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十篇

时间:2024-03-29 15:53:39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1

关键词:原始词义 延伸词义 词义编写 建议

一、 引言

2006年笔者曾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II》教科书给学生授课。经半年教学我感到,本教材的总体设计、编制框架和编制内容等都很不错,只是在课文后面的词义编写方式上有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英语单词不像汉语单词,通常有多种词义,比较难于记忆。对于有些多词义单词,笔者认为可分为基本词义和延伸词义来记。所谓基本词义是指英语单词的原始意思,即:original meaning。所谓延伸词义是指英语单词的扩展词义,即extended meaning。如:单词swallow的原始意思是吞、咽;延伸词义为轻信、轻易接受。英语单词的延伸词义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用联想的办法记忆。如:对swallow记忆,当一个人对别人的话不加分析囫囵吞咽(即接受)时,就引到了它的延伸词义――轻信、轻易接受上。因此,笔者认为,区分英语单词的基本词义和延伸词义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列举英语单词词义时,最好先列举单词的基本词义,再列举单词的延伸词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单词,又可通过背单词增强英语语感。而《新视野大学英语II》教科书中,有些词义的编写未按上述词义编写顺序进行编写。这样,老师给学生讲述单词词义时,不易通过联想的方式予以讲解;学生也不易通过联想的方式对单词进行理解和记忆,弱化了背诵单词时的英语语感。

二、词义编写顺序实例

1.harbor一词(见《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三单元64页)。列出的词义顺序为:

⑴ keep (sth.) secretly in one’s mind 心怀,怀有;

⑵ give shelter to (a criminal, etc.); protect 庇护,窝藏(罪犯);藏匿;

⑶place of shelter for ships 港,港口。

对于harbor一词,其基本词义是第三项,即:港,港口。当我们想到港、港口时,自然会想到半弧形的港湾,犹如伸出双臂而做成的半弧形的怀抱。那么港湾(即半弧形怀抱)里面的东西就是心怀,怀有,如:harbor resentment against sb.。当某人或某物被置于这个半弧形的怀抱中时,即:为庇护、窝藏、藏匿。所以,根据先列基本词义,再列延伸词义的原则,harbor一词词义的列举顺序最好为:

① place of shelter for ships 港,港口;

② keep (sth.) secretly in one’s mind 心怀,怀有;

③ give shelter to (a criminal, etc.); protect 庇护,窝藏(罪犯);藏匿。

2.uncover一词(见《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五单元134页)。列出的词义顺序为:

⑴ make known or discover揭露、暴露;

⑵remove the cover or covering from揭开……的盖子,移去……的覆盖物。

对于uncover一词,其基本词义是第二项,即:揭开……的盖子,移去……的覆盖物。当我们揭开……的盖子,移去……的覆盖物时,从喻义上讲即为揭露、暴露(某事物)。所以,根据先列举基本词义,再列举延伸词义的原则,uncover 一词词义的列举顺序最好为:

①remove the cover or covering from揭开……的盖子,移去……的覆盖物;

② make known or discover揭露、暴露。

3.mushroom一词(见《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九单元238页)。列出的词义顺序为:

⑴spread or increase in number quickly迅速蔓延,迅速增加;

⑵蘑菇,伞菌。

对于mushroom一词,其基本词义是第二项,即:蘑菇,伞菌。众所周知蘑菇在雨后会大量滋生,而这一意义就是其延伸词义“迅速蔓延,迅速增加”的由来。所以,根据先列举基本词义,再列举延伸词义的原则,mushroom一词词义的列举顺序最好为:

①蘑菇,伞菌;

② spread or increase in number quickly迅速蔓延,迅速增加。

4.label一词(见《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六单元150页)。列出的词义顺序为:

⑴a descriptive word or words applied to a person, group, etc.(用以形容人、团体等的)称号,外号;

⑵a piece of paper, cloth, metal, etc. on or beside an object and describing its nature, name, owner, etc. 标签,签条;

⑶describe sb./sth. 把……称为;

⑷put a label or labels on sth. 把标签贴在……上,用标签标明。

对于label一词,其基本词义为(形容事物性质、名称、所有者的)标签、签条。如果给某人或某团体加上这样一种标签、签条则意为“(用以形容人、团体等的)称号、外号”。当label作为动词时,则为“把标签贴在……上,用标签标明”。如果给某人或事物或团体加上形容其性质、名称、所有者的“标签”,即:为“把……称为”。所以,根据先列举基本词义,再列举延伸词义的原则,label一词词义的列举顺序最好为:

①a piece of paper, cloth, metal, etc. on or beside an object and describing its nature, name, owner, etc. 标签,签条;

②a descriptive word or words applied to a person, group, etc.(用以形容人、团体等的)称号,外号;

③put a label or labels on sth. 把标签贴在……上,用标签标明;

④describe sb./sth. 把……称为。

5.shrink一词(见《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四单元105页)。给出的词义顺序为:

⑴move back or from sb./sth. esp. through fear or not liking 退缩,畏缩;

⑵become smaller, esp. because of water or heat or cold (尤因为受潮、受热或受冷)收缩;缩小;

⑶cause sth. to become smaller 使收缩,使缩小。

对于shrink一词,其基本词义为(因为受潮、受热或受冷)收缩、缩小。而如果一个人因为受惊吓、害怕等而变得蜷缩(即:从形体上收缩、缩小),这个人就是在某事上退缩,畏缩。而当shrink一词引申为使动词时,即为“使收缩,使缩小”。所以,根据先列举基本词义,再列举延伸词义的原则,shrink一词词义的列举顺序最好为:

①become smaller, esp. because of water or heat or cold (尤因为受潮、受热或受冷)收缩;缩小;

②move back or from sb./sth. esp. through fear or not liking 退缩,畏缩;

③cause sth. to become smaller 使收缩,使缩小。

再如:19页的clash、35页的convert和target、118页filter、133页的sour、134页的undermine、166页的accompany等词都有类似的情况。

