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成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0:40:25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范文篇1

摘要:企业经营中存在大量隐性成本,却往往被管理者忽略掉了,只有认识和重视对这些隐性成本的构成、危害,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才能够真正了解这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危机能力。

关键词: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将来成本;机会成本

0引言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成本控制成为每家企业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后,销售额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利润却没什么变化,甚至还不如以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品牌、销售、利润、渠道、团队都可能出了问题,为什么企业不能控制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中存在大量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成本。企业的成本可简单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类。显性成本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企业计算会计利润时并不把隐性成本从总收益中扣除,而是总收益和显性成本之间的差值。大量的隐性成本,却往往被管理者忽略掉了,或者早已注意到但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正是因为隐性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更严重,所以对隐性成本的发现和控制更能提高利润的增长。

1隐性成本的构成及特征

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如管理层决策失误带来的巨额成本增加、领导的权威失灵造成的上下不一致、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

1.1隐性成本的构成隐性成本主要有机制成本、制度成本、机会成本和摩擦成本构成。

机制成本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用人、分配、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不落实,导致机构重叠、层次过多、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决策失误、质量低劣、营私舞弊等,给企业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而增加的成本。

制度成本,即指企业在制度变迁中所付出的成本。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旧契约废止和新契约形成的过程,而契约的重新设计、创新和推行均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根据制度建设过程和制度执行时发生的成本支出状况,制度成本又可分为过程成本和执行成本。过程成本是企业制度建设的中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执行成本则指制度推广、部门协调、监督检查和不断改进时需耗去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机会成本,按经济学的观点,指的是在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的前提下,将一种资源更多地用于某一目的便不能更多地用于另一目的。通俗地说,机会成本指的是由于决策的时机或选择不同而付出不同的成本。机会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抓住机会的企业,往往支付的成本会大大减少。企业要千方百计抓住发展机遇,努力降低机会成本外,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摩擦成本是在企业内部运作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或部门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合作、不协调而额外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成本水平,与摩擦程度成正比,这种摩擦是负生产力,是额外支付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因为性格不同、见解差异、或工作意见上的分歧,而相互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势必造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较大的摩擦,这种摩擦现象是企业不可低估的隐性成本。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均衡、公平、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所以易产生摩擦,这种成本且不被人们重视,不易计算。

1.2隐性成本的特征

1.2.1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体的显性成本是历史成本。而隐性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潜在成本、未来成本,要在以后才起作用。由于将来的事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等,都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更难于认识。例:中央空调的循环冷却水应该是杂质含量要求很高的高纯度水,如果为降低成本而直接采用井水进行循环冷却,因为井水中含有泥沙,中央空调的各级滤网会总有一天被这些泥沙堵塞,只不过我们无法预知这些泥沙或在什么时候才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运作。当空调被堵塞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空调修理成本就是隐性成本了。这样,隐性成本的发生和考核期间也就不确定了

1.2.2具有放大性经济活动中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当前行为对今后成本的影响。比如2008年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奶制品生产企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患,多名婴幼儿死亡。此事件不仅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还对整个乳业及食品行业难以估量的损害。此事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哪个企业不对此事采取相关措施,给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可想而知。这就是隐性成本的放大性。

1.2.3隐性成本具有爆发性企业的隐性成本的积累量越大,其爆发性越强,危害也越大。例如信任危机的爆发,引起高管层集体跳槽,必然造成人力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甚至影响企业发展步伐。“集体跳槽”式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在营销和管理上的最致命伤害,不仅严重打击了公司产品的正常销售,破坏了渠道体系,降低了营销和管理团队的凝聚力,更严重地破坏了企业、品牌的形象和商誉,造成短时间难以弥补的损害。而财务危机的发生往往与信任危机的发生同步。

2隐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隐性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例不断增大,企业要取得成本优势,对于隐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为重要。

2.1树立新的成本观

2.1.1正确认识隐性成本,树立有效成本和无效成本的观念所谓无效成本是指对于业务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获取没有帮助的成本投入。而有效成本是指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取得具有正面效能的成本支出。只有有效成本才是对企业具有意义的,无效成本一般会以隐性成本的方式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该要尽量避免无效的支出,也就是要求各部门间全力合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来规划成本的有效使用。

2.1.2树立全员控制观念各个部门、全员都是成本控制者,又都是利益创造者,做到上下结合专业控制和群众控制结合,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成本教育,加强成本意识,使员工能掌握更多的控制隐性成本的技巧和技能。

2.1.3树立全过程控制观念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不仅要追求当期收益最大化,还要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不仅节约当期成本,更要注重当前行为对今后成本的影响。在成本管理的内容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重,以预防和减少隐性成本为重点;过去成本和将来成本并重,以控制和降低未来成本为重点。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资本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人力资本、无形资产成本、组织运行成本等隐性成本。

2.2优化流程管理企业管理中,必须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尤其是隐性成本。现在企业普遍存在时间成本浪费问题,原料利用率低下,也容易掩盖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隐性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很可怕的。虽然企业都在不断变革发展的,但企业最大隐患是流程不规范、不完善、不标准,企业必须夯实各个执行部门的职责,在企业内部避免重复和无效作业,取消无关流程和相应机构,发现流程中的低效率时要及时组织流程再造。同时为有效控制隐性成本,管理要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企业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要进行很好的衔接,都做到了就会大大压缩企业成本,提高收益。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注重生产流程的优化,可以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产流程。

2.3对成本管理进行动态控制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中,虽然会初期制订一个简单的成本预算目标,但更多的项目成本核算只会在项目结束后才对实际发生的显性成本进行审计和核算。实际上,这种事后式的核算方式根本就没有体现出隐性成本的存在,当然也就不能分析该项目盈亏是由于显性成本控制不严还是由于隐性成本没有控制所导致。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核算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出项目的真实成本构成,它只是在项目结束后审查项目盈亏状况而已。因此,为了避免隐性成本泛滥成灾,需要把项目的成本核算方式改为按实际进展分解成本指标,并列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分类,这样才能真实的、动态的控制和管理成本。

隐性成本范文篇2

一。决策者权威失灵成本

1.权威失灵成本涵义。我们知道,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它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内部就必须具备高度地协调性、统一性和计划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高层决策者的意志来统一、协调和指挥整个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必须有权威。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内部,权威必然是健康有效的。但是,有时这种权威在企业里可能失灵,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会使企业误入困境。这种因权威失灵而增加的支出称为权威失灵成本。

2.权威失灵成本的表现形式。一是企业的中层经理及中层以下的职员对于企业高层经理的重大决策或长远发展规划采取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甚至抵制的态度。因为这些重大决策可能与中层经理人员的利益有冲突,或是增加其工作难度等,他们必然利用各种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争夺预算和争夺投资。在大企业里,一个部门拥有员工多,占有可供支配的资源多,则可能提高该部门的级别,可以设置较多的职位层级。因此,一些中层经理人员会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拼命的争夺资源,特别是在缺少强有力的投资预算时,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倾向。如上海宝钢集团在1996年由于某些分厂争投资,企业内部膨胀,效益下降,集团领导采取果断决策,包括财务管理电子化、裁员22%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一跃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龙头。三是片面追求某些绩效指标而不考虑总体效益。在大企业里企业领导总是设计出一套内部考核指标来评价中下层经理人员,并据此进行奖惩。因此,完成企业领导强调的指标,就成了中下层主管的目标。由于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经济效益上和生产流程上往往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时,中层经理人员之间往往存在攀比心理,可能影响企业高层决策的贯彻执行。因此,企业领导对中下层经理人员的奖惩产生的激励作用却要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负效应。四是交易关系转化成人际关系。市场交易处在独立企业之间时,两者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如上道工序的半成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就是另外一种交易,特别是交易价格不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而是一种内部的转移价格。这种转移价格无论采取什么定价方法,如指令性成本定价、指令性基础定价等,都可能包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某些中下层经理对企业高层领导的不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发企业内部动力损失,增加组织费用。如上海客车制造公司就存在上下道工序转移价格不合理而造成上下意志不统一。

3.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原因。权威失灵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也就是说,只要是企业,无论大小,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毫不例外地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把社会上的交易行为分为三类: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其中买卖交易是市场上的交易,管理交易是企业内部的交易,限额交易是个人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个人或企业在市场上做买卖交易时,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如获取市场信息、签定契约、监督契约的执行等,都要支付成本。而当把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变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时,如把交易对方通过收购或兼并到企业里来,这样就可以把买卖交易的费用节省下来。但是,正如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企业并不是无代价的节省交易费用,这只是把买卖交易变为管理交易,只是避免交易的本身,更确切的说,它改变了所要交易的本质。在市场交易中,双方分别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平等交易,成本与收益分别由双方独立承担。而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则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激励机制总不如市场有力。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激励机制不强,必然造成企业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约束不力。这就是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作出的决策本身缺乏科学性,或是决策有缺陷,或是某次或某几次决策的失误而失去信用。我们常听说,某某领导或某某机构有威信。威信有个因素构成,一是权威,二是信用,两者密不可分,信用是权威的基础,权威是信用的升华。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信息失真。具体阐述可阅本文第二段。

4.降低权威失灵成本的途径。首先,强化企业内部的约束-激励机制。我们知道,在企业内部,只有处理好“权、责、利”三者的关系,事情才能办得好。在这方面,许多国外的跨国公司里,企业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都能很好地衔接,因为工作的标准、责任权力和利益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人负责;哪个环节工作做得好,都能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把推诿扯皮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意志自然就能得以贯彻执行。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法”,即把下一道工序看作是上一道工序的顾客,上道必须对下道负责。其次,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80年代,AT费300万美元的巨资聘请世界上著名咨询机构为其做发展战略策划。咨询机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调整产品结构,即通信产品和计算机产品两翼齐进的咨询意见。AT把通信产品的比例从80%降到42%,而把计算机产品的比例从16%提升到44%;朗讯公司从AT分离出来,产品结构调整以后,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再者,企业高层决策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把其意图和意志让中层经理乃至每个员工都知晓。如惠普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亲自为公司中层经理人员讲课,使中层领导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明白最高决策者的意图,再由中层领导将其传达给公司每个员工。这样公司中层经理人员乃至每个员工都能在思想上与高层决策者取得沟通,在行动上保持协调和统一。

