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21:21

移动流媒体业务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1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

3.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2

流媒体应用于移动网络的技术优势

就在移动通信业务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在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人们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视频点播、可视通话、召开视频会议和观看球赛直播等。然而,为什么这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业务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它正受无线网络带宽、时延、抖动、误码以及手持终端体积、耗电等限制。

随着2.5G移动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动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成倍增长,再加上固网移动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创造了条件。

流媒体是指在分组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时基媒体,这些时基媒体系指实时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流媒体技术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压缩编码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终端能够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将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毕后才开始播放的“下载”播放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即“边下载、边播放”;(2)与“先下载,后播放”的“下载”方式相比较,所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只需在客户端作少量的缓冲保存,降低了客户端对存储空间的要求;(3)不在客户端保存整个媒体文件,有利于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

由于流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流媒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广阔前景。首先流媒体技术在客户端所提供的缓冲存储,有效的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使得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实时媒体播放业务成为可能。其次,移动终端体积小、低能耗的要求,决定了终端有限的存储空间,而整个媒体文件无需在终端中保存,避免了过大的终端存储空间。再加上有效的保护版权,能够确保移

动流媒体应用的商用模式。

移动流媒体的技术特点

在我国3G移动通信网尚处于试验阶段,当前的移动流媒体业务承载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数据通道上。因为GPRS和CDMA-1X已解决了承载层的移动性问题,故剩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带宽窄、干扰大,传输不稳定的无线环境中以及在体积小、低耗电的终端中完成流媒体的传送与回放。由此移动流媒体技术相对于固网流媒体技术而言,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缩比及低运算量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

3.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3

流媒体应用于移动网络的技术优势

就在移动通信业务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在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人们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视频点播、可视通话、召开视频会议和观看球赛直播等。然而,为什么这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业务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它正受无线网络带宽、时延、抖动、误码以及手持终端体积、耗电等限制。

随着2.5G移动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动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成倍增长,再加上固网移动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创造了条件。

流媒体是指在分组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时基媒体,这些时基媒体系指实时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流媒体技术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压缩编码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终端能够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将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毕后才开始播放的“下载”播放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即“边下载、边播放”;(2)与“先下载,后播放”的“下载”方式相比较,所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只需在客户端作少量的缓冲保存,降低了客户端对存储空间的要求;(3)不在客户端保存整个媒体文件,有利于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

由于流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流媒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广阔前景。首先流媒体技术在客户端所提供的缓冲存储,有效的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使得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实时媒体播放业务成为可能。其次,移动终端体积小、低能耗的要求,决定了终端有限的存储空间,而整个媒体文件无需在终端中保存,避免了过大的终端存储空间。再加上有效的保护版权,能够确保移

动流媒体应用的商用模式。

移动流媒体的技术特点

在我国3G移动通信网尚处于试验阶段,当前的移动流媒体业务承载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数据通道上。因为GPRS和CDMA-1X已解决了承载层的移动性问题,故剩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带宽窄、干扰大,传输不稳定的无线环境中以及在体积小、低耗电的终端中完成流媒体的传送与回放。由此移动流媒体技术相对于固网流媒体技术而言,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缩比及低运算量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4

流媒体应用于移动网络的技术优势

就在移动通信业务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在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人们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视频点播、可视通话、召开视频会议和观看球赛直播等。然而,为什么这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业务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它正受无线网络带宽、时延、抖动、误码以及手持终端体积、耗电等限制。

随着2.5G移动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动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成倍增长,再加上固网移动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创造了条件。

流媒体是指在分组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时基媒体,这些时基媒体系指实时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流媒体技术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压缩编码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终端能够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将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毕后才开始播放的“下载”播放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即“边下载、边播放”;(2)与“先下载,后播放”的“下载”方式相比较,所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只需在客户端作少量的缓冲保存,降低了客户端对存储空间的要求;(3)不在客户端保存整个媒体文件,有利于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

由于流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流媒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广阔前景。首先流媒体技术在客户端所提供的缓冲存储,有效的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使得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实时媒体播放业务成为可能。其次,移动终端体积小、低能耗的要求,决定了终端有限的存储空间,而整个媒体文件无需在终端中保存,避免了过大的终端存储空间。再加上有效的保护版权,能够确保移

动流媒体应用的商用模式。

移动流媒体的技术特点

在我国3G移动通信网尚处于试验阶段,当前的移动流媒体业务承载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数据通道上。因为GPRS和CDMA-1X已解决了承载层的移动性问题,故剩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带宽窄、干扰大,传输不稳定的无线环境中以及在体积小、低耗电的终端中完成流媒体的传送与回放。由此移动流媒体技术相对于固网流媒体技术而言,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缩比及低运算量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5

就在移动通信业务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在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人们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视频点播、可视通话、召开视频会议和观看球赛直播等。然而,为什么这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业务却迟迟没有进展?因为它正受无线网络带宽、时延、抖动、误码以及手持终端体积、耗电等限制。

随着2.5G移动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动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成倍增长,再加上固网移动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移动网络中开展视频业务创造了条件。

流媒体是指在分组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时基媒体,这些时基媒体系指实时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流媒体技术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压缩编码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终端能够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将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毕后才开始播放的“下载”播放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三大特点:(1)能够实时播放音视频和多媒体内容,即“边下载、边播放”;(2)与“先下载,后播放”的“下载”方式相比较,所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只需在客户端作少量的缓冲保存,降低了客户端对存储空间的要求;(3)不在客户端保存整个媒体文件,有利于媒体文件的版权保护。

由于流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流媒体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广阔前景。首先流媒体技术在客户端所提供的缓冲存储,有效的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使得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实时媒体播放业务成为可能。其次,移动终端体积小、低能耗的要求,决定了终端有限的存储空间,而整个媒体文件无需在终端中保存,避免了过大的终端存储空间。再加上有效的保护版权,能够确保移

动流媒体应用的商用模式。

移动流媒体的技术特点

在我国3G移动通信网尚处于试验阶段,当前的移动流媒体业务承载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数据通道上。因为GPRS和CDMA-1X已解决了承载层的移动性问题,故剩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带宽窄、干扰大,传输不稳定的无线环境中以及在体积小、低耗电的终端中完成流媒体的传送与回放。由此移动流媒体技术相对于固网流媒体技术而言,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缩比及低运算量

