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35:12

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政策;成都市

一、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走向多元化。近10年来,成都市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保险不断增多,呈现保费规模大幅增长、险种体系多层次发展的现象。2011年,成都市公告,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指导规划区(市)县给予100%的补贴,并完成了三层地区(市)县传统农业保险奖励补助为80%,两层区(市)县为50%。2014年,成都已经有23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在未来三年,计划特色农业财政补贴面积每年增加20%,根据总面积3000万亩来计算,覆盖面积从10%到2017年的70%,基本上做到重点覆盖和应保尽量保。2.农业保险费率趋于合理化。2018年1月,四川省财政厅下调部分补贴品种农业保险费率的公告,马铃薯、森林、小麦三种保险标的物保险费率均实施新的保险费率,此次费率下调是目的是:不是为了减少财政补贴,是为了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费率,使得保险费率更合理化,减轻农户以及各级财政部的财政负担,通过科学合理以及积极稳妥的动态调整来有序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3.制度不断完善赔偿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确定保险费和补贴比例和金额。成都市保险经办机构在遵循政策补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设置合理的补贴险种以及赔付条件,政府建立赔偿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农业保险制度在经办保险机构以及农户的信心。

二、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1.巨灾风险制度以及再保险制度不完善。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去尝试和探索建立,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就再保险制度的运行提供指导。巨灾补偿体系虽然在成都市开始建立,但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仍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现在实行的生猪与蔬菜价格保险试点,是以农产品价格为赔付依据的新型农业保险,主要针对因价格大幅下滑,低于既定或者约定价格,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政府给予赔偿。水稻价格指数保险已经准备开展,但是并没有运行,导致覆盖面不足。2.道德风险。投保人存在道德风险。有些投保人认为买了保险没有用到就是损失,有些地方并未发生灾害,投保人就故意损害自己农作物以获得赔偿;还有就是因收成不好,但赔偿较少,投保人就扩大受损面积,保险公司难以判断事故原因只得赔偿。同时,保险人存在道德风险,一是夸大受灾情况或者伪造受灾以获得政府更多补贴,二是少给投保人补贴,以此赚取中间差价,获得利润。成都市现阶段虽然应用“农贷通”让保险公司公平竞争,但是网上信息并不能证明投保人选择的保险公司是不会有道德风险的。3.资金到位滞后。中国农业保险一直存在补贴资金获得时间长的问题,成都市也不例外,虽然流程简化,并实现线上流程,但投保人在申请后需要等较长时间,比如等斟查人员到现场勘察、等政府审批通过、等资金到位。此外,在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中还存在补贴滞后的情况,一些试点作物已收获,形成不能进行承保保险的情况。

三、解决措施

1.损失核定标准的鉴定方法改进。一方面,成都市政府鼓励相关人员考取损失鉴定的专业证书,并且引进第三方鉴定机构;另一方面,对于鉴定的标准,保险人和受保人有仍不同的意见,成都市政府可以在明确制定出农业损失鉴定标准并告知各级政府的同时,还可以加入多种鉴定技术,不断改进损失鉴定标准,比如加入价格指数、气象指数、区域产量等创新性鉴定方式,让大家有据可依,明确自己该获得多少赔偿,减少道德风险,让投保户和保险人放心,从而推动农业保险进入合理化建设的进程中。2.不断完善巨灾保险准备金。成都市为减轻巨灾给政府带来的财政负担给农户带来的损失,可以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还可以尝试沿海地区试点不错的分散风险模式,“订单+保险+期货”分散模式。巨灾准备金的完善需要成都市政府鼓励下级政府建立的巨灾准备金制度,明确好准备金比率、缴纳标准,规范好各个步骤的流程。因为我国商业保险的承受能力有限,还需要国家以及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3.完善农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现在成都市农村保险呈现着市场涉及范围广、地点多、保单分散等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农贷通”虽然提供了一些解决渠道,但还远远不够解决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成都市政府站出来,为这一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外,还要强化各大银行、各保险机构、财政部门三者的合作,目前财政部门和保险机构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推进财政部门和银行以及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如今银、保、财之间信息不互通、制度不健全,如涉农贷款保单质押、信用贷款中的银、保、财风险分担机制等,而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加强银、保、财之间的合作,尽快完善农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雄,王利英,蒋艳萍,等.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基本情况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2).

[2]庹国柱.打造农险2.0版本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一)[J].中国保险报,2017(5):12-16.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2

2004~2007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政策性农业险试点”。财政部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财金[2007]25号)中对关系国计民生、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作物品种实行由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当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吉林等6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农险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6省区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与此同时,中央财政2007年还对全国的能繁母猪保险给予11.5亿元的预算额度,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超过全国存栏总量的60%,2008年对能繁母猪还将做到“应保尽保”。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人保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承保农作物面积已突破7600万亩,是200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的17倍;承保生猪突破4100万头,保额达514亿元,其中承保能繁母猪2443万头,承保面超过50%;在台风频发的省,区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承保农房近2500万户,承担风险责任3300亿元;在9个县区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共覆盖农村人口230万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近9500万元。2007年,中国人保共实现农险保费收入28亿元,累计承担种养业风险责任近1300亿元,保费规模是2006年全年的12.5倍,是2006年全行业的3.3倍。

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要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财政部还将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地区,保监会也将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这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现代农业保险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二、试点险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险责任范围与农民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水稻种植保险只保因寒害、洪涝、暴雨、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灭失或绝收损失,农民希望能将旱灾和病虫害损失也列入保险责任范围。水稻孕穗期寒灾造成空壳率90%以上,或成熟期受害达80%及以上才能理赔,出险起赔点过高;每亩200元的保额偏低,不足以弥补投入的物化成本,化解保障水稻种植风险。渔船责任险仅开展60匹马力以上“三证齐全”的渔船的全损险,渔民要求扩大为一切险,并将渔业辅助船也列入保险范围。

(二)保险费率高于预期损失概率,影响农民投保积极性。农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大部分农民对自己的农作物或牲畜比较了解,根据地理、气候的历史变化情况一般能够预知其面临的风险,也就是预期损失概率。这个损失概率通常低于保险费率。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即使有财政补贴,这对一些收入还不高的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再如林业生产周期长,连续投保保费支出对林农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有的地区森林灾害事故较少发生,有的林农对参加森林火灾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参保率较低,如2006年8月~2007年4月,福建省的三个试点地区森林火灾保险参保面仅2.2%,简单赔付率为11.4%.大部分农民依然习惯于把交纳保费的作为投资,较高的农业险费率必然使相当一部分损失率较低者拒绝投保。据调查了解,在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仍有大多数农民选择由“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一部分农民打算靠国家和救济,选择参加保险的农民为数较少。这说明保险这种分散风险的管理形式还没有被农民广泛地认识和接受,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有关部门虽在宣传动员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自然受到影响。

(三)缺乏法律法规支持。我国尚无明确的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仅《保险法》第150条有“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目前,国务院法制办现已会同财政部、保监会等相关部委开展农业保险立法的调研工作。各省暂时也未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予以支持。在试验中各地都有过不同层次的试点办法,由于地域狭小以致于难以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地方财政保费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等原因,各地的试验一再遭受挫折。这也从反面证明,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对各部门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或地方的法律法规、试点办法等,不可能有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

