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07:19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2.3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

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3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3.4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5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2.3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3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3.4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5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2.3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3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3.4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5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0前言

黄土高原是东南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度带,也是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积的破坏。近年来,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植物区系、群落功能和开发利用方面已经进行广泛研究,为植物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参考。

1黄土高原自然概况

黄土高原地理范围位于北纬340°~400°、东经1010~1130°、东起太行山,北自阴山,南至秦岭、伏牛山,横跨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总面积达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黄土覆盖的高平原。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雨量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年平均气温414℃,年均≥10℃,积温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区自北而南跨越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渐减少,温度降低,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

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调查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一群野生植物。包括园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绿化植物。利用样地调查法,我们对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统计,该地区有野生观赏植物53科105属17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6种,占总数3﹪,被子植物50科101属170种,占总数的97﹪。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绝大多数,单子叶仅占一部分,裸子植物的比例。

3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价值

3.1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在园林绿化中,树木是一个重要的材料,它是园林绿化的主体,又是绿化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因为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与作用,主要是通过绿化树种来完成。离开树木就没有绿化,就没有绿化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也谈不上绿化水平提高的问题,因此,除了充分开发利用栽培绿化树种外,更应就地取材选用更多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将更加重视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其具体利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道树指列植于道路系统两侧树木的总称。主要栽培场所为人行道绿带分年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和濒临因几公里两侧。理想行道树的选择标准是从养护管理要求出发,行道树应该耐瘠抗压,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从景观效果出发,应该春花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实,冠整形优,景观持久。

(2)园景树这类数是指植于庭院、园林或公园,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能独立成景的树种。其选择标准是根据树种自身的特性和生态关系,因地制宜,还必须重视树种的配植,更能发挥园景的观赏价值。

(3)庭荫树是指主要为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的落叶树种,其中以阔叶树种为佳,如能兼备观叶花或品果效应则更为理想。庭荫树其要求是树冠宽大,枝条向四周扩展,而下枝较多;叶片大而成浓绿色,阳光辐射不易透过;树干通直,分枝点高,干上无刺,便于人们在树下活动;生长较快,寿命较长,不易衰老,抗病虫害能力强;花果繁茂,树枝挺秀,不污染地面,能保持坏境卫生。

(4)绿篱树是指在园林绿化中行列式紧密栽植组成的篱笆树墙或栅栏的树种。其功能与作用是起范围和防范,或用来分隔空间和作屏障作用以及美化坏境等用。选择绿篱树的标准是要求其萌蘖性与再生能力强,耐修剪,移植易成活,多分枝,生长不易过快,植株、叶片宜小而密,花小而密,果小而多,能大量繁殖的树种。

3.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对观赏植物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它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也比较清楚了,现在世界公认,一个地区绿化程度,园林植物覆盖率及其配置,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本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观赏价值日益被开发利用,其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花类。

指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诸方面具有特色的植物,其中以花色更为重要,常见的观华植物:山丹丹、黄刺玫、棣棠、红瑞木、香荚迷、毛樱桃、贴梗海棠、山桃、山杏、野牡丹、毛泡桐、黄蔷薇、迎春、连翘、木槿、华北绣线菊、蛇葡萄等。

①山丹丹LiliaceaepumilumDC。

百合科,百合属。花鲜红色,无斑点或有时有少数斑点,花下垂,花被片反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期7-8月。苏轼有“堂前种山丹,错落玛瑙盘”之经典诗句来赞叹其观赏价值。

②黄刺玫RoseanthinaV。

蔷薇科,蔷薇属。花黄色,单瓣或半重瓣,无苞片。自然花期5-6月,是春末夏初的重要观赏花卉,宜做花篱,花开时金黄一片,光彩迷人。

③棣棠Kerriaaponica。

蔷薇科,棣棠属。花色金黄,枝干鲜绿,花期初夏,重瓣棣棠花期更长,可陆续开花至入秋,通常栽植作花篱和建筑的基础种植花材,或植于水池岸边,假山石旁,草地一隅丛植,冬赏翠枝,夏赏金花,颇具野趣。

(2)观叶类。

以观赏叶色、叶形为主,有些可终年观赏,常见的观叶植物:白皮松、银杏、栾书、雀舌黄杨、茶条槭、蛇葡萄、华山松、油松、侧柏、杜仲、小叶女贞、沙棘、臭椿、黄栌等。

①白皮松PinusbungenaZuccexEndl。

松科,松属。白皮树是我国特有的观赏树种,其树形雄伟壮观,干皮层班驳状的乳白色极其醒目。衬以青翠树冠,独具奇观。

②银杏GinkgobilobaL。

银杏科、银杏属。枝叶茂密,叶形秀美,每逢秋季,树叶一片金黄,成熟的种子也白中透黄,为优良彩树。

③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无患子科,栾树属。其树形端正,枝叶茂盛而秀丽,春季嫩叶红色,入秧叶黄色,夏季满树黄花,观赏价值极高。

(3)观果类。

指果实形状奇特,色泽鲜艳,经久耐香,并不污染环境的植物。常见果类:火鸡、枸骨、枸杞、文冠果、红瑞木、接骨木、毛楱、山茱萸、山楂、柿树、杜梨、狼牙刺、南蛇藤、沙拐枣、黄刺玫等。

①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

蔷薇科,火棘属。枝叶茂密,入秧果红如火,可留在枝头甚久,美丽可爱。

②枸骨Ilexcornuta。

冬青科,冬青属。枝叶稠密,叶形奇特,入秧红果累累,经冬不调,鲜艳美丽,是良好的观果树种。

③枸杞LyciumL。

茄科,枸杞属。花朵紫色,花期长,入秧红果累累,缀满枝头,状若珊瑚,颇为美丽,是庭院秋季观果灌木。

4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4.1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黄土高原上的野生观赏植物开发与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更谈不上被引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去,人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外地植物资源,培育新的栽培品种,造成本地野生资源的极度浪费。再加上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许多引入的栽培品种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绿化水平。

4.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问题

我国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有些是由于发展速度太快,条件没有具备以及判断失误或决策不当或不得力等,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才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黄土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破坏严重。

在部分地区和单位,在开发利用野生植物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片面追求资源的经济价值,轻视资源的生态价值;采用不适当的利用手段,使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坎树、坎枝、摘果、采叶,甚至使用挖根、剥皮等毁灭性手段,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2)园林绿化中利用不多。

黄土高原野生观赏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一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如黄蔷薇、文冠果等,只是被用在荒山绿化及防沙固土、水土保持方面,尚未引用到城市园林绿化当中,这无疑是对当地资源的一种无形浪费。

(3)开发利用范围窄。

许多野生观赏植物除用于黄土护坡,还可以适当开发其他用途。特别是其珍贵乡土树种,如侧柏,既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林、也可以进行庭院绿化。

4.3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黄土高原地区可供观赏的野生植物种类很多,作为开发方向,首先应着重于开发观赏价值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种类;其次是根据地区特点,就地取材,发掘本地区的优良种类,从而获取事半功倍之效。作为美化环境的植物,除观赏其鲜而美丽的花朵之外,要注意格调多样,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可观,花后有果可赏,或以花香悦人,或以色丽夺目。

5结语

通过对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与统计,可以得知,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植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适时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是刻不容缓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植被的大面积恢复是有益而无害的,而且应当光反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化当中,尽量减少人工林种植密度,并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措施,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得到多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参考文献

[1]付坤俊.黄土高原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7).

