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6:26:13

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范文篇1

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

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

再谈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想象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了小学三个学段的相应目标。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表象)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如,形义想象教学法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想象力:会意想象法、形声想象法、部首想象法、同音想象法和声旁想象法等。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据形释义”的目的。

再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按文字表述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合理想象,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想象成一幅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等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从广义上讲,小学生的纪实作文也是想象作文,因为纪实作文主要是再造想象的结果。狭义上的想象作文,要求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以合理性、科学性为准则,大胆展开想象,恰当运用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写作内容。本文所谈的想象作文指狭义上的想象作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心理学研究指出,第一学段学生以再造想象为主,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加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想象作文的指导,功在平时要重视学生的表象积累和想象训练。想象作文动笔前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指引学生想象的路径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问题,直观具体的情境,声像结合、视听组合的动画、视频,埋设的悬念,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可以先说后写,从述到作,适当采用“成对活动”到“小组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诱导想象。想象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是教师指导的继续。由于儿童的想象和成人的想象之间的差别较大,教师要肯定学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虚构、积极幻想,甚至是“白日做梦”。

综上所述,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形成,表象积累----丰富想象材料----是前提,想象训练----学会想象方法----是保证,想象作文----加工改造想象材料----是结果。不难看出,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儿童想象的规律,依据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参考资料: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想象能力范文篇3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便没有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

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

再谈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想象能力范文篇4

在文学欣赏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作品的体验,努力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自己的推断,对作品的意象作出补充,以获得某种完整的印象、结论和感受。这种推断和补充,正是想象的分解、组合。如果辅之以一定的方法、原则,进行较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想象教学,必然能促进想象能力的拓展。一部优秀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基础,就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留有“空白”,这样,既可以避免行文的琐碎、杂乱、呆板、拮据,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在云烟飘渺中隐藏着无限丘壑,美不胜收。正由于不少小说家有意识地利用了欣赏者的完形心理,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作品当中,加强了深刻体验和理解,并获得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对位效应,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想象的重要阶段形式是分解和组合,这种分解和组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结合小说的不同特点运用完形心理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情节教学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小说一般都具备情节的完整性,但有些作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和人物刻划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个情节,留下空白,以此激发读者去补充和完整,达到与读者共同创作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较完整,结尾交代了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辛还清了债务,得意地向女友显示自己的高明和能力之后,却意外地获知那给她带来荣誉和痛苦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写到佛来思节夫人点破假项链后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去写路瓦栽夫人听到这个意外消息后的各方面变化,留下了一个空白尾声。这对通篇沉浸在对路瓦栽夫人命运关注中的读者来说,显然不甘心到此为止项链事件的结束,但路瓦栽夫人当时的变化和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这是一个令读者关切的悬念,我们正可以激发学生这种完形心理,引导他们在对作品人物性格把握和对情节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这个尾声: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会使她再次受到强烈打击而一蹶不振,从此远遁;她十年艰辛的委屈会使她要求女友退还三万六千法郎;她要强的性格会使她拒绝退款而毅然勇敢地生活……由于学生程度不一的理解,也就出现了多样化的尾声,经过大家讨论,虽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但既促进了学生对主题和人物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拓。小说家在设计情节时,总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矛盾事件,其匠心独运的构思也可用来开拓想象能力。鲁迅小说《药》中对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十分麻木愚昧的性格刻划,主要是在买人血馒头这情节中完成的,而这独特情节的设计是否最合情最合理呢?是否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呢?提出这个问题,必须激发学生的完形心理及联想想象性,因为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有类似的事件,例如祥林嫂捐门槛、成名妻烧香问仙等等许多表现迷信愚昧的内容。我们可以调动他们对鲁迅选择买人血馒头这一与众不同的情节探索欲望,组织他们想象并设计若干能表现善良而又愚昧性格的情节,并与现有的情节进行比较、选择。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高超技艺及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意义,又完成了完形心理的全过程,开拓了想象能力。

情节的续写和调换训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对作品的把握程度以及求全求佳心理为前提条件,通过想象并设计诸多答案或假设,并进行比较、综合、选择,从而在思维的幅合中求取得最佳答案,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和能力。

