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49:16

新闻化

新闻化范文篇1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l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l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新闻化范文篇2

关键词:新闻的娱乐化;市场经济;受众心理

Abstract:Underdriveofmarketeconomy,newsamusementbecomescurrentmassmediageneralphenomenonofactivity.Strikeetc.theamusementeffectformedwithcontent,flexibleform,strongvisionfullofinterest,hasofferedtherelaxedandjoyfulatmosphereofacceptingtoaudience.However,seethroughnumerousandcomplicatedandlivelyamusementrepresentation,ontheotherhand,theamusementofthenewsmakesthedemarcationlinebetweenthenewsandamusementfuzzydaybydayagain,theseriousnewsofthemainstreamisstruck,andthetraditionalnewsvaluealsohasdangerofbeingsubverted.Tothepresentamusementtrendofnewsofourcountry,thistextdefinestheamusementintensionofthenews,sumuptheamusementcharacteristicofthenews,combinethefocusthatthemediareports,hottopic,probeintomassesmedianewsamusementprofoundreasonthattrendappear.

Keywords:Amusementofthenews;Marketeconomy;Audience’spsychology

市场经济大潮的出现,促使我国的传媒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商业化取向,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的娱乐化潮流。针对当前我国新闻的娱乐化的趋势,本文在界定了新闻的娱乐化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新闻的娱乐化的特点,并结合媒体报道的焦点、热点话题,探讨了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并试图对其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虽然在我国90年代中期才渐入高潮,但就整个媒介发展历程而言,它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这股潮流早在西方大众报纸产生之时就已经出现并达到相当程度。

(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

新闻的娱乐化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此种现象是为新闻的娱乐化。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一)重拾新闻的尊严

新闻的尊严来源于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硬性参考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唯其如此,才能重拾新闻的尊严。

重拾新闻的尊严,新闻媒体必须认识到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阶段的产物,而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主流,并在实际操作中自觉地跳出新闻的娱乐化的束缚。而这一点,已从中外媒介发展历程和现实中得到明证。

从市场经济层面上来讲,市场经济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化,加之中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迅速深刻的变革时期,受众需求呈现多元化,新闻传播也应该相应地增加信息的多元性。况且,伴随着空前的市场化竞争,对于信誉良好的值得尊重的产品的需要也变得更加重要。而新闻的娱乐化却为求得最低层次的共性而降低眼光和目标,并以此来满足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是一股表面顺应市场而内在背离市场的媒介逆流。

近年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以大众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平民维权见长的严肃媒体广受欢迎,不少最初以“软”起家的都市报也都开始转向追求和强化硬性内容光焕发的含量。传媒界越来越认同“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的市场战略,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媒体越来越意识到,信誉、品牌是媒体立足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传媒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报向往大报风,正是市场对媒介误区的“自然矫正”。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重拾新闻尊严的希望。

(二)端正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尽管新闻化现象的泛滥折射出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却在另一层面反映了媒体社会责任感之于新闻信息传播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新闻媒体应端正自身的社会文化角色定位。

首先,媒体应是新闻信息的“管家”和“滤网”。从新闻发展史上看,“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利于自身的决策和行动,是人类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动因。”传播实用的新闻信息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也是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成熟,对实用的决策参考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而这部分大多属于严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内容,可见“一软到底”的新闻的娱乐化并不能使百姓获知更多的事实真相,倒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埋葬。因此大众媒介应站在实用的立场上去追寻有决策参考价值新闻线索、有决策参考价值新闻信息,才能无愧于新闻信息守门人和把关人的角色。

其次,媒体应是社会的良心。有人形容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闻界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从事新闻舆监督的记者应当有时代的斗士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勇担责任的精神,以一种对人民的良知与热爱,以一种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任的态度,不懈坚持新闻在文明社会里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去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理想而呐喊,而不是只对反映收视阅读率的商业数字或商业图表感兴趣;应该将眼光向下看、向低层看,让弱势者有声,使无助者得力,让仿徨者前行,而不应只顾一味娱乐所谓的大众,将眼球放在一些庸俗低级、光怪陆离的事件追踪上;应该惩恶扬善,揭黑扶弱,承载信息,传播文明,达民情,怡民心,启民智,树民风,而不是用琐碎的、庸俗的、浅薄的信息垃圾去混淆视听,麻醉民众,使之丧失战斗的品性和怀疑的精神。唯其如此,新闻媒体才能无愧于“社会的良心”,新闻记者“才能无愧于艰难的人民与前进着的历史。”

媒体还应是社会的守望者。为此,媒体的新闻报道应立足于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心,保持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具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启迪性与前瞻性的新闻和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人物或事件的典型,给公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进发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发向上的最大潜能。而新闻的娱乐化的媒体让全社会沉溺于一种无名的娱乐之风中,我醉、你醉,人人皆醉,忘记一切忧愁与悲苦,使个人和群体只关注眼前的得失际遇,不仅是对现实的误导,更遑论对社会环境的监测了。

这三种角色定位,只有当媒体勇于担当之时,新闻娱乐风方有刹住之日,一个理性而非浮躁的社会的塑造也才有可待之期。

(三)增强媒体的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舆论的引导者。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媒体的责任与义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新闻舆论能否健康、自由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因此,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与责任,向来备受关注舆论导向又主要体现在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上,新闻媒体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加强舆论导向,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的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各种机制和体制都在转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处于变革或重塑阶段;人员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正变得频繁;人们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了危机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媒体更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舆论,努力凝聚人心,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所造成的舆论贻害使得媒体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显得比以往更加地重要而迫切,更加地任重而道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是我们的新闻媒介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高。媒体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牟婕.谈新闻娱乐化[J].山东视听,2005,(01)

