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1:12:48

政策与管理论文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1

本文从公共政策管理的视角,运用学科前沿理论,在综合分析、评判第三部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及发展趋势,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第三部门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别强调公共政策管理的作用及其体系设计。指出:第一,第三部门作为公共政策一方主体,仍需政府的监督、引导和管理;第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决策的主体,拥有资源优势,以及坚持公共性的政策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对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政策对象第三部门承担着管理的职责和义务;第三,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管理应符合现实需要,即有度、有序。

本文的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是相当有限的,存在着不足,今后将在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第三部门的属性、产权、运作机制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府,公共政策,管理

前言

1.1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民主、法治与开放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公民共同治理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走向深入、社会转型进一步地展开,以及公共管理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三部门正在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第三部门问题研究也由此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问题和前沿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还是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第三部门为基石的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第三部门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的政府,其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也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积累了大量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基于这样的资源优势以及它作为权力掌握者的优势地位,政府仍然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主导力量,这也意味着政府对社会转型负有更多的责任。“一个好的和负责任的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定位,促进社会前进,同时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计划地培育公民与第三部门的自治能力,并引导、规范社会的自治活动,从而选择性地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实现政府有效治理基础上的社会转型。”’

但是事实上,第三部门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总体呈现弱小态势,真正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等,这些问题都跟政府管理上的不到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是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管理缺失,包括信息的缺失,制度体制上的缺陷,以及管理能力的不足等,二是政府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本论文以第三部门为研究对象,对于正确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功能,预防、缓解、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进而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对于推进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无疑都是一个极富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同时,政府仍然担负着管理社会,包括对第三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监管的职责,本文选择了从政府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第三部门及其治理路径,这对于政府实现与第三部门的互动即以政府改革中进行的角色转换来促进第三部门的成长发育,并以第三部门的良好治理框架来推动政府加快职能的转换,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2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三部门”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列维特(Levitt)1973年首先提出来的,尽管从‘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40硕士论文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世界范围来看,第三部门的产生由来已久,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各个国家在对第三部门的称呼、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在这类概念上也是见仁见智,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偏好,对此形成了以下一些称呼: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民间组织(CivilGroup)、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Vo)、公民社会(eivilSociety)、第三部门(Thirdse。tor),也有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汪玉凯等)。

因此,本文之所以选用“第三部门”的称法,一方面也是沿用部分学者的见地,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文认为单独用“志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等来指称这一类部门,都是不太精确的,正如奥斯本所说:“我们没有更好的名字,只好称它们是‘第三部门’。”‘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改善环境状态,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论述造成我国目前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实现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 ] 。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3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4

1、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2、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

3、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

4、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5、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

6、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7、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8、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

9、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10、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11、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

12、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13、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14、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15、中外行政组织体制 较研究

16、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7、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8、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

19、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20、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2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22、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3、公务员考绩研究

24、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25、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6、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27、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28、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29、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30、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3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32、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

33、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

34、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

35、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

36、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

37、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

38、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

39、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40、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41、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42、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

43、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44、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4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46、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47、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48、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49、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

50、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51、舆论监督研究

52、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53、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54、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55、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

56、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57、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58、"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

59、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60、行政文化研究

61、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

62、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63、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6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65、国民政府五院制与孙中山五院制思想之比较研究

66、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67、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68、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69、美国各州独立管理机构的地位、组织和职能研究

70、法国省长地位的演变研究

71、论印度联邦制的特点研究

72、德国、加拿大联邦制比较研究

73、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74、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

75、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研究

76、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77、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

78、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研究

79、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研究

80、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81、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

82、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83、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研究

84、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85、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86、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

87、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88、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89、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90、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91、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92、乡镇行政管理研究

93、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4、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9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96、政府"法制"研究

97、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98、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99、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00、政府社会保障体制研究

10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02、我国中等学校的人事改革与激励机制

103、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104、我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05、我国地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06、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变革

107、wto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08、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0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110、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

111、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12、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13、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4、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

115、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116、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17、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18、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2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行政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_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

学 院 法政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级) 03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 授乙

教务处制表

二00 年 三 月二十六 日

一、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

选题依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而且引起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进程,对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代表的政府创新活动,他们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一段时间以来,“摒弃官僚制”“突破官僚制”和“政府再造”等成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官僚究竟是走到了尽头,还是依然具有生命力?对于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改革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怎样正确合理的对待官僚制?这个问题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而言,无疑是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的。

