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9:27:07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范文篇1

关键词:桥梁;风险;公路桥梁;控制

1古代人民对风险事故的认识

自古以来,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充分认识到建设工程的风险所在。早在一千多年前,工匠们在部分佛塔的修筑过程中,就已经在塔体周围设置了防护网,以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十七世纪,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一些工程论著中就有关于处理开挖矿山工程事故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方面的论述,这应当是我国最早的“矿业安全工程”案例了。在国外,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事故时有发生,基于工程安全实践,形成了风险控制的理论。在近些时候,经常发生一些针对建筑物、桥梁等的袭击事件,进行风险安全控制研究就成为了现代桥梁建筑施工运营中的重大问题。

2桥梁风险事故为什么产生

桥梁作为架设于江河湖海上能使行人、车辆等顺利通行的交通建筑设施,自从其被人类发明以来,就时刻面临着施工和运行的安全风险。桥梁工程的发展进步都是基于材料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古代的块石、料石,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结构体系由简支向预应力斜拉桥改变,跨径由小变大。然而,正是因为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上环境地质等施工条件、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等很多因素,随着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风险控制也日趋复杂化。在20世纪初世界桥梁技术由悬臂桁架梁桥向悬索桥迈进这一大背景下,著名的加拿大魁北克桥,曾经出现两次重大施工事故。第一次事故因为延长了中跨,没有进行受力核对,以致悬臂倒塌,数万吨钢材报废,数十人遇难。第二次事故是由于变更悬臂拼装方式,机械使用不当导致挂梁沉入水中,10多人遇难。这两次事故都是没有足够重视设计理论改变的风险与施工工艺变更的风险引起的,为以后的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敲响了警钟。

3桥梁建设运营风险是整体风险

许多塌桥事故,比如魁北克桥梁事故说明了桥梁建设运营可能遇到的诸多风险可能发生于施工建设及运营使用的各个阶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有的桥梁,因为原材料使用控制不严格,使得钢筋发生屈服断裂,导致人员死伤,造成重大损失。有天桥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单位忽视了桥梁的荷载限制,比如一些景区没有按照规定控制人员数量,导致桥梁因为游客太多超出设计荷载而坍塌。还有些桥梁因为设计缺陷造成事故,比如轰动一时的我国直辖市重庆綦江彩虹桥事故,事故调查表明导致虹桥出现垮塌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不当造成的,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危及桥梁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当然,工程设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问题。另外,还有因为管理和养不到位的比如佛罗里达州造成46人死亡的吊桥事故,使用过程中因为在桥梁上跳舞的人太多导致的堪萨斯州人行桥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14人。诸多事实证明,桥梁事故不光发生于施工过程,桥梁风险控制也不单是工艺材料革新的应用,它是涉及技术、经济、设计、施工等多方面因素的整体系统工程,我们可以称为整体风险。

4桥梁风险控制评价

桥梁风险控制评价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这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做好风险控制,只有对桥梁系统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如果不对桥梁实施风险控制,一旦桥梁在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中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和人民群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严重后果。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我国有很多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事故都是因为桥梁施工阶段的操作不规范产生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贵州铜仁市的鱼梁滩桥事故(1990年,共有37人死亡)、广东韶关的白桥坑大桥事故(1996年,共有32人死亡)、湖南凤凰桥事故(2007年)。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安全风险事故呢?这是因为在桥梁的使用周期中,从施工到竣工以及运营最后桥梁退役,其结构失效概率的变化曲线符合“浴盆曲线”,如图2所示,即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共分为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和耗损失效期三个阶段。桥梁早期失效期即桥梁可行性论证到竣工完成阶段。此时桥梁风险最大,失效概率也最大;偶然失效期和耗损失效期则分布于桥梁运营期间。偶然失效期即桥梁状况较好期间,而耗损失效期就相当于桥梁使用的末尾阶段。我国现阶段关于桥梁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桥梁施工期。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材料、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进步,风险控制评价方法也从定性评估趋向定量评估。相信随着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及大量持续的工程建设,桥梁风险控制系统及理论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下去。

5公路桥梁运营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对于运营期桥梁的风险控制评价来说,因为发生的恶性事故较少,因此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方船撞事故的发生,使很多人对船撞风险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我们分公司运营管理路段内绝大多数的桥梁属于旱桥,因为桥下通行的不是船只而是车辆,所以导致车辆撞桥的事故时常发生,2015年G18荣乌线弥河大桥由于车辆追尾后撞击护栏,并且发生燃烧,造成桥梁受损;2016年G18潍河特大桥发生车辆撞击护栏后车辆侧翻,造成盐酸泄漏,对桥梁护栏与底板造成腐蚀损坏,所以现阶段开展车撞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潍坊分公司运营管理的桥梁,绝大多数处于偶然失效期,属于浴盆曲线第二阶段,面临的风险因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两类。自然风险我们无法规避,如汶川512大地震中无数桥梁垮塌。而使用期间的人为风险因素,则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善、养护不到位、车辆荷载过大、技术力量薄弱等方面引起,这类风险因素我们必须进行控制。考虑到我国的桥梁建设时间有比较集中的峰值特征,现在国内大部分风险评价研究则针对的是大跨径、高难度、新技术桥梁,相对中小跨径桥梁来说,也需要进行风险控制评估。上面提到,多数桥梁处于偶然失效期,最终必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进入耗损失效期。此时的失效概率将增大,突发性事故将增多偶然失效期。例如给世界桥梁界敲响警钟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桥梁突然失效事故至今让很多工程师记忆犹深。国外经历了很长时间段的桥梁发展历程。从可行性论证、施工到交付使用,以及运营管理,采取的措施都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理论及措施,这对国内桥梁运营风险控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6桥梁运营期间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于运营期风险控制而言,我们不仅要从健全理顺体制、实时监控、治理超载、提高检测技术,进行人员专门培训等角度下手,我们还必须具备提前控制风险的思想。潍坊分公司养护巡查大队对运营中的桥梁每月进行一次经常性检查,包括桥梁的外观,常规的技术使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养护单位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分公司养护部联系专门的桥梁检测机构或有关单位采取专门的措施,以保障桥梁使用安全。在特大桥梁如潍河特大桥或者重要路段桥梁如弥河大桥设置了雾灯管理系统,有效保证了能见度较低情况下的行车安全和事故的发生,避免撞桥事故,造成桥梁损伤。在冬天下雪等容易发生事故的天气,采取提前撒布防滑沙、融雪剂等措施,并设置大屏幕LED显示屏,提前对过往司乘人员进行警示,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管养路段内与青岛分公司管养路段交接处胶莱河大桥,由于早期施工原因,路面经常发生坑槽,我公司养护巡查大队上报分公司养护部,由养护部上报集团设计院,设计院技术人员考察现场情况后,决定采取综合措施彻底治理,杜绝风险事故的发生。K364+467小桥(1孔-13米预应力空心板)曾经发生板底裂缝,铰缝脱落,我们养护队员及时发现,上报养护部以后,决定对桥梁采取钢板封缝,灌注水泥浆等措施,有效避免了桥梁技术状况的进一步退化,控制了桥梁风险事故的发生。我分公司在管养路段重要桥梁进行二维码安全管理,由养护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技术状况检查,检查完毕后,扫描二维码,将检查情况及时提交上报,随时掌握桥梁技术状况,有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我分公司还利用无人机对管辖路段内的重大桥梁实施不定期巡查监控,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在夜间,养护巡查大队曾经会同路政部门、当地政府及河道管理单位,对私倒垃圾,影响桥梁安全的行为,进行综合执法整治。我们潍坊分公司养护应急中心会同路政、交警部门,在遇有恶劣天气发生时,实行交通管制,“两客一危”车辆在特定时间段内不准驶入G18荣乌潍坊路段,实行高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管辖路段内重要桥梁的运营安全。

7结论

我们分公司运营管理的桥梁,基本上属于一类,二类桥,公路桥梁整体状况较为安全。为做好保障工作,潍坊分公司专门配备桥梁养护工程师,每一个养护巡查大队都有数名专门的桥梁养护管理员,每年都请专门的桥梁检测机构开展全线桥梁的检测工作,出具每一座桥梁的检测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希望养护巡查队员以后也能配备先进检测手段和仪器,以便更好的对桥梁的日常技术状况进行监控掌握。在桥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在桥梁建设周期由于种种原因而缩短时,我们必须重视现在乃至将后所面临的桥梁状况整体风险。显然,控制桥梁整体风险是每一个工程建设参与者以及养护运营管理者的责任,而工程人员自身所蕴含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树立良好的整体风险控制观念,时刻防患于未然,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公路桥梁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木,刘国林.世界交通史上的七大技术灾难[J].交通与运输,2003(5).

