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17:25

现代女性

现代女性范文篇1

在历史学上,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但普遍认同以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即1919年之前的历史被认为旧民主主义,即“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后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因此,现代文学是介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期内的文学形式。现代文学产生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内部各个层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此时的中国文学广泛地受到国外文学和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世界文学相接轨,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二、女性文学

历史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女性文学的开端和兴起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女性文学是以中国女作家为代表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崛起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体现为以女性为主体进行的在思维、审美、经验和言说等方面的描写。女性文学也体现为女性作家在性别视角和性别主题意识的基础上表现出对女性命运、情感、、生命关注的文学创作,具有普遍的意识,也是有待探索和发展的人类文学命题。

三、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女权主义

(一)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

对女性文学的定义以“女性”为词根本身就不全面,从创作到实践的每一阶段都与男性加以区别,表面上看是对有关女性性别文学的重视和尊重,其实在谋求差异化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这也是文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指文学体裁,还是一种女性意识,或是两种都有?比如:有些男性作家笔下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对女性审美观的分析等方面,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分轩轾,还有一些男性作家通过自身经历或入微的观察也能写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女性意识或女权主义的作品,如郁达夫就擅长写女性体裁。还有一点就是,有些女性作家笔下的作品完全看不出女性意识,她们擅长阳刚、粗犷的文风和表现方式,如早明等革命派女作家。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是男性还是女性来书写,作者的性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二)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

西方国家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权主义的觉醒都早比中国要早。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19世纪末期,英国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争取妇女地位的运动。直至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一直蓬勃发展。毫无疑问,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在文学中得以展现。如:“五四”时期的“创造社”即以两性关系为出发点,热衷于对情感、情欲、天性、本我等话题的文学创作。从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当年的某篇小说集中对当时社会中文学体裁的归纳也可以看出女性文学在当时的发展。其导言中记载,1921年5月至7月间,各类杂志期刊中的新小说共115篇,其中描写两情的小说达70篇,占了较大篇幅,还有一些对家庭生活、城市生活、农村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等描写的文章占了较小的篇幅。其中,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又多是以男女关系为主线,由此可见,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所占总量比例达到了97%。这种形势下呈现出来的是历史时期的又一次阴盛阳衰。

四、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审美观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理论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较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得人们热衷于对这一女性思想崛起当做是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整体来加以研究和分析,即使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不全以女权思想为创作体裁,也有部分女作家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无关,但是她们的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女人天生所具有的女性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一些文学研究专家和文学评论者把她们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文学创作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早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往往得不到重视,被认为是“不够格”的文学创作。从创作的体裁、主题和语言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没有突出个性,被融入整个的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潮流中。如宗璞小说《我是谁》中的女主人公所发出的“我是谁”的疑问,没有任何的身份性别的区分。戴厚英的《人啊,人》中,虽然对女性的描写是其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从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人啊,人”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张抗抗在对女性意识的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不能单独成立,它与整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密不可分。“当作为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谈何女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必须以人类的解放为前提,男性和女性的同时解放才是认识女性和女性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源泉。其中更显示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崛起和女性文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推动作用。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也不乏好作品的典范,如张洁的作品就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她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被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此部小说以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痛苦为主线,推崇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细品小说,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也并不是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完全体现,其中的柏拉图精神恋爱也不过是种“幌子”,它实际上是对一场现实生活中阶级情感矛盾与冲突的描写,重在表现阶级感情无法代替男女情的同时对个人追求婚姻幸福的强烈肯定。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即使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关联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人学创作是对女权主义的完全体现,也不能说明女权主义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根源,因为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

五、从性和爱的角度分析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人谈“性”色变,《红楼梦》《金瓶梅》等被称为禁书。“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得以解放,先锋作家们在突破思想禁区的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显示出对性和爱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以至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文学尤其以突出性和爱为特色,她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女性情感思想都被打上了时代潮流中情与性和爱的烙印。如比较有名的张爱玲和三毛等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有较早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对性和爱的描写。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不顾世俗,以至于用了整个香港的沦陷来成全了她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张爱玲在对女性描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贬低,是以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结尾的。人类对性与爱的看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不能否认的是性和爱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使命。男女之间的性和爱衍生成了家庭与爱情的纽带,这些远不是亲情和友情所能代替的。随着社会大众对这种观念的接受程度的增加,女性文学作品中对性和爱的描写也越来越多,女性文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整合的态势。

六、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立面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在文学创作的审美观念上也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地方。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新颖、细腻,见解独到。如王安忆和铁凝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对与女性主义的表达向来都是朴实简洁,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也比较深入。她对写实主义的重视使他的作品中对宣扬女性意识的方式从来不是靠对男性的贬低、丑化或敌视来达到其目的,相反,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计来抓住自己心仪男人的心,走向更好的境界。

现代女性范文篇2

1.传统的妇女形象。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忠女”“贤妻良母”“纯洁无暇的姑娘”等“好女人”作为维吾尔族妇女的传统标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在生活哲学上、在世界观、价值观、举止言行等方面,维吾尔族妇女都将这个传统的标准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社会和公众也将这个传统的标准作为法律依据;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们在观察妇女生活和妇女形象时,也总被这个传统的标准所制约。维吾尔古典文学中的妇女形象正属于这种价值观的代表。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没能超越这个传统的标准而想象妇女问题,于是,妇女形象最早作为这种传统的不同反映而得到了展示。纵观女作家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为了这个传统而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有小说《昂格利特湖》中的佐赫拉,为了成为不辜负母亲的希望、履行自己职责的“孝敬母亲的好女儿”,她用自己的婚姻来打赌;《沙漠之梦》中的艾维孜罕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牺牲了自己的婚姻生活;热孜万古丽•玉素甫的短篇小说《露珠》中的吐尔逊尼亚孜罕,为了忠于爱情和男人,以好像“就要到来似地”自信将从未见过面的男人等待了七年,甚至当她得知丈夫不可能回来的消息以后,还仍然以各种借口为他辩护;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她可能一生在等待那个男人中熬过;小说《多雪的冬季》中的米赫热阿依,将维护充满伤心和不幸的家庭作为她的使命;《石城女人》中的祖勒阿雅特以传统的女性意识拯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总之,这些女性为实现做“好女人”的愿望而忍辱负重,默默吞咽着苦果。她们以自身的女性意识,随时准备为家庭、孩子和丈夫付出更多,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终生幸福乃至生命。在维吾尔族传统意识中,为家庭、丈夫敢于牺牲自己并能忍受侮辱和折磨的女性被视为“女人之品德”。她们崇拜男人,依赖于男人生活。这些妇女们就像《轨道》中的阿斯雅、阿斯演的母亲及她的祖母一样,一切都听天由命,忍辱含垢地在痛苦和折磨中生活。“算了,佐赫拉,女人怎敢和男人比呢,你还是忍了吧……”(《昂格利特湖》)这些妇女是愿意这样生活还是出于无奈?从祖母到母亲、从母亲到女儿遗传的“优良品质”为什么仍然不能给她们带来幸福?难道她们是为永远付出牺牲或代价而造就的吗?她们的生命不也只有一次吗?为什么同样的生命对于女人却那么残酷?女作家们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塑造了遵循这种传统的女性形象。一种是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为维护和继续自己的道德传统为目的而塑造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的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深深感染着读者(因为这种形象在大多情况下是以悲剧性的生活画面而出现的),但在总体上还能够让读者喜欢和得到读者的尊敬;另一种是为唤醒和拯救自己和周围的、在超越传统道德标准的影响下而困惑和迷茫的妇女为目的而塑造的形象。她们始终围绕着不能摆脱落后于时代的妇女意识中的悲惨的“轨道”,不能摆脱在个人解放、争取自由、平等、尊严、独立生活和为自己生活的欠缺。直到今天,女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大多是超越传统道德标准的女性形象。女作家们通过塑造这类形象,一方面表达了她们对不幸女同胞的同情;另一方面则强烈控诉了裹着“忠贞的女人”“贤妻良母”“贞女”等漂亮的外衣,不断去折磨和吞噬妇女们的幸福、精神世界和生命的陈旧、落后的所谓“传统”的准则和标准。

2.女英雄形象。

提起“女英雄”,我们不禁想起在历史上曾出现的“诺祖古姆”“热孜莞古丽”等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里说的不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而是为现实生活而斗争的英雄,是那些为生活而奉献自己的女中豪杰。自古以来,除了个别现象以外,大多是将妇女描写为脆弱、担忧、愁苦的群体;但是在当今维吾尔女性文学中,女作家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妇女及她们的生活,塑造了一批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敢于面对生死抉择的崭新而又光彩夺目的女中豪杰形象。请看以下例举的女杰们的壮举:小说《沙漠之梦》中的艾维孜罕为自己纯洁的爱情、自由婚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最终以自己的勤奋、顽强而获得了幸福。然而,最终因自己的尊严受到无法忍受的伤害,她亲手杀死了艾穆拉罕。虽然她成了“凶手”,但人们仍能接受她,因为,她自尊自爱的人格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尽管她的这一行为超越了保护自己爱情的界限,但她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的精神在果断的拒绝和勇敢地选择死亡的过程中得到了凝练和重生。像艾维孜罕这样有尊严地生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而勇敢地面对死亡,对于人类、特别是对于妇女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英雄壮举。热孜万古丽的短篇小说《绿色愿望》中的祖穆来提,因丈夫的无情无义和背叛,她被迫离开家庭、儿子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当她身处绝境时,幸福又重新向她走来。然而,正当她为自己的婚礼做准备的时候,因其父亲和继母的虐待而被赶出家门的儿子出现在了她面前。“可爱的宝贝,我们会生活在一起的,我们不会分离。爸爸不要你,我要你。”于是,祖穆来提毫不犹疑地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幸福,与两个孩子生活在了一起。“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母亲,我感到我的生活对于我的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任何时候我都感到,母性的情感、母亲的职责都高于一切。每当想起孩子们,作为母亲,我的情感就会不停地激荡、膨胀;一种最美好、最神圣、最纯洁的爱就会在我心中闪烁。这让我更加清楚地感觉到作为母亲的职责。”为了两个孩子,母亲放弃了重新得到幸福的权利,将孩子们紧紧拥抱在怀里。这是一种英雄的母亲形象。人类不是以自己的身躯、相貌、威望、声誉和财富而伟大,而是以自己的尊严、人格、信仰以及在生死选择中的果敢、慷慨、奉献和牺牲精神而伟大。在女性文学中,女作家们超越妇女自身的高度塑造了一个个极富人性的光彩夺目的妇女形象,赞颂了妇女的伟大、顽强和勇敢,同时也证实了妇女们不是只依赖于男人供养和保护的弱势群体,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热爱和崇拜的英雄群体。她们的这种英雄行为绝不亚于可歌可泣的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人物。

