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03:29

新视角

新视角范文篇1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首次明确地提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他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具有重大的意义。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坚持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这个组织不是少数政客或政治家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政治团体,而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先进政治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所规定的政党组织原则与组织制度,表达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章程》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都由定期选举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领导人员;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内一切事务都由盟员或通过代表来处理;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同盟各支部要经常开会讨论工作,有关重大问题要提交全体盟员讨论等。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员是党内权力的终极所有者,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的是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权力上的授受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对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能动性作用和决定性力量。由此判定,党员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原则,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价值取向的坚持与遵循。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对党内民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提升。从理论上讲,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如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样,党员是党的主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党内一切权力属于党员。体现党内民主的诸多原则,如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讨论原则、选举原则、多数决定原则以及监督原则等,也都是围绕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而确立的。因此,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从主体地位出发,党员民主权利的运用、保障和实现是党内民主得以发展、体现的首要和根本。发展党内民主,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体现并确保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主体地位,使党员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障。从实践上看,如果没有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建设势必受到制约,难以向纵深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重点在于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并由此出发,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进而突破“瓶颈”。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使推动党内民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即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观自觉与实践推动,更取决于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知水平与切实参与程度。同时,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也为解决党内民主实践中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内在动力支撑。党的先进性同党员的先进性紧密相联。党员的先进性受党的先进性决定和影响,党的先进性也依赖于党员的先进性构成和维系,通过党员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政治心理、实践行为等表现出来。在这种关系下,党员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不仅取决于政党先进属性的坚持与发展,更取决于自身对先进属性的积极认同与能动追求。而这种积极性能动性源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及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党员而言,只有真正意识并感受到自己是党的主人、党的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才能真心关心党的事业,把党的命运同自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自愿地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从中焕发出不尽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于党组织而言,只有充分尊重和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激发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实际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不能确立,党员对党的事业很难产生积极的热情和努力,对党组织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很容易丧失,党的生机和活力势必缺乏坚实的基础和长久的动力。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无疑为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内在自觉的力量,有助于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能动地推进和保障党的健康发展。

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相关要求

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执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探索和实践,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渗透到党内生活中,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中。

加强党员主体理论研究,为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提供有力指导。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落实党员主体地位,也同样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持。伴随党内民主的发展及全党对党内民主日益深入成熟的认识,党员主体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党员主体的研究开始进入理论视野。但就总体而言,有关党员主体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涉及到的党员主体概念、特征、原则、要求等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理论的透彻说明和阐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党建理论研究把党员的主体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党员为本位、以党员主体为基点研究、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党员主体理论恰恰是现代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最具有本质意义的范畴。党建理论应克服只见组织不见人、只讲党员服从而不讲党员主体作用的片面性。不断跟踪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升华认识,加快促进党员主体理论的完善与成熟,使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活动在理论的有益指导下稳步运行。

新视角范文篇2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强调作风建设外,更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虽然不能把选举看成规范党群关系的唯一途径,但这项权利的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执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新视角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状态三角;货币政策三角;经济新常态

1新框架的提出

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成型于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危机的爆发在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理论和政策本身的反思。基于传统基础理论体系,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两个典型案例引发的诸多思考,本文将提出一个包容性的货币经济理论新框架,文中将其命名为“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货币经济理论的否定或批判,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对危机前传统理论与其危机后新发展的一个新的认识框架和视角。该框架的提出在方法论上主要源于全分类的思想。如同滤波技术将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全分类为不同幅度的周期与趋势因素组合。本文借鉴复杂系统的有关概念将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全分类为包含通常态、危机态与过渡态的经济状态三角,其中危机态相当于复杂系统中的极端状态,过渡态相当于复杂系统的临界状态(或称奇点状态),通常态则相当于复杂系统除极端状态与临界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为了进一步突出危机态与过渡态在新框架中的特殊性,本文将二者统称为“非常态”。“非常态”的概念较早由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提出,他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中蕴含周期性等非常态属性,只有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增速显著降低的逻辑,才有助于真正把“稳增长”与“调失衡”政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的观点类似,认为中国的新常态也是一种过渡态。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唐文进等人对次贷危机期间的非常态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对中国政策运用的启示。本文对上述概念与研究进行了融合与发展,将危机态与过渡态两种非常态与通常态共同纳入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基础框架和视角。当然本文对非常态仅给出了一个称谓性的定义,其正式定义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共同探讨。下面将对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的含义进行分析。

