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6:51:37

音乐

音乐范文篇1

音乐艺术到戏曲中来,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戏剧性,就会把音乐性损害;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性,也会把戏剧性破坏。如何把这一矛盾解决好,既发挥音乐性的长处,又不失其戏剧性。

从我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长期实践中,在解决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戏剧家张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总结了五条:

一、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

在戏曲综合性的大前提下解决的古人有“以歌舞演故事”之说,请注意:戏曲综合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了表现戏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显示某一艺术手段。

二、充分考虑中国语言特点

中国语言是单音字,所以,同音的字和辞比较多,声音相近的字和辞更多。如果咬不清字,分不清四声,就无法听懂。因此,我们在创腔、润腔时要充分注意唱词的四声趋势,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旋律。不仅如此,中国语言中的方言,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一个剧种到了不同的地方,就会派生出不同的腔调,从而形成不同的剧种。

南北曲因各自地区语言不同,致使它们的唱腔所用的音阶也有差异:南曲为五声音阶;北曲为七声音阶。

充分注意语言特点,就会忘记旋律美吗?不是的。戏曲音乐的美学标准是“字正腔圆”。既要求字正,也要求腔圆。艺术实践证明,在我国戏曲音乐中,每个时期都创作了十分动听的腔调。

三、语言与旋律的结合

西方音乐界某些人认为:注意语言特点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的旋律。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写道:“歌剧的作曲家必须忠实于情景而不是忠实于词句,假如他找到更好的音乐语言,那他可以不理睬歌词”。他们认为: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是牺牲这个,就是牺牲那个。而作曲家迁就歌词,就一定产生不出美好的旋律来。

中国戏曲音乐解决语言与旋律的方法是:既要求音乐充分照顾语言的特点,又要求唱词充分照顾音乐的特点。曲作者在为一个剧本创腔时,总是一面仔细研究唱词的平仄和辙韵,一面对唱词提出修改意见或自己动手修改,尽量做到词和曲的完美结合。

四、结合剧情创腔

首先,注意表现人物性格;其次,注意把重点唱腔安放在戏剧高潮处,因为戏剧冲突最关紧要的地方也是音乐高潮所在。

音乐范文篇2

关键词:戏曲音乐、戏剧性、音乐性

在西洋音乐概念中,曲调的旋律性差就等于音乐性差。而在中国音乐概念中,节奏上的鲜明变化(不是没有旋律),即板头好,也是一种音乐欣赏。中国的说唱艺术(如大鼓、单弦)讲究嘴皮子、板头上的功夫,节奏鲜明,咬字清晰,既有音乐性,又有戏剧性。

音乐艺术到戏曲中来,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戏剧性,就会把音乐性损害;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性,也会把戏剧性破坏。如何把这一矛盾解决好,既发挥音乐性的长处,又不失其戏剧性。

从我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长期实践中,在解决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戏剧家张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总结了五条:

一、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

在戏曲综合性的大前提下解决的古人有“以歌舞演故事”之说,请注意:戏曲综合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了表现戏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显示某一艺术手段。

二、充分考虑中国语言特点

中国语言是单音字,所以,同音的字和辞比较多,声音相近的字和辞更多。如果咬不清字,分不清四声,就无法听懂。因此,我们在创腔、润腔时要充分注意唱词的四声趋势,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旋律。不仅如此,中国语言中的方言,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一个剧种到了不同的地方,就会派生出不同的腔调,从而形成不同的剧种。

南北曲因各自地区语言不同,致使它们的唱腔所用的音阶也有差异:南曲为五声音阶;北曲为七声音阶。

充分注意语言特点,就会忘记旋律美吗?不是的。戏曲音乐的美学标准是“字正腔圆”。既要求字正,也要求腔圆。艺术实践证明,在我国戏曲音乐中,每个时期都创作了十分动听的腔调。

三、语言与旋律的结合

西方音乐界某些人认为:注意语言特点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的旋律。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写道:“歌剧的作曲家必须忠实于情景而不是忠实于词句,假如他找到更好的音乐语言,那他可以不理睬歌词”。他们认为: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是牺牲这个,就是牺牲那个。而作曲家迁就歌词,就一定产生不出美好的旋律来。

中国戏曲音乐解决语言与旋律的方法是:既要求音乐充分照顾语言的特点,又要求唱词充分照顾音乐的特点。曲作者在为一个剧本创腔时,总是一面仔细研究唱词的平仄和辙韵,一面对唱词提出修改意见或自己动手修改,尽量做到词和曲的完美结合。公务员之家:

四、结合剧情创腔

首先,注意表现人物性格;其次,注意把重点唱腔安放在戏剧高潮处,因为戏剧冲突最关紧要的地方也是音乐高潮所在。

音乐范文篇3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交流”。尽管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的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在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

这是亨德米特的“音乐基本原理”的第一点。我们发现,他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与他的主张有着多么大的差别,还不是昭然若揭么!

亨德米特的第二点原理是“技巧”。

“所有建立起来的音乐理论必然与音乐实践有关,作曲家必须具有的训练是乐器演奏和谱写音乐的过程一起经由持之以恒的实践体验。体验达到通晓,特别是经过一批一批的实践直至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的第三点原理是“调性”。

音乐的调性对于亨德米特就象地心引力定律对于物质世界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想要忽视它不仅是无效而且是导致混乱的。在音阶的十二个音里,各种可能的音程组合有安排得很自然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和与基本中心调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在所有音乐创作中,这种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1948年他的《玛丽亚的生涯》的修订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修订前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变了声乐的线条,使旋律与和声配合得更加紧密,总体结构有其明确的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符合其表现和象征的意图)。

这两点主张,和其有的后继者们有着多么大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他的第四点主张——“象征”。对于他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我们剖析现代派技法关系不大,但在音乐思想上是重要的。