3.在现代与传统中迷茫的妇女形象。

文学是社会现象。女性文学是现代生活的社会现象,它是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想的产物。女性文学以现代生活为背景,但民族传统仍然是她们的根。渗入于她们意识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她们笔下的许多的妇女形象正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困惑和迷茫,并在这种困惑和迷茫中继续寻找自己和回归。《轨道》中的阿斯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庭、丈夫和孩子。但生活的不幸、屈辱和失望,使她对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妇女们的传统意识产生了怀疑。“每当这时,我就不得不怀疑在人们眼中的传统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呢?难道被我们认为是优良品质的牺牲精神真的是高尚的吗?我们对所谓‘忠诚’‘道德’之形象的玷污、对没有丝毫温暖的家庭的破裂害怕得要命……”她甚至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叛逆心理,在思想上感到困惑和迷茫,对自己、对自己传统的意识很不满意。“就像我们的有些男人们另有情人那样,我们也想品尝那暗恋的感觉、也想在电话里窃窃私语。尽管对能这样做的女人,我们在嘴上说她们‘不道德’,但在心里却还羡慕她们。然而,不知是什么在无形地阻止着我们……处处对我们所要求的便是做个能忍受艰辛的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终生牺牲自己的一切。好像我们就是为牺牲自己而造就的……谁也不敢站出来说:好了,别再牺牲自己了,你与我们是一样的人。”在她脑海里时常出现的是对自由、欢乐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与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但这种新思想是那么脆弱,对她自我更新、改变命运却产生不了任何作用。那种脆弱的叛逆精神也只能让她走出家门在外面游荡数小时而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叛逆行为无力改变她倒霉的命运。古丽巴哈尔•纳斯尔的中篇小说《石城女人》中的祖勒阿娅特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家庭、丈夫和孩子。她以干净、整洁、宽敞、舒适的家庭环境而感到满足,整天沉浸于欢快之中,为丈夫而自豪、为孩子们而喜悦,是个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的诚实、本分、幸福的女人。但是,丈夫不道德行为的突然暴露给她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在痛苦的抉择中祖勒阿娅特离家出走,开始走上了她从未涉足的娱乐场合。她试图摆脱家庭、丈夫、孩子能为自己、为自己的欢心而生活。但是,深藏于她心底的母爱和深深渗入她血液里的传统美德,让她在道德考验中幡然醒悟,她深感震惊:“我也算是个母亲吗?不知有多长时间没有亲手为孩子们做饭?也不知有多长时间没有给孩子们梳理头发?我不能只顾自己的痛苦,我是多么自私啊,唉,我那可怜的女儿们……”于是,她非常后悔,并想起“一个女人的责任、义务……”她一路奔跑,回到家中投入到了一直等待她的丈夫阿尔斯兰的怀抱里……她以女人所具有的智慧、道德和信念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家庭,挽回了丈夫和孩子的心。这些女人们虽然得到了现代之浪涛的冲击和洗刷,但她们精神中的传统意识还是强于她们的现代意识。在困惑和选择中,她们仍然表现了维吾尔女性所具有的美德和母性的伟大,相对于其他民族的女性文学作品而言,在维吾尔女作家所反映的类似题材的作品较多、较为强烈。这也是维吾尔女性文学的民族和时代特点。

4.叛逆的女性形象。

这里的“叛逆”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和分析。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适应或满足人民群众之需求的“叛逆”,还是与其相反,是反对总的倾向的“叛逆”,这种叛逆行为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区别使叛逆的妇女形象更加多样化。古丽巴哈尔•斯迪克的中篇小说《末日的女人们》中的乔丽盼是一位维吾尔族传统的女性。“……结婚以后,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犯了一个永远不能宽恕的大错时,整个世界就像反扣的黑锅一样变得漆黑一片。但我咬着牙,听天由命,为成为忠诚的好女人和好儿媳又继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她的尊严和人格不允许她在无爱的生活中披着“好女人”“幸福的女人”的外衣继续生活。“我怎能继续成为一个被我瞧不起、被我所鄙视的男人的妻子呢?”于是,她摆脱盲目依赖丈夫一贯依赖丈夫的心理,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冲破了维吾尔妇女为维护声誉和颜面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传统信念,唤醒了她为了尊严、欢乐、幸福而生活的意识。“在人们眼里的幸福,仅指在生活上安宁的家庭和男女之间的关系。甚至将离婚的女人称为‘不幸的女人’。我认为,这只是生活上的失败,绝非不幸。如果我能摆脱与现在丈夫的婚姻状况,能让自己独立生活,对我来说,这就是幸福。我认为,幸福就是做让人心情欢愉的事情,为自己寻找欢乐……”于是,乔丽盼最终选择了不依赖男人而独立生活、为自己生活、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之路。她的这一行为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道德。相反,她的叛逆精神对于她的生活和未来是个正确的选择。小说《昂格利特湖》中的佐赫拉在没有爱、没有尊重、没有理解的家庭中,为了报答丈夫对她的“爱”,忍受丈夫的折磨、辱骂甚至殴打,一直忍辱含垢地生活。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她过去离散的恋人突然出现在了她面前。成为了一直压在心里没有爆发的巨大的精神激励。于是,她战胜自己,冲破家庭、社会、道德和习俗的篱笆,为追求真正的恋人,她“违背道德”决定与家庭彻底决裂。“这个幸福,对我是否永远,我也不在乎。在我的一生中,如果那怕是一天也罢,能够得到那种幸福、得到那种神奇的爱,我也就无憾于离开这个世界了。”结果,以叛逆精神、为得到纯洁的爱而发出呐喊的女人,最终却毁灭在了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恋人玉素甫的背信弃义,而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佐赫拉的叛逆精神与乔丽盼的叛逆精神是有区别的。佐赫拉的叛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而是要通过另一个男人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也许这是她的叛逆精神最终失败的本质原因。在叛逆女性形象中,还有不少背离维吾尔妇女精神、民族习俗、道德伦理的叛逆形象。如《沙漠之梦》中的艾穆拉罕,“每当早晚,在农田中间的羊肠小道上,在那片沙枣树林里,她总是不拒绝拦住她的去路而摸她的胸脯、掐她大腿的那些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地毫不在意。”《轨道》中的迪丽娜尔说:“我不能像你们那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看到你们,我就感到心痛。”因而她一直追求着不畏死亡、高于生命、高于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爱情生活;在《多雪的冬季》中,整日泡在咖啡屋、娱乐舞厅、在吸食的烟雾中耗尽青春而毁灭家庭的尤丽都孜(尽管她的悲剧也有社会的原因),在《末日的女人们》中,背弃自己的信仰而成为基督徒的乔丽盼的同学热比娅和忘本异化的阿依古丽女性形象等均属于这一类。女作家们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细心,塑造了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女性叛逆形象,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和具体分析包括妇女问题的社会现象。

5.可怜的女性形象。

这里的“可怜”在大多情况下可以从同情的角度来理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从鄙视的角度来理解。将女人称为“可怜的人”,成为了历史的习惯。但是,在女性文学时期的女性的可怜,与历史上的可怜是有区别的。如果说,从前她们是因为社会各种势力、男人们的虐待而落到了可怜的境地,那么现在则是因自身的原因,即女性意识的薄弱、抗争精神、独立生活意识弱等原因而落到了可怜的境地。小说《沙枣花》中的赛丽玛因为愚昧、无知、单纯、老实,还没来得及考虑爱情、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就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还不知什么是结婚的赛丽玛被迫嫁给了一个老头儿,吓得她生了一身病,最终她被送到了“疯人院”。因无法忍受年轻医生的玩弄而痛苦不堪的赛丽玛,在“疯人院”真的成了“疯人”。更为可怜的是,她真疯以后才获得自由,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飞蓬之梦》中,因厌恶农活期盼到城里生活的单纯而朴实的姑娘阿伊木古丽,因为买买提的玩弄和抛弃,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更为可怜的是,阿伊木古丽忍受村里人的辱骂和欺凌不愿意“玷污”糟蹋并抛弃了她的买买提,独自忍受和承担所有的屈辱和不幸。

现代女性范文篇3

[关键词]女性消费女性广告传播

新世纪新女性消费主义在女性主义之后悄然登场。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说:“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1]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现在消费市场中女性的掌控力。

一、现代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也就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具潮流化,个体更具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所以在接受信息,享受服务等方面也就更注重附加价值,显示出新的消费心态。

首先,对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女性既是流行趋势的追随者,又是流行趋势的制造者。正如美国学者J·伯德里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也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伯德里亚尔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既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2]其次,女性消费话语世界的形成。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生产的任务主要由男性承担,所以男性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但在现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在现在的家庭消费中,女性常常是决策者、策划者和执行者,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情有独钟,有购买决策权,同时,由于还承担了多种家庭角色,因此也是绝大数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决策者和购买者,从而推动家庭消费的发展。有官方数字统计,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87%的渡假决策,79%的家庭开支,72%的医疗保险决策。[3]再次,女性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主动的口头传播特性。女性对商品的忠诚度就像对自己的感觉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所以一旦选定某种品牌,在后续的购买过程中就很难改变,这与她们当初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和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细腻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消费行为。女性细腻的的心理容易受到感觉的营销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像上分析的女性与流行趋势一样,“享受生活,追求时尚”是现代女性在日常消费中的明显特点,而细腻的心理特征使她们更注重商品所呈现的细节和产品质量,更注重广告给她们带来的美感和冲动感。第五,一“网”情深的诱惑。因特网对现代女性的影响日趋明显,根据中智库玛的调查,上网聊天被16.29%的女性作为休闲放松方式的首选,已经成为现代女性最主要的休闲放松方式。而在“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因素”的调查中,17.20%的女性坦言互联网影响了她们的购物思维,这是一个仅次于电视媒体作用的比例数据。[4]

二、女性广告的对策

美国营销大师赖兹说:别担心你的客户不被注意,如果你不去注意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去注意。所以我们要象注意与我们最亲近的女性一样注意我们的消费者,否则,在“她”的世纪里,很可能广告费全部被浪费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故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切尽在掌握。

出路一:追求有效决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分院的领导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纳德·海费茨认为:盲目的、随意的决策,有时候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准确性非常差。这样的决策“时钟”快而不准,谁也不会要它。[5]有效的决策是与时俱进的,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决策都是徒劳。一个广告活动从开展到最终施行,有效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广告能否推成出新,能否打动“上帝”,得到上帝的青睐,是广告人和广告主共同决策的结果。出路二:脱离“红海”的独特创意

我们都知道要选准顾客,击中目标,让顾客满意,但只有贴近顾客才能取得成功。怎样贴近顾客,光靠市场调查,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在红海创意中的挣扎,开创自己的创意蓝海,展示令人信服的创造性和利益,而不是去与竞争对手对抗,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广告创意应该突出的、现代女性本来具有的时代形象,从而形成差异,打破同质化、恶俗化、刻版化的现有女性广告创意格局。

出路三:利用新媒体与女性消费的关联性展开合作

随着女性网民的几何级增长,一些围绕女性“话题”和“社区”的网站纷纷成立。与其他传统媒介和网站相比,这些网站内容更具特色,服务更加全面,信誉更加有保证,信息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只要通过网络,一些流行趋势、潮流动态、经验交流等等都迎刃而解,这迎合了女性求新、求变、求趣、求美、标榜个性、享受生活的心理,加上女性网站独有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渗透性强,互动频率高。

出路四:先进文化的导向

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广告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能让这道风景失去亮色,更不能使其玷污、扭曲。我们的广告要在传播中使女性形象回归本位,加强道德准则,提倡高尚行为,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损害商品信誉。而坚持用赏心悦目、含蓄大方、匠心独运的手法,挖掘女性的内在美,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用先进的文化作导向,引导时代消费潮流,使女性广告沿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出路五:注重符号化消费和消费潮流的引导

符号性消费和对消费潮流的追求是女性消费者的天性,国家主张发展的创意经济,既是时尚经济也是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表现。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当女性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其中的意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的时候,购买就变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现在的女性广告表现,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把这一点利用好。

三、结语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特·福特曾说过:无论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变革总是要进行的,我们可以完善其发端和结果。因此我们就可能有这样一些选择:做一个创造者,做一个旁观者,或是做一个糊涂虫。[6]

是的,变革已经开始,女性消费心理及女性广告的发展还在进行,我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糊涂虫,我们荣辱与共,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3]蒋江敏策划,中大管理沙龙:如何把握女性市场[N]新快报,2004年11月1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

现代女性范文篇4

关键词:女性产品设计;竹材;生态材料;可持续产品设计

设计与自然、社会、经济这3个动态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关系,毋庸置疑,人类在造物设计活动中不断推进着社会的发展,将需求以浅显易懂的视觉方式呈现在生活中,带来无限的正效益。然而,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益也无须遮掩,尤其在寻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利用,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生存环境为代价所成就的工业文明背后,不乏存在着由设计行为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在高速高产的流水线下,产品也逐渐丢失了传承的意义。如何通过设计改善生态环境,并使产品注入文化力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势在必行。

1竹的传承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绵延了数千年,凝聚了中华各族人民精神而创造的各类与竹相关的产品,如竹工程设施、竹工具、竹图绘画、竹俗、竹文学艺术、竹的神话传说等,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史久远、应用最广、内涵最丰富和民俗功能众多的文化长链[1]。

