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56:40

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1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医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数据融合;相空间分布;约束参量

1引言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普遍得到了提升[1-3],医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的研究热点之一[4-6]。为了获得理想的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算法。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采用的综合素质评价算法[7-9],该算法在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化形式记录并统计医学生综合素质变化过程,并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可基于实时数据汇总判断医学生综合素质需求与需调节的评价内容等[10]。基于这种汇总、分析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真实可靠的数据的方式,即可显示出大数据的宏观掌控性能,同时还可详细描述微观数据的分析功能,使医学院校从整体到细节均可更好的把握医学生综合素质变化特点,掌握医学生的培养规律,提升医学教育水平。

2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算法

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利用大数据中的聚类算法确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集合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所构建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内的各指标,采集相关数据,生成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大数据集,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进行融合。(3)选用约束参量分析法,分析融合后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的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实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数据评价。2.1聚类算法作为大数据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聚类分析算法可理解为是一种非监督模式识别方法[11-13]。聚类分析算法运行过程中,将数据对象分为簇,令每一个簇内部具有较高一致度,并确保簇与簇之间具有较低一致度。聚类算法在分析数据内在规律方面产生关键性影响,聚类过程通过持续确定距离种子点最近均值的方式完成,图1所示为聚类算法流程。聚类算法流程总共分为5个环节:(1)用D表示样本数据集,依照实际需求将样本数据D集划分为k个簇,同时确定k个样本点,分别设定k个样本点值的聚类中心。(2)用表示D内全部样本点,以此确定各样本点同簇中心的距离。(3)基于相关计算方法确定关于的最小距离,该距离值用表示,基于的计算结果将划分到同距离最小的簇内。(4)再次确定各簇的聚类中心距离。(5)确定数据集D内全部点标准差E(t),并将其同前一次标准差E(t-1)实施对比,若E(t)小于E(t-1),表示计算过程不收敛,此时需转到(2),相反表示计算过程收敛可结束。依据大数据的聚类算法对所采集的医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实施聚类处理,构建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2.2大数据融合根据所构建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内的各指标,采集相关数据,生成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大数据集,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进行融合。2.3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法利用约束参量分析方法分析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融合后的控制变量与解释参量[13],以此评价医学生综合素质。

3实例应用

实验为测试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选取厦门医学院学生为评价对象,利用本文方法对研究对象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测试,所得测试结果如下。3.1评价效率测试从大数据融合效率与整体评估效率两方面测试本文方法进行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率。3.1.1大数据融合效率对比在不同评价指标数据量条件下,本文方法大数据融合效率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表2得到,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数据融合所需时间随着数据量的提升而提升。在各一级指标数据量达到5000个时,本文方法融合各一级指标数据所需时间均低于900ms。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利用本文方法能够较快融合各评价指标数据,利于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效率。3.1.2整体效率测试整体评价效率测试过程中,选择RBF神经网络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对比测试,选择9个对象作为测试目标,本文方法与对比方法整体评价效率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图2得到,三种评价方法中,本文方法评价全部评价对象医学生综合素质所用的时间最少,平均时间在1.3s左右。相较于本文方法,层次分析法的评价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最长,平均时间在2.0s;RBF神经网络的评价过程所花费的平均时间约为1.9s。同时由图1还可发现,本文方法评价过程中,各评价对象评价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最为稳定,由此说明相较于对比方法,本文方法在评价效率方面具有绝对性优势。3.2评价结果验证通过对比本文方法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间的等级相关系数验证本文方法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等级相关系数Cij用于描述一种质量如何被另一种质量所表示的单调函数的指标,其中,D表示主观评价结果与本文方法评价结果间的差异度,N表示客观评价结果。等级相关系数Cij值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越接近于1说明本文方法评价结果越准确。表3所示为本文方法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与主管评价方法间等级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析表3得到,采用本文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实施评价,所得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的等级相关系数均高于0.95,平均等级相关系数达到0.97。与本文方法相比,两种对比方法的平均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下降0.02和0.01。以上实验结果说明本文方法的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

