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31:30

语文活动教学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1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活动课程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语文感知学习和语文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形式。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这些篇目如果按传统教法讲授,学生大多只会被动地接受,既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其解读作品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授课实践中尝试“活动式”教学有其必要的价值。语文“活动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并结合一定的语文感知学习来发展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活动式”教学有着以下特点:首先,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主体性。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主动权。

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发言的机会,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缺乏学习兴趣。在现代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做一个“指挥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活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主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其次,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实践性。所谓的实践性就是指“活动式”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活动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方式等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安排。这说明,学习不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甚至可以到校外去参加实践活动。这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尤其难以实现。

语文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发掘课程资源的,而不是在语文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来构建课程。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问题,一提语文就是枯燥的背诵。其实这对语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语文“活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做”“探究”“考察”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能力,就不会存在对语文没有兴趣的问题了,我认为这是语文“活动式”教学最大的长处。最后,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不仅意味教学对象面向所有学生,也意味着学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学习资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学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爱好,实现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全面发展。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活动式”教学的开放性正好可以突破语文课本的这种局限性。语文“活动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主要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1.语文活动课程此类活动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分为以下几种:一种为竞赛类活动,如古诗背诵竞赛、对对联比赛、童话接力比赛等。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竞争才能胜利,在竞赛的过程中又可以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深记忆,比单纯的背诵更有收获。一种为阅读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书籍,并写出读后感。这类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联系在一起,课内的阅读可以限定篇目,让学生集体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当今这个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组织这样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有效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活动。一种是表演类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命题演讲、辩论、主持等。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枯燥的课堂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的表演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如寓言、喜剧、小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是集会类活动,教师或者学校可以组织故事会、学习交流会、读书会等,使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进步。集会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一个人的收获分享成多人的收获。最后一种是编创类活动,如黑板报编写、手抄报、创办杂志、广播稿等,此外还有成语接龙、补歇后语、巧猜谜语、练习对句等。这类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创造性,发展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头脑变得灵活而不死板。2.语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方式,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教育目的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课外阅读小组,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或者社区图书馆进行阅读,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中外名著。此外组织学生听广播、看电影也是课外活动的较好选择,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工具得到扩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广播和电影,进行完毕之后可以开展各种专题讨论,如文学讲座等,也可以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一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社会调查互动,组织学生就某些语文问题进行社会采访。例如可以调查社会中“错别字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采访和整理中注意一些语文问题。3.闲暇语文活动这些闲暇语文活动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主要包括社会教育类活动,例如社会实践;还有一些科学技术类的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观察天象,开一些科普讲座,进行一些科学小发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体育卫生类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武术和体操、登山远足、卫生保健等等;最后是一些文学术活动,如集邮、书法、摄影。语文“活动式”教学在认识上突出了整体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利用闲暇活动,使学生提高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新人,是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新课改的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杨婷 单位: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2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学家、教育家同样重视活动教学。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总之,活动是能力训练、个性发展的一块沃土。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活泼主动和谐中发展个性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学生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师的传声筒或教师意旨的执行者。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索。③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指导者的角色。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以及丰富知识、健康情感、独特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二、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实操步骤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三、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促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现了“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促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这次编演课本剧,首先是班内各小组最佳剧本改编之争,随后就是各班剧目之间的比拼,充分体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健康精神。

促戏剧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取得了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巨大成效。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了戏剧常识,理解了戏剧特点,掌握了戏剧规律,在戏剧方面的基础知识丰富而扎实。

练创造能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是一种创造,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如果本剧《大堰河——我的保姆》改编自艾青的同名抒情长诗,把抽象性强、跳跃性大,缺少曲折的情节、缺少激烈的冲突的抒情诗改编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通俗晓畅的话剧,需要很强的戏剧意识和创造能力。两位编剧在深刻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堰河和她那爱财嗜赌冷酷无情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我”与代表自己那地主家庭的管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冲突明显激烈了,大堰河饱受苦难善良慈爱的人物性格突出了,“我”作为背叛地主家庭、同情劳动人民的叛逆者的形象加强了。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创造成果在会聚、交流、深化。活动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创造种子的佳壤。

练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合作,与人协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课本剧编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过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演出都不会成功。

练运筹能力。美国硅谷电脑界称为“运筹智商”,即LQ(LogisticsQuotient)。如果说IQ和EQ决定能否成功,那么,LQ决定的是成功的快慢。排练汇演的时间虽然有三周,但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及时理出个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排出一个精彩成功的课本剧,是非常困难的事。