二、信息失真成本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外国军队传递命令的故事,少校要求值班军官通知士兵晚上在操场观看哈雷彗星,后来经过尉官、上士传达到士兵,内容彻底变样。还有一个游戏,六七个小孩子围个圈坐,有一个孩子对边上的孩子讲一句话,然后把原话依此传给下一个人,当传到第一个孩子时他听了哈哈大笑,原话变了样。故事和游戏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即信息在传递中会失真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无偿的,至少其成本可忽略不计。随着经济学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人们认识到需要支付成本。企业所有关于信息方面的耗费在经济学上称为信息成本,它是企业的隐性成本之一,其中,信息失真成本又是信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内部信息失真成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本节开头的故事就是。这种现象在企业里经常遇到,如上海食品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由于分厂执行时大打折扣,影响整体效益。主要原因是:1)人们在接受信息并把它转发出去时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接受到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并转发时错漏更大。2)如果信息接受者与信息内容在利益上不一致或冲突,接受者有可能在允许范围内按自己的利益取向修改或截取信息,这样一级一级向下传递,信息失真会被逐渐放大,即使最高层决策准确,到下边就可能面目全非了。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失真。1)下级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在信息收集、传递环节上,对真实信息进行取舍或加工,以此来影响上层决策。2)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是逐级浓缩汇总的,原来大量信息变成几张报表,甚至几个数字,X-量有用信息丢失,本来能反映深层矛盾的信息被掩盖了。第三种情况是横向之间的信息失真。由于不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具有行政约束力,其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信息封锁。如分厂与分厂之间、生产部门与质量检验部门之间、供销部门与财务及统计部门之间等会发生信息失真情况。

2.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企业外部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在这样广阔的时空间收寻有用信息,其失真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及其外部环境都在不停运动,决策者可能发现,花了巨大费用而获得的信息,由于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得毫无价值。上海电机厂刚生产一种新产品,市场热销,领导为了摸清市场派出一些市场营销人员,虽然经过一番调查,但营销人员缺乏专业调查经验,获取的信息失真,而为了自身利益向领导报告可以扩大生产。厂领导同时又请管理咨询公司调查,咨询人员调查后得出相反的意见,向领导泼了一瓢冷水,他们向企业指出,需要考虑收缩新产品规模,开发另一新产品,理由是现在的新产品缺乏市场进入壁垒,不久会有恶性竞争。厂领导听取后者建议,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是把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3.降低企业信息失真成本的途径。首先,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任务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很多企业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信息处理工作是在同一部门,这无疑会加大信息失真成本。应该把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分离开来,信息处理由信息机构完成,可以借用电脑,通过专门信息服务或咨询机构来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企业决策部门相当于信息机构的客户,就象上例电机厂领导一样,减少了由于利益相关而造成的信息失真成本。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本节开头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就不会出现严重错误。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中间管理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失真成本。再次,建立一整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如对提供虚假信息者以处罚,给“吹牛”行为施以重罚。

三、影响力成本

1.影响力成本的涵义。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结构复杂,矛盾交织,这时处在不同部门的中层管理负责人之间冲突自然形成了,他们为了部门的小范围利益(有时是个人利益),把自己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游说企业高层主管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网等非生产性活动上,以期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影响企业高层决策,这种成本经济学上称为影响力成本。

2.影响力成本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利益相关。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时刻期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是以整体来参与市场竞争的,每个员工的行为效果并不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并不总是保持一致,有时是冲突的。如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公司在1998初准备搞电子商务,这是一个在网络经济时代前景看好但风险很大的项目,一些中层经理们为避开风险而游说高层决策者放弃,后来集团领导聘请复旦大学专家当顾问,经评估决定上这个项目,建立网站,网上销售业绩名列前茅。二是信息不充分。关于信息不充分乃至失真,已在本文第二节作了分析。

隐性成本范文篇3

1.权威失灵成本涵义。我们知道,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它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内部就必须具备高度地协调性、统一性和计划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高层决策者的意志来统一、协调和指挥整个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必须有权威。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内部,权威必然是健康有效的。但是,有时这种权威在企业里可能失灵,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会使企业误入困境。这种因权威失灵而增加的支出称为权威失灵成本。

2.权威失灵成本的表现形式。一是企业的中层经理及中层以下的职员对于企业高层经理的重大决策或长远发展规划采取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甚至抵制的态度。因为这些重大决策可能与中层经理人员的利益有冲突,或是增加其工作难度等,他们必然利用各种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争夺预算和争夺投资。在大企业里,一个部门拥有员工多,占有可供支配的资源多,则可能提高该部门的级别,可以设置较多的职位层级。因此,一些中层经理人员会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拼命的争夺资源,特别是在缺少强有力的投资预算时,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倾向。如上海宝钢集团在1996年由于某些分厂争投资,企业内部膨胀,效益下降,集团领导采取果断决策,包括财务管理电子化、裁员22%等一系列措施,1998年一跃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龙头。三是片面追求某些绩效指标而不考虑总体效益。在大企业里企业领导总是设计出一套内部考核指标来评价中下层经理人员,并据此进行奖惩。因此,完成企业领导强调的指标,就成了中下层主管的目标。由于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经济效益上和生产流程上往往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时,中层经理人员之间往往存在攀比心理,可能影响企业高层决策的贯彻执行。因此,企业领导对中下层经理人员的奖惩产生的激励作用却要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负效应。四是交易关系转化成人际关系。市场交易处在独立企业之间时,两者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如上道工序的半成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就是另外一种交易,特别是交易价格不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而是一种内部的转移价格。这种转移价格无论采取什么定价方法,如指令性成本定价、指令性基础定价等,都可能包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某些中下层经理对企业高层领导的不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发企业内部动力损失,增加组织费用。如上海客车制造公司就存在上下道工序转移价格不合理而造成上下意志不统一。

3.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原因。权威失灵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也就是说,只要是企业,无论大小,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毫不例外地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把社会上的交易行为分为三类: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其中买卖交易是市场上的交易,管理交易是企业内部的交易,限额交易是个人或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个人或企业在市场上做买卖交易时,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如获取市场信息、签定契约、监督契约的执行等,都要支付成本。而当把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变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时,如把交易对方通过收购或兼并到企业里来,这样就可以把买卖交易的费用节省下来。但是,正如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企业并不是无代价的节省交易费用,这只是把买卖交易变为管理交易,只是避免交易的本身,更确切的说,它改变了所要交易的本质。在市场交易中,双方分别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平等交易,成本与收益分别由双方独立承担。而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则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激励机制总不如市场有力。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激励机制不强,必然造成企业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约束不力。这就是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作出的决策本身缺乏科学性,或是决策有缺陷,或是某次或某几次决策的失误而失去信用。我们常听说,某某领导或某某机构有威信。威信有个因素构成,一是权威,二是信用,两者密不可分,信用是权威的基础,权威是信用的升华。

权威失灵成本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信息失真。具体阐述可阅本文第二段。

4.降低权威失灵成本的途径。首先,强化企业内部的约束-激励机制。我们知道,在企业内部,只有处理好“权、责、利”三者的关系,事情才能办得好。在这方面,许多国外的跨国公司里,企业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都能很好地衔接,因为工作的标准、责任权力和利益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人负责;哪个环节工作做得好,都能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把推诿扯皮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意志自然就能得以贯彻执行。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法”,即把下一道工序看作是上一道工序的顾客,上道必须对下道负责。其次,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80年代,AT费300万美元的巨资聘请世界上著名咨询机构为其做发展战略策划。咨询机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调整产品结构,即通信产品和计算机产品两翼齐进的咨询意见。AT把通信产品的比例从80%降到42%,而把计算机产品的比例从16%提升到44%;朗讯公司从AT分离出来,产品结构调整以后,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再者,企业高层决策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把其意图和意志让中层经理乃至每个员工都知晓。如惠普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亲自为公司中层经理人员讲课,使中层领导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明白最高决策者的意图,再由中层领导将其传达给公司每个员工。这样公司中层经理人员乃至每个员工都能在思想上与高层决策者取得沟通,在行动上保持协调和统一。

二、信息失真成本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外国军队传递命令的故事,少校要求值班军官通知士兵晚上在操场观看哈雷彗星,后来经过尉官、上士传达到士兵,内容彻底变样。还有一个游戏,六七个小孩子围个圈坐,有一个孩子对边上的孩子讲一句话,然后把原话依此传给下一个人,当传到第一个孩子时他听了哈哈大笑,原话变了样。故事和游戏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即信息在传递中会失真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无偿的,至少其成本可忽略不计。随着经济学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人们认识到需要支付成本。企业所有关于信息方面的耗费在经济学上称为信息成本,它是企业的隐性成本之一,其中,信息失真成本又是信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内部信息失真成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本节开头的故事就是。这种现象在企业里经常遇到,如上海食品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由于分厂执行时大打折扣,影响整体效益。主要原因是:1)人们在接受信息并把它转发出去时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接受到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并转发时错漏更大。2)如果信息接受者与信息内容在利益上不一致或冲突,接受者有可能在允许范围内按自己的利益取向修改或截取信息,这样一级一级向下传递,信息失真会被逐渐放大,即使最高层决策准确,到下边就可能面目全非了。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失真。1)下级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在信息收集、传递环节上,对真实信息进行取舍或加工,以此来影响上层决策。2)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是逐级浓缩汇总的,原来大量信息变成几张报表,甚至几个数字,X-量有用信息丢失,本来能反映深层矛盾的信息被掩盖了。第三种情况是横向之间的信息失真。由于不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具有行政约束力,其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信息封锁。如分厂与分厂之间、生产部门与质量检验部门之间、供销部门与财务及统计部门之间等会发生信息失真情况。

2.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企业外部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在这样广阔的时空间收寻有用信息,其失真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及其外部环境都在不停运动,决策者可能发现,花了巨大费用而获得的信息,由于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得毫无价值。上海电机厂刚生产一种新产品,市场热销,领导为了摸清市场派出一些市场营销人员,虽然经过一番调查,但营销人员缺乏专业调查经验,获取的信息失真,而为了自身利益向领导报告可以扩大生产。厂领导同时又请管理咨询公司调查,咨询人员调查后得出相反的意见,向领导泼了一瓢冷水,他们向企业指出,需要考虑收缩新产品规模,开发另一新产品,理由是现在的新产品缺乏市场进入壁垒,不久会有恶性竞争。厂领导听取后者建议,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是把企业外部信息失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3.降低企业信息失真成本的途径。首先,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机制和渠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任务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很多企业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信息处理工作是在同一部门,这无疑会加大信息失真成本。应该把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分离开来,信息处理由信息机构完成,可以借用电脑,通过专门信息服务或咨询机构来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企业决策部门相当于信息机构的客户,就象上例电机厂领导一样,减少了由于利益相关而造成的信息失真成本。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本节开头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就不会出现严重错误。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将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中间管理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失真成本。再次,建立一整套避免信息失真的保障制度。如对提供虚假信息者以处罚,给“吹牛”行为施以重罚。

三、影响力成本

1.影响力成本的涵义。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结构复杂,矛盾交织,这时处在不同部门的中层管理负责人之间冲突自然形成了,他们为了部门的小范围利益(有时是个人利益),把自己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游说企业高层主管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网等非生产性活动上,以期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影响企业高层决策,这种成本经济学上称为影响力成本。

