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4:21:07

信贷

信贷范文篇1

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现阶段农村信贷需求与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1.信贷需求主体多元化,贷款需求面日益扩大。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对象日益多元化。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各类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需要贷款。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乡镇、个体、民营企业发展生产经营需要贷款支持。三是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活动也需要资金支持。据对郴州市辖内200户农户、100户农村企业和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面达62.5%,每年信贷需求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需求面51.8%,信贷需求量51亿元;农村企业需求面77.1%,信贷需求量4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求面42.4%,信贷需求量7亿元。

2.信贷需求用途多样化,贷款需求量快速增长。一是农民返乡创业资金需求旺盛。以郴州市为例,自2008年下半年来,全市返乡农民工约21万人,其中回乡自主创业者8.8万余人,创办各类企业1.2万家,其中60%以上急盼银行贷款。二是土地流转规模种养大户信贷需求旺盛。以该市嘉禾县为例,近年通过租赁、集体发包、返租倒包等形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18.4万亩,涌现200亩以上农场、养殖场、花果山、农业科技示范园110多个,发展集中连片1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1480多户,其信贷需求总量达1.6亿元。三是农村个体工商户、运输户的资金需求增加。以该市临武县为例,目前从事个体工商、运输的农户达1.3万户,其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亿元。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大幅上升。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鼓励农村消费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类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有40%的农户需要消费贷款,其户均需求量达2万元以上。

3.大额农贷和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多。尽管目前农村生产仍以单个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但随着农户自身积累的增加,特别是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多数农户生产资金均可自足,农户小额贷款市场已逐步萎缩。而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大额贷款需求却明显增多。据统计,2006一2008年,郴州市农村大额贷款需求分别为26亿元、35亿元和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同时,在贷款期限需求上也呈现延长的态势。

(二)农村信贷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明显

1.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以郴州市为例,主要有公司十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该市辖内永兴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金银及贵金属质押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中国银都”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至2009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发放该类贷款9.8亿元,余额3.%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辖内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银都”的快速发展。

2.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方兴未艾。郴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宜章、嘉禾两县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等4个品种的创新试点工作。截至6月末,两县共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4914户、金额13435万元;发放“订单农业贷款”1825户、金额2巧9万元;发放“信贷十保险贷款”3078笔,金额21093万元;发放“农户林权抵押本栏编辑_纪森点稀少。郴州市县域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01个,其中139个位于县城,262个位于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仅1.04个,个别地处偏远的山区乡一个网点都没有。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至今仍为空白。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职能缺位。表现为:农发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信贷服务受制于经营方向与职能定位的影响较大,加上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贷款能力总体有限;农信社在改制后受商业利益驱动,向农村地区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农行支农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目前直接面对农户的信贷业务比例较小;邮政储蓄银行虽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品种单一、客户群体较窄,支农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从现实情况看,以商业化改革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大量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基本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使得农村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基础,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2.信贷供给机制不适应,信贷创新的动力不足。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信贷供给的总体特点是扶优限劣、扶大限小,具体表现为:信贷资源向效益好、风险小、盈利高的行业、部门、区域流动;信贷投放集约化、规模化,信贷资金向大项目、大集团、大城市流动明显;信贷审批与管理严格,不仅贷款权限普遍上收,而且要求借款人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能提供质、抵押物和完整的财务报表信息,还对放贷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种商业化的信贷供给机制,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有效开展,不仅开发的信贷新品种应用范围窄,推广性与可复制性差,而且部分产品只能作为“样品”,难以广泛推广。再加上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创新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更高利益,而农村资金需求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农村信贷创新具有管理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失去了内在动力。

3.内外环境与条件不成熟,信贷创新的能力不强。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信贷产品研发、管理、营销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信贷产品创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补贴、融资中介担保、抵押物登记评估、农业风险投资、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还不够。三是农村金融监管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基本与商业银行趋同,迫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风险控制上,而忽视农村信贷业务拓展与创新。四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欠佳,信贷主体的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贷违约的制度约束力还不能有效发挥,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创新上极为谨慎。凡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贷创新的步伐。

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农村信贷创新主体按照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合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切实调整完善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引导规范农村民间融资,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发挥法律与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动力建议尽快出台区域金融法,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于当地,对达标机构给予奖励,对未达标的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信贷创新,对支农信贷投人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继续实行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制度,适当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并在机构、业务准人审批、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农村信贷服务开展好的机构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机制,提高农村信贷创新能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规范创新流程管理,积极开发供需对接的农村信贷产品。加大信贷产品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信贷产品的评估与市场监测,促进信贷创新产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信贷创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自有能力。加快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为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推广运用创造有利条件。

(四)推动信贷抵押担保创新,拓宽农村信贷创新空间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评估、流转交易管理等配套服务,及时出台林权、水权、土地经营权、应收账款、农村宅基地及其房产、大牲畜等财产抵押、质押的具体管理办法,丰富农村抵押、质押品种,为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提供条件。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方式,开发多种形式的联保、互保等信贷产品,拓宽农村信贷服务的范围和空间。培育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民间中介机构,通过竞争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信贷范文篇2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3.1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析经济周期的宏观层次,二是分析行业、区域的中观层次,三是对客户个体分析的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分析宏观经济周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信贷策略,减弱系统性风险给公司贷款带来的风险冲击;行业层次主要是分析行业成长周期与波动周期,在行业层面上对公司贷款的进行组合管理,降低公司贷款组合风险。

