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平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24:30

野生平榛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新宾满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分为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444个自然屯,总人口30.8万人。总面积4432km2,林业用地面积33.89万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15.69万公顷,占46.3%;商品林面积18.20万公顷,占53.7%。全县有林地面积29.4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9.65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9.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2105.11万立方米。

本县地理位置属东亚季风气候,但因地形地貌影响,却形成了寒冷湿润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四季之中有严寒无酷暑,且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8℃,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31.4℃;总降水量972.7mm,日最大降水83.2mm;平均湿度70%,最小湿度10%;全年无霜期159d,初霜期10月28日,终霜期4月20日;地面平均温度8.9℃,地面最高温度46.6℃,最低-17.3℃(雪下);日照时数1861.8h,最大冻土深度101cm。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有利于榛子生长。

1.2野生榛子资源及开发潜力

新宾野生榛子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对这一宝贵资源认识不高,大量的榛子都处于野生状态。由于没有对其进行栽培管理,导致榛子果个小、产量低、虫口多、商品性差、瘪仁、空粒数量大,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新宾县政府将榛子生产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乡、村、组3级共同工作,全乡大部分的榛子地已分给或承包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全县目前有平榛资源13333.3hm2,2004年开发15hm2,2005开发35hm2,2006年开发66.7hm2,2007年开发80hm2,2008年调整开发力度,仅这一年就开发1470hm2,而且每年的开发力度还在逐步扩大。产量由150kg/hm2提高到300kg/hm2以上,价格也由原来的10~12元/kg提高到现在的20~30元/kg,总收入增加5倍以上。同时引进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平欧杂交榛子,建立了示范园。其中下夹河子乡、大四平镇是开发的重点乡镇,只这2个乡镇开发面积就占新宾县开发面积的80%以上。从2004~2008年所开发的平榛面积占新宾县平榛资源总面积的12.5%,还有很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1.3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野生平榛的开发就是对其进行园艺化管理,经园艺化管理每年清理出大量的杂树和榛树棵,可解决山区农民烧柴问题,有利于生态建设。通过野生榛子开发,可开阔广大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同时也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垦复技术

2.1榛林规划

对大面积榛林根据地形、自然坡向、排水沟等情况划分小区。小区长方形(视情况而定,以方便打药、施肥等操作),一般长×宽为60m×40m,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同时规划设置中间道路。

2.2清理林地

野生榛林多与杂树或杂草混生,这些杂树或杂草均与榛林争夺肥水,严重影响榛林的生长和管理,榛林内的杂树和杂草需清理,以保证榛林有充足的肥水供应。

2.3疏间与补植

野生榛子林稀密程度相差很大,光照不匀,影响株丛间花芽分化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对于过密或不成片的榛林要进行改造,密者疏间,疏者补植。2.4开辟新榛园

在过去没有榛林、坡度较小的荒山荒坡上栽植榛树。

(1)榛子育苗。平榛苗可在育苗圃播种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根蘖繁殖。

(2)建园。可建立园艺化栽培园,也可大面积营造榛林。前者要求选向阳坡中下部、坡度缓、坡面整齐的地段,土层厚度为40cm以上,富含腐殖质、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土壤;后者对地势和土壤要求不严格。栽植前一年秋季准备好定植坑,平榛要求深、宽各50cm,杂交榛要求深、宽达60~70cm。坑内拌入有机肥、杂草、枯叶,再填入表土。栽植形式有单行、带状、丛状栽植和直播造林等。建栽培园多用单行、带状栽培;平榛造林则可用带状、穴状栽培及直播造林。单行栽植,平榛株行距采用1.0m×(2.0~2.5)m,栽4005~4995株/hm2;杂交榛是大灌木,株行距可采用(2~3)m×(3~4)m,栽825~1665株/hm2。平榛带状栽植,带间距2.2~2.8m,带内栽2行,株行距为(0.8~1.0)m×(1.0~1.2)m,4995~7140株/hm2;杂交榛栽植时需按6~8∶l的比例配置授粉树或几个品种混栽。栽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

2.5整形修剪

(1)定干。在苗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苗木高度而定,一般剪掉苗木高度的1/3左右;根系好、苗木成熟度好的可适当定高些,反之应适当矮些。

(2)短截。根据榛子的生长特性靠壮枝、壮芽结果,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我们以往的平茬,实际上就是短截。幼树为了扩大树冠,短截数量适当大些;结果树短接数量适当小些。结果树一般短截数量在总枝量的30%左右,要短截徒长枝、强旺枝、超长枝。芽饱满、长短适中的健壮枝留作结果母枝。

(3)疏枝。对于过密的徒长枝、细弱枝要根据情况适当疏除。枝条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但疏除过多又容易造成冒条。因此,要注意疏枝量,正常情况下,疏枝量不超过总枝量的20%(整个修剪量应控制在30%左右)。

(4)除萌蘖。用作繁苗的除外,无论哪种栽培形式,基部萌发的萌蘖都要及时除掉。萌蘖争夺养分,能减少树体生长和产量形成。

2.6肥水管理

于秋季采果后至土壤结冻前施用基肥。如追肥l次,可于6月上中旬进行,以氮、磷速效肥料为主;如追肥2次,则第l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进行,此期施肥对果实生长发育,枝条充实极为重要。施肥方法是在灌丛下撒施,然后浅翻表土;也可以用环状浅沟法施入。

榛树根系浅,不耐干旱,需适时灌水。一般前期灌水2次,第l次在发芽前后,第2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若干旱,可灌第3次水。7月份以后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落叶后到土壤结冻前有条件的可灌l次封冻水。一般灌水结合施肥进行。

2.7病虫害防治

榛子主要病害是榛叶白粉病。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8月如果雨量偏大可再防治1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榛子主要虫害是榛实象鼻虫,该虫严重为害榛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一是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37%杀虫宝乳油800~1000倍液,或40%杀虫蜱乳油1000倍液、20%雅克(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d。二是全面、及时采收,集中堆放,待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三是拣拾早期落果烧掉。四是人工捕捉成虫。成虫有假死特性,一般在午前及午后到傍晚进行捕捉。

野生平榛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新宾满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分为15个乡镇,180个行政村,444个自然屯,总人口30.8万人。总面积4432km2,林业用地面积33.89万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15.69万公顷,占46.3%;商品林面积18.20万公顷,占53.7%。全县有林地面积29.4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9.65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9.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2105.11万立方米。

本县地理位置属东亚季风气候,但因地形地貌影响,却形成了寒冷湿润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四季之中有严寒无酷暑,且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8℃,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31.4℃;总降水量972.7mm,日最大降水83.2mm;平均湿度70%,最小湿度10%;全年无霜期159d,初霜期10月28日,终霜期4月20日;地面平均温度8.9℃,地面最高温度46.6℃,最低-17.3℃(雪下);日照时数1861.8h,最大冻土深度101cm。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有利于榛子生长。

