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3:46:01

信用企业

信用企业范文篇1

建立在经济户口基础上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寻找一条以治本为主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效机制。要制止住不讲诚信肆意违法的势头,单靠加重处罚是有限度的,只有使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付出二次成本,甚至是长期的成本,丢掉部分或全部市场份额,才能让各类经营者视诚信为生命。

一、企业信用监管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企业信用监管的主力军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通过支持引导守信行为,及时惩戒失信行为,保障基础信用的健康发展。1998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局“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监督管理市场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从而掌握了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大量原始材料和数据,形成了完整准确的市场主体身份信息记录;通过各种专项管理、巡查、年检等措施和办法,对企业的市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进行了全过程的监控,对市场主体的商标使用、合同履行、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予以全面监管,积累了丰富的监管信息;由于逐年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工商队伍的文化素质、执法素质、业务能力均有所提高。特别是“管办脱钩”、省以下垂直管理和机构改革以来,整个系统的机动性和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政府机关相比,企业经营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职能紧密相连,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多年的执法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的最基本因素,因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同时,入世、深化改革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也对创新监管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实践证明,企业信用监管是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可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地位。

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实施

北京市工商局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自20**年起在推进企业信用监管、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12315投诉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经营者的诚信机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监督管理者的责任机制(经济户口分类分级、“网格”化责任),搭建了对企业实施信用监管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包括三类信息:一是企业身份信息,企业登记注册情况、日常监管记录和年检情况;二是良好行为信息,包括企业被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奖励表彰情;三是企业不良行为信息,分为企业不良行为预警信息和企业不良行为警示信息,预警信息主要记录企业一般性违法行为,但未达到向社会公示的程度;警示信息主要记录企业严重违法失信行为,除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要限制其登记行为和行政审批外,还要提示社会上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同该企业进行经济往来时提高警惕。

北京市工商局建立的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警示系统为政府信息的公开搭建了平台,2002年建成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与45个政府职能部门联通,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了解市场主体情况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

实施分类监管是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创新监管模式的要求,也是科学解决目前人员少、任务重矛盾的有效途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市场信用水平,依法将所掌握企业的市场准入、经营水平、市场退出等活动信息,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内部信用评价,按照企业信用状况划分不同的监管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并进行信用奖惩、公示、修复的监管方式。我局2003年6月始,按照风险度和信誉度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分级,结合辖区内地区、行业和市场主体的不同风险类别和信誉级别,分别予以重点监管、适度监管和一般监管。对风险程度高、信誉等级低的密切关注,实施重点监管,对风险程度低、信誉等级高的的地区、行业和市场主体以行政指导和服务为主,减少或免予巡查、年检中可以实行免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对重点监控对象加大了监管力度,防范了风险。

在《关于深化企业监管方式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制定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的量化标准,具体如下:

A类:从事文化娱乐、互联网上网、中介服务和经营洗浴、美容美发、小煤窑、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石油存贮销售等以及未取得专项许可或审批(包括后置许可或审批)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地告知的异地经营企业。

B类:位于主要街巷、学校和党政机关周边、旅游景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C类:一类、二类以外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我局将企业信用标准依据信用度分为四级,但具体指标的设置与国家局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I级(黑牌企业):严重失信警示企业——有不良行为警示信息,且在限制、记录期限内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II级(黄牌企业):失信提示企业——有不良行为提示信息,且在记录期限内以及登记注册不满两年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III级(蓝牌企业):一般企业——无不良行为信息或虽有不良行为信息,但已超过限制、记录期限且近两年年检结果为A级或验照为合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IV级(绿牌企业):守信企业——有良好信息(含推选的“优秀信用企业”),且无不良行为信息,近两年年检结果为A级或验照为合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国家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中将企业信用标准分为守信、警示、失信和严重失信四个级别,但未对无劣无优的一般经营企业进行信用标准划分。这类企业在市场主体比例中占大多数,若简单将其列入守信企业则对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有失公允,起不到激励守信的作用。在此,我们建议暂时保留我局的企业信用分级标准,待国家局《意见》全面实施后,再进行对接。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式的建立直接推动了政府信用立法的进程。我局牵头起草《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施方案》。它们的出台为推动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提升了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的水平。与之相配套的是我局依据上述市政府规章制定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实施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试行)》及《关于深化企业监管方式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企业信用激励机制、预警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具体操作的方法和途径。

(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实施和保障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过“看不见的手”理论,即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促使经济趋于均衡的理论,让市场对那些违法者、失信的企业给予有利的惩罚。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正是前人理论的具体实践,它集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规范功能为一体,从源头上完善国家市场监控体系,及早发现、及时纠正和制止市场违法行为,从而实现市场秩序监管的良性循环。

20**年以来,我们逐年对经济户口进行普查与清理,使经济户口的户数接近实际。随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理念的提出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实施,对执法巡查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范,并根据企业信用类别,分别确定了“适时、定时、及时、随时”的巡查周期,建立企业分类分级识别系统,结合动态监管情况自动调整类别升降和确定巡查周期,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加大了对高风险、低信用企业的监管力度。在对市场秩序实施全程监管中,建立了约见法定代表人、行政执法建议、信用预警、公示披露和警示限制、信用修复等制度,以完善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引导和促使经营者加强自律管理。同时,实施辖区经济户口管理责任“网格”化,通过分局、工商所、巡查干部三级责任人,层层分解监管责任,并引入绩效考核和效能监察,保证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尤其需要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来支撑。当前,我们正积极响应国家局“金信”工程,尽早开发已运行的“金网”二期和弥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满足基层繁重的业务工作需要,使我们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更加稳固。今年,各区县分局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县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创建辖区诚信企业。相信不久将形成国家局、市局、分局三级信用信息网络平台。

2003年10月,按照国家总局创建“百万守信企业”活动要求,我局与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共同在全市开展了“守信企业”公示活动。凡符合申报标准的企业均可自愿参加,经所属行业协会考核推荐,通过四家有影响的网站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后,对符合“守信企业”标准的,记入《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良好信息系统”,并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示和宣传。“守信企业”可免予日常检查、年检中免予审查,并享有办理行政事项的优先权;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组织招投标、举办各种商事和展览活动时,将优先选择“守信企业”。这样,由“守信企业”构成的“绿名单”与失信企业构成的“黑名单”相互对应,完善了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和失信企业惩戒、淘汰机制。