[2]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0前言

黄土高原是东南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度带,也是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积的破坏。近年来,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植物区系、群落功能和开发利用方面已经进行广泛研究,为植物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参考。

1黄土高原自然概况

黄土高原地理范围位于北纬340°~400°、东经1010~1130°、东起太行山,北自阴山,南至秦岭、伏牛山,横跨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总面积达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黄土覆盖的高平原。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雨量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年平均气温414℃,年均≥10℃,积温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区自北而南跨越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渐减少,温度降低,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

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调查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一群野生植物。包括园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绿化植物。利用样地调查法,我们对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统计,该地区有野生观赏植物53科105属17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6种,占总数3﹪,被子植物50科101属170种,占总数的97﹪。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绝大多数,单子叶仅占一部分,裸子植物的比例。

3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价值

3.1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在园林绿化中,树木是一个重要的材料,它是园林绿化的主体,又是绿化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因为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与作用,主要是通过绿化树种来完成。离开树木就没有绿化,就没有绿化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也谈不上绿化水平提高的问题,因此,除了充分开发利用栽培绿化树种外,更应就地取材选用更多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将更加重视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其具体利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道树指列植于道路系统两侧树木的总称。主要栽培场所为人行道绿带分年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和濒临因几公里两侧。理想行道树的选择标准是从养护管理要求出发,行道树应该耐瘠抗压,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从景观效果出发,应该春花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实,冠整形优,景观持久。

(2)园景树这类数是指植于庭院、园林或公园,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能独立成景的树种。其选择标准是根据树种自身的特性和生态关系,因地制宜,还必须重视树种的配植,更能发挥园景的观赏价值。

(3)庭荫树是指主要为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的落叶树种,其中以阔叶树种为佳,如能兼备观叶花或品果效应则更为理想。庭荫树其要求是树冠宽大,枝条向四周扩展,而下枝较多;叶片大而成浓绿色,阳光辐射不易透过;树干通直,分枝点高,干上无刺,便于人们在树下活动;生长较快,寿命较长,不易衰老,抗病虫害能力强;花果繁茂,树枝挺秀,不污染地面,能保持坏境卫生。

(4)绿篱树是指在园林绿化中行列式紧密栽植组成的篱笆树墙或栅栏的树种。其功能与作用是起范围和防范,或用来分隔空间和作屏障作用以及美化坏境等用。选择绿篱树的标准是要求其萌蘖性与再生能力强,耐修剪,移植易成活,多分枝,生长不易过快,植株、叶片宜小而密,花小而密,果小而多,能大量繁殖的树种。

3.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对观赏植物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它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也比较清楚了,现在世界公认,一个地区绿化程度,园林植物覆盖率及其配置,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本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观赏价值日益被开发利用,其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花类。

指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诸方面具有特色的植物,其中以花色更为重要,常见的观华植物:山丹丹、黄刺玫、棣棠、红瑞木、香荚迷、毛樱桃、贴梗海棠、山桃、山杏、野牡丹、毛泡桐、黄蔷薇、迎春、连翘、木槿、华北绣线菊、蛇葡萄等。

①山丹丹LiliaceaepumilumDC。

百合科,百合属。花鲜红色,无斑点或有时有少数斑点,花下垂,花被片反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期7-8月。苏轼有“堂前种山丹,错落玛瑙盘”之经典诗句来赞叹其观赏价值。

②黄刺玫RoseanthinaV。

蔷薇科,蔷薇属。花黄色,单瓣或半重瓣,无苞片。自然花期5-6月,是春末夏初的重要观赏花卉,宜做花篱,花开时金黄一片,光彩迷人。

③棣棠Kerriaaponica。

蔷薇科,棣棠属。花色金黄,枝干鲜绿,花期初夏,重瓣棣棠花期更长,可陆续开花至入秋,通常栽植作花篱和建筑的基础种植花材,或植于水池岸边,假山石旁,草地一隅丛植,冬赏翠枝,夏赏金花,颇具野趣。

(2)观叶类。

以观赏叶色、叶形为主,有些可终年观赏,常见的观叶植物:白皮松、银杏、栾书、雀舌黄杨、茶条槭、蛇葡萄、华山松、油松、侧柏、杜仲、小叶女贞、沙棘、臭椿、黄栌等。

①白皮松PinusbungenaZuccexEndl。

松科,松属。白皮树是我国特有的观赏树种,其树形雄伟壮观,干皮层班驳状的乳白色极其醒目。衬以青翠树冠,独具奇观。

②银杏GinkgobilobaL。

银杏科、银杏属。枝叶茂密,叶形秀美,每逢秋季,树叶一片金黄,成熟的种子也白中透黄,为优良彩树。

③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无患子科,栾树属。其树形端正,枝叶茂盛而秀丽,春季嫩叶红色,入秧叶黄色,夏季满树黄花,观赏价值极高。

(3)观果类。

指果实形状奇特,色泽鲜艳,经久耐香,并不污染环境的植物。常见果类:火鸡、枸骨、枸杞、文冠果、红瑞木、接骨木、毛楱、山茱萸、山楂、柿树、杜梨、狼牙刺、南蛇藤、沙拐枣、黄刺玫等。

①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

蔷薇科,火棘属。枝叶茂密,入秧果红如火,可留在枝头甚久,美丽可爱。

②枸骨Ilexcornuta。

冬青科,冬青属。枝叶稠密,叶形奇特,入秧红果累累,经冬不调,鲜艳美丽,是良好的观果树种。

③枸杞LyciumL。

茄科,枸杞属。花朵紫色,花期长,入秧红果累累,缀满枝头,状若珊瑚,颇为美丽,是庭院秋季观果灌木。

4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4.1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黄土高原上的野生观赏植物开发与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更谈不上被引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去,人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外地植物资源,培育新的栽培品种,造成本地野生资源的极度浪费。再加上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许多引入的栽培品种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绿化水平。

4.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问题

我国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有些是由于发展速度太快,条件没有具备以及判断失误或决策不当或不得力等,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才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黄土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破坏严重。

在部分地区和单位,在开发利用野生植物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片面追求资源的经济价值,轻视资源的生态价值;采用不适当的利用手段,使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坎树、坎枝、摘果、采叶,甚至使用挖根、剥皮等毁灭性手段,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2)园林绿化中利用不多。

黄土高原野生观赏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一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如黄蔷薇、文冠果等,只是被用在荒山绿化及防沙固土、水土保持方面,尚未引用到城市园林绿化当中,这无疑是对当地资源的一种无形浪费。

(3)开发利用范围窄。

许多野生观赏植物除用于黄土护坡,还可以适当开发其他用途。特别是其珍贵乡土树种,如侧柏,既可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林、也可以进行庭院绿化。

4.3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黄土高原地区可供观赏的野生植物种类很多,作为开发方向,首先应着重于开发观赏价值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种类;其次是根据地区特点,就地取材,发掘本地区的优良种类,从而获取事半功倍之效。作为美化环境的植物,除观赏其鲜而美丽的花朵之外,要注意格调多样,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可观,花后有果可赏,或以花香悦人,或以色丽夺目。

5结语

通过对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与统计,可以得知,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植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适时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是刻不容缓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植被的大面积恢复是有益而无害的,而且应当光反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化当中,尽量减少人工林种植密度,并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措施,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得到多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参考文献

[1]付坤俊.黄土高原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7).

[2]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6

1.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直接联系,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生产资料、生活物品、新型能源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多样性以其自身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等影响着城市价值观体系,构成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内涵提升的精神基础。

1.2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4]。生物多样性能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循环路径、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较高的自产能力,使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在自我发展中趋于稳定,加之生物多样性能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可提高城市的自我调控能力。这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3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绿化、景观化的标志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构成[8]。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本底,也是城市景观得以存在的基础。城市中的各种生物拥有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可形成多种景观格局与景观形态,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如防护林、景观带、生态绿网等。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的建设中融入生物多样性建设,对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城市的自然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影响下的人造产物,是地域文化特征的物化形式和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城市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均与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4]。

2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实例分析

以英国城市和我国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及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1英国的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1制定科学性的绿地系统规划

英国政府把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的绿地空间来进行规划安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且规划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民主性等特点。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城市中心多依托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合理规划街旁绿地、住宅绿地等;在郊区建立森林公园或植物园,以科普教育和保存物种为主要任务;城市远郊则建立国家自然公园[5],并以生态绿廊的形式将城内、城郊、远郊的绿地进行连接,构成广义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2.1.2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指导

英国政府倡导“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归回自然”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模拟自然环境状态,遵循自然界群落的生长模式,建立多维度的物种生存空间和多层次的生物群落,使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真正做到让城市回归自然。

2.1.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编制工作均由政府来主持,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和步骤,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法制监管,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规划建设条例一但经过审批就进入法制监管程序,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对一些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自然地还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部门,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一旦有人违反将严格依法惩戒。

2.1.4重视植物园的建设

在欧洲,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的植物种类最多,拥有活植物5.5万种,并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的基因银行,于1987年成立专门从事研究并利用本国野生花卉资源的“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6-7],同时向国际推荐本国新种,介绍栽植方法。