4结论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素质培养体系;设计

新时期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教育类型,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1]。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每年大量具有技术、技艺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成为支持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阶段,综合素质实则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中职学生理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有机融合体[2]。中职院校对口单招的学生与一般中职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既有学好专业技术的诉求,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潜意识和紧迫感。

1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与前几年相比有降低的趋势,学生的求学精神、态度、热情也不如以前,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很好[3]。具体而言,当前阶段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中职学生学习自主性欠缺

我国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灵活、学习策略欠科学等现象。这与中职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与知识体系有关,以初中生源来说,他们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还是未成年人,刚从基础教育阶段跨入职业教育阶段。另外,学校对于进入中职门槛在逐年的降低,从各年份的入学成绩中可见端倪。中职学生的自学意识欠缺表现的比较明显,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认真听课,在课下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1]。

1.2中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滞后

中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倾向于固守传统模式,以及习惯于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有的方法已沿用了许多年,已滞后于时展的步伐。如专业课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但教学方法只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实践性,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专业课程,因此在学生自习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而公共基础课教师惯用课堂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都根本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步伐。

1.3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功利性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定向性特征显著,为制造企业培养高水平技工和技术员的主要方向,因此,中职教育尤其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由于过度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教育教学,弱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有些学生只能懂财务会计领域某一个环节的实用操作,而对相关知识、原理和理论等一知半解。包含文化知识、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中职教育的短板,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的背景下,重技能而轻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氛围需要改善,这就要求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改变对中职教育的片面认识[2]。

2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个人、教师及学校三个方面。

2.1学生个体因素

中职学生作为中职教育对象,其自身素养和思维意识是制约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因素。相比于经历过中考门槛的学生,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临身份认同危机[4];相比于高中学生,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弱化。受到认识水平及年龄阶段等条件限制,在出现自卑心理和身份认同危机时,若家长和教师未能及时给予辅导,容易让中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早恋等事情中,大部分学生尚不能自我发挥综合素质建构的能动性[3]。另外,随着学校对于进入中职门槛在逐年的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也随之降低。相比较以前而言,自学意识明显欠缺,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认真听课,并逐步影响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2.2教师因素

中职院校教师倾向于给学生贴“中职学生”标签,他们奉行“技能导向”的教学信念,过度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要实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这一种落后的学生发展观,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专业课程而不重视综合能力培养[4]。在教学模式上,教师通常将中职学生视为“施教”的对象,却不将他们视为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的资源,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管不住”学生,所以也不愿意去管,主观规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学校因素

中职院校坚持以夯实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升专业能力为办学根本所在。因此,在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压缩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量,影响到对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此外,在学校资源配置中,学校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投入,缩减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资源的支持[5]。

3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设计的建议

结合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能够为探索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设计提供基本支撑。

3.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为增强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体系设计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推动转变思维和行动。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学,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科学认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对“中职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平常心态,培育职业理想信念,使其认识专业与发展全面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校支持对口单招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拓展学习范围,向综合技术人才发展。

3.2变革教师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文化知识较欠缺的现状,建构科学的学生发展观,精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及时反思教学成效,加强对中职学生教学的针对性;新时期中职院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确立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以促使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5]。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6]。

3.3完善学校培养目标,更新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重视学生培养的专业性是其办学的基本保证,同时也应当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探索新型职业教育观,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高度融合,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全人教育是一种更适合人的发展的职业教育观,能够弥补目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缺失,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7]。因此,学校要完善培养目标,更新办学理念,以及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中职院校也应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评价教学改革与管理,在测评和改革中实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4结语

中职学生既要发展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也要实现全面发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优质人力资源。故而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调动中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发挥中职学生能动性,引导中职教师探索有效教学,并与教学管理者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外,学校主导实施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也可改善社会舆论氛围,实现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7]。

参考文献

[1]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2021,47(02):103-117+228.

