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51:20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写作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

这就是说,《后现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后现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

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医学范文篇2

本文作者:李岩董军单位: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器械科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现代康复医学在发展康复医疗的总体思路主要是: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设置独立的康复医学科[2],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患者及先天发育异常的残疾者。康复义务人员的任务是对疾病的早期介入,优化服务,防止患者的二次残疾。同时应发挥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要增强康复专科医院疏通与大医院的二级转诊机制,便于丰富服务内涵,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主要是80年代开始,它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康复理念、科技和管理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中医康复疗法共同发展起来的。由于建设时间短,许多技术检测手段、功能评定设备、人才知识结构等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加强。卫生部制定康复科建设标准并将康复九大类治疗收费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补上中国医院建设的短板,追求医疗服务的平衡。随着2009年医改新政策的出台,医药在医院内价格透明度越来越清晰,药品价格在招标中逐渐下降,并取消药费15%的加成,医院纯收入大大减少。

国家允许医院增加技术性收费,许多医院顺应政策与学科发展,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现在各个医院大量投入巨资购买各种诊断设备来增加诊断收费,但诊断项目大部分医院已经上全,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康复是一个投入低,产出高的科学,既可以早期介入亚健康治疗预防疾病,又可以单独治疗许多临床疾病帮助患者术后康复,还可以顺应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治疗需求。今年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局提出全市病床的10%转成康复病床,三甲医院按3%标准设立康复病床,周转时间小于28天,超过28天治疗需求的患者转入专业康复医院,康复医院可以长期收治康复患者[3]。

据统计,在北京市有两家二甲医院转成康复医院,其他二甲以下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呼吸科、儿科、妇产科、普外科等几大科室的病人。随着医疗费报销比例增加,脑血管病、交通事故中致残致畸的患者大多要求康复以求恢复部分功能,工伤康复和老干部康复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骨科传统以手术为主,许多病人由于康复没有跟上,关节术后粘连经常发生,而国内部级医院(如北医三院)多开展骨科康复提高手术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南京市中医院的肛肠治疗中心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在妇儿科/男科/肛肠有很广泛的应用。康复学科疗效已有世人瞩目的成果,许多中外合作项目都能体现医学、工程学与社会交通管理部门的结合,如:刘海若、桑兰、刘翔的中外合作治疗项目等。另外,临床“卒中单元”模式也被认为是干预脑卒中危险因素、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的最有效的技术策略。因此,可以预见,康复在拓宽医院服务范围与服务效果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在综合医院大力建设康复医学科,可以增加临床治疗费收入(提高医院纯收入),减少药品滥用和手术指征过宽(降低患者总支出),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放缓医保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做到国家、医院、患者三者共赢。

康复服务的社会化流程,主要以二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为核心对康复治疗的病人进行诊疗分流。病人先到康复医学科住院,医保规定28天,然后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将病人分流到专门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二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与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间双向转诊,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之间双向合作,康复社会化协作流程,见图1。图1康复社会化协作流程图总之,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康复医学的需求的增加,其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公认。全国各地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康复医疗机构也相应建立,尤其是综合医院内康复科的设置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康复科将会在现代医学与医疗改革中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代医学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技术,异化,哲学根源

得益于基础学科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规范,日趋技术化,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载体,在人类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变革和发展,填补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在医学技术的推动下逐渐丢失医学本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频发,出现低效率的医疗服务、低信任度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文伦理丧失等现象。因此,明确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特征,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现象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哲学根源,找到合适的消解路径,对过度医疗现象的解决及医患关系的缓解、构建和谐有序的就医大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1.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含义。“异化”一词在学术界中定义不一,源自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表达“他者化”的含义,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由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固定化所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人在生产发展及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变成一种外在的、与自身不同的具有敌对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的本身,统治、制约人的发展,从而使人丧失主观能动性,失去自身个性,迷失自我[2]。现代医学技术是指20世纪中叶至今的基于科学理论的疾病识别、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与方法,它不仅包含各种医学设备和工具,也包含各种医学理论和疾病治疗技能和方法[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就是指现代医学技术本身具备了独特的理智生命,产生了主体性,使原先维护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的目标和宗旨被扭曲和背离,使医学技术不再是医学发展进步的促进力量,而是一种压抑、抑制的消极力量。在临床实践中,医学技术主导了人类思想,导致对现代医疗技术的过度依赖、畸形使用等各种违背医学本质、扭曲医学价值、背离医学目标的现象的产生[4]。1.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特征。1.2.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医学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因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医学技术会有各自时代背景下应有的独特作用,这些具有自身时代属性的医学技术相应地会产生个性化的技术异化问题。医学技术的异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技术、认知、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概念、性质、存在形式以及表现方式。例如,在公元前3200年~公元1543年时期的经验医学技术阶段,在中医中的医学技术表现为针灸、推拿、火罐等经验性技术,这个时期的医学技术没有相应的科学基础,“魔术医学”成为主流;16世纪~20世纪是实验医学技术时期,这个阶段的医学技术具备了科学基础,出现了各种实验仪器,疾病认识从原先的主观经验判断转变为实验证据验证,医学技术对工具和物质的依赖逐渐加深,相应地出现了违背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后退等医学技术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之后,基于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技术出现了智能化和信息化,基因诊断、靶向治疗、辅助生殖、再生医学……各种新兴技术遍布医学领域,出现了新时代的医学技术异化问题,诸如人类多样性发展的破坏、非法牟利的产生等[5]。综上,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时代特征。1.2.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相对性。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主体的相对性。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群体对医学技术异化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性[6]。同样的一种医学技术,在某些主体眼中可能极具危害性,但是在另一个主体眼中可能正好相反。例如,吗啡是医学领域中的强效镇痛剂,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非常适用于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治疗;但是,吗啡同时也是一种成瘾性极强的药品,是鸦片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吸食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价值的相对性。医学技术异化不仅具有负面价值,同时还具有正面价值。医学技术的产生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出现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差异,医学技术异化同样如此。雅思贝尔斯认为,“技术实际上只是单纯的一种手段,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是善是恶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过程”[7]。因此,对于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而言,根本问题不在于会产生怎样的负面价值,而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个现象,从而对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进行合理的扬弃与利用,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不确定性。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填补了医疗领域上的各种空白,缩减了人体健康的未知领域,消除了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但是同时它又创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8]。例如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基因修正”成为可能,使之能够达到治疗甚至预防遗传性疾病的作用,但是基因治疗所导致的遗传性状的改变又会破坏人类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多样性,长久以往使人类基因库呈现趋同化。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去判断它会产生正向积极的结果还是负向消极的结果,它是不可预测的。现代医学技术就是在不断消除和创造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循环上升的,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不确定性,我们难以通过未知的变化去判断医学技术异化的福与祸,也难以用理性和智慧来预测和控制不确定性的产生。

