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9:32:24

野生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植物的保护、发展和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保护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

药用野生植物和城市园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同时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第三条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培育利用和宣传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其他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国野生植物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野生植物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规定。

第二章野生植物保护

第九条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野生植物或者破坏其生长环境。

第十条野生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环境保护、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的野生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第十一条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禁止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的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二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第三章野生植物管理

第十五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第十六条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因科学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内的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须先征得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分别依照前两款的规定申请采集证。

采集珍贵野生树木或者林区内、草原上的野生植物的,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规定办理。

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放采集证后,应当抄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采集证的格式由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

第十八条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

第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营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第二十一条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直接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非法进出口野生植物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伪造、倒卖、转让采集证、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有关批准文件、标签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采集、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未经批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收购的野生植物和考察资料,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没收的实物,由作出没收决定的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野生范文篇2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陆生野生动物,是指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陆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人民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工作。

第五条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

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可以确定适当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提高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第七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为制定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发展方案、制定和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供依据。

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普查方案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维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由其采取救护措施;也可以就近送具备救护条件的单位救护。救护单位应当立即报告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章野生动物猎捕管理

第十一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申请特许猎捕证:

(一)为进行野生动物科学考察、资源调查,必须猎捕的;

(二)为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必须从野外获取种源的;

(三)为承担省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或者国家医药生产任务,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四)为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知识或者教学、展览的需要,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五)因国事活动的需要,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六)为调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经科学论证必须猎捕的;

(七)因其他特殊情况,必须捕捉、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第十二条申请特许猎捕证的程序如下:

(一)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和捕捉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二)需要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三)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了附具申请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猎捕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动物园需要申请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在向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前,须经国务院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需要申请捕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在向申请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前,须经同级政府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负责核发特许猎捕证的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发放特许猎捕证:

(一)申请猎捕者有条件以合法的非猎捕方式获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源、产品或者达到所需目的的;

(二)猎捕申请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申请使用的猎捕工具、方法以及猎捕时间、地点不当的;

(三)根据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不宜捕捉、猎捕的。

第十四条取得特许猎捕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特许猎捕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猎捕,防止误伤野生动物或者破坏其生存环境。猎捕作业完成后,应当在十日内向猎捕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查?验。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批准猎捕的机关报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十五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持有狩猎证,并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猎捕。

狩猎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印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核发。

狩猎证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源现状,确定狩猎动物种类,并实行年度捕量限额管理。狩猎动物种类和年度猎捕量限额,由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狩猎者有计划地开展狩猎活动,

在适合狩猎的区域建立固定狩猎场所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禁止使用军有武器、汽枪、毒药、炸药、地枪、排铳、非人为直接操作并危害人畜安全的狩猎装置、夜间照明行猎、歼灭性围猎、火功、烟熏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禁止作用的其他狩猎工具和方法狩猎。

第十九条科研、教学单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科学研究,涉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涉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第二十一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狩猎,必须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对外国人开放的狩猎场所内进行,并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

第二十二条驯养管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委托同级有关部门审批或者核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动物园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

驯养繁殖许可证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印制。

第二十三条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的,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其逃至野外;需要将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单位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擅自将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于野外或者因管理不当使其逃至野外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四条从国外引进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国外引进的其他野生动物,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视为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第五章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收购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提出,经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凭批准文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依照前款规定经核准登记的单位,不得收购未经批准出售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第二十六条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经核准登记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定的年度经营利用限额指标内,从事经营利用活动。

第二十七条禁止在集贸市场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持有狩猎证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出售依法获得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向经核准登记的单位出售,或者在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集贸市场出售。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经营利用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监督管理。

对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集贸市场的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应当凭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动物园之间因繁殖动物,需要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动物或者其产品的,以及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进出口单位或者其个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属于贸易性进出口活动的,必须由具有有关商品进出口权的单位承担。

动物园因交换动物需要进出口前款所称野生动物的,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前或者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前,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举办出国展览等活动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第六章奖励和惩罚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开发利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二)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成绩显著的;

(三)拯救、保护和驯养繁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取得显著成效的;

(四)发现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有功的;

(五)在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中有重要贡献的;

(六)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在应用推广科研成果中取得显著效益的;

(七)在基层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五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

(八)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三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特许猎捕证,并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八倍以下的罚款:

(二)没有猎获物的,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狩猎证或者未按照狩猎证规定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没有猎获的,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相当于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标准执行。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非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伪造、倒卖、转让狩猎证或者驯养繁殖许可证,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五千元以下的标准执行。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五万元以下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范围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没收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四十条外国人未经批准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考察、拍摄的资料以及所获标本,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一)拒绝、阻碍野生动物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二)偷窃、哄抢或者故意损坏野生动物保护仪器设备或者设施的;

(三)偷窃、哄抢、抢夺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

(四)未经批准猎捕少量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物动物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被责令限期捕回而不捕的,被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而不恢复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恢复原状,由被责令限期捕回者或者被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者承担全部捕回或者恢复原状所需的费用。

第四十三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没收的实物,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附则

野生范文篇3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蓝莓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一情况引起了黑龙江政府对蓝莓物流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经一系列的分析讨论之后,黑龙江省根据蓝莓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冷链物流的运输方式,这也黑龙江野生蓝莓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我国蓝莓冷链物流技术起步较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

1.蓝莓冷链物流体系的欠缺蓝莓的生产流通需要进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具体包括采集、杀菌、分选、预冷、气调、分级、冷藏、运输、储藏等。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蓝莓的特性调整工作温度,以保证蓝莓的新鲜。因此,冷链物流能有效保护蓝莓的新鲜度,使之在销售前一直保持新鲜美味。就当前情况而言,黑龙江野生蓝莓的冷链物流发展不够完善,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各环节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甚至出现了断链的现象。这就是说,在整个冷链物流当中,没有完全保证蓝莓始终处于一个合适的低温环境之中,导致了蓝莓的腐烂变质,进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2.冷链物流过程中软硬件的不足虽然黑龙江省冷库容量已达到130万吨,但1000吨以上的中型冷库的比率仅30%,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每年野生蓝莓总摘量约7000吨左右,再加之大部分冷库要用于其它生鲜产品的储存,这就使得蓝莓冷库容量较为紧缺。随着黑龙江蓝莓产业的高速发展,现有配备显然已不能满足蓝莓冷藏贮蓄的要求。就现在的冷藏配置而言,黑龙江的基本设备相对落后,大多都是30年前引进的,使用时间较长,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尤其是大量蓝莓在装车环节中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下,直接导致了蓝莓的腐败变质。此外,批发零售不足,冷库结构及建设有点改进,蓝莓鲜果的加工建设也相对滞后。由于恒温保鲜库建设的相对滞后,在蓝莓产量低下的季节里,无法正常供应给各大水果市场,对其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就当前形势而言,尽管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其总的物流发展速度依旧相对滞后。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物流保障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信息系统及网络平台的建设状况急待加强,同时尽快发展强有力的第三方物流是发展整个物流行业的当务之急。针对仅有冷藏运输环节相对较好的情形,供应商必须加强其设备与技术水平,以达到国际要求的标准。现阶段,黑龙江采取的第三方物流主要包括定向运输、库存管理、搬运、仓储和货物等。但在众多第三方物流中具备提供全过程、集成化、大规模、综合性供应链实力的并不多。在蓝莓的外销过程中,仅由收购商完成其主要物流业务。但收购商的整体实力较为薄弱,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具备吸引主流第三方物流的能力。其结果直接影响到了冷链物流的质量。伴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大量引入,其物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成本提升的前提下,蓝莓在整个物流中的低温操作及保存状况依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生产主体不愿意将其冷链物流外包出去。即便是需要外包,也仅仅为短距离的区域性冷藏运输,这也直接导致了黑龙江总体物流情况的发展滞后情况。