三、 结语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不同,因此,对于词义的编写顺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可能是采用将单词的课文词义先列举的办法。不过,大学生一般都能从列举的词义中找出单词的课文词义。因此,为了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以联想方式牢靠掌握单词词义,从背单词中增长英语语感,笔者认为,还是以先列举单词的基本词义,再列举单词的延伸词义为佳,而其它方法相对来说难以达到同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II》,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曲占祥:《隐喻思维与词义延伸》,《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曲占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6。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2

关键词:茶文化;英美文学;渗透;实施路径

英美文化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日益被专业教师所重视。通过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拓展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视野。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到,随着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也能较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选择怎样的英美文学元素。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对其内容的历史把握,进而在阅读中和听课中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相关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因此,还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类型中来入手。为此,探究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便成为了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由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

1对“渗透”二字的内涵界定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渗透”的内涵:

1.1“渗透”的目的渗透的目的直接与英美教学的目的有关,英美文化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拓展他们的英语学习视野。正因如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和听课中形成能动的反映,进而切实拓展自己的英语学习视野。由此,通过引入茶文化信息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具体而言,我国作为茶文化古国,茶文化已经深入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通过国别茶文化的比较便能在学生认知能力范畴下,拓展他们的国别视野。1.2“渗透”的方式渗透方式则是从手段的构建上来进行探讨,而这也是将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的关键之处。需要指出的是,英美茶文化只是英美文学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在渗透式需要寻找到恰当的时间和载体。这里的“时间”主要指向,在日常教学时以怎样的课程时段来引入茶文化;这里的“载体”则指向,在教学中以怎样的引子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要形成有效的渗透方式则需要占到承载茶文化的文学载体,如诗歌、散文、小说等。1.3“渗透”的结果正如茶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要满足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那样,这里也需要建立起与其结果相匹配的“渗透结果”。毫无疑问,促使学生了解英美茶文化,并从整体上把握与茶文化有关的英美文学的特点。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内涵界定表明,在茶文化的渗透中需要解决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2茶文化的功能分析

在这里,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分析茶文化在教学中的功能:2.1适应认知能力的功能这里所提到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所以针对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考虑到他们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兴趣使然。由于茶文化在我国存在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学生在接受以茶文化在要素的英美文学时,并不会感到陌生。再者,在教学中通过形成比较视野,则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下,能动的进行比较分析和比较记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比较分析和记忆过程中,会因国别茶文化的差异性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来。2.2培养阅读兴趣的功能上文已经提到了“兴趣”问题,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任课教师,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时常引入较为专业的英美文学素材,这样就难以在课堂上形成共鸣,进而不但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因此,围绕着茶文化的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在专业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学生也能在网络上了解英美文化信息,而他们几乎不关注茶文化,所以引入茶文化还能弥补他们的认知缺陷。2.3拓展文化视野的功能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在于增强他们的修养,进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保持一种思想格局,也能较好的助力今后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最为熟悉便是中国茶文化,而对于英美茶文化则几乎是一无所知。但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要求,大学生群体需要通过一点带面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进而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3茶文化在渗透中的思路

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便是,怎样建立起适合的茶文化渗透之路。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体会:3.1话题的铺垫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茶文化在向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渗透时,往往是以茶文化作为内容的题材选择和教学,若是在向学生进行传递时没有足够的铺垫,则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学生缺少对英美茶文化拥有足够储备的情况下,则无法实现兴趣引导下的视野拓展目标。因此,这里话题的铺垫则主要指向,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来促成学生自主、自觉的完成相关茶文化信息的搜集工作。通过对这样任务的履行,来加强他们对茶文化主题的探究意识。3.2载体的找寻前面已经提到了载体问题,即英美文学题材。在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与茶有关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它们作为一种载体各具特色,并且也都蕴含了丰富的英美文化积淀。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思考一个老问题,那就是那种题材更能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难看出,诗歌和散文存在着翻译上的难度,在翻译上往往需要意译,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内容较为晦涩,需要专业人士在足够的英美文学修养下来解读。因此,这里应以小说为载体来进行渗透。3.3兴趣的培育兴趣的培养在于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英美文学的意愿,而这也是促使他们在今后不断拓展自身国际视野的必要之路。兴趣培育的关键在于,英美茶文化本身的新奇性和人文性,为此在完成英美文学教学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单独就英美茶文化进行教学。

4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对英美文学题材的解构尽管在上文的讨论中找到适合承载茶文化的题材,但作为公共英语教学而言,则无法以小说作为整体来面向学生。因此,这里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小说进行章节选择。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知晓,这里的选择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小说整体的难度,这里的难度包含翻译和文中思想两个要素;第二,小说所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若是长篇作为景物描写,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围绕着以上问题的破解,来进行章节选择。4.2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为了实现话题的有效铺垫,这里就需要设计出前置性的预习任务。在设计预习任务时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给出学生明确的中心任务,这是任务设计的原则;第二,向学生介绍茶文化搜集的有效途径;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第四,在线上建立信息反馈通道,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时互动。笔者在按照以上方式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后,发现学生在听课和阅读过程中能带着已有的经验来展开,这样就促进了他们文化视野的拓展。4.3规划英美文学教学时段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正常的英语教学中植入茶文化教学。笔者认为,这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第一,从正常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来引入茶文化的思想内容,这样就能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在章节教授完毕之后,以1-2节课的时间来开设茶文化专题讲座。通过进行中外茶文化的比较,来促使学生能区别记忆英美茶文化的特点。这样一来,实则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能显著培育学生的兴趣。4.4合作学习下的兴趣培养在上文中已经就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而在合作学习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的合作学习不仅反映在英语文学学习中的相互讨论,也反映在完成前置性预习任务上。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学生获得英美文学的学习体验。另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还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2)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5小结

本文认为,英美文化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日益被专业教师所重视。通过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拓展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视野。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探究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应成为了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可从:对英美文学题材的解构、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规划英美文学教学时段、合作学习下的兴趣培养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张芳玲.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2-13.

[2]余明兰.制约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2-24.