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现实表现

2.1现代医学技术的主体化。医学技术作为医疗的一种辅助工具,本是医学活动对象中的客体,但却在科技进步的驱动下逐渐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成为医学的主体。医学技术已经成为脱离医学宗旨的独立力量,渗透于医学的方方面面,主导医学发展进程,医学的进步已经被单纯地等同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品级、规模也被单纯地等同于床位数以及大型设备的多寡,医师的技术水平高低也被单纯地看作是操作医疗设备的能力水平高低[9]。现代医学对医学技术过度依赖产生了一系列过度医疗现象,表现为医生对躯体、心理疾病的过度诊断,对辅助检查数据的过度依赖,对药品的过度使用以及高危手术的常规化使用(如剖腹产手术成为生产方式普遍选择)等,医生“制造疾病”的现象层出不穷,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医学诊疗过程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辅助下,逐渐变为“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制定诊疗方案-开药或手术”的流程化过程,医生受限于医疗技术的客观指标和诊疗的标准化流程,忽略了医学领域的经验性思考,逐渐丧失自身的主观思想,自我理性被压制。医生的主体地位被程序化的医学技术取代,使之逐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患者的互动性逐渐减弱,人在就医过程中只剩单纯的客体地位,被迫成为与医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工具。2.2现代医学技术的资本化。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由原先的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多元投资,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等多方机构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管是民营机构还是公立机构要想在医疗市场稳住脚跟,都离不开资本的投入。于是,各家医院争先购买高端医疗设备,不断扩大医院规模,持续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医学技术逐渐具备了资本“利润至上、无限增殖、不断扩张”的特性,成为资本实现的手段,被资本控制和占有,成为医院敛财的工具,不断呈现“为资本服务”的异化现象[10]。利益促使“开发性医疗”(制造商非法开发市场、医院无休止扩张)以及“欺诈性医疗”(医生“制造疾病”、滥用医疗设备、过度使用昂贵药品)的产生,医疗成本日益高涨,医疗资源持续浪费。2.3现代医学技术的权力化。马克思认为,技术本身是具备权力属性,资本家通过资本流通对技术进行使用从而行使并扩大权力职能[11]。也就是说,技术的权力化是通过资本实现的,资本通过购买技术获得对技术的支配权力,包括技术隐含的智力、劳力、自然力,从而使技术成为资本的权力工具,进而发挥权力职能。现代医学技术的权力化进程同样如此,医疗机构购买使用医疗技术,谁拥有越高端的医学技术,谁就具有越大的话语权。医院规模越大、医疗设备越先进、医疗技术越精湛,医院就会拥有越大的声誉和权威,在医学领域也会拥有更高的地位,便能享受更多国际和国内的特权,进而也会获得更多患者的信赖与支持,使资本扩大;资本的扩大又会促使更多先进技术的获得,循环反复,权力不断集中。北京协和医院单日门诊量超过12万就是医学技术权力化最直接的体现。此外,现代医学技术是各学科知识的高度综合,具备“知识密集、技术精细、操作复杂”的特性,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于临床,间接导致了医护权威与医疗技术操作水平挂钩的现象,进而出现了对诊疗护理技能的学习深造转变为对高新设备的应用学习的现状,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标准失衡,现代医学技术异化。2.4现代医学技术的机械化。现代医学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性的生命的个体,医学诊疗护理过程中需要人文、道德关怀及情感的衔接。但是,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存在,现代患者逐渐变为一种物质或机器,成为机械活动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医生对患者的态度从活的生命个体转变为死的标准数据,医患之间的直接联系缺乏,医患关系分离。医疗活动成为疾病与机械的互动过程,医生沦为技术的奴隶,忠于机械设备的标准和流程,失去自身主观判断;患者受制于机械操作,忠于医生指令,失去主观选择,不良情绪逐渐积聚。理性、客观、冰冷的医学技术造就了机械化的医生、机械化的流程和机械的患者个体,使之人文精神日渐消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学活动愈发扭曲。