与有线信道相比较,无线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是受限的,且移动用户所付费用与该用户在无线链路中所传送的总数据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传送海量的数字视频信号,这就要求流媒体传输系统对流媒体编码时,需要采用某种极低比特率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压缩比。在选择视频编码标准时,不仅要考虑髙压缩比,还需要考虑该标准压缩、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采用较高计算复杂度的编解码标准,不仅会提高移动终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终端的功耗。一般情况下压缩比越高,运算越复杂,故往往选择一种折衷的方案。

2.高容错性

相对于有线信道,移动通信所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错能力,即通过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受环境的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变化很大,要想在移动网络上开展流媒体业务,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传输带宽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尽量减少在播放过程中的中断,以保证终端用户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满足以上要求,媒体服务器首先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情况。为了判断每个终端的带宽,可以使用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中扩展的接收方报告(RR)。移动终端通过RR向服务器报告。媒体服务器根据报告中的平均丢包率(FR)、最近一小段时间的累计丢包率(CNPL)和终端缓冲区内的流媒体数据存储时间(BF),三个参数可以确定目前每个终端的可用带宽和当前可提供的服务水平。由此服务器对传送给终端的音视频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不少系统将以上两种技术混合使用。在网络情况正常时,系统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的在多种速率中进行选择与切换。当网络阻塞,系统无法采用可选择的最低的速率传送时,系统会采用关键帧技术,只传输I类型的视频帧。

4.终端适配与耗电问题

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终端对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图形与字符的显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频能力(单声道、立体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中无法回放。因此,在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中,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进行交互,要根据终端设备的特点,传送相应的节目类型。

5.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

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将节目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即使转发给了其它用户,其他用户在没有通过版权认证情况下亦无法观看。因此在流媒体系统设计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规范,提供对内容版权管理的支持,保障节目的版权,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制作者的权益。

移动流媒体的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6

1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网与固定通信网一样,不论从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还是从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以及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商来看,都可以分为3个层次: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可以将后两个层次的业务统称为移动数据业务,如短消息、传真、电子邮件、文件、图像、浏览网页等。能为用户提供移动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网,又可称为移动数据网。也有专门提供移动数据业务而不提供语音业务的,称为专用移动数据网(或简称为移动数据网,或无线分组数据网)。随着技术的发展,语音和视频等实时业务将完全以分组数据的形式传送,那时,移动通信网也就完全变成了移动数据网。与无线数据通信相比,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数据通信都是通过无线信道和网络进行的,而主要区别就在于“移动”与“无线”二词。“移动”一词表示通信终端的3种运动状态:归属区静止、运动和漫游(访问区静止)。实际上“移动”主要是指“运动和漫游”这两种状态。因此,“移动数据通信”就是指终端在3种运动状态下都能进行数据通信。而“无线数据通信”一词主要含义是指在静止状态进行数据通信,但如果无线网络能提供漫游服务,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无线数据通信”也是“移动数据通信”。能提供无线数据通信最典型的例子是无线局域网(WLAN)。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逐步演进和相互融合,传统的无线数据网也能支持终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数据通信,无线数据通信与移动数据通信将不再有区别。

2平台结构设计

移动监控系统中监控前端和监控终端均处于移动网关的防火墙后,相互间不能完成点对点通信,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无法建立数据链路。另外视频监控系统中监控前端是嵌入式视频服务器,DSP处理能力相对有限,监控前端运算负荷会过大,影响音视频的质量和传输性。因此,考虑在Internet上引入流媒体转码服务平台概念。流媒体转码平台由三大功能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分为转发模块、流媒体转码模块和设备认证模块。流媒体转码服务平台不仅使移动监控前端和移动监控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得以建立,同时可以实现传统有线网络中的PC监控客户端访问位于移动网络内部的监控前端的实时音视频信息,并通过控制信令实现对其进行控制,完成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互通与整合。转发模块维持和视频服务器的连接通道,使得连接请求可以跨越移动网关到达视频服务器,并通过该通道对控制信令,报警信号进行及时的转发,同时转发模块可以实现对音视频媒体流进行缓存和转发功能。设备认证模块负责系统接入的安全验证,阻隔未授权的访问和操作。流媒体转码和模块将原始音视频流针对手持终端设备进行优化,并借助专业的流媒体平台进行。

3系统实现

3.1接收与解码的实现

视频服务器采用的流媒体传输协议是RTSP[3]。RTSP是一种控制和传输实时媒体的传输协议,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用于流媒体服务器和终端之问的媒体流会话的建立和控制[4]。本文采用的是NetSink中的PushSink,转码模块主动将转换好的媒体流推送到流媒体服务。在接收和解码部分,按照RTSP流媒体协议进行音视频流的接收,并调用相应的解码模块进行解码,最后将解码后的码流送到WindowsMedia编码单元。接收及解码程序框架如图2所示。

3.2转码的原理

转码服务模块利用转码技术,将高分辨率高带宽的音视频码流针对手机设备进行实时转换,映射成小画面低带宽,适合于移动网络传输的码流,再进行对手机设备的转发。另外,在转码的过程中采用多码率技术,同时转换出多种码率的低带宽码流,以适应不同的手机终端和移动网络环境,在终端接收带宽波动的情况下,自动在多种码率间无缝切换,以达到最好的流畅度在进行原始码流的接收和解码之后,重编码模块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重编成什么格式,是流媒体转码服务器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流媒体的广泛应用,微软公司推出整套的流媒体制作、和播放产品WindowsMedia,其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其制作、和播放软件与WindowsNT/2000/9x集成在一起,势必成为今后流媒体应用的主流产品[5]。编码模块将这些解码后的数据转换成WindowsMedia兼容的流格式,并发送给WindowsMedia流媒体服务器。系统在侦测到数据包到达的时候启动处理流程。接收模块将视频服务器发送过来的原始音视频流送入接收缓冲,调用解码模块对其进行解码,解码后的数据送入解码缓冲区,以供WindowsMediaASFWriter模块进行后续的编码处理。客户端在回放的时候,根据当前的网络带宽,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流进行解码输出,在带宽波动的时候,子带间可以实现平滑的切换。

