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决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5:31:21

信用决策

信用决策范文篇1

【关键词】赊销;信用;指标体系;投资

一、投资视野下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涵义、指标与特点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的“投资”之涵义

因授信人的不同,信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银行信用:由从事货币资金经营的银行发放的信用;投资信用:一般是由金融机构或私人基金向企业提供的相对较长期的信用,以帮助受益者开办企业、购置土地、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对企业或者消费者个人的赊销。通常,企业赊销信用多被归属到商业信用之中,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

在当前对企业赊销信用决策的相关研究文献成果中,将赊销当成企业促销手段与关注赊销成本的论述较为常见:如李红梅(2003)在《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文中认为:企业赊销一方面可扩大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有可能会造成现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引发信用危机,要健全赊销管理。这是“手段论”的代表性观点;王莉莉(2003)在《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文中认为:企业赊销的成本由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组成,应加强管理。这是“成本论”的代表性观点。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赊销还存在另外一种重要功能:投资功能,即赊销信用是企业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在相关研究文献中,注意到赊销“投资功能”的文献是“成本论”中有关“机会成本”的论点:机会成本是指企业的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所丧失的潜在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可以为企业取得投资收益。在实际工作中,也是用赊销与投资利率的乘积来计算机会成本,但仅止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从商业信用角度,研究者多出于促销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动机,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短期考虑,而从投资信用角度,研究者多是出于企业减少市场经济中各种风险的考虑,属于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的长期考虑。就像企业一般都会保有一定数量的债券、银行存款等各种形式的流动储备防备无法预知的风险一样,当企业以赊销形式进行投资时,赊销资金同样具有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这时,企业是作为一个金融中介对其客户进行授信,从而赚取高于市场利率的收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交易形式,市场经济正在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化,赊销已成为企业销售方式中的主要方式,其数额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赊销资金的质量与安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投资的视野下,摒弃“手段论”与“成本论”观点的不足之处,重新审视与研究赊销信用投资的作用与功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与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

在投资视野下,企业信用管理赊销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赊销资金净现值、赊销资金净现值率、赊销资金现值指数、赊销资金内含报酬率等指标(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的具体涵义

赊销资金净现值是指在投资期间内,按一定的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之和。所采取的贴现率可以是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也可是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

当我们将企业赊销给客户的资金视同为一项“投资”以后,就可以对企业的赊销资金进行“投资项目管理”,计算出其内含报酬率,并与企业资金成本指标相比较,判断企业赊销信用投资的质量,为研究企业的赊销信用决策是否妥当提供了一个“风向性”指标。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公式的推导与分析之中,就会发现,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中四个指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净现值率大于零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大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率等于零时,净现值率等于零,现值指数等于1,内含报酬率等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当净现值小于零时,净现值率小于零时,现值指数小于1,内含报酬率小于企业期望的最低报酬率。

综上所述,根据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与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赊销资金的安全与质量。

2.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之“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

通常,在进行项目投资分析时,将投资时期分为建设期与经营期,建设期形成固定资产,而经营期形成利润。利润是营业现金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税金等多项支出后的现金净流量,它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先弥补经营期间的各项现金支出后的余额,这称为“第一阶段收回投资”。然后,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这称之为“第二阶段收回投资”,这样,在项目投资分析时,就存在两个收回投资的阶段,这称之为项目投资的“二阶段收回投资”。

然而,在企业赊销信用决策中,企业将赊销资金投资给客户,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当客户偿还应收账款时,不存在以利润弥补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情况,所以存在“一阶段收回投资”特点。这个特点在计算赊销资金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是以一次或分次收回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入量之和与赊销投资额相抵减表现出来的。

二、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

(一)企业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应用的基本假设

企业赊销信用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现金流量等多项指标计算,为简化分析,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

(1)时点指标:内含报酬率计算中所涉及的价值指标,均按年初或年末的时点处理;

(2)确定性:与计算相关的赊销量、产品价格、各项成本、所得税率等因素为已知常数;

(3)全投资:在计算时只考虑赊销资金总量的变化情况,不分赊销产品、赊销种类等具体赊销形式,均视作赊销资金。

(二)示例

本文采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57)2003年至2006年年报所公布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见表1)。贴现率按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年至5年贷款利率5.58%为准,以2003年1年期应收账款为基数,分别计算和说明赊销信用决策各项评价指标。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1:

从上述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的计算不难看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净现值大于零,净现值率大于零,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为50.88%。所以,可认为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赊销信用投资方案是恰当的。

三、结论

对赊销信用的研究,从商业信用的角度研究者多,而从投资视野角度研究者少。笔者认为,赊销信用是企业将商品资金投资于客户,以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功能”是赊销信用决策的重要内容。论文建立了赊销信用决策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从而使赊销信用决策结果更加准确,为企业赊销信用管理提供了依据,便于企业准确把握企业赊销资金现状,改善企业赊销资金的质量,提高了相关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在市场经济从货币经济转为信用经济的当代,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柳絮,韩玉启.企业信用销售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5,(3).

[2]李红梅,缪传江.健全赊销管理:企业应对信用风险的盾牌.煤炭经济研究,2003.

[3]王莉莉.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财会研究,2003,(9).

信用决策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信用政策;信用决策;定量分析

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超过信用期限而仍未付款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是当客户未按事先约定在信用期内付款时企业所采取的事后补救方法。收账政策会影响利润。当企业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时,会减少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但有可能增加收账成本;反之,如果采取消极的收账政策,会增加应收账款占用额和坏账损失。可见,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三角债”是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时企业“赖账”成风,以至于在文艺界现了“黄世仁求杨白劳还债”的小品,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信用状况。尽管国家也曾下大力气整治过“三角债”问题,但如今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依然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缺乏管理力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问的“三角债”规模截止到2002年6月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增幅比5月份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另外,国内不少企业日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只限于数量方面,而对其账龄、应收账款成本、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料不予计算分析,使得账龄超过3、4年的应收账款大有所在。很多早可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也不处理,怕影响企业领导的业绩,于是乎坏账越来越多,账龄也越来越长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差距较大。我国企业平均坏账率是5%~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而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平均坏账率是0.25%一0.5%,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相差10多倍。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

二、企业信用决策模型

(一)信用收益

应收账款的信用收益就是通过赊销扩大商品产品销售所获得的增量收益,通常表现为赊销收入所提供的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

信用收益=赊销收入净额*边际贡献率=赊销收入净额*(1-变动成本率)

(二)信用成本

应收账款的信用成本就是因为赊销形成应收账款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它由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

1.持有成本(holdingcost)~称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把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它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和资金成本率(可用有价证券收益率表示)有关,一般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2.坏账成本(1osscredilcost)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它与赊销收入呈正比关系。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赊销收入净额*预期坏账损失率

