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6:59:50

医学研究生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1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

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愈发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原来的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医学模式已经朝着“生物—社会—心理”全方位的医学模式转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学等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这一模式需要医学整合更多领域的知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对医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我们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熟悉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具有国际化、全方位的视野。(2)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通晓规范的转化程序、熟悉转化研究应遵循的章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同样医学类高校中的基础医学院也应该加强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应该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积极倡导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促进临床、基础,生物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基础医学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胜,王松灵,李文斌.转化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社会化效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4(3):250-254.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刘桂香,张洪芹.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医学教育,2013,6(3):162-163.

[3]孙耀,张斌,陈虎.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26(6):549-554.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2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课题组探索形成了符合学生需求的“专科教材-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以求应用、示范和推广。

2.1构建符合口腔医学研究生需求的专科教材体系笔者联络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致力于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研究者,组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组,开专题讨论会并认证,重新编写了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外语教材《口腔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stomatologyscience)。该教材以口腔医学五大主干学科将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各按12个学时进行,共60学时,包括口腔内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endodontics,periodontitisandoralmedicine》,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口腔修复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osthodontics》,口腔正畸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thodontics》,口腔预防与儿童牙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eventivedentistryandpediatricdentistry》,循序渐进的展开课程内容并重点进行专业外语的实践训练。

2.2建成多元化、合理、先进的教学方式研究生阶段外语的学习要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7]。因此,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程设计层面上把重点放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实施上。

通过整合学院各教研室外语教师资源,课题组定期集中举行专题会议和示范教学,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资源,使教师的“核心能力”概念化,规划了各个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教学方式,准备了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5个部分(各12学时)的外语教学法基本分布如下,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基准是至少采用3种教学法,且传统讲授方式不能超过1/3:传统讲授式教学即LBL2学时,主动讨论式教学6学时(其中包括PBL[8]4学时,TBL[9]2学时),模拟式教学4学时(包括自学撰写综述2学时,多媒体课堂英语ppt汇报2学时)。整个授学过程结合赏识教学法。在二年级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30学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事件(criticalincidents/problems)中,学习者自主探索来解释这些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10]。授课教师首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口腔专业外语临床事件并设置问题,提前发给每位研究生。研究生课前分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预习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课上授课教师引导各讨论组互问互答,质疑补充,逐渐将问题事件解决,最后教师对学习重点作出小结,并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在英语情境中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口语及听力的训练过程,兼顾了教与学的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同时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学习(TBL),是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团队(team)协作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9],形式多样。本课题组采用的形式为,课前对研究生进行组队,每队5~7人,教师提前发放授课内容预习材料,让学生自学准备;课上进行iRAT课堂测验、tRAT课堂测验(选项被覆盖的刮刮卡)和辩论式综合应用练习,教师引导研究生学习团队内和团队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自我总结以及深层次理解授课内容的内涵;课后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整个教学过程在英语语境中进行。

自学撰写英文综述。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起步就是撰写综述。在专业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接触大量的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利用这一特点,辅以教师的提点指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自学进行英文综述的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归纳、分析和提炼的能力,有利于其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媒体课堂。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1],按照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主干课程包含的5个基本主题,进行英文多媒体音视频播放与专题学习。(1)采用纯英文搜索引擎实时访问互联网,搜索合适的文献和音视频资料,对其中出现的关键词及重点句式现场翻译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腔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知识,又可以学习国外文献的严谨及英语语言在口腔专业原汁原味的灵活运用之道。(2)对学生进行分组,将部分课堂资料分发留作课后作业,要求进行专业译配音、文档互译、角色扮演和相关知识扩展学习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英语ppt汇报检查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强化了针对专业外语的各种实践性学习,并且提供了灵活可变的机会让学生课外发展自身的学术兴趣。

赏识性教育。为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本课题组对授课教师队伍进行了赏识性教育的相关培训,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被教师广泛接受的有价值的教学规范[1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环境和设计环节,如pairwork,groupdiscussion,roleplay,speechcontest,debate等,让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研究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会心的笑容和赞许的语言等赏识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外语并体验专业外语学习的成就感。

2.3摒弃“哑巴式”的常规考核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的常模笔试,采用了注重专业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包括四个部分:听力口语考试,模拟各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工作和学术讲座实境,占总成绩的30%;阅读考试,现场阅读专业文献并翻译,占总成绩的20%;写作考试,就研究生自己的科研领域或课题实际写作1篇可以发表的综述、论文或论著,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即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占总成绩的20%。

2.4教学效果通过3年来对口腔医学二年级研究生的调查走访,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外语教学课堂活跃,学习效果良好,见表1。