4.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匮乏冷链物流属于较为先进科学的物流方式,其人员要求也相对较高。不同于普通物流要求,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首先,在化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是从业人员顺利完成冷链物流的基本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冷库中广泛应用的四氟乙烷、氟利昂等等化学物品有一定的了解认识。此外,在电学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并能熟悉压缩机等基本设备原理。在具备以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面对突发情况,从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反应,能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应急方案以排除故障,保证冷链物流的顺利进行。在此形势之下,我国提倡培养一批同时具备系统工程、物流管理、食品安全及低温制冷工程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但就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而言,这一想法暂时没能有效实现。专业的冷链从业人员并不是来自于高校的综合性培养,当前大部分冷链物流的从业人员均是通过总结其实际工作经验,配以师父教导的方式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模式大大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效果缓慢,而且不够全面系统,很难保证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尽管如此,面对此类从业人员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客观现实,很多从业人员选择跳槽,人才流失情况不容乐观。

二.蓝莓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冷链物流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逐步改进该项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缺陷和不足,尽量完善健全的制度体制,加快基础建设与技术更新,同时注重第三方企业的引进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

1.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蓝莓从生产加工到冷藏运输,再到保鲜销售,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该次物流的失败。因此,为保证黑龙江省野生蓝莓的冷链物流能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尽快形成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强化产业体制意识。通过加强对野生蓝莓基地保护建设,保证野生蓝莓的产量与质量。与此同时加快其配套设施建设,以便各个环节的高效衔接。从蓝莓冷链物流的源头出发,加强组织管理,从源头开始保证蓝莓始终处于低温保鲜环境中。从挑选果实到装车运输,都严谨有序的进行低温操作。因此,有必要尽快实施集中种植、统一收购、集体运输的冷链物流模式,以改善现阶段相对分散的局势,进而形成统一、有序的物流体系。

2.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改变黑龙江省蓝莓冷链物流的现状,必须加快建设其基础设施,并加快技术更新。因此,应尽快改善蓝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效通道网络,并且同步完善各个销售、分流配送中心的基础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新职工,以提高整条物流链的质量。就技术更新而言,可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技术,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蓝莓自身特点又有利于完善物流链的绿色通道。就杀菌技术来说,杀菌技术由冷杀菌和热杀菌两部分组成。蓝莓的冷链物流需要采取冷杀菌的方式进行,因此更新冷杀菌技术,完善杀菌方式有利于促进冷链的发展。

3.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除了冷链物流本身建设之外,强有力的第三方企业的强势加入也能促进其冷链物流飞速发展。特别是针对蓝莓冷链的第三方企业实力相对不足的劣势,加快第三方企业的建设是促进该物流链高速发展的捷径之一。在政府的有力领导之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必定能引导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基础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合资、并购,能加强企业实力,从而促进第三方企业的建设发展。

4.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高技术人才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科学地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从业人员是实现整条物流链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配合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冷链物流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人才能有效解决从业人员紧缺的现状。与此同时,企业应加强化学、电气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在工作中锻炼出一批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从业人员。此外,通过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引进优秀人才,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塑造技术性人才。

三.结论

野生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植物的保护、发展和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保护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

药用野生植物和城市园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同时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第三条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培育利用和宣传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其他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国野生植物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野生植物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规定。

第二章野生植物保护

第九条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野生植物或者破坏其生长环境。

第十条野生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环境保护、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的野生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第十一条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禁止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的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二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第三章野生植物管理

第十五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第十六条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因科学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的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须先征得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分别依照前两款的规定申请采集证。

采集珍贵野生树木或者林区内、草原上的野生植物的,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规定办理。

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放采集证后,应当抄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采集证的格式由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

第十八条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

第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营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第二十一条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直接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非法进出口野生植物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伪造、倒卖、转让采集证、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有关批准文件、标签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采集、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未经批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收购的野生植物和考察资料,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假定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没收的实物,由作出没收决定的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野生范文篇5

野生蔬菜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的嫩茎、叶、芽、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如马齿苋、荠菜、水芹、香椿尖、槐花、松子、蕨菜等。

野生蔬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做“菜”用,而是药用、观赏、薪材或其他用途等,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1.1国外野生蔬菜

目前国外野生蔬菜消费的趋势是追求优质。讲究营养和种类多元化。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向自然化回归,对天然野生型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荠菜、山芋、竹笋等品种已成蔬菜市场的固定“角色”,百合、南瓜、芦笋等保健型蔬菜日趋流行。荷兰芹、牛蒡、茴香等香料型蔬菜的消费也日趋增多。

1.2我国野生蔬菜

我国地域广阔,野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蕴藏量大,常被采食的野菜多达30多科100余种,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的野菜的营养成分还具有保健和医疗价值。我国人民历来就有采食野生蔬菜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蔬菜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向着营养、多样、优质、时新、精细、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而野生蔬菜集营养、卫生、安全、保健于一体,正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地方都已有野生蔬菜上市,成为宾馆、饭店、酒楼、餐馆的上等佳肴,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3野生蔬菜发展制约因素

1.3.1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宝贵的野菜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即使少量开发利用的野菜,其利用率也相当低。目前,我国可食野菜的开发利用率只为3%左右。以生产山野菜较多的黑龙江省为例,蕴藏量较丰富的蕨菜、猴腿、黄瓜香、刺龙芽、薇菜等,其采收率仅在9%左右,且野菜采集只限于交通方便的浅山区,其他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3.2由于野菜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在采集、贮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耗浪费

资源分散,以采集野生为主;重采轻管,保护野生资源不够。由于野菜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野,交通不便,加之野菜资源归属不清,又缺乏合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强调保护资源,但在群众性的采集过程中,毁灭式开发和掠夺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采集,必会造成野菜资源逐年减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蕨菜、发菜、薇菜、黄瓜香等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芝的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可食野菜的繁衍,制约了对它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1.3.3野菜开发面窄

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从野菜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可分为三类:即优势种类、潜在优势种类和待开发种类。目前,对优势种类的研究相对较完善,但该类野菜量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对野生资源量大的潜在优势种和有待开发种的开发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许多重要或大宗资源均未开展系统研究。

1.3.4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部分野菜如蕨菜、薇菜、蒲公英、山竹笋、山芹菜等的加工制品已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优势,但消费市场远未打开。从总体上看,我国专门以野菜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数量少,且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能力差,设备陈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包装粗糙,保藏性差。产品检测环节不够完善,致使产品档次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花色品种单调(仅以野菜干、保鲜菜、罐头、盐制品为主,饮料及保健食品少),使得我国野菜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偏低。

1.3.5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薄弱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营养成分、组织培养、繁殖与栽培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野菜分布的多样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完全,因而对其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加工还未形成规范化。加之目前专门从事野菜资源开发研究的人员匮乏,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可食野菜的开发研究始终未能形成气候,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研究和利用。