1.2野生榛子资源及开发潜力

新宾野生榛子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对这一宝贵资源认识不高,大量的榛子都处于野生状态。由于没有对其进行栽培管理,导致榛子果个小、产量低、虫口多、商品性差、瘪仁、空粒数量大,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新宾县政府将榛子生产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乡、村、组3级共同工作,全乡大部分的榛子地已分给或承包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全县目前有平榛资源13333.3hm2,2004年开发15hm2,2005开发35hm2,2006年开发66.7hm2,2007年开发80hm2,2008年调整开发力度,仅这一年就开发1470hm2,而且每年的开发力度还在逐步扩大。产量由150kg/hm2提高到300kg/hm2以上,价格也由原来的10~12元/kg提高到现在的20~30元/kg,总收入增加5倍以上。同时引进了适宜当地发展的平欧杂交榛子,建立了示范园。其中下夹河子乡、大四平镇是开发的重点乡镇,只这2个乡镇开发面积就占新宾县开发面积的80%以上。从2004~2008年所开发的平榛面积占新宾县平榛资源总面积的12.5%,还有很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1.3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野生平榛的开发就是对其进行园艺化管理,经园艺化管理每年清理出大量的杂树和榛树棵,可解决山区农民烧柴问题,有利于生态建设。通过野生榛子开发,可开阔广大农民的视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同时也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垦复技术

2.1榛林规划

对大面积榛林根据地形、自然坡向、排水沟等情况划分小区。小区长方形(视情况而定,以方便打药、施肥等操作),一般长×宽为60m×40m,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同时规划设置中间道路。

2.2清理林地

野生榛林多与杂树或杂草混生,这些杂树或杂草均与榛林争夺肥水,严重影响榛林的生长和管理,榛林内的杂树和杂草需清理,以保证榛林有充足的肥水供应。

2.3疏间与补植

野生榛子林稀密程度相差很大,光照不匀,影响株丛间花芽分化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对于过密或不成片的榛林要进行改造,密者疏间,疏者补植。

2.4开辟新榛园

在过去没有榛林、坡度较小的荒山荒坡上栽植榛树。

(1)榛子育苗。平榛苗可在育苗圃播种繁殖,也可用分

株和根蘖繁殖。

(2)建园。可建立园艺化栽培园,也可大面积营造榛林。前者要求选向阳坡中下部、坡度缓、坡面整齐的地段,土层厚度为40cm以上,富含腐殖质、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土壤;后者对地势和土壤要求不严格。栽植前一年秋季准备好定植坑,平榛要求深、宽各50cm,杂交榛要求深、宽达60~70cm。坑内拌入有机肥、杂草、枯叶,再填入表土。栽植形式有单行、带状、丛状栽植和直播造林等。建栽培园多用单行、带状栽培;平榛造林则可用带状、穴状栽培及直播造林。单行栽植,平榛株行距采用1.0m×(2.0~2.5)m,栽4005~4995株/hm2;杂交榛是大灌木,株行距可采用(2~3)m×(3~4)m,栽825~1665株/hm2。平榛带状栽植,带间距2.2~2.8m,带内栽2行,株行距为(0.8~1.0)m×(1.0~1.2)m,4995~7140株/hm2;杂交榛栽植时需按6~8∶l的比例配置授粉树或几个品种混栽。栽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

2.5整形修剪

(1)定干。在苗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苗木高度而定,一般剪掉苗木高度的1/3左右;根系好、苗木成熟度好的可适当定高些,反之应适当矮些。

(2)短截。根据榛子的生长特性靠壮枝、壮芽结果,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我们以往的平茬,实际上就是短截。幼树为了扩大树冠,短截数量适当大些;结果树短接数量适当小些。结果树一般短截数量在总枝量的30%左右,要短截徒长枝、强旺枝、超长枝。芽饱满、长短适中的健壮枝留作结果母枝。

(3)疏枝。对于过密的徒长枝、细弱枝要根据情况适当疏除。枝条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但疏除过多又容易造成冒条。因此,要注意疏枝量,正常情况下,疏枝量不超过总枝量的20%(整个修剪量应控制在30%左右)。

(4)除萌蘖。用作繁苗的除外,无论哪种栽培形式,基部萌发的萌蘖都要及时除掉。萌蘖争夺养分,能减少树体生长和产量形成。

2.6肥水管理

于秋季采果后至土壤结冻前施用基肥。如追肥l次,可于6月上中旬进行,以氮、磷速效肥料为主;如追肥2次,则第l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进行,此期施肥对果实生长发育,枝条充实极为重要。施肥方法是在灌丛下撒施,然后浅翻表土;也可以用环状浅沟法施入。

榛树根系浅,不耐干旱,需适时灌水。一般前期灌水2次,第l次在发芽前后,第2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若干旱,可灌第3次水。7月份以后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落叶后到土壤结冻前有条件的可灌l次封冻水。一般灌水结合施肥进行。

2.7病虫害防治

榛子主要病害是榛叶白粉病。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8月如果雨量偏大可再防治1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榛子主要虫害是榛实象鼻虫,该虫严重为害榛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一是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37%杀虫宝乳油800~1000倍液,或40%杀虫蜱乳油1000倍液、20%雅克(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d。二是全面、及时采收,集中堆放,待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三是拣拾早期落果烧掉。四是人工捕捉成虫。成虫有假死特性,一般在午前及午后到傍晚进行捕捉。

野生平榛范文篇3

〓、〓、〓、〓、〓、〓、〓、〓、杞、〓、杏、〓、桑、〓、枣则可能已为人们栽培的品种、而〓(果)字则为各种果树的通称。因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些果实,也有可能是人们栽培的果树。自然,商代的圃和囿还是不很普遍的,仅为奴隶主们所专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为供他们独占享用,奴隶们吃的还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素隐》说:"召者,畿内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内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们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仅有专门种菜的菜圃,而且设立了专门管理菜果的职官。《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场人"的设置,"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场"二字,说明当时的场不止一处,场人的职责:"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来,在秋收时节,把一定的土地压平筑实,以供谷物晾晒脱粒之用,叫做场。春天到来时,再松土以种蔬菜,就是圃,故场圃二字常连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即说明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场也包括圃。场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礼·天官冢宰》的长官称"大宰",大宰的职文说:"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郑玄《注》说:"树果曰圃,共樊也。"说明当时已有设樊篱的圃。周王室既设官职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实自然也是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了自己专设的种植菜果的园圃,例如见于《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鲁国有蒲圃、郑国有原圃、卫国有菟圃、晋国有桃圃等。这些园、圃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国之圃为囿。"杜预注:"圃,园也。囿,苑也。"苑囿中虽可能种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养野生动物以供天子、诸侯游猎之用,占土地范围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国之囿可以为囿,可见其面积也是很广阔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诸侯公室的园囿外,已出现了平民和农民经营的圃。如《周礼·地官司徒》有"阅师"的官职。阅师是乡官,主征六乡贡赋之税。他的职责中有"任圃以树事、贡草木。"这里的圃要纳草木之贡,当不是王室、诸侯直接经营的圃,而为民间所经营,只向官府贡献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时,园圃发达以后,栽培蔬菜、种植果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的人也因有了专门的经验和技术而自成一业。《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种植蔬菜为终身专业的老人。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告子上》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场师是培养菜果有经验的人,当也是随着园圃事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也是明确的。

