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3:06:00

语言转化

语言转化范文篇1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有言,“天才不过是有意的重获的童年”①。这一洞察几乎成为贯彻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原则。现代主义艺术家既要打破欧洲延续几百年的自然主义传统,也要为视觉语言找到具体的输出口,其艺术革命行为才能完成。视觉“考古”无疑是一个恰当的输出口:将目光转向原始艺术、东方古代艺术、欧洲民间艺术乃至儿童绘画等等倾向于主观表达的艺术形式,在对它们的分析、融合过程中形成新的语言和风格。无论是原始艺术、古代艺术还是儿童艺术,均代表了一种“童年”:人类的童年或人生的童年。现代主义艺术家借助大量视觉“考古”的实践,从描摹外部世界转而注重视觉体验、内在主观世界以及原始精神的呈现,实现重获“童年”的诉求,以此表达对工业文明与大机器时代的质疑与反思。艺术家们在视觉“考古”过程中发现,远古艺术之中所具有的,“正是欧洲艺术在长期追求过程中似乎已经失掉了的东西——强烈的表现力、清楚的结构和直率单纯的技术”②。因而,视觉“考古”不仅让艺术家得以形成自由、肆意的造型,也使他们重新审视个体与其所处的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视觉“考古”的对象包罗万象,不仅地域、年代跨度巨大,且视觉样式、种类繁多而庞杂。现代艺术的视觉“考古”显然并非是类别与编年史的梳理,而是以艺术家各自独有的视角融合某一类(甚至某一件)艺术作品的造型或结构,以此寻获他们所感知到的“童年”。原始艺术是众多视觉“考古”中最为普遍的对象之一。无论是保罗•高更(PaulGauguin)遁入塔希提岛的传奇,还是毕加索(PabloPicasso)融合非洲雕刻、面具等造型元素的视觉实验,均是艺术史的经典案例。在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将非洲部落面具直接转化为绘画的图式,成为其画面中人脸的造型。在非洲面具这个“考古对象”中,他找到了高度契合于“打破形体连续性”的“切割式”造型。立体主义的理念在原始雕刻那里找到了落脚点。整个现代艺术运动中,原始艺术的视觉元素为众多艺术家所采用,比如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拉长的人物造型是部分混杂了非洲雕塑元素的结果,克利(PaulKlee)的很多绘画则融入了Tapa图案③……原始艺术视觉要素的融合,几乎成为现代艺术运动的一股潮流。东方艺术(中国、日本、东南亚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古代艺术)则是现代主义视觉“考古”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梵高(VincentvanGogh)的绘画与日本浮世绘的紧密关系自不必赘言。中国佛教壁画、波斯装饰图案等艺术中的平面化造型,更是马蒂斯(HenriMatisse)、德朗(AndreDerain)等艺术家最为标志性的视觉语言。东方艺术的平面化图式,基于线条、轮廓的自足性而形成的造型是另一种美学系统,与强调焦点透视、深度空间的欧洲自然主义传统迥异,从而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家进行语言革新的有效工具。如果说把原始艺术、东方古代艺术作为“考古对象”,是对于异域传统的融合与转化,那么,欧洲民间艺术的融合则是现代主义艺术家向自身传统回归的尝试。埃米尔•诺尔德(EmilNolde)、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等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融入了15世纪德国民间木刻、巴伐利亚玻璃画等元素,除了受“平面性”和“装饰化”等主观视觉因素吸引之外,回到“理性精神”之前的那个古代传统,也是艺术家寻求原始性的目标之一。儿童艺术作为人生初始状态的视觉表征,也为很多艺术家所关注。包括克利、马蒂斯和毕加索在内的现代艺术大师都认为儿童艺术是一种摆脱公式化形象的理想,艺术家一生都应该寻找如何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儿童在画画时的专注与率真,对艺术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为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这是一种已然丧失了的能力。借助儿童艺术的融合,重拾对世界单纯而敏锐的感知,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视觉“考古”的目标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儿童般的眼光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质,也是非常独特的表现力量。除此之外,视觉“考古”的对象还包括马来半岛、复活节岛等地的原始艺术,各国的民间艺术等等。虽然分布广泛且形式繁杂,但肆意的造型、自由的涂抹以及未经调和的纯色等元素,是上述“考古”对象大致都具有的特征。“感觉在某种程度上由形式所负载”④,现代主义艺术家以视觉“考古”实现了语言的突破与转折,并由此向内心最原始的精神家园回归。这种回归以寻找“基本感觉”“潜意识”等名义指向隐含在远古作品之中的精神意义,然而最终仍呈现为线条、色彩的处置等视觉形式层面的安排。现代主义的视觉“考古”非单纯的形式猎奇使然,而是艺术家“复归根本”的愿望驱使下,把远古人类视觉经验的符号转化为当代的集体无意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之中与艺术传统建立的新关系,是现代主义视觉“考古”的深层逻辑。

