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0:48:55

新世纪

新世纪范文篇1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

新世纪范文篇2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教书育人的特殊“操作软件”———爱心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突出的特点是职业客体不同。正因如此,教师职业的“运行”需要一个特殊的“操作软件”———爱心。爱学生,用爱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程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职业之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师爱是教师为学生主动健康成长营造的情感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认知过程,更不是教师把知识从“桶里”倒入“碗里”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把知识、经验、技能等教学因素在情感的作用下共同“发酵”的过程,没有情感的温度,发酵是不可能的。

2.学会宽容与理解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对孩子特别宽容。当学生学得好时,他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他的语言让学生时刻处于指导、激励、唤醒状态,让学生收获自信。他说“: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便是伟大。”这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做事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二、学会尊重,让无私体现在您的一言一行中

1“.弯下腰”与学生平等对话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称是“一个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提醒我们: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只有学会尊重,才会理解、赏识每一个学生,才会公正、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

2.尊重接纳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哦,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它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读了这个三岁小儿的自问自答,是否有笑声从你的心里响起?比起我们一本正经地回答,他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的视界,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有他自己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

三、身正为范,正直的品德凸显崇高的魅力

1“.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有“正直”的人格作保证网上曾有一学生家长在讨论师生关系时说:“我家小孩从小学到现在的高中,我没见过一个正正经经的老师!请吃就吃,送物就收,有的还是明要!”自知之明告诉我们,你不要相信家长送礼时的笑脸,师生的感情账通通记在心里。因此必须有崇高品德,才能铸造闪光的人格魅力。

2.廉洁自爱———生命分量有多重,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勇于承认错误。《画家与牧童》中小牧童敢于挑战权威,名画家戴嵩虚心谦虚的品质,说明拥有名气、地位、年龄、财富并不等于拥有真理。

四、不断超越,提升高超业务素质

新世纪范文篇3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年轻人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青年应当有朝气,敢做为”。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游行示威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

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与邪恶作斗争。邪教“”的学员在天安门前公开自焚的惨剧,让我们悲叹不已。当中,更有前途无限的大学生和小学生,更令我们震惊。而现在,穷途末路的“”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工具,是毒害社会的瘟疫,是扰乱社会的浊流。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认清“”的危害性,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勇敢地对“”展开无情的批判!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新世纪范文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购买力水平和消费同步提高,表现为消费需求向高级阶段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发生着变化。从感情消费(量的满足、质的满足和感性满足。所谓感情消费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不满足于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是要求满足个人的需求与期望)逐渐转变为差别消费,世界市场营销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便是消费越来越从共性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

“定制”方式在早期市场上并不鲜见。生产者分别为不同的顾客制造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如裁缝师根据顾客的身高、体形、喜欢的式样分别对布料进行加工,即所谓的“量体裁衣”。鞋匠根据顾客每一只脚的尺寸、宽度及形状来设计鞋样等等。现代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它是制造业、信息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营销机会。

目前我国主要商品已全部转化为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全国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已经进了相对过剩的经济时代。过剩经济意味着商品的丰富,消费者对商品要求更高。定制营销能使企业销售产品时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迎合消费者。定制营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汽车、服装、自行车等有形产品,也可以用于无形产品的定制,如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企业可根据本企业产品生产特点与顾客参与程度,选择不同方式的定制方式:

合作型定制。当产品的结构比较繁多时。可供选择的零部件式样比较繁多时,顾客一般以权衡,甚至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何种产品组合适合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合作型定制。企业与顾客进行直接沟通,介绍产品各零部件的特色性能,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定制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如以松下电器公司为首的一批企业,开创“自选零件,代客组装”的业务。在自行车商店,销售人员帮助客户,挑选各种零、部件外形颜色;然后将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几分钟内将自行车的蓝图描绘出来;根据顾客要求再进行调整,直至满意。商店将数据传真到工厂,立即投入生产。两个星期后,顾客便可骑上体现自己风格的定制自行车。

适应型定制。如果企业的产品本身构造比较复杂,顾客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时,企业可采取适应型定制营销方式。顾客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对产品进行调整,变换或更新组装来满足自己的特定要求。如灯饰厂可按顾客喜欢的式样设计,再按顾客对灯光颜色强度进行几种不同组合格配,满足顾客在不同氛围中的不同需求。

新世纪范文篇5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形成战略;空间投资战略;产业投资战略

作者简介:黄磊,山东财政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济南250014)。

一、关于投资形成战略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促进投资高水平形成是不可回避且必须着力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这方面,我们认为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一)投资形成总水平的合理确定