[2]王敬杰,孙诚.综合素质本位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22-29.

[3]汤光伟.中职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50-55.

[4]王卓琳.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49-54+99.

[5]张拴云,杨翠.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27-28.

[6]杜德昌.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促进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10-13.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3

一、建立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意义及作用

建立完善符合时展需要和医学院校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是做好医学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努力的航向标,是检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校园学风的探测器,同时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树立学生中的榜样与典范,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是在已有制度框架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引导学生按照学校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参与并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规范化要求学生管理也要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任何一所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有明确的定位,它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设置和调整评测指标的权重,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强化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起到评价、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他们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却又缺乏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缺乏严格的锻炼。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使辅导员和各科专业教师看到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医学院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沿用了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还是基于德智体美劳。一般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设计的依据,在多年实践中显现出诸多问题,许多评价指标不切实际、空泛、抽象,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丧失了测评体系的引导作用。

1.对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评价地位不突出,难以体现时展新要求我们一直强调大学教育,要避免高分低能,要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拓展。若一所院校实践教学和其他第二课堂活动贫乏,学生学以致用及各种能力水平就不会很高。传统素质测评中,能力分所占权重很低,这必然弱化学生能力发展意识。在传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理素质的评价几乎“看不见”。原因是:在主观上,大多只把它归为德育测评的一个细微方面,而整个德育评价又只占30分左右。因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和测评条件缺乏,不仅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影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评价。

2.综合测评的发展滞后,量化考核内容不全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测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量身定制;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实是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一旦确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考核评判模式的僵化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发展。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量化,如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审美观念的考核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去评价,所以大学生综合测评数据所覆盖的范围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学生干部平时的具体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评价等。这就导致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相对不够准确。

3.重基础理论考核轻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测评体系中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专业课学习过程的兴趣,创新能力不予评价,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成绩的高低并不与临床专业素质成正比。平时实习、技能实践的考核尤为重要,而在执行过程中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却低于20%。医学本科大多数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在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4.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考评的难度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这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学生,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学生期末考试成为唯一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每名学生的指标项有数十项,老师每次要为两三百名学生打分,也就意味着要打上万个分数,如此大的工作量,再加上很多的指标是依靠老师对学生的印象来打的,主观性很强,很难保证每个分数都是客观公正的。

三、完善医学院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

1.开发和利用网上综合测评系统在信息时代,应将网上综合测评提上议事日程,大力加强网上综合测评系统的开发。网上综合测评有目前纸质测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便捷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学生随时上网进行数据的更新和修改,便于老师查看、分析和统计数据,具有长期保存的可能性。

2.科学评价学生德育素质,避免知行不一在传统测评模式中,德育测评所占权重偏低,一般不超过30%,在实际测评中,这“30分”依然“水分”很足,学生普遍存在“知行不一”或“知行分离”的现象,要实现知行统一应主要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观念、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考察,采用日常活动记实情况与民主评议(每班所有同学对每一位同学的每项表现进行打分)两种方式相结合,每个学期测评一次。日常活动记实情况根据表现分为优、良、中、差等,分别给予一定的分值;民主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其中学生评价分占比60%,老师评价占比40%。将日常活动记实情况与民主评议得分情况相加得到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得分。德育素质的总分为100分,最低分值限制为50分,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学生将被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4