1.3.6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有些野菜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需要,驯化栽培势在必行。由于山野菜的出口和内销主要依赖野生资源,人工栽培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研究的品种不仅片面,且获得的成果也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人工促成栽培技术研究更少。

2野生蔬菜发展的对策

2.1.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

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要把山野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山野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野菜,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要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确保山野菜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山野菜资源和生态平衡。

2.1.2加强山野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山野菜主要分布在荒坡野岭、深山密林之中,单靠人工采集,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必须建立山野菜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山野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为山野菜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种苗。同时,还要制定山野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2.1.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时,要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不仅要加强山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正确指导野菜的利用和食用,更要顾及相关的可食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走精细加工的路子。譬如根据植物果实、根、茎、叶、花的不同特性,在加工生产山野菜食品的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

2.1.4完善机制、创新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

一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山野菜栽培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拉长山野菜产品的产业链;二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开展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山野菜蔬菜粉、山野菜的发酵食品等等。

2.1.5创建山野菜品牌

山野菜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甘南原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山野菜系列小食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胃口,积极宣传山野菜产品,全力打造精美旅游山野菜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的出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舟曲山野菜的知名度,进而将山野菜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2我国农业政策

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是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根据城镇发展和消费要求变化,抓紧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所以我国在"九五"乃至本世纪末蔬菜市场对蔬菜的要求但要数量充足、供应均衡、种类多样,而且要商品质量优良、符合市民消费习惯、营养保健价值高、洁净卫虫有这些都给蔬菜的多品种及深层次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许多省属多山地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野菜在我国就有6000余种,常被零星采食的多达100余种。然而我国目前对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量只有其蕴藏量的5%左右,大量的山野菜资源仍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年复一年其价值被浪费,不能变为社会财富。占土地面积仅7%的中国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向大自然要粮、要菜、要产品,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山野菜的出口几乎都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如干蕨菜、干苦菜和相应的高盐渍原料成本低,获利亦少。我国的辽宁丹东、河北承德、内蒙古满场、贵州荔波等均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的野菜保鲜加工品,直销日本、南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国内市场却很少见。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如丹东、本溪、抚顺、鞍山、州、葫芦岛等地由于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受海洋季风影响气候冷凉湿润、夏季多雨、野菜资源十分浦公英、苑菜、刺嫩菜、山芹、霍香、苦菜、马齿苋、荠菜等一百多个常见野菜品种。然而,人们对山野菜的"开发末引起重视,基本上是自采自食或零星销售,很难形成产业规模。80年代以来辽宁的大连、丹东、本溪等地先后开发出刺嫩菜、蕨菜以及相应的深加工原料制品并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到90年代末,这些产品依旧是同样的产品,没有改进,所以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满足不了现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各级部门对野菜的综合研究与产业开发工作不够重视以及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中把农产品资源开发及本地加工转化增值列为六大研究目标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优先发展重要项目,所以,在我国可持续利用开发野菜资源,使其成为五个新的产业及经济增长点,时机已成熟。

3北京市野菜

3.1开发利用前景

北京市,野生蔬菜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我们远郊区来讲,环境污染轻微,不受或小受污染,在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营养、卫生、安全、保健、食药兼用的野生蔬菜资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食用野生蔬菜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

3.2开发利用现状

3.2.1开发利用率低,多数资源未被利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已明确掌握的野生蔬菜多达数百种之多,蕴藏量十分富足,而现今被开发利用的仅占蕴藏量的3%左右,绝大多数资源被闲置而未开发利用,仅限于如苦菜、荠菜、马齿苋、蕨菜、水芹、菊花脑、蒌蒿、发菜、蒲公英、蕺菜等几十个常见品种,而对其它众多或具特殊价值的野生蔬菜的开发研究甚少,如腊肠树花中Vc含量高达2352mg/100g,木鳖叶中Vc含量达1045mg/100g,像东风菜、益母草、野胡萝卜等具食药、保健兼用的宝贵资源均未被加以充分利用。

3.2.2以自然采集为主,对资源保护不力

如今,随着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向往,各地掀起了野生蔬菜热,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索取轻赋予,大量采集已被开发利用、具有市场优势的野生蔬菜资源,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长久性开发,以致天然资源蕴藏量逐年减少,甚至部分种类(品种)濒临枯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认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3.2.3人工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

相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而言,我市对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展较晚,且进展缓慢。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讲仍显得十分不够,在我市绝大多数地方和诸多种类(品种)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人工栽培技术体系,指导各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在精细加工方面,目前大多以鲜货、干菜、盐菜、罐头等制品居多,而精深加工和高档产品极为稀少,综合开发利用的渠道、范围窄小,对延长产业链、资源增值极为不利。同时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积极予以探索,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高资源价位,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利用。

3.3主要对策

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当前实际,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3.3.1发挥资源优势,尽物所用,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目前,我国许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并未充分加以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资源的闲置浪费。鉴此,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掌握野生可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贮量、加工处理、食用价值、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科学基础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枯竭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扩展对可食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挥资源潜能,增加花色品种,丰富饮食结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3.3.2保护自然资源,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尽可能好的效益,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为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展野生资源利用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强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野生蔬菜种类繁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尽快地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搞好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各种类型的栽培技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强化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技术信息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以自然采集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的局面,促进野生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3.3.3野生蔬菜加工

一、速冻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漂烫、冲洗——整理、分装、沥水——预冷——冻结——挂冰衣——包装、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幼嫩、新鲜、粗壮无虫蛀的野菜,清洗干净泥土、杂质等。2.漂烫、冲洗:在浓度为0.2%的葡萄糖酸锌沸水溶液中漂烫。蕨菜为2~3min,荆芥、水芹菜时间稍短,而苦菜需时间稍长,以充分去其苦味。漂烫后以野菜组织柔软而不烂为度,必要时可加入0.5%柠檬酸调节pH至6.0。,漂烫后快速用冷水冲洗冷却至室温。3.整理、分装、沥水:冷却后的野菜去掉茎条下部较老的部分,颜菜应去净其叶上鳞毛并洗净表面粘液,技规格、重量整齐码入底带小孔的冷冻盘内,沥干水分。4.预冷、冻结:野菜带盘预冷至0℃,再放人-30℃速冻机内凝结至中心温度达-18℃。5.挂冰衣:冻结成块的野菜从盘中磕出,放入10℃水中稍浸,使表面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冰衣。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袋装袋、封口、装箱,并迅速转入-18℃以下贮藏。

二、罐藏

(一)工艺流程原料分选、处理——预煮、漂洗——装罐、注汤——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成品。

(二)操作要点1.原料分选、处理:选择新鲜幼嫩野菜,用流动净水冲洗干净、沥干、整条。2.预煮、漂洗:处理好的原料倒入浓度为0.2%,PH5.0的氯化锌沸腾溶液中3~5min,灭酶、护色、软化。荆芥、水芹菜用时稍短,再用流动水浸泡、冲洗、冷却,蘸菜应去净其表面褐色鳞毛及表面粘液。3.装罐、加汤汁:原料按级装入500g罐中,汤汁含柠檬酸0.15%、食盐1%、CaCl20.1%,煮沸过滤于80℃以上灌入。4.排气、密封:热排气,中心温度达80℃以上密封。5.杀菌、冷却:杀菌式为5’~25’~15’/100℃,分段冷却至37℃。6.检验、成品:成品送入25℃~28℃保温库中保温5~7d,其间进行抽检,剔除不合格产品。保温后抽样做细菌及理化指标检验,合格后贴标签、装箱、入库。

