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3:16:01

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范文篇1

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把数学之锁。

例如有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部吞下去,却不去消化,不会吸收,最终还是“营养不良”。掌握是因为他没养成思考的好成绩,不能将老师讲授的东西再加工,不能进行分类整理,更不了解道路的来龙去脉,当然就无法掌握知识的真面目了。

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在这方面,有的同学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在上课不仅专心听讲,他们在老师讲某一题的解题方法时就思考,思考出这样解的道理,虽然后再推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这样就把老师交的融会贯通了。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摸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

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

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一为就未曾有过后悔药。

培根曾经过说:“只见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拙劣的探索者”就注定会失败,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探索精神。科学发明需要探索精神,数学同样也需要探索精神。不要总是认为每一道题就一定只有一种解答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试着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

有主见,有信心,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不要总认为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一定是正确的,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在面对失败时,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正如可尔德斯密斯所说的:“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造诣来源于勤。

正如这些道理,学习数学,一定要先预习,上课便可以轻松许多。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听好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问题,课后要进行有规律的复习,然后完成好课后作业,在空余时间多做些练习,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我学习数学,除了平时的预习,还会在开学之前,先把数学课本从头到尾略看一遍,抓到一些知识,大概了解数学课本的一些内容。了解哪些内容简单,哪些复杂。每当老师讲完每一节课,我还会认真地看一次该课的内容,在挖掘一些什么出来。这时我的看书心得。

听好课,独立思考完成好作业,这是必然不可少的。我还会挤些课余时间做些相关练习,更好的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虽然现在学习是很累,但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以学习为乐,那就可以变累为乐,快乐的学习数学了。现在不吃苦,将来肯定会吃更多的苦,现在多吃苦,以后可以免掉许多苦,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吃苦。

学习数学最大的敌人就是粗心。有人马马虎虎,可你说了他,他就会说:“办事何必太认真”。是呀,办事何必太认真,似乎现在不认真影响不大。如果不认真,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呢?老师讲课,丢三拉四,学生听不明白;学生做作业,潦草至极,老师看不懂;交通警察上班打呵欠,事故不断;工厂厂长对企业放松管理,亏损连年。再有甚者,计算卫星发射的轨道,如果错了一个小数点,恐怕财政赤字后面就多了一笔巨款。这些都说明了办事要一丝不苟,不能马马虎虎。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要以为自己学到点东西,便傲气上涨,做练习马马虎虎,学到的东西不整理,如数学上的公式、定义记不牢,那就容易搞混淆,使你做题出现些问题,甚至把题目搞反了,这种张冠李戴的学习方法是不成的。

学习数学范文篇2

从历年试卷的内容分布上可以看出,凡是考试大纲中提及的内容,都可能考到,甚至某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某一年可以在大题中出现,如98年数学一中,不但第三题是一道纯粹的解析几何题,而且还有两道题是与线性代数结合考了解析几何的内容,可见猜题的复习方法是靠不住的,而应当参照考试大纲,全面复习,不留遗漏。

全面复习不是生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相反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各内容,各方法的本质联系,把要记的东西缩小到最小程度,(要努力使自已理解所学知识,多抓住问题的联系,少记一些死知识),而且,不记则已,记住了就要牢靠。事实证明,有些记忆是终生不忘的,而其它的知识又可以在记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得到,这就是全面复习的含义。

二、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在考试大纲要求中,对内容有理解,了解,知道三个层次的要求;对方法有掌握,会(或者能)两个层次的要求,一般地说,要求理解的内容,要求掌握的方法,是考试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这方面考题出现的概率较大;在同一份试卷中,这方面试题所占有的分数也较多。“猜题”的人,往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也确能猜出几分来。但遇到综合题,这些题在主要内容中含有次要内容。这时,“猜题”便行不通了。

我们讲的突出重点,不仅要在主要内容和方法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重点内容与次要内容间的联系,以主带次,用重点内容担挈整个内容。主要内容理解透了,其它的内容和方法迎刃而解,要抓住主要内容,不是放弃次要内容而孤立主要内容,而是从分析各内容的联系,从比较中自然地突出主要内容。如微分中值定理,有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和泰勒公式。由于罗尔定理是拉格朗日定理的特殊情况,而柯西定理和泰勒公式又是拉格朗日定理的推广。比较这些关系,便自然得到拉格朗日定理是核心,这这个定理搞深搞透,并从联系中掌握好其它几个定理,在考试大纲中,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都是要求理解的内容,都是考试重点,我们更突出拉氏定理,可谓是精益求精。

