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2:24:02

新闻策略

新闻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新华社;“两微两端”;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一、前言

世界媒体行业发展趋势表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由此衍生出的融合新闻成为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在报道媒介融合的产物融合新闻时,新华社主要运用了“两微两端”平台,对各平台运用方法及取得效果进行研究,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两微两端”平台分析

(一)微博平台

微博现已成为人们最习惯使用的APP之一,将其打造成传播平台是必然的结果。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近几年纷纷选择开通官方微博,希望能借助该平台扩大新闻影响力。在语言运用方面,新华视点(新华社官方微博)一改以往刻板严肃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网络词汇,拉近自身和用户的距离。关于话题选择,新华视点始终致力于对社会热点进行挖掘,并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既有人情味,又满足用户需求。另外,新媒体的不足主要是难以保证信息可信度,新华社借助官方微博遏制了虚假信息的扩散,在参与热点事件探讨时,既避免了主流媒体失位情况的出现,又对舆论进行了引导与把控,确保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疏通,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助力[1]。

(二)微信平台

截至目前,微信每日活跃用户数量已超10亿,对主流媒体而言,基于该平台打造微信公众号是增强自身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极佳选择。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紧跟媒体发展方向,基于用户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确保内容真实且权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融入用户关注的话题,真正做到了视角多元和议题主动,这也是该公众号能对主流价值进行传播的主要原因。

(三)新华社客户端

作为主流媒体上线最早的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时至今日,该客户端已成功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掌握了兼具立体化、轻量化、全息化特征的新闻生产方法,并通过定期升级的方式,丰富自身功能,确保用户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新华社“两微两端”融合新闻传播机制探析牛乔飞1,练一涵2(1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本文以新华社现阶段所依托的“两微两端”平台为例,在简要介绍“两微两端”所包含平台的基础上,围绕融合新闻传播使用策略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可视化应用、媒介技术的引入等方面,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或带来启发。

(四)新华网

新华网拥有对全球信息加以采集的能力,所出品新闻的品质和权威性有目共睹。另外,新华网还有传播力强、影响范围广以及用户基础牢固等优势。数据新闻专栏的开设给新华社带来了更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该专栏的内容涉及国际、社会、时政等方面,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题为时政。关于新闻展示形态,该专栏对交互数据和静态数据进行了综合应用,交互数据分为数据地图、时间轴等,静态数据则以饼状图和柱状图为主,旨在通过立体地呈现数据新闻,帮助用户开阔视野[2]。

三、新华社融合新闻传播策略探究

(一)可视化应用

1.H5产品信息时代对建设传播格局提出的要求是“立足用户群体”,事实证明,只有重视用户体验,才能掌握话语权。我国网民平均年龄正逐年降低,中青年基于新闻阅读所提出的需求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更追求互动感和参与感,这也是H5被用于新闻传播的原因。H5的特点是有良好的包容性、适配性和传播性,对其加以应用,可使网页结构与意义得到优化。基于H5对新闻进行可视化传播,接收信息的过程往往与用户操作设备同步展开,这也使所呈现的新闻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另外,H5特有的交互性在信息时代同样具有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新华社以H5的交互性为依托,通过对人机交互平台的打造,给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例如,新华社在两会期间基于“H5+互动”的形式,制作了十余篇新闻,用户可在H5相关界面阅读工作报告内容,也可以选择点击H5界面的机器人,通过音频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解。2.竖屏视频近几年,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播放视频的格式也随之转变——由早期的横向播放转变成为纵向播放。相较于横屏视频,竖屏视频更符合用户观看手机的习惯。例如,在介绍人物背景时,竖屏视频可确保用户将目光集中在受访人员身上,采访的感染力自然能够得到增强。竖屏视频是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优势在于可优化用户体验,以横屏视频为参照,强调对精炼信息进行直接传递的竖屏视频更能做到文字和视频的融合[3]。

(二)引入媒介技术

1.AI技术现阶段,持续发展的AI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传媒行业而言,AI技术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使新闻传播尽快走上常态化与精细化道路方面。在两会期间,新华社主要应用了MGC和AI合成技术。MGC主要是对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并处理报告中出现的新生词、高频词,直观展示落实党和政府决策的策略。AI合成技术则被用来合成主播,其过程可被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提取真人主播特征,第二步是借助语音合成、人脸识别等技术,形成和真人十分相似的合成主播,完成新闻播报。合成主播是用户产生全新媒介审美的主要原因,它不仅能做到充分融合媒介技术与新闻内容,使新闻获得精益传播,还能使用户基于媒介技术所提出的体验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AR技术AR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引入数据层的方式,帮助用户从不同角度理解现实,真正做到真实和虚拟无缝衔接。早在2018年,新华社就对AR技术进行了应用,用户只需利用该技术对身份证背面进行扫描,就能置身于虚拟和真实相互叠加的环境,浏览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时间进入2019年,新华社对该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AR直播眼镜的出现为直播提供了便利,记者通过AR眼镜录制现场情况,用户可借助客户端以第一视角观看新闻现场,无论是趣味性还是观赏性均不可同日而语。3.VR技术对比AR技术和VR技术,AR技术主要强调复归现实,VR技术则倾向于构建现实。在传媒行业,VR技术更像是助燃剂,通过强化新闻给用户带来的沉浸体验,突破空间限制,赋予新闻事件更具辨识度的立体感与真实感[4]。例如,在对总理与中外记者的会面进行报道时,新华社便借助VR技术记录场景,用户只需点击相关链接,便能对记者会画面进行360°的观看,此外,还可以自行选择鱼眼、小行星等视角,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分渠道新闻

1.两微平台两微平台主要用来推送精选内容,这与平台对字数及文章数量的制约有直接关系。(1)微博平台。微博平台常见媒介元素为文字、图片、视频,这是微博页面所能展示的字数决定的,因此,新华社在微博平台上的内容多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微博特有的九宫格,确保将新闻内容准确传达给用户。(2)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新闻数量较其他平台略少,这是因为微信平台规定每日所文章数量不得超过24篇,因此,新华社更倾向于利用该平台对快讯新闻进行推送,借助音频元素为用户收听提供便利。2.两端平台(1)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更习惯基于文字、图片、音频、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新闻报道,这是因为客户端创造性地加入了收听音频的功能。另外,客户端还将侧重点放在打造视觉场景上,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媒介可打破社会场景和物理场景的固有关系,并创造传播效果更理想的新场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媒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要求其对场景引起重视,这是由移动传播的本质决定的。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该客户端便充分利用现场云平台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同步直播,确保视频媒介所具有的记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借助VR与H5元素,为用户打造极具沉浸感的新闻场景。正是上述媒介元素的存在,使两会新闻成功突破了固有的时空限制,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促使用户主动感知并理解新闻内容,产生精神共鸣。(2)新华网。新华网是对超链接使用最频繁的平台,这是因为与其他平台相比,作为新华社门户网站的新华网,无论是网页版面还是所储存信息量均更为可观,对信息量较大的新闻而言,将超链接作为参考文献、确保新闻信息均有可提供佐证的网页很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用户对新闻报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的作用。以两会为例,新华网开通了直播入口,并将超链接功能用于直播摘要,用户只需点击超链接,便能进入其他网页阅读直播所涉及的内容,这也是新华网与其他平台的不同点。

四、结语

新华社融合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可供大部分媒体借鉴或参考,但是新华社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媒介技术未得到深入应用、报道转发量和阅读量相差较大等,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立成.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台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5):47,49.

