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8:42:30

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范文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在其中可以说是促进、指导的重要工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存在问题的话,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真实性也就有待考究,进而也就会致使企业利益分配出现不公平,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其质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审计监督不完善,或者是制度欠缺等问题的话,其质量会大打折扣,进而就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一、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做好内部控制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

就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权和所有权都是分离的,所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在利益目标上追求不一致的现象。在这一现象之下,企业经营者对于会计信息的关注点主要就是从个人利益目标这一方面出发的,假设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不高的话,企业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也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扭曲。另外,因为企业经营人员和债权人两者之间的利益目标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债权人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所以说,为了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准确性,内部控制质量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内部控制中一项重要目标

虽然说现如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目标不仅仅只是为了避免财务报告出现舞弊等现象,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可是,对其企业会计信息高质量追求依然是较为关键的目标之一。因为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环境之下,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真实的信息来进行决策。就目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会计信息可以说是整个经济信息的基础,在社会经济总量上占据了70%以上,而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及时性则直接对其它经济信息造成了影响,所以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是内部控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果能够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又能够反作用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二、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所以说,分析好这些环境因素对于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有着显著价值,为此,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企业治理结构。在现如今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然要确保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因为这一工作是企业各权力机关相互制衡的关键,只有协调好这一方面才能最大程度促进企业发展。可是,就现如今很多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治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就促使企业很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2)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还是在于人,所以说,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开展质量会直接对企业发展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以会计工作为例,如果会计工作人员本身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就会出现因为谋求利益而进行信息造假的现象,进而也就会直接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这一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企业文化。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也就自然会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内在的一种精神和理念,会直接对企业内部员工思想以及工作行为产生影响,假设企业文化氛围存在问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职业操守、道德素质等多方面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进而也就会严重降低企业发展速度,从而也就无法构建出一个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环境,最终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4)内部审计机制。在内部控制质量之中,内部审计机制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企业对自我进行独立评价的一种控制活动,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可是,就现如今很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因为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促使其内部审计之中的弊端也很难被发现,进而也就会直接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措施

(一)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对自身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因为就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治理结构来看,还是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像是很多企业董事会内部化程度较为严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对经理层人员进行领导和监督,针对这一现象,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适当增强董事会的动力性,对董事会、股东大会、经理层、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和,以此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进而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进行优化

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对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进行优化,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统一、可持续发展政策,并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按照遵守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同时对员工激励以及约束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工作。除此之外,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构建出较为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从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下,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内部员工凝聚力提升,让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真正能够以企业利益目标作为工作目标。为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像是积极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内部员工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通过有效的培训来培养出一批更为优秀的人才。针对于这一点,首先企业领导人员需要明确自身在其中的地位,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其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将一系列的价值观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将企业文化具体的制度化,以此来将其落实;最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真正将制度转变成习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本文就是在于如果真正让文化转变成行动、从抽象转变为具体,只有真正在工作中转变成了习惯才能创设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构建出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的内部审计模式,同时还需要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这样才能让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这一目的。

(五)做好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

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而对于这一点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内部工作人员都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所以需要积极实施法制教育工作;其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专门配备相应的法律顾问人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为企业专门设置一个法律顾问机构,同时对内部人员工作职责以及地位进行明确,最大程度将他们的普法维权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最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就会计工作重大法律纠纷案件进行备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以此来进一步做好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为了能够让自身得到更为有序化的发展,都会将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也体现出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提升建议,以期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蔚君,杜建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2(33):28-30.

[2]蒋光洪.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0(2):215-215.

信息质量范文篇2

【摘要】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会计信息失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了客观和主观方面的探讨,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也已经逐步显现。

1.1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有时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来制作假账,从而使一些非法的会计业务变成“合法”的会计业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且又是最难遏制的一种现象。

1.1.2记账凭证的科目填写不准确。科目的填写错误就会使资金的收支渠道不能够正确地被划分,混淆了成本、费用、资产和收益等的界限从而使随之产生的报表信息也就大相径庭,这也就使会计信息与合法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发生了偏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设置和使用,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准确性,所以致使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1.4会计报表虚假。其主要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有些单位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账外账,这无疑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1.1.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其中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资金的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通过多列或少列成本,或者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就是故意地将成本费用化,以根据目的不同而达到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将该进入费用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资产的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和其实际价值,资产管理的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于是就形成了资产夸大或低报资产的假象,从而使会计信息也随着人的“愿望”的不同而变化着。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日益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会计做“假账”来掩饰自己的劣迹,而这些行为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其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2.1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致使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够真正进行宏观调控,使其失去应有的效力。

1.2.2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使国家的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2.3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的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了解企业真正的运营状况,使企业在宏观管理上陷入被动,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1.2.4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的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带来决策上的损失。

