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整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37:21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1

1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提出

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1]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2]

1.2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著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4]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5]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6]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7]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

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8]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

2.2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9]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10]

2.3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11]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

目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12]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13]

2.3.2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著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著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3)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展望

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是个性化服务发展和信息资源多样性发展的产物。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普遍实施,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数据库集成开发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作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据库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一般人难以读懂和理解其数据格式;同时还存在版权问题,这给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对资源整合与重组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领域。本文在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中初步探讨了其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其实现还有待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和数据库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2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资源,是21世纪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对于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面临新的需求。一方面,“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举办2010年亚运会要有完善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作支撑;公共安全、应急联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环境整治、防震减灾等对地理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服务业,预计到2010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超过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因此,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牢牢把握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机遇,迅速提升发展水平,确保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导航定位等领域的建设应用成效显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取得初步成果,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大城市位居前列,但仍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小等。

因此,完善我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数字*”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总体思路和实施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需求主导、稳步推进、做大产业”的原则,以推进应用为导向,以建设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重点,完善保障环境,推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促进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立多部门联合共建共享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环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需要。

具体实施目标:

——初步完成我市电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完整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明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

——建成一批综合性、公益性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总值超过7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

——制定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可持续开展。

——基本建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其中1:50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城镇地区,1:200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行政区域。

三、实施内容

(一)建设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以公共平台建设促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以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包括: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其中,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负责,市信息办、公安局、民政局配合;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由市信息办牵头负责,各相关单位配合;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由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市国土房管局以现有工作成果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形成我市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并将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提供给市信息办。市信息办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全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市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图层生产提供支撑,适应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普遍性需求。

二是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面向全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交换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实现跨部门、覆盖市、区(县级市)两级的数据共享交换,落实配套保障措施,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继续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及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整合开发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数据三大基础数据库的联接。编制全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一数一源”和“依职能共享”的原则,明确各部门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范围、用途和方式。各区(县级市)、各部门要按照统一标准,根据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的要求,建设和维护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图层,通过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开展信息共享,推进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电子政务管理综合效能。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二)广泛深入推进应用服务。

按照需求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促应用,支持和联合有关部门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公益性服务,满足政府决策、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要。

一是支持政府各部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金土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地政、矿政、地质环境、测绘事业等国土业务工作。市规划局负责完善城乡规划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规划编制、规划审批、项目选址、设施协调等规划业务工作。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完善“数字市政”信息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市政业务工作。市交委负责完善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车辆定位、运输安全监管、行政业务审批等业务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完善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保卫、警力部署、报案定位、警情分析和指挥调度等公安业务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完善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水文监测、工程设计、资源调度和应急处理等业务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完善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环保审批、环境评价、排污监控等环保业务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完善农业、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辅助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海洋监管等业务工作。市林业局负责完善“数字林业”信息系统建设,辅助林火监测、火灾扑救、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公安等林政业务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完善“金安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等工作。市道扩办负责完善征地拆迁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征地拆迁决策、拆迁监控、指挥调度等业务工作。

二是推进一批综合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完善数字亚运指挥调度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托,整合市航空影像图和数字地图,整合处理各相关业务属性数据,建立亚运场馆平面图与三维虚拟图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库,建立指挥调度预案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辅助2010年亚运会中设备定位跟踪管理、物资调配、车辆指挥调度、场馆人群疏导等各项运行指挥工作,为亚运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保障。具体工作由亚组委信息技术部牵头,市信息办、公安局、交委、市政园林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旅游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全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人口、组织机构、宏观经济、国土资源及地质灾害、区划地名、城乡规划、建筑、道路、水文、环境等重要专业信息,建立分布式综合政务信息系统,辅助事故定位、危险等级评估、应急预案生成、资源调配、损失估算、善后处理等有关应急业务工作,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具体工作由市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为配合“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城市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信息,建立全市统一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等方面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力,逐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具体工作由市建委和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平安*”治安视频监控信息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整合自然人、法人、视频设备定位、治安等信息,辅助视频资源规划管理、智能分析等业务工作,实现视频资源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建立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公安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大力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公益性服务。

建设公共地图服务体系。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定位平台,整合经济社会、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旅游资源等有关数据,结合空间媒体表现形式,编制我市综合地图集,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全面系统地体现*形象,迎接2010年亚运会。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编制各类数字专题地图产品,以满足社会和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用图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统计局、旅游局、经贸委等相关单位负责。