3.2行业评级

行业评级是为了解决行业之间对比关系,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评级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特性。考虑国内特有的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客户的实际分布情况。行业评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内部竞争情况分析。行业的竞争情况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我国的国情是在相对垄断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行业的竞争情况政府主导因素较强,政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予以干预或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或通过行政审批予以限制,因此垄断性的程度是行业评级首要考虑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垄断的风险性与贷款风险的容忍度较为匹配。行业结构(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压力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行业内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影响行业的结构,按行业结构分为:稳定强势型;稳定型;政策鼓励型;非稳定强势型;非稳定弱势型,在行业评级上,根据稳定强势型、稳定型与政策鼓励型三种类型对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判定。行业周期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发展周期和波动周期,其中波动周期首先考虑行业的波动周期的时间长短,然后根据财务相关数据,确定行业处于高涨、扩张、下行、筑底四个阶段及该阶段持续的预计时间,高波动性的行业降低相应评级结果。行业的波动性与敏感性。即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敏感性弱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小,适合长期债项,而敏感性较大的行业,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的波动性是在既定的期望和发展趋势下,行业波动程度越大,说明该行业中企业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性因素越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性风险越大,从信贷选择上,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财务水平的判断。财务水平的判断依照财务的四类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评定,用于行业之间的对比,确定哪些行业基本面较好。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考察该行业运行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对价。主要包括:环保成本、安全卫生成本。

4.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4.1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市场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重点,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改造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创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4.2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效增贷,促使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行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形式,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优势行业,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结构的升级。

4.3注重信贷经营协调性,力求平衡发展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要增强资金的综合平衡能力,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包袱,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负债比例;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凡符合条件的,对欠发达地区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培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渗透,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效应,实现联动发展。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农力度。

信贷范文篇3

一、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把握的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时期。确定最佳的信贷退出时机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按照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行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强、其预期赢利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保持性”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与经济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变化的“周期性”行业。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应根据自身信贷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信贷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大力营销,积极进入,提高行业贷款增长率;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进入。但应注意选择客户,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在选择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信贷资金作为资源要素之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无疑是确定最佳信贷退出时期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信贷退出时机选择时,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应作为信贷退出的首选目标,其次是将行业竞争力弱、替代品众多等特点的企业作为信贷退出的重点客户,也可依据行业标准指标,来判断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企业指标与行业标准值有较大偏离,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管理或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问题,银行应实施信贷退出。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从基层农行近年的实践看,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日益恶化的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实施信贷退出潜在风险已显性化,上下容易达成共识,但企业资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资、置换、重组等被动的退出措施,信贷退出成本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银行可以通过现金清收、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主动退出贷款,这一时期财务指标亮丽,容易从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风险可控。但在成熟期实施信贷退出上下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企业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退出决策要难于增加融资的决策。因此,应准确把握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应在其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贷退出;对于“夕阳产业”的企业,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应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4.准确把握产品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对于处于生命期上升的企业,如果其产品处于从开发产品的设想到产品制造成功的时期(投入期),银行信贷资金应适度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如果其产品处于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的时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阶段),银行在判断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应对发展前景较大的企业积极给以信贷支持。如果其产品处于市场成长趋势减缓或饱和,企业为保产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的时期(成熟期的后段),银行信贷资金应适时退出;如果其产品处于产品销量显著衰退、利润大幅滑落的时期(衰退期),银行信贷资金应果断推出。对于处于生命周期下降通道的企业,即使企业财务指标尚可,无论其产品生命周期处于什么阶段,银行的总体策略也应逐步退出。

5.准确把握绿色信贷政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发展绿色信贷既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降低和防范自身风险的有效途径,因为一旦企业受到环保部门查处施以重罚甚至关停,银行贷款可能出现风险和损失。因此,首先要密切关注国家绿色产业信贷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对现有信贷项目的分布、风险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分类和分析,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其次要加强与各级环保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判断产业或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指导及时实施信贷退出,实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二、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建立的机制

社会生产各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运行统一体,一个行业或企业的信贷退出,往往影响其他诸多行业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因此,实施信贷退出要有配套的机制做保证,做到退而有度、退而有序,在进退间优化信贷和产业结构。

1.建立行业信贷退出机制。行业是由众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行业的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各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与该行业相关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首先,行业信贷退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无条件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并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列入国家禁止投产的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能源耗费大、污染环境的加工项目,应禁止对其发放新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整体地从这类产业中退出。其次,正确分析并准确界定某一特定行业所处的周期阶段,制订出与行业及经济周期相适应的行业信贷准入、控制、退出的标准,推进行业限额管理,控制住行业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由于经济波动引发的信贷风险。同时,要加强行业风险监测,建立有效的行业信贷退出预警机制。

2.建立区域信贷退出机制。区域信贷退出是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金融信用、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等相关指标综合分析判断,通过授信杠杆和退出载体企业实现部分或全部信贷资源区域退出。区域信贷退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区域信贷资产质量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的区域占比。结合区域内地方政府的诚信度和对银行信贷的干预程度,确定辖内信贷的高风险区域。信贷退出先从高风险区域的不良贷款企业逐步过渡到次优企业,同时辅之上收区域信贷审批权限,区域机构降格、撤并和区域信贷品种停牌等措施,逐步压缩信贷需求,逐步实现从高风险区域的信贷退出。二是从区域信贷效益入手,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效益状况,哪里的信贷资产收息率低、综合收益水平差,就从哪个区域开始实施退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将信贷市场划分为进入区域、限制区域和退出区域三类,对“进入区域”实行倾斜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限制区域”实行差别式的信贷资源配置,对“退出区域”实施冻结式的信贷资源配置。