二、符号化的传统

现代艺术的视觉“考古”实践呈现了一个清晰的特征:无论是对欧洲自然主义绘画传统的摈弃,还是异域艺术、原始艺术的融合,均把它们从初始的文本中进行剥离,从而开创了一条不同的转化视觉传统(自身的艺术传统、异域的艺术传统)的路径。保罗•塞尚(PaulCézanne)这位公认的现代艺术之父便是这种方法的始作俑者。虽然他的理想是恢复普桑(NicolasPoussin)作品中的坚实结构,然而其做法却与文艺复兴大师恢复古希腊的传统有着本质不同。塞尚并没有在视觉样式上沿袭前辈大师,而是从中看到了“一个类似于但又不同于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⑤。换言之,塞尚用其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自然主义绘画,从而提取了隐藏于形象背后的结构,而后基于自我体验将这种结构转化为新的视觉实体。塞尚继承的是他自己重新诠释了的普桑,后者未必有创造视觉符号系统的自觉,而塞尚却发展了“锥体、柱体和球体”这一属于他自己的观看、理解世界的方法。这种转化传统的方式,是以艺术家自身独立符号系统的获得为前提的。现代主义继承了塞尚的衣钵,其视觉“考古”也同样遵循此种逻辑进行。首先,塞尚所振臂高呼的“消除绘画中的‘文学性’”,成为现代派艺术家的共识,进而“纯视觉的普遍性”也就成了他们共同寻求的目标,这也是现代主义视觉“考古”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绘画的主题多么不同,必须在其中实现两个普遍的要求:“其一,每一件作品都得拥有一种个别的秩序或融贯性……以及结构的必然性……其二,被选择的形式和色彩……作为一个充满感情的整体,它们会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内在力量,而不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和身段的图像来跟我们说话”⑥。画面中的面具、图案与人物,并非像文艺复兴以后的传统绘画那样,产生强烈的情节性关联,或是借助形象的描绘引发叙事联想。相反,它们最终都归结为一种线条和色彩的形式。当绘画的传统图像性被剔除,剩下的就是视觉意义上的结构。这一原则在置入视觉“考古”的时候,原始艺术、东方艺术等也是在视觉符号的层面被艺术家所转化。即考古对象是以线条、结构和色彩等因素融入现代艺术语言,而非在价值观、民族性等方面对后者施加影响。虽然这种做法有割裂图式与文化背景的嫌疑,然而其重要性也正在于:赋予视觉艺术超越历史、文化界限的可能,从而获得更大程度的普遍性。这也正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理想。现代主义艺术家融合非洲雕塑、浮世绘的造型,未必要熟知刚果面具在特定族群中的意义,或是继承浮世绘的在日本文化中的世俗性。他们借助视觉要素的分析、重组,融合了考古对象之中的形式法则,关注的是考古对象与自己的造型观念的契合程度。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复归了根本:借助视觉图式的融合,与古代、原始精神建立一种联结,以此反映宇宙存在的本源。其次,视觉“考古”是基于绘画语言的独立性所形成的“差异化”来完成传统的转化。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视觉“考古”对象,或是指向遥远的过去,或是指向遥远的异域。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而言,它们都与当下远离。这足以使它们成为与欧洲艺术传统决裂的催化剂,为现代主义反理性、强调内在精神性提供了具体的参照。“差异化”与视觉语言的独立性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差异化”更凸显了现代艺术本身的坐标,即在远古、异域艺术的对比之下,更呈现其欧洲结构主义传统的基因。非洲雕塑没有将现代艺术非洲化,浮世绘也没有将它东瀛化。远古的艺术形式赋予现代派艺术家语言革新的动力,却也证明了某种传统的根深蒂固。无论什么程度的艺术革新,自己的艺术传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最终,视觉“考古”被赋予了构成主义语言的观念,即通过放弃自然主义描绘而否定绘画图像的线性叙事,实现图像的视觉性、意义的重构。因而,《亚威农少女》中的非洲面具符号,即使与非洲部落中的面具有类似的造型,二者也完全是两码事。毕加索重构了面具符号,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转化为立体主义的视觉要素。他在非洲雕刻、面具之中看到了共通性,因而加速了他化解形体连续性的探索过程,催生形体结构与重组的造型方式。非洲面具从其初始语境中被剥离了出来,成为立体主义造型语言的来源之一。现代派的视觉实验向我们证实,任何视觉符号都可以在当下被重新认识,成为一种新的视觉实体。这可以进一步扩展为:当社会从一个文化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文化时期时,即使是同一个视觉对象,其意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塞尚对于普桑的解读如此,毕加索利用非洲雕塑造型更是如此。这种考古的逻辑以多种方式被艺术家用于化解欧洲自然主义传统,使得符号的重构成为一种普遍的创作方法。现代主义的视觉“考古”借助大量的实验向我们证明,现代人所苦苦寻求的敏锐的直觉以及创造的自由,在那些原始艺术、远古艺术之中早就存在了。当我们从技术进步论的角度以“稚拙”来形容原始部落艺术之时,似乎更应该明白,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心性的优化。历史的进程向我们证明,很多时候技术反而阻碍了内心精神性的呈现。在那些看似随意变形的远古艺术之中,现代主义艺术家看到了被科学、理性所遮蔽的直觉。而他们不断进行视觉“考古”,也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来探索人类感觉的基本元素,以此重新发现、解释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借助确切的视觉对象与方法而找到通往直觉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独立的视觉系统而派生的差异化、意义的重构,形成了其之于自身艺术传统的坐标和方位。

三、视觉“考古”作为创作方法

从远古的非客观艺术,到文艺复兴以后延续几个世纪的自然主义艺术,再到现代主义以视觉“考古”重拾艺术的主观性,似乎形成了一个轮回,正暗合了“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闭环”⑦的论断。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大致都把内心体悟的目标、探求真理的过程比喻为“回家”。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说:“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⑦。这句话也适用于艺术家及其创作。因而才会有波德莱尔“重获童年”的洞察。“童年”也好,“回家”也罢,都意味着思辨、艺术创作的历程最终归结为对初始状态的回溯。作为创作的方法,现代主义的视觉考古即是以“回溯”而确立创作主体、视觉语言以及外部世界之间新的关系。视觉语言的独立性、“差异化”以及构成主义观念,是这种新的关系之中最明显的三个特征。无论哪一个特征,都是基于一种“剥离”——将视觉要素从形象之中剥离,将艺术家从他所处的艺术传统中剥离,从而产生迥异于欧洲自然主义传统的创作观。籍由视觉“考古”,视觉艺术也从先前对于表象的模拟,逐渐过渡为一种图像与思想的实验,开始了它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产生交叉互渗的新阶段。改变既定的思维方式,是艺术创作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一个多世纪前的视觉“考古”所建立的经验和原则,摆脱了研究传统艺术过程中门类的桎梏,从中寻找更具普遍性的视觉法则。这种艺术创作的实验,也引导我们探索如何以富于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中国传统,从而在图像表现之中拓展我们思维的边界。这大概是现代主义的视觉“考古”给予我们当下视觉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戈德沃特(RobertGoldwater)著,殷泓译.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83-93.

[2]〔美〕迈耶•夏皮罗(MeyerSchapiro)著,沈语冰等译.现代艺术[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256.

语言转化范文篇2

为了助广大进入面试的考生进行针对性备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由笔试思维转化到面试思维上来。具体来讲就是练习将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转化成正式语言即通常所说的“口语化书面语言”。这点实际上相当重要,在华图多年的公务员面试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面试备考最初阶段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语言转化。即在有限的3到5分钟内将头脑中的思维的内容,转化成流畅、有层次感、有逻辑性的语言。广大考生应该积极地训练这种能力,这是取得公务员面试胜利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广大考生应该尽快熟悉公务员面试中,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计划组织、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分析等常见的面试题型,并根据不同的题型找到符合考点的答题思路。

【面试题】在工作中领导认为你的工作方法有误,批评了你,你怎么办?