投资形成总水平的适度化取决于对这样几个因素的准确测度: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潜在投资资源的存量;社会对潜在投资存量的实际动员能力。由于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加速起飞阶段,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扩张几乎不存在动力抑制,即投资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制的,因而合理确定投资形成的总水平,关键是把握住投资形成的条件和能力,即主要应建立在对后两个因素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一般地说,要确定潜在投资资源总量的边界受哪些基本方面的制约并不困难,它大致等于国民收入中剔除消费等其他必要的非积累性分配内容后的余额、可运用的折旧基金数量、由消费延迟及沉淀后直接或间接向投资转化的数额,以及可从国外流入的投资之和。然而,如果缺少审慎和系统的测算依据,仍不可能找到潜在投资数量的准确界限。例如,确定投资从国民收入中可分离出来的数量,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度处理问题;确定折旧中的投资潜在形成量,既涉及到折旧存量的充分动用、逐期补偿保障问题,又涉及到对资本折旧加速趋势的准确把握问题;确定消费向投资转化的数量水平,则要考虑消费基金总规模、分配结构、边际消费倾向、储蓄动因与结构及其他各种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制约因素;而从境外形成投资,则需要对投资环境发展动态及对国外游资的变动状况进行准确分析。

潜在的社会投资资源量并不等于实际的投资形成量,很简单,社会对这一潜在存量的实际动员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是十分充分的。因此,在制定投资形成战略时,除了根据各种相关因素准确地测算出投资资源存量边界外,还必须着重分析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这些潜在资源的实际动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着重分析这样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资金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弱及其充分释放的保障程度;二是微观经济主体自其内部进行积累的主动性与能力;三是国家在社会投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直接干预能力及组织调度能量的大小。

(二)投资形成的结构优化

投资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渠道,而不同渠道形成的投资,在数量水平、流量稳定性及运用效应的优劣上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故投资形成结构的优化,是设计投资形成战略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投资形成的渠道可以从两种涵义上理解:一是以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各构成部分包括国际资本流入部分为分析对象的投资价值源流;二是指能够使潜在投资资源真正得到动员、最终进入社会投资领域的、与一定的经济主体或融资系统相关联的原始供给渠道,亦即融资实现的渠道。鉴于从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形成的投资数量水平实际上缺乏弹性,主要适于抽象的理论分析,而特定投资形成目标的实现保障更现实地取决于各种融资途径的状态,投资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融资信用活动中,故这里的讨论主要是指后一种意义的投资形成渠道及其结构优化问题。其中,以下两点无疑应是战略设计者考虑的重点:

一是保证投资按预期战略目标形成的融通渠道完善问题。这属于投资形成结构要素优化的范畴。目前我国的投资融通渠道已多元化,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新渠道(如证券市场等)大多尚不够通畅或容量相当有限,其功能尚无法充分释放;同时还有一些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运用的投资融通方式在我国尚未规模化、规范化地出现;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投资融通渠道的创新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外,资金市场的开放程度及其准入水平也还相当低。这样一种存在诸多空白和缺陷的融资系统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改善,既有的投资潜量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动员,这本身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实际投资要素供给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之一。要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投资充分形成,首先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形成尽可能全面、高效、有自身特色的融资渠道系统上。在未来的投资战略选择中,扩大我国投资融通渠道包括工具体系,形成功能强大的融资系统的目标,予以专门的规划,并设计出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无疑是投资形成战略中需要着重研究部署的问题。

二是不同融资渠道在社会投资形成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比例关系的合理确定问题。面对新世纪发展需要的融资系统是建立在经济运行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其结构的优化在保证投资形成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提供不同投融资服务的资金市场必须在投资形成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资金市场本身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们所提供的不同的服务对投资形成的意义显然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市场部分在发展、培育的条件与难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出应着重发展的市场类型。从促进投资形成的角度上说,证券市场等长期资金市场显然应是重点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新世纪我们将面临大幅度的经济推进要求,而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投资领域在经由市场导向时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政府可以直接动员的投资资源显然也必须保持相当的比重。但如果政府对社会财力的集中过度,或多或少都会对培育企业投资主体、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确立市场形成投资与政府直接动员投资之间的最优动态比例包括其实现的保障,就需要结合不同投资主体的分工范围、投资结构战略、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及市场机制发育的实际状况来慎重考虑。

二、关于空间投资战略

生产力布局状况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科学地制定长期的空间投资战略极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空间投资战略确定依据的合理设定

