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趋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48:24

移动趋势

移动趋势范文篇1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在这三种选择当中,前两者显然具有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脱离现实。只有第三种选择倾向,才有可能对道德建设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

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人们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利的追求实质是中国社会比较单纯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过渡时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们显示,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儒家那种理想而缺少实效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开始正视现实社会,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有人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有些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儒家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来排斥西方现代道德文明,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有决定性因素和非决定性因素。

移动趋势范文篇2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在这三种选择当中,前两者显然具有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脱离现实。只有第三种选择倾向,才有可能对道德建设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

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人们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利的追求实质是中国社会比较单纯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过渡时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们显示,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儒家那种理想而缺少实效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开始正视现实社会,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有人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有些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儒家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来排斥西方现代道德文明,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有决定性因素和非决定性因素。

移动趋势范文篇3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在这三种选择当中,前两者显然具有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脱离现实。只有第三种选择倾向,才有可能对道德建设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

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人们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利的追求实质是中国社会比较单纯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过渡时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们显示,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儒家那种理想而缺少实效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开始正视现实社会,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有人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有些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儒家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来排斥西方现代道德文明,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有决定性因素和非决定性因素。

移动趋势范文篇4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在这三种选择当中,前两者显然具有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脱离现实。只有第三种选择倾向,才有可能对道德建设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

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人们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利的追求实质是中国社会比较单纯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过渡时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们显示,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儒家那种理想而缺少实效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开始正视现实社会,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有人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有些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儒家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来排斥西方现代道德文明,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有决定性因素和非决定性因素。

移动趋势范文篇5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现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升级更新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正在飞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1移动电子商务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进行的一种商务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买卖双方无需谋面,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购物、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商务活动[1]。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由五个方面组成: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租用者、安全可靠的在线支付系统和快速可靠的第三方物流系统。

1.2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是借助于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接入技术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它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无线接入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有机统一体。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传统电子商务技术相比,它具有交易快捷、实时,移动支付便捷等优点。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创新和提升,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传统的移动支付扩展到掌上银行、掌上医疗等新型业态领域,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2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1.1移动终端用户不断扩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相较2014年底提升2.4个百分点[2]。移动终端远超过其他终端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进而使得移动电子商务得到更广范围的普及,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发展趋势。

2.1.2移动电子商务成交额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5年有超一半的手机网民曾在移动端购物。移动电商成交额首超PC端,移动端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交易渠道。近年来,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占整体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的比例不断上升。预计到2018年,移动端交易额在网络零售市场中交易占比将超过75%[3]。

2.2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在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关系到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途。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技术上的安全问题和管理上的安全问题[4]。技术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无线接入网、电商网站、APP等平台的安全问题和恶意的病毒、黑客攻击安全问题。管理上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电商网站、APP等平台管理漏洞带来的安全问题、个人移动终端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等。

2.2.2移动电子商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电子商务领域,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还缺乏可执行的法律法规,这使得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裸奔”状态,为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不利于移动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2.2.3移动电子商务受限于目前的速度瓶颈

我国4G网络商发展已经将近3年时间,但是4G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随着4G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目前的4G网络网速仍然较慢,网络质量不够稳定,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2.4移动支付发展瓶颈过多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方式,具有支付快捷、方便,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等优点,因此,移动支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国际大量实力资本的青睐,但是正是由于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各方为各自利益互相较力,导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支付标准。另外,移动支付由于涉及方面较多,造成监管部门不明确,出现九龙治水的怪异现象。移动支付发展情况成为制约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3.1更加智能化

随着未来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商开发出更多的APP,基于APP的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承担传统的电子商务销售功能,还可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精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促进企业的品牌推广和传播。

3.2和线下实体商店高度融合发展

运营商4G网络的广覆盖和高带宽,促使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线下实体商店选择支持移动线上支付,同时为减轻线下实体商店的租赁成本和更好地拓展业务,更多的线下实体商店选择开设线上分店。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营商将提供更广覆盖、更高网速和更优质的无线接入服务,这使得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促使更多的线下实体店选择移动支付,促使移动电子商务和线下实体店高度融合发展。