3.折扣成本(discountingcost)是指企业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款采用现金折扣方式销售商品产品而给予购货方的现金折扣金额,它与赊销收入、现金折扣比率成正比关系。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的折扣成本=赊销收入净额×现金折扣比率

4.管理成本(nlanagementcost)是指企业为了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如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薄记费用、收账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它与应收账款数量不呈正相关关系,一般可以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测算。

(三)信用净收益

信用净收益就是应收账款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的差额,表现为企业通过赊销所带来的增量净收益。计算公式为:信用净收益=信用收益一信用成本

(四)决策规则

在一项赊销业务或者信用条件中,若信用净收益≥0,则采纳;反之,若信用净收益<0,则拒绝。

三、企业信用决策模型应用

(一)是否提供信用以及信用额度确定的决策

企业在信用标准拟定后,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信用限额,以便在客户提出信用订单时,对此作出拒绝与接受的信用决策。在进行此类决策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后所取得的信用收益能否弥补相应的信用成本。如果信用净收益大于或等于零,则可以接受赊购订单;反之,则应拒绝提供信用。

[例1]甲公司生产销售A产品,单位售价100元,变动成本率为50%。公司依据信用标准所确定的客户信用等级见表1所示。现收到乙公司50件赊购订单。经评估,乙公司的信用等级确定为Ⅱ级。假设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为12%。公司应否接受此订单?公司最低可接受的订单数量是多少?

[解析]1.计算50件赊购订单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50xlOOx(1—50%)=2500(元)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50×1O0+360)x60x50%xl2%口50×1O0×10%+0+2340=2890(元)

信用净收益=2500—2890=-390(元)

公司应当拒绝接受此赊购订单

2.计算公司可接受的最低赊购订单(设最低赊销量为X件),则有:

信用收益=x·lOOx(1—5o%)=50·x

信用成本-(x·100+360)x60x50%x12%+x·l00xl0%+0+2340=11·x+2340令:信用收益=信用成本,即50·x=l1·x+2340解之得:x=60f件)可见,当x=60件时,信用收益正好等于信用成本,即60件为最低赊销订单。当赊购订单≥60件时,可接受订单;当赊购订单<60件时,则应拒绝订单。

(二)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改变的决策

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改变后,会对企业的信用收益和信用成本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企业在进行此类信用决策时,仍然是通过计算、比较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变动前后的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并遵循信用净收益大于或等于零且最大化原则,作出方案的选择。

[例2]丙公司生产销售B产品,单位售价100元,变动成本率为50%,同期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为12%。该公司目前及拟改变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有关资料见所示。公司应否改变目前的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应选择哪种方案?

[解析]1.计算目前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1200O00x(1—50%)=600000(元)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

=1200000\360*40*50%*12%+1200000×12%+0+2400=154400(元)

信用净收益=600000—154400=445600(元)

2.计算方案I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960O00x(1—50%)=480000(元)

平均收账期=l0*50%+30x50%=20(天)

信用成本=960000+360x20x50%x12%+960000x8%+960O00x2%x50%+l400=91000(元)

信用净收益=480000—91000=389000元)

同理,可计算方案Ⅱ的信用净收益为502750元(计算过程略)。

信用决策范文篇3

一、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信用保障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工作中,虽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1.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社会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信用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社会信用缺失反过来影响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国内企业的交易多限于面对面的进行,网上信用意识较差。很多企业与个人对于信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企业不讲信用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非常盛行。面对信用程度较低,三角债情况严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实商业环境,这种现实状况无疑制约了电子商务信用状况的改善。

2.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西方企业信用意识较强,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同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个人资料网络。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就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较好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配置较落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交易之前缺少对客户资料的调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在电子商务中错误选择交易对象,进而发生违约现象是实属必然。

3.信用中介服务落后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而且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信用中介机构很多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即使有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就是有一些机构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抽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市场规模也很小且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同时,我国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难度。

4.国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信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然而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信用法制建设方面更是明显落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在一些失信和电子商务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这都为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5.网上虚假、不健康甚至违法商业信息

互联网的使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网络营销中商业信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广告、邮件、新闻组、BBS等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和传播形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信息者的隐蔽性,是谁在什么地方的商业信息,对网络消费者来说是很难判别的,这就为不道德的营销者违反道德及虚假的商业信息提供了机会。

二、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如下措施加以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

1.树立企业及个人信用

企业和个人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而目前有些网站信息不可靠,待售商品的内容和图形设计缺乏真实性;也有卖方不守信用,不能按质、按量、按时交货甚至违约而给买方带来风险。所以,企业要想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多的收益,除了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需要树立企业信用,树立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企业服务形象,诚信经营,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消除客户、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担忧,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电子商务安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企业信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个人信用。个人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基础,是维护网络环境下一切交易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在缺乏个人信用保障的环境下,个人信用的缺乏势必带来网上交易成本的增加、成功率的减少。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此情况下难以发挥,发展进程将严重受阻。有些个人消费者可能在网上进行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卖方的商品,造成卖方的风险。在电子商务时代,个人将在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竞争方式上有巨大的变化,在工作和生话方式上也将变化,要想适应数字生活的环境,享有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性,就必须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树立个人信用。

在安全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只有树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才能促使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2.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以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构建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西方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通过两种方式评估客户信用,一种方式是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另一种方式是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一部分外贸企业吸收了最近几年的经验教训,已经开始重视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收账款逾期率、坏帐率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回升。我国企业在以后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应引入适合本企业的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

(2)加强网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档案进行定期(一般是半年)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另外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网上客户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更好的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3.加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制环境,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如果电子商务发展仅以企业为主体,信用机制仅依靠企业或行业的自律规范,是不充分、不全面的,信用机制需要政府的干预。国家应该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以法律的形式对电子商务中的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建立和实施信用制度有法可依。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后,可以提高人们网上购物的信心,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4.建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

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尤其是电子支付过程,为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认证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来承担网上安全电子交易认证服务、签发数字证书并确认用户身份的服务机构,目的是使交易双方彼此相信对方的身份。认证机构还扮演着一个交易双方签约、履约的监督管理的角色,交易双方有义务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信用评估、发放和管理认证证书的由多个用户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它不仅要对进行网络交易的双方负责,还要对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秩序负责。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依据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建立和培育我国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认证机构。由信用认证机构建立起信用记录档案,对个人和企业信用做出整体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以促进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

5.成立信用查询组织

对企业来讲交易对象的信用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交易模式的一个根本保证是整个社会交易环境对信息流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信用查询组织调查并汇集各行各业的信用状况,向查询人提供被调查企业领导决策者的品格、企业经营宗旨、信誉、以往的信用程度和企业的经营能力等,以便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前,能进行有效身份的鉴别。交易者的信用和失信记录随时都可历历在目。通过信用查询,掌握对方的信用程度,以降低信用风险,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6.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政府在保障企业产权、明确信用主体方面应发挥一定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大信用宣传力度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和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诚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中央政府应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领导、组织、协调、统一各地、各部门的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解决目前国内信用体系面临的信用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努力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网络交易的信用以及网络知识产权。