二、人物教学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反映生活的,其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不同于影视艺术形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艺术化的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浓缩于典型形象之中,因此,欣赏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即根据作品的艺术语言联想想象到与词语有关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才能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进而感知典型形象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许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活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往往在外部形象上是简洁的或完全是空白,而欣赏者的心理总是企盼对一个人的了解和认识是里里外外的、全面完整的,尤其对小说中理想的人物,更是迫切想感觉他们的英姿俊貌。这种完美观的完形心理正可以调动并配以丰富的想象,获得更好的效果。鲁迅的《药》中的夏瑜、叶圣陶的《夜》中的革命夫妻,虽然他们都在暗线中表现,但他们的英雄行为、刚毅性格、爱憎分明的品质得到了间接表现并深深感染着读者。小说独特的构思艺术决定了人物外部形象的空白虚化,而读者多么渴望一睹这些革命者的英姿,使自己认识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化、有血有肉的英雄。由于作品已比较系统地刻划了英雄的思想性格,含蓄却很深刻,间接但很清晰,为就具备了完形心理完成的主要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风格去补充和完整这些英雄的外貌形象,或浓眉大眼或秀外慧中,或弱不禁风但刚毅溢于言表,或孔武有力而书卷气十足……从而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又更好地把握了典型形象。

不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悲喜因素交织的,其性格内容是丰富复杂的,甚至还是矛盾统一体,其性格核心在特定的阶段并不十分鲜明。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他对革命原来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却向往革命,迫切要求参加革命,这对矛盾集中在同一个形象身上,就给阅读者理解阿Q的性格核心带来了难度,对阅读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也正是理解把握阿Q性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必然希望能正确解释这对矛盾的发展,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核心,把反对革命的阿Q和向往革命的阿Q组合成完整的、统一的阿Q,在矛盾统一中获得丰满全面的形象把握。有了这样的完形心理,再让学生联想想象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愚民和奴化政策、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状况等等,还有与阿Q同时期的文学形象如华老栓等,从而将大量的知识表象融入课文中,并在心理上将阿Q的各种行为表象扣在一个中心上——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下的奴化本能和敌视反传统意识,但阶级本性又使他有不自觉的反抗意识。这样,一个鲜明的、完整的新形象就在分解、组合的再造想象中活现出来。

对小说中人物外貌和性格的补充和完整,实质上正是一个再造想象的形象思维过程,这也是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描写教学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开头的自然描写的作用,学生就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难与文中的主人公保持感受上的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情节展开之前先作自然环境描写,并不惜笔墨铺叙严冬的风雪呢?除了一般的点明节令、交代时间之外,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吗?这样,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全欲,但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作品中有关作者与环境情景交融的知识经验,并对这段环境描写的文字进行形象的组合,在脑海中构成一幅立体图画,进入到风雪肆虐的严寒冬天,在冰雪铺盖的场面中去体会黄淑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应当说,学生的体会和感觉原来是单纯的,对严冬恶劣天气的感受主要是寒冷,但由于激发了完形心理并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从而能将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斗争经历和人物性格融入这段景物描写中,能更好地体会黄淑英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受:气候奇冷、斗争残酷、任务艰巨、敌人疯狂,能理解严寒反衬出主人公旺盛的革命斗志、火热的革命激情,这一过程,排除了简单的理解,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和风格,再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理解了这一环境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达到了再造想象的训练目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极简炼的笔触勾勒了一幅风雪轮廓画,创造出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种简炼不是简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更能激发读者去参与作品。如果我们仅从文字描述去理解,虽然是片面和低层次的,必须借助对古典文学传统表现手法的了解、对自然景物知识的了解等经验,从背景氛围、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和想象,才能获得正确的把握。例如侧面描写风雪,作者仅写了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已被雪压倒了”,还写了林冲“身上寒冷”的感觉,抖湿透了布衫和盖被等动作,我们就要调动完形心理和想象,加入大风雪的场面,并依此去分解、组合,构成一幅给草屋带来结果和人物感受的风猛雪大的图画,从而完整地补充了作品的丰富内容,再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环境艺术形象。对于正面简洁描写的风雪,则更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再现出具体生动的图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经济笔墨的巧妙之处,才能将自己融入作品中,感受它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鲜明背景氛围的重要作用。