2.影响力成本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利益相关。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时刻期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是以整体来参与市场竞争的,每个员工的行为效果并不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并不总是保持一致,有时是冲突的。如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公司在1998初准备搞电子商务,这是一个在网络经济时代前景看好但风险很大的项目,一些中层经理们为避开风险而游说高层决策者放弃,后来集团领导聘请复旦大学专家当顾问,经评估决定上这个项目,建立网站,网上销售业绩名列前茅。二是信息不充分。关于信息不充分乃至失真,已在本文第二节作了分析。

隐性成本范文篇4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本的经济含义正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企业成本在管理中存在的人为和非人为因素是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企业成本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企业成本;成本管理;有效途径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一直成为企业管理者、乃至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成本的经济内涵

成本概念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当合理地划分费用和成本的界限。国内外关于成本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成本概念具有片面性,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中心的一个完整性系统,因此,传统的成本理念已不能囊括其真正的经济含义。成本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成本。因而成本的含义是由它所服务的管理目标决定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强调将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相配比,并不能正确核算一些不能在现阶段产生收益的成本或不可计量的成本。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为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服务,又称为内部会计。在“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指导下,管理会计扩展了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多维成本概念,认为只有按支出的目的来梳理成本的外延,才能从本质上正确认识成本的内涵,并借以构建出层次分明、前后一贯的成本概念框架。

二、降低企业成本的经济意义

(一)降低企业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之

成本控制措施得当,企业利润就有可能成倍增加。利润上去了,企业就能大刀阔斧地利用资金进行再生产、再投资,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系统。在员工福利方面,利润的增加也会使员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降低企业成本可以节约资源并增加收入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现有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资源浪费较严重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准确测算生产加工定额,使物料消耗控制在定额以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把剩余材料资源经过加工销售,增加企业收入。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遏制了资源的浪费。

(三)降低企业成本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成本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成本水平较高的企业,将会因为成本的原因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因此,降低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也被多数企业用作击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成本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各企业均存在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这一环节。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多数的管理者依赖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只看重财务报表中的数字,以此来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虽然某些企业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目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种事后控制的做法缺乏全局观念。归根结底,成本核算还是不能代替成本管理。另外受我国传统的影响,很多企业局限于依靠节约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不能从长远利益来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员工成本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生产车间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时代,有些企业已进入了会计电算化阶段,会计软件也是飞速发展(如:用友、安易、金蝶、速达3000、管家婆等等),但在成本模块的应用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小企业依然手工做账,这就导致了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究其原因,发现有些企业用自家印制的表格来统计成本数据,且表格设计不够合理、规范,在使用上造成很大的差异,产生歧义。

(三)成本数据严重失真

有两种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人为和非人为因素。一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因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动机,任意调整成本资料,恶意篡改数字,造成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的时间不够及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全部管理信息系统化的地步,最初的成本数据是由下至上一级级汇报,而不是生产人员在获得数据的第一时间直接输入系统。在这过程中就容易造成数据流失,致使财务人员难以依靠真实的数据来编制报表。

(四)成本费用超出预算

虽然企业事前有做出费用预算,但实际情况却很难依照计划进行。各项费用居高不下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融合了多种因素,比如市场营销部门的营业费用,某些企业的产品宣传周期较短,但是促销活动安排得很频繁,造成人员费用过多,连带单位产品成本偏高,这样易陷入市场困境,只能降价处理产品,压缩利润空间。

四、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善用沟通

1.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搞好,人才是关键。企业应从人际沟通人手,以控制和协调人力资源为连接,降低企业成本。一个企业领导若不能很好地与下属沟通,那他就不算是合格的领导者。企业高层管理者都非常关注企业的重大问题,很难关注到基层工作,可往往很多的成本就是在基层工作中因疏忽而流失的。因此,领导要善于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不足,能聆听到整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降低企业成本。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柔性管理理念就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企业员工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得员工乐于接受挑战,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这是高效率工作的最大动力,也是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一项途径。

2.部门之间的沟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整个企业中占不同分量的部门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是高效团结的管理团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队伍是从沟通开始的,很多企业是以子母公司的形式存在的,子公司的管理会影响母公司。如TCL集团的亏损预警,原因是由于控股子公司TCL多媒体第四季度亏损大幅增加,导致公司上一年亏损进一步扩大。从此类事件可知,母公司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要与下属公司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两者间的矛盾,解除有可能和其他部门工作的冲突,若能得到各部门的协调和支持,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工作成本。

(二)防止事前成本流失

事前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有一席之地。若要防止事前成本流失,就需做好产品设计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如今企业开发新产品,都讲究“三个可行”,即市场可行、技术可行、经济可行。降低成本要从源头抓起,设计人员是相当重要的。任何厂家开发的产品,其功能选择要科学合理,注意简化产品自身的构造,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挑选适合的制造材料,用新材料对旧材料进行代替,并改进加工工艺,改善工艺流程,优化各种技术经济指标来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低,责任心差,不注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原材料,必然导致材料与能源消耗过高、成本上升,还有可能因价格高于同行企业的同质产品,使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在产品设计阶段,必须对材料质量、加工工艺等做好成本估算,不仅保证质量过硬,而且要价格从优。

(三]实行“订单式”生产和“零库存”制度

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少企业盲目地拓展外延,多元化经营,渴望天下的利润全流进他的腰包。在浮躁盲目的心态驱使下,不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而接受订单,使得日后产品积压严重。鉴于此类现象,对于生产规模小、营销能力有限、资金短缺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实行“订单式”生产,在考究自家生产能力后决定要接受多少订单,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实现“零库存”管理,尽可能地与各销售商联合协作,形成产销一条龙。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减少资金的占用和仓储成本;二是可以避免价格波动对产品的影响,能有效克服产品滞销。

(四)利用网络技术降低企业多种成本

我国企业面临着“经营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管理网络化、需求多样化”的挑战。网络经济作为对传统经济的一种提速手段,正深入到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之中。过去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在网络时代只需要一个人就能独立解决,这在根本上就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互联网不只是一个广告牌或一种交互型广告,它更是一个商业通道。网上赚钱的实例不在少数,如威尔顿钢铁是美国第八大联合钢铁生产商,年产量300多万吨,公司就是采用互联网来拍卖剩余的和非主流产品。现在有很多的免费注册网站,只要你成为其会员就能在有效的范围内轻轻松松地展示你的产品,每天有不下百万人次登陆查看网页,按60%的几率算,一天下来也许会有上百甚至上千人次看到你的产品展示,足不出户就能推销产品了,比起传统的营销理念节省了大量的销售成本。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高效的交易方式,已经被人们逐步认识并接受,它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五)降低企业成本与质量效率优先

一是充分利用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企业每年的折旧费占很大比重,其中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的折旧费相对固定。提高设备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产品产量,而且还能降低单位成本中的折旧费和其他固定性费用。因此,企业的设备在进行综合利用下,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制定出各种先进合理的机械工时和消耗定数,以此为准,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讲究成本,是要以维持高品质为前提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成本是因,质量是果。提高产品质量,就要尽可能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六)加强采用成本分割战略

隐性成本范文篇5

摘要:由于农民合作社实现了以较低的内部合作成本对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的替代,使得农民通过社区内部多领域的合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还获得了许多非经济收益,因而农民愿意支付合作成本,将合作社继续办下去。实际上,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成本相对于外部人对农村资源的利用和价格支付是微乎其微的。只是由于显性收益(经济收益)太小,才导致了对显性成本(已经支付的物质成本)支付的捉襟见肘。而巨大的隐性收益(非经济收益)的获得,在支付隐性成本(机会成本)之余,也抵偿了部分显性成本支付上的不足。继续扩大隐性收益,并努力提高显性收益,才能解决合作社面临的成本支付问题。

关键词:合作社;交易成本;合作成本;收益分配

在新乡村建设②的历次会议上,乡建精英们对于合作成本的支付总有很大的意见分歧。这需要我们理清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存在哪些合作成本,以及通过与合作收益的比较,分析一下合作成本的收入与支付格局,并探讨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一、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

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由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涉及成本问题,而合作成本无疑是由合作带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要合作?

我们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出解释。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以有很多种类型,③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交易,都会存在交易的费用。这种费用,通常可称之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寻求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于是,合作行为就产生了。

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以至于人们发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假设的经济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涉及到交易,涉及到交易必须发生的信息成本、契约成本、界定产权成本、维护交易秩序成本等等。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才会产生克服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面对交易成本,是选择组织一个团体进行合作,从而将交易成本内部化呢?还是不选择合作,继续支付交易成本?这时候,就有人采取了合作行动,组建了克服交易成本的组织,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的重大发现。在合作行动的选择上,也就变成了两种成本的比较:一种是个体或团体组织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成本,可称为交易成本;另一种是同类型的个体之间寻求合作,或团体组织内部维持良好合作状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称为合作成本(也常被称为契约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合作成本,人们就会倾向于合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产生合作收益;如果合作成本大于交易成本,人们的合作也就变得不划算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分田到户的农民形单影只地站在市场组织(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公共组织)面前,既无谈判经验,也无谈判能力,从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交易成本,由此而凸现了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比如,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市场,农民在其生产与生活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对等问题,以至于达成交易的信息、谈判、防止假冒伪劣与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成本十分高昂,④而“争取”(毋宁说“接受”)到的交易条件对自己十分不利,所以我们看到伤农、坑农、害农的事件不断发生,农民总是此类事件的最大的受害群体。再如,面对政府征税、征地、维护自身权益和要求合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同样存在单个农户无法克服的交易成本。因为政府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政治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函数,它追求的是政治支持最大化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为了实现其双重目标,政府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对它的损益影响,尤其会考虑某些强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安排,往往有利于强势集团。农民要想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参与对政府的讨价还价,而这又是单个农民几乎无法承受的交易成本。⑤既然单个农户无法承受这样的交易成本,又不甘于忍受任人宰割的命运安排,合作起来就变得十分必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农民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⑥国内现有的各个合作社,也是因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显出了特殊优势。这使得面临双重压榨以至于没有利润的个体生产与经销,通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由于成本的节约而变得有利可图。

但是,农民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又由于合作产生的经济收益有限,而使得支付有限的合作成本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合作成本:显性与隐性

实际上,与其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的方式相比,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其组织成本是极低的。在合作社能够利用的五大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金融资源、自然资源)上,几乎都不需要支付成本。连最具有逐利性的金融资源,目前各个合作社将其动员出来的成本也是极其低廉的。因为目前合作社对社员股金和资金互助股金,几乎都没有支付红利,社员们普遍也没有支付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一种互惠性的合作交易。这是任何一个外部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做到的。作为乡土社会,内部人使用农民的资源,几乎都是免费的,而外部人要想使用这些资源,每一步都需要成本(尤其是最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用成本)。外部人即使愿意付出成本,也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农村的资源,几乎无代价地在农村社区内部资本化了。

