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变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0:58:05

信贷变革

信贷变革范文篇1

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现阶段农村信贷需求与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1.信贷需求主体多元化,贷款需求面日益扩大。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对象日益多元化。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各类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需要贷款。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乡镇、个体、民营企业发展生产经营需要贷款支持。三是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活动也需要资金支持。据对郴州市辖内200户农户、100户农村企业和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面达62.5%,每年信贷需求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需求面51.8%,信贷需求量51亿元;农村企业需求面77.1%,信贷需求量4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求面42.4%,信贷需求量7亿元。

2.信贷需求用途多样化,贷款需求量快速增长。一是农民返乡创业资金需求旺盛。以郴州市为例,自2008年下半年来,全市返乡农民工约21万人,其中回乡自主创业者8.8万余人,创办各类企业1.2万家,其中60%以上急盼银行贷款。二是土地流转规模种养大户信贷需求旺盛。以该市嘉禾县为例,近年通过租赁、集体发包、返租倒包等形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18.4万亩,涌现200亩以上农场、养殖场、花果山、农业科技示范园110多个,发展集中连片1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1480多户,其信贷需求总量达1.6亿元。三是农村个体工商户、运输户的资金需求增加。以该市临武县为例,目前从事个体工商、运输的农户达1.3万户,其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亿元。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大幅上升。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鼓励农村消费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类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有40%的农户需要消费贷款,其户均需求量达2万元以上。

3.大额农贷和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多。尽管目前农村生产仍以单个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但随着农户自身积累的增加,特别是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多数农户生产资金均可自足,农户小额贷款市场已逐步萎缩。而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大额贷款需求却明显增多。据统计,2006一2008年,郴州市农村大额贷款需求分别为26亿元、35亿元和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同时,在贷款期限需求上也呈现延长的态势。

(二)农村信贷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明显

1.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以郴州市为例,主要有公司十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该市辖内永兴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中国银都”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至2009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发放该类贷款9.8亿元,余额3.%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辖内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银都”的快速发展。

2.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方兴未艾。郴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宜章、嘉禾两县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等4个品种的创新试点工作。截至6月末,两县共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4914户、金额13435万元;发放“订单农业贷款”1825户、金额2巧9万元;发放“信贷十保险贷款”3078笔,金额21093万元;发放“农户林权抵押本栏编辑_纪森点稀少。郴州市县域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01个,其中139个位于县城,262个位于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仅1.04个,个别地处偏远的山区乡一个网点都没有。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至今仍为空白。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职能缺位。表现为:农发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信贷服务受制于经营方向与职能定位的影响较大,加上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贷款能力总体有限;农信社在改制后受商业利益驱动,向农村地区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农行支农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目前直接面对农户的信贷业务比例较小;邮政储蓄银行虽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品种单一、客户群体较窄,支农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从现实情况看,以商业化改革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大量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基本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使得农村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基础,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2.信贷供给机制不适应,信贷创新的动力不足。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信贷供给的总体特点是扶优限劣、扶大限小,具体表现为:信贷资源向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部门、区域流动;信贷投放集约化、规模化,信贷资金向大项目、大集团、大城市流动明显;信贷审批与管理严格,不仅贷款权限普遍上收,而且要求借款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提供质、抵押物和完整的财务报表信息,还对放贷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种商业化的信贷供给机制,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有效开展,不仅开发的信贷新品种应用范围窄,推广性与可复制性差,而且部分产品只能作为“样品”,难以广泛推广。再加上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创新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更高利益,而农村资金需求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农村信贷创新具有管理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动力。

3.内外环境与条件不成熟,信贷创新的能力不强。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信贷产品研发、管理、营销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信贷产品创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补贴、融资中介担保、抵押物登记评估、农业风险投资、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还不够。三是农村金融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基本与商业银行趋同,迫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风险控制上,而忽视农村信贷业务拓展与创新。四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欠佳,信贷主体的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贷违约的制度约束力还不能有效发挥,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创新上极为谨慎。凡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步伐。

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农村信贷创新主体按照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合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切实调整完善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引导规范农村民间融资,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发挥法律与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动力建议尽快出台区域金融法,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于当地,对达标机构给予奖励,对未达标的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信贷创新,对支农信贷投人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继续实行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制度,适当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并在机构、业务准人审批、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农村信贷服务开展好的机构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机制,提高农村信贷创新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规范创新流程管理,积极开发供需对接的农村信贷产品。加大信贷产品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信贷产品的评估与市场监测,促进信贷创新产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信贷创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自有能力。加快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为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推广运用创造有利条件。

(四)推动信贷抵押担保创新,拓宽农村信贷创新空间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评估、流转交易管理等配套服务,及时出台林权、水权、土地经营权、应收账款、农村宅基地及其房产、大牲畜等财产抵押、质押的具体管理办法,丰富农村抵押、质押品种,为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提供条件。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方式,开发多种形式的联保、互保等信贷产品,拓宽农村信贷服务的范围和空间。培育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民间中介机构,通过竞争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信贷变革范文篇2

一、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县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如“白银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农户存单质押贷款”、“保证贷款”、金穗“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白银质押贷款”为例,是湖南省某县市为有效解决辖内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而推出的,该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白银质押贷款”业务,几年来深受企业欢迎。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白银质押贷款9.8亿元,余额达3.96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部分县市重点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还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在合理调整农贷产品期限、对象、额度和利率的同时,对公开授信的农户,凭授信等级证和身份证就可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并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方便了贷款农户。

(三)涉农贷款总量及需求满足率有所提高。不断发展的农村信贷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农贷覆盖面和满足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全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2.36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支农贷款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新增贷款量大幅增加。以湖南省某市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达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0.17亿元。其中,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贷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65%。与此同时,全市涉农信贷的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达41.7%和50.62%。

二、农村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产品不足,严重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且开发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类贷款方面,属于生活消费类贷款的品种不多,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笔者在湖南省某市做了调查,在金融机构20余种涉农贷款品种中,没有一种属于生产经营类贷款。从目前创新试点县的情况看,其创新品种也不太多,特别是个别品种业务由于宣传及相关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

(二)信贷额度和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吻合。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农户、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总体呈现小额度、短期性的特点。根据笔者在湖南省某市的调查情况看,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5000元以下的贷款占了农户贷款总数的83.55%,1万元以上的贷款占5.06%,5万元以上的贷款占11.39%;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占了82%以上,中长期贷款仅为18%。根据样本市的调查,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3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078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54万户,仅这些经济体每年的信贷需求就达30.8亿元,贷款需求期限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五年不等,甚至更长。2008年,该市该类信贷投入约12亿元,总体满足率约38.9%,其中信贷额度满足率约32.5%,期限满足率45.3%,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

(三)信贷服务方式创新与实际需求不同步。一是在信贷风险评估方式上创新不够,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授信体制约束。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行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灾害能力弱,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贷款发放后没有安全保障。因此,在设置涉农贷款产品时,一般都要附加抵押、担保条件。在某地,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涉农信贷产品中,就有11种属于抵押、担保类贷款,约占总数的50%。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农户和农企、组织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和担保人,从而使得信贷产品与农户和农企、组织的信贷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二是在经营模式上创新不够。调查结果证实,农户迫切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能够简便、灵活。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正规贷款审批手续仍然较为烦琐,办理起来费时费力,某些条款甚至超出了大多数农户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少农户由于对正规贷款的获得不抱乐观预期和缺乏信心,而没有尝试过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从而也就主动把自己排除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三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力度不够。调查显示,有46%的农户、农企、组织因为不了解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产品和贷款申办条件、程序和手续等,而放弃了到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正是由于信贷创新与需求的不合拍,导致了农村的信贷可得性差。从抽样调查的样本企业和农户情况来看,有14.3%的农户认为根本就借不到,有10%人表示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其生产性或投资性需求。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证实,有借贷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总数的8.7%,农民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信贷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制作用,夯实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规定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将资金主要运用于当地,促进乡镇区域发展。积极引导农村民间融资,规范民间融资发展,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强制机制,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压力。建议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县域商业银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当地。可将县域经济按照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县域的最低存贷比例,对未达到存贷比例的县域金融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对达到最低存贷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应的激励手段。建立国家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建议成立部级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将国务院各涉农部门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农发行、开发银行、农行、农信社以及其他各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资金统一归集到该委员会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农村资金回流与稳定机制,倒逼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动力。对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结合支农贡献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科学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因地制宜、因行制宜的县域银行监管考评体系和指标,适当放松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管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开展较好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并购、业务范围、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支农信贷投入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