1.2.5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认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必备,更有些会计人员因其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没有被查处而感到骄傲,这都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从而使其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

1.2.6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求不正当利益,而滋生腐败观念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治本治表双管齐下。从外部来说,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从企业内部来说要加强会计控制建设,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并要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标本兼治。

2.1从外部宏观上看

2.2.1要按市场要求,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1.2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做法。

2.1.3完善财经法规制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出会计信息形成与提供的规范或准则,克服会计信息失真。并通过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2.1.4加大外部控制力度,强化政府和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和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2.1.5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执行,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并大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做到账目清晰,账证准确,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按时上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做到打假不手软,包括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处罚。对违规企业实行经济制裁,令其对因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作假,要层层追究有关领导人责任,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使作假者和指使作假者无处藏身。使企业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切实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2.2从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可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2.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客观的经济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记账凭证、各类账簿及报表的相互核对及审阅,实现对经济业务的监督与控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单一的控制环境使会计履行控制与监督职能比较容易,会计信息输出也较客观。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客观上存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反映失实,会计控制弱化。在承认“人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这一前提条件下,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其控制内容与方法的不同。代表经营者的控制或再监督显然不同于代表所有者的监控,所以两权分离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利益代表及控制目标需要重新审定。

2.2.2加强会计控制,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得激励的同时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行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

2.2.3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及会计工作,财务总监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通过财务总监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与审阅,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的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此外,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经营战略、管理方法设置其他必要的控制点。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有效运行,实现会计控制的目标,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

2.2.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使会计控制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一个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熟悉法规,具有高超的会计水平,更要品质好、思想过硬,真正与企业共命运。因此,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真正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指日可待。

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先治”的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多次强调“不做假账”。“不做假账”看似一句很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寓意深刻。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会计造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达了全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账的强烈愿望。会计工作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账,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要让观念深入人心,使会计信息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张静,郑雨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J],求是杂志,2004年21期,30-31.

[2]刘兰芬,再谈会计信息失真对策[J],北京财会,2003年3期,11-12.

[3]郑志刚,论企业的经济角色[J],经济评论,2003年2期,4-5.

[4]杨爱萍,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报业网期刊,2003年12期8-9.

[5]杨兴龙,浅规则看会计信息失真[M],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信息质量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Abstract:Theaccountinginformationtosatisfytheusertoneedtohavemanykindsofqualitycharacters,whatismostmainistherelevanceandthereliability.Analyzesitsrelevanceandthereliablecharacteristicthoroughlyandunderstoodfullyitrelationsregardingimprove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tobeveryimportant.Inaffect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eightinthefactor,suchasmonetaryvaluechange,accountantfuzzinessandsoonpropertythefactorsareunabletoeliminate,onlythenunderstandsandreducesitsinfluenceiswitheveryeffortfullycorrectandtheobjectivechoice.

keyword: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haracter;Influencing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

信息质量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投资效率;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司三大财务决策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投资决策是融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股利分配决策的基础。投资不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动力。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公司委托问题较为突出,公司决策机制又参差不齐,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公司缺乏对投资市场的充分论证与分析,从而导致投资决策效率低下。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信息可以为债权人、投资人、国家等相关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信息,从而使其能够据此作出正确决策。诸多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很少涉及两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及机理。本文就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

一、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相应地,会计信息质量也要满足以上两个基本要求:受托责任要求和决策有用要求。在手工工厂时代,企业规模小,投资人自己能够经营所投资的企业;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所有者只是提供资金,把企业委托给具有专业经营能力的者经营,形成了委托关系。他们两者由于身份不同,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有者要求增加股东的财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管理层作为人,他们对企业的要求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方通常会凭借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作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从委托人的角度要求会计信息能够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允可靠地反映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投资人、企业管理层、债权人、国家、企业职工等多个方面,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如投资人关注的是企业创造未来净利润的潜力,而债权人更多地关注企业能不能偿还现时的债务,税务部门关心的是企业有没有按时足额交纳税款,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同时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因此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相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FASB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它包含了基本质量和强化质量两个不同层次的特征。基本质量特征由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性构成,而相关性则由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组成,如实反映性包含了完整性、中立性、准确无误三个特征。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强化质量的四个特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原则公告》中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与会计内容有关、与报表表述有关、与会计质量约束有关的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了相关性、预测价值、证实价值、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四个特征。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中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经济决策相关、清晰明了、具有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能够反映重要的交易或事项、持有应有的谨慎、及时进行报告。尽管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表述不同,但都包含了可靠性和相关性。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可靠性是指信息应稳妥地避免错误和偏见,“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中立性、无偏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

