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4:21:11

学龄前范文篇1

本次研究我们在市区的4个幼儿园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幼儿主要集中在1-3岁,男孩比女孩多6.82%。幼儿接触电视的时间较早,在0-1岁时就有家长利用电视给孩子早教,进行心智启蒙,而1岁、2岁、3岁则是幼儿收看电视的高峰,正是电视发挥早教功能的主要对象,是少儿频道不可忽视的收视群体。

一、幼儿收视习惯分析

调查显示,幼儿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多在1小时-2小时之间,从早到晚不等,只要有适合的节目都可以给幼儿收看。这与国外儿童每天3.47小时的收视时间相比,国内儿童的收视时间较少。另外,幼儿收视与家长的收视习惯关系很大,大多数家长希望把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收看时间放在早间或晚上18点至20点前,可以让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收看。像在国内曾经放了无数次的《天线宝宝》不仅获得孩子的喜欢,家长也觉得好,这说明少儿节目的收视空间很大,受众是可以培育的,关键在节目。

二、幼儿收视心理分析

幼儿喜欢的电视栏目非常广泛,像汽车比赛、体育项目、新闻、戏曲、战争片、儿童综艺节目等都有所涉及。但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对动画片的爱好占绝对多数,有97.11%,其次才是动物世界、儿童剧、音乐舞蹈、广告和科幻片。另外,从节目主持形式来看,幼儿更容易接受年龄相仿的节目主持人,像同龄人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或者木偶和布偶幼儿也喜欢,对年龄差距较大的长辈主持人则没有认同感。

三、幼儿家长的收视心理

调查中,问及家长让孩子看电视的目的:让孩子学知识76.03%,培养幼儿行为规范30.37%,自己有时间做家务11.78%,避免孩子打扰9.73%。问及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利弊关系:利大于弊53.93%,弊大于利28.93%,利弊都有7.02%。问及是否根据电视节目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回答同意的79.13%,否定的13.84%。家长愿意选择的幼儿电视节目有百科知识、体育、教育、历史文化,但是有17.15%的家长无意选择。

在收看幼儿电视节目外,家长还补充音像作品,如《逻辑狗》、《蓝猫淘气三千问》、《家有儿女》、《十万个为什么》。调查问及合适的节目配套的音像制品售卖,家长是否购买:会买70.45%,不买11.57%,不确定8.47%。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以幼儿心理及收视习惯为本,给节目准确定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学龄前儿童及家长,电视早期教育有极大的潜在市场

1-2岁正是幼儿语言基础生成,对周围环境有所认识,与父母、亲人建立交流的时期。节目设计可以通过对孩子生活中身边物体、环境、亲人的探索和接触,安排亲子游戏和家人的亲密互动,来促进基础语言生成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2-3岁的孩子对概念的认知有所拓展,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需要逐渐把握。节目设计应该侧重于儿童的情感培养和对世界的认知学习,设置故事情境,着重进行吃饭、穿衣、如厕等生活技能的训练,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日常生活品质。

3-4岁孩子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有所加强,节目设置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及空间来促进左右脑的发展,同时要侧重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英语兴趣,训练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礼仪,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4-5岁孩子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行动能力大大加强。节目制作现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室内和室外的选择。可以对孩子进行手工制作技能培训,可以在大自然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对自然知识的认知,侧重于培养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独立思考问题的品质。

5-6岁的孩子接受能力大大加强,对简单的文字和数理有了一点概念,创造性增强。节目应注重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生活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节目中可以对将来的小学生活进行介绍,使孩子做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心理及各方面的准备。

二、从幼儿的收视特点出发,寓教于乐

学龄前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为指针,根据省、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政〔2010〕94号),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攻坚行动,进一步掀起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构建15年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热潮,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将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来抓,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惠及全县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工作体系。

2.多元机制、协调发展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增强学前教育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3.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原则。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要求,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健康发展。

4.盘活资源、高效节俭原则。坚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学前教育,新设幼儿园优先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年至年实施“三个一批”(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计划,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具体目标:

1.新建幼儿园。到年,全县新建幼儿园6所,其中城区2所、乡镇4所。园舍场地符合浙江省建设厅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B33/1040—2007),有效缓解城区及建制镇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2.薄弱幼儿园改造。到年,重点改扩建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遵循“规范办园、就近入园、大村单办、小村合办”的原则,按照服务人口3000人、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在园幼儿不少于60人设1处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建设。改善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基本解决公办幼儿园园舍拥挤、破旧等问题。

3.幼儿园等级提升。到年,全县等级幼儿园达25所以上,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达到省三级及以上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力争到年等级幼儿园比例达70%,等级幼儿园招生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4.幼师队伍建设。到年,各乡镇公办幼儿园有事业编制教师,城区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50%。完成农村幼儿园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省一、二级幼儿园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以上。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四、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

1.实施幼儿园新建工程。到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幼儿园6所,计划总投资4200万。其中城区新建幼儿园2所,分别为新兴街幼儿园、海德幼儿园;乡镇幼儿园4所,分别为尖山镇实验幼儿园、尚湖镇中心幼儿园、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新城区(上亨堂)幼儿园。此外,预备幼儿园新建项目2个,为县城荷塘社区幼儿园、玉山镇中心幼儿园。分年度建设计划为:

年:尖山镇实验幼儿园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海德幼儿园启动建成,争取交付使用。

年:启动新城区(上亨堂)幼儿园、尚湖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争取年投入使用;完成新兴街幼儿园前期工作;开展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建设前期工作。

年:启动新兴街幼儿园、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建设;争取启动荷塘社区中心幼儿园、玉山镇中心幼儿园前期工作。

2.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通过体制转换、园舍改造(置换、维修)、保教设施添置等措施,加快改变乡镇中心幼儿园条件差、等级低的问题,到年重点改造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预备幼儿园改扩建项目1个。分年度计划为:

年:完成大盘镇中心幼儿园搬迁及园舍维修改造。

年:完成方前镇中心幼儿园搬迁及园舍维修改造;实施深泽乡中心幼儿园园舍改造。

年:完成深泽乡中心幼儿园改造,争取启动新渥镇中心幼儿园(预备项目)改扩建。

另外,新城区、台地中小学布局优化项目实施后,仁川、新渥、冷水、深泽、玉山等乡镇的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

3.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根据每5000人左右的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6-10个班的幼儿园的标准,配套建设小区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配套幼儿园作为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国有教育资产,交由教育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

4.实施民办幼儿园发展扶持工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有条件的新建城区幼儿园实行招商引资,按民办、民办公助等模式发展。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补助公用经费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扶持在园幼儿人数150人以上的民办幼儿园。严禁非法办园,对尚未取得办园资格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无法达到办园标准要求的予以取缔,整顿工作于年月底前完成。

5.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促使各级各类幼儿园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幼儿图书和玩具、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引领和倡导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活动,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对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6.加强幼师队伍建设。①优化幼儿教师结构。根据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定编标准,合理确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逐年配备到位。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每年录用一定数量的带事业编制的幼儿教师。从年起,每年安排幼儿教师招考指标5名以上。②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制定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标准,逐年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并按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社会保险,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到年,公办幼儿园中编外幼师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民办幼儿园签订劳动合同幼师参保率达100%。③提升幼师队伍素质。严格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条例》和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任教师必须符合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和完成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等级评定和年度考核内容。实施学前教育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重视名园长和名幼师的培养,到年培养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园长5名、中青年骨干园长15名、幼儿教育学科带头人50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实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分管主任、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人劳社保、公安、卫生、规划、建设、民政、妇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执行和推进的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本部门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

2.落实工作责任。县教育局要制定标准,完善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学前教育的规划、用地、经费保障、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收费管理、安全监督、卫生保健等相关工作,确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学龄前范文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界面设计;色彩;认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移动端App发展迅猛、种类繁多,早已渗透进教育、娱乐、医疗等多个领域。学前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父母开始选择移动端App作为学龄前儿童(本文指3-6岁的儿童)启蒙、娱乐的工具。然而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是,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App良莠不齐,其界面设计尚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色彩作为最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在界面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儿童对色彩的生理及心理认知,探析色彩在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可提炼出界面色彩设计要则。

1.学龄前儿童App界面

App是指手机中安装的应用程序。随着互联网低龄用户数量日趋增多,儿童App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分类。良好的市场前景促使研发者不断对其产品进行迭代,希望通过优质的产品内容和简洁舒适的界面来满足儿童娱乐、教育的需求,获得用户青睐,扩大市场竞争力。

1.1学龄前儿童App的作用

为更好地满足各阶段儿童差异化的使用需求,研发者推出目标用户年龄段更为细化的儿童App。例如早教产品巧虎(如图1),提供了宝宝版、幼幼版、快乐版、成长版以及学习版等一系列儿童App。学龄前儿童App聚焦于3-6岁儿童的成长需求进行设计,致力于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发展诉求。学龄初期是培养儿童心智、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该阶段教育会对儿童后续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一款优质的学龄前儿童App往往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在使用过程中刺激儿童的感官发育,提升认知能力,促进智力发育等,能较好地满足家长与儿童的使用期待。

1.2学龄前儿童App的分类

苹果AppStore于2015年开始增设儿童专区,里面所提供的学龄前儿童类App种类繁多,功能一应俱全。根据内容和形式,可分为教育、模拟及体验游戏、视频三类,其中教育类App占据主导地位。从主题可将其分为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五大类。据2018年Appstore应用统计报告显示(如图2),这些主题发展不均衡,语言主题App下载数量仍保持领先,但是优势已不再明显,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位居第二的科学主题App发展突飞猛进,内容差异性较大,趣文:李奕雯文章编号:1007-4759(2022)04-0160-02摘要:学龄前儿童App是儿童重要的启蒙、娱乐工具,能够促进认知和培养行为习惯。色彩作为App界面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对界面视觉呈现效果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和色彩心理效应,以及界面中色彩的作用,总结得出学龄前儿童App界面的色彩设计规律,以期为设计师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界面设计;色彩;认知Abstract:PreschoolAppisanimportantenlightenmentandentertainmenttoolforchildren,whichcanpromotecognitionandcultivatebehaviorhabits.AsanindispensablecomponentoftheAppinterface,color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visualpresentationeffectoftheinterface.Byanalyzingthecognitiveandcolorpsychologicaleffectsofpreschoolchildren,aswellastheroleofcolorintheinterface,thispapersummarizesthecolordesignrulesofpreschoolchildren’sAppinterface,inordertoprovidesomereferencefordesigners.Keywords:preschoolchildren;interfacedesign;color;cognition味性和互动性强,具有较大的可拓展空间。而另外三大主题的App占比相对较少,健康主题App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开发者可以对此进行探索,寻求发展新突破,弥补该领域空缺。

1.3学龄前儿童App界面的构成元素

文本、图形、色彩等作为App界面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需要设计师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才能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文字兼具传递信息和艺术审美两大功能,其排版要切实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图为主,以字为辅,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形成较强对比,达到醒目的指引效果。图形相较于文字更为生动直观,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会更倾向具象图形。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元素,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影响界面的情感基调。搭配得当的色彩可以增加App界面的活力,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强体验愉悦感。

2.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和色彩心理

2.1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目前我国规定的儿童入学年龄为6岁,因此3-6岁即为学龄前儿童[1]。在让·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的认知成长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如图3),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学龄前儿童对应的正是前运算阶段,该年龄段的儿童好奇心和探索欲强,喜欢进行模仿、想象,会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对鲜明丰富的图像有较强的感知力,但目光往往不会长期停留于某一特定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阶段“表象性思维”的进行,使他们拥有运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能感知外界刺激物的特征,并在头脑中表现,内化为形象图示。因此3-6岁的阶段,正是利用学龄前儿童App帮助孩子身心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