信贷变革范文篇3

一、信贷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信贷品种创新

对现有的信贷品种进行开发创新。这主要是对那些发达国家已开办而我国商业银行未开办的信贷品种进行开发创新,如购并贷款、股本贷款、债券发行便利、外汇票据贴现、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逐步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品种。对同一信贷品种进行深层次、多品种的开发创新。这主要是指对同一信贷品种按照纵向深入的原则,通过不断变换某个构成要素或条件,设计创造出新的信贷品种。如对目前贷款的担保方式,除采用普通的信用保证和不动产抵押担保外,还可采取存货抵押贷款、提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提单质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质押贷款等方式。

对不同信贷品种进行组合开发创新。这主要是对不同的信贷品种通过各种组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贷品种结合为一种新的信贷品种或方案,使客户得到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效果更好的信贷服务。如将个人消费贷款与对经销商的全额存款保证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组合,创造出解决经销商商品销售不旺和进货资金不足两大困难的信贷业务品种:如将出口打包贷款与出口押汇组合,创造出解决出口商全程资金困难的出口信贷服务方案;将银行保函与银行承兑汇票有机组合,创造出使客户付款期进一步延长的信贷服务品种。

对信贷品种与非信贷品种进行组合开发创新。这主要是将信贷业务品种与其他非信贷业务品种如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进行组合开发,创造出新的信贷服务品种和方案,使客户获得比单一信贷服务范围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如信贷业务与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的组合,信贷业务与财产租赁的组合,信贷业务与出口收汇保险的组合,信贷业务与人寿保险的组合等等。

(二)信贷营销创新

营销组织创新。要改变当前按信贷业务品种设置营销职能机构、配备营销人员、多点对一点的分散营销组织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一点对一点的客户经理制的集中营销组织体系,要将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信贷人员集中到客户经理制营销组织模式上来,根据客户经营规模和信贷业务规模的大小,相应配备专一的不同级别的客户经理,使之与客户建立一对一的集中、全面的信贷业务营销模式,增大营销力度,提高信贷营销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营销渠道创新。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基本上是采取银行与客户面对面直接的营销渠道,由此造成营销渠道单一狭窄、范围不广、效率不高。为此在继续巩固扩大直接营销渠道的同时,要重视开拓有商、中间商参与其中的信贷业务间接营销渠道,争取优质客户。这种间接营销渠道在个人信贷业务营销方面尤其需要。如与工商部门合作,建立由其参加的外贸企业客户营销渠道;如与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由其参加的优质上市公司客户营销渠道;如与有关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电脑、汽车经销商和住宅开发商合作,建立由其参加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营销渠道。

营销方式创新。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主要采用营业推广、广告、派员推销等方式,较少运用销售促进、公共宣传、演示导购等其他营销方式,以及不同营销方式的组合运用。为此,在实践工作中,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信贷业务种类及由此服务的不同客户对象,采用相应有效的营销方式或不同营销方式的组合运用。要充分利用营业临柜的场所,配备专门人员向来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开展规范有序的营业推广工作,不仅巩固客户的现有信贷业务,而且增加客户新的信贷业务。在提高客户经理素质的基础上,运用客户经理的力量,主动积极地做好派员推销工作,不仅巩固扩大老客户的业务,而且开拓挖掘新客户的业务。要研究广告的内容、时机、频率和渠道,努力提高广告营销效果,不仅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牌、邮寄等高层次渠道进行广告营销,而且对一些创新信贷业务要组织专题演示介绍,提高客户对创新信贷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激发客户的需求,并采取实际的交易行为。在此过程中,也可根据所营销信贷业务的特点,采用不同营销方式进行组合运用,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推进信贷营销工作。

(三)信贷管理创新

信贷约束机制创新。这需要在信贷规模约束、信贷投向约束、信贷质量约束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在信贷规模约束中应明确落实一个行信贷规模总量、一个行业信贷规模总量和一个客户信贷规模总量三个方面的数量约束指标,严防信贷规模失控,超负荷经营。信贷投向约束应明确落实行业投向约束、企业投向约束和产品投向约束三个方面的数量约束指标,力求将信贷投向优质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信贷质量约束应明确落实不良信贷资产和信贷呆账损失的数量约束指标,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减少信贷资产损失。同时对上述约束指标要分机构总体和客户经理个体两个层次,在纵横向间分解落实,并且要将上述约束指标的实际结果与一个分支行及其个人的相关利益挂钩,真正建立起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经营机制。

信贷激励机制创新。在创新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必须创新相应的信贷激励机制,以鼓励分支行及其客户经理敢于争取优质信贷客户,敢于开拓信贷市场,敢于做大信贷规模,敢于提高信贷经营效益。信贷激励机制可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创新构造,对各分支行可从信贷资金运用比率、优质信贷客户可从信用等级、资金利润率等方面划分确定和实际授信金额比重以及全行平均资产利润率等三个方面构造激励机制;对客户经理可从一定时期信贷业务量包括累放累收金额、平均余额、经管户数、平均存贷票据承兑、信用证比例每个客户经理经管客户日均存款总额与日均贷款总额和日均银行承兑金额、开证总额的比例、信贷业务综合效益指每个客户经理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利润,包括存贷利差、票据贴现收益、以及各种中间业务收入等三个方面构造激励机制。

信贷“三查”机制创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工作是信贷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将“三查”工作进行分离,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别划归三个不同职能机构部门,起到一种纵向制约的作用,督促各个部门做好各自应该承担的信贷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三查”工作中每个环节的信贷管理工作。信贷调查人员要深入实地加强对被授信人、担保人和抵押物的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宏观经济背景、借款人的经营者素质、技术水平、公司产权结构、供产销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财务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情况,以及担保能力和抵押物的变现可能。信贷审查人员应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政策规定和制度规定,对信贷项目的合规合法性、风险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并对是否建立信贷关系,以及信贷金额大小、期限长短、担保方式等向决策人员提出相应建议。信贷决策人员(含贷款审查委员会)应根据信贷权限大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作出最终的信贷决策。并提出相应的信贷工作措施,使贷后检查真正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信贷风险机制创新。信贷风险机制创新应从贷前风险预测、贷中风险控制和贷后风险化解三方面创新建立。

贷前风险预测重点做好借款人经营趋势分析和信用分析,适度控制授信金额和借款人的负债比例,落实授信担保方式等工作。贷中风险控制重点监督信贷授信按申请用途使用,对一次核贷、分次办理的信贷业务,根据使用进度逐笔审核,督促借款授信项目参加保险,跟踪监测借款人的经营和财务情况等工作。贷后风险化解重点做好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债权重组、及时向担保人追索或处理抵(质)押物、完善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试行建立行业或贷款风险基金制度、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相关信贷保险制度等工作。

二、信贷创新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信贷创新与合法经营的关系。在信贷创新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力求保证信贷创新的合法性,避免非法违规信贷创新的行为产生。为此,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完整、全面、深入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法律法规允许创新的界限;其次,对一些法律法规尚无明确规定而又急需创新的信贷行为和活动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尤其是人民银行汇报,按规定程序审批,取得它们对信贷创新工作的支持;再次对一些经济金融实践迫切需要但现行法律法规不允许的信贷创新行为要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形成专题调查报告,积极主动向有立法权的机构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司法建议。