2.2深圳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

经过33年的风雨历程,深圳由昔日的边陲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也令世界瞩目。截至2011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5m2,均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在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圳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城市的规划、法制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等方面协调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2.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为保护城市中稀有的绿地资源,深圳推出了建设“公园之城”的目标,对城市中较具规模的绿地以建立公园的形式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深圳以“生态园林”“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引导全市风景园林建设,全面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丰富物种多样性。从2010年起,深圳市依托《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开启城市绿道建设之旅,完善了城市绿网,优化了绿地空间格局。

2.2.2制定城市绿化地方标准

从1999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着手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截至2005年,已有《园林绿化管养规范》、《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立交桥悬挂绿化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正式,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现已成为制定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指引[8]。

2.2.3重视本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与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深圳园林植物科研人员就已开始对深圳市内的植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编制《深圳植物志》,共5卷,预计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收录植物种类约2800余种[9]。同时,深圳市积极开展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课题研究,收集、驯化观赏价值较高且拥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的野生植物品种,并在城市绿化中推广运用。

3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问题

3.1原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加之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非法占用农地、侵占湿地、大规模开挖山坡地等,造成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3.2城市规划理念落后

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追求集中式的规模化发展,往往让城市变成自然环境中的隔离区,又因城市中缺乏生态廊道的建设,使得城市中的绿地斑块也独自隔离成片,减弱了彼此间的物种迁移与能量交换,破坏了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难以持续发展。

3.3绿化树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绿化中,普遍存在园林树种单一的现象,种植模式也较为简单,多为“乔—草”“灌—草”种植模式。部分城市为满足其对形式上的美学追求,改变植物的原生形态,如对绿化树种的过度修剪、草坪上单一植物组成的模纹花坛等,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增加了因物种单一引发病虫害的几率。

3.4科研资金投入少

我国对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侧重于政策的制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研究范围也相对狭窄,加之植物园建设薄弱,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在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以及对外科普方面的作用。

3.5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薄弱

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目前还尚未在城市人群产生充分的共识,部分人群依旧未能较好地理解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内涵。公民保护意识薄弱,破坏自然、侵扰城市生物生存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城市中生物的安全。

4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1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为设计指导

为提高城市的自然度,为城市的生物提供丰富稳定的生存环境,需要以生态学理念为景观设计指导,遵循地带性植被群落生长模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及层次,营造多种生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发挥城市生态系统高效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减少因人工群落所带来的管护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自于《中国城市林业》杂志。《中国城市林业》杂志简介详见.)

4.2以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前提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整合城市中较分散的斑块,并与城郊的天然绿地如森林公园、苗圃等,通过生态绿廊、水廊连接起来,形成点网相连、廓带相通的环网式[10]城市绿网,以恢复生物的栖息地,便利城市内部各绿地之间以及与城郊之间的物种迁徙,从而增加城市的物种多样性。

4.3以保护和引种相结合为途径

4.3.1开展城市生物摸底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首先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并编目,结合城市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面积、现状、管理模式等,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并建立检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2],实时跟踪并掌握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信息管理,以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3.2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是指针对城市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物种群落或承载丰富的动、植物或野生生物种类栖息的荒废地、湿地、沙地、自然河湖等生态脆弱地建立保护地,并针对保护区中各类生态因子的生存状态划定核心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城市生物及其基本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是指依托城市的植物园、动物园、专类园、苗木基地和基因库等对珍惜动植物、濒危生物或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发挥其科普教育、观赏功能,借助基地的科技人员、技术和研发平台等,有力促进珍惜生物资源的移地保护、优势种驯化与应用实验等工作的开展[4]。

4.3.3开发并引入当地的野生植物种类

开发和利用野生植物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景观度、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我国已开展了部分地区、省市的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工作。据调查,福建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可供城市园林绿化的野生植物有171科669属1506种[11]。另外,福建、海南、湖南等地还开展了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专项调查等。据统计,福建省现有野生兰科植物65属151种。有关部门已启动“千种新花卉计划”等工作,这将有力促进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程。

4.4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

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中主要侧重于规划与编制,对城市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力较低,且缺少明确的奖惩制度。今后应继续加强与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展示空间;设计;观赏性植物

“展示空间”是指由空间的多种界面,如球面、折面、水平面、弧面等组成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空间。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可以为参观者提供多种层次的体验和感受,展示空间就是一个流动的多维、多层次的空间。因此,不论是多大规模的展示空间都需要一个场地、一个展示厅,而对于展示空间的设计则是每一次展示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1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

展示空间的设计以展品为主,展品是展示的核心和主角,以展品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展厅位置向参观的观众展示和呈现展品,是划分展示空间的核心和首要目的。展厅设计要具有逻辑性,有秩序地编排好展厅的展品,对各个展示空间进行有规律、合理的,有主次的分配,使展品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因此,在设计展示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把展示的内容,各种展品的摆设次序和空间设计等问题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和协调,不同的展品、不同的展示主题必须搭配不同的空间展示形式和展示空间的划分方式。例如,商业性很强的展示活动,展示空间就要很开阔,空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渗透比较方便,而且展示出来的产品也要比较醒目。展示的展品一定要吸引眼球,让参观者产生再次观看和购买的欲望。对于展示视觉和模拟仿真等展示内容,要给参观者突出的、充分的展示空间,达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目的。总之,在展示厅中给展品布置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设计和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展示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

2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路径

现在的展示空间主要包括流动展示空间、销售展示空间、多媒体演示展示空间、公共展示空间、室内展示空间、室外展示空间等。展示空间的场景设计也从过去的单一的产品展示扩展到将产品以某些情节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生活场景,并且通过场景描述配以各种观赏性植物、音乐等来加以演绎,而展品仅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这种展示设计的发展特点是通过产品的故事来加以适当的场景设计,充分展示了展品的使用价值,显示了展品的外观和功能等特点。场景化的设计展示了空间设计的一大特点,即通过场景设计场面,引起更多的参观者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刺激参观者的购买欲。在展示空间设计场景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和展品的布置,除了空间的布置、各种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播放、陈列展品的展台的设计等的合理搭配外,观赏性植物的选用和设计也逐渐成为展示空间布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各种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都会选用合适的观赏性植物进行布置,用来配合展示的商品和点缀色彩、营造气氛等。随着人们塑造出各种观赏性植物的不同造型,培植了更多种类的植物,其也给展示空间提供了选择大量观赏性植物的空间。在设计展示空间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展品、不同的主题来选择不同造型、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观赏性植物来点缀展示空间。因此,观赏性植物也成了展示空间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展示空间设计中对观赏性植物的应用

3.1尺度的应用概念

将观赏性植物应用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必须根据展品的性质、大小来选择观赏性植物的大小尺度,必须根据布置的展示空间的大小尺度来设计观赏性植物的尺寸及层次。在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应重视观赏性植物的高度、宽度等对具体设计空间的点、面、线等的影响。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把握住具体的观赏性植物在空间展示中的实际效果,只有把观赏性植物的大小尺寸把握好、控制好,才能在展示设计中取得较好的观感效果。在展示设计中,观赏性植物间也应该注意空间位置的设计和搭配,注意把握空间位置的布置。观赏性植物的布置应该按照规范,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规则,根据高矮形态、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因素来合理地进行布置和设计,较好地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的艺术效果和美感。另外,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观赏性植物应根据实际想要达到的空间设计艺术效果来选择。

3.2植物纹理的应用概念

观赏性植物应用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必须根据空间设计的主题来选择观赏性植物。在很多展示厅中,根据不同的布景、不同的背景音乐、不同的灯光布置,观赏性植物的选择也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来选择。对近似的植物纹理的观赏性植物进行设计和搭配,能使参观者在有限的空间内停留更长的时间。观赏性植物的纹理选择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是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细节语言,是设计者将观赏性植物的设计应用到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效果应用,这种设计会更好地提升空间设计作品的观赏效果和实际展示效果。

3.3形体空间的应用概念

观赏性植物应用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必须掌握好观赏性植物的形体空间的设计和展示效果。在观赏性植物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形体设计属于设计过程中的中景尺度。如何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使参观者观赏到的观赏性植物也有比较强烈的观感,这就需要我们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对观赏性植物进行形体设计,把握好观赏性植物的植物群落的空间次序、色彩元素的分布状况,以及观赏性植物的外形特征、修剪的高矮尺度以及观赏性植物种类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合理搭配、比例协调将会给参观者带来美好的观感体验。对观赏性植物的纹理细节的设计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具备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能力,能清晰地表达出展示的意境和对观赏性植物等景观植物的色彩、树形等的把控。