[2]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胡新六.建筑工程倒塌案例分析与对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运营风险范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运营风险范文篇3

负债经营风险的总体防范与控制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力杠杆。所以,首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第一,要有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有效应付风险。首先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

第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第三,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

第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宜低于1:1,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

第五,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据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的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降低负债利息率。

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

1.事前控制

首先,应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作好各种预算工作。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可以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也可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额,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应在筹资决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准确的财务预算对于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筹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根据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中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出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安排企业的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集的资金量。同时企业可以根据预测的筹资情况来确定资金是否能够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并以此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筹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防范企业的筹资风险。在编制具体财务预算过程中,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保持适当的负债比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筹集资金的时间和数量,使筹资时间、资金的投放运用紧密衔接,及时调度,降低空闲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收益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落实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筹资风险。其次,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合理安排主权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例,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和长期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应该动态地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确定最佳负债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经营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过多的筹资风险。

最后,企业在选择负债筹资的方式中,如果选择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应做出分析,对银行做出选择。应选择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开拓,肯为企业分析潜在的财务问题,有着良好的服务,乐于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放贷款,在企业有困难时帮助其度过难关的银行。同时,要关注银行的专业化程度,选择那些拥有丰富专业化贷款经验的银行进行合作;保证所选银行的稳定性,使企业的借款不至于中途发生变故。

2.事中控制

在风险的事中控制中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筹资风险,提高收益,这是彻底摆脱债务负担的关键。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缺少资金靠借贷,资金投入较少考虑投资回报、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以至于企业越借越多,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因此,企业应加强资金使用意识,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确保投资效益,实现资金结构优化,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要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

(1)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而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企业就会因资金短缺发生筹资风险;反之,企业持有的现金越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就越强。但是现金是收益能力和增值能力较低的资产,如果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必然失去了用这部分现金投资的机会,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过大,从而降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利润率。因此,企业必须合理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需求和支付情况,确定合理的现金储备。

(2)加强存货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如果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过大,就会使速动比率很低,从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流程,使企业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3)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应收账款是被债务人无偿占用的企业资产。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等措施,积极组织催收,减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金占用,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另外,在还款期限和额度的把握上,应尽可能地将还款期限推迟到最后,同时必须保持企业良好的信誉,有时候无形的声誉往往更加重要。这样虽然没有现实的现金流人,但却获得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节省了一定的使用成本。保持适当的还款额度可以减少企业资金使用风险,使企业不至于因还款额度过大而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运营风险范文篇4

关键词:保险公司;运营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相比于其他的公司来说,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所以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风险管理是其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工作内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核心竞争力。所以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风险管理工作备受重视,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在运营中,运营风险加大,所以保险公司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提高对运营风险的管理水平。

1保险公司运营风险的概述

对于运营风险的概念,社会上的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定义,目前并没有比较准确的概念,但是比较普遍的概念中,认为广义的运营风险就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风险,在狭义上认为运营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但是这两种定义都并不科学和完善,前者扩大了运营风险的内涵,而后者却没有对运营风险中的内容进行全部的囊括。所以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定义,将运营风险定义为,由于企业内部流程的不完善,和人力系统以外的外部事件导致的风险,相对来说,这种定义既包括了企业运营中,运营风险的所有内容,又排除了其中包含的商业风险。

2保险公司主要的运营风险

(1)承保质量低。保险公司在进行承保业务时,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业务偏差,导致承保质量低,在进行承保时,很多保险公司没有检验承保,把不该保的财产也纳入了承保的范围;为了完成保费任务,经常会牺牲整体利益,导致保险业务的质量下降;最后是承保和理赔的环节脱节,使得公司利益受损。(2)理赔管控不严。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理赔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保险公司通过合理地处理理赔业务来维护公司的信誉,但是在实际的理赔工作中,很多保险公司不能正确进行理赔管控,在理赔的过程中,对于理赔的监管不到位,赔偿数额多少难以确定,另外在理赔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先出险后办投保,来骗取保险赔款,导致很多违法行为的出现。(3)定价不足。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公司对于各类风险的理赔标准无法进行科学的确认,很多的保险公司因为精算水平低和竞争过度导致定价不足,使得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中,经常会出现超出承保能力的承保,很多的承保业务明显的定价水平低,保费的收入难以全面的覆盖风险,这给保险公司的运营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保险公司运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保险公司缺乏对运营风险的理解。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管理工作的企业,在公司的业务和员工的工作中,运营风险是时刻存在的,但是企业和员工对其并没有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于企业的运营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清晰地认识到其概念的实质和相关内容,员工也无法对运营风险的种类,进行明确的划分,导致在企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中,对运营风险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方法无法准确应用,造成了保险公司运营风险管理的,效率低下,不能科学控制运营风险,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和信誉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2)保险公司员工运营风险管理的能力不足。保险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运营风险的管理,所以员工要求对运营风险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和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可是实际上,保险公司的员工大部分在运营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存在不足,其在心理上也没有充分重视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带来一些失误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给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在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中,员工不能认识到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和其自身的作用,加上保险公司在该方面对员工的惩罚比较严厉,极大地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3)保险公司业务效率与运营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公司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扩大服务的范围,和提高服务对象的数量,所以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很多公司都会想办法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开拓业务,可是在大量开拓业务的同时,为了提高业务的效率,经常会造成,运营过程简单和办理环节简化的问题,这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运营风险。但是这些风险也同样是保险公司,业务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础,所以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这种业务效率与运营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极大的限制。

4保险公司应对运营风险的主要措施

(1)加深员工对运营风险的认识。想要提高保险公司应对运营风险的效率,首先需要公司和员工加深对运营风险的认识,正确认识运营风险的概念、种类,以及会为保险公司运营带来的危害,成人都需要正确理解运营风险的理论,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认识到运营风险,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在工作中正确应对运营风险。企业领导需要对员工,进行运营风险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运营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加深理解,请在工作中确保运营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2)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险公司想要提高与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最基本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员工是公司业务开展的基础,所以,保险公司需要提高员工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让员工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工作,想办法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公司要想办法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员工的薪资水平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挂钩,对于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过失要进行合理的处罚,注意惩罚力度,不能过度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平衡业务效率与运行风险控制。在保险公司的运营过程中,业务效率与运营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所以保险公司必须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业务效率与运行风险控制工作,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在公司开展业务时,要积极利用现有的信用系统和金融系统,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简化业务过程,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保险公司需要深层挖掘用户信息和资源,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优质用户,扩展业务对象,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进行运营模式的创新,转化保险公司的风险,提升保险公司运营的效率。(4)提高运营风险的量化水平。在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现代管理理论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要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针对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和产业特点,建立科学的运营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运营风险的理论模型,对公司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实时监测业务动态,丰富风险管理工作的手段,构建出运营风险的量化模型,从而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语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需要做好运营风险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邓云泽.论保险公司运营风险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6,7(18):46-47.

[2]全民,赵永坚.做到风险全面可控——利用IT有效防范和规避保险公司运营风险[J].金融电子化,2011(06):54-56.

[3]姚建伟.我国保险公司运营的风险管理与证券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4.