但即使这样,农民的合作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组织与管理费用,而非资源使用价格的费用。这些相对于资源价格支付已经非常微小的费用,在合作社收益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也构成了合作社目前运转中的沉重负担。对于这些成本,本文依照易于被农民朋友理解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类:

1.显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并最终表现为现金或实物支付的现实成本。比如交通费、电话费、电费、招待费、网络使用费、车辆损耗费等等。这些成本是合作社实际上已经付出并且拿不回来的费用。合作社骨干们所讲的成本支付,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成本而言的。显性成本的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因为大部分社员几乎不用负担上述费用,而合作社骨干们却为此支付甚多。实际上,在隐性成本的支付上,也是如此。

2.隐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时间和劳动,没有纳入现实成本核算的那部分费用。在经济学里,称作机会成本。因为农民们不做合作事业,完全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会带来相应收益,但由于办合作社而放弃了从其他工作中获取收益的机会,所以叫做机会成本。乡村建设的合作社骨干们个个都是乡村精英,都有获取其他工作报酬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来应该计酬的时间和劳动,为了办合作社,都成了免费提供,这成为农民们办合作社要支付的隐性成本。实际上,在合作社的初创期,显性成本已经使合作社感到难以支付了,就很少再进一步提出隐性成本的支付要求。

隐性成本的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和显性成本一样,主要由合作社骨干们支付。这就是每次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会议上,关于成本支付的呼声总是很高的原因,也是屡次会议中要求合作社骨干们“无私奉献”、有“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的主要原因。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却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样不符合经济理性的思想工作,并不能有长期的效果。如果想使合作事业成为一个可以普及的事业,也不能要求合作社的带头人都是不计个人利益的“超人”。但实际上,下文将分析到,隐性收益的存在,使得隐形成本的支付要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显性与隐性分类之外,对外来人员支付的合作成本,必须另加说明。对农民来说,合作社初创时期的启动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是目前农民们几乎无法支付的。所以,目前全国的农民合作社几乎无一例外地依靠外力去克服这个初始的组织成本。所以,支农大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构成合作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同样也可以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划分,只不过这部分成本已经外化,不由农民支付,暂不在本文中考虑。但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民支付了相应的成本,比如招待费用与搭进去的时间精力等。而这一部分,已经纳入上文农民合作的成本收益核算了。

三、合作收益:显性与隐性

与合作成本相对应,办农民合作社的收益,也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收益。是通过办合作社所获得的现金和实物收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从生产领域获得,如联合种植、联合养殖、联合加工,由小生产变为大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也可以从流通领域获得,如联合购销;还可以从消费领域获得,如农业生产消费、农民生活消费上的互帮互助或者联合购买等。此外,显性收益还可以从金融领域里获得,比如,通过资金互助的开展,可以获得利息差,并增加信贷投入领域的产业利润等。

但是,受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约束,现在留在生产领域的利润已经比较微薄,而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单个小农和合作社而言,都是不可抗力风险,通过单个小农和小农的合作组织,暂时也很难克服。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合作社现在最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流通和消费领域。几乎每个合作社都有这样的经验,种子、化肥、农药、年货、煤炭等等,只要联合购买,马上成本就节约不少。大豆、玉米、小麦、辣椒、生猪、獭兔等等,只要统一销售,就会避免压挤压价,同时销售成本也大大节约,销售利润马上就会增加。由于当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普遍并不明显,也就没有多少显性收益可以让人眼红,自然也就没有分配明显不均的情况。当前,显性收益的获得多有普惠的一面。不管是生产合作,还是消费合作或金融合作,几乎所有的社员都能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2.隐性收益。实际上,最能说明合作社骨干们一方面在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却仍然越干越起劲的,是隐性收益的获得。那么,什么是隐性收益呢?就是通过办合作事业所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实际上,乡村建设的培训和交流,极大地扩充了合作社成员的视野、见识,增强了能力。同时,也因为他们接触到了外部资源并组织合作而赢得村民赞誉。合作文化的确立,也使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农民朋友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意义。所以,在乡村建设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⑨中,“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成为一个基本经验。由于合作骨干们没有特别地去计较隐性成本,所以也就不用过多去计量这个隐性收益了。但是,如果有人去计较隐性成本的话,就要考虑一下隐性收益的获得。实际上,隐性收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显性成本的付出上,合作社骨干们都会心甘情愿。因为,隐性收益的获得已经足以支付隐性成本,并支持骨干们心甘情愿地吃点亏,去支付部分显性成本。

但是,隐性收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多数为合作社骨干们获得了。这种分配格局有其好的一面,因为合作社骨干承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比较多,他们多获取隐性收益,可以抵补其成本的支出。但也存在不足,就是有一部分人已经过度培训、过度动员了。当然,隐性收益也有其普惠的方面,比如,通过合作社的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图书阅读、学习活动等)和组织活动,使合作社社员们普遍找到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自尊自信的合作精神,找到了组织的依归。组织文化的收益,是合作社社员们共享的。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给了社员们以希望,使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美好预期,这也使他们愿意继续忍受合作社不赚钱的现实,继续支付相应的成本。在当前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隐性收益(非物质收益)远大于显性收益(经济收益)。这使得当前的不少合作社尽管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存在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却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谁来支付合作成本?

实际上,在没有考虑隐性成本的情况下,农民合作社对于显性成本的支付,已经成为问题。所以,显性成本的支付,可能成为合作社发展中正在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农民的合作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还涉及到国家农业政策的落实、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等许多方面,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那么,获得外部收益的政府和社会,理应为农民的合作支付一定成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和社会为农民合作提供支持、支付成本,早已形成共识并付诸实际。但是,由于这种共识在国内尚未达成,而农民们又不可能被动等待这一共识的达成,所以,立足自身努力,克服成本支付问题,是当前的合作社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努力可以表现在:

1.通过显性收益支付显性成本。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使现金流可持续。因此,提高经济收益是发展合作社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合作社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环境,虽然留在农业和农村的利润空间并不大,但通过合作努力,总有获取经济收益的可能。比如,通过搞联合购销,马上就带来成本节约和售价提高,获得收益,社员和群众也都得到了实惠。通过搞资金互助,马上解决了以往缺钱时求贷无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各地资金互助受制于资金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的资金收益还不足以支付成本,但是,如果看看日本、韩

国和台湾的经验就会发现,土地和金融收益是农民合作组织最大的两个收入来源。由于现阶段土地制度还是保持国家稳定的主要工具,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难以为农民获得,或至少不能自行处置。而金融合作空间仍然有限,如今的资金互助合作,仍处于初创期,由于放贷金额小,放贷利息低,即使是零成本的资金,在财务上也几乎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没能像日韩台等地那样,从这两大收入源获得较多收益。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领域利润很大,没有联合的单个农民,只能忍受强大的市场压榨;而联合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农用物质及其他大宗产品的购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益。所以,目前要立足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合作,获取显性收益。同时,在生产、交易、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获取相应收益。必要时,还可从外界吸收资金,但要立足自主,否则,合作事业就有可能陷入“等靠要”的境地,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本来,农民合作的显性收益理应很大,但目前由于受制于宏观背景以及合作社仍处在初创阶段的制约,合作的经济优势还没充分发挥。如果通过努力,使合作社的显性收益能够大于显性成本,那么合作社在财务上就是可以持续的。

2.通过隐性收益补偿隐性成本。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骨干们先支付了隐性成本,但这大多已经通过隐性收益获得了补偿。明知要吃亏,合作社骨干们还都这么努力地组织农民合作,实际上,是隐性收益在支撑他们继续办合作社。而且,目前的隐性收益大大高于隐性成本。此项收益之高,实际上已经弥补了部分显性成本的支付。这就能够解释合作社骨干们为何一边“吃亏”,一边还在努力从事合作事业。

在合作社创办初期,其经济功能(也就是显性收益)往往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非经济功能(也就是隐性收益)的发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新乡村建设的推动者们还在不断地通过培训,描绘乡村建设的美好图景,以让合作社社员们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并参与合作文化的创建。描绘图景之余,还在做许多扎实的工作,使得其经济功能能够显现,使得本来应该微不足道的合作成本,不再成为困扰合作社的难题。毕竟,当前合作社大部分隐性收益的获得是依托我们乡村建设的培训与交流获得的。这种外来的收益,不是所有地方的农民、所有地方的合作社都能获得的。所以,在组织农民进行文化建设、普遍提高隐性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壮大合作经济。毕竟,没有经济收入的获得,合作社在财务上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合作社试验区也就没有了普遍性的推广意义。

五、结语

隐性成本范文篇6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中小企业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成本控制

而对于资金和管理水平都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关乎生存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应从成本管理观念、管理队伍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入手,将降低产品隐性成本作为挖潜增效目标的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产品成本,以应对市场的竞争。

隐性成本控制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资料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的企业倒闭呢?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

可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从隐性成本的特征、表现等方面对中小企业隐性成本的控制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隐性成本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成本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两大部分。

经济学认为,隐性成本(Implicitcost)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如管理层决策失误带来的巨额成本增加、领导的权威失灵造成的上下不一致、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相对于显性成本来说,这些成本隐蔽性大,难以避免、不易量化。隐性成本一般是由于经济主体在追求收益过程中的不正确和不正当经济行为造成的成本失真。它往往具有隐蔽性、放大性以及爆发性三大典型特性。

第一,隐性成本具有隐蔽性。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体的显性成本具有历史性,即历史上已经发生、当期必须支付的成本。

而隐性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潜在成本,要在以后才起作用,也就是作为企业将来收益的冲减因素而起作用。由于将来的事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等,都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更难于认识。所以认识隐性成本的潜在性是认识隐性成本的关键。

第二,隐性成本具有放大性。以安全成本为例,今天省10元钱没有更换的旧电线,说不准明天就会着火,造成10000元的损失。

这就是隐性成本的放大性。企业的人事危机、财务危机、信用危机等都是因平时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结果。

第三,隐性成本具有爆发性。企业的隐性成本的积累量越大,其爆发性越强,危害也越大。例如信任危机的爆发,就是绝大多数合作伙伴认识到与之合作的风险大于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时,就会离开它而去寻找其他合作伙伴。而财务危机的发生浅议中小企业隐性成本的控制往往与信任危机的发生同步。

二、隐性成本的表现

概括起来,在中小企业实际工作中,隐性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失效成本。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所得既定或拟定的情况下,从形成耗费的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而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水平普遍不高,在决策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使决策失效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有的甚至达到破产的边缘。

(二)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在进行选择性决策时,我们最常考虑和使用的也是机会成本。如一项费用开