科学地制定空间投资战略,其前提是明确这一战略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能的选择角度大致有三:其一,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的效益目标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其二,以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主要基点,兼顾效益目标;其三,兼顾效益目标与地区均衡发展双重目标,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从理论上说,第三种选择角度似乎不偏不倚,最能体现出公平性,也是许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教科书宣传的信条。但事实上,这种模棱两可、无所侧重的原则在实践中几乎等于无原则,既不能有效地促进效益目标实现,也不能真正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化的实现。而前两个选择角度,本身并不排斥效益与均衡的结合,作为原则又是具有明确侧重点的,其操作过程也便于规范。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其特定的不均衡性,对应的战略选择也从来都是有所侧重的。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面向新世纪的空间投资战略设计的出发点,还是应当侧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比较效益目标,在此前提下兼顾地区经济均衡化目标。

(二)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对某些关系的合理处理

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更现实的问题,是明确地规划出投资的空间结构。这里我们并不企图勾勒出这一结构的框架,仅提出在这一结构确定过程中常被忽视而实际意义又十分突出的几个关系,以期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其一,宏观角度的地区投资分工优化与实际宏观集成效益的非拟合性问题。由局部利益最大化动机导致的不同地区投资的雷同化,固然不符合整体的投资效益实现要求,而按照分工协作要求形成的理论上的区域投资专业化,也未必能保证宏观投资集成效益的最优化。如果目前实际存在的地区经济之间相互封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区域投资分工后形成的地区产业结构,显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效益目标,甚至由于基于分工要求实现的各地区产业体系的相对单一化,还可能导致宏观与地区自身投资效益普遍的下降。因此,在设计地区投资分工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进行协作沟通的条件问题,即推进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须建立在区域经济联系渠道通畅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中只单一地强调地区优势的发挥和分工,而不考虑协作进行的条件,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宏观效益损失。需要顺带指出的是,地区之间经济沟通、协作关系的强弱,既取决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性,也取决于某些硬环境条件,如交通设施、信息通讯手段的健全、充分。有鉴于此,任何地区,无论其投资和发展的具体优势何在,都应当同时把现代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作为投资的重点之一。

其二,地区投资分工与区域内经济体系相对完整化矛盾的处理问题。总体分工要求进行的区域投资战略设计,必然带来地区投资内容的相对集中化。与前一点相关,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背景下,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互补来解决;但经济互补的实现,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充分的;至少,在满足各地区发展需要的及时性上就存在弱点;何况某些难以预料的经济异动,也完全可能导致相对单一的地区经济在某一时期陷入某种程度的萧条甚至瘫痪状态中。同时,由于价格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某些地区在宏观角度上确立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所在,投资实施后短期内未必能为地区带来比较效益,因而它还可能影响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这样,地区内经济体系在各有侧重基础上的相对健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客观要求,而这与实现地区分工的战略无疑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强调地区投资分工的战略不能走极端,它并不意味着对地区经济体系化的忽视,只不过地区经济体系的健全,应当围绕着优势或主导产业而逐步拓展形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比重应有较大区别罢了。在投资形成总量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确定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与一般性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设计空间投资分布战略时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三,地区资源优势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资源优势利用的空间投资分布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突出且具有长期性的。鉴于经济增长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质量的极为突出的因素,新世纪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也将成为更重要的发展质量指标,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因而在空间投资战略的设计过程中,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但在以往实际的投资战略规划中却常常被忽视。有鉴于此,在设计投资空间分布战略时,需要对此确定明晰的准则与规范,并作出系统而严格的处理与稽核规定。

(三)对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提高要求的合理满足

以追求比较效益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均衡发展的空间投资战略,或多或少会带来某些地区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滞,甚至可能导致其难以自我满足区内社会福利提高的目标,乃至出现某种程度的马太效应,成为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中央政府作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协调者,必须承担满足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与其他地区同步提高要求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滞后地区通常也是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对其传统的扶持方法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转移支付政策,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考虑采取的其他政策是:降低中央对投资滞后地区收入的集中度,实行特殊的税收返还制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政府对其区内形成的税收保有高于一般地区的水平;对其优势资源实行流出保护政策(侧重于优势资源流出的高收益保障而非限制其流出);实行重点发展地区部分投资收益向投资滞后地区直接进行转移流动的责任制度(在理论上,这实际上是对后者发展机遇损失的必要补偿,同时也是为了在国家财力集中量有限的背景下,满足必要的转移性支付需要);允许产业政策确定的产业发展序列在这些地区执行时具有较大的弹性,以使其有限的投资集中用于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的产业领域;鼓励来自境外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性投资以更高的比例流入这类地区等。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地缓解投资发展滞后地区社会福利增长目标实现的压力,体现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三、关于产业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设计过程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内容,是投资在产业领域之间的合理分布。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标准与基本目标的确立