此外,我们在信用修复、“守信企业”公示中引进行业协会建立业内诚信制度,强化了其信用管理的职能。对于行业协会来说,通过对申报企业的审核、推荐,提高了在业内中的威信和地位,以及对整个行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推动了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当前信用分类监管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果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信用管理是涉及社会多个行业、多个部门连锁式反应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规范化运作,才能使之健康发展。就当前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而言,在现行的工商法律、法规中我们只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司法》对违法当事人的限制性规定做参照,因此急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政保障,包括披露、公示违法失信企业时出现的不当行政的法律救济措施。

(二)企业信用评价奖惩机制不健全,相应措施不到位。在以信用为本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用评价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维护资本和交易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国家政策、政府管理、法律环境、行业标准、征信手段、评价方法等等,都有着一套成熟的理论和长期的实践。我们目前企业信用评价奖惩机制实际上是从信息归集、信息评价、信息工商局一家在包打天下,这种状态必将导致工商承担不当行政的后果。

(三)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平台仍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具备监管功能的各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但由于“各自为政”观念的根深地固,各政府部门交流信息主动性不够,导致当前企业信用监管信息较单一,未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信用联动、联防机制。

(四)企业信用管理的网络技术保障问题。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政府部门就涉及几十个,除此之外还有银行和众多的信用评估、咨询机构,需要一个公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与此连接的多个部门和单位局域网。因此,网络技术保障和与之相关的专门人才问题至关重要。

(五)区域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的局限性问题。国家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规定了具体的分类管理的标准,但各地情况不同,若“金信工程”实施后就存在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真正发挥信用分类监管的巨大作用。

四、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建议

(一)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制定一部完备的企业信用法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要求我国马上出台一部《信用法》是不现实,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从北京市的实践,在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由工商局起草并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106号令《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先以部门规章对企业信用行为进行规范。各地可否以此为鉴,制定信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为今后国家正式法律的出台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再上升为法律层次。此外,近期在修改《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应考虑适当增加一些相关条款。

(二)国家总局要征集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和补充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同时加快“金信”工程的建设,尽早开发一套能够基本满足各级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需要的示范性、框架性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应用软件。各地通过与其对接实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的全国共享,发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最大效能。

(三)各地区在具体制定企业分类监管标准时,不应将分类标准过于细化、统一。要考虑到辖区企业不同分布状况适当粗化,不要搞一刀切,给具体执行部门充分的调整度和操作空间,以便基层依据辖区实际情况对照企业分类标准,制定各自监管重点并具体实施。

(四)保证监管数据的准确性,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基础。从全系统整体来讲,目前数据的质量还不够高,数据库中废数据、错数据、漏数据还不少。要在工作中加强采集、维护的管理,坚持“谁管理、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严格数据管理的制度落实和责任追究,为信用分类监管作用发挥提供基础保障。通过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数字化、网络化,要使工商信用管理系统成为各地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政府专网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纳入该系统中,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职能互补和工作的互动,形成“一入黑名单,各部门亮黄牌”的联动机制,从而扩大工商机关在打造社会信用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信用修复,是为违法失信企业纠正过失、恢复信用提供的重要渠道为了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引导违法失信企业纠正过失、修复信用,重新参与市场竞争,2003年7月制定了《北京市工商局关于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利用信用公示手段加大信用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的同时,对确有悔改表现的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信用修复”的概念引入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中。对信用缺失企业通过在一定期限内实施主动整改,自我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减轻和消除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提前解除信用警示限制,重新建立企业社会信用的目的。目前,尝试性地引入信用中介机构参与信用修复工作,充分发挥信用评价的社会性,减少行政干预。体现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人性化管理。

信用企业范文篇2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益的驱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使企业信用的缺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才能重塑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关键词】

诚信经营;信用观念;失信惩戒;信用管理制度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总结了当前国内企业信用恶劣的7种表现:履约率低;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虚假披露;上市圈钱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盗窃知识产权。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消息称,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着“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优秀诚信文化熏陶的社会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不诚信经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诚信经营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的驱动是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利原则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许多企业见利忘义,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

(二)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是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

(三)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加剧了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四)征信成本过高,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信用风险。

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例如人民银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登记系统,但这个系统只对银行自己开放,所以要了解一家企业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最基本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注册信息的查询也是需要收费,且查询一次就要收取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的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可能需要查询多家交易方信息记录的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这实际上导致信息的不畅通导,而信息的不畅通使骗子企业可以什么也不怕,因为它的劣迹没人知道,可以该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到国际水平,就必须实行诚信经营。因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律前提。

失信惩戒机制是由所有授信单位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的,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完备的法律为基础的,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鉴于立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对信用法律的急需,可以先建立一部涵盖面较宽泛的法律,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再逐步完善和细化。

2、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方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将企业的失信、守信记录记录下来,并对记录的情况加以评分;其次,对各种类型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社会道德上的、经济上的、直至法律上的制裁;可以制作失信企业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市场,加大失信成本;而对诚实守信的商家,可以建立“红名单”,通过政府政策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与优惠,从而拉大市场对失信和守信的态度反差。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对失信行为的防范和惩罚机制,它足以让不讲信用者难以谋职,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困难重重。

(二)大力宣传和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以来,重利轻信观念横行,社会信用观念还很淡薄,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所以,要从的源头上抓起,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重新树立良好信用意识和观念。这样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企业要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企业讲诚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信赖和支持,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守信者必将受到市场的奖赏,而失信者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三)建立信用信息网络,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系统。

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的80%左右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因而无法作出高质量的信用评估,以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应有政府牵头,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全国联网数据系统,并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共享。如中国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同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高素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信用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信用利差企业债券定价模型期限结构

债券是信用风险的重要载体,研究债券的信用利差不仅对违约事件和违约概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且直接有利于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产品定价。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一度发生过违约事件。

虽存在着监管不利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债与国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利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曾导致意大利国债相对于德国债券信用利差的上升和波动。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可以预警企业的信用评级变动,而且有利于相关投资者、企业和国家在预见违约事件可能发生前及时利用无风险资产和债券进行套期保值。随着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市场的逐步扩大,短期融资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将对整个市场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将会成为决定包括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定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紧迫性。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利差”成为JournalofFinance,JournalofFixedIncome等国际学术刊物在信用风险领域研究的前沿。信用利差的内涵、理论和度量、估计方法是在信用风险理论和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开展了现有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

(一)信用利差的内涵界定

西方学术界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债券和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称为利差。最初人们认为利差完全是由预期的违约风险造成的(RochaandGarcia,2005)。而Brown(2001)认为利差主要由流动性溢价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本文将由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性质相似的债券之间的利差定义为狭义的信用利差(以下简称信用利差)。在风险中性的环境下,对信用利差的这一描述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对于所承担的风险会要求一个额外的补偿,即违约风险溢价。因此企业的违约风险所造成的利差应该包括预期违约损失补偿(defaultmargin)和风险溢价两个方面,本文将两者之和定义为广义的信用利差。

