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学十篇

时间:2023-12-22 17:50:48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1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健康生长和智力发育阶段,通过健康体检可以及时的掌握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在实际的体检中面临着诸多困境[1]。比如学龄前儿童在体检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没有做出反应,有时候即使在家长的引导下,儿童依然是左顾右盼,看着其他儿童体检者,严重的会在体检中又哭又闹,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体检工作的顺利进展。我体检中心在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对前来体检的100名学龄前儿童中的50例采用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随机选取我体检中心接收的100例学龄前体检儿童,采用随机性分配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研究组儿童中男孩30名,女性20名,年龄在3―6岁,平均年龄(4.9±1.3)岁;对照组儿童中男孩28名,女性22名,年龄在3―6岁,平均年龄为(5.0±1.1)岁。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在体检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护理人员告知学龄前儿童家属本次体检的主要项目、体检所在区域、体检的顺序安排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研究组儿童在体检中采用心理干预,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体检前气氛的调节,在体检中心休息室内放置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便于调节体检前的紧张气氛;(2)通过安慰、劝说、鼓励的方式对没有体检完成的儿童实施心理护理,同时通过表扬、奖励在体检中完全配合、没有哭闹的儿童为未体检的儿童树立榜样。消除未体检儿童的恐惧。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整个体检中儿童体检的依从性,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和完全不依从。其中完全依从:在整个体检中儿童完全配合体检,没有出现哭闹现象;不完全依从:在体检中的抽血等部分体检项目出现了不愿意配合,哭闹现象;完全不依从:所有的体检项目均出现哭闹,不愿意配合体检。

1.4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学龄前儿童的各项记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实施统计学分析,对儿童体检的依从性以采用率(%)表示,对比采取x2检验;经过比较后以P

2、结果

儿童体检依从性比较

两组儿童在本次体检中的依从性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完全依从性方面,研究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检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检已经得到了顺利开展,通过体检可及时的发现儿童在视觉、听觉、生长发育等方面出现的异常,从而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纠正学龄前儿童存在的生理缺陷等[2]。

学龄前儿童体检在实际的体检过程中,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对于事物有着主观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检的难度。比如在体检中如果有儿童大声哭闹,会很容易引起其他儿童的注意,同时也会使得其他儿童产生紧张、恐惧、哭闹、不愿配合等情绪变化[3]。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体检中应重视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心理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提高体检的依从性[4]。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2

这一部分我们选择的案例,主要探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对他人做出攻击的行为,这也往往当做孩子是否会成为一个问题幼儿的指标,也是所有家长及老师最担心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都有过不同时期的叛逆,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撒了个无关紧要的小慌,有时因情绪不好而乱发脾气。但是,我们不能只凭着一些单独、偶发的事件,就判定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少年。关键在于老师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否认真考虑孩子做这件事的动机,他当时的心态,以及了解引发这个问题行为的情境。我们选择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与反思,能给老师很大的启示。

最后,我们要提醒各位老师,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的心理作用,就是当孩子被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后,就难以撕去,如影相随,让孩子生活在阴影当中,造成不可弥补的预期杀伤力。

案例一

鞋子里注水会成“小船”吗

文/刘丽荣

背景:

哈威是个聪明伶俐、争强好胜的女孩儿,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爸爸对哈威的要求几乎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而作为教师的妈妈却对哈威要求甚严,稍有偏差便严厉斥责,还经常将哈威与其他孩子相比,久而久之,逐渐使哈威产生了虚荣心与乐于攀比的性格。甚至,有时由此引发出偏激的破坏。

案例:

一天早上,班里的佳妮小朋友正一蹦一跳地向我这边跑来,随着她脚的一起一落,鞋边闪动着点点光亮,同时还伴随着悦耳的歌声,煞是耀眼,我急忙走过去:“呀,佳妮的鞋子真漂亮,还会发光、唱歌。”这时哈威也一马当先地来到前边,用惊讶、羡慕的眼神看着佳妮,直到在一片惊叹声中佳妮换上了在幼儿园里穿的鞋,并把新鞋放进衣柜。

第一个集体活动结束了,我请孩子们去盥洗,准备吃水果,这时却传来了佳妮伤心的哭声,佳妮提着那双“会发光、会唱歌”的新鞋在小朋友的簇拥下向我这走来:“刘老师,不知道谁把我的鞋里倒上水了,呜――”佳妮一边说着已经泣不成声,我一看,可不是吗,其中的一只鞋里果真积着一汪水,就赶紧提着鞋走进盥洗室,把水倒掉了,可是鞋里已经湿了。我急忙将鞋放到窗台上阳光充足的地方,并安慰佳妮:“没事的,我们把它放在这里晒一晒,一会就干了。”

我耐心地询问小朋友:看到谁开佳妮的柜子了吗?有谁接水了吗?果然有个小朋友说:“我看到哈威接水了,还拿着水去开佳妮的柜子了,准是她倒的!”“是的,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事情到此,只要我找哈威证实一下便可水落石出,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想:我应该给孩子自己认识错误的机会。所以,我对全班小朋友说:“这件事我已弄清楚了,我想她一定不是故意的,或者有什么别的原因,我希望能自己来跟老师说,只要说了,我们大家会原谅她的,刘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诚实的!”说这话的时候,我也注视了一下哈威,我们两目相对时,她的肩膀颤动了一下,这进一步证实了孩子们的说法。等啊等,一上午都快过去了,可依然没有人来向我说明此事,而且,我观察哈威,她又像平常那样,没事儿似的,我多希望哈威能主动来向我说明这件事啊!等到鞋干了,我叫过哈威:“看,没事了,可是为什么有人要把它弄湿呢?”“嗯――想看看它能不能像船那样在水里。”“它像船吗?”“像!我和妈妈坐船去姥姥家时就看到了像这鞋一样的船,还闪光呢!”“可是它并不是船啊!你看,鞋湿了,佳妮多伤心啊!你说,这样做对吗?”“不对,可你们为什么都去看啊?我也让爸爸给我买!哇――”说着说着,哈威放声大哭起来,我抚摸着她的头:“哈威不哭了,知道不对改了就好,你说出来就舒服了,是不是?我们还喜欢你,因为你是诚实的孩子!”安慰好哈威,我请孩子们讨论:别人的东西,你也喜欢,你该怎么办?别人有什么你就得有吗?铭铭说:“我要什么就跟妈妈说,妈妈就会给我买。”“我要听妈妈的话,有用的就买,没用的就不买。”哲哲说。“对,谁都有自己的东西,别人有的我不一定就得有,我有的别人也不一定有!”衡衡说。大家说得多好啊,我及时地肯定了孩子们的说法,哈威也说:“我的鞋也是新买的,我也不用爸爸给买了!”