7.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电子商务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商务信用,信用问题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相当重要的。故而要改进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以及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章、CA认证等服务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网络技术骨干,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信用决策范文篇4

信用评分模型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无论是对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还是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管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将能够预测借款人未来行为的指标加以整合,并统一成可以比较的单一指标,以显示借款人在未来特定时间内违约的可能性,所有的信用评分模型,无论采用什么理论或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将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级别分类。为达到分类目的。当前,对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定义有多种,较为权威的种观点认为:“信用评分是预测贷款申请人或现有借款人违约可能性的一种统计方法。”这一观点指出了信用评分的作用和目的,不过随着信用评分模型的不断发展,信用评分已不仅是一种统计方法,也包含了运筹学,如数学规划法、非线性模糊数学(如神经网络方法)等。此外,信用评分的实际操作应用也与决策原则紧密相关,决策原则事实上决定了信用评分模型实现其目的和作用的程度。因此,对个人信用评分模型这一数学工具在金融和银行业中的应用来说,较为全面和恰当的定义应是,“信用评分是运用数学优化理论(包括统计方法、运筹方法等),依照即定原则或策略(损失最小原则或风险溢价原则),在数据分析决策阶段区分不同违约率水平客户的方法。

二、各类信用评分模型概述

1.判别分析模型

判别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必须已知观测对象的分类和若干表明观测对象特征的变量值。判别分析就是要从中筛选出能提供较多信息变量并建立判别函数,使推导出的判别函数对观测样本分类时的错判率最小。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样本由两个分布有显著差异的子样本组成,并且它们拥有共同的属性。它起源于1936年Fisher引进的线性判别函数,这个函数的目的是寻找一个变量的组合,把两个拥有一些共同特征的组区分开来。

判别分析方法的优点:适用于二元或多元性目标变量,能够判断,区分个体应该属于多个不同小组中的哪一组。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该模型假设前提是自变量的分布都是正态分布的,而实践中的数据往往不是完全的正态分布,从而导致统计结果的不可靠性。

2.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模型是对总体进行连续的分割,以预测一定目标变量的结果的统计技术。决策树构造的输入是一组带有类别标记的例子,构造的结果是一棵二叉或多叉树。构造决策树的方法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递归构造。在实际中,为进行个人信用分析,选取个人信用作为目标属性,其他属性作为独立变量。所有客户被划分为两类,即好客户的和坏客户,将客户信用状况转换为“是否好客户”(值为1或0),而后利用数据集合来生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树。在生成的决策树中可以建立一个规则基。一个规则基包含一组规则,每一条规则对应决策树的一条不同路径,这条路径代表它经过节点所表示的条件的一条链接。通过创立一个对原始祥本进行最佳分类判别的决策树,采用递归分割方法使期望误判损失达到最小。

决策树模型的优点:浅层的决策树视觉上非常直观,容易解释;对数据的结构和分布不需做任何假设;可以容易地转化成商业规则。它的缺点在于:深层的决策树视觉上和解释上都比较困难;决策树对样本量的需求比较大;决策树容易过分微调于样本数据而失去稳定性和抗震荡性。

3.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信用评分模型,这其中以著名的logistic回归为代表。除此之外,线性回归分析、probit回归等方法亦属于此类。最早使用回归分析的Orgler,他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制定了一个类似于信用卡的评分卡,他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行为特征比申请表资料更能够预测未来违约可能性的大小。同数学规划方法中一样,假设已经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样本变量中提取出了若干指标作为特征向量,回归分析的思想就是将这些指标变量拟合成为一个可以预测申请者违约率的被解释变量,自然就是违约率p,回归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当属线性回归模型,它是对大量的数据点中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模拟出一条直线,回归分析的目标就是使目标变量值和实际的目标变量值之间的误差最小。因此最早将回归方法应用于信用评分研究的模型,就是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目前基于logistic回归的信用评分系统应用最为普遍。

回归模型的优点:容易解释和使用;自变量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是类别性的;许多直观的统计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拟合度。缺点:不能有效处理缺失值,必须通过一定的数据加工和信息转换才能处理;模型往往呈线形关系,比较难把握数据中的非线形关系和变量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模型假定变量呈正态分布;模型受样本极端值的影响往往比较大。

4.人工神经网络法

近些年来,随着信用评分领域的研究深入,有学者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模型算法引入到了信用评分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典型代表。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是一种把各种投入要素通过复杂的网络转换成产出的信息加工结构。神经网络模型本质上所解决的问题仍是分类或者说模式识别问题,但其原理却与其做方法迥然相异。人工神经网络有多种模型,比如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等。BP神经网络为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算法最为稳定同时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有效地捕捉数据中非线性,非可加性的数量关系;适用于二元性,多元性和连续性的目标变量;能处理连续性和类别性的预测变量。缺点:基本上是一个黑箱方案,难以理解;如果不经过仔细控制,容易微调于样本数据,从而不具备充分的抗震荡性和稳定性。

三、结语

信用评分作为一种严谨的基于统计学等理论的决策手段,正在逐渐被我国商业银行重视。信用评分系统的建设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应逐步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高水平的信贷决策支持制度不但需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案,更需要我国学界的创新或结合我国本土数据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郭敏华: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3]孙薇:浅析信用风险评价方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信用决策范文篇5

关键词:转型社会;信用困境;信用行为决策模型;博弈论

一、引言

所谓“信用困境”就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失信行为泛滥的现实,这一现实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故称之为“困境”。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是政府主导的外生型演进过程,虽然体制建设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内完成,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在短期内追赶,但是一些思想意识转变却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转型。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还没有在短期内完全接受现代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失信行为还比较普遍,人们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信用规则行事。

社会的“信用困境”可以说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角债”问题,到后来的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再到近期的资本市场造假丑闻频出、地方政府信用形象不佳。虽然失信行为的阶段特征不同,但是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成立的,那就是我国目前尚未走出社会的“信用困境”。针对上述信用问题,本研究将以博弈论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国当前“信用困境”的内在根源。

二、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守信问题最为广泛的研究是在产业组织领域,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之间的战略博弈。所不同的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与前提假设下,企业之间的博弈结果往往出现巨大差别。例如,古诺模型、波特兰模型等经典产业组织模型在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之后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国外有关博弈论模型应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很少将博弈论模型引入较为宏观的信用问题分析,或者说国外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对宏观信用状况分析的研究缺乏现实意义。因此,国外的博弈论方法当前多结合信息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运用于机制设计等微观研究领域。