3.建立信贷产品退出机制。首先,依托本行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信贷产品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拟退出的信贷产品,进而对信贷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达到信贷退出的目的。其次,将贸易融资产品作为信贷产品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把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跟踪监控的存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逐步转换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对要求清户的退出类客户,如不能一次性现金清收退出,要加大贸易融资替换力度,实现逐步退出。第三,拓宽贷款的内涵,对于持有效购销合同、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要充分发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低风险信贷产品的功能优势,促进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品种的逐步退出。要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使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实施信贷产品推出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的信贷产品,置换高度集中于某些行业的贷款。促进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信贷产品的逐步退出。

三、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讲究的策略

实施信贷退出涉及银行经营的多个方面。退出成效直接影响自身较长一段时期的信贷工作乃至整个经营。如果实施信贷退出一律采取立即清户收贷的方式,可能迫使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在立足“退”的前提下,必须讲究策略。

1.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将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超前提供给管理者和操作者,有利于把握最佳时机,增强退出的主动性。

2.落实信贷退出预案。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对辖内贷款逐户进行分析、分类鉴定的基础上,制定预见性退出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一户一策,责任到人。

信贷范文篇4

一、国家出台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因

(一)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要求。环境污染违法现象突出,但因为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又由于其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显然是失灵的,同时,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利用行政管制和外部性的内部化的办法。对于行政管制,政府通常采用事后处罚为主的手段,并且会因其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调控范围有限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而绿色信贷政策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这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而信贷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绿色信贷的实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然要求。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总存在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2005年就已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绿色信贷是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以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成为必须,绿色信贷政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获得商业利益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形象、扩大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提高员工满意度及保留率、强化品牌定位、巩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获得媒体的正面关注等,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坏账”的阴影。

(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注重环保,加大了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力度,银行承担的因污染企业关停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也开始加大。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不只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危及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其环境风,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三、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目前“绿色信贷”的杠杆效应还远没有释放出来,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实体一样,也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信贷有利可图,从而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不愿大幅度消减对这类企业的信贷量。同时,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通常是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想方设法地保住这些企业。

二是有很多中小型污染企业为了避开金融机构贷款的限制,不向金融机构贷款,而是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这样,“绿色信贷”对这些中小污染企业就起不到引导作用。

三是因为环境信息的好坏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有可能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或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银行就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同时,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信息也不完全,不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审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更严重的是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至今还不能信息共享。

四是商业银行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相关人才资源,绿色信贷的相关制度安排还不完善,“绿色信贷”机制还没有构建起来。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可操作的机制和实施手段不够具体。

四、提高绿色信贷执行效力的建议

一是国家要引导和鼓励新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向,这必须由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支持,对有利于环保的项目给予支持的银行,国家除了在信贷资金上给予支持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对因履行社会责任导致的成本给予补偿等措施,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二是规范资金市场,限制污染企业进行民间融资和自筹资金,要求所有融资渠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实施绿色信贷。同时,加快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绿色经济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引导作用。

三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的污染状况,完善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加强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四是加强实施“绿色信贷”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构建,逐步完善、细化“绿色信贷”项目分类的具体标准,提高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信贷范文篇5

一、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县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如“白银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农户存单质押贷款”、“保证贷款”、金穗“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白银质押贷款”为例,是湖南省某县市为有效解决辖内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而推出的,该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白银质押贷款”业务,几年来深受企业欢迎。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白银质押贷款9.8亿元,余额达3.96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部分县市重点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还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在合理调整农贷产品期限、对象、额度和利率的同时,对公开授信的农户,凭授信等级证和身份证就可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并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方便了贷款农户。

(三)涉农贷款总量及需求满足率有所提高。不断发展的农村信贷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农贷覆盖面和满足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全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2.36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支农贷款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新增贷款量大幅增加。以湖南省某市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达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0.17亿元。其中,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贷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65%。与此同时,全市涉农信贷的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达41.7%和50.62%。

二、农村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产品不足,严重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且开发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类贷款方面,属于生活消费类贷款的品种不多,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笔者在湖南省某市做了调查,在金融机构20余种涉农贷款品种中,没有一种属于生产经营类贷款。从目前创新试点县的情况看,其创新品种也不太多,特别是个别品种业务由于宣传及相关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

(二)信贷额度和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吻合。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农户、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总体呈现小额度、短期性的特点。根据笔者在湖南省某市的调查情况看,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5000元以下的贷款占了农户贷款总数的83.55%,1万元以上的贷款占5.06%,5万元以上的贷款占11.39%;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占了82%以上,中长期贷款仅为18%。根据样本市的调查,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3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078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54万户,仅这些经济体每年的信贷需求就达30.8亿元,贷款需求期限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五年不等,甚至更长。2008年,该市该类信贷投入约12亿元,总体满足率约38.9%,其中信贷额度满足率约32.5%,期限满足率45.3%,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