三、干制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烘烤干燥——回软、分级——压块——防虫处理——包装——成品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鲜嫩、无病虫害的野菜,流水洗去杂质,沥干,入O.2%~0.5%柠檬酸及0.2%焦亚硫酸钠混合液中煮沸5~8min,灭酶、护色、杀菌,再用流动清水冲洗、冷却,蔬菜亦应去除鳞毛及粘液。2.烘烤干燥:干燥前期采用45℃~50℃温度,后期温度以60℃左右为宜。烘房内应定期通风、排湿、降低相对湿度,以利于干燥进行。干燥过程中应随时倒换烘盘位置,并注意翻动原料,以获得干燥程度一致的产品。3.回软、分级:出烘房后的野菜转入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回软1~3d,使原料含水量一致,质地稍显疲软,按产品色泽、长度分级。4.压块:按产品级别、包装要求,采用人工或机器压块,压块机压力一般为70kg/cm2左右,保持1~3min。如易引起破碎,在压块前喷以适宜热蒸汽。5.防虫处理:干制品易道虫害,压块前可用溴代甲烷熏蒸、杀虫。使用杀虫剂的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密封,装箱,贮藏于温度2℃~10℃,相对湿度65%以下库房中,避光保存。

参考文献:

(1)周继良,吴明作,杨艺,田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山野菜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2)宋吉利,潘兆清.山中蕨菜的功效与贮存[J]吉林蔬菜,2009,(01).

(3)李秀锦,郭红艳,仲飞.食用野菜与蔬菜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04,(07)

(4)陈英智,陈英群.山野菜的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09).

(5)蔡虹,刘金铜.太行山区山野菜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01)

(6)陈正法,肖润林,梁称福.野菜分类方法及分类方案的探讨[J]长江蔬菜,2002,(09)

(7)任宝贵.论山野菜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4,(02).

(8)廖小军,辛力.开发野菜资源,发展山区经济[J]农牧产品开发,1999,(12).

(9)甘永三.浅淡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6,(10).

(10)岳含云.野生菜的开发与利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野生范文篇6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应急体系,在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处理,维护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坚持“早、快、严”的指导思想,遵循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方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依*科学、依法防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分类指导、管理规范,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群防群控、果断处理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三是《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七是《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八是《江西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是指对人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巨大危害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包括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口蹄疫、血吸虫病、布鲁氏菌病、炭疽、狂犬病、结核病、囊虫病、钩端螺旋体、旋毛虫病、弓形虫病、乙型脑膜炎病以及其他突发性的传染性疾病。

2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2.1领导机构

江西省林业厅及各设区市林业局分别设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

2.1.1省级领导机构设置及职责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下称“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由省林业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林厅办公室、林政处、计财处、省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林业工作总站、木材检查管理总站等部门和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建立和完善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和制定全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责成各设区市林业局制定和实施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负责全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向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报告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应急和处置情况;部署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理的有关信息。

2.1.2市级领导机构设置及职责

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下称“市级应急领导小组”)由各设区市林业局分管领导担任,其他组成人员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省领导小组组成形式确定。

市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建立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应急预案,并负责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决策、指挥和处理工作,向当地政府和省林业厅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领导小组报告事故的预警、应急和处置等情况。

2.2日常办事机构

省级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由该局局长担任主任,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和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有关负责人任成员。

省级应急办公室作为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下设现场处置、信息联络、后勤保障等三个组,其主要职责是:接受省政府、国家林业局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命令、指示和各设区市林业局对有关疫源疫病报告、信息;传达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协调系统内各有关应急单位的行动;拟定应急预案、记录应急过程、评价应急行动、起草应急工作总结;负责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络及信息交换,组织应急工作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建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系统和应急资料库;负责与省防治重大动物疫源疫病指挥部进行沟通;完成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日常管理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各市级应急领导小组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可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

2.2.1现场处置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现场处置组由省级应急领导小组从省林业厅有关处(室)、厅直属单位和各有关监测站抽调人员组成,受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调度和派遣,负责事故现场的指挥、协调、调查、处置等工作。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现场处置机构。

2.2.2信息联络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信息联络组负责与现场建立通信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联络机构。

2.2.3后勤保障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后勤保障组负责联系组织供应现场处置所需物资、设备的供给、调配和运输,确保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运转和现场处置的后勤保障。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后勤保障机构。

2.3参与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市政(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畜牧、卫生、工商、检验检疫、公安、财政、运输、宣传等部门有义务参与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工作,请各部门予以支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做好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物资供应、经费支持、责任处理、宣传报道等工作。

2.4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作为专业机构,应按照划分区域和监测重点,根据应急领导小组命令参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工作。

2.4.1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九江、南昌、上饶、景德镇、宜春、新余、萍乡、鹰潭7个设区市范围内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鄱阳湖区越冬候鸟。

2.4.2遂川鸟道鸟类环志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吉安、赣州、抚州3个设区市范围内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遂川、大余通道迁飞夏候鸟。

2.4.3抚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全省野生兽类、爬行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赣东地区华南虎、果子狸、獾等。

2.4.4宜春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全省野生昆虫和两栖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措施

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爱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提倡不滥食野生动物。积极倡导群众自发地学法、守法、用法,及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违法运输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

加强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减少疫源疫病传播的途径,降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率,维护野生动物种群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督促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单位和个人做好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场所的清理、消毒工作,减少疫源疫病依赖各种载体进行的传播。

3.2预警行动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广泛、准确地掌握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信息,当接到各级林业部门、群众举报和媒体报道的有关信息时,当地应急办公室应尽可能地了解疫源疫病发生的地点、种类、性质、造成的危害等情况,初步判定疫源疫病的真伪,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并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向事故发生地林业局预警信息,邀请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判定疫情真伪,部署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源疫病的扩大和蔓延。

4应急响应

4.1应急启动

疫源疫病发生后,立即启动当地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并向当地政府、当地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及省级应急办公室报告,同时省林业厅决定是否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和是否上报国家林业局启动部级应急预案。

4.2现场处置

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启动后,现场处置组人员及有关监测站点人员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同时,应尽快到达疫源疫病发生地点。在现场处置组人员到达之前,当地林业部门应立即责成有关责任人做好事故控制、现场保护、群众安全和对有关人员及野生动物的监控工作,防止疫源疫病的蔓延和传染。现场处置组人员到达后,应协同当地人民政府、林业局和动物防疫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清理、取样等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现场处置工作迅速、快捷、有效。现场处置组应遵循统一领导、果断处置、积极稳妥、确保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应建议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采取相应的现场管制和强制性措施,包括现场封锁,未经批准检查,任何人不得进入现场,不得在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报道等活动;责令围观者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撤离。现场处置组应如实记录疫源疫病发生的地点、过程、鉴定情况。现场清理情况,及时上报应急办公室。