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3.1从本体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本体论是探讨事物的本质,研究其存在方式和规律的哲学理论[12]。事件发生的根源往往都与事件发生的相关事物的本质特征高度关联,从现代医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去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发生的根源,对问题的解决具有根本性作用。正如前文所说,现代医学技术具备时代性、历史性、相对性及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性恰恰造成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就拿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来说,它是现代医学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视作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其科学性和客观性极大地减少了医学诊断的假阴性率,为无数患者延长了疾病治疗的时间。但是科学性就代表着确定性吗?当然不是,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实际上是有概率差异的,它是充满不确定的,而且不会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而轻易消除[13]。也就是说,医学影像技术是科学的,产生的数据是客观的,但是它的诊断结果却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有时反而会偏离客观事实。首先,医学影像的图像产生过程中需要经过参数选择、色度调整、数据运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像调整等过程,才会出现一份完整的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的产生是通过机器自动生成的,但是实际上却是由设备背后操作的人对生成图像的符合医学知识的有效推断。可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是受疾病复杂程度和影像科医生的主观认识的严重影响的。其次,就算成像过程中,设备一致、疾病复杂度一致、影像科医生技术水平一致,进而产生一致性的客观报告和影像资料,但是在读片过程中依旧会产生许多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相同的X光片在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心理素质不同的医生眼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相同的医生在不同的读片环境下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最后,就算客观环境和医生主观影响因素都已消除,患者配合程度的差异也会成为影响结果判断的重要因素。患者病史交代不清,影响医生数据选择;患者情绪紧张,影响信号传导、图像采集。由此可见,单纯的影像学检查是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它是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变化的。就如2020年国内暴发流行的病毒肺炎的第五版诊疗方案中,将湖北省的疑似病例中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归为临床诊断病例;然而在第六版诊疗方案中“CT影像结果”就不再是确诊标准,仅被作为疑似病例的表现之一[14-15]。通过上述例子可见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贯穿于技术使用的全过程,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愈发严重,忽略医学技术中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忽视与其相伴随行的风险性。而这种风险性往往会给患者乃至医院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医学技术异化成为必然存在。同样,医学技术的其他特征也会造成相似的影响。综上,忽略医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必然会导致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产生。3.2从认识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认识论是指个体对有关知识的结构、信念、来源及判断的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的知识观”[16]。人是在医学技术发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加之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约束,认知的能力、水平、范围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限的认知下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异化过程。中国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普遍形成一种“狭隘的生命观”。孔子在回答子路“何为死亡”时,避而不谈生死问题,只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亡,孔子直言,“人之大恶存焉”[17];荀子对待死亡的态度亦然,“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18]。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对“生”有着超乎寻常的追求,“恶死、惧死、讳死”,不能理智地对待疾病和死亡。“狭隘的生命观”滋生了“狭隘的健康观和医疗观”,现代人时刻将自己置于“疾病”的恐惧之中,受一些所谓的“疾病指标”影响(例如,国人普遍认为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便是患了糖尿病,但临床研究发现该诊断标准的确诊率仅为48.57%[19]),疲于求医,滥用医药。他们将对“生”的渴望寄托于先进的医疗技术上,过高地看重现代医疗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宁愿花费重金购买“高科技”的医疗服务(如人工呼吸机、血透仪、起搏器、肠外营养等),进行各种各样有损人格尊严的治疗(如各种大型手术、各种插管、放化疗、导尿、灌肠等),也要获取低质量的短期生存率。他们看似延长了生存时间,但实际上却承受着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见不到亲人,见不到朋友,终日与冰冷的机器做伴,闻着医院屎尿消毒水的混合气味,听着机器的滴答声,恐惧、绝望、悲哀是他们生命尽头最后的情绪。认知的局限性使人只关注于现代医学技术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了同样存在于医学技术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在追求寿命延长的同时,忽略了生命的质量和人格的尊严,现代医学技术异化。3.3从方法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还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来处理,是生命科学中的方法论范式,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在还原论的思想下,人类被简单化为生物个体,人体的健康研究被简单化为各个器官的研究的综合,身体的各功能结构被拆分开来单独研究,通过定量检验和循证验证对身体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发现疾病规律。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现代医学技术具备了系统的学科理论和科学规范,但是,同时现代“人”也易被看作现代“物”,人被“机械化”,医生只注重疾病产生的因果关系而忽略疾病与人体之间的普遍联系,人的意志、思想、情感被忽略,身心分离,医学伦理备受挑战。此外,在还原论的思想下,人在医生的眼里仅是一个疾病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整体的人,各科医生的眼里只有“自管的器官”,缺乏整体思维,忽视科室合作,人被物化,现代医学技术异化。

4结语

现代医学范文篇4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相互交流的机会。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临床护理应以病人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需要,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整体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2]。

1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护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要求护理工作者:(1)计划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重视患者同医护人员的关系,不应存在求和被求的关系),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反应,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3]。

2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内容较多,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遵循一定原则[2]。(1)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身体的作用,阻断情绪恶化加重躯体反应的恶性循环,建立心身良性循环能达到心身协调。(2)心理护理目标的个性化。同一类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作为某个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等各异及遗传素质不同,其个性特点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就发生了特殊性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3)实施中解决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护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视其为患者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在现代疾病中(多为慢性病),多数目前还未寻找出特异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就产生悲观消极、甚至厌世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心理-病症加重-心理的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应就此给以心理疏导,讲述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重视医院环境(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精神环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感,促进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

3心理护理的目的

3.1满足患者的需要,搞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医护人员应尽量满足其饮食、睡眠和休息等生理需要,使其生理过程得以尽早恢复。关心爱护患者,满足其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习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社会需要。平等、同等对待所有患者,使其感受到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同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医院状况(设备、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诊断治疗条件),所患疾病的科学知识,以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

3.2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患者进入角色,与原角色发生冲突,多数表现为生病后仍想继续工作,对此应予以调整角色行为疏导,以利于康复。当疾病转入恢复期或慢性时期,则应逐渐淡化其患者角色意识,有利于恢复其社会角色[4]。

3.3调整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应激患者一般都具有焦虑、恐惧、疑虑和抑郁心理以及与家分离后孤独、失助、失望等情绪变化。这些变化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加剧其心理应激,甚至致其死亡,必须予以调整,恢复其乐观、稳定的情况,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多数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后果可通过心理护理加以缓解[5]。

3.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良因素有关。应说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应用行为疗法,认识疗法改变其不良行为[6]。

3.5增强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及处理心身反应能力引导患者及时适应患者角色、病房环境,用心理学方法处理疼痛、失眠、病残丧失感,孤独寂寞及其病态身体意象。