3.3设备认证机制

视频监控系统中,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保密的视频信息,需要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每一路视频服务器内均内置有安全认证和权限分级的功能,基于内嵌Web页面,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来确定用户权限级别和访问许可。在设备认证模块中,这一机制被保留,专门设立安全数据库,集中管理每一个视频服务器的安全信息,在客户端连接的时候进行安全验证,阻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访问。对于移动客户端,由于手机输入相对于桌面PC较为不便,采用用户名密码方式不具有友好的用户体验。所以在对手机监控客户端进行认证的时候,考虑获取手机设备的唯一标识,在中心安全数据库注册并分配安全级别,移动客户端在访问时,由客户端程序提供该唯一标识,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身份信息,做到即开即用。手机设备的唯一标识的来源有IMEI方式、手机卡方式、操作系统API方式。系统采用的是由操作系统API提供的API获取的DeviceID。通过调用WindowsMobile提供的GetDeviceUniqueID函数获取16字节的设备唯一标识,并将该标识打包到连接请求信令里,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该ID号查找用户信息,并确定访问权限。操作系统API提供的唯一标识,不容易被篡改,技术门槛较高,不过在更换设备后必须重新注册。在设计中心数据库结构的时候,用户和设备ID号之间应该是一对多的关系,以应付一个用户拥有多部手机的情况。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7

近期,最热门的几大事件-超级女声、电影《神话》、苹果VideoiPod……都与"无线"挂上了钩。随着无线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移动营销渐渐流行。

今天的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的战场-利用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差异化的渠道,捕捉差异化的客户。

即时、互动、个性化,移动流媒体凭借三大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了传播新兴差异化信息内容的最佳渠道。

"应该说移动营销是企业整个营销战略中的一个渠道。成功的移动营销将和传统的营销方式结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罗拉·莫里特(LauraMarriott)

美国移动营销协会(AmericanMobileMarketingAssociation)CEO

第一部分:

移动流媒体打造“离散眼球经济”时代

所谓“离散眼球经济”是指通过对消费个体进行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吸引来获得经济活动中品牌利益的最大化。打个比方,消费个体的零散时空资源,如:等车、候机、坐地铁、约会等待、工歇课间的注意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该如何获取呢?

就目前而言,报纸、杂志基本上是获取这部分眼球的重要媒介。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流媒体的应用将成为下一代“离散眼球经济”的开路先锋。

——中研博峰咨询顾问焦明哲

前景分析

移动流媒体应用市场由于受到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制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和流媒体资源的补充还有待时日。预计2005年,移动流媒体将进入投资信心高速增长的炒热阶段,2007年后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有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约4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约3.35亿,小灵通用户约0.65亿,手机网民数量约4500万,活跃用户约1000万。与韩国、日本的移动电话普及率相比,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25.77%,还是显得过低。更有多家市场调查公司预期,到2008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将增加到5.5亿左右,手机网民数量约2亿,活跃的手机上网用户约7000万左右。

17亿元的移动商机

易观国际最新的《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中显示,各类移动流媒体的应用成熟度主要需要从与人们生活粘性高的服务领域以及其产业在移动平台应用的构成复杂程度来分析。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5G和3G技术的陆续推出,使增值业务在技术基础和传输速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将促进移动终端的升级换代和各种增值业务的出现。而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类互联网增值业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在日韩、欧美以及中国目前移动流媒体的开展应用来看,不仅覆盖了人们对于娱乐、信息的需求,更多的覆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密切的方面。

在这份《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中还指出,移动流媒体在影视、交通、广告等领域的应用将前景广泛,为传统媒体的新形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升级,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预计2005年将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

但由于流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易观国际预测,2006年移动流媒体用户数将达到1000万左右,2007年市场规模约17亿元人民币。

概念或媒体新宠?

当前,流媒体技术在两个领域的应用颇为引人注目,其一是宽带网,其二是移动网,而后者由于其商务模式更易为人们接受而备受青睐。

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共同决定移动流媒体业务市场的发展进程。不同国家由于其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已有基础和发展战略不同,移动流媒体业务市场的发展过程也不相同:如日本和韩国的3G网络发展迅速,美国的3G网络发展相对较慢,手机终端的发展相对较快。而目前国内运营商则普遍处于试验阶段。

中研博峰咨询顾问焦明哲认为,以手机+流媒体为代表的移动流媒体将成为未来最有力的“眼球”获取媒介。“首先,流媒体技术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媒体节目边缓存、边播放,即内容的获取和内容的消费同步进行。因此,对于用户而言节省了服务时间,无需苦苦等待下载,这一特点使得流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空范畴内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其适合这种形式。手机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手机媒体的出现,会随时随地且无处不在地服务,正好填补了人们离散时空。”

但是,虽然互联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都看到了发展宽带交互视频的机会与美好前景,希望通过流媒体业务和宽带网络的发展,来巩固原来的网络通信市场,并以此进入网络多媒体娱乐市场。但是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提供流媒体业务的企业只有韩国和日本等少数几个企业盈利,大多数还处在提供免费服务、培养消费者消费习惯阶段。

相关链接

新一代苹果VideoiPod

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线音乐提供商的霸主地位,苹果公司10月12日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支持视频播放器的VideoiPod播放器,同时它的iTunes音乐软件也更新到Version6,距离上一次Version5的推出仅仅只有五个月。毫无疑问,苹果在移动装备市场上的目标绝不在于仅仅是短期称霸。

新品VideoiPod最大的亮点就如其名称,能够支持Video的播放,它的外形类似iPod其他产品,但是新增的大屏幕使得观看Video的效果更令人满意,而Video、音乐以及图片的存储功能也大大增强。苹果为VideoiPod进军移动营销市场可谓做足了功夫,它引入了一项富有历史意义的决定—联手ABC,推出包括两部热门电视剧《Lost》以及《绝望的主妇》在内的6部电视节目的Video下载。目前,它们按照每部一小时的长度,以$1.99的价格在iTunes出售。此次VideoiPod的推出,势必将引发移动营销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潮。

巴黎举办移动电影节

最近,法国巴黎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影展,不过不同于好莱坞的喧嚣,巴黎此次的影展完全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影展全名为“口袋电影节”,基本上展出的都是30秒钟以内的电影短篇。此次的口袋电影展出汇集了多方面的精英,从3G手机科技公司到知名电影制造商、才华横溢的作家和音乐家,以及其他种类的艺术家。世界第一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出资赞助了此次盛会。一部分手机电影还被转接到了大屏幕上,效果同样令与会者感到惊讶。