运营风险范文篇5

关键词:集中运营;服务外包;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化和服务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服务外包以其降低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商业银行的青睐和采用。但是,服务外包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竞争利器的同时,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市场失效、连续性断裂、信息泄露、外包失败等潜在风险,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也构成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对经营活动中的服务外包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问题,从风险分类、识别、度量、控制、规避、治理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风险分类研究方面,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主导的“联合论坛”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2005)文件中分析了金融业务外包存在的10项风险,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吴更仁(2007)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分为6个类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唐柳等(2009)进一步把《金融服务外包》中的10项风险归纳,将战略决策、财务、人力和管理风险归为内部风险,而系统、市场、技术和外包商风险归为外部风险,并进一步得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结论。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王瀛和赵鹏等(2008)认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来源于机构本身、外包服务商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吴更仁(2007)提出识别风险因素的手段,并分析了风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吴国新(2010)认为交易的双方在获得收益的同事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分别从服务提供商、客户和交易风险的视觉提出风险识别与规避的方法和相应的对策。在风险度量研究方面,唐柳等(2009)在分析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特性和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管理框架。唐柳等(2010)在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重要性度量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银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吴国新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28个变量,得出影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主要8个因素的结论。在风险控制、规避、治理和监管研究方面,唐柳等(2009)认为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经营,治理机制设计应兼顾外部和内部,更多地协调和关注利益相关者。曹淑艳(2009)以金融服务外包理论与国内外实践为切入点,对金融服务外包中的常见业务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控制及监管进行了探讨。国内相关文献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类型、成因、管控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没有针对某一具体类型的金融外包服务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本文将针对运营集中后的风险特点,提出在运营集中过程中实施金融服务外包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和对策,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金融服务外包概述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其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或环节剥离出来,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从第三方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不仅包括外部供应商,还包括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从外包的方式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进行初始转移,还包括服务的再次转移,即所谓“分包”,由承接金融机构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将服务事务再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从外包内容来看,金融服务外包可分为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处理共三大类.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服务属于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过评估的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包括数据录入、业务审核、信息核查、呼叫查复等。

三、商业银行集中运营风险特点

(一)集中运营概述

商业银行运营业务主要包括柜面交易处理、财务会计核算、资金交易与清算、中间业务受理等,在银行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近十年来,“以客户为中心”和“流程银行”的创新思路不断冲击着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和同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商业银行逐步从传统的分散运营模式向为集中运营模式发展。所谓商业银行集中运营,是将银行柜台或其他渠道受理的客户提交的指令或凭证,运用电子影像和网络传输等技术,把数据传送到后台进行流水线、集约化处理,并由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校验、账务核算、资金清算等步骤,最后将结果信息反馈给客户的运营模式。

(二)集中运营风险特点

随着集中运营模式的建立和业务处理方式的调整,原有运营体系中的风险特点也随之转变,出现不同的变化和产生新的风险。一是总体风险趋于集中,业务集中处理后,原业务的风险点也随着处理层级上移而集中,同时,处理笔数大、交易金额大、涉及范围广等,也形成了多种风险的聚集区域;二是系统运行风险提升,电子化的处理流程对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系统功能、运行稳定、网络连通、系统间交换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和稳定的运行,如果出现通讯异常、系统故障等无法及时修复的情况,对全行的业务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引起业务中断、引发资金风险;三是信息安全风险,后台集中处理的交易含有大量客户账号、印章、支票号码等涉密信息和票据影像,如果未能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必要的保管、访问控制和销毁,极易造成客户重要信息泄露;四是业务连续性,业务集中处理后,一旦出现系统运行故障、外包公司单方毁约等因素导致业务中断,对全行员业务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客户资金损失、赔付等。

(三)集中运营主要的外包风险

结合运营模式转变后的风险特点,根据巴塞尔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外包风险分类,可将集中运营各阶段的服务外包风险细化为六大类,具体风险分类、原因和发生阶段.决策阶段,是服务外包的第一步,极易产生外包责任风险和运营质量风险,对后续服务外包的实施造成影响,甚至由此引发签约、执行阶段的一系列风险。因此,在决策阶段,银行需要对自身业务进行合理评估,根据风险承担能力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可实行外包的业务范围。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后,对市场的服务外包商经营能力、资信状况、服务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据此制定相应的外包计划和方案。签约阶段,是银行和选定外商进行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的环节,易产生法律风险。因此,在签约阶段,银行应在合同中明确信息安全、质量控制、连续性管理、人事管理等责任条款、服务标准和赔付要求,同时,考虑到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银行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将相关契约也一并列入合同内,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对银行、外包商、客户造成损失,或增加沟通、诉讼成本。执行阶段,是服务外包的具体实施过程,外包商按照合同条款向银行提供服务,并进行项目管理。此阶段易产生数据安全、运营质量、准时交付、经验技能等风险。因此,在执行阶段,银行应对外包商制定考核方案,根据考核方案做好外包商的服务质量和交付时限控制,监控外包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质量控制等管理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同时,银行应做好外包成本的控制,避免对某一外包商进行专项投资,使银行、外包商在服务外包过程中达到“双赢”。结束阶段,是银行和外包商合作完成,外包商退出项目的阶段,易产生经营成本风险。如果银行对外包商过渡依赖,会造成银行无法摆脱与外包商的服务关系,外包商无法安全退出项目,迫使银行在接受不利的条款的情况下继续与其合作,甚至在后续服务外包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使银行成为被控制的一方。因此,银行在服务外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留意市场其他外包商的情况,避免或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专项投资,做好外包商突然中断服务的应急预案,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依赖程度。

四、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行、建行、工行、农行、招行等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已基本实施后台集中运营,并在集中运营过程中引入外包商。运营服务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因此,运营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来经营转型的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器”,有利于银行将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客户渠道拓展、新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中,但是,在成为“推进器”的同时,运营服务外包也可能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连续性断裂、信息泄露、外包失败等潜在风险,对运营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构成一系列的挑战。

(一)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商业银行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制定相应的准入条件、质量管理、过程监控、安全检查、资料保管等风险控制制度,或有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但不完善,例如,服务标准不明确或不清晰、监控内容未涵盖外包商的服务内容等,而且,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时,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银行无法全面掌控外包商的执行情况,出现客户信息泄露、高峰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作业质量无法达到服务标准等情况,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风险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商业银行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时,没有建立外包风险评价体系,或建立的评价体系但评价标准不合理,或评价内容未能覆盖风险管理范围,例如,只对外包商的经营状况、财务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对其资信、服务状况进行评价;只对外包商进行评价,没有对业务外包合理性进行评价等,出现将不能外包的业务外包,或把业务外包给无承接能力的外包商处理等情况,从源头上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执行不到位

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但是,没有落实制定要求或执行不到位,例如,实施运营集中外包前,需要对外包商和业务进行风险评价,但银行只对外包商进行评价,没有对业务外包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质量管理、过程监控,或执行不到位等,出现本可以通过落实制度要求和执行防范措施进行控制的风险仍然出现,风险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流于形式。

五、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

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外包降低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下,将外包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务求降到最低,即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因此,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后,商业银行需从根本上转变风险管理观念,对原有和新增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

(一)提高外包风险识别能力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同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正确、有效的开展后续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和原有分散式运营模式的风险特征不同,而且,在实施集中运营的过程中引入外包商,使得风险动因更为复杂多变,例如,一般情况下,人员稳定性对操作熟练程度有影响,而操作熟练程度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在原分散模式下,银行正式员工流失率较低,人员流动性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人员稳定性基本不构成风险。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后,外包人员流失率远远高于行员,使得人员流动性的风险成为重要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作为发外包的商业银行应该树立正确的外包风险管理意识,根据集中运营的风险特性调整风险识别方式,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必要时进行专家访谈等,再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面谈、访谈、流程图等科学方法,区分外包项目的不同阶段,找出明显或潜在的风险规律,做出定性或者定量评估,提高外包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完善外包风险度量和评价体系

在对集中运营的外包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后,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外包的可行性、外包商的资质、服务后评价等方面内容,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根据监管机构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商业银行制度或修订等内外部风险动因,适时调整评价系统指标内容和标准。风险评价体系可分为决策准入和监控预警两部分,决策准入主要是评估外包商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管理能力、企业规模等条件是否满足业务承接要求,合同内容和责任条款是否清晰明确,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否可以外包等;监控预警主要是评估集中运营外包运行情况,监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动向和侯征,例如外包商的履约情况、作业质量、生熟手比例等指标,对指标的定量计算和监控变动情况,启动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风险评价体系内的各项内容,利用风险矩阵法、波尔达序值法、多因素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准确度量,以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做出相应决策或有针对性的执行各种外包风险管理措施。