4心理护理方法

4.1搞好护患关系掌握人际吸引原则,注意个人端庄、诚恳、和善友好的仪表。经常与患者交流,求同存异发展友谊,多关心其病情,使其产生感恩报答之心。放下架子,尊重患者,平等相处,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动机、个性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避难求易搞好关系。

4.2重视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多用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解释病情,疏导其思想症结,积极暗示,安慰患者情绪。如告某相同患者刚刚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等,暗示其疾病可治愈,前景美好。要明确回答患者提出问题,果断表态,切勿使用消极暗示,犹豫和含糊其辞的语言,同时重视语调、表情、动作、态度相配合这一非语言交往技巧。

4.3缓解患者心理应激,调整其积极情绪把医院设备、医护技术及以往治疗同类疾病成功经验,向患者详细介绍。将重症和抢救患者与一般患者隔离。

4.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个性测定,根据其个性结构和特征向其说明其个性的优、缺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促其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

4.5改善病房环境尽量美化环境,布置好病房设施,保持清洁安静,调整病友间关系,促其友好交往,相互关照。

4.6促进患者尽早适应患者角色,教会其放松方法运用心理防护机制(潜意识中),使其保持精神活动的平衡和稳定。促进患者散步、疏泄、转移注意力及练气功、太极拳等放松方法。

5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利他精神,“增强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职责外,还应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注意力,准确的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同时对工作极端负责和处理果断,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养[7],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8],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医疗知识,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事业心,加强护理技巧训练,深入护理实践,不断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本秀.浅议传统文化观念与心理治疗.社会与医学,1998,11(5):40-41.

2岳文浩,赵耕源.现代临床心理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0-149.

3杨菊贤,张锡明.实用心身疾病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97-99.

4高素芝,曹继艳.患者角色的适应与护理.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8,1(5):166.

5陈学诗.当代心理卫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9.

6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10.

现代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东北现代医学;博施济众;人道博爱;开放合作

司督阁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为近代著名传教士、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1882年来中国东北施医传教,直至1922年离开奉天(今沈阳市)。司督阁来华的目的是传教,但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医技术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司督阁在中国工作近40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创了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建了我国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第一家西医院、第一家女子医院、第一座医学院、第一家红十字医院。司督阁医术精湛、为人坦诚,热心慈善事业,在当时的政府人士、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中颇有威望。本文通过梳理其创建医院、兴办学校的历程,探讨其在这一过程中对我国东北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启蒙价值,为今天的高等医学教育提供借鉴。

一、乃役于人的办学思想

为了打开传教局面,基督教会采取兴办学校、创办医疗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等多种手段辅助传教[1]。《满洲十年(1883—1993)盛京医务传教活动史》(1894年英文版)曾记载司督阁之言,“我不仅要把医疗技术传给东方人,而且还要传入医学知识。”他在创办医院后招收了4名助手,但这种方式不能解决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1892年,司督阁决定设立盛京施医学堂,采用英国医学院的教学大纲,以正规医师的课程和半工半读的形式培训,学期5年。1908年,司督阁向总督府提出办学申请,经过四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912年初建成奉天医科大学,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司督阁成为首任校长,并将“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作为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重要反映和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最为学校所看重和倚仗的精神传承。“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作为校训,虽然体现了司督阁作为一名传教士的职责,但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来说,其所蕴含的人文色彩亦恰如其分,培养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之医务人才也与我国古代传统医学思想相一致。

二、博施济众的医疗理念

1883年,司督阁来到奉天(今沈阳市),在小河沿买房应诊,开展施医布道工作。1885年春,司都阁创办“盛京施医院”,门额上方悬挂了一块“博施济众”的牌匾,表明医院的慈善性质,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成立的首家西医医院。司督阁认为,治病同传教一样,整治人们的灵魂,给人们带来福音,应该是免费的,故名“施医院”(FreeHealingHospital),就是免费治病的意思[2]。由于盛京施医院免费看病,为了维持医院的运转,司督阁通过社会捐赠解决资金问题,主要通过官员和富商捐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司督阁都一视同仁。其西医技术被人们认可,盛京施医院每年诊治患者由数百人、数千人发展到数万人,誉满东北。据统计,仅1883年7月至1884年9月,施诊病人就达8689人次;1886年已施诊病人10000余人次,完成手术251例;1885年至1891年施诊病人118711人次;1893年实施手术954例,治愈914例[3]。司督阁在医疗过程中坚持博施济众的理念,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称为“奉天神医”或“奉天圣人”。

三、弘扬红十字精神

司督阁是创办了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东北地区红十字会组织的创始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司督阁正在营口市,看到当地不具备救治大量伤员的医疗条件,他便找到营口市地方官员宣讲国际红十字公约,提出建立站地红十字医院救助和保护伤病员。1894年12月3日,他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配合下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地红十字医院,共救治伤员1000余名,做了几百例断肢手术和清创手术。光绪皇帝为表彰战地红十字医院救治清军伤病员所做贡献,特授予司都阁等几位主要医生“双龙宝星”勋章。日俄战争期间,盛京施医院建立了能容纳700余人的难民营,予以接纳和救助。作为红十字医院,对日俄伤兵皆给予救治。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俄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均给盛京施医院送来感谢信和感谢电报,并分别授予司督阁红十字勋章。1912年4月,奉天省红十字会成立,司督阁被官方批准为会长。司督阁躬身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战地救护到医疗卫生,再到医学教育,都能看到红十字精神的影响。