1.1竹的发展现状

竹子原产于中国,分布极广,具有生长周期短且繁殖力强的特点,形成了有利的再生造物资源。近10年来,地球表面森林面积逐年减少,而竹林面积却日益扩大,为维持生态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大力发展竹材的策略,并得到不少设计师的响应。如杨丽萍设计的民族风编织包,以竹为载体,手工编制,材质表面无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保留了竹子的天然色泽,给女性使用者带来淡雅气韵,见图1(图片摘自杨丽萍官方网店)。事实上,在造物选材中,竹材在女性领域的运用甚是广泛,譬如"Harbinger"公司所销售的竹制首饰,采用镭射切割技术制作而成,在材质的认知和形态的设计中,带来刚柔并济的视觉冲击感,给人以新颖美观的感受。

1.2竹材料的加工利用

古人造物时要考虑材料的物性,即它们自身的自然属性[2]。对于竹产品来说,“竹林—竹材—竹产品”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竹林是造物取材之根本,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可以从竹的种类、竹龄、采伐季节和竹林的区域位置等属性进行合理取材,物尽其用。竹材是竹产品设计实现的物质载体,具有天然的柔软性、舒适触感和透光性。为符合生态设计的特征,尽可能地通过生态的物态传播,显露其自然,而不是消隐自然[3],故在制定相应的加工策略时,在兼顾产品功能的同时,又不能完全隐匿竹的自然之美,在大多的产品设计中,都可通过竹丝、竹片和竹编的加工工艺得以实现,见图3(图片摘自《自然的恩物——竹编工艺》)。1)竹丝广泛用于传统鸟笼设计、竹丝家具、工艺品等。一般可选用3年左右的冬竹,柔软性最佳,不易断裂和长虫生霉。在制作过程中,可根据竹产品需要,对竹子进行简单分段,设定大小直径,放入机器或手工进行拉丝,再进行防虫防霉的环保处理,最后自然晾干。2)竹片为家居装饰、灯具饰品、电子产品等带来多种选择的可能。通过不同组胚和工艺处理后的层压竹方料进行软化,刨切而成。3)竹编多用于器物成形。国内竹编主要以四川的慈竹和长江中下游的毛竹为主,慈竹节长,自然纤维出色,柔软性极佳,是精细竹编的主要原材料,是制作瓷胎竹编的上好材料。毛竹相对较硬,但富有弹性,适合实用性竹器物的编织。原始材料的不同,决定加工工艺的不同。

2女性时代与“竹”缘

现代女性在社会及家庭各方面都与男性拥有着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经济增长也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一个现实呼之欲出——“她”时代正在逐渐来临[4]。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性化设计的普及使女性产品与传统的物品区分开来,形成一个可深度挖掘的领域。对于女性来说,一个产品既应该适应外在需求,又需要满足心理和精神情感的内在需求。就目前而言,市面上的女性产品多注重外观造型,这是取悦女性消费的第一印象,这主要是由产品的形态、色彩和材质所决定的。虽然市场上女性产品已琳琅满目,但一味地停留在造型与外观上,似乎已不能满足现代女性与时代的更高需求。陈望衡主编的《艺术设计美学》中道出:内在的设计观念与外在的形式追求构成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而提高生活质量、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是设计的最高目的[5]。张道一也在《造物的艺术论》中指出:工艺美术自出现的时候起就带有实用与审美的特点,两者并非一般的结合,而是内在的统一[6]。不难看出,人类在造物活动中所兼具的物质适用与精神审美是和谐统一的,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在文化层面开始尝试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来赋予女性产品精神的新活力。

2.1竹与女性产品的契机

竹作为一个生物物种,却能对民族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文明是“竹子文明”。建筑师张永和曾说:竹子是东方的,又是中国的,透过竹子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识别性。由此可见,以竹为载体的女性产品具有文化价值,这不仅仅体现在竹材料本身和产品的形态两个方面。如今,设计领域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发掘,如意大利设计的浪漫、德国设计的严谨、美国设计的奔放、日本设计对极致的追求等,都是其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的反映。竹子所具有的文化意味能使其成为表达中国特征的候选产品之一,这反过来也增强了竹子的影响力,促进了竹设计的进一步发展[7]。自古以来,女性用品就与竹结缘,如团扇、竹簪和服饰等,这些竹材手工艺的作品被视为文化传承的女性代表饰件,但如今大多都已经消失,主要在一些少数民族服饰领域中有所保留。如怒族佩戴的竹管制成的耳环坠,韵味十足。佤族妇女通常在腰胯间带有几个较大的蔑圈作为装饰,蔑圈用藤蔑制成,涂成黑色或红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腰间的空白,起到美观的作用[8]。云南傣族支系花腰傣所居住的寨子大都绿竹成荫,生活中无处不是竹产品的影子,其中花秧箩最具特色,见图4(图片摘自百度图片)。花秧箩是花腰傣族妇女的传统服饰用品,用各色细竹篾精心编织而成,装饰着本民族的纹样图案,并缀上绚丽的缨穗,使整只秧箩别致风韵。可见,竹材在女性用品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有的器物已成为民族服饰的象征,具有传承的意义。

2.2竹材在女性产品的设计运用

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可持续设计观的指引下,遵循竹材本身的特性,赋予女性产品中国元素与民族特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分析探讨。1)形态。形态由点、线、面、体4个元素构成,形态设计则是人们通过对这4个毫无生命力的基本元素的运用,表达出产品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点”表现在产品中,则可以是按键、装饰点、摩擦点等。美学语境下的“线”形态之美,则可以指产品的外轮廓线、产品上的接缝、面与面的转折线等[9]。“面”体现的是产品整体的凹凸感,而“体”是三维的,是构成产品最基本的要素[10]。在女性产品中,多追求温柔的造型感,多以曲线、曲面和弧形等元素构成具有生命力的情感形态,使女性产生共鸣。2)色彩。竹材多以自然色为主,在女性产品中表现出自然典雅之态,在设计运用中,可根据竹材本身的自然色调和纹样,巧妙运用在产品中可形成无可复制的美感。譬如虎斑竹,其色彩纹样能给产品带来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3)文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竹与人们几千年的结缘,竹子与瓷器、丝绸都是中国的象征,其产品自然而朴素,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回归生活的本质,赋予传统中国元素以新鲜的命脉。

3设计实例

3.1前期调研

首先通过对20~40岁的女性调研得知,这类女性追求时尚,物品的使用周期不长,常常追求新鲜样式,若常使用塑料,对使用周期不长的产品来说具有较大的污染性,竹材作为天然可降解材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是可被女性接受的天然材质。针对其中30名女性进行了随身物品的收集调研和女性随身物品的需求调研,见图5-6,并选定随身手镜和卫生棉收纳作为分析与设计的对象。

3.2随身手镜

根据调研结果得知,女性对镜子这一物件情有独钟,在笔者设计的“竹之物语”系列产品中,随身手镜主要分为两个方案,见图7。方案一为复古手柄式,全身尺寸10cm,背面以竹编细纹为整体基调,上面通过竹条制作了立体意象的藤蔓图纹,似生机蓬勃,具有生命意向之意,手柄为竹条编制的镂空,整体造型复古而含蓄,似女性的娇羞,又如闺中的镜花水月。方案二是传统的铜镜造型,通过两种不同色调的搭配和编制手法的结合,对镜子进行不同的装饰,整体意蕴表达着“小轩窗,正梳妆”之意,通过竹材舒适触感的特性,给随身手镜更为亲切的心理感受,让女性用户体验多一份含蓄自然美。

3.3卫生棉收纳包

通过调研数据对比得知,现拥有卫生棉收纳包的女性数量较少,但其需求量却很大。为给更多女性带来便利,摆脱卫生棉收取时的尴尬,以竹为载体,设计此款收纳包,见图8。在整体造型上采用竹编工艺,简洁明了,精细而富有手感,保留竹材的天然色泽,回归自然之态,仿佛留有竹林的清新,女性使用时,感到心情畅然。以盘扣为装饰,秀气而含蓄,突显竹材的柔韧性和古朴的美感,在工业化时代,回归传统的手工艺设计[11],通过材质本身,传达造物的和谐,这就是竹的魅力所在。

4结语

现代女性范文篇5

案例一:

罗卡娜,女,23岁,广西北海人,2003年上半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成教院培训二部本科班英语专业进修,其同寝室的室友李某以前曾是某一外语学校的英语老师,两人的关系曾经是非常的要好,成绩也都不错,但由于某些小的生活习惯不同,两人的关系由友好走向敌对,整天勾心斗角,李某又背着罗说罗性情孤僻,自私而不宜交往。2004年7月9日早晨,两人在寝室卫生间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结果罗一时激愤,用本来削水果的水果刀将李某刺死,连刺17刀,其中3刀为致命伤。2004年11月30日,北京一中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罗卡娜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李某死亡赔偿金共计25万余元。

——摘于《人民公安》2005年1月

案例二:

张琳,女,1978年9月20日出生,哈尔滨人,2001年4月5日赴日本留学,父母为其上学卖掉家财,但她并没有领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一比她小两岁的另一个哈尔滨留学生男孩恋爱同居,并导致其怀孕,根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得堕胎,因此为筹集回国流产的经费,2002年11月27日,该男女在这异国他乡制造了一起抢劫杀人的大案,抢劫杀害另一中国留学生,共抢劫得281.6万日元,并急忙逃回国。然而2002年12月30日国际刑警组织日本中心局通过中国公安部向哈尔滨公安局通报,不久二人被逮捕。2003年9月12日,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二人死刑,二人不服上诉,2003年12月2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指导审判此案。

——摘于《蓝盾》2005年第3期

由此可见女性犯罪正走向男性化、攻击化和低龄化。第七界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文件指出:“女性犯罪记录数据正在不断增加。有关女青年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值得国际一致做细致地科学研究⑵。”因此,对于现代女性犯罪,我们要进行细致地、充分地、更进一步地剖析。

一、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另外女性身体柔弱,性情温和,一直是社会中受保护的对象,随着1992年4月《女性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女性的受保护程度更加提高,本来一般人对女性的戒备心理就低于男性,这就使很多女性犯罪人有了犯罪的条件,她们正是利用出卖色相等方法去实施犯罪,于是很多受害人得出一条经验“女人越漂亮就越会骗人”。2005年冯小刚的贺岁大片《天下无贼》中的女主角“王丽”正是伪装成家教,利用色相从一大款家敲诈得一辆豪华宝马汽车,价值百万。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女性犯罪的欺骗性。

(二)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思想单纯,判断力不高,从而社会经验不高,容易服从于权威,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在实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另外女性犯罪者大都养成了好吃懒做、追求享受的恶习,在她们的精神和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必然会利用其男性“靠山”为其“奋斗”,因而女性犯罪人正是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满足自我,并非自己亲自动手,然而这正表现出女性犯罪人的依附心理。由此可见,女性犯罪具有从属性,犯罪配角性多见于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中。