3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3.1对教师的挑战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都很强,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新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应用,教师工作量大为增加,教师需要付出比传统课时更多的努力。如果新型教学模式进入常规运行,如何补贴教师和获得教师认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研究解决该问题。3.2对学生的要求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习惯了教师“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懒惰地被动吸收知识。新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们在大部分的学时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将专业外语用于口腔医学的实践者,这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压力和考验,自导学习。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3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课题组探索形成了符合学生需求的“专科教材-多元化现代教学方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以求应用、示范和推广。

2.1构建符合口腔医学研究生需求的专科教材体系笔者联络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致力于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研究者,组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组,开专题讨论会并认证,重新编写了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外语教材《口腔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stomatologyscience)。该教材以口腔医学五大主干学科将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各按12个学时进行,共60学时,包括口腔内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endodontics,periodontitisandoralmedicine》,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口腔修复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osthodontics》,口腔正畸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orthodontics》,口腔预防与儿童牙医学基础与进展《basicsandadvancesinpreventivedentistryandpediatricdentistry》,循序渐进的展开课程内容并重点进行专业外语的实践训练。

2.2建成多元化、合理、先进的教学方式研究生阶段外语的学习要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7]。因此,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程设计层面上把重点放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实施上。

通过整合学院各教研室外语教师资源,课题组定期集中举行专题会议和示范教学,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资源,使教师的“核心能力”概念化,规划了各个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和教学方式,准备了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5个部分(各12学时)的外语教学法基本分布如下,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基准是至少采用3种教学法,且传统讲授方式不能超过1/3:传统讲授式教学即LBL2学时,主动讨论式教学6学时(其中包括PBL[8]4学时,TBL[9]2学时),模拟式教学4学时(包括自学撰写综述2学时,多媒体课堂英语ppt汇报2学时)。整个授学过程结合赏识教学法。在二年级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30学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事件(criticalincidents/problems)中,学习者自主探索来解释这些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10]。授课教师首先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口腔专业外语临床事件并设置问题,提前发给每位研究生。研究生课前分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预习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课上授课教师引导各讨论组互问互答,质疑补充,逐渐将问题事件解决,最后教师对学习重点作出小结,并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在英语情境中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研究生专业外语口语及听力的训练过程,兼顾了教与学的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同时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学习(TBL),是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团队(team)协作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9],形式多样。本课题组采用的形式为,课前对研究生进行组队,每队5~7人,教师提前发放授课内容预习材料,让学生自学准备;课上进行iRAT课堂测验、tRAT课堂测验(选项被覆盖的刮刮卡)和辩论式综合应用练习,教师引导研究生学习团队内和团队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自我总结以及深层次理解授课内容的内涵;课后进行教学评价(计入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整个教学过程在英语语境中进行。

自学撰写英文综述。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起步就是撰写综述。在专业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接触大量的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利用这一特点,辅以教师的提点指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自学进行英文综述的撰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归纳、分析和提炼的能力,有利于其今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媒体课堂。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1],按照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主干课程包含的5个基本主题,进行英文多媒体音视频播放与专题学习。(1)采用纯英文搜索引擎实时访问互联网,搜索合适的文献和音视频资料,对其中出现的关键词及重点句式现场翻译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腔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知识,又可以学习国外文献的严谨及英语语言在口腔专业原汁原味的灵活运用之道。(2)对学生进行分组,将部分课堂资料分发留作课后作业,要求进行专业译配音、文档互译、角色扮演和相关知识扩展学习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英语ppt汇报检查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强化了针对专业外语的各种实践性学习,并且提供了灵活可变的机会让学生课外发展自身的学术兴趣。

赏识性教育。为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本课题组对授课教师队伍进行了赏识性教育的相关培训,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被教师广泛接受的有价值的教学规范[1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环境和设计环节,如pairwork,groupdiscussion,roleplay,speechcontest,debate等,让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研究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会心的笑容和赞许的语言等赏识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专业外语并体验专业外语学习的成就感。

2.3摒弃“哑巴式”的常规考核本课题组摒弃了传统的常模笔试,采用了注重专业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包括四个部分:听力口语考试,模拟各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工作和学术讲座实境,占总成绩的30%;阅读考试,现场阅读专业文献并翻译,占总成绩的20%;写作考试,就研究生自己的科研领域或课题实际写作1篇可以发表的综述、论文或论著,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即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占总成绩的20%。

2.4教学效果通过3年来对口腔医学二年级研究生的调查走访,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外语教学课堂活跃,学习效果良好,见表1。

3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3.1对教师的挑战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都很强,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新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应用,教师工作量大为增加,教师需要付出比传统课时更多的努力。如果新型教学模式进入常规运行,如何补贴教师和获得教师认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将继续研究解决该问题。