[2]章旭清.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2004,(02)

[3]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J].当代传播,2002,(05)

[4]肖云.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5)

[5]刘红霞.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6]王彦.新闻娱乐化的源与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宋楠.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分析[J].记者摇篮,2007,(03)

[8]杨金鹏.新闻娱乐化与传媒责任[J].青年记者,2004,(09)

[9]唐晓煜,王强,朱文峰.新闻娱乐化趋势之反思[J].新闻前哨,2004,(07)

[10]陈新.也说新闻娱乐化[J].新闻知识,2007,(01)

[1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3]胡任.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新闻化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娱乐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关于新闻娱乐化,电视理论界目前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新闻的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①也有学者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要求我们予以“正视”。

本人认为,所谓新闻娱乐化指的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不仅突出报道软新闻,而且在报道硬新闻时,还将硬新闻软化甚至游戏化,讲求新闻报道趣味性乃至刺激性。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的《社会纪录》栏目可以说是对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的一种建设性探索。该栏目以“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说法”为宗旨,力求传播内容的平民化、主持风格的亲切化、媒体姿态的平视化,使之呈现出娱乐化新闻的固有个性。

二新闻娱乐化的成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②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新闻娱乐化也不例外。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据传播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面对市场这根杠杆,媒体势必会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角度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新闻娱乐化正是一种以娱乐为特征的新闻选择和加工活动,其目的在于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它巨大的受众市场,使得媒体“把关人”在选择时,将天平倾向了它这一边。

传播学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其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新闻报道时,必然首先对受众有一个观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受众的观念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的影响。观念影响行动,同样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了受众消费的一个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第一,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归根到底,这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而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恰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2002年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因吃饼干被噎晕例,国内许多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都对此大加报道,事后几张布什跌倒脸部受伤的图片也登载了出来。受众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觉得好玩同时还满足了其泄愤的情绪,中国的受众有谁不愿意看这位堂堂的超级大国的总统的倒霉相呢?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双双走入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甚至以头版头条予以曝光。在中国,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少配的思想还未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当代,特别是刚刚得到国际殊荣的国际大腕的此番举动,对于挑战传统思想和引发社会的反思,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受众在茶余饭后讨论讨论传统与现代、伦理与道德、思想与观念的同时,也得到了感情的宣泄。

第二,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选择”需求。

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今天,媒体产业越发达,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早上起床听广播,上班路上听交通台,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着看晚间新闻,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或者上班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③面对越来越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娱乐化电视新闻正是抓住了受众所共同具有的猎奇、好奇等原始心理需求而成为他们首选的精神产品。

(二)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传播学的社会控制论告诉我们,新闻媒介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必然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国的新闻单位一直处于政府的领导和控制之下,他的新闻报道的准则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环境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我国现在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时期,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介,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解压阀”的作用,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大众媒介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因而,新闻的适当娱乐自然也就得到了政府的默许。由于我国目前的新闻依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的管制,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状况还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而也没有受到政府的严令禁止。因此,新闻的娱乐化是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的。

三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兴起传媒娱乐化的表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在美国“大众传媒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④在我国情况基本相似,中国传播媒体在走过了“传播授业,宣传教育”的传播方式后,为了适应时代的转变和受众的需求,娱乐性节目在每日的节目编排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湖南电视台的各个节目的收视率中,娱乐性节目是最高的,并打造出了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生》等精品节目。央视亦然,以娱乐的节目也在逐年增加,如前一段时间中央2套节目中的《幸运52》、《开心辞典》、《超级大赢家》是纯娱乐型节目。像《社会记录》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在逐渐形成。

二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甚至于严肃新闻也开始试探着用娱乐的手法包装而成为“娱乐信息”。在近期,连、宋分别代表台湾的国民党和亲民党来大陆进行两岸对话,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突破和国际事务的重大发展。对于此类重大新闻,中国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就两岸关系上到前年下到近几个月的关系变化如出一辙地进行报道。而《社会记录》却抓住了大陆将于近日赠送两只大熊猫给台湾入手,用熊猫2000年前为战争中的兽类,经过国人长期的驯化而演变成为如今温顺可爱的动物来形象的暗示大陆终会以真情来换取台湾的和平回归。节目期间穿插着熊猫的介绍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发展,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枯燥的政治立场,既让人得到了消遣,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思考,可谓一举双得。

三是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我国,尤其是在传媒与市场接轨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但是我们反对那种一味为迎合受众和市场需求,盲目且不加节制地利用一些低俗的内容来取悦受众的做法,否则,就会引起大众文化媚俗化的泛滥和失控。

四新闻娱乐化,要防止媚俗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因此,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必须防止媚俗化倾向的出现和存在。

(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体引导水平目前,新闻娱乐化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我们决不能为娱乐而娱乐,要坚决防止娱乐化过程中的媚俗化倾向的出现。为此,媒体必须牢记,新闻报道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这是我们的责任和职责。欲承担起这一重任,就必须全面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媚俗化不是一种引导,而是一种迎合。这显然与媒体自身的职责是相悖的。

(二)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采编队伍的素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取信于民的根本条件。能否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检验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试金石。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此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闻媚俗化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的一种片面追求新闻煽情性、刺激性的错误行为。要防止媚俗化倾向,就必须全面提高采编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从业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增强对社会问题观察能力,对大是大非问题判断能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能力,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能力,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从业人员既要懂得新闻,还要懂得历史、经济、法律、文化艺术,懂得各种与新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适应传媒现代化的要求。