反思:

哈威向小朋友鞋里注水,一方面是出于好奇,鞋子的特殊功能使它联想起曾经看过的船,但从孩子的话语中我却看到了更深的东西,由于鞋的新颖别致,引来了大家的关注,也引发了哈威的醋意,打击了她的虚荣心,使她产生了上述的过激行为。

事情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可是在我的脑海中却时时挥之不去,一个仅仅6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行为呢?通过与哈威家长的接触,我感到哈威深受母亲的影响,她妈妈是个热情、好胜的女人,处处要求自己比别人强,对自己要求甚严,这些直接影响了哈威,孩子的行为与妈妈如出一辙,但这种性格很不利于哈威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我要注重教育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多给予哈威以关注,增加她的自信心,逐渐淡化不良心理,使哈威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幼儿园)

专家点评:老师、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哈威向小朋友鞋里注水的现象足以说明,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报复”行为。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睁大了眼睛、张开了耳朵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既然选择拥有孩子,就让我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生命的延续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案例二

保护量心

文/闫彩霞

背景:

我的班上有一位叫小宇的男孩子,日常活动中,常常脾气暴躁,甚至有极端行为,我很为他担心。一天吃过午饭,小朋友秩序井然地到游戏区活动。玩得正开心,忽然听到几声尖叫,一听就知道是小字。我急忙走到他身边,搂着他说:“小宇,慢慢说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反应很强烈:使劲儿跳着脚,哇哇大哭,把已选到的玩具扔到很远。从小朋友的叙述中,我知道小宇喜欢的拱形积木被甜甜先选走了。我找到了一个形状差不多的积木递给小宇说:“瞧,这个和那个差不多,咱俩一块儿摆吧。”小宇还是抽泣不停,但总算安静下来。类似的事情,在小宇身上时有发生。

案例:

小宇在语言表达、动手能力方面都比较正常。看动画片、听故事时也很安静,注意力比较集中,虽然偶尔也会有捣乱的行为,这些表现证实他的智力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在与家长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由于早期教育上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孩子的父亲平时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稍有错误便对孩子施加惩罚。慢慢地,小宇逐渐表现出倔犟、暴躁的性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大哭大喊,摔东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交往中的一点儿小矛盾也会使他很烦躁,又不会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只会使用暴躁的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这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像小宇这样的孩子,虽表面强硬,但却折射出其内心的脆弱、恐惧和无助。长此以往,孩子的个性形成和乐趣意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反思:

首先接纳孩子的个性,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当小宇出现问题时,我先暂时忽略他的错误,不去批评和指责他,而是设身处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体谅孩子的苦恼,用我的宽容接受他的不同。当小宇的暴躁行为扰乱了班内的正常秩序时,我首先克制自己的冲动,不排斥和冷落他,而是更多地接近他、顺应他,帮他缓解内心的压力,尽快使他调整到平稳状态。我的信任与尊重,帮他找回了安全感,他觉得自己仍是个可爱的孩子。

同时,我与他的家庭建立联系,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能够照顾到孩子的人格和尊严,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

再次,树立榜样,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老师以伙伴的身份融人幼儿游戏与活动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通过同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良好的行为。我想到应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幼儿广泛交往,用友善、温暖的外部环境来感染孩子内心的小角落,为其顺利地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伴的话:

田红:记得一位哲人说:“人的心是虚空的,给他爱,他便美好;给他恨,他便丑恶。”童心不也如此吗?孩子的情绪是极易被感染的,而孩子的心性天生是美好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无权剥夺这份美好!面对小宇,我们应该做的是用耐心和爱去为他疗伤,用专业和有效的,指导去帮助孩子建立起阳光的心态,用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关爱呵护他成长。

李书月:案例中的“小宇现象”代表了现在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过于严厉和溺爱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教师最好建议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最好以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心态来教育孩子。

张春雨:教师还应当与家长沟通,追根溯源,应该和孩子父亲交流,让他也配合到孩子的转变教育过程中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蔡莲:这样的个性目前需要家长和老师慢慢地引导,以正面教育为主,教他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减少冲动。

李夏: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曾说:“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学问。”阎老师在小宇出现问题时,并没有排斥和冷落他,而是用耐心、信任和尊重感化了他,并以教师和其他幼儿为榜样来影响他,为他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韧的品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幼儿师范附属幼儿园)

专家点评:古人说,赏不越时,罚不迁列。说的是奖赏一定马上进行,惩罚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他。小宇事件表明,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自信的缺失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正如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所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小宇正是由于父亲的苛刻。才会导致内心的自卑,而自卑又让他产生狂妄,这一切都是没有获得成功感所致。告诫各位老师、家长,要让孩子挺起脊梁,你必须让他拥有自信的力量。

案例三

谎言!真相?

文/黄萌

背景:

瑶瑶是这学期转入我们班的,年龄比我们班的孩子要小,孩子的动作发展和心理都明显比同班幼儿迟缓许多。

案例:

“这也太不像话了。”一天早上,瑶瑶的爸爸就怒气冲冲地来找我。“怎么了?”我忙问。“老师,你们幼儿园不是不准体罚孩子吗?为什么周阿姨要让瑶瑶罚站?”“罚站?你是不是搞错了,老师都是不会让小朋友罚站的。瑶瑶,周阿姨什么时候罚你站了?”