建设“数字*”公共服务网站。“数字*”公共服务网站作为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各种城市专题数据,对外解密后的地理空间信息,同时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出行参考、生活旅游查询、移动服务等基于位置的公共服务。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工商局、统计局、旅游局、文化局、市政园林局等部门共同负责。

(三)推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推进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业,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壮大一批企业,加快形成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链。

一是鼓励地理空间信息增值开发与商业服务。不断推出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知识化和技术信息一体化产品,重点支持*市导航电子地图、三维电子地图、基于3G网络的地理空间信息增值产品的开发建设,满足社会大众对便捷、实用和多样化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需求,带动旅游、餐饮、文化消费、广告等行业增长,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依托*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企业与本地科研教育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科研教育机构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导航定位、数字航空摄影、空间信息网格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自主开发地理空间信息快速获取、集成管理、网络共享、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技术装备。开展政企合作,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和服务,支持地理空间信息自主创新。

三是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积极扶植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重点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研发企业、数据生产加工企业、汽车导航产品研发企业、网络地图增值服务企业;大力扶持电子政务、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等行业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积极培育地理空间信息科技咨询、技术评估、质量检验等服务机构,探索发展地理空间信息咨询服务业;试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经贸委、发改委、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及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四)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进一步整合利用优化环境,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促进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一是健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政策研究。针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科学合理、有效适用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开发应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监督,营造有利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水平提升和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法制办、规划局、公安局、保密局、建委、物价局和市政府研究室配合。

二是完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由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地理空间信息地方标准以及采集、处理、存储、应用的规范,重点制修订地理空间信息采集更新、共享交换、安全保密等标准以及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图层建设、政务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规范,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实施监督,加强标准化人才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规划局、质监局、保密局分工负责。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整合利用。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本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方针和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组织协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制订本市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及行业管理法规、规章;组织研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规范。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本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列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市、区(县级市)政府各部门要把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联合协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市、区(县级市)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完善部门间分工明确、高效顺畅的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公共财政投资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原则上应免费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使用。妥善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科学界定地理空间信息的保密范围。各部门职能范围内非涉密专业地理空间信息应根据其他部门的行政职能需要进行共享。在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电子政务项目时,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的公共资源,要统筹考虑区(县级市)部门的业务需求,避免信息资源和系统的重复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属信息化基础设施范畴,应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分发。市发展改革部门和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协调,以及对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充分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市财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评价标准,严格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区(县级市)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保障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投入,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3

关键词:云平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1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提高行政绩效、增强政府工作的公正与透明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在整体规划、应用层次和技术水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1.1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够彻底。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实施中,关键点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就目前政务建设的实际工作来看,仍然存在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民众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行政管理为辅。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政府职能仍然是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公共服务职能为辅。1.2整体的规划不足。由于缺乏整体的、可行的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很严重。有些机构、部门在未对现存设备、系统进行优化整合的情况下,继续招标新的项目、建立新的系统,大范围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尽管国家提出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网络设备,严禁重复建设,但仍有许多地区的机构和部门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重新组建高性能的网络设备上,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1.3信息的安全存在隐患。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民众的安全保密观念、隐私保护观念还很淡薄;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与责任落实的不到位;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保障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够强;信息安全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拔尖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1.4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动力不足。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由政府主动提出来建立并实施的,而不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带头建立并实施了电子政务,并自上而下逐级进行推行,但是这种推动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少来自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及其他各个经济主体以及民众的支持与参与,导致电子政务只能为少数人提供便利和服务,而并不能为广大民众服务。1.5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制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还没有设立明确的法律法规。总的来说,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明确法律的地位与效力;电子政务安全如何立法;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如何修改具有冲突性的法律法规;如何保障电子政务建设与实施的资金。

