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4:01:15

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1

6月27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到湖南常德、益阳、岳阳、湘潭和武汉东西湖等地考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比较高,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十分鲜明。

一是市情吃得透,产业定位准。常德等地依据当地的气候、资源、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选择了各自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了传统优势农业向现代规模产业的转变。

二是基地规模大,支撑能力强。常德实施了“五个百万亩工程”,益阳全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突破1000万亩,湘潭年出栏生猪达571万头,形成了百万基地支撑、百万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龙头扩张快,链条延伸长。龙头企业的群体规模大,常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00多家,益阳的达到8505家;个体规模大,涌现了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巴陵油脂公司、武汉双汇食品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企业。而且从产品的保鲜销售到初加工、精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是知名品牌多,特色产品响。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和质量过得硬的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外向度高。像“金健”米”是“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五是运作机制活,发展抓手硬。各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从领导到政策、从资金到管理、从生产到销售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实现了领导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协会集中、生产大户集中、资源向龙头集中、加工向园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为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先进地区的经验昭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规划中来实施,放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大方略中来谋划,通过产业化经营的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强势,从而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要用规模化理念建设大基地。根据**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采取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经营机制创新和优惠政策引导等措施,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抓好优质粮油、速生杨、畜禽养殖、苎麻、食用菌、有机茶、桑蚕、烟叶等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总规模达到200万亩,真正把基地建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培植大龙头。加强对梅园米业、益龙养殖、地利银花麻业等10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快威利邦等在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五年内,全县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有1家企业进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有3到5家企业实现过亿元的目标。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2

大力推进百万亩保护地蔬菜开发。从2006年起,*每年开发12万亩,并采取春、夏、秋三季滚动开发的方式加快推进。同时建立了每年1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基金和蔬菜销售“绿色通道”,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地蔬菜开发。今年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同比增长25%;蔬菜总产量达到320万吨,同比增长30%;蔬菜总产值实现25亿元,纯效益可达1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保护地蔬菜单项纯收入800元以上,同比增长14.3%。

积极推进百万亩榛子产业开发。*结合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切实把榛子开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明确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榛子产业开发。今年人工管护榛林面积达到57万亩。

加快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开发。*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优质水稻开发进程。今年全市优质水稻发展到80万亩,预计可实现纯效益5.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可达270元以上。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3

一、园区总体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园牢牢抓住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的重大机遇,着力推动园区发展转向高质量,努力打造发展水平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高、综合效益高“四高”型示范园。目前,园区已集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建成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3个省级园艺标准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1.坚持生态为先,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取得新进展。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超80%,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54%。做强循环经济。围绕打造特色循环产业,着力构建以工厂化食用菌为主的菌蔬果渔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在前道原料环节带动周边乡镇种植农作物1.2万亩,在后道生产环节与苏州硒谷合作进行精深加工,共引进工厂化食用菌及关联企业19家,日产量超过500吨,成为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017年循环产业总产值达22.68亿元,占园区总产值73%。做优三产融合。突出新业态、新经济培育,大力推动农旅、农电融合,加快发展文旅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园区“醉美”电商平台与物流体系支撑作用,带动全县建成各类网店、“村淘”项目4500余家,各类网络销售企业600余家,今年以来已接待各类游客和考察活动等67.3万人次。做大特色品牌。注重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华绿牌金针菇、华佗牌金针菇等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活动,着力打造“食用菌”“鲜桃”“成子湖青虾”三大区域公共品牌,“鲜桃”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3个,绿色、有机等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超过55.3%,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4%,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养殖基地占比达50%。

2.坚持富民为本,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得到新拓展。突出联农富农并举,积极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共享发展红利。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达到2.4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35%以上。其中就业联结,通过设立劳务中心,帮助1300多人就业。创业联结,在建15万平方米创业创新孵化中心,让创业创新者“拎包入驻”。股权联结,以奖补资金入股优质企业,将其中60%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服务联结,成立劳务、农机等合作社11个和桃果机械化服务平台,促进农户降本增效。金融联结,开展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试点,发放小额信贷7382万元。保险联结,桃价格指数保费由财政负担70%,每亩少交保费210元。科技联结,通过“两化”“三新”方式,亩均降本30%、增效1500元以上。扶贫联结,开展“四送”“四资”活动,为228个低收入户送去152个岗位。