(三)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以媚俗取悦受众,以媚俗寻求卖点,以媚俗来满足物欲。要杜绝这种现象,媒体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道德观来强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一规定两办法”,使之真正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媒体还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必须让位于社会效益。不这样的话,人民群众最终就会放弃和远离这些见利忘义、忘责的媒体,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也就会相应弱化,甚至最终消失。

参考文献: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新闻化范文篇4

广告收入是媒体的生存命脉。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广告购买制度转变所致的广告主买方市场倾斜,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整合广告、公关与商品置入的所谓“置入性营销(Placementmarketing)”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置入性营销”指的是厂商以金钱或有价回馈方式来交换产品或服务在节目或新闻内容中出现,①且在不明示广告主的情况下,为付费者营销广告主商品、服务或形象的作法。目前国内盛行的“软广告”,有相当比例就是属于这种隐藏性的广告(surreptitiousadvertising)。

“置入性营销”又称为商品置入或品牌置入,早在1930年代就已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1982年上映的电影《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是置入性营销最早的成功案例。②1980年代以来,因为产品置入手法有极佳的促销效果,且能降低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成本而开始盛行。近年来,置入性营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影视产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如韩剧带来的“韩流效应”,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三个最重要的影视市场,置入式广告数量大幅增加,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到处可见主持人吹嘘各种各样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的电视剧更是处处可见置入式广告。

“置入性营销”的风行是因为,传统电视广告虽能直接诉求产品或品牌的促销,但观众对其已有防卫、抗拒心理,甚至不会认真观看。而置入性营销经过巧妙的包装,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的“保护色”,化广告于无形的节目内容中,不但提高其曝光度,也能让观众在不自觉中改变印象。对电视台或节目制作单位而言,在节目中进行置入营销,不但可赚取广告费或节目制作费,更可以增加节目制播的资源、减少独立制作的成本。

“置入性营销”的类型很多样,通过媒体的置入营销除了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包括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新兴的网络媒体、博客(blog)及游战电玩等的置入营销手法更是推陈出新,置入营销可以说是全面、大规模的渗入了各种传播场域。其中,电视是置入性营销的主要媒介,从体育、戏剧、综艺、竞赛、谈话节目,几乎是无所不“置”。甚至一般认为不宜置入的新闻、儿童、教育等节目,也可见到置入性营销的身影。

二、新闻:置入性营销的禁区

在大众传播媒体内容置入商品营销引起的主要争议是,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保护色却未善尽告知或提醒观众之类,不免有欺瞒观众的嫌疑。但各国对“节目广告化”现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像美国标榜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并未针对置入性营销广告单独进行管制,但因为公关公司“制造”新闻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让人分不出广告跟真实、独立制作的新闻有什么差别,因此,公民团体强烈主张要有更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置入营销。欧盟在2007年5月通过《影音媒体服务指令》,原则上仍禁止置入性营销,在排除儿童节目之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开放电影、剧集、体育、娱乐节目类型,并规定置入性营销的作法。无论管理程度为何,但许多国家都严禁在新闻、时事、儿童节目中,进行置行入营销。③但置入性营销最严重的问题,正是新闻报道充斥着商品或品牌置入营销的“广告新闻化”现象。

“广告新闻化”指的是,新闻因为客观报道的预期功能而得以取信受众,但一些商业讯息却包装混掺成新闻信息,表面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但其实是为特定的产品促销,让观众误信为真、而达到商品销售目的。研究显示,由于阅听大众阅读、收视、注意新闻内容的时间远超过广告,因此广告新闻化很容易诱使观众将广告讯息当成是新闻内容加以接收。广告新闻化的确有误导阅听大众、强化广告讯息的功能,读者对新闻与广告讯息根本无法分辨,而广告新闻化使读者更注意、且更能思考与记忆广告。④

新闻学者McManus针对新闻产制的研究指出,“新闻”本来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事”,既不像汽车可进行“查验”(除了亲眼目睹的新闻事件),也不如服务可亲身“体验”(除了气象报导及球赛分数),几乎全是消费者以信心消费的。但比起过程中的人为疏失、社会菁英自利、甚或记者本身偏见造成的偏误,媒体出于自利而扭导的情形反而更常见。McManus将媒体“在商言商”的运作称为“市场新闻学”(Market-dirvenJournalism),批评其已取代了传统的规范式新闻学(NormativeJournalism)。广告新闻化的操作,连带使得新闻编采人员的工作自主权大受影响,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⑤

只是,各国虽都禁止商品置入新闻,但仍然无法杜绝大众传媒业者及广告主一些合谋取巧的偷渡行为,软广告百无禁忌侵入新闻的操作方式,不但严重干扰记者的专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及阅听大众的收视权益,并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三、台湾地区经验、方式及影响

置入营销泛滥导致媒体公信力及新闻质量退步,台湾地区就是一个例子。台湾地区大众传媒多为民营企业,其中有线电视频道数量超过一百个,号称全球电视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数量众多的电视频道竞逐有限的岛内广告市场,再加上广告主采取“媒体集中购买制度”使电视产业沦为完全广告商主导的买方市场。有些电视频道更直接将时段卖断给外制单位,任由外制单位将商品广告包装成节目型态播出。由于争取广告主的置入性营销经费,不仅增加广告营收,同时也能大幅降低内容制作的成本,因此许多传媒机构甚至跳过广告商,设立内部的营销部门,整合广告、编辑或节目及新闻部门资源,主动规划“项目”,寻求等广告主的经费,运用传媒的媒体影响力争取置入营销的业务。