2新时期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的现实意义

2.1提升信息资源的流动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分布不均是目前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之一,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网络技术水平、信息量分布等差异较为悬殊,所以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政府信息资源也存在着不均衡的分布情况,而在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之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实现逻辑上整合分散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目的,同时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交流,打破信息资源流动的局限,促进政府整体办事效率有效的提升。2.2降低资源整合成本。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结构的不同,加上其信息资源的配置体系、组织体系缺乏统一性,导致不同的信息者之间存在较高的信息重复率。在用户寻找所需的信息时,就容易出现找不到的问题,使得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信息资源整合的成本也会由于单一的信息和大量的重复信息而提升,而电子政务云平台以其特有的接口技术、个性化服务理念,可以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满足,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有效的调度、分配相关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及其相关设施的使用效率的提升,有效的防止出现重复的资源建设,为信息资源整合成本的降低发挥积极的作用。2.3完善了信息资源整合安全机制。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安全机制,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技术可以为电子政务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对其高度容错机制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有效和严格的配置、控制、管理云平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目的,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高度集中的数据管理方法,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整合信息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进行保障。2.4正确宣传导向的强有力保障。电子政务平台作为官方信息的渠道,是正确宣传导向的有力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媒体不断出现,信息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际互动也不断增多,推动了信息宣传再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却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无障碍浏览加大了信息宣传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网络媒体散播谣言,负面信息等,都使信息的正确宣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当前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3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步骤

3.1平台虚拟化。利用平台虚拟化技术调用政务信息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使物理资源质变为与软硬件无关的信息服务形式。在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管理维护复杂度、实现物理资源等目标的关键就是虚拟化,而且虚拟化还可以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台虚拟化阶段整合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在各级政府的设备中心、数据中心等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中,主要使用虚拟化软件,采取建立底层硬件、虚拟服务器间的抽象层的方法,在虚拟层中使用电子政务的相关应用模块,使得存储资源、底层硬件计算可以被不同的应用模块共享。在平台虚拟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虚拟化的软件整合原有的应用程序、存储设备、新购的服务器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统一性的资源池,动态分配、动态迁移给各个应用系统实际所需的资源,具体内容有用户接口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等。3.2平台搭建。云平台的搭建主要是指基于基础设备的虚拟化,整合相应的数据资源、信息的过程,其内容有搭建支撑云平台、业务云平台、公共云平台。其中支撑云平台的搭建主要是总体上操作、管理搭建云平台所需的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等,是连接业务云、公共云的重要纽带,在构建这一平台的时候主要设计应用接口层(主要内容有Webservice、公用API接口、权限管理、用户认证、网络接入等)、基础管理层(其内容主要有网格计算、集群系统、安全管理、任务管理等)、计算存储层(其主要内容有存储设备、物理计算、动态分配、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三个逻辑层面;构建业务云平台是为了实现联通政府内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各级政府内部业务产生的数据等是业务云平台的主要数据来源,而且政府内部共享的数据大部分也是这些数据资源,但是在使用业务云平台的数据和资源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共云平台是提供用户使用、各个电子政务系统使用的,公开途径获取数据来源是公共云平台的最大的特点,基于支撑云的权限管理技术、用户认证技术,公共云提供了相应的接口给不同的用户。3.3云端服务。云端服务主要是为了提供云服务给各个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基于虚拟化、整合资源,自动、动态的管理和调用底层资源,为所需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即软件作为服务(SaaS)、平台作为服务(PaaS)、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其中,SaaS主要的服务内容有资源服务、提供信息、应用升级等;PaaS主要的服务内容有数据库、开源代码等;IaaS主要的服务内容有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等。这三种模式最后都是通过相应的服务接口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并进行利用。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需要面向信息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和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促进各个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政策的有效执行依托于电子政务平台可以保障其发送、传输的覆盖面和及时性,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如果得不到保障,政策就很难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决策者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唐珂.电子政府信息服务的安全保障[J].档案学通讯,2018,(02).

[2]汪地彻.刍议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立法保障[J].电子政务:学术篇,2017,(03).

[3]包自毅.地市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信息化建设,2017,(1):40-42.

[4]缑宇翔.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之我见[J].科学之友,2018,(14):70-71.

[5]罗翔.SZ市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

[6]刘谦.电子政务支撑下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7]毕建新.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8.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4

1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提出

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1]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2]

1.2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着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4]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5]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6]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

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7]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

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8]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

2.2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9]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着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10]

2.3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11]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

目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12]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13]

2.3.2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着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着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3)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公务员之家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展望

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是个性化服务发展和信息资源多样性发展的产物。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普遍实施,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数据库集成开发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作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据库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一般人难以读懂和理解其数据格式;同时还存在版权问题,这给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对资源整合与重组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领域。本文在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中初步探讨了其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其实现还有待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和数据库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5

1数据资源

哈尔滨道路地理信息系统涉及的数据包括:哈尔滨市道路普查管理数据库、哈尔滨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道路外业踏查采集的多媒体资料、城管局基于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计划上报的道路现状信息、哈尔滨市断头路卡脖路影像数据。

