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0:00:31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

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愈发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原来的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医学模式已经朝着“生物—社会—心理”全方位的医学模式转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学等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这一模式需要医学整合更多领域的知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对医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我们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熟悉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具有国际化、全方位的视野。(2)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通晓规范的转化程序、熟悉转化研究应遵循的章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同样医学类高校中的基础医学院也应该加强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应该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积极倡导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促进临床、基础,生物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基础医学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胜,王松灵,李文斌.转化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社会化效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4(3):250-254.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刘桂香,张洪芹.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医学教育,2013,6(3):162-163.

[3]孙耀,张斌,陈虎.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26(6):549-554.

医学研究范文篇2

第一条为规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均按照本办法组织进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包括以下活动:

(一)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人体上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

(二)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活动。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两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审查范围。第四条伦理审查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伦理审查过程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第二章伦理委员会

第五条卫生部设立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本行政区域的伦理审查指导咨询组织。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委员会是医学伦理专家咨询组织,主要针对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政策咨询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对重大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对辖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伦理专家委员会《章程》另行制定。

第六条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主要承担伦理审查任务,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也可根据社会需求,受理委托审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伦理培训。

第七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由设立该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生物医学领域和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推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5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少数民族地区应考虑少数民族委员。

第八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可以连任。伦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由伦理委员会委员协商推举产生,可以连任。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报酬。第九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职责是:审查研究方案,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确保研究不会将受试者暴露于不合理的危险之中;同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受试者的投诉和不良事件。

第十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可以行使下列权限:

(一)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知情同意书,或者根据研究人员的请求,批准免除知情同意程序;

(二)要求研究人员修改研究方案;

(三)要求研究人员中止或结束研究活动;

(四)对研究方案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

第十一条伦理委员会委员应当为接受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保密。

第十二条伦理委员会按照伦理原则自主做出决定,不受任何干扰;审查结果应当及时传达或者。

第十三条伦理委员会接受本行政区域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审查程序

第十四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是:

(一)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二)对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的考虑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三)减轻或者免除受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因受益而承担的经济负担;

(四)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如实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储存和使用情况及保密措施告知受试者,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或者传播媒体透露;

(五)确保受试者因受试受到损伤时得到及时免费治疗并得到相应的赔偿;

(六)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第十五条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应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伦理审查申请表;

(二)研究或者相关技术应用方案;

(三)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第十六条项目申请人必须事先得到受试者自愿的书面知情同意。无法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的,应当事先获得口头知情同意,并提交获得口头知情同意的证明材料。对于无行为能力、无法自己做出决定的受试者必须得到其监护人或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第十七条在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时,申请人必须向受试者提供完整易懂的必要信息,知情同意书应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用当地文字表达,并为受试者所理解,同时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同意受试。

第十八条当项目的实施程序或者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重新向伦理委员会提出伦理审查申请。

第十九条伦理委员会不得受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科研项目提出的伦理审查申请。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申请项目有利益冲突的,应当主动回避。无法回避的,应当向申请人公开这种利益。

第二十条伦理委员会对申请伦理审查的项目进行下列审查:

(一)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是否符合试验要求;

(二)研究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和伦理原则的要求;

(三)受试者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与研究预期的受益相比是否合适;

(四)在办理知情同意过程中,向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是否完整易懂,获得知情同意的方法是否适当;

(五)对受试者的资料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六)受试者入选和排除的标准是否合适和公平;

(七)是否向受试者明确告知他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而无须提出理由且不受歧视的权利;

(八)受试者是否因参加研究而获得合理补偿,如因参加研究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时,给予的治疗以及赔偿措施是否合适;

(九)研究人员中是否有专人负责处理知情同意和受试者安全的问题;

(十)对受试者在研究中可能承受的风险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

(十一)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之间有无利益冲突。

第二十一条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可以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作必要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伦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得到伦理委员会三分之二委员同意。伦理委员会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对于预期损害或不适的发生概率和程度不超过受试者日常生活或者常规治疗可能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的项目(即小于最低风险的项目),可由伦理委员会主席或者由其指定一个或几个委员进行审查。

第二十二条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申请项目未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不得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监督管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科研管理工作范畴。其内容包括:

(一)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机构是否按要求设立伦理委员会;

(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是否按照伦理审查原则实施伦理审查;

(三)伦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四)伦理审查结果执行情况,有无争议。

第二十五条卫生部对全国的伦理委员会实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伦理审查规章制度,研究制订有关政策。省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境外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其研究方案已经经过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还应当向我国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核。

第二十七条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时,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出具经过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证明。在学术期刊发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时,研究人员应出具该项目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证明。

第二十八条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均有权利和义务举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违规或者不端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研究人员发生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所属单位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均有权给予相应处罚,并进行公开批评,取消获得奖励的资格;视情节轻重中止科研项目的实施,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医学研究范文篇3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课题组探索形成了符合学生需求的“专科教材-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以求应用、示范和推广。

2.1构建符合口腔医学研究生需求的专科教材体系笔者联络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致力于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研究者,组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组,开专题讨论会并认证,重新编写了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外语教材《口腔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stomatologyscience)。该教材以口腔医学五大主干学科将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各按12个学时进行,共60学时,包括口腔内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endodontics,periodontitisandoralmedicine》,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口腔修复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osthodontics》,口腔正畸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thodontics》,口腔预防与儿童牙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eventivedentistryandpediatricdentistry》,循序渐进的展开课程内容并重点进行专业外语的实践训练。

2.2建成多元化、合理、先进的教学方式研究生阶段外语的学习要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7]。因此,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程设计层面上把重点放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实施上。

通过整合学院各教研室外语教师资源,课题组定期集中举行专题会议和示范教学,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资源,使教师的“核心能力”概念化,规划了各个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教学方式,准备了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5个部分(各12学时)的外语教学法基本分布如下,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基准是至少采用3种教学法,且传统讲授方式不能超过1/3:传统讲授式教学即LBL2学时,主动讨论式教学6学时(其中包括PBL[8]4学时,TBL[9]2学时),模拟式教学4学时(包括自学撰写综述2学时,多媒体课堂英语ppt汇报2学时)。整个授学过程结合赏识教学法。在二年级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30学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事件(criticalincidents/problems)中,学习者自主探索来解释这些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10]。授课教师首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口腔专业外语临床事件并设置问题,提前发给每位研究生。研究生课前分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预习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课上授课教师引导各讨论组互问互答,质疑补充,逐渐将问题事件解决,最后教师对学习重点作出小结,并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在英语情境中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口语及听力的训练过程,兼顾了教与学的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同时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学习(TBL),是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团队(team)协作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9],形式多样。本课题组采用的形式为,课前对研究生进行组队,每队5~7人,教师提前发放授课内容预习材料,让学生自学准备;课上进行iRAT课堂测验、tRAT课堂测验(选项被覆盖的刮刮卡)和辩论式综合应用练习,教师引导研究生学习团队内和团队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自我总结以及深层次理解授课内容的内涵;课后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整个教学过程在英语语境中进行。

自学撰写英文综述。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起步就是撰写综述。在专业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接触大量的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利用这一特点,辅以教师的提点指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自学进行英文综述的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归纳、分析和提炼的能力,有利于其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媒体课堂。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1],按照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主干课程包含的5个基本主题,进行英文多媒体音视频播放与专题学习。(1)采用纯英文搜索引擎实时访问互联网,搜索合适的文献和音视频资料,对其中出现的关键词及重点句式现场翻译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腔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知识,又可以学习国外文献的严谨及英语语言在口腔专业原汁原味的灵活运用之道。(2)对学生进行分组,将部分课堂资料分发留作课后作业,要求进行专业译配音、文档互译、角色扮演和相关知识扩展学习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英语ppt汇报检查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强化了针对专业外语的各种实践性学习,并且提供了灵活可变的机会让学生课外发展自身的学术兴趣。

赏识性教育。为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本课题组对授课教师队伍进行了赏识性教育的相关培训,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被教师广泛接受的有价值的教学规范[1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环境和设计环节,如pairwork,groupdiscussion,roleplay,speechcontest,debate等,让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研究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会心的笑容和赞许的语言等赏识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外语并体验专业外语学习的成就感。