(三)信贷服务方式创新与实际需求不同步。一是在信贷风险评估方式上创新不够,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授信体制约束。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行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灾害能力弱,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贷款发放后没有安全保障。因此,在设置涉农贷款产品时,一般都要附加抵押、担保条件。在某地,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涉农信贷产品中,就有11种属于抵押、担保类贷款,约占总数的50%。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农户和农企、组织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和担保人,从而使得信贷产品与农户和农企、组织的信贷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二是在经营模式上创新不够。调查结果证实,农户迫切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能够简便、灵活。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正规贷款审批手续仍然较为烦琐,办理起来费时费力,某些条款甚至超出了大多数农户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少农户由于对正规贷款的获得不抱乐观预期和缺乏信心,而没有尝试过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从而也就主动把自己排除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三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力度不够。调查显示,有46%的农户、农企、组织因为不了解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产品和贷款申办条件、程序和手续等,而放弃了到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正是由于信贷创新与需求的不合拍,导致了农村的信贷可得性差。从抽样调查的样本企业和农户情况来看,有14.3%的农户认为根本就借不到,有10%人表示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其生产性或投资性需求。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证实,有借贷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总数的8.7%,农民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信贷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制作用,夯实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规定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将资金主要运用于当地,促进乡镇区域发展。积极引导农村民间融资,规范民间融资发展,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强制机制,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压力。建议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县域商业银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当地。可将县域经济按照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县域的最低存贷比例,对未达到存贷比例的县域金融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对达到最低存贷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应的激励手段。建立国家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建议成立部级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将国务院各涉农部门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农发行、开发银行、农行、农信社以及其他各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资金统一归集到该委员会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农村资金回流与稳定机制,倒逼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动力。对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结合支农贡献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科学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因地制宜、因行制宜的县域银行监管考评体系和指标,适当放松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管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开展较好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并购、业务范围、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支农信贷投入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

信贷范文篇6

1.1美国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其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也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公信信贷法》(TILA)是消费信贷法案中最早出台的法案,也是最根本的大法,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TILA的基础上,1971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用报告机构和使用者超出适用范围滥用信用报告,同时赋予报告对象有核实征信内容等权利。其后为了解决信用卡结账纠纷的问题,美国国会在1974年专门出台了《公平信贷结账法》(FCBA),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而后又出台了《电子资金转账法》(EFTA)以解决代币卡、ATM卡、储值卡等其他电子付账工具在结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获得及使用信用卡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力的公平实施,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禁止在审批信贷过程中由于种族、性别、国别、婚姻状况等因素产生的歧视。此外,1977年颁布的《社会再投资法案》(CRA)也使银行业务不能避开那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1978年实施的《公平崔收行为法》(FDCPA)则是用于规范贷方或崔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此,美国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基本完成。

1.2我国消费信贷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逐步向需求拉动转变。1994年12月12日,中央银行了《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允许储蓄机构(自办所、联办所)经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批准后,可办理小额抵押贷款业务。1998年以前,央行先后颁布了《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自营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这几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以商业银行自营性住房信贷业务和委托性住房存贷款业务并存的住房信贷模式基本确立。1996年,央行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并于4月1日起执行,规定了信用卡的业务管理规则、信用卡的使用和销毁,以及法律责任等。1998年5月9日,央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8年10月,央行下发《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同年,央行颁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为本集团汽车用户提供买方信贷。1999年2月,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意义、业务领域、职能机构、期限利率和相关服务管理工作第一次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开始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汽车金融业务、机构、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及金融监管作了具体规定。作为对1998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修正和完善,2004年8月17日,央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自1998年央行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我国的消费信贷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增速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1999~2005年年均增长率仍然达到了67.3%,特别是近两年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大大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建设几乎一片空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当前,我国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都是以行业规范的面目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缺乏法律约束力,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2中美消费信贷机构比较分析

美国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机构等。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授信机构通过高科技,许多消费信贷决策在几秒内做出,较复杂的家庭资产抵押决策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做出,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具体见表1。

2.1商业银行

根据美联储统计,自1946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截至2005年底,商业银行持有30.4%的总消费信用贷款。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在美国总消费信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2财务公司

美国的财务公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附属于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由商业银行持有的财务公司以及独立的财务或私人贷款公司。比较著名的大型企业附属财务公司主要有:通用汽车承兑公司、克勤汽车信用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其中,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和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均属全美最大的信用卡提供者。

2.3储蓄机构

在1980年之前,美国的储蓄机构和互助储蓄银行只允许将其小部分资产投放在消费贷款中,这一限制大大制约了储蓄机构的消费业务。随着法规监管的放松,储贷机构迅速成为消费信用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其市场份额从1979年底的3.7%达到了1987年的顶峰9.8%。不过到了1998年,其市场份额又跌落至4%,但到2005年底,又涨回到9.8%。此外,美国的信用社、某些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费信贷业务。

与美国相比之下,我国消费信贷的供给方面贷款主体单一。1998年,央行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只允许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就汽车信贷来讲,1998年颁布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只允许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办消费贷款业务。1999年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全面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2004年10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开始实施《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经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及获准经营汽车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发放汽车贷款。可见,我国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是国内商业银行,其贷款规模占整个市场的95%以上,而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等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刚刚起步,业务量微乎其微。

3中美消费信贷业务比较分析

在美国,消费信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的区分。狭义的消费信贷包括:个人信贷额度、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整修贷款、学生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广义的消费信贷除了上述类型外,还包括房地产抵押信贷。美国消费信贷品种丰富、全面、灵活,并且不断创新。美国消费业务的多样化有利于消费信贷机构分散风险,增强盈利性,促进消费信贷的稳步增长。