关键词:VUCA时代;“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

1VUCA时代的特征

VUCA时代是指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人心躁动的时代,节奏飞快、心灵跟不上身体。VUCA时代下,电商购物冲击实体经济,自媒体平台发展占据传统媒体市场……变化无处不在,经验越来越靠不住。VUCA时代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⑴不可预见性。“黑天鹅”事件频发,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大爆炸使人们很难清楚的认识世界,人们的主观理念快速变化,对未来的预测难度加大。(2)开放性。“互联网+”背景下,电商平台兴起,冲击实体经济,同时逼实体经济转型和改革,增加实体经济生命力。另外,多元社会的包容性日益增加,网络化、泛在化、平台化的新兴产业,降低了参与门檻,为人人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会。(3)复杂性。局部和整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得人们不能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范式已不能用来处理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2VUCA时代对“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通过后天学习并不断内化而形成的品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髙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创造能力、适应工作条件的身体状况、抗压、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倩操、较高的人文素养。2019年,大批“00后”SA校园,“〇〇后”开始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类似“90后”的“非主流”“个性”,他们也被贴上各种标签,如“网络原住民”“千禧宝宝”“421家庭宝宝”等。“00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时代背景必然錄响其综合素质的形成。

2.1思想政治素质

VUCA时代,社会思想文化和行为多元化,冲击着“00后”群体的思想观念。利益导向性和竞争驱动力的作用下,“〇〇后”大学生更加追求务实。区别于父辈的理想主义,“00后”更加客观的观察社会环境,表现为消费观、人生目标的务实,易滋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大学生“空心病”就是功利主义的表现,自身出发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在象牙塔中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产生虚无感,对人生充满迷茫。“00后”家庭环境的相对优越造就其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行为、思想意识。同时,群体中也存在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髙、主动性较差的问题。

2.2科学文化素质

“00后”从小接触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对文化的需求要超过前人。如今信息碎片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〇〇后”大学生更加迫切需要文化补给,寻求精神食粮,积极主动拓宽见识和学识。而VUCA时代下每天都会有未知的知识出现,人对世界的掌控感越来越弱,面临着这一“时代难题”,就要求人们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以增强适应性。“00后”大学生的解决办法倾向追求小众化的“圈层”文化,融人圈层,找到归属,在各自的圈层中彰显个性,丰富知识,寻求存在感和认同感。

2.3身心健康素质

“0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环境优越,但部分“00后”大学生的单亲、留守、“保姆”家庭等特殊的成长背景,使得情感缺失成为突出问题。“00后”大学生部分表现为主体意识强、人际关系冷漠、抗压抗挫能力弱。网络文化发展,带来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夹杂些许不良思想和异质文化,如网络色情、网络死亡游戏,严重影响“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VUCA时代的进程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00后”大学生中出现“躺躺族”,订外卖成了校园生活常态,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仅仅只是“摇手机”、看朋友圈运动步数和一周一次的体育课。VUCA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问题,而“〇〇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缺乏理性辨别事物好坏的思维体系,极易引发冲动行为,考虑问题以成本和代价为前提,易引发焦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4实践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是近几年的髙频热词。国家和社会要发展,人才和创新不可或缺。VUCA时代下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复杂,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制度保障。结合“〇〇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他们自信大胆,思维活跃,富有冒险精神,不局限于传统思维习惯,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打开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增强了创新潜力。成人先成才,创新人才必须要形成创新的人格,创新之路才能打得开,走得顺,行得稳。但大学是青年一代逐梦之旅的首发站,“00后”大学生创新经验不足,创新多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

3VUCA时代下"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路径

VUCA时代下,提升“0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结合群体特点,寻找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把握时代特征与需求,因势利导,科学培养,层层递进,实现对“0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3.1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信息全球化加速了多种社会思想的传播,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几乎来源于网络,对网络过度依赖,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00后”大学生的价值体系。髙校思政工作者应适时教育学生如何研究判断社会思潮中的风险,正确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不要做“墙头草”“键盘侠”。网络夹杂不良思潮的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让“00后”大学生接触更多优质、准确的信息,或以“网络直播”“短视频”“影视影评”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00后”大学生心中。此外,还应深入“00后”活跃的领域,借助优质青年偶像影响力,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提高“0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结合生活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挺在前面,立在实处,做在细节。