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信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领域较为广泛。首先,很多学者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对信用这个概念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都是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交易费用等)强调“信用”本身的重要性(茅于轼,1999;郭红玉,2002;刘拥军,2003)。部分文章通过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信息不对称)试图给出信用缺失的一种解释(肖建,2003)。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对于信用问题的分析多处于概念阐述阶段,即使将信用问题纳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只停留在概念引入阶段,缺乏规范的数理分析。从2006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也试图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模型来分析信用问题,尤其是解释当前中国信用缺失的现实原因。这些研究文献存在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突出特点,那就是不拘泥于微观领域,而多侧重于宏观领域,这也许更多是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些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还都是将比较基础的博弈论模型引入信用研究,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博弈双方既得利益的策略设计过于简单,导致博弈模型推导比较简单,博弈分析的结果也比较模糊,很难将与社会信用机制相关的制度因素作量化分析。

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两点:一方面,不仅全面地引入了博弈论的基础模型和多期模型,而且较为详细地定义了社会信用制度的相关变量,使得模型的推导过程更为规范,其结论也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另一方面,在具体应用上述博弈论模型的时候,将“社会流动性”变化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形态比较的一个线索,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态,结合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信用困境”是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社会流动性增强和社会相关信用制度发展不同步的产物。本文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技术性不足,那就是博弈论模型仅限于完全信息,对于信息不完全的更为复杂的博弈模型,将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引入,不断充实博弈论模型对社会信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三、“信用困境”的博弈论分析——“信用行为决策模型”

(一)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构建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信用这个概念进行适当的阐述。信用的本质是衡量人们对契约(包括正式的有形的合同和非正式的无形的合同)的遵守程度。从单个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是否遵守合同可能与个人的天性和教育背景有关,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经济活动中成千上万的人对合约的遵守情况则表现出一种规律性趋势,或者可以看成是在一定制度安排下的多重博弈的结果。如果这种在一定制度安排下的多重博弈的结果是一种均衡状态,符合纳什均衡的基本特征,即没有一个参与者在他人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会有单方面改变战略的激励,那么,这种均衡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整个社会所体现出的共性的制度安排特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要深入分析信用问题,我们离不开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模型的基本假设,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模型的深入理解。

假设(1):模型中作出守信或者失信决策的行为主体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即该模型中的信用决策主体是利己主义者,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信用决策主体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假设(2):基于以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需要具体探讨关于不同决策的成本、收益问题。首先,守信的决策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当交易的双方一方守信而另一方失信时,守信的成本会大幅提高。当然,守信同样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相对于守信的成本而言,往往是一种趋于长期化的收益,可以表现为良好的个人信誉、良好的商誉或者是良好的政府公信力等。同时,失信的决策也是有成本的,这种行为模式的成本与失信带来的收益相比也是趋于长期化的。失信带来的这种长期化成本相对于守信的长期化收益而言更加难以消逝,一旦失信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很可能像阴影一样,让人挥之不去,无法摆脱。同样,失信也会带来收益,尤其是当交易的双方一方守信而另一方失信时,这种因失信而产生的收益往往会更加明显,但是这种收益也更加趋于短期化。因此,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信用行为决策简单地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守信或者失信的成本收益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守信或者失信的行为决策问题也就成了一个衡量和比较守信、失信的净收益问题,带来更大净收益的行为模式往往更加有可能成为人们最终的信用决策选择。

(二)单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

1模型的推导

(1)A表示因为守信行为人们所获得的收益,这里我们称之为“信用价值”,即我们现实中通常可以观察到的信誉、商誉、公信力的无形价值。这种守信带来收益是一种趋于长期化的收益。

(2)E表示因为失信行为人们所获得的收益。上文关于模型的基本假设已经谈到,这种失信带来收益在交易的双方一方守信而另一方失信时,往往会更加明显,但是,这种收益同时更趋于短期化。

(3)β表示对于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即失信行为被惩罚的严厉程度。如果一个失信行为被发现,那么监管机构将对失信的一方处以失信所得(E)的β倍惩罚。通常而言,β>1。从下文的模型结论可以看出,如果艮1,那么失信行为将会成为人们的最优选择。

(4)P表示对于失信行为的监督力度,即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我们假设整体社会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监管社会全部交易行为的P倍(0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如果交易的一方在对方守信的情况下做出失信的行为,那么失信者的收益可以表示为:u(breakfaith)=E×(1-P)+(E-β×E)×P=E(1-β×E)

(2)如果交易的一方在对方失信的情况下做出失信的行为,那么交易双方都无法得到失信带来的额外收益,其双方的整体收益都可以表示为:U''''(breakfaith)=0

(3)如果交易的一方在对方失信的情况下做出守信的决策,那么守信者因为守信可以带来良好的信誉而获得一个A的收益,同时因为守信也让渡给交易对方失信者E的利益,因此守信者的收益可以表示为:U(keepfaith)=A-E+E×β×P

(4)如果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均做出了守信的行为,那么交易双方都可以因为赢得并维护了信誉而获得一个A的长期性收益,交易双方的收益都可以表示为:U''''(keepfaith)=A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分析模式虽然需要依靠很强的理论假设作支撑,与现实情况相差较远,但是,这种分析模式比较清晰,可以作为我们理解问题的出发点(图1)。

考察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守信策略能成为整个博弈的最终均衡结果,那么必须要满足条件:A>E-E×β×P且(A-E)+E×β×P>0

经观察可知,上述条件组包括的两个条件是等价的,因此该组条件可以简化为:βP>1或者0<βP<1,且A>E(1-βP)

考察这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失信策略也可以成为整个博弈的最终均衡结果,如果博弈满足条件:

A经观察可知,上述条件组包括的两个条件是等价的,因此该组条件可以简化为:

0<βP<1,且A通过上述守信均衡和失信均衡的条件比较,我们发现实现守信均衡的核心条件在于两个:监管力度βP是否大于1,信用价值A与E(1-βP)的大小比较。

2单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一个简单变形

为了使得上述模型更能反映现实世界情况,我们这里引入“补偿机制”的概念。假定α代表守信补偿比例,即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失信者的罚金以一个什么比例转化为交易中守信者的补偿。从对补偿比例α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补偿比例的值域应该介于0到1之间。上面分析的是一种极端情况:α=1,即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失信者的罚金全部用于补偿守信者的损失。引入守信补偿比例α的概念之后,图1中的博弈模型可以变化为图2。

(1)当α=1(全补偿),即我们上文分析的博弈。

(2)当α=0(无补偿),该博弈的解为:

当A>E时,上述博弈有唯一均衡解(守信,守信);

当A当E-E×β×P(3)当O<α<1(部分补偿),该博弈的解与情况(2)的解相似:

当卢P>1或者0<βP<1且A>E-E×β×P时,上述博弈有唯一均衡解(守信,守信);

当0<βP<1且A当0<βP<1且E-E×β×P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守信补偿比例α基本的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守信者的补偿力度越大,即α的数值越大,信用交易者就越有激励在交易中守信,反映在上述博弈论模型中,即出现(守信,守信)为唯一均衡解所要求的条件越宽松。