甚至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新闻媒体的广告单位也规划灵活且多样的业务配合方式,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依时间(或版面)、报导形式及内容呈现等广告客户之不同需求,或为广告主“量身打造”,订出不同价钱出售。新闻界操作各种置入方式愈形精细,以报纸为例,各报常以“专题报导”、“专栏”、“特别企划”、“座谈会”、“论坛”及民调等方式呈现置入性的营销活动与广告。电视新闻的置入手法就更为多样化,电视上出现的独家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专题、深度报道、主播专访、SNG新闻联机、滚动式的新闻速报,画面、语气、口白、标题等,甚至是充满期待、正面和称赞之词的新闻报导语气,都可能是订好价目的“广告”。

一般来说,台湾电视新闻置入性营销的形式可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营销传播商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发表会或某政令倡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⑥

置入性营销已经成为台湾新闻界普遍现象,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的比例很高。一项针对台湾新闻记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电视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尤其高,超过六成的受访记者表示曾参与制作新闻项目,而在新闻项目产制过程中,有八成以上受访记者指出广告商会要求访问广告主或广告主指定之人士,并有79.1%认为广告主要求介绍产品功能。⑦而为因应不同广告主的需求,新闻记者、编辑必须学习将特定商品讯息如何包装成不同的新闻型态。而记者不但照常署名,更务求技巧吹捧,使其看来与一般新闻相同,让读者无从分辨。

在台湾,新闻记者收取费用报道的“有偿新闻”向来是被媒体所禁止的,认为是记者违背违背专业规范的表现。但是,但为营收增长、单位创利的所争取的置入性营销业务,既已成为组织政策及业务目标,媒体会对配合业务执笔的记者给予薪资以外的奖励或项目津贴。特别是新闻部门主动接案之后,由于执行效率较佳,编辑室因为业务配合能力及主动性增强,竟然因此反而有地位提升的例子。

台湾媒体置入性营销盛行到这种地步,不仅影响新闻产制,也影响新闻专业与自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工作满意度、未来工作计划及伦理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⑧同时,“广告化新闻”充斥新闻版面及节目,使得媒体新闻难以保持公正立场、媒体公信力备受大众质疑。

四、结语:慎防置入营销侵蚀新闻

在传统广告之外,置入性营销不但为媒体开辟新的财源,规划良好的置入营销同时也为某些节目或版面内容增色不少,因此逐渐受到新闻编采或节目制作单位的欢迎。如今,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处处可见商品置入隐藏在节目内容或新闻中出现。尤其是民生新闻及软性新闻的报道题材的增加及新闻娱乐化的报道偏风,使广告新闻化问题更易滋长。

“广告新闻化”的置入性营销大行,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毕竟,媒体产业的本质是在提供观众可信赖的讯息服务、优质的节目或新闻内容,专业的公信力才是维持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注释

英国Ofcom的定义。参见曹琬凌:《欧盟拟放宽置入营销》[EB/OL],.tw/~rnd/p2/2006/061110a.pdf。

中国营销传播网:《置入性营销─媒体的广告算盘》[EB/OL],/News/hydt/14314115.html。

曹琬凌:《欧盟拟放宽置入营销》[EB/OL],.tw/~rnd/p2/2006/061110a.pdf。

洪雪珍:《台湾报纸广告新闻化现象的研究》[D],台湾:台湾大学,2003。

罗文辉,刘蕙苓:《置入性营销对新闻记者的影响》[J],新闻学研究89期,2006年10月。

蔡树培:《电视新闻性置入性营销:营销视野之探讨》[J],中华传播学刊,2005:5。

陈炳宏:《广告商介入新闻产制之新闻广告化现象:兼论置入性营销与新闻专业自主》[J],中华传播学刊,2005:5。

罗文辉,刘蕙苓:《置入性营销对新闻记者的影响》[J],新闻学研究89期,2006年10月。

新闻化范文篇5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①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严肃新闻娱乐化,也就是硬新闻的软化。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硬新闻数量在减少,而软新闻比例在增加。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原因浅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1.市场因素是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②

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网络、手机等所谓的“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将受众二次出售给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成熟的通信技术面前,下一秒钟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时效性已不再是众媒体追逐的焦点。于是,一些新闻媒体就从新奇性、趣味性的方面企图吸引更多的受众。可是很多媒体在趣味性上走得太远,一味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更有《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斯坦利·沃克给新闻下定义:新闻建立在3个W之上――女人(women),金钱(wampum),和坏事(wrongdoing)。新闻媒体在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上,使新闻娱乐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娱乐化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气氛躁动,公民信仰缺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噬待加强。

一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民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急需精神上的释放和休息。由于软新闻休闲娱乐的成分很大,媒体便投受众所好,加大报道软新闻的力度或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从媒介的日常报道中放松神经。

另一方面,中国媒体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政治宣传意味浓重,受众的排斥感强。在政府了对放松媒体的管制之后,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娱乐化的新闻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在新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娱乐化的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3.媒介控制的放松是新闻娱乐化的推动因素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1990年,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管管理列入第三产业,这是报刊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性标志。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验,使报业产业实现了迈向新世纪的重要飞跃。而2003年11月18日,由光明日报集团和南方日报集团合作的跨区域大型日报《新京报》在北京的发行,开创了跨区域办报的一个尝试。

中央一直以来的相关政策,都大大放松了对新闻媒体的管制,中国传媒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中。但是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尚未成熟,相应的行业规范还不如一些传媒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并且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管理,就使得中国的新闻界处于一种相对管理缺失的状态。这种相对不明确的自由状态造成了中国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的走向。