制定产业投资战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以什么为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投资优化目标的确定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产业投资战略,可以有以下多重的优化标准和目标:一是实现既有产业体系相互间的发展均衡;二是追踪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动态,适应国际潮流和现代化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重组,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推动高效益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分析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某些创新的和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产业,以体现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四是促进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以实现对国际市场的高比例占领,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效益;五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注意发挥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保持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六是产业投资分布格局的设计除应明确体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外,还应更加突出对社会发展质量的直接改善目标。

新世纪范文篇6

当丹顶鹤的歌声唱醒了北方的沉寂,当春姑娘的脚步又踏上了松嫩大地,迎着改革的春风,乘着时代的巨轮,我们又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新世纪的太阳是那样壮丽辉煌

新世纪的钟声是那样绵远悠长

21世纪的阳光,催生希望,催人奋进,也吹响了我们税务工作者前进的号角。伴着新世纪的钟声,龙江经济发展的步伐定会与世纪的钟声一样铿锵;伴着理想的翅膀,我们税务工作者定会与富民强省的希望一起飞翔。面对大转折,大变化,大突破的世界发展趋势,面对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和大竞争挑战,我们国税干部应以怎样的精神风貌投入“二次创业”的奋斗历程?市局提出的内强三个素质,外树六个形象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新世纪的国税人应具有哪些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呢?

我认为生在松嫩大平原的国税人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世界的视野,豁达大度、仗义豪爽、奋发勇为、志存高远;

长在黑土地上的国税人应该是诚朴可信,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要树立国税人的良好形象,绝非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一蹴而就的事,要久久为功,长期倡导,分步实行。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艰辛和努力。

云卷云舒,展黑土风流;世纪之交,看龙江风彩。新世纪的国税人应以自己不懈努力书写人生历程,为振兴**经济尽显英雄本色。

“人”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我们国税干部要支撑起这个大大的人字,则需要“强筋壮骨”内强素质,就是“强筋壮骨”。因为素质重千钧。形象是人们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人们形象的内在要求,二者互为表里,素质具有决定作用。试想一下,一个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不高的人,他能有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肯定是一个衣冠不整,无所事事,怨天尤人,散漫自由的形象。所以说一个人“强筋壮骨”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多学习、快提高、早成材。也只有“强筋壮骨”,我们的行为中就会多一些严谨,少一些散漫;多一些认真,少一些随意。

素质提高了,那么还要塑造与时展相适应的外在形象,这就是市局邢局长所说的“税官形象、公仆形象、务实形象、廉洁形象、机关形象和文明形象”。

弘扬时代精神,树立良好形象,历来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今天更显得尤为必要。

为什么**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幸福和祥和,那是我们依法治税,用税官的形象夯实了齐市的财政基石;为什么我们是那样的奔放而自豪,那是我们千余名国税人用文明形象赢得行风评比连创佳绩。南来的热风啊,你告诉我,为什么纳税人每天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那是因为我们用廉洁形象擦亮了文明服务的窗口;北上的紫燕啊,你告诉我,为什么纳税人向我们投下了热情赞许的目光,那是因为我们在接受人民的检阅,用公仆形象把国税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是何等的光荣啊,我们用务实的形象把新世纪的朝阳訇然扛起;这是何等的自豪啊,我们用机关的形象把国税局打扮的如此靓丽。

忆往昔,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局长们呕心沥血,额角上悄然地又添上几根白发;为了打击抗税,**这个解放军大熔炉里摔打出来的硬汉,面对辱骂和威胁,在邪恶面前挺起了税官刚直身躯;为了一笔几元的税款,铁人**带病走了数十里的山路,在大山里筑起了一道蓝色长城;为了业务知识大赛,**用他们的聪明与智慧,在税收知识的竞技场上,技压群芳,勇夺第一;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我们的国税干部们战严寒、斗酷暑,没有动人的诗篇,更没有豪言壮语,只见天天忙碌的身影,只见人人神采奕奕。春天与秋天的更迭,我们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阳光与星光的交替,我们又迎来了多少个明媚的晨曦。

新世纪范文篇7

《实施意见》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发[2006]15号文件精神,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巩固和壮大全区统一战线,把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落到实处,为**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实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沈委发[2006]8号及我区的实施意见,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广泛听取和吸纳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不断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建立派联系街道、共建和谐社区制度,拓宽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渠道。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接受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要把支持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

《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制定《**区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实施细则》、《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宗教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切实加强爱国爱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依法维护爱国宗教团体的利益,妥善处理涉及宗教因素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