(三)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从中国的女性性格来看,女性一般都具有性情温和、多愁善感的特点,然而女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女性在感情方面的行为是非常突出的。女性的行为感情色彩一般都很丰富,主要表现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当中,她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常常富于内心的体验,对某些细微的地方都能做得很好,对于女性来说懂感情的人是最伟大的,因而这就注定了女性的某些行为是具有情感性的,包括母爱和妻爱,进一步说,女性在这些行为上带有情感方面的“牺牲性”。在众多女性犯罪行为当中,这一特点也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其实她们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名誉,只是为了感情,便不顾一切地去实施、去投入、去“牺牲”。例如,四川省广元市某一青年女性,1997年与生病的男友结婚登记后,为了给男友治病和置办婚礼,她便利用自己在一乡镇企业局互相发展基金会临柜员的职务的便利,以假名开户,填入金额,再让熟人替其取出。作为一名银行的职员,她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在违法,是在犯罪,然而自己的男友治病需要钱,事业和感情方面她选择了感情,因而她采用了犯罪的方式。以至于吞下了自种的苦果。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当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在自己为了感情付出很大牺牲后,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毫不在乎,有时不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反而遭到拒绝和抛弃,甚至遭到辱骂和毒打,在这一种挫折的打击下,某些女性往往产生了委屈、嫉妒、愤怒和仇恨的心理,进而表现出盲目冲动,产生残酷的报复行为,多带有暴力性。1996年《中国妇女》杂志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案例:刘某,女,30岁,河南新密市人,与其丈夫结婚10年,并生有一子,婚后较长时间里夫妻感情一向很好,但其夫后来有了外遇。刘某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坚持感情的修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直忍气吞声,希望丈夫悔改,但其夫不但不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并公然在家当着刘某的面与情人同居,万般无奈,夫妻离婚。离婚后,刘某经济上无着落,但其前夫却迟迟不付房款和孩子的抚养费,刘某几次上门要,都遭到拒绝,最后一次找其前夫要钱时,怀揣一把匕首,本为自杀所用,可在与前夫争吵及扭打中,刘某拿出匕首将前夫杀死。

(四)犯罪年龄低龄化

女性犯罪的年龄相对男性来说是偏高的,从性格气质和社会原因来看,女性大多是性格内向的,处理事情的经验不够丰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好,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受保护的状态,此时的青少年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保持得很好,很少有意识去实施犯罪。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的日益丰富,物欲和情欲的提高,女性才渐渐有了犯罪的迹象,因而女性犯罪多为财产类和性欲类。但是目前女性犯罪正在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率的年年提高,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国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为24岁;到了70年代,平均年龄降到21岁;80年代和90年代则为15—18岁⑶。下降如此之快,骇人听闻。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是一个整体,女性犯罪作为犯罪整体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向低龄化和青少年犯罪提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性犯罪较多

女性的性犯罪向来是女性犯罪的重点类型,女性犯罪在多数场合与性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女性的性犯罪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理解的女性犯罪,是指女性侵害他人性权利或伤风化或利用其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所实施的情节严重的社会行为⑷。物欲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目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究吃穿住,用时髦、玩潇洒,享乐主义日益严重,当对物质的需求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水平,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时,某些女性便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各种方式出卖肉体来换取不义之财。目前女性的性犯罪主要是、团伙流氓淫乱和诈骗,这样的行为活动多发生在年轻的女性身上,据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19岁是的平均年龄,16—30岁是者的主体(占被调查对象的82.2%)⑸。另外,有的女性染上毒隐,被迫通过性犯罪来获取毒资。更有甚者,某些女性由于是性犯罪的受害者,便破罐子破摔,产生报复的心理,利用性犯罪再去伤害他人。

二、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有果必有因,犯罪实施必有犯罪原因做前提。关于犯罪的原因,犯罪学界有很多看法,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人类“返祖”现象,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论,随后美国不同时期犯罪学家有相继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犯罪、身体构造与犯罪、人体生物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还有基因犯罪等⑹。犯罪生物原因学的确引起了犯罪学界的一场大的风暴。但是近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犯罪社会学论就是一个代表,彻底反驳了龙勃罗梭等人的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而且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没有天生犯罪人,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⑺。对于这两种看法,笔者认为皆不能苟同。一方面,如果我们肯定了第一种看法而否定第二种看法,根据天生犯罪人和犯罪遗传理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个排查,我们应该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自然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他们是未来的犯罪人而抓住他们呢?再进一步说,就算他们真的犯了罪,被逮捕了,他们的子女后代是否也有了犯罪遗传物质,我们是否要将他们全部监视居住或直接抓起来以防止将来犯罪的发生呢?恐怕这又会牵涉侵犯人权的问题吧!与情与理与法恐怕皆行不通吧!另一方面,我们肯定后者社会原因而否定前者的生物原因,那么日本学者广濑胜世认为,杀人和放火犯罪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系,杀人犯罪的39.4%,放火犯罪的39.4%,盗窃犯罪的12.6%,都发生在月经前到月经之间⑻;而且龙勃罗梭也曾发现以妨碍公务罪被逮捕的80名女被告中有71位正处于月经期⑼。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巧合吗?所以在考虑犯罪原因时,我们不反对犯罪与生物原因有关,但也无法证明这些复杂的生理原因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原因是一个多极、多层次的系统。任一犯罪的原因无论其作用如何强烈,在单一情形下都引发不了犯罪,其必须与其他原因一起作用,才能产生犯罪结果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的,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⑾。”这里的条件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因而我们在研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内的犯罪原因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里内因就是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1、依附心理强而自我保护能力差

依附心理是女性固有的心理,女性生来性格内向,性情温和,进入社会晚,体力和认识能力又不如男性,导致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要求,因而就出现了在家靠父母,婚后靠丈夫儿子,工作靠男性领导和同事的现象,并常常受周围人的暗示,服从于权威,缺乏主见和掌握自我命运的能力。这样强烈的依附心理,势必会造成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和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而且越是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某些女性的依附心理就越强,加上进入社会后,社会经验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不能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因而女性很容易依附上道德品行不端的人,误入贼船,不能自拔,进而很容易毁掉前途,毁掉一生。例如女性较容易上当受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拐卖。这样看来,女性在有很强依附心理的同时有表现出了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很多女性就是由于如此轻信他人、盲目听从他人,受他人指使,被他人教唆,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女性的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较弱,因而女性的情感非常丰富,心软,遇到事情很容易动感情,而且还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情感的深沉,在处理事情时常常分外有心,连细微之处都能做得很好,而且感情蕴涵其中,主要见于母爱和妻爱当中。但女性具有丰富情感的同时,又表现出情感的复杂多变,情绪变化迅速,波动幅度大,很小的事情常常会引起轩然大波,因而女性的心情常常如“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一会儿多愁善感,泪流满面,一会儿眉开眼笑,手舞足蹈;一会儿亲同手足,视为知己,一会儿恨之入骨,视为仇敌。所以女性比男性更会吵架,更会由于感情激动而冲动犯罪。另外,女性的意志力通常也受情绪的影响,有了好的情绪,则意志坚定,不甘落后,一旦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意志也就不强,从而工作学习无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起犯罪。

3、虚荣心、嫉妒心强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物质的占有欲越高,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其实就是为满足女性的虚荣心理。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向是女性突出的心理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女出风头,爱显示自己,喜欢被别人注意,因而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女性的这样的要求,现在年轻的女性喜好打扮自己,对服装、发式、装饰品具有主动选择和喜新爱俏的特点,当自己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合理收入的范围时,或者是当自己不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时,一些女性往往就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常常带有贪婪的色彩,例如盗窃、诈骗、贪污等,而且行为手段表现为多次进行。然而女性的虚荣心也会导致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偏偏又碰到了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从而导致自己的虚荣心受挫,免不了背后编排一些蜚短流长来诋毁别人,甚至因此产生仇恨,寻找机会报复,而且报复手段多残忍,报复对象多为身边生活、名声比自己好的人。因此女性在具有虚荣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例如,2005年3月11日《百姓法制》杂志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案例:章某,女,49岁,因嫉妒同村某人生活条件比自己好,2004年11月12日将糖粘上毒鼠药,给同村某人的小孩吃,结果可怜3岁的幼女被毒死。2005年3月9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章某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其死刑。总之,虚荣心、嫉妒心强是女性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可以说也是女性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引起女性犯罪的导火索之一。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1、家庭学校教育欠缺

家庭是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是每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促使人健康成长,抵制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犯罪的产生,在女性犯罪中也不例外。例如,道德教育一向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很多女性犯罪人道德准则低下,分不清是非善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思想表现突出,这都是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引起的。另外,家庭不和睦、不完整、经济条件差以及父母的不良言行都对青少年女性犯罪起着直接的影响。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的教育也不容忽视,目前女性犯罪人大都是法盲,法律观念薄弱,思想单纯,甚至有的青少年女性在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反而认为自己做得是合情合理的,这都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造成学生不懂法,不畏法的现象。除此之外,学校的校风校纪以及教育方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很多青少年女性就是厌学逃学,流浪社会从而染上社会的不良习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相比之下,学校的教育欠缺比家庭教育的欠缺更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

2、社会交友不慎

由于女性进入社会比较晚,认识水平不够高,虽然思维有提高,但对事物的判断力不高,自我保护能力也不高,而且对于刚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女性来说,多结交异性朋友和社会上的朋友已经成为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迫切需要,加上受“多一个朋友,多一条出路”的思想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女性往往因为择友不慎,误入歧途。还有,有的青少年女性比较任性,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不听取家长老师的劝告,继续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从而近墨者黑,使自己在这种社会的不良文化中越陷越深,堕落而不能自拔,以至最终犯罪而无药可救。等待她的只有手铐脚镣和铁窗禁锢的流泪后悔,甚至是刑场上枪声响后垂死挣扎的痛苦悲哀!

3、各类媒体不良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的发展也相当迅速,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目前,社会媒体很多都带有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色彩的垃圾文化,美其原因曰:“为了提高现代人类的美学艺术鉴赏能力”,然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好奇心强,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更容易受到暗示,进而更容易去模仿学习,例如犯罪中的用枪“暴头”,杀人分尸毁尸,以及利用网络诈骗等,都是从各类传媒上学来的。女性多具有依附心理,服从权威,因而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传媒的暗示的影响,去想象,去模仿,去设计犯罪,最终在危害社会的同时也自作自受,自食苦果。

三、现代女性犯罪的潜在危害性

任何犯罪都带有一定的危害性,我们打击和预防犯罪就是要减少和消灭这种危害性,女性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也具有其潜在的危害性,甚至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效应:触发剂效应、凝固剂效应和腐蚀剂效应⑿。

(一)触发剂效应

由于女性依附心理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容易受一系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的习惯,甘于堕落而走上犯罪,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青少年女性犯罪当中。一旦某个青少年女性犯了罪,其周围必定会有一群男青少年聚集在一起犯罪,像蜜蜂围者蜂皇一般,从而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在这个犯罪群体中,女性犯罪人虽然在犯罪行为中处于配角或从属状态,但这些犯罪行为大多因这些女性犯罪人而起。物欲和虚荣心是女性犯罪的重要特点和原因,一旦女性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超过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时,她可以借助身边的男性去帮她实现,因而引发了盗窃、诈骗、抢劫等一系列犯罪的发生。还有,女性犯罪还会引起其他暴力性犯罪的发生,例如女性的性犯罪导致男性犯罪分子因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从而引发伤害、杀人等暴力性犯罪的发生。所以女性犯罪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犯罪的发生,表现出一种触发剂的效应,女性犯罪带有明显的滋事性。

(二)凝固剂效应

在女性犯罪触发剂效应的影响下,犯罪分子相对增多,犯罪行为也相对增多,从而很容易形成犯罪的聚集。当这个聚集形成团伙后,犯罪团伙的内部结构就会因为女性犯罪人的加入而由松散不协调逐渐转变为紧密、坚固和协调,不容易被拆散。一方面女性利用其犯罪欺骗性,出卖色相,传播不良文化,从而使很多人受害而被拉下水,走向堕落而腐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团伙中的女性犯罪人往往为犯罪团伙提供隐藏、逃避打击的窝点,在犯罪活动中替其他犯罪人采点、望风、掩护和提供犯罪工具,而且多以出卖色相,出卖肉体等手段来为犯罪创造条件,她们还为犯罪分子藏匿和掌管财物。除这两方面以外,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团伙中,能满足男性犯罪人的性需求,从而能够控制男性犯罪人,促使男性犯罪分子实施更多的犯罪行为。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团伙中有其特有的凝固和激化作用,使得犯罪团伙更加稳定和坚固地发展下去。

(三)腐蚀剂效应

女性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会很容易引起其他犯罪的发生。女性犯罪分子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劳而获和荒淫腐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很容易影响他人,不但摧残了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其他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女性自从结婚生子后就转变成为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承担着哺育和教育后代的职责,而青少年大多对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充满着依赖,可以说母爱是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的,然而犯罪女性很明显不能很好的完成做母亲的职责,不能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不能以健康的思想灌输,因而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后代必然会受其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耳濡目染,模仿学习,必然也养成不健康的道德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法律意识,最终也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目前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教育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犯罪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女性犯罪具有腐蚀性和弥漫性,因而不解决女性犯罪将会促使其他一系列违法犯罪的发生,后患无穷!