“就是下午吃饭之前。”“那周阿姨为什么要罚瑶瑶站呢?”“因为我玩水了。”听着孩子一字一句的回答,我纳了闷,昨天保育员下午开会,开完会就开饭了,周阿姨什么时候罚的瑶瑶呢?可瑶瑶的表现又不像是在说谎呀?

这时周阿姨刚好走进教室,我忙向她了解情况。“啊?根本没这回事。昨天我开完会就忙着给孩子盛饭,我怎么会罚她站呢?”周阿姨向瑶瑶的爸爸解释道。“瑶瑶,你又撒谎了!”瑶瑶的爸爸了解事情真相后非常生气,举起手就要打孩子,我忙将他拦住:“瑶瑶爸爸,你先别发火,等一下我和瑶瑶谈谈。你还要上班,先走吧,晚上再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误会你们了。这孩子总是爱说谎,你好好教育教育她。”说着,他走出了教室。

在上午的几个空闲时间里,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向瑶瑶问起“罚站”的事情,她总是条理清晰地回答我的问题,不像是在说谎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下午休息的时候,我去请教了一下心理保健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太小,还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企图用言语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孩子会把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当做事实加以描绘,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啊,原来如此。瑶瑶只是想象被周阿姨罚站,但她分不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而把想象认为是事实,所以才会导致家长和老师的误会。

晚上,瑶瑶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幼儿园,我将了解到的情况与家长交换了一下意见,将这个年龄段幼儿心理特征向家长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瑶瑶的情况作了解释。“可是,瑶瑶在家偶尔也会出现说谎的情况,比如明明没有病偏说自己不舒服。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了这说谎的毛病。”瑶瑶的爸爸苦恼地说。“你们平时工作太忙了,很少有时间陪瑶瑶。可是,孩子也有她的需要,她也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她只好用这个方法引起你们的注意了。还有,请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要理解孩子,了解她的需要,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与原因。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不仅关心她的行为,更关注她的需求。不要因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定性,更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试图改变孩子,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反思:

经过与家长的谈话,不但使老师同家长间的误会消失,还使家园共育得到了统一。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无意说谎。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追究,因为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而孩子出于自己的需要,会出现有意说谎,家长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不要让孩子形成恐惧感,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会出现更多的有意谎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从而清除孩子有意谎言的成因,达到改正的目的。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3

1 FCC护理模式概况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最早由Luciano及Fond提出,20世纪的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研究发现这种护理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且病人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研究发现病人与家庭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家庭可以影响病人身体的恢复和生活质量。1985年,在美国外科医生C.Everett Koop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医学界逐步得以推广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现代医学界和护理学界中的一个新兴发展趋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定义是:人生活于家庭、社区和社会文化中,护理人员不应只将病人单纯的视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应充分认识到影响个体健康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家庭、社区和社会文化等[4]。所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应该像关注每个儿童的生理需要一样对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给予同等重视地关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涵盖的4个核心分别是,尊重患儿及家庭,尊重患儿的选择权,传达健康信息,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之间的协同合作等[5]。

2 FCC在预防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中的意义

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多且复杂,在影响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众多因素中,除了儿童本身的年龄、性别、体格发育水平外,其家庭因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之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性关系,不?外界环境存在多少危险因素,在儿童家长对危险因素的存在没有意识时,也就不会对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措施措施。学龄前儿童自身很难形成对伤害危险因素的认知,主要依靠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有足够的认知后,通过强化教育、知识传授等方式教给儿童。有研究[6]表明,国内儿童父母在对如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漏洞。应强化对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所以FCC在提高父母对意外伤害的认知、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

3 FCC在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中的应用

3.1 儿童父母对预防意外伤害的知识、信念和态度、行为现状

国内有学者对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就如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信念和态度及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国内儿童父母对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信念和态度及行为现状掌握度普遍较差,且存在诸多误区,需进行干预改正。有研究发现儿童父母不仅对意外伤害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少,而且对意外伤害的发生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认为意外伤害距离自己非常遥远,跟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7]。刘可[8]等人研究发现对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干预具有明显的漏洞,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父母的健康教育等措施。

3.2 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

教育干预是对儿童父母常采用的干预手段,教育干预是指对儿童父母通过健康教育来增强其对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儿童产生伤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改变其不良行为[9]。期望通过教育干预儿童父母使之建立积极、正确的有关意外伤害的信念和态度,在危险因素存在时能够采取必要的安全行为,以保护儿童免受伤害。教育干预方式许许多多,通常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包括家庭访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单和宣传资料、讨论、课程、展示油报、电视宣传或电台广告等。它们可以针对各种人群,如整个国家、小群体或个人。例如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烧伤预防的教育干预能够使儿童父母将热水温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有研究者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教育干预,向他们讲解如何预防烧伤,结果发现儿童父母对如何预防烧伤的知晓率显著增加[10]。

儿童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对儿童父母的安全教育活动也可以从国家层面。常用的手段有媒体宣传运动,例如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台、印发相关宣传资料等形式来广泛传播安全信息。加拿大早在21世纪初就有一个名为“Safe Kids Week 2001”的项目,通过安全教育来在预防儿童烧烫伤。该项目提倡应该降低热水的温度、让儿童远离热饮料、禁止儿童一个人待在厨房等等,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显示4周后儿童父母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的行为均有显著的提升[11]。教育儿童父母如何使用家中的安全设备是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一些研究只是单纯地采用教育干预这一种模式,而另一些研究除此之外还向儿童父母提供免费或便宜的安全设备。调查显示后者的效果较前者更好。如在一项HIPP(家庭伤害预防项目)中,研究者不仅仅对儿童父母进行了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并且还向他们发放安全设备。此调查研究显示与单纯的教育干预相比,在教育干预的基础上再加上发放安全设备的结果更为显著[12]。也有研究发现,对儿童父母进行安全教育干预和免费为其家庭安装烟雾报警装置后,结果显示家庭中火灾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对5岁以内的儿童父母进行预防烫伤的安全教育并在其家中的相关用物上安装保护装置后,儿童烫伤发生率有显著降低[13]。