理论意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这样说,公共行政学是无法回避对官僚制发表意见的。研究者们要么接受官僚制的理论体系并为其建构、改造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言;要么对官僚制理论体系提出批评,并试图寻找替代性的方案。尤其是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官僚制所展开的学理研究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韦伯是无可厚非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且内涵丰富,十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现实意义:研究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亦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官僚制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交相呼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处都与官僚制形态及其人员联系起来,密不可分。现代官僚制是近代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而现实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在行政模式的选择上应如何对待官僚制,是沿袭?是摒弃?是完善?还是超越?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怀着检视历史和理论以服务当前问题的想法,本文将选取对韦伯官僚制的分析作为论文选题,从管理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入手,希望从韦伯思想中提取一些认识,在实践分析上作一点尝试。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查阅的主要文献(可另加页)

研究现状:

韦伯虽是20世纪初的人物,但越是影响深远的理论,越易受到广泛的批评和锤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重塑政府”、“政府再造”、“企业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长期以来指导政府构建的权威理论———官僚制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韦伯的批判几乎不绝于耳。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行政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官僚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应顺应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摒弃官僚制,超越官僚制才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尤其在电子政府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官僚制的理念与现实已格格不入;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官僚制在中国不是过多,而是不足,在这样的现实下,谈“超越官僚制”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应着力于官僚制的完善,官僚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

2.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

3. 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下)[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XX

4.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XX、(5).

5.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

6. 唐皇凤.超越官僚制_现实抑或乌托邦[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XX(6)

7.张璋。新公共管理:典范还是交响曲[j]人大复印资料,XX(2)

8.唐均。西方公共行政新视野[j]人大复印资料,XX(3)

9.唐均.官僚制的挑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XX(6)

10. 黄小勇.韦伯官僚制范畴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学报.XX(4)

11. 刘中兰、师智峰. 对韦伯理性官僚制的再审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XX(4)

12 .肖扬伟. 反思新公共管理.[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XX(9)

13. 张定淮,黄国平: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j]、深圳大学学报、XX(3)

14.龚咏梅:韦伯的理想与现实[j],社会科学战线、XX(2)

15.王强:全球行政改革浪潮与中国行政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XX(2)

16.吴镇聪: “中国官僚制”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XX(2)

17.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m]XX

18. 王义.西方新公共管理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m]XX

以上文献不准确

三、研究内容

1.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全文分为四个大的部分来完成:

一、官僚制的理论介绍(简要)

二、官僚制相关概念分析及可取之处

三、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官僚制

四、当前中国行政改革应吸取官僚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核心观点:一味强调官僚制的过时还言之过早,在官僚制的理性精神尚未得到张扬、其合理性的一面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妄谈摒弃官僚制,不仅不合时宜,误导行政改革的方向,更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官僚制理论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行政领域的制度建构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国内外学者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逐一进行分析,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力求逻辑严密。同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考究官僚制这一理论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与当前中国行政改革的现实在哪些方面有交*融合,最后得出结论。

四、论文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3.5——3.31

4.1——4.15

4.16——5.15

5.16——6.5

6.6—— 6.15

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搜索尽可能多的资料

官僚制理论本身的相关基础知识

结合当前行政改革研究,完善论文格式、摘要、参考文献等后续工作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

再次修改,定稿

约5本书籍,50篇网络文献

完成论文第一、二部分

完成论文第三、四部分,第一稿完稿

完成论文第二稿

论文第三稿,最终完成

五、审核意见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审核小组意见:

审核小组成员签字: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旨在探讨政策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战后,政策科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政策科学过程方法,使公共政策学课程更加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建设,充实土地政策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 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悠久的历史现象,作为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公共责任的伴生物,自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产生起,公共政策事实上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是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之一[1]。国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公共政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拉斯维尔(H.D. 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 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政策科学研究者托马斯·R·戴伊(T. R. Dye)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者詹姆斯·E·安德森(J. E. Anderson)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我国的政策科学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2年,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得到国内许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加快了政策科学在我国的学科化步伐。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机构在其职能范围内,在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按照某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行之有效的法令、策略和办法的总称[2]。

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的科研教学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在其他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党政部门工作的需要,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的课程[3]。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开设了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一部分高校在政治学、行政学或其他专业范围内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政策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教学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论、政策系统篇、政策过程篇和政策分析方法篇四大部分。(1)导论:主要讨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包括政策科学的兴起,政策科学的“范式”,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方法,以及中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建构等主题。(2)政策系统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行动者、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工具四个主题,涉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划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政策行动者以及思想库,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等内容。(3)政策过程篇:这一部分包括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五个主题,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4)政策分析方法篇:这部分内容涉及政策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政策分析过程各种常用的方法、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等内容。最后是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讨论如何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问题。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国内不同大学根据其特色,分别制订了适合本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综合起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受过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