(二)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际经济环境中触发违约事件发生和信用利差改变的因素很多,例如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市场不完全、企业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税收等。

Das(1995),LongstaffandSchwartz(1995)指出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但也有实证研究发现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如Duffie(1997)指出利率与短期利差负相关,MadanandUnal(2000)也证实了这一点。两者的“负”相关关系依赖于由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差异。相反,长期利率与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正相关。因此在做研究时,应将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分开讨论。

还有学者对信用利差与债券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edrosaandRoll(1998)应用1987至1997年投资级别和非投资级别的债券数据分析信用利差和债券收益率的关系,发现公司债券剩余期限以及债券本身的信用质量对信用利差有较大的影响。CornellandGreen(1996)发现,评级较低的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比评级高的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对国债收益率变化更不敏感,并将此归因于评级低的公司债券具有相对较低的久期和较少受限制的期权特性。HuangandHuang(2003),Lanschoot(2004)针对即期利率、国债收益率、公司债指数等因素对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作了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的解释率低于50%。Eltonet.al(2001),Driessen(2003)的研究表明,税收、流动性以及风险溢价是影响债券的广义信用利差的重要因素。MadanandUnal(2000)发现损失率和平均损失水平对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利差影响较大,久期差异和现金资产的波动率则对持有期长的债券的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且影响具有扩散性和滞后性。

综上所述,不同剩余期限、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信用利差的敏感因素是不同的。在对信用利差作实证分析时,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能因为债券的不同特性而不同,同时也可根据债券的不同特性对债券配对研究信用利差曲线的走势。

(三)信用利差的模型分析

一些学者从模型角度考察了信用利差,其中结构模型利于解释而简约模型功在预测。

首先是结构模型。最初的结构模型是以Merton(1974)为代表的。他将偿付率和违约率都假定为内生的。并假定企业只有破产时才违约。基于此,后人用First-passagetime模型、Jump-diffusion模型对结构模型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简约模型(reduced-formmodel)和因子模型。由LittermanandIben(1991),JarrowandTurnbull(1995),DuffieandSingleton(1999)提出的简约模型假定偿付率和违约率都为外生的。简约模型研究了违约强度(defaultindensity),使用市值回收和面值回收得到的信用利差是不同的。最早使用Merton等人提出的模型来研究信用利差的是Jones,MasonandRosenfeld(1984),他们发现由Merton(1974)所预测的信用利差要远低于实际观察到的企业债和国债间的利差水平。Dionneet.al(2005)在Eltonet.al(2001)简约模型的基础上考察风险溢价发现,违约风险可以解释企业债与国债的信用利差80%。简约模型领域对信用利差的解释能力变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由违约率等主要解释变量外生设定造成的。

(四)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一些学者对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作了研究,主要包括Jarrow,LandoandTurnbull(1997)在Jarrow,Turnbull(1995)的基础上,假定破产过程遵循离散马尔可夫链,利用市场数据估计了期限结构模型的参数。此模型可运用于信用衍生品、内含期权的债券、含有对方风险的OTC衍生品、含有违约风险的外国政府债券定价和避险。DuffieandSingleton(1999)利用简约模型对公司债券的期限结构进行了研究。AonumaandTamabe(2001)在DuffieandSingleton(1999)的基础上估计了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并利用市场数据计算了隐含的期限结构,该模型还可用来估计信用评级转移矩阵、偿付率、产业及企业信用漂移因素。DuffieandLando(2001)讨论了在会计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模型。

(五)信用利差的估计和拟合方法

估计信用利差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确定一个最有解释力的贴现因子,在特定条件下,该贴现因子能使定价的误差最小,并且能够表示为自由参数最少的连续函数。不同的估计模型主要区别在于贴现函数的具体形式,自由参数的数量以及决定函数的因素如贴现因子、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远期利率的函数形式等。对信用利差较有代表性的拟合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约模型的非线性的拟合方法,如Nelson-Siegel,Svensson方法;另一类是采用分段曲线拟合技术的样条函数类线性拟合方法,包括B-样条法、多项式样条法和指数样条法。两类方法都有单曲线和多曲线拟合的情形。单多曲线样条模型,主要通过两点来改进单曲线样条模型,一是直接用简约样条模型来估计信用利差曲线,二是联合(jointly)估计基本的零息票收益率曲线和所有的信用利差曲线。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信用利差及期限结构进行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刘国光等(2005)选取上交所2004年6月30日的六只公司债券,研究了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序列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该文对实证结果的解释存在显著性水平不一致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信用利差是否适合用线性的方法来估计和拟合还有争论。目前我国公司债的信用评级是AAA级(经过担保),该文献中未提及对此问题的解决。郑振龙(2004)在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静态估计的基础上,对中国违约风险溢酬问题进行了估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着公司违约风险溢酬,这种风险溢酬随着期限的增加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总体趋势。朱世武(2004)总结了国内外对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情况。对合理预期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合理预期理论不成立,原因是存在随着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但文章没有考虑利率或国债收益率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可见,国内对信用利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涉及到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有短期融资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证券及将要开展的融资融券业务、企业债、可转债等,其中前三种产品都显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后两种产品的信用经过担保,信用风险基本为零。目前市场有关信用风险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缺乏定价基础,金融产品中所包含的信用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信用研究信用利差及其期限结构可以度量我国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不仅对金融监管提供依据,而且也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宝贵的预警信息。

结论

本文系统介绍信用利差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介绍信用利差理论模型、期限结构和估计、拟合方法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实际因子,结合我国及国际的债券数据,尝试分别用多曲线、B样条方法更准确的估计出即期利率和所要考察的债券对象之间的信用利差,利用非参数、GMM广义矩等计量方法拟合出信用利差曲线及其期限结构曲线。并尝试构建中国的信用利差指数,通过预测信用利差变化,及时规避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Duffie,D.,Lando,D.,2001,TermStructuresofCreditSpreadsWithinIncompleteAccountingInformation[J],Econometrica,69

2.Düllmann,K.,andM.Windfuhr,2000,CreditSpreadsbetweenGermanandItalianSovereignBonds-DoAffineModelsWork?[J]CanadianJournalofAdministrativeSciences,17

3.Helwege,J.,andC.Turner,1999,TheSlopeoftheCreditCurveforSpeculative-GradeIssuers[J],JournalofFinance,54

4.Jarrow,R.,andS.Turnbull,1995,PricingDerivativesonFinancialSecuritiesSubjecttoCreditRisk[J],JournalofFinance,50