3.3移动电子商务趋向个性化服务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较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有一个巨大优势是基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以下优势:(1)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户时时在线,随时可以产生交易机会;(2)基于移动终端可以精确定位用户所属地理位置信息,有利于发掘用户需求,同时向用户推送附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3)移动终端可以借助社交软件,比如微信、QQ、微博、百度搜索等收集和整理用户的社交和搜索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挖掘可以帮助判断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用户推送相应的产品。通过对移动终端带来的优势分析可以发现,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将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4粉丝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传统的电子商务主要根据电商销售的货品进行区分,比如当当网最初主打图书类的产品,京东主要经营电子类产品,在此思维下,各个电商的网站也是根据货品进行分类、搜索、导航来进行分流,这些传统的模式在PC时代、大屏时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显然,未来的时代属于移动终端和小频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基于货品的分流、搜索模式在小频时代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很多移动用户往往被内容和社交引导,比如微商,很多微商通过优质的内容资源吸引和聚集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然后通过口碑相传,进而培养更多的粉丝,通过互粉等社交方式帮电商推送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逐步培养忠实的粉丝,将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5碎片化

得益于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无线接入网络的质量提升,移动支付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数据显示,碎片化购物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所占比例已经过半,并且高速增长,未来碎片化的购物方式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4结语

移动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模式,同时通过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移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李滨涵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毅.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

移动趋势范文篇6

一、5G的释义与发展趋势

1.15G移动通信的特点

5G(5th-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不过在有消息报道韩国成功研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这一新的通信技术名为NomadicLocalAreaWirelessAccess,简称NoLA。5G是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依据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5G将具有超高的利用率和能效,在传输速度和资源利用方面都比4G移动通信提升一个等级,提高其在无线覆盖性能、系统安全、传输延迟和用户体验等方面[1]。

1.2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4G网络也会退出移动通信历史的舞台,而5G移动通信技术就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在4G技术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明显的突破。5G移动通信将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代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满足未来移动通信流量的发展需求。未来的5G移动通信系统将具备更加充分的灵活性,网络自我感知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和变化[2]。

二、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2.1落实全双工技术

全双工技术是指同时间、同频率的进行双向通信的技术,由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与终端存在固有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自相干扰,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不能够实现同时间、同频率的进行双向通信,双向线路的区分在于时间和频率,对应的TDD和FDD的方式。由于不能够同时间、同频率的双向传输,从而浪费了很大的资源条件[3]。全双工技术在理论上存在巨大潜力,可以让频谱的使用更加灵活。由于器件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全双工技术已经成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是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全双工技术也存在着很大的难题,所以克服网络与终端存在固有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自相干扰,已成为现如今科研人员研发的重点,这关系到全双工技术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率,5G移动网络的最终结果。

2.2推广无线网络技术

由于5G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新型的无线传输技术,和各种无线链接技术的演进,这也就说明5G移动网络是由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结合。5G移动通信系统结合了最新的无线传输技术,较全面的承接了热点低功率宏的覆盖任务,同时面临着更大的网络复杂化和特性认知的挑战。由于每个客户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网络业务中的职务划分、协同举措、网络选取、节能配置等就成为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无线网络技术要得到全面、系统的应用[4]。

三、总结

综上所述,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预示着各个国家科技技术发展的竞争力。及早的开展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领先位置,已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本文对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的探讨,为科研人员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指导。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为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作者:刀学龙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帆.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6,02(23):27.

[2]李可才.关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8(16):39.

移动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加拿大;移动传播;社交网络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进入移动传播时代。根据WeAreSocial和Hootsuite合作的《2020年全球数字报告》(Digital2020:GlobalDigitalOverview)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为45.4亿,比2019年1月增加了2.98亿,同比增长7%;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3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1亿,增长9%;全球有将近60%的人口接入互联网,且最新趋势表明,到2020年中期,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将使用社交媒体[1]。加拿大是全球移动传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互联网用户超过3500万,渗透率高达94.7%[2]。截至目前,加拿大人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为40.5小时[3],83%的加拿大网络用户会观看网络视频,在社交媒体中,Facebook则是最受加拿大人欢迎的社交平台。从整体来看,加拿大的移动传播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加拿大移动传播的发展特点