《实施意见》指出,要认真做好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要着力做好台胞台属特别是来**投资台商的工作。加强与港澳台侨人士,特别是华裔新生代代表人士和海外社团联系,促进我区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和支持他们关心和参与我区现代化建设。要做好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支持他们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切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积极探索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重点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制度。

《实施意见》指出,要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积极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区委统战部牵头,有关部门和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逐步建立一支代表人士队伍。

《实施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参谋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在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大力发展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组织,壮大队伍,实现工商联组织可持续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把我区各派、工商联组织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造诣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无党派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努力造就一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新世纪范文篇8

傅家宝(北京市美协秘书长):

市美协成立20多年来,相继成立了油画艺委会、中国画艺委会,后来又成立了漫画艺委会。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到理论问题,也一直想成立理论委员会,但一直没有能够实现。今年实现了愿望,成立了北京美协理论委员会,其目的一方面是把理论家集中起来,经常讨论研究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将理论家经常讨论研究的一些问题发表出来,同时开阔画家们的视野,在理论上给予他们指导,这对美术界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西问题”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百年,西方的艺术传到东方来,影响了东方的美术,这是历史的必然。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生活在东方只谈论东方的美术,这已经不可能,因为我们已经离开了那个历史阶段。

过去我们看“西”和“中”的关系都是“新”与“旧”的关系,凡是新的都是西方的艺术,所谓旧的都是中国传统的美术,把自己当成落后的。在本世纪末我们看待“西”和“中”这个问题,多少带有民族自卑感。现实中许多人将自己的艺术往西方靠,认为这是新的、现代的。这很危险。更危险的是,西方有些人企图利用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中国的艺术,达到全盘西化,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我自己认为经过百年的实践,我们不应该是盲目的崇拜西方。特别是文化艺术,如果你没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是不能在世界立足的。我们的理想是致力于重建东方美术的辉煌。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

中国美术界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团体,来引导美术界的健康发展。现在的美术界,包括美术理论界,是一种涣散状态。美术理论界包括期刊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少了,含有导向作用的文章少了。不管文章长短,我认为应该有一些指导性的东西,当然不包括领导讲话之类。美术界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行其是”。这种状况主要是对理论界重视不够造成的。美术界的繁荣应该是产生大师的时代。现在称大师的人多了,这些大师都要加引号。社会有它的时代潮流,这个潮流来到之后,力量很大,有人将“八五思潮”叫“八五西潮”。不过现在沉静许多,那种诈诈呼呼、招摇的人少了。美术理论界应该自己管好自己,要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这种共识要起到导向作用。大家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不行的。

中国近百年的美术是泊来的历史,为什么西方的东西都是现代的?我们的东西都是传统的?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我们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吗?对于这些问题,美术理论界都没有进行很好地思辩。

中西问题,过去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中学为体”已经很淡漠,这样的状态的确让人悲叹。

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董事长):

中西方美术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认识的问题。“中国一百年的美术是泊来的历史”,我认为有道理。我们一百年的美术的历史,是走向衰落的历史。这是事实。因为这一百年,出现的大师少了。在这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美术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树与果的关系。西方在这百年中也在变化,西方有些有志之士也在哀叹他们传统的丧失,但是好像没什么用。我们谈到全球一体化,能不能拿到文化上来论?文化为什么要与西方沟通?为什么西方没有谈到与我们沟通?文化为什么非要走出国门?植根于五千年的历史本来就是世界的一个存在,文化是多元形式。这是我的困惑。当下老百姓的审美倾向趋于后殖民主义心态。还有个问题我们对传统的研究还不够,停留在形而下的技法上,对传统的精神和灵魂的研究还不够。传统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对传统的文化研究的层面是很低的。关于中国画传统笔墨的讨论,在我看来没有最根本的意义。怎么样弘扬传统的精神?怎么样诠释传统的精神?现在西方人瞧不起我们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在继承传统上,比前人技术的确低下,另一方面追随西方艺术,视人家而临摹。近20年,我们对现代西方艺术的整个演绎,从积极方面来讲,我们重新研究西方;从消极方面来讲,这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研究对中国的艺术发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传统精神的缺失,艺术标准的缺失,艺术本体精神的缺失,以及舆论的误导,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顾森(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历史上真正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二次。一次在汉代,此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彻底打破了当时的文化结构;一次就是这近百年西方文化的涌入。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强行推行。这里我们不谈政治,仅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也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看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退移,你说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保留多少?恐怕很难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是近代中国画产生不了大师,是整个国学产生不了大师。实际上,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西方把中国文明看得很重,始终将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是我们自己不重视自己。我觉得我们搞理论的应该在民族传统上下功夫。另外,我们对古典文化的整理显得很不够。包括画家,有很多人很少临摹过古代画家的画,所以他们显得离古代远而离现代比较近。这些只不过是我提出来的现象,作为抛砖引玉。