3.2对学生的要求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习惯了教师“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懒惰地被动吸收知识。新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们在大部分的学时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将专业外语用于口腔医学的实践者,这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压力和考验,自导学习。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4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绝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强化教学改革,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都已意识到医德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重视的态度并没立即转化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将医德理论教学的某些内容贯穿到临床各科,在每一临床课教材中的总论部分,加入医德教育问题,这样可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3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医疗实践是检验医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进行实践道德。因此,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医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能够获得“双赢”效果。

4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营造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生动感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引导临床医学研究生积极实践来完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研究生导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活生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事实证明,凡著名高校,其学术声誉之高,教学质量之好,皆源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因此,还需要树立自己的名师,广泛宣传医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医德模范人物的教案和事迹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他们救死扶伤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6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医德教育,加强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5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保障机制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因为“年龄大”“学历高”“心智成熟”而被视为不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但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原因导致的研究生暴力伤人、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引导研究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

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

1.1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对温州医科大学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1.9%。问卷计有90小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和F10其他等10个因子组成,每个因子采用1~5分的五级评分法,评分越高,代表相应的心理健康程度越低。评分≥2的因子视为阳性症状。问卷结果显示,SCL-90测试因子呈阳性的人数分布分别为:F1125名(占13.0%),F2319名(占33.1%),F3240名(占24.9%),F4246名(占25.5%),F5182名(占18.9%),F6135名(占14.0%),F7113名(占11.7%),F8194名(占20.1%),F993名(占9.6%),F10143名(占14.8%)。心理健康问题中表现度较高的因子依次是:F2、F4、F3、F8;表现度较低的因子分别为:F9、F7、F1。“压力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结合纸质问卷调查,本研究同时采用微信问答的方式对在读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婚恋情况、作息规律、压力来源等问题进行分析,回收有效问卷1339份。结果显示,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与科研方面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认为“压力过大、几乎不能承受”的占3.2%,认为“有较大压力”的占38.6%,认为“有点压力”的占56.3%,认为“基本没有压力”的占1.8%。1.2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SCL-90量表显示,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部分群体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心理健康疾病。如表现度位列前三的因子,强迫型人格通常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或确定性等典型行为,并且对不完美或不确定性的耐受程度较低,进而导致思虑过度、产生心理问题[2]。一方面,医学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需要长期维持严谨态度和缜密思维的状态,相较于其他群体更易于产生强迫症状;另一方面,导师以及父母高期望、严要求也构成了强迫症的外在压力源。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就内因而言,问卷数据显示,64.3%的研究生成长、成才经历都比较顺利,缺少困难和挫折磨砺,36.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缺乏自我情绪疏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些研究生在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或者经济、婚恋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对学习生活的不确定感甚至是恐惧感,进而出现自卑、封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从外因来说,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学历竞争日形加剧,医学研究生在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问题时易为社会思潮所裹挟,而一旦理解偏差或应对不当,往往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压力感和挫败感。

2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与路径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以全体研究生为对象,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服务、干预、实践、文化、支持、教育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2.1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①医学院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全面把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研究生心理问题创造条件。要建立全程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辅导模式,及时掌握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表现及其原因,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掘有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积极因素,不仅关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现实问题,而且要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问题,只有实践与理论齐抓、物质与意识共管,才能抓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②坚持提高全体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疏导个体心理问题相结合。针对心理困扰的研究生,根据不同程度进行分类干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因学习、生活、情感等原因出现情绪困扰的学生,要由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进行思想引导和情绪开导;对于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转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评估、处置,以帮助其获得最佳治疗方案。2.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①医学研究生长时间在高校的象牙塔中学习、生活,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容易产生非现实或理想化的思维和行为,进而引发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研究生通过社会调查、基层服务等活动来认识社会,并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回馈社会,从而加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全球化时代,高校还要创造条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走出国门,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树立起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例如要针对研究生新生开展“如何适应研究生生活”的新老生交流会、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其心理归属感;针对学业稳定期的研究生开设“情商与智商”“时间与情绪管理”等系列讲座,创造多维度的对话与交流平台;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发展论坛”等系列辅导,引导研究生及时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从容过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激发研究生潜能、减少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2.3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①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既可间接减轻应激反应,又可直接有益心理健康[3]。高校要引导研究生持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扩展具有社会支持力的人际交往圈,形成和谐的亲友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好学校、班级、老师、同学、朋友等各方面的情感支持,帮助学生修复创伤,舒缓压力,逐渐回归正常生活。②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高校要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树立与个人实际和社会需求相洽的发展目标;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善于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善于用理性、乐观和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建立和维护好自身心理适应机制,学会使用控制、分散、转移等多种方式来纾解心理压力,降低和缓解挫败感[4]。