[2]念红梅.互联网语境下电视新闻融合传播新变化[J].电视研究,2019(04):49-51.

[3]郑弘,单丹丹.浅析媒体融合创新的纵深发展之路——以央视新闻融合传播实践为例[J].传媒,2019(11):69-72.

新闻策略范文篇2

一、求同法策略

所谓求同法策略,“即努力使仿体接近、类似本体,努力保持本体的基本面貌,以充分显示本体和仿体之间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使仿体能较快地被受众辨认出来,并使人们能较容易地从本体身上推出仿体的含义”。如:例1.消费者:从文盲、法盲到营养盲(《青年时讯》,2006-03-03)例中的“营养盲”虽是一副“新面孔”,但由于它和本体“文盲”一词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读者只要借助对“文盲”一词的认知,就能很快类推出“营养盲”的含义。实施求同策略,一是可以提高受众对仿体这个新言语形式的认知度,二是可以加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拉近新闻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让受众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甚至有一见如故之感,从而产生解读的兴趣和信心。实施求同策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本体的求同———习见性

任何仿体都是依附于本体才得以“存身”的,它们的语义、语用乃至情感意义,都必须借助于本体的引导、提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本体越为人们所熟知、所习见,其仿体就越容易为人们所认知、所接受。如:例2.《好马也吃回头草》(《中国教育报》,1994-07-18)该例的本体“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则流传已久、为人们所习见的俗语,因此,一看到仿句,人们自然就会联系起本体,进而对其间巨大的语义反差产生强烈兴趣。当然,习见性并不一定就是指具有历史渊源的词句。且看下例:例3.一捆废纸引发的血案(《钱江晚报》,2006-03-01)人们也许还记得,2005年末,胡戈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剪辑制作了一个视频幽默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时间,“馒头血案”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片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知名度也借助网络一路飙升,几乎达到了无人(网民)不知的程度。于是,“一个XX引发的血案”也成了人们群起而仿之的本体,例3显然正是其中之一。正是由于作者选择了具有高度习见性的言语形式为本体,该新闻一刊出,就因标题沾了“馒头”的光而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因此,新闻传播者在运用仿拟辞格时,可尽量选择一些“知名度”、流通度较高的言语形式来充当本体,如成语、熟语、经典名人名言、畅销书书名、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词、电影片名、经典台词等,以获取“名语效应”。

(二)仿体的求同———形式趋同

仿体的求同,主要指仿体的言语形式应尽量接近本体。新闻传播是由新闻语言的编码者和广大解码者两极构成的言语交际过程,其传播效果的好坏,应根据解码者的接受反应来评判。仿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言语现象,要想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首先得让接受者能很快辨识出本体,进而类推出仿体的含义。因此,应用仿拟手段时,编码者应尽量接近本体的言语形式来进行代码的排列组合,以避免产生传而不通、读而不解的现象。仿体与本体的趋同,可以从声音、意义、词形等多种角度入手。一般说来,三音节的仿体与本体以一字之差为宜,四音节的仿体则可与本体有两字之异。如:例4.冠军杯?冠军悲?(《钱江晚报》,2006-03-10)例4中的“冠军悲”仿“冠军杯”谐音而成,这种谐音仿现象,一方面以相同的“bei”之音勾连起本体与仿体,一方面又以“杯”“悲”的相异造成悬念,从而有效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也可根据本体的整体格局、气势或语调等来进行仿拟。如:例5.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饼飘香。(《青年时讯》,2006-02-24)例6.围观唐骏学历门的理由(《钱江晚报》,2010-07-18)例5仿自古诗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仿句虽与本体差异较大,但因与本体的整体格局大致相同,故并不会对受众的理解产生太大影响。而例6的仿体“学历门”和本体相比较,似乎是“异多同少”,但由于“XX门”一说已随着语用的发展逐渐定型为一种言语模块,因此,人们只要见到同一格式的仿体,马上就能推论出其中的语义。诸如:“伊朗门”“情报门”“虐囚门”“拉链门”“电话门”“辱师门”“家父门”“捐款门”“解说门”“街头门”“网吧门”“车震门”“兽兽门”……这类格式仿现象求同效果明显,具有极强的能产性。总之,新闻传播者在编码时要注意尽量选用那些定型性较强,具有较稳定语义基础的词、语、句作为本体,以使接受者能很快从中找到心理联想上的链接点。

二、求异法策略

所谓求异法策略,“主要指追求言语形式的同中之异、貌同神异,力求使言语形式在人们习见的常态中闪出新异的光彩,从而产生审美的吸引力”。仿拟作为一种“仿”此“拟”彼的修辞现象,变异、新异、奇异等,正是它的神采之所在,精要之所依。由于人类大多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现象,因此,一种言语现象,不论其形式如何奇妙,终会因其“习见性”而失去它曾经有过的“光环”。正因为此,不断“追新求异”,就成了使言语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秘诀。而对于以“新”为本的新闻而言,追新求异更是它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策略及方法。因此,以新颖别致为主要修辞效果之一的仿拟格,自然也就成了新闻传播者笔下的“宠儿”。实施求异法的具体策略,主要可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形式上力求“抢眼”

仿体的用语要尽量注意新颖独特,力求使人过目难忘。如:例7.水火相容护花高手———中国女足“马王组合”度过磨合期(《新民晚报》,2006-03-11)例8.警惕,“兔子也吃‘窝边草’”(《南方周末》,1991-10-25)在人们现有的知识仓库里,水和火本是两个“你死我活”的冤家;兔子是不吃窝边草的。然而仿句却对人们的这种常识发起了挑战,显得格外抢眼。这种超越了人们正常心理期待的语句,自然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显而易见,求异能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从而有效地摆脱人们对常规言语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及“惰性”心态,极大地满足人们追求新颖、奇特、生动的语言的需求。

(二)内容上力求有“亮点”

新颖性、独创性是仿拟的生命所在,其不应只表现在字面形式上,更应表现在内容上,要力求别出心裁,仿出新意、形成亮点。只有这样的仿体,才能较好地契合新闻语体特点,满足新闻传播的要求。如:例9.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脱愚(《人民日报》,1996-06-28)“脱愚”一词仿“脱贫”而成,虽是临时仿造,却简洁巧妙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从经济物质上脱离贫困,还要从精神文化上脱离“贫困”,脱离愚昧。显然,这种匠心独运、寓意深刻的仿拟不仅让人得到一种言语艺术的享受,而且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又如:例10.希拉里“舞剑”,意不在“总统”?(《北京青年报》,2006-09-04)例11.非典尚未过去杭州还需警惕(《都市快报》,2003-05-03)例12.“多吃少动”坏习惯流行世界肥胖症猛于禽流感(《今晚报》,2006-09-08)上述各例均将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当前的时政新闻嫁接在一起,表现出古戏今“唱”的亮点,使受众在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解读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信息。显然,这一求异策略,应用于具有“时效性”特征的新闻语体,尢显相得益彰。总之,求异策略就是要求我们在运用仿拟手法时,应努力表现本体与仿体之间的不同之处,努力追求言语形式的同中之异、异中之趣、趣中之美,努力创造一种“貌虽似但神相异”的艺术效果,以实现突出信息焦点、吸引受众关注的新闻目标。