二、投资效率

从微观方面来看,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利润,把资金投放于一定项目的经济行为,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叫作资本性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资于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上,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期望的资本增加值;间接投资又叫证券投资,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流通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获得期望投资收益。企业的价值能不能提升,投资者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取决于该项目投资效率的大小。投资效率是指通过投入一定资金创造未来净现金流的能力。在完美市场中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于净现值,即NPV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产出大于收入,获得投资收益,企业净资产增加,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增加股东的财富。相反,道德风险的存在以及逆向选择使得企业投资于NPV小于零的项目或者放弃了NPV大于零的项目,前者称为投资过度,后者称为投资不足,两者构成了非效率投资。投资过度:委托理论认为人可能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或者自己的目标,违背职业道德把企业过剩的现金投资于NPV小于零的项目,而不是分配现金股利,由此形成投资过度。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即使企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资本市场也可能会因此项投资行为一时高估公司的股票价格,使得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此时企业有可能接受NPV小于零的项目,同样会导致投资过度。投资过度意味着投入大于产出,企业将遭受投资损失,从而减少股东的财富;同时大量资金沉淀在投资项目上,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加大了投资成本不能收回的风险。投资不足:当企业债务过度时,将面临较高的财务杠杆,即使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企业也不愿意通过负债进行融资,因为在高的资产负债率下不容易举借到债务,即使债权人愿意借钱给企业也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又加大了畸高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会放弃此项目,从而形成投资不足。很多情况下经营者会厌恶风险,他们会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而宁愿选择一些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项目。因为管理者会由于高风险项目投资失败而丧失工作机会,名誉和收益下降,而高风险项目投资成功,高收益也是归属于股东,与经营者无关,所以经营者宁愿放弃NPV大于零的高风险项目,从而造成投资不足。投资不足使企业不能获得应有的收益,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下降,股东利益受损。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投资者的决策常常是根据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作出的,相关度高且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能够提高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减少非效率投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作用于投资效率。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缓解矛盾。契约是维护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管理者的薪酬设计是契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契约中往往还规定了一些激励措施,使得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紧密相连,从而降低了人的道德风险。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投资者可据此监督人的经济行为,减少风险,降低成本。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比外部人员掌握了更多的有关投资项目的私人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经营环境及预期的盈利能力,对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投资者会行使其作为企业出资人的决策管理权,投出反对票,阻止人的逆向选择,减少投资过度,引导合理投资。如图1中途径1所示。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不管是给项目提供资金的所有者还是债权人,都会根据自己对项目的风险判断,遵循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提出所要求的报酬。真实可靠、相关性高的会计信息,使资金提供者能够充分了解投资项目相关的信息,减少了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资金提供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会随之降低,外部融资成本相应减小;另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使得更多投资者很容易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经营成果、资产价值等相关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对企业证券进行合理估价,避免企业价值被低估,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力,提高了企业证券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企业证券的变现风险。两者共同作用,减少了融资约束,使得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避免投资不足。如图1中途径2所示。

四、结论

会计信息质量在抑制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助于增强识别投资机会的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缓解资金提供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问题,减少管理者逆向选择的机会,降低人自身利益至上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关惠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7):72-73.

[2]王抒.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6.

信息质量范文篇5

审计项目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把关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终结阶段质量控制需做好以下工作。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在审计复核中,要合理划分各级复核的重点,明确各复核人员的职责,从而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特别注意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适当性、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等的审查复核。目前,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跟踪评价和业务考核的系统管理,建立了线上三级审计复核制度,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落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中,因此必须做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报告内容规范、依据充分、要素齐全,应附审计工作底稿和全部证明材料,如电子证据、影印件、实物证据等;②报告结论依据充分,对查出的问题阐述清楚、真实可靠;③报告中的审计处理处罚准确适当、合法、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在信息化环境下,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报告的规范化编制和分级审批管理,审计报告自初稿、送审稿、审理稿到报告终稿,每一个报告环节都有三级复核审批,有效保障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实现了审计管理创新。

2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推进信息化技术

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提升审计技术水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首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强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的深度、广度,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其次,要把信息化审计系统普及性学习、信息化应用骨干培训和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最后,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实践,实践中要把信息化应用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紧密结合;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与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技术支持。