加拿大作为北美发达国家,大众传媒及新兴媒体发展迅速。高度的互联网接入率使加拿大的媒体用户迈入了移动社交时代,其移动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1.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社会渗透率不断提高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更便捷的移动网络将用户从PC端迁移到了移动端,加拿大更是成为互联网渗透率和社交渗透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加拿大总人口为3731万,互联网用户超过3500万,渗透率达94.7%,预计到2023年,互联网人口将增长到3800万,几乎可实现99%的互联网接入率。根据加拿大互联网注册管理局(CIRA)的统计,74%的加拿大人每天至少花费3-4小时上网。从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加拿大网民在线的时间增长了34%,且这些网民在线时间中有较大比例都花费在了移动设备上[4]。加拿大的社交媒体用户约2270万,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22年增长到2409万。在加拿大,从个人、品牌到公共部门都非常热衷于使用社交媒体。据MediaTechnologyMonitor(MTM,加拿大电台的研究产品——媒体技术监测)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加拿大社交媒体用户每天都会登录他们的账户。94%的在线加拿大成年人已经注册了至少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其中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是Facebook,YouTube,FacebookMessenger,Twitter和Instagram。Facebook是加拿大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最高,每周平均使用9次。87%的加拿大人每周会通过Facebook阅读或搜索其他人的信息,半数以上的Facebook用户称他们会在Facebook上查看新闻内容[5]。值得注意的是,13%的加拿大人拥有YouTube个人频道,8%的加拿大人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网站。2.融合、跨界、重组,传统主流媒体求新求变加拿大移动传播与世界其他地区大致相似,以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和数字网络的发展为主要特征。如今,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融合、跨界、重组,是传统主流媒体适应移动传播,进行自救的有效途径。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i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CBC)于1936年成立,是加拿大唯一的国营广播公司,旗下承担了加拿大全国范围内的电视和电台网络,同时也提供数字网络及其他内容产品服务。根据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CBC在坚守广播主业的同时,也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其在2014年就提出了2020发展战略(Strategy2020),目标之一就是将原有网络用户翻一番。2018年在线用户数已达到1850万,提前两年半完成了预期目标。在多终端传播方面,加拿大广播公司也有了进一步突破。线上网站成为了节目内容的“大本营”,CBC原创性的大部分节目都能在网页中找到并进行试听下载;利用社交网站增强与用户互动,几乎每一档广播节目都在Facebook和Twitter平台上有自己的帐号;CBC还拥有自己独立的手机APP,实现用户的随时随地收听[6]。加拿大广播电台积极求新求变,在移动传播时代积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重组。加拿大的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TheGlobalandMail)积极发展网络版,在做好内容质量的同时,还跨界与苹果公司合作来尽可能多地抢占电子读者。在苹果手表iwatch上推出了智能应用,试图以“一句话新闻”和高质量图片的形式争取更多的电子订阅用户[7]。媒体的移动互联趋势甚至影响了加拿大的中文媒体。很多传统媒体尝试开设网站和社交媒体帐号,同时上百家中文网站创建并迅速发展,覆盖了新闻、论坛、资讯等多个类别,其中“加国无忧”就是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网站。传统媒体通过不断与新媒体的融合,将其主要内容移植到新媒体移动终端上,通过移动手段进行传播成为重要的手段。3.移动网络应用朝着“视频流”化的趋势发展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onAssociation,GSMA)的2020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显示,从2018年到2025年,加拿大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占比将从78%上涨到81%,其中通过5G技术上网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零快速上升到2025年的42%[8]。5G使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的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无异于为视频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届时,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朝着“视频流”化的趋势发展。加拿大网民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平均每天1小时47分钟[9],以周为统计单位,加拿大成人通过所有网络平台观看视频的时间则高达777分钟,在其他所有网络在线活动中排名第一。据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加拿大网民目前至少订阅了一项OTT视频流服务[10],截至2018年加拿大已有678万用户订购了Netflix视频服务,而2023年预计将增至796万[11]。自2018年起,短视频行业就迎来了“风口”,2019年视频传播的热潮依旧没有退去。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视频传播仍占有“半壁江山”:视频网站YouTube已超越Facebook成为美国互联网用户渗透率最高的社交网站;BBC推出为用户提供事实型短视频(FactualVideo)的内容服务平台BBCIdeas;TikTok快速占领全球市场;苹果公司计划投资10亿美元推出原创视频服务……有了5G技术的加持,加拿大“视频流”化的移动传播黄金时代即将到来。4.网络在线连接更为紧密,社交距离缩小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借助网络实现面对面交流。特别是移动媒体的普及,各类网络在线连接服务不断缩小社交距离,将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加拿大电台的媒体技术监测(MTM)了关于肺炎期间有关技术使用和通信模式的最新调查报告。基于对4000名加拿大人的在线调查,发现FacebookMessager和Zoom等平台的使用大幅增长,超过六成的加拿大网民在肺炎期间进行过网络视频通话。以及超过六分之一的加拿大人在Covid-19期间使用像NetflixParty这样的社交观看功能和家人一起观看视频内容。Facebook和YouTube是最受欢迎的远程社交观看平台,使用人数占比达到36%。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物理空间的距离束缚,移动网络的覆盖成为了“人体的延伸”。移动传播时代,网络在线沟通创造了另一种可能性——物理空间中需要保持社交距离,但在移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社交距离反而不断缩小,人们的情感连接得更为紧密。

