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5:59:35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范文篇1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陆生野生动物,是指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陆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人民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工作。

第五条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

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可以确定适当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提高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第七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为制定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发展方案、制定和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供依据。

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普查方案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维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由其采取救护措施;也可以就近送具备救护条件的单位救护。救护单位应当立即报告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章野生动物猎捕管理

第十一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申请特许猎捕证:

(一)为进行野生动物科学考察、资源调查,必须猎捕的;

(二)为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必须从野外获取种源的;

(三)为承担省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或者国家医药生产任务,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四)为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知识或者教学、展览的需要,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五)因国事活动的需要,必须从野外获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六)为调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经科学论证必须猎捕的;

(七)因其他特殊情况,必须捕捉、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第十二条申请特许猎捕证的程序如下:

(一)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和捕捉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二)需要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三)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了附具申请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向猎捕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动物园需要申请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在向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前,须经国务院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需要申请捕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在向申请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前,须经同级政府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负责核发特许猎捕证的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发放特许猎捕证:

(一)申请猎捕者有条件以合法的非猎捕方式获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源、产品或者达到所需目的的;

(二)猎捕申请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申请使用的猎捕工具、方法以及猎捕时间、地点不当的;

(三)根据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不宜捕捉、猎捕的。

第十四条取得特许猎捕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特许猎捕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猎捕,防止误伤野生动物或者破坏其生存环境。猎捕作业完成后,应当在十日内向猎捕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查?验。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批准猎捕的机关报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十五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持有狩猎证,并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猎捕。

狩猎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印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核发。

狩猎证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源现状,确定狩猎动物种类,并实行年度捕量限额管理。狩猎动物种类和年度猎捕量限额,由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狩猎者有计划地开展狩猎活动,

在适合狩猎的区域建立固定狩猎场所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禁止使用军有武器、汽枪、毒药、炸药、地枪、排铳、非人为直接操作并危害人畜安全的狩猎装置、夜间照明行猎、歼灭性围猎、火功、烟熏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禁止作用的其他狩猎工具和方法狩猎。

第十九条科研、教学单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科学研究,涉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涉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第二十一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狩猎,必须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对外国人开放的狩猎场所内进行,并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

第二十二条驯养管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委托同级有关部门审批或者核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动物园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

驯养繁殖许可证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印制。

第二十三条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的,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其逃至野外;需要将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单位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擅自将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于野外或者因管理不当使其逃至野外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四条从国外引进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国外引进的其他野生动物,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视为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第五章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收购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提出,经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凭批准文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依照前款规定经核准登记的单位,不得收购未经批准出售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第二十六条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经核准登记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定的年度经营利用限额指标内,从事经营利用活动。

第二十七条禁止在集贸市场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持有狩猎证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出售依法获得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向经核准登记的单位出售,或者在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集贸市场出售。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经营利用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监督管理。

对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集贸市场的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应当凭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动物园之间因繁殖动物,需要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动物或者其产品的,以及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进出口单位或者其个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属于贸易性进出口活动的,必须由具有有关商品进出口权的单位承担。

动物园因交换动物需要进出口前款所称野生动物的,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前或者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前,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举办出国展览等活动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第六章奖励和惩罚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开发利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二)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成绩显著的;

(三)拯救、保护和驯养繁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取得显著成效的;

(四)发现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有功的;

(五)在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中有重要贡献的;

(六)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在应用推广科研成果中取得显著效益的;

(七)在基层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五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

(八)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三十三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特许猎捕证,并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八倍以下的罚款:

(二)没有猎获物的,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狩猎证或者未按照狩猎证规定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有猎获物的,处以相当于猎获物价值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没有猎获的,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相当于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标准执行。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非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伪造、倒卖、转让狩猎证或者驯养繁殖许可证,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五千元以下的标准执行。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按照五万元以下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范围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没收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四十条外国人未经批准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考察、拍摄的资料以及所获标本,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一)拒绝、阻碍野生动物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二)偷窃、哄抢或者故意损坏野生动物保护仪器设备或者设施的;

(三)偷窃、哄抢、抢夺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

(四)未经批准猎捕少量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物动物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被责令限期捕回而不捕的,被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而不恢复的,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恢复原状,由被责令限期捕回者或者被责令限期恢复原状者承担全部捕回或者恢复原状所需的费用。

第四十三条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没收的实物,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附则

野生动物范文篇2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应急体系,在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处理,维护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坚持“早、快、严”的指导思想,遵循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方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依*科学、依法防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分类指导、管理规范,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群防群控、果断处理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三是《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七是《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八是《江西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是指对人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巨大危害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包括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口蹄疫、血吸虫病、布鲁氏菌病、炭疽、狂犬病、结核病、囊虫病、钩端螺旋体、旋毛虫病、弓形虫病、乙型脑膜炎病以及其他突发性的传染性疾病。