信息质量范文篇6

一、税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目前我省国税系统应用于税收征管的主体软件是《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其采集的税务信息基本覆盖了税收征管业务的全过程,是支撑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已采集的税务信息为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部分地区的国税部门重视税务信息的采集、忽视税务信息质量的管理,导致基层国税部门采集税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一方面形成了大量错误的“垃圾”信息,影响了税务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利用;另一方面税务信息的采集面较窄难以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选案等多项税收工作的需要。经多次检查和调查分析,目前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1、前台采集的基础税务信息(如:税务登记信息、税务认定信息等)不符合规范、差错较多。如:(1)今年七月份南通市国税局信息中心仅抽查了全市“税务登记”中的15项信息,就查出错误及异常信息5200多条;(2)今年8月3日抽查了七项时间属性数据(申报日期、税款所属性、上解日期、入库日期、纳税人状态变动认定日期等)超过计算机系统时间的错误信息达2556条。

2、系统中部分关联数据不符合逻辑关系。检查发现:(1)经济类型、所属行业、税种认定、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税收会计及统计核算等关联数据之间经常出现逻辑性差错;(2)纳税申报的主表、附表及相关财务信息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3)税收会计及统计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等等。

3、对系统中部分税务信息的处理有不符合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的现象。主要发现:在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及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工作流信息处理中有违规现象,导致产生错误信息。

(二)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不仅纳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较差,而且现有的信息不能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的需要。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虚假信息检查核实的面较窄,对采用虚假申报手段进行偷骗税查处的力度不大,导致部分纳税人“铤而走险”。

2、对国税部门目前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采集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未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不利于关联涉税信息的核查。

3、基层国税部门目前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纳税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采集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于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

二、提升税务信息质量的方案建议

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国税部门如何切实提升税务信息的质量,笔者建议如下:

(一)建立《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辅助信息正确性审查。

税务信息的正确性是目前基层国税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它是税收征管及税收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在进一步规范税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的同时,可将“国际内部审计”学科中“信息审计技术”的基本理念引入对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审查,通过建立税务信息审计规则体系,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以提高信息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辅助税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查。

针对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基层税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纳税人虚假申报信息的查处力度,对故意采用虚假申报手续进行偷骗税的纳税人要依法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增加虚假申报偷骗税的违法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严禁“以补代罚”和“以补代刑”,部分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对查到的偷骗税问题采用让纳税人自行调帐补税的做法必将“姑息养奸”,造成纳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予纠正。

其次,上级国税机关要尽快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进行整合到位,实现信息共享和关联信息的核查。

再次,要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监控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税务信息的采集、分析机制。

三、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构想

针对我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软件的应用和信息采集的现状,如何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笔者拟从系统功能的定位、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审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系统功能定位

我们设想创建的《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在现阶段仅作为我省国税系统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外挂软件,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的税务信息进行事后的审查、纠错和考核,必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不可能解决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所有问题,而只能对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以提高税务信息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初定有两项:一是对税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二是为审查出的异常和错误信息查询、分析、确认、修改和考核提供支撑平台。

(二)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及信息审计技术的应用

《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依据审计规则采用多种信息审计技术进行审查,因此审计规则体系是系统的核心,而审计技术是手段。我们设想暂定为五大审计规则:

1、单项数据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单个表中的单个字段或代码的错误信息进行审查,如:对税务登记表、税务认定表、纳税申报表等中的字段或代码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查等。

单项数据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合理性校验”、“格式校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校验采集的数据是否有误。(1)采用“合理性校验”技术,事先设置数据的取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查找超范围的异常数据;(2)采用“格式校验”技术校验采集数据的类型和长度是否与要求相符。

2、数据逻辑性审计规则:是对单表或多表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进行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比较,查找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如:对纳税申报表、税收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进行逻辑关系审查等。

数据逻辑性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相关性检验”和“存在性检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检验相关数据的关系是否存在和符合逻辑关系。(1)采用“存在性检验”技术将采集输入的数据与专门的对照表或主文件中存储的参考数据比较,确认输入的数据之间关系是否存在;(2)采用“相关性检验”技术,对相关数据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程序化检查。

3、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规则:是依据《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结果,查找违反现行税收征收管理规定的信息。如;对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信息处理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可为部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项目提供辅助考核手段。

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合规性检验”技术,即利用审计软件的例行程序检查相关业务处理信息是否符合既定规范。

4、征管质量信息审计规则:是对各单位征管质量指标考核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查找和分类,为征管质量考核的分析、评价和纠错提供依据。

征管质量信息审计应用的信息审计技术与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相同。

5、工作流信息的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6.0版软件应用中产生的不合格工作流信息进行分类查找、分析,为软件应用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如:对逾期工作流、退回工作流和撤销工作流信息的审查等。

工作流信息的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有效性检查”技术,检查流程信息的非有效处理的情况。

审计规则体系应根据《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完善。

(三)系统模式和信息审计流程

考虑到《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运行的信息量较大,对服务器资源占用量较大,若采用适时审计的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税收征管业务的在线处理。因此拟采用定时审计的方式,即:将后台审计程序挂在税收征管服务器中,依附原征管数据库中或另建一个新的数据库,每天在非办公时间定时自动运行审计程序,并将审计结果存放在指定文件中。软件可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开发,可由各单位数据管理员应用IE浏览器查询审计结果,并按原操作人员分发。