课本剧的编演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和锻炼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3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2、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促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现了“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促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这次编演课本剧,首先是班内各小组最佳剧本改编之争,随后就是各班剧目之间的比拼,充分体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健康精神。

促戏剧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取得了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巨大成效。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了戏剧常识,理解了戏剧特点,掌握了戏剧规律,在戏剧方面的基础知识丰富而扎实。

练创造能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是一种创造,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如果本剧《大堰河——我的保姆》改编自艾青的同名抒情长诗,把抽象性强、跳跃性大,缺少曲折的情节、缺少激烈的冲突的抒情诗改编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通俗晓畅的话剧,需要很强的戏剧意识和创造能力。两位编剧在深刻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堰河和她那爱财嗜赌冷酷无情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我”与代表自己那地主家庭的管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冲突明显激烈了,大堰河饱受苦难善良慈爱的人物性格突出了,“我”作为背叛地主家庭、同情劳动人民的叛逆者的形象加强了。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创造成果在会聚、交流、深化。活动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创造种子的佳壤。

练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合作,与人协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课本剧编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过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演出都不会成功。

练运筹能力。美国硅谷电脑界称为“运筹智商”,即LQ(LogisticsQuotient)。如果说IQ和EQ决定能否成功,那么,LQ决定的是成功的快慢。排练汇演的时间虽然有三周,但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及时理出个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排出一个精彩成功的课本剧,是非常困难的事。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4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学家、教育家同样重视活动教学。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总之,活动是能力训练、个性发展的一块沃土。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活泼主动和谐中发展个性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学生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师的传声筒或教师意旨的执行者。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索。③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指导者的角色。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以及丰富知识、健康情感、独特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二、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实操步骤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三、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促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现了“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促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这次编演课本剧,首先是班内各小组最佳剧本改编之争,随后就是各班剧目之间的比拼,充分体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健康精神。

促戏剧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取得了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巨大成效。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了戏剧常识,理解了戏剧特点,掌握了戏剧规律,在戏剧方面的基础知识丰富而扎实。

练创造能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是一种创造,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如果本剧《大堰河——我的保姆》改编自艾青的同名抒情长诗,把抽象性强、跳跃性大,缺少曲折的情节、缺少激烈的冲突的抒情诗改编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通俗晓畅的话剧,需要很强的戏剧意识和创造能力。两位编剧在深刻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堰河和她那爱财嗜赌冷酷无情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我”与代表自己那地主家庭的管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冲突明显激烈了,大堰河饱受苦难善良慈爱的人物性格突出了,“我”作为背叛地主家庭、同情劳动人民的叛逆者的形象加强了。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创造成果在会聚、交流、深化。活动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创造种子的佳壤。公务员之家

练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合作,与人协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课本剧编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过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演出都不会成功。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5

面对这样的改革,有许多的教师有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要老师有何用途?这是一个极致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现有教学改革和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矛盾的终结点。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老师在人们心中是学习的核心、中心。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也十分的强调“师出”何处。这种教学的观念强调了经验的继承和发扬,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教学。在建国初期,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强调课堂的重要性,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实情,老师的政治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发展到现在学生往往成为了被动的经验知识的接受者,削弱了学生个体经验的体验。

我们不能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多少的缺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在现有强调创新的社会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现有的中国国情。那么教师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官方言论讲: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导学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对于这种讲法,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我认为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第一,教师是整个程序的设计者。就活动单来讲,如何让活动单的运作过程能够基本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问题,能够达到基本知道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要求。再有现有的高中教学不能回避的高考也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符合以上要求,活动单的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教师是整个程序的维护者。一个程序的运作离不开程序员的及时监控,活动单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引导者。活动单教学过程无疑是将课堂的情况进一步复杂化。面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也是对教师预设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第三,教师是整个程序的检验者。上文强调对学生的考查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陶行知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作为一个检验者,更要重视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就语文来讲,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个考验。如何将这些思想贯彻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呢?本人以所教的《秋声赋》为例作简要的说明。

《秋声赋》活动单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全文,基本翻译全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简要分析并学习文中描写秋声方法。

3.结合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参悟作者的人生哲学。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分析作者思想情感演化过程。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二.结合以上写作背景细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1.总结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文章第一段的写秋声之文可谓精彩之极,其于《滕王阁序》中第二段写景相比,有何异同?3.文章第二段描写了秋声的那些特点?文中作者写到:“夫秋,刑官也”,为什么又讲是“天地之义气”、“物过盛而当杀”?文段开头一个“悲”字总领全文,但细读文本,作者仅仅是悲伤吗?