3.坚持内涵为要,先进技术装备集成区构建实现新突破。注重典型引领、要素集聚,探索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四新”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内涵发展。让主体更强。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拥有100-300亩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203个,两年来新增5个家庭农场集群和16个农业龙头企业,国润农业目前正申报部级农业龙头企业。让服务更优。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建设冷链物流、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等“六大平台”,设立展示、会商、创联“三大中心”,落实放管服“2212”改革,跟踪解决企业和经营主体在土地、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行模式,目前正计划研发园区APP服务平台。

3.坚持改革为源,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迸发新活力。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善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激发园区内在活力。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园区管委会主体落实、职能部门协同创建的组织架构,实行“园区领导班子半月一会办、县分管领导一月一会办、县主要领导两月一会办”推进机制,推行特事特办、市场化方式、实体化运作,“扁平化、专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初步构建。深化要素资源配置。在奖补政策上,去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支持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土地盘活上,将5600余亩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用地,办理设施用地1700余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60余亩;在金融支持上,探索权属清晰的农民动产、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382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6400万元,计划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40余亿元。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试行“园区引进、园企共用、以企为主”的用人方式,与省农科院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与省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分中心,新引进“双一流”高校研究生11人,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

二、省级财政1000万补助资金项目使用情况

因现代农业产业园接收省级财政1000万补助时间较迟,此前不了解该笔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指导意见,故没有实施,截至目前,正在履行该项资金的选项公示程序,切实保障将该笔资金用在实处。

三、南北园区挂钩合作共建情况

挂钩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建立共建农业园区的联合协调理事会制度,形成了协同创建的组织架构,共同谋划,加快推进共建园区发展。

二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双方整合资源,推动和引导区各类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达成富硒功能农业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苏州市富硒功能农业企业院士工作站分站。

三是在金融、科技合作方面,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桥梁,与苏州银行、苏州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东吴村镇银行加强业务往来,融资6000万元用于园区创建工作,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提高。

四、产业富民情况

现代农业产业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根据省农委下发的2018年农业产业富民推进工作要点的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富民工作,创新八项利益联结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1.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在园区管委会设立劳动力资源服务中心,在村居组建劳务合作社,对辖区内劳动力进行技术指导、岗前适应性培训、岗位推介、就业指导和维权咨询等综合性服务,加快“农民变工人”步伐,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根据每个村居输送的劳动力数量、质量和就业状况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增加村集体收入。

富民成效:引导1300多名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入园区一二三产就业,其中在种养基地务工的月均工资1800元左右,在食用菌等企业务工的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

2.创业利益联结机制: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创业创新孵化中心,设立果蔬加工区、水产品加工区、特色食品加工区等功能板块。园区帮助企业注册、招工,提供技术、项目咨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有序引导“新农人”围绕菌蔬果渔生态循环产业进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富民成效:双创孵化中心标准化厂房己建成,签约桃果加工、净菜加工、菇品加工企业5家,让创业创新者“拎包入驻”,让“农民变老板”成为现实。

3.股权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以股代奖”“以股代补”方式,将部分奖补资金入股优质企业,把园区国资公司、村集体、农户和优质企业联结起来。在项目建设期间由园区国资公司代持股权,将其中的60%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并由村集体将其50%的收益动态量化到低收入户,形成村集体、低收入户和园区三方均有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富民成效:物流等企业2600万元,村集体可分红70.2万元,其中35.1万元量化到低收入户。

4.服务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育苗、技术等)、产中(植保、管理等)、产后(交易、电商等)等主要环节,鼓励园区村居成立劳务、农机、营销、土地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通过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和建设市场等方式,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提供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富民成效:组建劳务、农机等合作组织11个;购买69台套桃果农机具和搭建服务平台,向桃农提供打药、施肥、除草、剪枝、摘果等服务,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40%左右;新建五堆果蔬交易市场,农民免费进入市场交易,每亩每季可减少交易成本230元左右。

5.金融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权“两权”抵押试点,通过全省联网的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重点探索权属清晰、无争议的“两权”抵押业务,有效防止“两权”“一女多嫁”现象,切实减少金融机构放贷顾虑,增加放贷信心,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让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获得金融支持,解决其“融资难”问题。

富民成效:去年至今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382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6400万元,金融杠杆撬动作用明显增强,计划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40余亿元。