3模型分析小结

从上述简单的单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保证信用行为博弈出现(守信,守信)的唯一均衡解主要依赖于两类条件:(1)第三方监督者对于失信者的监督惩罚力度,反映在模型中为βP,即如果一个失信行为被发现,那么监管机构将对失信的一方处以失信所得(E)的β倍惩罚;如果交易的一方选择了失信行为,那么他(她)有P(0以α=1(全补偿)的单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为例,如果第三方监督者对于失信者的监督惩罚力度足够大,能够满足βP>1的条件,使得失信者的失信收益期望值E-E×β×P<0,那么根据模型的假设,信用交易行为可以达到(守信,守信)为博弈唯一均衡解的理想情况。如果第三方监督者对于失信者的监督惩罚力度不能使失信者的失信收益期望值E-E×β×P<0,即0<βP<1,此时依赖市场利益调节机制,模型中的信用交易行为仍然可以达到(守信,守信)为博弈唯一均衡解的理想情况,其条件为:A>E(1-βP)。当0<βP<1,且A

(三)多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

多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侧重于分析市场利益调节机制对于信用交易者的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多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重复博弈(信用交易)的前提下,市场利益调节机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即在单期博弈的守信收益不够大,即A在推导模型之前,我们需要详细说明模型的一个关键性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在多期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分析中,A被视为守信的长期收益,而且根据现实情况,守信带来的收益一般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反映出来。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一种比较极端同时又比较贴近现实的情况,即每次博弈中如果信用交易者做出守信的行为,那么他(她)将得到一个A的守信收益,但是这些收益只能在多期博弈的最后一期全部实现。因此,在两期博弈中,即使是博弈双方在第一期均保持守信,根据这一原则,他们在第一期的收益也均为0。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考察两期博弈的简单情况。

第一期的博弈模型见图3。如果第一期结果为(守信,守信),则第二期的收益矩阵见图4。如果第一期结果为(失信,失信),则第二期的收益矩阵见图5。简单起见,我们在这个两期模型中假设贴现因子为1,即第二期的收益贴现到第一期之后没有贴现损失。为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我们假设在多期博弈过程中,考虑信用交易者采取如下的带有“报复性”的行为策略。自己在第一期守信,如果对方在第一期守信,则自己在第二期守信;如果对方在第一期失信,则自己在第二期失信。在上述条件下,我们可以证明,当AE-E×β×P,两期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都是守信。

首先,我们证明,当信用交易的一方采取上述策略,那么交易的另一方的最优策略也是采取上述策略。如果交易者乙采取上述策略,那么交易者甲也采取上述策略,则甲的总收益为2A。如果交易者乙采取上述策略,但是交易者甲在第一期失信,那么甲知道遵循上述策略的交易者乙会在第二期失信,则甲在第二期的最佳策略应该为失信,因此甲的总收益为E-E×β×P<2A。如果交易者乙采取上述策略,但是交易者甲在第一期守信而在第二期失信,甲的总收益为E-E×β×P<2A。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交易者乙遵行上述策略的前提下,交易者甲的最佳策略也是遵循上述策略,反之亦然。这说明,上述策略是一个纳什均衡策略,其均衡结果为“双方在两期都守信”。

如果把上述的两期模型推广到N期,根据上面的逻辑,我们不难证明,当AE-E×β×P时,双方在N期都守信可以成为一个纳什均衡结果。这一结论表明,即便守信的单期收益很小(AE-E×β×P),在多期博弈模型中,市场利益调节机制一样可以实现“守信”的行为均衡。

(四)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基本结论

1实现信用交易出现守信结果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三方监督惩罚机制和市场利益调节机制。

2第三方监督者通过提高对失信者的监督惩罚力度,使得失信行为本身就不具有利益上的吸引力,进而使得失信行为消失。可以说这是保证信用交易出现守信均衡的“强条件”。

3当保证信用交易出现守信均衡的“强条件”不能被满足时,即0<βP<1、E-E×β×P<0时,市场利益调节机制也可以让市场信用交易行为出现守信均衡的情况。但是相对于上述第三方监督者的监督惩罚力度的“强条件”而言,这种市场利益保证可以视为一种“弱条件”。

在单期信用交易(博弈)的情况下,只要守信行为带来的收益A足够大,即A>E(1-βP),那么信用行为博弈的结果可以出现(守信,守信)的情况。如果守信行为带来的收益A不够大(A但是,在多期信用交易(搏弈)的情况下,这一条件可以放松,如果单次博弈守信带来的收益不够大(AE-E×β×P),双方在N期都守信可以成为~个纳什均衡结果。可以说,在多期交易(博弈)的情况下,市场出现守信结果的要求变得更加宽松,市场出现守信结果的可能性增大。

四、“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一个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应用上文的“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基本分析结论,同时引入“社会流动性”这一概念。这一部分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社会形态社会流动性变化和相应信用制度的变化,可以导致不同社会形态满足不同的“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结论性条件,进而导致不同社会形态出现不同的社会信用状态。通过不同社会信用状态的比较分析,挖掘出当前中国转型社会条件下的“信用困境”的根源。

(一)传统社会的信用制度安排——“儒商秩序”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下,“重义轻利”和“重农抑商”的儒家信条在整个社会意识中根深蒂同,商业并不能作为社会的主流产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商业活动中的高级交易活动——信用交易在传统社会中并不普遍。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商业行为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传统社会发展到16世纪左右,与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一样,传统社会的这种商业崛起趋势不断明朗化,并积极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制度的出现。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儒家传统“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逐渐松动,人们逐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即只要利义一致,牟利也符合道德规则。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传统社会后期出现了“利以义制”的新儒家商业习俗与经营制度。在这个传统社会局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山西商人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不仅是宣传新儒家商业思想的理论先导,将自身的行为在儒家文化的框架中合理化,而且切身履行着“利以义制”新儒家商业信条,不仅实现了晋商足迹遍布天下的辉煌,而且实现了“汇通天下”这个传统社会的金融梦想。此处以晋商票号为例,详细解读传统社会弱流动性条件下,信用制度安排如何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

虽然晋商票号不仅限于本地经营,还不断追求着“汇通天下”的目标,但是,我们认为晋商中的各个商业家族,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弱流动性状态,这种人员的弱流动性状态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这种弱流动性状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票号总号的稳定性,(2)票号背后家族关系的稳定性,(3)晋商票号历史传承的稳定性。这种时间和地域双重意义上的弱流动性条件为传统社会实现稳定且良好信用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现实保证。首先,基于传统社会下“人治”模式,对于信用交易行为的第三方监督力量处于“真空状态”,不仅相关法律接近空白,而且缺乏保证相关法令实施的制度性安排。保证良好社会信用行为的唯一途径就是有效的市场利益调节机制,幸运的是,这种利益机制在“弱流动”社会条件下,通过小范围内重复交易实现了信用信息在局部范围内自然充分扩散和信用交易带有多次博弈属性,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保证了传统社会良好信用状况。

