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8:59:40

新任务

新任务范文篇1

一、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开展监督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方政府能否牢牢把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及时解决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必备的首要素质和能力,也是我们人大监督的重点。为此,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工作的重点转向对政府把握第一要务的能力和实绩的监督,特别是注意抓住关系全市发展大局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监督。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市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联系,阻碍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使我市濒临渤海、紧靠京津、属华东经济区与京津经济区结合部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府制定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计划。我们觉得,这一重大举措,抓住了滨州发展的关键,能否顺利实施,对滨州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对政府发展能力的重大提升和检验,决定进行重点视察。我们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深入五县两区的16处施工现场,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到位、招商引资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听取了市政府的全面汇报,进行深入座谈讨论,提出意见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转交政府改进、落实。这次视察抓得准,力度大,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更加坚定了抓好交通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把握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监督的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在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稳的新世纪新阶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地方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如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征地补偿不能按时到位、拆迁安置不够及时、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少数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较大,一度人民来信来访较多。为此,我们组成七个调查组,按三分之一抽样,选择有代表性的75个村,进村入户,逐地、逐房、逐笔补偿明查暗访,进行口头和帐目核对,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的座谈、征求意见,共同商讨搞好补偿、拆迁安置、就业及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的措施和办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快了问题的解决。在信访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贵阳经验,构建了“大信访”格局。组织“一府两院”有关负责人集体联合接访,现场听取申诉,拿出处理意见,做出明确表态和承诺,使信访案件做到了登记、接访、交办、回音4个100%,受到了信访当事人的一致好评,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三、监督促进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时期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各级政府必须牢牢把握和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责。在这方面,最现实最紧迫的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近几年,我市环保工作成绩很大,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视察、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但由于沿用的是“先污染后监督、就环保抓环保”的老路,所以,尽管费力不少,但收效甚微。我们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改就环保抓环保为立足根治、理论引导、规划指导、典型示范,强化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业的科学发展意识,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由各县区人大、政府分管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全市人大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滨州”理论研讨会。之后,我们把研讨会上的27篇论文汇编成书,无偿发往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进行宣传、引导。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宣传了循环经济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强化了循环经济的声音,使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业对循环经济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自觉到开始比较自觉。

新任务范文篇2

和工作建议如下:

一、健全机制,强化土地房产局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在争取政策与人员编制,使我局充分发挥土地的职能作用,切实抓好对整个xx高新区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抓好相应的工作的目的是:一是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对xx高新区的发展的政策给予适当照顾。二是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立项审批、征地建设、证件办理,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落实我局工作职责,提高认识,优化服务。

我局希望xx高新区领导与市国土资源局协商从职责权限与人员编制(相同县级职权)与我局现有的职员组成xx高新区土地分局,业务直接办理,具体如下:(1)市局调备10-15人要求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2)职能(参考)

二、以吸引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一级市场的资源整体性合理利用。

xx高新区自建区至今有偿用地所取得的土地收益,按评估地价为xx高新区的起步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但是随着征地费用的不断提高,以传统的xx高新区一个窗口对外协议出让方式为主的有偿用地所获取的土地收益和逐渐减少的土地收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xx高新区日益发展的需要,xx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缺口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加强和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产运营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市场机制与xx高新区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为xx高新区增加财政收入。而土地招标拍卖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经营城市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商业、旅游、娱乐和住宅的经营性用地必须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进行。许多地方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在土地招标拍卖,优化城市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加快建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化城市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我区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在这方面也有长足的进展,将土地的供应、土地价格的确定、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由招商局定位行为转为市场行为,在增加xx高新区土地收益的同时,也对引进项目的资产进行了一次核实,从而对引进的项目进行筛选让更好的企业落户于我xx高新区。

我局提议(1)主动进区企业,由开发区列出地块实行公开、公平、公正”为主要特征的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土地出让。(2)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开发区的供地政策。

三、盘活存量,用足闲置土地对区内二级市场进行科学利用。

受国家严控土地审批、用地计划、用地指标的限制等宏观政策影响,大部分项目办理征地手续受阻。如何解决项目占地问题,成为各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坚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宏观政策的同时,视土地为“最大国有资产”,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产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确保了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我们的作法:

(一)对区内企业进行行象再造工程。在调剂区内建设用地过程中,对xx高新区临街企业改造为切入点,运用资本运作的手段,对本区内一些企业进行形象统一,将道路两侧用地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从新树立我xx高新区的形象。同时将效益不好的企业,予以淘汰出去。

(二)压挤泡沫,科学利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不少企事业单位占地存在着“泡沫”现象,即“小单位大机关、小企业大厂房”。针对土地低效不合理利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抓好对整个xx高新区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对区内所有的企业进行土地使用金足额收取,使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加以经营管理使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途径。从而迫使部分用地户将多余土地退回。

(三)对区内进行转让的土地必须经xx高新区同意,进行新的评估后,并补交评估差价后方可转让。

(四)对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再清理,进一步规范用地行为,尤其是对改变用途的宗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处理使其规范化、合法化。