想象能力范文篇5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其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又如《冬晚》这课最后一句是:“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我问学生:这个“他”指的谁?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想象:小车夫没有拉上坐,在这天寒地冻、路静人稀的夜晚,他会怎样呢?靠他挣钱糊口的老母亲和小弟妹又会怎样呢?孩子们还真会动脑筋,有的说,小车夫一连跑了好几条街,但都没有找到客人,他想到明天全家老少又要挨饿,急得巴嗒巴嗒直掉泪;有的说,有个恶棍坐了车不给钱,还把小车夫毒打了一顿,小车夫一步一挨地回到家,全家人哭作一团;还有的说,小车夫又饿又冻,只觉眼前直冒金星。他在寻客的路上,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沟里。

老母亲知道儿子死了,气得疯疯颠颠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也哭得死去活来……。思路开阔了,孩子们的想象也丰富了。有些学生不仅由小车夫想到他的家庭,还从这个家庭想到旧社会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妙的幻想,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小女孩的这种悲惨遭遇,又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国那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欢乐的除夕之夜:耳边响起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优美动听的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团,爸爸炸鲤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想象能力范文篇6

一、运用音乐知识进行铺垫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使学生会听、会唱,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行教学。不同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以及代表的文化含义均不同,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小学生介绍其中的音乐文化知识,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丰富歌曲寓意。例如,歌曲《鲁冰花》这首歌主要是歌颂母爱的,教师在教学讲解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鲁冰花是一种植物,主要是茶农种植在茶树附近的植物,鲁冰花可以帮助茶树的健康生长,像是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含义,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更加能够体会音乐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

音乐创作属于艺术创作领域内的内容,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终给予人们生活启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要集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性音乐思维,还要应用生活实践中的相关事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学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播放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在音乐播放中,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运用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对学生的脑海中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夜间行走,然后突然掉进水坑中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与自己的音乐情绪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消极感受和积极感受进行比较;针对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和律动部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捉迷藏,被突然抓住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感受进行生活化的情绪感染,使学生的音乐感悟和音乐理解更加深入和富有层次。

三、设置音乐律动活动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含义新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音乐律动活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玩游戏,使学生的情绪在音乐播放中被带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音乐对人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影响。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做不同的活动,包括跑步、散步、跳绳、健美操等,让学生自己联想并哼唱能够调动自己情绪的歌曲,发挥音乐想象能力,强化自身的乐感。

四、创设音乐情境

分析并了解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心理,应用情景化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音乐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多方位的感受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对于《摇篮曲》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者是其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和展示夜晚画面,以动态投影的效果结合音乐播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教师应用引导性话语,带领学生轻声朗诵歌曲歌词,在美好温柔画面中发挥音乐想象能力,将音乐情绪代入到歌曲的歌唱中。情景化教学的应用,是根据不同歌曲内容创设相应的课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以音乐旋律或歌词感染学生。

音乐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因而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合实际生活,对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在对小学生讲解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内容,构造一定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对音乐内容进行畅想。此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活动律动,延伸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学习音乐歌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表演其中的主要内容或情节等。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对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和音乐感悟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兴兵.对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活动的实践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1):25.

[2]黄曼.音乐的海洋,想象的天堂———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4,(17):183.

[3]杨新红.立足创新教学营造精彩课堂———浅谈如何以创新的姿态开展音乐教学[J].商,2013,(10):229-230.