而且,传统社会实现的“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中守信策略能成为博弈双方的均衡结果是一种相对稳态的博弈结果。当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诚信,就会生发出广泛的“集体惩戒机制”(即人们会排斥不诚实的人,并对发现别人不诚实而不排斥的人进行追究),这使人们不易于打破这种惯例,这就是MaynardSmith所说的“演进稳定性”。㈣它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维护,每个成员都会自觉遵守——无论他出于习惯、模仿还是理性计算的动机。因此,我认为传统社会的信用秩序有着很强的自我维系能力和自我延续能力。

(二)现代西方社会的信用秩序——以美国为例

这里谈到的现代社会,是针对上文的中国传统社会和当前转型社会的概念而来的。现代社会既是指在农业社会长久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工业社会,也是指转型社会的转型目标。这部分以美国为例,具体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状况,将“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解释能力进一步扩展。

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社会管理模式上“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这种“法治”取代“人治”的根本转变填补了传统社会中第三方强制力量监督惩罚能力的缺失,大大提升了社会中第三方强制力量对于失信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这里所说的信用监管制度包括行业自律的内容,但是主要以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支持。美国相继颁布的《个人信用保护法》、《信用平等机会法》、《公正贷款对帐法》、《破产法》、《个人信用限制计划》等法规,规范了信用活动。不仅如此,美国多年的司法成功实践基础使得美国可以有效地执行相关信用法律。总之,有效的法律系统和高效的现代监管体系有效地保证了现代西方社会守信均衡的出现。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在信贷社会可以实现守信均衡的“强条件”情况下,现代西方社会的信用体制还可以保证“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中守信均衡“弱条件”的实现。这无疑为保证社会良好的信用状况增加了一个制度性保险。现代西方社会完善的国家征信体系满足了强流动性社会的信息扩散特点,在关键信用信息的统一搜集和统一制度框架下,现代西方社会交易者的交易行为的强流动性伴随着信用信息的强流动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西方社会较为普及的信用评级系统为充分流动的信用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加工,使得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信用信息不仅能够充分流动,而且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现实信息。这样,从“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框架来看,守信带来的收益A将被放大,因为良好的信用信息可以被更多的潜在交易者获知;同时失信带来的收益E则很难实现,因为在潜在交易者比较知情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轻易选择带有失信历史的人进行交易。“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中,单期信用交易(博弈)的守信均衡的“弱条件”(A>E(1-P))就很可能被满足。

(三)现代中国转型社会“信用困境”的根源

结合前文分析不难发现,贯穿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信用制度的分析主线是“社会流动性”的提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伴随着社会流动性的提高。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不仅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信用制度分析的基本背景,对于中国转型社会信用危机根源的分析,社会流动性这个基本背景显得更加具有解释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转型社会。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中,而且表现在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双重转型”,即同时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双重社会转型;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的历史遗留任务,又要追赶信息化的步伐。伴随着社会的双重转型,社会主体形态正在经历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个性”的个性转型。这是因为,社会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社会现代化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人的现代化。同时,这种双重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还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在全球化伴随下的双重现代化进程中,在双重现代化推动的人的自由个性现代化进程中,两股力量正在合力推进社会个体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在这种社会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以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习惯为起点,正在向现代社会靠拢,但是就在这个制度“破”、“立”交替的过程中,一系列制度转型问题凸现出来,直接导致社会信用危机的出现。公务员之家

具体来说,由于传统社会原有的时间、地域双重意义上的弱流动性被打破,原来的以亲缘和地缘为基本背景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契约裁定渠道已经限制了交易扩大的客观需求,但是整个社会建立起如现代社会那样的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又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以及财力和物力,更需要大量的时间让人们接受和适应新的全民征信制度。这种背景下,社会一方面不相信原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借助于全民征信系统,无奈之间,社会自发选择了一些带有典型权宜之计意味的预防失信的制度。首先,社会部分地延续了传统社会的亲缘商业模式,以家族企业为基本经营模式,试图模仿传统社会依靠家族信任来避免信用缺失问题。不可否认,家族信任作为传统社会维系信用的基本模式,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扩大,交易的范围不断向纵深延伸,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漏洞百出、难以为继。其次,传统社会亲缘、地缘信用模式在转型社会的另一个演变就是“熟人经济”或者称“关系经济”,这种模式无非是亲缘、地缘信用模式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的现实的一个变体,以关系为纽带,力图在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利益调节机制,进而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但是,这种非制度化、非正规化的模式,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得如此简陋,以至于在现代社会浪潮袭来的时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

转型过程中的这种“破”而未“立”的尴尬局面反映在“信用行为决策”模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社会第三方强制力量对于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和威慑作用不大,守信均衡的“强条件”(E-E×β×P<0)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在缺乏完善的社会征信体制和社会信用评级体制的情况下,市场利益调节机制带有明显的传统社会模式的变体特征和“权宜”特征,因此,守信均衡的“弱条件”(A>E(1-P))也难以满足。可见,依据“信用行为决策模型”的逻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出现信用危机就不足为奇了。

五、结论

信用决策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信用政策;选择;评价

一、信用政策概述及其选择和评价意义

(一)信用政策概述

企业信用政策(CreditPolicy)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权衡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和成本之后,依此指导公司信用管理部门处理赊销业务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总称。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保守型信用政策、稳健型信用政策和激进型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制定的目标是要在赊销收益率和应收账款持有成本二者之间进行权衡,进而采取科学且有效的措施,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使公司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通常情况下,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信用额度和现金折扣政策[1]。

(二)信用政策选择及评价的意义

信用管理工作在国外通常被视为一个企业的生命,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政策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信用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信用政策则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核心。“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这是国内许多公司所处的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竞争环境中,信用交易已成为公司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又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被拖欠,变成坏账造成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经济损失越来越多。赊销使得销售与风险并存且同向增长,如何摆脱这个尴尬局面,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企业在选择信用政策类型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包括所在行业,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所处的阶段,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的信用政策,因为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甚至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通过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可行的信用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企业现行信用政策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调整,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获得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的最优平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和信用政策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进行管理,力求在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从而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企业的经营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存在一系列的信用问题:

(一)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基本上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负责。由于两个部门在职能和利益上有很大不同,往往出现分工不清、相互推诿,影响到企业的信用政策的执行。

(二)信用政策制定时存在盲目性

由于事先对信用政策的成本收益缺乏周密的考虑,可能使企业的信用政策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前者虽然扩大了销售业绩,但有可能因应收账款的问题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者虽然降低了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使企业丧失了应有的市场份额,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没有权威的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企业收集到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并且对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严重影响到企业信用政策的效果。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

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缺乏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信用额度的确定过于随意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回收账款方法。

(四)忽视了自身信用建设

大多数企业认为信用政策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评估,忽视了自身信用政策的建设与管理,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的信用政策建设及信用管理现状相对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