四、xx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落实

今年土地规划要进行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为主,我局配合省、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修边工作。

在土地修编上希望领导要充分与市领导沟通争取按修编方案得到领导的支持。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要彻底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

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从严控制土地新增指标,在这种大的政策背景下,就要切实转变单纯依靠新增建设用地安排项目的思维定式,着眼于内涵挖潜,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是解决项目用地的有效途径,是政府能够控制的最大的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开启经营土地资产这把“金钥匙”。不断增强土地就是财富的意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闲量”的总体思路,通过多种途径显现土地资产,挖掘土地含金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今后土地科学利用的发展趋势。要从源头上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必须把“眼球”和“手段”从新增地转到土地高效利用上来。采取压挤“泡沫”、重新整合、动态调剂等办法解决项目占地问题,有效地推进了土地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利用的转变,实现了低水平建设向高效能利用的转变。

六、对本辖区宅基地的管理

在xx高新区成立以来,我们所管辖区内的大部分村民宅基一直没有办理过发放宅基证手续,在职权到位的情况下对本辖区符合条件的农民宅基地进行核实发证,其中有一部分非农业户口的宅基地,按有关规定一定的土地

新任务范文篇3

愚人节任务作为《倚天Ⅱ》本次更新的一大亮点点缀,采用了隐藏的任务触发NPC,以及限时开放(只在愚人节期间)的设定。这就表示,所有玩家必须抓紧愚人节的大好机会,四处寻找各种NPC,以触发“4月1日找愚人”这个任务哦!谁能找到真正的“愚人”呢?

从4月1日凌晨开始,大量的玩家涌入各个服务器,为的不仅仅是能够尽早找到“愚人”、体验“4月1日找愚人”的新奇与乐趣,同时更为了官方精心准备的各种特色愚人节系列线上活动。

从4月1日凌晨,就开始了非真非假、似真似假的双倍经验、四倍掉宝、月光“暴”盒……虽然“双倍经验”的假消息令部分等待已久的玩家们失望了,可是准点开始的月光“暴”盒活动却让不少玩家大发了一笔!愚人节的月光“暴”盒别有一番惊喜滋味!神骏魂、珍贵的宝石、永恒铸件……应有尽有的愚人节礼物在4月1日的清晨走来了!

而上午9点开始的怪物攻城活动更是把整个愚人节的气氛引爆到最高潮!各式各样的高危险魔兽突然散布于原本安宁的旷野上,那些火红的色彩为《倚天Ⅱ》的绿色大地增添了几多喜庆色彩——庆贺着3月31日全新升级全新任务,庆贺着愚人任务“娱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人活动,庆贺着《倚天Ⅱ》以崭新的面貌为用户们带来了喜庆!而我们的所有《倚天Ⅱ》勇者们,更因为4月1日群怪的到来而万分惊喜,英雄沙场毫无惧色!

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到抵御群怪的行列中来,子乌虚有的“双倍经验”让玩家们都被快乐地“愚”了一把,但随之而来的四倍金钱掉落却让不少玩家大大地发了一笔!全天掉落的玫瑰与巧克力,更让整个《倚天Ⅱ》的世界增添了几许浪漫!

新任务范文篇4

关链词: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网络道德规范网络纪律校园网站师资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手段已初具现代化。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早在2001年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人点有2700个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但是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考察和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宗教信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邪教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的对策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而是要研究网络道德的形成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把它纳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实践证明,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对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2.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不良道德网络行为的监控。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年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进人21世纪以来,在国家有关法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制订了《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办法》、《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规定,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但因为网络的虚拟特点,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及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比如组织专人加强对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和“论坛”的管理与监督。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保证大学生成长有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转变德育观念,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网络的特点是数字化、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人的身份符号化。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着力培养能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在自律道德体系中,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感召”功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芬、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劣、反动、色情信息的侵袭和诱惑。

4.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设置学校德育专题主页,进行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网络规范化。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人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重点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网,实现教学、科研、宣传、管理、艺术等信息的共享,让校园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自我培养文明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习惯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此外还在网上开设丰富多采的栏目吸引大学生到网上交流讨论。网上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能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网络在形式内容上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办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网站的个性特点,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用美好的作品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用有益的信息充实学生,倡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浏览者访问,增加点击率,只有点击率高的思想政治网站和主页,才能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并发挥良好的启发、培养正确网络道德的作用。

5.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过去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一般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学识,具有较高的威信,易受到教育对象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理解信息多维化,他们很难简单地按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悟信息。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理解接受信息更主动,常常自己独立自主去判断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网络需要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又能跟上时展步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新任务范文篇5

论文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手段已初具现代化。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早在2001年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人点有2700个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但是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考察和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宗教信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邪教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的对策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而是要研究网络道德的形成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把它纳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实践证明,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对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2.强化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不良道德网络行为的监控。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年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进人21世纪以来,在国家有关法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制订了《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办法》、《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规定,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但因为网络的虚拟特点,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时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及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同时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比如组织专人加强对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和“论坛”的管理与监督。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保证大学生成长有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转变德育观念,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网络的特点是数字化、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人的身份符号化。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着力培养能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在自律道德体系中,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感召”功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芬、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劣、反动、色情信息的侵袭和诱惑。