同时,不可否认,政府对媒体报道新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媒体对重大敏感的政治公共事务的回避、减少或省略,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导致媒体进一步减少公共事务的报道。”③

4.国外新闻娱乐化思潮的传入是新闻娱乐化的外部因素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的原创,它是由外国“引进”而来。

19世纪30年代后,以《纽约太阳报》等为代表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问世,它们避免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花边新闻为主,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这种大众报纸的出现,以及它所宣扬的通俗之风气,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化潮流的起始。

19世纪末,黄色新闻开始泛滥。其中以《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就穿黄色衣服小男孩漫画的争夺最为著名。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达到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黛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成为美国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当今文化传播呈全球化态势,各国文化传播交叉发展。处于媒体发展困顿期的中国媒体不免就会学习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做法。

最早进行新闻娱乐化的应该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它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④

最近几年各大地方台都相继推出了以方言播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吸引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受众,如陕西卫视的《说案》,以及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等节目,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为家长里短的事,但是都大受欢迎。

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舶来品,它从西方传来,结合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态势迅猛,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5.新闻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媒体早已打破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形式,以互联网兼手机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第四媒介强势发展,大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

据CNNIC统计,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2.3%。而在互联网的使用功能上,信息获取是排在第一位的。互联网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搜索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上的不少新闻都是道听途说,不经核实变,甚至是凭空捏造的。互联网新闻功能的发展,使得新闻娱乐化的大潮风起云涌。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是把双刃刀,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新闻娱乐化的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媒体、受众和整个社会。

1.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

首先,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顺应市场化潮流、迎合受众的产物。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新闻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做法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实力提高,业务能力才有可能提升上去。物质条件是做好新闻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也给媒体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媒体格调的庸俗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是最为严重的影响。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2.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影响

软新闻大多无需过多的思考,可以使受众轻松地就获取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休闲的过程。另外,一些软新闻可以使人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得到适当的放松,缓解一定的压力。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闻的娱乐化看似切合了受众的需求,其实,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摧残。长期接触这类新闻,会使受众丧失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会使受众品位降低,反而会造成精神上的更加迷茫。

3.新闻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首先,软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大部分含有暴力、犯罪以及黄色信息,新闻娱乐化使色情新闻和暴力新闻不断增加,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尤其是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更是会在思想上造成误导。

其次,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会影响整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非常强大,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的娱乐化会使媒体的引导方向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分不开,是新闻传播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要解决它还需从多方面入手。

从政府来说,完善相应的新闻管理条例,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上加大审核力度,确保新闻媒体正确的社会引导作用。

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要吸引受众、提高竞争力,还要从做出自己特色出发,减少同质化现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受众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受众方面,提高自身涵养,有选择的阅读新闻、接受信息很重要,多关注关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新闻,学会辨别和分析问题,不要被媒体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

注释

①马松娟,郭亚婷.《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P45.

②③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P11,P25.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美]JohnH.McManus,著.《市场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3]张小争,郑旭,何佳.《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新闻化范文篇6

一、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

“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叙事素材的“市井性”,即本土化的特点。传播学中一种受众研究理论———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因此,大众媒介要想获得成功,就不仅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要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它所选择的叙事素材首要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素材应当是本地电视台所在的城市的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这也更加符合传播的接近性原理。作为一般的受众,依照传播的接近性原理,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们无论是作为地方台节目的观众,还是作为当地报纸杂志的读者,抑或是作为当地广播的听众,对于他们自己非常熟悉的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特别熟悉的事,总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烈的心理上的共鸣,而且对于这些人和事,可以说是“特别关注”。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步加快,人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但人们又非常需要了解彼此的生存状况以获得相互认知和自我认知,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1927年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加之民生新闻所创造的高收视率奇迹,它的不同凡响的表现,也使媒体“传者本位”的传播理念向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快速转变,因此,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以其叙事空间的无限广阔性展示了非凡的魅力,百姓的媒介“使用与满足”需求与媒体的受众本位基本理念也由此达成了高度的契合,这种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完美契合,使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成为各大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民生新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叙事素材。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始终用最亲切而又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活中的炎凉百态。《新闻夜航》的宗旨———“关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态,讲述您身边的大事小情”,这不仅仅是节目组对观众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办好节目的锐利武器。近些年来,《新闻夜航》一贯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报道理念,让平凡普通的“草根一族”成为节目的主角,运用百姓的鲜活语言,报道百姓的鲜活故事,让普通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深深的共鸣:使之产生的是扑面而来的本土化的浓郁气息,油然而生的是乡土化的亲切感。《新闻夜航》报道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2008年1月1日,民生频道已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民生”命名的电视频道。百姓市井中发生的原生素材以其“原汁原味”的鲜明本土特色,逐渐成为民生新闻的栏目宗旨和办栏的理念,也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受众“手心里的宝”。第二,叙事素材的“原生性”,即原创性,这是和本土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特点。从地域的角度说,本地媒体对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往往更能从当地的视野出发,也更容易以第一时间获得独一无二的和有当地鲜明特色的相关信息来源。所以,本地媒体获得本地的文化资源是最便捷的,外来媒体很难与之竞争。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曾指责,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在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而且节目类型大体相同。而一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各类新闻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各市县也在做,甚至同一台的不同频道都在做同一则新闻。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内容出现在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在频道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栏目出现分众化趋势,使得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由于其原生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强有力保证。而我们以民众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现实生活作为叙事素材的源头,不必为新闻素材的问题而“用尽陈王八斗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因为百姓的生活就像是滔滔不绝的河江,源远流长。