1.1哈尔滨市道路普查管理数据库该MIS数据库建设于2005年,采用的是Access数据库,包括哈尔滨市所有道路共2389条(段)的详细信息。数据库表结构采用的是主表和附表的形式,通过ID进行关联。其中主表中存储的是道路的基本信息,附表存储的是道路分段信息(见表1,表2所列)。

1.2哈尔滨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该类数据主要为城市骨架类数据,具体包括基于哈尔滨市城市坐标系统快速生成的道路、水系、铁路、大片绿地、标志性地名等。道路用于查询、定位等功能,而水系、铁路、大片绿地、标志性地名则主要体现城市骨架功能。

1.3道路外业踏查采集的多媒体资料该类资料包括现场采集的照片、视频等,用于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计划的辅助材料(见表3所列)。1.4道路现状信息哈尔滨市主城区城市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工作要求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五区城管局提报主城区道路现状信息及改造后信息(见表4,表5所列)。

2资源整合方法

2.1空间数据与外业踏查采集的多媒体资料基于项目实施时的总体设计,现场踏查采集的视频、照片等资料,获取的同时也按照要求进行名称、属性信息等的录入。最后基于内业完成踏查资料与空间数据,即图形—属性的关联。

2.2普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整合由于普查数据结构与空间数据结构除了“道路名称”以外,再无任何相同字段,本想用道路名称进行匹配,但是由于两类数据相隔时间久,而且属性录入过程中作业员不同,至使相同对象名称不同(全称和简称)不能匹配。所以,将两类数据分别扩展数据结构“GIS_ID”,并首先将普查数据的GIS_ID值以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进行生成,然后将两类数据通过系统工具按照道路名称80%相似度进行匹配,并将匹配成功的普查数据的GIS_ID复制到空间数据的GIS_ID中。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数据匹配率达到70%左右,剩余的30%进行人工干预,最终将两类数据完全匹配。代码(部分)如下:IWorkspacews=wf.OpenFromFile(workSpaceStr,0);IWorkspaceEditwsEdit=wsasIWorkspaceEdit;wsEdit.StartEditing(true);wsEdit.StartEditOperation();IFeatureClassfs=(wsasIFeatureWorkspace).OpenFeatureClass(name);ProgressDataprogeressData=newProgressData(totalCount,treateNumber);progeressData.StepFlag=true;progeressData.StepMsg="开始进行数据同步";progeressData.TotalNumber=totalCount;IFeatureCursorcursor=fs.Search(null,false);IFeaturetreateFeature=null;intgisIDIndex=fs.FindField("GIS_ID");while((treateFeature=cursor.NextFeature())!=null){treateNumber++;if(treateNumber%interval==0||treat-eNumber==totalCount){progeressData.StepFlag=false;progeressData.TreatNumber=treateN-umber;if(onTreat!=null){onTreat(null,progeressData);}}}wsEdit.StopEditing(true);wsEdit.StopEditOperation();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6

1.1体育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保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目前体育信息资源局部有序而整体却呈现无序的状况日趋严重,一些体育综合门户网站多是以报道体育新闻为主,专业体育信息和体育教育信息获取途径少,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有关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介绍较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1.2体育教育、运动健身信息零散,信息缺乏关联度。虽然Internet网有大量的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资源,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实现有关信息的查询,但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大都比较零散和碎片化,包含了过多的无用信息,进而影响到信息的大量堆积和叠压,使得体育信息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通过信息彼此之问的属性来进行相关联的查询,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利用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关联度不够稳定,信息碎片化程度较高,大量的旧信息沉积,一些新的体育信息往往被其所覆盖,造成用户无法实现新信息的查询要求。