三、求简法策略

所谓求简,即力求用语简洁。经济原则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时效性为重要特色的新闻语体,面临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对于行文的简洁性更是越来越重视,“快餐化”几成流行趋势。这一语境为仿拟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如:例13.“空哥”今日上岗(《南京日报》,1998-12-03)例14.包二爷一样严惩不贷(《都市快报》,2001-01-15)例中的“空哥”、“包二爷”,显然是分别以“空姐”和“包二奶”为本体而拟就的。“空哥”指的是“客机上的男性乘务员”,“包二爷”则是指“有配偶的女性以金钱、物质付给男方,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的现象。显然,一个原本要由很多词才能表达清楚的事物,借助仿拟格,仅用简简单单的一两个词就解决了;而且,这些新造词词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解读起来也十分方便。求简的仿拟策略主要可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标题的设计

一般而言,新闻标题是新闻中最有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事实和问题的浓缩和概括。对于准备了解新闻的人来说,标题是索引、是导向;而对于不准备详读新闻的人来说,标题更是他们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窗口。因此,从新闻学角度看,标题尤应力求言简意丰。针对以上特点,新闻传播者应尽量运用仿拟来设计标题,力求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如:例15.知否知否,应是官“肥”民“瘦”(《都市快报》,2002-03-22)仿李清照词“绿肥红瘦”变异而成的“官肥民瘦”四字,不仅用语新颖别致,引人注目;而且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受众通过对标题中“肥”“瘦”两词奇特用法的剖析,不难体会到其中所表达的对我国官民比例失调、十羊九牧的不正常现状含蓄而又尖锐的批评,同时也更深地领略到了仿拟格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

(二)新词语的创造

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常常是“新”的事物,因此不免就会遇到词语仓库“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时候,运用仿拟辞格来创造新词,既省心又省事。如:例16.(引题)这是“拆迁战场”的“超限战”,拆迁户想借“拆托”改变弱势地位,拆迁方想借“拆托”搞定拆迁户———(主标题)黑白“拆托”(《南方周末》,2010-07-15)例中的“拆托”一词,指的是那些以拆迁户“代表”或“人”的名义出现,在政府部门、拆迁单位和拆迁户之间周旋,采用各种手段谋取不法利益的特殊人群。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情况,而语言社会中尚无相应的语词,于是,仿照“酒托”“医托”“茶托”“婚托”“车托”等而拟的“拆托”一词应运而生了。由于利用仿拟手法来造词不仅认知度高,而且方便快捷,语言材料成本低,因此,仿拟造词法已成为当今汉语造词法中的重要手段。

四、求趣法策略

所谓求趣,即力求用语诙谐幽默。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严肃、重大的社会新闻,也有奇妙、有趣的日常见闻。前者可使受众了解当今社会的时事万象,后者则可使受众感受生活的多彩与趣味。事实上,在现代快节奏和工作重压下的人们非常需要浏览一些工作以外的、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来放松平时紧张的神经,缓解身体的疲劳,因此,运用仿拟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趣味性,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实施求趣性策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冰”“炭”相容、反差强烈

所谓“冰”“炭”,可以是本体和仿体之间意义上的“正”与“反”,也可以是两者格调上的“庄”与“谐”等。其要点就是:把两个原本“互不搭调”的事物捆绑到一起,使其产生种种谐趣。如:例17.饮食者,吃吃喝喝也,凡得其食则必有其饮,日常生活经验使我们可以对孔子做出这样的餐桌解读:吃而不喝则惘,喝而不吃则殆。……食而时饮之,不亦说乎?(《南方周末》,2001-01-04)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是被人代代相传的经典名言,表现了古代圣贤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仿拟的作者却有意地将它和“吃”“喝”等寻常琐事联系在一起,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谐趣,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二)巧妙嫁接、耐人寻味

这一策略即有意地将一些语词巧妙地嫁接起来,从而制造出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例18.去年岁末,牛群走“牛”上任后,就“牛不停蹄”地为蒙城县的事忙碌开了。(《浙江日报》,2000-01-22)“走牛上任”、“牛不停蹄”分别仿“走马上任”、“马不停蹄”而成。作者打破了常规形式,以“牛”换“马”,已引人注目,而更巧妙的是,这一换词,恰好把主人公的姓氏与牛的形象嫁接了起来———如此妙仿,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既别开生面、又风趣幽默。

(三)用语幽默、妙趣横生

新闻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采编;能力;培养;策略

新媒时代,新闻传播较之前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及时性、多样性、个性化特点,尤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与习惯发生较大改变,为促进新闻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更好传播,新闻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改变,在新闻采编工作上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采编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不同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如何把握新媒体时展机遇,深入掌握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技能,更好地适应时展,应引起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分析发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交互性、个性化、多样化。交互性指新闻信息传播不再是受众单纯地接受,而是为受众提供交互的渠道,即受众阅读新闻内容后能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进行观点交流。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交互性更具吸引力与粘性。个性化指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推送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这一特点要求新闻采编工作对不同领域做进一步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要求。多样化指新闻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化,不再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等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中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要求较高,研究发现,部分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新闻单位长远、稳步地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培养机制落后。部分新闻单位不注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的研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培养采编人员上仍使用以前的制度,使所的新闻信息关注度下降、阅读群体逐渐减少。二、适应能力差。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新闻信息,而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并未意识到这一变化,仍采编一些内容较长的新闻,这就很难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要求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深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新闻单位的稳步发展,因此新闻单位应提高认识,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尤其应在培养工作人员的采编能力上增加投入,多下功夫。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新闻单位可考虑采用以下措施:(一)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新闻单位应认真分析传统新闻采编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以及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改变的基础上,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认真落实以下内容:一、做好原有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新闻单位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重新审视原有人才培养制度内容中,哪些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哪些需要改进,同时组织专家及管理人员做好分析评估工作。二、深入分.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析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新闻单位应从广大受众的角度思考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哪些采编内容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等。三、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新闻单位应结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及原有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二)创新新闻采编形式。新闻单位应明确新媒体时代给新闻采编工作造成的影响,转变观念,需求突破,不断创新,以迎合时展趋势,为此新闻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调整新闻采编工作思路。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获取新闻信息这一种追求,部分人还会充当新闻信息者,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拓展新闻内容来源,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新闻采编业务方面的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新闻信息的筛选与采编工作。另一方面,创新稿件内容形式。新闻单位应鼓励采编人员创新新闻内容形式,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应用一些流行语、穿插一些有趣的图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迎合人们阅读习惯、审美习惯的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广泛传播。(三)提升新闻采编能力。所谓新闻采编适应能力,指新闻采编人员能灵活采编各种类型的新闻信息,使新闻信息符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促进新闻信息更好地传播,为此新闻单位应注重采编人员业务技能的培养。一、积极开展新媒体采编技能培训活动。新闻单位应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开展新媒体采编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讲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技巧与方法,鼓励采编人员总结新闻采编经验、分析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不断提高其新闻采编水平。二、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演练。新闻单位应注重组织采编人员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演练活动,列举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新闻采编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鼓励新闻采编人员相互分享采编技巧与方法,促进新闻采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四)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单位应注重采编人员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一、培养良好的新闻采编习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单位应引导采编人员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新闻事件,让受众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新闻事件,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印象,促进新闻更好地传播。二、引导采编人员注重分析不同受众的特点。为采编出更多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新闻信息,新闻单位应引导采编人员分析不同社会阶层阅读新闻的习惯与规律。例如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浏览相关阶层的微博内容,掌握其关注及感兴趣的话题等,有针对性地采编新闻。另外,鼓励采编人员根据新闻信息的阅读情况做自我分析,使其明确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不足,多向其他同事请教,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闻采编工作流程,及时捕捉有价值且具有良好传播效应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为灵活,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层次化,新闻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工作实际,研究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培养,采编出更多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兴趣的新闻内容。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较之前发生较大改变,更加强调交互性、个性化、多样化,新闻单位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研究相关对策,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新闻采编能力,更好地满足时代要求。(二)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人才培养机制落后,采编人员无法及时补充新的新闻采编理念与知识,所采编的新闻信息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采编人员适应能力差,受传统新闻采编观念影响较大,采编方式单一,采编内容不符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三)针对部分新闻单位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新闻单位应提高认识,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加强新闻采编新知识的学习,创新新闻采编形式;采取相关培训措施,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适应能力;加强采编人员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使其更好地捕捉有价值、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影.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闻传播,2016,(04):114+116.