西周至春秋,随着园圃的发展,蔬菜和果树的产量已大有增加,特别蔬菜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隶更常用以辅助粮食不足。《尔雅》(汉初学者缀辑周至汉代诸书旧文而成)说:"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与馑相连而说,可见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果实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时期农业还相当落后,人们选择果实的标准,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发热量大而耐饥饿,易于贮存和加工的品种。因此,在果实中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栗、榛、枣等少数品种。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果实的用途也大有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果实已发展到(1)生食:例如:《诗·魏风·园有桃》:"园中有桃,其实之肴殳。"(2)干制,盐腌作为贮备:《礼记·内则》:"桃、梅卯盐。"(3)调味:如梅。(4)礼仪:《仪礼》:"实笾豆、供祭礼、待宾客。"(5)礼品:依《左传》、《礼记》记述的"妇女之贽"主要是各种果品。

我国蔬菜果树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是在西周以后,兹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诗经》这部大多数选自民间的诗歌总集,涉及到植物的有一百三十二种,其中有二十来种是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应该说明,菜蔬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利用最早的植物。"菜"字的原意即有"采集"的含意;在远古时代,"菜"可以认为是"采集植物"。它们在人们采食的历史过程中,可能比谷物类还要早得多,因为菜不需要等到一定成熟季节和结成籽实就可以采而食之。因为许多菜,还是幼嫩时期更为美好。但是,我们今天要确定某种蔬菜开始栽培于何时,是有困难的,因为蔬菜都是由野生经过天然淘汰的人工培育驯化而成为栽培作物,但它们一些品种长期以来都是野生与栽培并存,我们要严格地区分某种菜在什么时期栽培格或野生,自然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能依据文献中记述的情况加以讨论。现将先秦文献中见到的重要蔬菜分述如下:

葵:《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先秦,蔡在煮(烹)食的同时也用作菹(腌渍菜),如《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又《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有"执葵嬴,以投主妇……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当时葵已有多种。

冬葵《管子·戎》:"抚公此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

荆葵:《诗·阵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莜,贻我握椒。"《尔雅·释草》:莜,蚍血不。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菟葵:《尔雅·释?》:"希,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蔠葵:《尔雅·释草》:"蔠葵,莃露。"郭璞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戎葵:《尔雅·释草》:"齐,戎葵。"郭璞注:"今易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

藿:《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藿,前人都注为大豆的嫩叶。先秦时是作为蔬菜吃的。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卜藿",可能是与豆叶共煮的羹,但春秋至于战国,藿主要是平民和奴隶的食物。例如《说苑·善说》:"献公之时……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点,藿食者何与焉?"祖朝对曰:"……食肉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脑之涂于中之地乎?"藿食者自然是在野的平民了。

芹:在先秦时是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小雅·采菽》:"沸植泉,言采其芹。"又《齐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也用作菹。如《周礼·天官·醯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醯。"《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尔雅》注释看,可以认为先秦的芹,是后世的水芹。可能大部分是野生的。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里说:"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波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后世的芹菜可能是水芹培育而成的。

茆(蓴、莼):《诗·鲁颂·沣水》:"思乐沣水,薄果其茆。"郑玄笺:"茆,免葵也。"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鬻,滑美,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诸波译水皆有。"孔颖达疏:"茆,江南人谓之莼菜。""春、夏采食其嫩叶,也可作菹。如《周礼·天官·醢人》中有"朝事之豆,共实茆菹。"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野生,在先秦应是野生蔬菜。

蒲、苟:《诗经》中有关蒲的诗句是很多的,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大雅·韩奕》:"其蓛非何,非苟及蒲。"蒲在先秦时,用途已很多,可能主要用以织席,但也可食用,据《尔雅·释器》:"采谓之敕"郭璞注:"敕者菜茹之总名",可见蒲和苟都是作菜用的。《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醢,涂蒲,醯醢,芖菹,雁醢,苟菹、鱼醢。"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深蒲,蒲弱入水深故曰深蒲。"《尔雅·释草》:"苟,竹萌。"郭璞注"初生者。"说明蒲与苟都用作菹。

菖蒲:《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歇。"杜预泾:"昌歇,菖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即苕蒲根也"说明菖蒲是用作菹吃的,但也可作鲜草吃。如《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之,缩安页(不安之意)而服之,三年然后安之。"这即先秦时菖蒲作菜的记述。

荷:《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又《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尔雅·释草》:"荷,芙渠,郭璞注别各芙黄,江东呼荷;其茎茄,其本密。郭璞注:茎下曰在泥中者,其华蒸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莲子也"。对于荷的根、茎、叶、花、果实、仁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解释,自然各部分也都是食用的。

薇:《诗·召南·草虫》:"涉被南山,言采其薇。"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阻有杞木夷。"《尔雅·释草》:"薇,垂水。"郭璞注:"生于水边。"又陆王笼疏:"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上两说都成立,则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可能后代才开始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这一野菜,在历史上很有声誉。这是由于《史记·任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看来,这种野菜可以维持生命。但薇究竟是什么菜,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明白记载。

芥:在西安丰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菜籽,据鉴定认为有可能是芥菜籽,说明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先秦文献里有关芥的记载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门之鸡门,季氏介其鸡。"杜预注:"季平子后阝昭伯二家相近。故鸡门。"孔颖达疏:"正义曰:’读介为芥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迷后阝氏鸡目。"《礼记·内则》:"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郑玄注:"芥,芥酱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经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汉代以后,芥菜的栽培已正式见于农书,而品种日益发展。后世,芥的利用也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葑:《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是不少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庸阝风·桑中》:"爰采葑矣。"《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尔雅·释草》:"葑、须、葑芚。"可见葑是一类菜的名称。据郑玄笺:"葑,蔓菁也。"蔓菁,又叫芜菁。

菲:《诗·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韭(芶)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

葍:《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尔雅》:"葍,*[上艹下富]",郭璞云:"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今人认为是开白花的小萝卜。