移动广告:蓄势待发的新产业

文/朱松林

在美国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当汤姆·克鲁斯从一块啤酒广告牌旁边走过时,那块招牌认出了他的身份,还招呼他说:"嘿,约翰,看上去你想来一罐健力士啤酒啊。"广告可以扫描人的视网膜以辨认出目标的身份,这或许还只是个科学幻想。但是,当今的通讯技术已经使广告商向消费者随身携带的手机、掌上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发送个人化商品信息成为可能。

这种新型广告方式非常引人注目,据英国Ovum研究公司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估计,在2006年之前,全球移动广告的营收将达到160亿美元。软件制造商Sybase旗下的AvantGo称,其广告主预期消费者对这种广告方式的平均回应率较传统直接销售高5~10倍。

移动广告四大独特优势

移动广告大致可分为两类:推广告(push)和拉广告(pull)。推广告不请自来,广告主占尽主动。推广告具有很高的覆盖率,但也问题多多,例如大量令人憎恶的垃圾信息,亟待规范和整治。拉广告则是用户们自己主动寻求的内容或服务,例如用户需要当地气象信息和其他需要用户回应的内容。这种形式也正日益被滥用,现在传统媒体上铺天盖地而来的都是邀请手机参与的节目和广告。

与传统广告相比,移动广告在技术和媒介上的特点决定了它所拥有的优势:

1.个性化

移动媒体不是面向大众,而是面向个人。手机之类的移动媒体都具有个性化特点:别出心裁的铃音、独特的外观和修饰、有关亲朋好友之间的私密性内容。由于移动媒体几乎总是被使用者随时随地带在身边,通过它们所传送或接收的信息也就有了个性化的持点。

2.互动性

通过移动媒介,传受双方可以相互实施影响。对于一则广告,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电话、短信、邮件、登录网站等形式向广告商作回应。甚至还会将广告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们,形成所谓病毒式营销。这种方式对广告商极为有利,因为在转发讯息的过程中用户成了发送者,增加了讯息的可信度。

3.情境性

传统广告只是在几乎不考虑情境的情况下,将相同的讯息发送给众多的接受者。对广告业主来说,通过移动设备发送广告的诱人之处在于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锁定目标用户,因为越来越多的移动电话和设备都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举例来说,当一位顾客从麦当劳餐厅旁边经过时,麦当劳可以用短信形式向他发出一则炸薯条免费券。

4.高效性

尽管移动广告的接收者数量可能比信件广告或电视广告要少,其实施效果却比传统广告要好。在预先定位的基础上广告主可以选择用户感兴趣的或者能够满足用户当前需要的讯息,确保消费者所接受的就是他所想要的信息。通过对广告的成功定位,广告主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广告阅读率。以手机短信广告为例,81%的消费者在阅读了短信后才将其删除,其中又有77%是在收到短信当时阅读的。

移动广告价值链分析

乍一看,很多人以为移动广告就是由广告和电信两种不同的产业联合而成。其实不然,推动移动广告业发展的主要是移动营销公司和技术提供商。传统广告从业机构,例如广告公司和媒体公司,很少涉足也不懂得及时、有效利用移动媒介。电信业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有效的运作和赢利模式。他们根本无意被整合到移动广告当中去。

移动广告价值链中有广告主、移动营销公司、媒体所有者、网络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和消费者。广告主是价值链中最重要一环,因为价值链总收入取决于广告主偿付给移动广告公司开展广告活动的资金数目。媒体所有者在价值链中也相当重要,他们拥有经过授权的移动号码数据库。网络营运商则控制了传输渠道。不断创新的技术则是整个价值链的粘合剂。最后是消费者的态度,它决定了移动广告的未来。如果受众不买账,移动广告也不可能生存。

到目前为止,这种新兴产业还没有可供借鉴的商业模式。移动广告要想成功,就必须建立起能兼得现存的广告业和通讯业之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且该模式充分尊重价值链中各要素的作用。

首先,内容是移动服务中的关键因素。"内容为王"这条传统广告业中的金科玉律同样适用于移动广告。要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移动广告就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个人的媒体目标,也就是满足个人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对所追求目标的认知需求。

就移动广告而言,接收者的预期目标会影响到他对广告的处理。如果使用者的媒体目标是信息,可能会对广告中所提供的有关产品、服务、公司的信息更有兴趣;如果消费者钟情娱乐,可能更欢迎搞笑和具有审美愉悦、情感刺激的广告。有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广告主对移动广告内容进行定位:其一,用户在同意接收广告时要填写包括兴趣爱好、当前需求、所在地区等信息的个人资料;其二,广告主也可以使用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许多研究发现具有时效性、个性化、实用性的内容是移动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次,跨媒体营销是指移动广告并不是媒体海洋中的孤独小岛,移动媒体也离不开传统媒体。移动广告主可以先使用其他媒介解释自己的服务,再利用移动媒体提醒人们使用,或者进一步指出服务的独特性。移动广告的目的就是扩大消费者规模,因此所发送的讯息应该能唤起行动。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广告技巧,也是移动广告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广告活动管理是针对移动广告的技术过程而言,这也是移动广告成功的一要素。技术不仅仅指发送文本或多媒体讯息,飞文公司负责人帕米尔认为,技术可分为两部分:网络操作有关的技术,用来发送和接收讯息;搭建平台技术,用来融入智能,设立不同的活动机制。如点数收集、发送移动优惠券、及时汇报活动进展等。

第四,用户数据库是指发送移动广告必须经过用户的同意。大多数人都会把收到的陌生信息看作是对自己的侵犯,因为收到短信后一定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打开阅读。如果这条信息并不适合用户,则会发生很大的反作用,远远要比垃圾邮件更遭人愤恨。国外相继出台了处理个人数据和保护电子通讯隐私的法案,规定了借助电子通讯手段向消费者传送广告讯息必须经过用户同意。在已经建立客户关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子手段向用户发送类似产品或服务的讯息,但是必须允许用户选择退出。因此,拥有或获得经过消费者授权的移动号码数据库是移动广告成功的先决条件。