[2]陈立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方法[J].新闻传播,2017,(04):109+111.

[3]李薇.新媒体时代下提升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138-139.

新闻策略范文篇4

一、民生新闻的传播困境分析

1.传播主体存在垄断话语权现象现今,在具体实践中,民生新闻传播的主体走进充满刺激性的垄断传播话语权的困境,往往仅凭一家之言妄下论断。这种垄断的话语权,一旦出现矛盾的事件时,就对媒体的依赖极大,而不是寻求合法的法律手段来解决,只是一味地盲目崇拜媒体“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如对政府和司法等的态度都会有影响。

2.传播内容量多而质乏,过于表面化民生新闻的根本核心是民本取向,这就要求其在传播内容上锁定民众,关注与民众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但事实上,许多民生新闻传播的内容逐渐走向世俗化、庸俗化。具体体现在:主题事项过于繁多,以及大量完全没新闻价值的新闻出现,反复渲染和停留在充满刺激性的人或事件上,激发民众的好奇心理,这些导致民生新闻传播内容肤浅,根本不能真正反映出民生新闻的价值。

3.传播技巧单一,采访与编辑形式弱化这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注重采访的艺术,采访简单、通俗,选择拍摄的新闻素材和角度都很随意。二是目前许多民生新闻在后期编辑中将大量原始镜头随意堆砌,甚至有的被采访者话音未落就切换了镜头,可以说后期编辑十分粗糙。三是表现手法“娱乐化”,即借鉴娱乐手法,对偷盗抢劫、突发事件等新闻报道进行“情景再现”。然而新闻现场的第一手素材如果没及时获得,是无法客观再现的。这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并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综合上述,我国民生新闻还存在许多传播困境,已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使得传播效果不佳。由此,为了能更长久地发展,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民生新闻报道,使之尽快走出传播困境。

二、民生新闻的完善策略

1.传播主体上注重构建和尊重公众话语权对于新闻报道,党的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给公众一定的知情权、话语权,也要尊重公众的意见。因此,民生新闻应该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关心群众出发,抓住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民众好奇心理,对民众切实关心和关注的要及时报道和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要在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一座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构建公众话语权,促使民生新闻得到更好地传播。此外,还要求构建一个公共领域,使这个领域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平台,让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逐渐形成民众的意志,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实现对公众话语权的尊重。

2.传播内容上注重提升品质具体来说,在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上我们可以继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注重深度报道。现如今,民众的信息需求已普遍转移,从原来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了寻求丰富的精神活层面,使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要注重深度报道,关注民众的深层需求和公民对责任的认识的增长,换句话说,对于民众真正关心的热点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展多角度的深度报道,使人们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思想水平层面,甚至表现在行动上。第二,注重时事和民生的整合。民生新闻不能排除政治新闻,与百姓有关的政策方针、重要会议等时事新闻,都是他们所关注的,所以在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上应考虑到这个因素,适当地改变报道方式,最好多用百姓的话语来写,充分利用传播优势,发出百姓的声音,为百姓创造一个真实、全面的媒体环境,实现传播的真正目的。

新闻策略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对策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这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1.新媒体视域新闻传播的特点

1.1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传统媒体中,信息往往都是通过广播、报刊以及电视来进行传播,新闻受众参与到新闻信息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展现出双向互动性,例如微博的出现,导致某项重磅新闻的发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可以说新闻信息与人们越来越接近。并且新媒体对点击率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大众的关注度对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2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对传统的媒体而言,传播内容往往就是文字或者图片,同时在新闻信息中占据大比例的是主流新闻,主要就是用于对政府与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所以传播内容还是相对局限的。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接触到了除了主流信息之外更多的信息,包括财经信息、娱乐信息等。同时传播的内容也突破了文字与图片的局限,逐渐发展为以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相结合的信息内容。1.3传播主体更加广泛。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大多是新闻工作者,公众往往只能作为受体存在。但是新媒体视域之下,之前的受众甚至成为了信息的者,人们可以随时关注到信息的发展状况,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全民活动。因此说传播主体更加的广泛。

2.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价值削弱。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逐渐成为新闻者以及评论者,所以在媒体上就涌现出了不同的声音,悲观或者乐观,所以评论者也逐渐分为不同的阵营。而我国又是坚持言论自由的,但是过度的言论自由就严重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削弱了新闻价值。2.2信息失真。上文提到维持新媒体发展的根本就是点击率,所以有些新媒体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阅读量就会对信息进行放大,甚至在网络上轰动性的虚假消息,引来人们的关注,这对新媒体的公信力是非常不利的。2.3信息泛滥。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者成为公众,而对于人口数量众多的我们,新媒体使用者数量也是极多的,这就导致我国的新闻信息出现了泛滥情况,涉及到各个领域。2.4侵权行为频发。在新媒体视域之下,新闻传播中经常会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例如某公民在网络上了一条信息,所以该公民就对该信息保有知识产权,这种情况下,其他公民对此信息进行随意的转发与修改就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3.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对策

正如上文所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3.1传播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为了保证新媒体健康发展,新闻行业就应该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也比新媒体更具有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所以,为了引导新媒体更健康的发展,就需要结合传统媒体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传统媒体中传播速度较慢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就是要在新媒体中吸收传统媒体中真实性以及权威性高的优点。3.2政府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作为法制社会的我国,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出现了诸多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出手,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想要保证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能够将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健全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法律法规仍然需要尊重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保证公民的发言权;其次,在法律法规中必须明确对散步谣言、破坏社会安定团结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从民事以及刑事程度上进行严格的规定;最后相应的法律还需要保障新闻者的知识产权,禁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只有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保证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实现持续性发展。3.3公民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作为新媒体的受众,网民与新媒体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这就导致了我国网络诈骗现象逐渐增多,为了保障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公民自我保护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网民在进行网页的浏览以及新闻信息的阅读过程中,要确定该网站或者该新闻门户是受到安全防护的,并且对该方面的信息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防范浏览到不安全网站,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第二,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导致网络中经常会出现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这时公民就需要进行辨别,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第三,公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在防范他人危害自己权益的同时,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行为。

总之,科学技术仍然在高速发展,新媒体之下的新闻传播也会发生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与传统媒体相比在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自身仍然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为了保证新媒体视域之下的新闻传播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分析其自身问题并找到相应解决对策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刘红敏.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困境[J].山西科技,2014(06).