(三)落实外包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建立集中运营外包风险识别、度量、评价、预警、监控等管理体系后,让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制度执行不到位,风险管理工作将大打折扣或偏离原有效果。如何提高执行力,加强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从主观方面,商业银行运营条线须从意识入手,潜移默化,且持之以恒,通过培训、宣讲、场景演示等手段,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明确奖惩,建立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员工“不敢为不作为”;从客观方面,通过一定的外部力量来监督执行情况,避免风险管理制度成为“纸上规章”,例如,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执行情况,现场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等。只有落实到位,才能检验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才能据此对计量标准、风险评级、预警机制等进行调整,使机制运营外包风险管理更全面、更可行、更完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已实现外集中运营外包,中、小型银行也在快速发展,但外包风险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为了跟上改革步伐,将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金融服务外包势必成为重要的“推进器”,服务外包范围也会不断扩大,特别是占用经营成本较大的运营业务。因此,通过分析集中运营的风险特征,探讨银行实施集中运营外包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外包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加强风险识别、完善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等措施,对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蔚蓝 单位:广州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海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吴国新,郭峥嵘.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选择及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玉辉.商业银行营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特点及风险分析[J].金融经济,2014

[4]张娜,江畅,田剑.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在线,2012

[5]唐柳,李志铭,王军.银行业服务外包风险重要性度量的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

运营风险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运营控制

一、风险控制与运营控制融合的必要性

(一)运营控制简述

运营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或者在参与经营活动的员工之间,利用他们工作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所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控制流程,旨在最大限度地运用企业现有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最高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控制也可以指为企业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可见,运营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的管理总称。按控制对象区域的不同,运营控制可分为:市场运营控制、用户运营控制、社区运营控制和商务运营控制;按运营过程阶段的不同,运营控制可分为:运营计划控制、运营组织控制、运营实施控制和运营管理控制。

(二)风险控制与运营控制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风险控制与运营控制本身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运营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交叉的系统,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需相辅相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与革新。运营控制产生之初,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的存在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部分,故风险控制与运营控制在经济形势下殊途同归,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风险控制与运营控制的目标一致。业主权益最大化一直是企业集团追求的目标。任何管理和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反映在最后的财务结果中。人们普遍认为,与其他企业相比,获得较高质量利润和更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必须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采取了有效的监控措施。从而保证了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实现风险控制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操作控制,这两个目标是相同的。

2.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降低金融风险水平,运营控制系统是企业集团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的负面新闻、产品质量、或者是其它原因导致企业失败的,虽然原因表面上有所不同,但由于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经济低迷、市场动荡等宏观不可控因素外,大多是企业运行控制体系的失灵。经营效率低下和生产过程出现问题等原因造成的,风险管理本应规避的风险发生了。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运营控制在企业经营各个环节中的作用,避免这一环节的风险,避免风险转移到下一个经济环节。

3.操作控制系统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必要环节。完善的运营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保证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达到的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尽管运营控制和风险控制各有侧重,业务控制侧重于业务活动的过程控制,风险控制侧重于整个组织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而操作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对金融风险的理解和管理是企业运作控制的动力,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经营控制,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欺诈,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二、以运营控制为基础建设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因企业运营过程产生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融合运营控制的情况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免要考虑运营控制成本、运营风险预警、经营活动项目决策、经营风险损失处理等运营控制相关因素,且需在上述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五个基本步骤中分别考虑运营控制对各自要素的重要影响和辅助途径。

(一)风险管理目标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企业利益最大。这里的风险成本除主要指运营风险成本外,还需考虑其他的风险成本,如企业投融资风险、企业利润分配风险等。

(二)风险分析

因企业整体财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营运风险,故在运营控制对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运营风险的高低,可估计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但为使风险分析更为深入准确,企业还需对其他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三)风险预警

运营控制设置运营风险预警,企业层面设置财务风险预警,通过“运营风险预警”和“整体预警”二级预警可加强防范企业风险的实际发生。

(四)风险决策

不管是企业的营运活动决策还是其他项目决策,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选择投资少、安全系数高的方案,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五)风险处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分析、检查、纠正和评价,并对风险可能或已经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对策,尽可能选择风险处理成本最小的方案,减轻损失对企业的冲击。事后,管理层需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并改进,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增强企业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三、以防范财务风险为目标建立运营体系

运营管理是企业集团生产服务价值链条的基础环节。企业要提高内外部竞争力,就必须从最基础的运营管理工作做起,坚持“效率、质量、安全”的原则,构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内控严密的运营体系。

(一)集约化运营体系

业务集约化和专业化处理的改革方向下,现代企业降低了企业业务分散、人员胜任不专业的分散管理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风险控制导向下的企业集约化运营体系,应持续提高业务集中处理程度,不断创新项目业务进行模式,构建“技术先进、风险可控、因地制宜、稳健高效”的集中授权管理体系,这种风险导向下的集约化运营体系可实现对经营业务操作风险的集中监控。

(二)自动化运营支持保障体系

构建符合企业要求的自动化运营支持保障体系,可持续提升系统客户服务能力和生产作业效率,实现流程建模和需求分析双线并举。为达到风险控制目标,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优化业务流程和处理系统为主线,减少冗余处理环节,逐步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作流程。自动化下的体系运行将运营流程纳入程序,减少了人为主观操纵舞弊风险。

(三)运营风险管控体系

运营风险管控体系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最基础体系,企业要持续强化风险事前控制的同时,要不断创新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模式,逐步建立以场外集中验证为主,辅以现场验证的工作模式,通过探索研究,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科学的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向德伟.论财务风险[J].会计研究,1994(4):21-25.

[2]Rodney,Turner,师冬平.运营控制与项目治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5(8):59-61.