2.2学龄前儿童的色彩认知

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功能正处于发展期,视觉观察趋于成熟,不仅能够识别色彩、图形和立体事物,还能够对物体与空间的深度和位置关系有所辨别[3]。就色彩而言,儿童大脑发育较为迅速,在不同的阶段,儿童的感知会因色彩视觉的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3-4岁的儿童大多数能够识别红、黄、蓝、绿这四种基本颜色,对颜色的认知较直观,如树是绿色的,太阳是红色的。4-5岁的儿童,大多数都能够正确掌握八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并且识别现实中五彩缤纷的事物。5-6岁的儿童,半数以上能够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的方法[4]。除了对色相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外,学龄前儿童通过正确的训练,能对色彩的冷暖、轻重、明度、饱和度等进行分辨。在认知色彩的过程中,其色彩审美倾向也在动态转变,6岁以前的儿童更偏向暖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6岁以后开始倾向冷色调,由对比强烈转向柔和协调的搭配。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有着良好的视觉基础以及较为敏感的色彩感知,并能经过科学的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进行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龄前儿童的视觉感知,恰当运用纯度、明度较大的暖色调色彩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予适当的刺激促进儿童的视觉神经发育,加强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度。

2.3学龄前儿童的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色彩心理效应主要由生理反应引发,当儿童的视觉感受器感受到色彩的刺激时,大脑会随之形成色彩感知,继而形成映射,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给人带来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就是诉诸感觉的”。色彩所带来的影响是惊人的,特别是对于色彩感知敏锐的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易被具有冲击力的色彩所打动。色彩能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想象,同时也会影响情绪和创造力。研究表明,黄色、橙色等纯度较高的色彩能帮助儿童情绪稳定,心情明朗愉悦,培养开朗活跃的性情,促使思想活跃,注意力集中。反之,白色、黑色、褐色等无彩色或者纯度较低的颜色,会降低儿童的热情,使其情绪低落,反应变慢,不利于儿童健全性情的培养。故设计师应充分遵从学龄前儿童的色彩心理效应,在界面中充分运用儿童所喜爱的鲜艳活泼的颜色,增强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中利用色彩给予儿童正面的引导,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养成开朗自信、积极进取的性格。

3.学龄前儿童App界面中色彩的作用

色彩作为重要的界面设计元素,界面中的图形、文字、背景、图标以及角色形象等都与之密切关联。科学而美观的界面色彩,之于儿童,能够促进色彩认知,帮助智力发育,培养良好性情等;之于界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包括辅助学龄前儿童使用,给予学龄前儿童所需的情感体验,提升界面审美价值这三个方面[5]。

3.1辅助学龄前儿童使用

色彩可以帮助更精准地传达信息,促进儿童理解。选用色彩时遵循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固有色,并搭配具象图形来表现,可以避免认知摩擦,增加情景还原度,帮助儿童尽快熟悉,例如表现太阳使用红色,森林使用绿色,海洋使用蓝色等。此外主辅色的搭配以及色彩明度、纯度的区别,可帮助儿童快速定位到主要信息,巧妙地起到指引作用。而高明度的红色、黄色运用于图标时,也可向儿童传递警示信号,防止误触和误操作等。

3.2给予学龄前儿童所需的情感体验

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还未形成完全独立的性格,因此不仅要满足儿童学习和娱乐的需求,也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谐的色彩能够帮助营造明快温馨的情感氛围,增强亲和力,使儿童平静放松,产生信任感。随着对色彩认知理解的加深,学龄前儿童会逐渐通过色彩产生联想,鲜艳欢快的颜色引领儿童在想象的世界徜徉,获得愉悦的体验感。

3.3提升界面审美价值

毫无疑问,色彩明丽、画面生动的界面更符合儿童的视知觉感受以及审美偏好。色彩在界面中或是作为背景大面积出现,或是作为小巧的点缀用以丰富界面。根据色彩设计准则进行搭配的App界面,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4.学龄前儿童APP界面的色彩设计要则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童认知、色彩心理效应以及色彩在界面中应承担的作用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三点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色彩设计规律,主要包括色彩的协调性、统一性以及引导性。

4.1色彩的协调性

运用丰富的色彩来展示界面,可以选用高纯度、高明度、高饱和度、强对比度的颜色,迎合儿童的视觉喜好。同时也要注重色彩搭配,不能只是一味地将鲜艳的色彩堆砌在一起,过多的颜色会造成儿童精力的分散。出于对儿童尚未发育完全的视觉系统的保护,也可以在页面中适当加入少量灰色,使得视觉效果更加协调,减少儿童使用时的视觉疲劳。

4.2色彩的统一性

App界面的各个界面之间应保持统一,色彩数量不宜过多,避免产生各界面视觉上的割裂感和分散视觉焦点。要灵活运用同类色及互补色原则进行主辅色的搭配,统一各界面的色彩比重,平衡单个界面中的色彩分布,达成界面视觉流畅统一的效果。

4.3色彩的引导性

为充分发挥色彩传递信息和促进认知的作用,不仅要通过颜色层次区分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引导儿童注意力聚焦于主要信息,还要科学地选取鲜亮明快的颜色,通过色彩的联想以及心理暗示作用,在促进认知、引导性情等方面为儿童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

5.结语

作为直击人心灵的视觉元素,色彩在App界面中传达的是形象直观的信息,是炽热诚挚的感情,是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马克思有言:“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科学合理的界面色彩设计,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奇妙的创造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情趣,为学龄前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加强对色彩设计要则的掌握,将其落实到学龄前儿童App界面中,设计出真正满足学龄前儿童需求的App。

参考文献:

[1]黄松.美术教学对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研究—以河北昌黎县幼儿园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陈闯.动画设计在儿童互动阅读APP中的应用分析[J].出版广角,2018(21):89-91.