【答题要点分析】根据“冷静、反思、沟通、扬弃”的八字方针,答题要点如下:

首先,我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待领导,我们应该尊重领导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我应该反思自己,找问题出现原因:可能是工作方法确实有问题,也可能是与领导沟通不及时,没有及时汇报思想汇报工作,导致领导不是很清楚我的工作思路。

再次,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会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领导再次沟通,如果是方法有问题,我及时修正,向身边的老同志请教建议,如果是由于汇报不及时,我会进一步向领导汇报我的工作思路,相信只要我的方法可行,我的领导一定会理解和采纳的。

最后,我并不因为领导批评我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相反,我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在工作中及时向领导汇报思想、汇报情况。

语言转化范文篇3

为了助广大进入面试的考生进行针对性备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由笔试思维转化到面试思维上来。具体来讲就是练习将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转化成正式语言即通常所说的“口语化书面语言”。这点实际上相当重要,在华图多年的公务员面试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面试备考最初阶段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语言转化。即在有限的3到5分钟内将头脑中的思维的内容,转化成流畅、有层次感、有逻辑性的语言。广大考生应该积极地训练这种能力,这是取得公务员面试胜利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广大考生应该尽快熟悉公务员面试中,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计划组织、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分析等常见的面试题型,并根据不同的题型找到符合考点的答题思路。

【面试题】在工作中领导认为你的工作方法有误,批评了你,你怎么办?

【答题要点分析】根据“冷静、反思、沟通、扬弃”的八字方针,答题要点如下:

首先,我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待领导,我们应该尊重领导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我应该反思自己,找问题出现原因:可能是工作方法确实有问题,也可能是与领导沟通不及时,没有及时汇报思想汇报工作,导致领导不是很清楚我的工作思路。

再次,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会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领导再次沟通,如果是方法有问题,我及时修正,向身边的老同志请教建议,如果是由于汇报不及时,我会进一步向领导汇报我的工作思路,相信只要我的方法可行,我的领导一定会理解和采纳的。

最后,我并不因为领导批评我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相反,我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在工作中及时向领导汇报思想、汇报情况。

语言转化范文篇4

为了助广大进入面试的考生进行针对性备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由笔试思维转化到面试思维上来。具体来讲就是练习将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转化成正式语言即通常所说的“口语化书面语言”。这点实际上相当重要,在华图多年的公务员面试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面试备考最初阶段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语言转化。即在有限的3到5分钟内将头脑中的思维的内容,转化成流畅、有层次感、有逻辑性的语言。广大考生应该积极地训练这种能力,这是取得公务员面试胜利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广大考生应该尽快熟悉公务员面试中,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计划组织、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分析等常见的面试题型,并根据不同的题型找到符合考点的答题思路。

【面试题】在工作中领导认为你的工作方法有误,批评了你,你怎么办?

【答题要点分析】根据“冷静、反思、沟通、扬弃”的八字方针,答题要点如下:

首先,我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待领导,我们应该尊重领导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我应该反思自己,找问题出现原因:可能是工作方法确实有问题,也可能是与领导沟通不及时,没有及时汇报思想汇报工作,导致领导不是很清楚我的工作思路。

再次,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会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领导再次沟通,如果是方法有问题,我及时修正,向身边的老同志请教建议,如果是由于汇报不及时,我会进一步向领导汇报我的工作思路,相信只要我的方法可行,我的领导一定会理解和采纳的。

最后,我并不因为领导批评我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相反,我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在工作中及时向领导汇报思想、汇报情况。

语言转化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构成要素;提升策略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1]。数学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数学阅读。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都必须以数学阅读为途径。所以要理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特点,认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成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特点和提升价值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特点

数学阅读能力是以数学文本、数学材料为对象,提取其中蕴含的关键信息,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除了一般阅读能力的共性,还有其数学学科阅读能力的个性。1.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一般性的文字阅读只需要感知、理解和记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即可。数学阅读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学科素养。这种问题解决导向的阅读比一般的阅读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涉及的认知活动更多。数学阅读过程中不仅涉及感知、理解、记忆等一般认知活动,还会涉及转化、推理、抽象等数学科学的认知活动。2.以语言转化为标志数学语言多是由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构成,这些符号、公式、图表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准确理解这些符号、公式、图表所代表的意义,就必须在阅读中进行转化。需要借助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将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数学语言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文字。伴随这种转化过程,数学语言中的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图形所表示的隐含性条件等便可以准确地被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利于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3.以综合认知活动为表征数学阅读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2]。它不仅包含了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和识记,对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更有基于课程与教学探索阅读材料展开的各种假设、推理和验证。数学阅读能力既涉及感知、理解、记忆等认知活动,还包括了转化、想象、推论、演算等认知活动,是多种认知活动共同参与其中,体现出了综合性认知活动的特征。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价值

1.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读“懂”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的时候,依托或凭借数学阅读技能或技巧,迅速理解数学材料或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提升数学阅读中的语言转换能力数学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转换语言的阅读,语言转换能力是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将一般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有利于学生将数学语言中的图形或图表语言等转化为一般语言、将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具体语言,从而帮助学生顺利阅读,把握要点,解决数学问题。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有关联、理解、判断等一般思维活动参与其中,更重要的还需要归纳、概括、对比、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参与其中。这些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基础能力

1.文字理解能力数学阅读材料尽管涉及专有名词、符号、公式、定理等,但通常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的。数学阅读首先需要以理解语言文字为基础,必须具备文字理解能力。例如,“等于”就表示两者完全一致,没有区别;“不大于”就可能包括了“等于”或“小于”。对于这些数学专有名词等的解读,必须通过已有的语言来理解。所以,小学生数学阅读必须过一般语言这一关,形成基本的文字理解能力。2.信息提取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是指在阅读数学语言的时候,能够从文字表述中提取对理解语言或问题解决有帮助的重要信息。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简单,往往会隐含问题的背景和一些重要信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才能准确理解并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提取出“鸡是两条腿,兔是四条腿”这一隐含的条件信息。否则,学生就难以解决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核心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或演绎的方式存在,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数学阅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就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类比归纳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例如,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学生经过阅读和逻辑思维,就能得出“N只青蛙就有N个4条腿”的推断或结论。有了这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结合数学阅读基础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学科素养。2.语言转化能力数学阅读的材料往往需要将数学语言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者不用抽象的表达内容,即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这些内容。要么是将用图表、符号、公式、定理等表达的内容转化为一般语言的表达内容,要么是将一般语言表达的内容转为符号或图形等形式表达的内容。例如,将数学语言表达的行程问题转化为用图形表达的行程问题。诸如此类的语言转化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数学语言转化力越强,学生就越能迅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3.细节关注能力数学阅读是精细化的阅读,一些细节往往决定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如果对细节处没关注到的话,就可能出现错误的理解而导致数学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关注细节,才能准确理解细节处所表达的基本意思,避免出现困扰或错误。例如,“往返”表示的行程就是两地之间距离的两倍,“对折”表明对折后的长度是原来长度的一半,而总长度并没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