四、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

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建校资金一部分由司督阁从英国募捐而来,一部分由中国政府出资,成立之初就有国际合作的背景。学校成立了由中国、英国、丹麦三国人员组成的“董事会”,英国驻奉天总领事为董事会主席。早期教师均为外籍人员,如索伦艾勒贝尔教授内科学、大卫缪尔教授生理学、霍德华莫尔教授病理学、威廉教授外科学、C.F.辛普森教授解剖学、杨威廉教授公共医学、D.S.罗伯森教授内科学、F.B克洛卡特教授药理学,另有一些各地的医学传教士兼任客座教授。课程标准按照苏格兰大学模式设立,采用双语教学,学制最后定为7年。学生在中国学4年,然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大学学2年;只有医学科目和英文都合格,才发给毕业证书,允许就业。因此,学生文凭得到中英两国的认可。1919年,学校派出高文翰和刘同伦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别接受眼科、内科学的研究生教授。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国际防疫大会)”在奉天举行,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来自中、英、美、俄、德、法、奥、意、荷、日、印、墨等12国的34位正式代表出席会议,奉天当地报纸更重点介绍了参会主要成员的个人业绩情况[4]。司督阁参与会议筹备工作并在大会上发言,分析了一些病例的特点,发表了防治疫病的重要观点,并介绍了奉天(沈阳)成功抗击肺鼠疫的经验。由于司督阁医学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卓越的管理交际才能,使学校在中英两国都受到重视和关注,有利于引进西方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

五、平等严格的校园氛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儿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这与司督阁倡导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1896设立了盛京施医院女施医院,培养了许多能够掌握现代接生方法的助产士。1923年,增设高级护理助产学校,学制为4年,英国的郑美瑞女士为第一任校长。1924年,招收3名女生,男女生同班授课,这不仅在中国即使在西方也很罕见,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东北教育史的先河。1930年9月,首批三名女生吕淑贤、刘述真、贾玉蓉毕业,她们被社会各界誉为“学校之光、女界之优”。1912年3月28日,学校在143名考生中录取的50名学员正式入学,至1917年6月毕业时,仅有20名学生获得医学文凭,毕业率仅40%。其他不适合学医或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均按规定淘汰或降级。这种严格的教学要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增设的高级护理助产学校入学条件要求“必须为正式中学毕业,身体健康,成绩优秀”。这种宁缺毋滥的严格要求,导致第一批学生只招收了5名。学校除重视学习成绩之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健康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设有篮球、排球、网球、足球场地,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学校承办华北运动会时,在100米、4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远等项目上取得佳绩,还曾获奉天省各界网球联赛三等奖、足球联赛冠军。奉天医科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先后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1948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据记载,奉天医科大学培养各类医务人员总计1160人,大都成为东北地区西医学各学科奠基人、牵头人,其中刘同伦、白希清、吴英恺、高文翰、王宗承、张亓、李宝实、吴执中、项全申、李助萱等毕业生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医学专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激烈动荡、寻求维新变革的时期。司督阁在华奋斗40年,创建医院、兴办学校,解除了当时东北千百万民众的病痛,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医学专家,为我国东北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司督阁的办院理念、办学特色仍然有值得今天医学教育学习的地方,他的历史贡献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便丰富中国东北医学史研究之用。

参考文献:

[1]邱广军.司督阁在中国东北施医布道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6-118.

[2]于永敏.东北地区西医传入先驱者———司督阁博士[J].中国科技史料,1992,(4):24-30.

[3]陈醒哲.司督阁与东北现代医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现代医学范文篇6

【关键词】儒医;文化;医学教育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习儒而通于医术之人,他们或是儒而知医,或是医而兼儒,甚或是弃儒从医。[1]儒医最早出现于《宋会要辑稿》:“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2]宋代以后,儒士大量从医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阶层。有人这样描述:他们是一群饱读诗书的儒者,或在朝为官,或教书育人,或耕读自养,虽职业不同,但都有着高尚的品德,都精通医理,都不计名利,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悬壶济世,都在穷其一生做着“治病救人,造福苍生,表率乡里”的大功德。儒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医学教育方方面面,从医学内涵认知到医家道德修养;从古医籍注释到新著编撰;从学术观点阐扬到医理探析等。直至今日,这种影响还在延续。

一、儒医成长的文化根基

学医先学儒,唯有以“儒学经典”立命,方可以“歧黄之术”治人;唯养就“修齐治平”之志,方能练成“身心兼治”之能。历朝历代,涌现出众多儒医结合的著名医家,如宋代许叔微、朱肱,元代周贞、朱丹溪,明代赵继宗、徐春甫,清代薛雪、徐大椿,近代顾观光、裘沛然等。儒医的成长有着特定人文环境和社会根基,他们是古医药文明与儒家思想哺育的历史产物和结晶。1.以儒学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体现的是古代儒士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儒学作为主导中国2000多年的官学,对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儒医积极入世,推行仁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寄托于医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北宋名相范仲淹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青年时代便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理想。儒而知医现象则更为普遍,不少名医曾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但却未能在仕途上走远,反而转入医路后作出贡献。金代名医张元素自幼习儒,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讳而下第;明末清初名医喻昌于崇祯年间以副榜贡生进京,奋欲有为,无奈其辅国之见未被采纳,三年后失望离京;明代医学家王肯堂与武之望同为进士,王肯堂因上书抗倭寇事,得罪朝廷,后称病还乡;武之望人称关中鸿儒,但仕途不顺。[3]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儒便是医,医便是儒。2.以儒理通达医理不同于道医以道论医,佛医援佛入医,儒医借儒学研究医理,引儒书、儒理为据。历代医家以通儒为雅,儒家以通医为趣。张从正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如长沙太守张仲景,儒者、官者、医者集于一身,其撰经典《伤寒杂病论》,大量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词汇和修辞手段,叠音词、排比句,功底深厚,医理精湛。[4]又如撰写《诸候源病论》的巢元方,撰写《黄帝内经太素》的杨上善,补注《素问》的王冰、编撰《外台秘要》的王焘,孙思邈、刘禹锡都是以文名远播业医亦精。他们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义纳入医德,“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5]贯穿于诊病愈疾、总结治验中,既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又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医学队伍素质明显提高。3.以文化涵养医脉欲为医者,须学博天人。李时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与草泽医、铃医等相比,儒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道医、僧医相比,儒医知识结构宽泛,并能融诸家之长,不断提升自身。[6]在古代,读书人通三理(命理、医理和地理)后,才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透析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健康与情绪的关系等,从而进一步对医学思维、医学哲学、医学德行、医学人文的发展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