具体的信息审计流程为:

(1)市局信息中心在非办公时间依据审计规则将每天审查出来的异常或错误信息存放在后台数据库中。

(2)各分局信息系统管理员利用软件的查询功能,选择一定的查询条件和项目查询,并按股所和操作人员分发。

(3)操作人员分析确认产生异常或错误信息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案。应由前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由操作人员作前台修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通过批件流转程序上传县(市)局信息中心审核。

(4)县(市)局信息中心对应由业务部门审批的修改方案,通过批件流转程序分发给业务部门审批。业务部门将经审批确认的错误信息修改方案传送给县(市)局信息中心作信息修改的依据。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统一交由数据管理员后台修改。

(5)对经审计确认的错误信息分析主客观原因确认列入对信息质量的考核。

信息质量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

会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过核算和加工而形成的数据化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而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会计信息的监管是相铺相成,会计信息生成是前提,会计信息监管是保障,我们一方面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生成严格遵照公认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客观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做到全方位时时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生成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法制法规不完善。企业的内外部监管部门缺乏高效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规范,具体监管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相关法规和制度对监管部门权责界定不明确,对监管部门的独立性重视程度不够。惩罚机制不健全,对内外部会计监督失责的处罚方式不具体,并且处罚方式单一,操作性差,一些会计造假行为得不到惩罚或惩罚力度不够,使其造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造假发生的成本,虚假提供会计信息的现象频发,监督效果不明显。(二)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自利的本性,会使其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谋取经济利益,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例如企业的经理人,由于其并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只拥有企业的经营权,且经理人的报酬往往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会计数据越“漂亮”,说明经理人的经营业绩越好,其收入也越客观,这就会诱使经理人对会计人员施压,迫使其篡改会计信息,为谋取私利损害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再比如公司的大股东和经理人强强联合,利用信息优势和会计程序的选择优势,为达到其经济目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其他利益相关者。(三)会计队伍的素质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一方面是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对于复杂的经济业务处理不当,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业务有一定差异,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法的修订,新旧内容的更替,会计继续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把会计继续教育只当做一种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对最新的准则和法规也不甚了解,导致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信息没有客观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情况,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人员经不住利诱或迫于领导的授意,违反会计规范做虚假账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四)外部审计监督作用有待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实质上是对生成会计信息和报告会计信息的一系列相互关联会计行为的制约,这一系列会计行为不仅包括生成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会计行为,还包括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定并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作为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会计信息识别和评价职能,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但现实中部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发挥查错纠弊的监督职能,一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审计技术局限,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造假现象不能及时发现;二是注册会计师往往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而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一气,对发现的舞弊行为并不予揭露,导致最终呈报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建立一套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企业管理当局的控制意识,合理规避和化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合理规划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确定管理者和相关会计人员的职权以及责任的范畴,明确经济业务审批程序,实行授权批准,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互相制约,确保财务报告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为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奖惩分明的会计监督职责考核机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有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可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对监督不到位的部门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并成为其职务晋升的重要限制条件;而且对检查结果要及时公告,起到警示作用。建立财政部门对企业、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财政部门的再监督机制。各地方财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将检查报告上报上级财政部门,上级财政部门实行不定期抽查,加强监督,形成自上而下的会计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日常监管,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工作人员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化,建立注册会计师人才选拔、培养和退出机制。(二)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首先,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有机的协调好各项制度,为企业发展以及会计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加强风险防控。上文中我们说到,虽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因此积极的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的话,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首先在初期转型发展阶段,应合理的增加、删减工作内容,由于人员岗位安排以及工作体制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提前制定相应的转型方案,以此来更好的保障顺利转型发展,避免影响到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想更好的把控转型风险,离不开当前先进的智能软件的防护,通过科学的设定软件登陆权限、工作的前后联系,都必须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其独立性,避免出现相互影响的问题。最后,在风险防控的过程当中,尤其要重视起人工风险,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完成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四)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采用的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模式,不仅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还无法很好的保障人力、物力数据的准确性。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更好的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财务业绩。与此同时,要建立更加规范化、完善化的财务信息平台,在提升财务处理效率、质量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会计转型发展的刚性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在建立企业财务信息平台之后,管理会计要想充分的结合财务经济状况,进一步加强和其他其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站在大局的角度上,才能够为接下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提升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财务会计人员逐渐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完善会计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加快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速度,更好的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保障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连术.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中国商论,2018(30):6-7.