2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构建

2.1提升体育信息化水平,整合体育信息资源。各高等院校、省市体育部门要增加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搞好高校校园网和体育门户网站的建设。高等院校和体育主管部门,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抓好信息现代化的软件、硬件建设,打好基础,实现体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相关部门尽快联合组成一个权威的体育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构建一个体育信息资源库作为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模块,将体育信息分门别类、有序地提供给用户,在收集、分类、加工、提炼等环节严把信息质量关,对高校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将优秀体育教师和优质体育课程,以数字化资料的形式并入资源库,规范标准、统一要求。2.2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平台。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能使各个独立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相互融合、类聚和重组,在用户利用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时,还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资源整合平台才能实现。通过这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体育门户网站和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各资源用户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管理者与用户两个层面可以双向互动交流。面向管理者层面可实现管理功能、资源服务、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等,面向用户层面可以实现跨库检索、资源挖掘、教学、健身导航,也可建立个人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基于上述实施理念和系统分析,其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2.3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库。体育学是一门集健身和健心于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根据体育学的特点,根据体育训练、健身、教学的实际,利用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以体育信息化为导向,开发制作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应用软件,承担起建设高校网络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的任务,构建适应体育学需要的知识点库,力求“建为所用”。系统技术采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ADO技术、WindowsAPI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的整体架构可采用B/S架构与C/S架构体系,该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2.4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要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配合下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所以,应该成立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协调领导的跨系统、跨地区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协调机制,采取“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府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运行机制,通过共享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架构。因此,要构建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必须协调好用户现实需求、管理协调、保障机制及共享平台建设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高效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体育信息化这一“核动力”,积极拓宽优质网络体育信息来源,科学地合理开发并优化整合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共享环境与机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拓宽优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收集渠道,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库扩散率和使用率,优化整合资源内容,注重新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传播途径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111-115.

[2]仇恢.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125-128.

[3]阿英嘎,孙育龙.部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30(6):17-20.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资源科学素质整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资源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科普资源,因为它直观、方便、快捷,信息量巨大,联动能力强。信息技术资源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第二空间和高速快捷的人际交流手段。对高中教师而言,怎样把它融入到课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值得研究并付诸行动的重要任务。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信息技术资源”和“科学素质”。“信息技术资源”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资源。②方法,包括两类方法:一是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二是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即信息系统设计。本文中提到的“信息技术资源”重点指的是计算机技术资源和整合技术资源(多媒体网络技术资源等)。“科学素质”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并包括情感和人格魅力。

下面通过介绍本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带进课堂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衔接,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一堂在本校多功能厅讲解的高二化学新授课为例:教师讲解《乙烯》,首先通过实物展台(用液晶投影展示),做了一个简易试验,用一块“能燃烧的冰”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在实物展台前又让学生亲自参与做了几个小实验,通过大屏幕投影让全体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乙烯的制取方法及特性。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PowerPoint课件,其中包括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演示乙烯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以及会带来如“白色污染”的负面影响。当学生们通过投影看到漫天飞舞的塑料垃圾发出唏嘘声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要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并提请学生想出好的方法来杜绝“白色污染”。最后师生在保护蓝天碧水(同样用下载图片展示)的良好意愿中结束多媒体演示课。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计算机)及网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信息能力、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等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8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一、“大部制”改革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届“两会”的机构改革目标是精简机构,公务员削减50%,而本次会议的“大部制”合并重点在于调整功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整合现有部门职能,减少交叉,为政府信息的整合和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组织准备。

这次“大部制”改革涉及业务重组,机构调整和制度建立,明确了责、权、利的相对统一。大部建制使电子政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对于合并重组部门来说,不仅要求其在人事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还需要在数据资源和网络系统方面进行整合与改造。例如,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而其他保留的部委也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一些关系到农业、环保、安全、教育、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会有更大提高,各省、市、县从城市到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也会更加深入,全面提速。

这一“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意义上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在政务公开、信息整合、应用协同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之前,我国政府的部门设置过多,每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过细,导致出现部门职能交叉和重叠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部制”改革和整合,其根本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电子政务设计的原则也需要随其部委整合而进行相应调整,解决好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大部制需求的问题,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虽然渐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毕竟已显现出其发展方向,而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作用。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⒈相关概念概述

⑴电子政务及其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加以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电子政务决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范式,它对政府转变职能、传递政令、反腐倡廉、节约开支、沟通上下、信息集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2年的电子政务报告《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中,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事务处理阶段和网络化阶段(详见图1)。

概括来说,目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事务处理阶段甚至是事务处理阶段向网络化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交互阶段和交互阶段向事务处理阶段过渡的进程中,而少数不发达国家尚处在起步阶段和提高阶段。

⑵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数字代码形式传播的各种有用信息的集合。

一般意义上的“整合”被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原则、方法和规范,将分散而拥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形成规模更大的事物的集合,此时的整体效益、效率大于单个事物单独发挥的效益、效率,且大于单个事物简单拼合发挥的效益、效率。整合的目的在于求得“整体效益”,此整体并非各要素各模块的机械堆积,而是其有机统一集成的整体,其内涵充分验证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简而言之,整合后发挥的是整体效率,体现的是整体效益。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换言之,即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方便用户查找信息,方便信息服务于用户。