学习数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个性数学学习

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据调查取证得知,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是百分百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没信心。或者兴趣和信心正在逐渐丧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困难、挫折、失败、批评与歧视等等,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是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因而成绩越来越差;批评与指责也就越来越多,结果就照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有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不会学习,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越到初中,随着学业的增加,他们的学习就越困难,最后导致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

一、有的学生逻辑较强,有的学生数感比其他孩子更好。就是在一个孩子身上,其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可能他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很强,但对空间想象比较差。正是这些独特性,成为一个孩子区别另一个孩子的个别特点。人都具有独特性.人之独特性是人生命的属性,我就是我,我不是其他任何人,是永恒的"自我",是惟一的"自我".这不仅表现为人与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兴趣,意向,需要,情感,意志,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还表现在精力,知识水平,人格等方面的不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富有个性,更适合自己呢?

为了找到一种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看了一些学习方法的书籍,听了别人的学习方面的经验认为很好,就照着去做结果发现用到自己身上并不灵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学习方法理论阐述的是学习方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揭示的是学习方法的一般性规律,别人的学习经验是针对他的学习的问题所寻找的解决方法,因此不一定适合于你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学习方法理论和他人成功学习经验时,首先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然后结合自己学习的特点,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学情不同,适用范围的学习方法也不同,采取的学习策略也不同。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

二、从数学的方面出发,就是要考察。关数学的特点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外形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外形实物的诸多性质。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和概括。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实才能肯定其正确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实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实和计算,证实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实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实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实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又由于证实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从数学学习的方面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奇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通过对这一熟悉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重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熟悉,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重: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碰到一个数学证实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把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实,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

学习数学范文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实践;优势

【Abstract】Thenewcurriculuminitiates“tobeindependent,thecooperation,inquiredinto”thestudyway,thecooperationstudyisthiswayimportantform,Ihavecarriedontheattemptquitealotinthelowergrademathematicsteachingpracticetothecooperationstudy,thefeelingsuperiority.Especiallymakestheintroduction,altogethermakesaneffortinorderto.

【Keywords】Cooperatesthestudy;Practice;Superiority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美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沦与策略之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创意独特、理论科学,尤其是对于弥补大班额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所以我从学生刚进入小学就开始培养他门的合作能力。通过第一轮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发现了如果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那么在各个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来说一说。

1合作学习更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校园,这对他们这些7、8岁的孩子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跨越.对心理发展来说也是一次重大飞跃。到了小学他们必须要学会学习,但是7、8岁的孩子这个时候心理还不够成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需要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卜完成学习。所以小组合作可以弥补这个缺点,让学生在伙伴的帮助下共同学习,取长补短。

而且刚入学的孩子可以说是一块非常好的璞玉,没有任何瑕疵,完全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我发现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开展的念度非常认真。我让组长负责每个学生展开讨论,每个学也会积极的展开讨论,而且.这些“小”小组长都非常的认真负责,把老师的要求都落实到底。记得有一次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以下的题目:

下面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得奖牌的数量(枚):

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德国9788595857我请学生小组内针对这些信息来提数学问题。结果班级16个小组有一半多的小组将每种结果都记录下来。有的组长将组内的问题记录在书上,有的组长将成员们所说的问题记录在自己准备好的记录本上,还有的组长给每位组内成员每人发一张纸条,让成员先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集体解决。我发现这些方法当中很多方法都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不禁佩服学生的潜能,可以想象如果给他们一个支点,就能撬起一个地球。

我从日常观察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时的认真与高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马虎了事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可能跟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有关系,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好好培养学生的习惯。

2合作学习更适合学生行为习惯的初步养成

<br>2.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学习的班级是大班额,课堂内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均等舱发言机会。会作学习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br>2.2在讨论中如何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现在的学生主观意识很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大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品质,看、听、说、摸、思,看和听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倾听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我讲的话你能听下去。怎样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出现意见分歧怎么办。如何有礼貌地打断对方的发言、如何耐心等候等等。在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树立从“他”说起的理念,引导学生在代表本小组的成员在汇报时,运用复述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话语回答问题,这样既符合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又可以让他在小组说话交流时主动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品质。

