的重要途径。为保证这一做法的顺利实施,在推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通过多少商业性财产和人身保险项目养得起农险。第二,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保险业务的盈亏如何核定。第三,在“以险养险”中如何维护商业保险市场的平衡性和公平性。只有上述三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险养险”才能真正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强力助推器”。

三、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参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要与政府的财政能力相适应。农业保险过高的赔付率与过高的管理成本,需要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但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并没有按照政府的意愿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相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使政府陷入沉重的财政负担。如美国,1980~1999年政府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总成本是150亿美元,仅1999年一年政府给农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就达22.4亿美元,其中保费补贴13.53亿美元。以此为教训,在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费用补贴水平及税收减免优惠的力度一定要考虑国家的财力,既要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又不能给财政带来太大压力。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6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现代农业;发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概述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含义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普通的保险相比,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及特点。在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层含义的同时,要理解该保险是由市政府直接参与的保险。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业生产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在推进保险形式符合参保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创新了现有的政府补贴方式,让更多的政府资金用到正处、实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保险的风险性。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一次创新融合,为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带来了直接的利益[2]。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

1.运营主体主要为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其运营主体主要是政府,通过政府的引导,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市场中发挥实际的效用。相关主体在涉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时实行自主自愿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由政府进行引导,搭建相应的平台,进行一系列的融资和出资管理工作[3]。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充分体现了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与关注。2.农产品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保费。部分省市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按照具体的规定能够进一步规范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用。此外,按照不同的农作物类别,政府进行保费担保的比例是不同的,根据相关的规定,要将标准制定在合理范围之内。而政府对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通常不会承担补贴费用,这充分体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独特优势[4]。3.参保自主选择当前推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自主选择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参保的实际选择中,相关主体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进行各方面的考量,最终作出决定是否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5]。因此,相比于其他性质的保险类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人性化特点更为突出。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政府参与的保险;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参保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自主性和自愿性。

二、现阶段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述,可以看出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发展领域有着极大的推动力。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为鼓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引入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业生产进步。当前,我国在推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将农业发展与旅游观光等进行整合一体式发展[6]。但在推进新式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之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就能够为经济新形态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活力。

(二)推动科技创新

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与以往的传统工作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农业的突出特性是农业生产与技术的优势结合。因此,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及推广。通过及时引入现代化生产技术,将技术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将其作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之中,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实际产量和质量。但是新型的品种与耕种方法在初期投入时必然会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这种经济风险在部分情况下是无法避免的,而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就能对当前所存在的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和预防作用[7]。通过扩大政策性保险规模能够帮助农业在试验生产中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从而推动科技的创新。

(三)推动社会功能渐趋完善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推广和应用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功能的逐渐健全与完善。其推动社会功能的表现,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用户之间搭建了直接的联系,可以为农户的生产提供运营资金保障,并且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其次,随着产业功能升级,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之上,会发掘更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8]。通过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真正意义上做到推动社会功能的不断扩展。

三、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风险意识淡薄

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应用,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仍旧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农业发展政策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若遭遇自然灾害等影响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受损,政府会及时地进行补助等相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农民的依赖性,从而使农户在规避生产风险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农民风险意识的淡薄,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有着一定的阻碍。

(二)补贴模式单一

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会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农业保险做出政策性安排,及时地对农户进行补贴和补助。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补贴模式单一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业生产补贴环节涉及的主体较多,且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个人利益的关联,会大大减弱农业保险信任机制的建立。此外,在确定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后,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效力较差,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弱[9]。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部分贫困地区得不到及时的补贴。

(三)投保标准不够明确

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际的参保投保环节中,要确立明确的标准和制度。通过制度的方式可以使相关行为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约束。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的领域较广,在具体的细则中要做到细致全面。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用极广,但在发生突发的意外事故时,却没有形成严密的处理办法和规章条例。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度。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应用环节仍旧存在着不足与缺陷。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会严重阻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四、现阶段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能力

针对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处理和解决。主要措施之一是突出政府的主导能力,发挥政府的全局调控和配置的作用,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事中检查工作,以及后期的完善整改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势。此外,相关的配套设施要落到实处,形成后备支持力量。当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能第一时间快速高效地进行处理和解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意义,合理规划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案,在出现相应问题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撑[11]。

(二)及时提供补贴资金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当前要及时进行补贴资金的供给。通过及时提供补贴资金,鼓励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加强各地区人民的保险意识,充分了解和感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势及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鼓励更多的种植户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真实效用。此外,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补贴标准,应当适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按照各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下达的资金,要核实资金的下达渠道和下达情况,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到位,满足农户的真实需求。