支,投入到零售业务中去而不是公司业务,损失的公司业务就构成了这笔投入的机会成本。

在许多情况下衡量机会成本困难重重,或者由于信息缺乏,不知道机会成本的对照物,难以确定机会成本的大小,而做出了非最佳的选择。如果决策正确,实现了机会成本最小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仍然会有隐性成本损失。如某种产品生产决策正确,但市场深度开发力度不够,管理者人选不如人意,没有发挥出产品应有的优势,其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差距,就是一种隐性成本。或者需重新购买固定资产进行新产品生产,导致现有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浪费,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大大提高。

(三)管理体制失效成本。组织结构不合理和职能重复造成的成本盲点,会直接导致效率低下和重复劳动。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规划和设置往往带有随意性和多变性。这些特点导致该隐性成本无人察觉。一是组织管理幅度太大,企业一把手大权独揽,样样都管,却样样都管不好。而在先进的组织结构中,组织是扁平化的,在特大型跨国公司中可能只有3到4级,总裁、经理、员工。决策、管理、操作分工明确,效率高,员工满意度高。二是组织结构臃肿重复严重。庞大结构造就了重复的人员和机构做着重复的劳动。

但是为了这些人员和机构,办公费用、公司福利等一个都不能少。三是职能不明确。多个部门具有类似或模糊的分工,致使推委扯皮,造成工作的被动和落后。有的企业在人员工作安排上兼任多种不相容职务,导致企业资产严重流失,管理体制失效,成本大幅增加

(四)激励约束失当成本。

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最佳途径。如果企业制度不完善或者不公平,或者用一个“逼”字,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如果对员工的约束软化,或者制度缺陷,会使其占有和支配所有者的资源的动机发生变化,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可能会想方设法支配更多的资源牟取私利。如果部门之间的约束制度控制不平衡,就会造成部分员工怨言丛生。另一方面,激励措施失当,奖懒罚勤,奖亲罚疏,就会产生懒散、怠工、庸员和矛盾,这样会造成整个企业激励约束成本快速增加。

(五)“信任——忠诚”成本。

“上级不信任,下级不忠诚”。这是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唯人是用的倾向,即使是唯才是用,也会造成一方面上级怀疑所用人员不忠诚,处处设防,增大了监督控制成本;下级由于被管得过死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大了工作成本。另一方面,下级怀疑上级不信任自己,要么花费心思和时间取得上级的信任,转移工作注意力;要么产生叛逆心理,丧失忠诚,消极怠工,甚至产生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使企业的“信任——忠诚”成本大量增加。同时员工会因得不到企业领导的信任而流失,特别是优秀的员工流失,不光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不便,大量的员工培训成本也将是一个企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三、中小企业隐性成本的控制探讨

针对以上隐性成本的表现,若能够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逐步把企业总体成本控制在一个很好的范围,企业将会健康成长,甚至可以长远地存活下去。

(一)树立全程成本观念。

中小企业领导层应树立全程成本观念,在成本管理的内容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重,以预防和减少隐性成本为重点;过去成本和将来成本并重,以控制和降低未来成本为重点。在成本管理的操作上,要善于在细微之处下工夫。树立“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本管理点”的成本管理思想。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资本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决策失效成本、资源利用效率成本、管理体制失效成本等隐性成本。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的预见性。

中小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水平是影响隐性成本的直接因素。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项目论证中千方百计地说项目有多好,效益有多高。殊不知粗放的项目论证,盲目的项目建设,为今后的亏损埋下了祸根。这既有审批制下的项目决策习惯的影响,又有决策者素质不高、决策水平低下的影响。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预防隐性成本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由企业的管理者造就。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要使企业领导明白,正是这种让他们自己感到办起事、花起钱不再那么顺手的制度体系,使得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人在行使权力时多了一份制约、多了一份提醒、多了一道程序,才使企业资产多了一份安全,企业经营决策多了一份谨慎,从而使企业经营少了一份风险,企业目标的实现多了一份保障。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唯才是用的用人理念。一是减少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造成的教育成本浪费;专业结构搭配不合理造成的效率损失;人才层次搭配不合理造成的高才低就浪费、低才高就损失;因人设事导致的隐性失业。二是避免员工激励失当造成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受挫。三是重视企业“知识流”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确保知识资本不断增值及最大效率发挥。四是建立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加速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培育更多能应对未来知识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五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员工关系。

综上分析可知,隐性成本管理在企业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应从成本管理观念、管理队伍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入手,将降低产品隐性成本作为挖潜增效目标的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产品成本,以应对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勇、孙喜杰:《ERP的隐性成本有多少》,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第84期;

隐性成本范文篇7

关键词:合作社;交易成本;合作成本;收益分配

在新乡村建设②的历次会议上,乡建精英们对于合作成本的支付总有很大的意见分歧。这需要我们理清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存在哪些合作成本,以及通过与合作收益的比较,分析一下合作成本的收入与支付格局,并探讨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一、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

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由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涉及成本问题,而合作成本无疑是由合作带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要合作?

我们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出解释。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以有很多种类型,③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交易,都会存在交易的费用。这种费用,通常可称之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寻求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于是,合作行为就产生了。

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以至于人们发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假设的经济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涉及到交易,涉及到交易必须发生的信息成本、契约成本、界定产权成本、维护交易秩序成本等等。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才会产生克服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面对交易成本,是选择组织一个团体进行合作,从而将交易成本内部化呢?还是不选择合作,继续支付交易成本?这时候,就有人采取了合作行动,组建了克服交易成本的组织,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的重大发现。在合作行动的选择上,也就变成了两种成本的比较:一种是个体或团体组织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成本,可称为交易成本;另一种是同类型的个体之间寻求合作,或团体组织内部维持良好合作状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称为合作成本(也常被称为契约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合作成本,人们就会倾向于合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产生合作收益;如果合作成本大于交易成本,人们的合作也就变得不划算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分田到户的农民形单影只地站在市场组织(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公共组织)面前,既无谈判经验,也无谈判能力,从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交易成本,由此而凸现了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比如,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市场,农民在其生产与生活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对等问题,以至于达成交易的信息、谈判、防止假冒伪劣与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成本十分高昂,④而“争取”(毋宁说“接受”)到的交易条件对自己十分不利,所以我们看到伤农、坑农、害农的事件不断发生,农民总是此类事件的最大的受害群体。再如,面对政府征税、征地、维护自身权益和要求合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同样存在单个农户无法克服的交易成本。因为政府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政治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函数,它追求的是政治支持最大化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为了实现其双重目标,政府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对它的损益影响,尤其会考虑某些强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安排,往往有利于强势集团。农民要想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参与对政府的讨价还价,而这又是单个农民几乎无法承受的交易成本。⑤既然单个农户无法承受这样的交易成本,又不甘于忍受任人宰割的命运安排,合作起来就变得十分必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农民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⑥国内现有的各个合作社,也是因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显出了特殊优势。这使得面临双重压榨以至于没有利润的个体生产与经销,通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由于成本的节约而变得有利可图。

但是,农民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又由于合作产生的经济收益有限,而使得支付有限的合作成本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合作成本:显性与隐性

实际上,与其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的方式相比,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其组织成本是极低的。在合作社能够利用的五大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金融资源、自然资源)上,几乎都不需要支付成本。连最具有逐利性的金融资源,目前各个合作社将其动员出来的成本也是极其低廉的。因为目前合作社对社员股金和资金互助股金,几乎都没有支付红利,社员们普遍也没有支付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一种互惠性的合作交易。这是任何一个外部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做到的。作为乡土社会,内部人使用农民的资源,几乎都是免费的,而外部人要想使用这些资源,每一步都需要成本(尤其是最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用成本)。外部人即使愿意付出成本,也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农村的资源,几乎无代价地在农村社区内部资本化了。

但即使这样,农民的合作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组织与管理费用,而非资源使用价格的费用。这些相对于资源价格支付已经非常微小的费用,在合作社收益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也构成了合作社目前运转中的沉重负担。对于这些成本,本文依照易于被农民朋友理解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类:

1.显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并最终表现为现金或实物支付的现实成本。比如交通费、电话费、电费、招待费、网络使用费、车辆损耗费等等。这些成本是合作社实际上已经付出并且拿不回来的费用。合作社骨干们所讲的成本支付,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成本而言的。显性成本的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因为大部分社员几乎不用负担上述费用,而合作社骨干们却为此支付甚多。实际上,在隐性成本的支付上,也是如此。

2.隐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时间和劳

动,没有纳入现实成本核算的那部分费用。在经济学里,称作机会成本。因为农民们不做合作事业,完全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会带来相应收益,但由于办合作社而放弃了从其他工作中获取收益的机会,所以叫做机会成本。乡村建设的合作社骨干们个个都是乡村精英,都有获取其他工作报酬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来应该计酬的时间和劳动,为了办合作社,都成了免费提供,这成为农民们办合作社要支付的隐性成本。实际上,在合作社的初创期,显性成本已经使合作社感到难以支付了,就很少再进一步提出隐性成本的支付要求。

隐性成本的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和显性成本一样,主要由合作社骨干们支付。这就是每次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会议上,关于成本支付的呼声总是很高的原因,也是屡次会议中要求合作社骨干们“无私奉献”、有“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的主要原因。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却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样不符合经济理性的思想工作,并不能有长期的效果。如果想使合作事业成为一个可以普及的事业,也不能要求合作社的带头人都是不计个人利益的“超人”。但实际上,下文将分析到,隐性收益的存在,使得隐形成本的支付要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显性与隐性分类之外,对外来人员支付的合作成本,必须另加说明。对农民来说,合作社初创时期的启动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是目前农民们几乎无法支付的。所以,目前全国的农民合作社几乎无一例外地依靠外力去克服这个初始的组织成本。所以,支农大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构成合作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同样也可以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划分,只不过这部分成本已经外化,不由农民支付,暂不在本文中考虑。但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民支付了相应的成本,比如招待费用与搭进去的时间精力等。而这一部分,已经纳入上文农民合作的成本收益核算了。

三、合作收益:显性与隐性

与合作成本相对应,办农民合作社的收益,也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收益。是通过办合作社所获得的现金和实物收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从生产领域获得,如联合种植、联合养殖、联合加工,由小生产变为大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也可以从流通领域获得,如联合购销;还可以从消费领域获得,如农业生产消费、农民生活消费上的互帮互助或者联合购买等。此外,显性收益还可以从金融领域里获得,比如,通过资金互助的开展,可以获得利息差,并增加信贷投入领域的产业利润等。