(二)正确处理信贷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信贷创新活动在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首先对创新的信贷行为事先要进行风险分析和度量,明确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其次,要制定相应配套的制度和防范措施,用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去控制、压缩信贷创新风险,防止管理失控,产生风险;再次,要加强对信贷创新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跟踪监测,密切注意风险变化方向与程度,对已出现的风险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防止潜在信贷风险变为现实信贷风险。

(三)正确处理信贷创新与传统业务的关系。随着信贷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信贷业务会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需要正确处理其与传统业务的关系。总的原则是:创新初期,要在继续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寻求信贷创新业务的突破、扩大,以传统业务推动促进创新业务;创新中后期,要在创新业务逐渐成熟、规模效益显现、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用创新业务来推动传统业务在更大规模、更高效益上的扩大与提高。

信贷变革范文篇4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但仅仅把信贷结构简单地归结为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忽视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就会对信贷政策取向产生误导。信贷结构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它还要受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贷结构还是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研究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贷结构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要有一个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与计划并作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并以信贷目标结构来评价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由于信贷结构调整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决策层应在可以预见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性、长期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同,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会不同。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永久的系统工程。只有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调整才能使银行资产业务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信贷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升级方向的原则信贷结构调整必须与各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趋势相协调,与国家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要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立足传统产业,挖掘战略新兴产业内发展机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要择优扶持:对国家明令禁止、限期淘汰的产品,坚决停止贷款支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分类指导、有进有退原则信贷结构调整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市场情况、资源禀赋、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因行施策,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要在注重调整目标整体性的同时,兼顾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

(三)风险控制与综合效益相统一原则信贷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原则,做好客户需求与产品组合安排的结合、业务综合收益与客户风险状况的结合,努力实现风险最小化基础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流程

(一)深入进行市场分析,摸清细分市场情况认真分析本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对辖区内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优势行业等进一步细分,对目标市场和客户进行排序。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走向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明确提出重点支持行业及分支机构,保证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到上述重点目标投向上。

(二)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信贷结构调整的区域、行业、客户、产品多维资产组合具体管理要求一是差别化安排好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阶梯性和不平衡性,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而在中西部地区正方兴未艾,不能简单的用一种偏好来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要关注产业升级换代后的变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中西部地区要密切关注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区域振兴规划战略的发展机遇,支持现代化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做好行业分析,明确行业增长目标。顺应宏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转变,要巩固传统产业,密切关注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优势行业对当地GDP贡献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支持区域特色明显、低碳环保的优势行业,严格管控直至退出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监管部门严控的,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相关行业。三是提升客户选择、挖掘能力,明确客户增长目标。积极支持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契合区域资源优势、竞争力强的客户,严控退出技术水平低、公司治理混乱、主营业务不突出、盈利能力不足的客户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客户。四是推进产品创新,实施组合管理,以客户-产品组合管理为经营主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实现业务风险收益的综合平衡。要求全行各分支机构要遵循产品风险特性,提高中、低风险产品比重,有选择地进入高风险产品。根据风险缓释措施与客户信用等级设定各级经营机构的风险资产分布结构,明确每类信用等级客户使用高风险产品余额的上限和低风险产品的下限,使用保证类贷款余额的上限和抵质押类贷款产品的下限,持续深入推进风险资产结构组合管理。

(三)加强对信贷结构调整工作的实时监测,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监控、考核力度,要求各分支机构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落实结构调整政策相关要求。要强化对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按季监测并分析总结。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信贷资源的分配、考核激励费用的配置、业务管理权限的调整等方面,向结构调整政策执行情况较好的行业倾斜,引导各级机构积极主动落实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

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扶持

(一)理顺政府与国有银行的关系

在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对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自身的身份和地位有一个新的定位。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行政权力和宏观经济管理权的界区内。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或控股性质的,所以,政府在已有的职能结构中又被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职能,政府由此就成为集社会行政管理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三位一体的“混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职能显然是膨胀了。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它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含混搭配,合二为一,就为政府过度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奠定了基础。规范的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的定位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以法律手段来维护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政银分离,产权清晰,政府干预适度是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关系的基本点。在这种关系框架内,政府一方面凭借其权能,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信息、增强激励来影响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再一方面,通过财政部门和政策金融部门,积极提供公共金融物品。

(二)构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发展资本市场,降低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一是扩大股权融资,增加债权性资金供给;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理顺其作用机制,迫使银行不在这些行业过度涉入,同时,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通过债市、私人资本等多种方式筹资,而不是紧盯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从体制上增加长期资金市场的竞争者,增加资本供给,相对减少市场对银行债务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从而压缩银行长期信贷市场,减少间接融资比例,解决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不平衡的矛盾,长期贷款与短期资金不匹配的流动性矛盾。从减少长期信贷需求约束上强化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信贷市场的内在动力,从而使银行的贷款转向中小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市场供给主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开拓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信贷市场和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促进信贷结构的均衡。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解决高科技企业以及创业投资的融资问题,为商业银行后续进入形成铺垫。

信贷变革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矛盾点;优势;信息技术

全球经济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创造出的新经济、新金融,改变了已有的商业模式,商业现象发生巨变。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将互联网金融总结为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这几类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不断深入到各大金融机构,带给传统金融业一大冲击,特别是银行的信贷业务影响最大。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主要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形式获得利益,以信用性强作为运营的保障。然而,互联网金融将这最基本运营模式给代替了,从中获得的利益也一同被带走。互联网金融主要以“余额宝”类的模式获得居民存款的操控权;以P2P网贷平台的模式方便居民借贷,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发放贷款业务,长期发展下去,对商业银行是一大挑战。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和P2P网络借贷平台这两种模式进行深度探讨,并分析未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促进信贷业务的良好运行,不断改革创新。

一、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1.“余额宝”类应用产品的运营模式。“余额宝”主要是一种投资于货币市场的基金,流动在货币市场中,这批基金投资对象风险低、稳定性强、流动性快,是目前投资者比较受欢迎的。这是互联网下最新型的理财方式,天弘基金就应用了“余额宝”这一优势,将较为分散的资金集合一并投入到资本市场,再从同业拆借市场放贷中获得盈利。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个体用户的储蓄存款与“余额宝”中的用户所占成本差别非常大,就比如组团与个体,团购可以减少营销费用,获利更大。使用“余额宝”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平均成本,是一笔庞大的货币市场基金。2.P2P网络借贷的主要运营模式。P2P网络借贷是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双方的资金借贷交易,方便快捷,并减少了中间过程产生的成本,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主要操作是借款者向P2P网络平台申请借款,再由P2P平台进行审核确认,最后将借款详细信息公开,由于有需要的投资者进行选择是否交易,投资者从中获得的利润将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中收获的报酬。对于借贷也分为好几类,在P2P网贷中分有贷款市场、平台市场以及其他类的P2P平台。贷款市场主要是贷款者向平台抵押担保,平台根据贷款者的个人信息,评价其信用等级和还款期限决定是否放贷。而平台市场是投资者对各类贷款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进行评定最终做出选择,是否投资。最后一种是其他类的P2P平台,它没有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而是将交易权直接交给借贷者和投资者手中,自行完成资金交易等活动。这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逐渐取代传统银行的部分业务,如:转账、收付款、结算等。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可潜在的风险也在增大,久而久之,将阻碍P2P网贷的正常发展。P2P网贷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保障,平台上业务产品的信息量巨大,而且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对产品的类型、产品定位、风险高低等没有准确的划分和证实。投资者便很难根据产品的好坏进行正确投资,再加上平台本身风险控制能力低,出现大量坏账。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者在平台上诈骗敛财,平台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国家也还没有对网络信贷平台制定法律规范,这方面的缺陷导致平台出现高风险,投资产生的风险事件持续发生。

二、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业务发展近况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指在银行内拥有闲置资金的人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中介代表,他们将大小资金聚集,以中介的名义给贷款者放贷,是社会的经济调节枢纽,通常被称为“蓄水池”、“稳压器”。商业银行主要对发放的贷款或购买的证劵中赚取利息。然而,现在的互联网金融P2P信贷平台不需要信用中介,直接进行资金交易,丧失了商业银行的部分职能。2.支付中介。支付中介是链接银行与社会的信用纽带,具有社会经济支付、支出的功能。支付中介在银行存贷款业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支付中介作用,可以提高银行信贷业务能力,扩大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范围。在支付中介过程中,用户在银行存入的资金大部分都是低息甚至无息的资金,这样便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并且提倡非现金转账和支票收付,提高资金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影响