5.Jarrow,R.,D.Lando,andS.Turnbull,1997,AMarkovModelFortheTermStructureofCreditRiskSpread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10

信用企业范文篇4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监管观为指导,以法定职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整合系统行政资源,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教育等手段,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存续、退出全过程实施信用监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制度。

第三条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和监管职能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各所、分局和各科室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实施企业信用监管,逐步丰富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应当遵循统一、客观、公正、效能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局成立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企业信用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负责组织、落实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行信用监管制度;了解掌握企业信用监管情况,协调解决企业信用监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施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督查和考核。

第六条市局的企业注册、企业监管、市场合同监管、商标广告监管、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科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负责企业信用监管在本业务范围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指导各所、分局、队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第七条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各所、分局在日常监管中,运用工商业务软件,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信用监管提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

第三章信用信息征集

第八条信用信息征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整理、记录、维护企业信用信息的活动。凡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积累信息、信用流失信息和信用能力信息,应当予以征集。

第九条信用信息征集,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换,组织企业自行申报等方式实现。

部门信用信息交换主要由信用办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共享中心”具体实施;企业自行申报信用信息主要由各所(分局)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征集。

信用信息的征集,尽可能通过网络实现,由信息产生者直接输入。

第十条按照谁办理、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工商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其他数据由业务经办人员录入数据库。

第十一条信用信息征集平台以省局软件为主,以区域性软件为辅。省局软件包括**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系统,网上年检系统。区域性软件包括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和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等。

第十二条各所、分局负责录入的

(一)、市场准入系统中的由其办理的个体工商户的注册、变更、注销登记信息,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个体工商户验换照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换照时所采集到的各类信用信息,个体收费信息,数字证书申领;

(二)、日常查检系统中的日常检查、工作提示、督办下达模块的信用监管信息;

(三)、市场管理系统中的市场经营者管理信息;

(四)、案件系统中的案件处罚信息。

(五)、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

(六)、负责录入“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食品检测信息、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商品质量定量检测信息,

(七)、“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中的网络经营主体监管信息,

(八)、“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中的商标印制企业监管信息。

第十三条各业务科室负责录入本科室形成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运用信用信息、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和监管类别,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指导基层各所、分局开展与本科室业务相关的信用监管工作。

(一)注册分局负责录入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信息,名称预先核准登记信息及到期处理。省知名商号信息;运用信息提示功能开展业务工作。

(二)企业监管科负责录入黑名单解除信息,监督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的落实。

(三)经济检查科负责在案件系统中录入案件处罚信息。

(四)、消保科负责录入商品质量的抽查信息等。

(五)、市场合同科负责录入市场登记变更信息、星级市场信息、经纪人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信息、抵押物登记变更注销信息、拍卖活动备案、格式条款备案及其他特殊行业经营企业的监管信息;协助省信用促进会开展工作,完成促进会交办的任务;帮助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建立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管体系。

(六)、商标广告科负责录入商标印制单位及其信用信息、广告经营单位信息及其信用信息、企业的驰名商标信息、著名商标信息、知名商标信息和**市名牌商标信息。

(七)、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八)个民协、消费委、12315举报投诉中心负责录入各自工作职责内的有关信用信息。

第十四条业务科室和基层单位在信息录入有冲突时,由信用办作具体规定。

第十五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只用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不得擅自对外公开。

第十六条各所、分局、队经办的对不属于本市登记注册的本省内的市场主体做出行政处罚的,应将处罚文书上报经济查检科,统一抄送该市场主体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七条各所、分局和业务科室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业务科室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督查、考核,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非依权限、程序规定的,不得擅自修改、增删企业信用信息。各所、分局的公共帐号只保留查询。

第十九条不同单位、部门提供同一内容的企业信用信息,属于基本信息的,采用登记部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荣誉性信息的,采用授予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处罚性信息的,采用处罚机关提供的信息。

第四章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信用分类监管,以企业行为规范信息为主,信用能力信息为辅,对企业信用监管状况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

第二十一条我局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按省局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二条辖区外的企业设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应当参加企业信用监管评价。辖区内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单独进行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三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由计算机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

第二十五条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开展信用教育、赋予信用资产、实施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确定监管类别、进行日常检查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市局信用办在每年11月30日,对全局登记注册企业的信用监管状况作出年度评价。并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长期保存。

第二十七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并经证实企业在评价年度内有未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上报信用办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重新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重新评价结果作为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二十八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企业有新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即时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即时评价结果仅作为调整监管类别的依据,不影响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五章信用反馈

第二十九条信用反馈是将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相关情况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内容告知企业,并据此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用自律教育。

第三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主要记载被评价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包括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各项得分情况、主要信用积累情况、主要信用流失情况,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只向被评价企业反馈,供被评价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不向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但被评价企业同意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信用反馈的方式,可以是书式邮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的,加盖实施评价机关的公章。

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反馈;信用等级为AA、A、B、C、D级的,反馈形式不限。

反馈结果在7个工作日内录入。

第三十三条提倡采用短信平台进行信用反馈。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征集,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负责人手机号码数据库。

第三十四条企业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各所、分局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拥有数字证书(CA)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

第三十五条企业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无差错的,不予重新评价;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有差错的,且非企业责任造成的,企业可以重新提供同期、有效的信用数据,经有关业务科室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后,予以重新评价,并调整企业当年的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六章信用监管提示

第三十六条信用监管提示是利用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其它信用信息,依据特定规则由工商业务系统软件产生,指导和提醒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对相应企业予以注意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工作信息。

第三十七条依据省局制定的信用监管提示目录,信用监管提示分为关注提示、警示提示、限制提示三种类别。

关注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注意或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警示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情况,采取不予办理、巡查、告知、告诫、立案、予以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或取消已获得的信用资产等具体措施,并将处理情况予以记录。

限制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进行严格的限制,不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相应环节依据内容自动控制操作。

第三十八条信用监管提示信息,不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的,根据信息类型,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录入、维护。

第三十九条可以办理的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管辖单位在一个月内予以办结。

第七章日常检查

第四十条各所、分局根据年终信用评价结果,合理设置监管频率,在每年12月30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年度监管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运用信用提示功能开展日常检查,完成上级局交办的其他企业信用监管事项。

第四十一条各所、分局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本单位的人员状况、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等,结合《**市工商局片区监管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制作每周片区工作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日常、专项和特殊检查。

无巡查户口或巡查结果的工作计划视为无效。

各所、分局的工作计划者应及时关闭或结转超期的工作计划。

第四十二条新增户口建档时限为三个工作日,因区域划分等原因需重新建档的时限为一个月。

第四十三条企业的监管类别,以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综合行业特点、经营特点和其它监管要素确定。