2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2.1领导机构

江西省林业厅及各设区市林业局分别设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

2.1.1省级领导机构设置及职责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下称“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由省林业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林厅办公室、林政处、计财处、省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林业工作总站、木材检查管理总站等部门和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建立和完善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和制定全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责成各设区市林业局制定和实施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负责全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向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报告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应急和处置情况;部署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理的有关信息。

2.1.2市级领导机构设置及职责

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下称“市级应急领导小组”)由各设区市林业局分管领导担任,其他组成人员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省领导小组组成形式确定。

市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动物疫病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建立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应急预案,并负责本辖区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决策、指挥和处理工作,向当地政府和省林业厅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领导小组报告事故的预警、应急和处置等情况。

2.2日常办事机构

省级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由该局局长担任主任,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和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有关负责人任成员。

省级应急办公室作为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下设现场处置、信息联络、后勤保障等三个组,其主要职责是:接受省政府、国家林业局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命令、指示和各设区市林业局对有关疫源疫病报告、信息;传达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协调系统内各有关应急单位的行动;拟定应急预案、记录应急过程、评价应急行动、起草应急工作总结;负责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络及信息交换,组织应急工作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建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系统和应急资料库;负责与省防治重大动物疫源疫病指挥部进行沟通;完成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日常管理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各市级应急领导小组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可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

2.2.1现场处置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现场处置组由省级应急领导小组从省林业厅有关处(室)、厅直属单位和各有关监测站抽调人员组成,受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调度和派遣,负责事故现场的指挥、协调、调查、处置等工作。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现场处置机构。

2.2.2信息联络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信息联络组负责与现场建立通信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联络机构。

2.2.3后勤保障组

省级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后勤保障组负责联系组织供应现场处置所需物资、设备的供给、调配和运输,确保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运转和现场处置的后勤保障。

各市级应急办公室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后勤保障机构。

2.3参与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市政(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畜牧、卫生、工商、检验检疫、公安、财政、运输、宣传等部门有义务参与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工作,请各部门予以支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做好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物资供应、经费支持、责任处理、宣传报道等工作。

2.4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作为专业机构,应按照划分区域和监测重点,根据应急领导小组命令参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工作。

2.4.1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九江、南昌、上饶、景德镇、宜春、新余、萍乡、鹰潭7个设区市范围内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鄱阳湖区越冬候鸟。

2.4.2遂川鸟道鸟类环志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吉安、赣州、抚州3个设区市范围内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遂川、大余通道迁飞夏候鸟。

2.4.3抚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全省野生兽类、爬行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工作重点是赣东地区华南虎、果子狸、獾等。

2.4.4宜春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在省级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挥和有关市级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下开展工作,参与全省野生昆虫和两栖类疫源疫病应急处理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措施

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爱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提倡不滥食野生动物。积极倡导群众自发地学法、守法、用法,及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违法运输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

加强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减少疫源疫病传播的途径,降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率,维护野生动物种群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督促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单位和个人做好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场所的清理、消毒工作,减少疫源疫病依赖各种载体进行的传播。

3.2预警行动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广泛、准确地掌握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信息,当接到各级林业部门、群众举报和媒体报道的有关信息时,当地应急办公室应尽可能地了解疫源疫病发生的地点、种类、性质、造成的危害等情况,初步判定疫源疫病的真伪,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并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向事故发生地林业局预警信息,邀请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判定疫情真伪,部署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源疫病的扩大和蔓延。

4应急响应

4.1应急启动

疫源疫病发生后,立即启动当地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并向当地政府、当地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及省级应急办公室报告,同时省林业厅决定是否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和是否上报国家林业局启动部级应急预案。

4.2现场处置

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启动后,现场处置组人员及有关监测站点人员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同时,应尽快到达疫源疫病发生地点。在现场处置组人员到达之前,当地林业部门应立即责成有关责任人做好事故控制、现场保护、群众安全和对有关人员及野生动物的监控工作,防止疫源疫病的蔓延和传染。现场处置组人员到达后,应协同当地人民政府、林业局和动物防疫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清理、取样等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现场处置工作迅速、快捷、有效。现场处置组应遵循统一领导、果断处置、积极稳妥、确保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应建议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采取相应的现场管制和强制性措施,包括现场封锁,未经批准检查,任何人不得进入现场,不得在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报道等活动;责令围观者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撤离。现场处置组应如实记录疫源疫病发生的地点、过程、鉴定情况。现场清理情况,及时上报应急办公室。

对感染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人和动物个体,当地林业部门要协助动物防疫部门进行严密的隔离,对疫源疫病发生现场要进行认真消毒,所取样品立即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检验。对发病的个人、野生动物发病原因要予以深入研究,找出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根据防疫部门制定的灭疫方案,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实施。

4.3通讯联络

在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各有关方面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联络畅通,各有关部门应以固定电话联系为主,其他无线联系方式为备用,现场处置组可采用对讲机进行联系。对于涉及面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疫源疫病,必要时采用保密电话联系。