4.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设置学校德育专题主页,进行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网络规范化。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人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重点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网,实现教学、科研、宣传、管理、艺术等信息的共享,让校园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自我培养文明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习惯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此外还在网上开设丰富多采的栏目吸引大学生到网上交流讨论。网上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能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网络在形式内容上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办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网站的个性特点,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用美好的作品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用有益的信息充实学生,倡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浏览者访问,增加点击率,只有点击率高的思想政治网站和主页,才能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并发挥良好的启发、培养正确网络道德的作用。

5.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过去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一般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学识,具有较高的威信,易受到教育对象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理解信息多维化,他们很难简单地按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悟信息。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理解接受信息更主动,常常自己独立自主去判断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网络需要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又能跟上时展步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新任务范文篇6

一、加强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要性的认识

回顾历史,八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胜利,都是靠广大党员模范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取得的;我们党遇到的困难,更是靠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得到克服的。党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组织起来,组成一支先锋队。这支队伍中的大多数人,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由这样的党员组成的政党,当然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展望未来,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又面对着种种困难的严峻挑战。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公司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应当充分肯定,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保持了先进性,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有的党员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先进性,少数党员甚至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在公司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将对加强和改善公司党的建设以及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组织全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建设新XX,党员怎么办?党员在实现新跨越中能够做哪些工作、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展开讨论十分必要。通过学习讨论,要进一步增强五种意识。一是中心意识。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穿于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以及各项活动当中。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的需要;二是核心意识。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维护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确保党委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畅通无阻,切实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三是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四是创新意识。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创新是一种思想,一种必须具备的与时俱进、引领潮流的思想;创新是一种能力,是作为社会中坚和先进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本领;创新是一种责任,一种共产党员带领社会进步的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创新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创新成果来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实现我公司经济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五是责任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党委工作会议的要求,认清自身在促进公司经济发展中肩负的责任,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廉洁勤政,为加快公司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着力解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是增强党员党性的问题。党性的重要体现是党员应当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当前的实际状况是部分党员光荣感、责任感都不强,他们并不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感到光荣,而感到责任重大。如何激发起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首先应当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员,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是何等光荣,责任是何等重大!而这种光荣感和责任感应当与公司的具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来激发并保持广大党员发自内心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二是党员全面履行义务的问题。党员履行义务包括本人以身作则和做好群众工作两个基本方面。党员在这两方面都应当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大部分党员在以身作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与改革开放新时代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差距;大部分党员在群众工作方面做得不够,迫切需要加强。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在以身作则方面适应时代要求,做得更好。同时,还要做好群众工作,这样才能稳固党的群众基础。总之,党员要发挥“双带”(带头、带动)作用,做敬业创业的先锋,做关心群众的模范。

三是党员全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义务和权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权利的正确行使也就没有义务的充分履行。党组织在要求党员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应当保证党员正确行使权利。从现实情况看,党组织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方面意识性不强,往往片面地强调党员要履行义务,而忽视了为党员正当行使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必须使党章赋予党员的基本权利得到应有的尊重。要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扩大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民主素质,使党员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进而促进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创新党员教育和工作管理机制

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主要原因不能归咎于党员,而要找到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党员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和发展,归根结蒂要看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成效如何。要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党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一要建立健全关心、服务、教育和激励党员的工作机制。党组织要激发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增强党员的党性,首先要爱护、关心党员,为党员排忧解难。同时要有效地开展党员教育,运用正面为主的激励手段,在党内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

二要建立健全党员履行义务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履行义务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党员做群众工作的机制,形成了解群众、关心群众、提高群众、激励群众、规范群众和依靠群众的一整套制度。

三要建立健全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要从党内“三先”(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抓起,逐步探索完善工作机制,使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四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党员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使党员的先进性得以长期保持的重要保证。

五要建立创优争先的良好环境机制。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目标管理和创优争先活动,对每名党员在一个时期内如何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等细化量化,并定期检查、考核,运用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和激发每名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同时,要坚持把严格的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不断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力度。对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但尚未构成违纪的党员,先行给予警示谈话,对屡教不改、屡犯不改,不再具备党员条件的则绝不手软,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切实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六要以创造性的工作带动党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内涵,使其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保持不同于普通人群的领先性;另一方面要让党员同志挑重担,特别是那些创新性强、挑战性大的工作,使其先锋模范作用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辐射带动的功效。

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自身实际向焦裕禄、孔繁森和郑培民同志学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经受各种考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司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司“实现新跨越,建设新XX”的要求,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表率”:一是要做学习理论和知识技能的表率。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必须不断更新和掌握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要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使党员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二是要做振奋精神、狠抓落实的表率。公司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进取意识,按照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氛围。三是要做务实高效、勤政为民的表率。要保持与公司员工的紧密联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经常到车间、部门和员工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为员工办实事好事。四是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表率。在精神状态上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对待工作上要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廉洁奉公、勤俭办事;在同员工的关系和态度上,要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员工谋利益。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敢字当头,扎实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党章、十六大赋予的使命和公司的工作部署。