[2]张志明.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2013(13).

新闻策略范文篇6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新闻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报纸、电视传播逐步转向广播、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要求。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融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了以下几种特征;其一是多样性特征,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大大增加,传播形式也更为丰富,如视频传播、音频传播、图片传播等;其二是高效率的特征,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借助报纸或电视等媒介进行新闻资讯的了解,而在融媒体时代,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微型站点来进行新闻传播,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二、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传播范围很广

移动短视频是时展下的产物,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蓬勃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提升。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移动短视频本身的时长就比较短,更符合当代社会大众的阅读特点,因此其传播速度很快,且范围也很广。将新闻传播与移动短视频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大大增加传播的范围,只要手边有移动设备,都能借助短视频平台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而言,这种利用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形式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对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内容自由灵活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的灵活性,也更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快节奏生活。由于移动短视频的时长都比较短,为了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新闻创作者往往会借助剪辑、快放、拼接等方式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着重标注,这样人们在打开这条新闻资讯时,就能快速抓住重点内容,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而言,在移动短视频中进行新闻信息的制作与设计,其自由度更高,且传播效果也会更好,这也是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最突出的优势特征。

三、融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现存问题

(一)用户黏性相对较低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移动短视频的大火,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人们获取短视频形式的新闻信息途径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用户黏性不高的现象,有的人看新闻不注重在哪个平台或者哪个短视频创作者,只要刷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就会愿意看下去,而有的人虽然有自己固定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但并不会坚持每天都看。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应如何提升用户黏性,并以何种方式吸引新的用户关注,是所有短视频新闻创作者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换句话来说,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发展前景依然非常广阔,需要人们不断挖掘并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二)平台监督力度滞后

随着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形式的大力推进,各种离奇离谱、虚假夸大、歪曲事实的新闻逐渐增多,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无暇去了解新闻背后的真假情况,还会将这些新闻信息进行二次转发,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侵害,这严重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平台监管力度相对滞后,就实际情况而言,虽然短视频新闻传播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但相应的监管制度却还处于尚未健全的阶段,不能及时对这些不良新闻传播进行监控与限流,导致传播范围扩大。另外,在面对一些虚假新闻报道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惩处制度,往往也很难追究涉事人员的责任,即使找到了相关责任人,对其的处罚力度也比较弱,难以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三)融合形式过于单一

通过对当前融媒体环境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移动短视频的结合还面临许多的挑战,虽然行业内对两者的融合都比较看好,但实际上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融合形式过于单一。举例来说,在遇到突发事件后,短视频创作者与新闻记者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现场,但新闻记者可以在到达现场后就立即进行新闻报道,而短视频创作者则需要在拍摄好现场视频后,再进行相应的审核编辑,最后才能进行,这就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难以为人们带来更准确及时的新闻资讯。

(四)缺乏社交的互动性

就当前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来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是我国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短视频平台,虽然每个平台都有非常多的用户数量,但实际上在平台进行新闻后,能够吸引观众阅读并点赞、转发的很少,尽管有些新闻视频的制作质量非常高,也很难获得大众的关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移动短视频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强,大多数平台都只有评论功能,即使转发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导致人们之间的交互效果非常差。虽然观众可以利用评论区或私信的方式与新闻视频的创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种交流也存在明显的中心化特征,难以真正实现交互价值。

(五)报道形式严重失衡

通常情况来看,新闻报道分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前者的题材较为严肃,且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重点关注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政治、经济新闻;而后者的题材较为活泼,对时间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主要以奇怪的、娱乐性的新闻为主,整体的写作风格灵动,更能够抓住受众眼球。现阶段,很多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其新闻报道的形式多以软新闻为主,虽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新闻的价值性也有所降低,这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四、融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智能算法提高用户黏性

如前文所述,虽然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发展迅速,相应的短视频平台也更多,但是能够留住广大用户坚持使用某一固定途径了解新闻资讯的短视频平台还比较少,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黏性度,只有切实提高用户黏性,才能使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得以更好地发展下去。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运用智能算法来了解广大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调整新闻报道形式以及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用户。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后续跟踪,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深入了解他们对新闻的喜好,从而为他们推送同类型的新闻,以此来增强用户黏性。以“今日头条”新闻平台为例,他们会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受众观看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记录,然后再利用云计算方式,为受众推送更符合的新闻内容,充分尊重了受众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

(二)提升平台监督管理力度

在互联网技术及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传媒领域的分布形态也因此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也就对广大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媒体人的自觉性,应当主动抵制那些低俗、恶趣味的传播内容,积极构建良好的短视频传播氛围,这样才能促进短视频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依靠媒体人的自觉性之外,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非常重要,作为优秀的短视频平台公司,应当积极完善自身的平台监管机制,对于不良的新闻传播内容予以严厉处罚,并禁止其上传视频到平台。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断提高这一行业的规范性与制度性,使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积极健康,如此方可实现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短视频新闻内容质量

通过对新闻一词的分析可以得知,其主要具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利用图片、文字、录像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具有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另一方面则泛指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真实性,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那么新闻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对于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来说也是如此,想要促进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有效,只有从本质出发,切实提高短视频新闻内容的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需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对移动短视频新闻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新闻视频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抓住某一事件的重点,并挖掘其潜在的涵义,以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另外,在拍摄新闻视频时,也应当注重视频质量的控制,以防出现画面模糊不清、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可以借助相关的防抖设备或收音设备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后期字幕进行补救,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内容才能获取更多人的关注。

(四)优化短视频传播报道形式

如前文所述,当前的移动短视频新闻存在软新闻居多的现象,这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同时还会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相关新闻信息知之甚少,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受众群体。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还必须要注重对短视频传播报道形式进行更新与优化,加强软新闻与硬新闻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让广大受众既可以及时了解当前的政治动向与经济形势,提高自身的知识及素养水平,同时也能观看到很多有趣的社会生活新闻,从中汲取快乐和一些生活常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移动短视频平台应注重对硬新闻的适当创新,将严肃与活泼进行有效结合,使硬新闻也可以成为广大受众最喜爱的新闻内容。比如,央视新媒体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这一新型传播报道形式,就充分利用了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势,将硬新闻变得更轻松,更贴近群众,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

(五)注重受众和创作者的连接

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行业想要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要注重对移动短视频平台功能的开发与探索,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新闻信息交互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户黏性,并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就目前实际现状来看,当前移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但真正拥有忠实受众的平台很少,大多数情况都是各平台的受众群体不稳定,因此也很难保证新闻传播的效果。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感受,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评论区抒发自己的观感,同时也能与创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新闻内容,这样才能建立起受众与创作者的深厚关系。具体来说,移动短视频平台应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积极开发更多的交互功能,增强视频平台社交属性,使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创作者之间可以实现更深入地交流,如此才能为移动短视频平台稳定受众群体,进而提高该平台的竞争力。