按照监管要求的不同,监管类别分为A类监管、B类监管、C类监管、D类监管。

A类监管。实施低频率监管。适用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且未列入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重点检查亮照经营、证照有效期、登记事项执行和变动、年检申报、被举报事项等情况;主要帮助企业提高遵法守信水平,获取更多信用资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AA级企业,实行重点企业走访制度。可实行跨年度检查。

B类监管。实施较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B级的企业、当年新设立的企业等。除A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是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新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登记事项的执行情况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

C类监管。实施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投资设立的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属于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等。除A、B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为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两次。

D类监管。实施按需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D级的企业。主要内容是吊销营业执照后,是否依法停止经营,是否依法办理相应事项等的后延监管。根据需要随时检查。

第四十四条日常、专项检查完毕,各所、分局检查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置,将结果及时、准确、正确录入相应业务系统;一年检查2次,上半年必须完成任务50%。其中C类监管企业上半年必须检查一次,新设企业成立6个月内必须检查一次。

第八章信用奖惩和服务

第四十五条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予以信用奖惩措施。

信用奖励措施包括: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要优先赋予信用资产,多方宣传信用形象;其中AA级企业可申请年检免审查,AAA级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给予年检免审查。

信用惩罚措施包括: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B级以下者,在下一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产生之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社团组织不得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广告信用单位等信用资格,或者知名商号、著名(驰名、知名)商标等信用资产;办理各项工商业务时要重点审查;其中C级以下的,已经获取的相关信用资格要取消;D级企业要予以公示。

同时,我局要通过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建议等方式,扩大信用奖惩机制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第四十六条各所、分局要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帮助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重建信用。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企业信用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信用修复

第四十七条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因非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建信用的企业,按一定条件,经规定程序,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的影响的过程。

第四十八条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根据其违法失信行为制定、落实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有明显成效;

(二)自企业提出申请之日起,整改期限不少于三个月。

(三)企业在整改期限内未再发生违法失信行为;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D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具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本评价年度内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两次以上的;

(四)进入破产程序的;

(五)距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三年的;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宜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十条信用修复的程序:

企业向所在地工商所、分局提出书面申请;

企业所在地工商所、分局审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并提出意见,报送市局企业信用办;

由市局企业信用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确认,并实施信用修复。在数据库保存违法失信记录的前提下,提前解除信用提示,同时相应调整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日常监管类别。

第十章信用披露

第五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公开披露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五十二条公开披露的信用信息包括:

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年检信息。

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知名商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

企业不良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D级、严重违法处罚信息。

第五十三条公开披露之外的信息为限制披露信息。

我局与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在内部互通信息,不属于公开披露。

限制披露信息,当事人同意披露的,可以公开披露。

第五十四条各所、分局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办事大厅、所(分局)办公场所等设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设施,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公开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十五条每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后,市局相对集中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

第十一章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第五十六条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是对个体工商户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各所、分局要结合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的要求,应用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全面开展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监管。

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七条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是市场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各所、分局要充分调动市场举办者的积极性,在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市场,大力推行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八条在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不实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

第六十九条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以市场为单位进行。在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外地企业设立在当地的分支机构,除实行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外,同时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本地企业在市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

第七十条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采用全省统一的评价模型。信用监管评价的具体指标内容及分值,除省局统一规定的以外,市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监管重点增加信用评价指标,并按规定向市局信用办备案。

第七十一条对查无下落的个体工商户,当年的监管类别列为D类。

第七十二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日常、专项检查,参照企业执行。

第七十三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参照企业执行(除书面形式外)。

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修复制度,参照企业执行。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七十四条本实施细则未提及到的信息录入时限,由各业务科室根据市局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各业务科室要结合本年度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检查考核本实施细则所涉及的各类信息。

信用企业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等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在依法履行职责或者经营活动中形成和掌握的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信息。

本办法所称机关,是指本市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设在本市的国家和省以下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

本办法所称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开展企业征信,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企业信用管理、咨询和评估等服务的法人中介组织。

第四条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及时、准确、客观的原则,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条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市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资源中心),负责本市联合征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日常工作。

第六条信用服务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应当制定并推行行业规范,为会员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实行行业自律。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防范企业自身风险,预防客户信用风险。

第二章信息征集

第七条资源中心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包括企业的基础信息、良好信息和警示信息。信息征集的具体目录,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相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向资源中心提供下列企业信用信息:

(一)机关以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

(二)金融机构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

(三)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

(四)以约定方式向企业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

(五)其他依法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九条区、县(市)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向市级主管部门报送。

市级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和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向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十条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征集企业信用信息:

(一)向资源中心征集企业信用信息;

(二)向被征信企业或者其交易对象征集企业信用信息;

(三)向媒体征集企业信用信息;

(四)法律、法规、规章允许的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征信机构可以自主或者根据企业委托,对市场主体或者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信用评估,并出具信用报告。

第十二条企业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资源中心和征信机构应当对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保持原始性和完整性。

企业信用信息的提供者发现所提供信息有误的,应当及时更正。

第十三条企业信用信息发生变化的,企业信用信息提供者应当在形成或者掌握后5个工作日内,向资源中心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供更新后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中心应当及时更新。

第三章信息

第十四条资源中心征集的下列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一)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生产经营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登记注册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

(二)企业报请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登记、认证的结果;

(三)企业受表彰奖励或者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被列为国家和省免检范围等良好信息;

(四)对企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判决或者裁定以及仲裁裁决信息;

(五)对企业发生法律效力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信息;

(六)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五条被征信企业的交易对象或者拟交易对象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该企业公开的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下列限制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经批准后方可:

(一)企业负债、经营状况等信息以及股东、投资情况;

(二)企业用工情况;

(三)企业纳税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四)企业报请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登记、认证时提交的有关文件;

(五)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股票上市交易企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六)其他限制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的,可以查询限制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一)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

(二)查询本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与被征信企业有利害关系,为实现双方约定需要了解、使用对方信用信息的;

(四)经当事企业同意查询该企业信用信息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有权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

第十八条企业信用信息期限应当依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企业基础信息,至企业终止;

(二)企业良好信息,至企业受到表彰奖励、获取荣誉称号有效期满后3年;

(三)企业警示信息,期限为5年;

(四)企业自愿公开的信息,至企业要求终止为止;

(五)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的期限执行。

第四章信息使用

第十九条行政管理部门和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在评比表彰、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监督管理以及向社会委托、发包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等行政管理活动中,应当使用企业信用报告。

第二十条未经被征信企业和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信用报告使用人不得擅自向其他单位、个人披露被征信企业信用信息。