2.3摒弃“哑巴式”的常规考核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的常模笔试,采用了注重专业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包括四个部分:听力口语考试,模拟各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工作和学术讲座实境,占总成绩的30%;阅读考试,现场阅读专业文献并翻译,占总成绩的20%;写作考试,就研究生自己的科研领域或课题实际写作1篇可以发表的综述、论文或论著,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即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占总成绩的20%。

2.4教学效果通过3年来对口腔医学二年级研究生的调查走访,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外语教学课堂活跃,学习效果良好,见表1。

3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3.1对教师的挑战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都很强,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新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应用,教师工作量大为增加,教师需要付出比传统课时更多的努力。如果新型教学模式进入常规运行,如何补贴教师和获得教师认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研究解决该问题。3.2对学生的要求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习惯了教师“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懒惰地被动吸收知识。新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们在大部分的学时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将专业外语用于口腔医学的实践者,这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压力和考验,自导学习。

医学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

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通过多种信息交流,由医方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病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以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却依然严峻。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导致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口腔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对其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课程设置欠合理

口腔临床研究生培养包括理论基础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两部分,理论基础学习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医患沟通也属研究生院统一开设课程,由综合医院的教师承担,课时少,仅有十几个学时,教学基本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概念性知识为主,列举的临床案例以综合医院病例为主,很少涉及口腔临床方面案例,对提高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问题

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在完成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的理论基础学习后,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身份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按照培训要求轮转33个月。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他们每天在临床上直接面对数量众多的患者,研究生在问诊过程普遍存在思路不清、时间长,交代病情、解释治疗方案欠全面、专业技术不成熟、操作时间过长,而口腔疾病治疗具有独立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多数治疗过程中存在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操作空间有限、器械复杂且多锐利、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等特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习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尤为重要。邹晓昭等[1]对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临床沟通技能水平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生沟通技能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原因与我国医学生得不到系统培养有关,提出医院及医学院校管理者要着重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周海燕等[2]对某三甲专科教学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包括:医疗法律法规解析,沟通的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临床沟通培训,提出学生在临床训练阶段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后沟通能力有一定提高。针对本院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期间出现的医患沟通共同问题,认识到医患沟通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为目的,既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口腔临床研究生只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才能逐渐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本院特增加口腔医院医患沟通教育包括医院小讲座、临床实践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入手,以期使本院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医患通沟通理论基础,还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训练、强化,使之形成一种行为本能。

3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系列讲座

医院组织以实用性为主的医患沟通系列讲座,讲座涉及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各临床科室医患沟通特点和注意事项。选取口腔临床各科室具备丰富口腔临床专业知识、多年临床带教经验以及良好医患关系的高级职称医师承担。授课中一方面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另一方面由临床各科室教师重点介绍各科室接诊特点,同时对医疗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多方面、多层次为口腔临床专业研究生提供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

4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临床教学

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分临床病例观摩和情景模拟教学。临床病例观摩,本院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行远程临床病例观摩,选择口腔临床专业知识、医患关系良好的教师作为临床案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在教室内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注意观摩老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的技巧和策略、与患者进行病情沟通、诊疗计划沟通,处理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和研究生讨论观摩案例中沟通要点,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或潜在原因,对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有较大帮助。朱明欣等[3]提出PBL联合手术观摩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神经外科重要知识点,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情景模拟教学,将学员安排在选取不良沟通案例中,由研究生扮演患者和医生,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对话练习、角色扮演,仿真模拟演习体验诊疗过程、切身体会患者关心问题、患者的担心和期望;分析评价出现不良沟通的原因,引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学会关心、尊重和同情患者,树立尊重生命的思想。王金妹[4]提出有效的沟通利于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减少冲突,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丁荣晶等[5-6]认为情景模拟教学结合案例教学能更好的帮助医师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5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自我评价

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自我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新教育方法。我们在临床上选取患者对诊疗评价良好和不良的研究生与患者治疗过程摄像,以自身作为观摩对象,进行自我评价,邀请相应科室老师分析在研究生在接诊过程中医患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人际沟通方式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工作经验、性格特点、谈话技巧,总结出操作性更强、适合自身的临床沟通技巧。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中心的讲座、临床教学和研究生的自我评价系列措施开展,使研究生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口腔临床诊疗过程的特殊性、医患沟通的薄弱环节,引导研究生在学习医患沟通方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专科特点和自身的性格特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临床沟通技巧,确实提高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晓昭,赵铁夫.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2017,35(8):101-103.