我国信用管理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建立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现在主要从事建立相关模型和分析行业特定背景。

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找出信用政策改变时收益与成本的变化并进行评估,若收益大于成本,则可采用新的信用政策,反之,则不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净现值法(NPV);定性分析法则主要依赖经验和判断来决定,主要考察行业风险、经营环境、企业素质、管理状况等影响企业信用政策的因素,综合判断后从而决定采用何种信用政策。定性分析法常用的有5C信用评分法和信用评分法。

(一)净现值法(NPV)

公司信用政策方法选择是成本与收益权衡的结果,是多个变量因素一起变化而求得最优解的结果。多个变量因素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政策等。斯蒂芬·A·罗斯等在其著作《公司理财》中提出使用置存成本和机会成本来定量分析公司信用政策[2],建立了公司信用决策的基本决策模型:

NPV=h*p0*Q0/(1+Rb)-(C0*Q0)

其中:NPV为提供信用时的净现值,h*p0*Q0/(1+Rb)为实施信用政策带来的增量收入现值,(C0*Q0)为实施信用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损失现值。P为销售单价,C为单位成本,Q为销售量。

由此得出公司信用决策的基本确定方法:

NPV=信用政策带来的增量收入现值-信用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损失现值

若NPV>0,说明该信用政策是可行的,信用政策管理执行带来净现值,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反之,则是不可行的。净现值法的优点是:(1)使用现金流量。公司可以直接使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相比之下,利润包含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资本预算中利润不等于现金。(2)净现值包括了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其它资本预算方法往往会忽略某特定时期之后的现金流量。如回收期法。(3)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也有其局限性:(1)对于一项信用政策,决策者只有两种选择,NPV值>0,该政策可行;NPV值<0,该政策不可行。(2)该项信用政策若是可行的,在可预期的寿命中将一直执行下去,并不考虑若出现不利情况可以停止或随情况的发展进行调整。(3)未来收益是可以预测的。(4)忽略了企业经营所处的一些现实情况(诸如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

(二)5C信用评分法

5C理论是企业信用分析理论的基础,它是一种定性的确定一个公司的信用是否符合信用风险标准的分析方法,是西方国家银行业衡量信贷客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从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环境(condition);

企业的品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行为和作风。但是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根据企业前任管理者的行为作出的企业品行等级评价往往不能反映企业现在的状况;

企业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行为的体现,单凭某一个时点上企业的能力来评价该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合适;

企业的资本评价可能由于获得的资料不完整而使作出的信用等级评价不全面;

企业的抵押评价则由于很难得到真实的信息而使信用等级评价失之偏颇;

企业的经营环境评价则由于大家所处的宏观环境大体相同,因此在信用等级评价方面意义不大。

因此,由5C信用评分法评价出来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理论上来说有相对的科学性,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信用评分法

主要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比较著名的是Altman的Z计分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单变量度量指标比率水平和绝对水平基础上的多变量模型,可以较好的区分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其他模型还有神经网络模型等。信用评分法由于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但在我国,由于财安信息真实性问题和财务报表的规范问题,在实际中使用很容易产生偏差。另外,目前我国对于信用评分法尚未进行比较科学的检验,有关参数能否适用还需论证。

四、完善的信用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应着重研究建立新的信用评价方法。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一般实物期权方法主要应用于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强调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管理灵活性(ManagerialFlexibility)的价值,同时它也克服了NPV方法中的无法避免的另一个难题:不可逆性[3]。实物期权评价方法所考察的不仅仅只是项目自身的净现金流价值,而且还考虑了的项目的外部管理方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管理者经营灵活性对项目价值的影响[4]。通过将项目众多的经营灵活性以各种各样的实物期权形式展现出来,使得项目的真实价值表现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表现项目内部财务因素的净现金流价值,另一部分则是表现决策者管理因素的经营灵活性的期权溢价,也即项目投资实物期权的价值构成[5]。在我国的实物期权方法应用研究中,多是对B-S模型和二项式模型的应用扩展,但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项目投资领域。也没有考虑投资决策之间的策略互动关系。在我国,由于市场的非理性、期权和二板市场的未开放、行业及企业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实物期权方法的评估准确性大打折扣。因此,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实物期权方法在项目投资评估领域只能起到对NPV法的补充辅助作用,主要是提供不确定性价值的参考[6-7]。

现实中非对称信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市场参与双方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就是非对称信息。多数情况下,非对称信息会导致道德风险而使市场出现逆向选择,不利于市场的发展[8]。对市场经济而言,无论是企业、同行还是客户,信息在其决策中显得尤其重要,非对称信息带来的问题也就额外突出[9]。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市场经济中复杂博弈关系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企业之间由于无序的竞争常常陷入混乱状态、企业与客户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金融风险大幅度增加[10]。“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企业与客户之间及企业之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博弈论在对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时企业之间复杂关系进行分析时则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期权博弈方法是一般实物期权方法的新发展,它是以传统净现值评价方法为基础,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和博弈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不确定情形下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投资的策略互动,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等待以获得期权价值和抢先投资以获得先动优势的冲突。这种方法具备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和博弈理论的优点。期权博弈思想广泛的应用于投资决策领域,而企业信用政策与投资领域在评价方法上具有共通性,因此,基于期权博弈视角进行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评价也是可行的,可在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既考虑一般实物期权方法所强调的管理灵活性价值又考虑进博弈论所强调的决策制定中的战略价值,而如何以非对称信息为主线,利用期权、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博弈理论等理论工具,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决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及研究,尚需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同行之间博弈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客户之间博弈关系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并进一步进行量化和敏感性分析。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还不成熟,信用管理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现实又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研究进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的信用政策及评价体系,对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传统的信用政策评价方法已不适用。应用期权博弈方法进行信用政策评价的相关影响变量,找寻二者结合点,从新的角度构建基于期权博弈的企业信用政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MyersSC.Determinantsofcorporateborrow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7,5(2):147-176.

[2]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维斯特菲尔德,杰弗里F·杰弗.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1-263.

[3]AbdullanYavas,C.F.Sirmans.RealOptions:Experim-

entalEvidence[J].TheJournalofRealEstateFinanceandEconomics,200531(1):27-52.

[4]RundongZhang,XiaolinZhang.TheRealOptionGameModeltotheTechnologyInnovationInvestmentStrategy[J].ChineseBusinessReview,20054(9):47-50.

[5]SpirosH,MartzoukosandEleftheriosZacharias.RealOptionGameswithR&DandLearningSpillovers[J].MunichPersonalRePEcArchive,2009(1):1-35.

[6]安瑛晖,张维.期权博弈理论的方法模型分析与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38-44.

[7]王涌,翟孟亭.3G投资期权博弈二维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16):73-74.

[8]龚朴,蒙坚玲.基于期权博弈的可转换债券最优策略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1):70-75.