[3]白雪.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发展,2010(12):44-45.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3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信息技术;情景再现;基础知识要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3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于学生,更要授之以能力。什么是能力?当然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我们扩充知识、增长本事而服务,最终达到独立完成语言任务的目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到底”这是我们英语教学中传统保守的老方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受到教师知识能力的局限和约束。怎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多方面、多层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发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呢?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运用先进的电化教育手段教学,如:听广播、看录像、看英文电影、上网直接语音对话等既可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生动性直观性强。也有利于记忆和便于学生展开联想。

经过采用多媒体电化辅助英语教学,笔者初步尝到了甜头。这些甜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电化辅助教学可以再现英语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在外语原汁原味的氛围中体会语感、品味语言习惯

如在讲授《Where is the post office》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整条街道的录像,让学生们从视觉中感受真实的情节。比如对比街道的clean,dirty,quiet,busy,old,new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没有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教学方法也不能发挥作用。良好的气氛会造成一种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多媒体电化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Unit 2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为例,由lion我们想到Other animals.For example:wolf;elephant;pandas;hawk等。一幅幅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看到的图片,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环保是现今的几大主题之一,从而进一步进行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让同学们懂得爱惜动物、保护自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感而发,达到了锻炼语言的目的。

三、多媒体电化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

比如lie(躺);lay(下蛋,放);lie(撒谎)给同学们区分过很多次,但总是记不牢。但通过演示,形象的图片再现,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有,fall down/off/over的区别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

The book fell off from the table.书从桌子上掉下来。

The book fell off the table.书从桌子上掉下来。

The girl fell down.女孩摔倒了。

The girl fell off the bike.女孩从自行车上摔下来。

四、多媒体电化辅助教学可以使分散的知识集中

当然,语言的学了要有必要的语言环境和兴趣,更重要的依然是离不开语言知识的归纳。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把知识的多层次再现出来,从使用中明白,并再运用到交际中。如turn的用法归纳。我们可以向同学们显现很多关于turn的不同用法的例句,如:turn to somebody for help向某人救助turn grief into strength.化悲痛为力量。In turn“依次,轮流”;turn in交上,turn on/off the gas打开/关闭煤气。Turn out to be证明是,turn up/down the radio拧大/关掉,收音机,又如:have/has的不同含义:I have a book.我有一本书。She has a pen.她有一支钢笔。Let’s have a rest.让我们体息一下吧。Let’s have supper.让我们吃晚饭吧。

有些语法知识,既要教师讲解,又要我们把它做成课件。增大容量、典型性、深受学生欢迎,课堂上的内容在课堂在当堂解决,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余时间可以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去开阔视野,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

五、多媒体电化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笔者在教学中的许多课件并不是自己做的,而是从网上查询而来,再稍微进行一下加工整理,就能为己所用了。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4

论文关键词:精读课,课堂练习,思维活动

随着认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认知法教学已经被逐渐推广及应用。认知法把语言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智力活动,强调通过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来获得新的知识(Gteitman,1995)。在此教学法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Nunan(1989)和Skehan(1998)主张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开发运用其认知能力,来学习和掌握目标语。然而,近年来一些针对课堂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外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以及教材偏爱选用一些传统而机械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来掌握语言(Cai,2003;Waters,2004;咸修斌、孙晓丽,2007),这类活动只会引发学生的单一枯燥甚至被动的思维活动,长久下去,学生会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在二语习得研究及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即未能充分地从认知角度来关注我们的课堂任务(Ellis,2003)。针对这一不足,本文从认知学角度,分析两种大学英语教材的精读练习部分,从各类练习所引发的思维活动出发,来探讨大学英语精读练习活动的有效性,并希望借此研究为未来的教材编写及课堂活动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活动

Waters(2006)在“思维与语言学习”论文中总结并用实例说明了英语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思维形式,他认为,不同的课堂任务会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Waters采用了Sanders(1966)的思维分类方法以及Brunner(1973)的理论,将思维活动分成七种并归类为两大范畴(见表1)。

Waters以初级英语学习者的课堂为例,列举了七个相关的课堂练习活动来体现这七种思维过程。并提出能促成学习发生的课堂活动至少要能激发学生的前四种思维活动,而后三种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强化和巩固学习内容。根据Waters理解,表2列出了七种思维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含义及对应的相关活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大学英语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活动,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活动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行为,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常见的课堂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哪些思维活动?

(2)思维行为对语言学习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3)从认知学角度而言,这些课堂练习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江苏两所高校的211名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为他们的必选课,分为精泛读和听说课堂,精读课堂是围绕大学英语教材中提供的课内阅读文章而展开的各种课堂活动。其中122名来自南京工业大学6个专业,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郑树堂,2003),其余89名学生来苏州大学的5个专业,教材选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李荫华、王德明、夏国左、余建中,2002)。近年来上述两套英语教材在江苏的高校中使用比较广泛,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

3.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通过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来分析学生在完成精读课堂练习活动中所体现的思维活动。

针对两所高校,本研究设计了两种结构相同,内容相似的问卷(问卷1、问卷2)。问卷都包含两个部分:个人情况、课堂练习中的思维活动。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形式和内容两种问卷一致。第二部分根据各教材精读课堂中所提供的练习活动类型(如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三册每单元SectionA课文后的练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部分课文A后的练习),设置了若干选择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在完成各练习活动中使用的思维类型并选择该练习的有效性程度。思维类型选项按Sanders的思维分类分成7项,即记忆、翻译、发现、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学生可多选;有效性选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记分方式,由“完全没有效果到“非常有效”分别得分为1,2,3,4,5,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就越认同练习的有效性。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可靠性,笔者在问卷发放之前,参照Waters关于各思维活动的理解,通过大量的实例,向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解释这七种思维活动在课堂活动中的含义。

问卷调查后,笔者先后访问了部分学生,问题多是开放型的,如“你认为哪些练习帮助最大?为什么?”、“哪些练习效果不大?为什么?如何改进,你才觉得更有帮助?”笔者征得学生的同意,录音了访问内容。

4.数据分析

笔者从南京工业大学收回了12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ll9份,从苏州大学收回89份,全部为有效问卷。两种问卷的数据分别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各练习所体现的思维种类和有效性的均值,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3表4)。