3.2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引领学习新风尚

相较“90后”,“0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虽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但因缺乏自律和学科系统性的认知,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影响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髙。高校教师应以兴趣为抓手,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变为自动汲取。VUCA时代,技术爆炸式发展,“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傍身”的情形面临巨大挑战,潜力成为识别人才的重要标准。潜力是应对问题、实现目标时发挥出来的能力和素质。立足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成为培养“〇〇后”大学生潜力的主阵地,通过学生社团、校内比赛、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扩大学习覆盖面,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到在实践中“学进来”到社会中“用得好”,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还需正视“00后”的小众兴趣,给予积极肯定,引导学生兴趣专业化、职业化,达到丰富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目标。

3.3多方位联动,积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总书记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而高校则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0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观念新颖,对未知领域探索劲头足。学校和社会首先要在课堂上、校园中营造创新氛围,及时宣讲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以赛促学,以学促创,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其次要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包容“00后”大学生的新颖的想法和理念,提供更大的试错空间,及时消解“00后”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带来的挫败感,鼓励引导学生迎难而上,锐意进取,重参与,攒经验,培养创新人格,练就自身硬核力量。把握“00后”大学生的务实性格特点,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设立创新创业竞赛企业指导教师,借助企业经验转化竞赛优秀成果,让创新成果实用化,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及高校大学生创新竞赛,“00后”大学生过多依赖指导教师,“指哪打哪”,没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角色,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激励学生敢想、敢试错,做到真正的内在创新。

参考文献

[1]由馨媛,吕宁.试谈“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J].文教资料,2018,(25):136-137.

[2]张学伟.“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的方法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06):179.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5

一、组织机构

1、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邓柏香(学生家长)

成员:*

职责:制定学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操作办法;组织成立班级评定小组。

2、综合素质评价监察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监察评价全过程;接受学生、教师、家长的咨询、投诉、举报;及时纠正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协调处理有异议的评定结果。

3、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指导班级开展评定工作;制订各种表格;收集信息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负责数据输入。

4、班级评价小组:

*

职责: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依据评定,内容与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小组集体评议,形成评定结果意见;撰写学生综合性评语;填写相关评定材料;按照规定公示评定结果。

二、衡钢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附后)

三、程序与办法

(一)学生自评

写出自我描述评语(200字左右);对照《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的自我评分,再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自评分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的自评等第。

(二)学生互评

1、成立班级学生互评小组,每个班级随机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左右。

2、小组互评。根据《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小组成员对组内其他同学,就学生综合素质的维度进行评价并打出“互评分”,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学生“互评分”的平均值,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互评等第。

(三)师评:

1、各班级评价小组按下列原则给出学生各维度的“师评分”:

①看学生在各维度是否有不良表现,若有评价细则所列出的各种不良表现,则按每项不良表现在相应的维度扣分。

②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这一项维度中,前五学期中5次评为校“三好”的计100分,4次计98分,3次计96分,

1-2次计94分,其他同学的评分不得超过92分。

③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这一项维度中,在学校受过“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的学生,若在测评前撤销处分的计C等,若在测评前未撤销处分的计D等。

④在维度“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的要素“责任感”一栏“热心参加校内、班内的有关活动”这项中,担任过班干部、组长(课代表)且工作负责的分别计5分、3分,其它计1分。

⑤在维度“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要素“学习方法”一栏中的评价依据以初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根据班上A等指标数,期末考试成绩在A等指标数内计20分,后10名计12分,其他计16分。

⑥在维度“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要素“探究与创新”一栏中,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或活动获市一等奖以上计20分,获市二等奖计18分,获市三等奖的计16分,其他同学的评分不能超过14分。

⑦在维度“运动与健康”要素“习惯与技能”一栏中,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获个人项目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计30分;参加校运动会获个人项目前6名计28分;其他学生根据两操的出勤评分,但不能超过26分。

⑧在维度“运动与健康”要素“身心健康”一栏中,以体育测试成绩为计分依据:A等计40分,B等计36分,C等计32分,D等计28分。

⑨其他未作特殊说明的,则参照“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进行计分。

2、根据各班A等指标数,按“师评分”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各维度的师评等第。

(四)、评价结果的认定

根据自评分、互评分、师评分按1:2:7的比例合计总分,由高分到低分按各班A等指标数确定各班学生各维度的学校认定等第。

(五)、根据小组集体评议结果,以班主任为主给每个学生撰写综合性评语。

(六)、班主任填写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登记表(附后)