信用决策范文篇7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规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制定和完善内部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建立健全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2、建立健全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相统一。对于未经认真调查研究、未经充分论证、未经领导集体讨论作出的决策,或集体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决策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3、认真贯彻执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将我局的重大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在局网站进行公开,促进机关管理公开、便民、规范、廉洁。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制度,按照主体合法、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的原则,将我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职权在局网站予以公告。

2、解决多头执法,避免重复执法。将涉及我局的质量、计量、标准化等行政事项整合,归口到综合业务股统一管理,业务股将在巡查中发现的案源交由稽查队进行查处,从而避免多头执法、多头查处。

3、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和年度审查制度。对现有执法人员资格实行年度审查制度,对新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实行任职资格考试,对年审不合格、行政执法证件过期、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严禁雇用临时人员参与行政执法活动。

4、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能。严格按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在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前,必须告知行政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申请回避、申请听证的权利,合理行使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对要求听证的,按要求及时组织听证。

三、推进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以培养生产加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规范企业生产销售经营行为。结合目前行业信用等级建设情况,将工业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企业具有较强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产品质量安全比较稳定,信用优秀;B级企业具有一般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稳定,信用良好;C级企业具有较弱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产品质量安全不够稳定,信用基本合格;D级企业不具有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产品质量安全极不稳定,信用不合格。通过年度审查确定企业的质量信用等级,对信用优良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C级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并予以通报,对D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不予年审和进行取缔。通过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力度,全面提高辖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信用决策范文篇8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公务员之家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信用决策范文篇9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公务员之家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信用决策范文篇10

目前,中国除了上海之外,其它城市还没有专营消费信贷调查业务的报告机构。1999年下半年,建设银行济南分行出台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在信用评估方面进行了尝试。该办法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对借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做出综合评价以决定贷款决策。随着信贷业务的需要,国内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以业务对象的个人信用记录直接作决策参考,或附以一些评分方法,但毕竟以主观经验为主。而国外在信用评估方面已经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有FICO评分模型、神经网络模型、贝叶斯分析模型等等各种评估模型,并采用了各种数学的、统计学的、信息学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FICO评分模型,更是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信用评分事实上的标准。

二、常用评估方法

1.标准数理统计模型

基于标准数理统计理论的信用评分模型是对大量的个人消费贷款的历史信用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计算而得到的量化分析公式。在美国,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信用评分模型来帮助专业人士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如表1所示:

表1美国不同行业常用信用评分模型表

从概念上讲,信用评分就是利用消费者过去的信用表现来预测其未来的信用行为,如图1所示。

信用评分模型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选出信用变量,并产生一个公式。信用评分模型的统计方法有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以及线性判别(Discriminant)分析方法。

(1)线性概率模型

线性概率模型假设违约概率Y与信用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用于解释过去信用行为(违约或不违约)的信用变量及其重要性(系数)被用来预测未来的信用行为。线性概率模型数学表达如下:

根据历史样本数据进行优化计算,得出系数βj的估算值。

(2)Logit信用评分模型

Logit信用评分模型是采用数理统计的logit回归方法建模分析。logit信用评分模型的分析方法如下:

这里,Y∈{0,1}是二元响应变量,表示信贷状况;为logit概率累积分布函数。当Xj属于度量变量时,Xj表示为第j个可度量变量;当Xj属于范畴变量时,Xj表示为哑元变量向量。

(3)Probit信用评分模型

Probit模型同样能够把违约概率的预测值限制在0和1之间。它与logit模型的不同在于probit模型假设违约概率服从累积正态分布(cumulativenormaldistribution),即

(4)线性判别模型

判别模型根据过去观察到的借贷者的信用特征,把他们划分成高违约风险和低违约风险类别。线性判别模型(LinearDiscriminantModel)假定信用变量对这种划分的影响是线性的。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其任务可以分为描述和预测两类,用于信用评估,可对客户进行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发现、预测、偏差检测等。其中多数用分类、关联规则发现和预测方法进行个人信用评估。

(1)分类

按分析对象的属性、特征建立不同的组类描述事物。它基于对类标记已知的数据对象的分析,导出描述并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或函数),用以预测类标记未知的对象类。导出模式可以用分类规则、判定树、数学公式或神经网络等形式表示。

(2)关联规则发现

某种事物发生时其他事物会发生的一种联系,这些规则展示属性-值频繁地在给定数据集中一起出现的条件,关联规则形式:X=>Y,即“A1∧...∧Am=>B1∧...∧Bm”。

(3)预测

把握分析对象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的趋势作出预见,其表示形式与分类同。

三、一种基于历史记录规则相似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由于国内银行业现有客户记录多数是不完整的,所以使用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未必能体现客户真实的信用历史状况。为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和数理统计完全基于记录本身特征并与能够体现专家判断的评分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联规则的相似推荐方法,实现如下:

1.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历史数据记录进行属性约简及规则提取

粗糙集理论是数据表简化和生成最小决策算法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知识约简,发现属性表中的属性依赖,从而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下进行知识发现,其定义如下:

S=<U,A,F,V>

其中,S:信息系统(决策表)

U:论域

A:属性集合

F:UXA→V的映射

V:属性值域集合

采用决策偏好信息的挖掘方法(参见文献[3]),对S进行属性约简并提取规则,形成不同支持度S和信任度C决策规则集合DN{ф→Ψ}(其中N代表提取的规则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且D是S不重复的子集,ф是条件属性,Ψ是决策属性,ф、Ψ∈A。

2.对测试记录与步骤1提取的规则进行相似性计算

相似性是某种关系强度的度量,可以通过数值比较来衡量(参见文献[4])。因为决策规则集合D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测试记录属性值组合,而且决策表对象结构相同。测试集合SD中的任一组合(规则)Dd对照D中Dn进行相似性计算,得出SIM1、SIM2...SIMn

其中,B:归一化因子

(B=1/∑Wi)

Wi:属性i贡献因子

(体现数据特性或专家经验,也可通过多种赋权综合评价求得)

SD(Dd,Dn):已知Dd发生,Dn也在同一组发生的概率

3.多赋权综合评价

对上述步骤求得参照各个规则的支持度S、信任度C及相似性SIM组成一个N个对象、3个指标的矩阵XN×3。

(1)运用变异系数法对X进行客观赋权

此时,第j个指标的权重就是这种加权方法是为了突出各指标的相对变化幅度,即变异程度。

(2)对X使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形ZN×3,对其使用互补判断矩阵排序法求属性权重:

I=1运用综合赋权法将(1)、(2)两个权向量进行有机集成,得到综合权向量W=(W1,W2,......,WN)。传统的综合赋权有乘法合成归一化、线性加权组合法、基于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综合赋权法等,也可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客观权重综合集成法。

最终求出测试记录对各个规则的评价值fi=∑wj×zij,(i=1,2,......,N),其中MAX(fi)就是与测试记录最相似的规则,可将其决策偏好作为测试记录的预期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