2非常态与经济状态三角

传统上,一国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周期可以分为扩张与收缩两种不同类型,此种划分虽然对经济系统运行的认识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其对实际经济状态的刻画过于简单,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也不具备进一步的指示性。在此基础上,伯南克等人对此二维划分框架进行了调整,将大萧条代表的危机态置于整个经济研究框架的突出位置。实际上,伯南克的经济研究框架也是二维模式的,二维的一端是大萧条式的危机状态,另一端是传统的幅度较浅的衰退与扩张状态。伯南克式的经济状态划分方式与研究视角对于货币政策具有实际与突出的指导作用,在通常的扩张与收缩经济状态下,可以传统的反周期货币政策进行应对,而在较为严重的危机状态,则需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救助措施进行应对。可以说,伯南克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与货币理论的重大突破,且其研究成果经受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践检验。本文将在伯南克的基础上,对经济与货币的认识模式或框架进行更为深入的扩展与完善,形成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三维经济货币理论划分框架或体系。在危机态从传统经济状态(周期)划分独立出来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过渡态从通常态——危机态二维框架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经济状态划分空间。经济状态三角中的通常态指一般的经济周期或波动状态,其波幅较小,对经济与政策的冲击也较小,该状态最为常见,在经济状态空间中历时最久。危机态指类似1930年代大萧条和21世纪初次贷危机的较为严重的危机经济状态,其波幅较深,对经济与政策的冲击也较大,该状态出现的频次较低。过渡态指与通常态、危机态相关(存在风险隐患但危机尚未实际发生)但又不同的一种较为不稳定的过渡状态或进程(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属于一种过渡态)。其波幅介于通常态与危机态之间,对经济与政策的考验较强,若处理得当过渡态会演化为通常态,但若应对不当,过渡态则可能演变为危机态。该状态出现的频次也介于通常态与危机态之间。应当注意的是,经济状态三角的三个顶点具有相互转换的动态性。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以及外部冲击下,通常态可以转换为危机态或过渡态,危机态依据不同的市场修复能力与政策应对水平经历一定的时间可以转化为过渡态并最终形成通常态,而过渡态由于政策的得失向其他状态的转化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既可能转化为通常态,也无法完全避免转化为危机态。

3非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三角

与上述三种经济状态的划分相适应,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三类,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货币政策三角,也即一个三维的货币政策空间分析框架。在货币政策三角中,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用于经济状态三角中的通常态,指根据经济的冷热状态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以最大化货币政策目标,当前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在货币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在大萧条期间称为凯恩斯主义,伯南克在次贷危机中进行了完善)适用于经济的危机态,此时常规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效力无法发挥,需要应用QE等非常规政策实施危机救助。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属于一种“在线治疗”式的政策,是对传统货币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庸主义货币政策适用于经济的过渡态(典型如中国当前的转型期),中庸主义也是实用主义,吸取了新凯恩斯主义与伯南克主义两者的优势,其操作重在量的精准控制,未雨绸缪,为经济顺利度过转型期提供适宜的货币环境。从货币职能上看,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中货币的交易职能占优,通过货币操作维护宏观经济自身调节机制的运行。而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中货币的价值职能占优,通过向财富严重受损的经济中注入货币(价值或财富)实施危机救助。中庸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交易与价值两种职能都发挥重要作用,既要防范经济向危机演化,又要避免经济自身的调节功能受到过度损伤。以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进行表述,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类似中医疗法,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类似西医疗法,而中庸主义货币政策则类似中西医结合疗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各类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凯恩斯主义属性(此处意为干预主义),因为货币政策具有非中性的一面,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4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探讨性地构建了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这是从新的视角对经济状态与货币政策空间的全分类,其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某种经济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经济系统或生态,具有系统论中的复杂性,经济三角中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经济系统或生态。通常态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状态,各经济参与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经济资源做出较为理性的经济决策。危机态是一种非常时期下的经济状态,经济主体出于恐惧以及群体效应等因素会做出非理性的经济决策,个体的非理性又会导致经济系统的非理性。过渡态与其他两种状态相比,是一种较为不稳定的状态,经济主体在各种结构失衡下进行决策时往往处于两难的矛盾中,经济系统的发展轨迹较难掌控。第二,在政策研究与制定方面,货币政策三角中三个顶点则分别代表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三种理论体系。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体系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应对通常状况下的经济波动与冲击。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基于大萧条中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经过次贷危机的实践与洗礼更趋成熟,成为应对重大危机的有力理论和工具。中庸主义货币政策兼顾其他两种理论的优势适用于转型期的过渡经济形态(在此形态下其他两种货币政策理论适用性较低),但其尚未发展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三种经济状态及其相应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划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为准确地判定经济所处的状态,并有利于降低政策的失误机率,做出更加合理、针对性更强的政策选择。第三,在方法论方面,三角空间中的理论体系是具有递进性与包容性的。也即是说,若要在危机状态下更为精准地应用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政策制定者需要首先对通常态下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同样,若要在转型状态下更为合理地运用中庸实用主义的货币政策方法,前提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对新凯恩斯主义及伯南克主义货币政策两者都要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