6.保险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围绕乡村振兴、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创新推广特色农业价格指数保险、灾害保险,重点将低收入农户选择较为集中的桃果产业全部纳入“两险”保障范畴,其中桃价格指数保险保费由投保农户、财政按3:7分担,切实减轻了桃农负担。

富民成效:今年已经实现桃果产业“两险”全覆盖,县财政为桃农负担保险费156.76万元,桃农每亩少交保费210元,有效增强了其抵御生产经营风险能力,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7.科技利益联结机制:重点通过“两化”“三新”方式,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主导产业发展质态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两化”即通过农民讲习所开展职业培训,加快农民职业化、职业经理人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三新”即通过采用新品种、运用新装备、推广新模式的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和主导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富民成效:在“两化”上,今年已开展各类培训19批次,其中培训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5批次330多人次。在“三新”上,推广菌蔬果新品种40多个,特别是正在研发的富硒功能食用菌产品,预计产品价格提高10%左右;采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菌蔬果循环生产、流水鱼循环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12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约30%,菜农、果农、渔民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

8.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重点以乡村振兴为龙头,与省农科院组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排定乡村振兴产业目录清单,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并积极策应成子湖片区脱贫攻坚,针对每个低收入户的不同情况,持续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和送温暖等“四送”活动精准到户;针对村居经济增长乏力,通过资源开发、资产运营、资本运作和资助投入等“四资”举措精准到村,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渠道。

富民成效:今年已为园区228个低收入户送去152个岗位、228个项目,政策性扶持79.89万元;3个经济薄弱村通过“四资”方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今年陶圩、桂嘴、薛嘴村集体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0万元、18万元和18万元。

五、园区下一步工作打算

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以此次产业富民现场会精神为指引,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园区产业宣传、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的宣传,以多种形式推进产业富民。

1.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位要求。将以发展壮大以工厂化食用菌为主的果蔬菌渔生态循环产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重要依托,通过聚龙头、扩基地、兴产业,吸引食用菌、果蔬、水产等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发展成为吸纳、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的主阵地。

2.吸引农民参与。农民既是需要辐射带动的对象,更是增收致富的主体。若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则形成不了脱贫的内生动力,而仅依靠外力帮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将不断创造条件,激发农民自主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使之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4

全面认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增强加快发展的自觉性。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由现代新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

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农业的特点,增强加快发展的针对性。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农业的特点。尽管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不高,差异性较大,但也要看到东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尽管我们面临着农业投入不足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业粗放经营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农村经济尚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也要看到我国财力和以工支农的能力正在逐年增强,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由以传统小农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尽管我国农民的文盲半文盲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培训力度的加大、转移速度的加快、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守法纪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正在不断涌现,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也正在不断提高。

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工业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至今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管理与监督。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重要举措。其中,提出了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绿色食品是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经专业部门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奶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要加强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针对国内外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积极进入国际市场,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要加强绿色食品法制建设,把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现代农业国际经验国际化战略

我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世界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凸现,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中认识和阐释现代农业。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融合,以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球视野中认识“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性状态。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铁木制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生产者以世代传承的经验和技能,以手工劳动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只能维持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传统农业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均衡状态,其表现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三是持有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动机和偏好基本未变。

从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体系,两千多年的进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制度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作技术有机结合,使我国传统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对于全球农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可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中,我国却落后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分析方法中,我们可以认为,替代成本大或者说替代效应差是直接原因。比如,大型机械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投入,相对于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成本是大的。而这种替代如果发生在精耕细作的效益水平已经很高的基础上,那么,即使使用大型机械也难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益水平,因此丧失了现代农业的动力。

现代农业的建设,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建国后即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与现代农业仍有着较大差距。

现代农业仍在不断发展。我们如果坚持常规推进,只能总是步人后尘,即使“现代”了,也还是落伍的,永远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现代农业,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比较,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我们要想超越其他国家,就必须打破常规。我们可以超前构思农业发展的未来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农业”,以历史发展规律,“后现代农业”必将替代现代农业,而在这一替代过程中,我国可以占有替代成本小或替代效益大的优势。当然,着眼于“后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以发达国家既有现代化成果为参照,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对现代农业的一般性界定也因时而变。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现代农业的特征。后来有所变化,也基本上是这“四化”的延伸。1979年以来,对现代农业又有新表述,比如,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代替后来的“四化”,又如,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界定现代农业,等等。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有着同共的特征,那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索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