(三)丰富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形式

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具体内容,要注重自身的相关建设与完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中,仍需进一步地完善。为了满足更多的人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当前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应用的过程之中,就要更加注重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形式的多样性,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此外,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构成并不是单一元素,其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考虑同一时期的市场汇率变动情况,结合当地财政的实际收入情况,考虑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多级承担保费的形式,进而有效地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实施标准与细则。

(四)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现已经出现了逐年萎缩的情况,针对现有的情况要及时加大补贴力度。要更大力度地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工作的落实。各地方、各财政部门需要共同承担补贴费用,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工作落到实处。此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之中,严格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五)加强完善风险补偿制度

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要从多方面入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风险的把控。加强完善风险补偿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将补偿要点予以确立,严格规范具体的补偿流程和补偿手续[12]。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借鉴相关的制度实施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制度。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发展环节所遇到的阻力,政府要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时地扫除障碍,找到问题的根源,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应用。

五、结束语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彰显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后续的推广宣传工作中,更应立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自身完善和未来发展上。此外,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发展相结合,能够带动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一体化,确保农业生产充满活力。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生和应用,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种保护手段,对现代农业的后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尤为关键,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用与推广,是发展农业的助推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代男,周慧秋.浅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141-142.

[2]钱志芳.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发展有效对接探讨[J].农业经济,2015(4):71-73.

[3]刘玉霞.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策略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16,25(1):46-48.

[4]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政策及其可能走向分析[J].保险研究,2019(1):3-14.

[5]庹国柱,张峭.论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J].保险研究,2018(7):7-15.

[6]王德标.浅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6):277.

[7]侯代男,周慧秋.浅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41-142.

[8]陈秋月,董晓林,吕沙.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银保互动中的适用性——基于抵押担保替代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9(12):107-115.

[9]林玮,朱锦磊,张永泰,等.地市级农科所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1):26-28+32.

[10]宋凤仙,齐文娥,黎璇,等.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海南和广东两省区荔枝种植户的访谈[J].南方农村,2019,35(6):31-35.

[11]王海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困境及其优化路径——兼论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14.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7

1.1农险业务量呈现连年增长态势

以人保财险鞍山分公司的农险业务为例,自2010年至2013年,无论是总承保面积还是保费收入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年来鞍山地区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格局调整所带来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加大是分不开的。

1.2农业保险费补贴水平较高

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实行“低保额、全覆盖、重补贴”模式。根据本市农业生产特点,将所辖的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含市区)凡从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产的农户均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对象,纳入各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明确规定,鞍山市农业种植业生产保险费补贴范围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各级财政保险费补贴比例为80%,其中:县级财政10%;市级财政10%;省级财政25%;中央财政35%;参保农户自行承担剩余的20%[5]。2010年,鞍山市政府出台了《鞍山市2010年种植业、设施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规定除从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产的农户外,在种植业补贴品种中又新增加了小麦,并且将鞍羊线、鞍营线、张庄线从事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生产的农户也列为农业政策保险补贴对象,纳入各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具体采取的补贴方式为:省级财政按保费数额的20%补贴;市级财政按保费数额的15%补贴;县级财政按保费数额的15%补贴,其余50%保费由参保农户自行承担。以2010年为例,当年鞍山地区参保粮油作物面积达到131.64万亩,设施农业达47.22万延长米(由中华联合财险承保),保额总计58.53亿元。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总额3485.38万元,财政补贴达2755.29万元[10]。

1.3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及时迅速

为保证农户利益,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处理出险赔付工作中确立“三个第一时间”的规定: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市区不超过12小时,郊县不超过24小时;第一时间做出灾情定损,让灾民及保险公司在最短时间内知道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第一时间做出赔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各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人员要在出险后的赔付款10天内送达到受灾农户手中。这些举措充分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维护了农民权益。2012年8月3日-4日,岫岩遭受了特大洪灾,全县经济损失76亿元,其中,农业成灾35万亩,绝收12万亩以上。8月29日,岫岩又遭受台风“布拉万”的袭击,大田作物倒折18.6万亩。灾情发生后,岫岩相关部门会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岫岩支公司立即成立了灾情普查小组,通过多种形式查灾定损,全面准确地统计了岫岩农作物受灾情况。经过有关部门核实,保险公司及时发放农业保险理赔款3200多万元,保障了参保农户的利益,让参保农户切实尝到了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11]