尽管我国的消费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商业银行是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提供者,消费信贷业务所占比重小。品种少。我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额的比例还不到5%,而美国已经达到了60%。并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少,品种功能单一,住宅、教育等少量品种的信贷业务起步晚,差距大。同时,贷款程序繁琐,利率机制比较僵化,缺乏多样的消费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中美信用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规范的个人诚信体系是美国消费信贷的基石。美国拥有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消费信贷报告机构及调查性的信贷报告公司。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拥有独立的计算机资料库,涵盖整个北美洲近1000万个信贷消费者的档案,保持着6亿以上的账目,资料库近10亿字节的资料,每天约有200万信用报告产生,约有1万起消费者查询。这种机构在美国主要有三家,即Experian信息服务公司、Trans联合公司及Equifax公司。调查性的信用主要提供包括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及其他个人特性的调查性的信用报告,其资料通常来自于面试调查和其他传统方式。

美国的消费信贷机构具有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程序。美国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有效利用信用局的个人信用资料,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②充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及时监测消费信贷资产质量;③强调风险审核与风险组合控制,实现信贷管理的横向制约;④重视信贷文化和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与培养,从业务拓展的源头控制风险;⑤实行消费信贷的精细化管理,有针对性地防范各类风险;⑥建立业务自我评估体系,对贷款风险进行预先警示;⑦充分发挥信贷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⑧讲究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操作技巧,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控制风险;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收不良贷款。

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消费信贷具有贷款规模小、笔数多的特点,在国内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只能逐个审查借款人的收入信用状况,加上法律体系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不到位,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高。就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来说,目前,银行和经销商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依靠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证保险来实现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信用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汽车属贬值型动产,折旧率高,易于隐匿和移动,作为抵押物品较难保全,加上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落后,回收车辆的处理变现困难,在目前国内汽车价格不断下调的情况下,贷款汽车的现实市值往往低于贷款余额,消费者往往以车抵贷,逃避还款。实际上,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无论怎么对高危群体索要高额保费,道德风险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小军.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国际金融研究,1999(5)

信贷范文篇7

1、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呈现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虽然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机构网点,但由于其辐射范围广、营销力度大,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6月末,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某市的贷款余额超过18亿元,占到该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左右,超过当地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而集资金、网点、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沉寂几年之后,开始苏醒过来,营销力度丝毫不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不久,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公路建设项目注入贷款2.46亿元,导致所在地信用联社的7000万元贷款被提前归还。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要求农村信用社紧跟形势,积极应对,作出回答。

2、适应信贷市场转变的需要。近年来,信贷市场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降低成本、赢得时间、促进发展,客户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服务周到、手续简便、产品多样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必须承认自己是企业,是一类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认识到发放贷款既是对借款人的帮助,也是借款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资金相对富裕,存贷比不断下降,经营效益滑坡的情况,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要远远高于商业存款、内部往来和国债利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变“等贷上门”为“送贷上门”,才能在支持客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仍存在不良贷款绝对额大、占比高,高风险社数量多、化解难,资本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要从根本上防化风险,其前提必须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因此,趁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地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之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血缘的乡土优势,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客户市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作好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面临的主要困难

1、思想观念转变慢。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社沿袭的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信贷观念,认为客户要贷款,必然会上门找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较多地存在“等客上门”思想。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对导入信贷营销做法积极性不高。

2、信贷营销人才缺。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加上分配机制尚未有效激活,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人才缺乏吸引力,而现有的综合型人才又逐渐向大中城市集中,综合型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据调查,某市本级副主任以上(一般兼任所在社信贷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14人,占26.4%,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占比,而专职信贷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差。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随着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瓶颈”将会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3、配套服务难跟上。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科技人才的缺乏,加上农村信用社观念上的差异,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有的县、区刚刚开通通存通兑,地、市一级通存通兑尚未开通,而一些商业银行早就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这样一种结算手段,再加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客户即使已经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也容易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强有力的营销攻势面前“改换门庭”,更不用说去争夺其他优质客户了。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信贷营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存、贷总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实力雄居各金融机构前茅,其主要得益于市场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信贷定位于“小额、流动、分散”。因此,在信贷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咬定“两个定位”不放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大力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不断巩固和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只有在此前提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营销才不会迷失方向,加快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石,市场竞争实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1、更新理念,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目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便是沿袭多年的传统的经营观念,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的是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抓紧导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严密的营销战略,加强宣传,主动营销,进村入户,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贷款项目,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的做法,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

2、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高素质营销队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以人为本”,在落实信贷责任、完善信贷考核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考虑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尝试实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把一些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肯吃苦的优秀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去,培养、造就一支过硬的信贷营销队伍。通过打破信贷员与其他员工相同的考核计酬标准,建立完全与业绩挂钩的分段累进计酬体系,建立信贷人员风险基金制度等措施,消除信贷员“怕贷、惜贷”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信贷营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营销队伍素质。

信贷范文篇8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次竟聘的机会。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本人,37岁,1989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专业工作年限18年,大专学历,助理经济师,先后在原城市信用社担任过出纳员、储蓄员、信贷员、文书、办公室主任等职务,自1999年在城区信用社担任分社主任至今。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所知所学、体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也为了我们合作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决定参加信贷主管竟聘。