结语

新闻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党报;新闻传播力;策略

党的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为我们抓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和新媒体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关键时期,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是提升党报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新闻传播力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方式与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党报新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十分快捷,信息内容的更新周期要远远短于党报新闻的更新周期,同时新媒体对新闻的截稿日期没有明确规定,普遍采取以“天”为标准的更新周期与发稿方式,而这些优势是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党报新闻无法比拟的。同时,党报新闻的信息采集与编辑依靠的是记者,然后刊登在纸质媒介上,例如报纸或者杂志。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一些新兴的信息载体来获取和信息,导致新闻的主体与形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处于新媒体时代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者与接受者,而不再局限于记者这个职业。由此可见,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对党报新闻的传播方式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另外,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技术及各种形式的电子通讯设备,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逐渐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的限制与禁锢,从而使得多元化的阅读媒介开始兴起与发展。党报新闻依托于传统的纸质媒介,传播速度与信息储存量都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于是互联网成为了纸质媒介最好的替代品,最终对党报新闻的传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新媒体对纸质媒介的冲击。近几年,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逐渐占领了广告市场,推动了广告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使得新媒体在广告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对纸质媒介的广告市场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导致以报纸广告为主的纸质媒介广告市场份额面临着急剧下滑的困境。实际上,广告市场份额并不是新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之间的唯一区别,传统纸质媒介的发行量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处于递减的状态,最终纸质媒介的市场竞争力出现了弱化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媒环境,用户接触各种媒体形式的机会越来越多,使得党报新闻的受众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进而导致党报新闻的发行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另外,党报新闻自身存在阅读率低、市场不景气等问题,使得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新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同时新媒体也对党报新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党报新闻传播力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党报新闻的传播内容。由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新闻的内容面临着稀缺的困境,为了提升党报新闻的内容竞争力,应该创新党报新闻的传播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党报新闻的传播力。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党报新闻传播力提升的作用与职责,强调采取创新性的方式实现党报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应该进一步创新党报新闻的传播内容,通过党报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与变革增强党报新闻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从而应对新媒体对党报新闻提出的严峻考验。党报新闻应该采取有效手段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出思想性,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对此,一方面党报新闻要实现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增强党报新闻传播的强度。由于党报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可以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新闻进行与报道,也可以对一些重大政策和方针进行深刻解读,使得党报新闻具有鲜明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党报新闻应该创新报道视角,通过全方位、具有创新性的视角对权威信息进行解读,并推动新闻产品的差异化,为大众带来新颖、全面、客观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党报新闻的版面内容进行创新,以形成独特的风格。一般而言,纸质媒介版面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纵向比创新与横向比创新。在进行党报新闻版面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特色的展现,设置新颖、趣味性的栏目,并对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与细分,从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二)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应该客观地认识到,新媒体自身具有的传播优势对党报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推动党报新闻的发展与创新,进而提升党报新闻的传播力。虽然新媒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快,产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对党报新闻的缺陷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繁杂且无序,网民素质不统一,缺乏独立的新闻采访权,使得新媒体自身并非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及劣势正是提升党报新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党报新闻应该正确、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新媒体的劣势,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时,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凭借党报新闻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其次,党报新闻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即时通信、自媒体等渠道提升党报新闻的信息采集能力与传播力,例如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对社会舆论进行关注与检测,建立良好的互动与反馈系统,及时发现新闻线索。最后,党报新闻应该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借助党报新闻自身的传播优势及新媒体技术优势建立创新的运行体系,对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具有较强识别性的全媒体传播渠道,生产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品牌产品,最终提升党报新闻的传播力。(三)时刻坚守真实性与党性原则。当前,党报新闻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应该时刻坚守真实性与党性原则,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以提升党报新闻的传播力。一方面,党报新闻应该重视自身公信力的提升,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态度。通过对党报新闻实践的现状来看,我国各级党报新闻的公信力普遍较高,为群众带来了实时的新闻事件报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坚守党报新闻的真实性与党性,深入、客观地分析与探索新闻事件,确保新闻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从而增强党报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党报新闻的主流地位,增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在新媒体海量的信息中发挥旗帜作用。党报是党和政府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发挥舆论引领作用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挑战,为群众分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党报新闻的传播内容与用户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纸质媒介的广告市场份额及发行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党报新闻在新媒体浪潮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有效地应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党报新闻面临的严峻考验,应该创新党报新闻的传播内容,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并且时刻坚守党报新闻的真实性与党性原则,从而使得党报新闻在媒介融合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增强党报新闻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潘小宇.论提高党报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与引导力[J].新闻战线,2016(06):13-14.

2.王欢院.视频化———提升纸媒传播力的新路径[J].中国报业,2013(13):19-20.

新闻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的心理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而大众的心理和需求是影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这使得电视新闻媒体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鉴于此,电视新闻媒体必须创新产品模式、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样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一、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创新新闻节目

受众最看重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电视新闻出现虚假新闻,会失去受众的信任,会让受众选择其他新闻媒介来获取新闻信息,这会导致受众流失、收视率降低。过去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受到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冲击,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再出现虚假新闻,会将更多的受众分流到互联网、手机等平台。鉴于此,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保证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内在的职业道德要求。具体而言,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突破资源限制,根据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寻找真实的新闻事件,抓住重大事件,抓住重点主题,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要对新闻节目进行创新,改变以往千篇一律、清汤寡水的状态,激发受众的兴趣,提高受众的积极性,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让受众喜爱并习惯于收看电视新闻的固定节目,打造电视台的金牌栏目。这可以有效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比如,对于一些受众极其关注的大型新闻、大型事件,类似于重要的政府会议、国家重要的体育赛事、受众喜爱的演出活动等等,电视新闻媒体可以进行实时直播,这可以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价值,提高收视率,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因为实时直播能为受众及时呈现信息,能够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给受众带来别样的体验,能够加强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让受众喜爱并愿意选择电视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介。然而,在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直播已经常态化,但一些地方电视台还没有实现直播常态化,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继续朝着这方面努力。

二、创新新闻编排

结合受众喜好和新闻价值对电视新闻进行编排,提高新闻内容的时效性和深入性。具体而言,第一,要在新闻内容上下工夫,不断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电视台新闻记者要以国家和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为指导,走进基层,对基层新闻进行调查研究。第二,创新新闻的形式,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新闻中增加一些现场的画面和声音,这可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感,让受众感到真实可靠;精简新闻的表述语言,精简新闻,把没有价值的新闻剔除;创新新闻的结构,改变新闻的叙述顺序。电视新闻记者要把镜头对准受众的实际生活,增加反映基层群众实际生活的新闻,对于政府会议和决策,要把新闻重点放在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面,这样可以增加受众的亲切感,让受众感觉新闻的真实性、实用性,可以有效增加收视率,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第三,注重提升视听效果。一方面,注重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视觉思维能力,让记者拍出具有表现力、具有较高内涵和新闻价值的画面;另一方面,注重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拍摄基本功,提升记者的审美能力,让记者拍出精湛、唯美的画面。这样才能使得新闻与画面互相补充、和谐统一,才能增强新闻与画面的联系,丰富新闻的内容,提升新闻的质量和价值,提升新闻的真实性,提升新闻的美感,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给受众以美的享受,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三、创新声效元素的运用