第五,网络运营商作为讯息传送载体,拥有传送移动服务的设备和技能,他们控制了传输渠道。移动广告公司应该和网络运营商积极合作,才能将广告有效地传送给消费者。

案例链接

飞文公司

成立于2000年的飞文公司(Flytxt)是欧洲最成功的提供手机技术和营销的企业,由3位具有风险投资、咨询业和技术行业背景的朋友联合组建。飞文公司的创建者们有一个新颖的想法。他们对这门生意的理解是,消费者应该对加入基于短信的、与某些品牌有关的"俱乐部"最感兴趣。

公司在创建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创建者们花了数月,才获得了EMAP出版公司音乐杂志《SmashHits》2000年11月的广告任务。飞文公司的市场营销计划让读者将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以短信方式发送到一个特殊号码,然后,杂志就可以向他们发送有关唱片发行方面的新闻、明星的动向以及其他个人特别感兴趣的事件。他们的目的是,在建立读者忠诚的同时,通过互动对话创建有关他们品味的信息库。

移动无线营销为与某个特定产品的用户建立联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强有力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特别划算:发一条手机短信大约花费5美分,一封一级普通信件的邮费是它的10倍。短信的反馈率大约是10%,相比而言,一个执行得很好的信件宣传活动的反馈率仅0.5%。显然,无线市场营销更好、更快而且便宜很多。

其他客户跟随EMAP而来。飞文公司很快与吉百利、索尼、德意志银行等企业签了约。随着无线市场营销的发展,广告活动的复杂性也随之增长。例如,英国的顶尖手机运营商Orange最近寻求将它的品牌与电影业建立联系。它发起了一个名为"Orange星期三"的三年期项目,顾客在周三购买的任何电影票都将获得买一赠一的优惠。飞文公司用短信向顾客发送优惠券、跟踪优惠券的需求、处理票房的优惠券反馈,并实时提供信息片断,让Orange公司建立对顾客和他们去电影院习惯的理解。

如今,飞文公司的客户包括可口可乐、松下电器、英国广播公司、澳洲航空公司以及T-Mobile在内的手机运营商。他们认为,将来的发展势不可挡:"多媒体手机的渗透已达40%。信息、图像短信和无线商务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也是无线直接营销的新驱动力。"

移动广告何时告别简单粗暴?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任何新媒体的出现都会令人兴奋,宛如发现了一座金矿,但是殊不知,对金矿简单粗暴的开采,不仅利用率极低,而且可能会给地球留下一道巨大的伤疤,难以愈合。

文/邹文标

不难理解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所带来的巨大的营销空间。有哪一个媒体能让信息像手机传递这样精确到达受众,甚至还能强制阅读?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手机作为媒体的合法性来源(尽管这一点我是心存质疑的),倒是就如何利用手机传播行为本身,仍是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从我个人而言,每天收到的营销短信至少五条以上,偶尔还有一些彩信,这些信息的下场通常都是在第一眼之后被删掉,惟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某些手机号码好像经常给我发这些垃圾,除此之外,对其中的内容并没有太多回忆。

也许是我不小心参加了某个Party留下了手机号,甚至还留下了一些身份信息,所以经常有马术、房产等信息给我发过来,而且经常是不分时间的,甚至在晚上11点的时候还有信息到达,幸好我睡得比较晚,否则我一定会去找1860投诉。

说现在的移动营销简单粗暴其实一点都不过分,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精心设计的移动营销作品。无论是从用户阅读时间、信息的编码和发送来源都没有体现营销者的任何功力。大家还停留在大众传播受众中弹即倒的意识里,有一个可以广泛到达的媒介,然后就通过这些媒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发送出去,然后就天真地以为效果一定能达到。

一种传播行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采取何种媒介,所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你的受众是谁,媒介渠道的特点是什么,信息该如何编码,以及该由谁来发送这个信息。这些东西都是要去思考和求证的,然后,基于此,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深耕细作的移动营销至少应该经历下面几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精确定位你的受众。将信息传递给不需要的人,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尽管这个成本可能并不高,但是浪费却是惊人的。而且,传播会有负效果的,当一个受众不断被不需要的信息所骚扰时,会对信息的传播者产生负向的评价,这绝对不是传播者希望看到的。定义好受众之后必须对受众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说是商务人士,那么是不是周一的时候并不适合发送信息?因为对方可能会忙于一系列的会议。再例如有车的人士在下班的时候可能正开车,并无时间去查阅短信。如果能定义出某天的某个时段内受众可能是最空闲的时候,那么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其次,受众决定了你的编码和渠道。短信、彩信还是流媒体,和受众的终端密切相关。而编码形式更是直接决定了受众是否可以接受你传递的信息。现在的移动营销语言和80年代的广告没什么区别,大多数都是面无表情地说着同样的话语,形式简单而且单一。移动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催生更多新的信息编码形式,但是如果营销人员没有做好准备,还是满足于移动营销的高到达率,必将丧失在编码形式上的创新。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8

摘要:目前3G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随着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环境下电信增值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业务范围持续扩大,经营主体趋向多元,经营模式日益创新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含义及3G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了3G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面向未来,人们对3G技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目前3G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随着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环境下电信增值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业务范围持续扩大,经营主体趋向多元,经营模式日益创新的新阶段。

一、3G的含义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的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秒)、384KBps(千字节/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二、3G技术基本特点

从目前已确立的3G标准分析,其网络特征主要体现在无线接口技术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技术包括小区复用、多址/双工方式、应用频段、调制技术、射频信道参数、信道编码及技术、帧结构、物理信道结构和复用模式等诸多方面。纵观3G无线技术演变,一方面它并非完全抛弃了2G,而是充分借鉴了2G网络运营经验,在技术上兼顾了2G的成熟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根据IMT-2000确立的目标,未来3G系统所采用无线技术应具有高频谱利用率、高业务质量、适应多业务环境,并具有较好的网络灵活性和全覆盖能力。3G在无线技术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高频段频谱资源

为实现全球漫游目标,按ITU规划IMT-2000将统一采用2G频段,可用带宽高达230MHz,分配给陆地网络170MHz,卫星网络60MHz,这网络为3G容量发展,实现全球多业务环境提供了广阔的频谱空间,同时可更好地满足宽带业务。