五、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在九十年代就开展的轰轰烈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开展这项活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本单位年度、季、月等各阶段的工作中心,针对公司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立项。把那些急需办的、难度较大的、危险性较高的、任务较重的工作,作为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的选题立项内容。

二是选准一个结合点。与生产经营、开拓产品市场等相结合,把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等作为“党员先锋工程”活动项目。

三是掌握好程序。不妨按以下程序进行:召开动员会,发动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立项议案;由党委会同有关部门,审议并确定立项提案;向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公布、反馈立项提案;由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认项、归类,确定项目责任人和项目参与人,并明确由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分别做好立项监控及管理。

新任务范文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文化教育建设;新任务

一、教育关乎我国命运

(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孩子的未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孩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教育就是一件大事,是我国坚持的大计,近几年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新的政策改变了一些突出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国家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被赋予更加深远的意义,我国坚持教育兴国方针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建设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化事业“。文化”这一名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我们在面对文化一词时往往想到的是理论知识,想到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了怎样的学校教育或者是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文凭,而中国目前出现的国民素质问题则说明了提升人民的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尤其是孩子,一个孩子日后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性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见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所以社会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对少年儿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学校在一个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也有好多学校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如爱国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使爱我中华的进步思想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的着眼点并不在学校,而在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浅析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的重要性。无可厚非在每个地区都有基层组织,由基层组织牵头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一定会吸引很多普通大众,比如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创作的文艺节目就会受到人们的好评。很显然,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其中很有潜力的文化建设项目,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政府主导、国家和社会兴办、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社区施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区和谐文化的一项社会事业,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政府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经济的持续投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我们要大力发展道德教育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就必须紧紧抓住面向普通大众的公益性教育和面向高校的针对性教育,二者互为补充。

二、目前的教育事业又呈现出新趋势

(一)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教育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个人,社会,国家成为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

(二)终身教育

学无止尽,任何成功的得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成长与发展,就必须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终身终身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这么多年教育体质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身教育思潮虽出现不久,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新的启示新的征程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肩负起祖国复兴的历史重任,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因暂时的困难而向任何人任何事妥协,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意气用事。我们始终要保持头脑的清醒,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家庭,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弘扬拼搏精神,把自己锻炼成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青年,这样才不会辜负国家对于我们的期望和学校对于我们的培养,我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老师与父母的引导之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张娜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彬.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2]黄福佳.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

新任务范文篇8

区位优势良好,很高兴来普安与大家就当前及“十二五”时期县城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新任务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普安是一块热土。交通条件便利,水能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省具有巨大发展替力和后发优势的地区。近年来,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排难而进,团结拼搏,经济社会坚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经济增长迅速,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时深化,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已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我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国我省也是普安经济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坚持经济继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任务艰巨。正确认识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形式发展的要求,谋划发展、明确任务的基本前提。由于我发展与国内外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世界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跟踪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对我经济发展可能发生的影响,从而抢抓机遇、趋利避害、促进科学发展,以不时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一、国际经济发展态势

因此,由于影响世界经济未来走势的重大因素存在较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国内外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对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在何时以何种形式结束的判断分歧很大。不过,从“十一五”后期全球经济走势分析和以往的经验,仍然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较明晰的基本预判:

进入复苏阶段,1世界经济已度过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但复苏可能是漫长的和曲折的

呈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并加快由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造成全球经济的总体衰退,世界经济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涉及范围之广,影响水平之深,远远超越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1997年的金融危机。针对越演越烈的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并从最初的自救”行为发展到全球性的联手合作应对,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向金融机构注资、直接提供紧急贷款、提高银行存款保证额度、建立救市基金,收购银行不良资产等输血式疗法,用于解决金融系统流动性短缺,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二是出台扩大需求、产业调整等相关经济抚慰政策,加快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步伐。从2007年8月到2009年2月,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和“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用于经济抚慰计划的资金多达数万亿美元。

未来两年世界经济的走势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尽管目前尚难准确评估各国抚慰经济计划所产生的效果。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尽管经济复苏可能十分脆弱,但已经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从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看,主要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已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走出经济衰退的最糟糕时期,全球股市、楼市、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企稳并出现强劲反弹,显示出全球大规模的金融救市和经济抚慰计划取得明显的效果,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复苏的希望曙光”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对全球经济走势的预判,其中乐观派(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为代表)认为今年全球经济有望复苏,谨慎派(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为代表)则出于对消费萎缩和就业市场的糟糕形势的担忧,认为虽然“最糟糕的已经过去”但仍难判断经济何时真正复苏。不论是乐观派还是谨慎(失望)派都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但走势不明朗,十二五”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开始趋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着力加快经济转型,抚慰国内需求强劲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大推动力,国外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普遍预测中国、印度至少坚持8%以上甚至达到10%增长速度。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由于就业压力难以消除而导致消费水平回升动力缺乏,将处于漫长而又缓慢的复苏期,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认为美国还需要四年才干勉强走出危机。认识是世界经济逐步趋稳,步入了复苏进程,主要经济体呈现了好转迹象,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如不发生大的意外,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主要表示在全球需求依然缺乏,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不时攀升,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维护主义不时升级,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此外,各种突发性有利因素呈集聚多发态势,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这又会强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由于危机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缓解,因此,十二五”全球经济发展仍然不容乐观,仍处于重建国际金融市场新持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重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继续衰退的艰难时期,处于缓慢、曲折的复苏阶段。