山葱:《尔雅·释草》:"苍,山葱。"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夏小正》文字简略,后人有不同解释。据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中说:"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明代人王徐光启《农政全书》里也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尔雅·释草》:"芻,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湿有把木夷。"《尔雅·释草》:"蕨,芺。"又据陆玑疏说:"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按:蕨,古今同名,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可吃称蕨菜。根茎曼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以供食用或酿造。)

荼:先秦时,已是一种为广大群众采食的野菜。《诗·豳风·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吕氏春秋·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资生。"《尔雅·释草》:"荼,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为野生蔬菜。

见于先秦的果实主要有:

桃:河北省藁城是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为我们的先民食用桃实提供了实物证据,但还难以确定当时桃树是野生还是栽培的。到了西周以后,桃树已成了栽培果树当应确切无疑。这从《诗经》里一些涉及桃的诗句中见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有肴殳"。既然桃树在园中,结的果实又很大,自然是栽培的桃树了。桃是果实中高级品种,生食和加工均宜。

李:在我国栽培食用也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丘中有麦和丘中有李并提,麦多为人们植于丘中,李原生深山,现在丘中,亦当为人们所栽培。《诗经》中的诗歌,歌桃者也多有李。例如《召南·何被衤农矣》:"何被衤农矣,华如桃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诗经》时代,桃李亦为人们所并重。春秋至战国,桃、李可能是人们栽培或采食最广泛的果实,如《管子·地员》:"五沃之土,……其桃其李。"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更多了。《中山经》:"卑山其上多桃、李。"《东山经》:"岐山其木多桃、李。""孟干之山,其木多桃李。"《北山经》:"边春之山多桃、李。"等等。

梅:《夏小正》:"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五月,煮梅。"古时凡供蓄存之果品,必须使干。生果若欲使干,必先煮过,故此煮梅。梅味极酸,先秦时的主要食用方法,可能是用以与盐共作调味之用。《礼记·内则》:"曾用梅",可见梅为重要调味物料。梅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春秋时期已引至黄河流域,驯化为栽培果树。

杏:《夏小正》除有"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的记载外,还有"四月,园有杏。"的记述。杏是原产我国的果树之一,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已有很大发展。

枣:《夏小正》:"八月剥枣。"《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从《诗·七月》之诗可以看到,枣已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当也是普遍种植的果树。

栗:《夏小正》:已有"八月*$(采)零"的记载。零,夏玮英释为落,栗实外有猬状之刺包之,至秋成熟时,外皮裂开而实零落。果实富含淀粉而甜美,为人们食用是很早的。西周后已成为普遍栽培的果木,可从《诗经》里见到:《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土单》:"东门之栗,右践家室。"《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阝显有栗。"《秦风·车邻》:"陂有漆,阝显有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这些诗章里歌唱的栗,绝大多数都可肯定是人工栽培的。

枣和栗不仅在《礼记》里被列为人君燕食所加庶羞,而且日益成为民间的重要食品。《战国策·燕策》论:(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战国时期,这两种果木(也是优良木材)种植之多,产量之大,几乎可以为充饥的木本粮食了。

榛:桦木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榛实(坚果)比栗小,很早已为人们采食。《诗经》里有关榛的诗句,有:《邶风·简兮》:"山有榛"《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曹风·尸鸟鸠》:"尸鸟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管管青蝇,止于榛"等等。可以认为,西周至春秋以后,榛已被人们栽培,但大部分还是野生的。但是,榛实和枣栗一样被人所重视。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木具、榛、脯、、枣、栗。"这种习俗见于春秋时期及以后的记述,起源当是更早的。

梨:我国原产梨,属于东方系统的亚梨种,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梨树有悠久的历史。但《诗经》里却未出现梨字,而梨属的许多品种则以不同的名称,分见于《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尔雅》等书,主要的品种有:赤罗、甘棠、杜、沙棠、木且、山橘、棋等等。

梨树的野生繁多,战国以来,野生型逐步演化,劳动人民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自汉以后,梨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品。

柿:柿属植物是分布在热亚带的果树,但唯有中国是著名的温带果树。在先秦时已有栽培。柿的鲜果充发成熟后,多汁味甜,干燥后含糖可达百分之六十二,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鲜食和加工食品。

野生平榛范文篇4

〓、〓、〓、〓、〓、〓、〓、〓、杞、〓、杏、〓、桑、〓、枣则可能已为人们栽培的品种、而〓(果)字则为各种果树的通称。因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些果实,也有可能是人们栽培的果树。自然,商代的圃和囿还是不很普遍的,仅为奴隶主们所专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为供他们独占享用,奴隶们吃的还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素隐》说:"召者,畿内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内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们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仅有专门种菜的菜圃,而且设立了专门管理菜果的职官。《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场人"的设置,"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场"二字,说明当时的场不止一处,场人的职责:"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来,在秋收时节,把一定的土地压平筑实,以供谷物晾晒脱粒之用,叫做场。春天到来时,再松土以种蔬菜,就是圃,故场圃二字常连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即说明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场也包括圃。场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礼·天官冢宰》的长官称"大宰",大宰的职文说:"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郑玄《注》说:"树果曰圃,共樊也。"说明当时已有设樊篱的圃。周王室既设官职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实自然也是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了自己专设的种植菜果的园圃,例如见于《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鲁国有蒲圃、郑国有原圃、卫国有菟圃、晋国有桃圃等。这些园、圃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国之圃为囿。"杜预注:"圃,园也。囿,苑也。"苑囿中虽可能种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养野生动物以供天子、诸侯游猎之用,占土地范围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国之囿可以为囿,可见其面积也是很广阔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诸侯公室的园囿外,已出现了平民和农民经营的圃。如《周礼·地官司徒》有"阅师"的官职。阅师是乡官,主征六乡贡赋之税。他的职责中有"任圃以树事、贡草木。"这里的圃要纳草木之贡,当不是王室、诸侯直接经营的圃,而为民间所经营,只向官府贡献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时,园圃发达以后,栽培蔬菜、种植果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的人也因有了专门的经验和技术而自成一业。《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种植蔬菜为终身专业的老人。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告子上》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场师是培养菜果有经验的人,当也是随着园圃事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也是明确的。

西周至春秋,随着园圃的发展,蔬菜和果树的产量已大有增加,特别蔬菜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隶更常用以辅助粮食不足。《尔雅》(汉初学者缀辑周至汉代诸书旧文而成)说:"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与馑相连而说,可见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果实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时期农业还相当落后,人们选择果实的标准,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发热量大而耐饥饿,易于贮存和加工的品种。因此,在果实中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栗、榛、枣等少数品种。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果实的用途也大有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果实已发展到(1)生食:例如:《诗·魏风·园有桃》:"园中有桃,其实之肴殳。"(2)干制,盐腌作为贮备:《礼记·内则》:"桃、梅卯盐。"(3)调味:如梅。(4)礼仪:《仪礼》:"实笾豆、供祭礼、待宾客。"(5)礼品:依《左传》、《礼记》记述的"妇女之贽"主要是各种果品。