<br>2.3在合作中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与争论。当然这里所说的纪律约束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而不乱”。

<br>3.合作学习更适合学生人格魅力的初步形成人格魅力并不是天生而就的,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而成。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初步形成期,怎么样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很能造就怎么的性格特点。我觉得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坚信自我,做思想的举人,更做行动的举人,把握兴奋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扩容自我,激活学生创造的本能。而且合作学习中的人际交往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受到了锻炼,在交往中学会关爱别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和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对和平的向往,对民主的追求,对平等的要求,对和谐的憧憬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在小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教会学生必备的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把“人”字写大。在幼小的心灵罩播洒幸福的种子!

<br>4合作学习更适合新教材的学习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丌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的知识点挖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的统计方法。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各种各样,有打“√”、“×”、“一”、“~~”,有写名称法,有画图象法,还有写“正”法等等。方法各式各样,让老师觉得眼前一亮。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新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进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

学习数学范文篇5

一、数学学习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数学学习的实质

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①,“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②,“数学是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③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结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④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三)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⑤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⑥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上述认识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二、数学课程

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⑦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⑧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

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

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学习数学范文篇6

一、数学学习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数学学习的实质

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①,“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②,“数学是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③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结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④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三)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⑤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⑥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上述认识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二、数学课程

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⑦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⑧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

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学习数学范文篇7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2)在实数范围内,若|x|=|y|则x=y。()

(3)0是最小的实数。()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解:略

三、练习

P148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学习数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做出多次改革,这些改革给高中数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探索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认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也是难点。

1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性学习是以我们学生为载体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法,这种方可可以让我们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以及实现的习惯,并在这种习惯中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一些文献和教学经验显示,自主学习能够在一方面体现出我国教育行业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因素,提高自主学习的策略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单纯的依靠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完全不能够适应社会,只有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推广,便可拥有这种新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自主学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指将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中惯用思维方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处理能力的综合,形成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自身有着一定的宏观调控的作用;这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是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或计划,并对自身的时间合理安排和调节,然后利用一些教学资料进行学习的过程,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进行解题。此种方式只是一种数学模式,由于数学课程的思维比较抽象,知识应用比较复杂,不同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等,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课后尽心归纳和整理,同时多加联系,然后经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形成的一个过程。在数学学科的自主学习中,其表现出了独立性和异步性。如果一味的跟着教师进行记忆和理解,只会变成死学,无法进行恰当的应用等。

3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

由于当前教育行业的改革较为迅速,新的学习方法更是数不胜数,想要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很复杂,学习兴趣、学习潜能以及学习习惯等都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培养方法。

3.1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例如在学到椭圆形定义课时,可以自己动手绘制椭圆图形,然后根据改变细绳长度来观察对其影响,在自主造作和思考中来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一方面能够促进我们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加强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又或者在学习概率章节时,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抛硬币的试验,然后通过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求出概率等,这些方法不受条件的限制,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3.2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怎样挖掘数学的观念和体系是激发自身学习潜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课程中,可以自主结合小组,形成一个交流小组进行讨论利息及保险等,如某人购买的险种是每年交1万元,然后连续交20年,60岁退休后,可以按照每年5万元领取养老金,同时在交纳期间能够领取每年1千元的返利,然后将此项活动和银行4%利率进行比较,再一定年限内,那种方案获利大。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自身的潜能,或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对其有个明确的概念。

3.3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自主提问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前文可以看出,自主提问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对某个知识点有着深入的认知和兴趣的时候便会主动提问,通过这种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比老师教授过程中理解的深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此环节对我们进行引导,同时寻找新的问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长期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3.4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由于面临这高考的压力,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开展自主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容易导致思维局限化,学习效率自然受到限制,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应充分抓住每个机会,同时应大胆的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提升。

4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在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内涵和文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还应该自主的给自己创造学习场所以及环境,以提高学校效率为目标,积极的让自己参与到各个学习环节,让学习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高夫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科教导刊,2015,1(下):116-117.

[2]金立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现代阅读,2013,02:202.

[3]杨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05:170-171.

[4]彭建民.有关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探讨[J].素质教育,2011,11:145.