[3]杨思琪.基于视知觉理论的3-6岁儿童教育类应用软件UI分析与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郝晶.基于学龄前儿童认知心理的游戏APP界面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学龄前范文篇4

【关键词】厌学;儿童;心理学;成因;干预措施

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厌学、打架、打架、逃课的行为占据了百分之四十六,厌学的儿童也是不断地增加,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这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祖国儿童的发展,也关系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在我们教师手中,一定要不断地研究儿童的厌学心理的成因,因为我们只有知道前因后果,才能更加有效的对症下药,并且利用一些干预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干预,让儿童们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的摆脱厌学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的施展和发挥。

1 厌学儿童的成因

厌学儿童在心理方面产生厌学的情绪,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部成因,也有外部成因。在此,我们分开叙述,着重了解儿童厌学的心理成因。1.1外部成因1.1.1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 在儿童的厌学情绪产生的背后,一定有相应的成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也是比较明显的一点。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儿童的家长都远离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儿童们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得不到家长的方向性的指导,性格孤僻,不爱交流,同时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不敢直面解决,心理退缩。1.1.2学校的教育内容枯燥 只有有趣的内容才能充分的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面对现在学校教师的现状,很多的教师都不能正视自己的教学现状,没有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斥到我们的教学中,儿童们会因此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的现象。1.1.3社会唯利是图心理的影响 现在的儿童在接触社会方面较以前更多,在我们的儿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外界的因素进行影响,例如夸大金钱万能的理论,让儿童们减少对学习的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也淡化了,因此,儿童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普遍。1.2内部(心理)成因。1.2.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儿童就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儿童就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会产生盲目性,或遇到重重阻力,导致信心较低,慢慢产生逃避的想法。1.2.2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有些老师心目中的好儿童,也会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产生厌学心理。他们自视清高,自尊心强,往往不能承受失败的教训或老师批评,如果在学习上遭受挫折,或者受到某位老师的批评,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萎靡不振,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1.2.3性格和智力因素。 很多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与他人交流,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和自认为比较难的地方进行表述,囫囵吞枣的进行学习往往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倒退,最终产生厌学情绪;智力差异是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的,智力上的不足也会导致儿童厌学,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2 厌学儿童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

2.1监护人方面的干预措施。 在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上,监护人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比较辛苦的,因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儿童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压力,并且承受着以往的儿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果在这个阶段学龄前的儿童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那么就能深刻体会到“勤奋”所带来的价值感,从而保持并发展这一习惯,成为今后的心理第一反应;反之,将感受到强烈的“自卑”感,形成长久影响性格的自我脆弱、退缩、和胆怯的性格,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由此看来,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不能对儿童过度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间接忽略儿童在心理上和品质上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扭曲的现象,认为成绩就是定性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厌烦学习,并且陷入一种痛苦的学习环境,产生痛苦的学习记忆。因此,我们的监护人一定要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方面加以重视,并且通过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变化,逐渐的进行引导,不能是单单的在成绩上重视,也不能将压力放在学龄前儿童的面前,我们要增强学龄前儿童抗压能力的指导工作,让儿童们能不断的健康自己的心理,促进自己心理的茁壮成长。同时,我们的监护人一定要对儿童进行经常性的关心和心理指导,让我们的儿童能感受到来自监护人的关爱,这就需要监护人要和学龄前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沟通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一定要避讳谈及一些社会上的阴暗面,帮助学龄前儿童能在今后的认知道路上,能首先认清自己的心理状态,呈现心理的真实性,并且帮助儿童在心理健康的成长道路上,克服接下来的学习压力,层层进步,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2.2学校方面的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心理方面的厌学情绪,一定要通过心理的调节进行避免,不能通过硬碰硬的形式进行,因此,学校一定要组织相对丰富的校园活动,帮助学龄前儿童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而不是一个争先恐后的世界,我们可以让学龄前的儿童在学校中参与到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龄前儿童能不断将我们的学校当成“自己家”,让学龄前儿童们能从心理上感受到温暖。同时,一定要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这是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家长的反馈,能认识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且避免,减少厌学现象的出现;而家长通过教师的描述,逐渐认清自己在家中应该如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引导,进而促进我们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了解,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退休教师、干部和具有特长的教师,辅导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教儿童们下棋、弹琴、做手工等,通过间接的形式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减少厌学情绪的出现。学校还要建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调节室,在发现学龄前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以后,及时调节心理的问题,并且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设备,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防微杜渐,帮助学龄前儿童避免厌学情绪的出现和疯涨。2.3社会方面的干预措施。 社会是大家庭,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儿童学习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厌学的心理问题,让我们的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媒体的正向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能不断的强健自己的身心,促进今后的学习,减少厌学情绪的出现。同时要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学龄前儿童厌学心理干预机制,从各个环节入手,根据每一位学龄前儿童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因此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例如,正面宣传、分散性指导、不同人群的干预,帮助学龄前儿童能不断的加强心理的督导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小结

学龄前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患病住院儿童血锌、铁、钙、铜、镁、铅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960例住院儿童指血锌、铁、钙、铜、镁、铅含量。结果: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婴儿组缺铁和缺锌的比例最高,学龄组缺钙的比例最高,铅中毒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患病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紊乱比较普遍,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平衡膳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检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对及时合理地补充微量元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象与方法

随机调查2005年12月1日~2006年4月30日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儿内科病房住院儿童960例,年龄1个月~14岁;男576例,女384例。按年龄分为4组,1个月~1周岁为婴儿组,1~3周岁为幼儿组,3~7周岁为学龄前组,7~14周岁为学龄组。

标本采集:用40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μl,放入装有1ml全血稀释剂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于0~4℃冰箱内待测。

测定方法: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的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铁、钙、镁、铜的含量;BH-2100原子吸收光谱仪,钨舟(电热)原子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含量。参考值范围(儿童与成人相同):钙为1.55~2.10mmol/L,铜为11.8~39.6μmol/L,镁为1.12~2.06mmol/L,锌为76.5~170.0μmol/L,铁为7.52~11.8mmol/L,铅为0~100μg/L。