(四)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和配套措施仍显不足。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受粮食稳定增产难度加大、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基础仍很薄弱。一些农民虽然具有投保需求,但因收入低,影响了其投保的能力。

在试点工作中,各级政府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试点市县、乡镇和部分村委在财政部门不太宽裕的情况下,都拿出资金给予扶持,使政策性保险的保费优惠率达到30%~40%,但与发达国家推行的政策性保险扶持率达50%相比,仍显偏低,同时,与当前渔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比,仍感觉扶持政策不够。以福建省福鼎市渔工责任保险为例,渔工每人保额10万元,费率3%“虽省市财政补贴30%,渔民仍要交210元;尚不如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的条款优惠,相关优惠条款还不能吸引广大渔民参保;而渔船办理政策性保险,渔民要交纳的保费,在扣除财政补贴后,还要交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保费,对于刚遭受台风重创后的渔民来讲经济压力很大:

在配套措施方面:目前除了各级政府的行政命令外,其他的配套办法不多,难以调动渔民参加政策性保险的积极性:中央对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26条第4款有关于“为种植业、养殖业、牧业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提供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规定之外,暂无其它的财政税收政策特别是直接的财政补贴政策。福建省也暂未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同时,与政策性保险相配套的金融扶持政策也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策思考

(一)加大政府推动宣传力度,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发展。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对农业经营者的救济能力,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试点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二要赋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农业保险推广职责:设置专人负责,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设立农业保险协管员(可由村建协管员、农技员兼任),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二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注意面向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的宣传,只有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和懂得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意图,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保险,保障经营效益。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保障服务机制。

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的《农业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不能覆盖农业保险的;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存在随意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渔业法》等的修改、完善工作,或在“实施条例”中增设相应条款;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保险公司责任、农民负担的保费比例、农业保险的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出台《农业保险法》,以立法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范围、经营原则、经营主体、收益主体及相关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实施细则,明确操作性问题,明确政府、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和作用,确保农业保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据悉保监会2008年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

从研究资料分析来看,现阶段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模式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互助合作形式;二是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三是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保费;四是组建新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由政府筹集或参与筹集初始资本和准备金:在我国现阶段,若单独采取某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保险资金的投入、筹集及运用上存在较大难度。一是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政府监管下的综合性支持农业的政策性保险机构,由政府组织实施,保险公司,财政补贴农业风险发生的费用。政策性保险机构具体负责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地区差异设定险种。二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可由商业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共同承保模式、商业性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合共保模式、地力政府经营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农民合作互助经营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再保险的模式等。二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农业组织结合的渠道:如:可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汇系统、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签订协议;在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具有互助合作传统的地区,也可以选择保险合作社模式;在农垦公司辖区、国有农场、规模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集体经济仍然比较健全的地区,也可以借助比较强的农业组织的力量,尝试建立农业保险相互公司或国有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

就目前大部分省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制度模式是现实选择。该模式的制度建立成本较低、风险较小,而且,政府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调整政策也比较灵活:总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各地可立足本省实际,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组织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等,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之力。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符合省情的农业保险模式。

(四)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方案

要及时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保障同难,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完善试点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不断开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努力使农业保险产品做到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投保简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1.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建议将森林火灾保险费率由将原4‰、5‰的保险费率统一降到3%c,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即对无发生森林火灾的种植户,在续保时给予保费下浮10%~30%的优惠;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费率下调10%,即渔工责任保险费率由360下降到2.7%“各类渔船保险标准费率统一下降10%;农村住房保险费率由1.06‰下降到0.75‰;水稻保险费率由原来每季早晚稻各2%、中稻2.5%统一提高到每季4%,费率上调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旱灾保险,并取消15%的绝对免赔额。

2.提高保费补贴比例:一是森林火灾保险,政府保费补贴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40%,调整后保费承担比例为:省级政府承担30%,市县两级政府承担10%,种植户个人承担60%;二是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政府保费补贴从原来20%提高到30%,调整后保费承担比例为:省级政府承担20%,市县政府承担10%,船东承担70%:二是水稻保险,政府保费补贴从原来50%提高到70%,调整后保费承担比例为:省级政府承担50%,市县政府承担20%,农户承担30%;四是农村住房保险,省级政府承担的年保费由原来的3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

3.扩大试点范围。以福建省为例,从2008年开始,将渔工责任保险扩大到全省沿海县市,预计全省约有15.1万渔工参加保险,参保率为80%;渔船保险由原来的福鼎市扩大到长乐市、平潭县、晋江市、石狮市、秀屿区、湄州岛、东山县、诏安县等9个县(市):预计将有400艘60马力以上渔船参加保险,参保率为70%.水稻种植、森林火灾及农村住房的试点范围不变

4.取消地方自行㈩台的保费补助政策,避免农民之间相互攀比,以减轻政府的保费补助压力同一险种的保险赔偿条款应当保持一致性;

(五)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险专家指出,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性,应该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据了解,提供农业保险补贴早已成为许多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3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单个保险单位的小面值决定建立营销渠道的原则应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来节约成本;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兼顾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充分挖掘农村潜在力量。按照这样的原则,应开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营销渠道。一是农村信用社渠道。农信社是农村网络最健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农信社保险业务,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既能节约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又能促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银行、邮政渠道。在安华农保公司2005年的试点中,农业银行、邮政系统等已开始代办“三农”保险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也与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始探索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由于农业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农信联社、相关金融机构同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并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三是农村经管、农机渠道。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农技推广站在农村都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员,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农业保险业务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同时,通过业务,这些部门能增加中间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问题。吉林省共有乡镇780个、9,000个行政村,一旦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代办网点可向下延伸到每一个乡镇,触角触及到每一个村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机构设置和服务上的诸多难点。四是自行组建直销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尝试按照这种模式,组建了直销队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岭市的24个乡镇,组建了5个跨乡镇管理的农村营业部、24个乡镇营业分部、240多名农村营销员组成的农村队伍。这些营业部、营业分部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过这种渠道,还能较好地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三、农业保险服务应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线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试点中,从四个方面对农业风险加强预防。第一,加强售后跟踪服务。为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保险公司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加强防灾器械投入。比如,在烟叶保险中,根据烟叶种植地域多为浅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发生冰雹灾害的特点,保险公司、省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叶公司共同协调购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发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第三,建立疫情预警机制。为超前做好畜牧业保险疫情监测工作,农业保险公司制定了《养殖业保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养殖业保险疾病监测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险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发现承保地区发生疫情后,及时逐级上报,公司立即启动《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将承保奶牛进行有效隔离,并派专人密切观测疫情防控情况,使防控措施及时、得力。第四,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延边梅花鹿保险工作中,农业保险公司专门指派高级兽医师赴承保地区,对承保的梅花鹿进行逐个查体验标,并给保险标的建立疾病治疗档案,与养殖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经常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转场过程中,农业保险公司的两名高级兽医师始终跟随鹿群转场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服务,保证了梅花鹿的安全转场。