[2]阎金满.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经贸实践,2018(20):109-110.

[3]王晶.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中国商论,2018(27):9-10.

信息质量范文篇8

一、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地方,有些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违规操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质量低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主要原因:

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合理,现存的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在国企及国家拨款事业单位中,资产的所有者将国有资产委托给资产的经营者进行管理。监督的主体是国家,监督客体是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代表特定主体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因而会计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保证国家的利益,会计人员应服务于国家利益。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管理体制却将会计人员定位在为企业服务。会计人员隶属于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自己管理为主,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变动升迁与单位有着直接、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会计人员就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活动,又受雇于企事业单位为其服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也可以说是鱼水关系。因此让会计人员站在代表国家利益的立场监督企事业单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单位的局部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不相协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往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敢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律法规去对抗雇佣者,因而也就很难旗帜鲜明地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单位领导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向会计人员施压,使得一些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苦衷。另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县域企业都已改制为民营企业,多数民营企业按规定设置了会计机构,配备了会计人员,遵守各项财经法规,进行正确会计核算,依法缴纳税款,但仍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不能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配备上,未按会计法的规定,使得一些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了会计。如果不改变目前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单纯依靠会计人员,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社会问题。

2.内外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从内部看,一些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机制不健全。有些单位虽建立了内控制度、牵制制度,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制度不能真正的落实。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监事会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从外部看,外部监督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政府对会计真实性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纪检、审计、财政等职能部门实施。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对企业的监督重点由原来的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转向管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财政、金融、税务等专业监督部门又受到工作职责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全面发挥监督作用,这就需要强化社会审计对企业的监督。审计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审计人、被审计人、委托人三个关系人。现实中有时候经营管理者既是被审计人,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被审计人有权决定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费用等。客户又是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有可能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产生偏离客观公正的现象。

3.会计规范本身存在缺陷和漏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而忙碌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近几年,新准则、新制度的出台了不少,但它们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在具体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比较灵活,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变通性,不同的选择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际,如: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可以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来操纵利润;而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上的,存在较大主观随意性,给会计虚假信息制造提供了空间。二是有些会计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虽然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但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内容、资产价值的评估等很多会计事项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为虚假信息制造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4.企业经理人、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经理人素质低,职业道德品质不高尚,法律观念淡薄,以个人利益为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置职业道德和国家的法律于不顾,大量造假,搞短期行为。会计人员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财务报表被歪曲,从而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要深化认识,加强诚信意识教育

1.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一年一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诚信教育,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重要内容。将会计诚信教育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要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对那些信誉较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誉较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确定较高级别的信用等级。让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机构和严重失信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严厉惩罚,以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二)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大部分会计人员如果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根据《会计法》,以及财政部、监察部《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试点的意见》(财会字[2000]12号),进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多种形式并存。一是国有企业以派驻财务总监为主,内部实行会计委派或者会计集中核算。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加强与财政集中支付的衔接。三是小单位以记账为主。通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会计人员管理,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单位会计体系,切实解决会计人员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内外监督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1)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会计凭证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提供会计信息,为监督检查提供主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保管。(2)健全的帐薄制度。在可靠内部凭证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的帐薄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完备的会计信息。(3)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便于企业会计人员了解处理会计实务的程序和方法,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一致性。(4)科学的预算制度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5)定期盘点制度。它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知识性的重要手段。(6)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它可及时发现错弊行为。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环节、载体,并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

2.加强外部监督,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从国外情况看,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起重要作用,被称作“经济警察”。尽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质量方面不尽人意,但从我国市场经济发要求看,仍必须不断发挥注册会计师的有效作用。财政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注册会计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关键是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发负作用,必须从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以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即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信誉。

3.政府监督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搞好会计执法检查,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会计造假的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单位的领导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而谋取更大的职务和政治荣誉;帮着作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恪守诚信原则呢?今后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加大会计执法检查力度,认真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增强会计处罚的威慑力,维护正常的会计秩序。改变当前执法效果不理想,普遍存在“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重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罚,轻外部公开处罚“的问题。让造假者,非诚信者受到严惩,使其造假“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收益”,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打消造假者存在的侥幸心理。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信息质量范文篇9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会计的信息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市场经济还是不够完善,会计的信息市场同时存在着信息不够完整,无法跟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够高,存在不真实和不相关的一些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在利益驱动下,故意造假并且会计基础的工作又不扎实,会计核算的程序出现误差导致信息存在着差异。