研究发现给儿童父母只提供个体化教育策略的效果远不及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再加上家庭访视。一项对儿童安全成长环境的研究结果发现,研究者鼓励儿童父母观看电视上的安全教育栏目的只有约9%的家长将家庭变成适合儿童成长的安全环境。而那些观看了节目并接受研究者家庭访视的父母,将家庭环境变得更安全的比之前增加了五倍。国外某学者对6岁以内儿童的父母通过提供教育并进行家庭访视,内容包括触电、预防跌落、烧烫伤、车祸、中毒、窒息、溺水等方面,3年后的家庭访视发现儿童父母的相关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均有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可以看出,FCC模式运用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作用显著。对儿童父母采用教育干预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其中将教育干预、免费安装安全设备和家庭访视三者相结合相比单纯的只提供教育干预和教育干预、免费安装安全设备两者相结合更能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通过对FCC的实施,能够增强儿童家长对保护儿童安全的信心,获取更多的科学育儿的经验。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4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带来了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在此过程中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巨大,并呈现增长趋势。伴随着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社会关注度低、覆盖面广等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卫生和营养、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学龄前 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得到一定的放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的化进程,从而驱使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对于带来这种变化的大量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改变了我国社会人口分布情况和所在地的人口结构。

其中,儿童伴随着作为劳动力的父母进行着人口的流动,成为流动儿童。然而由于其父母在流入地区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缺失间接使得其子女无法获得充足的学龄前教育、卫生医疗保障、安全和权益的保障。对于社会人口流动导致的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对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进项准确把握,并探讨其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流动学龄前儿童现状

1.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社会学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性,人口流动的原因复杂多样,研究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概念界定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个地区的流入人口则可以分为三类:跨省流动人口、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和县内流动人口。一般理解为户籍不在本地的儿童就是流动儿童,例如“户口在本市区其他乡、镇、街道的人口”就界定为当地的流动儿童,而流动学龄前儿童即指户籍不在当地且未达到入学中位数7岁的儿童。

2.基本现状

流动儿童是城乡二元化问题导致的产物,是农民工问题的具体化。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度管理的不完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流动儿童的入学、就医、权益保障等多方面受到限制。“三农”问题、社会保障,教育等多个层次的问题亟需解决。

有关专家估测,农村流动儿童的中位年龄为7岁,据此推算,其中的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大约有80 0多万人,而学龄前儿童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的抽样数据显示约有510139万人,至2005年数据显示增长到628113万人,增长率高达23%。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显示,我国0至5岁的流动儿童有以下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流动学龄前儿童数量庞大,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第二,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性别比下降,家长偏好男孩的倾向更为明显;第三,远距离流动的儿童来自农村的比例更高。由此可见,数量上的不断增长表明流动学龄前儿童的覆盖面广,问题具有普遍性。流动儿童伴随其父母随着社会变动进行地区间转移,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为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带来了障碍。由于家长的性别偏好,不同性别的流动学龄前儿童获得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也带来了流动学龄前女童的相关社会问题。最后,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较好的照顾。

2003至今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关注因务工人员带来的子女教育、卫生保健等问题,加强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强调社区对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服务的作用。可见,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因人口流动问题所带来的学龄前儿童相关问题,并给予流动人口中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现实服务。

二、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1.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政治关注度低

流动人群在城乡、城市之间流动,具有住址不确定、工作不确定、社会关系不确定的特点,对于16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我国不办理暂住证,学龄前儿童“看得见、摸不到”,在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中没有被纳入城市人口登记和管理体系中。

政策的缺失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重要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由于参与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几乎都在家长的监管之下,所获取的社会资源大多仅仅通过家长,因而由于其家长的流动人口身份,许多的当地政策难以覆盖,社会福利难以获得。城市社区服务、学龄前教育更多地针对本地区户籍儿童,流动学龄前儿童办理相关手续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享受户籍所在地政策,往往与其身在城市所要获得的资源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未形成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体系,流动儿童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仅有例如深圳、上海等城市首次将外来务工子女纳入参保范围,覆盖面不够广泛。在当地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定执行相应的法规、政策时往往优先考虑本地区人口的发展和服务,较少有针对流动儿童、特别是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政策制定产生。

2.经济上的差距带来的流动学龄前儿童问题

人口流动带来了家庭收入的不稳定导致流动学龄前儿童所获得的照顾与本地区学龄前儿童有所差距。根据2005年数据,县市内流动儿童中,农业人口比例为43.139%;省内流动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为76.115%,而跨省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比例达到了84.124%。流动学龄前儿童的贫血、佝偻病、营养不等疾病发生率远高于所在地户籍的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方面,贫困是流动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家庭收入的有限使得流动学龄前儿童无法获得较好的生活保障,在住房条件、饮食、生活环境、交通出行方面都需要改进。

3.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龄前儿童心理状况的发展受到影响人口流动带给学龄前儿童的影响也包括家庭流动带给学龄前儿童在成长照管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家庭文化程度而言,流动人口家庭的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家长在育儿方面的知识不足,加之离开原户籍所在地,身边无人照管,学龄前儿童从家庭所获得的照管、教育十分有限,较容易发生因为疏忽引起的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0-7岁期间正处于成长中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伴随父母在城乡、城市之间转移,对于心理归属感、安全感的建立十分不利。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按照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对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进划分,其中学龄前儿童主要处于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时期,流动儿童家庭往往忽视流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求,容易造成儿童自卑、胆怯、多疑等问题。社会学家格兰诺维曾将社会关系大致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而“强关系”主要是指亲属或关系亲密的朋友,而所谓的“弱关系”则指一般的熟人。对于流动学龄前儿童而言强关系主要指其家庭特别是照顾者,弱关系则泛指所居住的社区内接触到的人群,相对而言,流动学龄前儿童能够接触到的两种关系都比本地儿童更弱,关注度更低,强关系者“没有精力”,而弱关系者对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感知度低,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少。