对感染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人和动物个体,当地林业部门要协助动物防疫部门进行严密的隔离,对疫源疫病发生现场要进行认真消毒,所取样品立即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检验。对发病的个人、野生动物发病原因要予以深入研究,找出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根据防疫部门制定的灭疫方案,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实施。

4.3通讯联络

在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各有关方面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联络畅通,各有关部门应以固定电话联系为主,其他无线联系方式为备用,现场处置组可采用对讲机进行联系。对于涉及面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疫源疫病,必要时采用保密电话联系。

4.4信息报送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时,都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动物防疫部门报告,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为责任报告单位,自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启动之日起,至应急处理正式结束为止,各责任报告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应急信息的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类型、发生地点、时间、覆盖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应急工作结束后,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上级机关报告处理结果,报告疫源疫病的总体处理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社会影响和有关遗留问题、参加应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工作情况。

4.5应急结束

疫源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疫源疫病发生和蔓延的隐患、条件已经消除,应急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时,可视为应急状态结束。

应急结束应由疫源疫病现场处置组和疫源疫病发生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并说明解除应急状态的理由,报上级应急办公室或领导小组后,由上级应急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对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发生地点进行监测、监控。同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做好对疫情疫病发生、应急的全过程的分析、评价和总结。责成有关疫源疫病发生单位、人员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各级应急机构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应急工作的需要。

6.2装备保障

各级林业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疫源疫病发生时所需的一定的装备和物资,保证疫源疫病发生时能迅速赶赴现场,保证参加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源疫病的传染几率。

6.3科研保障

加快相关疫源疫病的防治科研工作,保证疫源疫病发生时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理。

6.4队伍保障

各级应急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有参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责任和义务。疫源疫病发生后,各级应急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服从指挥机关的调遣,完成指定的任务。

6.5培训和演练

各级应急机构应加强对本机构工作人员及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疫源疫病应急、处置、检验、检测等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6.6安全保障

建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社会保险机制,对参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7附则

7.1制定和解释部门

江西省林业厅。

野生范文篇7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刑法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法条规定

野生动物指在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饲养的动物。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属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后者被我国确定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生态文明之时,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并为了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斗争,就有发挥刑法这一“最终手段”的必要性。刑法中间接或直接保护着的野生动物资源的条文并不少,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为核心展开讨论。

二、条文的分析

(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界定。第一款中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明文的规定。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本罪第一款所称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指“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款并不要求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二)本罪的保护法益。刑法规范的最终目的在于对法益的保护。因此,在解释分则条文时要立足于法益保护立场,比照案件事实得出妥当的结论。以本条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来看,能得出本条旨在保护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理秩序的结论。野生动物资源无疑是属于国有的,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本条保护的是国家对于野生动物占有或所有。但是,还可以提出这么一种理解的思路。考虑到本条在刑法中的位置,本文认为本条首先是以保护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理秩序为出发点的,但在第一款的场合,完全可以认为,仅仅抽象违反这种管理秩序并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违法性,必须把第一款也保护着野生动物资源这种新的“生态法益”纳入考虑之中。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法益”的概念用来解释和指导司法和立法实践,按照其理解,生态法益应当作为一种新型法益,虽然暂时还不能与国家法益、个人法益等一样建立起强大的刑事保护机制,但作为传统法律主体的国家与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正当需求已经得到法律的逐步承认,以人之利益为主要考量的人的生态法益与人的财产法益、人身法益等传统法益一样也开始逐步得到刑法的关照。①可以说,生态法益站在了以保护人的法益为核心的刑法法益保护原则的延长线上。(三)未遂与预备。将生态法益引入解释中对认定本条未遂与预备有重要影响。通说认为第一款属于行为犯。②这样的理解把本罪作为抽象的危险犯,但本罪却不属于抽象危险犯。原因在于本罪并没有值得法律拟制危险的必要性,而行为如果没有确实造成危险,仅违反规定或作出准备工具的行为不能说是有着类型化的危险。尽管能够理解本罪保护着国家的野生动物管理秩序,但在具体认定上必须将其与对野生动物造成了实质紧迫的危险结合起来考虑。当行为人为了实施本罪前往野生动物保护区时被抓捕,应考虑的是行为人尽管本着违反“禁猎”这一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秩序的动机而行为,但并不能说这种违反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在实行本罪的路上被查获的场合,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实质而紧迫的危险,这种仅有违反了抽象规范并无对法益的实质危险的情况不能肯定未遂犯的成立,应按照犯罪预备处理。但当行为人已经进入了保护区,或者并计划着路上随时猎捕且客观上也是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未遂的成立。对第二款而言,尽管有着“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的描述,但本罪要达到“情节严重”。如认为该条文只是对成立犯罪的最低限度的要求的描述,那么尽管行为人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也不能认定本罪的既遂。情节严重指的是对野生动物的紧迫的危险。与之相对,行为人尽管准备了禁用工具,在前往禁猎区的途中被公安抓获,由于其对野生动物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认定为预备。(四)“错误”的分析。本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过失不能构成。行为人可能出现违法性认识错误或事实认识错误。第一,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捕猎动物,或者认识到自己捕猎、杀害的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但行为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在刑法上是被允许的;第二,行为人对自己是否在禁猎区、禁猎期及是否使用了禁用工具方法并不清楚,觉得自己杀害和捕猎的并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在第一种情况下,行为人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性质,但由于行为人对法规范没有认识,存在着是否予以处罚的问题。应当肯定,这种情况下对于行为人应当处罚。法规范并非是只对于能够理解的人发生效力,可以肯定行为人应当认识到法规范的存在并理解其中的意义。第一种情况下违法性认识错误并不阻却责任。第二种情况下,需要具体考察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是什么样的。禁猎区、禁猎期的具体标准确实并非每个公民都应当掌握的信息,在狩猎前行为人有义务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自己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至少可以认定过失的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阻却故意的成立,这是将过失理解为结果避免义务的结论。如认为过失的本质在于结果预见义务,也可以得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多成立过失的结论。

三、法律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对于本罪的认定。前文分析了长期以来将本罪看作是行为犯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第一款中“捕猎、杀害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仅仅以未遂而处罚的案例是很少的。大多是对“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未遂进行处罚。对于本罪保护的法益仍有部分判决存在基本认识问题。在【(2015)连刑初字第339号】判决书中,被告人(多人)驾船“开了两天两夜到钓鱼岛附近,继续向北至冲绳海域,下网后捞到了红珊瑚(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告人出发前有去“外海”捕捞的故意,最终在日本冲绳岛海域进行捕捞。法院指出“(被告人)违反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共同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红珊瑚,侵害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度,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尽管钓鱼岛属于我国固有领土,但冲绳附近可能属于公海或者日本领海,判决书全文没有对该要素作出任何分析说明。按照判决书来理解,本罪规制公民的行为。然而该案完全有可能属于捕猎了非我国的野生动物的情况,如果认为这种行为也构成此罪的话,那么此罪的界限和保护对象就会非常模糊。(二)对非法狩猎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处理。非法狩猎罪的构成要件中,“禁猎区”和“禁猎期”的定义经常发生滥用。与第一款罪不同,第二款所规定的非法狩猎罪要求“情节严重”。此外,本罪与第一款要求的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是除了第一款以外的其他陆生动物。③但是此罪要求着特殊的行为方式“狩猎”。【(2015)郴苏刑初字第73号】判决书里将郴州市民政局后山、锁石桥郊区的荒山、苏仙岭后山认定为禁猎区,判决书指出:“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和后山以及郴州市城区均属禁猎区,且被告人去猎捕时亦是禁猎期。”这里存在疑问的是,“城区”属于禁猎区的依据在哪里,最为吊诡的是,行为人在民政局后山的猎捕行为成为了苏仙岭风景区的后山。此罪在实务中可能存在着为了入罪而扩大“禁猎区”范围的做法。这种做法实际上表现了此罪不能合理的处罚实际生活中一切对野生动物侵害的现状,而由于法条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并不多,因此此罪容易变成类似口袋罪的情况。就非法狩猎罪来说,这里的“三禁”到底承担着何种任务呢?应当认为,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三禁”之间的关系是选择性的,因此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该当本罪。但是,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这一种描述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下予以考虑,例如行为人准备了禁用的工具、方法在前往狩猎的途中被抓获的,就不能认定为既遂,甚至是否构成未遂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