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果忽视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将现代农业的建设简单地看作是一些数据的变化,简单地认同和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和过程,忽视本国农业的特色,这必然有碍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现代农业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标准化农业,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又如,工厂化农业,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全天候、反季节、周年性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再比如信息化农业、多功能农业等。

对我国而言,尤其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通过调整工农关系,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集团。这要求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业经营制度的现代化,甚至可以认为,制度变迁是建设现代农业之关键所在。

不论从生产方面讲,还是从制度方面讲,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双要构筑趋势性特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善于突出特色,勇于超前设计,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强基固本、超凡脱俗。

二、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已经尝试了各种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对农业必须有足够的保护力度

美、日、欧盟各国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相当大,利用各种支持性政策、优惠性政策、补贴性措施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可谓名目繁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和休耕补贴等。进入新世纪,美国又通过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欧盟也非常重视利用共同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1962年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改变欧洲农业落后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欧盟国家的政府支持和补贴达到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比例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达30%和40%左右,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估计,日本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在我国,我们的农民在其收入中,来自政府的支持性收入能占多大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视角作分析判断,可见我国对农业和农民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

2.政府充当农业投资的主体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外部投资。西方国家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都很大,充当了农业投资的主体。有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和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农业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40%以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可超过农业总投资的一半。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支持

美、日、欧盟的科技创新体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支撑了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并且,科技进步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相当高。日、韩等国曾提出“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等口号,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力度相当大。另外,这些国家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有效地扩散了农业技术,促使农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可现代农业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一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如全球知名的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技术、驱虫祛病工程等;二是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单靠农业自身是实现不了的,必须有工业、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4.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走向现代农业,是由其国情决定的,如资源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说,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往往从技术改革起步,走资金集约或技术集约的道路,如美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劳动力集约起步,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精细农业,如荷兰等,注重发展设施农业,搞“温室”革命,走向现代农业。我们也应从国情出发,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三、现代农业的国际化战略

我国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农业的,我国农业不可能也不可以游离于世界农业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1.加快农业投资立法,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保障机制

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并寻求建立一种稳定机制。继续实行农业的各种直接补贴,适当扩大补贴范围。例如对种植业,除小麦、水稻外,还应对棉花、杂粮、油料等进行补贴;对畜牧业也应适当补贴,也可以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寻求改革,完善补贴方式,强化补贴作用。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继续深化改革,拓宽农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2.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完善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供应。同时,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

对于农业技术的选择,应结合国情,有所侧重。国外学者确立的“诱导技术变迁模型”理论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分为替代劳动的机械技术和替代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两类。我国,相对于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是显然的。所以,在技术选择上,应借鉴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的经验,盲目机械化是不可取的。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们一直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什么标准为依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置我国农业于全球农业体系之中,从全球农业分工出发,确定我国农业的相对优势,从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两个层面作出选择,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国际市场。

4.健全农业品市场体系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改善农产品流通的条件和设施,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工作。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购销、农产品储运等活动,是农产品运输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功能所在。

5.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是当务之急

以建设现代农业的动力机制看,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甚至可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引擎。现代农业是在农业商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组织的企业化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所谓农业组织企业化,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工商企业的趋同。建立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7年1月29日

[2]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潘伟光郭善民:又快双好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4]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现代农业国际经验国际化战略

我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世界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凸现,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中认识和阐释现代农业。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融合,以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球视野中认识“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性状态。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铁木制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生产者以世代传承的经验和技能,以手工劳动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只能维持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传统农业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均衡状态,其表现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三是持有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动机和偏好基本未变。

从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体系,两千多年的进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制度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作技术有机结合,使我国传统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对于全球农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可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中,我国却落后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分析方法中,我们可以认为,替代成本大或者说替代效应差是直接原因。比如,大型机械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投入,相对于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成本是大的。而这种替代如果发生在精耕细作的效益水平已经很高的基础上,那么,即使使用大型机械也难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益水平,因此丧失了现代农业的动力。

现代农业的建设,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建国后即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与现代农业仍有着较大差距。

现代农业仍在不断发展。我们如果坚持常规推进,只能总是步人后尘,即使“现代”了,也还是落伍的,永远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现代农业,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比较,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我们要想超越其他国家,就必须打破常规。我们可以超前构思农业发展的未来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农业”,以历史发展规律,“后现代农业”必将替代现代农业,而在这一替代过程中,我国可以占有替代成本小或替代效益大的优势。当然,着眼于“后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以发达国家既有现代化成果为参照,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对现代农业的一般性界定也因时而变。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现代农业的特征。后来有所变化,也基本上是这“四化”的延伸。1979年以来,对现代农业又有新表述,比如,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代替后来的“四化”,又如,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界定现代农业,等等。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有着同共的特征,那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索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