1.4政府主导,保险公司深入,宣传力度加大

针对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保险知识了解甚少的实际情况,鞍山市政府主导,保险公司派员积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多种渠道的宣传:利用现场讲座、广播、电视、传单、板报、墙报等媒介对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信息进行播报、传发和展示,介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义、作用、投保流程等知识。在宣传保险的同时,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防灾防损,依托村委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科技部门积极宣传如何降低和减少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程度,增强农民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受风险的情况了解,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

2存在问题

2.1承保面有待拓展

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从2008年开始,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鞍山分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鞍山中心支公司开展。2011年,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获准在海城市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过对近几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鞍山分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鞍山中心支公司两家在岫岩、海城、台安及鞍山城区的平均承保面计算,承保面仅为65%,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参保。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农民存在小农思想,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很多农民认为,有投入就应该有回报,如果交了保费却没有受灾,没有得到补偿,那么自己就亏本了,所以不愿参加保险。也有部分地区农民对投保后是否能按时赔付有顾虑,存在观望情绪。其次,一些农户投保意愿不强。目前,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基本农田每亩地的保障水平是2008年辽宁省保监局制定的,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原有的保障水平已难以满足农民的保障需求。以生长期水稻的保障水平为例,每亩地的保障水平最高只能达到300元,而农民目前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已达700元。预期收益不高,部分农户投保意愿自然不强。另外,目前,由于政策性农险保障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民适当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致使部分农民退出了政策性农险市场。

2.2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保风险,且具有高度关联性。如果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巨大自然灾害,只靠财政补贴下的保费收入是难以赔付的[3]。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鞍山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看,2008年至2012年,三年亏,两年盈,完全靠其他商业性险种盈利弥补当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亏损。目前,辽宁省尚未建立起全省性的巨灾风险基金,这影响了保险人的经营状况。辽宁省农业保险市场起步较晚,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巨大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需求。

2.3政策性农险险种较少,设施农业险种范围较窄

政策性农险险种较少,难以满足当前鞍山市农业多种产业结构发展的保险需求。鞍山地区的特色农业,如南国梨、肉鸡,以及鸭鹅养殖、观赏鱼类养殖等尚未列入政策性农险补贴范围,而这类特色农业已成为鞍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农民增收的源泉。由于缺乏财政补贴的支持,保险公司制定的商业险费率农民难以承受,结果必然导致保险公司供给缺乏积极性,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无法满足。目前,设施农业类政策性险种,如温室大棚,保障范围仅为大棚建筑结构,而不包括大棚内的作物。当一些灾害事故发生时,农民的损失不仅仅局限于大棚建筑本身,往往棚内作物亦会遭受较大损失。因此,设施农业类险种的保障范围也不全面,使其难以充分发挥对于相关农业生产的保障功能。

2.4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缺乏创新

目前,鞍山地区经营农险业务的公司共有3家,他们除了按照政府部门划定的承保区域,在传统模式下开展政策性农险业务外,进行创新性业务的研究和实践的较少,也正因为如此,某些公司出现了一些由于缺乏自身特色优势而市场竞争乏力的情况。

3建议与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障水平,拓展承保面

保险业经营的大数法则要求有“尽可能多”风险相似的投保标的,同时因为农业保险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偶发性和突发性,必然要求农业保险要有较高的承保面,只有大力拓展承保面才会分散个别灾损事故给公司带来的较高损失概率。针对目前部分农民存在的侥幸心理及对农业保险认识的不足,保险公司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一些典型的灾损理赔案件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重点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益处,逐步提升农民的保险意识。对于提高政策性农险品种保障水平的问题,虽然不能由市级保险监管部门解决,但可以由市级监管部门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的客观实际,向省级保险监管部门提出建议,尽快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性农险保障水平及相应的费率标准。此外,保险公司良好的保险服务,包括投保服务、防灾防损服务以及灾后理赔服务等都将有助于提升农民投保积极性,有利于扩大保险承保面。(本文来自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杂》杂志。《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杂》杂志简介详见.)