四、结论

野生范文篇8

野生蔬菜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的嫩茎、叶、芽、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如马齿苋、荠菜、水芹、香椿尖、槐花、松子、蕨菜等。

野生蔬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做“菜”用,而是药用、观赏、薪材或其他用途等,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1.1国外野生蔬菜

目前国外野生蔬菜消费的趋势是追求优质。讲究营养和种类多元化。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向自然化回归,对天然野生型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荠菜、山芋、竹笋等品种已成蔬菜市场的固定“角色”,百合、南瓜、芦笋等保健型蔬菜日趋流行。荷兰芹、牛蒡、茴香等香料型蔬菜的消费也日趋增多。

1.2我国野生蔬菜

我国地域广阔,野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蕴藏量大,常被采食的野菜多达30多科100余种,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的野菜的营养成分还具有保健和医疗价值。我国人民历来就有采食野生蔬菜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蔬菜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向着营养、多样、优质、时新、精细、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而野生蔬菜集营养、卫生、安全、保健于一体,正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地方都已有野生蔬菜上市,成为宾馆、饭店、酒楼、餐馆的上等佳肴,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3野生蔬菜发展制约因素

1.3.1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宝贵的野菜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即使少量开发利用的野菜,其利用率也相当低。目前,我国可食野菜的开发利用率只为3%左右。以生产山野菜较多的黑龙江省为例,蕴藏量较丰富的蕨菜、猴腿、黄瓜香、刺龙芽、薇菜等,其采收率仅在9%左右,且野菜采集只限于交通方便的浅山区,其他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3.2由于野菜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在采集、贮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耗浪费

资源分散,以采集野生为主;重采轻管,保护野生资源不够。由于野菜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野,交通不便,加之野菜资源归属不清,又缺乏合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强调保护资源,但在群众性的采集过程中,毁灭式开发和掠夺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采集,必会造成野菜资源逐年减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蕨菜、发菜、薇菜、黄瓜香等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芝的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可食野菜的繁衍,制约了对它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1.3.3野菜开发面窄

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从野菜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可分为三类:即优势种类、潜在优势种类和待开发种类。目前,对优势种类的研究相对较完善,但该类野菜量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对野生资源量大的潜在优势种和有待开发种的开发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许多重要或大宗资源均未开展系统研究。

1.3.4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部分野菜如蕨菜、薇菜、蒲公英、山竹笋、山芹菜等的加工制品已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优势,但消费市场远未打开。从总体上看,我国专门以野菜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数量少,且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能力差,设备陈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包装粗糙,保藏性差。产品检测环节不够完善,致使产品档次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花色品种单调(仅以野菜干、保鲜菜、罐头、盐制品为主,饮料及保健食品少),使得我国野菜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偏低。

1.3.5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薄弱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营养成分、组织培养、繁殖与栽培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野菜分布的多样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完全,因而对其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加工还未形成规范化。加之目前专门从事野菜资源开发研究的人员匮乏,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可食野菜的开发研究始终未能形成气候,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研究和利用。

1.3.6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有些野菜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需要,驯化栽培势在必行。由于山野菜的出口和内销主要依赖野生资源,人工栽培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研究的品种不仅片面,且获得的成果也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人工促成栽培技术研究更少。

2野生蔬菜发展的对策

2.1.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

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要把山野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山野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野菜,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要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确保山野菜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山野菜资源和生态平衡。

2.1.2加强山野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山野菜主要分布在荒坡野岭、深山密林之中,单靠人工采集,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必须建立山野菜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山野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为山野菜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种苗。同时,还要制定山野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2.1.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时,要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不仅要加强山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正确指导野菜的利用和食用,更要顾及相关的可食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走精细加工的路子。譬如根据植物果实、根、茎、叶、花的不同特性,在加工生产山野菜食品的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

2.1.4完善机制、创新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

一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山野菜栽培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拉长山野菜产品的产业链;二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开展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山野菜蔬菜粉、山野菜的发酵食品等等。

2.1.5创建山野菜品牌

山野菜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甘南原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山野菜系列小食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胃口,积极宣传山野菜产品,全力打造精美旅游山野菜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的出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舟曲山野菜的知名度,进而将山野菜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2我国农业政策

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是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根据城镇发展和消费要求变化,抓紧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所以我国在"九五"乃至本世纪末蔬菜市场对蔬菜的要求但要数量充足、供应均衡、种类多样,而且要商品质量优良、符合市民消费习惯、营养保健价值高、洁净卫虫有这些都给蔬菜的多品种及深层次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许多省属多山地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野菜在我国就有6000余种,常被零星采食的多达100余种。然而我国目前对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量只有其蕴藏量的5%左右,大量的山野菜资源仍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年复一年其价值被浪费,不能变为社会财富。占土地面积仅7%的中国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向大自然要粮、要菜、要产品,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山野菜的出口几乎都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如干蕨菜、干苦菜和相应的高盐渍原料成本低,获利亦少。我国的辽宁丹东、河北承德、内蒙古满场、贵州荔波等均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的野菜保鲜加工品,直销日本、南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国内市场却很少见。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如丹东、本溪、抚顺、鞍山、州、葫芦岛等地由于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受海洋季风影响气候冷凉湿润、夏季多雨、野菜资源十分浦公英、苑菜、刺嫩菜、山芹、霍香、苦菜、马齿苋、荠菜等一百多个常见野菜品种。然而,人们对山野菜的"开发末引起重视,基本上是自采自食或零星销售,很难形成产业规模。80年代以来辽宁的大连、丹东、本溪等地先后开发出刺嫩菜、蕨菜以及相应的深加工原料制品并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到90年代末,这些产品依旧是同样的产品,没有改进,所以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满足不了现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各级部门对野菜的综合研究与产业开发工作不够重视以及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中把农产品资源开发及本地加工转化增值列为六大研究目标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优先发展重要项目,所以,在我国可持续利用开发野菜资源,使其成为五个新的产业及经济增长点,时机已成熟。

3北京市野菜

3.1开发利用前景

北京市,野生蔬菜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我们远郊区来讲,环境污染轻微,不受或小受污染,在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营养、卫生、安全、保健、食药兼用的野生蔬菜资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食用野生蔬菜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