单国强(北京市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馆宫廷部主任):

中国和西方的学术研究都有西化的倾向,这对西方人无所谓,但中国人自己有西化的倾向,就值得研究。西方人现在是有意识地抵制中国文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事实,也是我自己的经验体会。另外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中国学者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注意,此外我们对西方的了解不够。为什么中国和西方的融合没有成功的典范,我认为与学者的研究方法以及认识论的科学性有关。中国和西方对中国画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同时我们还要承认我们在中国画的研究方法上有不科学的地方。对西画的研究也是这样。中国和西方文化融合的问题,要相互学习了解,取长补短。在研究方法上,达到共识,这样才会增加合作的可能。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和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我觉得容易陷入西方中心主义或者东方民族主义,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问题要深入研究,认真对待,不同领域要不同对待。笼统地说是一回事,具体地说又是一回事。20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时期。在21世纪,我认为东方文化慢慢地会建立自己的新系统。总体上说,一方面我们要变古为今,另一方面我们要变洋为中。我认为变洋为中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处于弱势,在强势文化面前,当然要学习,要放开眼界,大胆地吸纳西方文化,逐渐融入它们。这是通过对话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对话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发奋,发奋之后才会融入,才会有自己的东西。我认为21世纪我们会建立自己的“话语”,当然这种“话语”不是中国威胁论,不是中国要称王称霸,而是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力,也应当有自己的“话语”权力。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理论系主任):

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很重要。我们考虑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很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观念方面的问题。中国学者包括我自己,从民族自尊心考虑,很难承认文化有优劣的可比性。民族自尊心是一回事,承认自己民族文化有优劣可比性是另一回事,这样将有助于文化的发展。从明清近代史,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及批判,能够说明问题。“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及批判是客观的。当时中国学者已经承认自己民族文化有优劣可比性。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关系问题,离不开中西政治的关系。学术圈里经常讨论的问题是近百年来,哪种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最大?近百年来,中西的关系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如果离开社会政治文化,我们纯粹从美术方面来谈,可能每个人都会有道理。关于中西的关系问题,“五四”运动讨论的范围最广,所以谈到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一定要联系“五四”运动的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反省,没有得到解决。“五四”精神被中断,导致中西的关系问题处在一种不正常的关系。

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因为它涉及到的是形而上,涉及到民族积淀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碰。文化不是抽象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美术的问题也是如此。没有经历过的我不说,我认为像“八五思潮”中的艺术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身份与最后选择的艺术形式都有关系。所以我们谈起文化,谈起中西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关起门来谈纯粹的精神。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现在的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论几乎来自西方的模式,我们现在开会的方式也是西方式的,像这样的开会方式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是少见的。中国和西方的学术传统存在着不同,比如:关于中国徐旭生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叙说,有的西方人是根本不承认。中国和西方的学理传统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上,关于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在中国许多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中国学术通过历史熟悉了解的方法而得出结果。西方的学术传统和它们的法律学术传统是一致的。他们讲究证据、推论、逻辑、事实。在美术评论方面也是这样,传统的画论、诗论是通过熟悉了解而得出结果。现在我们的学术传统的情况在改变,当代中国艺术评论也出现了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碰撞的这20年当中,到底西方哪些东西是当代中国所需要学习的?到底西方哪些东西是对当代中国有影响?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我们曾经作过一个当代中国美术评论史这样的研讨课题。大家讨论20年当中中国美术评论到底是怎么样运作的?是通过陌生的方式运作的?还是通过熟悉的方式运作的?我们想作基本的定性。现在讨论的有关吴冠中的话题,其实他是用西方的眼光,但是他的表述方式不是西方的,不是从西方法理关系论证出来的。他是以个人的熟悉关系这样的方式表述。类似问题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李一(《美术观察》)副主编):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我们的美术评论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标准?另外,还想讨论一下美术史学的问题。我较同意中国和西方碰撞的这20年当中中国美术评论基本来自西方的模式的说法。当代中国美术评论的原创性不是太大,建树很少,无法与西方的美术评论和中国古代的美术评论相比。中国古代美术评论是经过长期的阅读得出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在21世纪建立一个新系统,我认为我们有许多方面需要从中国古代美术评论中借鉴。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副编审):