我国蔬菜果树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是在西周以后,兹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诗经》这部大多数选自民间的诗歌总集,涉及到植物的有一百三十二种,其中有二十来种是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应该说明,菜蔬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利用最早的植物。"菜"字的原意即有"采集"的含意;在远古时代,"菜"可以认为是"采集植物"。它们在人们采食的历史过程中,可能比谷物类还要早得多,因为菜不需要等到一定成熟季节和结成籽实就可以采而食之。因为许多菜,还是幼嫩时期更为美好。但是,我们今天要确定某种蔬菜开始栽培于何时,是有困难的,因为蔬菜都是由野生经过天然淘汰的人工培育驯化而成为栽培作物,但它们一些品种长期以来都是野生与栽培并存,我们要严格地区分某种菜在什么时期栽培格或野生,自然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能依据文献中记述的情况加以讨论。现将先秦文献中见到的重要蔬菜分述如下:

葵:《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先秦,蔡在煮(烹)食的同时也用作菹(腌渍菜),如《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又《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有"执葵嬴,以投主妇……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当时葵已有多种。

冬葵《管子·戎》:"抚公此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

荆葵:《诗·阵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莜,贻我握椒。"《尔雅·释草》:莜,蚍血不。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菟葵:《尔雅·释?》:"希,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蔠葵:《尔雅·释草》:"蔠葵,莃露。"郭璞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戎葵:《尔雅·释草》:"齐,戎葵。"郭璞注:"今易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

藿:《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藿,前人都注为大豆的嫩叶。先秦时是作为蔬菜吃的。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卜藿",可能是与豆叶共煮的羹,但春秋至于战国,藿主要是平民和奴隶的食物。例如《说苑·善说》:"献公之时……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点,藿食者何与焉?"祖朝对曰:"……食肉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脑之涂于中之地乎?"藿食者自然是在野的平民了。

芹:在先秦时是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小雅·采菽》:"沸植泉,言采其芹。"又《齐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也用作菹。如《周礼·天官·醯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醯。"《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尔雅》注释看,可以认为先秦的芹,是后世的水芹。可能大部分是野生的。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里说:"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波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后世的芹菜可能是水芹培育而成的。

茆(蓴、莼):《诗·鲁颂·沣水》:"思乐沣水,薄果其茆。"郑玄笺:"茆,免葵也。"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鬻,滑美,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诸波译水皆有。"孔颖达疏:"茆,江南人谓之莼菜。""春、夏采食其嫩叶,也可作菹。如《周礼·天官·醢人》中有"朝事之豆,共实茆菹。"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野生,在先秦应是野生蔬菜。

蒲、苟:《诗经》中有关蒲的诗句是很多的,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大雅·韩奕》:"其蓛非何,非苟及蒲。"蒲在先秦时,用途已很多,可能主要用以织席,但也可食用,据《尔雅·释器》:"采谓之敕"郭璞注:"敕者菜茹之总名",可见蒲和苟都是作菜用的。《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醢,涂蒲,醯醢,芖菹,雁醢,苟菹、鱼醢。"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深蒲,蒲弱入水深故曰深蒲。"《尔雅·释草》:"苟,竹萌。"郭璞注"初生者。"说明蒲与苟都用作菹。

菖蒲:《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歇。"杜预泾:"昌歇,菖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即苕蒲根也"说明菖蒲是用作菹吃的,但也可作鲜草吃。如《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之,缩安页(不安之意)而服之,三年然后安之。"这即先秦时菖蒲作菜的记述。

荷:《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又《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尔雅·释草》:"荷,芙渠,郭璞注别各芙黄,江东呼荷;其茎茄,其本密。郭璞注:茎下曰在泥中者,其华蒸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莲子也"。对于荷的根、茎、叶、花、果实、仁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解释,自然各部分也都是食用的。

薇:《诗·召南·草虫》:"涉被南山,言采其薇。"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阻有杞木夷。"《尔雅·释草》:"薇,垂水。"郭璞注:"生于水边。"又陆王笼疏:"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上两说都成立,则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可能后代才开始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这一野菜,在历史上很有声誉。这是由于《史记·任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看来,这种野菜可以维持生命。但薇究竟是什么菜,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明白记载。

芥:在西安丰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菜籽,据鉴定认为有可能是芥菜籽,说明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先秦文献里有关芥的记载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门之鸡门,季氏介其鸡。"杜预注:"季平子后阝昭伯二家相近。故鸡门。"孔颖达疏:"正义曰:’读介为芥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迷后阝氏鸡目。"《礼记·内则》:"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郑玄注:"芥,芥酱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经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汉代以后,芥菜的栽培已正式见于农书,而品种日益发展。后世,芥的利用也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葑:《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是不少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庸阝风·桑中》:"爰采葑矣。"《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尔雅·释草》:"葑、须、葑芚。"可见葑是一类菜的名称。据郑玄笺:"葑,蔓菁也。"蔓菁,又叫芜菁。

菲:《诗·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韭(芶)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

葍:《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尔雅》:"葍,*[上艹下富]",郭璞云:"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今人认为是开白花的小萝卜。

山葱:《尔雅·释草》:"苍,山葱。"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夏小正》文字简略,后人有不同解释。据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中说:"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明代人王徐光启《农政全书》里也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尔雅·释草》:"芻,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湿有把木夷。"《尔雅·释草》:"蕨,芺。"又据陆玑疏说:"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按:蕨,古今同名,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可吃称蕨菜。根茎曼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以供食用或酿造。)

荼:先秦时,已是一种为广大群众采食的野菜。《诗·豳风·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吕氏春秋·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资生。"《尔雅·释草》:"荼,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为野生蔬菜。

见于先秦的果实主要有:

桃:河北省藁城是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为我们的先民食用桃实提供了实物证据,但还难以确定当时桃树是野生还是栽培的。到了西周以后,桃树已成了栽培果树当应确切无疑。这从《诗经》里一些涉及桃的诗句中见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有肴殳"。既然桃树在园中,结的果实又很大,自然是栽培的桃树了。桃是果实中高级品种,生食和加工均宜。

李:在我国栽培食用也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丘中有麦和丘中有李并提,麦多为人们植于丘中,李原生深山,现在丘中,亦当为人们所栽培。《诗经》中的诗歌,歌桃者也多有李。例如《召南·何被衤农矣》:"何被衤农矣,华如桃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诗经》时代,桃李亦为人们所并重。春秋至战国,桃、李可能是人们栽培或采食最广泛的果实,如《管子·地员》:"五沃之土,……其桃其李。"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更多了。《中山经》:"卑山其上多桃、李。"《东山经》:"岐山其木多桃、李。""孟干之山,其木多桃李。"《北山经》:"边春之山多桃、李。"等等。