我这次竟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一名信贷主管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法规和政策,熟悉掌握信贷政策、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工作以来,很注重学习提高自己,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并于1993年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金融专业学习,利用三年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金融理论知识,并取得了大专学历。多年的工作经历锻炼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思维、分析计算能力,具备与信贷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技能,且善于总结和学习他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具有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过内外部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中获取了一些技巧及处事原则,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平时注重把份内的工作干细、干实。工作中坚持原则,严于律已,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多年来未发生违法违纪案件。

三、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合作银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才能在激烈的竟争中不断壮大,才能促进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干好工作的信念。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做好每项工作。

如果竞聘成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自我加压,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不放松。

存款是立行之本,是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在做好信贷工作的同时,我将想方设法,采取新策略,运用新方法,千方百计组织存款,争取超额完成全年存款任务。贷款是合作银行产生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利润目标的实现,在组织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我将贷款发放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采取的方法:一是搞好调查,建立档案,确保辖区内的档案资料建档率达到100%。二是做好贷款营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寻找优良客户群,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力争多投放贷款,尽可能的为三农和私营业主提供便利。三是多法并举清收不良贷款,保证完成全年不良贷款的清收任务。

二、切实做好贷款"三查"工作。

首先严格按照市联社制定的《信贷管理办法》,规范贷款的运作,降低信贷风险,严格把好贷款的第一关,在完善档案台账的基础上,对3万元以上的贷款坚持上门二次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侧面了解,看贷款的用途、经营项目的规模是否真实,经营项目运转情况是否良好,访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品质、家庭经济情况。其次,办理借款手续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每一笔借款手续。最后,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的贷款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发现早期风险信号,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降低贷款的风险。

三、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服务。

信贷范文篇9

(一)信贷规模成倍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至本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万元,三农贷款占比%,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贴现贷款万元,同比净增万元。全年累放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投放万元;全年累收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收回万元。当年贷款投放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连续三年共投放额达到亿元,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二)清收盘活效果明显,资产结构日益好转

至年末,全社累计收回不良贷款万元(其中收显性不良贷款万元,收隐性不良贷款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万元,占比%,同比减少万元,比20*年末的65.8%下降了%;正常贷款中非正常贷款万元;抵债资产余额万元,处置抵债资产万元。20*年、20*年、xxxx年度,全社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到期收回率分别为96.7%、95.19%、%,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信贷资产结构明显改善。

(三)创收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效益逐年提升

至本年末,各项收入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的良好势头;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收支扎差实现账面盈利万元,同比增盈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信用社增盈、政府满意”的“四赢”良好局面。

(四)授信建档全面铺开,增量扩面工作纵深推进

近年来,本市的传统农业日益提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信用社仍然坚持以投放农业贷款为主,全面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村组的评级授信工作,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至本年末,全市共评定信用村170个,信用户9.53万户。累计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达11.5万户,比年初增加万户,建档面从年初的85%上升到100%。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证9.53万本,比年初增加万本,当年发生信贷关系的农户建档面基本达到100%,档案内容登记情况逐网步完善详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万元和万元,分别比年初上升万元和万元;累计创建信用镇14个,信用村290个,其中今年创建21个。

二、信贷工作主要措施

今年,xxx联社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两个工程,切实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增强业务品种、完善业务功能为重点,深入开展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活动,与时俱进地改善支农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明确服务“三农”工作重点

我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题,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农力度。xxxx年末农业贷款余额万元(20*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7958万元、20*年末农业贷款21794万元),增幅为%。今年以来,我社多次召开信贷支农工作会议,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各乡镇、村户,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和资金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摸清了农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农村信贷市场的潜力,拓展了农户延伸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把小额贷款市场准确定位在“三农”上,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强化服务措施,信贷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1.加大支农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对信用社的认知度。今年来,我社开展了多种宣传活动,利用报纸、墙体广告、新闻媒体等,广泛推介小额农贷,真正实现了宣传上的“铺天盖地”。同时,各信用社在营业室前、主要路口张贴宣传资料,信贷员充当宣传员,通过讲解贷款政策、手续和条件,增强了农民的贷款意识,把讲信用、有技能的农户作为联系对象。信用社加强对贷款条件、程序、权限和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宣传,提高了贷款透明度,为符合条件的贷户能够提供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

2.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工程,做好农户评级授信工作。

我社依靠市、镇(乡)政府和村委三级力量,积极开展了“信用乡镇”和“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对评定出的信用户、信用村、按照贷款利率定价制度,给予了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了农户经济档案,建档面100%。通过加强对贷款条件、程序、权限和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宣传,提高了贷款透明度。“信用村、户”评定工作的开展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了全市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

3.简化放款手续,积极发放小额农贷。今年以来,我社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证,实行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在全市农村,农户持贷款证、身份证和印章可直接到各辖内信用社营业柜台办理贷网款业务,简化了贷款审批发放手续,提高了办贷效率。至年末,全市各信用社授信颁发小额信用贷款证9.53万本,当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4379万元。

(三)创新贷款方式,不断开发新产品

1、开办“新农乐”支农贷款新品种,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来,通过不断调整贷款投向,扩大信贷范围、额度、周期,延伸授信领域,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循环贷款、助学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新品种,为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做大做强小额农户贷款。进一步延伸小额农贷的对象、金额、期限和服务,全市农户和农户小额年内累放4.53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增幅为1*.23%。