3.4场地界面的应用概念

观赏性植物应用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对场地界面的把控也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参观者与观赏植物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场地界面的设计原则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观赏性植物的纹理特征就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了,而应该关注的是观赏性植物的空间展示设计中的整体性的视觉效果。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对观赏性植物的群落和水体、空间分割线、展示空间内/外的建筑物、展厅的格局、展厅的展台大小、布置的方位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来完成整个展示空间的设计,使观赏性植物能更和谐地融入整个展厅的布置和设计中,给参观者和欣赏者提供一场美好的视觉盛宴,形成展示空间的设计目的与艺术效果完美融合的局面。

4结语

我国的展示空间设计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展示空间也由过去简单地在博物馆、陈列室、美术馆等传统的封闭式的展厅,逐步发展到了室外、各开放式的商城。可以说,空间和布局在不断地延展,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上也呈现出更多的艺术风格和故事情节。在展示空间的布置上,更多的元素也被纳入了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其中,观赏性植物将在展示空间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据展示主题、展示产品的不同,将选用不同的观赏性植物来设计空间,以形成展示空间的设计目的与艺术效果完美融合的局面。

作者:刘莎 赵方昕 单位:1.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2.郑州航空港区航程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8

1.1.1资源现状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体,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2424.76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63.4%,森林覆盖率达44.3%,活立木蓄积量为14.2亿m3,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由于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具有明显的“立体”特征,全省分布着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有299科、2136属、约14000余种,其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种多,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我国种子植物中特有属有204个,云南就有108个,约1000种以上。如木兰科,世界有12属205种,云南就有8属50多种,罗汉松我国有13种,云南就有8种,樟科植物云南共有196种,其中特有种就有75种,如此丰富的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也是云南十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优势。

云南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云南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类多达5000余种,许多重要药材特产于云南或以云南产者为佳,中药资源的优良品质,使云南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著名的“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中首屈一指,全国定名为名贵药材的品种60—70%云南都有。如:石斛、天麻、重楼、草果、灯台树、灯盏花、大黄藤、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半夏、鬼臼、沉香、砂仁、槟榔、诃子、血竭、鸡血藤、三七、川贝母、百合、杜仲、黄柏、狗脊、厚朴、肉桂、肉豆蔻、千年健和儿茶等,森林药材中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且现有资源不足的品种主要有天麻、草果、石斛、重楼等。其中:野生石斛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内国际贸易受到严格控制,目前药用价值最高、质量最好的滇重楼已成为中药材中的濒危物种,年采收量不足200吨;我省草果现有产量为7500吨,现有野生天麻林地20万亩,加上人工培育的天麻,年产鲜天麻达3000吨,人工种植灯台树3000亩、大黄藤4000亩,由于过度采挖,加之人工培育不足,使这类珍贵药材产量逐年递减。

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南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多种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我省野生食用菌约有600多种,占世界食用菌种类的35%,占全国的75%左右,据有关资料,我省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总量约为50万吨,但社会商品量仅10万吨,其中多数为本地消费,真正进入产业化生产和流通的数量就更少。我省产量高、价值大的野生菌种类主要有:松茸、牛肝菌、块菌、奶浆菌、羊肚菌、香菇、木耳、竹荪、猴头菌、青头菌、鸡枞、鸡油菌、干巴菌等,野生菌种类及产量均为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野生食用菌进入产业化生产和流通量达21800吨,其中松茸1200吨,其它野生食用菌20600吨。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野生食用菌的数量也呈恢复性增长。

特色突出、风味各异的森林蔬菜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菜蓝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的森林植被中,数以百计的植物都可作为蔬菜食用,具有种类多、资源分散、资源总量大、商品量小等特点。大部分森林蔬菜未被开发利用,少数种类有人工栽培,但规模小,森林蔬菜的利用仍以采集天然资源为主,过度采集现象严重。据初步统计,云南省约有森林蔬菜(野菜)600种(不含野生菌类),人们传统食用的森林蔬菜主要有:臭菜(羽叶金合欢)、刺五加、甜菜、香椿、树头菜、金雀花、苦刺花、攀枝花、棠梨花、大白杜鹃花、松杉尖、青刺尖、树衣等;人工栽培的主要种类有:香椿、刺五加、臭菜、树头菜、金雀花等。

多种稀有珍贵植物、森林景观植物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素有“植物王国”“植物物种基因库”称号的云南,有众多稀有珍贵植物、野生花卉及森林景观植物,尤其是山茶科、杜鹃花科、木兰科、樟科、蔷薇科和棕榈科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据统计,云南可供开发的野生观赏花卉就涉及227科,近2500多种,是世界观赏花卉最为珍贵的种质基因库。其中被纳入珍稀濒危的植物约有150种左右,如:长蕊木兰、红花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鹅掌楸、香木莲、华盖木、云南樟、滇润楠、石楠、云南山茶、野茶树、大树杜鹃、罗汉松、竹柏、董棕、蓖齿苏铁等,这些既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又是很好的野生花卉和景观植物。多年来,云南的植物、林业和园林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中,对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培育园林观赏植物和城市绿化大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筛选出木兰科、樟科、蔷薇科、棕榈科等科中的76种城市绿化的树种,并已开始在城市街道绿化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云南地处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迄今所知世界上野生茶树群落、古茶园保存面积和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世界茶文化的“根源”,也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价值,如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现有茶组植物12个种6个变种,云南就分布有8个种6个变种,我省现保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野茶和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

松花粉的利用将为我省云南松林分的综合利用注入新的活力。在我省,云南松是风媒花粉植物资源量最大的树种,据1997年“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统计资料:全省有云南松成林面积344.84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1181.28万hm2的29.2%。云南松一般10年生左右开花有粉,10—50年是产粉的最佳时期,目前,这一阶段的云南松面积超过170万hm2,据测算,“10~50”年龄段的云南松林正常年平均产花粉为38kg/hm2,依此计算全省松花粉贮量在6.4万吨以上,此外,我省尚有地盘松23万hm2和每年平均人工造林15—20万hm2的云南松,该部分资源也可成为云南松花粉的采收基地和后备资源,因此云南松花粉的产业化开发具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1.1.2产品开发利用及加工企业现状

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多数产品还处于利用天然野生资源为主,加工业落后,主要产品以原料型及初加工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培育及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并朝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种类有:石斛、天麻、草果、重楼、树头菜、刺五加、臭菜、香椿、金雀花、甜菜、多种野生食用菌、云南樟等多种绿化及观赏植物。其中:重楼、石斛、草果、天麻、灯台树等森林药材,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成药和保健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已成为我省市场需求量大、创汇数额较大、较受欢迎的产品;云南樟、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石楠等乡土树种,已成为我省需求量较大的绿化树种,并受到省外许多城市绿化的青睐。

我省从事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开发的企业和加工厂主要有300多家野生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思茅、德宏、西双版纳、红河、大理等地的森林蔬菜加工厂;南涧、泸西、武定的重楼人工培育基地,昭通的天麻人工培育基地,西双版纳、思茅、德宏、临沧、保山等地的石斛培育基地,红河、文山的草果培育基地,红河大黄藤栽培基地、思茅灯台树栽培基地以及一批药品加工企业。在森林景观植物开发方面,全省已建立异地保存种质资源林区12个,林木种源收集区16个,林木种子生产基地11处,约3万hm2,林业专业苗圃3652处,面积3000hm2,并在宾川、嵩明、宜良、思茅、腾冲、富宁、砚山、罗平、禄丰、河口、泸西、开远、易门、瑞丽、双柏等县建立了15个城市绿化苗木科研培植基地。

目前,非木材森林资源开发的主要产品有:天麻片、天麻粉、复方天麻颗粒、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石斛枫斗、石斛夜光丸、脉络宁胶囊、脉络宁注射液、通塞脉片、灯台叶片、灯台叶颗粒、黄藤素片、黄藤素注射液等著名中成药及保健产品;刺五加、金雀花、松茸、牛肝菌等森林蔬菜和野生食用菌的保鲜品、脱水干片、盐渍品;石楠、滇润楠、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长叶竹柏等绿化树种。