3.2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农业巨灾风险分散问题。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主要可采取3种方式:第一,在国家层面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可由财政资金拨付和各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公司的税前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共同形成,历年滚积,用以应对某些地区遭遇的农业巨灾风险,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全国范围的分散;第二,国家出资建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要求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的公司按其承担保额的一定比例办理再保险[12],以适当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第三,商业性保险公司也可通过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在国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形成前,建议先建立省级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确保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正常运行。

3.3拓宽险种保障范围,开发农业保险新品种

针对当前设施农业保险中温室大棚只保温室建筑,不保棚内农作物的情况,可根据农户经营的实际需求,将该类政策性险种调整为综合险种,拓宽保障范围,适度提高费率水平。针对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鞍山地区的特色农业,大力开发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品种,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从当前开展的险种来看,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侧重于粮食作物,而一些收益较高的经济类作物并没有纳入其中。但事实上这些经济作物同粮食作物同样受自然因素制约,出现大的灾害后也会受损严重,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逐渐开发经济类作物的险种作为政策性农险的财政补贴范围,从而满足不同农户的要求[5]。

3.4创新保险业务,更好为“三农”服务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8

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府发〔20*〕4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筹资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投保人灾后恢复生产和保险机构可持续经营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行试点工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主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低保障、广覆盖,有限风险与责任分担相结合的保险经营原则。

(三)筹资机制。

保费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和参保对象共同筹集,同时,建立县人民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筹资分担机制,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强化超赔风险控制。

二、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

(一)保险试点品种。

保险试点品种为水稻、玉米和生猪。各镇乡同时开展3种品种试点工作。

(二)保险保障程度。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种植业保险以大灾如旱灾、洪水(政府性蓄、泄洪除外)、风灾、内涝、雹灾、冰冻等为主要保险责任,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生猪保险以然灾害和疫病造成生猪死亡为保险责任,实行低保障。

(三)参保对象及方式。参保对象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重点选择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干部和农民投保积极性较高、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村组实施。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或与农户紧密联贯的生产基地实行统一投保,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统一投保,鼓励以村、组为单位联户投保。要求各镇乡水稻、玉米保险分别要达到种植面积的40%,生猪承保面要达到出栏数的20%。

(四)保险机构。

采取政府与保险经营机构联办的合作方式。保险经营机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试点阶段我县在省确定的保险机构中选择一家公司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承办工作,今年确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支公司承办试点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费率由省统一确定。

由于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机构联办的合作方式,因此,要求全县各级财政拨款机关事业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的车辆险、综合财产险等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由承办政策性农业险的保险机构承保,以险养险,以促进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保费补贴。

1、财政补贴资金的筹集。对试点品种的保费补贴,除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外,也可以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补贴,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系。县财政安排的保费补贴等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2、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保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支付。为承担今后巨灾可能带来的政府超赔责任(超赔责任是指保险赔付超过实际保费收入的部分而产生的赔付责任),县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实行按年度预算安排。当年如有结余,不抵减下年度预算,作为保险超赔和巨灾准备金。财政部门按保费补贴年度计划,提前向保险经营机构拨付保费补贴资金,年终据实结算。

(六)风险管理。

在试点阶段,实行试点范围内农业保险风险责任在当年全县保费3倍内封顶,并承担在此封顶线以内保险赔付责任的方案;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在当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的2倍以内,由保险经营机构承担全部赔付责任;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在当年政策性农业保险2-3倍的部分,由保险经营机构与政府按1:1的比例分担。政府承担的超赔责任由省与县财政按规定分担。

(七)理赔支付。

保险经营机构必须按规定及时向农户支付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赔付分两次进行:损失发生后,先向农户支付核定损失的50%的预付赔款;在保险年度末统计全年全县总赔款后,再进行个案清算。全县全年总赔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3倍以内,则按核定的赔款扣除预付赔款后全额支付;若全年总赔款超过了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3倍,则个案赔款为核定赔款额乘封顶系数(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总保费×3/全县总赔款),再扣减预付赔款后的额度。在操作中,要在保单中注明"全县全年总赔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3倍以内核定损失全额赔付,超3倍以上按年终核定比例赔付"的理赔责任,并要求参保农户签字,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要做好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农民充分了解参保信息。

(八)配套措施。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与农村信贷相结合,把是否参保作为享受信贷支持、各类政策性扶持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参保者在财政扶持、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先。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动机制,带动广大农户团体参保。要与农技服务相结合,发挥基层农技队伍渗透到农村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协同代办理赔定损和防灾防损预防工作。有条件的可依托镇乡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核损理赔专家小组,由保险经营企业和农技人员、协会代表等组成,共同做好责任界定、现场查勘和定损工作,并建立必要的利益分享和责任约束机制。

在加强引导和愿的前提下,各乡镇要从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保险经营机构拓展相关业务。要积极支持保险经营机构通过购买再保险分散保险风险。要加强对试点动作及项目的监管,合理控制管理运作成本。要建立农业保险项目的风险评价预警和运行监控体系。