三、减少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的不良影响

1.社会宏观层面的改善

我国特殊的国情、户籍制度、法律法规是影响流动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完善流动儿童社会保障,使得其能够享受与本地儿童相同水平的社会资源。政府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提高自身服务意识,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在流动学龄前儿童入园入托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地区间隔阂,取消不合理的赞助费用,使他们能够公平地拥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减轻家庭照顾负担。同时,消除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在医疗卫生、营养水平等方面的措施适当地向有困难的流动学龄前儿童倾斜,尽快减小与当地儿童之间的差距。

2.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加快建立社区、社会团体、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之间的流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部门,协调社区、公益团体、幼儿园、家庭各方面有利资源。合理评估流动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支持社会公益性团体、社区等部门发掘自身优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儿童服务项目,例如儿童全人发展、心理健康关注、科学育儿理念的推广等方面。完善基层流动儿童管理体系,从流动学龄前儿童的人口登记、日常管理、入园入托管理、疫苗预防针等卫生管理,探索规范化、可行性高的流动学龄前儿童管理模式。这对于保护流动学龄前儿童的切身利益,加强社会关注和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人口在个地区之间的流动,对于劳动力地区间合理分配,减轻家庭负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具有有效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明珠.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6)

[2]吴丽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3)

[3]实施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 为优化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创造良好条件[J].中国妇运,2011(2)

[4]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1)

[5]苏凤杰.积极探索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題的解决路径[J].中国妇运,2011(2)

[6]郭少榕.解决受农村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李成贵.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J].群言,2007(2)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5

牡丹江市图书馆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201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设有少儿外借部,供0-18岁少年儿童阅读的图书达9532种,60424册,专设有少儿阅览室,内设阅览坐席120个,供少儿免费阅览学习使用。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图书借阅、阅览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少儿读书活动。

1.环境设施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不够不够温馨、不够人性化如目前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与环境设施成人阅览室普遍一样,桌子、座椅及书架按成人标准设计。笔者曾在少儿部工作,把幼小的儿童抱上座椅是常有的事,桌子座椅学龄对前儿童不适就不说了,单说书架高达2米,成人阅读找书都略显费劲,对于身材较小的学龄前儿童(0-6岁)来说,难度更大了。再有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园环境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图书馆的环境显得陌生而死板,所以吸引不了学龄前儿童。

2.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推广活动较少牡丹江市图书馆目前面向全市小学生开展的“少儿大礼包”图书系列活动在全国也是很有知名度的,牡丹江市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结合各种节假日,以不同形式定期开展系列阅读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针对幼儿园阅读推广的活动尚未开展起来,仅开办少数几次的幼儿园全体师生参观图书馆,亲子共读讲座等等。3.地市公共图书馆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推广认识不够有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目前还认识不到学龄前儿童阅读的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宣传不利,对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基础设施建设未及时进行,学龄前阅读推广也受到阻碍。

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的策略措施

1.重视学龄前儿童阅读截止2010年底,市区幼儿园176所,在园的学龄前适龄儿童(3-6岁)为17591人,[1]另外还有很多未上幼儿的孩子由家庭看护(0-6岁)。牡丹江市目前仅有两座公共图书馆,而牡丹江市图书馆是其中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担负有重要的职责使命,理应重视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根据2012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规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并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的条款,学龄前儿童应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应拓宽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涵,从不同着眼点吸引学龄前儿童走进图书馆、热爱图书馆,提高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

2.营造学龄前儿童阅读环境笔者走访了多家幼儿园,所到之处尽显温馨活泼,所以公共图书馆在设计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的环境时完全可以参照幼儿环境设计理念,让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快乐地读书。日前牡丹江市图书馆少儿阅览书库的改扩建工程已经招标完成,三楼书库正在进行改造,筹备开设学龄前儿童阅览活动室、亲子共读室、少儿阅读活动推广展示中心等。在阅览环境的改善时,应尽量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特性、成长特点等,如阅览活动室内地板、墙壁及桌椅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桌子、座椅选用大小适宜软包装的以防止儿童碰撞;各种装饰选择的儿童趣味形状的让孩子易于接受;低幼儿阅览区及亲子共阅区地面铺设泡沫砖以防孩子跌倒摔伤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应体现出图书馆对学龄前儿童的无限关怀,为学龄前儿童利用图书馆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学龄前儿童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资源是吸引孩子们进入的先决条件,只有丰富了图书馆学龄前儿童的图书、报刊、杂志及视听文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小读者。牡丹江市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了就现在馆藏量来说,学龄前儿童文献资源比例欠缺问题。从2009年起牡丹江市图书馆采购低幼儿读物的比例年年增加,不断采购各种适宜低幼儿阅读的读物,如《杨红樱科学童话》彩绘系列图书、《妈妈读宝宝听》幼儿教育童话系列图书等。2012年仅订阅的低幼儿期刊就较比2011年增加5种。

4.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如何开展好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像面向全市小学生的开展的“少儿大礼包”全国知名活动一样,也为学龄前儿童打造一个品牌阅读活动,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借鉴“少儿大礼包”活动的开展方式,开展趣味性强的系列读书活动。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全市各幼儿园、亲子乐园及时早教中心的联系,形成“馆园互通”的阅读推广形式;再有是深入幼儿园区进行图书馆阅读宣传,例如发放印制精美的宣传单,幼儿阅览证设计上具有个性且有趣味性等;第三,结合中国儿童阅读日、世界儿童读书日、六一儿童节及各种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第四,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宜注重形式多样,如亲子共读一本书、多媒体视听阅读、亲子共听一堂讲座、宝宝讲妈妈听、互动游戏、手工折纸等等。总之,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的开展的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细节体现出图书馆人的智慧及爱心、责任心。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6