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果忽视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将现代农业的建设简单地看作是一些数据的变化,简单地认同和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和过程,忽视本国农业的特色,这必然有碍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现代农业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标准化农业,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又如,工厂化农业,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全天候、反季节、周年性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再比如信息化农业、多功能农业等。

对我国而言,尤其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通过调整工农关系,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集团。这要求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业经营制度的现代化,甚至可以认为,制度变迁是建设现代农业之关键所在。

不论从生产方面讲,还是从制度方面讲,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双要构筑趋势性特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善于突出特色,勇于超前设计,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强基固本、超凡脱俗。

二、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已经尝试了各种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对农业必须有足够的保护力度

美、日、欧盟各国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相当大,利用各种支持性政策、优惠性政策、补贴性措施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可谓名目繁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和休耕补贴等。进入新世纪,美国又通过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欧盟也非常重视利用共同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1962年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改变欧洲农业落后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欧盟国家的政府支持和补贴达到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比例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达30%和40%左右,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估计,日本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在我国,我们的农民在其收入中,来自政府的支持性收入能占多大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视角作分析判断,可见我国对农业和农民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

2.政府充当农业投资的主体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外部投资。西方国家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都很大,充当了农业投资的主体。有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和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农业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40%以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可超过农业总投资的一半。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支持

美、日、欧盟的科技创新体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支撑了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并且,科技进步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相当高。日、韩等国曾提出“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等口号,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力度相当大。另外,这些国家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有效地扩散了农业技术,促使农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可现代农业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一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如全球知名的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技术、驱虫祛病工程等;二是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单靠农业自身是实现不了的,必须有工业、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

4.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走向现代农业,是由其国情决定的,如资源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说,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往往从技术改革起步,走资金集约或技术集约的道路,如美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劳动力集约起步,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精细农业,如荷兰等,注重发展设施农业,搞“温室”革命,走向现代农业。我们也应从国情出发,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三、现代农业的国际化战略

我国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农业的,我国农业不可能也不可以游离于世界农业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1.加快农业投资立法,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保障机制

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并寻求建立一种稳定机制。继续实行农业的各种直接补贴,适当扩大补贴范围。例如对种植业,除小麦、水稻外,还应对棉花、杂粮、油料等进行补贴;对畜牧业也应适当补贴,也可以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寻求改革,完善补贴方式,强化补贴作用。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继续深化改革,拓宽农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2.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完善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供应。同时,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

对于农业技术的选择,应结合国情,有所侧重。国外学者确立的“诱导技术变迁模型”理论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分为替代劳动的机械技术和替代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两类。我国,相对于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是显然的。所以,在技术选择上,应借鉴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的经验,盲目机械化是不可取的。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们一直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什么标准为依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置我国农业于全球农业体系之中,从全球农业分工出发,确定我国农业的相对优势,从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两个层面作出选择,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国际市场。

4.健全农业品市场体系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改善农产品流通的条件和设施,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工作。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购销、农产品储运等活动,是农产品运输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功能所在。

5.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是当务之急

以建设现代农业的动力机制看,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甚至可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引擎。现代农业是在农业商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组织的企业化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所谓农业组织企业化,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工商企业的趋同。建立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7年1月29日

[2]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潘伟光郭善民:又快双好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4]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7

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

山区农业是重庆农业的典型特征。与东中部地区相比,重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现实基础等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

农业自然条件差。山地、丘陵占全市面积的比重超过九成,坡度超过1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48.8%。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70%。农民人均耕地1亩、户均耕地4.7亩,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4亩和4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在山区丘陵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难度相对较大,投资需求相对增多,而长期以来在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有一定困难。

农业经营风险大。重庆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区域间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特别是旱灾频发,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山区与贫困相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50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4元。尚有18个国家和市扶贫工作重点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近200万人。贫困造成了农民自身投入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抓住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在充分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山区特色,用好山区资源,才能推动重庆现代农业建设走上又好又快之路。

改善基础条件,保障山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重庆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应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主城区城市绿色屏障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搞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土地整治,大力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山区现代农业。种田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应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机制,鼓励农户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尽快消除一些地方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的土地撂荒现象。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8