二是做实农户联保贷款,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今年,我社通过走访15个乡镇,近290个村组,并向江北三镇的棉产基地、东片的果林开发、棉纺加工以及南片乡镇的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链给予8000万元的资金扶持,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信息一条龙跟踪服务。

三是推行劳务输出培训贷款,帮助农村青年早日脱贫致富,全年共发放外出务工人员贷款1000万元。

四是推行打工回乡创业贷款,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办厂,全年共发放返乡人士创业贷款1200万元。

2、做好做优做活中小企业贷款,满足工业兴市和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推行“飞龙工程”、“成长之路”系列贷款新品种,努力做活“企业+农户”贷款、做大社团贷款、做优中小企业抵押循环贷款、做强物流企业担保贷款,极力扶持一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季度,正值农村旺季收购季节,我社通过调查了解,发放旺季收购流动资金贷款近7000万元。如对横沟市、大垸、小河、团山等棉产区投放仓单质押贷款3000万元,对新厂镇龙头企业恒利棉贸、含芳酒业、茂祥棉贸有限公司投放授信企业贷款1500万元,联社营业部与财政局联系开办了兴业担保贷款近400万元、与劳动局联系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200万元。重点扶持“湖北裕丰制衣有限公司”、“新厂含芳酒业”等64家优秀民营企业。真正使xxx的林木加工、棉花纺织、种植养殖、民办教育等支柱产业逐步起步、发展、壮大和跨越。今年,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贷款条件,我社都大力支持。

一是主攻优良客户,建立健全贷款营销机制。认真落实分层次攻关工作要求,加强与地方党政沟通,捕捉信息来源,为贷款营销工作提供依据,在时间上、速度上赢得主动。

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服务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加强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信息,为信贷支持提供可靠保证。

三是按季节周期确定投放期限、按授信等级确定投放金额,极力推行企业循环贷款,全年共投放1200万元。

(三)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

根据上级联社考核要求,今年我社在制定各项信贷考核指标时,充分考虑了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在年初任务下达前,对各基层社信贷任务的完成可能性充分进行调研,使下达的指标任务恰当合理。

1、在分解农业信贷投放任务时,做到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一是先布置各社做好“三农”贷款需求调查,再结合各社近几年来的农贷增长水平等变化指标,科学合理将任务进行分解;二是在下达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任务时,着重分析了各基层社的不良贷款状况,掌握不良贷款清收盘活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增加了全员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2、在考核方法上,一是突出以市场营销为主题,一线员工绩效工资实行产品计价;二是进一步改进了对信用社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办法,使考核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月度考核按月上墙公布,严格实行末位排名制度,社主任例会制度,采取红牌通报奖励,黄牌通报批评。年度考核增加奖励因素、对重要指标实行单项奖励,以此促进了我社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

(四)规范信贷操作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一是规范贷款五级分类。为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我社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和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按月进行填报;二是建立大额贷款管理系统,对百万元以上贷款进行定期监督检查;三是规范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的操作流程。使“操作岗、管理岗、监督岗”形成三线分离、相互牵制的内控体系,使信贷资产质量得到适时监控、动态管理,更加科学地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内在风险程度;信贷基础资料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规避了贷款法律风险,降低了贷款损失;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贷款客户财务逐步规范,配合程度提高。

(五)不断完善信贷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监控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信贷文本制度。今年,为加大改革力度,切合本地实际情况,联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制度,规范了《x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仓储实物质押管理办法》、《x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十多个信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操作岗、管理岗、监督岗”的职责要求。

二是加大监控检查力度,有力地打击了违规违纪行为。今年上半年,在信贷投放上由于一度追求量的突破,少数信用社出现了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假抵押或抵押不实贷款现象。为此,信贷管理部排专人进行内部检查和外部核对。一方面对内成立了冒名贷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结合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在全市开展为期三个多月的冒名贷款综合治理活动,活动分“自查上报、突击检查、问题整改、跟踪督查,复查回访”六个阶段进行,检查面达100%,全社共自报和检查出冒名贷款3529笔,金额7828万元,其中已限期整改笔,金额万元,已督促清偿笔,金额万元,并对人进行了罚款、限期清收、停薪停职收贷、停岗等处罚措施,极大地震慑了违规违纪现象,有力促进了“贷前、贷中、贷后”的监督管理,信贷操作,违规放贷现象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我社针对审核贷款资料时发现的假抵押、调换他项权证逃避债务的现象,多次与房管、土地、海事、林业、工商部门协商,至函并达成协议,对已办理的他项权证进行勾对,并由调查人、审批人、经办人、资料保管人进行书面承诺,明确职责,严格按流程办理。全市审核并退回假证贷款资料三份,处分信用社主任1人,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三是继续加大对基层信用社常规检查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督,对到期贷款实行催收警示,“三收”阶段,实行按日监测制强化督导,按月通报进度,确保了增存、增效、贷款到期即收。将定期和不定期、全面和非全面检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贷款的处罚力度,纠正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6月份,我们对全市上半年的信贷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大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其间共查出违规贷款笔,金额万元。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了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并登记整改台帐,跟踪整改情况,至年末,已整改到位%,全年累计处罚责任人56人次,其中,撤职处分主任4人。

三、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信用社贷款催收和到期即收意思不强,不能及时发现存量贷款潜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至年末,全市信用社逾期贷款万元。