运营风险范文篇7

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举办,展期为6个月,历时184天。根据预测,届时将有来自200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预计有7000多万人次到会场参观,其中境外游客将达到350-400万人。日均入场人数为40万人,高峰时最大日客流量将高达80-100万人次。要确保如此巨大规模的展览活动成功举行,其运营安全管理就成了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我国在大型展会运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对像世博会这样大型活动的安全风险管理没有实践经验。而世博会运营期间蕴含的风险无处不在,既存在运营期间的人员流动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展馆规划以及资金投入的风险,也存在后续展馆资源的利用率风险和服务水平风险等问题。因此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建立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机制,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在政府指导下,以企业运作的模式进行,而运营的非盈利性使得整个运营管理的目标更多地体现其社会性和服务性,具有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的多重特征。因此,我们在考察其运营风险时,不仅仅要考虑由世博会运营公司负责的世博园以内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准备世博会在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和美化世博园外的整体行为。如何借鉴历届世博会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遵循科学规律和系统原则,选择对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最有影响的因素,建立多层次、多目标且与上海世博会运营管理相适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世博会的运营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一、对世博会运营风险的界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风险”一词来源于早期的意大利语“risicare”,意思是“todare”。风险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典数学家丹尼尔(DanielBernoulli,1738),他在一篇题为“风险评估新理论的说明”的文章中介绍了“效用”的概念,以测量风险的影响和后果。19世纪以后,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不断提出了风险的不同概念,认为风险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美国的海恩斯(Haynes,1895)在其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指出“风险意味着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偶然性因素是划分风险的本质特征。”美国A.H威雷特(1901)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美国F.H奈特(1921)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说明了风险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美国的C.A威廉和汉斯(1964)把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提出“风险是客观状态,而不确定性却是风险者的主体判断”。日本武井勋(1983)在其著作《风险理论》中,总结了历史上诸家有关风险论述的观点,作了新的表述,认为风险是特定环境中和特定期间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该定义概括了风险的3方面含义:(1)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差异;(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风险是可以被测量的。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运营风险包括供应链的管理、运营资源的合理调配、关键人员的流动、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等涉及公司运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运营目标方面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由此可见,世博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的效率以及运行机制风险管理。世博会的运营涉及方方面面,哪一个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都将严重地影响整个运营工作的绩效。因此,世博会运营机构设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效率和工作的绩效。而组织机构中信息传递机制、问题报告和处理机制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则是各种信息畅通、可靠,问题的及时报告和处理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没有这些保障,世博会的运营可以说是风险重重,最后会危及到整个会议到开展。(2)资源的配置风险管理。世博会的成功举行,需要耗费大量的有效资源。如何根据世博会现有配置的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实施绿色世博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在场馆、展位和交通等方面要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其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风险管理。世博会的成功举行,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在资金筹集方面,所需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在资金运用方面,运营成本控制是否合理,收支是否能够基本平衡;资金运用是否透明等,是世博会实施财务运营管理,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4)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使参展商满意,使参观者满意,使所有参与者满意,就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任务,因此,本文将服务水平作为一个指标来研究其风险管理。二、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由于世博会历时184天,时间之长,会使世博会期间的许多外在因素影响世博会的顺利进行,这些因素也许不同于一般的国际活动的运营风险。影响世博会正常安全运营的因素错综复杂,使得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海城市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博会的举办。具体表现在:1)台风灾害:如2005年的“麦莎”台风导致上海4人遇难。台风可能对世博会展馆和设施如风雨棚等造成影响,并可能对黄浦江水上交通造成影响。2)高温灾害:每年7-8月份是上海的高温季节,是世博会期间最热的阶段,在客流上是个高峰季节。高温天气可能直接导致游客中暑,给游客带来各种困难;持续高温可能导致电力供给负荷增大,并有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事故;高温引起的用水危机和水质恶化也有可能转化为公共卫生事件并引发社会混乱。3)龙卷风灾害:龙卷风也是上海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出现在春夏两季,特别是以7、8月最多。虽然龙卷风影响的范围较小,但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重大损失。龙卷风对园区一般不会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如果龙卷风造成大面积停电或引起交通阻塞等事故,对世博会的安全构成威胁。4)火灾:根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对上海市突发性灾害及涉及医疗事件的统计分析,火灾的发生次数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世博园区发生火灾事故,将会直接影响到世博会人身和财产安全;世博园区外发生火灾事故,同样会影响世博会的安全运行。(2)上海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在应对灾害方面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世博会将经历5月份的梅雨季节和夏季高温季节,这对食品卫生要求很高,各种流行病多发季节,密集人流成为移动载体,容易传播和扩散。这些都存在爆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3)世博会时间跨度大,危机隐患多。特别是世博会将跨越梅雨潮湿多雨、夏季台风高温季节,在防止春季流行病、台风灾害、暴雨、高温酷暑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4)世博会入场人数多,交通拥挤、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造成踩踏事故而影响世博会安全。交通事故是上海发生次数最多的突发事件,且近年随着轿车拥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世博会期间,交通承受巨大压力,一旦路面交通发生重大事故,或轨道交通、地铁发生突发性事故,将对世博交通产生重大影响。踩踏事故是国内外大型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上海世博会的特征就是参观人数多,高峰期间,日客流量将达80万以上,场地拥挤引起踩踏事故的可能性很大。(5)不同语言交流障碍同样也会影响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当危机发生,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人员和游客,受到语言、文化习惯等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救助的实施效果。(6)世博会境外人员的大量入境,跨国犯罪、国际金融犯罪等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各种犯罪活动的危险性大大增强。(7)城市居民安全防患意识不强,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和灾害,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三、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从以上世博会运营风险外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上海世博会的安全运营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如何从系统论角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是本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的指标体系和运营风险预警机制,为世博会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决策依据。1、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运营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出运营系统的基本状况,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集,即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建立有效灵敏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建立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一定要注意遵守指标的科学性、动态性、独立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的体系中,本文考虑了组织机构效率指标、资源配置指标、财务指标、服务水平指标以及运营经济指标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组织机构完整性、组织安全保障性、应急机制完善性、展馆展场面积、商均展位、交通拥堵度、预算失衡程度、投入产出比、资本运营能力、参展商满意度、游客满意度、运营安全系数、运营成本费用以及运营收入等14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优先等原则。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如图1所示。2、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从以上14个二级指标的研究来看,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要采用多指标综合预警的方法,即通过对多个二级指标变量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的研究,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其对风险状况反应的灵敏度来确定权重。对于有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取的,可以采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上海世博会三级运营风险预警模型(按照一级指标),本文称之为“红色、橙色、黄色”三级预警系统。其中,红色为最高级运营风险,橙色为中级运营风险,黄色为低级运营风险。三级预警系统以红色预警系统为重点,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4个(包括4个)以上的一级运营指标处于非正常运营状态,即系统处于高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红色预警。这时系统孕育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是危害,该风险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使整个过程处于无法控制当中。对于高度风险的处理要集中全部资源和社会力量加以应对。橙色预警,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3个(包括3个)以下的一级运营指标出现问题或差错,即系统处于中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橙色预警。这时运营系统如果不加以控制,该风险同样也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不良的后果。在模型中,中度风险的处理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易演化成高度风险。黄色预警,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12个(包括2个)以下的一级运营指标出现问题或差错,即系统处于低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黄色预警。此时运营系统基本能够正常运营,该风险也不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处理,低度风险同样也会进一步演化成中高度风险,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务必要处理好系统中这3种运营风险之间的关系。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如图2所示。四、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方法创新从以上对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和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好完善的世博会运营风险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在运营风险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对具体的风险运营管理方法创新进行探讨。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运营风险制度化管理、运营风险组织化管理、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等创新的管理方法,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世博会运营风险进行全面管理。1、运营风险制度化管理我国举办规模如此巨大的国际博览会尚属首次,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一定要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根据国际展览局的相关规则,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应该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上海世博会特殊规章》,明确世博会相关方面的安全要求,明确世博园区范围内统一适用中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安全标准,为推进世博会公共安全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当然,在此基础上,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编制其他各种指南手册,向各国参展者、参观者详细说明在参加上海世博会期间应注意的具体安全性问题。2、运营风险组织化管理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是确保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实施的重要条件。由于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对世博会的安全进行全方位风险管理。建立世博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世博会运营安全进行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由不同类型的管理部门构成横向管理体系,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一世博安全管理委员会一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构成纵向管理体系。非政府组织或志愿者组织构成社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网格化的管理理念,对世博园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方法,[1][2][][]分区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监控,提升园区预防、预警和即时处置运营风险事件发生的能力。同时,可以协调上海市公安、武警和驻军等骨干应急队伍,强化园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提升现场处理安全事宜的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网络抢险抢修、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市容环卫、环境监测、水上救助、防核化等专业队伍建设,来提升应急水平;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自救互救的技能,发挥志愿者在园区公共安全保障中的作用等等。3、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就是要确保参与上海世博会人、财、物等的安全运营,他包含了世博会参展人员及工作人员、参观人员的生命安全、世博会的所有设施、展品等各种财产安全,以及世博会运营经济效益的安全边际。对于不同的管理对象安全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1)参展物品安全管理。确保参展品的安全是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对各地区参展品,根据其重要性和安全特性进行分层次和等级管理,并按照展品-展馆-展区-世博园区不同层次对展品和展馆做好安全管理。(2)参展人员安全管理。参展人员和世博会工作人员是世博园区的重要相对固定人流,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是保证世博会顺利举办的前提。由于他们既是被管理对象,又是参与园区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所以可以事先对他们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的意识。(3)参观人员安全管理。由于参观人员流动性大,具有不确定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出入口管理、园区内合理诱导等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同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关安全游览的指引手册等。(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我们在有效地管理世博园区内运营安全的同时,应该按照世博会场区域一机场、车站等重点区域-上海市区-上海周边地区等不同层次进行管理,确保上海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博会安全举行。4、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除了在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方面提供保障外,还需要根据世博会召开时的具体特征和需要进行风险预案应急管理。为此,应该加强应急救灾抢险网络体系和救灾抢险应急队伍的建设,以确保风险发生后实施快速有效地救助和抢险。具体来说:(1)针对园区规划中不同的建筑,例如:单体展馆、水域、各出入口、广场等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2)针对不同类别的事件,例如:重大刑事类案件、人员踩踏、自然灾害等,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3)针对警卫目标及特定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4)针对物资储备规划,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为灾民提供急需的生活用品。所以应该对饮用水、食品、帐篷、医用品等救灾物资的分布和储备进行规划和管理,等等。当然,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是以预防为主、兼顾应急,使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五、结语我们通过对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构建了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世博会预警模型,并在运营风险管理方式创新方面展开了讨论,试图为上海世博会的正常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以风险管理研究为切入点,正是在寻求实现城市范畴内人和人、人和自然、过去和未来三大和谐的途径,寻求世博会无风险安全正常的运营。在此,我们预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祝愿让上海这座城市能够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去实现她更加美好的未来。[][][1][2]