2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十二五”世界发展的基本主题

和平、发展、合作就成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主题。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更趋复杂,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原有的矛盾和利益抵触并没有消失,但各国从实现外国二十一世纪久远发展战略和维护外国根本利益动身,一般采取务实态度处置相互关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近期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更加突出了这一主题。考虑到消除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完成其它重大课题将是临时过程,各国仍然需要加强对话,协调政策,深化合作,作出临时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是总体平稳,国依据新的形势特点积极推动和促进区域平安合作,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大体将保持稳定,机遇多于挑战。

但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主导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3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大调整迹象。

美国经济的复苏对全球的复苏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增长的基本动力,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石。许多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可能增强,但因离不开发达经济体的强力支撑,因此在中短期内难以推动世界经济基本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会更趋激烈4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新能源、新资料技术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目前发达国家竞相通过技术创新,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希冀找到引领经济复苏之路。如近年来英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广和宣传;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以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关于气候变化、资源紧缺、人口爆炸、核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动荡、疫病蔓延等新的全球性重要问题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各国经济政策。本次危机外表上由次贷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缺乏,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有所增强5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各国发展战略取向会有所调整,由于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逐步调整和面临上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经济危机。但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会有所增强。需要指出的此轮经济危机对“十一五”末及“十二五”均有较大影响,此轮经济调整将是一个缓慢趋稳过程,应对危机和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过程中,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可能有所弱化,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基本面回归,世界贸易和产业转移的临时趋势仍将继续,特别是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时提高,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更受青睐。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时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资源的争夺,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以确保国家经济平安。此轮全球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围绕石油、铁矿石等的资源抢夺将更加突出,国际资源战略将会进一步强化。同时,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将是此轮全球经济调整的一大显著特证,为维护外国利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劳工、环保等问题上不断向其他国家施压,贸易维护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二、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反危机举措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入世以来。已基本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因此,全球金融危机迸发和迅速蔓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初级商品价格、汇率和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国内,造成外需急剧收缩并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示在经下四个方面:一是造成外贸入口大幅下滑,入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因此,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入口急剧下降,不只在占国内入口市场一半以上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甚至对周边国家的入口也急剧萎缩。二是产能过剩问题凸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减产、关闭和破产数量迅速增加,国内建材、有色金属、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经营形势急剧恶化,至今尚未解脱困境。三是对国内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意愿造成一定冲击,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国内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对于关联产业的影响较大。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由热变冷,其中作为经济冷暖重要风向标的全国发电量从2008年10月呈负增长,工业增长速度更是快速下降,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近一半行业处于整体亏损状态,工业的不景气,造成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央果断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十大举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单薄环节,消除国民经济瓶颈制约,积极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中央下达的投资中,保证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52.4%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投资占24.7%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2.9%2制定实施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涉及钢铁、汽车、轻工、纺织、石化、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泊、物流业、文化产业等,既着眼于解决当前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久远发展,特别是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抵制产能过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大大增强中国经济的可能继续发展能力。从规划内容看,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具有配套政策措施多、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等特点,其中“规划”涉及到120项政策规划,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要1年,完成规划提出的76项任务要用3年时间;规划”涵盖的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比重达到1/3,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十大产业就业超越1亿人,涉及3亿农民生计,惠及沪深两市接近六成的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规划”实施,将对国内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坚持经济平衡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维稳”作用。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准备在两年投入1000亿以加快推进科技专项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后劲。4大幅度提高社会保证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在三年内要投入8500亿。同时,国家对宏观济经政策取向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是将稳定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适时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加快制定和出台重点区域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从国内经济近一年的走势可以看出,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效果正在显现,全球经济严重萎缩的大背景下,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外权威机构一致判断中国经济已渡过最困难时期,开始进入复苏期,并纷纷上调今明年中国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其中IMF把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由6.5%升至7.5%2010年增长预期由7.5%升至8.2%但需要指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的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因此,正如国务院总理2009年9月10日在第三届夏季达沃期年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的中国政策的着力点不只在于克服短期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可继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临时战略方针,中国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部风险的殊途同归。

(二)十二五”国经济发展基本走向

面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十二五”时期是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取向可能出现重大调整,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政策体制环境等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开始迈向中高收入。依照8%左右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推算正常的乡村化进程,2015年,预计国内人均GDP将达到5500美元、进入工业化幼稚期,城镇化接近50%总体发展水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继续扩大,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的经济转型加快、社会转型加速、体制机制攻坚、国际竞争加剧等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这种重大变化加上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临时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取向肯定作出调整。