想象能力范文篇7

在文学欣赏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作品的体验,努力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自己的推断,对作品的意象作出补充,以获得某种完整的印象、结论和感受。这种推断和补充,正是想象的分解、组合。如果辅之以一定的方法、原则,进行较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想象教学,必然能促进想象能力的拓展。一部优秀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基础,就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留有“空白”,这样,既可以避免行文的琐碎、杂乱、呆板、拮据,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在云烟飘渺中隐藏着无限丘壑,美不胜收。正由于不少小说家有意识地利用了欣赏者的完形心理,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作品当中,加强了深刻体验和理解,并获得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对位效应,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想象的重要阶段形式是分解和组合,这种分解和组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结合小说的不同特点运用完形心理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情节教学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小说一般都具备情节的完整性,但有些作品在不影响主题表现和人物刻划的基础上,故意切断某个情节,留下空白,以此激发读者去补充和完整,达到与读者共同创作而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较完整,结尾交代了路瓦栽夫人十年艰辛还清了债务,得意地向女友显示自己的高明和能力之后,却意外地获知那给她带来荣誉和痛苦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写到佛来思节夫人点破假项链后戛然而止,没有继续去写路瓦栽夫人听到这个意外消息后的各方面变化,留下了一个空白尾声。这对通篇沉浸在对路瓦栽夫人命运关注中的读者来说,显然不甘心到此为止项链事件的结束,但路瓦栽夫人当时的变化和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这是一个令读者关切的悬念,我们正可以激发学生这种完形心理,引导他们在对作品人物性格把握和对情节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努力推断并续写这个尾声: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会使她再次受到强烈打击而一蹶不振,从此远遁;她十年艰辛的委屈会使她要求女友退还三万六千法郎;她要强的性格会使她拒绝退款而毅然勇敢地生活……由于学生程度不一的理解,也就出现了多样化的尾声,经过大家讨论,虽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但既促进了学生对主题和人物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拓。小说家在设计情节时,总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矛盾事件,其匠心独运的构思也可用来开拓想象能力。鲁迅小说《药》中对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十分麻木愚昧的性格刻划,主要是在买人血馒头这情节中完成的,而这独特情节的设计是否最合情最合理呢?是否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呢?提出这个问题,必须激发学生的完形心理及联想想象性,因为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有类似的事件,例如祥林嫂捐门槛、成名妻烧香问仙等等许多表现迷信愚昧的内容。我们可以调动他们对鲁迅选择买人血馒头这一与众不同的情节探索欲望,组织他们想象并设计若干能表现善良而又愚昧性格的情节,并与现有的情节进行比较、选择。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高超技艺及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意义,又完成了完形心理的全过程,开拓了想象能力。

情节的续写和调换训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对作品的把握程度以及求全求佳心理为前提条件,通过想象并设计诸多答案或假设,并进行比较、综合、选择,从而在思维的幅合中求取得最佳答案,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和能力。

二、人物教学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反映生活的,其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不同于影视艺术形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艺术化的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浓缩于典型形象之中,因此,欣赏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即根据作品的艺术语言联想想象到与词语有关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才能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进而感知典型形象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许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活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往往在外部形象上是简洁的或完全是空白,而欣赏者的心理总是企盼对一个人的了解和认识是里里外外的、全面完整的,尤其对小说中理想的人物,更是迫切想感觉他们的英姿俊貌。这种完美观的完形心理正可以调动并配以丰富的想象,获得更好的效果。鲁迅的《药》中的夏瑜、叶圣陶的《夜》中的革命夫妻,虽然他们都在暗线中表现,但他们的英雄行为、刚毅性格、爱憎分明的品质得到了间接表现并深深感染着读者。小说独特的构思艺术决定了人物外部形象的空白虚化,而读者多么渴望一睹这些革命者的英姿,使自己认识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化、有血有肉的英雄。由于作品已比较系统地刻划了英雄的思想性格,含蓄却很深刻,间接但很清晰,为就具备了完形心理完成的主要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风格去补充和完整这些英雄的外貌形象,或浓眉大眼或秀外慧中,或弱不禁风但刚毅溢于言表,或孔武有力而书卷气十足……从而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又更好地把握了典型形象。

不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悲喜因素交织的,其性格内容是丰富复杂的,甚至还是矛盾统一体,其性格核心在特定的阶段并不十分鲜明。例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他对革命原来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却向往革命,迫切要求参加革命,这对矛盾集中在同一个形象身上,就给阅读者理解阿Q的性格核心带来了难度,对阅读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也正是理解把握阿Q性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必然希望能正确解释这对矛盾的发展,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核心,把反对革命的阿Q和向往革命的阿Q组合成完整的、统一的阿Q,在矛盾统一中获得丰满全面的形象把握。有了这样的完形心理,再让学生联想想象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愚民和奴化政策、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状况等等,还有与阿Q同时期的文学形象如华老栓等,从而将大量的知识表象融入课文中,并在心理上将阿Q的各种行为表象扣在一个中心上——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下的奴化本能和敌视反传统意识,但阶级本性又使他有不自觉的反抗意识。这样,一个鲜明的、完整的新形象就在分解、组合的再造想象中活现出来。