但是,受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约束,现在留在生产领域的利润已经比较微薄,而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单个小农和合作社而言,都是不可抗力风险,通过单个小农和小农的合作组织,暂时也很难克服。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合作社现在最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流通和消费领域。几乎每个合作社都有这样的经验,种子、化肥、农药、年货、煤炭等等,只要联合购买,马上成本就节约不少。大豆、玉米、小麦、辣椒、生猪、獭兔等等,只要统一销售,就会避免压挤压价,同时销售成本也大大节约,销售利润马上就会增加。由于当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普遍并不明显,也就没有多少显性收益可以让人眼红,自然也就没有分配明显不均的情况。当前,显性收益的获得多有普惠的一面。不管是生产合作,还是消费合作或金融合作,几乎所有的社员都能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2.隐性收益。实际上,最能说明合作社骨干们一方面在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却仍然越干越起劲的,是隐性收益的获得。那么,什么是隐性收益呢?就是通过办合作事业所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实际上,乡村建设的培训和交流,极大地扩充了合作社成员的视野、见识,增强了能力。同时,也因为他们接触到了外部资源并组织合作而赢得村民赞誉。合作文化的确立,也使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农民朋友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意义。所以,在乡村建设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⑨中,“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成为一个基本经验。由于合作骨干们没有特别地去计较隐性成本,所以也就不用过多去计量这个隐性收益了。但是,如果有人去计较隐性成本的话,就要考虑一下隐性收益的获得。实际上,隐性收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显性成本的付出上,合作社骨干们都会心甘情愿。因为,隐性收益的获得已经足以支付隐性成本,并支持骨干们心甘情愿地吃点亏,去支付部分显性成本。

但是,隐性收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多数为合作社骨干们获得了。这种分配格局有其好的一面,因为合作社骨干承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比较多,他们多获取隐性收益,可以抵补其成本的支出。但也存在不足,就是有一部分人已经过度培训、过度动员了。当然,隐性收益也有其普惠的方面,比如,通过合作社的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图书阅读、学习活动等)和组织活动,使合作社社员们普遍找到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自尊自信的合作精神,找到了组织的依归。组织文化的收益,是合作社社员们共享的。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给了社员们以希望,使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美好预期,这也使他们愿意继续忍受合作社不赚钱的现实,继续支付相应的成本。在当前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隐性收益(非物质收益)远大于显性收益(经济收益)。这使得当前的不少合作社尽管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存在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却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谁来支付合作成本?

实际上,在没有考虑隐性成本的情况下,农民合作社对于显性成本的支付,已经成为问题。所以,显性成本的支付,可能成为合作社发展中正在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农民的合作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还涉及到国家农业政策的落实、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等许多方面,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那么,获得外部收益的政府和社会,理应为农民的合作支付一定成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和社会为农民合作提供支持、支付成本,早已形成共识并付诸实际。但是,由于这种共识在国内尚未达成,而农民们又不可能被动等待这一共识的达成,所以,立足自身努力,克服成本支付问题,是当前的合作社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努力可以表现在:

1.通过显性收益支付显性成本。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使现金流可持续。因此,提高经济收益是发展合作社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合作社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环境,虽然留在农业和农村的利润空间并不大,但通过合作努力,总有获取经济收益的可能。比如,通过搞联合购销,马上就带来成本节约和售价提高,获得收益,社员和群众也都得到了实惠。通过搞资金互助,马上解决了以往缺钱时求贷无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各地资金互助受制于资金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的资金收益还不足以支付成本,但是,如果看看日本、韩

国和台湾的经验就会发现,土地和金融收益是农民合作组织最大的两个收入来源。由于现阶段土地制度还是保持国家稳定的主要工具,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难以为农民获得,或至少不能自行处置。而金融合作空间仍然有限,如今的资金互助合作,仍处于初创期,由于放贷金额小,放贷利息低,即使是零成本的资金,在财务上也几乎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没能像日韩台等地那样,从这两大收入源获得较多收益。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领域利润很大,没有联合的单个农民,只能忍受强大的市场压榨;而联合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农用物质及其他大宗产品的购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益。所以,目前要立足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合作,获取显性收益。同时,在生产、交易、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获取相应收益。必要时,还可从外界吸收资金,但要立足自主,否则,合作事业就有可能陷入“等靠要”的境地,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本来,农民合作的显性收益理应很大,但目前由于受制于宏观背景以及合作社仍处在初创阶段的制约,合作的经济优势还没充分发挥。如果通过努力,使合作社的显性收益能够大于显性成本,那么合作社在财务上就是可以持续的。

2.通过隐性收益补偿隐性成本。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骨干们先支付了隐性成本,但这大多已经通过隐性收益获得了补偿。明知要吃亏,合作社骨干们还都这么努力地组织农民合作,实际上,是隐性收益在支撑他们继续办合作社。而且,目前的隐性收益大大高于隐性成本。此项收益之高,实际上已经弥补了部分显性成本的支付。这就能够解释合作社骨干们为何一边“吃亏”,一边还在努力从事合作事业。

在合作社创办初期,其经济功能(也就是显性收益)往往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非经济功能(也就是隐性收益)的发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新乡村建设的推动者们还在不断地通过培训,描绘乡村建设的美好图景,以让合作社社员们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并参与合作文化的创建。描绘图景之余,还在做许多扎实的工作,使得其经济功能能够显现,使得本来应该微不足道的合作成本,不再成为困扰合作社的难题。毕竟,当前合作社大部分隐性收益的获得是依托我们乡村建设的培训与交流获得的。这种外来的收益,不是所有地方的农民、所有地方的合作社都能获得的。所以,在组织农民进行文化建设、普遍提高隐性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壮大合作经济。毕竟,没有经济收入的获得,合作社在财务上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合作社试验区也就没有了普遍性的推广意义。

五、结语

隐性成本范文篇8

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由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涉及成本问题,而合作成本无疑是由合作带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要合作?

我们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出解释。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以有很多种类型,③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交易,都会存在交易的费用。这种费用,通常可称之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寻求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于是,合作行为就产生了。

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以至于人们发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假设的经济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涉及到交易,涉及到交易必须发生的信息成本、契约成本、界定产权成本、维护交易秩序成本等等。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才会产生克服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面对交易成本,是选择组织一个团体进行合作,从而将交易成本内部化呢?还是不选择合作,继续支付交易成本?这时候,就有人采取了合作行动,组建了克服交易成本的组织,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的重大发现。在合作行动的选择上,也就变成了两种成本的比较:一种是个体或团体组织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成本,可称为交易成本;另一种是同类型的个体之间寻求合作,或团体组织内部维持良好合作状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称为合作成本(也常被称为契约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合作成本,人们就会倾向于合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产生合作收益;如果合作成本大于交易成本,人们的合作也就变得不划算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分田到户的农民形单影只地站在市场组织(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公共组织)面前,既无谈判经验,也无谈判能力,从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交易成本,由此而凸现了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比如,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市场,农民在其生产与生活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对等问题,以至于达成交易的信息、谈判、防止假冒伪劣与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成本十分高昂,④而“争取”(毋宁说“接受”)到的交易条件对自己十分不利,所以我们看到伤农、坑农、害农的事件不断发生,农民总是此类事件的最大的受害群体。再如,面对政府征税、征地、维护自身权益和要求合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同样存在单个农户无法克服的交易成本。因为政府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政治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函数,它追求的是政治支持最大化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为了实现其双重目标,政府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对它的损益影响,尤其会考虑某些强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安排,往往有利于强势集团。农民要想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参与对政府的讨价还价,而这又是单个农民几乎无法承受的交易成本。⑤既然单个农户无法承受这样的交易成本,又不甘于忍受任人宰割的命运安排,合作起来就变得十分必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农民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⑥国内现有的各个合作社,也是因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显出了特殊优势。这使得面临双重压榨以至于没有利润的个体生产与经销,通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由于成本的节约而变得有利可图。

但是,农民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又由于合作产生的经济收益有限,而使得支付有限的合作成本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合作成本:显性与隐性

实际上,与其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的方式相比,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其组织成本是极低的。在合作社能够利用的五大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金融资源、自然资源)上,几乎都不需要支付成本。连最具有逐利性的金融资源,目前各个合作社将其动员出来的成本也是极其低廉的。因为目前合作社对社员股金和资金互助股金,几乎都没有支付红利,社员们普遍也没有支付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一种互惠性的合作交易。这是任何一个外部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做到的。作为乡土社会,内部人使用农民的资源,几乎都是免费的,而外部人要想使用这些资源,每一步都需要成本(尤其是最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用成本)。外部人即使愿意付出成本,也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农村的资源,几乎无代价地在农村社区内部资本化了。

但即使这样,农民的合作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组织与管理费用,而非资源使用价格的费用。这些相对于资源价格支付已经非常微小的费用,在合作社收益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也构成了合作社目前运转中的沉重负担。对于这些成本,本文依照易于被农民朋友理解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类:

1.显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并最终表现为现金或实物支付的现实成本。比如交通费、电话费、电费、招待费、网络使用费、车辆损耗费等等。这些成本是合作社实际上已经付出并且拿不回来的费用。合作社骨干们所讲的成本支付,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成本而言的。显性成本的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因为大部分社员几乎不用负担上述费用,而合作社骨干们却为此支付甚多。实际上,在隐性成本的支付上,也是如此。

2.隐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时间和劳

动,没有纳入现实成本核算的那部分费用。在经济学里,称作机会成本。因为农民们不做合作事业,完全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会带来相应收益,但由于办合作社而放弃了从其他工作中获取收益的机会,所以叫做机会成本。乡村建设的合作社骨干们个个都是乡村精英,都有获取其他工作报酬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来应该计酬的时间和劳动,为了办合作社,都成了免费提供,这成为农民们办合作社要支付的隐性成本。实际上,在合作社的初创期,显性成本已经使合作社感到难以支付了,就很少再进一步提出隐性成本的支付要求。

隐性成本的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和显性成本一样,主要由合作社骨干们支付。这就是每次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会议上,关于成本支付的呼声总是很高的原因,也是屡次会议中要求合作社骨干们“无私奉献”、有“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的主要原因。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却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样不符合经济理性的思想工作,并不能有长期的效果。如果想使合作事业成为一个可以普及的事业,也不能要求合作社的带头人都是不计个人利益的“超人”。但实际上,下文将分析到,隐性收益的存在,使得隐形成本的支付要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显性与隐性分类之外,对外来人员支付的合作成本,必须另加说明。对农民来说,合作社初创时期的启动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是目前农民们几乎无法支付的。所以,目前全国的农民合作社几乎无一例外地依靠外力去克服这个初始的组织成本。所以,支农大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构成合作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同样也可以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划分,只不过这部分成本已经外化,不由农民支付,暂不在本文中考虑。但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民支付了相应的成本,比如招待费用与搭进去的时间精力等。而这一部分,已经纳入上文农民合作的成本收益核算了。三、合作收益:显性与隐性

与合作成本相对应,办农民合作社的收益,也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收益。是通过办合作社所获得的现金和实物收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从生产领域获得,如联合种植、联合养殖、联合加工,由小生产变为大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也可以从流通领域获得,如联合购销;还可以从消费领域获得,如农业生产消费、农民生活消费上的互帮互助或者联合购买等。此外,显性收益还可以从金融领域里获得,比如,通过资金互助的开展,可以获得利息差,并增加信贷投入领域的产业利润等。