二、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

电视民生新闻所开创的收视率奇迹与它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叙事文本的多样性传播,使新闻文本这一形式化的、符号化的、有限的新闻结构,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吸引越来越挑剔的电视观众的眼球的呢?笔者认为,一要坚守两个原则,二要采取多样的叙事传播策略。

(一)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坚守的两个原则

1.坚守客观真实报道的理念坚守客观真实报道的理念,这是一个理论层面的原则。电视民生新闻坚守了新闻客观真实的报道理念,客观真实的报道也正是新闻的生命线,有了这条生命线,电视民生新闻才得以生生不息,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通过本真叙事还原本真生活通过本真叙事还原本真生活,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原则。电视民生新闻特别关注的是社会民生,是普通老百姓原原本本的真实生活,要通过本真的叙事反映百姓生活的原生态。

(二)灵活多样的叙事传播策略

1.地域化表达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完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电视民生新闻的语言运用得如何,在新闻表达效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电视民生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完美统一,即“取之于民”的民生内容用“用之以民”的富有表现力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指地域化表达也就是口语化、方言土语等的使用。这种富有“离离原上草”般生命力的民生新闻表达方式,其地域特色正如巨人的手,有力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亲近性,传播学中的受众研究的社会类型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方言以其蕴含其中的特殊的、富生活气息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情感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纽带,成为新闻报道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润滑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闻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方言词语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认同和共鸣,从情感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由此增加了平民化色彩。黑龙江方言“不咋的”指的是“不太好,不怎么样”,“炸庙”指“哗然或本无其事,故意大喊大叫”,“冒蒙”指“心中无把握,凭猜测办事”,“肉拉瓜叽的”指“行动迟缓,总是不紧不慢的”等等,这些黑龙江方言词语让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其卓有成效的传播效果令标准的普通话词语望尘莫及。特别要强调的是,方言土语的运用可以有效避免新闻的同质化,它是提升节目的品牌传播效果最有效的武器。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星星之火”,以其“椰风挡不住”的强大威力与魅力,定会成为“燎原之势”,扫去新闻报道雷同化的沉重阴霾,还新闻报道一个晴朗的“艳阳天”。

2.陌生化呈现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为求最大程度地呈现新闻的“新”,一个最为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用陌生化呈现的方法。所谓“陌生化”原指艺术使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既有的生活经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陌生化呈现即将那些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以一种低频化的描述方式进行传播。低频化的传播方法,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对高频事件进行的反常化传播处理。

3.细节化处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文本而言,最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为之动容的莫过于细节。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新闻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叙事上突出强调的是其个性化的内涵及风格,在信息的传递上强烈地体现出其信息的高度复合性,带给受众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释码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新闻细节的运用使电视民生新闻在现实报道的基础之上,平添了深厚的人情味。

4.悬念化设置“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当下,业界和学界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对在新闻叙事的故事性处理上,正因如此,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悬念化设置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成为新闻叙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元素。通过设置悬念,抓住受众对事情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在情节的波澜起伏中对整个事情进行叙述,起到了预期的良好传播效果。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采用悬念式的报道结构,有助于增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传播效果,使新闻蕴含一种特有的文学品味,进而增强新闻文本叙事传播的可读性,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大大提高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传播效果。

三、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

新闻文本在叙述过程中,新闻人通过新闻叙事所表达的态度即为新闻叙事立场,电视民生新闻对新闻传播理论及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从权威操控下的“媒介中心论”向“百姓受众中心论”的传播理念的成功转变。民生新闻坚守民生大众的叙事立场,本身是一种民生新闻价值的回归,受众由“魔弹论”下的“靶子”成为新闻舞台上的主角,这种传播角色的转变,使受众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民生新闻更多强调的是大众性,更多强调的是平民视角,并以平等的角度给他们以原汁原味的“本色表达”,使他们成为媒介报道中的主体。显而易见,市井原生的民生新闻叙事素材,只有在民生大众化的叙事立场的视角下才能得到最完美的本色表达,平民视角的坚守不仅仅是叙事立场上的一种巨大的进步,更是对社会新闻报道视角的理念上的提升。

新闻化范文篇7

报纸为了提高时效,有些记者直接在电脑上打出稿子,经把关人略加修改就进入了印刷。这一方面是对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报道者的疏忽性也增大了。由于抢时效而减少媒介内部的自审,使某些记者的偏好、臆断难免通过文字在版面上流露出来。过去,文字记者的技术涵化是很少的,因为他们除了选择事实之外没有其他技术可言,但电脑进入编写过程,这种传统格局被打破。电脑对句子的修改,最新符号的使用,都使稿件有了新的意蕴。近几十年,报刊实现了彩色印刷,以不同颜色处理图片和文字,表现出记者的不同评价,读者感受到报刊的不同倾向,报刊新闻的涵化浓度也越来越突出。

报刊新闻的技术涵化,易于在摄影报道中体现出来。用什么角度、亮度和距离拍摄新闻图片,都有记者的主观意图。连新闻图片幅面的大小也在蕴涵媒介的主张,涵化的隐蔽性在无声的闪光灯下,默默地放大了记者的立场。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传媒不断增大依赖技术设备的程度,新闻涵化抓到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人机关系中,“机”的比重在加大,文字记者的采访不再使用笔录,而较多地用录音机、手机和录相机,技术涵化反映纸媒体的重大观念越来月周到。