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土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共政策范式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决策方式、实施手段等内容,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2003年以来,中央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5]。但由于土地宏观调控是一项全新的举措,其运作机制和理论框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不成熟,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首先,如何建构一个比较系统的土地宏观调控理论体系,要回答土地宏观调控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政策为什么能够参与宏观调控;二是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三是土地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作机理和操作模式以及提高土地调控有效性的具体路径,从而构筑比较系统完整的土地调控理论体系。

其次,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土地宏观调控中的诸多理论难题,包括土地调控的理论框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操作模式、土地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搭配应用等都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相互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策略等。

再次,实践中在研究土地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措施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土地调控政策措施。

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很强,要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讲授政策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及政策分析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土地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总结我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外的土地政策,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文献阅读、案例教学法、对比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和启迪学生学好这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3.1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教师应承担“传知识、教做人”两大任务,首先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把教师培养成为学者、教育者、交往者和决策者,要使教师成为土地科学领域的专家,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为了推进教学改革,除了有赖于教师个体素质的增强,更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和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和成长,事关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青年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师表,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辨证、睿智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具备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要带领青年教师到实践中进行锻炼,通过承担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等灵活应用到具体实践环节中。

3.2 努力优化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要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一个“用”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适当引进新的科研成果,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紧密联系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把土地供应、土地征收和征用、土地补偿、耕地保护、房地产调控等主要政策内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调查等工作环节充实到课程讲授中,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授课时,结合各章节的内容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并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多途径丰富教学方法

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根据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模拟实践等有机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色。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尽量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公共政策学在每一章的课堂教学中,均围绕各章的核心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有较强针对性、关联性、概括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通过启发、点拨和引导等方式,吸引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分析和回答问题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章节的关键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法

政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为讨论法授课提供了比较好的素材。讨论式教学法旨在为学生提供自学、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已基本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对现行土地政策进行思考的学习阶段。这种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案例教学法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在保留传统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土地供应、土地征收或征用、土地补偿、耕地保护、房地产调控等土地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现行土地政策作为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情景模拟、辩论会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紧紧围绕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展开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

可以采用对比法,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和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授课教师再进行归纳。这样举一反三,反复对比,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通过对比法讲解,化复杂为简单,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能够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5)自学指导法

由于公共政策学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内容非常丰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因此除了在课堂上讲清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外,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报刊,如《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科学》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读书报告,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真正感受到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要善于将政策科学理论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政策实践环节,并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结合现行的土地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利用寒署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学习政策经验,增强政策科学课程的现实性。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从中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高科研写作水平。

总之,政策科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教学必须采取与现实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公共政策学的课程特色,在传授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土地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建军,武玉坤,姜国兵.公共政策学[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江.国外政策科学研究与我国政策科学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30—33.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7

研究主题的演变背景与过程

所谓当代美国行政管理的研究主题是指二战以后在美国行政管理研究中逐渐发展、强化起来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内容和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领域。它起源于30年代罗斯福的新政,成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动荡时期。

本世纪30年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动摇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机制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保证其在动态平衡中运行的功能,这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信念的基础,迫使人们重新审察过去的理论、政策和更为一般的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认识与观念问题。应付和反思这场几乎使资本主义脱胎换骨的劫难的结果之一是使行政管理理论和研究主题,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美国早期(大约从1887年到1933年)行政管理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和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管理是区别于政治的独立领域;它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来发现最好的管理方法和运作方式;政治上中性的行政管理应该主要关注如何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性与高效率。因此,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某些永恒的管理原则。

然而,罗斯福为摆脱30年代大危机所实行的以广泛加强政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调节与控制和在政府中大量设立新的行政机构为特征的新政,以及迫使政府作出更大的承诺与履行更多的责任的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行政管理的社会、政治背景,扩大总统权力和增强政府作用的要求占据了现实政治生活的中心。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这些发展变化使行政管理这门学科在脱离初始轨道而没有确定新的方向之前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从而引发了行政学的危机。由于应付经济危机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要求加强和改善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效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充实管理力量,政府聘请大量行政管理专家和受过正规行政管理训练的人员到政府部门工作。流向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几乎完全改变了过去关于什么是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的观点,感到过去所强调的观点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差甚远,意识到有必要重新思考和确定行政管理的研究主题,并开始特别强调与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有关的和在政策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的知识和背景的重要性。于是这些人一面呼吁改革教学内容,一面开始对早期的行政管理原则发起猛烈的攻击。在对过去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观点和原则进行尖锐批评的众多学者中,最具影响的是赫伯特·西蒙。西蒙在他的《行政管理的谚语》一文中把那些行政管理原则比喻为自相矛盾的成对谚语,对削弱强调管理原则的研究主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提出了决策行政理论这一研究主题。决策行政理论的提出为行政管理向当代研究主题的迈进跨出了一大步。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行政理论认为,决策决定着行政效率,因为任何行政都首先需要决策,决策贯穿在行政管理的始终。西蒙等人强调,一项政策决定作出后,负责将其付诸实施的行政官员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包含决策成分的问题,政策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制订更为详细的政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决策”。由于决策过程实质上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人对作为对象的客观事物经过认识、判断和反应而作出选择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因此,决策过程不仅受方法和规则的制约,也受组织目标、效率标准、公正尺度、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以及历史观等的强烈影响。这样,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扩大行政能量,不仅要研究和改善行政组织的行政条件,而且要研究整个行政过程所涉及到的一切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历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