4.4信息报送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时,都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动物防疫部门报告,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为责任报告单位,自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启动之日起,至应急处理正式结束为止,各责任报告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应急信息的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类型、发生地点、时间、覆盖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应急工作结束后,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上级机关报告处理结果,报告疫源疫病的总体处理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社会影响和有关遗留问题、参加应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工作情况。

4.5应急结束

疫源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疫源疫病发生和蔓延的隐患、条件已经消除,应急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时,可视为应急状态结束。

应急结束应由疫源疫病现场处置组和疫源疫病发生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并说明解除应急状态的理由,报上级应急办公室或领导小组后,由上级应急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对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发生地点进行监测、监控。同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做好对疫情疫病发生、应急的全过程的分析、评价和总结。责成有关疫源疫病发生单位、人员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各级应急机构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应急工作的需要。

6.2装备保障

各级林业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疫源疫病发生时所需的一定的装备和物资,保证疫源疫病发生时能迅速赶赴现场,保证参加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源疫病的传染几率。

6.3科研保障

加快相关疫源疫病的防治科研工作,保证疫源疫病发生时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理。

6.4队伍保障

各级应急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有参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责任和义务。疫源疫病发生后,各级应急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服从指挥机关的调遣,完成指定的任务。

6.5培训和演练

各级应急机构应加强对本机构工作人员及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疫源疫病应急、处置、检验、检测等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6.6安全保障

建立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社会保险机制,对参加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的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7附则

7.1制定和解释部门

江西省林业厅。

野生动物范文篇3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刑法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法条规定

野生动物指在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饲养的动物。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属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后者被我国确定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生态文明之时,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并为了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斗争,就有发挥刑法这一“最终手段”的必要性。刑法中间接或直接保护着的野生动物资源的条文并不少,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为核心展开讨论。

二、条文的分析

(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界定。第一款中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明文的规定。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本罪第一款所称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指“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款并不要求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二)本罪的保护法益。刑法规范的最终目的在于对法益的保护。因此,在解释分则条文时要立足于法益保护立场,比照案件事实得出妥当的结论。以本条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来看,能得出本条旨在保护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理秩序的结论。野生动物资源无疑是属于国有的,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本条保护的是国家对于野生动物占有或所有。但是,还可以提出这么一种理解的思路。考虑到本条在刑法中的位置,本文认为本条首先是以保护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理秩序为出发点的,但在第一款的场合,完全可以认为,仅仅抽象违反这种管理秩序并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违法性,必须把第一款也保护着野生动物资源这种新的“生态法益”纳入考虑之中。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法益”的概念用来解释和指导司法和立法实践,按照其理解,生态法益应当作为一种新型法益,虽然暂时还不能与国家法益、个人法益等一样建立起强大的刑事保护机制,但作为传统法律主体的国家与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正当需求已经得到法律的逐步承认,以人之利益为主要考量的人的生态法益与人的财产法益、人身法益等传统法益一样也开始逐步得到刑法的关照。①可以说,生态法益站在了以保护人的法益为核心的刑法法益保护原则的延长线上。(三)未遂与预备。将生态法益引入解释中对认定本条未遂与预备有重要影响。通说认为第一款属于行为犯。②这样的理解把本罪作为抽象的危险犯,但本罪却不属于抽象危险犯。原因在于本罪并没有值得法律拟制危险的必要性,而行为如果没有确实造成危险,仅违反规定或作出准备工具的行为不能说是有着类型化的危险。尽管能够理解本罪保护着国家的野生动物管理秩序,但在具体认定上必须将其与对野生动物造成了实质紧迫的危险结合起来考虑。当行为人为了实施本罪前往野生动物保护区时被抓捕,应考虑的是行为人尽管本着违反“禁猎”这一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秩序的动机而行为,但并不能说这种违反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在实行本罪的路上被查获的场合,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实质而紧迫的危险,这种仅有违反了抽象规范并无对法益的实质危险的情况不能肯定未遂犯的成立,应按照犯罪预备处理。但当行为人已经进入了保护区,或者并计划着路上随时猎捕且客观上也是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未遂的成立。对第二款而言,尽管有着“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的描述,但本罪要达到“情节严重”。如认为该条文只是对成立犯罪的最低限度的要求的描述,那么尽管行为人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也不能认定本罪的既遂。情节严重指的是对野生动物的紧迫的危险。与之相对,行为人尽管准备了禁用工具,在前往禁猎区的途中被公安抓获,由于其对野生动物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认定为预备。(四)“错误”的分析。本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过失不能构成。行为人可能出现违法性认识错误或事实认识错误。第一,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捕猎动物,或者认识到自己捕猎、杀害的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但行为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在刑法上是被允许的;第二,行为人对自己是否在禁猎区、禁猎期及是否使用了禁用工具方法并不清楚,觉得自己杀害和捕猎的并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在第一种情况下,行为人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性质,但由于行为人对法规范没有认识,存在着是否予以处罚的问题。应当肯定,这种情况下对于行为人应当处罚。法规范并非是只对于能够理解的人发生效力,可以肯定行为人应当认识到法规范的存在并理解其中的意义。第一种情况下违法性认识错误并不阻却责任。第二种情况下,需要具体考察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是什么样的。禁猎区、禁猎期的具体标准确实并非每个公民都应当掌握的信息,在狩猎前行为人有义务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自己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至少可以认定过失的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阻却故意的成立,这是将过失理解为结果避免义务的结论。如认为过失的本质在于结果预见义务,也可以得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多成立过失的结论。

