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活动教学探索

时间:2022-04-03 03:50:00

高中语文活动教学探索

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活动”二字。但对课堂以“活动”为主体的概念我们要理解清楚。我们这里所讲的“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而非流露在表面上的活动:如小组间的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等等。我们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就像一个计算机的程序。老师是程序的设计者,学生是程序的使用者,课堂即是这个程序的运行过程。在课堂的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是程序的触发点,老师成为整个系统的维护者、修正者,以及这个程序运行结果的检测员。所以从本质上讲,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她努力将老师和学生从被动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中彻底解放出来。她所追求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了什么,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面对这样的改革,有许多的教师有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要老师有何用途?这是一个极致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现有教学改革和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矛盾的终结点。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老师在人们心中是学习的核心、中心。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也十分的强调“师出”何处。这种教学的观念强调了经验的继承和发扬,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教学。在建国初期,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强调课堂的重要性,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实情,老师的政治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发展到现在学生往往成为了被动的经验知识的接受者,削弱了学生个体经验的体验。

我们不能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多少的缺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在现有强调创新的社会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现有的中国国情。那么教师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官方言论讲: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导学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对于这种讲法,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我认为在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第一,教师是整个程序的设计者。就活动单来讲,如何让活动单的运作过程能够基本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问题,能够达到基本知道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要求。再有现有的高中教学不能回避的高考也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符合以上要求,活动单的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教师是整个程序的维护者。一个程序的运作离不开程序员的及时监控,活动单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引导者。活动单教学过程无疑是将课堂的情况进一步复杂化。面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也是对教师预设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第三,教师是整个程序的检验者。上文强调对学生的考查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陶行知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作为一个检验者,更要重视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就语文来讲,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个考验。如何将这些思想贯彻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呢?本人以所教的《秋声赋》为例作简要的说明。

《秋声赋》活动单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全文,基本翻译全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简要分析并学习文中描写秋声方法。

3.结合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参悟作者的人生哲学。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分析作者思想情感演化过程。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二.结合以上写作背景细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1.总结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文章第一段的写秋声之文可谓精彩之极,其于《滕王阁序》中第二段写景相比,有何异同?3.文章第二段描写了秋声的那些特点?文中作者写到:“夫秋,刑官也”,为什么又讲是“天地之义气”、“物过盛而当杀”?文段开头一个“悲”字总领全文,但细读文本,作者仅仅是悲伤吗?

4.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5.就文章的情感来讲到第三段已经写完,问什么作者在最后还写“童子”呢?《秋声赋》是欧阳修晚期的一部传世名著,其精炼的用词和智慧的人生感悟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明确的完成这两点教学任务使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

首先,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的设立。学习目标并不是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情去设立。我所任教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阅读面较窄,再加上是高一学生,文言文基础实词、虚词的积累、归纳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而《秋声赋》这篇文章最为出奇的就是本文对秋声“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也设立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作品情感自不细说。一部分老师在活动这一块将“学习目标”改为“活动目标”,我认为这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活动单的设立并不是留于形式的改变,无论怎么变化它都是学习的过程。仅说法上的变化,个人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再有,背景资料的介绍。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学的活动单都应该有这个部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感性的科学。强调学生自我的“悟”功。要“悟”就必须有一个“悟”的环境。对于一篇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更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生活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些尤为重要。正如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一样,现在看来毫无意义。七、八十年代的看了泪流满面。为什么?就是时代背景的问题。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就很好地完成了阅读环境创设这一问题。为学生自我“悟”的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减少了那些空谈理论的空调调,活跃了课堂。

最后,问题前提下的思维活动。我所设立的活动单强调问题的重要性,更为注重问题的细化过程。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进行演绎和扩充,每一个问题都与考试说明所要考查的能力挂钩。比如说第三个问题。不仅仅要求学生自我感悟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从文章中挖掘思想,从自我的生活找出对应点。这就是对学生文字分析能力的考查。再者,结合文本是一直要贯彻的理念。像第四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情况下,了解作者在结构上的画龙点睛之处。离开文本是很难理解到作者是如何通过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问题的设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应该可以、可能自我按照问题一步一步自我将文章解读下去。从字词句的理解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挖掘。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应该具备这样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参考或者是某几本资料进行简单的拼合。再有,我一直在强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像这个活动单,我可以在学生讨论后自我讲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教无定法,一切视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剂、不断修改。这样的机动性同样也应该是活动单设立的一个部分。总之,活动单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以学生的思维锻炼为核心。形式上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其实际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课堂活动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活动中学生能力的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