一、工作成效

(一)积极推进省农业科技园建设。2013年,为促进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县科技局积极组织圣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并顺利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桑果农业科技园。通过建设以桑果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开发、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在农业科技园区及示范片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加快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引导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化。县桑果农业科技园采取“一园两区一中心”总体布局。2017年,“一园”(桑果加工工业园)完成新增建设投资2000万元,“两区”(优质桑果、鸟鸡、食用菌立体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完成土地流转任务1.0万亩,投资1000万元,其中,优质桑果种植示范区新增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新增种植面积1.0万亩,桑果,乌鸡,食用菌立体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新增种植面积1.0万亩,饲养乌鸡20万羽,种食用菌1.0万斤;“一中心”(桑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增建设投资2000万元及完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生产总值3000万元、利润150万元、税收2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350人,参与园区种养农户获得总收入700万元、人均年收入20000元。

2、努力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县科技局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才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研发、推广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农技人员、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倍得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深圳老年健康医药研究院、井冈山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并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的优化、产品质量指标的制定和分析、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公司已申报了21项发明专利,其中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项,产品发明专利11项,公司紧紧围绕这11项发明专利开发了系列产品,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年,县科技局积极组织“田教授”服务协会申报并获批科技部“星创天地”科技创新平台--田教授星创天地,积极组织县乌鸡办、千烟洲院士工作站、汪陂途、西昌凤翔禽业有限公司等6家乌鸡研究、保种、养殖、加工企业申报并获批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乌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17年,县科技局认真组织实施省科技计划技术示范类项目2项:县汪陂途都市农场有限公司承担的“乌鸡马尾松林下放养技术示范”和倍得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一种柠檬酸、天门冬氨酸混合制备金属钙”;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3项,分别是:县晶华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利用原果低温发酵技术提高桑果酒品质的工艺研究”、县盛林井冈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蓝莓平衡施肥的节本高效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县圣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实施“有机果桑的生态安全立体种养模式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累计争取农业科技项目经费5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知识老化。全县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吸纳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力量,现有的农技人员难以得到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更谈不上有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的机会,知识老化,思路不宽,面临着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

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全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制于财力和体制约束,工作经费少,专业人员少,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动物防疫、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和体系还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争取在2019年申报成功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好核心示范区。

2、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实验站等科研院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缔结协同创新体。争取在2019年申报省级“星创天地”。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

在农业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将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1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农业生产科技化。将大规模的生产机器融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提高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水平、电气化水平以及机械化水平,实现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目的。当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可以将机械制造业和农业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农业组织产业化。农业在广义上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组织产业化是指将五种产业形式与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并且对组织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基础有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的目的。狭义的农业主要是指种植业,一体化之后可以更好地促进各个产业的有机结合。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不同的生产环节并且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最终形成多个部门的结合体,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第三,农业生态化。结合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生态化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体系。现阶段生态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化,这对农业生产本身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农业生态化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一个可以再循环利用的生态资源环境,从而为其提供更优越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应该大力应用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发展建设型生态农业以及保护型生态农业奠定基础。

2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虽然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农业,但是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并且不同国家对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较高,已经充分意识到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的农业主要分为现代化农业以及传统农业两类,现代化农业是指在原有的工艺和手段的基础之上加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且对传统的农业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这是目前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量的有效途径。

3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人虽然是生产劳动的主体,但是实际的农业劳动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以及劳动技能。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实践理论以及劳动技能的人可以超常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者的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储备是现阶段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农业知识理论虽然重要,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能仅依靠人力,生产工具也是决定生产效率和生产量的关键因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工具进行改造或者发明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并且大幅度减少人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4结束语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现代农业国际经验国际化战略

我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世界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凸现,我们必须在全球视野中认识和阐释现代农业。我国建设现代农业,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融合,以促进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球视野中认识“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性状态。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铁木制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生产者以世代传承的经验和技能,以手工劳动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只能维持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传统农业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均衡状态,其表现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农业技术状况长期不变,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三是持有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动机和偏好基本未变。

从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体系,两千多年的进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制度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农作技术有机结合,使我国传统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相对于全球农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可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中,我国却落后了,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分析方法中,我们可以认为,替代成本大或者说替代效应差是直接原因。比如,大型机械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投入,相对于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成本是大的。而这种替代如果发生在精耕细作的效益水平已经很高的基础上,那么,即使使用大型机械也难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益水平,因此丧失了现代农业的动力。