4.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5.就文章的情感来讲到第三段已经写完,问什么作者在最后还写“童子”呢?《秋声赋》是欧阳修晚期的一部传世名著,其精炼的用词和智慧的人生感悟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明确的完成这两点教学任务使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

首先,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的设立。学习目标并不是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情去设立。我所任教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阅读面较窄,再加上是高一学生,文言文基础实词、虚词的积累、归纳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而《秋声赋》这篇文章最为出奇的就是本文对秋声“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也设立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作品情感自不细说。一部分老师在活动这一块将“学习目标”改为“活动目标”,我认为这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活动单的设立并不是留于形式的改变,无论怎么变化它都是学习的过程。仅说法上的变化,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6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公务员之家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张海迪》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一、引言

语文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中职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情感经验等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语文情境中不仅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还能获得学习心得和思想启发[1]。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还能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协同发展[2]。通过分析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的教学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自由的学习语文知识,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

(二)拓展中职学生的生活感悟

中职学生大都尚未成年,与生活多元化的接触机会较少。而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结合的学科,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宝库。通过引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加与生活的接触机会,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生活,增强对生活的认识,以鲜活的生活来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以更好的语文素养来拓展生活感悟。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有的放矢地渗透人文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4]。

三、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方法

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职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学业成绩较为薄弱,而且十分抵触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但中职学生依然有强烈的上进心,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环境、情绪变化和兴趣爱好等因素,以生为本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就能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落实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语文教学的内涵。由于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强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并利用教学内容驱动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按照清单完成自主学习任务[5]。例如,教师在讲授《西安这座城》课程时,可从旅游实践的视角带领学生探讨课文,同时以生为本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问题;其次是要求学生查询西安这座历史名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最后,教师以西安市的不同特点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目标,让学生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在班级上介绍西安的历史、教育、科技和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西安这座城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融合语文素养、专业技能、其他学科等知识,突出知识的层次性、梯度性、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完善的能力和情感目标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犹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实践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详细讲述鲁迅的生活年代、社会背景、人文精神等,引导学生想象与思考鲁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和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革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

为了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革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展趣味化十足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汲取知识和技能[6]。首先,教师应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本着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部分性格内向、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支持,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勇于尝试,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简单的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建立自信心。其次,教师应建立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将语文综合实践课分解成综合活动课、创意活动课和实践活动课,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小组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实践活动的相关任务。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从而使他们发挥潜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防止出现“掉队”的情况。最后,教师应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品格进行塑造。通过开展多元化、有内涵、深意的实践活动,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熏陶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主体。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指导、辅助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尽情地展示能力[7]。第一,教师要退居到“二线”,将“舞台”完全交给学生。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性格特点、课堂表现、思想素质等因素,对全班同学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组,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能动性。然后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中承担的各项学习任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权和责任,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攻克学习难题。第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业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促进学生在各自的学习领域中收获知识和技能。比如将全班同学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次代表学习能力强,且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应在活动课中布置一些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乙层次代表学习能力一般,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在活动课中布置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十足的小问题,以激发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情导趣的教学目标。丙层次代表学习能力弱,且有明显厌学、厌师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在活动课中制定一些处理字、词、句的简单任务,促进该层次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其思维,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中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当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后,可以进入上一分层进行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语文核心能力主要包含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而且这四项能力相互关联和依存。掌握扎实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必然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课本教材中的文章时,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在导读、精读、细读中挖掘更多的人文知识,从而站在人文视角上挖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指导训练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陈述、讨论并发表自身的观点,在相互辩论中汲取知识和丰富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语文核心能力。比如,在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时,教师可从社会文化、人情世故、语言艺术、其他学科等方面加强语文知识渗透,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热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落实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正确的评价机制是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通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中夯实语文知识和技能[8]。第一,教师不能片面地仅以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是要全方位的考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自主创新等多个维度。教师要认真评价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最终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师应注重丰富课堂评价形式,加强评价技巧和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养成“会说话”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丰富学习技能和经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在系统化、延续化的评价体系中汲取知识和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教学工程。为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究中训练技能和发展思维。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加强文化熏陶,以及渗透思想品格,促进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个性,从多层面上发展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1(8):138-139.

[2]唐晓旭.综合实践活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2017(12):116-117.

[3]赖冬妮.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智慧课堂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23-25.

[4]戴铭.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浅析[J].文教资料,2020(33):211-212+199.

[5]阮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43):208-209.

[6]李绪宏.慕课支持下的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合初探:以广告标语的写作为例[J].职业,2020(26):89-90.