摘要:本文首先对世博会的运营风险进行界定;接着分析了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侧重阐述了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构建了运营风险预警模型,讨论了风险预警机制,在不同的风险级别应该采取的对策;最后,提出了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应该在制度化、组织化、层次化、预案应急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世博会运营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关键词: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

运营风险范文篇8

关键词:PPP;运营;风险

在风险管理矩阵中,风险的影响程度一共分为五级,具体为关键、严重、一般、微小、可忽略。根据内控标准说明文件中的四个向度进行影响程度评级。其中,风险影响等级为关键,即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将导致项目失败、可能会造成公路运营人员伤亡,对公司商誉、地位、形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风险影响等级为严重,一旦风险事件发生,会导致经费大幅增加,项目周期延长,可能无法满足项目的二级需求,对公司商誉、地位、形象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1公路PPP项目运营风险

公路PPP项目运营风险是项目在建设与维护、移交与运营以及许权授予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实际运作中存在各项不同风险因素,按照风险可控、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三个原则,综合考虑市场风险的管理能力、项目回报的机制、风险管理的能力这三个要素,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地分配项目的风险,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标。

1.1公路PPP项目运营风险

公路PPP项目运营风险包括保密风险、采购风险、党风廉政风险、党组织建设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行政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后勤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审计监察风险、市场营销风险、外部审计风险、稳定风险、信息系统风险、验收风险、运行控制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其中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数量排位较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中,包括:①人力资源规划风险,如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指标、财务计划指标、公路运营人员现状等了解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公路运营人员的需求、供给数量,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集团公司不能及时、足员给公司补充所需公路运营人员,导致公路运营人员短缺,不能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求,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相关岗位设计不合理、公路运营人员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不能优质、高效完成目标工作,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等;②组织管理风险,机构设置相关办法缺失或者覆盖不全,造成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或部分岗位缺失,职责权限不明确,职能交叉,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集团和分子公司职能部室、岗位设置不一致,导致分子公司一些职能部室要同时对接集团公司多个职能部室,造成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等;③培训管理风险,培训的发起部门和承办部门不能有效沟通,导致培训不能顺利有效进行,对培训需求了解不准确、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计划制定不合理,培训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培训失去意义、流于形式,推动工作和生产的作用大大减低等;④薪酬管理风险,薪酬上报、审核、发放等没有明确的时间点,薪酬审核程序时间长,导致职工薪酬不能按时发放,薪酬制度结构设计不科学或不具合理性,激励性不足,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不高,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用人成本增加;⑤社会保险管理风险,如部分非正常待岗公路运营人员不能按时交纳社会保险相关费用,有的款项挂账时间较长有可能导致相关费用无法收回,下属单位不能按时交纳社会保险费用,给公司资金带来一定压力;⑥绩效考核风险,绩效管理相关办法不健全,考核计划不当,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或是考核管理缺乏科学性、公正性,未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果,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不高,积极性不高,激励性不足,核心人才流失,甚至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部分分公司机关、项目部绩效考核未能制定或有效、及时实施,导致员工奖金与实际付出不一致,降低工作积极性等。

1.2公路PPP项目管理风险

公路PPP项目管理风险包括公司治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投资风险、战略管理风险、组织结构风险,其中企业文化风险与公司治理风险数量较多。企业文化风险主要有:①企业文化建设风险,如企业文化使命不清晰,不能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形势要求,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不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②企业文化制度建设风险,如企业文化理念与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建设不够融合,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服务和推动公司发展的作用;③企业文化队伍建设风险,公司缺少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没有专职公路运营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导致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可能造成公司企业文化出现隐患和危机;④企业文化组织实施风险,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脱离公司实际、将传统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来建设等现象存在,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实际脱节,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理念。公司治理风险包括:①制度汇编风险,如组织修订汇编公司管理制度时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制度不严谨,对各分子公司管理过程中,存在制度落实弱化,督导审查不严格或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偏整;②会议风险,如未能落实逆序表态,导政决策时具有一定倾向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客观表达真实想法,纪委未参与涉及“三重一大”事项等的会议,导败会议监督不到位,把关不严格,参会董事人数不符合会议要求,召开会议并形成决议。

1.3公路PPP项目运营人员管理风险

运营人员管理风险,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指标、财务计划指标、人员现状等了解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人员的需求、供给数量,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制度建设不健全或不及时进行适时修订,保证不了企业运营,影响发展目标的完成;制度覆盖不全,可能导致管理漏洞,甚至存在一定法律风险等;对培训需求了解不准确、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计划制订不合理,培训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培训失去意义、流于形式,推动工作和生产的作用大大减低;绩效管理相关办法不健全,考核计划不当,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或是考核管理缺乏科学性、公正性,未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果,造成员工工作没有效率,积极性不高,激励性不足,核心人才流失,甚至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部分分公司机关、项目部绩效考核未能制定或有效、及时实施,导致员工奖金与实际付出不一致,降低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有:①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制度更新不及时,影响集团运行效率风险;②缺乏招聘方案规划,导致多招、少招、漏招、错招风险;③人才储备风险,人才梯队建设不足,出现核心员工离职,导致研发项目难以顺利推进和核心技术流失;④绩效考核风险,绩效考核未与薪酬制度挂钩,未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果。解决措施有: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制定集团招聘计划,建立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科学制定薪酬与绩效指标。

2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核算考核、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导致考核流于形式,预算结果不理想;解决措施为: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相挂钩;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过程及结果有完整的记录;二是预算执行风险,存在对预算执行监管不力,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进行综合分析,造成损失风险;解决措施为: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资金综合平衡中的作用,严格按照全面预算和项目财务成本策划方案审核月度资金计划,确保资金计划不超年度预算,项目建设期年度预算不超项目概算,定期召开资金调度会,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

2.1绩效考核与风险识别

1)绩效导向主要考核是否建立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绩效标准和监管机制,是否落实节能环保、支持我国产业等政府采购政策,能否鼓励社会资本创新。绩效指标合理、创新意识强,则分值高[2]。2)潜在竞争程度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内容对社会资本参与竞争的吸引力。项目竞争力强则分值高,反之则低。3)风险识别与分配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充分识别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越易于识别,分配越合理。

2.2概率法费用计算

在各项风险后果值及其发生概率均可进行测算的情况下,可将所有可变风险参数作为变量,根据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承担成本。1)资本性收益是指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租赁、转让、处置资产所获的收益。资本性收益应从建设成本中抵减。2)项目资产改造升级以及大修费用不属于运营维护成本,计入建设成本。3)运营维护成本包括参照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运营维护所需的设备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运营期财务费用等[3]。

3结束语

原则上,PPP项目建设与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政策、法律等风险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风险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同承担,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项目风险分配框架。

参考文献:

[1]汪友宏.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市场,2020,27(33):78-79.

[2]王岳峰.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与控制措施[J].中国市场,2020,27(32):85,89.