梅:《夏小正》:"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五月,煮梅。"古时凡供蓄存之果品,必须使干。生果若欲使干,必先煮过,故此煮梅。梅味极酸,先秦时的主要食用方法,可能是用以与盐共作调味之用。《礼记·内则》:"曾用梅",可见梅为重要调味物料。梅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春秋时期已引至黄河流域,驯化为栽培果树。

杏:《夏小正》除有"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的记载外,还有"四月,园有杏。"的记述。杏是原产我国的果树之一,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已有很大发展。

枣:《夏小正》:"八月剥枣。"《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从《诗·七月》之诗可以看到,枣已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当也是普遍种植的果树。

栗:《夏小正》:已有"八月*$(采)零"的记载。零,夏玮英释为落,栗实外有猬状之刺包之,至秋成熟时,外皮裂开而实零落。果实富含淀粉而甜美,为人们食用是很早的。西周后已成为普遍栽培的果木,可从《诗经》里见到:《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土单》:"东门之栗,右践家室。"《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阝显有栗。"《秦风·车邻》:"陂有漆,阝显有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这些诗章里歌唱的栗,绝大多数都可肯定是人工栽培的。

枣和栗不仅在《礼记》里被列为人君燕食所加庶羞,而且日益成为民间的重要食品。《战国策·燕策》论:(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战国时期,这两种果木(也是优良木材)种植之多,产量之大,几乎可以为充饥的木本粮食了。

榛:桦木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榛实(坚果)比栗小,很早已为人们采食。《诗经》里有关榛的诗句,有:《邶风·简兮》:"山有榛"《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曹风·尸鸟鸠》:"尸鸟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管管青蝇,止于榛"等等。可以认为,西周至春秋以后,榛已被人们栽培,但大部分还是野生的。但是,榛实和枣栗一样被人所重视。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木具、榛、脯、、枣、栗。"这种习俗见于春秋时期及以后的记述,起源当是更早的。

梨:我国原产梨,属于东方系统的亚梨种,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梨树有悠久的历史。但《诗经》里却未出现梨字,而梨属的许多品种则以不同的名称,分见于《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尔雅》等书,主要的品种有:赤罗、甘棠、杜、沙棠、木且、山橘、棋等等。

梨树的野生繁多,战国以来,野生型逐步演化,劳动人民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自汉以后,梨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品。

柿:柿属植物是分布在热亚带的果树,但唯有中国是著名的温带果树。在先秦时已有栽培。柿的鲜果充发成熟后,多汁味甜,干燥后含糖可达百分之六十二,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鲜食和加工食品。

野生平榛范文篇5

〓、〓、〓、〓、〓、〓、〓、〓、杞、〓、杏、〓、桑、〓、枣则可能已为人们栽培的品种、而〓(果)字则为各种果树的通称。因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些果实,也有可能是人们栽培的果树。自然,商代的圃和囿还是不很普遍的,仅为奴隶主们所专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为供他们独占享用,奴隶们吃的还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素隐》说:"召者,畿内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内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们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仅有专门种菜的菜圃,而且设立了专门管理菜果的职官。《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场人"的设置,"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场"二字,说明当时的场不止一处,场人的职责:"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来,在秋收时节,把一定的土地压平筑实,以供谷物晾晒脱粒之用,叫做场。春天到来时,再松土以种蔬菜,就是圃,故场圃二字常连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即说明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场也包括圃。场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礼·天官冢宰》的长官称"大宰",大宰的职文说:"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郑玄《注》说:"树果曰圃,共樊也。"说明当时已有设樊篱的圃。周王室既设官职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实自然也是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了自己专设的种植菜果的园圃,例如见于《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鲁国有蒲圃、郑国有原圃、卫国有菟圃、晋国有桃圃等。这些园、圃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国之圃为囿。"杜预注:"圃,园也。囿,苑也。"苑囿中虽可能种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养野生动物以供天子、诸侯游猎之用,占土地范围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国之囿可以为囿,可见其面积也是很广阔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诸侯公室的园囿外,已出现了平民和农民经营的圃。如《周礼·地官司徒》有"阅师"的官职。阅师是乡官,主征六乡贡赋之税。他的职责中有"任圃以树事、贡草木。"这里的圃要纳草木之贡,当不是王室、诸侯直接经营的圃,而为民间所经营,只向官府贡献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时,园圃发达以后,栽培蔬菜、种植果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的人也因有了专门的经验和技术而自成一业。《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种植蔬菜为终身专业的老人。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告子上》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场师是培养菜果有经验的人,当也是随着园圃事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也是明确的。

西周至春秋,随着园圃的发展,蔬菜和果树的产量已大有增加,特别蔬菜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隶更常用以辅助粮食不足。《尔雅》(汉初学者缀辑周至汉代诸书旧文而成)说:"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与馑相连而说,可见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果实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时期农业还相当落后,人们选择果实的标准,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发热量大而耐饥饿,易于贮存和加工的品种。因此,在果实中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栗、榛、枣等少数品种。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果实的用途也大有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果实已发展到(1)生食:例如:《诗·魏风·园有桃》:"园中有桃,其实之肴殳。"(2)干制,盐腌作为贮备:《礼记·内则》:"桃、梅卯盐。"(3)调味:如梅。(4)礼仪:《仪礼》:"实笾豆、供祭礼、待宾客。"(5)礼品:依《左传》、《礼记》记述的"妇女之贽"主要是各种果品。

我国蔬菜果树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是在西周以后,兹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诗经》这部大多数选自民间的诗歌总集,涉及到植物的有一百三十二种,其中有二十来种是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应该说明,菜蔬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利用最早的植物。"菜"字的原意即有"采集"的含意;在远古时代,"菜"可以认为是"采集植物"。它们在人们采食的历史过程中,可能比谷物类还要早得多,因为菜不需要等到一定成熟季节和结成籽实就可以采而食之。因为许多菜,还是幼嫩时期更为美好。但是,我们今天要确定某种蔬菜开始栽培于何时,是有困难的,因为蔬菜都是由野生经过天然淘汰的人工培育驯化而成为栽培作物,但它们一些品种长期以来都是野生与栽培并存,我们要严格地区分某种菜在什么时期栽培格或野生,自然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能依据文献中记述的情况加以讨论。现将先秦文献中见到的重要蔬菜分述如下:

葵:《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先秦,蔡在煮(烹)食的同时也用作菹(腌渍菜),如《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又《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有"执葵嬴,以投主妇……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当时葵已有多种。