结果

男女儿童之间各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微量元素缺铁和缺锌的发病率婴儿组最高,其次依次为幼儿组、学龄组、学龄前组;缺钙的发病率学龄组最高,其次依次为学龄前组、幼儿组、婴儿组;铅中毒的发病率幼儿组较高,其次依次为学龄组、学龄前组、婴儿组。

讨论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膳食结构不合理、进餐氛围差、家长溺爱及挑食和偏食,均可导致微量元素缺乏[1]。

有研究资料表明[2],机体内微量元素铁、钙、锌缺乏均可减弱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因此对儿童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住院儿童微量元素锌、铁、钙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门诊健康查体及入托查体儿童[3],原因在于所查儿童大部分为体弱多病者,有的曾多次住院,提示微量元素的紊乱与儿童的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本资料还显示,住院儿童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婴儿期喂养不足和食物过分单一化,大部分家长以蛋类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辅食,而锌和铁以动物内脏和肉类食品含量最高,随着牙齿的健全,食物的多样化,幼儿组、学龄组、学龄前组缺锌、缺铁率明显减少。缺钙的发病率学龄组最高,依次为学龄前组、幼儿组、婴儿组。其原因主要为:由于婴儿期生长发育比较快,钙量的不足可引起盗汗、夜啼、抽搐等症状,且此期去医院看医生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家长会注意钙及维生素D的补充。然而到了学龄期家长往往不注意补充钙剂,加上上学后户外活动少,体内的钙不能满足身体快速生长的需要,导致学龄期缺钙最为普遍,严重者可出现迟发性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

儿童咬玩具、吮手指等不良习惯,以及饮食中进食含铅高的食物如皮蛋、罐头食品和膨化食品,本次调查幼儿组高铅比例最高,即与此有关。此年龄阶段儿童消化道排铅功能较差,另外,机体在缺锌缺钙的情况下,对铅的吸收明显增加,因此此年龄阶段儿童为我市的防铅重点对象。近年来儿童血铅整体水平较以前文献报道有明显升高,本次调查住院儿童铅中毒发病率(12.4%)明显低于全国儿童的平均值(29.91%)[4],控制较理想。而这些儿童全部为本市儿童,说明我市环境良好,环境中的有害元素铅未对儿童造成损害。综上所述,微量元素锌、铁、钙的缺乏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时期应注意不同营养素的添加。

在饮食上提倡科学、合理的喂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全面均衡营养。

参考文献

1曾淑萍,杨斌让,梁晓红.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2-273

2杨克敌,主编.微量元素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42

学龄前范文篇6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对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设施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使用的房屋、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遵循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学前教育机构以政府举办为示范,社会力量举办为主体,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允许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与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城市学前教育,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国家编制标准配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

县(市、区)、镇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有计划推动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县(市、区)区域内应当举办两所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镇区域内应当举办一所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

第六条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和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学前教育工作,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学前教育的日常管理和指导。

财政、物价、人事、规划、建设、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及妇联等社会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学前教育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八条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应当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城镇每七千至一万人口区域内,应当规划设置一所九至十二个班规模的学前教育机构;农村每行政村或者每五千人口区域内应当规划设置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建设。属于人民政府投资的,应当在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移交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学前教育设施的用途。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学前教育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中小学校建设规费减免的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有关部门和单位向学前教育机构收取的煤(气)、水、电、供热等公用事业费及检验、检测、鉴定费用,应当按照向中小学校收费的标准执行。

第十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场所和配套设施;

(三)有相应的资产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其中,城市学前教育机构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十万元,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五万元;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保育、教育等人员。

第十一条学前教育机构的固定场所和配套设施,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办学地点安全,周围无危险场所、无污染源,采光、通风条件良好,环境适宜;

(二)有符合学前教育设施建设标准的活动室、寝室、卫生间、盥洗室、保健室、办公用房和厨房;

(三)房屋、厨房及其配套设施符合消防安全、房屋安全和卫生标准;

(四)有取暖、降温、供水和必要的消毒等设施;

(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安全要求和学龄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户外活动场地、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及器械;

(六)有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和学龄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桌椅、床、玩具、教具、图书、乐器、玩具柜(架)及保证学龄前儿童学习、生活必需的其他设备和用品。

寄宿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有隔离室、浴室、教职工值班室。

第十二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向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对符合举办条件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予以登记注册,对符合举办条件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颁发办学许可证。对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到所在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在办学场所公示办学许可证和登记证书。

第十三条变更、终止学前教育机构,依法应当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提前六十日提出申请。学前教育机构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和债务清偿,妥善安置好学龄前儿童。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选择保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不得违背学前教育规律。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尊重、爱护学龄前儿童,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恐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龄前儿童。

第十五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慢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

学龄前儿童应当凭保健手册、预防接种证、体检合格证入园。

第十六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防护、学龄前儿童交接、食品卫生安全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保障学龄前儿童人身安全。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将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前教育机构遵守和执行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管理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学前教育机构专门用于接送学龄前儿童的校车,应当经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并设置统一的校车标志。校车的车型应当是客车,其他类型车辆以及报废车辆不得用作校车。校车必须保持安全技术状况良好,专车专用,不得从事营业性运输。

学前教育机构聘用校车驾驶员,应当报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校车驾驶员应当具有相应准驾车型三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无致人死亡的交通责任事故记录,未受过刑事处罚。

第十八条实行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园(所)长、教师、保育、保健人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条件。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其在进修培训、评先评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依法保障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十九条学前教育机构实行等级评估制度。

市级示范园(所)的评估标准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实行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学前教育发展计划的落实、经费投入和使用、保育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师待遇等进行督查。

第二十一条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经同级物价、财政部门审核并报人民政府批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根据办学成本确定收费标准,报所在地物价、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公示。