四、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进行创新

当前,农业保险试点是在缺乏成功经验和国家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是试点成功的保证。

(一)创新产品。在“三农”保险的产品开发上,应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拓宽了领域。为开发真正符合“三农”需求的保险产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对吉林省20多个县(市)、100多个乡镇、3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内容涉及各层次人群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包括种、养两业主要品种的风险与灾害情况,种、养成本与收益情况,不同农民交纳保费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目前已引进、改造和.自主研发了“三农”保险产品3大部分、18个类别、132个产品。

(二)创新机制。第一,围绕农村的实际建立机构。2005年,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吉林省6个地区建立了中心支公司、3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2006年,中心支公司发展到8家,营销服务部发展到40家,基本实现每个县(市)都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机构。第二,围绕业务管理定制度。安华农保公司制订了县级营销服务部建设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力争3年至5年内,营销服务部建设达标率为100%,并有2/3的县级营销服务部晋级为县级支公司。第三,围绕人员考核抓管理。在员工管理上,从总公司到分支机构全员实行A、B类人员管理,确立能体现激励、约束的开放式用工管理制度。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班子成员的考核。

(三)创新服务理念和形式。由于农业保险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以符合“三农”发展的需求。为此,吉林省农业保险试点在服务上体现了“防”、“快”、“简”的特点。第一,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四平生猪养殖保险在确定条款和费率时就充分考虑了防疫的环节,农业保险公司在每头猪的保费中提取3元钱,为承保农户免费提供8种疫苗、防治10种疫病。2005年,承保生猪地区周边发生较大疫情,但注射了公司提供疫苗的生猪无一头感染。此举既使公司避免可能出现的大额赔付,又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第二,快速理赔。农业保险公司着重解决理赔环节的及时性和足额兑现问题,体现一个“快”字,即:查勘快、定损快、赔付快。实现查勘定损、理赔服务零投诉。第三,简化手续和程序。针对农村家庭的火灾,免除了由相关部门出具火灾证明的要求;对疫病的认证免除了由畜牧站出具证明的要求;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免除了气象部门的证明,等等。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4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政府对于保障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而设计和实施的具有政策扶持和优惠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的保险机制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发挥了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础性作用。(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国家粮食生产、农副业生产提供保障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都是以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运作的,这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需要一个有政策性扶持的保险机制或制度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重要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商业性农业保险解决困境,化解危机。而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费用高,且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其保险制度又具有寄生性,所以只能通过政府来提供低保费式的保险供给。政策上的实惠、低保费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保险的不足。(三)政策性农业保险能降低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弥补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比如道德风险问题,当农户或者投保的集体大户在投保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农作物等保险标的消极管理,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道德上的风险。类似的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并难以控制。这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在定损时加大难度,而且再加上定损时可能会受其他的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等,导致定损过高,这些都会加大保险公司运作的成本和生存难度。而逆向选择同样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实施难度。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很少的地区,那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一定会积极投保,这就使得保险的风险全都集中于某一地区,事先的预估的利率被更改,保险公司为避免大额风险不得不提高投保的门槛,致使投保的农户不愿意再投保。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严格督导,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保险与国际接轨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规范化、合理化地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才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违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违规主要出现在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环节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承保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保险标的有虚构现象,且对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标的进行承保;投保单中的特殊情况或约定未在保单中表明或备案;承保到户没有彻底执行;承保资料中没有分户农户的资料清单;以其他个人或机构或保险公司为农户代垫付保险费;以公司的资金冲抵保费或手续费。第二,在理赔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赔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中有相关的页面没有填写;用假案骗保、故意扩大理赔金额;约定赔付比例,如采取协商确定损失率,或者与投保人约定最高赔付率的方式进行理赔;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不及时;实际被保险人与赔款接收人不符;未执行理赔到个人,在理赔回执单中没有被投保人或单位的签字,赔付理赔款没有按照规定直接赔付给具体的投保人;保险户收到的实赔款小于应赔款。第三,在财务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农业保险费用中弄虚作假;长期挂账一些不被财政部门认可的保险标的,如一些不属于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一些超过当年财政预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违规列支“三农”工作经费;以其他名义支付协保费用,比如以技术咨询费名义支付。(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和自动垫交保费有所区别,自动垫交保费是指农户有意向交付保费而没及时上交的时候,保险公司代交的。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是相关单位或个人为骗取保费所做的虚假承保、理赔等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无纸质无现金的收支付方式,它贯穿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以及财务等各环节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比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投保过程中的POS机刷卡记录,就可以轻易地查出问题所在———如投保业务是否是同一账户刷卡所为;又比如冒用他人名义投保或者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的,就会存在同一账户多次刷卡、刷卡金额较大或者跨区域等问题。(三)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通常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集体组织投保业务和种植大户业务,按照“单个出单”、“保险利益”、“验标承保”的原则分别进行签单承保。散户和规模养殖户合并作为统一承保人承保在养殖险业务中是不被允许的。在理赔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广,具有频繁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且危害严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只赔付一部分投保农户或集体大户的时候,那么一定和自然灾害的一般性规律不相符合,或者保险公司在集中定损时利益只给大户,没有涉及小户投保人,保险的赔付款不是直接赔付给指定受保人,而是支付给村里的无保险利益者,那么必然存在虚假承保或理赔等问题。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落实上抓起。第一,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的承保操作规程、承保管理制度作为重点。保险公司在建立和完善承保管理制度时要做到横向到面,纵向到点,不留死角;在规范操作流程的时候,注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在制度落实工作中,遇到一些诸如虚假保险标的,要严格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制度,坚决做到不该保的标的或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以内的标的,一律不予以承保;投保单中特别约定未在保单中载明或未有备案的情形,要坚决予以避免,在农户投保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农户表述清楚并在事后经相关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第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及道德修养。政策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者。而执行者业务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制度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作为为农户服务的主体,一方面要有一个完善的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对下属的所有保险业务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进程中相关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有问题的员工进行追究处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嘉奖。第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有的服务价值。构造出理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环境,消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要寻找出利益双方的均衡点,让合作的双方利益诉求都得到合理的满足,而良好的服务便是这最佳的均衡点。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农户,购买保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出险,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户或相关投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说一些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服务,使得农户或相关投保人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作用,那么作为卖方市场的保险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显示出来,农户或投保人一方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遏止或消除。(二)突出重点,弱化次要环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多而杂,在审计工作中,为节省审计资源,提高效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可以坚持明确险种、归纳常规、紧盯资金、注重效益的原则;先总体后局部、先重点后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重点关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承保和理赔、农户投保、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等主要环节。此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审计的过程中,要突出重要内容,关注特殊领域,如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这样的投保业务是不是存在弄虚作假,特别是一些笼统性的投保标的,如以村委为单位或者以大户的名义投保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方面,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去向也是重点。(三)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种审计手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中需使用的审计方法有许多,根据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人员既要具有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第一,分析性复核法。作为实践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审计法就是将所得的各种材料包括一些非纸质的资料,利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知识与常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将其中的各个因素抽丝剥茧,通过逻辑性合理化的判读、考证和制度化规范化的考量,找出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本实质。如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一些基础档案资料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投保人的相关资料,看赔付时的受益人签名是否一致等等。既可以正面审核,也可以反面对比审核。具体的思路做法可以是先分析复核审计对象的各种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再逐个分析单独的小个体,最后再从资金财务入手分析。第二,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所谓的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就是根据资金的运转流向进程来进行审计,通过对一笔或者多宗资金的流向进程摸底盘查,搜寻资金的运转线索,从而得出结论,判断审计对象标的是否合规的一种审计方法。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通过资金流向,可以探查或发现有无虚增赔付额度,有无乱标赔付经费,是否存在虚假的保险案件以及赔款资金是否真正赔付到农民手里等等。可以通过资金在实际操作中的流经路径,发现很多细节性的问题,纠正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违法乱纪问题。第三,数据审计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传统的以纸质资料记录和承载数据不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企业都改用了电子硬盘数据方式。审计对象的数据保存也由以往的纸质记录材料变成了由电子数据来代替。熟练地运用和操作这些电子数据以及使用这些电子媒介也是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这种审计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以及检索功能,与审计对象采集数据分析对比,截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相关信息,再利用电子图表、数据库等进一步查找分析,最终揭示事物本质,还原事情真相。(四)采取多种跟踪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方式比较新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对审计对象保险标的进行必要的、客观的、如实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跟踪监管。这种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弥补政策性农业资金链的短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可以充分地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做出最有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多种跟踪审计方式。比如,既可以采取定期跟踪也可以采取不定期跟踪;既可以一次性全程无遗漏地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也可以连续多次地不定期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年度审计项目任务安排,定期跟踪审计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资源少、任务重,在通常情况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只能实施不定期跟踪审计。有时为了及时反映承保客体情况、揭露问题本质、完善政策实施情况,在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实时跟踪审计。开展实时跟踪审计方式的硬件要求相对比较高点,审计单位必须要有比较完备的数据采集、运行、处理等信息系统。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采取实时跟踪审计方式时,上到财政部门,下到保险公司审计部门或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都要有高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审计法来具体实施。