1940年之后,亨德米特日益接受这样的思想。即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安排的式样应该是象征性的,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有意识地回到圣·奥古斯汀和其他人阐述过的中世纪的教义。这种教义的最充分的例证是他的作品《世界的和谐》。歌词是他自己写的,涉及的是十七世纪初天文学家凯普勒生涯和思想。亨德米特把凯普勒的1619年的天文著作《世界的和谐》的题目和思想作为这一歌剧的名字。

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汉代以后“天人交感”的变种,音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在于“和谐”。

上述这一思想要进行分析得用不少的篇幅,我们可以暂不涉及。我这里摘出一些段落,其目的在于说明都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派”的这一流派,其中不同时期不同主张的流派是非常不同的,有时是相对立的。比如说,传统是“训练的基础”呢,还是必须弃之如敝屣?对“调性”是应视作自然、生理、听觉、习惯的基础,还是应该置“调性”于不顾——象有些序列音乐的主张者那样?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它“交流”也罢),还是音乐根本不表现任何东西?

总之,被称为“现代派”或“先锋派”的音乐有时是绝然对立的东西,是良莠不齐的混合体,对之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全部加以肯定或全部加以否定。但从其思想根源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失望思想的反映,这一些东西我看是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不乏有用的成份,是金沙并陈。我们对之只能作沙里淘金的工作,不能全部地肯定甚至照搬。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但对人家“送来”的东西“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自己来拿”就要有所取舍,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还要看到,其思想体系乃至具体技法,大多是不应“拿来”的部份。鲁迅先生说得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或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文艺。”

我认为,关键在于胆识,有拿来的胆识,有辨别的能力。有胆有识,乃真勇者,二者缺一,或为莽汉或为尾巴而已。(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四)

近年来有部分青年音乐作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热心于姑且称之为“先锋派”的一些作曲技术问题。被称之为“先锋派”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仅在一点上是统一的,即大多醉心于改革和创新,但其主张、思想、观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我认为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即对“传统”的背离。“传统”应称之为人类音乐实践的积累。其中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因素是不能抛弃的。抛弃传统和背离生活一样,这样的音乐是不会有什么积极结果的。这也是这些流派中许多“派”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因为离开人类千百年的音乐实践的传统,抛开传统的习惯的心理的审美习惯,甚至离开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来侈谈革新和创新,无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不反对在特定的目的下,借鉴其有益的、有效的某些手法)。但不能笼统地总体地予以接受。因为,缘木是不能求鱼的。(注: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92~293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

近些时候,音乐界的同志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新的作曲技法,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即使为了开阔眼界,我们也需要对它有所研究,有所了解,有所借鉴。所以,少数作品借鉴了这些新技法,只要用之得当,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以来一般被称之为“先锋派”的新的技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派别,其中有铿锵有力的可贵的创新,也有苍白无力的主观的臆想,正象对待一切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样,必须由表及里,去芜存精地批判学习和借鉴,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的”就一律肯定。有人说,欧洲古典作曲技法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了,因而必须引用这些新的技法才能进行新的创造。这种说法则就失之极端了。古典技法,或者具体地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是否已经全部挖掘殆尽了呢?我想引用一段普罗柯菲耶夫的名言,他在《旋律会不会枯竭》一文中说:“我们写一支旋律,可以从任何一个音开始,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音作为第二个音,其中包括向上一个八度和向下一个八度的每一个音。向上一个八度有十二个音,向下一个八度同样有十二个音,如果再加上开始用过的那个音(旋律中是可以重复用音的),那么我们安排第二个音时就有二十五种可能,在安排第三个音时就有25×25=625种可能。我们现在设想一个旋律,不要太长,就算八个音吧,二十五同二十五可以连乘六次,也就是二十五的七次方,这就将近60亿种可能……。”这段话虽然讲的是旋律,我想对于和声、复调手法、织体手法……都是适用的。所以,我们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技法远远没有被挖掘尽,相反,在创造上还大有驰骋的广阔天地。当然,解放以来,我们的音乐创作在技法上过多地局限在古典乐派,在美学上过多地局限在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的原则的框框之中,因此适当地、有目的地引用一些新的技法以适应新的创作上的需要,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在管弦乐创作的领域,过多地局限于浪漫学派和民族学派的美学原则之下,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管弦乐创作的束缚。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切新技法都无原则地顶礼膜拜,非“新”不可,非“新”不要,“新”的就一定是“好”的。

一般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新的作曲技法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文化现象,各种流派之间,其主张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但他们根本的出发点虽然都标榜是在力求创新,力求走前人们所没有走过的道路。而且,历史上确有不少当时的“新”不为同时代的人所了解、所接受,若干年后才为人所接受、所尊崇的事实。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二十世纪以来的一切“创新”都视之为同时代人不了解而将来必然被尊崇的事物。因为历史上也不乏自认为“创新”,实系假创新或其基础与路子不对头而永远不能为后人所接受的事实。

我认为创新,一要源于生活——人民生活的本质反映,二要基础于传统——吸收传统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离开这两条侈谈“创新”,不仅不能为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不可能对后人有所贡献。

因此,对于引用新技法,必须持批判地借鉴态度,有所选择、有所区别、有所分析、有所取舍。(注:见《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六)