第二十二条严格控制拆迁学前教育设施。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专用学前教育设施的,应当征得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并按照学前教育机构规划布局要求,以不低于原房屋面积、活动场地面积和建设标准建设新园舍。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对学龄前儿童作出妥善安排。

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租赁的房屋在租赁期限内被拆迁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学前教育机构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应当对学龄前儿童作出妥善安排。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与学前教育机构对解除房屋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产权调换的房屋由学前教育机构承租。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前教育设施;不得在学前教育机构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影响采光或者通风的建筑与设施。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学前教育机构条件的,可以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法办学者承担赔偿责任。

被责令停止办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学前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恶意终止办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有关规定收费的;

(二)克扣、挪用学前教育机构经费及学龄前儿童伙食费的;

(三)聘用慢性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没有及时调离的;

(四)学前教育机构违反规定使用校车和聘用驾驶员的;

(五)在学前教育机构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者影响采光、通风的建筑和设施的。

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龄前儿童,侵占、破坏学前教育设施的,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或者处罚。

学龄前范文篇7

(一)产品概述。学龄前儿童玩具收纳产品在帮助学龄前儿童清理玩具获得空间的干净整洁以外这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也担任着培养孩子良好收纳习惯、责任感、思维逻辑能力和讲卫生的重要角色。(二)产品设计现状分析。1.产品现状分析。目前市面上的玩具收纳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类和情感类。功能类大多都是以收纳箱、收纳架这种状态出现,情感类的玩具收纳产品非常少,只有少数国外的品牌会有一些新奇的设计。2.产品设计现状分析。玩具收纳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收纳产品,该类产品运用的多为塑料材质,颜色鲜艳,造型多为长方体的形态,但对于儿童来说不好开启和关闭。(如图一)玩具收纳架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但实质上其实是收纳箱的整合,虽然可以收纳很多玩具,具有分类的功能,但是占用的地方较大和儿童也没有任何互动性。情感化的儿童玩具收纳产品中,比较经典的是日本的ichiro娃娃屋儿童椅,除了可以让孩子当座椅,还能把玩具收藏在里面,十分有趣,十分受孩子欢迎,但这种产品设计却非常少,且价格昂贵。(如图三)3.总结。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儿童玩具收纳产品,鲜有吸引儿童的产品。产品存在功能单一,在造型上只是做一些表面微小的设计处理,停留在设计表面,缺少实质上的趣味性设计,主要是儿童产品造型上的生动活泼形象缺少、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因素缺少、良好产品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缺少。

二、趣味性设计分析

1.趣味设计定义。趣味性根据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专业学科的不同,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趣味性从字面可以理解为兴趣、趣味、情趣,是指能够带给产品使用者的一些正面情感的因素,能够使人感到愉悦、使人感到十分有趣、在该产品使用时能够感动使用者、对使用者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甚至能立刻吸引使用者的眼球的因素。2.趣味设计优势。趣味性在设计领域中,发挥着很强大的作用,趣味设计仿佛给产品赋予了生命,带给了产品积极乐观的美好灵魂。设计师们将趣味设计概括为用户对使用产品的色彩、造型等情感的体验,以及产品外观造型、采用的工艺和功能信息等的情感的体会,来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达到想表达的情感目的,最终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收获非常好的情感体验。

三、趣味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收纳产品中的设计研究

儿童玩具收纳产品在满足收纳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要从学龄前儿童心理角度出发,突出产品的趣味性,能够带给孩子不一样的玩具清理收纳产品。1.产品整体的构思与形态的设计要突出产品趣味性,在功能上除了要具有收纳的功能之外,还要具有和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功能,在产品色彩上要给儿童亲近感、形态上具有视觉冲击感、材质的设计上无毒安全。2.产品造型和尺寸产品的造型选用了奶牛的形态,憨厚可爱,全身无棱角,具有安全性。在小牛的尾部可以打开盖子装进玩具,奶牛身体下有滑轮,又可以当做滑步车使用,具有趣味性又增加了和产品的互动性。(如图四)产品选择了奶牛本身的颜色,较生动形象。材料选择了PP材料,材质具有耐冲击性,无毒,机械性良好。4.产品使用情景分析儿童可以打开奶牛的后盖进行玩具的收纳,盖上盖子还可以用来当做滑步车进行骑行,放在家里也是一种儿童房的装饰物。(如图五)

四、结语

将趣味性设计与学龄前儿童玩具收纳产品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收纳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通过列举学龄前儿童玩具清理收纳产品设计的案例对目前该产品的现状分析,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对趣味性设计方法的解析,来阐述趣味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清理收纳产品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宏飞,张立.基于低龄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收纳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6,37(10):94-98.

[2]范瑶琪.学龄前儿童收纳产品引导性设计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3]吕霈畲.趣味性在儿童产品外观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13.

学龄前范文篇8

一、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概况

我们集中对新县周河乡的10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了调查,并将所得数据依留守儿童年龄层次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为学龄前留守儿童组0~6岁、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组7~14岁以及大龄留守儿童组15~17岁。调查并分析了周河乡各个村中各年龄层留守儿童的男女比例及地域分布。

(一)留守儿童年龄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新县周河乡10个村里面一共有372名留守儿童,其中男孩21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8%,女孩15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42%。因此,男性留守儿童的人数比女性偏高。从各个年龄层次看,周河乡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数为99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26%。由此可见,学龄前留守儿童在总留守儿童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而学龄前儿童十分年幼,正是需要父母留在身边关怀的年龄。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他们较之其他年龄层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义务教育年龄段儿童人数为206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5%。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总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最大,他们正处于了解和学习这个社会以及建立三观的时期,没有父母在身边指导与鼓励,缺乏父爱或母爱的他们,同样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大龄留守儿童人数为67名,占全部留守儿童的18%。他们中一部分被父母接走,一部分去外地读书,而大部分大龄留守儿童则选择去外地打工,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二)留守儿童的地域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新县周河乡各村的留守儿童人数各不相同。其中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毛铺村和西河村,人数分别达到74人和68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19.9%和18.3%。留守儿童分布较多的是冯楼村和柳铺村,人数分别达到42人和40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11.3%和10.8%。留守儿童分布最少的是熊湾村,人数为19人,占全乡留守儿童的5.1%。毛铺村和西河村都位于深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家庭条件,很多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的负担,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常年无法回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毛铺村和西河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而熊湾村位于公路旁,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经济发展并不算十分落后,所以其留守儿童人数占所有村总留守儿童比例最少。但是也依然有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要使这些地方的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更好的改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二、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状况