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最快可能会在2011年走出低谷。但是必需注意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长达五年—19982001年GDP年递增率为7.68.4%,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将帮助我国阻止经济增长下滑。直到第五年即2002年才达到9%以上并真正进入新一轮超调整增长周期(年递增率从10%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11.9%,长达五年)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不能相提并论,成为世界经济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相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水平远远超越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此推算,至少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仍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仍处于恢复期的影响,入口带动肯定也会受很大影响,即使提升内需的功能,也难以恢复到前几年1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为8%-8.5%中间,进入平衡增长阶段。因此,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2加强区域统筹发展。

十二五”时期将是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多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依照中央20世纪初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发达”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如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推动这些地区赶上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2020年最终实现全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将是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为此,国家根据宏观发展需要,为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特色、布局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相继出台了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构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就是重要的棋局。目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正由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随同国家宏观调控不时推进和区域政策的不时完善,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凸显,要素资源加快整合并在更大范围寻求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化和城镇群发展成为主导空间形态,产业集群和乡村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新兴区域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从2005年6月国家批准成立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到2008年12月,三年半的时间里,仅有六个获批,包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进入2009年后,国家开始加快出台区域发展规划,3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5月-7月这短短的两个月内,就有《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五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在国是绝无仅有的大动作”并构成了全面开花”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区域经济呈现出多极发展、齐头并进之势,这既显示了国家将加快构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一轮的区域试验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需要强调的第一,这12个区域规划中,有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五个在省周边布局和与我省高度相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第二,国家区域经济多极化的布局还没有完成,还有机会谋划挤进国家布局重点。最近,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布置中,已基本决定将我省黔中经济区列入。

推动经济转型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国已经进入必需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干促进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临时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性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时增大。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突出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将成为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

更加注重内需力量,1必需降低外需拉动预期。改变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激进增长模式

而且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贸力量,中国经济已经经过近30年调整增长。最近几年外贸依存度达到60%左右,而且主要市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国际贸易维护主义和投资维护主义重新抬头,一方面,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陷入难以估计的复苏期,即使发现一些新兴市场做一些替代,也难以改变外需减弱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国外贸易维护可能进一步加剧,也会影响到国外需恢复,2009年9月,美国决定对我国轮胎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就显示出其优先维护国内产业和优先确保就业的态度。将很难再靠外需维持高增长,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激进增长模式维持高增长。

实现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内需。内需的问题不只有总体需求缺乏问题,外需预期减低的背景下。最重要的可能还是结构问题。导致内需结构问题的经济结构,包括城乡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目前,国城乡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收入差异。一方面,虽然城镇化率达到近45%,而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继续上升,但在城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进入带动的总体上的收入水平和有效需求较低。而更加重要的农村居民有效需求缺乏。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761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达43.7%,年未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区域经济结构问题与城乡经济结构问题可以相提并论,东西部发展差别巨大,相当局部落后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只绝对差别继续大幅度扩大,甚至相对差别也在不时增加。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国家需要在制定和实施明确的临时发展战略。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有利影响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临时战略方针。由于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全球经济仅仅进入缓慢的复苏所产生的外需严重缺乏仍将继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仍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和冲击,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坚持经济稳定而可持续的较快发展,国家必需更多地依靠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需要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成为贯穿“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长期战略。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更加注重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

国经济发展更多地表现为粗放式增长,临时以来。这种模式下的发展已经埋下很大隐患。正是这种背景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可继续发展战略,十五”以来又相继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金融危机的迸发在一定水平上影响了这些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从激进竞争优势提升到新的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国际国内的环保压力增大。全球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对各国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硬约束,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增大;资源瓶颈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制约已经显现,国内民众对改善环境的迫切要求不时增大。随同着国内逐渐解脱危机影响,国家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投资结构将由“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转向节能、环保产业,更加注重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更加注重技术创新,3把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国逐渐意识到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五”以来。提出了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则把自主创新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需遵循的原则的高度,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演讲更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样的国家战略高度。这些规划和战略指导下,国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一些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为此,预计“十二五”国家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发明转变。

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4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坚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人口红利”仍将长久存在资金条件的改善都是发展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

推动社会转型5更加突出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业。由收入差距、就业、国有企业改革、政治腐败等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更加突出,社会转型中需要加快解决重大民生问题,兼顾公平与效率,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初步具备了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条件。为此,国家将会对和谐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布置,以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落后地区更快发展6深化推进国家西部大快发战略。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主要包括:1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国家西部大快发将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纵深推进的战略转型期。2009年8月20日。要把西部大快发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要继续向西部倾斜,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领域,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维护力度。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平安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扩大铁路规模,加快干线公路网、水运、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强水利、能源、信息和城镇等领域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强化环境综合治理。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和科技服务。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特别要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减排和防止重复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会展、创意、服务外包和地方金融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坚持和加大对西部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成为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4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证水平,加快保证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平安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内地地区扶贫开发,积极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工作。5深化改革开发,构建对内对外开发新格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税改革。开展建立生态弥补机制试点。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衔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积极推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近年来,国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不时推进,国家主导沿海落后和过剩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将在今后更加务实地推进,国家将更加具备有针对性地出台局部中西部乡村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内陆地区积极衔接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7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加快