(一)认识数学阅读及其价值意义

数学阅读是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形成数学科学素养的基本前提。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学生搞清楚什么是数学阅读,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数学阅读,才能转变观念,对数学阅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认真进行数学阅读。

(二)把握数学阅读的特点

要落实数学阅读,充分发挥数学阅读的功能,就必须把握数学阅读的特点。在进行数学阅读的时候,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进行阅读,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要清楚数学阅读到底要读什么,阅读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和细节,这样,数学阅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三)教授数学阅读技巧

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读,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知道如何抓重点、如何突破难点。例如,概念的阅读要弄清楚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公式的阅读要弄明白公式的变换、运用条件,例题和练习题的阅读要读懂题意和要求,等等。同时,要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如难点处要字斟句酌、反复咀嚼,重点处要圈点勾画、逐字逐句细读等。

(四)训练数学阅读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要结合不同材料、不同数学问题的不同表述,让学生在多样化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关注细节、圈点标注、停顿思考、反复咀嚼、逆向倒推等方式来展开数学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将教师教授的数学阅读技巧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这些阅读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数学阅读技巧和能力。

(五)将数学阅读活动化

在学生数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具体的活动方式进行数学阅读,把阅读理解到的内容和逻辑思维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厘清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过程。这样,就能将数学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实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六)交流和分享数学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阅读知识、阅读经验分享给他人,供他人学习借鉴,引起他人思考。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做到“兵教兵”,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还可以在学生介绍阅读技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反思,强化数学阅读,提升数学阅读能力。总之,小学生数学阅读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阅读能力的特点和价值,厘清数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并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苏]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24.

语言转化范文篇6

关键词:名词;动词;名转动词

现代英语中,词汇的转化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论文而动词化(denominalization)和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中最常见的两种词类转化形式。英语“名转动词”在词汇中的比例约为l0.5%,是最活跃、数量最多的[1]。所谓“名转动词”即名词转化为动词,就是名词不作任何形态方面的变化直接用作动词。大范围的动词化指原本是名词、形容词或其它词性的词在句子结构中转而用做动词的转化过程,本文中的“名转动词”或“动词化”仅仅指“名词转换为动词”这一语言现象。名词当动词使用,可使语言词约义丰、生动形象、简洁干炼,富于表现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一名转动词的语言学理论分析

(一)名转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动转用的语法特征是名词转用作动词,担任句子的谓语,具有动词的词义及语法性状。名动转用要求转用的名词具有表动作的语义成分。

(二)名转动词的语义关系

英语名词动词化具有“语义增值”之效,毕业论文即除了增加原名词所没有的描述性和过程化动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心理联想。因为根据意象理论,语言信息是以意象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之中。名词动词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迅速激起读者记忆储存中该名词的动作意象,使原名词在其原语义基础上衍生出动作、状态、意象、手段等意味来。R.Quirk认为英语名词动词化后的语义与原名词的语义关系可以分成七种类型[2]。

(三)名转动词的语用学原则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3]。英语名词的动词化现象恰恰体现了这种“语言经济原则”或“语言效率原则”,因而被广泛应用。

(四)名转动词的修辞效能

名词到动词的转化既能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修辞目的。

(五)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理据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名词转换为动词属于人们认知侧面的转换。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即人们认为哪些成分是突显的,当名词被转换为动词时,其意象已经不是事物,人们的感知侧面由事物转向其突显动作的一面。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刘正光从认知角度考察了名词转换成动词使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特征[4];高芳等对名词转换而来的动词表达式的理解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名动转用句的句义是经由语用推理来把握的[5]。

(六)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分析

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概念名词的动词化使用,其投射在读者心理屏幕上的不仅仅是它的规约义,同时还有它的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

二名转动词的实际运用特点

(一)动物名词转化为表示具有该动物习性特点的行为动作

由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比较熟悉和了解,因此,医学论文语言中用动物来作隐喻的例子很多。这些名动转化有很多是以人们对动物习性的观察而得出的,如某些动物的动作特征很显著,因此这类名词转化成的动词便具有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意义。如fox善欺骗,parrot会学舌,ape长模仿,monkey爱淘气,wornl善钻营等等。

(1)Fromeverywindowheadswerecraningforaviewofit.每个窗口都有人探出头来看。

(2)Hedoesn’thaveallideaofhisOW/I.Hejustparrotswhatotherpeoplesay.

他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鹦鹉学舌。

前两句以动物作喻,所表达的意思分别是:“stretchedtheirheadslikeacrane”和“repeatssomeoneelsewordsoridealikeaparrot”,非常形象地活化了主体的动作或状态,收到了形、神皆似的修辞效果。

(二)人体部位和动植物组成部分的名词转化为具有其形象特点的行为动词

表示人体器官名称的名词,如eye、elbow、foot、nose、stomach、finger、hand、firm、thumb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也是人类自身所拥有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工具。因此,它们转化成动词后,也具有某种功能意义。

(3)Theboatrlo6editswaythrouO,thefog.

船在雾中小心地前进。

句中的nose原为名词“鼻子”,转为动词后意为“用鼻子触碰”,句子引申为“向前移动”、“推进”的意思。

(4)tieleggeditouttothewharf.(一般用于legit补语中)他朝码头飞跑而去。

此外,动植物组成部分名称的名词也可动词化,这一类的名词有skin、bone、bark、shell、scale、gut、poa、seed等。它们用作动词含有从整个物体中分离出来的意义。

(5)Jackpeeledthesnake.

杰克把那条蛇剥了皮。(三)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转化为表示以其性质为特征的动作动词

(6)Theystormedthespeakerwithquestions.

他们猛烈质问演讲者。

此句以自然现象作喻,意为spokeviolentlylikeastorm.

(7)blisfortuneshaverainedheavilyupontheoldmfln.

不幸总是无情地落在这位老人身上。

(8)Hisrefusalicedourenthusiasm.