第一,用好典型音乐。典型的新闻需要特定的音乐素材来搭配,这些音乐素材就是典型音乐。在出现典型的新闻之后,要用相应的音乐素材来衬托、突出和升华主体。电视新闻工作者不要将典型音乐固定化、格式化和公式化,要创新典型音乐,充分发挥典型音乐的作用。比如,有关农业丰收的新闻,可以用收割机隆隆的声音,也可以用农民割庄稼的声音、农民欢笑的声音等等,有关学校可以用上下课的铃声,也可以用教师讲课的声音、学生的读书声、学生嬉戏打闹的声音等等,要根据新闻实际内容,配上合适的声音,最好是从新闻来源地捕捉到的鲜活的声音,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第二,点评要多元化。过去的电视新闻传播只有主持人的点评,具有单一性和单向性,不能有效调动受众的积极性。鉴于此,电视新闻传播除了需要主持人的点评,还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连线一些权威人士,听取他们的点评,同时还要设立电视台的网上互动平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受众也参与点评。这可以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电视新闻的厚重感和权威性,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电视新闻传播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电视新闻传播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电视新闻媒体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发现、总结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传播策略,以提升传播效果,保证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马晓静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婷雅.浅析在网络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类节目发展现状[J].文教资料,2014(07).

新闻策略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应对策略

现如今,我们已经正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越发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发展,并且在其新闻采编上逐渐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因此,为了减少“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认识到其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特点,并且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

1.采编对象愈发平民化。现如今,新闻行业飞速发展,关注新闻的民众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适应民众的日常需求,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越来越趋于平民化,从传统的新闻传播向着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采编的对象和内容逐渐贴合民主特性,尽可能地向民众提供即时的新闻资讯。这种新特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所面对的群众不再只是广播下的听众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全体,人们可以随时从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搜索、浏览新闻信息。因此,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对象的广泛性、平民化,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要将普通民众都作为采编的对象。在这一方面,东方卫视和广东卫视就做出了相应的姿态,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相继推出了《东方大头条》和《今日关注》等新闻节目,深度关注了人们特别关心的民生问题,凸显了“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平民化的新特点。2.采编方式更加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方式通常为文字、图像,手段比较单一,呈现出来的新闻信息也比较枯燥无味,很难吸引民众的眼球,激发人们观看和阅读兴趣,如果一直将这种传统的采编方式延续下去,广播电视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但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各种信息媒体的融合创新,新闻采编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新闻信息的视听效果,激发群众的兴趣,吸引大众的眼球。比如凤凰卫视,在考虑到“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于2004年6月开设了手机电视台,并添加了很多新的模块,采编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给群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3.采编载体更加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载体也越来越丰富,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转向手机、互联网。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拓宽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4.传播方式愈发多元化。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通常是以电台、电视进行传播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但是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新闻资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渠道传播,与此同时,有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还开发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与受众价值需求更加契合的新闻传播渠道,这使得广大群众在查阅与浏览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方便于受众的同时,也使广播电视的新闻采编过程更加顺利。

二、基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的应对策略

1.提高采编策略的民生性。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受众的数量越来越多,采编对象平民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要注重民生性、亲民化的采编策略,使采编出的新闻资讯能够面向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尽可能地满足全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其内容要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尽量不要脱离群众的生活实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得广播电视新闻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与心声。具体来说,需要媒体工作人员在采编过程中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因人而异、因地域而异,不要损害到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用热情的态度、和善的语言去感染受众,以便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消除受众的心理戒备,进而采编出更加真实且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2.努力丰富采编方式。在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网络自媒体应运而生,而广播电视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不断丰富新闻采编方式,促进新闻采编工作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需要将新媒体与旧媒体科学地结合起来,多角度挖掘新闻采编方式,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闻需求;其次,广播电视要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多与群众进行即时互动,在第一时间了解不同受众的特点与需求,并鼓励群众提供最真实的新闻素材,有利于新闻采编过程的顺利进行。3.明确新闻采编的工作标准。面对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社交、新闻媒体鱼龙混杂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还需要明确一个采编过程的工作标准,使采编人员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有据可循,从而实现标准化管理,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4.掌握采编过程的工作技巧。对于一则新闻来说,要想使其具有足够高的关注度,除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之外,还需要新闻资讯的创新性,而有效的新闻采编技巧就是提高新闻吸引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包括前期采集信息的重点把握,后期制作的精细化处理以及适时的模糊化处理等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新闻信息更加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结语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广播电视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在新闻采编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广播电视行业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正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采编新特点,创新新闻采编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毅伟.“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及应对策略探讨[J].科技传播,2018,10(16):55-56;

[2]周磊.“互联网+”视角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探讨[J].新闻窗,2017(06):81-82;

新闻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素养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更广,利用手机和电脑就可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及时获取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时效性非常强。这种转变,对传统媒体影响大,尤其是报纸新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新闻要在众多的新媒体信息中突出重围,引发受众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阅读报纸新闻,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推出高品质的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新媒体的冲击,使报纸新闻在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提高号召力和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报纸新闻更好地发展。报纸新闻是由人编辑出来的,编辑人员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报纸新闻质量。基于此,报纸媒体要有针对性地提升编辑素养,以保证能够编辑出满足读者需求的高品质新闻。

1报纸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1.1逐渐丧失传播控制权

新媒体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冲击大,因为其能够以极快的方式捕捉新闻,以及通过各个渠道传播。这种情况下,报纸新闻传播控制权被削弱,人们获取新闻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报纸新闻的受众群越来越少。报纸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发行量和阅读量,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报纸新闻需求断崖式下降,报纸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1]。想要扭转这个局面,为报纸新闻发展谋求出路,就要在报纸新闻编辑上作出努力,依靠质量取胜。这对报纸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以及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等,创新编辑工作,重新掌握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推动报纸新闻发展。

1.2传播速度慢且方式单一

新媒体新闻传播速度快,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速度也比报纸快,这都对报纸新闻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很多报纸新闻读者被分流,报纸承受着巨大发展压力和生存威胁。报纸属于纸质媒介,不仅传播速度慢,还具有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报纸新闻主要依靠的是排版、文字编辑、插图等,新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更为多样,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或是纯文字新闻,也可直接在现场录制视频或者是录音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相较于报纸新闻,新媒体的新传播方式更为生动,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报纸新闻编辑假如不能在变化中寻求创新,或者是作出调整,便可能在媒介市场激烈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故而,当前报纸新闻编辑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适应媒体市场变化,寻求报纸新闻传播出路。

2报纸新闻编辑新要求

2.1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需要看电视中的新闻节目,或者是阅读报纸,才能知道当天和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情。新媒体时代有90%以上的人有智能手机,随着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了解最新的新闻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有很多低质量的新闻,或者是虚假新闻,且由于相关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当下还无法杜绝这些低质量新闻和虚假新闻出现[2]。而报纸新闻审核严格,且编辑在专业方面相较于新媒体新闻编辑更高。当下报纸新闻要发展,就要利用好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这样才能确保编辑出质量更高的新闻,同时也能适应和契合读者对报纸新闻的需求。报纸新闻专业性强,与新媒体中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如果想要深度了解某一信息,通常会选择传统媒体如报纸来阅读,以增进对这一新闻的专业认知。