谈到中西文化的冲突,我认为事实上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东和西之间,还有其它的文化,这种文化一般不被人重视。比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冲突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首先要清楚精神文化的出发点,它的根在哪里?我认为精神文化的出发点在于人,以人为本。从古至今,东和西的文化都体现在这一方面。东和西的文化是殊途同归,合而不同。原来我对文化消失、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入侵等这样的词语感到担心,现在却不是。科学与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科学的东西是可以被取代的。文化的东西更多是积累,它们有深厚的与浅薄的差别。深层的文化是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丰富而形成和发展的。流行文化基本是单薄的,表层的,新鲜的,传统文化基本是深厚,丰富的。文化没有取代的关系。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我们谈起“中”和“西”的文化冲突时,有可能自己也是模棱两可;我们谈到“中”和“西”的文化交流,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给文化人自己留了点面子。事实上,我们很少有“中”和“西”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入侵。与我们从西方得到的东西相比,我们给予西方的可以说微不足道。谈起“中”和“西”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说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评价标准的问题。东方和西方在思维方法、文化理论结构之间有区别,我们中国文化的学理、学统、学术规范等与西方有区别。我们能不能将他们接轨?能不能将他们融合在一起?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难度很大。我们怎样将他们融合在一起?就像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我们现在中国画怎么没有标准。社会也没有一个示范,一个规范,一切好像乱了套,价值观念也变了,给我们留下的疑问就很多。我们文人的力量很小,改变不了这种社会风气。具体来说在美术方面,在美术评论方面,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许多场合,也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本来想建立一个学术规范或艺术规范,但自己的力量却很小,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作用不大。“中”和“西”的文化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一下很难说出结果。

陈履生(北京市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最近我参加了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的“北京链接:媒体与建筑”座谈会,会上谈了许多与当下相关的话题。从本世纪建筑的发展来看,50年代的十大建筑,实际上是西学本土化的实践。随着改革开放,大批的学建筑的学子回国,新的建筑也在不断出现,这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如何对待西学的问题,反映出如何引进西学的问题。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美术,在近百年中西融合的实践中,我们的这种融合是被动的。在这融合的过程中,一直有对抗。美术的中西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老话题,20世纪美术家中的许多人曾经费了毕生的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能说没有成果,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必然首先面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应对这个问题。中西融合是大问题,至于谈到笔墨问题,谈到国家大剧院问题,这些都是很微观的,但是反映了中、西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入新世纪,我们在谈论文化的问题时还要考虑一下技术的因素,日新月异发展的高新技术,对21世纪中国美术将发生新的影响。围绕网络,围绕信息产业,对我们传统的宣纸、笔墨与技术相联系的文化都是一种挑战。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我们在讨论中西融合时应该考虑的。

新世纪范文篇9

关键词:新世纪、党的建设、创新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世纪。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等三项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完成新世纪的三项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而把党建设好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量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人创新能力的政党,最终要被时代所淘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在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是新世纪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一、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

创新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和思维过程,是一种自觉的理智行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不断创新的丰硕成果和生动体现,是党的建设创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实现的,都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因此,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我们正在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新实践新发展,着眼于对党建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形成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由于过去受“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把党建工作凌驾于其它各项工作之上,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政治目的观念。在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上,只讲统帅和领导,不讲服从和服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封闭,观念守旧。党建工作从上到下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做法、一个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和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观念和思路、形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阻碍着党的建设,制约着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党的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上要有“三个突破”。这就是要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狭隘圈子,确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大思路;突破“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形成改进和开放的党建工作的新格局;突破“就问题抓问题”的片面做法,探索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方法。在“三个突破”的前提下,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思维过程和升华过程,逐步形成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在党的建设的理念上,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新视角全面审视已有的党建理念,用实践的标准去疏理它,弄清那些理念是我们今天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哪些是要用新的观点、新的经验来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哪些是适用过去而不适应现在需要而扬弃的;哪些是人们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出发,附加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名下,至今仍被人们视为正宗诠释而要坚决摒弃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气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党的建设的新理念,如树立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抓党建,服从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新观念;树立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新观念;树立党的建设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在党建工作的思路上,要确立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新思路,克服为党建而党建的自我循环的做法;把党的建设寓于改革开放之中,通过改革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党的领导的适应性,使党的建设在改进和开放中得到加强;把党的建设贯穿于法制建设的全过程,使党的建设走上依法运作的轨道。

二、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①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特别需要这种敢闯敢冒的精神。这是由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和党的建设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应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党的建设的新挑战,需要敢闯敢冒的精神。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纵复杂,各种思潮互相激荡,敌对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的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深刻变化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的“三项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实现党的建设的这一目标和要求,没有现成的本本可找,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只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大胆创新。