(2)信息的使用者不是很成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会计的信息利用不是很充分,经验的管理、投机的心理较为严重;二是信息的反馈不力,从而导致会计缺少有序运作的信息市场。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编制的,并是向社会进行公开的。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的产品为广大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免费提供,会计的信息有与其他的公共产品同样的公共性以及外部性的相关特点。这导致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不能通过市场来出售产品,也不能收回其成本,取得企业利润,甚至有的时候会因为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而造成损失,所以很多企业失去了真实公布会计信息的相关积极性,导致目前会计的信息质量不高。针对会计信息来说,其向外进行披露后,会对别的公司以及个人产生一些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这导致了披露真实信息的一些公司也逐渐只披露一些利好的信息,而对不利信息进行隐藏,粉饰真实的会计信息。这样会导致社会资源无法优化,市场丧失效率。

第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行为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市场。会计的信息市场其有效性的关键点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无遵循市场运行一般的规则,是否成为了市场环境之下能动的主体。在会计信息的市场上,政府是国民经济调控者,是作为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也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相关制定者、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者等。而市场的有效性其中一个表现是经过“无形的手”来作用,从而达到某利益的均衡的。政府成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角色,在市场失灵的时候介入市场。而政府多重的身份一定会顾此失彼,不能成为有效性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资本的市场中信息的需求者大都是大、中、小的股东。大股东对于真实的会计信息其需求是最迫切的,因为我国公司治理的结构是比较特殊的,大股东对于公司常常有绝对控制权,董事会一般是按大股东意志来进行决策,大股东会蜕变成信息制造者,而不再是原来意义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这会导致会计的信息市场无法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运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尚且不成熟,导致会计信息的市场丧失了强有力的相关监督者,会计的信息也就无法透明。要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要借助市场自身力量,形成对于会计信息较为强有力的专项监督,促进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如何构建和改善会计信息的市场

1、要培育并建立好职业经理的人才市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对于经理层的录用、选拔、解聘应完全的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进行,在这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一定能促使经理层自觉的努力经营,抑制出现操纵企业会计报表的不良行为。

2、建立并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调整每个相关利益者其权利以及责任,能有效规范会计的信息披露。以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进行分级功能的定位体制,相互进行监督,并确保会计控制中目标的一致性。并凭借董事、监事以及经理间相互的监督进而实施内部的监控,凭借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的市场以及产品的市场进而实施外部的监控。

3、完善企业经营者约束以及激励的机制,完善公司的经理层具体的运作机制。全面的推行聘任制,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相关的制衡和约束,经过直接的监督、间接的监督以及制度约束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将经理人自身利益与公司命运相连在一起,使经理人能自觉实现并改善企业业绩,从而确保会计的信息质量。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的信息监督,提高对财务的监控力度

信息质量范文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实质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内涵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指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等,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所以我们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称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它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有13条会计的一般原则,其中前7条实质讲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第1条可以概括为客观性或反映真实性、第2条可以概括为实质重于形式、第3条可以概括为相关性。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至少应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1.决策有用性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能服务于这些使用人进行各自决策的需要,这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所直接决定的,因而应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根本性的质量标准。

2.信息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若要会计信息在制定决策中有用,那么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能够明白会计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首先能够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然后才能应用会计信息服务于决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等,难免会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所特有的质量标准是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就已具备的质量标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都应是假定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的概念、方法和程序具有基本的而且足够的了解。会计信息这一质量标准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编制。

3.信息预测性和反馈性

会计信息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提高徽计信息使用人预测经济前景的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是为决策服务的,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使用人为作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先进行预测,而预测的一个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便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人最终作出明智决策的需要,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使用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及其影响作出预测,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形成差异的能力。

会计信息的反馈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帮助信息使用人证实、或者修正先前的期望。财务会计应该把决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使用人,使之服务于信息使用人的进一步决策。

4.信息真实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质量标准是指财务会计计量尺度与被计量的重要经济现象之间应存在和保持一致。它要求财务会计运用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依一定的计价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实记录和报告,虽然经过一定的会计程序进行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但所取得的会计信息依然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业务情况。中立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可以影响信息使用人的行为,应该是公平一致的、不偏不倚的,各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所获得的信息含量是相同的。由于会计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所以会计信息中立且不执偏见就很重要。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特征分析

会计信息是复杂的,不仅不同的会计主体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且同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人对同一会计主体的同一会计信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对这些复杂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设计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是指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运行状况的消息,会计主体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也不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源于会计主体性质的差异性。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所面临的会计问题也不同。

虽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心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会计问题,但实践中由会计人员所从事并被人们广泛称之为会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上市公司向社会上广大的非特定利益相关者披露会计信息的活动被称之为会计,就连只向个别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报送财务报表的活动也被称之为会计。[2]显然,此会计非彼会计,虽然所提供的最终成果都被称之为会计信息,但其性质和功用是不相同的。正如生产不同产品的工业企业一样,不同产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指导生产商从事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也不相同。