3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优化体制机制,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3.1完善制度,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要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并成为校、院两级各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形式化、本科化等问题[5-6],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明确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职责与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普查、预防和干预机制;在机构设置上要实现相关职能机构的各司其职、有分有合,尤其是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通常设置在主管本科学生的学生处或学工部)的工作职能延伸并覆盖到研究生层面,并注重与学校研工部和各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办的协同管理。3.2加大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高校一方面要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经费,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要关注经济贫困生的压力疏解问题。高校在利用好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奖助学金等政策外,还要组织研究生通过助研、助教和助管以及担任学生辅导员(即“三助一辅”)等形式,开展定向、精准帮扶,及时缓解贫困研究生因经济困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促进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和科研统筹兼顾下的全面发展。3.3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高校要在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建设的基础上,配备专门人员,形成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研究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三维管理网络,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在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中,有76.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关键因素,远高于研究生管理部门(23.2%)和辅导员或班主任(17.8%)[7]。因而,加强导师的“德育”意识至关重要,而引导研究生导师在良好和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及时介入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则更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认识和应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无论是导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在研讨与培训、理论与实战的良性循环中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8];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寻求具有专业技能和志愿服务精神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特长,合力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卫疾控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Z].2016-12-30.

[2]张众良,张仲明,李红.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06-313.

[3]张萌,黄建榕,梁瑞萍.近10年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以“T”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12-128.

[4]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75-76.

[5]张俐,刘波,刘云波,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预警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1):21-25.

[6]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5(1):21-25.

[7]郑卫荣.“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45-51.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研究生教学;再生医学;双主体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对教学模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日益凸显。近年来兴起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范式都是为适应信息化时展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例如慕课教育就是一项大规模的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慕课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习成绩[1,2]。虽然以上方式很好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使老师无须再通过讲座式的讲授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是,有学者认为以上方式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本质区别,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且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是技术人员,视频制作的质量难以保障,而低质量的视频不利于知识的传授[3],所以单纯的互联网式教学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教学。混合式教学,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学者提出。混合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需要以及老师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混合式教学的方案设计

混合式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提供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提高教学效率。能否发挥混合式教学效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在线和课堂部分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最大教学效益。课前线上导学的目的是完成基础知识、相关背景的输入,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设计线上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情,确保线上教学的可理解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精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线下课堂教学由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协同完成。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以骨重建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并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理解骨重建的整个过程。课堂活动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思维导图等精讲重难点,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任务展示等不同形式,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课后通过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三、骨重建中破骨细胞的重要性一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基本情况。第一,教学背景方面。在本次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骨的基本结构以及骨组织的组成,对于骨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过程已经有了基础的了解。但很多学生对于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等感到疑惑,不知道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本次课针对学生的这一困惑展开教学。第二,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设计课程为再生医学课程,教学内容选自《再生医学》(第2版)第八章骨再生。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骨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第三,学情方面。相比于其他能力模块,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对骨的生长感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对于骨生长、改建和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细胞通路了解不彻底。(二)教学目标。根据再生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标准及学情,本课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掌握影响骨重建的主要因素,可以清晰表述骨再生的机制,以及能够勾勒出骨重建过程细胞间通信及细胞内信息传递的通路。(三)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实现学用一体化教学。以教学资源平台、智课堂互动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开展“课前学习骨的结构”“课上汇报学习情况”“课后复习骨重建中破骨细胞的作用”的持续改进学习循环模式。强调以学习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语言交际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四)教学实施。课前线上教学:课前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群和QQ群给学生在线布置学习材料,学生课前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同时以微信群和QQ群的形式在线交流,并制作用于课堂上汇报的小组PPT演示文稿,同时记录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难题。课堂教学:(1)检查:教师首先检查学生课前观看相关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让学生说出关于本节课上课内容的基础知识点;了解学生不理解的学习难题,有针对性展开本次课教学。(2)导入:课堂授课教师先提出核心概念、相关通路、分子机制等,给学生几分钟(2分钟)时间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3)汇报:小组民主推选代表通过PPT演示文稿给全班汇报(小组成员可以随时或随后补充),授课教师在适当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举例、引导。(4)总结:教师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消化。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个体和小组的学习予以即时评价,也可以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结束后做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5)课后巩固拓展:教师安排学生登录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关于破骨细胞等的相关知识,并完成书面练习。

四、教学反思

经过实际课堂教学,本次研究生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予以肯定———除了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自学意识和能力。这不但坚定了笔者坚持混合式教学的信心,也促使对有关教学情况进行进一步总结反思。(一)构建网络教学。研究生教育要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课水平,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构建网络教学时,教师要保证学习资料的可理解性,趣味性以及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线上教学的难度不易过大,如果学习资料过于复杂,学生就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上,而只是盲目的理解字面意思。因此,教师在构建网络教学时,所准备的学习资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二)实施教学设计。所有的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前教师根据已有的学习视频和相应平台确定了本次课程的主题,给学生们制作学习目标。在线下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协助学生完成汇报任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也在课堂的汇报中思考问题,解决课前所记录的疑问。课后教师督促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并通过课后练习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拓展。(三)设置评价体系。多样化、全方位的评价策略是混合式学习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同一组织的考试给予学生总结性评价。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授课,对自己的完成情况做出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评价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动力。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说明,只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把控和学生的配合下顺利实施教学,混合式高校教学定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本文所用的混合式高校教学范例还有许多待改进之处,需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只要融入合理、创新的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定能为研究生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罗昱.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4):143-144.