冬葵《管子·戎》:"抚公此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

荆葵:《诗·阵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莜,贻我握椒。"《尔雅·释草》:莜,蚍血不。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菟葵:《尔雅·释?》:"希,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蔠葵:《尔雅·释草》:"蔠葵,莃露。"郭璞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戎葵:《尔雅·释草》:"齐,戎葵。"郭璞注:"今易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

藿:《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藿,前人都注为大豆的嫩叶。先秦时是作为蔬菜吃的。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卜藿",可能是与豆叶共煮的羹,但春秋至于战国,藿主要是平民和奴隶的食物。例如《说苑·善说》:"献公之时……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点,藿食者何与焉?"祖朝对曰:"……食肉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脑之涂于中之地乎?"藿食者自然是在野的平民了。

芹:在先秦时是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小雅·采菽》:"沸植泉,言采其芹。"又《齐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也用作菹。如《周礼·天官·醯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醯。"《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尔雅》注释看,可以认为先秦的芹,是后世的水芹。可能大部分是野生的。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里说:"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波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后世的芹菜可能是水芹培育而成的。

茆(蓴、莼):《诗·鲁颂·沣水》:"思乐沣水,薄果其茆。"郑玄笺:"茆,免葵也。"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鬻,滑美,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诸波译水皆有。"孔颖达疏:"茆,江南人谓之莼菜。""春、夏采食其嫩叶,也可作菹。如《周礼·天官·醢人》中有"朝事之豆,共实茆菹。"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野生,在先秦应是野生蔬菜。

蒲、苟:《诗经》中有关蒲的诗句是很多的,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大雅·韩奕》:"其蓛非何,非苟及蒲。"蒲在先秦时,用途已很多,可能主要用以织席,但也可食用,据《尔雅·释器》:"采谓之敕"郭璞注:"敕者菜茹之总名",可见蒲和苟都是作菜用的。《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醢,涂蒲,醯醢,芖菹,雁醢,苟菹、鱼醢。"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深蒲,蒲弱入水深故曰深蒲。"《尔雅·释草》:"苟,竹萌。"郭璞注"初生者。"说明蒲与苟都用作菹。

菖蒲:《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歇。"杜预泾:"昌歇,菖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即苕蒲根也"说明菖蒲是用作菹吃的,但也可作鲜草吃。如《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之,缩安页(不安之意)而服之,三年然后安之。"这即先秦时菖蒲作菜的记述。

荷:《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又《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尔雅·释草》:"荷,芙渠,郭璞注别各芙黄,江东呼荷;其茎茄,其本密。郭璞注:茎下曰在泥中者,其华蒸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莲子也"。对于荷的根、茎、叶、花、果实、仁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解释,自然各部分也都是食用的。

薇:《诗·召南·草虫》:"涉被南山,言采其薇。"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阻有杞木夷。"《尔雅·释草》:"薇,垂水。"郭璞注:"生于水边。"又陆王笼疏:"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上两说都成立,则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可能后代才开始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这一野菜,在历史上很有声誉。这是由于《史记·任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看来,这种野菜可以维持生命。但薇究竟是什么菜,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明白记载。

芥:在西安丰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菜籽,据鉴定认为有可能是芥菜籽,说明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先秦文献里有关芥的记载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门之鸡门,季氏介其鸡。"杜预注:"季平子后阝昭伯二家相近。故鸡门。"孔颖达疏:"正义曰:’读介为芥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迷后阝氏鸡目。"《礼记·内则》:"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郑玄注:"芥,芥酱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经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汉代以后,芥菜的栽培已正式见于农书,而品种日益发展。后世,芥的利用也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葑:《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是不少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庸阝风·桑中》:"爰采葑矣。"《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尔雅·释草》:"葑、须、葑芚。"可见葑是一类菜的名称。据郑玄笺:"葑,蔓菁也。"蔓菁,又叫芜菁。

菲:《诗·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韭(芶)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

葍:《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尔雅》:"葍,*[上艹下富]",郭璞云:"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今人认为是开白花的小萝卜。

山葱:《尔雅·释草》:"苍,山葱。"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夏小正》文字简略,后人有不同解释。据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中说:"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明代人王徐光启《农政全书》里也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尔雅·释草》:"芻,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湿有把木夷。"《尔雅·释草》:"蕨,芺。"又据陆玑疏说:"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按:蕨,古今同名,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可吃称蕨菜。根茎曼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以供食用或酿造。)

荼:先秦时,已是一种为广大群众采食的野菜。《诗·豳风·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吕氏春秋·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资生。"《尔雅·释草》:"荼,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为野生蔬菜。

见于先秦的果实主要有:

桃:河北省藁城是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为我们的先民食用桃实提供了实物证据,但还难以确定当时桃树是野生还是栽培的。到了西周以后,桃树已成了栽培果树当应确切无疑。这从《诗经》里一些涉及桃的诗句中见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有肴殳"。既然桃树在园中,结的果实又很大,自然是栽培的桃树了。桃是果实中高级品种,生食和加工均宜。

李:在我国栽培食用也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丘中有麦和丘中有李并提,麦多为人们植于丘中,李原生深山,现在丘中,亦当为人们所栽培。《诗经》中的诗歌,歌桃者也多有李。例如《召南·何被衤农矣》:"何被衤农矣,华如桃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诗经》时代,桃李亦为人们所并重。春秋至战国,桃、李可能是人们栽培或采食最广泛的果实,如《管子·地员》:"五沃之土,……其桃其李。"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更多了。《中山经》:"卑山其上多桃、李。"《东山经》:"岐山其木多桃、李。""孟干之山,其木多桃李。"《北山经》:"边春之山多桃、李。"等等。

梅:《夏小正》:"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五月,煮梅。"古时凡供蓄存之果品,必须使干。生果若欲使干,必先煮过,故此煮梅。梅味极酸,先秦时的主要食用方法,可能是用以与盐共作调味之用。《礼记·内则》:"曾用梅",可见梅为重要调味物料。梅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春秋时期已引至黄河流域,驯化为栽培果树。

杏:《夏小正》除有"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的记载外,还有"四月,园有杏。"的记述。杏是原产我国的果树之一,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已有很大发展。

枣:《夏小正》:"八月剥枣。"《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从《诗·七月》之诗可以看到,枣已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当也是普遍种植的果树。

栗:《夏小正》:已有"八月*$(采)零"的记载。零,夏玮英释为落,栗实外有猬状之刺包之,至秋成熟时,外皮裂开而实零落。果实富含淀粉而甜美,为人们食用是很早的。西周后已成为普遍栽培的果木,可从《诗经》里见到:《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土单》:"东门之栗,右践家室。"《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阝显有栗。"《秦风·车邻》:"陂有漆,阝显有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这些诗章里歌唱的栗,绝大多数都可