【关键词】学龄前教育;英语;可行性;原则;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中国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外语沟通能力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学龄前英语教育不断升温。因此,主张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必然有其可行性与独特的方法。

一、学龄前英语教育的可行性

(一)学龄前是外语学习最佳期

人们从出生到学龄以前这一阶段,对其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神经语言学家Lenneberg基于生理学研究而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与外语教学关系密切.他认为儿童在三岁到十几岁期间,由于其语言习得能力处于良好的状态而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因此可轻松习得语言。此后,大脑发生侧化(literation),其语言习得机制会逐渐失去作用,语言学习则会变得困难。之后,国内外众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各项潜心研究也都支持该假说。Penfield 和Roberts通过研究也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在十岁以前。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拉是个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被人们发现时已经是错过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学龄段儿童,他最终也未能像常人一样学会语言。细化到语音学习,Rod Ellis曾提出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与掌握该族语言语音的水平呈正比。心理学家J.Asher 和R.Garcia 也曾对美国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做了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在12岁以后开始学习英语的人的语音很难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水平。再延伸至语法方面,语言学家Long的相关研究表明15岁后才接触到外语的人在词汇和句法上达不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可见,人的语言发展是有一个最佳学习期的,在这个阶段对语言的各方面感知非常敏感,学起来也更加容易更加有效。因此,对学龄前儿童的外语教育要格外重视这一关键期。

(二)幼儿具有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是指包括动机、兴趣、信心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在内的一种优势的情感态度,是一种综合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个性等都影响对外语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发挥其潜在的学习能力。首先,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单纯,不会像高年级学生或成年人一样为了考试或出国等目的而有针对地学习,这样无压力的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英语学习。其次,儿童好奇心强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要强于成年人。英语作为有别于母语的第二种语言,对于其是崭新的事物,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英语学习。另外,儿童模仿力强,学习语音语调既快又好,还敢于参加各项活动,乐于表现,不怕出错,加之老师父母的表扬和鼓励,因此更容易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而有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心理防御性越强,就越不愿意用语言表达自我,也越怕犯错误而被人取笑,从而语言习得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这些情感上的优势,让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变得简单、轻松、有趣而有效,因此学龄前儿童学习外语的进步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

(三)学龄前儿童认知系统的发展

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学龄前儿童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是不成熟的。而学习语言,包括第二语言在内,有助于促进他们感知世界,记忆语言,用语言进行思维,从而逐渐促进其社会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与年长者相比,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语言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他们更容易接收新事物,更容易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同时,他们短时记忆力比较好,但是语言学家Newport 也指出,“孩子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这种容量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加工语言输入材料时,仅能抽取少量的信息进行加工,而成人拥有较大的短时记忆容量,他们在加工语言输入材料时,能够同时抽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同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是不利语言学习的。”

二、学前英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王策三提出了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更得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学校,教师要做到以演示、精讲、指挥为主来引导学生们达到先听后说的实际操作练习,从而达到学龄前儿童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并主动模仿英语中的语音语调和活用语义语法等知识。例如,老师大声领读英语,指挥全班大合唱,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情景对话等。使学龄前儿童能够以浸入式的学习方式自然的习得语言,从而使英语成为口头熟练掌握的语言。同时,家长在生活中也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身份,注意儿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其自身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发展。

(二)直观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他们的思维过程是直觉行动思维过程,只有受到视觉触觉听觉等的刺激时,才能进行思维。因此,对他们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坚持直观性原则,尽量以简明清晰的语言或图片、实物、模型、简笔画等直观教具,甚至是生动的肢体动作帮助儿童理解记忆。例如,在教授新单词“panda”时,可以直接向大家展示一张清晰的熊猫图片就可以了,而不必弃简从繁,用过多的语言赘述,以防使大家越来越迷惑。但在直观的同时也要慢慢培养学生对“位移性”(即语言可以用来表达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不在说话现场所发生的情况)的理解。切忌每次上课都带直观教具,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大家努力回忆, 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三)综合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意结合各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他们真正全面的理解所要学习的英语知识。遵循综合性原则要了解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状况,播放英文儿歌,让学生们表演情景剧,讲故事,做游戏,使用图片等直观教具的同时结合形象的体态语等方式,激发他们活泼好动的特性,从而帮助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四)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动力。学龄前儿童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富于想象力,喜欢动态游戏,对有韵律的歌曲很敏感等。因此,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把握好趣味性原则,避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兴趣为中心综合各种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例如利用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多媒体、动画片等趣味性十足的方法来激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使其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理解及运用能力。

(五)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一个由浅及深、由简到难的过程。学龄前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限,身心尚在初发育阶段,对自己所熟悉事物的词汇及语音记忆较快,而对稍微复杂的短语及篇章较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难易度的输入过程,让儿童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保证儿童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接收新事物快但忘记的也快,因此要适时对他们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

三、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色,这一时期的儿童可塑性较强,因此要特别重视。

(一)注意师资培养

学龄前儿童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因此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他们一定要拥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知识以及良好的汉语和英语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懂得较好地引导学生,要平易近人,会与儿童很好的沟通,丰富教学知识。同时,多听英语,多看相关的英语节目,相关机构可聘请外教培训教师相关知识,掌握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学地道的口语,用流利的英语和汉语表达的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某些无意和形象的刺激下更容易记忆,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应注意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做到英语生活化,为其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从而无形中在各种环境中渗透浸入英语,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语言意识。在幼儿园内,教师要保证用充足的教学用具(英语图画书、影像资料、图片、手偶等)进行教学,并且设计宽松自由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大家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谈。例如,早上入园见面时彼此说 “Good morning”(早上好),下午离开时说“Goodbye”(再见) ,受到表扬及时说“Thank you”(谢谢你) ,有事要打断别人的活动时说“Excuse me(对不起,打扰一下)”,称呼老师为“Mr.,Mrs.,Miss.,Ms.”等。同时,在园内的所有用具物品上都标出英语标签,门(door),黑板(blackboard),窗户(window),桌(desk)椅(chair)板凳(bench)、跷跷板(seesaw)、树(tree)等,帮助他们增强记忆,不用刻意教学,在听觉和视觉的反复刺激下自然而然就牢记于心了。