[2]胡乐乐.基于“翻转课堂”和“同伴教学”的“混合式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54-57.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经典;研究生;人才培养

“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1]中医几千年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著名的医家和著作,但仅有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有巨大贡献的著作才能堪称经典[2-3]。中医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需要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挖掘经典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同时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将对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中医经典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目前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中医经典学习兴趣缺乏或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医类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学好中医经典[5];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实际调查中得出中医类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只有少许兴趣,多数原因归结于毕业就业压力大;中医经典晦涩难懂,阅读名家医案医籍不能完全深谙其道;中医操作中,望闻问切四诊水平,脉诊能力弱,每次问诊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日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没有古籍,导致涉猎范围受限,心情烦躁,久之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锐减[6]。

1.2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

中医类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无论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均为3年[7]。学术型研究生多数参与基础实验方能申请学位,只有零散的时间跟师抄方,极少数有时间在病房;而专业型研究生要按照国家规培政策完成计划内的临床轮训工作,承担大量的住院医师工作(病房接诊、书写病历、查房值班、参与手术等),导师门诊时间还需要跟师抄方,冗杂的医疗活动使得学生无暇去学习经典;中医院临床诊疗的中医操作因科而异,同内科相比,外科普遍缺少中医操作,更谈不上中医经典的学习,大环境下使得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8]。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临床上中医经典带教老师水平不一,多数为中青年医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尚需要提升;平日带教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心思较少,缺乏必要引导,难以引导研究生去挖掘中医经典中隐性知识;除此之外,缺少教育方法,授课死板,互动环节少,把中医理论和西医医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差,难以做到对某个疾病的症状、发展和传变有更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9]。

1.4中医人文教育缺失

(1)当下中医类研究生教育仍侧重专业课,以苏州市中医医院研究生为例,必修课程开设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人文课,除了英语,自然辩证法结业考核简单。(2)诸如中国医学史、沟通的艺术与哲学等选修课或因感兴趣人数少,或因中医类研究生专业课业务繁重缺少机会选修,造成专业课和人文课比例严重失调[10]。(3)人文课堂讲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难以获得足够有用信息。(4)课余学生自身极难主动涉猎医学以外的人文书籍,无形中导致广大中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树立人文情怀渐行渐远,在临床医患沟通中表现尤其明显,甚至部分研究生误认为只需学好本专业知识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11]。

2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科学培养的几点思考

2.1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设置考核指标

基于规培生需要完成科室轮转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学习兴趣,可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设置模块,定期进行晨起诵读中医经典,诵读完安排课后作业,巩固诵读效果。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设置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理论水平分级考试[12],共分3级,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总结“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的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重要措施。考试旨在进一步“以考促背”“以考促学”,通过中医经典等级水平的考级在业界形成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风尚,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提升中医专业人才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目的。考试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的一级考试范围。经典考级共设1~3个等级:一级是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是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三级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经典理论的学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思路,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13]。在考试激励措施上首次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纳入到学生综合量化考核体系中,对于提升中医类学研究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医院教育部门应进行宏观把控,带教老师需自身提高对中医经典的水平;并在理论授课及日常教学查房中多穿插典型的古今名家医案,采用多元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立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辨证思维[14]。除此之外,医院教育部门可适时推出采用自媒体形式推出每周一穴(动画形式寻找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及如何进行穴位操作等)、每周一药(药性、主要活性成分、主治范围等)、每周一方(经典方剂的来源、功效、主治范围、临床加减等),每周一文(针对中医经典,各家各派阐释运用均不同,分享经典条文扩展阅读),同时推荐相关的中医名家医案医籍进行拓展(黄元御、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彭子益等),帮助中医类研究生巩固、深化记忆,并拓展学习深度。此外,(1)在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或中医经典工作坊中(高年资优秀中青年医师用病例引出讨论主题)可选取平日诊疗中采用中医经典理论获得临床疗效的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质量同时,帮助研究生进行梳理总结,培养其中医原创思维能力。(2)中医和中药不分家,联合医院中药房和炮制中心,给研究生们提供药房抓药、户外辨识中药、膏方熬制的机会,综合培育适应时代的中医人才。(3)重视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医古籍是古代医者临床经验的载体,古籍当中学术思想之精华会影响后世医者,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其学术思想的不足之处会得到后世医者的批评和补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籍内容和学术思想迥异,研究生在研期间适时梳理中医古籍,有利于理解古籍学术思想的形成,亦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古代医学观念的演变轨迹,总结前人思想的得与失。2.3重视经典学习中细节师古不泥古四大经典学习,极少数人重视和思考过学习顺序的问题;个人认为四大经典中应当重视《伤寒论》的学习,应作为首先学习的经典之一,首先市售许多有关解读伤寒的医籍,反复探讨的也就一个中心法则:辨证论治。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圣典,言简意赅,紧扣临床,把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加以揭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归纳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诠释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典范。研究生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对经典的参悟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将经方派体系弄清搞明,锻炼其中医思维,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继而参悟其他经典方能行云流水,一蹴而就。正如清末陆九芝所说:“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中医发展数千年,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研究生应当细细甄别;最后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但不要排斥目前主流的西方医学,基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2套不同的学科系统,如何将中医经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研究生们直面的问题。人工智能程序为学习中医,缩短学习曲线间接提供较大的帮助,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在名老中医经验和古籍中的的挖掘,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贝叶斯网络技术的隐结构模型等都适用于复杂的中医辨证思维,然而目前现有数据挖掘研究多“重方法,轻理论”,研究的重点以疾病的用药分析最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研究所得的结果缺乏深度的解读分析,中医研究生以此为着手点学习中医经典也不失为一个学习手段。