(七)、班级评定小组集体评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有重大分歧的问题应提交学校评定领导小组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班级评定小组的评定结果。

四、各班A等指标及B、C、D等级的比例

1、学校A等指标数:296人×30%=89人

2、A等指标分配:

92班:29人93班:15人94班:15人

95班:15人96班:15人

3、B等比例为58%,C等不低于10%,D等控制在2%以下。

五、工作时间安排

①5月9日(周二)第七节课,召开初三全体学生大会,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动员。

②5月15日晚自习,每个初三学生写出自我描述性评语(200字左右)

③5月16日上午第四节课,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并收集学生自我评语,作为师评参考依据之一。

④5月17日下午2:30,各班公示学生自评、互评等第结果。

⑤5月18日(周六)上午8:00各班班级评价小组对本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

⑥5月19日各班公示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及学校认定等第结果。

⑦5月20日,各班上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等第登记表”到教务处。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6

关键词:行为画像;大数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将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革,尤其是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1]。当前大数据技术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将学生的评价数据拓展到了课堂内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生活表现,能更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校园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手段和预测技术,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

1学生综合行为画像构建

学生行为画像的本质是利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消费,学习和参加活动等行为产生的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描述学生或者群体的过程,通常是使用标签或者短语的形式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比如“学霸”,“喜欢晚归”或“不爱吃早餐”等等。群体画像则是指通过构建学生群体的集合来反映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比如“先进班级。对学生进行综合行为画像分析,可以从多角度精准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状态。任课老师根据班级综合行为画像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方式。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以借助学业预警和不在校预警信息,及时跟踪学生的在校状态和学习情况。学生本人可以利用画像信息,及时修完相应的学分,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改善自己的学业情况[3,4]。本文接下来从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标签化三方面,介绍如何构建学生的综合行为画像系统。

1.1数据的采集

通过智慧校园平台采集校园网络认证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工系统、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门禁系统,实习实训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第二课堂活动系统等11个系统中的学生行为数据。

1.2数据的预处理

(1)摸清家底。经过详细盘点,上述11个系统中涉及有学生基本信息和行为数据,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有效联系电话,年龄,班级,专业,学院,课程成绩。行为数据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食堂、校医院就医、水卡和超市的刷卡记录、图书借阅记录、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认证记录、宿舍和图书馆的门禁记录、课程学习记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党建和团建、实习实训等产生的各类数据。(2)落地标准。不同系统之间相同字段的数据编码不统一,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数据交换。需要按照从国标、省标到校标的优先级顺序,在最大程度满足上一级数据编码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学校的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和体系,是保证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进行正常交换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3)搭建平台。针对数据存在缺失值,重复值和数据编码标准不统一等情况,搭建数据治理平台和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完善元数据和主数据的管理,对主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和转换。部分数据系统无法处理时就需要人工干预和处理。在系统梳理学校数据编码标准的基础上,最终建成校园数据的原始库、标准库和中心库。(4)明确职责。迎新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系统都有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到底哪一个系统才是学生基本信息的唯一来源?在此要明确数据产生的源头部门和数据责任的权威部门,落实数据的管理职责。与此同时,数据的管理责任要精确落实到每个系统中具体模块对应的管理员,最终实现数据的常态化治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5)共享交换。通过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包括目录服务、服务交换和平台管理等,最终实现各类数据资源和共享资源目录的统一管理。