四、针对女性犯罪的讯问策略

针对女性犯罪的日益提高,在剖析了女性犯罪的特征和各个方面的原因后,我们必须针对女性犯罪人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讯问的成功突破才能使得犯罪得以揭露,才能更好的打击和预防犯罪。

从人的气质方面来讲,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因而她们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情绪变化大,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就必须寻找一定的突破口,制定合理的讯问计划。因而在讯问时我们要做到:

第一:态度不要太严肃,语言要明确,不可含糊,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守口如瓶;

第三: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晓之以理,言语委婉,使其悔悟;

第四: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思念牵挂多,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动之以情,加大力度,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人在讯问时对处于被动状态,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五、现代女性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犯罪的形成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然而犯罪原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犯罪案件发生的总量是不一样的,犯罪类型也不一样的,犯罪率必有升降变化,所以犯罪预防不能死守某一种固定模式,必须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更新的措施。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女性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时就必须将影响女性犯罪的各个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犯罪防治上下、左右、前后之多极、多层、多变元素形成一个系统,才能实现其事物整体的稳定性、关联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目标的择优化与运动状态的有序化⒀。单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在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这个实践性很强的环节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麻烦,根本不可能实现⒁。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在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时,应当将工作与实际紧密联系,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一)研究新的教育机制,提高女性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第一,要提高女性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提高其社会的承受力。很多女性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男性天生就是干大事的,女性天生就是受保护的,碍于这种思想,女性大都不敢站出来找寻生命中应有的平等和公正,不但甘于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而且有的女性还主动放弃了很多权利,因而这就形成了一种地位的悬殊和身份的差距,现实就是这样,男性拥有高级身份要比女性容易,男性比较容易受人尊敬。另外,又由于女性固有的依附心理强的特点,对待事物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真假,办事总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依赖性过于强,一旦事情办不好,便会自暴自弃或者盲目冲动。有时出现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包括金钱和肉体,这充分体现出女性犯罪的根源是不自尊、不自爱、不自立和不自强,所以在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是工作进一步得以进展的前提。

第二,通过教育使女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极容易导致人犯罪,而女性认识水平不高,因而在这些方面的免疫力也不高,很容易受其影响而失足堕落。然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和法治观都是从小建立的,因此我们必须将主要的教育工作放在青少年女性的教育上。首先,要建议学校在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其次,多方面观察学校的不良文化和习气,一旦发现应立即给予纠正,防患未然;再其次,关注青少年女学生的在校言行举止,往往犯罪都是由不良的行为习惯引起的,青少年女性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便会违反校规,进而触犯法律,最终堕落而不能自拔;最后,建议学校多举办法治讲座,尤其是针对初中,加强学生的法律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增加一点心理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来预防和减少犯罪。

第一,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妥善处理好家庭的内部矛盾。首先,搞好家庭的夫妻关系,相对稳定和睦的婚姻关系是社会和家庭关系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婚姻家庭矛盾不幸终究会带来社会的不幸和不安。其次,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好子女的模范榜样,教育子女要选择有益子女身心健康的方法,不可娇养溺爱,也不可过分严厉,无论在思想道德上还是行为作风上都要处处以身作则,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家庭环境,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第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社会外部矛盾。首先,建议政府要大力配合做好女性“维权工作”,尊重妇女,制止轻视、歧视女性的现象发生,消除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同时,也要赋予女性应有的权利,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其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搞娱乐活动,鼓励女性多参加,使女性对团体活动产生兴趣,从而丰富业余生活,使其感悟到社会的美好,主动地去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社会不良文化产生厌恶感;再其次,做好女性就业安置工作,尤其是待业在家未安排的青年女性和下岗的中年女性。例如,在加强社区管理的时候,为女性提供物业、卫生和日常秩序管理的工作,设立女性保安巡逻等全职或兼职的有偿服务,最终达到安居乐业,减少犯罪的目的;最后,建议开展女性问题的讨论会,让女性拥有发言权,提出问题和建议,另外定期搞一次社会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防治。

(三)加强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工作,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一,对女性犯罪人进行思想的教育,使其感到悔悟。很多女性由于社会经验不丰富,法治观念淡薄而触犯法律,因而在犯罪后常常还不知身犯何罪,所以根本不用谈什么认罪伏法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犯罪人进行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的改造,普及法律知识,以法律来规范犯罪人的行为;其次,感情丰富一向是女性的特点,在对女性犯罪人的矫治上,我们不妨动之以情,以情感来感化女性犯罪人,使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缩短其与社会的距离,感情意志的控制力由弱转变为强,自卑依附心理得以消除,自信自立的健康心理得以发展,最终使其反社会心理、得过且过和甘于落后的心理、享乐拜金主义心理以及其他犯罪心理得以良性转化,从而提高了犯罪再进行的免疫力。

第二,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做好帮教工作和再就业的安置工作。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需要从系统中各个方面来着手,那么矫治已犯罪的女性,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犯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犯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错误,既然犯了错误,我们就要学习,就要纠正,当然在学习纠正的过程中又离不开交流,因而犯罪分子在学习交流时,我们就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样有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其次,做好帮教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及时悔悟,以免更严重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还可以达到长期帮教,长期预防的效果,这样既增强了犯罪分子的法律意识,提高了犯罪分子的思想觉悟,而且还减轻了公安司法机关的负担;最后,对于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要做好再就业的安置工作,不能因为曾经犯罪而失去继续生活的权利,为其安置工作,使其安居乐业,重新做人,从而预防再次犯罪的发生。

第三,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最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我们在对待犯罪人和犯罪现象时,也要施行“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犯罪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严惩犯罪分子,尤其是再犯罪和多犯罪的人,更要严厉、从重地打击,对于女性犯罪人也绝对不能手软,往往让其尝一次苦头会更有效地防止再次犯罪和其他犯罪的发生,因而提高法律的威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治标的同时我们也要治本,一味的打击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压制住犯罪的发生,从长远利益考虑,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预防上,预防就是最好的打击。美国“地区自力更生学会”的创建人戴维·莫里斯在他于1983年写的一篇文章《有本地特色的经济》中指出:“预防疾病比医治疾病容易并且花费较少。同样,预防犯罪也比处理犯罪容易和较少花费⒂。”所以,暂时有效的打击不如长久有效的预防,这样省事、省时、省力、省费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对待女性犯罪分子,我们对其要进入积极的预防状态,这样才能从长远意义上解决女性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社会女性犯罪率降低的宏伟目标。

现代女性范文篇6

关键词:女性艺术策略多元视角婉约内视消遣远行

进入21世纪,一个多元的艺术生态正在迅速崛起,即现代女性艺术。国内外引起轰动的2005北京女性艺术嘉年华刚落下帷幕,由安妮·普劳克斯原创的《断背山》又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象奖最多奖项。这之前,美国《艺术新闻》杂志1997年挑选了一批权威的美术馆馆长和艺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作品充分考察、撷选公认的在25年内史上堪称的大师。结果表明:女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荣归第一,而与一位男性艺术家并列第二的辛迪·希尔曼,也是女艺术家。当代世界艺术呈现出的这种两性均衡化格局,是人类艺术史性别多元融合的成果,将成为整合性重构人类文明史的滥觞。立足性别艺术角度考量,人类艺术史沉重身影向前移动的这一步,标志着女性艺术已经由颠覆单边话语权,构筑艺术形态的策略位置,跨越到了双性视觉并驾齐驱的艺术史段。

但是,当我们在这个立足点转回头注视我国女性艺术发展脉络时,就很清楚看到近年来凸显的偏移和滞后,亟待反思性廓清和梳理。

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女性艺术呈现出多元状态。不少作品在视域、观念和语言方面都鲜明呈现出了迥别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女性艺术家在垦荒实践中启动女性主体艺术资源,管涌出一波波新锐创作潮流,激荡出现代女性空前的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生命需求。比如陈羚羊的《12月花》,就是作者感受到现代商业和文化对女性外在美的消费趋势上涨,痛心体验到女性主体被单边客体化、对象化,从而用女性的方式毁坏传统女性的“美丽”,用十二面古镜,映照出暗红黝黑月经的绝地视角,呼唤着时代对女性生命和精神元素的注视。她正是用呼应了历史节律和宇宙博动的女性月经,暗和着月亮真相-那里100亿吨的水冰,并没有二泉映月的柔弱妩媚,而是绝望的颗粒状的死水。

同样,女性艺术有着史上空前的多元视域。比如,现代社会匆忙转型的拥堵,已把男性生命内涵的定义扭曲成为了纯功利符号。这种物质的异化,实际是以牺牲男性丰富的精神元素为前提,心灵成本将被全体男性所分摊。揆诸男性价值逻辑的被挤压变形,我在《孔雀系列》(图1)里,多视角借助了藩篱中的孔雀,洞观他们在滚滚红尘中虚弱可怜的镜像,强调他们被消费的境遇。庄谐先生评论到:“作品对于被功名利禄内化了生命,被俗嫣媚色软化了盔甲的男性,表示出作者的悲天悯人”。(1)无论用凄楚色调渲染多彩尾翎根部的血痕,还是用困顿眼神表现这些生命的无助,抑或是在浓妆艳抹的环境中被欲望激素屡屡催情、凄凄开屏,我都渲染和性别内涵形成反差的妩媚光线和艳丽色调,倾诉生命的被变性蹂躏和被异化观赏。因为,性别间人文价值的艺术提升,每每存在于异性生命刹那间的凝视。

可是,综观当前相当多的女性艺术作品,明显裹带了向起点的边缘化倒退倾向。虽然历届年展呈现出观念多元、手法多样,但是,由于概念的模糊,目标含糊,不少理念在重复着曾经的历史误区。我力求撩开这些被长期遮蔽着的盲点,寻释女性艺术家如何超越女性艺术这一局限性的关怀?

对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共同特质或族群特点,不少作品和评论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归结出了一些特有的表现,下面我仅对于比较显著的三类观念甄别性廓清。

一、归结为专注女性个人的内心感悟和个体经验,更向内心观视,更情绪化。

随选题切入一下艺术史和当代艺术创作,这种论点就凸现牵强。如果是向内心看,自我表达,有谁比马歇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更向内心,更自我分析和表达?女性艺术家有哪位比雷东更倾向内心追寻?难道《星空》不是心底深层追索的痛苦漩涡?向日葵的色调和材料擦痕不充满人性底韵的诘问?托尔斯泰对女性内心身感同受的老泪,难道比哪一位女性更外在吗?所以,把内视看成是女性艺术独有纯属误念。“以为艺术是个人对个体情绪经验的直接表达,是把私人生活翻译成视觉形象。艺术不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不是如此。相反,创造艺术涉及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自我连续性,或多或少地依赖,但同时又必须独立于其时代所认可的艺术规范,概念,以及符号系统。它从来不只是一个让人哭的故事或悄悄话的耳语。”(2)。

女性艺术沉寂千年或近代崛起困惑,症结并不在于女人生错了星座,只会自然地感受内在,也不在于女人的雌性激素,只能独特表达温婉。问题在于千年来的社会体制和教育禁锢,在于女性从一出世就被持续接受到的第二性意义、从属符号、客体信号和“自然”象征所湮没和忽视。

问题还在于,“绘画经过塞尚、修拉、西涅克、马蒂斯、蒙克等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短暂停留以后,彻底的抽象主义成了“主流’’,艺术家所研究的秩序离开了客观世界,都把目光归于了内视。”(3)艺术本来就是艺术家对于人类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内心烛照。