3结语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陈修园指出学医应找准入门,中医经典为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学医之人必读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中医经典,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经典教学方法,更新学习理念,让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印涛,张树峰,梁广和,等.基于卓越医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经选读》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217-218,230.

[2]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等.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3-506,522.

[3]冯哲,郁祥,朱垚.名老中医成才经典路径解读辅助中医专业学生制定学业规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1-5.

[4]胡鸿毅,舒静,何文忠,等.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38(4):3-6.

[5]刘建红,蔡晓玲,张广梅.综合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调查与分析:青海大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78-179.

[6]段建雪,周文,胡泽蓉,等.我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认识和学习兴趣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5):118-119.

[7]侯晓晖.“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6-28.

[8]张庆祥,相光鑫.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45-47.

[9]熊继柏.谈中医经典的学习[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5-6,12.

[10]王萍,刘英锋,黄利兴,等.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3-5.

[11]吴哲,苏新平,陈燕,等.“规培”基地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9):105-107.

[12]丁吉善,杨淑慧.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5,34(6):26-28.

[13]高磊.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1):119-120,122.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8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可译为FlippedCassrooml或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比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手中.1.1翻转课堂的理念.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下,依托教育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理念颠覆了课上与课下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的学习与信息的获取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看网络视频课程、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上的宝贵时间用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答疑解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1].1.2翻转课堂的特点.1.2.1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传统课堂所遵循的学习过程第一步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第二步是课下学生进行复习,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放在课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第二步放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1.2.2辅助视频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授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得到更加便捷的获取.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辅助技术的广泛应用,具备课下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授课视频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和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等特点.视频时间短、内容精,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2].1.2.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获取信息完全通过教师的现场传授.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得更为主动,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获取信息不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功能将被完全改变[3].1.3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历程我国最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追溯到2012年,来自重庆聚奎中学的实践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4].聚奎中学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课前通过平板电脑运用学习软件、教学视频、互动作业和数字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辅导、探究活动和练习巩固加深学习成果[5].重庆聚奎中学该次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平台电脑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但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领域和教育研究机构,我国高校的参与度相对较低[4].随着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各高校联合推出视频课程共享.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在建立网络课程的同时,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该研究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以期为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2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临床操作带教意识差.在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体制中,临床带教教师既作为医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还要兼顾医学教育活动.可以说,教师在繁重的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下,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尤其是临床操作带教能力的培养上.至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已经改变,但是如何改变一线医学教育师资紧缺,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工作效率,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水平,使其与上层政策导向相一致也是目前存在的重点问题.2.2临床操作培训教学资源紧缺.临床操作技能的教学对于教学环境和资源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应用患者为医学教学实践对象,只有持有我国医师执照才具备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操作的资格.我国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只能在仿真模型上进行,而仿真模型比较昂贵,进行一次操作技能授课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医学院校仍未建成临床操作培训中心,即使已经建有临床操作培训中心,但是大部分由于管理、运行成本和师资较少等诸多问题,利用率并不高.2.3临床操作培训教学效果偏差.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现行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练和考三个环节.在教的环节中,教师主要采用PPT幻灯讲解、教学模具讲解或是现场演练,而在教的环节上,往往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但是学生却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或是学生在笔记中常常记了前面的内容,漏了后面的内容;练的环节上,由于教学训练模具少,又会出现学生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等问题;考的环节上,临床操作技能的考试也常沦为应试型考试,不能体现出临床工作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实践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9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有效途径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医疗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让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施职业价值教育时面临实际的复杂情形。如何了解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精神认知的现状、如何尽早开展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如何有效的探讨促进其职业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当下医学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21年8月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生各年级随机抽取医学研究生共计150人,发放15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调查对象人员分布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占30.9%,二年级占13.0%,三年级占10.3%。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占20.4%,二年级占15.6%,三年级占9.8%。性别分布的情况为:男生占45.7%,女生占54.3%。年龄分布在22~30岁。1.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首先查阅大量影响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形成因素的文献,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价值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通过与临床科室的带教老师、医学研究生院授课教师、各年级医学研究生的交流,听取医院心理科、伦理委员会、教学与学生工作部等相关专家的建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认知的情况,形成了16个条目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研究生基本信息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级、性别、年龄、专业方向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第二部分为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和认可程度的调查,包含1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此量表信度效度较好[1]。采用Excel对所有问卷进行编码和录入。