但是,受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约束,现在留在生产领域的利润已经比较微薄,而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单个小农和合作社而言,都是不可抗力风险,通过单个小农和小农的合作组织,暂时也很难克服。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合作社现在最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流通和消费领域。几乎每个合作社都有这样的经验,种子、化肥、农药、年货、煤炭等等,只要联合购买,马上成本就节约不少。大豆、玉米、小麦、辣椒、生猪、獭兔等等,只要统一销售,就会避免压挤压价,同时销售成本也大大节约,销售利润马上就会增加。由于当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普遍并不明显,也就没有多少显性收益可以让人眼红,自然也就没有分配明显不均的情况。当前,显性收益的获得多有普惠的一面。不管是生产合作,还是消费合作或金融合作,几乎所有的社员都能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2.隐性收益。实际上,最能说明合作社骨干们一方面在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却仍然越干越起劲的,是隐性收益的获得。那么,什么是隐性收益呢?就是通过办合作事业所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实际上,乡村建设的培训和交流,极大地扩充了合作社成员的视野、见识,增强了能力。同时,也因为他们接触到了外部资源并组织合作而赢得村民赞誉。合作文化的确立,也使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农民朋友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意义。所以,在乡村建设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⑨中,“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成为一个基本经验。由于合作骨干们没有特别地去计较隐性成本,所以也就不用过多去计量这个隐性收益了。但是,如果有人去计较隐性成本的话,就要考虑一下隐性收益的获得。实际上,隐性收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显性成本的付出上,合作社骨干们都会心甘情愿。因为,隐性收益的获得已经足以支付隐性成本,并支持骨干们心甘情愿地吃点亏,去支付部分显性成本。

但是,隐性收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多数为合作社骨干们获得了。这种分配格局有其好的一面,因为合作社骨干承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比较多,他们多获取隐性收益,可以抵补其成本的支出。但也存在不足,就是有一部分人已经过度培训、过度动员了。当然,隐性收益也有其普惠的方面,比如,通过合作社的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图书阅读、学习活动等)和组织活动,使合作社社员们普遍找到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自尊自信的合作精神,找到了组织的依归。组织文化的收益,是合作社社员们共享的。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给了社员们以希望,使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美好预期,这也使他们愿意继续忍受合作社不赚钱的现实,继续支付相应的成本。在当前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隐性收益(非物质收益)远大于显性收益(经济收益)。这使得当前的不少合作社尽管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存在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却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谁来支付合作成本?

实际上,在没有考虑隐性成本的情况下,农民合作社对于显性成本的支付,已经成为问题。所以,显性成本的支付,可能成为合作社发展中正在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农民的合作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还涉及到国家农业政策的落实、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等许多方面,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那么,获得外部收益的政府和社会,理应为农民的合作支付一定成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和社会为农民合作提供支持、支付成本,早已形成共识并付诸实际。但是,由于这种共识在国内尚未达成,而农民们又不可能被动等待这一共识的达成,所以,立足自身努力,克服成本支付问题,是当前的合作社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努力可以表现在:

1.通过显性收益支付显性成本。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使现金流可持续。因此,提高经济收益是发展合作社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合作社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环境,虽然留在农业和农村的利润空间并不大,但通过合作努力,总有获取经济收益的可能。比如,通过搞联合购销,马上就带来成本节约和售价提高,获得收益,社员和群众也都得到了实惠。通过搞资金互助,马上解决了以往缺钱时求贷无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各地资金互助受制于资金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的资金收益还不足以支付成本,但是,如果看看日本、韩

国和台湾的经验就会发现,土地和金融收益是农民合作组织最大的两个收入来源。由于现阶段土地制度还是保持国家稳定的主要工具,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难以为农民获得,或至少不能自行处置。而金融合作空间仍然有限,如今的资金互助合作,仍处于初创期,由于放贷金额小,放贷利息低,即使是零成本的资金,在财务上也几乎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没能像日韩台等地那样,从这两大收入源获得较多收益。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领域利润很大,没有联合的单个农民,只能忍受强大的市场压榨;而联合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农用物质及其他大宗产品的购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益。所以,目前要立足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合作,获取显性收益。同时,在生产、交易、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获取相应收益。必要时,还可从外界吸收资金,但要立足自主,否则,合作事业就有可能陷入“等靠要”的境地,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本来,农民合作的显性收益理应很大,但目前由于受制于宏观背景以及合作社仍处在初创阶段的制约,合作的经济优势还没充分发挥。如果通过努力,使合作社的显性收益能够大于显性成本,那么合作社在财务上就是可以持续的。

2.通过隐性收益补偿隐性成本。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骨干们先支付了隐性成本,但这大多已经通过隐性收益获得了补偿。明知要吃亏,合作社骨干们还都这么努力地组织农民合作,实际上,是隐性收益在支撑他们继续办合作社。而且,目前的隐性收益大大高于隐性成本。此项收益之高,实际上已经弥补了部分显性成本的支付。这就能够解释合作社骨干们为何一边“吃亏”,一边还在努力从事合作事业。

在合作社创办初期,其经济功能(也就是显性收益)往往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非经济功能(也就是隐性收益)的发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新乡村建设的推动者们还在不断地通过培训,描绘乡村建设的美好图景,以让合作社社员们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并参与合作文化的创建。描绘图景之余,还在做许多扎实的工作,使得其经济功能能够显现,使得本来应该微不足道的合作成本,不再成为困扰合作社的难题。毕竟,当前合作社大部分隐性收益的获得是依托我们乡村建设的培训与交流获得的。这种外来的收益,不是所有地方的农民、所有地方的合作社都能获得的。所以,在组织农民进行文化建设、普遍提高隐性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壮大合作经济。毕竟,没有经济收入的获得,合作社在财务上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合作社试验区也就没有了普遍性的推广意义。

五、结语

作为结语,本文引用一下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一段话:“当干部要吃亏,工作就往前推;当干部要吃亏,后边就有人追;吃亏吃亏要吃亏,吃亏人经常吐气扬眉。”

“吃亏人”为何能“经常吐气扬眉”,从隐性收益的获得上,我们已经清楚了。目前各地合作社要努力做的,是如何使显性收益大于显性成本,使农民合作事业能够持续进行下去。虽然当前的农民合作社存在这方面的不足、那方面的不是,但是,如果没有合作社,还能有另外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去抵御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挤压吗?还有另外的组织形式能让农民们多少获得点儿谈判资格吗?实际上,坚定办合作社的思想,坚持解决合作社面临的各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从事乡村建设事业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为此,努力扩大合作收益,不断支付合作成本,并使得收益最终能大于成本,是乡村建设同仁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隐性成本范文篇9

关键词:合作社;交易成本;合作成本;收益分配

在新乡村建设②的历次会议上,乡建精英们对于合作成本的支付总有很大的意见分歧。这需要我们理清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存在哪些合作成本,以及通过与合作收益的比较,分析一下合作成本的收入与支付格局,并探讨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一、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

为什么要支付合作成本?由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涉及成本问题,而合作成本无疑是由合作带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要合作?

我们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出解释。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可以有很多种类型,③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交易,都会存在交易的费用。这种费用,通常可称之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人们寻求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于是,合作行为就产生了。

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以至于人们发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假设的经济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涉及到交易,涉及到交易必须发生的信息成本、契约成本、界定产权成本、维护交易秩序成本等等。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才会产生克服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面对交易成本,是选择组织一个团体进行合作,从而将交易成本内部化呢?还是不选择合作,继续支付交易成本?这时候,就有人采取了合作行动,组建了克服交易成本的组织,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制度经济学的重大发现。在合作行动的选择上,也就变成了两种成本的比较:一种是个体或团体组织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成本,可称为交易成本;另一种是同类型的个体之间寻求合作,或团体组织内部维持良好合作状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称为合作成本(也常被称为契约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大于合作成本,人们就会倾向于合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产生合作收益;如果合作成本大于交易成本,人们的合作也就变得不划算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分田到户的农民形单影只地站在市场组织(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公共组织)面前,既无谈判经验,也无谈判能力,从而不得不忍受高昂的交易成本,由此而凸现了农民合作的必要性。比如,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市场,农民在其生产与生活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对等问题,以至于达成交易的信息、谈判、防止假冒伪劣与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成本十分高昂,④而“争取”(毋宁说“接受”)到的交易条件对自己十分不利,所以我们看到伤农、坑农、害农的事件不断发生,农民总是此类事件的最大的受害群体。再如,面对政府征税、征地、维护自身权益和要求合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等,同样存在单个农户无法克服的交易成本。因为政府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政治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函数,它追求的是政治支持最大化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为了实现其双重目标,政府必然要综合考虑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对它的损益影响,尤其会考虑某些强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安排,往往有利于强势集团。农民要想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参与对政府的讨价还价,而这又是单个农民几乎无法承受的交易成本。⑤既然单个农户无法承受这样的交易成本,又不甘于忍受任人宰割的命运安排,合作起来就变得十分必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农民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⑥国内现有的各个合作社,也是因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而显出了特殊优势。这使得面临双重压榨以至于没有利润的个体生产与经销,通过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从而由于成本的节约而变得有利可图。

但是,农民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又由于合作产生的经济收益有限,而使得支付有限的合作成本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合作成本:显性与隐性

实际上,与其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的方式相比,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其组织成本是极低的。在合作社能够利用的五大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金融资源、自然资源)上,几乎都不需要支付成本。连最具有逐利性的金融资源,目前各个合作社将其动员出来的成本也是极其低廉的。因为目前合作社对社员股金和资金互助股金,几乎都没有支付红利,社员们普遍也没有支付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一种互惠性的合作交易。这是任何一个外部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做到的。作为乡土社会,内部人使用农民的资源,几乎都是免费的,而外部人要想使用这些资源,每一步都需要成本(尤其是最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用成本)。外部人即使愿意付出成本,也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农村的资源,几乎无代价地在农村社区内部资本化了。

但即使这样,农民的合作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组织与管理费用,而非资源使用价格的费用。这些相对于资源价格支付已经非常微小的费用,在合作社收益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也构成了合作社目前运转中的沉重负担。对于这些成本,本文依照易于被农民朋友理解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类:

1.显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并最终表现为现金或实物支付的现实成本。比如交通费、电话费、电费、招待费、网络使用费、车辆损耗费等等。这些成本是合作社实际上已经付出并且拿不回来的费用。合作社骨干们所讲的成本支付,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成本而言的。显性成本的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因为大部分社员几乎不用负担上述费用,而合作社骨干们却为此支付甚多。实际上,在隐性成本的支付上,也是如此。