第二十一条市、区、县(市)行政主管部门对警示信息较多或者失信情节严重的企业,可以在职权范围内作出下列处理:

(一)加强监督管理,进行专项检查或者抽查;

(二)依法不予批准或者取消特许经营权;

(三)依法不予批准或者取消其承担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资格;

(四)不列入免检、免审企业范围;

(五)不授予有关荣誉称号;

(六)限制其参加有关评比;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决定。

第二十二条资源中心和征信机构应当对企业信用信息使用的情况进行记录,并保存2年。

企业信用信息使用记录应当包括企业信用信息使用时间、对象等情况。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和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具有行政处分权的机关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或者拖延提供、更新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和伪造企业信用信息的。

违反本条前款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提供虚假信息的,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并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征信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一)虚假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出具虚假企业信用报告的;

(三)拒绝被征信企业查询本企业信用信息的;

(四)拒绝向被评估企业出具信用报告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资源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具有行政处分权的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虚假、错误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擅自更改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擅自披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企业信用信息的;

信用企业范文篇6

为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防范信贷风险和担保风险,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坚持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明确担保行业监管,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业务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依法经营与加强监管相结合、提升信用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组织架构和服务对象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指依法成立的,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信用担保责任和风险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

(二)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当符合《担保法》、《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手续。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规范运营担保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健全内部决策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加强法人化管理,严控操作风险,严禁违规操作,原则上要求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认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按要求向行政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报送机构情况表、业务统计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和资料。

(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总的担保费率应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以内(或双方协商确定),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六)鼓励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全资或参股出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的专业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主要是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自愿出资,为本会员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七)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担保资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机制上的灵活性,提高担保业的竞争实力。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出资或参与出资设立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探索以产业、行业协会或乡镇、街道等为单位,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互助性融资担保服务。

(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生态环保型、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服务,重点是成长型和初创型中小企业。

(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短期银行贷款(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打包以及出口产品押汇等)、中长期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诉讼履约以及其他经济合同等担保服务。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重点为中小企业短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担保。

(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担保服务方式、开发担保服务产品。在实行以企业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为主反担保的同时,也可积极探索以动产、债权、特许收费权、不动产收益权、不动产租赁权、经营权等担保,努力挖掘各种可利用的担保资源。

(十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对单个项目或单个企业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实收资本1亿元以上的不得超过15%。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得超过实收资本的10倍。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合作,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债务本金可以实行比例担保,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要求被担保人以其合法财产提供反担保。健全和完善对被担保人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和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

(一)市政府每年从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激励机制。对担保覆盖面广、社会贡献大、风险防范好的担保机构,按不超过当年累计担保额3‰的比例给予奖励,奖励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除外,奖励出资按征税关系划定,具体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计算)。如发现信用担保机构弄虚作假、抽逃资本金、伪造凭证、骗取财政扶持资金或不开展正常担保业务的,除收回财政扶持资金外,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对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收入享受三年内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可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计提担保赔偿准备,并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50%比例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并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按照年度担保费收入实行差额计提,对超过年度担保费收入50%所提取的准备金部分要转为当期收入。

(五)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将担保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工商部门应给予办理查询被担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与企业登记事项相关的资料;国土和房管部门应给予办理土地、在建工程和房产抵押登记等;公安车管、海事等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车辆、船舶抵押登记;公证部门应给予办理公证证明;税务部门应给予查询被担保企业纳税情况;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优先安排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查询被担保企业贷款情况。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金融支持与合作

(一)人行**市中心支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市重点扶持的担保机构建立互联互信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市重点扶持的担保机构和办理担保业务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担保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理确定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资信评估标准、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形成安全有效的借、保、贷、还运行机制。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的担保机构,可适当放大担保资金的担保倍数,有限分担贷款风险责任。高度重视信用担保机构介入银企信贷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合理分担风险、分享利益的协作机制;对由担保机构支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资金供应、利率水平上予以倾斜;在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与担保协调联动、同步考察。

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

(一)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监管与服务职责。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等共同参加,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努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为市和县(区)经贸委(局)。工商部门要加强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监管;人民银行和经贸部门要加强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工作,并作为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重要依据;银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融资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有关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和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二)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信用担保行业自律组织要通过制订行业准则、业务操作规范、组织担保人员培训、组织担保业务交流、资信评估、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强对担保服务业的指导与监督,切实强化风险控制与防范。

(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在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后一个月内,到市经贸委备案。市经贸委应及时汇总并定期向相关部门通报备案情况。