对小说中人物外貌和性格的补充和完整,实质上正是一个再造想象的形象思维过程,这也是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描写教学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开头的自然描写的作用,学生就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难与文中的主人公保持感受上的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情节展开之前先作自然环境描写,并不惜笔墨铺叙严冬的风雪呢?除了一般的点明节令、交代时间之外,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吗?这样,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全欲,但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作品中有关作者与环境情景交融的知识经验,并对这段环境描写的文字进行形象的组合,在脑海中构成一幅立体图画,进入到风雪肆虐的严寒冬天,在冰雪铺盖的场面中去体会黄淑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应当说,学生的体会和感觉原来是单纯的,对严冬恶劣天气的感受主要是寒冷,但由于激发了完形心理并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从而能将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斗争经历和人物性格融入这段景物描写中,能更好地体会黄淑英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受:气候奇冷、斗争残酷、任务艰巨、敌人疯狂,能理解严寒反衬出主人公旺盛的革命斗志、火热的革命激情,这一过程,排除了简单的理解,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和风格,再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理解了这一环境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达到了再造想象的训练目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极简炼的笔触勾勒了一幅风雪轮廓画,创造出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种简炼不是简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更能激发读者去参与作品。如果我们仅从文字描述去理解,虽然是片面和低层次的,必须借助对古典文学传统表现手法的了解、对自然景物知识的了解等经验,从背景氛围、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和想象,才能获得正确的把握。例如侧面描写风雪,作者仅写了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已被雪压倒了”,还写了林冲“身上寒冷”的感觉,抖湿透了布衫和盖被等动作,我们就要调动完形心理和想象,加入大风雪的场面,并依此去分解、组合,构成一幅给草屋带来结果和人物感受的风猛雪大的图画,从而完整地补充了作品的丰富内容,再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环境艺术形象。对于正面简洁描写的风雪,则更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再现出具体生动的图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经济笔墨的巧妙之处,才能将自己融入作品中,感受它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鲜明背景氛围的重要作用。

想象能力范文篇8

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

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

再谈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想象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想象作文;影响;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在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在思维发展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水平,最终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以想象作文为研究对象,探索提升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

在发展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前,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文字书写、文章阅读、文段仿写等方面的培养。不可否认的是,该种教学方式和教学侧重点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但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一味采用该种教学措施,不能根据学生学情与考情,及时改变和更新授课思路,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习惯于“故步自封”,不能大胆想象,拓宽思维,不能“张开羽翼”大胆设想故事情景,写作内容“千篇一律”。因此,在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背景下,教师应该革新授课思路,鼓励学生不拘泥文体的限制,反对“套路”写作法,进行创新写作,为学生树立“创意写作”思路,通过想象作文练习,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新要求。

二、当前初中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困境

作文是初中语文科目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一直致力于打造真课堂,即教师“真教”,学生“真学”,通过有效的想象作文训练,促使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充分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想象作文教学仍然面临一定的工作困境。1.在选材选题过程中,学生主动权不高部分教师在进行想象作文时,作文主题思想的设置过于意识形态化。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中考题型和难度,让学生提前接触中考命题作文,对近三年以来的中考作文题目进行汇总,引导学生补充“那段最的日子”“我学会了”等题目,或者让其以“出发”为话题、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上想象作文训练全部为中考真题,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自由选择题目。虽然部分题目是半命题,但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部分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扩展能力,学生缺乏写作热情也就变得“情理之中”了。2.教师想象作文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初中学生语言构建能力虽然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来看,仍然具有一定不足之处。教师只有从生活入手,找到想象作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二者的交叉点出发,才能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多数学生不能让写作回归现实,写作内容只是为了“想象”而“想象”,为了“创新”而“创新”,虽然可以探索新型文体,但过于特立独行和天马行空,不能在作文中渗透自己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想象、联想空间中缺乏生活认知。3.阅读与写作教学联系不紧密部分学生不能进行想象写作,还因为其本身不具有一定审美和鉴赏能力,阅读面狭窄,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哪些是“想象”、哪些是“创新”、哪些是“无中生有”,鉴赏力低下,因此即使是仿写,也不能写出优美、创意十足的文章,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偏颇,形象思维不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教师应该利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照抄,而应从提高学生自身鉴赏力入手,为后续想象作文练习打下基础。