作者:马文鹏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参考文献:

[1]本•伯南克.大萧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李波,伍戈,席钰.论“结构性”货币政策[J].比较,2015(2).

新视角范文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层党建创新新视角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新时期党建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特色,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构筑党建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新平台,使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工作,在1927年的秋收起义时,其三湾整编,最早确立了我党在最基层建立党的组织的创举,这一创举为我们党和红军在随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胜利并最终创立新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这一创举同样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好的指导作用,因为一代伟人深深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建设工作的伟大意义已清楚诠释在中国共产党8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上。

当今,在中华民族伟业的新世纪征程中,我党同样面临如何应对新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艰巨任务,同样面临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的迫切要求,同样面临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探索解决新时期党建问题之道,综观创新基层党建的要求,宜从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上从以下方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基层党建现状

在世界进入多级格局,东西方、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种族等发生众多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在全球共同的气候、资源、环境、跨国等问题供需、治理矛盾加剧的环境下;在我国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状况下,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总体状态及结构随之产生深刻变动,所有这些影响了我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进程。党建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我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环节,也不可避免的受此影响而呈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有:

在理想信念方面,当前,有少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出现了所谓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怀疑,也存在少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弱化问题。具体表现是:一部分人当中出现了理想信仰的缺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否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在具体工作和生活当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甚至少数人一边学马列、一边信鬼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背道而驰;还有些人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形式,表面上看要各种思想平起平坐,但是实际说就意味着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同时意味着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实际上它就是要挑战、要否定现实当中已经处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改变它自己的地位,严重后果应该说在苏联、东欧已经显现出来;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纪不严问题突出。

实践中,一些地方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对群众利益和生命安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个别地方发生的干部出访滞留不归等事件,以及一些单位出现的以各种“合理”名目将妻子儿女移民国(境)外、家庭资产转移出境,自己在国内当官的“裸体官员”现象;

就党风不正观察,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五大以来,省部级以上机关(不含军队)制定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多达3800多件,仅就关于禁止公款吃喝的制度就有37个,可大吃大喝、公款消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个别地区、部门照吃不误,甚至愈演愈烈;

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跌入腐败的泥潭,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些腐败问题突出表现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金融、司法等领域,有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精神萎靡不振等等。

其它方面,某些党员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价值标准和生活观念。所谓荣辱观错位,就是在一些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的心灵深处,本应为耻的东西,却以为荣;本应为荣的准则,却不以为然。这种成为作风败坏的温床。

总之,这类问题是很突出的,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对这类问题加以指导并以创新的方法、实践的态度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以加强党的基层工作建设,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快又稳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视角研究

在具体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党建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对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方案,扎扎实实的实际效果显示科学发展观的唯一指导作用,并展现创新党建新视角的具体内容:

第一,把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和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光明前途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激发理想信念的激情,可以使理想信念成为战胜很多歪理学说一个有力的武器,并通过它的统一的理论思想指导,排除那些错误思潮的干扰。现在我们很多基层干部有的时候思想会发生混乱,主要是没有把理论学习和我们当前走的这条路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所以会受其他思想的影响,有的甚至一讲起理想信念就觉得底气不足,实际上是我们学习不够,是我们结合实际研究理论的应用水平不高。这首先需要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来进行理论学习,把党的方针政策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认识;其次,还要把理论学习和对实际工作进行结合起来学习,实践是理论创造的源泉,通过接触实践来形成理论知识,目前我们学习的科学发展观应就是这类实践经验的要求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我国各方面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最后,把理论学习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结合起来。

第二.创新建立先进性长效机制,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改善党员结构;进一步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选好用好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党内各个部位和环节的细胞都活跃起来,具体是创新在六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党员学习培训机制,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把加强学习培训作为提高党员素质、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举措,是增强广大党员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党员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强化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行严格的学习考勤、补课、笔记检查等制度,建立党员学习培训档案,把学习培训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查找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查找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差距,边学习、边思考、边行动;

二是健全党内组织生活的长效机制,加强党性锻炼。把党员参加日常组织生活的情况量化,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民主生活会全程监督和指导,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结合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活动形式,使党支部和党小组能更多地提供特色和个性化服务;

三是完善党员履行职责的长效机制,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把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分类、细化,对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具体要求,使广大党员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和努力方向;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开展党员责任区、先锋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对党员发挥作用的考核机制,实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激励广大党员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展示先进性;

四是完善党员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制定严格具体的服务规范和服务程序,切实提高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制度,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排解民忧,不断拓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提高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及时加以解决,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信赖;

五是完善党员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让每个当“官”的思想上都有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对党忠心耿耿,对人民满怀真情,带头勤奋工作,带头维护团结;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抓好示范带动、落实党内关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建立党的先进性建设常讨论,党的规章落实常检查,党内的歪风常整顿的制度,构建层层负责、人人负责的机制,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中去;

六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长效机制,促进党内和谐。着手探索党内人文关怀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定期走访基层党员制度,建立基层党员关爱基金,实行滚动积累,夯实帮扶基础。重点对老党员给予生活补助,对因病因灾等致贫的困难党员提供生活救助,对有脱贫愿望和致富技术但缺乏启动资金的党员提供生产资助,对进城务工党员提供务工信息、权益维护等帮助。在帮扶机制要既注重“输血”帮扶,送去物资以解燃眉之急;更着眼长远培育“造血”功能,丢掉帮扶“拐杖”实现自我发展。从观念上帮,增强致富信心,激发创业热情;从信息上帮,送去致富信息;从技能上帮,帮助培训致富和就业技能;从就业上帮,为无业、失业群众寻找就业岗位;从项目上帮,帮助提供致富项目;

第三,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关怀群众,进一步夯实我党和人民群众坚如磐石的关系。

基层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基层党员素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党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树立党员观念,增强党员意识、群众意识。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让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爱惜党员这个称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新视角范文篇5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强调作风建设外,更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虽然不能把选举看成规范党群关系的唯一途径,但这项权利的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执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新视角范文篇6

一、连环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内容具有连贯性的连环画故事,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可将连环画中的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夸张的形式和童真的审美情趣进行艺术创作。连环画以多幅绘画的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如在三年级的连环画教学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讲完故事之后,教师提问:“这么有趣的故事,你能画下来吗?”由此引出连环画的课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连环画、连环画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进行连环画创作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给学生呈现了连环画故事脚本的分割、主要人物形象和环境的设定、故事节奏的推进等创作手法。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独立地进行创作,也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当创作完成后,完整的故事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二、插画,提炼精彩的故事片段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课堂就会慢慢失去应有的色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消失。因此,美术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插画与连环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插画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插画表现的是故事中的一两个比较重要的片段,能体现故事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的情节,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部分?”学生通过回忆复述故事的精彩内容并作画,教师进行绘画方面的指导,如构图、线条、色彩等。学生在绘画时能够很好地提炼故事的精华与核心,画出心中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听故事开始就牢牢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不断深入,既提高了记忆力,又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绘画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生活中每天都会有一些新奇的事情发生,对学生而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隐藏着独特的故事。美术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画出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记录生活中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与学生聊天,激发他们的谈话愿望,使他们讲出各自的生活趣事、伤心事。在讲述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压力得到释放,感情得以宣泄,心情轻松愉悦。另外,学生作画时一般以线描为主,用四格或六格的绘画形式画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就让生活与艺术教育交融汇合,充分诠释艺术从生活中来的道理。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艺术虽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四、绘本,临摹精美的童话故事