⒉整合将是未来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之一

从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历程来看,目前已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先倡导“电子政府”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和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确立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设立了电子政务专项资金,搭建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颁布了电子政务立法,等等。经过10余年的努力,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总体来说离决策者的预期和公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电子政务要想取得,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深化政府内部的改革,包括体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内部的改革还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妨碍了电子政务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致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和飞跃。因此,各国和地区政府能否充分认识到政府改革的紧迫性并尽快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思路,对于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走向和成效,以及能否引领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潮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已迈出了政府改革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其报告中这样描绘电子政务的理想境界:资源实现无缝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智能化使得政府趋于零成本运作,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对用户需求进行即时响应。“无缝”系指政府职能和服务实现超越行政和部门界限的完全整合;整合是一种以统一而有效的方式跨越组织和信息系统从而转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整合的意义在于削减成本,创造整体效应。

各国和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手段,最终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对政府业务流程设计、运作和维护的持续改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发企业架构,共享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和安全标准,实现跨部门无缝整合。

我国前一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上,特别在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借助多种渠道提供服务等方面比较有成效。然而,这只是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理念的第一步。在机构整合、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工作基本还没有展开,后台建设还不充分,离“无缝”的目标还很远,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果,导致用户满意度不高。当然,后台整合难度更大、耗时更长,难免遇到来自各方各面的阻力和压力,但是电子政务要成功,后台整合势在必行。

电子政务领先国家新加坡提出“整合的政府”,即建设能够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综合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能够跨越部门界限,协同办公。图2较好地诠释了“整合的政府”所蕴含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的变化和调整。

⒊大部制改革加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电子政务走的是一条“有条件的先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螺旋式发展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早期建设,形成了大量模式不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生产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如此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不兼容现象。因此,网上互联互通的最大难题首先是组织困难。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因其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弊端而难以组织和实现。

在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文件在“推行电子政务”一节中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其中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件从认识、技术实现到操作实施都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政府部门职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将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整合。

三、整合措施与建议

“大部制”改革迈出了以科学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必将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大幅提速。为了有效应对“大部制”改革的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用不变的系统适应外部部门的整合,让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个共享的平台——不管外部怎么整合,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其具体的整合措施与建议如下:

⒈搭建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框架

搭建灵活的、互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框架,确保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这里所说的建设和服务框架涉及技术、数据、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当前很多国家积极推进的事务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建设就是一项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重要举措,如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将EA理论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

⒉建设统一的应用系统和平台

目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现行系统,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准和政策,逐步实现整合。

⒊继续加强政府网站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网站是政府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窗口,资源整合是政府网站提供“一站式”、“一窗式”便民服务的关键。要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确保各级政府通过网站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必须加强网站后台信息资源、业务系统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调,注意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发挥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推动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等整合和共享,把网站真正建成各级政府或部门的门户,让公众真正感到获取网站信息的方便、快捷、实用。同时,还要注意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出现的新动态,如英国为了更加方便公众,近两年来已出现加快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减少政府网站数量的新趋势。对此,我们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不同侧面,加强对推进政府网站整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的总结和研究。

⒋加强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

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

⒌制订相关标准

电子政务必须采用标准化,使其易于扩充和整合。当前应用标准的缺失是妨碍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无缝连接及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和有序性,应在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要尽可能地与国际相关法律和惯例接轨;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⒎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

美国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市场为杠杆进行驱动。互联网的产业化是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工作效率、减少政府开支的必由之路。此外,产业化还可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2):64-67.

2.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3.卢益清,李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类型与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5(2):64-67.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9