[2]周海燕,周彩虹.医学研究生临床沟通培训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医院,2017,21(8):29-30.

[3]朱明欣,徐钰,张华楸,等.PBL联合手术观摩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8):20-21.

[4]王金妹.情景教学方法在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14-15.

[5]丁荣晶,陈江天,夏昆.医学生心血管科临床见习情景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64-65.

医学研究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生涯教育的需求。方法问卷调查法。结果分析发现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有如下特点:自我认知程度高;职业探索存在不足;个人调适有待提高,就业信心较为乐观;职业决策导师影响最大;生涯规划元认知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考研身份都与生涯成熟相关。结论医学研究生存在很大的生涯教育需求。

生涯教育一词,由美国的马兰德于1971年提出[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2]。生涯规划是指有系统的引导生涯选择,以展现个人的生涯自主和增进生涯适应[3]。在国内,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医学研究生的生涯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1研究方法

舒伯(Super)认为:生涯成熟是指人在既定的生涯发展阶段,对环境和机体需要的准备程度[4]。根据其生涯发展理论,把调查定为六个维度:自我认知、职业探索、个人调适、职业决策、生涯元认知、生涯教育需求等[5]。经试测、修改、专家审阅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中发放问卷400份,涵盖所有专业,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系统,量表采用4点量尺计分法,对调查内容是完全正向肯定的记4分,比较肯定的记3分,不太肯定的记2分,完全否定的记1分。经过分析,得出结果。

2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4%和56%。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为25岁。

2.1自我认知程度高,职业探索存在不足

从图1中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生对自我的了解得分较高,相比较而言,对职业世界的探索略显不足,特别是对就业政策及法规的了解度更低。对职业探索的滞后客观上是由于一年级研究生在院本部而不是在医院学习,对以后主要的就业市场医院的了解途径受到限制;主观上由于还是一年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了解还没有到很迫切的程度,而同时管理部门也没有提供相应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对于法规、政策的淡漠说明医学研究生法律意识还不够强。

2.2个人调适有待提高,就业信心较为乐观

如表1所示,入学以来,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学习压力总体比较居中,学习计划性和未来生活的规划处于水平位置,对于目前的学习状态,表示不满意的学生略占上风,但未来的就业信心还是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也比较清晰。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高度的专业性和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在校学生对就业表示出一定的信心,而专业发展路径的定向性也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清晰。

2.3职业决策导师影响最大,性别影响就业得到认同

如图2所示,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于职业决策影响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导师、父母、恋人、朋友和同学。导师在学术上的地位、对本专业的了解、在本行业的人脉等因素都是导师影响力的重要来源。

对于“先就业后择业”观点的认同,得分为2.62,说明学生总体上对此观点还是认同的。对于“性别影响就业的认同度”得分高达2.85,目前的研究生大都经历过本科就业,因此对就业的现实情况有一定了解,就业过程中的男性性别优势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2.4生涯规划元认知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

如表2所示,学生们对“生涯规划的含义”认知程度不是太高,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涯规划很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未来发展存在职业困惑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给我们一个不小的警示:并非是读到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就没有职业困惑了。有职业困惑愿意求助专业人士的学生和愿意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学生很多,说明生涯教育与咨询存在很大的需求,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相关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职业规划状况与研究生的个体属性,如年龄、考研身份、性别等都表现出相关性。(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3.1性别与生涯成熟相关

表4示,男性比女性在生涯规划的很多维度上表现出优越性。在生活规划、就业信息搜集、就业信心等方面优于女性。在遇到职业困惑时,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求助专业人士,女性也更愿意参与生涯规划活动,这说明男性即使碰到问题,也比女性更少愿意求助专业人士。

3.2年龄与生涯成熟度相关

如表5所示,年龄越大,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就业信心等方面都越好,对生涯规划元认知也更好,相应地,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困惑就越少,生涯成熟度越高。