十二五”时期将是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机构改革、省管县”改革试点、教育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各种社会保证体制建设等都预示着国家将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依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要求。以便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和良好制度环境。资源型要素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为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局部过度性政策可能趋向临时化8继续实施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从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高层领导的讲话来看,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政策延续性有着不同的判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仍然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信号:十二五”时期,国家根据形势变化,或许对目前出台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但宏观政策的延续不会改变,即仍会继续实施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下,通过内需拉动实现经济稳定而可继续地较快发展的基础。

三、贵州经济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内部条件发生的变化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快发相比。2008年人均GDP达到1200多美元(按当年汇率、现价计算)城镇化率达到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11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2800元,这些数据在很大水平上蕴含了发展条件的显著改善。这些改善总体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个接近”上—从工业化初期到接近工业化中期。但是也有许多条件仍然制约着我省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8%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1%预计到十一五”期末,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元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正逐步形成,2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位条件大大改善

大西南陆地交通枢纽地位凸显。贵阳通往全国主要乡村7小时快速铁路圈正加快构建,省对外交通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贵阳至昆明、城都、重庆、长沙、南宁快速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修编规划并陆续开工,完成了贵阳铁路枢纽客车外绕线和南编组站建设任务。贵阳轻轨建设工程启动:一批连接周边省会乡村的高速公路先后建成,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铁路和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在省境内路段全部贯通,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贵州段)建设进展顺利。贵阳与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乡村实现高等级以上公路连接。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的县已达70个,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建制村通公路率明显提高;贵阳至龙洞堡机场升级为4E级国际机场,荔波、兴义、黎平支线机场建成通航;乌江、南北盘江、赤水河“两江一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整治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以“三小”为主的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的目标。城镇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农村电网、农村能源、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时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保证和改善民生取得经济效果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等教育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参合率显著提高。科技、文化、人口、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时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证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低保补助规范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新阶段扶贫开发效果明显。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

生态建设和环境维护进一步加强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重点流域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效果,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省级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全面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略)5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不时增强的经济基础、不时改善的基础条件、不时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省“十一五”时期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效果。为我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挤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环境条件变化对贵州发展形式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从我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看。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外发展环境形势变化在给我省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间合作不时加强,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谋求区域合作、衔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四是省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时改善,特别的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条件极大改善,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基础不时增强;自身财力不时提升,可集中力量办成一些大事;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时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五是随着国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城乡社会保证体系的不时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时提高,不时进步的社会事业、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将为我省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自我发展能力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弱和高技术人才短缺,挑战和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对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约束。二是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大。三是国家推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省面临激进优势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基础单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极大压力。四是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五是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区域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与周边区域相比,省处于有利地位。六是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各种新旧矛盾交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和坚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处于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阶段,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如果能准确掌握发展趋势,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就会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如果抓不住机遇,错失良机,或是应对不当,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利影响,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全国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的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实际,准确掌握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我省发展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深入分析和找准我省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积极抢抓机遇,妥善应对,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省“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根据环境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省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初步考虑,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基础支撑条件、维护生态环境、加快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显著提升我省经济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可能按10%以上来考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要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只需要达到8%左右。二是要达到2015年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达到10.4%。三是从我省经济发展趋势看,九五”期间经经济增长是8.7%,十五”期间是10.2%,十一五”期间是11%以上,十二五”期间按10%以上目标考虑是可能的并留有余地。四是要充分考虑环境变化对目标实现的影响,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考虑10%以上的目标较为稳妥。

十二五”时期,依据省委省政府到目前的一些安排布置和各种研究效果。贵州经济发展将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1进一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把扩大投资拉动消费的内在动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力争投资增长不低于“十一五”水平。主要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进民生、生态环境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扩大投资需求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深化投融次体制改革,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强化项目管理。十二五”时期,省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软硬环境,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发明良好条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较快增长。

发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瓶颈”必需继续把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仍将支持交通引领经济。加强对外通道和省内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形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城乡供水平安保证体系,努力解决城乡工程性缺水问题。2015年,力争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形成贵阳连接周边各省会乡村快速铁路系统和通往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7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启动一批连接主要产煤区、重化工业区、区域中心乡村的快速铁路及铁路支线建设。积极做好我省进入东盟地区便当快速铁路新通道建设的有关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大力推进我省“678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积极构建我省通往珠三角和周边省会乡村的高速公路系统,推进形成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各市州地中心乡村及县城的快速公路网,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确保到2012年100%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和行政村通公路。三是加强民用机场和内河航运建设。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推进航道工程建设,完善航运配套工程设施,提升我省北入长江、南下珠江内河航运能力。四是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着力构建城乡供水平安保证体系。期间将加快黔中水利抠纽工程和“滋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和小型蓄引提水工程及“三小”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将切实加强供水水源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供水平安保证体系。把解决城乡饮水平安的水源建设和重点工业基地的配套供水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城镇供水及工业用水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安全工程。将继续开展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大力推进城镇化3努力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低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缓解我省人与自然环境矛盾的减压器。十二五”时期,将着力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这方面,主要是加快形成全省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乡村和重点城镇为支撑,小城镇为网络节点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抢抓国家推进乡村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黔中乡村和产业集聚的优势,以贵阳特大乡村为依托,推进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大中城市为支撑的黔中城市群,带动全省的城镇化发展。推进其他区域性中心乡村加快发展,发展壮大六盘水市为特大城市,积极培育发展兴义市、铜仁市、毕节市为区域性大城市。同时,加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升乡村综合承载能力,建立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还有可能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