三、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构建组织体系。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具体承担试点方案制订、日常联络和协调等工作。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农办、县气象局、县民政局等部门负责农民参保的宣传发动工作,协调指导理赔纠纷的技术鉴定等。县财政局负责农险补助和超赔责任的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同时,县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专家理赔组,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好理赔工作。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

(二)工作要求。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9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近2年来,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拓展和风险保障成效显著,银保合作支农业务发展较快。由于现行制度安排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特征较强,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的市场失灵问题突出。要实现“治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制度变迁”的战略目标,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视野下,确立财税、风险规划、风险分担等一系列制度,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改革突破。

1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快

2007年8月,省启动能繁母猪保费补贴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开始。2009年2月,省农险办印发《200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点》,试点工作全面推开。目前,全省17个市全部参与试点,保险对象以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近10%。试点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1.2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保险模式上,种植业为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风险共担,养殖业为保险公司在政府保费补贴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构选择上,省政府组织公开招标,确定由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经办,各市地选择一家机构协商签订承保协议;保费负担上,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分险种按一定比例提供财政补贴;工作推动上,省、市、县成立农险办公室实施督导组,建立财政、农业、保监、宣传、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参与承保、理赔工作机制;考核措施上,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保险资金管理上,养殖业保险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种植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专户储存、封闭运作、财政监督的管理机制。

1.3农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受损的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稳定。第二,放大财政补贴资金效应。第三,银保合作带动信贷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多数地区开发了小额贷款保险产品。第四,试点工作推进程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存在的问题

2.1经办机构承保能力有限,试点品种和保险责任范围较窄,难以满足农户的保险需求

(1)保险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受灾认定和理赔效率较低。人保省分公司仅在部分地市设立了农业保险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也只在少数重点乡镇设立农业保险服务部,与业务拓展需求差距较大。养殖业理赔受人员和经费限制较大。平均每个县业务人员仅3~5人,很难及时赶赴现场查勘定损;业务费用核定较低,每头能繁母猪平均出险费用核定不足40元。种植业理赔方面,农作物受灾程度短时间内难以确定,理赔速度较慢[1-3]。

(2)试点品种较少,保险责任范围和保障金额有限。政策性险种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鸡养殖等尚未列入试点;部分险种保险范围较小,保险金额较低。

2.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宣传推广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1)农户保险购买力有限,政府保费补贴未能解决保费支付难题。农业灾害频繁、风险大,保险费率高,投保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有限,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2)农业保险专业性强,需多部门配合持久深入地宣传推广。当前,农业保险宣传推广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农户保险认识深度亟待提高。

3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社会预期不明确导致改革推进难度较大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仅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规范性文件,尚未出台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业务范围、经营管理、费率厘定、赔付标准、优惠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其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3.2高成本约束,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进展缓慢

(1)地方财政对现行制度安排感到压力较大,地方财力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财政提供部分保费补贴(种植业补贴45%,养殖业补贴30%);保险超赔资金(扣除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历年结余)由市、县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按协议规定承担。中央财政对种植业和奶牛、能繁母猪养殖分别提供35%和50%的保费补贴,但保费补贴政策尚未实现制度化。实际运作中,财政补贴资金按季到位率较低,保险公司垫资现象普遍[4-5]。

(2)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持续运营压力增加。省内2家保险公司按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15%提

取展业费用,政府未给予资金支持;税收方面,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暂无其他税种的减免政策。

3.3巨灾风险准备不足和再保险机制缺失,系统性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分散

(1)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初步建立,但资金积累较慢,难以覆盖全部风险。保险机构按当年种植业保费收入的25%提取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其中40%上划省级保险机构开设的种植业保险巨灾调剂资金专用账户,由省级保险机构和省财政厅共同管理。

(2)区域性灾害气候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无法在投保人或保险标的间分散风险,需要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

3.4制度供给的时滞较长,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变迁进程延缓

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制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期规划,相关部门尚未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足够支持和配合。同时,农业保险制度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保险机构和信贷机构等各方利益,涉及立法、税收制度变革和财政补贴问题,需在实施中协调相互关系,而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阶段又需经历较长时间。

3.5农业风险区域规划缺陷及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乏,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