同时,笔者对访问内容进行整理与汇总,其分析结果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精读课堂练习中体现的思维活动

问卷的思维种类统计分析反映了,最多有5种思维活动(记忆、翻译、运用、分析、综合),最少也有两种思维活动(记忆翻译)被学生做出选择。虽然练习中所体现的思维活动呈多样性,但绝大多数练习的思维种类平均值都小于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时所运用的思维活动不会超过三种,部分练习中的思维活动甚至不超过两种。

其次,记忆和翻译类思维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练习中。这表明信息内思维活动,即低级思维活动是完成各练习的基础。此外作为高级思维范畴中的运用类思维活动也普遍体现在众多的练习中。其他的高级思维活动如发现、分析、综合,只出现在较少的几个练习中,而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即评价在任何练习中均未被学生做出选择。因此,根据Waters的观点,目前这两套教材的精读练习能较大程度的促成学生的学习行为,但由于后三种思维活动的缺乏,它们很难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

2.思维活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本研究用练习的有效性程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认为有效性平均值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表3,写作练习的有效性平均值最高(3.73),同时它的思维种类平均值也为最高(3.58);朗读/背诵练习的有效性平均值最低(1.61),其思维种类平均值也为最低(1.18)。表4中,中翻英练习的有效性平均值最高(3.75),它的思维种类平均值为3,仅次于最高值(3.27);课文结构练习的有效性平均值最低(2.08),它的思维种类平均值仅为1.62,稍高于最低值1.57。此外,本研究对各练习的思维种类和有效性做了相关性分析,表3和表4最后一行相关性值显示,各练习的思维种类和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除了表3中的写作练习以及表4中,的结构和中翻英练习以外,其他练习的上述正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

但是,上述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表3中的课文理解和课文概要两个练习的思维种类平均值都比较低,分别为1.61和1.77,而它们对应的有效性都比较高,分别为3.25和3.13。同样,表4中的课文内容提问练习的思维种类平均值仅为1.57,而它的有效性也比较高,为3.11。上述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做上述课文理解类练习时,运用的思维活动不会超过两种,但他们普遍认为这类练习比较有效。这是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很多,除了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外,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其学习行为(Littlewood,1998)。很多受采访的学生认为,课文理解类的练习比较有趣,能考察以及帮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更多的学生认为这类练习的针对性比较强,是四六级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他们认同这类练习的主要原因。

3.从认知学角度而言,这些课堂练习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

首先,表3中的朗读/背诵练习是新视野精读练习中最不受欢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类练习只是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几乎没有太多的意义。与此相似的练习出现在全新版的语感培养部分,不同的是,这部分练习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相关段落,还提供了大量体裁多样的语篇,供学生理解和欣赏。

与前者相比,它体现的思维种类均值和有效性均值都相对较高,这说明学生比较偏爱通过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来提高语感而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因此,新视野的这部分练习可以借鉴全新版的模式,加入一些短小精悍的语篇段落,促进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两套教材中的词汇类练习(其中新视野包含词汇、搭配、构词)都比较受学生欢迎,采访中,很多学生表达了对此类练习的喜爱,认为这些练习能通过简单而直接的形式,考验学生对课文中词汇等表达方式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然而,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各种类型的词汇练习,但是在日常的书面或口头表达中,却经常想不到运用新学的词汇,因此自己的英语水平总是停滞不进。”学生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仔细分析两套教材的词汇练习,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词汇练习非常传统,都是以选词填空的形式出现,即已经设定好若干的句子,只要把相应的词或短语以正确的形式填人即可。虽然这些练习鼓励学生通过词汇的运用来加强记忆和理解,但因为词汇所运用的环境(句子)已完全设定好,所以这类练习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因而他们对词汇产生的记忆是短暂的,理解也是局限的。因此,在词汇练习中,除了上述传统的练习形式,建议可以加入其他多种练习形式,如词语比划(要求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来展示词语的含义)、用词造句(用给定的词或短语写出自己的句子)、故事接龙(每个学生完成故事的一部分,其中必须用到指定的词或短语)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必定会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运用更多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达到学习以及巩固学习的双重目的。

表3中的翻译练习和表4中的中翻英练习相比,前者的思维种类和有效性都比后者低。在采访中,南京工业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抱怨新视野的翻译练习很枯燥,全是句子翻译,大部分翻译题都出自课文中的句子,他们在做题时,多数都在查阅课文内容,而要自己表达的内容很少,因此,他们认为该练习帮助不大。与新视野的翻译练习不同,全新版的中翻英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段段落的翻译,段落的主题和课文的主题一致,但内容完全不同,学生在做上述练习时,可以参考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但必须运用自己的理解来完成练习,因此,和新视野的翻译练习相比,它们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

写作练习是新视野中最受学生认同的练习,多数学生认为,这项练习设置比较合理,首先它会通过范文来帮助学生体会某种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提示信息完成写作任务,最后学生也可以选择没有任何提示信息的写作任务。整个练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学生对某种写作技巧的学习、运用和巩固的过程。采访中,某些学生还提出了写作练习的一些改进意见,如增加一些范文对比评析练习或在学生中开展作文互评活动。从认知学角度而言,这些练习活动能激发学生更高的思维活动(如评价思维),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更大的帮助。

四、结论

本项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1)总的来说,两套教材所提供的精读练习均能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活动,不同的练习类型能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其中某些练习最多能体现学生的5种思维活动。但是,除了个别练习以外,大部分的精读练习所体现的思维种类不会超过记忆、翻译和运用三种,这表明,目前两套教材的精读练习多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各语言信息为目的,但是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并让他们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内容的练习则相对缺乏。

(2)如果排除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影响因素,练习中所体现的思维种类的多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学生比较偏爱能够促进多层次思维的练习活动,即练习所激发的思维活动越多,他们就越认可该练习的有效性,因为能带来多角度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巩固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5

【关键词】习惯;初中英语;培养

一种好的习惯可收益终身。

――叶圣陶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决定命运。

――魏书生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

――培根[英]