决策行政理论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关键在于它更注重实际行政过程,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因而理论与现实更接近,可谓行政管理的“中程理论”。另一方面,它吸收了以前和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理论的精华,特别是与组织行为理论的广泛结合,使决策行政理论成为当时人类行政管理智慧的集成。可以说,决策行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行政管理研究主题向当代的转变不论从理论框架还是研究视角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代研究主题的形成

尽管决策行政理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揭示了行政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30年代大危机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使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受到了致命的挑战,关于行政学属性和研究主题的确定成为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学科能否存在下去的生命枚关的问题。因此,各种理论和各种观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决策行政理论一直未取得主导地位。直至60年代中期以后,在为日益恶化的美国社会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争执才逐渐平息,观点日趋综合并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基本达成一致。

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正值美国社会矛盾百出的时期:种族歧视、贫富悬殊日趋恶化、道德沦落、青年颓废、吸毒泛滥、色情充斥;民权运动此起彼伏;学生要求改革教学体制和内容的示威游行接迭发生;反越战情绪不断高涨;各种不同政治派别纷纷出现。斯威特·沃尔得把这一时期描绘为以非同寻常的批判精神冲洗一切和政府妥协于社会运动为特征的“动荡时期”。

为了解释从而解决这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沃尔得于1968年资助举办了由当时激进的年轻行政学家参加的大型学术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的相关性问题和在不断变动的社会中确立公共行政的功能间题。这次会议所形成的观点是:对政府及其处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应持乐观态度;时下出现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变革和转轨中新旧规范和心态发生冲突的体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所赋予政府的新功能,政府应该也能够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解决这些实际社会问题应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这一观点支配下,大会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出了众多办法和措施。这次大会后形成了所谓“新行政管理”运动.正如行政学家莱纳多·桑塔纳·拉贝尔所指出的,尽管新行政管理运动没有形成一个界线分明、清晰连贯的理论流派,但它对于当代行政管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的确定所产生的影响却无疑是决定性的。受这一运动影响形成的研究主题和问题领域,H·乔治·弗里·利克逊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概述:即相关性、反实证主义、个人道德、组织创新、新的人际关系、民主与基于社会平等和公正的政府责任等。具体简述如下: 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综合。

1.向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价值及实证主义的实用研究取向和方法提出挑战;2.在行政管理研究中强调理论对问题的相关性与适宜性,避免空洞理论和无的放矢;3.特别重视平等和社会正义间题的经常性研究;4.对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等级结构或官僚结构进行尖锐的批评;5.坚信对政府行政管理的一切问题可从理论上和哲学上加以解释和说明;6.在公共组织研究中强调应用“新的人文主义”观点和方法;7.运用不同方案对公共组织进行重新设计使之不断适应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需要;8.研究视角从只注重管理和决策转向更注重政策分析、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等等。

新行政管理运动所倡导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的意外收获是,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如果不对公共行政研究作更为有效的全面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将会大受影响。这一事实促使“公共事务和行政学会”(NASPAA)在1973年年会上,作出了为它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标准的决定,并为此成立了一个委员会.1973一1974年间,该委员会同其它专业学会和公共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在新行政管理运动倡导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公共事务/公共行政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方针和标准》。1974年的NASPAA年会一致通过了这一研究成果。它将新行政管理运动所倡导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更加具体地分类,从而使这一研究主题和方向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并趋于稳定。其核心是指出公共行政官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委员会认为,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专业教育应包括下述五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和社会、经济环境;(2)政策分析;(3)管理过程;(5)分析工具;(5)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从此,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便成为美国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的必修课程。

当代美国行政管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以来,经过20多年的演变,虽然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美国社会的结构变迁,也曾出现过波动,但核心内容和基本方向却一直比较稳定,这说明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比较成熟;同时也说明人们对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和一致的看法。