3.2开发利用现状

3.2.1开发利用率低,多数资源未被利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已明确掌握的野生蔬菜多达数百种之多,蕴藏量十分富足,而现今被开发利用的仅占蕴藏量的3%左右,绝大多数资源被闲置而未开发利用,仅限于如苦菜、荠菜、马齿苋、蕨菜、水芹、菊花脑、蒌蒿、发菜、蒲公英、蕺菜等几十个常见品种,而对其它众多或具特殊价值的野生蔬菜的开发研究甚少,如腊肠树花中Vc含量高达2352mg/100g,木鳖叶中Vc含量达1045mg/100g,像东风菜、益母草、野胡萝卜等具食药、保健兼用的宝贵资源均未被加以充分利用。

3.2.2以自然采集为主,对资源保护不力

如今,随着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向往,各地掀起了野生蔬菜热,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索取轻赋予,大量采集已被开发利用、具有市场优势的野生蔬菜资源,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长久性开发,以致天然资源蕴藏量逐年减少,甚至部分种类(品种)濒临枯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认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3.2.3人工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相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而言,我市对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展较晚,且进展缓慢。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讲仍显得十分不够,在我市绝大多数地方和诸多种类(品种)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人工栽培技术体系,指导各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在精细加工方面,目前大多以鲜货、干菜、盐菜、罐头等制品居多,而精深加工和高档产品极为稀少,综合开发利用的渠道、范围窄小,对延长产业链、资源增值极为不利。同时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积极予以探索,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高资源价位,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利用。

3.3主要对策

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当前实际,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3.3.1发挥资源优势,尽物所用,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目前,我国许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并未充分加以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资源的闲置浪费。鉴此,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掌握野生可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贮量、加工处理、食用价值、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科学基础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枯竭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扩展对可食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挥资源潜能,增加花色品种,丰富饮食结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3.3.2保护自然资源,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尽可能好的效益,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为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展野生资源利用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强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野生蔬菜种类繁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尽快地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搞好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各种类型的栽培技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强化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技术信息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以自然采集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的局面,促进野生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3.3.3野生蔬菜加工

一、速冻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漂烫、冲洗——整理、分装、沥水——预冷——冻结——挂冰衣——包装、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幼嫩、新鲜、粗壮无虫蛀的野菜,清洗干净泥土、杂质等。2.漂烫、冲洗:在浓度为0.2%的葡萄糖酸锌沸水溶液中漂烫。蕨菜为2~3min,荆芥、水芹菜时间稍短,而苦菜需时间稍长,以充分去其苦味。漂烫后以野菜组织柔软而不烂为度,必要时可加入0.5%柠檬酸调节pH至6.0。,漂烫后快速用冷水冲洗冷却至室温。3.整理、分装、沥水:冷却后的野菜去掉茎条下部较老的部分,颜菜应去净其叶上鳞毛并洗净表面粘液,技规格、重量整齐码入底带小孔的冷冻盘内,沥干水分。4.预冷、冻结:野菜带盘预冷至0℃,再放人-30℃速冻机内凝结至中心温度达-18℃。5.挂冰衣:冻结成块的野菜从盘中磕出,放入10℃水中稍浸,使表面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冰衣。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袋装袋、封口、装箱,并迅速转入-18℃以下贮藏。

二、罐藏

(一)工艺流程原料分选、处理——预煮、漂洗——装罐、注汤——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成品。

(二)操作要点1.原料分选、处理:选择新鲜幼嫩野菜,用流动净水冲洗干净、沥干、整条。2.预煮、漂洗:处理好的原料倒入浓度为0.2%,PH5.0的氯化锌沸腾溶液中3~5min,灭酶、护色、软化。荆芥、水芹菜用时稍短,再用流动水浸泡、冲洗、冷却,蘸菜应去净其表面褐色鳞毛及表面粘液。3.装罐、加汤汁:原料按级装入500g罐中,汤汁含柠檬酸0.15%、食盐1%、CaCl20.1%,煮沸过滤于80℃以上灌入。4.排气、密封:热排气,中心温度达80℃以上密封。5.杀菌、冷却:杀菌式为5’~25’~15’/100℃,分段冷却至37℃。6.检验、成品:成品送入25℃~28℃保温库中保温5~7d,其间进行抽检,剔除不合格产品。保温后抽样做细菌及理化指标检验,合格后贴标签、装箱、入库。

三、干制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烘烤干燥——回软、分级——压块——防虫处理——包装——成品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鲜嫩、无病虫害的野菜,流水洗去杂质,沥干,入O.2%~0.5%柠檬酸及0.2%焦亚硫酸钠混合液中煮沸5~8min,灭酶、护色、杀菌,再用流动清水冲洗、冷却,蔬菜亦应去除鳞毛及粘液。2.烘烤干燥:干燥前期采用45℃~50℃温度,后期温度以60℃左右为宜。烘房内应定期通风、排湿、降低相对湿度,以利于干燥进行。干燥过程中应随时倒换烘盘位置,并注意翻动原料,以获得干燥程度一致的产品。3.回软、分级:出烘房后的野菜转入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回软1~3d,使原料含水量一致,质地稍显疲软,按产品色泽、长度分级。4.压块:按产品级别、包装要求,采用人工或机器压块,压块机压力一般为70kg/cm2左右,保持1~3min。如易引起破碎,在压块前喷以适宜热蒸汽。5.防虫处理:干制品易道虫害,压块前可用溴代甲烷熏蒸、杀虫。使用杀虫剂的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密封,装箱,贮藏于温度2℃~10℃,相对湿度65%以下库房中,避光保存。

论文关键词:野生蔬菜开发利用资源

论文摘要:野生蔬菜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了21世纪蔬菜土特产中的热点。然而,在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当中,要注意野生蔬菜资源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急需加强野生蔬菜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野生蔬菜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机制,积极开展野生蔬菜的人工栽培与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山野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继良,吴明作,杨艺,田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山野菜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2)宋吉利,潘兆清.山中蕨菜的功效与贮存[J]吉林蔬菜,2009,(01).

(3)李秀锦,郭红艳,仲飞.食用野菜与蔬菜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04,(07)

(4)陈英智,陈英群.山野菜的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09).

(5)蔡虹,刘金铜.太行山区山野菜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01)

(6)陈正法,肖润林,梁称福.野菜分类方法及分类方案的探讨[J]长江蔬菜,2002,(09)

(7)任宝贵.论山野菜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4,(02).

(8)廖小军,辛力.开发野菜资源,发展山区经济[J]农牧产品开发,1999,(12).

(9)甘永三.浅淡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6,(10).