信用企业范文篇7

内容摘要: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新和信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谋求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改进自己的产品,以占领市场份额。但创新意味着原有生产模式的改变,是一个跳跃的、不连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用对企业销售的连贯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定时间,并对创新的连贯性提供了保障。信用使企业的生产销售趋于稳定,为创新提供了保证;同时,创新也是信用提高的手段,创的过程就是信用积累的过程。企业正是在创新和信用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创新与信用的作用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关键词:创新信用博弈竞争企业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能否维持企业的生存并努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企业家和员工的生活保障,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企业最关心产品的销售情况。因为销售是企业取得利润的最重要途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而销售又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质量好可用性强的产品,需求量才大,才容易被售出,也就是说生产的好坏是销售好坏的前提。怎样生产出适销对路,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产品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然而,一种商品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消费者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往往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当某种商品刚被推出的时候可能很受欢迎,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可能不再能够满足消费者增长了的需求了。这时需要一种变化了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代替原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改进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熊彼特说开发可以替代市场上已有物质的产品就是一种创新。他说,如果这种替代物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比较廉价,那么创新成功(带来利润)的可能性就很大。他的观点告诉我们,企业创新成功与否只取决于替代物发挥作用的程度和价格。价格是可知的,而替代物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单厂商不可预知,就连消费者在短时期内也很难知道。因为消费者大多希望商品"经久耐用",这需要一定时间来检验,同时消费者又希望尽快得到新产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造成了消费者面对多家企业的多种产品时很难选择,很多时候,消费者会出现从众心理,把自己的选择建立在大多数人的选择结果之上。其实消费者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一种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判断的实质是消费者认为某种产品是好的产品、生产该产品的厂家能生产出好产品的可能性是多大。可能性越大,消费者越愿意购买这种产品。从总量上讲,该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这种可能性可以用我们讲的信用来衡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用就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供消费者选择时参考的承诺。信用在企业创新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把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看成一种博弈,企业和消费者是参与人。再假定某个企业将先后按顺序推出一系列产品:M1M2M3……且其中MK+1是MK的替代品,每推出一种产品,企业将与消费者进行一次博弈,假设每次博弈的支付函数都相同,如图(1)所示消费者合作不合作合作5,40,0企业图(1)不合作5,-40,0应该说明的是:(1)这个支付函数只能表示企业与消费者关于一件商品的博弈,而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全部交易。(2)企业的创新行为并不一定会使自己的产品改进,有可能变动不大甚至是"改退"的,我们把改进产品的行为表示为"合作",而把没改进的行为表示为"不合作",消费者购买该商品为"合作",不购买该商品为"不合作"。很明显,在这样的博弈中,企业愿意选择"合作",虽然在某一轮的博弈中企业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都能获得一样的利益,但是消费者往往选择"针锋相对"的策略,在下一轮的博弈中,对本轮中选择"不合作"的企业实行"不合作"的做法,如果企业"不合作",那么在下一轮博弈中企业的利润肯定为0,企业所希望的如果是利益最大化的话,在每一轮博弈中都希望获得利润,所以每次博弈中企业都努力选择"合作"。然而如前所述,"合作"与"不合作"作为企业行为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也是企业不能完全控制的,他们只能努力采取"合作",但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肯定是"合作"的。我们这里用X来表示企业真正实现"合作"的概率。当然消费者也明白这一点,他们如果选择"不合作"则收益为0,如果选择"合作"则收益可能是4也可能是-5,所以在购买商品时要利用信用来进行选择,也就是对企业生产好产品、真正达到"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我们用P来表示信用度,也就是可能性,如前所述,P的大小和产品的总销量成正比关系,P越高总销量越大。令总销量为Q,则Q=KP,那么企业的总收益函数为W=5KP(1)令Pt为T阶段消费者认为企业"合作"的概率,也就是T时期的信用度,Xt为T时期企业真正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如果在T阶段企业真正实现了"合作",那么,根据"贝叶斯法则",消费者在T+1阶段认为企业会实现"合作"的后验概率(信用度)为Pt+1=Pt×1/Pt×1+(1-Pt)Xt≥Pt将上式带入(1)式可得出,Wt+1≥Wt。特别的,当Wt+1=Wt时,Xt=1,这意味着在T阶段企业的创新肯定会成功,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将会讨论),所以我们近似的认为,在T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之后,T+1阶段企业的利润会大于上一时期的利润。如果企业能够连续创新成功,那么他的信用度便会不断积累持续上升。信用的最初方式就是这样的,它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利润。这个简单的计算说明,如果企业一次创新成功,会使下一次的利润增加,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信用P的增加,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一些现象了,如企业做广告,无非是在向人们推广它的信用,并努力增加它的信用,从而增加自己的利润。但是,只要Xt<1,就有创新失败的可能。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KMRW声誉模型进行证明。KMRW定理说:在T阶段重复囚徒博弈中,如果每个囚徒都有P>0的概率是非理性的(即只选择"针锋相对"或"冷酷战略"),如果T足够大,那么存在一个T0〈T,使得下列战略组合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所有理性囚徒在t<T0阶段选择合作(抵赖),在t>T0阶段选择不合作(坦白);并且,非合作阶段的数量(T-T0)只与P有关而与T无关。因为厂商的创新是不可控制的,所以可以认为厂商有非理性的可能。同时,消费者也是非理性的(采取"针锋相对"或"冷酷战略")。只要他们进行足够多的博弈次数T,肯定存在一个T0。在T0阶段之后,厂商和消费者不合作,而且,(T-T0)只与P有关,这个P与前面提到的X有关系:P=1-X.上面的阐述至少说明任何企业在一系列的创新中肯定会出现创新不成功,即在T0阶段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在之后的(T-T0)阶段中,消费者选择"不合作",这样一来企业不单损失了这些阶段的利益,而且把前些时候日渐积累起来的信用也丢失了,通过"贝叶斯公式"不难算出企业在"不合作"后的后验概率也即信用度为0。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而不得不重新采取"合作"的办法,但在(T-T0)阶段时,消费者选择"不合作",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而且即便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后开始"合作",因为企业的信用减少,其销量也会大规模的减少。在恢复信用的一段时间里,企业损失巨大,有的甚至因销售停滞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企业生产管理的混乱,甚至倒闭。在某个企业创新失败的(T-T0)阶段内,这个企业原来的用户将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这家新厂商如果创新成功的话将使自己的在顾客心目中的信用度增加。这时,即便原来厂商的新产品创新成功,也有可能难以吸引原来的客户。所以,不同厂商在与客户进行博弈的同时还在与其他厂商进行着竞争。在厂商的竞争中,信用和创新依旧是他们能否取胜的关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不但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必须尽量抢在其他厂商之前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信用度,提高销售量,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创新比的不光是质量,还有速度和连续性。然而,当一个厂商率先推出新产品时,即便他原有的信用能保证消费者接受这种新产品,但它能获得多少收益呢?规模较大的厂商模仿能力相当强,当一种全新的产品被推出后不久,他们便已经可以进行仿造或者参照新产品改造自己的原有产品。这时,这种新产品已经基本度过了它的创新期,或者说这种创新的最初实现者已经不再独自占有创新所带来的利润,这样看来创新所能带来超额利润的时间很短,时效性很强。所以创新的最初实现者如果以前的信用不够高,生产规模不够大,那么它所能获得的利润也十分有限。厂商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增加自己的产量。只有在自己的信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自己的创新行为被消费者接受,并获得较大数额的利润。这正是信用度不高的新企业不断寻求创新的原因。这里又一次说明了,创新和信用的相互作用:创新能增加信用,信用为创新提供保障。那么已经形成一定信用规模的大企业是不是不需要创新了呢?当然不是。也许他们可以通过仿制其他厂商的产品获得一定的利润,但他们也面临着与之规模相近企业的竞争。其实仿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策略,而且会因为新产品推出不及时而损失掉一部分原有顾客,使厂商的信用度降低,这与创新不成功的后果相差无几,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进行创新,毕竟创新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对于一些有垄断优势的厂商而言,创新失败的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不进行创新也必然会使自己的信用受损。一旦顾客对其产品失去信心,其他厂商进入就会十分容易,而且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垄断地位构成威胁。当然,垄断厂商产品创新的时间周期可以相对长一些,但这个时间周期也要跟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现实社会中垄断企业只占少数,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创新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面临着创新失败的压力,他们当然希望减少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他们推出了很多举措。以旧换新是很典型的一个办法。以旧换新是保持企业信用,增加销量,维持企业销售连贯性的有效手段。

信用企业范文篇8

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行为,根据《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是指查询主体通过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供的查询途径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行为。