他的拒绝给我们的热情泼了冷水。

(四)工具名称的动词化表“用某种工具做某事”

工具名词有很大一部分能转化成动词,如bicycle、bas、sllip、helicopter、cage、frame、comb、knife、nall、plug、subway、blan—ket等。这种转化借助工具的功能作用使转化成的动词具有了原名词的功能意义,意为“用某种工具做某事”。

(9)He747edtoParislastweekend.

他上周末坐747飞机到了巴黎。

(10)''''nlefliersknifedthrou01thecloudysky,headingforthe

battlezone.

飞行员穿云破雾,直奔战区。(句中的knifed是比喻用法,描绘飞行员驾着飞机,冲破万里云雾,犹如尖刀,所向披靡。)

(五)亲属称谓和人名的动词化表示其关系体现的内涵意义或社会语言学价值

(11)Theirmoneyhasnotbeenwiselyhusbanded.

他们的钱没有被明智地节省使用。

(12)Stopmotheringher,she’s30yeatsoldandearltakecareofherselfperfectlywel1.

别再溺爱她了,她已经3o岁了,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了。(mother''''‘母亲”带着“抚爱、亲切、体贴”等内涵意义。)

(13)Shemanagedtosandwichtherepairsinbetweentakingthekidstoschoolandstartingwork.

她设法将修修补补的工作安插在送孩子上学和自己上班之间的这段时间里。

(六)抽象名词的名词动词化

(14)Theydidn’tintelligencemebeforehand,80itwasquiteasurprisetome.

由于事先他们没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事情使我感到十分惊奇。

(七)网络名词的动词化和科技领域的名词用作动词

这类词有e]orle、rocket、telegraph、radio、PK、email、fax等,

例如短语tocloneasheep克隆出一只绵羊。

(15)Whynotgoogleyour#rlfriendatcollege?

为什么你不去在大学里寻找自己的女朋友?

(16)Beforeapatrol0伍cerstopsacar,heroutinelyradio6tothecomputereerlter.

巡警拦下一辆小车之前,他按照惯例用无线电通知了电脑中心。

(八)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搭配具有不同的动词化语义

(17)Theforeignministerriddedwitheaseallthequestionsthecorrespondenthadraised.

这位外交部长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

(18)Theheadcoachhasdecidedtofieldtwostarfootballersinthefinals.

主教练决定派两名足球名星参加决赛。

结束语

名动转用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一种构词形式,它的使用及演化过程经历了一系列隐喻化的阶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个隐喻化思维过程使人们得以用语言重新构建所经历和审视的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经验进行重新语法化。名动转用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精简和生动。

参考文献:

[1]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QuirkR.AGrammarofContemporaryEnsll[M],London:Lm,1972.

[3]张传彪.论名词动词化与“语言经济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6,(3).

语言转化范文篇7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最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主要教学形式,而且是多种教学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为什么用同样的教材,在同水平的学生中进行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呢?这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所致。也就是说个中原因,就是教者能否顺畅地把教材语文转化为教案语言再转化为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归根结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此,他们必须懂得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教与学双方的情绪,师生双方的关系,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组织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与上述四点相应地做到: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严密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及其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丰富讲课内容,使他们认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了解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如运用挂图、实物、电化音响设备,又如耐心温和对待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等等。然而无论怎样,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语言自始至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很难想象,劣等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讲清重点、难点,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心灵的共振和智慧的激发了。

二、由教材语言到教案语言的转化

教材语言是指教科书中的语言。中学语文教学的大量工作是围绕着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一目标展开的。而“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加工和处理,也就是完成由教材语言到教案语言的转化过程。

为了有效地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教师应尽可能把教材语言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的目的(包括识记的、理解的和运用的),并且十分清楚地应把重点放在哪里。其次必须选好突破口。选好突破口,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课文中某一动人的情节、环境、人物,也可以是所教课题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第三必须完整有序。教材语言自身具有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师应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语言的系统性转化成教案语言的系统性。教案语言的总和要能反映教材语言的基本面目,这就要注意文与道、主与次、急与缓、重与轻诸方面的结合;教案语言还要能尽量减少紊乱程度,这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前后联系以及组合方式。

教案语言是在教师所写的教案里体现的。写出教案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语言。在通常情况下,为了突出重点、难点,以便于由浅入深地掌握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教案语言应比教材语言更简洁。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吸收和掌握新知识,教案语文又应比教材语言更形象。

教案语言是在对教材语言进行分析或前后移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简洁和形象是对教材语言的各个“部件”进行归纳、提炼,并加以条理化的结果。

比如《藤野先生》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对其结构的掌握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对教材语言进行一番加工、组合,就可以形成如下简洁而形象的教案语言:

(附图{图})

实践证明,因为这个教案语言的直观感知作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而即“发”,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达到了以简驭繁,短中见长之目的。

三、由教案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化

教案语言形成之后,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把教案语言转化为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将教材语言和教案语言转化给学生的活的语言,并付诸实践的教师用语,它包含着教材语言中所没有的东西。

在完成由教案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化中,教师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来优化。第一、清晰流畅。这是起码要求。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显著相关。课堂上,教师要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的语言,确切地传递定义和概念;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明确地呈现要点;运用简练而有吸引力的语言,尽早进入主题;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者能保持适度的兴奋点。第二、生动形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心情密切相关。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就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这也叫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默契交流。第三、适时调谐。如果教师只顾滔滔不绝地输出教学信息,而不管信道是否畅通,那么学生信息就会大量流失。这就需要适时恰当地排除来自学生“不专心”的干扰,另一方面自觉纠正教师讲课中的“过”或“不及”的不当之处。通过观颜察色,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语言。

这里特别提一下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实际就是教师“启发思维”的一种教学语言。如果你确定这节课是启发式教学的话,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语言可以说就是以问答为中心来编排的,这节课的教学工作就是以问答为中心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使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提出相应的问题。

还是以《藤野先生》这课为例。在讲授课文的第一部分时。在学生预习之后,就可以逐一提出问题: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无聊)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的?(成群结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在这些描写中,清国留学生最令作呕是什么?(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留学生会馆无聊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既然有书,怎还会无聊?(“几本书”和“留学生”极不相称,正好反衬出无卿之至)这里“咚咚咚”是什么词?(拟声词)为什么要三连用?(流露出作者对此极不耐烦的厌恶情绪)这些都发生在什么地方?(东京)为什么要从东京写起?(因为如果“我”来到东京已是如意的话,就不会去仙台了,也就见不到藤野先生了,实际上就交代了去仙台的原因——不愿与饮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清国留学生为伍)。

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层递性和有效性,尽量改正过多的从正面切入的做法,千篇一律地问“有没有?”“对不对?”如果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来学生齐声回答“有!”“对!”或“没有!”“不对!”的模式。