肯定是人工栽培的。

枣和栗不仅在《礼记》里被列为人君燕食所加庶羞,而且日益成为民间的重要食品。《战国策·燕策》论:(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战国时期,这两种果木(也是优良木材)种植之多,产量之大,几乎可以为充饥的木本粮食了。

榛:桦木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榛实(坚果)比栗小,很早已为人们采食。《诗经》里有关榛的诗句,有:《邶风·简兮》:"山有榛"《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曹风·尸鸟鸠》:"尸鸟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管管青蝇,止于榛"等等。可以认为,西周至春秋以后,榛已被人们栽培,但大部分还是野生的。但是,榛实和枣栗一样被人所重视。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木具、榛、脯、、枣、栗。"这种习俗见于春秋时期及以后的记述,起源当是更早的。

梨:我国原产梨,属于东方系统的亚梨种,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梨树有悠久的历史。但《诗经》里却未出现梨字,而梨属的许多品种则以不同的名称,分见于《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尔雅》等书,主要的品种有:赤罗、甘棠、杜、沙棠、木且、山橘、棋等等。

梨树的野生繁多,战国以来,野生型逐步演化,劳动人民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自汉以后,梨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品。

柿:柿属植物是分布在热亚带的果树,但唯有中国是著名的温带果树。在先秦时已有栽培。柿的鲜果充发成熟后,多汁味甜,干燥后含糖可达百分之六十二,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鲜食和加工食品。

野生平榛范文篇6

关键词:清原县;“三个体系”建设;途径和方法

1林业“三个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1.1生态体系建设。清原满族自治县政府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基本指导,遵循保护林区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实现林业建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的植被、水系和土壤的保护,逐渐提高林业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承载力,逐步达到人与人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着手从四个方面进行治理:首先是治“山”,紧紧围绕“绿色清原”的建设,抓好山林多种森林资源的综合性治理、利用与保护,让清原成为辽宁东部山区的绿色屏障。其次是治“水”,抓好以浑河流域为主的河系的综合性治理,为辽宁中东部城市群以及辽河区域提供合格优质洁净的水资源。再次是治“田”,抓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作物的生产与深加工,大力推出一批包括绿化苗木、中药材、山野菜、优质米和特色食用菌等绿色产业为基础保障的安全绿色、优质名牌产品,尽全力打造“绿色清原”品牌。最后是治“林”,突出林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编制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实行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措施,稳妥地调整林种结构和林分的树种组成,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林地质量,为涵养水源、保持改良水土科学合理持续地进行森林资源开发创造有力的基础生态条件。1.2产业体系建设。1.2.1 不断提升第二产业。促进深加工企业带动林业产业开发,建设一大批林副产品精英企业项目,提升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即:发展木材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鹿茸加工业、香菇加工业和山菜野果等加工业。1.2.2 积极开发第三产业。清原满族自治县依托山多林茂、水资源极其丰富的自然优势,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2002年,清原县果断决策重点开发建设红河峡谷漂流项目。总投资6124万元,在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这一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级景区验收,已成为东北地区参与性旅游的标志性项目,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万元,综合性收入2.5亿元。1.3生态文化体系建设。1.3.1 切实抓好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为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生态意识、了解森林系统、探索自然环境提供基地和条件,清原满族自治县先后建立了部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2001年在辖区内建立了红河谷部级森林公园和浑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1.3.2 抓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开展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荣辱观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共布设板报、标语牌、画廊120余处。举办了“庆七一歌咏大赛”、“红河峡谷漂流大赛”等大型活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清原县认真抓好科普基地建设,成立科普学校,组织科技讲师团深入村屯开展科技培训。1.3.3 抓好生态文明家园创建活动为培育生态文化,清原满族自治县把县城建设定位在生态型山水型城市上,把农村发展建设定位在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上。在县城内先后修建了民族文化中心、园中园、休闲健身广场、河堤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地增强广大市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在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社会主义新清原这一中心,以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为主题,按照打好点、包装线、巩固面的创建格局,抓好景观带、乡镇头、特色村、标兵户的创建工作。

2未来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如既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紧紧围绕培育生态文明,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这条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和森林三个效益兼顾原则,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粗放笼统经营向集约科学经营转变,极大地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森林资源利用率,高效地发挥森林多样性的各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对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需求。不断推进现代林业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完成,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2.2主要任务。2.2.1 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辽宁省清原县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实验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和《辽宁省抚顺市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总体方案》,在继续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开展积极的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天然林资源的质量,发挥天然林的多种效益,使其单位面积生产力和蓄积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大径材培育等生长抚育经营措施,不断提高人工林的林地生产力,使其单位面积蓄积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 生态经济建设。加快重点商品林基地建设,培育落叶松、白桦、赤杨等工业原料林,经营红松果材兼用林,改建山核桃园,垦复野生平榛。全县养鹿存栏量累计达到1.5万头,开发出活性参茸胶囊及新技术产品。改建蛙塘。新发展林下参、林下细辛、五味子等。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占全县一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经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2.2.3 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生态型山水小城市和生态文明家园为主线,生态型乡镇占全县71%,生态文明村占31%,全民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县城建设初步达到山水相衬、特色突出,生态调节功能较为完备的生态型山水小城市建设标准。将清原旅游纳入沈阳、抚顺、桓仁、新宾、清原及开原、铁岭的集散地。

3保障措施

3.1完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机制。按照两个《方案》要求,从严管理公益林资源,科学合理地建设、经营好公益林。积极放开商品林经营管理,不断探索新的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完善人工林透光抚育资金补偿制度。积极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林农对林地使用和林木资产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大力推进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国有林场在国民经济中的综合实力。实行森林资源流转资产评估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促进林地、森林和林木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源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实现林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最佳合理配置。3.2制定合理的现代林业法规和政策。根据国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市贯彻《决定》精神,完善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制定与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法规、法律和民族自治条例。3.3加大地方财政对林业建设基础性资金投入。将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财政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林业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现代林业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林业上缴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用于林业事业建设,其中40%用于林业基础性科研事业投入;适当调整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林业建设。3.4开拓多途径林业投入措施。加强国内、国际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林业发展与国际高科技林业同步接轨。积极参加国际多边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项目贷款,加大无偿资金引进力度,扩大有偿资金使用范围。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跨地区、跨行业从事林业建设,参与林业开发与利用,不断增加壮大整个社会对林业经济的关注和投入。3.5创立林业经济投资融资完善体制。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大力支持,逐步开展面向林农的小额和各种抵押贷款。探索研究从行业部门争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吸引其他行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林业基础和经济建设。3.6加强对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的绝对领导。2002年,成立了清原满族自治县现代林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县长和分管林业副县长担任,大力加强我县对现代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的领导。建立现代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年度考核目标和任务,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在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