2、违规贷款时有发生,存量贷款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少数社对信贷授权授信管理运作不规范,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另外,部分信用社对超出其授权授信的贷款需求不从主观上控制,贷款垒大户仍有发生。

3、信贷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健全,信贷管理模式亟需改进。今年以来,虽然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信贷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了信贷管理行为,但从银监部门检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管理模式尚需进一步健全,如:信贷人员按劳分配、按绩取酬的考核办法要更加合理、贷款五级分类以后对不同类别贷款的处置办法还未制订、信贷人员尽职要求也未制订、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等。

四、xxxx年工作打算

针对今年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社将继续围绕改革工作重点,从信贷管理入手,规范信贷操作行为,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实现信贷资产良性循环。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开展信贷工作

为确保来年全市信贷工作顺利开展,信贷管理部将认真按照市联社要求,认真测算各社指标,及早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每月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实施到位。建立信贷员月例会制度,使基层信贷人员知道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科室人员知道要查哪些,如何去查,使得整个信贷工作上下环环相连,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通过例会的集中交流、学习、讨论,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不断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使信贷管理工作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下去。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六个”严格定规范。即:严格贷款程序,杜绝逆向操作;严格贷款条件,把好贷户准入关;严格贷前调查,摸清贷户底数;严格贷款责任,实行终身负责;严格贷款审批,确保科学决策;严格贷款手续,把好资金“闸门”。

五个”坚持清思路。即:坚持正确投向,合理发放贷款;坚持立足社区,支持县域经济;坚持小额分散,扩大农户贷款面,弱化风险、站稳农村市场;坚持放开质押、提倡抵押、控制保证,优化贷款结构;坚持效益第一,加大营销力度。

“八个”加强促效益。即: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加强档案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加强贷款考核,提高管理效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加强社政协调,优化管理环境;加强手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稽核监督,保障管理规范。

(二)加大为农服务力度,抢占贷款市场占有份额

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逐步尝试开办商品房按揭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紧紧扎根农村,努力扩大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

二是紧抓沿江开发的契机,重点支持个私经济发展。对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保全措施到位的私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入工业园区的个私企业,只要其产权明晰,手续齐全,我们将集中信贷资金,为其提供各类信贷服务,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对优良客户的授权授信额度。在xxxx年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及产品的市场前景、技改投入等实际情况,对xxxx年度企业授信额度和信用社权限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同时,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在农业贷款科目管理的个私企业,也给予一定贷款授信额度,视同授信企业管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三)创建社会诚信环境,大力清收不良贷款

一是积极开展信用村(镇)创建活动。把信用村(镇)创建工作紧紧与创建金融安全区和诚信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步提高社会信用观念,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减少逃债、赖债行为,化解信用社不良贷款。

二是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清收盘活新思路。我们将改变以往的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思路,针对不同借款人或企业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资产或还款来源,紧追不放,采取一切合法手段,最大限度减少贷款损失。

三是加大贷款三查力度。明确清收责任,严禁向高风险企业和个人投放贷款,同时改变以往那种重放轻收的思想观念,加大贷后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贷款风险扩大趋势,杜绝新的不良贷款发生。对因不尽职行为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发生,联社将加大对责任人员的处罚、赔偿力度,确保新放贷款的安全。

四是严格考核。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与信贷人员工资收入直接挂钩,通过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绝对额来兑现收入,改变以往那种按任务完成比例兑现收入的方法,从而突出了信贷人员对清收盘活工作的贡献。

(四)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面。在确保存量贷款户的经济档案建立完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对辖区内有贷款需求和可能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测评,收集农户信息,掌握农户经济需求真实情况,做认真细致的贷前调查,及时投放贷款并建立一整套经济档案。

二是对照银监部门的具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同时,逐步改变信贷部的工作模式,加大信贷检查、管理力度,把信贷检查、辅导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并组织1到2次信贷大检查,对全市信贷工作全面检查,上门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及项目贷款的监控。信用社应明确专人管理,监督企业资金使用,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联社将组织信贷人员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企业运行质态,分析信贷资产风险度,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严格控制向集体企业及产权不明晰企业投放贷款,对风险较高的存量贷款,要逐步退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五)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强化信贷业务培训

一是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贷款五级分类。以客户经理为首,带领区域内信贷人员对贷款客户共同调查、分析,使信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二是执行信贷人员月例会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政治觉悟及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和尽职意识,分析典型案例,教育信贷人员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学习兄弟社先进管理,找出存在的差距,纠正不足。

信贷范文篇10

一、对存在的问题的说明:

×××在人民银行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业部的贷款企业×××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于20***年10月13日,贷款30万元,于20****年4月13日到期,在录入时因联社营业部所用的报表仍是上次上报联社的报表,而联社录入人员对此贷款未加注意,故当作新发生的贷款又一次进行了录入,造成重复录入。此问题,在联社随后的信贷咨询系统自查工作中进行了纠正。但必竟造成贷款的错报。

对企业欠息情况,×××能够按照季度录入上报,但也存在着在工作量较大,未能及时录入的情况,有时能够延迟几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基层信贷人员对信贷咨询系统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上马虎,加上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工作量大,也是造成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原因。

2.联社业务人员少、工作量大。×××是一个小联社,相对人员少,每个人都要负责几件工作,有时造成工作上的疏乎。

三、对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