2.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

与一般商品的使用类似,会计信息使用人使用信息的目的是可变的,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既得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维护自己现存利益的手段,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未来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引导自己进行投资的手段。显然,前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后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如一般商品的使用人那样,有的关心商品的耐用性,有的则关心商品的可观瞻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目的,理应选用不同的会计信息具有质量标准。另外,会计信息具有同一质量特征的也可以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这一点也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标准类似。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源于会计信息使用人利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差异,以及会计信息本身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有不同的利用目的。以上市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为例,现金流量都是他们所关注的会计信息,但关注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关心的则是企业资产支付现金的能力。在财务分析中,不管是衡量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指标,也不管是衡量企业利用投资机会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都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数据来进行计算的,但计算的过程及结果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表质量的评价应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标准。

对于同类性质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也可用不同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赢余为例,其相对于投资人的质量既可以用股票交易量来衡量,也可以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当用股票交易价格来衡量会计盈余的质量时,可供选择的标准又有股票交易价格波动性指标、平均累计超额报酬指标及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等。

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

从一般意义上解释,客观性是指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但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而言,客观性的含义包括两个特定层次的含义,一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具有客观性,二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应用具有客观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的客观性是指无论选用何种指标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要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即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会计信息符合标准的程度与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满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用的客观性是指无论什么人应用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来对特定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即只要应用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相同,检验的会计信息内容相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唯一性,不会因为检验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源于会计信息所固有的特点及标准本身应具备的条件。虽然会计信息的用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或同一会计信息使用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具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在既定的条件下相对于特定的利益关系人而言,某一会计信息是否有应用的价值以及价值的高低应该是确定的。作为衡量会计信息价值高低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当能够恰当地对此予以检验,而且检验的结果不应受到检验人员、检验过程及检验所用的资料的影响,否则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会失去作为尺度所应具有的价值。

4.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历史性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所需的消息,随着会计主体运行环境的变化,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会计史学家的考证,在会计产生的早期历史阶段,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会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刻记、绘图及书契等方式来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情况,以备查考,所以,会计的功能都主要体现在记事方面,因此,此阶段对会计信息(如果有的话)质量的要求应是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又没有严格的会计分期概念,人们对会计主体的认识大多集中在现金流量上,会计实践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格式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3]所以,这一阶段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仍以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为主,这种要求在今天的政府及非赢利组织会计中仍有明显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特别是随着资本性支出的大量发生,需要将资本性支出在不同的期间进行分配,以保证收入与支出相互配比,最后计算会计主体在短于资本性支出回收期的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记录经济活动,而收付实现制又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因而以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失去意义,因而提出了相关性这一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认为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人的要求相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高度概括了以往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为会计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5.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及经济性。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最终只能由会计信息使用人来判断,会计信息提供人一般情况下很难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进行预先认定,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实际就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态度进行调查和判断的过程。显然,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检验相比,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特别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检验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会使检验过程变得十分复杂,而且检验成本也将变得十分高昂;就其他经济组织而言,虽然个别组织的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都有确定的范围,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将使检验过程变得较为简单,而且检验的成本也将变得十分低廉,但这种检验只能确定个别经济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难以对所有组织的同类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验,要检验所有经济组织某类会计信息的质量仍然面临与上市公司类似的问题。所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必须简单实用,不可行或应用成本高昂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实现途径

实现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财会工作各环节的工作才能完成,其中应主要抓住以下方面:

1.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着对会计信息使用人高度负责和促使有限的人类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心态,严格履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客观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并与物质利益密切挂钩。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从严格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入手,

按所选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严密会计工作手续制度,到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会计报告,这一完整的会计循环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制度严密、手续完备、处理规范、计算准确、方法恰当、信息及时。

3.强化会计管理的领导,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从实施领导角度就应体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强烈意识和愿望;采用各种方法手段,促使会计人员加速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速知识更新。当前应强调会计制度改革和国家税制改革后的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高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会计对社会的有用程度。

4.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

大力推行电算化会计,乃至提高到推行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解决财务会计领域普遍存在的取得比较准确的会计信息与需要用比较大量工作时间、投入较多人力的方法、经常出现会计人员不堪负重的矛盾,既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又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会计信息成本,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

5.加强会计监督,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

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发现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使其成为负有有限责任乃至无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其次,要规范质量控制,加强风险意识,严格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要求。当前特别要强调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品质,形成以防范审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审计机制,以保证整个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红蕾.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甘肃农业,2005,(4).

[2]曹伟.关系到财务会计发展方向的几个理论问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3]曹伟.论财务报表信息和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标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

[4]陈艺东,何华.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

[5]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

[6]杨本刚,贾钢.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