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习惯的习惯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英语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把培养兴趣,树立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策略的培养摆在英语课程目的的首要位置”。根据多年学英语和教英语的体会,笔者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的,而是经过有意识培养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以下几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坚持书写、练好书法的习惯

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字如其人”。 在英语试卷别是书面表达题单词写得清楚,人家容易认,写得美,人家喜欢看。因此,“规范书写”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勤查词典的习惯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等各种疑难问题。这时要敢于向疑难问题进军,最好借助英语词典自行解决。时间久了,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能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学生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指点学生多读一些英语短文、小说,学唱一些英语歌,并适当进行英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这样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好假期等课外时间,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让源头之水汩汩长流,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良好的听的习惯

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中有男、女、大人、小孩的不同音色,其音自然、地道,其景生动、逼真,学生听来饶有兴趣。这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五、朗读背诵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与汉语一样,若要腹有诗书,就必须朗读背诵。要充分利用好早读、晚读时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英语短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背诵的特点就是借助声音来传情达意。只有背得熟,才能理解得深,领会得透。如果学生心口耳并用,加强诵读,身心将进入一个“其言若出尔之口”的美好境界。而背诵集中大量强化输入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手段。也正是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所学语言的知识要素,把握语言的内在与灵魂,最终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境界。吕叔湘先生指出:“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想要学好英语,背诵文章就显得更加重要。

六、勤于抄读的习惯

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可抄读并未引起现在学生的高度重视。因为抄读要比其它读法慢得多。其实,“慢”这个缺点也正是抄读最大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感悟短文的表现形式或思想内容。所谓“读三遍不如抄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恒心、有毅力,在自习课上或周末,选择学过的课文,反复抄读,相信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七、自由练笔的习惯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周围人的一笑一颦,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班级琐事……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有所感有所悟,经常把感悟记录下来,内容可长可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写日记,日记写多了,就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在写作时,可信手拈来,下笔有神。

八、养成积累的习惯

“合抱之树始于毫末”。学习英语也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鲁讯先生曾说:“无论干什么事,如果继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学生也要建立“积累档案”,积累词组,积累谚语,积累名言警句,积累西方文化常识。久而久之,阅读、写作和英语整体水平定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中波.莫做“老黄牛”,学当“懒老师”[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27期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6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李曼丽,汪永铨,96),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人”(a well-rounded person)。在西方国家通识教育一直受到重视,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也逐步盛行。人文通识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随着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在外语教学界,不少学者认识到了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王文艳(2010)从教学目的、内容和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理念在文学课程中的贯彻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笔者以“英美文学课程改革”这一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3605条记录,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者十分重视对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调查和反思;第二,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的思考;第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第四,各种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可遗憾的是,鲜有学者关注了英美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因此,从人文通识教育理念视野下来研究和探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测评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考试的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仍采用封闭式的知识型检测的试卷来测试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测试的内容仍是一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的背景知识、文学术语、作家作品和流派的分析,多数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去获得分数,在学习中就只机械地为应付考试而死读课本,死背笔记,而不是主动地去接触文化思想方面的有意义的读物,而在完全地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关的教育体制下拼搏冲杀过来的学生,显然其创造力受到了抑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测试方式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学生框进一个死记硬背的架子里。突显人文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英美文学课程,不应只把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考试评价标准,而更应努力把它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让它成为传递人文思想的教学平台,唯有如此,英美文学课程才能重塑人文学科的核心地位,真正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实现“通识”之真正的目的。

    三、英美文学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考试改革,才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可能。当前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已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测评模式的改革。

    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美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能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测评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它能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强化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从而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高分低能的状况,实现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技能到智能的转化。

    四、人文通识教育视野下英美文学测评模式改革研究

    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的出发,通过对现有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的反思,探讨一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评模式,改变以往封闭、单一、呆板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评方式更具科学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一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

    第一,加大课前预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

    通过检查学生对教师所布置预习的情况来给予成绩。此外,学生可充分利用英美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加强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网上教学视频和试题库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课堂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通过检查学生在课堂内对presentation work的展示、小组合作性的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实践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给予成绩。

    第三,注重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查。

    对于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来说,阅读量是学习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只凭教材中的阅读是学不好英美文学的。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要求,教师可在学期开始便明确提出其阅读标准,列出必读书目。考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写读后感、写小论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等,本文由wWw.LWlM.cOm收集整理,通过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到大量课外实践活动如话剧改编、话剧表演、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翻译等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查,给予成绩。

    第四,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按学生论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不同等级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另外,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比赛获奖情况予以酌情加分。

    五、结语

    将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相结合来对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改革进行研究,这一视角与高校教育质量工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标不谋而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方式的研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指导相结合,通过考查方式的变革强调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本专业学生既能掌握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还能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达到“全人”培养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为完成考评而进行的对话与合作,既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又培养和建构起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425 “通识教育视野下英美文学课程考评模式研究”);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2012] 17 号)-17“通识教育视角下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为例 ”

    参考文献

    [1] Husen,T.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Changing roles,current crisis and future challenges[A]//In Z. Morsy-&P. Altbach.(eds). Higher Educ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ritical Issue[C].UNESCO: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1996.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5.

    [3]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38(5):243-47.

    [4]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7

关键词: 二级学院 多媒体教学 非多媒体教学 教师的角色

二级学院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办学模式,所招收的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都在普通本科线以下,且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工业大学(下简称湖工大)为例,2005年入学的二级学院的新生有1000人,占湖工大所有新生的20%。在对二级学院的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发现这部分学生存在基础不扎实,各方面语言能力比较薄弱的现象。但是,二级学院的学生(除艺术设计外)采用的却是和普通本科一样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是一本在我校普通本科进行多媒体教学中相当好的一本教材。那么在二级学院的英语教学中《新视野》光盘的使用是否应该有所不同呢?会有怎样的不同?在使用该光碟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又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笔者在湖工大的二级学院中带04级的一个专科班和一个本科班。从04年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学期,也是非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非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三个学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我们先从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二级学院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1.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二级学院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1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二级学院英语教学的优势