1.3数据的标签化

数据的标签化是指从学生的校园行为数据中抽取相关的行为变量或者指标,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之后,通过使用短语的形式为其贴上“标签”的过程。标签分为静态特征标签和动态特征标签,其中静态特征标签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荣誉奖惩;动态特征标签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交关系、体育情况、德育综合素质、消费水平、学习水平和三餐规律等。(1)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和班级等基本信息(2)荣誉奖惩。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比赛、征文获奖、荣誉证书和惩罚等。(3)社交关系。通过利用宿舍或图书馆门禁,一卡通消费,和网络的接入点等数据产生的时间,判断学生校园期间行为轨迹的相似性,分析两个或多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共同出现在同一地点的频率。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专业,民族,来源地,性别等信息,挖掘出学生的个性化社交需求。进一步通过社团发现算法识别出学生的社区群体,进而从这些社区群体中找出社交孤独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4)体育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和体质测试成绩(由坐位体前屈、50米、跳远、仰卧起坐、800米、个人总分和同年级平均分),并与同年级平均分进行对比,来对体育情况进行评价(5)德育综合素质。通过辅导员的德育综合素质评分数据和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得分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6)消费水平。通过一卡通数据分析学生每月的消费金额,与全校所有学生、以及全校相同性别的所有学生每月消费平均值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消费场所(食堂、洗澡、水果店、校医院、超市、其他),消费结构(小吃,米饭,面食,饮料),消费地点(一食堂,二食堂,...)等数据综合判定学生的消费水平情况。(7)学习水平。利用学生个人课程成绩的平均值、所在专业所有学生课程成绩的平均值、专业排名情况、课程准点、已修学分和逃课情况,综合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情况。(8)三餐规律。通过一卡通数据分析学生的就餐时间和金额,将学生个人就餐时间与所在专业学生总体的就餐时间进行对比,判断三餐就餐是否规律,并将三餐就餐规律分为五个等次(不规律、较不规律、一般、较规律和很规律)。同时统计学生近半年每月的三餐消费金额,并与全校所有学生(校平均值)、以及全校相同性别的所有学生(男生校平均)每月三餐消费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判断学生的三餐消费金额趋势。

2学生行为画像系统

如图2所示,为某学生的综合行为画像,此学生的综合特征为:男生,获得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二等奖、道德素质较高,社交圈子较广、是一个月消费中等,三餐就餐规律的学霸兼体育达人。

3结论

本文利用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校园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标签化实现了社交关系画像、身体素质画像、德育素质画像、消费画像、学习画像、三餐画像等画像系统。对学生进行综合行为画像分析,能精准分析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特点,能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医药职业类人才培养的综合评定问题,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佩云.逻辑、内涵、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嬗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3):22-30.

[2]谢雨婷,代秀云,黄先莉.基于学生成绩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1(1):115-123.

[3]艾兴,张玉.从数字画像到数字孪生体:数智融合驱动下数字孪生学习者构建新探[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1):41-50.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7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2]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技资讯.2006(32).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德智育体美等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评价结果能做出明确解释,提供有说服力的详实佐证材料。

2.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定,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做法。

3.发展性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价,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4.导向性原则。促进学校变革育人模式,引导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5.多元化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同时把等级定量评价和评语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改革目标

2017年秋季启动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改革试点,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评价实施

(一)实施要求

1.记录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记录学生信息,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3.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

4.体现特色。依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5.强化监督。公正、公平实施,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确认制度、公示和复议制度。

(二)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次数和表现。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主要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上述五大指标框架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三)程序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空间”中完成,记录、录入典型材料和客观数据,经整理、审核、评定等级、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1.写实记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当前学期体现个人成长的实证材料,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个人空间“成长记录”中添加。写实记录注意归类,同一实证材料原则上只能在一个指标内使用,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项,并辅以相关的事实材料、相关证明等佐证材料(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作品照片、证书、录音录像、作品成果等)。学生、学校必须对所提供的相关事实材料、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整理遴选。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长记录系统”记录,遴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能体现个人特长的实证材料,在班级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陈述。

3.录入数据。学校班主任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录入或批量导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校管理员录入或批量导入校内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国防项目、团队活动经历和荣誉称号,学校特色艺体和实践探究活动经历以及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等内容。