由于上述的两个否定(指“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反映论”和“否定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辑录者注),在音乐界引出了两个“怪胎”。第一个“怪胎”是对新潮音乐的无原则的吹捧。这里必须说明,我这里指的“怪胎”,不是指新潮音乐本身,更不是要否定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新潮音乐的技法。事实上,近年来用新潮技法写作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或新颖之作,如瞿小松、谭盾、苏聪的某些作品便是。其他一些作曲家在运用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从未拒绝使用适合于他们的作品的新潮技法,如马思聪、朱践耳、罗忠róng@②、桑桐和王澍等,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我所说的“怪胎”是指对西方新潮音乐从哲学体系到技法的全面肯定和无原则的吹捧,甚至认为今后中国音乐只有走西方新潮音乐的道路,才能走出所谓“困境”。把新潮音乐当做“新圣经”,这只能导致一花独放而百花凋零的局面。事实上,连西方的音乐专家也认为“听不懂”某些新潮音乐,那么,这种音乐和群众的思想情感距离有多远,就可想而知了。(注:见《中国教育报》1990年9月15日第4版。)

(七)

我在两次座谈会上都提到了“两个怪胎”的问题,据说传说很多,也有误解的。我曾经多次说明怪胎指的既不是新潮音乐,也不是通俗音乐本身,而是指的对前者的无原则的吹捧,对后者的泛滥、放任以至怂恿。前者和我们理论工作者有关,后者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音乐界不可能担负全部的责任。

新潮音乐的称号我也不知道是何时何人提出的,的确没有一个很科学的界定。但是,大家约定俗成地使用了,大家都知道是何所指。我个人的意见是在本世纪以来,西方兴起的这种音乐,其中一些形成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我们是不能全部接受的;至于技法的借鉴,只要适合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便不容反对。老一代的作曲家从马思聪到朱践耳,从罗忠róng@②到王澍……都作过许多有益的借鉴。年轻一代的从瞿小松、陈怡到谭盾,第一,他们都非常重视民族神韵;第二,他们都在借鉴中力求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应该承认的,也是应该鼓励的。(注:见《人民音乐》1990年第6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音乐范文篇4

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

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

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交流”。尽管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的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在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

这是亨德米特的“音乐基本原理”的第一点。我们发现,他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与他的主张有着多么大的差别,还不是昭然若揭么!

亨德米特的第二点原理是“技巧”。

“所有建立起来的音乐理论必然与音乐实践有关,作曲家必须具有的训练是乐器演奏和谱写音乐的过程一起经由持之以恒的实践体验。体验达到通晓,特别是经过一批一批的实践直至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的第三点原理是“调性”。

音乐的调性对于亨德米特就象地心引力定律对于物质世界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想要忽视它不仅是无效而且是导致混乱的。在音阶的十二个音里,各种可能的音程组合有安排得很自然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和与基本中心调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在所有音乐创作中,这种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1948年他的《玛丽亚的生涯》的修订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修订前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变了声乐的线条,使旋律与和声配合得更加紧密,总体结构有其明确的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符合其表现和象征的意图。

这两点主张,和其有的后继者们有着多么大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他的第四点主张——“象征”。对于他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我们剖析现代派技法关系不大,但在音乐思想上是重要的。

1940年之后,亨德米特日益接受这样的思想。即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安排的式样应该是象征性的,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有意识地回到圣·奥古斯汀和其他人阐述过的中世纪的教义。这种教义的最充分的例证是他的作品《世界的和谐》。歌词是他自己写的,涉及的是十七世纪初天文学家凯普勒生涯和思想。亨德米特把凯普勒的1619年的天文著作《世界的和谐》的题目和思想作为这一歌剧的名字。

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汉代以后“天人交感”的变种,音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在于“和谐”。

上述这一思想要进行分析得用不少的篇幅,我们可以暂不涉及。我这里摘出一些段落,其目的在于说明都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派”的这一流派,其中不同时期不同主张的流派是非常不同的,有时是相对立的。比如说,传统是“训练的基础”呢,还是必须弃之如敝屣?对“调性”是应视作自然、生理、听觉、习惯的基础,还是应该置“调性”于不顾——象有些序列音乐的主张者那样?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它“交流”也罢、,还是音乐根本不表现任何东西?

总之,被称为“现代派”或“先锋派”的音乐有时是绝然对立的东西,是良莠不齐的混合体,对之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全部加以肯定或全部加以否定。但从其思想根源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失望思想的反映,这一些东西我看是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不乏有用的成份,是金沙并陈。我们对之只能作沙里淘金的工作,不能全部地肯定甚至照搬。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但对人家“送来”的东西“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自己来拿”就要有所取舍,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还要看到,其思想体系乃至具体技法,大多是不应“拿来”的部份。鲁迅先生说得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或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文艺。”

我认为,关键在于胆识,有拿来的胆识,有辨别的能力。有胆有识,乃真勇者,二者缺一,或为莽汉或为尾巴而已。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四、近年来有部分青年音乐作曲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热心于姑且称之为“先锋派”的一些作曲技术问题。被称之为“先锋派”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仅在一点上是统一的,即大多醉心于改革和创新,但其主张、思想、观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我认为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即对“传统”的背离。“传统”应称之为人类音乐实践的积累。其中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因素是不能抛弃的。抛弃传统和背离生活一样,这样的音乐是不会有什么积极结果的。这也是这些流派中许多“派”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因为离开人类千百年的音乐实践的传统,抛开传统的习惯的心理的审美习惯,甚至离开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来侈谈革新和创新,无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不反对在特定的目的下,借鉴其有益的、有效的某些手法、。但不能笼统地总体地予以接受。因为,缘木是不能求鱼的。注: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92~293页。

音乐范文篇5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交流”。尽管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的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在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

这是亨德米特的“音乐基本原理”的第一点。我们发现,他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与他的主张有着多么大的差别,还不是昭然若揭么!