学习数学范文篇9

1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渐建立和夯实自己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出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问题。从教学实践上看,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在中学阶段在学习过程里出现数学学习上的厌烦心理,主要还是从小学阶段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在数学这一个科目当中没有办法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些都非常严重地挫伤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因此,探索如何更好地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特别是从小学阶段就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本身的创造性,最终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小学生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

2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要点分析

小学数学的创新型学习实验在很多学校都有开展过,而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上看,其核心还是在于如何让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热情,简单地说就是让小学生真正热爱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国内的创新性数学学习实验当中,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实践是最具备实践价值的,而且对于留给小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很多数学教师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从教学实验过程上看,主要是包括以下的路径:第一方面,是从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从传统的单向度数学知识传播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成为让小学生逐步自主探究的小组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试点班级主要是进行全员发动,根据数学学习程度的状况,合理分配每一个数学学习小组的人员构成,这样可以让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小学生,带动相对比较普通的小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意义上让小学生形成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小学数学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心转变成为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提供一些启发性或者发散性的数学问题,让各个数学学习小组运用自己曾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主体的回归是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转变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师在保障学习小组民主性的基础上,鼓励学习小组提升自己的钻研个性,让学生热爱小学数学的学习。第二方面,教师也从教材本身的着手,进行教材创新型编排的实验,这种实验模式关键是让小学数学的教材更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偏好,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吸收和融合。比如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顺序上,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从二开始教,但是实际上在九这一部分的乘法口诀是跨度最多的,可以让小学生先尝试接触九这一部分的乘法口诀,鼓励小学生慢慢自己探索一下乘法口诀的演进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从教材的教学编排上进行创造。此外也有一些数学教师通过对例题的创新编排,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让小学生利用这些数学例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己探索这些相关数学问题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师在思考这一方面的问题过程中,关键还在于把握小学生的思维特性,让小学生所接触的课堂教学范本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相互接近,真正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模式构建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方式,小学数学教学都应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色,才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带动小学生更投入到数学科目的学习里。从小学数学的创新课堂实验上看,小学教师实际上主要还是通过教学组织模式和小学数学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编排,这种突破模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当中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小组当中还是有比较依赖数学教师的心理,所以这样没有办法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也存在一些学习小组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依靠小学数学学习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研究,这样也实际上没有办法调动小学生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小组学习本身的创新性特点。因此,对于当前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该针对性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要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样远远比教导小学数学知识更加重要。从实践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应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思维空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小学生在学习上渴望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在提出一些小学数学常见问题的时候,让小学生换位思考,比如在工程类的数学应用问题上,可以让小学生换位思考,成为工程的负责人或者总指挥,以情景代入等方式让小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感。第二,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真正意义上让学习小组发挥出作用。很多学校仍然是采用大班制教学的方式,这样是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小组的意义,而在小组学习过程当中,骨干成员也就是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成为整个学习研究的核心,让组内其他的学生都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种学习品质上的提升也是让小学数学小组学习发挥出作用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当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且注重对小组中非骨干成员的成就感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具备全员特性。

4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特别是在一些过程里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小学生可以动用自己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趋势里,小学数学需要更多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小学数学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成功,才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体现出价值。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多地钻研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马新梅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五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燕.小学几何知识结构化、经验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02)

学习数学范文篇10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将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培养师生情感等方面来论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激发方法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而假如没有学习兴趣的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就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数学在许多人心目中,往往是一个枯燥乏味,充满着各种怪异符号的学科,加之数学学科抽象性高,连贯性强,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下滑。因此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效减负,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吗?

一、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2、故事法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

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师提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猜想,老师不会是在教我们玩麻将吧!那又干什么呢?只见老师把牌一块块地等距地摆在课堂上,后来才知道老师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

5、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同学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同学回答“四个”。然后教师否定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通过教具分析发现,每个同学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为惊喜,理解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用逻辑推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互相垂直的符号“┻”的两条等长线段,让学生观察判断哪条线段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数学问题光凭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严密的推理论证,这样的数学课趣味浓、余味长,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竞争法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设计问题比赛,“一题多解”的解答问题的比赛。读背法则,定义的接力比赛,默写公式比赛等等比赛方式,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落实,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体验成功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法。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比较的抽象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变换、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重叠、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观的视觉会给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为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情感受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布两极性,其一是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学功能,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例如: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时,有自信的同学便主动举手回答,于是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和嫉妒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教师可适当引导,促成其他同学培养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