语言转化范文篇8

一、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的兴趣

布鲁纳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兴趣,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就表明,要使学生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就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成功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探索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和ASA后,出示“想一想”: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读题: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然后停下来,让学生看图,并且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图形得出:∠AOC=∠BOD,教师给予肯定并强调这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在图上将相等的角用弧线标注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示范,教会方法,让学生把条件标到图上,一目了然);接着再让学生读:O是AB的中点,教师再次问学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依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OA=OB,教师肯定后在图上标出来;再让学生继续往下读:∠A=∠B,教师继续画弧线标出来;学生再读:△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立马异口同声地答出“全等”,并积极举手想说出理由,表情激动又兴奋,学生的情绪立马高涨起来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教材上这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即读题时要结合图形去分析,并把条件标注到图形上,当学生把题读完了,条件找出来了,结论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先从浅层学习开始训练,进一步发展到深度学习,有梯度、小步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慢慢就会掌握阅读的方法。

(一)教师示范阅读,学生模拟训练

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阅读数学内容的方法,不知道怎么阅读数学知识,刚开始教师要示范读,即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让学生先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教师示范,逐字逐句去细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只”“一个未知数”“最高指数是1”“整式方程”等,让学生自查看自己找的对不对,估计有的学生就忽视了“整式方程”这个关键词。教师再问:像x分之一等于1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与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再引导讲解,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掌握阅读数学知识的方法,认识到阅读数学内容必须细读、细究,明白学习数学概念应像学古文一样“咬文嚼字”,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必须逐字逐句去剖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才能提升对概念的理解,才会有所顿悟、有所启发。有了教师的示范阅读,那么在后面学到因式分解的定义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学生就会找到关键词:“多项式”“几个整式”“积”,然后出示练习题。对于(1)学生会说出虽然右边是积的形式,但左边不是多项式;对于(2)学生会说出右边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对于(3)学生会说出是因式分解;对于(4)学生说不是因式分解,虽然等式成立,但从左到右的变形是整式乘法,而不是因式分解,学生抓住了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多项式”“几个整式”“积”,也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左到右”的变形,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透彻,学生也就掌握了阅读数学不能像阅读小说一样可以粗读,必须字斟句酌,才能真正领悟。

(二)强化数学语言的转化,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学数学离不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做好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是学好数学的保障,学生惧怕数学阅读,也是因为缺乏将这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因此,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1.如何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时,先给出符号语言,即“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BC=DA”。书上给出了图形,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转化,我有意识地没给出图形语言,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形。教师引导:题目给的是符号语言,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我们就要画一个四边形,而且它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完成证明过程。完成后再让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教师引导:题目已知是什么?怎么用文字语言表述?结论又是什么?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2.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这是文字语言,让学生阅读文字语言,将文字语言先转化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隐含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即“画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标上字母,告诉学生“条件部分就是已知部分,结论部分就是求证部分”,然后再结合图形,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已知: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完成证明过程。同样我们教会学生如何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等。

三、教师要学会“偷懒”,多给学生阅读机会

语言转化范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分析

国际化的商业发展与接轨越来越显示出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它成了国际化接轨的桥梁和纽带。本研究在理论上试图全面评析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继承与发展,为进一步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空间奠定基础,实践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创造性转化、语用性的现代化转型奠定基础,以指导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建设与发展。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在全球化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务英语起到了突出的语言沟通作用。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务英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它立足语言学,同时吸收国外的一些思想学说,回应现实问题。专家学者均比较重视商务英语教学和商务英语语言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系统考察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国外的一些研究也会纳入本研究的视野。具体而言,相关学术梳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务英语教学方面涉及的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我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永厚著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张佐成著的《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蒋景东著的《商务英语教学论》、莫再树著的《中国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研究》、袁林著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朱文忠著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庄玉兰著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等。这些著述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作者都是从教学和课程论角度,对商务英语教学及其内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探讨了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发展和研究状况,有高屋建瓴作用。作者们都用力甚深,尤其是张佐成著《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蒋景东著《商务英语教学论》。他们写的这两本专著出版时间较早,提出了商务英语语言(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之间的区别,从不同视角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向、内容构建、理论应用及发展提出了具有引领作用的思想观点,有开山之功,惜其未能关注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除此之外,国内外还有一些有关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论述,虽也涉及本方面的研究,但相关性不大,在此就不考察了。(2)商务英语语言专论方面涉及的相关研究。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代表著述有陈建平著的《商务语言学》和《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中的《商务话语》《会话分析与专门用途语言》及李晓坤著的《商务英语语言及其教学研究》。这些著述中,陈建平的《商务语言学》论述了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学科相结合产生的交叉专用语言学学科———商务语言学。其他著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涉及本研究的内容,从专业话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方面,分析了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性,这些都值得学习借鉴,遗憾的是都没有具体提出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著的《语言经济学导论》,提出了语言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所蕴含的经济学的规律和经济意义,但从商务英语语言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测度来看,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还没有完整的、逻辑严密的体系。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也涉及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王立非的《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莫再树的《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徐欣的《关于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研究》(黄思荧,2015)。这些论述或从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研究,或用语言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商务英语教育,值得学习和借鉴,但都没有具体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其他一些文献,限于篇幅,就不列举了。国外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语言作为人力资本、语言与经贸的关系、移民及相关语言政策上,以及语言经济学具有跨学科属性而受到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共同关注,研究方法以话语分析和引力建模等实证方法为主,但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仍未系统化(王立非等,2013)。

2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学术价值。(1)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分析,深入了解其理论来源与立论依据,并全面评析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继承与发展。(2)总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典诠释方法,进一步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空间。2.2应用价值。(1)通过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诠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创造性转化、语用性的现代化转型奠定理论基础。(2)总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蕴含的对于语言的规划性与策略,指导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构建与发展。