三、法律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对于本罪的认定。前文分析了长期以来将本罪看作是行为犯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第一款中“捕猎、杀害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仅仅以未遂而处罚的案例是很少的。大多是对“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未遂进行处罚。对于本罪保护的法益仍有部分判决存在基本认识问题。在【(2015)连刑初字第339号】判决书中,被告人(多人)驾船“开了两天两夜到钓鱼岛附近,继续向北至冲绳海域,下网后捞到了红珊瑚(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告人出发前有去“外海”捕捞的故意,最终在日本冲绳岛海域进行捕捞。法院指出“(被告人)违反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共同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红珊瑚,侵害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度,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尽管钓鱼岛属于我国固有领土,但冲绳附近可能属于公海或者日本领海,判决书全文没有对该要素作出任何分析说明。按照判决书来理解,本罪规制公民的行为。然而该案完全有可能属于捕猎了非我国的野生动物的情况,如果认为这种行为也构成此罪的话,那么此罪的界限和保护对象就会非常模糊。(二)对非法狩猎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处理。非法狩猎罪的构成要件中,“禁猎区”和“禁猎期”的定义经常发生滥用。与第一款罪不同,第二款所规定的非法狩猎罪要求“情节严重”。此外,本罪与第一款要求的对象不同,本罪的对象是除了第一款以外的其他陆生动物。③但是此罪要求着特殊的行为方式“狩猎”。【(2015)郴苏刑初字第73号】判决书里将郴州市民政局后山、锁石桥郊区的荒山、苏仙岭后山认定为禁猎区,判决书指出:“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和后山以及郴州市城区均属禁猎区,且被告人去猎捕时亦是禁猎期。”这里存在疑问的是,“城区”属于禁猎区的依据在哪里,最为吊诡的是,行为人在民政局后山的猎捕行为成为了苏仙岭风景区的后山。此罪在实务中可能存在着为了入罪而扩大“禁猎区”范围的做法。这种做法实际上表现了此罪不能合理的处罚实际生活中一切对野生动物侵害的现状,而由于法条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并不多,因此此罪容易变成类似口袋罪的情况。就非法狩猎罪来说,这里的“三禁”到底承担着何种任务呢?应当认为,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三禁”之间的关系是选择性的,因此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该当本罪。但是,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这一种描述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下予以考虑,例如行为人准备了禁用的工具、方法在前往狩猎的途中被抓获的,就不能认定为既遂,甚至是否构成未遂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

四、结论

野生动物范文篇4

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代号为“飞鹰行动”,时间为年3月20日至5月31日。3月28日市绿化管理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海关印发《关于贯彻<全国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在全市开展该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根据总体部署,区农委、公安、工商、海关共同制定“飞鹰行动”的实施方案,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为重点。结合“迎世博迎奥运”主题活动,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引导市民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培养市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专项打击和综合治理,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全社会积极营造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打击,坚决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势头,维护我区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健康。通过清理整顿,依法规范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维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市场的良好秩序,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市民群众自觉抵制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的社会氛围。

三、行动重点

(一)重点打击整治的违法犯罪行为

1、利用投毒、网捕、下套等手段,非法猎捕、杀害迁徙候鸟等野生动物。

2、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加工、经营、利用野生动物,非法猎捕、贩卖青蛙、蟾蜍、蛇类等野生动物。

3、以邮寄、随身携带、行李夹带、瞒报通关、绕关走私等方式,非法走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二)重点打击整治的场所

1、候鸟栖息繁衍地、迁徙停歇地等鸟类集中地区,包括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各镇大型片林、林带、苗圃等地。

2、各镇农贸市场、花鸟市场、驯养繁殖场等可能发生违法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场所。

3、非法加工、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窝点、餐馆、饭店、酒楼等餐饮场所。

4、车站、港口、口岸等重要部位,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重点运输路线和交通要道。

5、通过互联网或公开场所买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四、各部门职责

林业:组织巡护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迁徙停歇地、迁徙通道及活动区域;清理整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全面清查定点生产、定点销售野生动物制品的企业,检查其执行野生动物制品标记制度的情况,检查定点生产企业的原料(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库存、管理、使用情况;依法查处各类野生动物案件,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在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及活动区域开展生态宣传,加强源头保护。

公安:加强对猎捕、贩卖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加强对网上贩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活动的监控与打击;加强猎枪管理工作,强化对猎枪配置的审批和配购证件的核发;交警支队、派出所要加强对公路、汽车站、港口等重点部位和交通要道的巡查,以及对可疑人员和车辆的检查与监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各类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发动群众以举报等形式积极参与专项行动。