二、儒医文化的时代思辨

儒医有四大特征,即医德高尚,后世楷模;尊师重孝,儒家风范;博史通经,著书立说;坚持真理,反对邪说。千百年来,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以一种国际化且普世的标准得到传承与创新。法国《堪培拉日报》曾刊登过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7]可见,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封建时代,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可以大放光彩!1.“儒行”天下——医德以儒为官,称为儒吏;以儒治兵,称为儒将;以儒经商,称为儒商;以儒行医,称为儒医……人们在职业前加一个“儒”字,不仅因为它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也是德行高尚的同义语。[8]儒医文化,不局限于一般文本知识或是儒书,而是通过研读医典、得识病证、深入论理,使医者沉浸于书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儒医不仅意涵着因穷理而技艺高深,也意味着医者的“儒行”。传承和沿袭于当代,便是“医德”。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儒行》篇中,透露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这也成为当代医德教育的主流价值,特别在疫病大灾面前,儒医们留心古方秘方搜求研探,向沉疴痼疾发起攻击,与病魔殊死斗争,视疫情如命令,视病人如亲人,留下千古佳话,成为当代医德的范本。2.医以载道——医理儒医儒学修养功底较深,著书立说要高于一般医家,为后世留下丰厚的医学遗产。在明代,一些知名儒医基于学术归纳及职业应用之需,编纂以“医宗”为名的民间医学典籍。[9]这时的医宗典籍有两个倾向,一是探究经典,二是由博返约。儒医通过对医学典籍的整理,加强身份认同,医学知识体系也趋于标准化、系统化。医学典籍的出现和诞生,使得医学知识建构跨越门户之见,有助形成学科化的学术体系,也借由医籍文本的刊刻传播,使医学正典化与大众化相互融会。3.医之境界——医家“儒医”有“良医、大医、圣医”三重境界。“良医”注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注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注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10]这与当前“新医科”强调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的“新内涵”不谋而合。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1]成为儒医精神定义当代医家的五种要素。

三、儒医文化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现代医学范文篇7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有这样的特点:医学理工相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较强。在现代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成像设备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就为现代化的医学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项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起来。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现代医学范文篇8

1PBL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

1.1产生背景

由于生物医学迅速发展和特殊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知识的积累成倍增长,教师们出于对专业的热诚,竞相扩充教育内容和介绍高新尖技术,造成学生学习超负荷,学生只重视记忆教材,而忽视了实践和医学道德的学习。以至毕业后,他们既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又失去了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观念[2]。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察觉出这种偏向,以及将产生的教育危机,感到学生需掌握的内容太多,而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解决今后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已无可能。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刻不容缓。提出要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培养目标,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使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中解脱,要精简教材,改变灌输式讲课,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并且重视医德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3,4]。

1.2PBL发展现状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发源北美[5]。其实行的教学方法是:(1)取消上课,以自学为主;(2)问题解决或问题定向的学习;(3)全面采取综合性课程;(4)保证让学生个人有选择课程的自由;(5)全面贯彻小组的互相教学-学习;(6)小组配备的不是教师,而是作为“支持者”的指导教师;(7)不进行系统的讲授,而是个别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不是给以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为此,PBL的课程设计尽量使其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接近临床实践,注意跨学科横行知识的联系,把基础课的学习和运用贯穿于临床全过程。这使得PBL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基础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和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

作为一种医学教育改革途径,PBL已被许多医学院校采纳,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埃及、印度、中国等40多个国家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哈佛医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医学院,PBL是全校性展开。有些院校如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等是局部试用。当然,大多数院校还只是在基础课中采用PBL方法。其中一部分学校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引入了模拟病人或标准化病人技术[5,6]。

2PBL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

2.1PBL的优势[7,8]

2.1.1具有开放性

从时间和空间上,PBL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学生在获得新经验扩充原有的认知机构的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直接与间接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另一方面,PBL具有兼容并包、各抒己见、学术自由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体现了更大的广泛性、灵活性和弹性。

2.1.2具有探究性

PBL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检验求证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应用,并且,该教学法更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2.1.3具有全员性

PBL教学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倡导学生自主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能力得到发展,优势领域进一步拓展。

2.1.4具有交互性

在PBL教学法中,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也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2.1.5具有系统性

PBL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人为将知识划分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炼和概括,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知识体系。

2.1.6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PBL教学法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

2.1.7培养集体协作能力

PBL教学法要求集体协作,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在小组讨论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受共同目标的指引,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

2.2PBL的不足

2.2.1课程设计

PBL教学法取消了各门基础学科教学,改为以临床问题为引导,进行基础课程学习,打破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漏掉了一些内容,使得临床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不明了需要学习什么,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和电脑资料检索系统,从而不能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2.2.2教学管理

由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触临床,某些课程必须按要求配备专业教师,每5~7名学生配备一名辅导教师,这就需要一支庞大合适的临床教师队伍,而目前,许多高校还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2.2.3学习环境

为保证PBL教学法的顺利进行,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考书、电教设备和实践基地,而在某些单位,由于财力受限,无法满足。PBL模式在欧美国家应用得比较广泛,也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但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一直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法。

3结合中国国情,开展PBL教学

PBL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途径,在欧美医学院校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在于,这种学习途径有助于开展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PBL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7,8]:

(1)经过长期实践研究表明,适合PBL模式的学生具有年龄较大,自我实现较高,独立成就倾向强的特点,国外医学生一般在综合性大学学习了4年,取得了学士学位,自学能力较强,具有开展PBL教学的基础。而我国学生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医学院校,一直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自学能力差,根本无法适应一入学就采用PBL教学法。所有必须结合这一特殊性,建立合适的教学过程,先以PBL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低年级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然后再在高年级中开展PBL模式的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其进行自我评估,充分利用原有知识。

(2)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人们对其了解不多,疑惑不少,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更加敏锐地洞悉学生的想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

(3)实行PBL教学还需要编写一套PBL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舍弃许多不相适应的内容,增强改革意识,编写出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教材、自学提纲、思考题,以指导学生运用参考书目。

(4)试行和推广PBL教学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教学设备,如图书馆、网络、各种实验设备等,而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信息资料相对贫乏、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在财力上予以支持,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在经费上优惠PBL的实施。

(5)PBL教学的发展已进入到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阶段,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也是办好高校的一项中心工作。要实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大学阶段锻炼成真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PBL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相信通过与我国国情的相互结合,PBL能够更好地提高现代医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冬林,郭永松.科技进步与高等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10-11.

2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16-17.

3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2.

4周伟.医学创新人才的成才规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23-24.

5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模式.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

6世行贷款中国卫生Ⅳ项目赴美考察团.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进展.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8,(1):7.

现代医学范文篇9

【关键词】教育,医学;计算机通信网络;课堂教学;快速通讯技术

随着快速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线教科书和社交网站等虚拟技术对医学教育和学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在线的方式获取和巩固知识,如通过手机APP下载相关专业教科书,随时进行医学知识的预习、巩固及记忆。还可通过网络下载专业视频,对人体构造、生理或病理过程、疾病的检查(特别是影像学图像)、各类外科手术等获取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印象。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通过一些网络资源如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共享专业资源。作者在攻读硕、博士研究生期间即开始参与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及和学生交流发现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对这种学习途径的讨论和分析甚少。因此,作者结合调查研究、国内外现状及思索,探讨其对现代医学教育正负两方面造成的影响。

1医学生快速通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1.1调查方式

调查共纳入重庆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120名,采用随机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及学历、是否利用快速通讯技术进行医学知识学习、利用何种方式及其频率和感受。

1.2分析方式结合

调查结果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2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应用广泛

发出调查表120份,实际收回120份。120名调查对象为在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年龄主要集中于20~25岁,绝大多数均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下载医学APP、观看教学视频、登录医学社交网站及利用微信平台等进行交流、学习,其中通过微信及QQ的方式学习者占100.0%,并且使用频率很高,每天使用者占总人数的95.8%。认为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学习有益者占90.0%。

3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3.1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推动作用

3.1.1快速获取

快速通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医学生不需要一直等待至获得课本和笔记本、手册再来回忆信息,他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立刻获取。目前有许多医疗应用程序允许用户查找药物剂量和常用方法、各类医学教程的PPT及文档,以及回忆各种解剖结构。这些医学媒介快速信息的获取和普及在课堂外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增加学习机会。此外,这种信息的快速获取有助于其前后联系、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医学生在回忆某个疾病的定义或诊断、治疗标准时,信息回忆不全就可以拿出手机查看下载的医学APP、在线搜索,甚至可以在医学社交网站或微信平台提问,以此来及时完善医学知识的记忆。

3.1.2形象记忆

Ho等发现,个人数字助理比纸质记录更能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和反应。除了获取信息,快速的通讯技术还可能提供更加激动人心的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解剖学视频录像用户能够观看解剖学的三维(3D)重建,而不是印刷的纸质课本上较为单调的二维平面图像。此外,用户还可以将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虚拟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切换和关联。教科书上一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生理病理过程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模拟及真实录制的视频来改善。例如,产科学习正常分娩机制时,医学生常会被胎先露的下降、俯屈、内旋转、复位、外旋转等抽象的程序所迷惑,但通过三维模拟动画片的观看,他们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具体的理解。现在医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时,也经常用播客和视频点播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作为形象记忆的补充。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这些生动和直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形象的模拟实践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对真实的实体视频观摩,包括与患者的交流,体格检查,疾病的具体表现、手术过程等临床学习,会减缓医学生在进入临床时的焦虑感,帮助其建立一定的自信和实践能力。

3.1.3增强交流

社交媒体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教师及其相互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平等机会。例如,Twitter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讲座资料的要点和各种信息,来创建一个主题对话。社会媒体平台为全球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整合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途径。例如,Facebook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群,有超过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点击“喜欢”,每周有一个新的“形象挑战”张贴,并且Facebook的用户还可以对此发表评论、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进行交流和促进学习。最近的系统评价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提高合作和沟通。从而对医学生扩大知识面、扩展认识面及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与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式相同,重庆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中也大力推进微信平台等公共交流方式,导师在课余时间上传医学文章、视频等弥补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医学生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提问、交流学习心得,是医学学习的有力助手。

3.2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快速通讯技术对医疗教育的益处非常明显,但目前有一些文章指出,快速通讯技术目前对医疗教育还有一些负面的挑战。例如,只要手机开启,医学生就会被持续不断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轰炸,正常的学习日程和事务常常被打断。移动技术潜在地影响了医疗工作者对医疗行为的专注性,分散了对患者的注意力。这些技术还有可能使医学生不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对知识点仅进行零碎的浏览,而不是全面章节的序贯阅读。此外,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可能让医学生很难筛选和理解。出于对患者的保密和医学生敬业精神的担忧,一些研究者和专业协会已有关患者的网上医学咨询和针对患者就医的专业指南。其他的挑战还包括专业或个人界限的模糊、成本及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改变非常快速,涉及的领域也变幻多端,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跟上创新的速度,同时限制这些新技术负面的影响。