3.3考研身份与生涯成熟相关

如表6所示,按应届毕业生、待业考研、辞职考研、在职考研的顺序,对自我的认知、职业的探索和生活规划的程度呈递增的趋势。这表明,总体上越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生涯成熟度越高。

4结论及建议

4.1研究生生涯教育应引起重视

在开放题中,有81位学生表达了希望开展生涯教育的意愿,其中有5位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生涯教育,表达了想了解的强烈愿望。有学生说,“希望多开展生涯规划的讲座和培训,因为即使读到硕士、博士阶段,很多人仍然还是迷茫的。”数据显示医学研究生对未来的就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乏困惑,因此,广泛开展医学研究生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应引起重视。

4.2生涯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开放题中,学生们对生涯教育的内容比较关注。有17位学生说“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多位学生建议要多提供往年的就业去向等信息,让低年级研究生对未来有更多了解;也有几位学生建议邀请医院、科研机构、公司等的职业人士来介绍各行业的情况。的确,医学研究生对职业探索的不足,在生涯教育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3生涯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不少学生建议采用生涯教育讲座的形式,有多位建议开展个别咨询,有2位学生建议把生涯教育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在信息时代,生涯教育也应有更广泛的载体,这也是调查中学生们表达出的意见:有学生建议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考虑开通咨询热线等。生涯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形式作为支撑。

4.4生涯教育应尽早实施,贯穿所有年级

有9位学生建议生涯教育要尽早开展,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生涯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前后影响的,学生的生涯教育不是仅仅毕业生才需要的,生涯教育要实现全覆盖,贯穿所有年级。

4.5生涯教育应由专业的生涯教师实施

联合专业的咨询机构,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咨询和辅导,这是几位学生所特别提出的。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实施生涯教育的队伍还不够专业化,多是由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进行,由于缺少生涯教育的专业背景,教育效果也难免受影响。

综上所述,医学研究生的生涯困惑并不少,生涯教育需求也很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研究生中及早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让我们呼唤:生涯教育的时代早日来临。

参考文献:

[1]EdwinL.Herr,StanleyH.Cramer著,余鑑译.终生之生涯辅导与咨商[M].台北:国立编译馆,1999:38.

[2]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65-366.

[3]林清文.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12.

医学研究范文篇6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课题组探索形成了符合学生需求的“专科教材-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以求应用、示范和推广。

2.1构建符合口腔医学研究生需求的专科教材体系笔者联络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致力于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研究者,组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组,开专题讨论会并认证,重新编写了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外语教材《口腔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stomatologyscience)。该教材以口腔医学五大主干学科将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各按12个学时进行,共60学时,包括口腔内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endodontics,periodontitisandoralmedicine》,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口腔修复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osthodontics》,口腔正畸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thodontics》,口腔预防与儿童牙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eventivedentistryandpediatricdentistry》,循序渐进的展开课程内容并重点进行专业外语的实践训练。

2.2建成多元化、合理、先进的教学方式研究生阶段外语的学习要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7]。因此,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程设计层面上把重点放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实施上。

通过整合学院各教研室外语教师资源,课题组定期集中举行专题会议和示范教学,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资源,使教师的“核心能力”概念化,规划了各个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教学方式,准备了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5个部分(各12学时)的外语教学法基本分布如下,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基准是至少采用3种教学法,且传统讲授方式不能超过1/3:传统讲授式教学即LBL2学时,主动讨论式教学6学时(其中包括PBL[8]4学时,TBL[9]2学时),模拟式教学4学时(包括自学撰写综述2学时,多媒体课堂英语ppt汇报2学时)。整个授学过程结合赏识教学法。在二年级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30学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事件(criticalincidents/problems)中,学习者自主探索来解释这些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10]。授课教师首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口腔专业外语临床事件并设置问题,提前发给每位研究生。研究生课前分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预习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课上授课教师引导各讨论组互问互答,质疑补充,逐渐将问题事件解决,最后教师对学习重点作出小结,并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在英语情境中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口语及听力的训练过程,兼顾了教与学的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同时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学习(TBL),是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团队(team)协作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9],形式多样。本课题组采用的形式为,课前对研究生进行组队,每队5~7人,教师提前发放授课内容预习材料,让学生自学准备;课上进行iRAT课堂测验、tRAT课堂测验(选项被覆盖的刮刮卡)和辩论式综合应用练习,教师引导研究生学习团队内和团队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自我总结以及深层次理解授课内容的内涵;课后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整个教学过程在英语语境中进行。