运营风险范文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基本养老基金入市投资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的同时需加强风险管理。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国发〔2015〕48号),2016年12月,国家选定21家基本养老基金(以下简称养老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作为委托投资的运营方,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基本养老基金开始委托进行投资运营的省份由7个增至12个,规模从3600亿增至4750亿元,同时截止2018年第一季度,其中3066.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基本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进入“入市后时代”的探索性及可持续发展阶段。我国人口多,养老基金规模大,伴随庞大的养老基金投入资本市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也会伴生出各种风险。本文所讲的“养老基金入市”主要指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之后,地方政府经办的社会保险基金部分的市场化投资运营。目前,我国养老基金体系中的三大构成部分均已“入市”,“入市”并不单纯指将养老基金投入股票市场,可以是证券、银行、信托、保险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在内的资本市场。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是1.6亿,占全国人口11.4%,到2033年左右达3亿,2050年左右达4亿,2058年左右达到峰值4.4亿,占比分别约为21.0%、29.3%、33.7%,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基金不仅应当强调收益性,还具有百姓“养命钱”的重要性质。安全性是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第一目标,必须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否则,很可能会使老百姓的活命钱遭受巨大损失,进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基于安全视角下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风险分析

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入市后,虽然养老基金已进行市场化运营,但由于其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对系统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但同时,也应认识到非系统风险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安全视角下的养老基金运营需要依据我国管理制度体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本市场自身特点、对运营机构的监管以及养老基金自身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管控。

三、入市后时代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形势分析

(一)积极影响分析。1.国务院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养老基金入市运营的安全,为基本养老保险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奠定了基础,使养老基金能够在有效监督下,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进行市场化运营。2.养老基金入市运营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2017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548万人,基本养老基金累计结存50202亿元,这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养老基金投资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公司)债券、政策性或开发性银行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另一方面也投资于诸如能源、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通过以上长期投资使养老基金成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资金来源,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而直接的资金支持。3.养老基金入市运营有助于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保值增值。通过投资运营扩大基金收入来源,养老基金也在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购买能力,提高养老保障的福利水平,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支撑能力,促进养老基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老百姓谋福祉的战略目标。(二)面临挑战分析。1.我国养老基金法律体系尚待完善,入市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制度保障欠缺。养老基金入市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为信息披露机制、税收优惠安排、政府部门监管等形成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关于养老基金入市的法律有待完善,制度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以及参与主体的责权等尚无明确的规定,致使养老基金产权关系不清晰等问题。具体体现为:法律尚未就养老基金运营的信息进行公开透明的披露予以规定,导致受益人的利益保障存在风险,政府机构进行监管存在一定障碍。此外,法律没有赋予各级政府部门明确的职权,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各个环节缺少专业的监督管理,包括对受托投资机构的资质审核和养老基金投资流程的规范等。形成养老基金入市后的全面制度保障,还应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立法监管。2.由于资本市场不规范,基本养老基金投资收益存在诸多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较少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易导致市场波动所引发的各种风险。例如2015年6月的“股灾”在某种程度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外上市企业长期不分红、财务信息失真等现象,也易影响资本市场。虽然按相关投资管理办法,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低于30%,但无法完全避免资本市场波动及亏损风险。3.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情况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由于养老基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财富的公共管理,因此在信息披露时往往不像私人基金那样清晰准确。信息披露会影响信息的对称度,容易产生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不当谋利的行为。由于缺乏重视和历史经验不足等因素,关于披露的法律规范相对不够完善,且缺乏权威部门的公允鉴定,尚不能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给公众。

四、基于安全视角下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风险管控措施

(一)完善养老基金制度顶层设计,推动以中央调剂金为过渡性措施的全国统筹管理模式。养老保险不应凸显地域概念,而应体现全国概念,实行全国统筹,目前中央调剂金制度被视为养老基金全国统筹的过渡性措施,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通过中央调剂基金筹集、基金拨付、基金管理、中央财政补助,合理均衡地区间基金负担,确保各地养老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养老基金调剂制度,中央收取一定比例的统筹调剂金,以弥补有些省养老基金可能会发生的不足。同时,可以缓解老龄化造成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减弱区域分化,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企业养老基金结余而部分地区收不抵支的问题,让有缺口的省份及时补上亏空,降低其收支压力。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各地间养老基金的收支差距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劳动人口外流等问题,最终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助性和公平性。(二)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和直接投资环境,提供适合养老基金投资的产品,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过去20多年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但离成熟市场尚有不少差距,股权直接投资市场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构建也还需时日。巨额的养老基金入市,除按政策规定参与新股票线下优先申购外,在二级市场上可能会面对符合条件的投资标的缺乏的窘境。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企业准入门槛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欺诈上市的代价应更高,退市制度应实质启动,以保证市场的活力和高质量,通过制度引导从投机市向价值投资理念转变,这样养老基金作为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才有可能与被投资企业事项双赢,达到入市投资保值增值目的。(三)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和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市场化基金管理机构选择和激励约束机制。受托管理养老基金的全国社保理事会和负责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基金管理公司存在利用信息优势违背委托人利益,偏离要求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政府有关部门一是需要审慎选择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制定合理的条件,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择管理规范、投资运营能力强的机构;二是要加强对托管方的监管,控制委托———风险,通过要求基金进行组合投资,实行投资组合灵活多元方式对冲系统风险,依靠专业中介力量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对其运作绩效定期考评,利用多种途径控制投资运营的风险。(四)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养老基金投资风险管控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披露信息时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让养老基金投资全周期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信息披露主体为基金管理者及监管人,限制基金管理者的信息披露,规范其信息公开的时间、方式、范围等。监管人通过制订公开规则,面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信息公开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信息、投资收益信息和风险信息。规定具体清单,使投资过程及结果,以及重大变动事项、财务报告均向受益人披露,允许受益人实时查询相关情况。(五)通过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与精算制度挂钩,科学建立最低收益率制度。养老基金入市后的投资运营管理可以通过建立最低收益率制度将期望收益控制在合理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合理确定最低收益率需要平衡安全性与收益性,一方面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且低于股票市场收益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保证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得以稳步提高。通过精算手段确定科学的最低收益率有助于实现安全视角下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风险控制,并且给养老基金收益方更可靠的一个说明。

五、结语

2018年,我国养老基金继续进行保值增值的目标推进,随着全国更多省市的基本养老基金开始委托进行投资运营,如何深入保障人民的“养命钱”安全运营,已经并在未来很长时间成为关注热点。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养老基金入市后的投资运营风险及管控研究不能受限于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等故有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及保值增值问题还需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8.[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展望(2018)

运营风险范文篇10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

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举办,展期为6个月,历时184天。根据预测,届时将有来自200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预计有7000多万人次到会场参观,其中境外游客将达到350-400万人。日均入场人数为40万人,高峰时最大日客流量将高达80-100万人次。要确保如此巨大规模的展览活动成功举行,其运营安全管理就成了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由于我国在大型展会运营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对像世博会这样大型活动的安全风险管理没有实践经验。而世博会运营期间蕴含的风险无处不在,既存在运营期间的人员流动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展馆规划以及资金投入的风险,也存在后续展馆资源的利用率风险和服务水平风险等问题。因此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建立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机制,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在政府指导下,以企业运作的模式进行,而运营的非盈利性使得整个运营管理的目标更多地体现其社会性和服务性,具有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的多重特征。因此,我们在考察其运营风险时,不仅仅要考虑由世博会运营公司负责的世博园以内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准备世博会在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和美化世博园外的整体行为。

如何借鉴历届世博会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遵循科学规律和系统原则,选择对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最有影响的因素,建立多层次、多目标且与上海世博会运营管理相适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世博会的运营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一、对世博会运营风险的界定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风险”一词来源于早期的意大利语“risicare”,意思是“todare”。风险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典数学家丹尼尔(DanielBernoulli,1738),他在一篇题为“风险评估新理论的说明”的文章中介绍了“效用”的概念,以测量风险的影响和后果。19世纪以后,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不断提出了风险的不同概念,认为风险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美国的海恩斯(Haynes,1895)在其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指出“风险意味着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偶然性因素是划分风险的本质特征。”美国A.H威雷特(1901)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美国F.H奈特(1921)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说明了风险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美国的C.A威廉和汉斯(1964)把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提出“风险是客观状态,而不确定性却是风险者的主体判断”。日本武井勋(1983)在其著作《风险理论》中,总结了历史上诸家有关风险论述的观点,作了新的表述,认为风险是特定环境中和特定期间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该定义概括了风险的3方面含义:(1)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差异;(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风险是可以被测量的。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运营风险包括供应链的管理、运营资源的合理调配、关键人员的流动、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等涉及公司运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运营目标方面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世博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的效率以及运行机制风险管理。世博会的运营涉及方方面面,哪一个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都将严重地影响整个运营工作的绩效。因此,世博会运营机构设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效率和工作的绩效。而组织机构中信息传递机制、问题报告和处理机制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则是各种信息畅通、可靠,问题的及时报告和处理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没有这些保障,世博会的运营可以说是风险重重,最后会危及到整个会议到开展。(2)资源的配置风险管理。世博会的成功举行,需要耗费大量的有效资源。如何根据世博会现有配置的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分配,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实施绿色世博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在场馆、展位和交通等方面要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其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风险管理。世博会的成功举行,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在资金筹集方面,所需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在资金运用方面,运营成本控制是否合理,收支是否能够基本平衡;资金运用是否透明等,是世博会实施财务运营管理,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4)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使参展商满意,使参观者满意,使所有参与者满意,就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任务,因此,本文将服务水平作为一个指标来研究其风险管理。