研究主题演变的特点

上述关于当代美国行政管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演变过程的考察,不难看出,在美国行政管理研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也不存在固定的清晰可见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尽管如此,研究主题的演变仍显示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研究主题的变动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密切相关。行政学中一句著名的格言是:行政管理不是在真空中运行。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强烈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决定着政府行为的边界特别是行政管理的作为范围、行政方式、行政需求与期望,等等。而行政管理研究主题是现实行政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映。不同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反映到研究主题上必然表现出差异。美国早期行政管理研究的背景是自由放任和政府不干预观念占统治地位,任何政治介入社会生活的现象都会遭到批评。政治与行政分离主题的提出正值美国政党分肥制鼎盛时期,从政府工作人员任用、升迁到政府调节社会生活的规则与程序,无不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这种情况显然与当时盛行的观念相背,必然要求行政独立于政治。同样30年代的大危机和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罗斯福的新政和凯恩斯的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理论独领风骚,行政管理的现实与传统行政研究主题相去甚远,在探索新的研究主题时不能不危机传统行政理论而使新的行政理论诞生。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8

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机制分析 张珧江,张洋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探析 陈建娟

论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社会责任 邱成梅

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应用 徐蕾,余慧颖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郑丽坤

经济学方法论及启示探讨 杨祥梅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陈善朴

论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 李皓,张翼菲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刘璐筠

铁路沿线联运和换乘节点选择研究——基于节点重要度分析 袁敏,邓莉,黄勇

论我国综合物流 宋婷婷,张志强

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阶段性探究 徐杨

论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 李翔

乡镇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孟春生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探讨 杨帆

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吾鲁木吉

房地产上市企业效益评价实证探析 吴家舟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探析与评价 谢萌,李小梅

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的问题管理系统设计 黄苏林,邓国峰

企业库存控制的信息经济视角研究 彭亮,白建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 赵水生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唐燕

论厂务公开 蔚红

医院奖金分配问题探析 王敏

论我国社保基金的信托化管理模式 贾晓萌,耿士俊

美国高校收费制度中政府作用探析 毕云

论土地政策与房地产政策博弈 孙淑艳

论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状况 刘晓东

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探讨 苏鹏举

基于协同论的现代管理研究 王喜祥

论公路工程路面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张新刚,赵金超,孙利凯

公路工程招投标问题及对策探讨 李东方,鲁文俊

论建设工程项目投标报价过程管理 韦芳

基于ECR的超市供应链管理研究 陈宇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研究 周晓丽

论佛教文化在完善现代控制机制中的借鉴意义 熊娟

村庄社区认同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探讨 张婷婷

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思考 何瑶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为例 杜文强

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雷音,王亚丽

论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冯艳红

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 封俊丽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葛涵

治理理论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研究 蒋海龙,张娟,孙宗国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王秋纯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外汇走势关系分析 张磊,毛新华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践科学发展观 何慧琼

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现象分析 王来喜

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王娜娜,易露霞

广州市网游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曹树娜

宜昌市五峰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 高敬文

济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姜珲

对我国假日旅游经济效益的再思考 张夏

论旅游饭店管理中的创新职能 文超

欧美日韩大学科研支持模式研究 秦不磊,杨倩

出入境管理中服务异化问题思考 刘小丽

基于钻石理论的我国动画产业生产要素分析 柴志妍

EVA价值评价体系应用探讨 张扬,孙文军

网络广告的精准营销探析 蒙显雄,李奇

论金融危机下"政治"营销及企业社会责任 陈攀懿

论审计商品的定价 杨泉

基于BLOG的企业默会知识共享探讨 熊涛

城市园林绿化经济趋势研究 张京宝

当前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研究 张晓峰

基于旅游市场的顾客管理理念研究 袁玉琴

论房地产体验营销 王蒙

论建筑废弃物的现状与再生利用管理 刘书潘

航空器材物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探讨 潘雪频,张轩

"小产权房"产生原因及未来出路探讨 刘歆

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评析 胡旻佳

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 吴箭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究 陈广,李徐飞

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保险机制的引入 俞谢亮,李洋

公共财政模式下的支农政策研究 孙瑞玲

论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尚天晓

论转型期有效政府的建立 张小梅

政府价格调控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章贵军,黄秋燕

国际生物能源发展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王玉柱,张建广

论政府进行药品价格管理的理论依据 陈旭,虞跃江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探讨 朱培华,姜庆志,曹海洋

国库集中支付风险与控制探讨 刘忠勋

论企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高田田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9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政策与管理论文篇10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