2结果

2.1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调查项目均为正向设计,得分越高表明医学研究生对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度越好。在8个调查项目中,所有项目的均分都高于3分,说明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情况较好,被调查者可以相对理性地看待和基本认可医生这一项职业。其中均分最低的两个项目项分别是“医生所付出的精力和其所收获的成果相符合”(3.24分)、“我的理想生活可以通过从事医生这项职业来实现”(3.20分),说明医学研究生对目前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医疗工作量存在一定的顾虑。均分最高的三个项目分别是“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是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得分4.52分)”“病人满意是我未来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得分4.24)”“我觉得可以通过成为医生来帮助我实现人生的价值”(3.93分)[1]。说明医学研究生在心里是认可医生职业价值的,当初报考志愿时,选择学医不仅出于兴趣,更多的是对于职业的认可与肯定。同时,“我认为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可以获得自身的乐趣和别人的认可”(3.85分)以及“做一名医生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3.85分)两项得分也较高,这表明医学研究生已经能够认识到医学职业价值中给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2.2医学研究生未来选择从事医生的职业认可度:关于医学研究生对医生职业的忠诚度,调查结果显示,均分最低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我对目前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持认可和乐观态度”(3.65分)、“院校的医学教育促进我更加坚定的选择成为一名医生(3.61分)”,说明部分医学研究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未来是否选择从事临床医疗行业的存在犹豫。均分最高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本阶段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我会选择当一名临床医生”(3.80分)、“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坚持毕业之后从事临床医生这项职业”(3.70分),说明即使医学研究生对于未来的医疗从业行情不太乐观,但最终大部分的医学研究生不会放弃自己一直学习的医学专业。2.3医学研究生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价值塑造方式的认可程度:此项调查结果中,尤其是“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使我对医生的职业精神更加崇拜”一项得分为最高,为4.54分,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教育的项目,说明医学研究生认识到面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医务人员不畏艰难,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无私精神,值得所有医学生的学习。

3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培塑的有效途径

3.1发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医学院系的导师具备双重身份,既是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同时也是医学院校的老师。特别是在医学研究生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科研生活期间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科研学习工作的直接指导者、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培塑的引导者[2]。其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科研学术能力、医学教育理念、临床诊疗水平等直接影响着医学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研究生阶段是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培养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难免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少数某些医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加上各类媒体渠道对于医务人员的点评,容易导致医学职业价值发生歪曲。此时,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就尤其重要,首先是以身作则,树立楷模,发挥指路人的引导作用,有效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医疗环境和形势,坚定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提升医者的道德修养。同时,导师指导小组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诚信规范、科研课题指导等方面制定分阶段的培养计划,全面了解医学研究生的个人性格特征,倡导实践出真知,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帮助其树立真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在医学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阶段之后,通过教学查房、多学科诊疗讨论、病情随访等环节,使医学研究生提前进入并逐渐适应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发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优势,拓宽研究生学习的新思路,构建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临床工作的应变能力,特别当遇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其期待的治疗效果和现实情况反差较大时,导师担负着引导学生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思考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研究设想,最终能够推动疾病的诊疗。3.2人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人文相关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0%,而我国仅为8%[3]。故在医学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内容中,建议增设医学人文类和医学史相关课程。人文关怀在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的培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情景教学,引导医学研究生学会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减少或避免与患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强适应能力。在充盈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感受病人的情绪,了解病人真实的心理状态,最终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其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加深医学研究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通过医学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博士生医疗团”“基层社区健康宣教”等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基层社区、乡镇群众的医疗需求,在问诊过程中,锻炼医学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医学研究生了解当下基层医疗的现状,加深其对医学职业价值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形成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4]。最后通过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医学研究生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状态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就业范围有一个初步的客观了解。从而做出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诉求相匹配的职业选择,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实践,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3.3重视医学伦理学,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医学研究生优良的医德素质。现代的医学教育模式已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综合模式,因此,通过系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使医学研究生掌握最基本的医学伦理规范,逐步引导医学研究生将医学伦理学的价值最终内化为自身在临床工作中的伦理规范[4]。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不道德的医疗行为进行警告和惩罚,最终将医学伦理规范逐步内化为医生本人的医德人品。新时期的医疗背景之下,对于医德的伦理审视更加深刻,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医疗行为都要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临床实践示教中,如果遇到病人不愿意或者不配合的情况,临床带教老师需要以自身的行动来教导医学研究生,及时引导医学研究生,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病人,充分顾及病人的就诊感受,充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包括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医学研究生在和病人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明确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医学伦理的教育应该更多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着重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助力医学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医学职业态度和行为,帮助医学研究生迈出临床第一步。3.4强化正向职业价值:在众多医学前辈的榜样作用影响之下,医学研究生更加深刻明白医务人员身上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全人类为命运共同体。更多医学研究生认同和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不断深化。许多一线临床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的医学研究生感受到了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和投身医学事业的无限光荣,这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了正向的积极影响,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努力向前辈学习,努力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医者,更明确地把握自己未来的从医行为方向。在新形势的医疗环境中,医学研究生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应该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加强医学人文相关教育,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多部门的努力,使得每一位医学研究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保卫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能量。