首先,光盘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光盘里的文字、图片、声音丰富多彩,可以引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其次,多媒体能够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光盘将纠正发音、听力理解、语法句法讲解、篇章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可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三,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学生手上也有光盘,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的学生可以回家进一步巩固,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学单元中教师未讲的部分。光盘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相关知识。

1.2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二级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条件的限制,湖工大的英语课堂达不到一人一机,不能进行“一对一”式课堂教学,所以采用的是多媒体投影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光盘教学的时候,字体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容易走神。而且长时间地盯着投影,还要记笔记,学生容易累,就失去兴趣了。其次,信息量过大。虽然,在《新视野》使用说明中提到“每篇课文的单词量与课文总词量之比为3.7%-6%左右,平均比例4.37%左右,单词的分布比较均匀,完全符合第二语言/外语习得有关理论的描述”,但对于二级学院这样以低于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录取的学生来说,生词就太多了。光盘对于单词、语法、句法的讲解非常详尽,举例十分充分,辨析也很到位,但这都是对高中英语的良好基础的提升。对于基础不扎实的二级学院的学生来说,要跟上光盘的讲解和例句就显得十分吃力。使得在普通本科生眼里很有信息量的详解变成了二级学院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第三,光盘采取全英文讲解,二级学院学生只能听懂一小部分。普通本科生可以听懂七、八成,加上教师的讲解,基本上能理解光盘的内容。但光盘的文字内容对二级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是比较吃力;若是边听,边看投影,边理解的话,学生觉得更加难以接受。第四,教师的位置由讲台或是学生中间转移到主控台后,学生面对的由教师变成了屏幕,缺乏师生间的交流。特别是二级学院的学生自觉性不强,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对学习英语兴趣不大。教师坐在主控台后,即使经常下来走动,后排的学生还是可能会趁机做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学习效果就没有达到。

2.多媒体教学和非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正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有那样一些优势,我们在第二学期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希望能促进学生英语的提高。但一个学期下来,就出现了上文所描述的一些问题,经过思索,我们在第三学期进行了50%的多媒体加50%的非多媒体的混合教学模式。

那在讲授什么样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采用非多媒体教学呢?笔者根据学生及《新视野》光盘的特点作了下述的设计。

2.1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原因

2.1.1Pre-reading Activities使用光盘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光盘是采用Flash show的形式播放一段与Section A内容紧密联系的短文,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短文大概一百多个词,而且在Flash上面也有短文的文字内容。在Flash的播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观赏图片、看字幕来了解短文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教学的内容,也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的兴趣。

2.1.2让光盘朗读单词和课文的内容

光盘里的朗读者是位非常有经验的native-speaker。让学生对光盘内的单词和课文进行跟读,有利于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同时提高听力。而且,学生手中的课本上有单词和课文的内容,学生听起来也不会觉得太难。

2.2教师对非多媒体提教学内容选择和原因

2.2.1对单词和课文句法语法的讲解采取非多媒体教学

这是为什么呢?若是用光盘播放的话,讲解的内容是全英文,语速也较快,二级学院的学生只能听懂一小部分。而且信息量太大,很多例句、用法让学生目不暇接,会有一种“迷航”的感觉。另外,光盘中的英文例句与中文译文同时给出,没有为学生思考的过程留下空间。若是采用非多媒体教学,教师先熟悉光盘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出难易适度,数量合适的例句。用粉笔和黑板给学生讲解,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做笔记和思考的时间。而且,可以选择某些例句给中文,某些例句给英文,让学生翻译,或是让学生用刚讲授的单词或句型造句,有一个理解―输出的过程。这样将光盘里讲授的内容速度放慢,难度降低。让学生课后再自己学习光盘里的内容,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自学也会容易一些,还可以达到一个巩固提高的目的。

2.2.2对练习的讲解采取非多媒体教学

因为,二级学院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查字典、查资料和讨论来完成课后练习,达不到在线做练习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采用非多媒体教学,节奏相对缓慢,能多留一些让学生理解、思考、记忆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非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观察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适当地调整讲解的内容和节奏,使得练习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而若是用多媒体教学的话,教师坐在主控台后面,对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和接受程度就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

3.结语

二级学院的兴起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对于这样一批学生怎样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现行的教材中还没有专门针对二级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情况下,怎样使用普通本科英语教材以适应二级学院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怎样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其中过程中又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一系列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对进行了三个学期的二级学院的英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的一个总结,对多媒体在二级学院教学中怎么使用的一个反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量适度地使用光盘里的教学内容,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认为信息量越大,影音内容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应该把非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一个适当的比例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淑敏,王雪梅.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J].外语界,2003,(2).

[2]严玲.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看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角色[J].外语电化教学,2003,(10).

[3]成文辉.对多媒体组合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学外语教学研究,2003,(4).

[4]梁振菊.对教师主导作用价值内存的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4,(4).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8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契机,但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本研究以有效教学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甘肃农业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应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英语教学的百花齐放。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有效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25-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乔环润(1983—),女,甘肃环县人,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甘肃农业大学“英语技能强化训练”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盛彤笙科技创新基金课题“甘肃农业大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GSAU-STS-131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

一、开展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但最近几年, “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其明显”[2]。有些大学,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免修部分学分。在此背景下,为了确保英语水平不下降、学习不断线,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就势在必行。

(二)满足不同学生对多元化课程的需求

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目标迥异。有些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如CET-4,CET-6, PETS等;有些为了出国旅游或深造,想了解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等;有些希望能查阅外文文献,开展学术研究;还有些想去海外工作。按照《课程要求》指示,“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多模块的选修课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大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优势。开设选修课则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点燃教学热情,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和教学视野。反之选修课的多寡,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等恰恰提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机会。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其开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与学、选与修都不是很尽如人意。为了了解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真实看法,笔者对甘肃农业大学的3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经过统计发现以下六大问题。

(一)动机单一,冷热失调

大部分学生选修英语课是为了修学分(54.9%),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比率达到22.4%,基于兴趣和拓宽知识面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和8%,部分学生选课依据是教师管理是否严格,如是否点名,是否布置作业,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还会有学生将教师的长相作为选课标准,实属荒谬。绝大部分学生反映,选课时对备选课程了解甚少,只是“望文生义”,这就导致了选修课程“冷热失调”的现象,有些课程爆满,多达两三百人,有些课程却无人问津。