另外,云南省林科院开展了云南松花粉系列产品开发的研究,完成了云南省“九·五”攻关课题“云南松花粉精粉制备技术”,突破了破壁松花粉和超微细破壁松花粉的开发研究,于2000年3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验收鉴定。并在“松花粉脂提物”、“松花粉活性酶精粉”、“松花粉营养物质精粉”、“松花粉黄酮类精粉”四种精粉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开发了“松花粉亚油酸软胶囊”、“活性酶口服胶囊”、“黄酮精粉片剂”、“松花粉王浆口服液”、“松花粉酮酒”等项产品,完成了产品成分分析。由于没有很好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省尚无加工企业进行产品的批量生产。

1.1.3产值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非木材产业目前的总产值为252770万元。其中:野生资源利用和人工培育产品产值为20801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为14000万元,运输、销售等服务业产值为30760万元。

1.2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潜力分析

(1)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种非木材森林资源,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市场潜力巨大。非木材产品属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可满足人类对保健、膳食、美化环境等多种需求。

(3)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非木材森林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悠久的利用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因此产业发展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多年的研究,我省林业科技人员已掌握部份非木材森林资源种类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物学特性,探索出保护、培育、利用的生产技术和合理开发的方法。

(5)可发展空间大。由于多种社会因素,我省的非木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利用野生资源开发初级产品阶段,存在经营粗放,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及资源破坏严重的现象,如加以科学开发利用和加强管理,加大人工培育力度,发展空间巨大。

(6)群众参与积极性高。非木材森林资源分布在我省广大林区,涉及面广,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使其产业化,可增加广大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群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同时促进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1.3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许多有开发价值的非木材资源有待查清。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其间不乏极有开发价值的物种资源,目前这类资源仅知在我省有分布,而蕴藏量不明,以至丰富的非木材森林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开发程度低。由于对非木材资源的价值认识有限,目前我省对非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栽培繁育、加工技术等基础性研究不够,加之市场营销、品牌、包装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制约了非木材产业的发展。

(3)野生资源分散,人工培育的规模小,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加之,广大农户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认识不够,存在不合理利用的短期行为,开发利用盲目性大,管理力度不足,造成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造成严重危害。

(4)产业起步晚,市场及产业链培育不足,目前仍处于民间零星交易为主的初级阶段,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非木材森林资源采收、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目前多数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档次低、特色拳头产品少。

(5)优质高效、科技含量高的资源培育型试验示范基地少,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链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相关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1.4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

我省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种类繁多,本规划仅对部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具备产业化发展的非木材产品进行分析和预测。

1.4.1森林药材

从世界医药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天然药物已成为各国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医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欧美各国已开始接受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复方药物。目前世界中草药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60亿美元,并且逐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在亚洲最大的中药市场—日本,中草药年销售额就超过21亿美元。天然药物和保健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欧洲,天然药物市场年销售额达35亿美元。美国人每年花在保健上的费用高达3000多亿美元,其中中药补剂的零售额达36亿美元。我国中药产业占整个医药市场的40%左右,近5年来以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由于中药的毒性小、副作用低,所以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中药材及制品的市场越来越广阔。

通常中药材80%都来源于森林之中的野生植物资源。随着加工技术和制药企业的发展,许多种类仅靠利用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其中有些药用植物,每年消耗量远远超过了其生长量,使珍贵的森林药材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每年全球市场上交易的石斛总量超过了10000吨、全国重楼年消耗量为1000吨、草果国内年需求量为80000吨、天麻国内年需求量为210000吨;目前我省是国内这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区域,现有草果产量仅为7500吨、野生滇重楼产量不足200吨、天麻产量3000吨、石斛、重楼、大黄藤和灯台树等虽然已开始进行人工栽培,但目前产出量较小,如:灯台树价格近年来不断攀升,干叶由1996年的0.5元/公斤,上升为现在的4—10元/公斤,大黄藤从1997年开始就出现原料供应不足的现象,至使大部分药厂因此停止黄藤素药品生产。结合我省的优势资源和药业发展现状,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因此,林业部门应抓住机遇,结合我省“云药”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森林药材。

1.4.2野生食用菌

野生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多种氨基酸,属绿色生态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从每公斤几元至几百元不等,由于野生食用菌为天然产品,其数量有限,加之消费者众多,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据统计2003年我省仅食用菌出口创汇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其中:鲜松茸出口852.34吨,创汇3763.4万美元,松茸制品311.33吨,创汇582.389万美元;其它食用菌出口6268吨,创汇2655万美元,其中速冻制品3066.6吨,创汇940.8万美元。随着野生食用菌加工、保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野生食用菌的市场就更加广阔。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日本从各个国家进口鲜松茸2390吨,其中从中国进口1531吨,占64%,中国出口日本的鲜松茸中有72%来自云南。由此可见,我省野生食用菌的市场基础较好,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野生食用菌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理顺各个生产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价值的增长。

1.4.3森林蔬菜

随着人们对森林蔬菜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森林蔬菜已进入了市场,并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菜蓝子”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国内外市场日趋活跃,欧洲各国、日本等正在开发森林蔬菜市场,开展商品化生产;而国内如北京、天津、四川、云南等省区也建立了一批森林蔬菜加工厂,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处于旺销的势头,系列产品不但成为饭店、宾馆、酒楼的珍品,也逐步走进了百姓的餐桌,作为招待宾朋、节日宴席的美味佳肴,尤其随着人们对森林蔬菜保健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兴起食“野菜热”是必然趋势。

近几年来,云南各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野生和人工栽培的森林蔬菜上市,且数量不断增多,深受大众欢迎,价格从每公斤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因此,森林蔬菜的广阔市场前景可略见一斑。

1.4.4森林景观植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昆明、大理、蒙自、曲靖等各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和新住宅小区开发、厂矿单位绿化等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对森林景观植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预计仅昆明市在今后的20年内每年需要绿化大苗200-300万株,观赏植物3000-5000万株。省内其它地区在今后的20年内每年需要绿化大苗100-200万株,观赏植物2000-3000万株。而国内其它省、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对优良的绿化树种和花卉也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近年来,我省花卉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95%的花卉产品品种都是“舶来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太少,这与我省“植物王国”的称号极不相符。目前,我省城市绿化苗木和观赏植物的生产量已无法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约80%的城市绿化苗木需从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及四川购入。一些优良的本地树种如滇润楠、滇朴、石楠、红花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等,在市场上已成为紧俏商品,一株胸径为3cm左右的大苗,价格在100—400元之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绿化苗木及花卉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此,产业化发展以木兰科、山茶科、樟科、棕榈科等优良树种,既可满足省内市场需求,又可为国内其它省、区提供优良的绿化、美化植物。我省丰富的野生花卉和优良的观赏植物产品,必将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4.5野茶及古茶树产品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其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的商朝,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云南省至今仍有数百年以上古茶园和数千年以上野生茶树分布,是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目前,国际上对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优质有机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高达千元以上,而野茶和古茶树的鲜叶是制作有机茶产品的最佳原料。因此,对云南野生茶及古茶园的有效保护和有机茶的合理开发,将有力地推动云南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并为重新打造云南茶叶世界性品牌提供新的契机。

1.4.6云南松花粉系列产品

目前花粉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产品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市场的热点产品。资料表明,法国、美国、瑞典、新加坡每年都要进口原料花粉和花粉成品。仅原料花粉为2500—3000吨,价值约为2亿美元。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少,人工费用高,所以世界花粉主要出口国家为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省云南松花粉的利用已有几百年历史,至今在保山、临沧、大理等地区,当地群众还保留着用云南松花粉制作食品的习惯。云南松花粉属天然纯净产品,其纯度高、可开发性强,并且经多年人群食用效果调查,云南松花粉系无过敏源的纯净花粉,不会发生过敏反应,适宜于多种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等产品的开发,能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因此,云南松花粉有较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1.5发展我省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的意义