1.增加银行运营难度,用户储蓄大量流失。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类模式带走许多储蓄用户,银行大量资金转移,日常基本的资金周转受到限制。银行资金缺乏,调剂法定准备金,使用“余额宝”存款,则要支付比活期利息还要高的资金。一般传统的网点是向社会聚集大大小小的存款,而“余额宝”通过“支付宝”的网络渠道搜集广泛用户的零散存款,相比银行商业网点要高昂的人工、房租等费用,减少了用户的资金使用成本。2.改变银行信贷业务顺序与监管制度。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以往的信贷业务顺序,将贷款前期的调查、中期的审查、后期的管理等顺序打乱,这些环节是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然而互联网金融直接忽略了这部分,对于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金融大数据,把用户在平台长期的交易行为,作为信用评定的标准,用信用等级制来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其实银行早期也是应用互联网的模式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是银行给互联网金融的好例子,但银行最终没有坚持下去。重视的方向不同,银行主要以安全为前提,而互联网金融就比较笼统性,没有确定的方向,有些盲目。目前网络平台要求低,法律管理不强,互联网金融也并非发展的良好,虚拟的平台内存在着欺骗、虚假,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与风险。

四、如何改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从起步到现在已经打下扎实的根基,操作娴熟,运营长久,资金稳定,其运营模式是居民最为熟悉、普遍的,也受到大家高度的信任。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产业,面对这一新技术,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运营理念,分析市场发展动向,及时制定对策,管理者不可过度自信单凭市场垄断地位就忽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做一下策略:1.优化业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银行不能以大众化需求涵盖所有客户,应根据不同客户,区分差异、生产多样化的产品,让每一位客户满意。及时获得客户意见反馈,不断的创新、优化产品。对每一位客户的理财产品应具备个性化,开发多种产品。在存款活期方面,商业银行应对客户增加更为优惠的政策,提高存款活期价值。2.改变传统信贷模式,重点加强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意识到现今银行不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面临着互联网强大的挑战与竞争。许多银行也纷纷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各大银行应在互联网上建立相应的电商平台,采集电商数据提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贷款,在减少营业网点的同时,应及时对减少的业务空缺由下线转到上线。对于风险控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监督工作,工作要求标准严谨,获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加强银行经营能力。

五、结语

传统的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许多职能已经名存实亡,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现在互联网金融代替了只是部分的银行职能,还不能与商业银行等同,但现在的发展优势有目共睹,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商业银行应积极地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相信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将会快速发展,完善自身业务水平与职能升级。

参考文献:

[1]黄旭,兰秋颖,谢尔曼.互联网金融发展解析及竞争推演[J].金融论坛,2013,(12).

[2]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

信贷变革范文篇6

(一)对农村信贷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随着新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家庭收入和人力资本也不大不同,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程度和金额大小也大不相同。通常有消费和简单再生产信贷需求,也还存在种植、养殖和倒卖流通大户完全商业化的信贷需求,以及其他农业发展需求。

(二)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家庭资产有限且变现能力不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还不能作为合法的信贷抵押品。由于农村居民家庭资产有限且很难变现和流通,导致农村信贷需求缺乏有效根本的保障力度。

(三)对农村信贷需求是生产性借贷和消费性借贷在实际

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居民的借贷需求中,消费性借贷需求往往占很大比重,有些农户甚至以消费性借贷需求为主要需求,由于农户既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生产性农村借贷的现金大部分会用于家庭日常的开支消费,部分农户为满足消费性支出必然压缩农业生产性投入,由于农村条件的复杂性很难界定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

二、当前农村金融组织的现状与缺陷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办的村镇银行,此外,是大量的民间借贷。由于各个金融机构的性质不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也大不相同,资金的吸收和发放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银行繁琐的批复手续和抵押要求,严重影响了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信贷中的创新思路

(一)对农村金融组织变革的创新

农村信贷的发展也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发展,金融机构要建立合理的信贷需求和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贷的政策,加强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于农村信贷要在坚持商业化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农村需要信贷的特殊性,抓住主要矛盾建立与农村信贷需求相适应的内在经营机制体制。世界银行早在1989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与正式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法律环境逐渐成熟的条件下,不断规范非正式金融机构的业务,使其与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相互协调合作,让两者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共同发挥作用。

(二)对农村金融的宏观制度变革的创新

新农村金融需要得到有力的改善,必须扭转农村资金大量向其他行业外流的势头,要综合运用贴息、差别准备率、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支农再贷款以及所得税减免等多种手段,加大政策引导作用,使农村信贷服务成为一种能盈利、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业务。

(三)对农村金融组织内部的微观制度变革的创新

1.农村信贷要创新信贷产品。根据农户借款不同的需求特点为不同信贷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要以信贷还款的来源为基础,积极开发生产用途不限定单一,还款期限相对较长,同时根据农户收入来源特点设置分期还款的信贷产品。另外要正视农户的消费性信贷需求,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尤其是增加农民消费贷款的种类,创新农户消费性贷款的发放模式和方式。2.农村信贷要创新担保方式。在农村信贷负的发放过程中可以推行农户联保贷款。新村信贷的小额联保贷款是一种有益的创新模式,在解决农村信贷贷款难问题,利用社区内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款的回收率。也可以积极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充分利用农村龙头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的优势,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和农户信息不对称和贷款使用、回收的问题。3.农村信贷要改善内部管理和流程,有效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农村信贷在服务模式上,选择与村镇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声誉良好、收入稳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个体户等,利用这些合作伙伴的客户资源、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努力提高内部员工的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积极推行自动化和网络化办公,提高农村信贷的综合利用率。

信贷变革范文篇7

一、积极贯彻国度微观调控政策。人行市中间支行、银监分局要搞好窗口指点,催促指导金融机构准确了解、积极贯彻国度灵敏谨慎微观调控政策,抓住国度信贷政策有所松动的时机,积极自动向上级行上报一批优质项目,全力争夺添加我市信贷规划。驻市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度促进中部崛起、增强国度粮食计谋工程河南中心区建立和加速推进全国乡村变革开展的时机,调整优化信贷构造,加速金融产物的效劳立异,添加有用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借款53亿元,力争到达55亿元。

二、树立健全鼓励约束机制。要逐渐树立完美鼓舞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有用信贷投放的鼓励约束机制,对支撑我市经济开展有凸起奉献的金融机构赐与物质和精力奖励,各级财务性资金优先开户,重点引荐优质项目。经过财务贴息方法,指导银行对契合国度财产政策、产物有市场、信誉记载优越、临时呈现坚苦的主干企业赐与资金支撑。

三、合力建立银企协作平台。各级当局和有关部分要持续组织召开多种方式的银企对接会,起劲促进银企对接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县域经济延长。市发改委、人行市中间支行和企业开展效劳局要牵头组织召开银企洽商会(包罗40户重点企业、100户小巨人企业、20户高新技能企业、20户重点效劳业、20户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选择经济根底较好的县(市)组织召开县域银企洽商会。市当局办公室要会同人行市中间支行、银监分局跟踪催促,按期传递,实在进步资金到位率。市发改委、人行市中间支行、市银监局要依照分类指点准则,对我市重点企业和严重建立项目标资金需求进行协调,确保资金链不时裂。