亨德米特的第二点原理是“技巧”。

“所有建立起来的音乐理论必然与音乐实践有关,作曲家必须具有的训练是乐器演奏和谱写音乐的过程一起经由持之以恒的实践体验。体验达到通晓,特别是经过一批一批的实践直至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的第三点原理是“调性”。

音乐的调性对于亨德米特就象地心引力定律对于物质世界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想要忽视它不仅是无效而且是导致混乱的。在音阶的十二个音里,各种可能的音程组合有安排得很自然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和与基本中心调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在所有音乐创作中,这种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1948年他的《玛丽亚的生涯》的修订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修订前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变了声乐的线条,使旋律与和声配合得更加紧密,总体结构有其明确的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符合其表现和象征的意图)。

这两点主张,和其有的后继者们有着多么大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他的第四点主张——“象征”。对于他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我们剖析现代派技法关系不大,但在音乐思想上是重要的。

1940年之后,亨德米特日益接受这样的思想。即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安排的式样应该是象征性的,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有意识地回到圣·奥古斯汀和其他人阐述过的中世纪的教义。这种教义的最充分的例证是他的作品《世界的和谐》。歌词是他自己写的,涉及的是十七世纪初天文学家凯普勒生涯和思想。亨德米特把凯普勒的1619年的天文著作《世界的和谐》的题目和思想作为这一歌剧的名字。

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汉代以后“天人交感”的变种,音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在于“和谐”。

上述这一思想要进行分析得用不少的篇幅,我们可以暂不涉及。我这里摘出一些段落,其目的在于说明都笼统地称之为“现代派”的这一流派,其中不同时期不同主张的流派是非常不同的,有时是相对立的。比如说,传统是“训练的基础”呢,还是必须弃之如敝屣?对“调性”是应视作自然、生理、听觉、习惯的基础,还是应该置“调性”于不顾——象有些序列音乐的主张者那样?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称它“交流”也罢),还是音乐根本不表现任何东西?

总之,被称为“现代派”或“先锋派”的音乐有时是绝然对立的东西,是良莠不齐的混合体,对之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全部加以肯定或全部加以否定。但从其思想根源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失望思想的反映,这一些东西我看是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不乏有用的成份,是金沙并陈。我们对之只能作沙里淘金的工作,不能全部地肯定甚至照搬。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但对人家“送来”的东西“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自己来拿”就要有所取舍,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还要看到,其思想体系乃至具体技法,大多是不应“拿来”的部份。鲁迅先生说得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或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文艺。”

我认为,关键在于胆识,有拿来的胆识,有辨别的能力。有胆有识,乃真勇者,二者缺一,或为莽汉或为尾巴而已。(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四)

近年来有部分青年音乐作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热心于姑且称之为“先锋派”的一些作曲技术问题。被称之为“先锋派”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潮,仅在一点上是统一的,即大多醉心于改革和创新,但其主张、思想、观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我认为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即对“传统”的背离。“传统”应称之为人类音乐实践的积累。其中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因素是不能抛弃的。抛弃传统和背离生活一样,这样的音乐是不会有什么积极结果的。这也是这些流派中许多“派”此起彼伏、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因为离开人类千百年的音乐实践的传统,抛开传统的习惯的心理的审美习惯,甚至离开一定的物理学的基础来侈谈革新和创新,无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不反对在特定的目的下,借鉴其有益的、有效的某些手法)。但不能笼统地总体地予以接受。因为,缘木是不能求鱼的。(注: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92~293页。)

(五)

近些时候,音乐界的同志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新的作曲技法,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即使为了开阔眼界,我们也需要对它有所研究,有所了解,有所借鉴。所以,少数作品借鉴了这些新技法,只要用之得当,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以来一般被称之为“先锋派”的新的技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派别,其中有铿锵有力的可贵的创新,也有苍白无力的主观的臆想,正象对待一切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样,必须由表及里,去芜存精地批判学习和借鉴,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的”就一律肯定。有人说,欧洲古典作曲技法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了,因而必须引用这些新的技法才能进行新的创造。这种说法则就失之极端了。古典技法,或者具体地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是否已经全部挖掘殆尽了呢?我想引用一段普罗柯菲耶夫的名言,他在《旋律会不会枯竭》一文中说:“我们写一支旋律,可以从任何一个音开始,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音作为第二个音,其中包括向上一个八度和向下一个八度的每一个音。向上一个八度有十二个音,向下一个八度同样有十二个音,如果再加上开始用过的那个音(旋律中是可以重复用音的),那么我们安排第二个音时就有二十五种可能,在安排第三个音时就有25×25=625种可能。我们现在设想一个旋律,不要太长,就算八个音吧,二十五同二十五可以连乘六次,也就是二十五的七次方,这就将近60亿种可能……。”这段话虽然讲的是旋律,我想对于和声、复调手法、织体手法……都是适用的。所以,我们说基于调性概念上的古典技法远远没有被挖掘尽,相反,在创造上还大有驰骋的广阔天地。当然,解放以来,我们的音乐创作在技法上过多地局限在古典乐派,在美学上过多地局限在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的原则的框框之中,因此适当地、有目的地引用一些新的技法以适应新的创作上的需要,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在管弦乐创作的领域,过多地局限于浪漫学派和民族学派的美学原则之下,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管弦乐创作的束缚。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切新技法都无原则地顶礼膜拜,非“新”不可,非“新”不要,“新”的就一定是“好”的。

一般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新的作曲技法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文化现象,各种流派之间,其主张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但他们根本的出发点虽然都标榜是在力求创新,力求走前人们所没有走过的道路。而且,历史上确有不少当时的“新”不为同时代的人所了解、所接受,若干年后才为人所接受、所尊崇的事实。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二十世纪以来的一切“创新”都视之为同时代人不了解而将来必然被尊崇的事物。因为历史上也不乏自认为“创新”,实系假创新或其基础与路子不对头而永远不能为后人所接受的事实。

我认为创新,一要源于生活——人民生活的本质反映,二要基础于传统——吸收传统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离开这两条侈谈“创新”,不仅不能为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不可能对后人有所贡献。