4参考文献

[1]钟凤宏.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研究———以大连医科大学的调查为例[J].医学与哲学(A),2017,38(1):75-77.

[2]石晨.“大思政”理念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186-189.

[3]郑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

医学研究生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有效途径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医疗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让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施职业价值教育时面临实际的复杂情形。如何了解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精神认知的现状、如何尽早开展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如何有效的探讨促进其职业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当下医学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21年8月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生各年级随机抽取医学研究生共计150人,发放15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调查对象人员分布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占30.9%,二年级占13.0%,三年级占10.3%。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占20.4%,二年级占15.6%,三年级占9.8%。性别分布的情况为:男生占45.7%,女生占54.3%。年龄分布在22~30岁。1.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首先查阅大量影响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形成因素的文献,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医学教育工作者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价值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通过与临床科室的带教老师、医学研究生院授课教师、各年级医学研究生的交流,听取医院心理科、伦理委员会、教学与学生工作部等相关专家的建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认知的情况,形成了16个条目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研究生基本信息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级、性别、年龄、专业方向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第二部分为医学研究生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和认可程度的调查,包含1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此量表信度效度较好[1]。采用Excel对所有问卷进行编码和录入。

2结果

2.1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调查项目均为正向设计,得分越高表明医学研究生对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度越好。在8个调查项目中,所有项目的均分都高于3分,说明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基本认知情况较好,被调查者可以相对理性地看待和基本认可医生这一项职业。其中均分最低的两个项目项分别是“医生所付出的精力和其所收获的成果相符合”(3.24分)、“我的理想生活可以通过从事医生这项职业来实现”(3.20分),说明医学研究生对目前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医疗工作量存在一定的顾虑。均分最高的三个项目分别是“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是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得分4.52分)”“病人满意是我未来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得分4.24)”“我觉得可以通过成为医生来帮助我实现人生的价值”(3.93分)[1]。说明医学研究生在心里是认可医生职业价值的,当初报考志愿时,选择学医不仅出于兴趣,更多的是对于职业的认可与肯定。同时,“我认为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可以获得自身的乐趣和别人的认可”(3.85分)以及“做一名医生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3.85分)两项得分也较高,这表明医学研究生已经能够认识到医学职业价值中给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2.2医学研究生未来选择从事医生的职业认可度:关于医学研究生对医生职业的忠诚度,调查结果显示,均分最低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我对目前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持认可和乐观态度”(3.65分)、“院校的医学教育促进我更加坚定的选择成为一名医生(3.61分)”,说明部分医学研究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未来是否选择从事临床医疗行业的存在犹豫。均分最高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本阶段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我会选择当一名临床医生”(3.80分)、“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坚持毕业之后从事临床医生这项职业”(3.70分),说明即使医学研究生对于未来的医疗从业行情不太乐观,但最终大部分的医学研究生不会放弃自己一直学习的医学专业。2.3医学研究生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价值塑造方式的认可程度:此项调查结果中,尤其是“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使我对医生的职业精神更加崇拜”一项得分为最高,为4.54分,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教育的项目,说明医学研究生认识到面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医务人员不畏艰难,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无私精神,值得所有医学生的学习。

3医学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培塑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