第三条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依法归集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等在市场监管中获得的企业信用记录,形成全省统一的公共征信数据库。查询主体必须依法保护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第四条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具体负责向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第五条查询主体是指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分成以下几类:(一)全省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二)上海、江苏等其他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三)司法、国家安全、纪检监察等部门;(四)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五)金融机构;(六)信用服务机构;(七)其它组织和个人。第六条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供以下查询方式:(一)互联网查询。是指通过信用浙江网及省政府门户网站查询企业信用信息。通过互联网查询非公开企业信用信息需通过CA电子身份认证。(二)局域网查询。是指通过政务网络、专线接入等方式,查询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局域网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主体必须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并交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备案。(三)书面查询。是指到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及指定的受理点,查询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主体需填写查询申请表格,并递交营业执照(国家机关需提供介绍信等公函)、承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其它要求提供的材料备审。(四)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供的其它查询方式。查询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查询。

第七条本省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查询企业信用信息按照以下规定:(一)《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第七条所列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可以查询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二)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查询属地企业信用信息;(三)《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第七条所列的市、县(市、区)级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可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查询属地企业信用信息;(四)《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第七条所列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所属的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因某具体行政管理需要,查询异地企业信用信息的,可向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出申请;(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或管理机构,因某具体行政管理需要,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可向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出申请。第八条上海、江苏等其他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因工作需要查询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的,可通过当地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向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查询。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与相关省(市、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第九条法院、检察、公安、国家安全、监察等机关、部门,可持县级或县级以上机关开具的公函,查询当事企业信用信息。第十条企业可以查询本企业信用信息。经企业授权,企业和个人可以查询授权企业信用信息。第十一条金融机构因业务需要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可通过总行(总部)或省级分支机构向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查询,经批准后,由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与其签订相关查询协议。第十二条信用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浙江省信用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备案,需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经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与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签订相关查询协议。第十三条其他组织或个人需查询本省企业信用信息的,按照有关规定向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出申请,或通过信用服务机构查询。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可以不予受理:(一)申请查询理由不充分的;(二)查询申请人未能提交合法证明的;(三)申请查询内容超出本办法规定查询范围的;(四)其它依法不予受理的。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不予受理的,应告知查询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原因。第十五条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查询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保存。第十六条查询主体应合法、合理应用企业信用信息,不得用于查询理由以外的其它用途。查询主体违反前款规定,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对其失信行为进行记录;给企业或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十七条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供查询主体决策参考,对其产生的后果,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不承担法律责任。第十八条查询主体认为查询的企业信用信息有差错的,可向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提出异议。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机构应当及时与提供信息的单位核实;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确有错误的应当立即改正并予以公告。第十九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信用企业范文篇9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9号,以下简称《鼓励政策》)有关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决定精神和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的要求,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现就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担保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凡依据《指导意见》,由地级市(州、盟)人民政府(授权部门)批准成立并经省级人民政府(经贸委)核准,依法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且冠以"XX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中心、担保协会)"字样的专门从事担保的机构;

2、符合《指导意见》规定的业务范围,体现和执行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和调控要求,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的政策监管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机构的业务监管;

3、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担保业务收费标准报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地级市)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批准且不超过《指导意见》规定的担保收费最高标准;

4、按照《鼓励政策》和《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参加上一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并加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协会,承诺依法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5、定期向所在地人民政府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机构报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情况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并按季向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有财政拨款和资助的担保机构同时要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表。

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填写"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担保机构登记表",并于2001年3月31日前报送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

(二)关于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范围

1、按照上述基本条件已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2、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经省级人民政府(经贸委)同意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商业担保公司。

(三)关于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1、各级经贸委要严格按照《鼓励政策》和《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特别是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担保机构的监管工作。要加强与所在地财政、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遇有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经贸委报告;

信用企业范文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90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川办函〔20**〕182号)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担保业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完善对担保机构的支持政策

(一)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文件中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47号)精神,我省担保机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在我省登记注册的、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为主营业务、且主营业务收入达70%以上的担保机构,自愿申报,符合条件的由税务部门审核确认后,担保机构可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担保机构实施动态监管和信用绩效评价。在享受减免税期间,对信用绩效评价不合格的担保机构取消其享受减免税资格并补缴部分已减免税收。

(五)为促进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担保费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也可经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六)担保机构依法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按规定标准予以减半收取。担保机构请求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时,对提交材料齐全的,有关部门应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二、建立担保资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

(一)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中小企业局共同制定。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在支持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二)鼓励发展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指导和规范,各级财政根据财力对中小企业出资新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

(三)鼓励担保机构引进境内外投资者和吸引民间资金,增强担保机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一)金融机构应根据我省实际降低合作门槛,积极与信用良好、运作规范、风险控制好且已完成备案手续的担保机构合作,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广泛合作,签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积极配合担保机构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资信等级、贷款用途、偿债能力和措施等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实现信息共享。

(二)金融机构应根据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和信用状况,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确定5-10倍的担保放大倍数,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三)金融机构应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项目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四)金融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五)金融机构要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根据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特点,积极研发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项目,支持担保机构逐步开办企业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的连带责任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等有特色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覆盖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向担保机构提供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扩大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大担保机构实力。

四、切实为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一)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中涉及工商、房产、土地、车辆、船舶、设备和其他动产、股票、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凡符合要求的,登记部门要按照《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并提供登记信息查阅。

(二)依照《担保法》,我省办理抵押物登记或出质登记的部门:

1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动产抵押物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允许抵押给担保机构,法定登记机关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

3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和在建工程抵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

4以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登记质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5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出质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

6以车辆抵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核发车辆证照的公安车辆管理部门。

7以林木抵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林木所在地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属国有林场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其所属的上级主管部门。

8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法定登记机关为证券登记机构。

9以船舶抵押的,法定登记机关为核发船舶证照的船舶登记管理部门。

10以依法可以转让的专利权出质的,法定登记机关为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

11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软件等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法定登记机关为依法核发著作权登记证书的登记机构。

12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登记;当事人办理抵押登记的,法定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机构。

(三)担保机构请求有关部门办理反担保抵(质)押合同登记时,提交材料齐全的,有关部门应为其及时、高效办理。

(四)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认为政府职能部门或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其上级部门投诉。

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省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省经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分行、**银监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推进和指导,结合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纳入工作重点。积极为担保机构做好服务工作,开展服务于担保机构的业务培训、信息咨询、经验交流、行业统计、权益保护及对外交流等工作,切实推进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和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三)跨省区或规模较大(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变更,须按照《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412号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企业〔20**〕1257号)的有关规定,由省中小企业局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经批准,担保机构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其他担保机构的设立或变更,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

(四)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担保机构合法经营、规范运作、控制风险的指导。对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违规操作的担保机构要加强监管。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财务监管。各担保机构务必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实现规范运作、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