工商:进一步强化对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健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强化市场开办单位经营管理责任,严厉查处市场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并追究市场开办单位的责任。加强对集贸市场以外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行为的监督管理,坚决取缔无照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海关: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查验,严厉打击以伪报、瞒报、伪装、藏匿等手段走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加强对出入境人员及物件的检查,严厉打击以随身携带、行李夹带、邮寄等方式走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对出入境人员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

各镇经发办:对本镇的饭店、医药店、集贸市场等进行野生动物经营情况摸底,组织和配合本镇派出所、工商等单位进行依法查处。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措施到位

为使整个行动得以顺利开展,我区成立“飞鹰行动”领导小组。

区“飞鹰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为区府办副主任高展,副组长为区农委分管领导、区公安分局分管领导、区工商分局分管领导和区海关分管领导。

下设办公室和联络员,办公室地点设在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检查站,电话(传真):58022254,办公室主任: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检查站站长周建明;联络员:四部门各设立一名。

2、向各镇及有关单位发出通知,明确我区开展“飞鹰行动”的重点及详细任务,要求各镇对本辖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违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和开展依法查处工作,并将依法查处工作报区“飞鹰行动”办公室。

野生动物范文篇5

为认真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有效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对人禽的感染,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做好我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做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春季既是野生动物疫病高发季节,也是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从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局出发,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迁徙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强化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确保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巡护监测,切实加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力度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在确定和布设的监控位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监测站点的布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人员提前到岗到位,切实坚守工作岗位,加强对监测区域的野生动物观察,及时掌握野生动物活动、集群情况、疫情动态等基本信息,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行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处置。

三、进一步加强对候鸟的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监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严厉打击非法盗猎、偷捕、经营、运输、走私野生鸟类的行为。同时不定期对本地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饲养基地等单位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进行检查,指导上述单位做好驯养繁殖场所和设施的卫生防范及消毒处理工作,严格隔离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疫病感染和传播。同时,要保障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安全。

四、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反应,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防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根据本辖区野生动物种类、分布、迁移迁徙规律和疫病发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野生动物疫情,编制突发性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尚没有编制应急预案的,要抓紧制定并报县林业局备案。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主动加强与农牧、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运转机制,形成合力,提高监测防控工作效率,确保对各种疫情的快速反应和有效隔离防控。

五、严格信息报告制度,积极做好疫病防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在巡护监测工作中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或病症等情况,要立即做好前期隔离和现场记录,要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县林业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快捷。一经确认为传染性疫情,要认真按照统一部署,主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和消除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提前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切实加强人员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野生动物范文篇6

一、全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特别是食用类野生动物养殖情况。

按照省、州林草局相关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对全县野生动物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活动。经调查,全县范围内无野生动物人工养殖场所。

二、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及国家林草局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务委《决定》的通知(林护发22号)情况,包括工作开展、退出方案制订等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安排部署下,我县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一是全面贯彻执行《县规范放生管理办法》,依法、科学、有序管理放生,切实维护县生态环境安全、平衡;二是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县林草局、县农牧农村科技局等部门配合,对全县经营市场、餐饮、宾馆、超市等场所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活动,严禁非法经营、加工、销售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三是县林草局结合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工作,抽排人员组成联合宣传小组,深入乡镇和重点林区开展林草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车播放的形式,用藏汉双语向农牧民群众讲解禽流感及肺炎的发生与捕食野生动物之间的关联性,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四是县林草局联合县森林公安局深入林区开展打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在全县范围及重点区域张贴《关于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一切非法经营、销售、捕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强力维护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五是划定管护责任区域,要求生态护林(草)员坚持日常的巡护工作,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严格管控野生动物资源情,杜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六是加大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力度。由县森林公安局牵头、林政、野保等部门配合,不定时进入林区督促检查护林员巡护情况,森林资源及野保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巡护到位,防范捕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存栏食用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及补偿措施的意见建议。

对存栏的食用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后续处置及补偿措施的建议: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前期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屠宰,并选择合适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人员发放失业救助补贴金。

四、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人员转产转业的政策措施建议。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内地优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选址办厂,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将食用类野生动物人工繁殖从业人员合理安置到工厂内务工,让他们能就近就地务工,促进从业人员增收致富,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五、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省实施办法的修改意见建议。

因近年来,随着我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动物下山损坏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给当地群众财产造成了损失,也对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补偿办法和标准及正常的资金来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极其困难与被动。特别是地方财政困难,无法解决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用。为此建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九条“因保护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修改为国家、省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给予补偿。

六、今年以来,案件查处及鸟类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野生动物范文篇7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受到本市确定给予补偿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照本办法申请补偿。

前款所称确定给予补偿的野生动物范围,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认定、核实和补偿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野生动物造成损失情况的调查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预防控制、宣传培训和损失补偿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野生动物造成财产损失的补偿费用,由区(县)财政负担。发生较大范围野生动物损害造成较大数额财产损失的,市级财政对相关区(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五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下列工作,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损失:

(一)组织开展相关野生动物物种资源调查,制定防范措施;

(二)设置警示牌,发放宣传手册,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保护防护知识;

(三)组织开展有关野生动物生物习性、防护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工作;

(四)研究并综合运用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可能造成损失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

对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单位和个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扶持。

第六条当事人发现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损毁、圈养的家禽家畜受伤或者死亡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补偿申请。

当事人提出补偿申请,应当填写全市统一制式的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损失的财产种类、数量、所在地点等基本情况的说明;

(二)财产损失现场情况的证明材料;

(三)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证明材料。

第七条接到补偿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进行调查;损失情况调查清楚的,应当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补偿申请相关材料和初步处理意见一并转报本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核查确认,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补偿或者不予补偿的意见,并将意见内容在本部门网站和损害事件发生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现场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向当地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重新组织调查。

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由损害事件发生地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补偿决定,向申请人一次性发放补偿费。

第九条野生动物造成财产损失的补偿费,根据预防控制措施采取情况,按照以下规定计算:

(一)农作物损失,按照核实的损失量和当地区(县)上一年度该类农作物的市场平均价格计算,补偿全部损失的60%至80%;

(二)家禽家畜受伤的,补偿实际发生治疗费的50%至70%,最高额不超过该类家禽家畜价值的50%;

(三)家禽家畜死亡的,补偿费按该类家禽家畜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补偿全部损失的60%至80%。

第十条因保护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以依法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救助。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当地民政部门应当适时给予救助。

第十一条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当对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补偿、调查勘验、宣传培训、预防控制等工作经费的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一)刁难、拖延、不按规定时限调查野生动物造成损害事件或者发放补偿费,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徇私舞弊,为他人虚报、冒领补偿费提供帮助的;

(三)渎职、失职,造成补偿费被冒领的;

(四)贪污挪用补偿费的。

第十三条虚报、冒领补偿费的,由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退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拒不退回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追回。

野生动物范文篇8

一、西藏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及野生动物福利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2013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指出,目前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庄红翔介绍,据统计,目前西藏有野生脊椎动物798种,其中196种为西藏特有。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牦牛、藏羚羊、黑颈鹤等45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而野生动物福利是动物福利的重要部分,更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加强西藏地区野生动物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动物福利视角下西藏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人类中心主义”导向下的重利用、轻保护问题

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保护野生动物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野生动物为人类服务,这反应了我国现存的一种立法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西藏地区野生动物的保护也仅限于那些濒危的、珍贵的野生动物,而范围更为广泛的其他普通野生动物并未列入保护名录。对现在尚未发现有利用价值或暂时没有利用价值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空白。这种立法中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价值、轻生态价值的理念,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野生动物因为缺少法律的庇护而被人类肆意的虐杀、残害,使非濒危灭绝类野生动物和普通野生动物沦为濒危物种,最终逐步走向消亡。

(二)法律未对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规定的问题

我国目前现行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中没有对虐待、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惩处性的规定,存在法律空白。我们走进野生动物园,在不同的场馆中随处可见被作为观赏资源的野生动物囚禁于狭小的空间里,供游客欣赏。不时有游客拍打围栏引起野生动物的注意。游客不分种类的将食物、垃圾、甚至有毒有害物质投掷给动物。而面对动物园门票收入下滑克扣野生动物口粮等虐待动物的现象也已成为业内潜规则。在马戏团里,为了防止野生动物进行对抗,对表演的野生动物进行经常性的虐待,更有甚者,将动物的指甲和牙齿拔出来达到训练的目的。表演结束,管理员收取拍照费用后,野生表演动物在烈日下与排着长龙的游客合影,诸如此类的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只是受到规章的约束或道德上的谴责,未能得到法律有力的惩治和规范。

(三)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野生动物的走私交易利润达100亿美元,仅次于和军火成为第三大非法贸易。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藏羚羊披肩一直都倍受人们的青睐,对我国的野生藏羚羊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由于杀害一只藏羚羊得到的绒毛量非常少,人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顾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开始大规模的屠杀藏羚羊。现在我国的野生藏羚羊已经相当稀少[2]。除了藏羚羊其他的藏区珍稀野生动物制品也成为黑市交易中的走俏商品。野生动物不仅成为艺术品原材料、皮毛、宠物等商品,还是藏药的重要药材来源,西藏的药用动物达百余种,但用量较大的即:鹿属、麝属、熊类和豹类。对麝香、鹿茸、熊胆、豹骨的大量市场需求,使得其所属动物遭到无情的扑杀。人们的消费需求成为驱动野生动物贸易的原动力。在巨大经济利润的诱惑下,偷猎者不惜铤而走险,残忍猎杀野生动物,使得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下降。虽然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猎杀野生动物,但是由于交易形式网络化和强隐蔽性及执法、监管力度不够,未能有效遏制盗猎者的猎杀行为,即使能够对犯罪者进行制裁,其惩处力度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四)充满血泪的野生动物餐桌问题