自学撰写英文综述。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起步就是撰写综述。在专业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接触大量的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利用这一特点,辅以教师的提点指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自学进行英文综述的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归纳、分析和提炼的能力,有利于其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媒体课堂。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1],按照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主干课程包含的5个基本主题,进行英文多媒体音视频播放与专题学习。(1)采用纯英文搜索引擎实时访问互联网,搜索合适的文献和音视频资料,对其中出现的关键词及重点句式现场翻译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腔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知识,又可以学习国外文献的严谨及英语语言在口腔专业原汁原味的灵活运用之道。(2)对学生进行分组,将部分课堂资料分发留作课后作业,要求进行专业译配音、文档互译、角色扮演和相关知识扩展学习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英语ppt汇报检查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强化了针对专业外语的各种实践性学习,并且提供了灵活可变的机会让学生课外发展自身的学术兴趣。

赏识性教育。为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本课题组对授课教师队伍进行了赏识性教育的相关培训,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被教师广泛接受的有价值的教学规范[1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环境和设计环节,如pairwork,groupdiscussion,roleplay,speechcontest,debate等,让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研究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会心的笑容和赞许的语言等赏识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外语并体验专业外语学习的成就感。

2.3摒弃“哑巴式”的常规考核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的常模笔试,采用了注重专业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包括四个部分:听力口语考试,模拟各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工作和学术讲座实境,占总成绩的30%;阅读考试,现场阅读专业文献并翻译,占总成绩的20%;写作考试,就研究生自己的科研领域或课题实际写作1篇可以发表的综述、论文或论著,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即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占总成绩的20%。

2.4教学效果通过3年来对口腔医学二年级研究生的调查走访,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外语教学课堂活跃,学习效果良好,见表1。

3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3.1对教师的挑战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都很强,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新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应用,教师工作量大为增加,教师需要付出比传统课时更多的努力。如果新型教学模式进入常规运行,如何补贴教师和获得教师认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研究解决该问题。

3.2对学生的要求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习惯了教师“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懒惰地被动吸收知识。新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们在大部分的学时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将专业外语用于口腔医学的实践者,这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压力和考验,自导学习。

医学研究范文篇7

从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角度解析“非爱行为”

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李建民(仲实、水城居士)

内容提要:“非爱行为”符合灵魂医学soulmedicine理论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则,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这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譬如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你看看,我就为了娶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另外老师也可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培养了你,你又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做大的贡献,你对得起国家吗?

总之,都可以说你——你既对不起任何人,又对不起自己,还对不起自己的民族、国家以及全人类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取吗?若错,养儿防老如何解释,并且它符合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

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心理平衡,否则,违背了人生三定律,因此,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

试想……

这应该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准则来推崇,不是吗,对外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亲人难道不更应该如此吗?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并且在法律层面也作了最底保障,不是吗,遗弃罪、虐待罪等,各国都有立法。

同样也符合人生生存和发展定律。

作为一个正常人这种行为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还能不假思索的做到,更不存在对抗了。但对极少数人格、道德以及社会病态患者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这是很好理解的,并用相应信使干预诱导即可。

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利己三定律科学高度进一步分析,前面讨论的都是生物利己三定律中的第一、第二层次水平,我们应该崇尚最高层次的完善人生完善自我境界,追求付出的快乐,避开奢求回报的烦恼,这种境界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可惜生物利己三定律决定了只有一部分人进入这一境界,然而生物适应与诱导学说又为我们指明了人们进入这一境界的可能性,概率学说又推出了进入这一境界的概率。哀哉、喜哉、了哉!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生物体灵魂三定律--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导论》「M」.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医学研究范文篇8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绝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强化教学改革,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都已意识到医德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重视的态度并没立即转化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将医德理论教学的某些内容贯穿到临床各科,在每一临床课教材中的总论部分,加入医德教育问题,这样可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3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医疗实践是检验医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进行实践道德。因此,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医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能够获得“双赢”效果。