(10)岳含云.野生菜的开发与利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野生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新宾满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分为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444个自然屯,总人口30.8万人。总面积4432km2,林业用地面积33.89万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15.69万公顷,占46.3%;商品林面积18.20万公顷,占53.7%。全县有林地面积29.4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9.65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9.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2105.11万立方米。

本县地理位置属东亚季风气候,但因地形地貌影响,却形成了寒冷湿润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四季之中有严寒无酷暑,且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8℃,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31.4℃;总降水量972.7mm,日最大降水83.2mm;平均湿度70%,最小湿度10%;全年无霜期159d,初霜期10月28日,终霜期4月20日;地面平均温度8.9℃,地面最高温度46.6℃,最低-17.3℃(雪下);日照时数1861.8h,最大冻土深度101cm。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有利于榛子生长。

1.2野生榛子资源及开发潜力

新宾野生榛子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对这一宝贵资源认识不高,大量的榛子都处于野生状态。由于没有对其进行栽培管理,导致榛子果个小、产量低、虫口多、商品性差、瘪仁、空粒数量大,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新宾县政府将榛子生产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乡、村、组3级共同工作,全乡大部分的榛子地已分给或承包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全县目前有平榛资源13333.3hm2,2004年开发15hm2,2005开发35hm2,2006年开发66.7hm2,2007年开发80hm2,2008年调整开发力度,仅这一年就开发1470hm2,而且每年的开发力度还在逐步扩大。产量由150kg/hm2提高到300kg/hm2以上,价格也由原来的10~12元/kg提高到现在的20~30元/kg,总收入增加5倍以上。同时引进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平欧杂交榛子,建立了示范园。其中下夹河子乡、大四平镇是开发的重点乡镇,只这2个乡镇开发面积就占新宾县开发面积的80%以上。从2004~2008年所开发的平榛面积占新宾县平榛资源总面积的12.5%,还有很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1.3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野生平榛的开发就是对其进行园艺化管理,经园艺化管理每年清理出大量的杂树和榛树棵,可解决山区农民烧柴问题,有利于生态建设。通过野生榛子开发,可开阔广大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同时也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垦复技术

2.1榛林规划

对大面积榛林根据地形、自然坡向、排水沟等情况划分小区。小区长方形(视情况而定,以方便打药、施肥等操作),一般长×宽为60m×40m,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同时规划设置中间道路。

2.2清理林地

野生榛林多与杂树或杂草混生,这些杂树或杂草均与榛林争夺肥水,严重影响榛林的生长和管理,榛林内的杂树和杂草需清理,以保证榛林有充足的肥水供应。

2.3疏间与补植

野生榛子林稀密程度相差很大,光照不匀,影响株丛间花芽分化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对于过密或不成片的榛林要进行改造,密者疏间,疏者补植。2.4开辟新榛园

在过去没有榛林、坡度较小的荒山荒坡上栽植榛树。

(1)榛子育苗。平榛苗可在育苗圃播种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根蘖繁殖。

(2)建园。可建立园艺化栽培园,也可大面积营造榛林。前者要求选向阳坡中下部、坡度缓、坡面整齐的地段,土层厚度为40cm以上,富含腐殖质、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土壤;后者对地势和土壤要求不严格。栽植前一年秋季准备好定植坑,平榛要求深、宽各50cm,杂交榛要求深、宽达60~70cm。坑内拌入有机肥、杂草、枯叶,再填入表土。栽植形式有单行、带状、丛状栽植和直播造林等。建栽培园多用单行、带状栽培;平榛造林则可用带状、穴状栽培及直播造林。单行栽植,平榛株行距采用1.0m×(2.0~2.5)m,栽4005~4995株/hm2;杂交榛是大灌木,株行距可采用(2~3)m×(3~4)m,栽825~1665株/hm2。平榛带状栽植,带间距2.2~2.8m,带内栽2行,株行距为(0.8~1.0)m×(1.0~1.2)m,4995~7140株/hm2;杂交榛栽植时需按6~8∶l的比例配置授粉树或几个品种混栽。栽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

2.5整形修剪

(1)定干。在苗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苗木高度而定,一般剪掉苗木高度的1/3左右;根系好、苗木成熟度好的可适当定高些,反之应适当矮些。

(2)短截。根据榛子的生长特性靠壮枝、壮芽结果,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我们以往的平茬,实际上就是短截。幼树为了扩大树冠,短截数量适当大些;结果树短接数量适当小些。结果树一般短截数量在总枝量的30%左右,要短截徒长枝、强旺枝、超长枝。芽饱满、长短适中的健壮枝留作结果母枝。

(3)疏枝。对于过密的徒长枝、细弱枝要根据情况适当疏除。枝条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但疏除过多又容易造成冒条。因此,要注意疏枝量,正常情况下,疏枝量不超过总枝量的20%(整个修剪量应控制在30%左右)。

(4)除萌蘖。用作繁苗的除外,无论哪种栽培形式,基部萌发的萌蘖都要及时除掉。萌蘖争夺养分,能减少树体生长和产量形成。

2.6肥水管理

于秋季采果后至土壤结冻前施用基肥。如追肥l次,可于6月上中旬进行,以氮、磷速效肥料为主;如追肥2次,则第l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进行,此期施肥对果实生长发育,枝条充实极为重要。施肥方法是在灌丛下撒施,然后浅翻表土;也可以用环状浅沟法施入。

榛树根系浅,不耐干旱,需适时灌水。一般前期灌水2次,第l次在发芽前后,第2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若干旱,可灌第3次水。7月份以后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落叶后到土壤结冻前有条件的可灌l次封冻水。一般灌水结合施肥进行。

2.7病虫害防治

榛子主要病害是榛叶白粉病。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8月如果雨量偏大可再防治1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榛子主要虫害是榛实象鼻虫,该虫严重为害榛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一是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37%杀虫宝乳油800~1000倍液,或40%杀虫蜱乳油1000倍液、20%雅克(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d。二是全面、及时采收,集中堆放,待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三是拣拾早期落果烧掉。四是人工捕捉成虫。成虫有假死特性,一般在午前及午后到傍晚进行捕捉。

野生范文篇10

一、全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特别是食用类野生动物养殖情况。

按照省、州林草局相关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对全县野生动物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活动。经调查,全县范围内无野生动物人工养殖场所。

二、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及国家林草局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务委《决定》的通知(林护发22号)情况,包括工作开展、退出方案制订等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安排部署下,我县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一是全面贯彻执行《县规范放生管理办法》,依法、科学、有序管理放生,切实维护县生态环境安全、平衡;二是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县林草局、县农牧农村科技局等部门配合,对全县经营市场、餐饮、宾馆、超市等场所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活动,严禁非法经营、加工、销售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三是县林草局结合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工作,抽排人员组成联合宣传小组,深入乡镇和重点林区开展林草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车播放的形式,用藏汉双语向农牧民群众讲解禽流感及肺炎的发生与捕食野生动物之间的关联性,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四是县林草局联合县森林公安局深入林区开展打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在全县范围及重点区域张贴《关于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一切非法经营、销售、捕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强力维护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五是划定管护责任区域,要求生态护林(草)员坚持日常的巡护工作,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严格管控野生动物资源情,杜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六是加大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力度。由县森林公安局牵头、林政、野保等部门配合,不定时进入林区督促检查护林员巡护情况,森林资源及野保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巡护到位,防范捕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存栏食用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及补偿措施的意见建议。

对存栏的食用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及补偿措施的建议: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前期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屠宰,并选择合适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人员发放失业救助补贴金。

四、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人员转产转业的政策措施建议。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内地优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选址办厂,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将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殖从业人员合理安置到工厂内务工,让他们能就近就地务工,促进从业人员增收致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五、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省实施办法的修改意见建议。

因近年来,随着我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动物下山损坏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给当地群众财产造成了损失,也对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补偿办法和标准及正常的资金来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极其困难与被动。特别是地方财政困难,无法解决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用。为此建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九条“因保护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修改为国家、省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给予补偿。

六、今年以来,案件查处及鸟类保护工作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