四、出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积极探究中小企业借款担保机制,鼎力开展中小企业借款担保机构。由当局出资或参股,指导社会本钱投资设立各类类型的担保机构。推进市内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信誉担保公司,为财产链条上直接配套的中小企业供应融资担保。市企业开展效劳局要会同有关部分尽快研讨出台《市信誉担保机构监视治理方法》,标准担保机构的运营,确保担保机构继续安康开展。人行市中间支行要充沛发扬信贷政策结果评价机制造用,银监局要持续推进小企业信贷培养试点任务,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市企业开展效劳局、工商局、人行市中间支行、市银监局等部分抓紧启动小额借款公司试点,指导和标准民间融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五、进一步加大当地金融机构借款投放。人行市中间支行、银监分局要进一步增强指点,催促全市当地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市贸易银行、农信社要加速变革开展措施,化解金融风险,盘活资金存量,做大资金增量,充沛发掘借款潜力,用足用活借款规划,确保全年新增借款不低于24亿元。个中,全市农信社新增借款不低于20亿元,市贸易银行新增借款不低于4亿元。

六、起劲扩展直接融资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市发改委要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树立上市任务目的审核机制,争夺更多企业上市。有关部分要积极协调停决企业上市进程中的地盘、环保、税收、股权确认等问题,搞好企业上市培养任务。市发改委、人行市中间支行要积极推进企业刊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市企业开展效劳局要会同市发改委积极组织刊行中小企业调集债券,市财务按债券票面利率赐与必然比例的贴息。增强银信协作,鼓舞银行合规开拓信任借款类理财富品,扩展信任融资规划,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树立银行融资新产物宣传机制,扩展企业融资。支撑和鼓舞金融资产治理公司展开资产重组,开展银行营业和融资租赁营业,加速措置不良资产,减轻企业的债权担负。

信贷变革范文篇8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确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在体制和政策上创新,实现金融在城乡间协调和均衡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兼顾城乡分析配系变革背景下的重庆乡村金融需要综合

(一)农业财物化停滞的微弱趋向请求翻新金融货物需要金融保障农业财物化停滞是晋升农业运营效益的无效路径。正在政府指导和市面推进双重作用下所引发的农业财物化运营风潮,带来了金融效劳的深入变迁:一范围,农业财物化将消费、加工、出售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好价格链系统,相较于疏散、隔断的原始农业消费运营形式发作了基本性变迁,请求金融效劳改观一家一户、单点单环的保守效劳形式,站正在消费联系链的立场,从效劳农业财物化车把企业溯及服务到庄户;站正在价格链的立场,从效劳消费环节蔓延效劳到加工、出售环节,以完好的链条型金融效劳促进农业财物化停滞。另一范围,以车把企业为主体,机构展开的范围化、市面化消费运营,将千家万户的小消费与大市面对于接,其消费运营联系联接了多个主体、横跨多个财物、面临国际海外,没有只需求保守的取款、存款、预算效劳,还蔓延出境内业务、期货交易、消费运营安全等全方向的金融需要;同声,随着消费运营范围的一直扩展和治理程度的进步,其扩张性筹融资需求担保公司等信誉增级组织的支撑,需要囊括银号、安全、证券、期货买卖公司等各类金融成员正在内的齐备金融系统,依据农业停滞特性,翻新金融货物,为其需要完好的一揽子金融效劳。

(二)新乡村建立请求扩展乡村金融范围和提供公益性金融效劳一是正在施展县域乡村共同制度劣势、整合停滞资源,经过扩展关闭吸引资金、技能、俊杰、治理等内生因素,深浅开拓乡村地域劣势资源,放慢停滞二、三财物的进程中,必定正在乡村地域催产少量的以企业法人造主体的钻工性范围化金融需要。二是正在农村途径、风力、水利、甲烷等旨正在好转乡村消费生涯环境的根底设备建立和乡村城镇化建立进程中,需要多本质、范围化金融需要。正在该署需要中,一全体名目因为输入范围大、周期长、公益化本质一般,没有适合生意金融染指,需求制度性金融组织施展作用;一全体名目存正在较好的间接筹融资环境,可应用银号、担保组织、政府施行信誉增级,采存入售信托基金、公债券等形式停止间接筹融资,防止适度依托直接筹融资。三是正在医疗、养老、文化等乡村政法公同事业建立中,其输入、治理、运用需求制度性金融与非制度性金融和银号、安全、注资组织等金融成员协力共举,一揽子处理资金筹得来、管得好、能升值、开启用等成绩。

(三)农业消费形式和农家计涯形式的演化要求金融效劳多元化乡村劳能源转移,大范围的务工经济加长了资金汇兑需要;同声正在务工中实现了原始利润积攒、具备了守业环境的务妇幼民,正在回乡守业进程中,需求存款、担保、出租等金融效劳。随着农民支出沟渠没有断拓宽和财产的增多,需求以财产保值升值为手段的分析理财效劳,同声衍生出置业、消耗性金融需求。随着农业财物化和田地流转粗放运营的一直发展,基于庄户范围化消费、机器化工作的消费形式变革,需求大额庄户存款、农业机具出租、农业消费保险等金融效劳。分析上述,随着农民消费生涯形式的改造、财产的一直增多和文明高素质的晋升,其金融效劳需要曾经由容易的小消费存款向筹融资、出租、保险等多元化金融需要改变;由保守的消费型金融需求向财产治理型和消耗型金融需要改变;由繁多的情理型效劳沟渠向电子化效劳沟渠改变。

二、重庆乡村金融变革与停滞中存正在的次要成绩

(一)乡村金融供应总量及构造平衡,金筹融资源配置错位

1.乡村金融供应有余,构造平衡。近年来重庆乡村金融供应涌现了一些新的变迁和新特性:一是乡村金融供应重大有余的冲突开端由整个乡村地域向经济更落伍的乡镇转移集合。二是乡村存户金融供应有余的冲突开端由乡村地域整个存户集体向农村巨大企业和庄户转移集合,而乡村地域的一些资质优良的高端存户变化金融组织竞相抢夺的优良客户资源。三是信贷业务种类供应有余的冲突开端由整个“三农”信贷业务向“三农”信贷业务中注资回收期长、收益低、危险大的根底设备和乡村种养业信贷业务转移集合。

2.乡村金融组织格局没有正当。一是乡村地域金融网点单位偏偏少。据统计,全市主市区以外的县域地域每万人占有金融网点1.39家,只占主市区每万人占有金融网点数的33.7%,内中经济停滞较好的渝西南翼金融网点遮盖面为90.7%,经济停滞绝对于较差的渝西北翼金融网点遮盖面为85.6%。二是乡村金融组织效劳古代农业停滞的性能弱。一范围乡村金融组织因为单位少,运营垄断性强,缺少充足的市面所作,招致乡村网点根底设备配置差,需要金融效劳的高科技含量低,效劳频率没有高;另一范围,农村金融组织怠于开拓新的金融货物,业务种类大多局只限保守的取款、存款和预算业务,远远满意没有了乡村经济主体停滞示代农业所需求的古代金融服务。

3.金融货物和业务流水线钻工化成绩一般。次要体现方式是沿用效劳乡村存户的准入规范和业务流程,与现阶段“三农”存户业务运营急需的存户准入低规范、效劳范畴一点径、业务操持短流水线和操作方法简洁化的事实金融需要没有婚配,招致“三农”存户的金融需要无货物支撑,无流水线合作。

4.制度性银号的性能缺位。“三农”存户对于低圆周率存款请求急迫,而正常的银号和市面化金融机构没有能满意其低圆周率的请求,因而必须要有制度性金融作为支持。眼前重庆处置乡村制度性业务的金融组织只要农业停滞银号一家,且仅正在食粮收买方面施展着制度性金融的作用,正在乡村公益性、临时性、高危险和低频率等急需低存款圆周率支撑的制度性金融范围施展的作用没有够,招致制度性金融正在重庆乡村金融的停滞中缺位。

5.支撑新式乡村金融机建立设的力度没有够。从2006年终开端,国度银监会为处理乡村地域银事业金融组织网点遮盖率低、金融供应有余、合作没有充足等成绩,先后出面了乡村村镇银号、存款公司和资金相濡以沫社等一系列新式乡村金融组织治理方法,依照“低门坎、严监管”准则,鼓舞各类利润为农民需要优良、高效的金融效劳。而重庆市作为国事院同意建立的通国最大的兼顾城乡分析配系变革实验区,却只争得了荒村镇镇银号目标,眼前仅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号歇业。因为正在建立新式乡村金融组织制度促进上滞后,以致重庆乡村地域金融组织单位少的成绩临时未能失去无效处理,反应了乡村经济的停滞进度,同声也抑止了乡村金融的可延续停滞。