2.2提升综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势必会影响新闻编辑质量。基于此,新闻编辑需要转变工作理念,从过去被动获取新闻转为主动出击,要走入群众中,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获取新闻素材。另外,报纸新闻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但要能发现重大新闻,同时要将其及时编辑成新闻,然后快速传播出去,多一些独家新闻报道,增强报纸影响力,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关注新闻。另外,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虽然以纸质传播为主要形式,但是编辑也要提升对新媒体的了解,提升新媒体素养,掌握人们对新闻的喜好和诉求,在这个基础上编辑出来的新闻更能得到人们青睐。另外,报纸新闻编辑要通过各种渠道与人们互动,掌握不同群体对新闻的需求,编辑出来的新闻才会有更强的针对性[3]。

2.3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报纸新闻要提升影响力,减小新媒体对自身的冲击,编辑就要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生产加工出高质量的新闻,满足人们新闻知情权。新媒体时代编辑出来的报纸新闻,还必须有比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新闻数量多,但是质量监管不到位,容易出现一些存在错误导向的信息,这样就会使新闻传播失去价值,也会误导公众。报纸新闻要利用专业性和权威性方面的优势[4],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具有传播价值、可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对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利用报纸进行传播,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另外,现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平台,报纸编辑要通过这些途径获取信息,并挖掘有传播意义的信息,经过编辑和处理后传播。

3报纸新闻编辑素养提升的策略

3.1进一步提高编写新闻能力

报纸新闻质量高不高,主要由编辑专业能力和水平决定,而所有影响新闻质量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编写能力。报纸新闻生产加工重在编写,编辑人员编写新闻的能力强,更容易产出优质新闻,反之新闻的质量就会比较差。新媒体时代新闻数量多,且质量高低不一,导致新闻传播乱象多。这种状况下,报纸新闻编辑就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编写能力,无论是从哪个渠道获取的新闻信息,都要认真审视和分析,保障信息真实性,并要挖掘新闻价值和意义。然后结合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以及报纸新闻生产加工各项要求,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编写新闻。新闻编辑文笔要好,针对不同新闻采用不同编写风格[5],或风趣幽默,或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总之要能通过多样编写风格,吸引人们阅读报纸和观看新闻。此外,报纸新闻编写最基础的要求是语句通顺且条理清晰,没有错别字和语义表达不清的问题。报纸编辑要想提升自身新闻编写能力,就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危机感,不断自我学习,增强自身编写能力。另外,报纸新闻机构应严把招聘关,引入具有良好新闻编辑素养的人才,并要强化对编辑的培训,以及完善编写能力考核制度,将结果与新闻编辑人员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促使其通过自学提高编写能力。

3.2增强编辑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编辑在选择新闻信息的时候要反复思考,尤其是一些内容相似的信息,应当进行比较,最终选择要加工的信息和素材。这就要求编辑在选稿时,应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考虑,保证新闻具有深度,同时要考虑新闻的影响力。明确新闻价值大小,选出价值大的,然后依照报纸新闻加工要求,完成新闻编辑与生产。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筛选出最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这是报纸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素养[6]。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报纸新闻的版面有限,这就要求编辑做好判断和筛选,确保最终确定的新闻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并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报纸新闻编辑要具备比较高的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在决策中便不容易出现问题,决策正确性得到保障,为编辑高质量新闻奠定基础。

3.3创新采编方式

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方式要创新,而新闻编辑中一项重要工作是采编,故而当前应推动采编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变化大,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新闻传播各个环节。基于这个情况,报纸新闻采编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采访外,还要与新媒体结合。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在各个媒体平台上了解不同年龄层、不同工作者对新闻的看法,然后总结人们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新闻方案,拓展报纸新闻覆盖面。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采编过程中,既要发挥传统新闻采编的优势,又要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选择素材,拓宽采编渠道,丰富新闻素材。报纸新闻机构可开通公众号,然后提出话题,征求公众对新闻的看法,以及对报纸新闻的诉求等。结合人们对报纸新闻的需求,以及自身新闻洞察力,做好新闻采编,以确保编辑出大众喜欢的新闻,增强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并提高彼此之间的黏合力。此外,编辑还要加强与记者的沟通。记者在采访中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认识上存在偏差,就可能错失好的新闻素材,所以新闻编辑要加强与记者的交流,这有助于记者获取和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

3.4提升整体形象设计能力

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面临挑战大,编辑是新闻策划者,除了要做好新闻策划、编选、加工、审读等,还要提升从整体上设计报纸形象的能力。报纸新闻中除了文字以外,经常还会用到图片,这是通过视觉手段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新闻图片具有纪实性,相较于文字,带给读者的真实感更强。新媒体时代图片信息多,报纸新闻中除了使用采访时拍摄的图片外,有时候也会用到网络上的图片。作为报纸新闻编辑应当具有分辨图片好坏的能力,对于不符合选用标准的图片,坚决不能使用。现代人对报纸要求更高,尤其是多媒体影响下,报纸编排中要重视图片选用和制图,使其充分发挥装饰和辅助作用,这样报纸新闻会变得图文并茂,吸引力也会增强,读者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也能从图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从而在其辅助下取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此外,新闻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应当根据新闻价值大小,合理地确定新闻版面,并就每个部分内容做好安排。报纸新闻要做到主题突出,必要的时候可对笔画粗细、色彩等进行调整,要保证报纸版面干净整洁,提升报纸整体形象[7]。

3.5强化政治和新闻敏锐性

报纸新闻编辑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因为一旦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新闻就可能引发争议,或者是引起比较大的舆论风暴,这是报纸新闻机构难以承受的。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编辑在选择稿件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依靠自身良好的洞察力,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免产生负面影响[8]。报纸新闻在新媒体时代面对虚假信息不断出现,更好坚持真实性原则,将事实传播出去,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为了利益或者是为了博取关注,出现一些编造新闻或者枉顾事实新闻的情况。除此之外,编辑还要增强自身对新闻的敏锐性,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快速挖掘具有传播价值、可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并及时将这类新闻加工出来,在报纸上刊登,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4结语

新媒体没有出现以及大规模发展之前,传统媒体对新闻控制力强,人们获取新闻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等。新媒体快速崛起,对传媒界的影响非常大,各种新媒体载体和平台多,且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效率高、实时、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契合了现代人通过手机和电脑快速实时获取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参与信息传播、讨论甚至生产的要求。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要提高竞争力,生产加工出更多优质新闻,编辑要提高编写能力、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采编能力、报纸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新闻与政治敏锐性提升,还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爱平.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素养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5):175,213.

[2]田雪莹.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素养提升探究[J].科技传播,2018(3):49-50.

[3]王琪.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素养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8):139,141.

[4]屈庆华.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素养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8(9):46-47.

[5]倪殷.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素养发展探讨[J].魅力中国,2015(4):17.

[6]李冠鹏.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科技传播,2018(15):31-32.

[7]杨凝.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与创新策略[J].魅力中国,2016(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