(三)合理使用激励手段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鼓励与表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而学龄前儿童更需要表扬与鼓励,以保证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表扬形式的多样化,使儿童从各方面获得激励与成就感。例如,最简单的语言表扬 “you’re very good”,和鼓励“come on”。在班里进行单词记忆比赛,实行大红花评比,十个小三角可以换得一朵大红花,十朵大红花可以换得一支铅笔,一个阶段后看谁得到的铅笔最多。同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赞赏的微笑或伸出大拇指示意等无言的表现也会让儿童感到激动、高兴。对于内向,不善表现的儿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使其增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四、结语

学龄前英语教学还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之中,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研究中,能够更好的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不断地优化创新,最大程度地优化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及教学方法,让学龄前儿童全身心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及有用性。

参考文献

[1] Eric H.Lenneberg.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Wiley,1967.

[2] 高静.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与儿童外语教学[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06).

[4] 袁秀萍.儿童英语教学原则及模式探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7

【中图分类号】G81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0-02

儿童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对成年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为了解于洪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以促进家庭及幼儿园加强对儿童饮食管理,为制订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笔者于2011年9月对沈阳市于洪区30所幼儿园随机抽取256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洪区30所幼儿园内随机抽取学龄前儿童2564名,其中男童1299名,女童1265名;年龄2~5岁,排除其他疾病。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妇保所儿保医师按统一标准测量身高、体重,取手指末梢血待检,并填写卡片。

营养状况评价标准按WHO推荐的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分别诊断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超过WHO身高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界值点。

血红蛋白测定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用ZF―1血红蛋白仪测定,仪器在测定前均校正。贫血诊断按WHO的贫血筛选标准,即Hb≤110g/L为贫血。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脂异常判断标准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制订的标准,即血清TC≥5.2mmol/L,TG≥1.7mmol/L,HDL-C≤0.91 mmol/L。

1.3 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数据输入Foxbase数据库,用EPI IFO软件进行率的分析及x?检验。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 经统计分析,各年龄组儿童营养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7.18 P 0.05 ),5岁组发育迟缓检出率最高。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 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儿童营养异常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 经x?检验,各年龄组儿童贫血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贫血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学龄前儿童血脂异常情况 经X?检验,各年龄组儿童血脂异常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血脂异常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3 讨论

检测结果显示,于洪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异常率为10.20%,其中,2~5岁儿童贫血率较高(21.27)[1]高于国内报道,略高于我国普查3~6岁儿童贫血率(20)的水平;儿童肥胖率(2.47)低于北京(5.6%)[2]。目前,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造成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之居民食物过于精细,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刻,从而导致儿童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而产生营养不良或肥胖。儿童血脂异常,多见于肥胖儿。5岁以下儿童血脂异常多为遗传性先天性高脂血症,儿童血脂异常问题应引起医学界重视。

营养不良和肥胖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营养不良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降低、学习能力下降;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与儿童成人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及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此,要大力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8

关键词: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6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经济状况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生活得更好,农村劳动者不得不外出打工,随之我们的周围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叫留守儿童。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0到6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人或是爷爷奶奶,或是亲戚朋友。

一、现今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在家中的学龄前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的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或是受长辈的溺爱,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或缺失,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社会上大多的爱心人士和教育研究者把目光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对于学龄前的留守儿童却关爱甚少。而学龄前教育对于日后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农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学龄前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异常;农村幼儿教育力量薄弱,教学环境简陋等诸多问题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低

由于农村的父母在年幼时的受教育情况普遍低下,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及城市的认可度高。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夫妻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样的文化水平直接地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好。又因农村的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居住分散,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非常不便,交由长辈看管还节省了一部分开支。所以放弃和剥夺了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2000年我国广大偏远山区、农村只有30%~50%的幼儿可以得到教育,即使到2010年,也只大约有50%~70%的幼儿可以上幼儿园 [1] 。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在留守儿童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大多为语言交流,而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需通过身体的接触、游戏互动等更好的表达。如长此以往的话会造成性格孤僻、与人交往的能力差、参与活动积极性低、动手能力差,一些不良习惯逐渐生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具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前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能向后一层次的需求发展。

(三)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学龄前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异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但如果个体早期缺乏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会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自卑的性格特点,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3] 。孩子在幼儿时期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获取经验,亲子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生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学龄前留守儿童这方面的缺失容易造成行为迟缓、与同伴协作能力差、与老师的互动沟通能力较弱。由于学龄前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情感上的满足,产生嫉妒心理,并且对嫉妒对象表现出攻击。在农村祖辈“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严重,老人的纵容和溺爱在孩子不良行为、不良思想的生成时不加以劝导,男孩会养成调皮、任性的心理特点;女孩则呈现出自卑、敏感的心理特征,对他人的关心及其敏感,对自己不自信,将个人情感封闭起来,严重的影响幼儿时期的身心发展。

(四)农村幼儿教育力量薄弱,教学环境简陋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本应通过教育机构得到一定的弥补,可是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总数接近19万,仅占全国幼儿教师总数的24%,却要面对占全国0~6岁80%之多的农村幼儿。而大量的幼儿教师因农村环境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不愿到农村工作,使得大部分幼儿教师是生活在当地的农村妇女,懂的只是看管好孩子,使其不发生意外而已。极少部分可以为幼儿上课的教师,也因培训机会少造成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十分简陋,几张课桌,几本小人书,几个破旧的玩具,几张动画片光碟就是孩子学习和娱乐全部,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知识和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学习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龄前阶段的教育虽为基础教育但不属于义务教育,上级部门仍没有加大重视程度,缺乏应有的经济扶持 [4] 。