4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营造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生动感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引导临床医学研究生积极实践来完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研究生导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活生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事实证明,凡著名高校,其学术声誉之高,教学质量之好,皆源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因此,还需要树立自己的名师,广泛宣传医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医德模范人物的教案和事迹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他们救死扶伤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6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医德教育,加强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

医学研究范文篇9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尊重人的自主权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主权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确处理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强化医学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医学科研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研的主体,保证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使自身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在医学研究中严格履行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则,自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在临床医学科研实践中尊重受试者的利益,科研选题时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揭示医学科研的潜在风险[4]。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医学发展与医学伦理问题间的种种冲突。

给予医学科研宽松的环境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科研的主体,广大公众则是医学科研组织开展的土壤,也是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医学高科技技术的双面性凸现的现实环境下,给予临床医学科研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医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要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知识,破旧立新,重新树立适应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观,捍卫科研自由,支持正确的医学科研活动,也能正确地利用科学的伦理观捍卫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5]。

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与规范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其误入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专门学科。要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规范,关键是要发挥好伦理委员会、医学期刊等组织机构在伦理审查中的监督作用。(1)发挥已有伦理审查组织的监督作用。伦理委员会、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等作为具备实体组织形式和建制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管理机构,要积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GCP联盟等机构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研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视察与评价的管理规范,建立起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伦理检查的质量。(2)要重视中文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期刊编辑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深入学习《赫尔辛基宣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操作指南》、《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国际国内文件,使医学编辑能够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能够清楚、公正地处理好学术论文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把好医学论文进入学术传播领域的最后一道关口[6]。

结语

医学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影响因素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兼具的学科[1]。高超的医技水平与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研究生成长为卓越医学人才的必备要素[2]。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未来走向[3],而人文素养对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对他们的自我认同有着基础性的作用[4]。当代医学研究生在完成科研任务和临床医疗技术学习的同时,应该也比较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受到学习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推测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不是很高。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上,采取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5],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自评满意度情况,并且分析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研究生宿舍中本院研究生和其他学院的研究生混合住宿。本研究对象为该医院研究生宿舍的全体在读研究生261名,排除在外地收集试验数据的1名同学,其余260名医学研究生全部纳入本研究。使用自制“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为97.3%。

1.2研究方法

在参阅相关文献[6-7]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编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①一般情况有4个条目,包括性别、年级、学科和对自身人文素养是否满意(满意、不满意);②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环境有3个条目,包括课题组文化氛围、导师人文素养教育、参加公益活动情况;③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学习习惯有4个条目,包括人文名著阅读情况、参加艺术活动情况、是否愿意学习提高人文素养、投入人文素养学习提高的时间。测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环境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学习习惯的条目有7个,效度评分KMO值为0.783,说明问卷中设计的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700,说明测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环境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学习习惯的7个条目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基本情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比较

253名医学研究生中,有104名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总体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41.11%,满意度较低。男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为52.59%,高于女生的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级间自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中研一年级自评满意度最低(33.57%);临床医学与其他医学研究生自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见表1。

2.2不同人文环境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比较

课题组文化氛围浓的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55.05%,比其他两组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高;导师经常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51.38%,比其他两组文素养自评满意度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偶尔参加公益活动和从不参加公益活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见表2。

2.3不同习惯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比较

经常阅读名著的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49.21%,比其他两组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高;经常参加艺术活动的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69.23%,比其他两组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高;投入人文素养时间较多的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60.38%,比其他两组人文素养自评满意率高;愿意学习人文素养的医学研究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为57.14%,比其他两组人文素养自评满意度高。见表3。

2.4医学研究生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自身人文素养满意情况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课题组文化氛围、导师人文素养教育、名著阅读、投入人文素养时间和是否愿意学习人文素养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以最后一个类别作为参照,模型系数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医学研究生自身人文素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P=0.006)和经常阅读名著(P=0.038)。见表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