(二)采用宽带射频信道,支持高速率业务

充分考虑承载多媒体业务的需要,3G网络射频载波信道根据业务要求,可选用5/10/20M等信道带宽,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码片速率,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在宽带信道中,可以灵活应用时间复用、码复用技术,单独控制每种业务的功率和质量,通过选取不同的扩频因子,将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各种速率业务映射到宽带信道上,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四)快速功率控制

3G主流技术均在下行信道中采用了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技术,用以改善下行传输信道性能,这一方面提高了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径信道影响导致扩频码分多址用户间的正交性不理想,增加了系统自干扰的偏差,但总体上快速功率控制的应用对改善系统性能是有好处的。

(五)采用自适应天线及软件无线电技术

3G基站采用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自适应天线阵列,可以进行发信波束赋形,自适应地调整功率,减小系统自干扰,提高接收灵敏度,增大系统容量,另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基站及终端产品中的应用,对提高系统灵活性、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三、3G的技术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W-CDMA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而GSM系统相当普及的亚洲对这套新技术的接受度预料会相当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

CDMA2000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日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获得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在收购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之后,启动了44个重点城市的网络优化工程,并于去年年底前完成了340多个城市的CDMA网络建设工作,满足了82个无线城市的无线上网需求。中国电信还了“天翼”品牌并启动了189号段放号。由于之前所采购的设备都支持CDMA2000制式,中国电信不需要重新建设网络,在3G牌照发放后,只需进行软件升级,中国电信就会在第一时间里建设起一个全国覆盖的3G网络。

TD-SCDMA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

四、3G技术的应用

当前,一些移动流媒体业务已经能够在2.5G网络上实现,3G网络将为移动业务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由于3G网络拥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业务支撑能力,3G运营商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而且还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流媒体业务。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加快,日本和韩国以及欧美地区的一些移动运营商已相继推出了基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业务,移动流媒体业务已成为3G网络的核心业务和热点业务。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移动流媒体可提供点播、直播、下载播放三种业务形式。其中,点播应用主要包括电影片花、精彩片断、MTV等;直播包括电视节目、视频监控、重大赛事、音乐现场会等;下载播放比较适合于那些非在线、对音视频质量要求较高的多媒体节目。公务员之家

目前国人对手机、电脑等移动高速上网的需求都在增长,相对于其它业务,移动宽带很可能短时间内成为3G的主流应用。中国电信日前推出的“天翼”品牌,主打“互联网手机”概念,就是充分利用目前CDMA网络峰值传输速率能达到153.6KBps的优势,为用户打造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手机互联网体验,满足用户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作为回应,中国移动大幅降低了手机GPRS上网费。很显然,在3G时代,三大运营商在围绕移动宽带展开竞争的同时,也必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实惠的差异化应用。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9

作为新时期的全媒体平台,尤其是在传统电视台网络基础上建立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全媒体平台不仅要全面整合台内资源,还要聚合多种网络及其他媒体资源,进行统一的制作管理,将整体业务全面覆盖手机、平板及电脑等平台,实现多终端互动展示,并与全台网紧密连接,实现台网互动。全媒体平台还要拥有网站门户、论坛、博客、访谈、爆料、移动客户端等系统,提供各类排名、评论、分享、爆料等全新的全媒体业务形态和良好的用户互动体验,实现同一业务在不同终端上的无差异体验功能,真正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转变。

2全媒体平台的建设目标

鉴于对全媒体互动业务的剖析理解及结合安庆台实际,全媒体平台将搭建成一个多屏合一的从内容汇聚、制作、管理到播控、互动、和运营的平台。

(1)全媒体内容汇聚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全媒体内容汇聚平台,具备对传统视音频信号、卫星及有线信号、IP流、媒体文件、网友上传爆料、网络抓取等多种方式获得节目素材的能力,为整个全媒体平台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是整个平台的内容基础。

(2)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功能:全媒体平台能够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内容信息进行统一描述,有着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内容的编辑制作、集群转码、存储管理、全文检索以及对视音频直播点播的管控能力,为整个平台提供内容生产管理服务。

(3)全媒体多终端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全媒体多终端平台,能够将汇聚及编辑制作后的全媒体内容,多码率、多格式、多终端统一地出去,实现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全媒体内容的融合性传播,全面覆盖各类终端受众。

(4)全媒体互动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互动平台,系统不仅支持多终端用户对统一资源进行评论、分享、投票、访谈及爆料等互动功能,还支持不同终端用户实时互动交流,而且与全台网紧密连接,可将生产网、媒资网大量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到全媒体平台进行,也可将全媒体平台汇聚的资源传输到全台网中,进行生产制作播出,实现台网互动。

3全媒体互动平台总体设计

为实现全媒体平台的各项功能,基于安全、高效、易用、可扩展及可管可控性的设计原则,对整个平台从业务流程、视音频编码、业务功能、支撑系统及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整个平台由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及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构成。

4全媒体平台主要系统模块详解

全媒体平台主要由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及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构成,系统中的诸多模块实现了全媒体业务的各项功能,下面对各大系统中的重要模块进行详解。

4.1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台内视频矩阵信号、卫星及有线信号、IP流信号、媒体文件及网友上传等内容的统一汇聚、生产管理及流媒体功能,统一采用目前主流的H.264的视频编码技术,多格式、多码率统一,整个服务系统由全媒体内容汇聚模块、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模块、多终端流媒体服务模块等组成。

(1)全媒体内容汇聚模块包含传统视音频收录采集、IP流收录、文件导入及网友上传爆料等模块,通过模块中的卫星解码器、有线电视解码器、SDI视频矩阵、SDI转IP流编码器、非编工作站及IP流收录服务器,实现各类视音频资源的汇聚,并与全台网互联,实现台网资源互动。

(2)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模块包含拆条快编模块、集群转码模块以及全媒体资产管理模块,将视音频资源统一转换为支持iOS终端和Android终端播放的MP4+H.264多码率流媒体格式,进行统一入库、编目、审核、检索、分类存储,实现对视音频资源的快速生产制作及规范化管理功能。

(3)多终端流媒体服务模块通过点播、直播以及播放器管理模块,对已有的各类信号源、视音频节目库自由编排,实现对资源内容多格式、多码率的点播、直播、虚拟直播、多终端统一,而且具备播放器界面、广告管理、播出控制及监控等功能。

4.2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是提供内容抓取与加工、内容、页面模板制作、内容审核、终端智能识别等的全方位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FLASH等信息进行多终端统一管理与的功能,此系统由内容信息抓取模块、内容模块、网友互动模块、模板管理模块等组成。