①加速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云南省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主要林区之一,也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制约我省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加之林业产业化发展也是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利用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发展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非木材森林资源,对调整我省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绿色经济强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挖掘森林资源潜力,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非木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非木材产业的发展可提高森林利用价值,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非木材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③有利于我省解决“三农”和林业企业生存的问题。我省农村人口有3610万,因交通、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的林区群众和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林业职工,是我省最为贫困的群体。由于非木材森林资源分布在我省广大林区,林地及森林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发展可引导广大林农和林业职工参与产业的建设,从而实现非木材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产品增值。因此,产业的发展可使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职工获益,是解决我省“三农”和林业企业生存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④增强林业产业发展后劲。发展非木材产业可加快非木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延长林业产业链,从而提高林特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水平,实现林业的规模效益,增强林业产业发展后劲。

⑤促进林业综合效益的发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非木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同时还可以提高山区人民群众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认识,形成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合理开发和利用我省丰富的非木材森林资源,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林区实现小康社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维护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为目标,以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挥区域优势,优化非木材产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产品生产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资源培育和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品特色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综合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体系,促进我省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2产业发展的原则

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云南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培育发展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的特色产品和驰名品牌。

②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相对集中,合理布局,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把保护资源和环境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实现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非木材森林资源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扶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项目,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④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自我。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原则,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争取引进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改造和提升地方企业;同时,瞄准国内外产业导向,找准区域优势与产业化的结合点,最大限度的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⑤涉及野生保护物种的开发,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保护政策,严禁以牺牲资源作为代价、从而换取经济发展的作法。

2.3发展目标

2.3.1野生资源利用及资源人工培育目标

通过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人工培育,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基地,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与国家认证的名牌非木材森林资源产品。野生资源利用及资源人工培育目标详见表2—1。

野生资源利用及资源人工培育发展目标

*工业发展目标

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非木材产品生产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发展目标见表2—2。

加工业发展目标

*

2.3.3产品营销及服务业发展目标

由于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的发展是我省林业“八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可结合林业各大产业的市场建设,进行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辐射面广、规模适度、信息化程度高的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营销网络,引导市场搭乘信息网络平台。

第三章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布局

3.1产业发展的重点

根据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的优势,把森林药材、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云南松花粉、森林景观植物、有机野茶和古茶产品等作为我省非木材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扩大非木材野生资源合理利用范围及资源人工培育的规模、增加资源总量,逐步提高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的加工规模和产品质量,积极开展科技咨询、市场营销等配套服务等服务型产业,努力做大做强非木材产业,使之成为我省林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种类十分丰富,规划中不一一列举,规划中重点品种的选择原则是:有市场、有成熟的利用和加工技术、有种源和种苗繁育技术、有人工栽培技术且现有资源总量不足的品种,对一些很有开发价值的品种,由于缺乏种源或栽培技术不成熟,就不列入资源人工培育的重点品种,而放在非木材产业的引导型重点建设项目《种质资源收集及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资源培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中,重点解决种苗繁育和人工栽培的技术问题。如:森林药材中的龙血树、丽江山茨菇、鬼臼、沉香、云南萝芙木,以及森林景观植物中的华盖木等。

3.2野生资源的利用及资源人工培育规划

3.2.1野生资源利用及人工培育的重点项目

非木材森林野生资源利用及人工培育的重点为:森林药材、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森林景观植物、野茶树及古茶、云南松花粉六大类产品。

①森林药材资源培育项目:重点发展品种为石斛(Dendrobiumsp.)、天麻(GastrodiaelataBlume)、重楼(Parispoyphyllavar.Yunnanensis)、草果(AmomumtsaokoCrevostetLemaire)、灯台树(Alstoniaschlaris)和大黄藤(Fibraurearecisa)。

②野生食用菌利用项目:重点品种为松茸和牛肝菌、块菌、羊肚菌、鸡枞、木耳、香菇等野生菌。

③森林蔬菜野生资源利用及人工培育项目:主要发展臭菜(羽叶金合欢)、刺五加、甜菜(守宫木)、香椿、树头菜(刺老苞)、金雀花等森林蔬菜。

④森林景观植物培育项目:人工栽培以木兰科、樟科、蔷薇科、棕榈科为代表的城市园林景观植物;人工优选、驯化、栽培以杜鹃花科、山茶科、罗汉松科等为主的多种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

⑤野茶树及古茶园有机茶产品的保护性开发项目:在划分保护与开发区的基础上,采取限制采摘量的措施,建立野茶树及古茶园的鲜叶采集基地。

⑥云南松花粉利用项目:建立云南松花粉采集基地。

3.2.2野生资源利用及人工培育的规模与布局

(1)发展规模

①森林药材资源栽培规模

现有面积为11.4万亩,规划新增人工培育面积为46.8万亩(规范化集约栽培3.3万亩,林下栽培或仿原生环境栽培43.5万亩),实现58.2万亩的森林药材资源栽培总规模。其中:

石斛:规划发展总规模21万亩。其中:规范化集约栽培1万亩,仿原生环境栽培20万亩。

天麻:全省现有天麻人工栽培面积3万亩,规划再发展林下栽培1万亩,实现总规模4万亩。

重楼:现有规范化集约栽培规模0.2万亩,规划发展总规模3万亩。其中:新增规范化集约栽培0.3万亩,林下仿原生环境栽培2.5万亩。

草果:全省现有草果面积约7.5万亩,规划再发展10万亩,实现总规模17.5万亩。

灯台树:现有规模0.3万亩,再发展规范化栽培基地2万亩,实现总规模2.3万亩。

大黄藤:现有规模0.4万亩,规划再发展林下栽培10万亩,实现总规模10.4万亩。

②野生食用菌产量规模

通过开展人工保育促繁、天然促繁技术,突破部分野生食用菌种自然环境下的人工接种和移植技术,实现野生食用菌总产量为32000吨/年。其中:

松茸:目前全省产量约1200吨/年,规划到2020年产量达2000吨/年。

牛肝菌、块菌、羊肚菌、鸡枞、木耳、香菇等野生菌:目前全省产量约20600吨/年,到2020年产量达30000吨/年。

③森林蔬菜培育及野生资源利用规模

规划野生资源利用和人工栽培总规模为60万亩。其中:基地无公害集约栽培10万亩,野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含原生环境下人工补栽)50万亩。

④森林景观植物培育规模

通过人工优选、驯化、栽培森林景观植物,实现总产量达2000万株(盆)/年。

⑤野茶树及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项目规模

建立野茶树及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基地20万亩。

⑥云南松花粉利用项目规模

建立云南松花粉采集基地100万亩,实现年收集松花粉原料1000吨。

*

(2)布局

——森林药材栽培:主要布局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思茅市、昭通市、保山市、临沧地区、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文山州和红河州。

——野生食用菌采集:主要布局于迪庆州、楚雄州、昆明市、大理州、玉溪市、曲靖市、红河州、丽江市、保山市和怒江州。

——森林蔬菜栽培及野生资源利用:主要布局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思茅市、昭通市、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保山市、红河州和临沧地区。

——森林景观植物栽培:主要布局于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楚雄州、大理州和红河州。

——野茶树及古茶园鲜叶采集基地:主要布局于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县、双江县、沧源县、镇源县和澜沧县。

——云南松花粉采集基地:主要布局于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曲靖市、丽江市和大理州。花粉采集基地的选择,要求以地盘松为主的低产林或少量扭曲云南松林分作为采粉基地。

*

3.2.3实施进度

非木材森林野生资源利用及资源人工培育基地建设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4—2007年,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第三阶段为2011—2020年。各阶段野生资源利用及人工培育的实施进度规划如表3—3:

野生资源利用、资源人工培育进度规划表

*

3.3非木材森林资源重点加工业规划

3.3.1加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为增加我省非木材产品的加工率,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首先要选择一批基本素质好、起点高的企业重点加以扶持,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为树立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产品的优秀品牌作出贡献。结合资源优势,我省非木材加工业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野生食用菌加工厂、森林蔬菜加工厂、有机野茶产品加工厂和云南松花粉系列产品加工厂。森林药材的培育,目的是满足省内外药品、保健品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故不作加工业规划。

3.3.2重点加工企业规划

加工企业规划总数为14个,加工总规模为24160吨。其中:

——野生食用菌加工厂:布局于昆明市、香格里拉县、易门县、祥云县和楚雄市,共5个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为野生食用菌的保鲜、速冻、脱水、腌制、罐头、盐渍等类产品。加工规模为15000吨/年(占原料总产量的47%)。