三、提高初中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结合学生特点,探索新型作文文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文学性创作,从现实出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拓展写作文体的范围,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文体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从探索性戏剧小品、想象幻想类小说、说理寓言体散文和抒情象征类诗歌这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抒情表达能力,在想象写作中试图寻找意象。以说理寓言体想象作文教学为例,在学习《黔之驴》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寓言象征意义和想象手法,让学生思考文中的驴和老虎都分别象征着什么样的人。通过循循善诱,布置写作任务:首先让学生阐明寓言道理;再根据自己想阐明的道理,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无才无德的人物,揭露讽刺社会现象。由于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在本次寓言体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让故事与寓意同行,既不规定主题,也不规定内容,学生写作的主动权更大,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延展能力和创新能力。2.遵循陶行知教学理论,转化生活素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和生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学生“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只有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最终实现育人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将“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针对当前想象作文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式想象,回到生活世界,在引导学生利用新思维去思考事物的同时,将写作和生活实际相连接,总结契合生活实际的写作材料,充分认识到“生活本身才是写作的基础”这一问题,以此写出感人的、意蕴深厚的文章,不能在想象作文训练中一直“悬浮在空中”,而是必须“真实地创作”,所有想象类作文的情感都是可触、可感的。3.利用以读促写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潜能教师应该确保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通过迁移性学习,从阅读中提炼出个性化、创新的写作方式,将输入(阅读)转化为输出(写作)。比如,在讲解到《社戏》《孔乙己》《春》《回忆我的母亲》《变色龙》时,以上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选篇,在阅读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形象。通过以读促写教学法,进行针对性训练,打破传统经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想象潜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理解与写作,最终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提升。

四、结语

在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革新授课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写作,不断拓展写作文体的范围,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文体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大的写作选择权,联系生活实际“真实地创作”,以此打破传统经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想象潜能。

参考文献

[1]范俊萍.巧借课文节点,促进读写共生——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4):26-28.

[2]周建强.高考语文作文考题的设计解读与测评思考——以2021年北京卷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6):109-114.

想象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空间想象能力;空间体验感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涉及到宇宙的规律,星系星球的分布,涉及到地球大气的多种运动方式以及在受到不同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而改变的大气运动状态及这种改变的状态带来的影响,也涉及到了海洋的流动,洋流经过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等等。这些在空间上的规律和空间上发生的变化在转化为书本上的平面的知识之后,就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空间思维想象学习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越来越成为平时训练的重点。所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一、如何正确认识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就是人们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立体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利用空间进行综合探索、利用空间分析事物规律、利用空间思索事物之间运动着的联系以及利用空间进行同类事物不同状态下的比较或者进行同种状态下不同事物的比较等的能力。地球公转过程中带来的四季交换,以及季节洋流的转换方向非常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运用空间思维来把握整体架构。地球的运动为什么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原理而引发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上下移动?这种移动又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还存在影响其他影响气候的因素吗?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有助益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让学生牢固基本知识的理解,为撒下空间想。象能力的种子培育肥沃的土壤一种能力的培养必然是在学习其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对重要的知识点一知半解,空间想象能力再强也无法发挥其作用。举例来说,若是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热力规律和动力规律理解的不深刻甚至根本就不了解,教师又如何要求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来模拟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上升、下沉和偏转的运动呢?若是学生对等高线以及等值距等知识一窍不通,学生又如何能从平面的等高线图上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打造立体的地理事物解答题目呢?因此,地理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不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就谈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手绘地形图,制作样式图。地理的学习关乎许多在空间上定位重要地理标志的问题,许多的地形区以及重要的分界线的定位异常重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讲授中国的地形区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画一个简略的轮廓图,地形区可画成简单的方块,标注出重要的纬度和经度。在地形区画好之后,然后就可以将重要的作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画上,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具体的空间位置和山脉走向,学生简单易操作,对于以前难以记住的山脉和地形区位置,很快就能够有大致清晰的定位。再以地球的运动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或者同学之间合作用一个乒乓球模拟地球,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会对黄赤交角的角度大小如何影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空间的结构印象更为深刻,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有帮助。(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空间体验感。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教师授课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辅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全球洋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Flash动画等形式模拟海水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以及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不同情况,以及在季风的影响下洋流如何随着季节而改换方向,洋流的异常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科技给予了教师便利,让教师用一种比传统的地理黑板板书教育更直白和直接的方式,将学生的空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地培养了起来。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地理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空间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牢固知识基础,让学生多多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严收博.高中地理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几点方法[J].新课程,2011,(02):175.

[2]张梅梅.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