(1)内容信息抓取模块主要解决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快、而传统的复制粘贴转载方式工作效率低而且浪费人力成本的问题,通过自动按网址或者关键词监控的方式,选择性地批量转载文章,具有自动保存文章内容图片至本地服务器及本地再编辑等功能,能够快速地让网站拥有大量的合作内容资源。

(2)内容模块是网站最基本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图文混编功能外,还支持一稿多发、一键转载外站文章、自定义文章权重等功能。其中组图模块支持以图片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功能;针对专题性报道,专题模块实现了无需设计和技术人员参与,即可快速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制作专题。而且内容模块还实现了按点击量、评论量和时间进行排序等诸多功能。

(3)网友互动模块是全媒体平台的核心之一,通过评论、分享、投票、问卷调查、嘉宾访谈以及网友爆料等诸多功能,在多终端平台采取各类展现形式,充分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度,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4)模板管理模块实现了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相结合的方式,大大降低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一般人员通过可视化编辑模板,不依赖于厂家和开发人员,即可完成网站改版更新,其中专题模块可以快速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制作专题,无需设计和技术参与,大量缩短制作周期,降低人力成本,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

4.3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

移动客户端是专门针对移动终端用户访问的一套系统,全面解决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访问网站时,由于终端系统不同、分辨率不同,导致最终页面显示不直观全面、操作繁琐等一系列问题。

(1)移动客户端UI界面使用基于Web的方式进行开发,基于统一内容系统进行自动生成和机制,UI界面按照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技术要求进行个性化开发,统一系统界面,实现各终端一致性展示。客户端UI界面包括首页、新闻、栏目、爆料等主要展示内容,用户可以从多种维度入口浏览各类资源,并提供推荐、搜索、收藏等功能。

(2)移动客户端系统实现了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调取对应终端的播放格式进行播放响应,并且支持内容评论分享、嘉宾访谈、网友爆料等功能,评论、访谈、爆料等互动内容与PC端统一管理显示,全面实现与PC端页面内容的统一管理、统一功能。

(3)移动客户端流媒体服务系统统一采用MP4封装H.264编码技术为流媒体的编码封装技术,实现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统终端上进行流媒体直播、点播、网友爆料及广告管理等功能。

4.4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

运营支撑系统是保证系统的整体运营与维护的基础,其管理功能涉及各个应用系统模块,是系统平台数据处理和组织协调中心,包括系统管理、系统监控、IP控制、系统日志、广告管理、服务器管理、访问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等诸多功能。

(1)系统管理模块是整个支撑全媒体平台的运营的基础,实现了系统配置、多终端用户登录、权限限制、工作流程定义、评论管理、访谈管理、日志维护、服务器分配以及数据备份恢复等功能。

(2)系统监控模块实现了对信号源及直播节目的实时监控并报警功能,确保内容汇聚播出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对系统各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对视频服务器在线用户数和流媒体服务器的资源情况进行监控,实现全媒体平台可管可控功能。

(3)广告管理模块实现了在页面和视频点播、直播、暂停等环节进行广告的播放、插播和替播,提供了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广告管理及智能投放功能,结合多种业务形式,为全媒体平台实现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4)数据统计分析模块根据业务类型和用户的访问量,统计各业务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一段时间内被访问的总次数、访问的平均时长等参数进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分析、业务访问的客户群分析,为针对性的业务宣传、排行榜的动态调整、新业务的开发以及内容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5系统总结

移动流媒体业务范文篇10

这样的一个上行/下行非对等分配的方式正符合目前In2ternet服务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内容能够以IP层为核心进行汇聚,媒体服务可以以非线性化方式呈现,与观众的直接互动变得可能。一个基本的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事实上,DVB-IPDC标准是一系列应用规范的集合,定义了所有的在IP层之上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有:ESG(ElectronicServiceGuide,电子服务指南)、CDP(ContentDeliveryProtocol,内容投递协议)、SPP(Ser2vicePurchaseandProtection,服务购买与保护),以及NotificationFramew本论文由整理提供ork(通知业务框架)[2,3]。

ESG标准定义了一整套数据模型,用以描述在DVB-H广播网络中,透过CDP所能够传送的各种应用服务以及传输的细节。终端上的ESG处理程序负责辅助用户浏览收到ESG数据和选取在DVB-H广播网络上所传送的服务。

CDP标准定义了在DVB-H广播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上,以IP数据包传送音视频媒体流以及数据文件所需的通信协议集,包括FLUTE(FiledeLiv2eryoverUnidirectionalTransport,单向文件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SPP标准则是实现收费服务的基础,定义了保护前述的音视频媒体流广播服务及数据文件广播服务所需的CA(ConditionalAccess,条件接取)与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而正在制订中的NotificationFramework标准则被用来作为交互应用服务的基础框架,应用服务的数据内容都能以通知消息的形式传输,并通过通知应用服务(NotificationService)的方式提供给终端应用程序使用。在这个通知业务框架中,通知消息被用来作为向终端或者用户提供即将到达的或不可预知的服务事件或者信息。一条通知消息可能触发一系列随之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的交互应用操作[3]。

在DVB-IPDC的框架下,现有网络中IP层之上的各种多媒体应用服务,都可以弹性地跨平台应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以提供数字媒体内容为主的流媒体服务,无疑是目前的主流业务。通知应用服务则可以作为媒体服务的附属增值业务或者独立的应用服务业务,提供增强型的多媒体交互应用。

而ESG服务则提供了访问由上述两种基本服务组合的各种不同应用服务的用户界面和访问指南,是与用户交互的接口。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下文将主要探讨一个基于该框架的,实现上述服务应用处理的移动多媒体终端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实现方案。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总体架构服务端采用实验室开发的DVB-IPDC多媒体综合服务系统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本终端的设计目标是在DVB-本论文由整理提供IPDC的框架内,能够接收服务端用各种协议会话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实现流媒体服务应用、ESG服务应用、通知服务应用的处理及用户配置与注册等管理功能。整个系统以Java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开发,根据功能需求,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案,如图2所示。1)传输层:向上层应用提供指定会话协议的通信功能。