(1)农业风险区划工作尚未启动,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和调整难以充分体现农业保险的风险差异性。省不同地区间农业自然风险级数相差数10倍,而农作物保险费率相差很小。风险较小区域的农户投保积极性较低,影响农业保险基金积累;高风险区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2)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生产各阶段,风险判断、核保、定损和理赔难度较大,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要求较高。目前,各地承保机构人员普遍较少,多数乡镇未设置营业服务站,使正常的业务开展存在困难。国元保险和人保公司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员工多为其他岗位转来或新参加工作者,单一型从业人员多、复合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6现行的资金管理方式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保费资金市级统筹,不利于农业灾害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降低了综合赔付能力;监管难度和管理成本增加,易出现道德风险;再保险公司不接受以市为单位购买再保险,通过再保险分散巨灾风险难度加大。同时,农业保险保费资金只能存放在银行专户,资金收益相对较低[6]。

4建议

4.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形成可预期的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环境

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范围、经营方式、政府职能作用、经营主体资格、会计核算制度、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业务监管等,实现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4.2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和再保险体系,探索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途径,运用市场手段化解农业系统性风险

各级财政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中央、省、市、县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巨灾风险准备金,逐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建立再保险体系,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经营主体给予相关支持,实行税收优惠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政策等;开发区域产量期权合同,实现风险的有效定价,在竞争性市场上全面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3推动农村保险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农业保险展业和产品创新力度,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1)通过市场化手段合理选择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形成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农村保险中介机构发展,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技人员,通过信用社、农技站、邮局、畜牧站等中介农业保险,扩大、延伸农业保险的营销网络。

(2)依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逐步将蔬菜、鱼、水果、鸡养殖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研究实施农村保险方案,将农机险、农村机关事业综合财产险、农村建房险等逐步纳入以险养险范畴。公务员之家

(3)合理设计保险合同,增加合同的多样性,并通过规定免赔款条款、共保条款和无赔款优待条款,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程度[7]。

4.4建立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协作支持机制,充分调动保险机构和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农业保险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外部性问题

(1)逐步建立健全农业风险区域规划和评估机制,通过建立相关数据资料库,较为科学地把握、评估农业生产的风险程度。

(2)实现财政补贴的制度化和差异化[8]。在补贴方式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险种采取弹性灵活的标准,以体现风险级差;优化财政补贴机制,减少补贴环节,提高时效性;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3)对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予以管理费用补贴和免税等优惠政策[9]。

(4)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政策性保险+信贷”、“政策性保险+利率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民合作组织+贷款”、“政策性保险+龙头企业+农户”等银保新品种。对投保农户所需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和利率优惠,通过业务创新拓展农业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江林.对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8(9):87-88.

[2]杨新华.省农业保险萎缩的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08(12):79.

[3]陈璐,宗国富,任碧云.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周道许.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19):65-67.

[6]孙访竹.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及对策微探[J].商场现代化,2010(18):171.

[7]刘艳芳.兴城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10(6):40-41.

政策性农业险范文篇10

1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一系列进展,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方向迈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虽然传统型农业在逐步缩小,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弱质性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传统农业需要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从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导致其产量的下降风险,同时还有农业丰收之后产生的收益性下降问题。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风险角度看,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对农户进行补贴,如果是农产品丰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风险同样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保险对农户进行补偿。农民丰收之后其收益性会发生变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对传统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粮食需求弹性角度进行分析,当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供应量会增加,但是粮食的价格会随着粮食产量的上升而下降,导致农民的整体收益性下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缺乏需求弹性。从粮食供应角度看,农户供应粮食满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粮食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从农户收益角度看,粮食越是丰收农户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担粮食丰收之后造成农民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粮食供应将会产生问题,这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农民收益。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导致农业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弱质性说明即使农业产业化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比较小,但是也要承担第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产业链增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农业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需求状况对农民收益性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现代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纺织工业品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状况,当纺织品的供应量增加的时候,其价格发生下跌,纺织品生产企业获取的收益比农户获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纺织品工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

2现代农业保险模式缺陷研究

当前我国拥有多家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服务,比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只有安华保险公司在代替政府开展政策性保险服务。从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情况看,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政府给这些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补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一部分费用,农户承担少量费用的保险管理模式。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做商业保险出生的,其对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没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险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问题,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化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业务,可以保证各项保险业务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对整个农业保险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对农业实施商业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状况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政策性保险产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商业性保险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商业保险机构对受保农户确定无差别收益曲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真正发生了巨灾,或者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农民获取的补贴通常情况下比较少,与农民收益预期相差甚远,所以可以看出有商业保险机构代办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保险作用很少,无法真正弥补自然灾害、价格下跌等问题造成的农业收益下降问题。因此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行机构,保证投保农民真正获取收益,促进我国农业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支农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