——森林蔬菜加工厂:布局于昆明市、楚雄市、思茅市、潞西县和景洪县,共5个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为森林蔬菜的保鲜、脱水、速冻、腌制、罐头等类产品。加工规模为8000吨/年(占原料总产量的27%)。

——野茶及古茶加工厂:布局于景洪县、思茅市和沧源县,共3个加工企业,总规模为加工鲜叶800吨/年(占原料总产量的100%),有机野茶、古茶产品为160吨/年。

——云南松花粉系列产品加工厂:布局于昆明市,共1个加工企业,实现云南松花粉原粉的加工总量为1000吨/年的生产规模(占原料总产量的100%)。主要产品为云南松花粉破壁精粉、松花粉亚油酸软胶囊、活性酶口服胶囊、黄酮精粉片剂、松花粉王浆口服液、松花粉酮酒等。

*

第四章重点建设项目

为了加快非木材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将下列项目作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以解决我省非木材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

①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度”的问题;

②部分种类产业化发展的种苗繁育、供应的问题;

③野生食用菌的人工保育、天然促繁技术和森林药材部分品种的仿原生环境栽培技术问题;

④优质高效的资源利用、培育、规范化栽培及集约化经营问题;

⑤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战略的问题。

项目的实施方式是由项目区的国有林业企业、林业主管部门和技术依托单位联合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及非木材产业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坚持科学的决策规则和程序,项目的实施要经过:具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向省林业厅申报→由省林业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项目立项后,由省财政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投资实施,所需投资额由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或评估论证具体测算。

4.1种质资源详查及资源数据库建立项目

开展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的种质、存量、分布调查,查清资源本底,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非木材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办法,便于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

①资源详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查清区域内重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群落、种类、数量、面积及其分布,分析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探讨维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机制,客观反映分布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对资源利用及经营管理现状做出分析和评价,为制定非木材森林资源的保护计划和合理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②资源详查的重点对象是:对省内的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药材、野茶及古茶园的资源情况,以及观赏性好、经济价值高的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重点详查。

③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资源详查的基础上,要建立我省非木材森林资源的数据库,为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4.2种质资源收集及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昆明、迪庆、西双版纳建成规模较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非木材森林种质基因库、遗传改良及种苗繁育基地,用现代化的设备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价值高,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种类进行品种优选、驯化、遗传改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种苗繁育等工作,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构建坚实基础。

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是森林景观植物、森林药材、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是对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种类进行人工优选、驯化、遗传改良及种苗的有性系、无性系繁育,改变目前产业化发展中优质种苗供应不足的问题,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3资源培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依托科研单位,开展专题研究,突破部分非木材森林资源人工促繁、人工培育技术,建立我省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的规范化资源培育示范基地,以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带动我省非木材资源人工培育、野生资源保育促繁的发展。

①资源培育的重点是研究野生食用菌的人工保育促进天然繁育技术、云南松花粉和野生森林蔬菜的合理采集技术、野茶树及古茶园的保护性开发技术、森林药材、森林蔬菜及森林景观植物的人工基地化栽培和仿原生环境栽培技术。

②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区林业局和国有林业企业。

4.4新产品开发的专项研究项目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9

园艺专业成立之初,园林学院针对园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保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设置了“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温室操作与管理”“种苗与苗圃学”“植物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此外,每年10月份,学院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赴云南省昆明市开展为期12天的专业学习。“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12天的专业学习将建立起一个全新地域植物种类的识别体系,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属的横向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将温室操作与管理、切花(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种苗与苗圃学等课程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同时还要与当地专业人员进行咨询与沟通,以汲取第一手专业知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设有5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必修的“综合实习”课程,这也是园林学院教学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园艺专业开设的“园艺综合实习”课程,从2004年开课至今,风雨无阻,从未停歇,十多年的教学实习经验得到其他高校及同行的认可。

二、“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云南是地处低纬度的高原,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开展实习的人工成本较低。“园艺综合实习”课程选址昆明主要是因其在全国花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花卉产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2011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hm2,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出口接近5亿美元[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花卉贸易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面对着新形式、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云南的花卉产业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引种、育种、种苗生产到栽培、大规模扩繁再到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及营销推广,其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为“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课程组织形式及授课方式已趋于稳定。但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一定的问题。(一)植物识别种类欠缺多样性。“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植物种类的识别主要是教师对昆明植物园、黑龙潭公园等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区域所引种栽植的植物种类进行讲解,这些植物种类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南地区主要栽植的植物类型与种类,但是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专类园(竹园、棕榈园、岩石园等)、湿地植物及适宜在西南地区栽植的园林植物的新品种介绍不足。(二)植物应用调查欠缺综合性。昆明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丰富,加上适宜的气候以及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文化属性,使得植物的应用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随之而诞生了具有这些属性烙印的地域特色的园林形式。近年来街旁绿地、高档小区、大学校园、湖滨湿地、政府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园林建设初具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在之前的实习内容中并未得到重视。(三)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性。通过对云南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实地调研,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观赏植物是如何一步步从种到收,再变成老百姓手中的消费产品,也就是在全产业链视角下,使学生掌握观赏植物的流通运行机制。课程实习选择的每一个参观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学生不能主动了解各个企业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间的联系,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实习,也就不能高效系统地将实习内容消化。加上实习过程中受天气、参观顺序,参观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有些实习变成了对一个又一个知名企业的参观,无法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四)课程实习的后勤保障欠缺合理性。“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综合实习历时12天,包括了从基本的植物识别到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方法等内容,实习目标是要学生在短短的12天里,初步建立起对一个陌生城市植物资源的基本认知体系。同时,学生要在实习过程中,对行业龙头企业所涵盖的从植物新品种的研发、种植、经营到生产、销售、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时间短,节奏快,任务重,课业量大,对于任课教师及学生均有较大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带队教师除要熟悉西南地区园林植物种类之外,还需协调实习过程中要参观的各个企业,安排实习时间、参观线路及内容,并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及时的处理,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教师对于知识传授的专注力。

三、“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内容优化首先应将知识点(植物识别、温室操作、苗圃管理等)整合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参观知名企业、调查公园/公共绿地等),设定较为合理的实习线路;其次,通过对新品种应用、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实地调研,将所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园艺产业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增加植物识别种类。首先,以常见园林植物认知为主,适当增加野生植物资源介绍。例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参观了昆明金殿名胜区(金殿植物园),园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参天,文化气息浓郁。园区新改善的温室群、世界杰出茶花园及木兰园、杜鹃园等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进一步了解熟悉西南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完善植物认知体系。其次,增加湿地植物的认知识别内容。例如随着昆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建设、昆明湿地建设,相对应的园林水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昆明市湿地总面积已达到6万余公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海东湿地公园,其丰富的湿地植物(水生植物)成为了植物识别体系中重要的部分。第三,加强植物品种介绍。如昆明植物园(东园)收集了丰富的茶花品种,新建的竹园及棕榈园中也收集引种了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黑龙潭公园中引种的梅花、杜鹃花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其品种分类清晰,是学生深入了解品种资源的范例。(二)丰富园林应用调研的类型。为取得较好的课程实习效果,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走多看,观察了解各种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居住绿地等)及园林植物的不同应用形式(花坛,花海,花境,专类园、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因此,笔者首先减少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的参观天数,因为世博园的维护经费逐年减少,景观效果不如从前,所以授课时间可以从之前的3天减少至1天。其次,应取消五华区政府绿地的实测,增加呈贡新区政府办公楼公共绿地的调研。因为呈贡新区公共绿地为新建项目,群落结构丰富,物种多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景观效果。第三,课程实习应保留市属公园大观公园及翠湖公园的调研,增加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校园景观的调研。因为历史悠久的云南大学在校园景观的营造上结合了古老的建筑及灿烂的文化,有一定的特色。其利用植物进行的空间营造及植物景观的尺度等适宜学生进行学习调研。第四,居住区及道路景观的调研应在休息日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调研任务。各小组以昆明市政府的《昆明城市园林植物推荐名录(2016年)》作为参考,调研植物景观视角下的城市风格、街头主景、乡愁景观等,学生通过调研发现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三)合理规划企业参观实习的要求。改革前企业参观行程的安排随意性较大,缺少合理的规划,导致学生对于花卉生产流通环节的整体认知过于破碎。所以,选择参观的企业要综合考虑企业及公司的经营范围、在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基地所在地的交通情况、便利程度以及参观费用等因素,合理规划参观企业的行程,争取让学生在一次出行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如企业的类型、产品的结构、种植方式、不同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掌握花卉生产流通的全过程[3]。合理规划后的企业参观行程见表1。