电视新闻的涵化更多地表现为镜头的距离和事实的选择,如特写还是非特写以及其他摄像的过滤手段,记者善于让图像说话。当记者想突出某个事物或人物,尽量用特写镜头或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想贬低一个人物或事物,则推远镜头或不给、少给镜头。在同期声画面的处理上,让哪个人物向观众说话或使他沉默,都表明新闻人物被涵化的程度。通过这类技术手法强化事件的意义,使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闻强调的内容,很多受众不会注意技术手段对新闻细节强化。

电视新闻的涵化有时并不是记者有意的安排,而是传播技术把新闻内容置于传播者的仓促控制下,打上了传播者无法驾驭的烙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新闻媒介的运作速度,时效性强到极点的现场直播,使导播在瞬间做出镜头切换,导播者的思索和选择极为迅速,瞬间的理解决定了新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让观众看到什么,如何认识事件,在几秒钟内由导播做出决定。这时,电视记者难以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甚至陷入“无意识”的技术选择,许多意外的效果使记者不得不陷入被动。尽管如此,技术涵化在电视新闻中仍然有章可循,比如摄像机的角度、彩色和非彩色印刷文字、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和录制音响的差别等,都蕴涵记者的不同思想倾向,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极度敏锐的嗅觉中记者大都是能够把握的。

(二)新闻专业手段涵化

在处理新闻稿件时,用新闻业务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称作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材料与角度的选择、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排列顺序以及是否报道提要等,都属于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越是重要的新闻,越具有专业手段涵化的特征。

编排手段是报纸版面布局和新闻节目的要素之一,包括顺序、空间、符号、线条、色彩等。不同的顺序、位置、线条、色彩作为专业技术手法,具有不同的倾向,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充分认识编排手法的特点,恰当地加以使用,是纸媒体专业手段涵化的主要方式。对于报刊来说,版面符号有两个方面,一是字号、线条、插图、色彩;二是版面空间,包括栏、区、版、空白等,运用这些基本手段形成特定的版面结构,表现出编辑部对新闻内容的评价。专业手段使新闻显现相对的强弱,突出稿件之间的对比关系,使新闻打上了媒介意识。运用体裁、篇幅大小对各类稿件的内容做出处理,表明编辑部对稿件中事实的评价。

广播电视新闻从后期制作到播出之前,需要把若干条新闻按照一定主题组成有机的次序,包括文字稿、音像素材和录制手法等环节,经过审定、删改、安排报道顺序或撰写评论,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听觉或视觉效果。新闻把关人在总体上把握信息,对每条新闻的意义和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是编排工作的首要任务。正如报纸一版的头题,是当天报纸关注的焦点,代表报纸的主要声音。电视新闻头条的好坏,关系新闻节目分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哪一条新闻能够列为头条报道,哪条新闻是记者心中重要的事件,它的每一句话都在暗示一种倾向。

专业手段涵化在广播新闻中还表现为播音的形式。播音的各种方式透露出编辑部的不同意图,营造不同音响气氛,表现出媒体对新闻的思想评价。态度成为播音的支配主线,用不同音调、不同音响方式(直播、插播、对话、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表达不同倾向,播音员是在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方向。由于各种语境可以表现不同内容及思想感情,使重点语句呈现出独有的色彩和分量,引发出与语言内容相应的播报态度,影响听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

(三)新闻的语言涵化

使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个概念和词汇,客观地表达记者对事实的立场,是涵化新闻的主要手段,称作新闻的语言涵化,包括话语涵化和语体涵化。

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记者对同一事物特别是政治性事务,以不同词语给事实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公开表达各自的理解。记者陈述事件使用的意化性词语,暗示对事实的评价,叫做新闻话语,包括态度话语、符号话语和高频话语。新闻话语是粘贴言说者意图的特殊的新闻语言。态度话语对事物做出褒贬、是非或爱憎的判断,指引受众的思想;一般新闻语言(非话语)则只能指称事物,并不显露记者的态度。新闻中的“美国人”、“中国人”的词汇是语言,“美国佬”、“中国佬”就是话语,后者不仅是在说话,而主要是表达立场。符号话语是对事物或人物的明喻、隐喻或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语言。在电视新闻中,长城和天安门的画面是中国的符号,而白宫和国会大厦是美国的符号。高频话语是指在新闻中多次重复的词汇,用以表达某种意图,让受众记住并形成稳固的观念。

话语是社会、历史和制度的构成物,被特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习俗所主宰。按后现论家福柯理解,话语实际上受制于“一组匿名”的文化代码,说出的语言既然是已经存在的语言,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决定以后将会说出的东西。话语理论的先驱巴赫金曾说:“实际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在说话和听话,而是在听真实或虚假,重要或不重要,接受或不接受等。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4]话语在实质上并不那么客观,新闻的运思在投诸重大事件时,都尽力在话语中隐藏特定的意义。话语影响记者对事实的思考,记者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创造一种有特定含义的视角,表露出媒体对所叙述的世界的态度。

在新闻中,一个陈述句是记者对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说明,新闻陈述的对象不只是事实本身,而且是事实之外的记者对事实关系的反射,媒介的立场就在报道的语言中暗示出来。新闻不只是人们的感官对世界的全面接触,而且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解释方式。新闻的语言涵化除了借助于意化性词句之外,还需要借助语体的选择与转换。记者选择特殊意味的语言描述事实或巧妙地解读事实,记者的态度往往隐蔽在语体里。语体涵化是用倾向性的话语陈述事实的状态,把人们不熟悉的事实的性质告诉人们。记者的语体装饰新闻的外观,给新闻披上“外衣”,新闻的主题就自然显露出来,“穿衣服”的新闻是被语体装饰的事实,使受众产生特有的观感。