二、移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与裂变等传播特性,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任危机。同时,加拿大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环境而产生了特殊的问题。1.传播信任危机,移动传播面临信任重建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足之本,缺乏公信力的媒体会陷入“塔西佗陷阱”,难以脱身。在移动传播时代,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即时性、裂变式传播等特性,全球传播信任危机不断发出预警。虽然在使用Facebook的加拿大用户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会通过Facebook来接收新闻信息,但由于Facebook在2018年接连遭遇的数据泄露、假新闻、安全漏洞等一系列丑闻,用户利用Facebook等类似的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根据Edelman公司的《信任晴雨表报告》(TrustBarometerSpecialReport)显示,已经有60%的人不再信任社交媒体[12],移动传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信任危机。Ipsos加拿大中心(CIGI)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0%的加拿大人表示没有被假新闻欺骗过。在接受访问的25229名网民中,52%的人表示偶尔会被骗,33%的人表示“有时”会上当,有5%的人表示经常会被假新闻欺骗。并且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认为社交媒体可信度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了网络犯罪。对此,加拿大联邦政府推出一项全新的数字宪章(digitalcharter),旨在打击仇恨言论,虚假新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表示,社交平台“必须以一种主要的方式加强对抗虚假信息”,来保证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实性。研究还发现,加拿大人对于网络隐私安全比去年更加关注,有76%的人对此表示担心。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黑客获得了3000万个Facebook用户账号信息;谷歌因非法收集用户隐私被状告;Twitter内部发现密码漏洞,超过3.3亿用户的密码疑遭泄露。信息时代的我们都在互联网中被“窥视”,用户隐私保护和移动传播的信任重建都是未来社交媒体甚至移动传播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2.对美国的强依赖性,报道带有偏向性加拿大地处北美洲北部,在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邻国美国的影响。历史表明,从印刷时代开始,美国媒体的发展程度就一直领先于加拿大。美国的传播渗透,无时无刻不在劝说加拿大倾向于美国。虽然为了保护本土媒体和本土文化,加拿大有制定专门的媒体政策来保证“加拿大”性,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显然收效甚微。近年来中美两国关系产生摩擦,由于地缘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加拿大媒体在中加两国的博弈之中明显表现出了对美国的强依赖性,相关涉华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局限性。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加媒体没有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13]。”2018年12月,中国企业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加拿大警方拘捕,CBC英文网关于此事的国际报道罔顾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主观给华为扣上了“中国间谍”的帽子,在舆论基调上将中国置于批判地位[14],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CBC作为加拿大部级的广播电视媒体,其终端覆盖加拿大86%的人口,英语线上网站的月独立访问量达到1690万[15]。移动传播时代,传播突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信息以裂变式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舆论场也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博弈的“主战场”,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政客和舆论领袖宣传政治观点的“主阵地”。加拿大主流媒体正积极布局新媒体领域,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移动传播时代的媒体具有更大的舆论力量。这样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新闻报道不仅会影响加拿大国内的舆论走向,甚至会在国际关系中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移动趋势范文篇8

第五代移动手机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5G。5G移动技术是4G通信工程技术的延伸,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预计2020年将在投入使用,5G网络的理论下行速度为10Gb/s(相当于下载速度1.25GB/s),它不是采用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也不都是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采用的是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的高度融合。所以说5G移动通信技术4G的升级版技术,在通过使用压缩等若干技术后,其应用频率大优于4G通信技术;在信息的传播与处理方面,也比4G缩短了将近10倍;它的信息存储能力也远大于4G。