二、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

由于世博会历时184天,时间之长,会使世博会期间的许多外在因素影响世博会的顺利进行,这些因素也许不同于一般的国际活动的运营风险。影响世博会正常安全运营的因素错综复杂,使得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海城市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博会的举办。具体表现在:1)台风灾害:如2005年的“麦莎”台风导致上海4人遇难。台风可能对世博会展馆和设施如风雨棚等造成影响,并可能对黄浦江水上交通造成影响。2)高温灾害:每年7-8月份是上海的高温季节,是世博会期间最热的阶段,在客流上是个高峰季节。高温天气可能直接导致游客中暑,给游客带来各种困难;持续高温可能导致电力供给负荷增大,并有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事故;高温引起的用水危机和水质恶化也有可能转化为公共卫生事件并引发社会混乱。3)龙卷风灾害:龙卷风也是上海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出现在春夏两季,特别是以7、8月最多。虽然龙卷风影响的范围较小,但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重大损失。龙卷风对园区一般不会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如果龙卷风造成大面积停电或引起交通阻塞等事故,对世博会的安全构成威胁。4)火灾:根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对上海市突发性灾害及涉及医疗事件的统计分析,火灾的发生次数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世博园区发生火灾事故,将会直接影响到世博会人身和财产安全;世博园区外发生火灾事故,同样会影响世博会的安全运行。

(2)上海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在应对灾害方面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世博会将经历5月份的梅雨季节和夏季高温季节,这对食品卫生要求很高,各种流行病多发季节,密集人流成为移动载体,容易传播和扩散。这些都存在爆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

(3)世博会时间跨度大,危机隐患多。特别是世博会将跨越梅雨潮湿多雨、夏季台风高温季节,在防止春季流行病、台风灾害、暴雨、高温酷暑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

(4)世博会入场人数多,交通拥挤、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造成踩踏事故而影响世博会安全。交通事故是上海发生次数最多的突发事件,且近年随着轿车拥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世博会期间,交通承受巨大压力,一旦路面交通发生重大事故,或轨道交通、地铁发生突发性事故,将对世博交通产生重大影响。踩踏事故是国内外大型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上海世博会的特征就是参观人数多,高峰期间,日客流量将达80万以上,场地拥挤引起踩踏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5)不同语言交流障碍同样也会影响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当危机发生,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人员和游客,受到语言、文化习惯等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救助的实施效果。(6)世博会境外人员的大量入境,跨国犯罪、国际金融犯罪等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各种犯罪活动的危险性大大增强。

(7)城市居民安全防患意识不强,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和灾害,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

三、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从以上世博会运营风险外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上海世博会的安全运营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如何从系统论角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是本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的指标体系和运营风险预警机制,为世博会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决策依据。

1、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运营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出运营系统的基本状况,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集,即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建立有效灵敏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建立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一定要注意遵守指标的科学性、动态性、独立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构建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的体系中,本文考虑了组织机构效率指标、资源配置指标、财务指标、服务水平指标以及运营经济指标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组织机构完整性、组织安全保障性、应急机制完善性、展馆展场面积、商均展位、交通拥堵度、预算失衡程度、投入产出比、资本运营能力、参展商满意度、游客满意度、运营安全系数、运营成本费用以及运营收入等14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优先等原则。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如图1所示。

2、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从以上14个二级指标的研究来看,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要采用多指标综合预警的方法,即通过对多个二级指标变量的统计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的研究,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其对风险状况反应的灵敏度来确定权重。对于有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很难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取的,可以采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上海世博会三级运营风险预警模型(按照一级指标),本文称之为“红色、橙色、黄色”三级预警系统。其中,红色为最高级运营风险,橙色为中级运营风险,黄色为低级运营风险。

三级预警系统以红色预警系统为重点,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4个(包括4个)以上的一级运营指标处于非正常运营状态,即系统处于高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红色预警。这时系统孕育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是危害,该风险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使整个过程处于无法控制当中。对于高度风险的处理要集中全部资源和社会力量加以应对。橙色预警,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3个(包括3个)以下的一级运营指标出现问题或差错,即系统处于中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橙色预警。这时运营系统如果不加以控制,该风险同样也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不良的后果。在模型中,中度风险的处理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易演化成高度风险。黄色预警,本文认为如果上海世博会运营系统中有12个(包括2个)以下的一级运营指标出现问题或差错,即系统处于低度风险状态,则应该发出黄色预警。此时运营系统基本能够正常运营,该风险也不会对上海世博会运营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处理,低度风险同样也会进一步演化成中高度风险,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务必要处理好系统中这3种运营风险之间的关系。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模型如图2所示。

四、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从以上对上海世博会运营风险预警指标和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好完善的世博会运营风险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在运营风险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对具体的风险运营管理方法创新进行探讨。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运营风险制度化管理、运营风险组织化管理、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等创新的管理方法,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世博会运营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1、运营风险制度化管理我国举办规模如此巨大的国际博览会尚属首次,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一定要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根据国际展览局的相关规则,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应该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上海世博会特殊规章》,明确世博会相关方面的安全要求,明确世博园区范围内统一适用中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安全标准,为推进世博会公共安全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当然,在此基础上,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编制其他各种指南手册,向各国参展者、参观者详细说明在参加上海世博会期间应注意的具体安全性问题。

2、运营风险组织化管理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是确保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实施的重要条件。由于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世博会运营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对世博会的安全进行全方位风险管理。建立世博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世博会运营安全进行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由不同类型的管理部门构成横向管理体系,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一世博安全管理委员会一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构成纵向管理体系。非政府组织或志愿者组织构成社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网格化的管理理念,对世博园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方法,

分区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监控,提升园区预防、预警和即时处置运营风险事件发生的能力。同时,可以协调上海市公安、武警和驻军等骨干应急队伍,强化园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提升现场处理安全事宜的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网络抢险抢修、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市容环卫、环境监测、水上救助、防核化等专业队伍建设,来提升应急水平;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自救互救的技能,发挥志愿者在园区公共安全保障中的作用等等。

3、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运营风险层次化管理,就是要确保参与上海世博会人、财、物等的安全运营,他包含了世博会参展人员及工作人员、参观人员的生命安全、世博会的所有设施、展品等各种财产安全,以及世博会运营经济效益的安全边际。对于不同的管理对象安全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1)参展物品安全管理。确保参展品的安全是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对各地区参展品,根据其重要性和安全特性进行分层次和等级管理,并按照展品-展馆-展区-世博园区不同层次对展品和展馆做好安全管理。(2)参展人员安全管理。参展人员和世博会工作人员是世博园区的重要相对固定人流,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是保证世博会顺利举办的前提。由于他们既是被管理对象,又是参与园区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所以可以事先对他们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的意识。(3)参观人员安全管理。由于参观人员流动性大,具有不确定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出入口管理、园区内合理诱导等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同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关安全游览的指引手册等。(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我们在有效地管理世博园区内运营安全的同时,应该按照世博会场区域一机场、车站等重点区域-上海市区-上海周边地区等不同层次进行管理,确保上海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博会安全举行。

4、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世博会运营安全管理除了在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方面提供保障外,还需要根据世博会召开时的具体特征和需要进行风险预案应急管理。为此,应该加强应急救灾抢险网络体系和救灾抢险应急队伍的建设,以确保风险发生后实施快速有效地救助和抢险。具体来说:(1)针对园区规划中不同的建筑,例如:单体展馆、水域、各出入口、广场等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2)针对不同类别的事件,例如:重大刑事类案件、人员踩踏、自然灾害等,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3)针对警卫目标及特定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4)针对物资储备规划,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为灾民提供急需的生活用品。所以应该对饮用水、食品、帐篷、医用品等救灾物资的分布和储备进行规划和管理,等等。当然,运营风险预案应急管理是以预防为主、兼顾应急,使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