新闻主题是指媒体通过报道某些事实表现的思想,重要报道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告诉受众某个新鲜事实,还要向受众提供记者对事件本质的揭示,深化新闻主题。这是新闻涵化的最终目标。记者为了涵化主题,运用恰当的语言,将新闻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文字叙述中,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传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就是指陈述客观化而微言大义,富含褒贬却又中规中矩。当然,新闻涵化手段远不止语言文字这么单纯,在内容的客观性层面有着特定要求,这就是新闻的框架涵化。

(四)新闻的框架涵化

新闻框架的基本含义是,记者用一定的框子对事实进行取舍,确定取材的范围和选择事实的多少,是记者对外部世界的解释方式。不同记者对同一个事件的真实片段有不同的组合,体现出新闻文本的框架差别,表现出对事实的不同认识。框架概念来自英国学者G.巴特森,后来为美国的传播学者所运用。加拿大的社会学家E.高夫曼在《框架分析》(1974年出版)中,讨论事实的框架如何被嵌入一个文本,如何建构新闻的材料,表象记者的意图。

新闻的框架涵化,是从记者选择事实那一刻开始的。客观世界中有无数事实,能进入报道“框架”的只是少数,这是记者和媒介“过滤——涵化”作用产生的效果。当记者发现事实时,几乎出于本能地用既定的“框架”衡量它能否构成新闻,蕴涵何种意义,这种新闻框架使记者在众多事实中做出抉择,选取那些价值最高的事实作为报道的对象,然后对其进行隐蔽的释义,使其主题增加影响力。

用某种新闻意识消化事实,就是用框架涵化手段巧妙地证实某个观念,说明对世界的描述是否正确。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用这种方法评价重要事实,对客观世界做出解构。这又简称为事实涵化。记者报道事件,通常要选择互相联系的事实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事件全景,让受众正确地理解新闻中的主要事实。记者进行横向思考,想一想有哪些事实构成主要事实的条件或结果,就可以把它写进新闻中,暗示主要事实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许多事实具有丰富的角度态,而记者写稿往往只取其中一个角度,很容易使涵化陷入片面以至谬误。如果一个事件有正负两种因素、两种效应,记者只强调一个方面,就会进行错误的涵化。记者为了涵化主题才这样操作,但重要细节的缺漏,使涵化的效果走向反面,这样“过滤”事实反而伤害了新闻主题。不重视事实主导因素而重视某种预设的意义,新闻意识就会陷入主观化,世界就被歪曲了。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涵化,要求媒介对事实的处理必须准确、真实,记者的世界观只有正确无误,才能再现现实世界的真相。许多媒介不同地描绘着同一个事实,混入的观念千差万别,表现出媒介倾向和事实客观性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差距标志着新闻主题被涵化的正确程度。

新闻涵化理论是一种文化痕迹,记者的世界观支配他的报道手法,但他的每个选择以至他使用的每个词,同他生活的时代和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格伯纳所说:电视新闻涵化关系到“一致的框架和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理念,因为处于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电视世界不是单个的电视节目或电视选择之中而受到的涵化。”[5]也就是说,涵化是记者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媒体内容无法摆脱文化烙印。

关键词:新闻涵化

[注释]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3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参见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118-125页,民族出版社,1999;《当代新闻学原理》153-15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单纯:《西方新闻传播论文集》174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新闻化范文篇8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二、情节的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还说“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女性的洁净与化粪池的污浊,爱面子的心态与世俗的偏见,浑身异味的工作和群众对他们的尊重,这些矛盾真实而普遍,而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生动。在展示这些矛盾情节过程中,记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三、注意悬念和细节

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对女司机王静的报道,就始终抓住了一个悬念。8年间,这个爱车像爱自己女儿一样的女司机安全行车51万公里,点点滴滴节油4万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城"节油王"。可是,这个女司机不但没有另谋高就,而且主动开亏油车,这种看起来吃亏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值?记者选择王静工作生活的几个细节,巧妙地通过与乘客、与家人关系中的几个小故事,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渐释悬念,揭示主题。

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来看《疏捞工刘玉梅》这篇报道:一次,她在鲁磨路疏通明沟,突遇暴雨,浑身淋得透湿,一位大嫂拿出家里的棉衣棉裤帮她换上。一次,清理完路边的化粪池,一位老大妈特意从家里牵出水管,为她冲手洗脸,并用毛巾替她拭去衣服上的污物。点滴积聚的温暖,消融着胸中的块垒,升华着精神境界,产生了对职业的认同。她留在了疏捞班。8000多个日夜里,她和同事们一起,累计清理地下垃圾8000多吨,疏通地下涵管1.5万公里,从一普通女工,成长为班长、武汉十大女杰、湖北省劳动模范。

再看《劳动光荣生活美丽——女司机王静的人生感悟》这篇报道:首义路正在修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巴路横在眼前。“坐好啦!”王静回头提醒乘客,当乘客小心地抓好扶手时,车子只轻轻起伏了几下,就爬上了平坦的水泥路。一个来回,80分钟,进出数十个站点和红绿灯,200多次起步,王静没踩一个急刹,精心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节油秘诀做。这是个难得的凉爽天气,车子以35公里的时速平稳行驶着,好几位乘客在车上打起了盹。伴随拂过的清风,在后视镜里看到睡着的乘客,她满足地笑了。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四、报道角度的平视角

新闻化范文篇9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公务员之家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

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新闻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电视栏目新闻故事化利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公务员之家

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公务员之家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