二、归结为独特的阴柔婉约和细腻之美

限于篇幅,简约地追问艺术史,哪位女性在颜料处理上比柯罗更细致而灵巧?曹雪芹对生活细节的描写难道比杜拉斯的描写更粗犷吗?艾伦·钟仕雕塑上画的高统丝袜细密入微的呼吸,牵曳女性如春蚕吐丝般缠绵细致情感,其女性婉约几可乱真。同为英国皇家艺术院的院士大卫·马克,由上万张以风景为内容的细小画片拼贴而成了《兵马俑》,细密的微观天地,吞吐虚假阳刚之下那微妙的内心奥妙,委婉表现出超时空的心灵静地,难道不是以其阴柔细腻代表着当前最高艺术水准?而我国婉约风格的词作三杰,亦均为男性。

再找寻杰出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几乎都与女性气质的细致、阴柔本质无关。珂勒惠支的《死神与妇女》、《寡妇》(图2)都表现出厚重粗狂的悲愤和同情。罗莎·博纳尔作品《赛马会》就是以其生机勃勃坚实沉稳的绘画语言轰动巴黎,她在《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中无论翻起的土地或牛用力向前的的动态笔触,都充斥沉着阳刚的力量。维热-勒布伦夫人所以成为受到整个欧洲欢迎的人,是她绘画的粗况线条,纯朴韵味和不加背景陪衬的超脱。同时,“受西方女性艺术的影响,当代女性绘画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含蓄婉约了,比如说崔岫闻的作品《玫瑰与冰薄荷》,打破了传统的绘画作品中女性作‘被观赏的对象’的身份,而表现了一批男性身体被女性欣赏的情景。申玲的《爱在爱中就好》中明快的笔触,跳跃的色彩,大胆率真的表达,充满阳刚之气”。(4)

三、把严肃的绘画和艺术创作归结为自我排遣和填补时间的方法,相当于摆脱烦恼,有益身心的工作治疗,似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格外悠然优雅。

追溯男性单边的艺术史不难发见,女性艺术在中国古代,不外是名门闺秀的排遣玩赏或青楼才女的解闷应酬。在同样顺应历史角色的同期西方,他们普遍认为绘画对于女性不过是一种能消忧解闷的家庭责任和方法,是中产女性修身养性的一个状态。奥斯本在《无名亦无友》(图3)中用女画家那柔弱可欺的眼神和老板的不屑神态,对这种粉色消遣给予了绝大反讽。正是在这种充满女性神秘与偏狭堡垒里坐稳仆人的优雅中,艺术实质和艺术社会角色的观念受到致命扭曲。

艺术是对人的生存现状的视觉概括和把握,其价值凝聚于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绝非激发美丽感觉和消遣的娱乐。进入90年代后,艺术的成型环境和背景更加趋于严峻,女性艺术就必须出离清醒,更艰苦地在男性单边话语和全球化商业话语的畸形夹缝中寻觅、关注那些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客体地位被消费、被支配、被异化的失去了主观人格的同类,呼唤她们对生命价值的出离而不是回避或出逃。我在《出离系列》(图4)表达出的出离,在佛学中指脱出所处境地,观察自己心念,或培养,或对治,明快坚定抉择的意思。当今女性艺术是理性的否定、颠覆,时代的穿越、追寻。因为,出走的娜拉在堕落与回来之外还可能新生?出逃的托尔斯泰会在规避中找回爱的救恕?所以,用优雅消遣点缀女性艺术,实质是对于艺术性别资源和自身历史艺术使命的误读,是对于当今宽松时代赋予女性话语平等的弃权,这种忽略来自我们心灵的禁锢和虐待。

女性艺术从话语霸权的荒野走来,走到了21世纪,还有很远的路要跋涉,一个目标含糊,匆忙上路的人,是很难远行的。社会进入信息化文明进程后,传统的性别单边中心文化受到空前挑战,性别艺术将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领域,从容称霸美术史几千年的性别盲点将为性别分析所取代。对女性艺术的反思和重构,是揭示美术史所隐藏的沉默以及偏见,显影社会对女性艺术记载的残酷性,重写美术史的承重部份。我在这里对我国现代女性艺术现状的廓清和寻译,则是眺望我国女性艺术的漫漫长路,审视它的策略里程和伸延路径,以便能从关系着女性艺术家问题的视野,也能从艺术整体生态发展视角廓清偏见与曲论,为女性艺术的远行校准基石和攻略,让它在艰难的远行中充分释放丰厚的艺术资源。

[参考文献]

[1]庄谐女性眼里的孔雀和隐形牢笼[j/OL]中国艺术批评2006,3.

[2]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m]游惠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3.

现代女性范文篇7

真正见识了一个企业文化在员工身上的体现。忽然明白一个道理:将利益放在可客户身上,自己的利益不用算,将利益放在自己身上,还真是个未知数。

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是教会了我们女性健康知识,也教会了我如何做好自己的企业或打造自己的团队。

这次讲课有沈阳那边医院的李秋老师:不是很爱说话,但你有不懂的,她会将自己知道的认真的教会你,是一个很有内涵有责任的老师,我很喜欢她,只是在结束的时候她悄悄地离去-----是不忍看到我们离别的场景吗?我会想你的,也会再次相见;

任依琳主任:你讲课的思路好清晰好清晰,我个人认为你是非常专业的主持人。端庄美丽。

李阳老师:上海协和医院的院长,他是个很幽默的人,也很帅气,心态好年轻啊。交给我们的是手部宫诊。只可惜我有点笨,还没有学会,不过我会努力的,不要见怪啊李院长。呵呵

周海鹰博士:你的学识真的让我震惊,好羡慕啊,何时我有你的一半学识也好。只是见你的机会太少,你太忙了。来不及打个招呼,你又坐飞机出去了。

亲爱的冯颖家长:好喜欢你啊,你主持的风格我很喜欢,你的话语是那样的简洁,让我们在整个学习中紧张又没有压力。(悄悄对你说:看你的年龄和你的实际年龄我是第一次真正误差十几岁了。您的心态太年轻了。)

优雅的凯琳老师:你是以为很负责的老师。我要向你学习。

文静的杨阳老师……还有我们的助教老师,后勤厨师。

我想对各位老师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会议总结:

1。为什么每个人感到很温馨?

团队所有的老师及后勤时刻都是面带微笑,对客户的要求会很快给出满意答案,对每个学员的照顾无微不至,真正感到一家人的感觉。————————我将来也要这样对待我的顾客

现代女性范文篇8

关键词: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乡村女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资源所衍生的电视剧题材类型,抗战电视剧在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图谱”中是一种备受关注的艺术存在。源于抗战历史本身这一“历史文本”和抗战历史重述的艺术惯性,乡土社会是新世纪抗战电视剧叙事展开的习惯性空间,乡土叙事也因此成为剧中一种确证的艺术存在。作为一种指涉乡土的影像再现方式,乡土叙事对于传统农民的影像呈现多以作为农村社会和家庭主导的男性农民作为言说对象,乡村女性这道“被看的风景”是结合着乡土社会捆绑在女性身上的传统“枷锁”构筑起来的,常常以发生在乡村女性思想中的“革命”隐喻抗战所带来的乡土裂变,并将现代革命伦理与乡村传统性别规范悄然结合起来。在女性“思想革命”过程中始终不同程度地集结着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并在这二者的博弈中呈现众多不同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具有悲情意味的传统乡村女性

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的第一类乡村女性是生活于乡土社会中具有悲情意味的传统乡村女性。这类女性属于乡土社会中传统且保守的类型,她们思想中没有现代意识,没有进行过任何“思想革命”,即使抗战也未能撬动她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或未及“思想革命”发生,这些女性已经成为乡土传统观念的殉道者。乡土叙事中这类具有悲情意味的传统乡村女性,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谨小慎微地恪守乡村传统的妇德,严格顺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任劳任怨,绝少抗争,如电视剧《零炮楼》中贾文柏的妻子。剧中,贾文柏外出说书赚钱以维持生计,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扣留在队伍中,之后贾文柏又辗转加入了八路军,却一直没有机会与家人取得联系。在丈夫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贾文柏的妻子始终忠贞不渝地在家等待丈夫的归来,抚养孩子,孝敬婆婆,担当起婚姻生活留给她的一切苦难。后来贾文柏为执行任务和文工团的杨翠花假扮夫妻一起回到贾家大院,贾妻看到贾文柏和杨翠花这对假扮夫妻之后信以为真,尽管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她仍旧主动告诉贾文柏,如果一切都是真的,自己愿意退出婚姻。好在贾文柏作为八路军文工团的团长不是“陈世美”,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但这其中仍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贾妻作为传统乡村女性的悲情意味。

“正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中国男儿没有顾虑的走向战场,这些‘贞洁烈妇’文学形象的出现是在忽略和遮蔽女性主体欲望和要求的情况下,迎合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成的。”①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可以断定这一类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文学形象的影响,但在另一重意义上也显示出抗战时代乡土社会的一种“历史真实”。对于这一类乡村女性而言,传统意识规定着她们思想意识中“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一旦做了“不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她们自然也会放弃抗争而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类乡村女性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生几乎完全受制于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如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的瞿月月,在湘西那样一个闭塞的乡村之中,可以看到,来自于乡土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完全束缚了瞿月月“人之为人”的思想,尽管这其中可能包含着瞿月月对龙耀武爱的成分,但对于思想中没有任何现代意识的月月来说,身处那样的境地之中,她看不到出路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她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迷茫显然也是真实的。除此之外,乡土叙事中还经常出现因被日军强暴而决然选择自杀的乡村女性,如电视剧《沂蒙》中李继财的媳妇因被日军强暴而跳崖自杀,类似情节不仅“写实性”地指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也以沉重的生命代价指出了这些乡村女性身处乡土社会所面对的生存困境,生或死对她们而言无疑都是悲剧。上述这些具有悲情意味的传统乡村女性在深层意义上显示,即使抗战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的传统秩序。传统女性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外部强大的敌人,还有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她们内在精神的桎梏。对于后者,她们没有办法依靠男性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唯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改变进行“自救”。

二、具有现代意识的传统乡村女性

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的第二类乡村女性具有现代意识。这是一类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乡村女性,“思想革命”在她们的意识中艰难发生。新的思想观念逐步挤占传统观念在她们思想中所盘踞的空间。她们思想观念中现代意识的滋长通常都是基于抗战展开的。面对民族危机,乡村女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情参与到全民族的抗战之中。她们的眼界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不仅认识到了抗战,认识到了世界,同时也真正开始认识到人生以及作为女性的自身。面对遭受侵略的家园,曾经看起来软弱的乡村女性和乡土社会的男人们一起站起来反抗,迸发出来的生命激情促使她们开始挣脱传统的枷锁,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现代意识走进了她们的内心深处并促使她们开始寻求自我的解放。电视剧《八路军》中,冯玉兰与王铁锤在参加八路军前是村里的一对“娃娃亲”。日军进攻山西,冯玉兰与王铁锤历尽惊险后参加了八路军。在八路军的大熔炉中,冯玉兰作为传统女性的现代意识逐渐萌生,典型的表现即是她对她与王铁锤之间的“娃娃亲”不再认同。

冯玉兰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终于主动向王铁锤提出解除“娃娃亲”婚约的要求,并以八路军队伍中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恋爱自由观念向王铁锤指出了“娃娃亲”所代表的旧思想、旧观念,尽管王铁锤并没有接受,但客观上我们看到了冯玉兰这一农村姑娘思想观念的变化。然而同样我们也看到,虽然冯玉兰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但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却依然遵从着“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规约。在解除婚约的提议遭到王铁锤的拒绝之后,为了安抚王铁锤,她委托他人转告王铁锤,在他们真正解除婚约之前,自己不会和别人恋爱,也因此,冯玉兰多次拒绝了赵栓柱的主动追求,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她性格中的传统之美。除此之外,冯玉兰在部队中的身份变化也同样显示出她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不断蜕变的成长历程,在八路军队伍中,冯玉兰先是医院的护士,后来转到八路军的宣传队,再后来担任了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的领导。最终,冯玉兰为保护战友牺牲了自己,成为现代意义上为国捐躯的巾帼英雄。再如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的田穗穗,《沂蒙》中于宝珍的大女儿李月,《中国地》中的翠翠等,她们因抗战走出家庭,走出乡村,走入社会,从无意识的接受命运安排到自觉争取自由人生,现代意识的苏醒使她们不断冲撞乡村传统的性别规范,也引领她们走出自我的人生悲苦,成长为忧国忧民的现代女性。