因此,对于引用新技法,必须持批判地借鉴态度,有所选择、有所区别、有所分析、有所取舍。(注:见《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六)

由于上述的两个否定(指“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反映论”和“否定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辑录者注),在音乐界引出了两个“怪胎”。第一个“怪胎”是对新潮音乐的无原则的吹捧。这里必须说明,我这里指的“怪胎”,不是指新潮音乐本身,更不是要否定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新潮音乐的技法。事实上,近年来用新潮技法写作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或新颖之作,如瞿小松、谭盾、苏聪的某些作品便是。其他一些作曲家在运用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从未拒绝使用适合于他们的作品的新潮技法,如马思聪、朱践耳、罗忠róng@②、桑桐和王澍等,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我所说的“怪胎”是指对西方新潮音乐从哲学体系到技法的全面肯定和无原则的吹捧,甚至认为今后中国音乐只有走西方新潮音乐的道路,才能走出所谓“困境”。把新潮音乐当做“新圣经”,这只能导致一花独放而百花凋零的局面。事实上,连西方的音乐专家也认为“听不懂”某些新潮音乐,那么,这种音乐和群众的思想情感距离有多远,就可想而知了。(注:见《中国教育报》1990年9月15日第4版。)

(七)

我在两次座谈会上都提到了“两个怪胎”的问题,据说传说很多,也有误解的。我曾经多次说明怪胎指的既不是新潮音乐,也不是通俗音乐本身,而是指的对前者的无原则的吹捧,对后者的泛滥、放任以至怂恿。前者和我们理论工作者有关,后者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音乐界不可能担负全部的责任。

新潮音乐的称号我也不知道是何时何人提出的,的确没有一个很科学的界定。但是,大家约定俗成地使用了,大家都知道是何所指。我个人的意见是在本世纪以来,西方兴起的这种音乐,其中一些形成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我们是不能全部接受的;至于技法的借鉴,只要适合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便不容反对。老一代的作曲家从马思聪到朱践耳,从罗忠róng@②到王澍……都作过许多有益的借鉴。年轻一代的从瞿小松、陈怡到谭盾,第一,他们都非常重视民族神韵;第二,他们都在借鉴中力求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应该承认的,也是应该鼓励的。(注:见《人民音乐》1990年第6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音乐范文篇6

【音乐小品《承诺》】

----------------------------------------

演员、人物:

董斌饰男一号(江苏移动网络部员工)

周若伽饰女一号(董斌的女友)

余跃、孙丽饰咖啡小姐

【幕启:咖啡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道具表示)。

【一张温馨的双人咖啡桌。董斌边唱边舞手拿鲜花上台"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独白:“温馨咖啡屋”,就是这.(坐下)哎!为了十运会通信保障工作,我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她了,想她的时候只能在电话里听听她的声音.这不明天她要去广州出差三个月,今天晚上说什么也得好好陪陪她。

【几位“咖啡小姐”托着盘子上

咖甲:先生,您想要点什么?

董斌:两杯爱情火花――卡布奇诺。

咖甲:您稍等.

(董看花,自我陶醉.自语:我心爱的齐齐----)

周齐齐:请问你是董斌先生吗?呵呵----

董斌:齐齐―(惊喜,很热情地迎上去)(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把她献给你把她献给你"(扶齐齐坐下,拿出一朵玫瑰花)(面对面坐下)

周齐齐:讨厌!(陶醉状)对了,董斌,刚才呀,我还跟我们单位的几个小姐妹讲你们移动公司为十运会做通信保障的事呢,我这个移动的义务宣传员,做得还可以吧?

董斌:(玩笑地)当然,我的好齐齐,你最懂咱移动人的心了.(将嘴撅起做吻的动作)嗯----

周齐齐:(推董的脸)德性,你也不看看什么地方!

董斌:(傻笑)。(摸脑袋,憨憨地)

周齐齐:董斌,明天我就要去广州出差了,你会想我吗?

董斌:(唱《知心爱人》)

让我的心伴着你走向远方,

你时刻会感觉到我在你身旁。

在无线的电话里我天天向你问候,

这是我移动男孩拥有的你我天堂。

周齐齐:(接唱)(一直深情地对视)

把你的情记在心里直到永远,

短短的离别不会是我动荡的心。

在今天的夜晚我不让你再有什么枝节,

因为你最难得呀有一个无事之夜。

董斌:放心吧,齐齐,我会遵守我的承诺今晚好好地陪着你。(手机响)喂,王工,没有问题,我刚从9号线过来,对,故障都排除了.ok,再见!

周齐齐:董斌-----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不知道……

董斌:(玩笑地敬礼)齐齐同志,江苏移动员工董斌向您承诺,客户的要求就是移动员工服务的方向!

周齐齐:呵呵---讨厌!

董斌:(油腔滑调)说吧,是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海里的龙王?

周齐齐:我要你把手机给关了。

董斌:关手机?那万一…要是…

周齐齐:(任性地)没有万一,今晚只有你和我,你关不关?不关,我走了!

董斌:好,我关,我关,我关还不行吗。

【咖甲送上两杯咖啡】。

咖甲:先生、小姐,你要的咖啡来了。

周齐齐:谢谢!

【在周齐齐接咖啡的时候,观众可以看见董斌很快地用手机进行了一个操作,对台下说:做个呼转先。

周齐齐:关了吗?

董斌:关了!关了!给,今晚,权力上交。

周齐齐:这还差不多,那我把我的也给关了吧。

(周齐齐也准备关自己的手机)

董斌:(忙阻拦)哎,别别别,你还是开着吧。要不然(调侃)中了五百万,我们都不知道呢!