野生动物不仅被开发成艺术品原材料、皮毛、宠物、药材等商品,其另一个重要的消费渠道就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当人们厌倦了普通菜肴和山珍海味,对着野生动物垂涎三尺的时候,就是野生动物生存灾难的又一开始。在人们的餐桌上,不分动物的保护等级,只分煎炸蒸煮的烹饪方式。当人们在桌上大快朵颐的享受美味的同时,在宰杀场传来的是野生动物惨绝人寰的哀嚎和金钱驱使下人们沾满鲜血的双手。西藏地区因其拥有多样的野生动物种类,成为不法商贩、酒楼宾馆聚集的地方,大量的野生动物活体及制品在这里交易、集散和消费,其中不乏国家保护一级动物及濒危野生动物物种。野生动物餐桌,人们不仅吃出了生态赤字,引发了环境和健康问题,更破坏了野生动物应有的福利。

三、西藏野生动物法律保护建议

(一)确立野生动物立法保护新理念

野生动物立法保护理念是指导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依据,是决定野生动物法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及自然规律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摒弃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只侧重于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而轻视动物资源的生态保护,把野生动物当做人类的附属品和财产而忽略动物本身生命价值的传统立法理念。现今,只有将动物福利引入立法,树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新理念,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如明确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命权利,发挥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态作用,保持物种的延续等理念。积极的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与国际接轨,结合国外野生动物保护思想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二)扩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范围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保护对象仅限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三有”动物,其保护范围过于狭窄,也违反了环境立法中的预防为主的原则。野生动物保护法应该扩大保护的范围。野生动物的含义本就是指生存在野外,独立于人类的所有动物,也包括部分经过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每一种动物在自然界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生态系统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对现有的普通野生动物进行保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不可逆转的成为濒危稀有动物。因此,作为保护野生动物最强有力的武器,法律不能只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的福利,其保护对象不能仅以现在是否濒危、珍稀、有价值来确定,而应在平等对待野生动物的基础上,合理的区别对待,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普通野生动物的关怀。

(三)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机制

我国居高不下的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黑市贸易的形成原因之一,即是缺少健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机制。健全野生动物保护的执法制度。首先,要明确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协调部门间的自身职责利益,在沟通或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必要变动的基础上明确各自权限。做到明确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责任,使责任落实到人,避免权力的冲突和重合。其次,要加强对责任部门的内部监督及公众监督,一旦发现违法违纪人员应严格追究其责任,避免有法不依、不按要求进行执法情形的出现。再次,协调野生动物保护各分管部门的利益,提高各野生动物保护分管部门的积极性。针对不同行政区域的各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联合执法活动,逐步形成联合执法行动机制。最后,建立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滥捕的监测机构,其目的是掌握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滥捕的动态,为执法机关提供科学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及周边国家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均有相应的监测机构。虽然我国大陆地区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猖撅,滥捕野生动物现象严重,但政府和民间都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使得国家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滥捕的信息,不利于国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保护野生动物[3]。

(四)加强西藏地方性野生动物保护立法

保护藏区的野生动物,除了依据国家制定的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还要依靠地方立法,细化国家法律、补充法律的漏洞和加强国家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在西藏符合区情和实际。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具体制度,走出一条适合区情、民族文化及传统习惯的保护野生动物的道路。相传为松赞干布时就制定的《神教十善》,第一条就是“不许杀生造罪”[4]。这种朴素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民族习惯为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及保存野生动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西藏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中,应整合吸纳民族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习惯,结合西藏野生动物的实际状况,使西藏地方性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获得更广泛的群众认同和实施。

(五)重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有相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制度。如该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另外在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猎区制度等。但是,由于人们在经济发展上的急功近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致使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在青藏高原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及草原经营使用权的进一步明确,草原上树立起一道道铁丝围栏,其阻隔了野生动物的天然生境,割断了野生动物迁徙的道路,铁丝围栏挂死挂伤野生动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促使牧民向资源相对丰富的无人区进发,进而进一步挤占野生动物生境。在西藏地区,草原围栏、铁路、公路对高原野生动物生境造成的影响属于显性破坏,而草原载畜量过高、过度放牧、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境等,则构成了对草原野生动物生境的隐形破坏[5]。因此,我们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人为切割,尤其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禁止修建公路、铁路、围栏等影响野生动物生境的设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中人口和牲畜的数量,避免对野生动物生境的隐形挤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各项资源开发、项目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建立政府领导环保责任制度,把地区生态质量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努力实现生态西藏、经济西藏的双赢局面。