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女性形象,即革命母亲形象。革命母亲形象是“将党性与母性糅合为一体并对革命战争作出重要贡献的母亲……(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中颇具时代意义的光辉形象”②。革命母亲形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子女投身革命的担忧、理解、支持的多重心理”,“自身对革命由迷茫到理解、觉悟、投身革命战争的心理历程”,“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延展与升华”③等三方面。出自“红色经典”抗战小说的母亲形象,如《苦菜花》中的冯大娘、《烈火金刚》中的李奶奶等虽较之文学原著本身有所改变,但作为革命母亲的核心特征依然非常鲜明。除此之外,电视剧《沂蒙》中的于宝珍、《我的故乡晋察冀》中的荣大娘等也属于典型的革命母亲。这些形象承载着关于母亲、关于乡村的温暖记忆与想象,同时也与抗战的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革命母亲形象既是传统乡村女性母性情怀和人性美的极致体现,同时也代表着传统乡村女性在抗战中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显然,革命母亲形象中的这些传统特质中蓄积着积极的力量,正是这些特质促使她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在现代的意义上审视战争和日本侵略者。革命母亲“自身对革命由迷茫到理解、觉悟、投身革命战争的心理历程”正是她们现代意识逐渐生成的过程。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情境中,她们单纯质朴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中也具有了相应的现代意识。这促使她们默默分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抗战中一步步从平凡走向伟大。

三、具有传统观念的现代乡村女性

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的第三类乡村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乡土社会的现代女性,但她们同时具有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思想革命”在这类乡土女性形象中已经发生,她们从一开始就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她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现代意识已经完全颠覆了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但其性情中仍保留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特质,传统观念作为情感和道德的代码成为这类女性的一种修饰。这类现代乡村女性的现代意识更多体现在其思想观念中对抗战崇高意义的关注上。她们通常超越个体家庭,心怀国家、民族,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而有意识的忽略自身性别,将个体自我消融于国家、民族的主体之内。例如电视剧《我的故乡晋察冀》中的代云,这位在六郎镇和耿三七一起长大的抗日游击军女政委虽然年轻,却不同于剧中枣花、崔秀梅等乡村女性,她有知识、有文化,也有抗战经验和领导能力,在她身上处处闪现着现代女性的理性气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的韩春云,作为乡村女子的她因为读过几年书而看起来更像是现代女性。在对待恋爱婚姻的问题上韩春云有自己的主见,她拒绝嫁给自己不喜欢的姜大牙,同时也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特别是在家乡遭遇日军侵略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韩春云在参军打鬼子这一问题上不退缩、不犹豫更显示出她不同于传统乡村女性的一面。电视剧《大掌门》中的沈芳,这位杨家埠神秘的富家女子不但敢爱敢恨,同时所做的几乎都是一些“打打杀杀”的事情,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保护“年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斗争中更是一马当先。战乱年代,沈芳这类颠覆性别秩序的乡村女性所体现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现代意识。当然,在这些现代女性身上,创作者又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她们性格中所具有的一些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下又隐隐透露出几分乡村女性的传统气质。如《我的故乡晋察冀》中代云这样一位现代女性,在内心深处始终压抑着对耿三七深深的爱;《历史的天空》中,承接着抗战叙事,韩春云在东方闻英牺牲后默默地在姜大牙的背后照顾其生活起居,尽显一个传统乡村女性的善良与贤惠;《大掌门》中,尽管沈芳“不爱红妆爱武装”,但在对待为沈家传宗接代这一家族遗训的问题上,她又表现强烈的传统观念。正如她自己在父亲的灵位前所言:“早想拉起一支队伍,为爹爹为沈家的先烈报仇,可又怕沈家绝后,所以(我)只能按耐性情,守着沈家这点儿祖产,为沈家留下一线血脉。”

当千百年来拿惯了针线的乡村女性握起枪杆抗击侵略者的时候,预示出战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女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态,来自于思想中的现代意识自觉地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之中。她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国家民族一起共同承担着这场空前的劫难,并从中体味着个体生命的欢悦和苦涩。作为乡土社会的现代女性,她们亦如男人一样“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斗争的前线……蚁子似地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地为死而生了”④。因此,新世纪抗战电视剧乡土叙事中以现代女性姿态出现的乡村女性确实体现出一种不小的历史进步。但就现代乡土女性形象塑造本身而言,其现代意识的获得通常仅或以性格特征作为支撑,与在“革命成长”中逐渐具备现代意识的传统女性相比,在形象上缺少足够的深度。

现代女性范文篇9

1.生理结构不同:由于男性与女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接收的性染色体不同,因此在生命孕育以及将来发育成长过程中,男性体质分泌与接受的雄性激素大大超过雌性激素的量,而女性体质分泌与接受的激素量与男性恰恰相反,由此而衍生了男女生理构造的不同。

2.由于性征不同而产生的体质差异。例如根据科学测定,男女儿童发展到少年时,女性的臂肌静止耐力仅是男性的1/3;女性的腰腹肌力量只有男性的2邝;女性下肢爆发力也只能达到男性的3/4。因此在体能上决定了男性必然占有优势。

3.思维方式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大脑都存在一个优势半球,而多数女性大脑优势半球是右半球,所以女性思考问题更倾向于形象思维。男性的大脑优势半球是左半球,因此男性思考问题更倾向于理性思维。

4.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女性处理问题较受情绪情感影响,感觉通常比男性更敏锐,直觉判断力更强。女性也更好奇和更喜欢想象,感情更丰富,更浪漫,更善于表达情感。而男性则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处理问题更理性,自控力较强,比较注重宏观领域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因此更善于把握全局。女性则更注重微观领域的细枝末节,对事物的变化更敏感。

鉴于以上诸方面的差异,因此男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性别教育以及成人后在家庭、社会的分工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性别教育。例如《易经》中的《蛊》卦六艾围绕继承父业问题,表现了殷周之际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其中有“乾父之蛊,有子孝,无咎。”即能继承父亲的事业,是孝子,不会有疾患。而《易经》中的《家人》卦则是讲家庭问题的专卦之一,其作者意在告知人们,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家庭生活的好坏与主妇有很大的关系,《家人·六二》中:“无敌遂,在中馈,贞吉。”即是说,妇女料理家务没有失职,对家人来说,总是安定吉利的。从《易经》中对家庭及家庭教育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传统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早在殷周之前就开始了。

笔者认为,这种家庭伦理实际上已蕴含着一种性别教育意识。等到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到“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后,男女有别的思想及教育方式已深人到社会、家庭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国元朝曾受统治者表彰的郑氏家庭,家长郑太和所著《郑氏家范》三则中的《子弟规范》、《诸妇规范》对男子和女子的行为规范、日常生活内容及长大成人后所负担的家庭责任都做了详尽的叙述,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如《子弟规范》中“子孙自八岁人小学,十二岁出外就傅,十六岁人大学。聘致名师,必以孝弟忠信为主,期至于道。若年至二十一岁,其业无所成就者,令行治家理财。向学有进者不拘。”在《诸妇规范》中对子女的要求则是“诸妇必须安祥恭敬,奉姑舅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姊妹以和.然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如其淫押,即宜屏放。若有妒忌、长舌者,姑诲之;诲之不俊,则责之;责之不俊,则出之。”从《郑氏家范》中,我们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封建礼教特有的性别教育。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早期性别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劳作在社会、家庭中的分工极为简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极为原始落后。在维护生命和维持生存的斗争中,体魄健壮的男性自然而然走出家庭维持生计,孕育生命和体质较弱的女性守护家中,生儿育女,担当起家务劳作的角色。久而久之酿就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协作和家庭分工。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哪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之初不是男主外女主内呢?例如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尽管生活在二十世纪末,但是由于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因此仍然沿袭着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传统的男女有别不是社会伦理思想和文化观念造成的,而是由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的必然性规定了男女在各自生活领域中的守则及为人处事的标准。这使得男人们在外安于奔波忙碌,在内继承家业.女人们在外严守妇道,在内认真担负家务劳作。这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性别教育,对社会发展及家庭安定和睦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只不过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们,把这种男女有别推向极致,从而造成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女地位的极端不平等,导致女性失去了独立自主和做人的尊严。因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受到社会进步人士的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妇女的独立自由,平等解放,努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在经济待遇方面与男性同工同酬,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这使得新中国妇女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她们很快走出家庭进人社会各行各业建设领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成为建设祖国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但是传统性别教育并没有因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湮灭,虽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遭到空前批判,但家庭教育中,广大父母仍然沿用了某些传统观念的伦理思想、行为规范教育子女,所以在教育子女时,常常情不自禁地说:“你是男孩要如何……,’或“女儿家怎么样……”。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性别教育与封建社会的性别教育有其本质不同,它摒弃了封建社会妇女卑下依附男性没有人格的糟粕,而只是沿袭了男女不同的行为标准和应尽的家庭责任。新中国的女性既有社会地位,独立人格,又不依附于男性而尽量担负自己的家庭责任。这对建国后家庭社会的安定祥和及人的心态平衡起到积极稳定作用。

八十年代后,迎来了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渗透,随着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和新领域新行业的诞生,尤其是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脑体劳动差别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观念日益更新,使得许多工作领域内男女体质差别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某些领域中,女性比男性不仅毫无逊色,甚至更出色地利用了自身优势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还有女子不如男的意识,女性还多多少少有依附男性的思想,那么这种意识与思想在现代社会竞争剧烈甚至残酷的形式下已荡然无存。女性既不依附男性生活,又追求自身人生价值。为了满足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女性就只有把自身从文化到行为观念进一步武装起来,到社会上参与竞争。由此造成了现代社会的所谓“阴盛阳衰”。加之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子女不得不一视同仁,而目前女性找工作的困惑已为世人所知,所以越是女孩子的父母,优患意识越浓,也就越感到教育女儿的责任重大。因此在对女儿的教育中,不仅加强了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注重对女儿独立意识的教育和坚强勇敢个性的培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女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

1.现代女性和男性一样,注重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追求人生境界的完美,在这些方面女儿已不让须眉。

2.现代女性的家庭观念日益淡漠,她们并不认为女人应该比男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既然在社会分工上男女差别日益缩小,那么在家庭劳作上也就不应该再有男女不同。因此现代家庭更多的情况是责任共担,义务平等,夫妻情感则是能和则和,不和则离。

3.受现代性别意识和性别教育影响,男女个性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性别教育注重培养女子温柔贤良,文静娴雅,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个性。男子则注重培养其刚毅果断,勇敢顽强,豁达开朗,唯我独尊的个性。但在现代工作领域和生活过程中,女性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通常比男性需付出更大代价,这就造就了现代女性不仅甩掉了传统女性个性,而且兼有了传统男性个性,不但兼有而且使男性个性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充分,更深刻,使现代女性的个性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给现代女性个性下定义极为困难。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男女除了性征不同外,其它方面几乎找不到差异,男女似乎真的一样了。种现象说明了现代男女性别意识的淡化,由此导致现代家庭及社会普遍忽视性别教育。笔者认为忽视性别教育将产生如下弊处。

1.由于现代家庭普遍忽视性别教育,男女儿童从小缺乏性别意识,这使得男孩个性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女孩则失去了值得骄傲的阴柔之美。这就成为传统文化的阴阳不分。男性和女性从特征上看应该如传统理念所描述的那样,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象宇宙中的苍天与大地,男人为天、女人为地,或者象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在太阳的光辉照耀下,大地滋生出万物。如果宇宙间阴阳平和,则乾坤朗朗,万物繁荣茂盛,如果阴阳失和,无论哪一方盛衰,都将导致风雨雷电,甚至大地的分崩离析,而祸及自然万物。因此就自然形态而论,阴阳无所谓孰轻孰重,阴滋生阳,阳温暖阴,无阴就无谓阳,无阳就无所谓阴,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社会同样如是,如果男女性都失去了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别”,那么人类社会也会和自然界一样变得动荡不安。