(二)选而不修

笔者从出勤率、上课所做事情、是否记笔记、是否有课本四个维度考察了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际到课人数是衡量高校选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调查可知:只有64%的学生能保证60%—80%的出勤率;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只占23%,玩手机电脑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6%;50%的学生上课都不记笔记, 经常记笔记的只占到11%;65%的学生都没有课本或任何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这均说明大多数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信奉“只选不修,蒙混过关”的原则。

(三)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选修课主要采用考试或者考查(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评价体会、课堂展示等)两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某学期开设的15门英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予以调查, 结果发现:只有13%的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其他87%均为不同形式的考查课。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流于形式,完全无视学习过程,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收效甚微

教学总是要有所收获的,笔者对问卷中与教学效果相关的题目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发现:1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相关技能略有提高,如写作能力;14%的学生通过教师所述开阔了视野; 55%的学生认为所修课程没有带来任何收获,甚至有学生都不记得所修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姓名。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之后,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没有理由依然乐观的。

(五)课程设置随意

大部分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主要基于自己的兴趣,未对学生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2014年曾开设25门选修课程,如新闻英语视听说、歌曲翻译赏析、大学英语写作、莎士比亚作品与电影、中国文化外宣、跨文化交际技巧、旅游英语、英语演讲艺术、英文圣经故事赏析等。笔者以《课程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语言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4%,这或许是受到“外语教学的本质是文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语言技能类课程排在第二,占到36%,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分别占4%和16%。另外,所有选修课对学生年级和水平都未做出要求,因此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六)教学模式单一

所有英语选修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无论班级大小,课堂形式均局限于“教师一言堂,学生沉睡听”的状态,这种封闭的、僵化的满堂灌输的教学范式无法满足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需求。

上述诸种问题成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绊脚石。因此,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以美国的默塞尔(Mursell)和英国学者基里亚科(Kyriacou)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3]。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者陈晓端等借用效果、效率和效益等经济学概念阐释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4]。2.崔允漷等学者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后者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5]。

3.宋秋前、高慎英等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

学。他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6-7]。4.龙宝新等从概念重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剖析,认为,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8]。

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莫衷一是,笔者借鉴宋秋前学者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可以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优秀的、有余力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增设有趣的、实用的选修课程,如实用英语口语、口译、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学术英语、考研英语等,尽可能丰富课程设置, 激发学生选课兴趣。选课前,相关部门可以公布任课教师的资历、教学特色、课程介绍、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需求或者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而非“被选”。

2.提升教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教师素质可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学校需通过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如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以开阔教师视野, 拓宽教学思路。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活动。学校管理部门可制定比较详细的、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较大程度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机,让教师素质、人格魅力此类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3.健全考核方式。严格考试制度, 采用终结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尤其加强过程性评估。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经验分享、模仿、小型比赛等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斗志。健全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4.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分析自身兴趣,结合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需求理性地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实现学习的效益。

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是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规范的教学管理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人才竞争;不断优化的多模块多层次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大学英语教学的“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2]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

[3]Kyriacou C.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M].Basil Blackwell Ltd,1986.

[4]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9

关键词: 苏赫巴鲁 传记小说 民族特色

《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是苏赫巴鲁历经十年研磨,精心打造的一部佳作。作品主要叙写了“漠南三宝”之一古拉兰萨一生的悲剧。作为一部为“蒙古文学圣殿的辉煌,又树立一座银碑敖包”的传记小说,从《古拉兰萨传》中能够梳理出苏赫巴鲁传记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一、尽叙民族事

苏赫巴鲁是世居喀喇沁临近土默特的蒙古人。喀喇沁是一个文化之乡,苏赫巴鲁自幼崇尚“北宋三苏”、“漠南三宝”,深受黄河文化影响,作为地道的蒙古人,民族的血脉让他志在为民族文化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他数十年如一日,“研血为墨,系发为笔”,精心创作的传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必然是立足于草原风情、蒙古人民的生活,他的创作是尽叙民族事。

苏赫巴鲁曾说:“蒙古民族是产生英雄史诗的民族。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个悲哀的民族,有了英雄不去歌颂,那更显得悲哀。我认为歌颂英雄是天职。”他的作品描摹的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张扬的是马背民族的情感,充溢的是对民族精神、民族英雄的颂赞。“探民族之源,壮民族之魂,也无疑是促使苏赫巴鲁拿起金笔在纵的历史精神链接上和横的世界文化的参照下,深入挖掘,顽强表达的最原始动力”[1]。从《大漠神雕―成吉思汗传》到《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从《大野芳菲》到《哈萨尔王传》均是如此。

古拉兰萨是“漠南三宝”之一,是蒙古族杰出的史学家、翻译家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年仅29岁就英年早逝。可他在短短一生中却对蒙汉文化的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蒙古诗歌、蒙译《水浒传》和《红楼梦》、续写了蒙古青册。苏赫巴鲁以浓情饱墨塑造出了古拉兰萨的悲剧形象。他选择为古拉兰萨做传,正是把古拉兰萨视为蒙古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二、妙用民族言

苏赫巴鲁是蒙古族人,他的传记小说的篇章架构、表现手法、美感意识、文学风格等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苏赫巴鲁说:“我用蒙古人的眼睛观察生活,我用蒙古人的心灵进行创作。”在传记小说中,他用之观察的眼睛是蒙古式的,用之想象的思维是蒙古式的,用之审美的意识是蒙古式的,用之倾吐的情愫是蒙古式的,用之表现的语言、手法也是蒙古式的,所以在苏赫巴鲁传记中,他的语言表达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最典型的是他传记小说深受《蒙古秘史》的影响,突出运用了韵散兼用的表现手法。在《古拉兰萨传》全书中处处可见诗歌和韵语,整部作品既有蒙古族味,又有汉唐笔墨香,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在诗歌方面,全书27章几乎章章有诗,共约有100多首诗歌作品。如在“迎父班师”一章中,古拉兰萨诵读了《太平颂》:

几缕红英补战袍,奋夺英舰为马槽。长城鞭打驱洋狗,蹄铁浪击怒海潮。

……

诗篇洋溢的是马背民族抗击外辱的信念和决心。又如“空碑有字”一章中,古拉兰萨写下了《好了歌注》:

野花遗芳,残砖碎瓦荒。院落空旷,当年习武场。………笑柄上,为什么总是狗尾续貂甚荒唐。

讽刺了当时是非、黑白、善恶颠倒的腐朽现状,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韵语方面,同样如草原的羊群,随处闪现。如“归途聘女”一章中写龙梅:

龙梅啊,大概这是十七岁的梦吧?圣泉的水,佛前的灯。合成你的天性;母的血体,父的精体,合成你的姿容。命运的马,强权的弓,会把你射向何方?卜卦也不灵。

……

充满诗性的语言赞美了龙梅的冰肌雪骨,预示了龙梅的悲剧前景。又如“整饬府规”一章中写莲花:

一双绣花靴踩翻了一个忠信府;一朵白莲花也就是一轮水中月;一把马头琴又奏出一个悲调,只恨花儿不开就凋谢。

……

以忧伤的笔调点出了古拉兰萨第二幕爱情悲剧即将拉开序幕。

总结《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的笔法,有的研究者认为:“全书几乎处处有诗,而行书又采用散文的手法。因此说,从某种意义讲,《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可视为诗话小说或散文小说。”[2]这是非常精当的评价。这不仅说出了《古拉兰萨传》的行文特色,而且可以说总结了苏赫巴鲁传记小说创作中妙用民族语言的鲜明特色。

三、畅抒民族情

传记小说兼具了传记和小说的美学意蕴,作者“选择主人公、并着力塑造这个形象时,总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流露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某种评价”[3]。苏赫巴鲁说:“我的文学创作离不开蒙古民族”,因此他把全部的身心和热情都投入到用文学创作提升整个民族文化水平这一伟大事业上了。他把古拉兰萨视为蒙古人的骄傲,不但以“流涎解渴、牙肉充饥”的精神,多方收集相关资料,力图完美客观地再现一代文豪的本来面目,而且畅抒民族情,在塑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入了自己浓浓的情感,用如椽巨笔抒写了自己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苏赫巴鲁对古拉兰萨充满敬仰,对其两恋一婚的爱情遭遇充满同情,对其伤于水,死于恨的悲剧充满悼惜,特别是对古拉兰萨的诗情才学表现出了不加掩饰的赞颂,或是借用他人之口,或是直言盛赞。在“张何醒悟”一章中,古拉兰萨为请回张何赋诗一首:

良驹之背,蹄下可证;良友之情,逆境可明;……可怜玉石,更念田青……。

张何读完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感慨道:“大少爷古拉兰萨的诗中之情,比血浆还浓。你我两轮,你我两车辕,岂不是绞着我的肠子、拽着我的心、碾着我的胆、揪着我的肝吗?诗啊,如此的火性;韵啊,炉火纯青!漠南也有这样的诗人?漠南也有这样的雅韵!”苏赫巴鲁借用张何之口高度评价了古拉兰萨的诗歌。

苏赫巴鲁更是把古拉兰萨视为神笔。“因为古拉兰萨的诗,横看是诗,竖看也是诗;合着是诗,分开也是诗;左看是诗,右看也是诗;表皮是诗,内里也是诗;蒸着是诗,煮着也是诗;唱着是诗,念着也是诗;今天是诗,明天也是诗;人看也是诗,鬼看也是诗。岂不神笔也!”直接给予了极高的盛誉,抒发了一个蒙古人看到本民族有这样优秀人物的自豪感。

苏赫巴鲁创作的传记小说在再现传主的真实历程时,也抒发了看到民族发展、民族团结、民族兴盛的主观情感,他的欣喜、自豪,乃至对人物的悲伤、同情等都浸蕴在字里行间。当然他“热爱、歌咏、赞美的绝非一己之情,而是一个民族为永驻春光干杯时的那种情愫的袒露,以及从草原底蕴中蒸腾出来的自强意识和审美意识”[4]。

总之,苏赫巴鲁传记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这里仅用《漠南神笔―古拉兰萨传》进行了以小见大的透视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苏赫巴鲁及其创作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篇10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理解本国文化,还要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等的教学,弱化甚至忽视对教材中文化元素的挖掘。这样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思想及人文素质的构造。人文性英语课堂,教师要立足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知识。笔者在品读三到六年级的译林版英语教材后惊喜地发现,新教材既有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又增加了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凸显了课程的人文性质,令人眼前一亮。在人文性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1.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知识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了解词汇背后的小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加强记忆。译林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Colours”的故事版块,主要进行颜色词汇的教学。在中西文化中,有相同颜色有不同的含义。如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代表着肃穆和悲伤,会让人联想起墓地和医院;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圣洁,让人联想新娘结婚穿的洁白婚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幻灯片自动播放的方式,交替播放东西方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学生一目了然。

2.探究西方节日背后的文化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的重要节日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如万圣节、圣诞节。五年级下册Unit7“Chinese festivals”的卡通版块,借着故事,学生接触母亲节,笔者借机拓展了母亲节的由来――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笔者提醒学生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关注交际细节背后的文化知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例如面对夸赞,中国人会谦虚推辞,外国人会开心致谢。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当别人夸奖你衣服漂亮时,大部分人会觉得不好意思,会推辞说:“一般性啦,随便买的啊。”在西方,别人夸奖你衣服漂亮时,人们会开心地感谢:“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另外,新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新增了culture time版块。该版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外文化的差别,或者介绍外国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以五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中西方传统饮食的区别,第二单元介绍英国和美国一楼的区别,第三单元介绍中国和一些英语国家的标志性动物,第五单元介绍英国和美国对于警察和消防员的不同称呼,第六单元介绍中英文地址的不同写法,第七单元介绍中国、美国和英国流行的运动。

人文性英语课堂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该立足标准,在人文性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巧妙自然地渗透文化意识于英语教学的生活体验之中,把人文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综合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