四、“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效果

(一)增加了植物识别种类。课程内容优化后,植物识别增加了12科、18属的植物,最终可以使识别的植物种类达到350种左右,基本覆盖了常见园林植物类型及植物种类。部分常见的园林植物在实习过程中多次重复出现,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学生独立进行的街道调查中,自主认知识别属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此外,在课程的最后一天,教师随机挑选云南农业大学20种校园植物进行测试,学生的识别成功率逐年提高,学生对草本地被植物及湿地植物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二)强化了学生对植物景观构成的认知。北方园林多是3层群落景观的营造,而昆明园林多是4~5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学生通过大量测绘复层植物群落,加强了对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的认知:首先学生对于植物群落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其次对于林缘线、林冠线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横向对比北方地区的植物群落构成,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植物材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生在植物识别方面技能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在植物群落调查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植物识别的准确性。(三)达到了企业参观实习预期的效果。“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内容的优化,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增强,主要体现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方面,学生能够主动发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课下能够主动查找与其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方面的资料补充到实习报告中。参观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感受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是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园艺综合实习”课程还促进了学生对前3年所2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串联。部分学生的实习报告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的深度思考,作业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亦珂,潘会堂.北林园林学院观赏园艺专业成立的背景与人才培养[J].风景园林,2012(8):85-86.

[2]程堂仁,王佳,张启翔.发展我国创新型花卉产业的战略思考[J].中国园林,2013(2):73-78.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多样性乡土植物

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种类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原料;植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为研究、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植物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材料,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规划对促进生物遗传基因的交换、增加城市适生物种,提高植被的稳定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循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植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不采取措施,在未来一代人的时期内,全世界约有15-20%的植物的生存面临威胁,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高达5000种,形式非常严峻。本文探讨了我市绿地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和发展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城市生态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曾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并且急切呼吁:加强生态建设、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当务之急。陈俊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的任务除了绿地分布不均、绿量不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植物种类贫乏,品种单调。生物多样性在实现城市大园林规划中地位十分重要,因为目前我国城镇园林中,观赏植物品种很少,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地比较常用的露地观赏植物总数在1000种(不是品种)以内,有的甚至在500种之内,仅广州较多,约达1700种。反观世界各城市如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墨尔本等地,则常用的绿地观赏植物总数在2000-4000种。近几年上海地区为了贯彻植物多样性原则,每年在城市绿地增加近百个植物品种,仅延中绿地就有800多种植物。

吴江市位于太湖流域腹部,江苏省最南端,苏(州)、嘉(兴)、湖(州)小三角中心。它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1′41″—120°53′59″,北纬30°45′36″—31°13′41″。东西宽52.67公里,南北长52.07公里,全市总面积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太湖水域约85平方公里)。全境无山,地势低平,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其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这一地区适宜生长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73种438个品种;草本、地被等66科241个品种。而目前我市绿地建设中常用的植物总数还不到200种,常见的乔木主要有:香樟、法桐、银杏、杜英、金合欢、黄山栾树、女贞、雪松、水杉、龙柏、棕榈、垂柳、榉树、广玉兰、重阳木、无患子等。灌木和地被常用的有鸡爪槭、珊瑚树、红叶李、桃、樱花、紫薇、桂花、腊梅、花石榴、紫荆、腊梅、花石榴、木芙蓉、夹竹桃、石楠、茶花、海桐、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金边黄杨、月季、金叶女贞、龟甲冬青、火棘、洒金桃叶珊瑚、八角金盘、金钟(连翘)、杜鹃、书带草等。

植物多样性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过度开发,在应用和开发植物资源时,常因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城区常有侵占绿地、砍伐树木等,也使植物多样性受影响。2、环境污染工业生产的“三废”,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的污染,使植物生长受到威胁。3、人为因素在应用植物造景中的影响,常因缺乏科学知识和偏爱某些植物种类,致使植物品种单一。

要达到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必须首先要摸清本地区的植物物种种类,为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其次,建立本地区的物种档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发本地的野生及乡土树种,引进新优植物品种,丰富本地的物种资源;在城市的绿化及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的群落配置,促进植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珍稀植物物种。

一、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经过对吴江的珍稀植物资源作全面的调查,目前吴江的国家珍稀植物保护树种有金钱松、水杉、水松、银杏、凹叶厚朴、宝华玉兰、单性木兰、杜仲、夏腊梅、青檀、浙江楠,结合吴江(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列出当地的珍稀植物品种,加以保护、繁殖。对珍稀濒危植物以就地保护为主,建设或恢复其适生环境,扩大其生物种群,保护和发展并举,实行多种手段繁殖珍稀濒危物种,扩大种群数量。对本地区比较稀少的植物,也应加强保护,改善其生存环境,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对较好的绿化品种应有繁殖推广的计划。全面贯彻执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木要普查建档,划定保护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落实责任人,落实养护管理资金。对城市现有的绿地和树木实施就地保护。

二、大力开发利用地带性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乡土植物,注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构筑具有地域植被特征的植物多样性格局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土壤差异大、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如华东地区(不包括山东)的种子植物有209科1650属6640多种,区系组成丰富,可为不同地域和小环境条件下的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因此,可根据地带性特征选择绿化植物,挖掘同一植被区内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乡土植物,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系。我市今后可以大量推广的乡土树种有:柳杉、枫杨、苦槠、木荷、紫楠、浙江楠、青冈栎、石栎、月桂、枫香、乌桕、喜树、紫树、刺楸、罗木石楠、苦楝、七叶树、小叶栎、山麻秆、糙叶树、朴树、擦树、流苏树、黄檀、藤蔓月季、重阳木、青檀、江南桤木、牛鼻栓、青栲、红果榆、珊瑚朴、山矾类、冬青类、箬竹、短穗竹、黄皮刚竹等。

同时注重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并对其进行生态安全性和适应性进行观察研究,以利今后的推广。重点推荐引进树种有:南酸枣、山杜英、猴樟、水松、紫楠、红果榆、檫木、木莲、青榨槭、杜梨、木香、海州常山、扶芳藤、锦带花、红花七叶树、加拿大紫荆、银鹊树、笑靥花、白鹃梅、决明、绣线菊类、海棠类、柽柳、火炬树、墨西哥落羽杉、东方杉(墨西哥落羽杉与柳杉杂交种)、日本柳杉、美国香柏、美国扁柏、福建柏、三尖杉、榧树,大明竹、斑竹、箬竹、菲白竹、金镶玉竹、早园竹、淡竹等竹类,以及金叶皂荚、美国红栌、红叶石楠、美国红枫、北美枫香等一些彩叶树种。以上树种在大气候上都能适应苏州地区生长,但具体到某一树种,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应用小气候来适地适树,才可达到绿化效果。

三、正确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扩大多样化物种的种群规模

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见,在城市绿地生态建设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建设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性型等人工植物群落,以维持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除了城区立地条件较差和土壤改良力度不足外,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轻易否定和放弃物种,客观上也导致了绿地种类的贫乏和结构的单一。如“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地格局是城市绿地的最佳形态,但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往往造成大量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被旁落;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大量慢长植物,甚至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而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更被轻易否定。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多样的环境必然以多样的物种为基础。如何合理评价城市绿化植物,深刻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事实上,每种植物都有优缺点,植物本身无所谓低劣好坏,关键在于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和养护管理的技术和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推广适生物种,扩大种群规模,丰富城市绿化植物。这除了提高认识和增加耐心外,应完善绿化评价标准和方式,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主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加强绿化植物的规划和培育,引导苗木生产者和绿地建设者开发应用多样的植物品种,尤其是乡土物种,建立种类丰富、批量较大和供应稳定的苗木基地,这是扩大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的基础。

四、增大绿地建设规模,加强绿地建设植物配置设计的审批,提高植物多样性

城市园林绿地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它是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城市建设中往往强调见缝插绿,但群落的构建,尤其是复层群落必须拥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环境,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城市生境的胁迫。因此,增大绿地的面积,将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另外绿化主管部门对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的建设,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的审批,合理界定植物品种的数量,丰富植物物种。

植物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我市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