2.《服务导报》1998年7月9日载一则报道。文中叙述一对美国年轻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一起外出。走到大门时,母亲站住不动了,他的儿子从后面跑过去,双手吃力的拉住门把慢慢地把门拉开,只见其母看也不看儿子,昂头径直穿门而去。文章作者问他们为什么让小男孩开门?父母说他是个男子汉嘛,应该学会照顾妈妈。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就要学着照顾妈妈,其理由仅仅是,他是男孩子。因为是男孩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据这对美国夫妇讲,美国家庭都这样教育男孩,从小就有性别意识,有女士优先的教养。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女士优先的文明之风,是从小进行性别教育的结果。而中国社会由于传统文化讲男尊女卑,现代文化强调女性意识,由此导致男性在思想观念上越来越屈尊女性,在道德行为上越来越不尊重女性,女士优先的文明行为在中国难得一见。

3.由于缺乏性别教育,家庭关系渐渐失衡。现代男性既不能象传统要求的那样担负家庭生活的全部重任,又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对家务劳动、教育子女等一系列家庭问题缺乏责任感。因为传统文化中教育子女、家务劳动都是女性事务,男性是不做的,这就导致现代职业妇女,在外要干和男人一样的工作,在内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作,体力精力都难以负荷,由此使女性心理失衡,导致夫妻关系失和以至破裂。据有关调查认为,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女性普遍认为男性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4.性别意识、性别教育的缺乏,导致了现代社会男孩性情内向懦弱,女性性情暴决专横的倾向。女孩自幼就有向男孩挑战的意识,战胜男性征服男性成了现代青少年女性的主要性意识流。在争取个人名利得和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现代女性青年往往比男性青年更为激进,更为张狂和放肆。这对人性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弊无利。

5.由于性别意识偏差,导致女性个性扭曲违法犯罪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美国芝加哥的伊里诺大学,有三名少女竟施用暴力企图强奸一名男生。据调查,现代女性青少年性偏离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性违法犯罪现象也较严重,尤其是少女犯罪剧增,在女性犯罪中少女占70%左右。女性犯罪率提高也是现代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有必要融人性别角色教育及性别意识教育的内容、使儿童们从幼年时代就懂得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以及不同的性别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在进行性别教育过程中,性别意识教育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对儿童进行男女性别角色教育。例如男女性格教育、角色行为教育及气质形象教育。通过性别系列教育,意在塑造文明社会男女不同的性格、角色行为和气质风范,使男性和女性在角色形象的基础上各领风骚,更好地表现自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更为科学和文明的世纪,文明社会的男女在精神上是互通的,在行为上是互重的,在个性上是有别的,在情感上是共享的。我们希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性别教育,让男性和女性充分认识各自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男女性的互补性、共和性,从而造就文明社会男女更融洽友好相处,在更高精神境界层次上,造就新的男女平等意识。这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l)《中华家教宝库》。

(2)《学校心理教育》陈家麟著。

现代女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消费营销沟通

性别意识认为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恒定的事实。

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羁绊;女性与男性要结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彼此给予对方生活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将牺牲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

应该肯定,从整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时,就会发现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成为历史,经济的单纯发展并没有带来妇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显得滞后。

2004年9月,一份名为《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公之于众。《调查报告》涉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全国妇联等242位高层决策者。在妇联之外的四个机构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够认识到两性平等的国策地位。被调查对象对男性的优点用“果断大度、理性豁达、具有创新精神”来评价,对女性则更多用“认真、细致、温和、善解人意”来形容。他们对两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定义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潜在地影响职场上男女两性权责关系的分配,也导致两性在享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上的差异,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点反倒成为她们发展滞后于男性的证据。

性别意识缺失状况下的营销沟通

尽管全世界的学者对于用性别意识评估人类消费行为模式的有效性持有争议,但家庭作为科学和经济评估单位,必然受到性别意识的影响。不少广告制作者囿于落后的性别观念,忽视女性的社会性别,以男性的价值判断作为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甚至包括某些女性广告从业人员,在电视广告对性别的角色定型上表现出强调女性的生理性别,流露出男女不平等意识。

将女性的自我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形上

张中行先生谈及“何谓才女”,指出:“最基本的条件,要长得美”。《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见女儿身的黄蓉,只觉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神雕侠侣》中杨过初见小龙女,亦感到这少女“清丽秀雅,莫可逼视”;这些女性给予男性主体“明艳不可逼视”的感觉,她们充分体现了男性对女性“过分美化”的倾向,甚至是一种“境界”,是男人内在化狂想的外在投射。

当前流行的提法也如同出一辙:“美丽代表着成功”,或者“美丽成就未来”(香港赛莱拉广州时代论坛2002年年会的广告词),在女性无意识的自我展示之中,存在着一个潜藏的男性主体,为了符合男性及社会对女性美的“原型模式”,女性的一生都在不懈努力。

初为人母的女性最应该做什么?不是尽量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以便有足够的母乳喂养婴儿,广告指引她们快去寻找丰胸、减肥、塑身产品,以还丈夫一个“初恋”的感觉。2004年“丁家宜美白保湿霜”的广告是:“锁住水分,锁住爱情”;太太口服液广告则是:“太太脸色好,我爱太太。嫁给我好吗?”……在追求美、保卫爱情的理由下,广告提示女性从头发开始,依次经过脸、颈、胸脯、小腹、臀部、大腿、小腿,一直到脚趾,把身体一遍一遍地像耕地似地改造来改造去,经年不断。

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性吸引、依顺以及以此得到的供养和赞扬

豪华名贵汽车展览上,旖旎在靓车旁的美女不是车的主人,而是吸引潜在顾客,特别是男性顾客的一件道具,甚至引导女性顾客以俯瞰战利品的姿态观看靓车旁的同类。

1999年太太口服液广告词是“十足女人味,太太口服液”,突出了完美女性的健康。2003年的文案:“哇!新太太,太好了。新太太,太诱人了。”这个“新”字暗示女性要认可并不断逢迎“他”追求新感觉的需要,否则就会有“换代”之虞。

虽然家庭是夫妻共同经营的园地,但在某食用油的电视广告“奥运金牌篇”中,丈夫陪儿子坐在沙发上看奥运比赛电视转播成为天经地义。而妻子贤良与否?其烹饪技艺如何?尺度又掌握在丈夫手中:“我能得金牌吗?”

将女性生存的空间在家庭,生存的意义限定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由于传统的性别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将男人从属社会、女人从属家庭视为天经地义,电视广告不遗余力地倡导现代女性回归传统性别角色,因此与家居生活有关的用品总是让女性代言。肉食类、调味品的广告代言人是女性,家用洗涤用品,如牙膏、洗衣皂、洗手液、沐浴液等大多都以女性为广告模特;晾衣架产品的标牌上冠名为“好太太”,“聪明女人买‘红富士’(家纺)”;家用电器是“老板牌”,暗示着“老板”(丈夫)给予主妇的经济后盾;广告中不断出现以烹饪技艺取悦家人的主妇,温柔守候丈夫的妻子,唯命是从的母亲(要买蓝瓶的,宝宝才爱喝!)……

大量家庭暴力都与男人抱怨桌子上的食物不够丰盛或衣服没洗干净有关,他们因此而认为他们的妻子没有达到男人对于“妻子形象”的期望。当在家庭与职场间旋转的女性未能保持平衡,就极其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责难,受到内心亏欠的折磨。广告反反复复重复这些女性形象,使女性受众在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认同这一男性狂想。

基于社会性别的现代女性消费行为特征

隐藏在商业文化中的传统的性别观念,扩大了男女不平等的角色定型,加深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甚至歧视,诱导妇女对传统观念的认同,违背了社会潮流的营销沟通表现形式,束缚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限制了女性消费品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缩短了女性消费的生命周期,消解了女性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基于社会性别的现代女性消费行为呈现如下特征:

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

多年前,一主妇路遇境殷实的女性朋友买了一大捧空心菜,足有两、三斤重。问其故朋友答曰:只取空心菜最娇嫩的两三寸食用。从此该主妇便结下了“空心菜情结”。经济状况好转后,她买菜只买最时鲜的,其他购物也如此,形成旨在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

旨在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更会因脱离丈夫的经济控制而产生。依赖丈夫的经济来源,往往令妻子产生居人篱下之感;收入低于丈夫,内心也会希望用家务劳动当作补偿,但是哪怕做一辈子也不能获取家人给予男性的同等尊重。“空心菜情结”常常成为一种没有症状的疾患,潜伏期视“患者”的经济能力而定。经济改善大,持续时间就长,“病情”就重,经济条件若只是小有改善则“伤风感冒”一番而已。

女性自我保护

某毛巾广告“野蛮女友篇”中“野蛮女友”以对男友呼来喝去,所宣泄的野蛮是女性处于弱者地位企求得到男性认可的渴望,演绎的是女性寻求保护的潜意识。这就类似于有的广告中让男性去试穿女性的凉鞋,让男性去试穿女性的长筒丝袜。对这样一种报复式的矫偏,应该禁止。

安全的需要继生理需要之后列为第二层次的需要。但寻求他人(如,男性)的保护是要付出代价的。现代女性越来越具备保护自我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女性内心世界里柔弱无骨、小鸟依人的精神特质越来越隐藏、弱化,尤其在许多职业女性身上正逐渐消失。她们身上散发的温柔之美不再仅仅是吸引男性垂怜的目光,而是内心的独立宣言和告白。

小小的放纵

作为家庭中的breadearner,传统女性的角色没有从她们的肩上卸去由男性分担下来,女性不得不背负双重责任生活。男性通过吸烟、喝酒来排解其紧张和焦虑,通过运动竞技来转移心情;女性通过购物、装扮自己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找出种种方法以及负担得起的奢侈品犒劳自己,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她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得到某种缓解。因此,女性的消费不像营销专家所预测的那样遵从常见的购物模式,她们不时超越现实的轨迹,有时她们会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彻底推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研究表明,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偏好主要是由财富增量而非总量决定的。比如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减薪问题就来了。职业女性、女企业家、女政治家、女管理者明显增加,女性对未来经济发展存乐观心态,消费上偶尔“放纵”使女性感到存在的价值,不再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针对现代女性行为特征的营销沟通策略

将性别意识纳入女性消费品的营销沟通中,强化社会性别意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性别敏感和自觉,有利于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并激发女性的内在热情和创造精神,消除压迫,女性与男性平等相处,使一向受到漠视的性别发展和女性价值得到凸现,让女性在消费空间能够自由地抒发自己。了解女性新的心理征候,营销沟通就应适时地对发展中的社会性别作出反应:

关注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和特征,不以女性生理性别作为评判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

改变“女人的名字是弱者”的观念,男性不必通过保护女性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的存在,女性也不做矫枉过正式的、虐待式的女权表演。

不用男性关于美的评价标准左右流行的趋势,体会女性从“为悦己者容”到“为悦己容“的转变,女性的美不等于性吸引。

真实体现现代社会男女双方共同分担责任和义务,从而展现一种新的性别意识,而不是被曲解、被扭曲。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男性作为好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刷牙,挽起袖子与妻子一道刷锅洗碗。

女性的性别角色多重化。女性已逐渐从“家庭保姆”的樊篱中走了出来,活跃在曾经只属于男性的领域,在社会上担任各种角色,广告中男女两性的形象也应是多重的,性别角色多元化。如,女性也可以是先进科技产品的代言人,男性也可以是儿童用品的形象大使。

性别意识与广告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只是与广告商的矛盾,广告只是表象,实质是与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的矛盾。今年是全国妇联“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年”,“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自然人口相等的男女两性待遇平等,已不仅是消费品营销沟通的需要,而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翠微,林王月.女性用品广告文案的套语分析.载《应用写作》,2004