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周河乡10个村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并且按照留守儿童年龄层次,即学龄前留守儿童组4~6岁、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组6~14岁以及大龄留守儿童组14~17岁,分别调查分析了各年龄层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辍学率,并对比了留守儿童中男女辍学率的不同。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关注留守儿童整体的就学率,还要关注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是否都拥有在学校学习的机会。

(一)学龄前留守儿童就学情况较差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学龄前留守儿童整体的就学情况并不乐观,全乡就学率只有49%。而王边村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就学率甚至只有1%。周河乡学龄前儿童就学率低的问题主要还是由农村教育水平整体的落后所造成的。教育设施无法完善导致部分地方根本没有幼儿园或其他学龄前儿童学习的场所,教育理念没有普及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看护人没有学龄前教育的理念。而周河乡部分村部如余冲村和周河村因为靠近公路或城镇,交通或经济状况较好,其学龄前儿童就学率达到了67%。由此可见,虽然周河乡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可以享有学龄前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留守儿童缺乏学龄前教育的条件。(二)义务教育年龄段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较好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相对良好,小学义务教育即7~11岁留守儿童就学率高达98.7%,辍学率仅有1.3%;高中义务教育即12~14岁留守儿童就学率达到94.7%,有1.5%的留守儿童未能就学,3.8%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辍学。总体而言,周河乡7~14岁的留守儿童就学率达到96.2%,而未上学率和辍学率分别为0.9%和3.8%。由此可以看出,周河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较好,但是仍有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甚至未能上学。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尽可能地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

(三)大龄留守儿童就学情况严峻

我们收集了周河乡10个村共计67名大龄留守儿童的就学情况,归纳并分析得到大龄留守儿童就学率数据。从其就学率可以看出,周河乡大龄留守儿童就学情况较为严峻:大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有43%,未上学以及辍学率分别为48%和9%。其中男性留守儿童的就学率较之女性留守儿童明显偏高,分别为36%和7%。由此可见,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政府和社会需要给予大龄留守儿童关注与关心,而不是对他们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同时,男女就学率的不同也同样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因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享有学习的权利,而不应区别对待。

三、新县周河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我们收集并归纳了周河乡10个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别计算了各个家庭结构类型所占的百分比,分析总结得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数据。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周河乡10个村的留守儿童双亲外出的情况占据绝大多数,比例高达77.7%。由于当地整体经济状况比较落后,家庭条件普遍不足以维持开销。所以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且当地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多数家庭的父母都选择双亲一起外出打工,而将自己的子女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样就使得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长久下去,导致他们在心理、行为、道德和情感上产生很多不良问题。同时,数据显示出单亲外出的比例为22.3%,这些留守儿童都是缺少父爱或母爱。中国家庭教育自古以来都应由父母双方共同努力,缺乏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不均衡,甚至出现扭曲与偏激。父母中的一方同时顾及父亲与母亲两种角色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环境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有2.6%的孩子属于单独留守,这些孩子虽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但实际上基本是在周围邻居的帮助和照顾下成长的,他们缺乏应有的榜样来作为成长的目标,缺乏应有的鼓励来作为成长的动力,缺乏应有的监督来作为成长的标尺,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着实令人堪忧。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应当继续完善与留守儿童相关的制度

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首先,政府应尽可能地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户口问题,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与保障,包括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其次,政府应积极关注现存的留守儿童,设立相关基金用以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教育需要。同时,填补留守儿童问题在法律上的空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留守儿童应有的权利。最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改善农村交通及经济落后的状况,这样可以有效减缓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从而遏制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恶化的情况。

(二)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改善留守儿童问题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关心理解留守儿童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并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媒体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积极主动的关注与热情,及时跟进报道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呼吁更多人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其次,社会福利机构应积极参与或组织对留守儿童的援助活动,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最后,各村组的村委会也应努力完成自己的义务,管理并监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三)学校应当更好地引导与教育留守儿童

对于所有儿童而言,学校是最主要也是最好的受教育地点,这点对于留守儿童也不例外。所以,学校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教育的最理想场所。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学校应积极提供相关的教育设施,如设立心理健康课、提供心理辅导等,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努力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校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尽可能鼓励并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充分学习知识,培养责任意识,避免留守儿童问题的恶性循环。最后,鉴于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在身边,应给予学校一定程度的监护权,这样可以使学校更好地监督与引导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得到更充分的教育。