(二)支持乡村金融停滞的经济根底雄厚1.乡村根底设备保证水平差,农业分析消费能力低。乡村田地、水利设备、途径交通、树林遮盖、气象台站等根底设备保证水平,是权衡农业分析消费威力的主要目标,是承载金融利润输入的无效载体。重庆是大水乡、大乡村、大库区,根底设备建立欠账多,注资保证威力差,难以吸收金融2.农业财物化水平低,企业运营消息没有通明。因为本市农业财物化停滞水平低,财物运营链条短,货物外加值低,形成乡村运营因素输入多,产出低,糜费重大。而与农业财物化水平低相伴而生的是企业运营范围小,治理没有标准,广泛具有着企业财务制度没有健全,公司管理缺失,运营治理消息没有通明,金融组织信贷治理难度大等成绩,增多了金融组织的治理利润和注资危险。

3.乡村劳能源高素质低且活动性大,注资危险大。一是乡村劳能源全体高素质没有高。目重庆65%的农民只要小学以次文明,缺少增收脱贫致富的技艺。二是农民活动性强,治理难度大。有700万农民正在市内外活动务工,通国范畴内的集体征信零碎建立绝对于滞后,金融组织贷后治理难,存款催收获本高的成绩日益一般,也已变化障碍乡村金融组织向农民发放存款的主要要素。三是缺少存款质押担保威力。从事乡村种养业的庄户消费机器容易,家族无效财产少,该署财产难以变化存款质押担保物,招致庄户贷款的第二还款起源难以失去保证。

(三)支持乡村金融停滞的政法保证缺失

1.支撑乡村金融停滞的制度建立滞后。一是贷款财税弥补没有够,监保管度指导有余;二是配系金融纪律法规没有完美,农民无效质押有余,甚至农民的各种权利和财富无奈尽快参加乡村金融运动中。

2.金融危险摊派机制没有健全。一是政法担保体系没有健全。担保组织少,缺少市面所作,对于“三农”存款需要信誉担保的自动性没有强,通畅了乡村金融效劳“三农”的停滞步调。二是农业安全缺位。由于农业安全赔偿率高、报答率低,正常金融组织没有愿意对于农业展开安全业务。三是政法信誉支撑系统建设滞后。眼前乡村经济主体合议制观点冷淡,逃债、废债的信誉守约景象少量具有,缺少信誉建立根底。

3.政府效劳乡村金融的职能施展没有充足。一是对于效劳乡村的金融组织制度待遇没有同等,对于效劳三农的金融组织缺少相反的制度条件。二是对于金融机构提的请求多,为其排忧解围处理详细成绩的少。一般中央政府以至对于金融组织守法清收或者从事危险财产停止行政干涉,重大伤害了金融组织效劳“三农”的踊跃性。三是中央政府正在解决信誉守法者时常常做官法稳固范围为专款人思忖的多,为金融机构资金保险思忖少,执法单位“有法没有依、执法没有严”景象时有发作。

三、放慢乡村金融建制变革,构建与完美乡村金融系统的准则

(一)保持市面导向、放宽市面准入的准则正在变革与翻新乡村金融建制中,构建和完美适应“三农”特性的多档次、广遮盖、可延续、低利润的乡村金融效劳系统,必需一直保持以市面导向,放宽市面准入的准则。

(二)保持推销性、竞争性、制度性相联合的金融系统建立准则保持推销性、竞争性、制度性相联合的“三结合”准则,能力完成乡村金融效劳有可延续性,能力完成乡村金融与乡村经济共生共赢、延续互动。

(三)保持增强制度支撑与进步金融组织运营威力的偏重的准则增强制度支撑能力无效安置金融组织支农的积极性,支撑金融组织向“三农”歪斜。同声,也有益用鼓舞和推进金融组织进步本身运营威力,翻新农村金融货物,进步金融效劳程度。

四、放慢乡村金融建制变革,构建和完美乡村金融政策

(一)建立多档次、多元化的乡村金融系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请求:“翻新乡村金融体制,放宽乡村金融准入制度,放慢构建推销性金融、竞争性金融、制度性金融相联合,利润紧缺、性能健全、效劳完美、运转保险的乡村金融系统”。建立多档次、多元化的乡村金融系统是乡村金融建制变革停滞的首要使命。

1.进一步强化乡村制度性金融性能。作为乡村制度性金融组织的农业停滞银号应进一步施展对于农业的五大职能。一是充散发挥对于农业财物的帮助职能。支撑农业构造调动、农业财物化运营,合作政府建立劣势农货物海域化格局、业余化消费、范围化经营的农业消费格式,支撑农业根底设备建立,加长土地疏浚、农网革新、乡村交通、通讯、动力等根底设备建立的输入。二是充散发挥对于农业支撑的补偿职能。关于农业消费存正在社会效益较高、经济效益相对于较低,推销性金融组织没有愿注资,农刊行能无效补充推销性、竞争性金融“量”上输入的有余。三是充散发挥对于农业输入的提倡职能。经过投放信贷资金,好转注资条件,升高注资危险,吸收其余资金从事相符政府农业制度企图的存款和注资,从而构成乘数效应,加强注资主体输入农业的决心。踊跃支持农业财物化车把企业停滞,进步农业财物化程度。四是充散发挥指导支农资金投向。作为农业制度性金融组织,应保持粮棉倒卖储业务的根底位置没有动摇,支撑地方和中央粮棉储藏、替换,保障方案的顺利施行;支撑粮棉倒卖企业展开粮棉调销业务,办好食粮收买资金的供给,掩护种粮农民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停滞农刊行正在粮油油信贷市面上的主导位置,进一步强固和进步市面份额;踊跃支撑农业小企业停滞及其余业务,缓解“存款难”。五是充散发挥对于农业停滞的效劳职能。应用农刊行组织劣势,踊跃施展对于农业财物构造调动的消息指导、技能指导和制度指导作用,使农民经过财物构造、货物构造的调整实在进步支出。同声,进一步放慢货物翻新步调,特别要加长信贷业务货物的自主翻新力度,放慢研发和推行适宜农业企业特性的金融货物,经过真话地下一致授信,核定可重复运用信誉额度等形式,开辟绿色通道,进步效劳频率,及时满意企业的信贷需求。踊跃钻研翻新担保机制,打破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2.进一步加长农业银号的支农作用。农业银号临时以来正在支撑农业经济停滞、效劳“三农”范围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以后,农业银号正正在停止改革,改制后的农业银即将存正在愈加正当与完美的金融企业管理构造,愈加顺应市面需要,支农性能愈加一般,必将从运营系统、机构保障、资金供给范围对于支农惠农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施展农业银号支撑农业的传统劣势,表现出农业银号应部分支农性能,对于“车把企业+输出地+农民”经济体寄予更大的支撑,加长对于车把企业的资金输入,处理农业财物运营对于信贷资金的大范围需要。以此,牵动其余生意银号施展支农作用。

3.保持把停滞“三农”、效劳“三农”作为重庆农村生意银号任务的圆心。要优先支撑具有海域资源劣势、市面所作力强的主导财物的停滞,推进农业科技成绩转化,支撑范围型、特征型、高科技

型的“公司+输出地+庄户”的财物化形式的停滞,支撑力点龙头企业的停滞,支撑农货物输出地建立、呆滞机构停滞和市面系统建立。增强货物翻新,优化存款种类。依据存款对于象差别化发放存款,如对于播种小户采取质押、抵押、联保、担保等愈加灵敏的形式。

4.健全邮政存款银号建制,完美支农性能。增加邮政银号存款取款正在乡村的使用范畴,将县域一定对比的存款取款用来发放小额信誉支农存款,积极指导定然对比资金正在外地乡村生意银号、农业银行操持大额协定取款,增多乡村资金起源。