(六)严格惩治猎杀、伤害野生动物的虐待行为

野生动物范文篇9

名录制定的现实背景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现状

迄今为止,地球上可以辨认的物种的数量有175万种左右,绝大多数是昆虫一类的小生物。这些丰富多样的生命是地球逾35亿年进化的结果,可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们的生活环境及生存发展状况正被人类改变,特别是许多极其令人喜爱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考拉、大象、鲸鱼等的数量持续下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物种正以超过自然灭绝50100倍的速度消失,而且据预测,该速度还将急剧加快。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有34000种植物物种和5200种动物物种,包括世界上八分之一的鸟类,正濒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20年年底更新了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信息,IUCN红色名录目前收录了全球128918个物种,其中35765个物种濒临灭绝,包括40%的两栖野生动物、25%的哺乳动物及14%的野生鸟类。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也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的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00,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对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造成了致命威胁,世界野生动物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现状近年来受野生动物背后所含商业利益与经济刺激的驱动,我国环境资源尤其是野生动物资源遭到巨大破坏,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灭失严重。根据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在2015年共同的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状况的研究报告一一《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从1970至2010年这40年I司,中国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一半,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虽然在全球公认的12个“生物多样性巨丰”的国家中排名第八位,拥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但就濒危物种数量而言,我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濒危野生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有120多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根据IUCN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野生动物资源濒危种类多且濒危程度严重,约76%的野生动物种群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日本、埃及、加拿大、德国、英国9个国家比较分析显示,中国受威胁野生动物物种数量排名居第三位。

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制定的可行性宪法为名录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的上位法,具有至高无上性;在动态上,宪法由下位法加以具体化;在静态上,下位法从宪法中获得有效性的根据。因此,从名录制定的宪法渊源看,名录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野生动物资源国家保护义务的一种制度范式与具体展现方式,特别是《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为国家正常干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是名录制度制定的逻辑起点《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该法律条款从权利角度说明了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权属,但在社会实践中,仅仅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国家不可能真正去行使所有权的占有、使用等权能。《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在宏观上规定了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但到野生动物管理层面上还需将这种权利具体下放到某个国家部门身上。特别是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在实际应用中,以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较为典型。《野生动物保护法》为名录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的配套性规范依据,名录制度既自成体系,又紧密依附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在立法时首创了濒危物种保护的名录制度,为名录的实际生成与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也是名录制度合法化的基本法律渊源。名录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此次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修订是在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背景下,对我国境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所作的一次科学而全面的系统评估,符合新时代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需要,顺应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潮流,其从制度层面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构筑起一条法律红线,为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拯救与保护工作架构起一张严密的制度“大网”,不仅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制度层面的直接驱动力,而且能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完善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因此,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实践上,名录制度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名录可以为我国今后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能为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规划提供制度化指引;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普及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其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我国积极履行CBD公约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义务的外在表现。

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建议

野生动物范文篇10

一、切实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一)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全市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栖息地及生境等情况,通过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以下各项工作任务均需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与重要物种的常规资源调查监测,建立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常规监测系统,掌握我市与周边地区水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洄游规律等数据。(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二)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科学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每个自然保护地至少设立1支巡护队伍。充分考虑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集聚区、鸟类迁徙停歇地等重要区域纳入保护范围,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根据野生动物自然分布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我市所辖区域已划定为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年设定为禁猎期;我市所辖海域划定为列入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禁捕(猎)区,全年设定为禁捕(猎)期。在禁捕(猎)区、禁捕(猎)期猎捕野生动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航空安全保障,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猎捕野生动物的,应当依法申办审批手续。(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

(三)构建野生动物救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制,鼓励开展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规范化建设,提升收容救护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快速高效收容救护体系。充分依托动物园(展馆)、人工繁殖企业、国有林场等建设收容救护中心(站),各区市、开发区至少建设1处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站)。全面推进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陆生野生动物救护能力。(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强化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依托海洋馆等机构设立和建设1—2处水生野生动物研究、救护与保护中心(站)。(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二、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一)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结合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健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每个自然保护地至少设立1处监测点,加密梅花鹿、大天鹅、大雁、海鸥、白鹭等我市分布较为普遍的国家重点及“三有”野生动物的监测网络,配齐设施设备。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监测,指导各区市、开发区科学划定监测区域、设定巡护路线和监测点,加强风险评估,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参照省级确定的补偿范围、程序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研究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范围、程序以及标准,逐步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减塑在行动”等主题活动,以及“昆仑行动”“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等专项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能力。(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海关、荣成海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

三、严格野生动物执法监管

(一)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协调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健全巡护巡查机制,强化基层野生动物保护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市、县、镇三级要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物资设备库,配齐巡护和监测设备;各镇(街道)要设立野生动物保护队。各区市、开发区要分别成立陆生野生动物执法队伍,配备专业执法装备设施,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监管能力。(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采取执法检查、技术布控、核查投诉举报相结合的方式,严密排查线上线下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行为,加强网络交易平台监管,及时清理网上违规信息,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林业局、市邮政管理局、海关、荣成海关)持续开展涉野生动物犯罪专项打击行动,坚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追流向”,强化涉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侦办,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林业局)

(二)建设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系统。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建设统一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动态监管、资源共享,实现自然分布地、人工繁育场所的野生动物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提升管理的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市林业局)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具体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和措施。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一致原则,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栖息地保护修复、收容救护、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物资设备采购等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多形式、多渠道配备必要的人员力量,适应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新形势、新要求。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活动,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公益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