25G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2.1网络速度高。5G移动通信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速度问题。只有网络速度大大提升,用户体验与感受才会有较大提高,网络才能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通过研究,5G网络的理论传输速率可达10Gbps,这意味着用户使用手机可以在不到一秒时间内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2.2网络全覆盖。5G通信技术中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网络全覆盖即泛在网,指在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网络存在。比如目前我们去到一些地下商场会发现没有移动网络信号或4G信号很差,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一些业务无法开展,所以只有提高网络的覆盖面才能支持更加丰富的业务,才能在复杂的场景上使用,而5G采用大量的小型基站形成密集网络,这样就可以覆盖大基站无法触及的末梢通信。2.3能量消耗低。5G通信技术要想应用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场景,就必须把功耗降下来之后。而且5G技术要想应用在物联网技术产品中,也只能把功耗降下来,让大部分物联网产品一周充一次电,甚或一个月充一次电,才能大大改善用户体验感,从而促进物联网产品的快速普及。2.4传输时延低。5G使用全双工通信技术,所以数据传输时延大地降低了。目前4G通信系统的往返时延是15ms,其中1ms用于基站给用户分配信道和接入方式产生的必要信令开销。虽然现在4G技术的15ms相对于绝大多数服务而言,已经是很够用了,但随着科技发展,之后兴起的一些设备需要更低的延迟,例如移动云计算和可穿戴设备的联网,4G技术就无法满足了,所以就必须要有更低延迟的技术,而只有采用5G技术才能达到目的。

3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1多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中的大规模MIMO技术不仅能够在不增加频谱资源的情况下降低发射功率、减小小区内以及小区间干扰,还能实现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该项技术走向实用化的主要瓶颈问题是高维度信道建模与估计以及复杂度控制。3.2全双工(fullduplex)技术。全双工技术(FullDuplex)是通信传输的一个术语,即允许同一在传输线路的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数据,它的传输能力相当于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5G技术中的全双工技术得益于其强大的自干扰消除技术,真正的全双工通信成为可能,无线频谱效率大大提高,时延也大幅缩短,因此如果能够将自干扰消除技术完美地应用,那无疑将是无线产业的一次颠覆性创新。3.3D2D技术。D2D即Device-to-Device,也称之为终端直通。D2D通信技术是指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在由D2D通信用户组成的分散式网路中,每个用户节点都能发送和接收信号,并具有自动路由(转发消息)的功能。D2D技术能够让移动终端在使用通信功能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摆脱依靠基站信号覆盖面积的大小。3.4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它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为你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这样,本地计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4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5G技术不仅仅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更是未来数字世界的驱动平台和物联网产品发展的基础设施。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打破空间的局限,致力于应对未来爆炸式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同时与行业深度融合,满足垂直行业终端互联的多样化需求,打造“万物互联”的新世界。

5结束语

总的来说,5G移动信技术比4G技术更快、更好,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技术,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5G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学志.通信之道,2016-2-1.

移动趋势范文篇9

1、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特点。移动通信技术拥有时代特点,在不一样的时期,通信技术的运用范畴不一样,技术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原来的信号模拟跟现在数字模拟比起来,如今的便捷性跟传播速度都要比以前的快许多。当今无线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信号的传输也得到了保证,确保传输不会受到影响。同时,移动通信无线技术多种多样,就以CDMA为例的移动网络推动了国家通信专业的进步与发展,很好的提升了国民经济。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跟新出的通信技术即将成为以后移动网络的关键。另外,移动通信技术拥有发展性的特点,以无线技术作为第一的网络通信功能会向着智能化逐渐发展进步[1]。2、移动通信无线技术发展发展现状。如今,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由4G跟WiFi构成。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也会更加完备。国家这方面的进步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一开始的时候是模拟信号制的通信技术,后来因为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之后,国家研究出了以数字信号为主要的管制方法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通信智能化的研究。移动通信智能化在数字信号的引导下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在某一时期,移动通信的进展与无线技术的进步都应该依托数字信号的研究,在当今通信时期,数字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要。诚然,移动通信无线技术进步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互联网技术是不是能够正确的运用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许多产品被舍弃,新的元素逐渐进入,很多产品需要实行此种改变。对于企业来说,某些企业为了确保发展,进而强制的运用无线通信网络智能化技术,不过缺少准确的计划通常就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2]。