[7]韦小利.教师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8):210-211.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构建的,实践性、活动性是其得以养成的前提。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体系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立足语文学科,始终以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为任务指向,并最大限度地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思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语文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知识基础,是在为认知能力提供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是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为此,语文活动课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回归语文本真,与生活密切关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社会,在言语习得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正确剖析文化现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二、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以教师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为此,全体学生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内化过程。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最终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语文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语文活动课要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即要将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纳入到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测的评价体系中,对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引导其学会学习并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对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要全面、多元。

四、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实施语文活动课要有相对稳定且系统的序列化设计,应根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编写体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构建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为此,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相适应,要与语文教学规律相一致,体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向组合、由标准规范到个性自由的训练层次,力争内容上前后关联,形式上循序渐进。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活动课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第一步: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质,引导学生在“活”中“学”——这是活动课的准备阶段。具体地讲,一是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立足语文教材文本,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为任务指向,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与“精彩演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同时通过“民意测评”“话题探讨”明确学生兴趣之所在,为学生下一步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好铺垫;二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三是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写“每日随笔”,演“课本话剧”,编“文学手抄报”,或鼓励学生开展“错别字普查”“读书沙龙”“演讲会”“辩论会”“新闻会”等语文实践活动,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种种情感能反复得到体会和验证,而一些消极甚或有害的情感会得到转化或消除;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发现。这样,学生便拥有了积极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脑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实现由“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启迪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动”中求“智”——这是活动课的实施阶段。具体地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新颖而富有探索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体会获得新知的乐趣。首先,要让每位学生在阅读、写作或参与培养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专题活动中,满怀热情地独自实践,自主活动,亲自体验,取得相应的收获。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并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要进行评价总结,或谈收获,或说建议,以教促学,以评促学。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独具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传播中外先进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放手让学生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并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或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观察鱼虫鸟兽等;或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新闻社、文学社、朗诵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公益社、读书会等,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综合实践者,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由“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第三步:激励。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评价褒奖、激励反馈,诊断、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追求“多”中求“全”——这是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从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以及运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对活动课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展示与评价活动,要在小组内、小组间、生生间、师生间互动进行,并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评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较差的同学也应发现其闪光的地方,同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做会激活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需要,并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强化、维持和巩固。这一阶段的评价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及其品质,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并逐步认识到对学习语文来说至关重要的潜能与倾向、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实现由“学会学习”向“习惯学习”过渡。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9

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新大纲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以往的不良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试图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老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的内容主动探索。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前,学生自我积累成语,进行成语分类,开展成语接龙等。在正式开展成语游戏时,又引进了竞争机制,效果十分理想。

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时,学生担任主持人,要求大家讲成语故事,谈成语的作用。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再如三年级学生开展以"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时,每个学生说出与春有关的词语,每个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名句、古诗等。在说词、背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在安排"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语文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讨论、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讲述文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标点符号的自述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同学的板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有的同学的板书比老师设计的板书,比资料上的板书还要好。在开展标点符号的自述的活动中,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有些活动的内容由小学语文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诗词背诵比赛等。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老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地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说明自己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通过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如:和高年级相比较,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击鼓传花"等语文游戏活动;和低年级同学相比较,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成语游戏"等活动。相对而言,高年级应多开展一些"社教"、"科教"等方面的活动,低年级更适合开展"文艺"、"体卫"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开展小组活动,如背诵等;有些内容更适于开展班级活动,如语文游艺宫等;还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全校活动,如读书节等。不管是哪些内容,哪些形式的语文活动,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整合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小语活动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晨会、知识讲座、报告会这样的语文活动外,还应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欣赏自然风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等。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做一些分析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一步理解他们在课堂里学过的知识,还可以看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与理想,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

三是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语文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我的家乡》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数学、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套立体学具,并涂上颜色等。再如,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古诗后,可开展"绘画·表演·编文"的语文活动。要使活动课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

2、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导向、导路。

①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提供给儿童发挥创造能力的余地,儿童就不会感到有意思。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比如,一位老师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巧用投影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让学生填空,填对一个得10分,所填的四个字就是"成、语、游、戏"。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导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开展"成语接龙"、"巧填人体部位"、"成语大王"评比等活动。这样,四人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至于使活动产生盲目性。