三、关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建议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9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来谈谈幼儿在认识数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仅供大家参考,并且可以做到慢慢的完善。

一、把学龄前儿童的识记顺序挖掘出来

在基础心理学里记忆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识记水平总的来说都偏低,所以幼儿基本属于无意记忆,幼儿的识记属于直观和形象的识记,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它记住。幼儿在识记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多,有的时候专门记记不住,相反的不经意时候反而能记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不长,一般的来说,也就十几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活跃的越是积极主动,他们的识记能力就越是可以完全的发挥出来,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在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龄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激励学龄前儿童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信息的风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多媒体也随着发展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多媒体作为一个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深奥的知识简单的再显现出来,而且他的活泼性和形象性都很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把数字的读和字的形结合起来,可以把数字信息从各个不同渠道中进入到学生的大脑里,给学生留下了很难遗忘的记忆,把容易混淆的数字再做比较。

例1>:把6和9、5和2等一些数字结合起来再进行比较,将数字涂上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效果很容易看见,把数字用显示屏放给幼儿观察,给了学生一种美感,也可以利用生活中模型数字来增强幼儿的记忆。

例2>:2像一只小鸡、3像人的耳朵。再用多媒体给幼儿进行教学数字时,可以非常生动的把字母的象形模样展现出来。不仅这样,多媒体还可以把数字正确的读音清晰准确的读出来,还有数字的读法用我们发音器官的哪个部位,多媒体都可以把发音口型清晰的展示出来,气流的方向可以让学龄前看的清楚,提高了学生的模仿力,增强了学龄前儿童对学好数字的信心和勇气。

2.示范挂图,刺激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画图对于学龄前来说,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画图字体比一般的大,给幼儿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静感,数学教学画图的图文可以给学龄前在识字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无形的想象感。幼儿在认识5的时候,老师在旁边放把秤钩,告诉学生5长得像一把秤钩,给学生形成一种曲线上和直线上的美感,学生自然兴致勃勃。

三、读和写互相结合,增强学龄前儿童认识数字的效率

在现如今科技时代,幼儿对智能产品和多媒体都具有超强吸引力。多媒体课件上观察发音技巧和发音部位,发音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发音的器官和发音气流的方向,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可以一边按下暂停键,和学生一起读,为了可以把音读准,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听,再抽查学生站起来读,所有幼儿听听发音的对错,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幼儿能把音读准为止,在短时间可能不容易做到,可以隔一段时间后再读以前学过的数字,也能把数字做成一些卡片的样子,再进行数字抽读,解决重复同一种方式的单一疲劳感,学龄前对数字是有突破性的发展。另外,数学数字的书写,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做,在教学龄前儿童写后,再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把数字再写一遍,学生可能当时学会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的。我在数字书写这门教学过程中会注意两点,必须要用米字格书写,严格按照数字分布的位置进行书写,当儿童都学会以后,第一次家庭作业米字格前面写上八次及以上,然后在巩固课堂的书写效果,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把上一次的作业系统性的写几遍,期末考试的时候再全面的复习几遍,学生就可以完全记住了。根据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的规律,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体会生活,增加学龄前儿童对数字的敏感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老师在进行认识数字时,为了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可以从幼儿的的生活生中去寻找教学素材。比如:我在教学数字1,1像一根棍子,幼儿们看了以后心领神会,非常的形似,接着我就拿了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与其进行对比,然后再加上几个苹果,让学生接着数,慢慢的苹果越来越多,加法的概念也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了,我把几个苹果放在一起,然后拿走赘觯儿童可以知道是总的减去拿走的,儿童可以深刻的理解加减法。学生们理解,可以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以及把数学能力增强。

除了贴近生活,幼儿也可以通过学儿歌来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负担,儿歌都很受孩子们的欢喜,因为儿童便于读和唱,更重要的还方便幼儿的记忆,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篇10

关键词:学前舞蹈教育;意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改革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美育和体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发展得比较好。学前舞蹈训练主要是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体能特征进行一些简单身体训练,主要强调的是动作简单、趣味性强、音乐欢快。这种训练既能体现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又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于艺术的初期感知。但是在目前的学前舞蹈教育缺乏一个完善的教育理论系统,导致学前舞蹈教育的整体培育方向有着一定的偏差,并没有真正全面意识到学前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1

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能促进学前素质教育发展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对学前的个性与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体现,从而促进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在学前舞蹈教育过程中,一般要通过比较欢快的音乐、游戏、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也能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巩固。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学生体育其实也是非常有利的,适当的舞蹈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和意志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前舞蹈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要建立在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上。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既是艺术教学,又是体育教学,对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成长以及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科学的学前舞蹈课程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的发展和艺术审美层次的提高,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动作对学龄前儿童的欣赏情趣也能有着一定的引导和锻炼的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3

学前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前舞蹈教育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创造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活动,在不断的身体延展和动作重复当中,儿童能对舞蹈的真实意义有着一定的体会,从而对舞蹈有着幼稚而独特的理解,甚至会在动作之外创造出独特的、能表达出自身思想的动作,这就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也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本身的天性,通过舞蹈的教学可以在学前训练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在学前锻炼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前舞蹈教育有利于对学龄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力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品质有利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时期就要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在舞蹈教育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力与恒心。在对舞蹈动作的掌握上,学龄前儿童可能需要很多遍,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中途放弃的念头,但是通过多次训练他就能体会到舞蹈完成后的欣喜,从而对其意志力进行初步的培养和巩固。

综上所述,学前舞蹈教育对儿童自身品格、品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所以舞蹈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必须得到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培养与扶持,从而优化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王燕浅析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J]好家长,2014(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