作者:胡兵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旻、甘家武.公共预算制度软约束与市场生产效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04).

[2]杨君岐、侯晓康、杨瑞琴.对于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05).

[3]王永海,陈亮.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审计探讨[J].审计观察,2015(07).

[4]殷凯、林莎、杨璨宁、刘莹、李铁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问题杂谈,2013,(05).

[5]王德宝、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04).

[6]尹会岩、郭新、马悦.如何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合规性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7,(03).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5

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政府至今还不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他们说,办农业保险是中央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但我们地方花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有什么好处?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害怕遇到大灾还“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而且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有的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能力给农业保险试验以补贴,而且还想从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得到一些好处(从保险经办公司得到一些手续费收入)。这就更难期待农业保险试验的真正启动。

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组织和推动农业保险的费用分担无章可循

各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不可能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以行政组织和推动为主。有的试点省,例如浙江省、江苏省淮安市都将农业保险承保面作为试点市、县政府的业绩考核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除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外,地方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的农经中心等都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宣传、展业、收费、查勘、定损、理赔工作。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实际上是他们临时附加的一项工作,由于没有专门的编制和行政职责岗位,有关农业、财税、发改部门只能临时抽出一部分人员开展此项业务。鉴于我国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经营,各地用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展业、查勘、定损的成本相当高,而保险公司从所收取的保费中提取的经营管理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给这些人员,这部分费用实际上还是由财政负担,但“师出无名”,有的试验地区根本没有这项费用,这些地方的区县乡镇基层干部也就没有积极性。这将可能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推进。

三、农民的自主投保意识参差不齐

农业保险对农业经营者来说虽然可以帮助他们分散生产风险,稳定其生产收入,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但是,由于农业灾害频繁,风险大,费率高,投保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不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收入主要不靠农业的农户来说收益更是相对有限),农户购买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或者虽然有支付能力但不感兴趣,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民即使有政府的部分保费补贴也不会自愿投保。但对于费率相对较低、政府补贴较高险种(例如浙江温岭的露地西瓜保险),农民感到有利可图时,其参与热情就比较高,甚至排队投保,100%投保。这种情况给农业保险经营如何平衡农民自愿投保和准确费率、适度财政补贴关系的研究带来了挑战。

四、地方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缺乏长效机制

不少省、市、自治区虽然在试点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时提供了一部分财政补贴(有的补贴保险费的50%,有的补贴35%),但是,他们也担心全面铺开以后,财政补贴的压力必然增加。例如,江苏省金湖县现在只在该县的塔集镇开展农业保险试验,市县财政2005年的补贴额为13万多元,如果在全县推开水稻、三麦、养鱼保险,县财政每年将要为此补贴200多万元,而且这种补贴一旦实施,就不可能收回来,只可能增加,不能减少。因此,地方财政存在补贴的顾虑。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建立巨灾补偿基金的条件下,真的发生大灾需要巨额赔付时,财政兜不了底,到那时政府将失信于民。

目前能得到中央财政补贴的黑龙江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虽然在2004年和2005年拿到了4400万元的补贴,但是不仅数额不足,而且都是临时性的安排,没有长期保证。这对于一家只有数千万元家底的相互公司来说,经营风险相当大。

五、中央的财政扶持手段和力度是一个未知数

政策性农业保险离不开财政支持,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支持。财政支持一般包括保险费的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在发生巨灾损失条件下的财政支持等。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条件下,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离开了中央财政的适当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恐难建立。而直到目前,中央财政没有任何有关政策期许和支持承诺,这是大多数省、市、区不敢进行试验的重要原因,即使开始试验的财政状况较好的省份,也对试验的可持续性没有信心。这一点也正是前20年农业保险试验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当时不少地区也曾给与农业保险以补贴,但是他们能补“一阵子”,难补“一辈子”。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缺乏巨灾补偿准备和分散直接保险经营风险的再保险机制

各地在农业保险的试点中发现,如果不出现自然灾害或一般性的自然灾害,农业保险费可以作为补偿基金积累起来;如果出现了较大灾害,农业保险可能会出现超赔(基金积累不足赔付)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靠农业保险的保费收人以及艰难的积累来赔付,很可能就是杯水车薪。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同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再保险机制,使得风险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分散。而现在,尚无一个省、市、自治区在试验之初就着手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同时,部分试验的省、市、区也没有安排再保险。缺乏巨灾赔偿准备,也五分散风险的其他安排,这样的农业保险试验经营就成了一着“险棋”,等于将风险都集中到了政府身上。

七、某些筹资渠道的随意性对正规制度建设效力有限

在一些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方,当地政府或保险经营机构力图拓展农业保险的资金筹集渠道,寻求一些产业化组织、龙头企业为投保农户提供保费补贴,或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展业,但这种非正规手段和制度是一种自愿行为,没有任何政策和规则约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可以提倡,不可能要求。有多大推广价值,对正规制度建设能产生多大效力,还无法预见,因此也恐难纳入正规制度建设中来。

八、缺乏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的其他配套政策

除了财政支持政策的缺失之外,农业保险试验的其他配套政策和措施也还没有踪影,例如:

1.税收优惠政策。迄今为止,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尚无任何税收政策的支持。曾有“经营农业保险免除营业税”的不成文规定至今还没有明文认可。而所得税对农业保险原则上依然征收。实际上,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费率和高赔付,使农业保险的试验经营已经举步维艰,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可能的经营结余并不能将其当作利润,而应当将其作为非常年份的赔偿准备基金。取消33%所得税征收规定是试验地区的普遍期盼。

2.“以险养险”政策。为了弥补农业保险准备基金的积累和增强偿付能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之一是给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某些盈利性较好的商业保险险种,甚至对这部分险种也不征营业税和(或)所得税。目前的试验中也有不少地方在这样试验。但因为没有任何规范和依据,各地也只能各行其是。例如,江苏让承保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借助该渠道同时向农民推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浙江省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动车辆保险”都指定向经营农业保险的“共保体”投保(7月1日“交强险”实施后尚无明文),上海允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公司经营“农村建房保险”、“农业机械设备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但是各地的做法或者毫无依据,或者只是将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当作一个保险市场上的一般竞争主体,或者对这部分非农险业务的税赋不免,因而对补充农业保险准备金或者“养险”的正面意义有限。

九、缺乏农业风险区域规划,费率厘定和调整没有依据

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教训表明,农业保险成功经营的基础之一,是做好农业风险区域规划。因为这是正确厘定和合理调整农业保险费率的最重要的依据。我国虽然试验了几十年的农业保险,但至今没有启动农业风险区划工作,这对试验非常不利。据浙江省的某些地方反映,该省某些地区农业自然风险比另一些地区大数十倍,但省里定的农作物保险费率全省各地相差很小(风险系数最大相差是1:1.6),显然违反了保险经营的风险一致性原则,致使其经营公平性受到广泛质疑。因为出一样多或略有差异的保险费而获得风险损失补偿的机会大不相同,风险小的地区的农户只有向风险大的地区的农户做贡献的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低风险地区的积极性。但是,因为没有风险区划作依据,同时又没有相关经营的长时间数据资料积累,其调整难度可想而知。

做农业风险区划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或某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立项并由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实施和完成。

十、专业技术和人才缺乏

农作物保险的专业性很强,要求从事试验经营的机构和人员既要掌握娴熟的保险经营技术(例如种植风险评估、费率厘定、保单设计等),又要掌握广泛的农业技术(掌握育种、土壤、耕作、植保、畜牧、畜禽疾病防治、气象、经营管理等)知识,不然无法正常试验经营。浙江省某地区2006年开办的“露地西瓜”保险,由于其条款、费率、承保方面的缺陷,农民排队买保险,而且100%投保,100%受灾,导致理赔遇到较大麻烦,最后不得不由省政府出面协调和拍板。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6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粮食食品,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应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的涉农的可保风险,如财产险、人寿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应考虑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虽不危及食品安全,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国家应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受益人是农户,但是农户获得保险利益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一是需要支付一部分保费购买保险,二是要在出现灾情损失时才能实现政府补贴带来的好处。农村可以实现人人有低保,但是人人皆保险尚需时日。所以,即使在政府补贴、龙头企业帮扶的情况下,农户购买保险也需要动员。在日本,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水稻、陆稻及麦类的栽培面积合计超过1亩或3亩(日本制,下同),才有资格加入。同时,一定经营规模以上的农户又必须加入农业保险,例如,北海道地区的麦类耕作面积4亩至10亩的,必须加入农业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一是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户参加保险,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基地型农户是指根据订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农户。这些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和院落、场房进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生产流程上的上下游关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基地与前沿关系。农业保险通过对订单农户提供保险服务,能够有效保障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稳固产业化链条源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适当给订单农户部分保费补贴,组织订单农户参加保险,降低了农户的保费负担,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为订单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加强了公司与农户联系的紧密度,保证订单农户生产稳定,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充足,有利于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带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专业农户是指种养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户。专业农户往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密切联系,保险公司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向合作组织内的成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多数社员已成为种、养专业户,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同时,农业保险还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屠宰加工厂,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三是对传统农户进行保险。以县级为单位对大宗农作物进行统保,对传统农产进行保险。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地域差异较大,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保险的承保和理赔难度较大。对传统农户的保险难度更大,而传统农户经营的往往是传统的种植业,急需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风险。

二、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帮扶方式

(一)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是全社会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渠道。农业保险的开办历史表明,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任何国家的农业保险都无法维持下去。美国作为世界级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保险也办得较好,政府的财政支持更是一大亮点。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经济支持大致包括:保费补贴,各险种的补贴比例不同,2000年,补贴额平均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英亩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约为40%;业务费用补贴,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另外,政府还承担农业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二)政府通过条件救济支持农业保险

即便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农户还是有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保险对于农户来讲首先是一笔支出,然后才有可能在出险后获得补偿,农民并不踊跃参保。即使在美国,也在实行了把购买农业保险作为获得政府其他支持的条件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才获得突破性发展。1994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鼓励农场主购买农业保险,进而降低农场主对灾害救济的潜在需求。它规定,除非农场主购买了农作物保险,最少也要购买巨灾保险保障,否则他们不可能得到农业保护计划中的其他好处,即取消了政府救济计划。通过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灾保险(新设立)、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扩大保障保险、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等四大险种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了农作物保险计划。该法令还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福利,如农户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计划的支持等,对农作物保险实行了事实上的强制参加。该法令的实施使保险作物从1980年的30种扩大到47种,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迅速提高,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2.2亿英亩,占当年可保面积的82%,是美国历史上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比例最高的一年。

(三)政府通过立法支持农业保险

通过法律确定农业保险的标的、范围、机构、补贴等各种内容和环节,使农业保险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和透明的发展,不因政府官员的更迭而起落,不因市场的变化而消长。日本自1929年以来,有关农业保险的立法、制度及修改多达10部之多,对农业保险作物的品种、农业保险的准入条件、保险范围、承保方式、财政补贴、保险费率计算方法、保险费国库负担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合理地利用了国库的财政资源,有效地保护了农户。

三、农业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三家试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对农业保险的政策研究、立法劝说、机构设置、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人培训、定损人员培养、统计、精算、资料收集加工,以及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和教育等方面,逐渐获得了经验和方法,试点公司也渐趋成熟。试点公司承担了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活动(销售、签单及其他服务),具体实施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计划。试点公司还培训、管理、监督和使用保险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农险查勘核损工作由农险专业核损人来进行,查勘核损人需经过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长时间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专业公司有动力、能力和愿景,将作为主业来看待,必将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试点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专注,不只是停留在领导的一般号召与员工的象征性响应上,而是深入实际探索农民的需求、要求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员工精做农业保险。试点公司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始终坚持按照试点区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吉林省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i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该省近年来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现实,公司在吉林省内主要规划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种植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并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达,要建设中国乳都的实际,公司在自治区主要规划开办奶牛等养殖保险品种,并与当地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均比较发达,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实际,公司规划在山东探索开办小麦、棉花、蔬菜、水果等种植保险和奶牛、肉鸡、水貂等养殖保险;根据北京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郊区农业比较发达的实际,公司在北京地区探索以奶牛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为主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通过两年多试点,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点公司坚持围绕试点区域特点研发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吉林省等试点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关系农民数量最多、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品种,公司集中研发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产品。由于内蒙、山东、吉林、北京的畜牧业也都非常发达,各试点省区的畜牧业生产都逐渐呈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公司相继研发了肉鸡、生猪、奶牛、肉牛、梅花鹿养殖保险,并根据各地养殖成本、风险特点等因素在具体条款中进行调整,体现区域特色。同时,公司还针对试点地区农业经济特点,相继研发了经济作物草莓、烟叶等种植保险条款和朗德鹅、水貂等特色养殖保险条款。作为试点公司之一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主要开辟了五个营销渠道。