现代农业的建设,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建国后即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与现代农业仍有着较大差距。

现代农业仍在不断发展。我们如果坚持常规推进,只能总是步人后尘,即使“现代”了,也还是落伍的,永远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现代农业,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比较,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我们要想超越其他国家,就必须打破常规。我们可以超前构思农业发展的未来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农业”,以历史发展规律,“后现代农业”必将替代现代农业,而在这一替代过程中,我国可以占有替代成本小或替代效益大的优势。当然,着眼于“后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以发达国家既有现代化成果为参照,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对现代农业的一般性界定也因时而变。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现代农业的特征。后来有所变化,也基本上是这“四化”的延伸。1979年以来,对现代农业又有新表述,比如,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代替后来的“四化”,又如,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界定现代农业,等等。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有着同共的特征,那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索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

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果忽视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将现代农业的建设简单地看作是一些数据的变化,简单地认同和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和过程,忽视本国农业的特色,这必然有碍于现代农业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现代农业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标准化农业,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又如,工厂化农业,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全天候、反季节、周年性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再比如信息化农业、多功能农业等。

对我国而言,尤其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通过调整工农关系,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集团。这要求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业经营制度的现代化,甚至可以认为,制度变迁是建设现代农业之关键所在。

不论从生产方面讲,还是从制度方面讲,我们所建设的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双要构筑趋势性特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善于突出特色,勇于超前设计,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强基固本、超凡脱俗。

二、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已经尝试了各种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对农业必须有足够的保护力度

美、日、欧盟各国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相当大,利用各种支持性政策、优惠性政策、补贴性措施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可谓名目繁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和休耕补贴等。进入新世纪,美国又通过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欧盟也非常重视利用共同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1962年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改变欧洲农业落后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欧盟国家的政府支持和补贴达到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比例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达30%和40%左右,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估计,日本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在我国,我们的农民在其收入中,来自政府的支持性收入能占多大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视角作分析判断,可见我国对农业和农民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

2.政府充当农业投资的主体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外部投资。西方国家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都很大,充当了农业投资的主体。有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和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农业投资占农业总投资的40%以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可超过农业总投资的一半。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支持

美、日、欧盟的科技创新体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支撑了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并且,科技进步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相当高。日、韩等国曾提出“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等口号,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力度相当大。另外,这些国家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有效地扩散了农业技术,促使农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可现代农业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特征,一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如全球知名的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技术、驱虫祛病工程等;二是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单靠农业自身是实现不了的,必须有工业、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全力支持和合作。4.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走向现代农业,是由其国情决定的,如资源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说,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往往从技术改革起步,走资金集约或技术集约的道路,如美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劳动力集约起步,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精细农业,如荷兰等,注重发展设施农业,搞“温室”革命,走向现代农业。我们也应从国情出发,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三、现代农业的国际化战略

我国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农业的,我国农业不可能也不可以游离于世界农业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1.加快农业投资立法,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保障机制

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并寻求建立一种稳定机制。继续实行农业的各种直接补贴,适当扩大补贴范围。例如对种植业,除小麦、水稻外,还应对棉花、杂粮、油料等进行补贴;对畜牧业也应适当补贴,也可以对生产资料进行补贴,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寻求改革,完善补贴方式,强化补贴作用。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继续深化改革,拓宽农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2.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完善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供应。同时,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

对于农业技术的选择,应结合国情,有所侧重。国外学者确立的“诱导技术变迁模型”理论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分为替代劳动的机械技术和替代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两类。我国,相对于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的稀缺是显然的。所以,在技术选择上,应借鉴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的经验,盲目机械化是不可取的。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们一直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什么标准为依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置我国农业于全球农业体系之中,从全球农业分工出发,确定我国农业的相对优势,从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两个层面作出选择,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国际市场。

4.健全农业品市场体系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改善农产品流通的条件和设施,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工作。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购销、农产品储运等活动,是农产品运输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功能所在。

5.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是当务之急

以建设现代农业的动力机制看,农业企业化制度设计甚至可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引擎。现代农业是在农业商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组织的企业化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所谓农业组织企业化,就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与工商企业的趋同。建立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7年1月29日

[2]山东省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室:2006~2007年度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潘伟光郭善民:又快双好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4]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