(四)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龄前范文篇9

学龄前儿童禀赋各异,能感受到的情感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多样化,表达与运用情绪的方式各有不同,能够将其情绪直接或间接地释放与表达在其使用物品上构成了情感化的体现。鉴于学龄前儿童情感的特殊性,按照“幼儿的高级情感”分类,将分别从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方面对儿童在餐饮时的情感状态做分析。首先道德感上,随自觉性的增长,儿童越来越能够自我感受与自我评价。例如,在成就、能力、品质等方面,并为了间接的得到成人的认可,会效仿遵守良好的道德习惯与纪律规矩。5、6岁儿童已经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从而生活中有一定自我约束力,而对3、4岁左右的儿童来说道德感常体现在等同道德约束力量下成人的不满为其带来的羞愧感,其羞愧感早在1岁多形成——被否定、被斥责等都容易使他们羞怯。通常在用餐中有文明用餐的道德约束(包括正确使用餐具),他们破坏了“规矩”时。例如,将餐具倒扣在地上或摔碎,那么会在情绪上因违背了大人们对物品使用的准则而表现出害怕。这时愧疚感挫败感等的负面情绪力量对于该阶段儿童来讲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原本的行动,使其不愿再立即用餐,影响用餐进程。其次,美感。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儿童就表现出倾心色彩明丽与有图案的东西,能够从声音、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感知美好与愉悦,到了学龄前阶段,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对美的体验则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变得愈益丰富。在美的意境里,色彩代表了物品的特定属性并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这对于儿童同样适用——儿童从3~4岁开始能够辨认红、黄、绿、蓝、橙、紫等基本颜色,发育尚不完善的视觉器官使其辨色能力有限,对棕、灰等混合色辨认较为困难。而对图形图像,该阶段儿童对物体与空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知和联想能力。2~3岁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初级阶段,5~6岁时能够明显表现出有意想象,并创造丰富、符合逻辑的想象,他们所具有的色、形偏好等使自己有着独到的审美能力,如会被卡通的可爱造型吸引。因此,在用餐时间,有些儿童会对其拥有像玩具一样的个性餐具表现出自豪、欣喜并积极地等待餐点。最后,3、4岁的儿童开始能够对未知事物发问,“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对认知得到回应的满足是其“理智感”的表现。针对学龄前早期的儿童可以借助益智的方式满足其认知的兴趣,如学会餐筷的使用能使他们有自我能力实现的成就感,而对5、6岁的儿童可对其进行指导学习使用更复杂的器具,并且其好奇心的发展使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得到满足。

2学龄前儿童餐具情感化设计

餐具设计的原则从最根本上讲无外乎两点:安全与易用。笔者认为儿童餐具设计中,根据“马斯洛金字塔”的人类需求理论,儿童渴望饮食属于生理需要,接下来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均包含精神需求中感性的部分,从这个角度将儿童情感需求与餐具设计结合起来,可以较全面地顾全儿童在餐饮时的情感状态,使儿童的用餐情绪得到调整。而这种应用表现在设计原则上即为易用性上的完善。回应“爱的需要”对于学龄前儿童,用餐中体现在与大人之间的互动,感受到被成人的认可。为满足其感受,可以在设计中加入需手动完成的趣味元素,让他们容易学习、容易完成。例如,适合3岁左右儿童的益智拼图餐盘,每种餐具按照大小不同只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鉴于该阶段儿童已有位置关系的概念,则用餐过程使儿童对形状、大小的把握得到增强,将用完的餐具放回原处也使他们完成好力所能及的事,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尊重的需要”即传递出对儿童选择的尊重与认可。因此,首先给予其选择的多样性。例如,色彩的多选,夺目的高纯度色彩易引起兴奋;造型各异,不抑制其想象力的释放,尊重了该阶段儿童的天性,将儿童用餐带入快乐的旅程。自我实现是一种对自我能动性的肯定。马斯洛理论中,它处于“金字塔”的最顶层,表示最高级层次的需求,也是各层级需求满足的综合评价。若是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儿童独自完成新的尝试,满足其认知与能动的愿望,那么将促进他们注重自我实践,更加热爱探索未知世界与学习新的技能。例如,有“冷暖自知的水杯”就是利用色相的差别表征不同的冷暖感受——杯口处可看到颜色指示。有一定色彩认知的5、6岁的儿童在使用该水杯根据指示速知其水温,从而促进自觉与独立,实现自我管理。

3结语

学龄前范文篇10

关键词:儿歌节奏韵律音乐性学龄前儿童

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

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

(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

如陕西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

排排坐,×××︳

吃果果,×××︳

你一个,×××︳

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

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乐性。

刘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陶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

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

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陈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孩子的审美特性,这就使得成人可以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既能聆听又能唱诵儿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儿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的的陶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启心智

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这首儿歌音韵优美,节奏明快。形式上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这大大满足了儿童模仿开火车、乘火车游戏的需要和愿望。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不忘。而在玩中获得的乘坐火车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和礼貌,也会使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质的儿歌,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来预演自己的人生。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儿歌使孩子获得了全身心的精神快感,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此时,儿歌作为游戏的载体,就可以使孩子在玩乐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再如鲁兵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儿歌运用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拟声的语言,把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小朋友比喻成小刺猬,形象十分贴切,而且富有情趣。如果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用小娃娃的形象,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捂住耳朵,生气地说:“你在写我。”他们就不愿意听了。所以即使是批评孩子的儿歌,最好也能做到寓教育于情趣之中,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儿歌以丰富的题材、有趣的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儿歌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认知,在认知中长大。正如褚东郊所说:“儿歌的流传,因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

(四)儿歌的音乐性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又如郑春华的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孩子总是喜欢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眼里,会跳的小兔,会跑的小狗,都应该是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那娇嫩的小草更应该是得到保护的对象。作者从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把真挚的感情融进诗句里。“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在大人看来十分稚气,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合情合理,正是这种稚气,才把孩子那种童心的美真实地再现出来,才使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那种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

儿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这就是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歌的音乐性给学龄前儿童的听赏念唱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孩子们边玩边唱、反复吟诵,这种幼年时代的强化记忆,对于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可以说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多少成人,一提起《丢手绢》《编花篮》《找朋友》《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就会引发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就会引领他们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过去世界”,体会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人们借助儿歌,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子生出的藤蔓、花朵、果实,将在他们心中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甚至鬓发斑白,仍然能记起儿时的歌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幼年背诵的东西,好像用火印烙在大脑上似的,就是完全记不起来,它的痕迹也永远不会消灭。因为构造上的改变一经固定在生长的脑里之后,这个改变就成了常态组织的一部分,营养的代谢、作用还照例维持它,因此它像伤后的瘢痕一样,会毕生存在着。”这就是儿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作用。正如明代吕坤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可以说,儿歌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幼年的美好时光。”儿歌在儿童的学龄前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的身心,伴随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4.

[2]郑光中.幼儿文学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