绘本是以绘画为主,配以少量文字说明的一种图书,因其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等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用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让学生通过故事里的情节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绘本中有许多奇妙的故事,在美术课上进行绘本阅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幅精美的绘本画面,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心灵受到震撼,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绘本的精美画面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要临摹一番,教师可适时出示绘本中的精彩部分指导学生临摹,学习绘本作品精湛的画技与画法,营造浓郁的美术学习氛围。

五、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演绎故事

学生对自己看过的故事或者动画片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创作时常常会对故事或者动画片内容加以修改,重点表现自己喜爱的情节,有时还会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作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改编转变为有意识的创编,让学生将故事或动画片的内容进行重组,赋予作品新的气息,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并收获快乐。例如,教学六年级《奇思妙想》一课时,教师创造性地发掘其中的故事元素,将美术教学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发挥得淋漓尽致。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中不乏怪异和荒诞之处,常常赋予平常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含义,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组合在一起,打破常规思维,让人惊奇和赞叹。他的主要作品有《戴黑帽的男人》《窗外》《迷路的骑士》等,给了学生启示,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描述出一个个奇妙的想法,然后将奇思妙想变成画纸上的图画。这样教学,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满足了创作的欲望。

如果没有创新,课堂就会失去色彩。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重视多种元素的融合,把多种学科的优点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采取系统化的融入策略,将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使美术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爱上美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新视角范文篇7

因为郑老师在用自己的经历把对学生的爱赋予了民主和平等。郑老师本人有理由被自己感动,这本书里蕴藏了他太多的私人情感,他的成长,他的青春,他的叛逆,他的初恋,他的“不光彩”的过去,甚至他的失败。正因为此,他推已及人,遇事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容忍甚至“品味”“欣赏”学生的错误,才能视学生的错误为成长中之必然,才能赋予“爱”更多的民主平等,才能把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视为自己快乐的幸事,才会有教育学生的自信理性和大智慧。

一、爱的前提是平主和平等(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郑老师。他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倔强,他叛逆,他早恋,他故意和老师顶嘴、斗牛,甚至只要他在语文老师便不上课。所以他更了解表面上满不在乎放荡不羁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老师的帮助和理解,多么期盼老师的引导交流。所以他说要给那些处于自我折磨中的孩子寻找一个生命的出口,老师要主动做学生的朋友,理解他们的青春期烦恼,建立一条制度化的谈心渠道,帮助孩子们走过这一段特殊的心理断乳期。

他与学生总能产生共情,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原来自己有这样的烦恼是很正常的,老师以往也这样呢。就给以后的谈话赋予了民主和平等,从他嘴里说出的道理学生就很愿意听,尽管这样的道理别人也一样说过。所以他常能几十分钟或者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了孩子内心的烦恼,并不是他有多么神奇,只是他把这些赋予了民主和平等而已。

二、质问:谁在撕破孩子个人的隐私

因为班主任要挽救恋爱中的两个孩子,责令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写出“详细经过”,他们已无力保护自己,更没了自己的隐私,最后的结果是女孩不得已离开了学校,男孩子则心惊胆战地参加了决定命运的高考。班主任以牺牲两个学生纯洁的感情和一个女生前途基础上成功“挽救”了“我”。所以郑老师在读成功案例《“早恋”管见》这篇文章时,眼泪夺眶而出,心中难过,脊背发凉,他愤怒的质问:谁在撕破孩子的个人隐私。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赋予老师窥探学生隐私这个特权,我们天天说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当一个孩子生活中最隐秘的地方都被老师践踏了,他的尊重从何得到?他还有什么心情去体会和理解我们的爱护?