5.鼓舞各类股子制生意银号到县域建立组织。制订相关制度,鼓舞和指导国际、海外各类股子生意银即将组织、业务向乡村、农业、农民蔓延,进步乡村金融主力和效劳程度。

6.鼎力停滞新式乡村金融机构。新式乡村金融机构是乡村金融系统的多余补充。停滞以效劳乡村地域为主的村镇银号、小额存款公司、乡村资金相濡以沫社等新式金融组织,有益于处理乡村金融组织网点遮盖率低、合作没有充足、效劳有余的成绩,推进乡村构成注资多元、品种多样、管理灵敏、效劳高效的金融效劳系统。

7.指导和推进官方借债衰弱停滞。乡村官方借贷较为广泛,存正在借债联系消息对于称的自然劣势,一定水平上能满意正轨金融组织难以涉足或者供给有余的资金需要,是正轨金融的补充。官方借债没有存正在缩小效应,对于金融市面的反应是无限的。对于正当、合法的官方借债应掩护,指导和推进其衰弱停滞。

(二)进一步加长资金输入,踊跃指导资金回流,需要紧缺的支农资金

1.对于乡村竞争金融组织施行免缴或者减缴取款准备金制度,使其有更多的资金输入“三农”之中。

2.加长支农再存款的投放力度。进一步扩展现行小额存款额度,以满意农民消费范围扩展的需要;过度延伸存款期间,使存款期间与农业消费运营周期相顺应。扩展存款用处,满意乡村生意银号支农资金需要。

3.灵敏施展圆周率杠杆作用,生意银号投向农业的存款可施行较大宽度的圆周率浮动,安置支农踊跃性,对于庄户发放的支农存款圆周率应没有浮或者少浮,以减轻农民累赘。

4.构建乡村金筹融资金返流机制,明白规则县域内银事业金融组织新吸引取款,次要用来外地发放存款、支撑乡村经济停滞的对比,构建乡村资金良性重复机制。

5.把过火疏散的运用支农资金绝对于集合运用,进步运用效益。或者作为支农存款贴息,或者用来支撑金融组织支农存款处分,构成支农存款的鼓励机制。

(三)构建和完美农业安全政策农业是弱质财物,难以防止各族做作灾祸的侵害,强无力的制度保证系统将起到分摊乡村金融机构存款危险的主要作用。

1、构建农业巨灾安全基金。踊跃停滞洪流、干旱等面积广、反应大、灾祸屡次的杂项巨灾安全,加快构建全市范畴的制度性农业安全网络和农业安全基金。

2、经过定然的财政津贴、票据信贷、减轻役收等制度帮助,充散发挥和应用生意安全公司资源劣势,指导和推进旧有生意安全公司到乡村建立组织、开展业务、开拓适宜乡村需要的安全货物,充足安置农业车把企业和庄户的投劳踊跃性。

3、新建农业担保公司,逐渐构建以制度性的保险公司为主、推销性安全公司为辅的、可延续停滞的农业安全运营形式。

4、健全农业再安全市面系统。采取财政津贴、税收优越等措施,鼓舞各族推销性安全公司农业原安全需要再安全支撑。

(四)建立危险分摊与弥补机制,正当疏散支农存款危险

1、进一步施展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于农业贷款施行财政贴息制度,指导银号信贷资金向“三农”畛域配置。

2、放慢构建政府帮助、多方参加、市面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舞有环境的地域政府出钱、农民和乡村企业参预,成立相符古代企业政策的担保基金或者担保公司。经过财政帮助一批业余性的乡村信誉担保机构,建立特地的乡村信贷担保基金,踊跃拓展相符乡村特性的担保业务,实在处理农民存款担保难的成绩。

3、鼓舞和机构金融组织踊跃试点,依照因地制宜、灵敏多样的准则,探寻相符乡村实践的质押贷款,构建健全质押担保物件评价、治理、从事机制,扩大乡村无效担保物范畴。

4、新建农业危险注资公司、构建农业注资基金,用来高科技含量高农业名目注资,指导政法资金跟进。

5、构建乡村支农存款安全机制。推广乡村安全存款;指导构建由农民、乡村经济机构志愿出钱构成的非盈利性的相濡以沫安全机构;对于制度性农业安全、商业性涉农安全,以及相濡以沫性安全施行与正常生意保险有别的再安全,无效疏散农业安全的运营危险。

6、踊跃探寻多方竞争的担保机制。把农民、专业竞争社、银号、农资供给商、车把企业等农业消费运营中的有关利益者组成一条存款担保链,构成贷款利益共享、存款危险疏散共担。

(五)好转乡村金融生态条件,推进乡村经济金融谐和停滞政法信誉系统建立是个零碎工事。政法信誉体系建立既触及经济和政法的各个畛域,也受各个方面的反应和限制,需求充足安置各范围的踊跃性,将其归入到经济和政法停滞计划中。

1、提议政府就建立乡村金融生态保险区成立一个专职正式组织,鼎力依托群众银号整合旧有资源,构建遮盖面广的征信零碎,促进政府主导下的信誉工事建立。并经过整理标准市面经济次序、放慢信用政策建立、增强宣扬文化和言论监视等多种道路,分析使用纪律、经济、政法监视等多种手腕,一致部署,大局谐和,联结施行,无效地促进政法信誉系统建立。

2、以构建乡村金融生态保险区作为推进乡村经济的主要握手,分析使用好三大手腕,创立乡村金融生态保险区以此推进乡村经济的鼎力停滞。

一是正在公安层面踊跃建立乡村金融生态保险区。正在立宪上,要充足思忖乡村金融组织生活停滞的特别性,确立其绝对于于正常金融组织、政法机构的“超惠”待遇,正在公安受权、权利掩护、免责范畴、受偿位次等范围寄予歪斜;增强金融执法,严峻管教恶意逃废债权行止,着力点理施行工夫过长、施行用度高、抵账财产回气候效差等一般成绩;对于触及弱势群体、政法大众的金融事例,对于涉农金融组织为保护社会稳固所支付的利润应构建弥补、调理机制。

信贷变革范文篇9

随着中国加入WTO,结束汽车产品“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关税的大幅降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减少和取消,将使一大批质优价廉的进口车涌入我国消费市场,近而带动汽车进入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这种变革将直接导致:一方面,中国汽车产品即将告别短缺经济,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同时,随着产品的丰富,价格的大幅下降,汽车消费需求将会在未来几年中逐步释放;另一方面,依靠产品主宰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的时代即将结束,传统的靠产品垄断汽车贸易服务领域的市场格局将会被打破,这就为一大批拥有先进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的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汽车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后,中国汽车贸易领域必须由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向现代汽车营销模式转变。现代汽车营销模式更注重吸收和应用国内外成功的汽车营销经验和技术,如汽车信贷、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新旧汽车租购等。在经营理念方面,则更注重消费者对于产品以外的需求,如融资的需求、租赁的需求、以旧换新的需求、售后服务的需求等。随着汽车生产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经销商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变得举足轻重。规模化运作,拥有自己的品牌、技术、网络、售后服务体系以及金融支持的汽车经销商,已经具备了与汽车生产企业平等对话的资本,他们将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

跨国公司向服务贸易领域渗透

何曼青(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博士后)

权威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外商对华投资日趋系统化。先进入的汽车制造商已开始利用其优势,在逐步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系列的同时,向市场销售环节和供应采购环节渗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品牌为中心转移。同时,他们正准备运用其在全球的金融和租赁经验,在华开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汽车厂商将在中国获得贸易权和分销权,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开展分销、批发、售后服务、维修保养、运输等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全程服务。事实上,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了轿车服务系统,并加强了自身营销网络的渗透力度。