山西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3000年之久,因此有着“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山西的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和人文性。晋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称雄中国商界500年之久,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公元5至6世纪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传承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国首次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的古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成就。另外,山西大约有3000多年的制醋历史,在古代“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山西人更酷爱食醋,被称作“老醯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的说法。出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名酒。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泉”。山西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根祖文化等构成了山西旅游的灵魂。我省皇城相府景区的“迎圣驾”表演,再现了康熙皇帝驾临皇城相府并阅览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的情景,从2001年开始成为常态演出,为皇城相府的旅游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深受游客的喜欢。诸如此类的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云南的丽江古城、浙江的西塘、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都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范例。我省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赋予旅游以文化的内涵,把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二、山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统计年鉴,我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五台山等十大文化景区、晋商文化节等带着文化和旅游双标签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但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依赖型”的思路仍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省由于区位、交通、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养成了依赖资源的惯性,同时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滥用、歪曲文化资源。近几年随着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增加,“资源依赖型”思路终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缺乏竞争力。无论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构建民族文化强省,都切实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当前,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各搞一套,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另外,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等体制性障碍突出,缺乏必要沟通和关联。各地往往自成一体,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区域资源的特色定位,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重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文化资源在旅游经济中的价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当前我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可移动资源而轻视其他类型资源的问题。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利用民间工艺、历史文物、节庆活动等元素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重要景观和文物,只是被导游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对同一个景点不同导游讲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信息资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重新组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过程的整合。旅游业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装、传播已多多少少渗透在旅游业的各要素中。本文认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开发旅游文化的内容、人才、技术等资源,充分服务于旅游产业。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内容

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物,附着的旅游文化越丰富多彩,越有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不够或不深入会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各个景区、景点、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被破坏了的重要景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平遥景区要想全面深刻地让游客领略到它的历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去研究平遥城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明清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点景观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晋祠作为一座雕刻、绘画、塑像、楹联、匾额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首先需要专家、学者对殿堂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行后,相关组织部门对这些信息内容整合,应用到有形旅游产品中。这样,景区内大到楼、阁、殿、堂,小到碑、碣、题、刻,都附有了细致透彻的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实体中。

(二)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一般游客并不会去阅读纯学术的文献,而是通过景点介绍和导游讲解来领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点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编写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导游词和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方面满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导游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讲解范本。同时,要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首先,要把好导游人员的“入伍”关,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业。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拓宽导游人员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深他们对景点、景物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导游人员高水平的讲解传达给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旅游文化

美国普洛格调查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93%的网民在进行出游规划时访问过有关的旅游网站。因此,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强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信息平台,如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旅游商务网,通过整合形成旅游数字集群,从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保障旅游文化的健康高效传播。另外,全省各地方的文化资源都应实现统一信息规范、统一检索入口,避免数字鸿沟。

信息资源整合范文篇1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全区人口信息资源整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现就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网络体系,在促进工作、辅助决策、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但由于部门间信息网络相对独立,人口信息缺少固定、畅通的沟通渠道,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基础信息的收集掌握难度加大,不利于各级准确把握人口形势、实施综合决策。建立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标准统一、数据规范、互惠互利、共用共享的人口资源信息平台,已成为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拓宽人口信息采集渠道,搭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确保共享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共享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区互联互通、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政府牵头、部门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相互提供共享信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坚持严格管理、保护隐私的原则,严格保护共享资源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不得将交换的信息随意公开,并做好网络安全工作,避免信息泄露。坚持方便快捷、及时准确的原则,部门间交换的各类信息,要由专人负责通过网络传输,保证信息交换及时、准确、有效。

三、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及时准确提供有关人口信息

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分工要求,及时准确提供人口信息。

(一)区政府办公室。协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将各部门信息共享平台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督查范围。

(二)区民政局。每月10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上月结婚登记、协议离婚、婴儿收养、死亡登记等个案信息。个案信息包括: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登记(或离婚)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家庭住址、工作单位、收养时间、孩子性别等内容。

(三)区卫生局。每月10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上月医院接生、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办理、计划免疫登记、节育手术等个案信息及出生缺陷基本信息。个案信息包括:夫妇姓名、出生年月、生育孩次、性别、生育地点、身份证号码、户籍地、现居住地、工作单位,以及节育手术、出生医学证明编号等内容。

(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过省、市、区、乡四级专线网络以及村级计生人员,纵向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及时变更相关数据。每月10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总人口、死亡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婚姻、人口计划、怀孕、生育、避孕节育以及人口流动等个案信息。负责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维护、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的安装、维护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共享软件。

(五)区公安分局。每月10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上月新生儿落户、死亡人口、暂住人口等个案信息。个案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地、现居住地、工作单位等内容。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搞好配合协调,确保尽快建立并顺利运行。

(一)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搜集、技术支持和其它具体工作。

(二)建立联系制度。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总结交流各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情况,查找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为负责人和具体的主管科室,确定一名信息员,具体负责人口信息的登记录入、传输和所需信息的下载工作,保证信息交换及时、准确、有效;加强对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监督和审查,严禁出现虚、假、错、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