周齐齐:去你的!那好吧,我就开着吧。董斌,这次我去广州三个月,对我来说是学习,对我们的爱情来说,或许是一个考验。就像这咖啡,可能甜多一点,也可能苦多一点。

董斌:齐齐――(唱《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唱出心中对你的向往。

那层幽蓝幽蓝的眼神,

充满神秘充满幻想。

古老的传说,今日的承诺,

美好的感觉永不停地闪烁。

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

永远停在我的心上。

你像那天上月亮你不会随波流淌,

永远永远永远靠近我的身旁。

周齐齐:今晚,我是最幸福的――

董斌:我也是!

齐齐:斌!

董斌:齐齐!

【两人刚要幸福地依偎在一起,突然,手机铃声响了。两人吓了一跳。董斌本能地去摸手机,才想起手机不在。

董斌:是你的。

周齐齐:(烦躁)哦,肯定是我妈。(接)妈,――什么?找董斌?

【董斌忙抢过手机】。

董斌:喂,是我……知道了,(齐齐气呼呼地往回走)请告诉我什么地方……奥体中心新闻馆?没关系,我去,你先通知传输组和数据组的同志前往准备……好的。(不好意思地还手机)齐齐……

周齐齐:(生气地)我问你,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是怎么回事?

董斌:哦……是组委会新闻组的网络出了一点小问题……临时想换成我们移动的专线,这可是展示我们网络快速响应能力的好机会。配合的同事们都到了,我想我也得……

周齐齐:我问的是你同事的电话怎么会打到我这里来了?

董斌:刚才……刚才……呼转,嘿嘿…….

周齐齐:不要“钢材、木材“的了,连我的手机都变成了你们移动公司的二十四小时值班电话了吗?我问你,你是不是又要走了?

董斌:(歉意而自豪地)是的,我们江苏移动网络人24小时随时待命!

周齐齐:可是,今晚你是属于我的。

董斌:是的,可是……(董斌“艾”地一声,很无奈地走向舞台边蹲下)

【音乐《一直很安静》5s后两个人两个方向。

周齐齐: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吗?你给我讲爱情的忠贞――

董斌:我也给你说工作的重要。

周齐齐:你说我是你的唯一……

董斌:但是我有千千万----工作上的用户。

周齐齐:你是要工作?还是要爱情?

董斌:这是两个话题,不能放在一起。

周齐齐:今天已经在一起了,你说,你要怎么处理?

董斌:抢好专线,再回来陪你。

周齐齐:现在已经下班了――

董斌:“服务社会,追求卓越。”一直是我们的承诺。

周齐齐:为了这个承诺,你已经做了很多……今年春天,我们说好出去旅游,可是,你说你们gsm设备要全部升级到目标版本,人手不够,把我们的时间全用在了加班上!

董斌:600多次升级和补丁后,我们的网络畅通无阻。

周齐齐:上个月,我生病挂盐水,在医院待了整整一夜,你却连个人影都不见。

董斌:雷电大风,线路抢修,我只能在心里把你挂念。

周齐齐:明天我就要走了,我只想,只想让你好好的陪陪我……

董斌:齐齐,你等我,去架好专线,我立刻回来。(情绪高亢)

周齐齐:等你回来,咖啡可能已经凉了,玫瑰花可能也已经谢了!(情绪低落)

董斌:咖啡凉了,我会用热情去温暖,玫瑰花谢了,我会用心血浇灌――

【背景音乐达到高峰,5s后突然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董斌犹豫了一会,拿过手机,接。

董斌:是我,已经准备就绪了?…好的,我马上到……

(齐齐冲过去抱着他)

周齐齐:董斌,你一定要走?

董斌:是的。为了十运会通信保障,我们网优中心的杨旭伟,老婆怀孕五个多月了愣是没回去看过一次;现在我们的网络利用率已经达到了68%,每天晚上都有十几个同事在网管中心加班加点。齐齐,你放心,忙完这阵子,你也出差回来了,我们就好好出去放松一下。

周齐齐:(深情地、怜惜地)你去吧,(齐齐返身从桌上拿董斌的手机,精心擦拭后交给他)。天有点凉了,千万要注意身体。

董斌:齐齐,谢谢你!我走了!(董斌转身欲走)

周齐齐:斌!(董斌猛地转身)你去吧,我知道移动的事业比我更需要你!

音乐范文篇7

深刻感到音乐规范》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理念的表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时推进。课程总目标的建立:以及要求从“感知与鉴赏”表示”发明”音乐与相关”四个领域构建教学内容和标准,强调了学生经验与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标明了突破激进上以(学科知识)教材为中心的旧格局,上升到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师生间互敬互爱,给相互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协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发明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中,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呈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逊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3以生为本。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只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协助他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示”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表示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示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机会,给他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干展示进去,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音乐教研、音乐培训等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4为贯彻新音乐课改的精神。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一年来,分别在实小、二实小、城小、五中、六中、七中、梅仙中学、联合中学、坂面中学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及片区性的音乐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召开了课改阶段性小结会议;举办了全县音乐课改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立了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部分音乐课改教师培训班;各中小学分别举办了观摩教学、教学研讨。

二、教材教学建议

良好的习惯和技能要建立起来,

一)重视歌曲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课前要充分备好每首歌曲;教学中要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扮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歌唱内容和内涵的感悟和审美。

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

二)要以生为本。动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不好听的建议不唱,选择课本外好听的歌曲,尽量使学生坚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也是协助学生拓展综合文化视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要重视上好每一课的欣赏教学。如何上好,提出几点建议:1围绕主题,安排有歌唱和聆听的内容(演唱春天歌曲,欣赏春天的音乐或景象,或者跳春天的舞蹈)防止只有听乐说乐的单一、枯燥现象。实际标明,动中欣赏音乐效果更佳;2要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教材已有明显要求,如听辩乐器的音色变化、人声与器乐声的不同艺术形态、旋律的起伏发展特点,并能以肢体动作或者语言表达相应的感受和理解)才干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和风格;3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音乐入手,探讨相关文化和民俗(为什么辽阔的草原会产生牧歌;为什么山歌与小调的歌声不同)4要多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音响的对比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如,牧歌”有多个演绎版本,小提琴、童声合唱、成人混声的都让学生对比聆听,体会更丰富)