录入数据应按照“档案管理”系统设定的时间,在学期末完成。能由学校或教育局组织或掌握的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均采用客观数据录入的方式进行,减轻学生负担。

4.审核公示。“成长记录系统”中学生遴选后的实证材料经学校、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审核后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学校需要事先审核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并对学生、学校录入的内容进行抽检。每学期末,学校对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在班级显著位置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

5.评定等级。毕业前一个月,学校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近三年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分别采取A、B、C、D四个等级呈现。

各学校除思想品德维度外,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四个维度评价为A等级的学生不超过参与评定学生人数的30%,A、B两个等级的学生不超过8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有维度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

由外县转学进入本县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转入学校按本校制订的实施办法予以确定等第,并报教育局认定后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往届生及户口在我县、在外地就读回原籍参加中考的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我县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考生于中考报名时向报名点递交初中期间的在校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表现、奖惩情况等五个维度方面的实证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报名点安排学校组织实施。

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A、B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学校公示栏或校园网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6.形成档案。整理遴选和各级录入的实证材料经班主任、学校、教育局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由“档案系统”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档案以《省普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的方式呈现。纪实报告由“档案管理系统”分学期、分学年和整个初中阶段自动生成。初中毕业前,学生撰写自我陈述,教师为其撰写简要、客观、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评语。纪实报告经学生本人确认,班主任及相关教师、校长审核、签字以及初中学校盖章后存档,供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档案,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局可依照各自权限查看相关内容。

7.结果报送。县教育局将审核确认后的《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报送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四)材料使用

1.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促进学校育人模式优化。县教育局、学校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评价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作为高中学校录取依据。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使用,积极探索高中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推动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评价结果,分别按照A等赋4分,B等赋3分,C等赋2分,D等赋1分的方式转换为等级值,并将等级总值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县教育局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检查、监督评价程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质询、监督与仲裁等;负责区域内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本区域内落实《实施办法》的工作规程。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和监察(含仲裁)小组,负责制定具体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具体实施,校长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具体了解《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进度,常态推进。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考试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各学校应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实时、全面了解学生发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德育过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常态化,避免集中突击。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9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篇10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学生评价改革把握方向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掌舵定航。通过学习,使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价是提供信息、做出决定、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教学方面的准确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评价即反馈,评价即激励,评价即帮助。素质教育是面对明天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放眼明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二、完善考试改革,为学生评价改革找准突破口

反思以往的教育评价,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以及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对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反思,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了在“考试”评价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改革命题内容、方法和结果的处理入手,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作为改革评价的重点工作来抓。

1、考试结果呈现方式的变革

(1)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

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开始了考试成绩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尝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终结性试题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三部分。此项改革淡化了分数意识,评价最终以优、良、及格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文关怀,而非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等级+评语”和“等级+评语+特长”

我校在实行“等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等级+评语”的有益尝试。即:在给学生一个等级的评价的基础上,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此举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校的部分学校还进行了以“等级+评语+特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揭示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从中看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发展,使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样,内心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扬起的是不断进取的风帆。

三、关注学生非学业评价,为学生评价改革拓宽渠道

在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只关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常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甩掉仅以学生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束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非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非学业评价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呈现了以下局面:

1、运用“档案袋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

“档案袋”的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业、奖励及学习的轨迹,从而反映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方式中的一种,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突出了激励反馈的作用。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改变了单纯书面评价为各种综合评价,从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袋中往往有以下内容:学生最满意的试卷、能力测查试题、曾获得的“小红花”、“小星星”、荣誉证书、小奖状、自己最得意的作业、曾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四心评语”等等。它本着“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实行了多维度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了过程性的评价。在我县的各小学,“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它让学生注意到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为学生的发展刻画下了成长的轨迹。

2、实施“坐标式评价”——关注学生人格的动态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品质,行为品质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因此,我们把评价的着眼点还定位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3、校本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特长,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