跨国汽车公司不仅带来了订单、资金、技术(新车型)和国际标准、新的经营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缩短了我国汽车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带来了世界水平的竞争活力,打破了国内汽车领域原有的垄断和低效率市场格局,并提供了中国汽车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研发、销售和配套网络的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冲击国内汽车市场,对中国汽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跨国公司都深谙“顾客是收入之源”,因而都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用在创造顾客满意的一切必要之处。一方面以用户为中心,把“保证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做实;另一方面,科学进行市场细分,合理进行市场定位。他们推崇“特许专营、多位一体”的品牌经销模式,大力加强服务营销--将产业价值链向服务领域延伸。

近年来,跨国汽车公司为了贴近消费者,在中国“安家立业”,还在本土化上大做文章。产品性能、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融资、服务以及技术与管理人员等等,都实行本土化。同时,整体运作式战略逐渐向模块组合式营销战略转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定制化,积极推进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战略,不断提高汽车维修的电子化水平。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差距

张建强(上海中企东方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

汽车消费信贷行业是难度大,程序复杂的行业,它具有延续性,购车贷款一般3-5年才能收回,因而需要规模经营。汽车信贷需要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有销售渠道的支持,需要银行资金支持,需要保险协助风险管理,需要汽车行业专业知识以推进汽车特色的消费信贷等等

从全球汽车消费信贷情况看,目前,全球汽车金融年销售金额为1兆美元,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产业成熟。在汽车融资中,新车占56%,二手车占26%;分期付款占78%,租赁占22%。融资销售在美国占80%-85%,在德国占70%,在印度占60-70%,在中国台湾占50%-60%。而目前在我国的轿车新车销售中,消费信贷仅占15%,载货车消费信贷比例较高,如一汽集团载货车新车销售有50%为信贷消费,这主要是由于载货车消费信贷发展较早,相对成熟一些。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服务较落后。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落后主要表现在:贷款购车时间长、程序繁琐,银行管理成本高,相比企业贷款、房产贷款等手续复杂、信贷员实惠少,因而开展汽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银行对汽车贷款的管理基本沿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办法,对汽车贷款不太适合。

明年车险大改革

裴光(中国保监会杭州办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后)

明年1月1日起,我国车险将进行重大改革。具体讲,主要将实现两个转变:由“现行的统一条款和统一费率体制”向“保险公司自主开发车险产品和自我厘定车险费率”转变,由“监管部门制订条款与费率并监督其实施”向“以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管和预警为主,重点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护被保险利益和提升本国保险竞争力”转变。

实行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办法改革后,保监会不再制订统一的车险条款费率,各保险公司将有更多自主权,可自主制订、修改和调整车险条款费率,经保险监管部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使用。当然,这将由其总公司统一负责。保险公司及总公司直接授权的分支机构可以制订、调整车险费率,总公司对其分支机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保险公司制订、修改车险条款或制订、调整车险费率则须向中国保监会备案。经总公司直接授权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制订、调整车险费率则应向当地保险监管部门备案。

在这次改革中,组合式保单将是保险产品发展方向,“随车随人”要素费率将是市场主导费率,标准化、电子化将是产品的目标模式。

未来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中中资银行扮演什么角色

石永进(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汽车金融服务中心主任)

汽车信贷是汽车金融服务中的下端服务。随着WTO的加入,越来越多国外竞争者出现在市场中。在未来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中,中资银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比较一下中外双方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看得清楚一些。在很多人眼中,外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优势不言而喻,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集中式的业务机构、快捷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业务管理及发展经验,还有与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些优势的确不容忽视。在实力较为相近的因素中,品牌形象、政策实施等方面,双方互有长短,但在近期还不会有较大改变。而中资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服务思维、客户认知度及庞大的结算网络上,使得中资银行在一些方面具备了竞争的可能性。

因此,现阶段对中资银行及外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而言,扬长避短,抓住核心竞争力并加以快速提升,是解决之道。

我个人认为,中资银行在未来汽车金融服务中将可能扮演以下四个角色:

一是资金提供者,二是服务参与者,三是风险控制者,四是新的金融服务产品设计者和发起者。创新是银行发展之本,中资银行会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客户需求的调整,及时捕捉各类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并主动推出新的、更适合市场规律的服务产品,以期能够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细分市场让产品开发更加有的放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闻佳平(北京源流资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消费分层是细分市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差异化的必然结果。消费分层产生三个方面的后果:为从整体层面把握市场结构和发展趋势提供独特视角,是市场发育水平的重要判断标准;对市场管理和营销提出更高要求,加大了整合营销的难度,提高了差异化营销效率,降低了营销成本;有助于培养和维护客户忠诚。

信贷变革范文篇10

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推进科学开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计谋决议计划。在贯彻落实这一计谋决议计划的进程中,改变指导方法,要容身于从效劳认识、任务自动等方面改变监管方法,以更好地效劳经济开展方法的改变。

效劳开展方法改变必需树立效劳认识。从近年的监管理论看,银行业监管部分在增强风险监管、防备和降低金融风险等任务的还,在效劳银行业变革开展、效劳当地经济社会建立方面也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任务,但要到达或知足银行业变革开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开展对监管效劳的要求,还有很大的提拔空间,特殊是在推进银行业支撑中小企业、新兴财产、“三农”等经济开展的金融政策、监管政策办法的落实和执行方面,需求监管部分的传导、指点和指导,需求监管部分推进、协助、催促银行业机构对营业流程和风险治理准则进行响应的调整,以便这些政策办法在银行业机构营业、产物、效劳方面获得有用的联接,真正在推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中发扬中心效果。因而,促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要求我们的效劳认识必需改变,必需站在银行业开展和当地经济开展的角度去看法问题、思索问题、处理问题。

效劳开展方法改变必需加强任务自动。近年,市情临着银行业机构信贷投放增进慢,不克不及有用知足当地经济开展对信贷增进的需求。为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需加强三个方面的自动:一是在宣讲金融政策上加强自动。应把金融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宣传、分析、答疑作为监督工作的一项主要义务,使经济决议计划方、信贷需求方、信贷供应方经过深化调查金融政策,削减决议计划、投资、融资方面的盲目性,真正使金融效劳和信贷投放有助于开展方法改变。二是在调查金融需求上加强自动。自动地、常常性地深化企业、农户,查询调查他们在信贷、金融效劳、金融产物方面的需求,并以此来推进、协调、催促金融机构改良金融效劳,才干在效劳开展方法改变上获得更明显的结果。三是在实时沟通讯息上加强自动。实时就经济金融政策执行进程中的信息与当局部分、银行业机构和企业、农户进行沟通交流,防止决议计划掉误、降低运营风险、削减投资损掉,使监督工作更好地支撑于开展方法改变、效劳于开展方法改变。

效劳开展方法改变必需适应开展要求。适应“十二五”有关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这一要求,监管部分应该在促进开展方法改变进程中发扬更大的效果。一是在监管支撑上发扬更鸿文用。二是在监管协调上发扬更鸿文用。三是在监管指导上发扬更鸿文用。

效劳开展方法改变必需做到统筹统筹。一是要统筹做好监管与效劳任务。从支撑经济开展方法改变,进步开展质量这个角度,监管与效劳不是敌对的关系,由于监管自身的义务就是催促和指点银行业机构不时改良内部治理,标准运营行为,改善风险资产构造,进步资产质量,以消弭各类不适合、不契合开展方法改变的体系体例机制妨碍,确保一直以更好的治理、更高的信贷质量、更合理的金融资本装备、更高效的金融效劳、更丰厚的金融产物,为开展方法改变供应中心支撑。二是统筹做好防备风险与促进开展任务。只要经过依法、有用的监管,各类风险转变一直处于可节制的形态,银行业机构才干有才能、有实力、有精神支撑经济开展、效劳经济开展、推进经济开展。三是统筹做好信誉情况建立任务。优越的信誉情况是银行业支撑开展方法改变一个很主要的前提,这种优越信誉情况的建立,需求当地当局主导,司法、行政、工商等部分的一起协作,企业和社会大众的一起恪守,是一个十分重大、十分系统的任务,银行业监管部分需求负起责任,力所能及地推进这些部分达到共识,构成合力,争夺为银行业支撑经济开展方法改变搭好台、服好务、保好驾、护好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