加强对学生音乐发明性思维的培养,

四)编创与活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创编活动贯穿于各个教学过程中。因为,音乐发明性活动是审美的主要形式,音乐教学脱离发明性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一、二年级已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的基础上,要加强多声部节奏练习(朗诵的打击乐的声势律动的合乐拍手、跺脚等)同时也要关注听唱、听辩、编唱、即兴旋律接唱和模唱。课本中提供各种内容和教学要求与方式,要尽量完成课本要求,除了按课本的方式,建议大家要设计和编排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提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1节奏和旋律接龙、开火车;2听旋律短句接唱尾音;3按提供的唱名(音符)即兴编唱短句;4师生共同创编歌曲(摇篮曲、进行曲)5旋律创编:1加减音符;2改编歌曲,如,加上朗诵、拍手、律动等。

都能感到对于各类音乐学习都有提出具体的音乐表示的要求和做法(如,五)表示”音乐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式、战略、评价的依据。从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艺术教材有:歌唱扮演、聆听扮演、律动扮演)对此我要重视“表示”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示”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示”都应该是边学习边表现,特别是音乐双基的学习更要求在表示中落实。大家知道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需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表示“比”玩、动“从本质上讲,要求更高,如果是没有质量盲目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表示“应该是学生将自己的音乐经验、见解、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表达进去,有技能含量的换言之,表示“中学习才能进步。既:欣赏、唱歌、编创、奏乐、识谱都应该在表示中进行。建议:1学习惯例要加强,养成爱表演的良好习惯;2重视节奏、律动、声势扮演的训练,训练以及会表演的能力,以及较深刻感受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基本素质(简单的踢踏舞步就能反映出藏族、蒙族、维吾尔族舞姿和不同和民俗文化的不同)4歌唱教学除了要声情并茂,扮演也要同步跟上。

三、课改存在问题及音乐教师的反思:

对课改理念不透彻,

一)存在问题:培养时间短。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二)音乐教师的反思:

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扮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送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扮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应该是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间以及相关文化间的综合,2综合”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上和综合;二是课程的综合。音乐课堂的综合。要自然、生动。如欣赏电影音乐,首先想到音乐,为了探索电影音乐的性质和牲,肯定要涉及到电影扮演艺术形态和情节等。总之,主和次要明确。而课程上的综合应该是分别由不同艺术学科的形成单独切入教学,构成的艺术综合课程。不要片面的把“综合”理解为在一堂课内多门艺术的拼凑和叠加。

音乐范文篇8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但是目前音乐的概念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而《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虽然大多数音乐是依靠听觉,但是音乐实质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是一群聋哑人的最美丽的杰作,他们依靠感官,体会音乐的韵律。音乐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之一。音乐创造是有目的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在鼓舞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具体的生活现象方面是能够发挥它应有作用的。人们通过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可以从中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为它体现了创作者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是通过音乐激起人们的感情而达到的,音乐艺术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美育及其价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心中缠绕,想进一步的了解。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它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却遵循美学原理,根据教育学的客面规律,研究怎样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怎样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层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美育强调的是育,要通过日常生活,社会自然和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电视等各种教育手段来提高。

美育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途径来提高,音乐可以通过其实践过程,渗透美育价值。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美的神韵震撼心灵,在促进学生形成完美个性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音乐对美育影响巨大。

3音乐与美育的关系及其对美育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无疑具有某种潜在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因素的社会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要通过音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须使学生通过音乐形象,把握其表现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现实生活。要达到这一目标通过音乐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乐艺术形象能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意境,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艺术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很多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就具体音乐对美育的影响从几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

3.1音乐在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音乐带来的美不仅表现在快乐的气氛,而且也可以给参与者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快感和满足。高校开设音乐课程,鼓励学生高业余音乐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得学生的整个心灵世界将处于一种和谐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达到美的融合。所以,音乐渗透着审美愉悦性功能。

3.2音乐以其感染力渗透美感。音乐作为艺术审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觉、知觉、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离不开音,作为音响传达出和谐美妙的感觉,对于审个体来说具有极强的知觉渗透力。如有一段音乐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欣赏后,会觉得如同天阴了,乌云密布,山雨欲来的感觉。听久了,就会让人们的心情沉重。而我们听小提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爱传说的人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乐章。一曲交响乐的音响渗透出一种气势磅礴、催人振奋的美感。这就是音响之美作用于审美个体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审美感知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这种美的感染力对于审美个体来说,既是审美的享受,同时在审美享受中强化了审美感知。

一曲《我的中国心》,每每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启发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正是借助着这样的旋律和思想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去感受美。

3.3音乐激发美的创造力。音乐除了美的感受和愉悦之外,还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创造美。作曲作词者,首先能够深刻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然后通过感知去创造,创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创造出美丽

的音乐作品,从而强烈地感染着审美主体。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造者本人是他所创造的音乐的第一个鉴赏者,因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创作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审美过程,能比单纯欣赏和表演活动更强烈,更深刻地体会到美的真谛。因此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通过作曲课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唤起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多注意身边的事物,深入体验生活,收集音乐素材,注意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去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美育有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晋中.《略论音乐与高校美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音乐范文篇9

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两个表现的事物高度的发展关系在一定层次上相互促进,具体的表现的形式:第一,音乐教育和音乐的文化传播二者互相保持着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相互可持续的促进,都属于社会音乐文化领域,都受到音乐文化的传播的限制,立足于自身体系的建立和高度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分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这个关系使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形成互动的必然性。第二,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有着自身的理性的逻辑元素蕴含其中,表现在是音乐教育的文化基础,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与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社会音乐文化传播的背景,音乐教育是难以继续发展的,同时缺少音乐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承更是遥遥而不可实现的。