第二,适应党的建设的特点,需要敢闯敢冒的精神。党的建设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以及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反对和纠正党内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及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盛化的“左”的错误的进程中,从我国的国情和党情出发,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战略构想。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战略构想,既把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同时又特别强调了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实践表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的,是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对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审视,提出了制度建党的战略构想,即在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同进,更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更重视党的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邓小平制度建党理论与思想建党的思想虽然同属于结构性建党的范畴,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战略构想是适应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对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新总结,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超越和创新,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功能建党的战略构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功能建党战略构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标志。功能建党即以增强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代表性功能为核心的建党新构想。根据这一新构想,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中,都要体现和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代表性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功能建党对结构性建党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超越和创新,是适应了新世纪时代特征和党面临的新任务需要的党的建设的一种新思路。

党的建设还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与党所处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党的建设的内涵来看,它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联成一个整体。而每一个方面又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同时,党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自身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也具有一定艰巨性和风险性。因此,党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的,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做到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进行。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三、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不仅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而且也要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的方法。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产生。我们在思考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时,要把党建方法的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一,在继承中创新。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从中派生出一系列的具体的方法,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种试验田、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的方法;抓大事,抓主要矛盾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新世纪党的建设中仍然适用,必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这些方法的时代内涵,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所前进。

第二,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唯一平台,是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实践中实现的。党的建设的创新也是如此。

在实践中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尊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加强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组织和引导,维护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人意识、爱党意识激发出来,群策群力,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

在实践中创新,还必须善于总结来自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我们在总结党员和群众实践经验时,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制作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到实践中去检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真正掌握党的建设的新的真理性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推动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第三,在世界政党建设的比较中创新。政党作为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政治现象,无论它们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意识形态或组织形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规律。探索政党和政党活动的一般规律,观察其它政党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组织形式,进行不同政党之间的比较研究,总结和借鉴它们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党的建设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政党建设的比较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和归宿,冲破“左”的僵化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从中吸取反映政党和政党活动一般规律、属于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批判借鉴对我们有用的经验教训。在政党建设比较研究中,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建设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和学习它们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要对原苏东各国共产党建党模式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它们失败的教训,作为我们党的建设的反面参照物,而且还要对社会党和资产阶级政党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区分它们与我们党的不同点,实事求是地弄清它们与我们党的接近点和共同点。如西欧的一些社会党重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党内民主,重视党的各级领导人在民众(主要是选民)中的形象,我们党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启发。

新世纪范文篇10

我充满爱心,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爱是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一个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满怀期待地第一次跨进教室的时候,他看到的,应该是一张真诚慈爱的笑脸;迎接他的,应该是一个宽厚博爱的怀抱;他所处的,更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家园。这一切,都将由我来为他缔造!这是一项多么美的事业啊!我坚信,只要我在教育这块热土上洒下满满是爱,新世纪,我一定能做一名好老师!

工作中,我潜心教学,努力钻研。我知道,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告诉运行的今天,没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我怎么能成为一名走在时代前列的教师呢?我告诉自己,你这一生,既然选择了这项事业,为了教好你的学生,为了无愧于你的事业,你就要不断地、努力地、一直学下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常教常新。我坚信,只要我坚持这样孜孜以求,新世纪,我一定能做一名好老师!

班级中,我尊重孩子,与他们平等相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柔嫩易感的心,他们是否能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充满信任与尊重的美好的真情,需要老师细心地呵护与耐心地引导。试想,如果整天面对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粗暴的对待、冷漠的面孔、命令式的口吻,我们的孩子不只能是一群战战的“小绵羊”吗?在他们幼小心灵里树立起的那一道防范的高墙将很难再被推倒!不!我不愿意看到这样可怕的结果!我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活泼自信地面对人生。所以,我总是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交谈讨论时注意用商量的语气,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居然有好几位家长来向我诉苦:孩子的日记只肯让我阅读,他们连翻都不能翻!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我坚信,只要永远能和孩子们成为朋友,新世纪,我一定能做一名好老师!

生活中,我始终怀有一颗童心,保留一份童真。孩子们的心是最纯洁无暇

的,孩子们的眼是最清澈透明的;是非好坏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简单明了,

世界在他们眼里,是那么的单纯与美好!我总是在想,怎样才能使这短短的、

逝去就再无法追回的童年童年时光在他们心中留下永恒的、难以磨灭的深刻印

象?答案就是,尽量让他们在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快快乐乐地去做一个小孩子!在无忧无虑地慢慢长大中,不止不觉地认识人生,感悟人生!所以,我总是尝试用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思索一下孩子们的想法会怎样?然后,我才能试着用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向他们解释,帮助他们接受,引导他们渐渐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健全一份独立完整的人格。我坚信,只要我持之以恒地努力做到这一切,新世纪,我一定能做好一名好老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