二、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智能化发展

1、4G通信技术。智能发展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之处,国家3G网络已经全网覆盖,4G网络跟无线也在高速进步,如今很多人已经接受了无线网络并且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通过无线通信做成交易。移动无线网络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国外比较常用的CDMA和WCDMA,我国则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自主研发了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制式。3G网逐渐的达到了大面积覆盖,并且这张技术已经进一步改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4G网也被大面积运用。由于人们对通信需要的增大,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也快速发展进步,信息传播速度也成为了衡量无线网络的准则,即将是国家未来探究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的移动用户已经远远超过十亿人。而且仍然快速增加,并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无线通信技术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未来4G通信技术分进步就会向着多元化、多功能化进步,提升通信速度,尽可能的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应该依据需要特性准确分配网络构造,智能化既可以满足顾客需要,还可以提供优良的服务,还需要注意通信的持续发展,给公司跟个人带来收益。智能化进步的进程里,应该明确目标,逐渐的改革发展新技术。2、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5G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的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重要工程。这一项通信技术将会比4G通信拥有尴更快的传播速度跟安全保证。大概在五年之内就可以达到全网覆盖。由于这一项概念的出现,智能化网络技术也被更好的见证了,网络通信技能也逐渐变强。由于国家的情况所以我们了解到5G技术在进步的时候还需要注重资金的掌控。5G移动通信技术也会大面积的投入到网络游戏里。虚拟社交跟商务信息的传播里,5G移动通信技术更加适合现代产业的进步需要,推动它的进步需要建造完整的网络平台,并且供给通信站点。但是如今这项技术正在研究过程中,伴随着我国信息。进步,实现全网移动通信指日可待,这也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方向。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技术智能化的进步逐渐的成为发展的主流,国家已经完成了3G网甚至是4G网络的整体覆盖,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畴就会更加广大,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对于网络经营的公司企业来说,要尽最大努力研究,给顾客一个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国家无线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文科.浅谈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4(07).

移动趋势范文篇10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趋势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在具体实施德育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能会出现侧重抓某一方面或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这种阶段性的重点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使各方面教育协调发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强调政治教育时始终没有掌握好“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特点是,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务实化。这表明,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会道德风气变化最深刻的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观上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进行之中,主观上人们的主体文化素质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的动荡和多重化选择之间的混乱。在道德选择导向上出现了三种选择倾向,一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选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明,主要是优良传统美德;三是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在这三种选择当中,前两者显然具有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脱离现实。只有第三种选择倾向,才有可能对道德建设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

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类社会这些公共关系,需要建立一种相应的道德规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人类建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道德规范,但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它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过多强调规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规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确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简单的、浅层次的教育,目前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方式。21世纪的道德教育将出现尊重个人自立、尊重个性和选择的权利,在“重人格”的基础上带动道德规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传统德育中的一个很大弱点是“重个人道德、轻公德”,即对个人要求多,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投入不够,把国家、社会的一切均寄托于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体制、优化环境、公共规则建设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把腐败问题归结于某些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业之风或职业道德就建立不起来。21世纪的德育必将是务实性的、基础性的,这是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

二、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的趋势

在以政治教育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内容以往的德育中,过分强调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词,德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激发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时,基本上以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于这一目标既高又远,所以,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可以成为少数思想境界较高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然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义轻利”观念开始重新审视。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重利轻义”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都是“重利轻义”的结果。因此,他们主张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为例说明坚持儒家思想的重要,这种思想很快在一些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气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获得了一个再评价、再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本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精神的强大冲击,使得一种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声势。然而,某种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因此,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文化选择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只重利不重义,也不能保持经济的持久发展。所以,“义利并重”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时代要求。“重义轻利”是儒家道德学说“以德为本”的实现手段,它适合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礼法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在面临经济结构形式根本转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念淡化乃至崩溃是必然的。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第二,从民族性格或社会心理的构成来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竞争意识。

第三,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物质权利的肯定,有助于现代独立人格或人权意识的确立。人们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利的追求实质是中国社会比较单纯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过渡时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们显示,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儒家那种理想而缺少实效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开始正视现实社会,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实行重奖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可见,重视以经济利益激发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21世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三、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校德育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样,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进入与社会同步运行轨道,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下,使人们听到和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差距。无论历史的事实还是现实的事实都证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全人类这个大家庭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能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差距。

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人文主义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迎接后现代社会的挑战,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价值和意义。对民族道德的“回归”,反映了现代人对人类共有道德的认同,是对儒家道德优秀成果在世界未来发展中作用的肯定。这一方面说明,儒家道德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继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儒家道德的改造和发展使之现代化,需要在国际间彼此的学习中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集成,这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而国际的现代文明发展又是建立在广泛地、不断地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里,任何闭门治国,不思吸取世界各国精神文明建设之长的做法,最终只能限制自身的发展。

有人用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有些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儒家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来排斥西方现代道德文明,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中有决定性因素和非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