2钢琴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

虽然钢琴音乐教育在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变化,但实际上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够好。这种不完善除了包括政策方针、教育体系等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缺失。

2.1钢琴音乐教育中的因素和社会音乐文化的干联

钢琴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的因素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设备硬件的搭配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它们两者的互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不是单方面,往往是双向。钢琴音乐教育有着突出的三要素的特征:音乐教师、音乐教材、音乐设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三个部分。首先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植树人的角色,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传播给下一代。所以,作为引领者音乐教师必须首当其冲地融入社会音乐文化中,设身处地的感受社会音乐文化,对社会音乐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的汲取。其次,音乐教材的内容直接表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也是学生最先接触的音乐文化。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协调搭配好互相彼此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软件配置是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这些要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彼此配合,增进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将社会音乐文化适当融入这些要素中,用来促进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

2.2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深入分析

社会音乐文化起源于古代时期,承载着人类悠长的汗青和厚重的文化,经由多年的文化变化仍然生生不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五十六个文化各不相同的民族,不仅如此,每个时期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发展轨迹。综合起来,文化的发展轨迹对音乐的发展历程有着深深的作用。钢琴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仅仅改善人们的思想水平,音乐对于社会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离开音乐教育,学生的精神教育将会不完整,综合素质的能力将会出现短板,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也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3加强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对策

对于加强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多种的方法,要加强教育过程中的音乐互动的环节,要做到教育主体间的双向教育互动,对传播过程中的音乐文化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对待文化的差异要高度的认同,扩大音乐文化传播的范围。音乐教育对社会音乐文化要高度的渗透,这是快速融合的发展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所在。将社会音乐文化引入到钢琴音乐教育中: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需要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丰富本国的音乐文化内涵,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引领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民族的精神融入民族音乐之中,既有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有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同时,流行音乐也属于社会音乐文化的范畴。流行音乐大多数的商品化的音乐,在引入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辨别,将其中的积极部分融入音乐教育当中。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流行元素对学生的熏陶。我们可以将流行音乐的音乐和基本常识融入钢琴音乐教育中,同时也可以加入流行音乐乐器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音乐范文篇10

关键词:壮族音乐;广西高校;文化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扑面而来,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传播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壮族音乐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壮族音乐对于传承壮族音乐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一、壮族音乐及其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一)壮族音乐

壮族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一共有近200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十分热爱歌唱,每一年都有歌唱盛会,春节、元宵节都会举行。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等。

(二)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壮族音乐的需求。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要完整的传承下去,高校是最佳的渠道之一。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强化壮族音乐的教学能够让为大学生成为保护与传承壮族音乐的人。这不单单是壮族音乐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2.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壮族音乐,不单单能够让学生掌握壮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壮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更加熟悉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从而提升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一)开设壮族音乐教育课程

壮族音乐要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下去就必须要从音乐教育日常课程中去做起。开设壮族音乐教育课程是其中一项十分基础的方式。在多元化文化潮流的现代社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高校应该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内容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到音乐教育课程中去,以形成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或者,可以在当前普遍使用的教材中增加有关壮族音乐内容的内容,从而给传承壮族音乐文化提供教育基础。例如: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开设《壮族音乐欣赏》课程,将壮族民歌中经典的刘三姐歌谣、平果嘹歌、壮剧等壮族音乐民俗文化变为课堂教学内容,打造为社会文化教学资源。这不单单能够让学生全面的领域壮族优秀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拉近高校教育课程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距离。高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开设《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将壮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风格特色等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在音乐专业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将壮族音乐作为案例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对壮族音乐更加熟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陶冶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壮族音乐的热情。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经过百余年发展的壮族音乐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推动壮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壮族音乐具有原创性、地域性、通俗性等特征,因此要使得其能够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就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教学途径。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同学一同去校外体验壮族音乐的魅力。跨出校门,走向民间壮族音乐,探访民间艺人,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实践过程中整合起来。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壮族音乐引入到课堂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课题小组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蕴藏着壮族音乐的民间地区,建立广西壮族音乐声像数据库。又例如:高校可以邀请壮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在高校进行原生态的壮族音乐舞蹈展示。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壮族音乐教学课堂变得十分丰富多彩,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壮族音乐盛宴。

(三)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壮族音乐能否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保证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顺利传承就应该注重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晰意识到开展壮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在进行《壮族音乐赏析》等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合理,巧妙的将学生综合素质与壮族音乐相结合,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其次,教师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由于壮族音乐的分类繁多,研究内容比较细致,因此教师在进行壮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提升自我专业素养。高校也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欢迎培训或邀请壮族民间音乐家来开办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渠道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四)协调科研与实践之间的平衡

科研活动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基础。在没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教学理论也将没有坚固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教学行为就缺少了合理的理论指导与学术要求。因此,在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高校应该要灵活结合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壮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组件少数民族音乐科研实验室,对壮族音乐的载体、艺术品、乐器等进行收集,并且成立为展览室,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观赏来了解壮族音乐。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组推壮族音乐合唱团、原生态演唱组合等,让学生能够学习演唱壮族民歌,学习弹奏壮族天琴等。通过切身学生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大学生将会对壮族音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在高校要在管理政策上对壮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起到支持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壮族音乐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的文化活动。

三、结语

基于传承壮族音乐的目的,为了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璀璨的文化,高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壮族音乐的融合,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大学生对壮族民间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推动壮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作者:包其锋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小芒.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4,(17).

[2]梁慧萍.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20).

[3]张森.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探讨———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例[J].大舞台,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