2.隐性成本。这是农民合作中已经花出去的时间和劳

动,没有纳入现实成本核算的那部分费用。在经济学里,称作机会成本。因为农民们不做合作事业,完全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会带来相应收益,但由于办合作社而放弃了从其他工作中获取收益的机会,所以叫做机会成本。乡村建设的合作社骨干们个个都是乡村精英,都有获取其他工作报酬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来应该计酬的时间和劳动,为了办合作社,都成了免费提供,这成为农民们办合作社要支付的隐性成本。实际上,在合作社的初创期,显性成本已经使合作社感到难以支付了,就很少再进一步提出隐性成本的支付要求。

隐性成本的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和显性成本一样,主要由合作社骨干们支付。这就是每次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会议上,关于成本支付的呼声总是很高的原因,也是屡次会议中要求合作社骨干们“无私奉献”、有“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的主要原因。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却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样不符合经济理性的思想工作,并不能有长期的效果。如果想使合作事业成为一个可以普及的事业,也不能要求合作社的带头人都是不计个人利益的“超人”。但实际上,下文将分析到,隐性收益的存在,使得隐形成本的支付要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显性与隐性分类之外,对外来人员支付的合作成本,必须另加说明。对农民来说,合作社初创时期的启动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是目前农民们几乎无法支付的。所以,目前全国的农民合作社几乎无一例外地依靠外力去克服这个初始的组织成本。所以,支农大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构成合作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同样也可以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划分,只不过这部分成本已经外化,不由农民支付,暂不在本文中考虑。但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民支付了相应的成本,比如招待费用与搭进去的时间精力等。而这一部分,已经纳入上文农民合作的成本收益核算了。

三、合作收益:显性与隐性

与合作成本相对应,办农民合作社的收益,也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收益。是通过办合作社所获得的现金和实物收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从生产领域获得,如联合种植、联合养殖、联合加工,由小生产变为大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也可以从流通领域获得,如联合购销;还可以从消费领域获得,如农业生产消费、农民生活消费上的互帮互助或者联合购买等。此外,显性收益还可以从金融领域里获得,比如,通过资金互助的开展,可以获得利息差,并增加信贷投入领域的产业利润等。

但是,受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约束,现在留在生产领域的利润已经比较微薄,而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单个小农和合作社而言,都是不可抗力风险,通过单个小农和小农的合作组织,暂时也很难克服。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合作社现在最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流通和消费领域。几乎每个合作社都有这样的经验,种子、化肥、农药、年货、煤炭等等,只要联合购买,马上成本就节约不少。大豆、玉米、小麦、辣椒、生猪、獭兔等等,只要统一销售,就会避免压挤压价,同时销售成本也大大节约,销售利润马上就会增加。由于当前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普遍并不明显,也就没有多少显性收益可以让人眼红,自然也就没有分配明显不均的情况。当前,显性收益的获得多有普惠的一面。不管是生产合作,还是消费合作或金融合作,几乎所有的社员都能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2.隐性收益。实际上,最能说明合作社骨干们一方面在支付成本,另一方面却仍然越干越起劲的,是隐性收益的获得。那么,什么是隐性收益呢?就是通过办合作事业所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实际上,乡村建设的培训和交流,极大地扩充了合作社成员的视野、见识,增强了能力。同时,也因为他们接触到了外部资源并组织合作而赢得村民赞誉。合作文化的确立,也使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农民朋友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意义。所以,在乡村建设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⑨中,“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成为一个基本经验。由于合作骨干们没有特别地去计较隐性成本,所以也就不用过多去计量这个隐性收益了。但是,如果有人去计较隐性成本的话,就要考虑一下隐性收益的获得。实际上,隐性收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显性成本的付出上,合作社骨干们都会心甘情愿。因为,隐性收益的获得已经足以支付隐性成本,并支持骨干们心甘情愿地吃点亏,去支付部分显性成本。

但是,隐性收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多数为合作社骨干们获得了。这种分配格局有其好的一面,因为合作社骨干承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比较多,他们多获取隐性收益,可以抵补其成本的支出。但也存在不足,就是有一部分人已经过度培训、过度动员了。当然,隐性收益也有其普惠的方面,比如,通过合作社的文化建设(文艺活动、图书阅读、学习活动等)和组织活动,使合作社社员们普遍找到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能力,培养了自尊自信的合作精神,找到了组织的依归。组织文化的收益,是合作社社员们共享的。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给了社员们以希望,使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美好预期,这也使他们愿意继续忍受合作社不赚钱的现实,继续支付相应的成本。在当前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隐性收益(非物质收益)远大于显性收益(经济收益)。这使得当前的不少合作社尽管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存在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却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谁来支付合作成本?

实际上,在没有考虑隐性成本的情况下,农民合作社对于显性成本的支付,已经成为问题。所以,显性成本的支付,可能成为合作社发展中正在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农民的合作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还涉及到国家农业政策的落实、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提高,甚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等许多方面,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那么,获得外部收益的政府和社会,理应为农民的合作支付一定成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和社会为农民合作提供支持、支付成本,早已形成共识并付诸实际。但是,由于这种共识在国内尚未达成,而农民们又不可能被动等待这一共识的达成,所以,立足自身努力,克服成本支付问题,是当前的合作社不得已的选择。这种努力可以表现在:

1.通过显性收益支付显性成本。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使现金流可持续。因此,提高经济收益是发展合作社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合作社已有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环境,虽然留在农业和农村的利润空间并不大,但通过合作努力,总有获取经济收益的可能。比如,通过搞联合购销,马上就带来成本节约和售价提高,获得收益,社员和群众也都得到了实惠。通过搞资金互助,马上解决了以往缺钱时求贷无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各地资金互助受制于资金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的资金收益还不足以支付成本,但是,如果看看日本、韩

国和台湾的经验就会发现,土地和金融收益是农民合作组织最大的两个收入来源。由于现阶段土地制度还是保持国家稳定的主要工具,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难以为农民获得,或至少不能自行处置。而金融合作空间仍然有限,如今的资金互助合作,仍处于初创期,由于放贷金额小,放贷利息低,即使是零成本的资金,在财务上也几乎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没能像日韩台等地那样,从这两大收入源获得较多收益。但由于中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领域利润很大,没有联合的单个农民,只能忍受强大的市场压榨;而联合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农用物质及其他大宗产品的购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益。所以,目前要立足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合作,获取显性收益。同时,在生产、交易、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获取相应收益。必要时,还可从外界吸收资金,但要立足自主,否则,合作事业就有可能陷入“等靠要”的境地,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本来,农民合作的显性收益理应很大,但目前由于受制于宏观背景以及合作社仍处在初创阶段的制约,合作的经济优势还没充分发挥。如果通过努力,使合作社的显性收益能够大于显性成本,那么合作社在财务上就是可以持续的。

2.通过隐性收益补偿隐性成本。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骨干们先支付了隐性成本,但这大多已经通过隐性收益获得了补偿。明知要吃亏,合作社骨干们还都这么努力地组织农民合作,实际上,是隐性收益在支撑他们继续办合作社。而且,目前的隐性收益大大高于隐性成本。此项收益之高,实际上已经弥补了部分显性成本的支付。这就能够解释合作社骨干们为何一边“吃亏”,一边还在努力从事合作事业。

在合作社创办初期,其经济功能(也就是显性收益)往往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非经济功能(也就是隐性收益)的发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新乡村建设的推动者们还在不断地通过培训,描绘乡村建设的美好图景,以让合作社社员们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并参与合作文化的创建。描绘图景之余,还在做许多扎实的工作,使得其经济功能能够显现,使得本来应该微不足道的合作成本,不再成为困扰合作社的难题。毕竟,当前合作社大部分隐性收益的获得是依托我们乡村建设的培训与交流获得的。这种外来的收益,不是所有地方的农民、所有地方的合作社都能获得的。所以,在组织农民进行文化建设、普遍提高隐性收益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壮大合作经济。毕竟,没有经济收入的获得,合作社在财务上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合作社试验区也就没有了普遍性的推广意义。

五、结语

隐性成本范文篇10

养老金隐性债务指一个养老金计划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金的承诺。它等于如果该计划在今天即终止的情况下,所有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值加上在职职工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养老金隐性债务通常是在养老金计划终止的假设下计算的,该终止假设假定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体系将立即终止,所有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将得到其未来退休金和应计权利的补偿。隐性养老金债务作为一个存量概念代表了政府能够明确预计到,并必须列入财政计划的直接和隐性的债务。与政府的潜在债务不同(例如挽救国有银行),隐性养老金债务不形成不可预料的财政支出需求。

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帐户的情况下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隐性养老金债务,但并不等于隐性养老金债务,因为部分支出是用于因为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而部分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

隐性养老金的规模取决于许多经济和人口因素,例如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其所覆盖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年龄结构、养老金福利水平、退休年龄、替代率、指数化机制和贴现率等。基于其养老金体系于1994年终止的假设,世界银行(1997)测算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而最近世界银行的一项新的测算则认为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约为1998年GDP的94%(DorfmanandSin,2000)。

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承认养老金债务,并在寻求其他减少转轨成本的办法。实际上,政府已尝试着使用3种方式的组合来减少隐性养老金债务和支付转轨成本:首先,中国保持着缴费率为13%、替代率为20%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国务院26号文件)。缴费的约4个百分点被设计用于转轨目的(根据世界银行(1997),工资税/缴费的9%足以支付替代率为24%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根据国务院26号文件,13%的缴费率相对于20%的替代水平显然绰绰有余。工资税额外的4个百分点(=13-9)是设计用于转轨目的的。)。第二,老职工被保留在老体系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转轨成本。第三,政府没有削减养老金,而是希望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能提供一些额外的资金。

现在很明显这些方法都未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转轨成本。资金问题非常严重:在1998年,22个省级养老金统筹出现赤字,金额约42亿元,其他10个省有27亿元的盈余(然而,由于没有全国的统筹,中央政府不能使用几个省级统筹中的盈余。这些盈余都在沿海地区。)(Hang,1999)。到1998年底,基本养老体系(支柱1、2)的总结余达到587亿元。这些结余资金分布很不平均,其中5个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占267亿元,另21省市仅占311亿元;还有5个省的结余几乎为零(Hang,1999)。这一局面在1999年恶化,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为25个省提供支付养老金的资金。很显然,必须为支付转轨成本寻找到额外的资金来源。基于国际经验,如下几个选择可供中国的政策制订者考虑:

——通过缩小现行体系、延长退休年龄和减少保险福利水平来减少养老金隐性债务;

——在对国有企业公司化和私有化的过程中实行债务和资产的转换;以及

——使用一般的税收或发行债券。

世界银行一项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为转轨成本筹资的方式,它包括:(1)通过一般的财政收入或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筹资;(2)中央或地方政府通过发债来筹资;(3)动用出售国有企业或其他资产的收益;(4)提高与工资相连的缴费率(DorfmanandSi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