③导路。即老师引导学生大致要按怎样的思路开展活动。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老师想通过"树叶剪贴画"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那么,老师首先请同学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剪贴画"的优秀作品,学生知道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是用剪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再造想象,也可用树叶剪贴画的形式来表现小蝌蚪的成长经历。这样,老师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3、开导。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①导疑。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惑之处,这就要看老师释疑的功夫。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同学们开展字谜竞猜活动时,有的同学就不知道如何根据字谜的谜面来猜这个字谜的谜底,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一个汉字的特点来设置谜面。经过这位老师的巧拨善引,大部分同学解决了一这疑点。

②导难。在开展语文活动时,学生有时在思维方法上会碰到难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导难的问题。比如: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时,首先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部首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音序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笔画查字法。同时,还要掌握这几种查字法的方法、步骤。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一位老师引导同学们编了这样的口诀:部首、偏旁掌握好,按照目录、页码找,除去部首数笔画,勤查多练收效高。这样,就解决了同学们思维方法上的难题。

语文活动教学范文篇10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重视活动。孔子强调“听言观行”,荀子认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们早就意识到人的知识、思维以及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实践,即主体自觉参与、全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学家、教育家同样重视活动教学。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总之,活动是能力训练、个性发展的一块沃土。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他们在活泼主动和谐中发展个性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学生是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师的传声筒或教师意旨的执行者。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索。③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平等的指导者的角色。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状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以及丰富知识、健康情感、独特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二、语文活动教学的形式和实操步骤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不应人为地把它囿于区区的四十分钟之内。我们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投向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应该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以人为本,语文活动教学应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丰富形式,如“新教材写作单元部分安排的即席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及诗歌、小小说的创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视人文教育的要求,可开展朗诵、配音、自读课实验教学、创办班级文学杂志、影视欣赏、编演课本剧等研究型、体验型、创造型的活动。

新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全部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因此语文课不能变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为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学鉴赏是一个需要融入个人阅历情感的内化过程,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语文活动教学正是文学鉴赏的有效途径。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级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例,谈谈语文活动教学的实操步骤。

激趣教师介绍前人编演课本剧的成功经验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的渴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铺下思想和情感基础。

分组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选择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选择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如果课文是剧本,就要有自己创作的成分。要改编、创作课本剧,阅读时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沿句,冗长luō@①唆。应让学生明确:改编时可适当增删。因为演出时间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内,所以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矛盾冲突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排练我们在班内众多改编的剧本中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本班的演出剧目,安排三周排练时间。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尽量正规化,不要成为胡乱凑合的乌合之众。为了贯彻编剧的改编、创作意图,编剧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副导演。导演、副导演根据剧情和人物气质特点在班上选择合适的演员。为了排练能顺利、落实,还安排了:灯光师,负责灯光效果;音响师,负责剪接背景音乐配合剧情;化妆师,负责为演员化妆,使其形似;道具组,负责服装、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剧务组,负责前前后后打点一切;场记,负责记录每一次排练及导演对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结晶搬上舞台。

汇演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天,经过抽签决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带给了观众,使汇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评价应该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让其成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实际过程的认识及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课本剧编演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一是评委评价。我们对学生在“剧本改编”“表演语言”“形体动作”“服装布景”等方面分别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舞台效果奖。二是学生评价。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三、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教师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锻炼了才干。具体表现在:

促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现了“我要学”的积极心态。

促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这次编演课本剧,首先是班内各小组最佳剧本改编之争,随后就是各班剧目之间的比拼,充分体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健康精神。

促戏剧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取得了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巨大成效。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了戏剧常识,理解了戏剧特点,掌握了戏剧规律,在戏剧方面的基础知识丰富而扎实。

练创造能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是一种创造,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如果本剧《大堰河——我的保姆》改编自艾青的同名抒情长诗,把抽象性强、跳跃性大,缺少曲折的情节、缺少激烈的冲突的抒情诗改编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通俗晓畅的话剧,需要很强的戏剧意识和创造能力。两位编剧在深刻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堰河和她那爱财嗜赌冷酷无情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我”与代表自己那地主家庭的管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戏剧冲突明显激烈了,大堰河饱受苦难善良慈爱的人物性格突出了,“我”作为背叛地主家庭、同情劳动人民的叛逆者的形象加强了。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创造成果在会聚、交流、深化。活动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创造种子的佳壤。

练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合作,与人协作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课本剧编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过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演出都不会成功。

练运筹能力。美国硅谷电脑界称为“运筹智商”,即LQ(LogisticsQuotient)。如果说IQ和EQ决定能否成功,那么,LQ决定的是成功的快慢。排练汇演的时间虽然有三周,但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及时理出个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排出一个精彩成功的课本剧,是非常困难的事。

课本剧的编演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和锻炼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