一是与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渠道。省农委领导的农业管理部门与农民联系密切,并在各个乡镇都有机构网络,人员专业性较强,素质较高,是农业保险业务的良好渠道。在吉林保监局和省农委的大力帮助下,公司与省农经管理总站签订了保险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并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是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结合的渠道。公司与省农信社联社签署协议,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公司在开业当天即与省农信联社签订了全面协议,公司各分支机构与当地农信社关系十分紧密。2006年,农信社代办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全年为200多位死亡和伤残的贷款农户进行了赔偿。

三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结合的渠道。公司已经与中国农业银行、省邮政系统等机构签订了协议,并与省农业发展银行正式合作。农村金融、邮政机构的兼业方式,在公司广开渠道建设的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在更深层次上的开展埋下了伏笔,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国外成功开办农业保险是和农村金融政策紧密相连的。

四是与农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渠道。农委所属的农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村也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公司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保险业务,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开办成本,另一方面在防灾、防损和理赔工作上更容易得到投保农户的认同。

五是探索开辟农村个人渠道。两年来,公司在农村借助具有较高威信和素质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通过统一的培训、考试,按照保险营销的架构和模式,组建起相对固定的农村队伍,持证上岗,持证率达86%。

试点公司的探索,为在全国开展农业保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渠道,具备了深入、全面开办农业保险的观念、态度、方法和实力。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农牧民不因灾致贫、灾后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政府政策支持、农牧民得到实惠和保险企业可持续经营为着眼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州直农业政策性保险,不断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加快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努力减轻农牧民受灾损失。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组织和推动作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和前提,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划制订、实施步骤、保费筹措、运行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二)不盈利原则。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部分,应转入风险基金,以备大灾之年。

(三)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

(四)单独立帐、单独核算原则。承办公司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别立帐,分开经营,单独核算。

(五)“三低一广”原则。坚持“低保费、低保额、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以适应目前州直农牧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农业保险风险较大的现状。

(六)先易后难原则。要选择有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保费补贴、基础较好、规模集中的产业,如小麦、棉花、奶牛、能繁母猪、油料等产业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农作物及涉农产业。

(七)农民自愿原则。

三、保险模式

(一)运行模式。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即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中发挥主导作用,承办公司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开展和经营,同时政府给予资金与政策的扶持。

(二)风险基金。由于州直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具有较大风险,一旦发生重大灾情和疫情,所收保费无法满足赔付需要,因此必须建立风险基金。

(三)保险方式。以县市为单位,对保险项目实行统一保险、统一费率、统一缴费。

(四)保险赔付。发生农业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事故,由承办公司会同县市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及时进行查勘、定损、理赔。如果当年遇到大规模灾害,农业保险收不抵支,由自治州农业保险领导小组调剂风险基金支付赔款,再有不足,可向保险公司有偿拆借,在以后年份的保费、风险基金节余中优先偿还。

(五)保险监管。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市场运行情况由中国保监会新疆监管局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性农业保险原则统一监管。

(六)政策支持。由于州直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牧民收入不高,存在着缴费难的问题。因此,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补贴险种,将采取农户与龙头企业、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缴费的方式进行投保,具体比例由县市自主确定。

四、保险范围

(一)保险县市

根据目前自治州直属各县市农业风险的现状和实际,确定伊宁市、昭苏县、特克斯县、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县市。

(二)保险险种及保险责任

1.保险险种

(1)种植业保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等各类农作物。

(2)设施农业(蔬菜、瓜果大棚)保险。

(3)林果业保险。

(4)畜禽养殖业保险。

(5)水产养殖业保险。

2.保险责任

因暴雨、洪水、冰凌、雷击、地震、风灾、雹灾、冻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和病虫草鼠害、重大动物疫病及火灾、爆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意外事故造成保险标的直接损失的。

(三)保险金额

采用非足额成本保险的方法,即种植业按照农业生产资料物化成本每亩250--300元确定保险金额(棉花保险金额为400元);设施农业(蔬菜、瓜果大棚)按6400--13400元确定保险金额(其中棚体5000--12000元,棚内蔬菜、瓜果1400元);林果业按每亩1500--2500元确定保险金额;畜禽养殖业以畜禽市场价确定保险金额(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金额为1000元);水产养殖业以市场价确定保险金额,并据此收取保费和计算赔付。

(四)保险费率及保险费

1.种植业保险费率为5%--8%,每亩交保险费12.5--24元。根据国家财政部财金〔2008〕26号规定,中央决定对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大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进行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补贴35%,自治区财政补贴25%,其余40%由县市财政、加工企业、农民分别承担,具体比例由各县市确定。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新政办发〔2007〕219号规定,棉花政策性保险的费率为7%,保费为每亩28元,由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补贴50%(14元)的保费,其余50%(14元)由县市财政、加工企业、农民分别承担,具体比例由各县市确定。其他农作物各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设施农业保险费率为3%--5%,保险费为每座192--670元,农户和县市财政承担比例由各县市自行确定。

3.林果业保险费率为5%--8%,每亩交保险费75--200元,农户和县市财政承担比例由各县市自行确定。

4.畜禽养殖业保险费率为5%--8%,保险费按照保险费率计算。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新政办发〔2007〕196号规定,能繁母猪保额为每头1000元,费率为6%,保费为每头每年60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头补贴30元,地方财政补贴18元,养猪户每头承担12元,2007年地方财政补贴的保费全部由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解决。奶牛保险根据国家财政部财金〔2008〕27号规定,国家和自治区各补贴30%,其余40%由农户、养殖企业和县市财政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补贴县市自主确定。

5.水产养殖业保险费率为5%--8%,保险费按照保险费率计算。

(五)承办公司

根据新党办发〔20**〕14号和新政函〔2007〕186号文件规定,州直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州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办理。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成立自治州及各县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2.研究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3.下发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4.各县市研究制定当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办法,并对本县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的险种、保费收取的渠道、运作方式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二)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1月):

1.自治州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赴各县市督查指导。

2.各县市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推动各乡镇场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

3.承办公司及其各县市支公司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宣传和承保工作,对发生灾害的县市,及时做好现场查勘和理赔服务工作。

4.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三)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

1.各县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对当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行总结,并上报自治州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2.自治州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对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3.安排部署2009年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4.继续扩大种植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保险承保范围,并做好巩固成绩、总结验收工作。

六、有关要求

(一)各县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大宣传,从讲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抓紧抓好,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监督指导,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