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的研究内容

3.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做全面的分析。通过这一贯穿语用学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我们想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商务英语语用学,尤其是当下专业转型时期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秩序的构建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在商务活动中语言使用的利弊得失,或许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能走出一条既承继又超越的路子来。3.2总体框架及基本观点。3.2.1总体框架。本研究主要包括商务英语语言产生的根源和动力分析、语用性分析、资本投资性分析、产业性分析、供给与需求分析、博弈性分析、语言产品与经济行为的分析这七个方面,从整体上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及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运用的利弊得失,并阐明这些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3.2.2基本观点。观点一: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是商务英语语言之本。商务英语语言体现了经济学的特性,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商务英语语言的根本之所在,体现了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特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经济学特性就是商务英语语言发展和使用的源泉与动力。观点二: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语用学的会通。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与语用学上多有会通之处。语用学专门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有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王立非等,2014),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亦有相通处。通过对商务英语语言语用性的分析与解读,架构一个沟通商务英语语用与商务实践活动的桥梁。观点三: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资本投资及博弈性。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是商务英语语言的一个特点,这是商务语境下的语言研究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所做的一种自我转化与提升。经济学原理提供了理论源泉。商务英语语言技能与经济地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语言流畅者更易成功,收益会更高。因此语言技能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语言技能与经济地位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和博弈性。观点四: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分析。此分析来源于语言技能的诠释。语言技能的诠释大致呈现为三种路径,即语言人力资本属性路径、语言资源属性路径和语言规划经济学分析路径。在对语言技能的理解与诠释中,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分析在方法论上也有其一致性。它们都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解读方法、策略进行融合,都注重客观理解的重要性,都突出语言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调通过语言技能突出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产业性。观点五: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从中总结诸多有益于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经济学资源,可引导我们实现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的供给需求的创新转化。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创造性转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对于当下商务英语语言的发展与自我建设;二是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对当下社会商务语言供给需求的适应与调节,且两者间保持一种张力,维持一种适度的平衡。3.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3.3.1重点。(1)本研究以宏观视野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其中重点在于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相关内容与理论的阐释与分析,尤其是系统剖析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包含的诸多概念与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诠释。(2)本研究还会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来探寻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内在张力。(3)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中包含诸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莫再树,2008),因此,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经济学理论的会通,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3.3.2难点。(1)如何从商务英语语言使用的背景中去把握经济学理论的诠释是本研究面临的第一个难点。(2)怎样从一个更高的视野角度关照这些经济学理论的诠释策略与诠释路向,并给出合理、恰当的分判与评述,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所在。(3)在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探索商务英语语言新的研究视域。3.4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1)本研究系统梳理与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理解与诠释,全面理清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所包含的经济性资本投资、产业性分析、供给与需求、博弈、语言产品与经济行为等重要概念,力图完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分析”。通过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的诠释,抽绎经济学理论中所蕴含的对于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有益的理论资源,尤其是通过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与经济学理论的会通来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2)本研究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及经济学中的理论诠释方法进行比较与会通,勾勒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并分析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利弊得失。(3)试图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指引下,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新视域。

4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1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突破口,以语用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跨学科为研究视域,全面分析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理解,通过展示各种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会同,从整体上研究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开拓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并对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提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具体而言,我们将沿着“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和动力分析——经济学理论在商务英语语言发展与构建中的应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在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中的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模式的构建——经济学理论分析视域的拓展——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与供给需求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路进行研究,力图从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发展的起源,定位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4.2具体研究方法(1)立足语言转型,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为了突破一般(语言)与特殊(语言)的两难困境,在特殊中把握普遍,本研究通过商务英语语言与经济学理论互为表里的进路,来分析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研究。(2)交叉学科结合并进的研究进路。强调语言学与经济学等的互动,既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的语用性,又突出商务英语语言与经济学原理的会通。(3)中西相结合的研究进路。既强调商务英语语言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与调适,又突出中西商务英语语言观的会通。(4)全新的研究路向。本研究不仅显现为一种认知意义上的研究策略,更生成为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通过探讨经济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发展影响的理解与诠释,得到的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更是一种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意义上的感悟与感通。

5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特性,挖掘出诸多有益于商务英语语言发展的经济学资源,对这些经济学资源加以整理、分析,可引导我们实现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学特性的供给需求的创新转化,也可为当今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勾勒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构建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的特性,并分析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利弊得失。

参考文献

[1]黄思荧.电子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9):60-62.

[2]莫再树.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2008(2):65-72.

[3]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J].当代外语研究,2013(5):25-31+77.

语言转化范文篇10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高中英语

1引言

长期高中英语教学注重输入而轻视输出,导致高中生害怕表达、不会表达,甚至存在学习“哑巴”英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借鉴Krashen的输入理论和Swain的输出理论。20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输入理论。Krashen(1982)提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并用i+1表示[1]。其中,i表示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水平。学习者要从一个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必须有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并且超出部分可以被学习者所理解。只有这样,输入才会变成有效输入,学习者的水平也就会随之提高。学生在接受大量的输入后,使得写作和口语能力远远落后于听力和阅读能力。于是,Swain针对Krashen的输入理论,提出了输出理论。Swain(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单单只依靠输入难以全面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如果想要准确流利使用目标语言,也需要有可理解的输出[2]。结合Krashen的输入理论和Swain的输出理论,深化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思考如何把有效的输入转化可理解性输出,最终较为全面地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2输入和输出并重的教学构想

李萍(2006)提出,我国外语一直偏重输入,忽略了语言输出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建立输入和输出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教师应将输入输出并重。结合Krashen的输入理论,我们既要注重输入的量,还要注重输入的质。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输入一定量的材料,构建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关注学生当下的感受,进行有效性的输入。结合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挖掘网络资源,结合时事热点,捕捉疫情中阳光英雄,弘扬正能量,展示中国“硬核”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情感,理性对待疫情并树立疫情中的阳光心态。结合Swain的输出理论,教师加强可理解的输出。国内学者尤其达(2001)提出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输入、吸收和交际输出三者兼顾[4]。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输入—吸收—输出”,通过反复操练,内化语言,最后采用口语输出和书面输出。结合输入和输出理论,本系列课在设计中关注以下几点:1)筛选时事热点,运用听、说、读、写、看多种渠道,输入和输出并举,避免学习的单调,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语言输入,加强语言积累并理解这个充满正能量的主题“疫情中阳光英雄”。从个人到国家不同层面,挖掘疫情期间的感动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向“英雄”们学习。课程结束之后,加强口语输出,学生能够用英语讲述英雄人物和事件,概括出人物品质,表达观点并评价行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此同时,加强写作输出,引导学生完成Theheroinmymind的写作任务,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除了关注“疫情中阳光英雄”,还要关注“疫情中阳光心态”。教师关注学生的真正情感,克服恐惧,树立必胜信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采用有关“疫情中阳光心态”多种形式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的心里“防疫”,进行口语输出:学生如何科学理性抗“疫”。最后进行写作输出: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持积极心态。教师提出输入和输出并重的教学构想,结合疫情时事热点,在确保输入有效性的同时,加强可理解性输出,将学生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融通培养,最后培养英语的较为全面的各项能力。