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保护着孩子那羞于被人看见的自卑。

三、理解宽容:用自己的经历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遇到事情,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孩子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老师既是他们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

郑老师总是能够这样四两拨千斤的解决问题。当学生们当老师是自己的朋友时,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虽然有很多同事反对拿自己的经历来引导孩子,因为自己不光彩的过去会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失了面子。郑老师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说一说自己相关的经历,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和学生一起商量,并不是“对”与“为对”,并不是我认为对的你们就去做,我认为不对的,你们就绝不能去做。而是与学生们一起商量,是“妥”与“为妥”。

郑老师班里的学生做起了小生意,不少同学都支持他,认为可以锻炼自己。郑老师便以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引导他们意识到,人生最不划算的生意,就是把事情做颠倒了,不应在应该好好读书的时候去赚钱,而在应该安心工作的时候,却重新回到课堂补习以前的书本……。这个学生当时就表示,以后再也不卖日记本了,希望同学们不要学他。

四、爱的启示:遭遇不幸的孩子,今天和平常一样

郑老师身体一直不好,体型瘦小,学生时代受到同学的讽刺和挖苦(也许应是善意的玩笑,只不过青春敏感期的他认为那是讽刺和挖苦。),整个高中期间,他总是保持着他的冷漠孤独和平高傲。而他的爱人李云老师,从未嘲笑过他的孱弱,用无私温暖的爱鼓起了他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即使是面对娘家兄弟们挑剔的目光,李老师依然一片坦然。爱让郑老师得到这样的结论:让一个有心理缺陷的人平静地融入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把他的缺陷看到眼里。

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子亚红,不幸遭遇车祸,并毁了容,从知道自己伤势的那天起,她就拒绝输液,拒绝治疗,谁劝都不听。郑老师深深地理解孩子的痛苦,因为他也曾失去过美好的东西,所以他理解。所以他才对亚红的教育充满自信,他告诉亚红妈妈,不要告诉亚红我来看过,我就能够有办法,早点改变她的态度,让她积极配合治疗。

新视角范文篇8

现在,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人,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轻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碰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碰到难题,生活中碰到不顺利的情况时,经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继续用原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人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没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和四周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轻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面临一种尴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传统方式对待他们。例如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练习,假如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非常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人道德的内涵。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熟悉新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评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新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新视角范文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考试成绩这一单项指标来决定。作为教师,过去的评价方式和技术在新时代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单从考试成绩一方来验证,对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现在,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人,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轻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碰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碰到难题,生活中碰到不顺利的情况时,经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继续用原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人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没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和四周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轻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面临一种尴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传统方式对待他们。例如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练习,假如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非常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人道德的内涵。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熟悉新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评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新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新视角范文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

1概述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认为应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生产函数。随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向人们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创新观使企业单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者开始把自然生态纳入理论体系,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系统整体上来重新考虑技术创新,由传统的技术创新观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分析维度和方向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进行回顾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本文回顾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讨论下一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2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引入传统技术创新体系中,提倡技术创新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个体之间、群落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能够长期保持动态平衡,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即使有外来物的侵入也能自我净化、自我调节,最终回归平衡状态。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为了使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罗伟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将生态观念注入技术创新过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从而降低生态负效应[1]。刘琪与其观点相似,她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强化支撑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3)加强综合能源有效利用,增加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4)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这一阶段拉萨市的分数为0.33069。2.4.2第二阶段为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环境平衡的城市,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2)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3)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在这个模型里,我们把DR、ST分别增加到0.8232、0.9355、0.7401,拉萨市的分数增加到0.38900,精明增长的幅度较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2.4.3第三阶段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出的各类指标的权重系数,我们可以看出PI、PG所占比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建议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或其他发达城市的援助,带动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其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水平。当这两个指标达到精明增长的阶段时,我们可以从表4看出,精明增长计划的成功度很高,接近精明城市的要求。表430年后分值

3结束语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拉萨市做了未来的发展规划,通过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30年后拉萨市将可以达到精明增长程度:第一阶段主要提高其人均收入、非农人口比、工业废水达标率等指标;接着,第二阶段使二、三产业产值比增加并继续提高工业废水达标率;第三阶段大力促进人均生产总值及收入的提高。

作者:张琼珂 单位:湖南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s://smartgrowthamerica.org/[EB/OL].

[2]谭婧,陶小马,陈旭.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_精明增长_综合测度_以长江三角洲16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