(二)州、县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自治区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加大创新力度,实行分类指导,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协调解决农业保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顺利进行。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8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和保护农业的发展而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在政策性保险中,国家会给予相关农业保险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以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农业保险不同于以往所说的农村保险,保险对象是农业作物,而非农业生产者的其他财产及人身安全。

1.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政策性农业保险除了具有一般的农业保险的性质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与政策由国家制定,具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属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保险费补贴、管理费补贴、再保险补贴和帮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基金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的补贴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由此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贯穿了其各个方面。(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扶持政策,其保险制度往往不具有盈利性,生产者的投入成本也远小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投保成本。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净投入,是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而推行的一项政策。因此,该保险的损失率也较商业性农村保险更高。①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在国家的引导下进行的。自2004年起,连续多年的政府一号文件都在一直强调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②从经营方式来看,这种保险的经营者一般是由政府指派委托给保险公司经营的。

1.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对农业生产者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低投入高保障的保险,对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作用:

(1)政策性农业保险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虽然保险不能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但有了农业保险,一旦灾害发生,投保的农民的损失便可以转移,从而防止其破产的发生。

(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生和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没有这种保险之前,农民往往会种植多种农作物,以尽最大可能减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种做法会降低其农业生产的效率。有了农业保险以后,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将其生产的重心放在最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农作物上。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3)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政府对农业的一种扶持和激励政策,稳定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业总产值占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共89453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07亿元)的17.22%;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三个季度中我国农业的总产值占到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77%。此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3%。可见,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地位不容小觑。若仅以此看来,农业保险在我国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应当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实际上,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农业保险自从1982年诞生以来,经历了极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其刚刚诞生的十年间,农业保险在我国迅速增长,保费收入高达8.62亿元。但这之后,由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的降低,同时,农业保险本身的高赔付率也使得农业保险行业开始走向衰退,许多保险公司放弃了农业保险这一项目。此后十年,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跌落至3亿元。2004年开始,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起点,政府认识到了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提高了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并加大了对其的扶持力度,连续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扶持、推广农业保险作为重点。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农民对农业保险了解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保险又经历了十年的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十年间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240.13亿元,远远高出此前的十年。但2012年我国的农业保费收入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51%。从这一方面来看,尽管我国的总体保费数额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这个数字与我国的农业水平相比较来说还是很低的。而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虽然美国的农业总产值只占其国内总产值的2%,但早在1995年,其农作物承保面积就达到了全部可保面积的80%,农民的投保率更是远远高于当前的中国的水平。

3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农业保险,尤其是享有国家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现状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3.1从农业生产者自身角度来看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规模化、农场化生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方式,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方式仍旧保持在个体生产。个体生产小规模、低利润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者并不愿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投保。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农业保险有50%的补贴率,但农民的收入扣除其生活必需消费外,由于其剩余的收入太少,很少会有农民愿意从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来缴纳农业保险,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农业保险投保率水平低下的现状。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学历水平大都不高,自身教育水平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很难意识到农业保险对其生产的巨大帮助。一旦由于自然灾害而使其遭受损失,他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天灾”,面对自然灾害,他们选择的是听天由命,依靠政府的救济补偿抵消一部分损失,而并不会意识到投保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3.2从政府角度来看

地方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我国推行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地方政府缺乏对于这种新兴保险的宣传力度,许多农民根本就从未听说过农业保险,了解这种保险运作原理与巨大利益的农民就更为数不多了。这一问题,也是造成我国农业保险低投保率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淡漠,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正确。很大一部分的地方政府将农业保险作为其政府工作过程中的一个负担,有的地方政府因为缺乏对农民的补贴能力而抑制农业保险的发展,另一些政府则会因不愿意拿出保险补贴而怠于宣传推广。政府对农民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不够。我国当前各省市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大都维持在35%~50%之间,这个比例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农民来说,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其在2000年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额就达到了纯保费的53%,平均每4047平方米为6.16美元,并且,美国的巨灾保险补贴率为100%。到2006年,美国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增加到了33亿美元,其中用于保费的补贴高达22亿美元,占补贴总额的67%。这一力度远远高于我国。而自然灾害同样高发的日本,其政府采取强制性的农业保险措施,强制农民加入农业保险。但同时日本政府财政对投保人的保险费率补贴标准是非常之高的,日本对水稻的补贴率为保险费率的58%,小麦为费率的68%,春蚕茧为57%。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农业保险过低的补贴率,也是造成我国农业保险参与度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3.3从立法的角度看

我国当前的农业保险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险法》中有关农业保险的条例太少,现阶段有关农业保险政策的实行依据的往往是下一级政府与上一级政府的文件,实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一个较为规范的法律指导体系,这就造成了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漏洞,从而影响了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4新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此低水平的农业保险的投保率无疑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大风险与低效率。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政策性保险作为当前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中最主要的存在形态,应当而且必须发挥其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很多农民并未意识到农业保险对其生产的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1)地方政府主动对这一内容进行宣传,作为政府部门,应当从政策的产生开始为农民进行详细的宣传。①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可以为农民印发有关农业保险的宣传介绍资料供其参考;②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许多农民不具备理解保险资料的能力,则可以通过村内的广播或者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推广。(2)作为保险机构,必要时可以委派专人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平时的农业生产占据了农民绝大多数的时间,即便印发了资料也会存在部分人无暇阅读的状况。此外,由于农民对于保险根深蒂固的抵触心理,专人介绍的效果将远远好于寄望于农民自己认知的效果。

4.2政府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上文提到,世界其他国家如美、日等国的农业保险补贴费用占其政府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而在我国目前农民的收入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状况下,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率。政策性农业保险,顾名思义,政策扶持应该是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想要提高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政府的财政支持将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4.3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当前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这项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这就要求相关的监管部门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在有关法律的完善之前,真正担负起“标杆”的职责,从而确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到位、补贴落实到位。

4.4加快立法工作,树立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9

1.1政策性保险面积较大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全市承保玉米面积分别为5.22万hm2、6.147万hm2、7.136万hm2、6.213万hm2;截至2012年底至2014年底,马铃薯分别为12.12万hm2、12.073万hm2、11.86万hm2;2014年,中药材产值保险承保面积0.585万hm2。

1.2政策性保险保费较高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玉米保费收入分别为1174.95万元、1383.27万元、2247.86万元、1956.97万元;截至2012年底至2013年底,马铃薯保费收入分别3817.9万元、3802.9万元;玉米、马铃薯保险农户自筹保费占保费收入的15%,中央省市县财政补贴85%。2014年,中药材产值被保险农户所缴保费与总保费的占比为当归33.3%、黄芪46.7%、党参39.4%。

1.3政策性保险承担种植风险较高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为农民承担种植玉米风险分别1.96亿元、2.31亿元、3.75亿元;为农民承担马铃薯种植风险分别为6.36亿元、6.33亿元、7.6亿元。特别是2012年全市马铃薯遭受到了严重的晚疫病,马铃薯保险为部分农民群众承担了种植风险。