促进优势产业快速掘起和壮大4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总量偏小、基础单薄、结构不完整、竞争力不强是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以发展生态产业为特色,以完善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强化集聚发展为支撑,以扩张总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构建优势产业体系,促进优势产业的快速掘起,努力形成激进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方面,一是加力提速优势工业发展,着力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生态工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将围绕骨干交通网络和乡村化发展,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强化要素聚集,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特别是优势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引导优势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区域分工和经济联系,明显提升产业集群比重。三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抢抓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掌握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我省现有和潜在优势,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和跨越。四是积极衔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努力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利时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合理选择产业衔接方向,严把产业政策关,大力推动和积极衔接珠三角、成渝等地区产业转移,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建成贵阳、遵义、黔东南三大产业转移衔接示范基地和一批高质量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5增强农业基础地位。

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乡村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十二五”时期。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6统筹区域发展。

培育区域增长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省将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依照国家和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贵阳乡村经济圈为核心,积极构建部级黔中经济区,推动其他重点经济区域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力争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是以贵阳乡村经济圈为核心,这方面。积极构建部级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乡村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以贵阳乡村经济圈为核心,以黔中乡村群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区域,已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积极构建和推进黔中经济区发展,对推动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积极推进黔中经济区进入部级区域规划进行整体实施,力争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草工业基地和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西南连接华南、华东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一是整合黔中优势资源,统筹区域发民布局,构建以贵阳乡村圈为核心、以黔中乡村群为依托,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衔接产业转移,构建黔中产业集群,建设贵阳至遵义、贵阳至安顺工业走廊和沿贵广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产业带,促进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二是通过构建黔中经济区,大力培育发展以中心乡村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构建黔中经济区奠定重要基础;发展壮大遵义中心乡村,带动黔北综合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壮大凯里市和都匀市,带动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发挥黔中经济区对西部经济带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六盘水市、兴义市和毕节市。二是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性扶贫开发,积极支持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后续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一批经济强县做大做强,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主要是一心、三轴、多组团”布局上。

增强可继续发展能力7强化生态环境维护和节能减排。

实现可继续发展必需着力抓好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维护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证和改善民生,8加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9进一步深化改革。

可以对我省发展态势作出如下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综合方向。贵州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机遇期,贵州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机遇期,贵州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关键机遇期,贵州加快基础支撑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机遇期。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应对形势变化面临的新任务

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和结合部,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外。强国富民的基石,工业资源的基地,拉动消费的超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点。应对新形势,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省的重点突破”决定、普安的四化一基地”就生动体现了这些新任务,安排已经很好。这里主要强调几个方面。

指导发展1科学规划。

明确方向、规范行为、提升认识、挤进盘子、争取项目、预留空间、招商引资

提升发展2改善结构。

3培育特色、强化发展

规模化、生态化、专业化、循环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

引领发展4突出城镇。

高起点、预留空间、政策配套、经营管理、引导聚集

支撑发展5抓好项目。

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才干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产业质量好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新任务范文篇9

一、超额完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任务。

一是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县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引导和促进了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二是成功创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超目标任务2户,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3.68亿元;三是积极宣传和落实税收“加计扣除”政策。5月15日组织通世达生物等10余家企业参加了全市宣传和落实税收“加计扣除”政策培训活动。

二、完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标任务。

一是完成推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项;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展顺利,已通中期检查验收,受到市科技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70万元,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运行良好,制度健全,人员齐备。三是已完成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任务2项)项目1项。目前我局组织超迪电器、五一机械等公司新申报的2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已完成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提交工作,省科技厅的已集中受理,2014年1月下旬专家评审结果才出来,预计所报项目能顺利入库,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三、超额完成专利创造、应用和保护目标任务。

一是完成专利申请74件,超目标任务8件,发明15件。二是完成专利实施转化产值2亿元。三是集中开展专利执法保护活动1次,结案率达100%。

四、全面完成重视和支持科技创新目标任务。

新任务范文篇10

1、明确了今后五年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可以概括为12351。一条主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二个坚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三个要求:为民、务实、清廉,五个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一个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任务,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的“一个模范四个者”的新要求。

3、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要求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4、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新要求。具体任务方面,提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这两个方面的新任务,将大大加快党内民主的进程。另外,还提出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的要求。

5、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鲜明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出了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差额选举办法的新要求。特别提到了要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这些内容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所在。

6、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明显地强调要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这些要求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7、在基层党的建设方面,提出要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