其中RTP模块主要负责接收音视频流媒体以及具有时间同步、服务相关性要求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FLUTE模块用来接收绝大部分通过DVB-H网络传输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HTTP模块则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使终端可以完成服务注册或者向服务端请求个性的通知应用服务信息,提供了点对点的交互功能。2)功能层:在传输层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础上,该层负责相关应用服务的数据处理以及终端系统的管理。会话管理模块负责其他功能模块调用下层协议通信模块创建服务接收会话。媒体处理模块负责提供音视频流媒体的解码以及同步处理。ESG处理模块主要负责ESG分片的维护、聚合以及解析,实现DVB-IPDC标准定义的ESG数据模型处理。

通知消息管理模块负责终端接收到的通知消息的解析、过滤、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服务应用投递。订阅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服务申请与注册功能。

配置管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对终端的系统参数设置管理。存储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用户参数、ESG应用服务数据以及通知应用服务的相关信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数据的存储。应用管理模块则向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应用框架,用户通过获取或者订阅启动使用的应用服务都集成于该框架之内,通过公用的接口调用其他模块的功能,使得终端能够动态加载各种应用服务,而具体的应用服务的功能逻辑实现与平台无关。3)应用层:媒体播放器负责播放经解码和同步处理后的音视频媒体流。

ESG浏览器能够显示终端得到的ESG数据信息并支持与用户交互。用户配置使得用户能够设置终端的用户应用参数。通知应用界面容器是用来装载各种通知应用的用户界面接口,提供终端用户与通知应用服务的交互。终端架构2.2ESG数据的处理与显示。

ESG用XMLSchema来定义其数据结构[4]。分片(Fragment)是ESG内容的最小组成单位。根据分片携带信息数据的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3大类共7种类型的分片:①服务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Sched2uleEvent、Content,提供有关服务类型、时间安排、服务内容等应用服务的业务信息;②订阅购买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Bundle、Purchase、PurchaseChannel,提供有关购买组合、价格等相关信息;③获得信息分片:Ac2quisition,提供应用服务的访问途径和参数,对于用户不可见,但却是终端访问业务应用的入口。通过分片机制,终端可以独立地接收和更新不同分片,而不管其发送顺序,并且可以在接收部分的分片后就根据各分片之间的关系进行聚合(Aggregate),通过ESG浏览器展现内容给用户,不需要等待全部分片到达。

目前以XMLDOM树形式来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管理ESG分片信息。符合ESG数据模型定义的分片到达终端后,通过遍历该DOM树,可以作为新节点加入或者更新相应位置的节点信息,同时检查是否有失效的分片信息,进行删减维护。ESG显示处理采用MVC模式[5],后台DOM树数据对象发生的变化,可以实时地反映到ESG浏览器。

2)流媒体服务与特定通知应用服务的关联与信息同步问题。基于DVB-IPDC框架的多媒体服务相对于传统多媒体服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支持用户实时交互。流媒体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媒体收视,而是可以与通知应用服务进行绑定,提供交互应用,并且通知消息与流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可以进行紧密的时间同步[6]。

前者通过在应用服务ESG数据的Service分片描述中指出了服务关联。而对于通知消息与媒体内容的时间同步,可基于RTP/RTCP传输协议进行。RTP/RTCP协议中的同步采用时间戳方法,不同媒体之间依靠RTCP报文中包含的参考时钟信息和相关的RTP时间戳信息来进行同步[7,8]。

终端系统在RTP协议会话上接收到音视频媒体流和通知消息数据流后,依据同步的各方共享的远端参考时钟,建立一个虚拟的时间轴来决定媒体的下一帧表现时间和通知消息的应用时间。需要指出的是,通知消息并不像媒体数据那样具有持续时间(Duration)的概念[9],目前采取的处理方法是,用每条消息的首包中的RTP时间戳来对齐参考时间轴,在完整地接收到一条通知消息后,用得到的应用时间值设置一个计时器绑定该通知消息,然后提交给通知消息管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块,由计时器来触发后续的应用处理动作。

3)通知消息管理。在终端的通知应用中,虽然通知消息的处理是由承载的数据内容和通知应用程序决定,但终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的移动环境下,行为并不具有可预测性,尤其是在通知消息丢失后,可能会导致终端异常。为此DVB组织提出了一种管理通知消息在特定状态下的潜在应用动作的生命周期参考模型[3]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根据消息本身的时间特性和数据内容的接收情况,通知消息可能处于3种稳定状态和1种过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中,状态之间的变迁具有确定的处理动作。具体如图3所示:通知消息的默认初始状态为Absent,这同时也是通知消息从系统中删除后的最终状态。该状态下无计时器与通知消息关联,从该状态向其他状态变迁意味着加载该通知消息。Loaded状态表示该通知消息已经下载完毕,但是没有后续的被启动媒体播放器,通知应用程序启动自己的应用界面)。

然后该应用服务程序通过会话管理模块调用底层协议通信模块,根据应用服务的访问信息创建对应的服务会话接收应用服务数据。如果是流媒体服务,则将媒体数据信息交由媒体处理模块处理后在媒体播放器展现;如果是特定的通知应用,则经通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消息处理后分发给该通知应用程序使用。如果该通知应用存在交互动作,用户能够通过HTTP模块同服务端进行交互操作(如图6所示)。图6ESG交互与应用服务启动3结束语随着DVB-IPDC的推广,基于该框架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应用必将得到广泛发展。笔者在DVB-IPDC技术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移动多媒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方法作了一定探讨,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基于上述方案的原型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是在该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处理,进行平台移植测试。

参考文献:

[1]高鹏,李薰春,谢锦辉.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发展综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63-65.

[2]KornfeldM,MayG1DVB-HandIPDatacast:BroadcasttoHandheldDevices[J].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2007,53(1):161-170.

[3]DVBCBMS.IPDatacastoverDVB-H:NotificationFrame2work[S].ETSITS102832,2008.

[4]杨晨,王慧,唐晓晟,等.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电子业务指南的生成与解析[J].电视技术,2007(31):37-39.

[5]任中方,张华,闫明松,等.MVC模式研究的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0):1-5.

[6]蔡倩,谷建华,倪红波,等.基于数字电视中间件的媒体播放器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3):737-739.

[7]崔莉,王敏,吉逸.流媒体同步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73-75.

[8]逄栋,姜昌金.流媒体技术及其开发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