1.4政策性保险理赔较多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全市玉米理赔金额分别为421万元、521万元、1259.15万元、预计理赔1095.9万元,已理赔550万元;截至2012年底至2014年底,全市马铃薯累计理赔分别为2011万元、2025万元、2410万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核定中药材产值保险理赔金额3500余万元,已赔付1400万元。

1.5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目前,定西市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逐年扩大到所有的县(区),试点品种不断增加到玉米、马铃薯和中药材,中药材主要包括当归、黄芪、党参3个种类,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2农业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群众认知度不高

广大农民群众对已经开展的玉米和马铃薯保险政策掌握了解较多,对中药材产值保险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主要是由于中药材产值保险属于新生事物,加之,2014年中药材价格浮动不定、预期效益不明,特别是受灾后或价格降低后得到的赔付与实际损失差距较大,无损失发生或损失较小时不能得到赔偿,程序复杂,农户对政策理解不透彻,对保险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2.2保额偏低、保费偏高、品种单一

如中药材产值保险的农户保额为例,当归、黄芪、党参分别为30000元/hm2、37500元/hm2、33000元/hm2,据调查,这3个品种近3年的产值平均为45000元/hm2、52500元/hm2和48000元/hm2。确定的保额与实际保额的占比为当归67%、黄芪71%、党参68.8%。被保险农户所缴保费与总保费的占比为当归33.3%、黄芪46.7%、党参39.4%,远高于马铃薯、玉米15%的缴费比例。

2.3保费收缴困难

定西市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加之由于保费收缴恰遇春耕期间,农民将大量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导致资金紧张,一些有投保意愿的农民筹资存在一定困难。

2.4理赔不够及时

由于近年来开展的马铃薯、玉米政策性保险过程中,灾害发生受损后,保险部门存在理赔不及时,手续繁琐、惜赔等问题,使农民对保险部门的信誉度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2.5保险公司业务流程需进一步优化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量大面宽、时间紧、任务重,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项新工作,且乡镇业务办理机构还不够健全。业务流程、基层服务网络、人员技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高。

3定西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3.1正确理解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根据《农业保险条例》,政府主要是负责引导、监督。一是对保险公司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等进行资质能力审核;二是对保险方案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公正、合理;三是对查勘定损进行主导,保证公开、准确;四是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保证财政补贴资金正确使用;五是对保险业务流程进行监督,保证农业保险规范有序操作。保险公司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业保险:一是保险公司与农民直接对接,签订农业保险合同,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二是保险公司可以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开展农业保险,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险公司支付一定报酬。农民按照自主自愿原则参与农业保险,农民可以自愿选择1种或者几种农作物参加农业保险,也可以不参加任何农业保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参加保险,更不能给农业保险定任务、下指标、强迫推行。因此,要兼顾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者预期收益和承受能力,促进农业保险健康、稳定发展,在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3.2健全农业保险工作机构,理顺农业保险工作程序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构,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督查组,深入各乡镇进行检查指导,了解掌握工作开展,宣传讲解政策条款,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以县为单位组建由相关部门和村社干部、农户代表参加的监督小组,监督查勘定损和保险公司保费收支及损失理赔工作。三是乡(镇)村要组建保险机构,强化农业保险日常工作。

3.3尊重农民意愿,保险环节上对保险标的分层分档保险

对同一层次保险标的可分为2个档次供农户选择:一是自然险,保成本。农产品种植到采收发生苗、肥、水、地膜、药、机械、人工费、土地流转费等的一切费用应计入成本。二是收益险,在保成本的基础上,保一定的预期收益。

3.4采取科学规范的查勘定损方式

勘察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涉及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双方利益的工作。因此,在保险标的受损面积较小时,应采取对受损标的逐一查勘定损;保险标的受损面积较大时,应采取抽样方式核定损失程度。查勘定损专家小组应制定抽样技术规范。核实定损应以乡镇村为主,县评估审定,具体可以按以下流程进行:农户申报、村初核汇总、乡镇核实上报、县评估定损。

3.5规范理赔方式

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风险防范

按照中国保监会“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统一部署,自2004年起,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并成立了三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在欧洲有一百多年农业保险经营历史的法国安盟在四川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尝试在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自2004年底开始农业保险试点,试点的载体为总部设在吉林省的专业性农业保险机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地方的支持下,2005年,吉林省开办7个品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涵盖大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主要养殖品种。承保种植作物总面积40多万亩、养殖畜禽4,000多万头俱,共10多万农户得到保险保障。通过试点,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减轻政府救灾、救济压力等多个重要方面发挥了“一保多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好评,农业保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成为政府支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措施。但在下一步深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中,应有效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模式、营销渠道、风险防范和加强农业保险公司的自主创新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单个保险单位的小面值决定建立营销渠道的原则应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来节约成本;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兼顾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充分挖掘农村潜在力量。按照这样的原则,应开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营销渠道。一是农村信用社渠道。农信社是农村网络最健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农信社保险业务,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既能节约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又能促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银行、邮政渠道。在安华农保公司2005年的试点中,农业银行、邮政系统等已开始代办“三农”保险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也与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始探索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由于农业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农信联社、相关金融机构同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并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三是农村经管、农机渠道。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农技推广站在农村都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员,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农业保险业务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同时,通过业务,这些部门能增加中间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问题。吉林省共有乡镇780个、9,000个行政村,一旦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代办网点可向下延伸到每一个乡镇,触角触及到每一个村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机构设置和服务上的诸多难点。四是自行组建直销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尝试按照这种模式,组建了直销队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岭市的24个乡镇,组建了5个跨乡镇管理的农村营业部、24个乡镇营业分部、240多名农村营销员组成的农村队伍。这些营业部、营业分部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过这种渠道,还能较好地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三、农业保险服务应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线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试点中,从四个方面对农业风险加强预防。第一,加强售后跟踪服务。为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保险公司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加强防灾器械投入。比如,在烟叶保险中,根据烟叶种植地域多为浅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发生冰雹灾害的特点,保险公司、省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叶公司共同协调购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发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第三,建立疫情预警机制。为超前做好畜牧业保险疫情监测工作,农业保险公司制定了《养殖业保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养殖业保险疾病监测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险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发现承保地区发生疫情后,及时逐级上报,公司立即启动《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将承保奶牛进行有效隔离,并派专人密切观测疫情防控情况,使防控措施及时、得力。第四,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延边梅花鹿保险工作中,农业保险公司专门指派高级兽医师赴承保地区,对承保的梅花鹿进行逐个查体验标,并给保险标的建立疾病治疗档案,与养殖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经常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转场过程中,农业保险公司的两名高级兽医师始终跟随鹿群转场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服务,保证了梅花鹿的安全转场。

四、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进行创新

当前,农业保险试点是在缺乏成功经验和国家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是试点成功的保证。

(一)创新产品。在“三农”保险的产品开发上,应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拓宽了领域。为开发真正符合“三农”需求的保险产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对吉林省20多个县(市)、100多个乡镇、3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内容涉及各层次人群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包括种、养两业主要品种的风险与灾害情况,种、养成本与收益情况,不同农民交纳保费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目前已引进、改造和.自主研发了“三农”保险产品3大部分、18个类别、132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