3.3利用快速通讯技术以改善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传统;古籍

笔者在从医50余年的历程中,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从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45年。自跟随石学敏教授的第1日开始,石学敏教授就要求中西医并重,齐头并进。因此,在45年的从师过程中除努力学好、干好中医本职工作外,先后学习、从事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心电图和经颅超声多普勒等多学科现代医学知识和设备。笔者从事医学工作50余年,认为中医学有很多治疗法则可以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和协同,甚至可以成为某些疾病的主导治疗手段。现将部分感悟归纳、整理供同道参考。中医学临床上以辨证论治为精华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并不是中医学的全部。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中就记载:“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告诫分析人体疾病,应归纳总结,抓住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总体把握。中医学现代化首先要探索标准化道路,抓住共性矛盾,制定普适性治疗方案。使中医学临床治疗可重复性、标准性、剂量性和科学性。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典范,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国际上也得到业内的认同和应用。现将方与穴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一、化瘀通脉法方与穴的应用

1.代表方剂。(1)血府逐瘀汤(出自清《医林改错》)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和甘草,有活血化瘀的功效。(2)四物汤(出自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录)组成:当归、川芎、芍药和熟地黄。功用为补血活血。(3)补阳还五汤(出自清《医林改错》)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和桃仁。功用为补气,活血和通络。2.代表腧穴。(1)内关穴和人中穴(醒神开窍,导气舒经和活血通络)。(2)合谷穴和太冲穴(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和沟通上下)。(3)膈俞和血海(养血活血和通经活络)。(4)三阴交和阴陵泉(健脾统血、生血和养血)。3.临床应用范围。(1)协助抗炎治疗:人体中各种炎性病变均依靠两个环节完成康复,一个是外源性干预,如抗生素、抗病毒制剂、免疫制剂和激素等;另一个是自身的调整修复。后者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化瘀通脉的方剂和腧穴有效的提高血运;改善微循环,是改变机体免疫调整的有力措施,可迅速改善免疫细胞的分布和炎性产物的代谢。(2)镇痛效果显著:中医学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经脉闭阻是疼痛的主要病因。所以化瘀通脉是镇痛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研究疼痛的病因,一方面是致痛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就是痛阈的改变,提高血运;改善微循环,可以加快致痛物质的代谢,降低皮层兴奋度和内啡肽的生成是提高痛阈的重要因素。(3)良性调节血液动力学:多学科研究证实化瘀通脉疗法具有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的作用。诸多血管性和血液动力学方面的病变,化瘀通脉治疗都能收到比较明显的临床疗效。如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动脉系统病变、下肢静脉系统病变、肠系膜动脉病和肠系膜静脉病等。(4)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中老年患者代谢紊乱是中老年患者非常多见的疾病之一。糖代谢紊乱为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为高脂血症,嘌呤物代谢紊乱为高尿酸血症等。化瘀通脉治疗不仅改善血液循环、微循环,同时对脏器及组织供血、供养、代谢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中医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处方中(饮片和针灸)都不同程度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5)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结,气结、血结、筋结、火结、痰结和热毒结等,活血、散结、破瘀和清毒是中医学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之一。

二、疏肝调神法方与穴的应用

1.代表方剂。(1)柴胡疏肝散(出自明《景岳全书》引《医学统旨》)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和甘草。功用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疼。(2)逍遥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和生姜。功用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组成:柴胡、龙骨、牡蛎、黄芩、生姜、桂枝、半夏、茯苓、大黄、人参、大枣和铅丹,功用为和解清热,镇惊安神。2.代表腧穴。(1)内关和人中(醒神开窍)。(2)印堂、上星、百会和四神聪(调神安神)。(3)合谷和太冲(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沟通上下)。(4)三阴交和神门(水火相济和安神助眠)。(5)风池、完骨和天柱(调神健脑,填精补髓)。3.临床应用范围。疏肝调神法实际上是对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预。几乎所有人群,包括亚健康人群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焦虑、抑郁、烦躁和多疑等。此因素往往导致疾病的进展,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在此方面确实发挥的很大的作用:(1)解除抑郁。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心理性病变,如抑郁症、焦虑症、围经期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和神经官能症等。(2)安神助眠。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如入睡难、睡眠短、多梦、浅睡眠、时睡时醒和不寐等。(3)改善大脑皮层兴奋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多眠思睡和健忘,脑供血供养不足等。(4)清除过氧化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如脑卒中、一过性脑血管机能不全、脑老化和血管性痴呆等。(5)减缓老化,推迟老年性痴呆的发生。脑保健、改善脑循环、提升脑供氧和推迟脑退变。(6)良性调整内分泌,改善机体内环境。对多种代谢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三、扶正补益法方与穴的应用

1.代表方剂。(1)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组成:防风、黄芪、白术,功用益气固表止汗。(2)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组成:人参、麦门冬和五味子;功用为益气生津和敛阴止汗。(3)十全大补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和肉桂,功用为温补气血。2.代表腧穴。(1)关元和气海(培源益气,补肾填精)。(2)足三里(建中助运,益气生化)。(3)三阴交和阴陵泉(滋补三阴,建中生化)。3.临床应用范围。(1)提高人体免疫力。部分中药和腧穴的针刺或灸疗具有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诸多疾病中,如肿瘤、艾滋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2)改善脏腑机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胃肠蠕动,调整血压,改进肺功能和恢复胆囊功能等,中药针灸对多脏腑、器官功能均有良性的调整功能。(3)修复受损组织。在改变肾小球滤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修复关节滑囊,促进周围神经和软组织再生修复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4)改变营养状态。在治疗贫血,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营养障碍等方面作用明显。(5)抗衰老、健体延寿。中药、针灸、穴位按摩,均有无毒、无害、无损或微创的绿色养生、抗衰老、健体和延寿的功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