3如何将有效性输入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出

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整合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5]。结合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我将针对“如何将有效性输入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出”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三个策略。

3.1注重语言输入的量与质

Krashen(1982)提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因此,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输入材料,帮助学生构建对于具体主题语境的理解。国内学者吴朋(2001),用一学期的时间,调整课堂结构,注重阅读的趣味性,增加阅读量,学生成绩有所提高[6]。可见,大量语言输入,确实有助于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定量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提出i+1原则,因此教师还要关注输入的质。首先,教师要确保输入的材料是可理解性输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心智成熟程度、学习心态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改写输入材料,以确保输入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语境,并且应该尽量是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可以丰富输入形式,比如社会热点新闻、演讲、视频片段等,帮助高中生全面、充分学习和体验语言材料。结合Krashen的输出理论,教师应注重输入的量和质,切实保障输入材料的数量较多,并且难度适中。与此同时,教师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确保输入材料多种多样,包括时事新闻、演讲、视频和文章,丰富课堂资源和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学习内容,如下所列:1)阅读时事新闻,从个人到国家不同层面,用英语讲述疫情期间的感动人物和事件,概括出人物品质,并评价行为。(1)VolunteerdriversrallytoofferhelpinWuhan(2)ZhangDingyu—thedirectorofWuhanJinyintanHospital(3)Theheroinmyheart—ZhongNanshan(4)WorkingtogethertodefeattheCOVID-19outbreak2)观看视频Weareallfighters,学习演讲全文,学生模仿演讲,并进行配音,体会作者情感,树立必胜信心。3)观看视频Thewinterwar和阅读文章《心里“防疫”》,并表达观点:如何理性对待疫情。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疫情,并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持积极心态。针对Krashen的输入理论,教师既要大量输入语言材料,也要保证输入语言材料的有效性,难度适中并且形式多样性。教师注重输入的量和质,为二语学习提供有效途径,促进语言输入和语言学习,并为可理解性输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提供必要前提。

3.2加强语言输入、输出的活动设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可见,英语学习者是通过完成语言活动,来实现语言学习。因此,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设置,一部分决定语言有效性输入能否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设置要围绕一个主题,活动难度由简到难,不断加深语言“输入—吸收—输出”的循环过程。在疫情期间,教师想要构建学生对“疫情中阳光英雄”和“疫情中阳光心态”这两个主题的理解,采用“阅读、视频输入—吸收—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方式,不断加深语言“输入—吸收—输出”的循环过程。与此同时,活动设置层次分明,由简到难,包括:获取、表达、概括、评价,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输出。具体的语言输入、输出的活动设置,如下所示:1)阅读新闻和文章,了解疫情期间,从普通人—医护人员—名人—国家的不同层面的英雄及事迹,具有比较全面的代表性。弘扬“疫情中阳光英雄”,为学生树立榜样,展现“硬核”的中国力量,引导学生向“英雄”学习,做最好的自己。(1)第一次阅读,获取并口头表达从普通人—医护人员—名人—国家不同层面的英雄及事迹。(2)第二次阅读,引导学生从事迹中概括并发现疫情期间英雄们的共性、高贵的品质,如selfless,responsible,devoted等。(3)第三次阅读,引导学生口语输出,对英雄的行为进行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在批改网上布置作文Theheroinmymind,把课堂上口语输出落实到写作输出,巩固课堂效果。关注语言内容的准确性,利用批改网人工智能,学生自行修改作文中错误。利用CLC评价表格,对学生进行写前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他评。最后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发挥同伴的作用。①Whoistheheroinyourmind?②Whydoyouthinkhe/sheisahero?③Whatdoyouthinkofhim/her?2)观看视频Weareallfighters,学习演讲全文,学生模仿演讲,并进行配音,体会作者情感,树立必胜信心。(1)学习并积累语言。带领学生朗读、翻译并积累有关我们正面临的困难和我们如何应对的语言表达。(2)欣赏演讲,体会演讲的语言特点;关注语音、语调、重读、停顿等语音知识,为模仿配音做好充足的准备。(3)再次播放演讲,采用视听说模式,引导学生在看和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4)利用批改网,朗读作业,学生进行逐句配音。教师明确配音评价标准:声音洪亮并且感情丰富。3)观看视频Thewinterwar和阅读文章《心里“防疫”》,并表达观点:如何理性对待疫情?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疫情,树立积极心态,进行心理健康调整,进行写作输出:Howcanwestaypositiveduringtheepidemic?最终学生形成“疫情中阳光心态”。(1)观看视频Thewinterwar,并思考:HowcanwefacewiththeCOVID-19?(2)阅读文章《心里“防疫”》,积累语言表达,并思考:Howcanwestaypositiveduringtheepidemic?(3)批改网布置作文:Whatdifficultiesareyoufacingduringtheepidemic?①Introducethedifficultiesthatyouarefacingduringtheepi⁃demic.②Givesomesuggestionstokeeppositive.③Statetherea⁃sonswhyyougivethesesuggestions.教师应加强语言输入、输出的活动设置,不断加深语言“输入—吸收—输出”的循环过程。活动设置层次分明,包括:获取、表达、概括、评价,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输出。学生在完成活动的同时,逐渐将有效性输入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出。

3.3强化语言输出的效果

加强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强化语言输出效果。教师应关注输出的准确性。批改网的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总体评价与错误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与提升。教师也可以进行人工批阅,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进行结合,全面分析诊断学生错误,掌握学情。最后基于学生的学情数据,进行薄弱点分析及错题订正,形成完整学习闭环,方便教师实施智能化教学管理。通过学生修改次数的增加,学生的作文分数有所提高,增强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输出的效果。加强过程性评价,强化语言输出效果。赵嘉丽(2020)认为,由于写作教学长期性的特点,英语写作评价不是一次性或终结性的,写作过程性评价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遵循“小步子渐进”原则,可分成若干环节:①学生初稿→②学生自我/小组评价→③学生修改→④教师评价→⑤学生修改→⑥教师复评→⑦学生定稿。其中③~⑥环节,可以根据学习习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循环往复或适当删减[7]。通过“初稿—评价—修改—定稿”循环模式,使学生不断取得螺旋式进步,不断加强语言输出的效果。利用CLC评价表格,对学生进行写前引导,并明确自评、他评的标准。课上分享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并对优秀作文进行评价。针对本话题“疫情中阳光英雄”和“疫情中阳光心态”,教师设置CLC评价表,如表1所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